時間:2023-05-29 17:22: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立夏的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唐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
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2、《暑旱苦熱》
宋 王令
清風無力屠得熱,
落日著翹飛上山。
人困已懼江海竭,
天豈不惜河漢干。
3、《納涼》
宋 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
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
風定池蓮自在香。
4、《夏夜追涼》
宋 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
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宻蟲鳴處,
時有微涼只是風。
5、《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
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
中宵勞夢想。
6、《夏意》
宋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
夢覺流鶯時一聲。
7、《立夏日憶京師諸弟》
韋應物
改序念芳辰,
煩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陰,
公門晝恒靜。
長風始飄閣,
疊云才吐嶺。
坐想離居人,
還當惜徂景。
8、《山中立夏用坐客韻》
文天祥
歸來泉石國,
日月共溪翁。
夏氣重淵底,
春光萬象中。
窮吟到云黑,
淡飲勝裙紅。
一陣弦聲好,
人間解慍風。
9、《立夏》
宋 方回
吾家正對紫陽山,
南向宜添屋數間。
百歲十分已過八,
被
罰( 班級故事)
山東煙臺棲霞翠屏西二里店小學 三年級
衣曉潔
唉!都怪我昨天太貪玩,昨天放晚學時,老師再三叮囑,今天學的《四時田園雜興》明天第一節語文課要默寫,為了防止有些同學偷懶,凡是默錯的同學錯一個字罰抄五十遍。“哇,這么厲害。”許多同學吐出了舌頭。早晨起來,我著急了,上學的路上一邊走一邊背。結果,還是……默寫完古詩,硬著頭皮交了帳,真倒霉,錯了三個字,罰抄一百五十遍。
回到家我趴在桌子上,奮筆疾書,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我才抄了七十遍,還不夠一半,還有數學作業等著我呢!怎么辦?于是,我一會兒田字格一會兒阿拉伯數字,勉強又維持了一個鐘頭,我的手又酸又痛,腦袋暈暈乎乎的,“咚”一不留神,額頭碰到了桌子上弄得我兩眼直冒金星,真是受不了。
我站起來用涼水洗了洗臉,在房間里活動了一下,覺得有點清醒,趕緊“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地突飛猛進,可還是抵不過周公的誘惑,趴在桌子上就睡著了。夢中,夢見我全默對了,把我美得簡直要上西天了。“小潔,快醒醒,快醒醒,你怎么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明明聽見媽媽的叫聲,可我就睜不開眼。
一覺醒來,天啊,七點半了,這時才想起詩還沒寫完,再加上遲到,哎,真不知老師今天會怎么罰我了?
指導老師
衣立夏
2017年端午節班會主持稿【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我是主持人xx.
今晚我們相聚在這里,是為了紀念一個特殊的日子端午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兩千多年來,飄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詩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種愛國情懷、浪漫詩篇,已經化為民族的文化與精魂,深深地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今晚,讓我們一起過一個古色古香的端午節。首先,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今晚到場的嘉賓。教育學院學生科科長xxx老師,XX都市報的XX記者,以及我們的輔導員xxx老師。大家熱烈歡迎。
端午習俗的介紹:
端午節呢,是我國兩千多年以來的舊習俗。在我們XX,比較流行吃粽子,劃龍舟,吃鴨蛋。那么,除此之外,民間還有什么風俗呢?
下面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下具體的風俗。
賽龍舟;
粽子情節;
懸艾葉菖蒲;
雄黃酒;
游百病;
佩香囊;
講述屈原的故事:
人自清高水自渾,讒言無力回乾坤。縱身汨羅應有恨,何須舟楫撈詩魂?(引出屈原) 關于屈原的故事,大家可能跟我一樣,有所了解,但是,卻不甚解。下面有請為仙為我們講述一個詳細的關于屈原的故事。掌聲有請。
詩歌誦讀: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離騷》讓人嘆為觀止。實在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屈原的詩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在端午節常常舉辦賽詩會。今晚,讓我們這群溫大學子也來一場現代版的賽詩會。此環節分為三部分。
1、詩歌誦讀
2、我愛記詩詞
3、庫存詩詞大比拼
1、《懷沙》是屈原的絕筆作。當他在汨羅江邊抱起石頭,面對滾滾江水,他到底在想什么呢?下面請欣賞由xx、xx、xx、xx為我們帶來詩歌誦讀《懷沙》。掌聲有請。
2 、我愛記詩詞:作為中文專業的我們,對于古詩自然是要多多讀、多多背的。下面呢,進入我們的第二個環節:我愛記詩詞。抽紙條,答題,答對5題,獎勵一個粽子。
3 、庫存詩歌大比拼:下面是第三個環節。抽話題,分組。對詩歌。那組卡住了就是輸了。
一首離騷,是你輕撥的琴弦上滑落的歷史絕唱,唱響充徹你嘶啞的喉腔,惋惜你的力量有如蟬翼一般的單薄,驚嘆你的才智縱橫文人政客的裕博,屈原我們向您致敬,請欣賞詩歌朗誦《》
伴著優美的旋律,今天的節目就到此結束了,回首過去,我們思緒紛飛,感慨萬千;立足今日,我們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引吭高歌,一路歡笑。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了我們家園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最后,祝大家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端午佳節!
2017年端午節班會主持稿【2】
(一)活動序幕
1: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這可難不倒我!我國的傳統節日有(邊說邊扳手指頭)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立夏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傳統節日都有一些習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舉行一些特殊的活動。比如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立夏節吃雞蛋,清明節全家踏青掃墓,元宵節鬧花燈
1:看來你知道的還不少嘛。
2:先別夸我。我也來考考你:你知道哪個傳統節日要吃粽子嗎? 1: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大家說什么節吃粽子?
(全班同學齊回答:端午節)
2:那么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節里還有些什么習俗和活動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端午節去了解一下吧。
(齊說):話說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1: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 龍日、 夏節、 五月節、 詩人節女兒節、小兒節等等。
2: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大多相同的。
(一)端午故事
(二)端午習俗
(三)端午詩會
關鍵詞:延展;辨證;聯系;發展;主題變思想;知識變智慧;能力變習慣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材,全面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積極倡導美好道德情操及人文精神,著力滲透創新、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是當今集思想性、藝術性、實用性為一身的信息傳播媒體、素質訓練工具、思想教育素材。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教與學的工具,而不再是完成教育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教師也不僅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實踐者、建設者、創新者。新教材、新理念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揮創造的空間。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創造性地拓展、凸顯教材的工具性,使教材、教師、學生在創新中成為和諧發展的統一體,已成為新理念下對每位教師的迫切要求。延展文本——是一條借水行舟的創新捷徑。
一、由文本與文本相互延展,構建文本與文本的內在聯系
通過文本與文本的內在聯系,使孤立的文本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使知識、能力、價值觀體系化、整體化,綜合提升學生的想象、分析、辨別、歸納的整合水平。以古詩為例,梳理小學階段描寫春天的古詩,建立“春詩”版塊,以此為起點,建立夏、秋、冬版塊,拼在一起便形成四季古詩體系。學生能夠全面、整體、直觀地對文本的寫作特點、表現手法、情感價值進行比較、鑒賞、體驗,創造性地實現了教材的整合。如學習了《開國大典》設計如下題目:按時間順序排列《開國大典》《金色魚鉤》《豐碑》《飛奪瀘定橋》《再見了,親人》《吃水不忘挖井人》。通過排列,使學生初步感知中國革命史,為以后的歷史學習創造感性基礎,使語文教材的工具性作用于其他學科,創造地實現了學科間的相互作用。又如學習了《三味書屋》《少年閏土》《草船借箭》《再見了,親人》,順便介紹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赤壁之戰》《誰是最可愛的人》,先入為主,為后續學習激發興趣,照應未來文本。
這樣,通過文本與文本的相互延展,有機結合,相互作用,便用教材創造出知識的“航母”。
二、文本自身的橫向延展
抓住文本中相應的情節,展開想象,有機地插入相關內容,拓展文本的表達力,滲透學生的感悟,凸顯教材的工具性。
1.節外生枝,錦上添花。如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姑娘》后,抓住“奶奶是唯一疼愛她的親人”這一情節,讓學生去聯想:她的媽媽呢?給富人打工去了?剛生下孩子就去世了?難以忍受父親的虐待而出走?這些情節會更加突出小女孩的悲慘身世,豐富文本內容,深化主題,滲透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擴大了文本的工具性。像《小音樂家楊科》《小珊迪》《凡卡》等均可添加類似的情節。
2.借題發揮,巧妙嫁接。如《跳水》一課,當孩子走到最高橫木盡頭,這一驚心動魄的時刻,讓學生搜集查詢,說出描寫孩子岌岌可危的成語,水手驚慌失措的成語,船長機智勇敢的成語,孩子轉危為安的成語。學生寄情于景,觸景生情,能夠說出120多個相關成語,大大豐富了詞語的積累。更可貴的是學生在搜集過程中要對多少個詞語進行比較、篩選,又要見識多少個詞語呢?這一過程要比結果更有價值——教材的工具性無限延展。
三、借助文本向縱深延展
用辨證發展的眼光看待教材。教學目標是面對全體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僅僅滿足于此,而停止對文本的深究,那是對教材的極大浪費。教師應趁熱打鐵,利用已得體驗向縱深延展,挖掘目標之外更有價值,學生成長更需要的東西。將文本的知識、技能、情感實實在在地轉化為學生的智慧、素質、思想、習慣、行為,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學以致用,學以創新。相同的教材培養出不同的人才關鍵于此,這一點更能體現教師的創造性。如《匆匆》《長歌行》教學目標僅要求學生感悟時間的寶貴性,而如何創造時間,珍惜時間,節省時間未作要求,而后者正是學生現實生活中、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一個優秀的教師會抓住寶貴的時機,借助文本聯系生活實際,深究“怎樣高效地利用時間”。如制定時間表、做事有計劃、提高時間效率等,只有這樣才會對學生起到全面、實際、有效的時間觀念教育,將抽象的時間觀念化為習慣性、行為性、物質性的收獲。將對文本的認知體驗化為思想、方法、能力、習慣。如《田忌賽馬》,課文僅讓學生認知科學的重要性,智慧的不可戰勝性,而“科學方法的由來”才是學生成長中最寶貴的體驗。只有延展文本探究“如何獲取科學的方法”,才能使學生從小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赤壁之戰》如深探一下雙方勝敗的原因,對于學生成長的指導意義遠遠超出文本本身。再如像《竹石》《墨梅》《石灰吟》等一類借物抒情文本,教學要求僅停留在將某種精神具體在某種景物上,雖將抽象變得形象,但再具體形象的精神也是有鮮活的人的行為來承載的,具體形象的精神與鮮活動態的人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延展文本,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尋找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才能將形象的精神具體到活生生的人的行為上,拉近了文本與現實生活的時空,將思想變為行為。
四、利用寫作將文本向縱深延展
如《假如我見到賣火柴的小女孩》《我班的楊科》《沐浴奧運》《夢醒后的凡卡》《桑娜和她的孩子》等與文本有關的寫作題目,均能既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將文本的主題變為實實在在的思想,進而是理想、行動。
中國有著悠久的農業文明,也建立了豐厚的鄉土文明,產生了系列的建立在鄉土基礎上歷法、人倫關系甚至精英文化。正因為如此,把傳統中國叫做鄉土中國。進入到二十世紀,敘述鄉村的文學作品漸漸成為文學重要的母題。鄉土中國的敘事也成為中國小說的主流敘事類型。從魯迅的鄉土小說開始,鄉土敘事在中國已經日漸成為中國小說敘事的最重要的敘事范式。總體看來,近百年的鄉土敘事大概有三種類型。一是以魯迅為代表的啟蒙敘事,二是以沈從文為代表的審美文化敘事類型,三是以趙樹理為代表革命敘事類型。不過,從總體上看,這三種鄉土敘事其實是遮蔽了鄉土中國。魯迅為代表的啟蒙鄉土敘事以啟蒙的現代視野,批判、審視中國鄉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的鄉土,成為阻礙中國現代轉型的桎梏。沈從文筆下的鄉土是以現代文明的拯救對象出現的。然而,在他的筆下,鄉土是被現代文明過濾的鄉土,也絕不是傳統中國鄉土的本真形象。趙樹理為代表的鄉土敘事,被現代革命所肢解與圖解,傳統鄉土漸漸被遮蔽。魯迅、沈從文、趙樹理所代表的鄉土敘事,其根本核心是以現代化的眼光來透視鄉土,傳統鄉土在他們的筆下,是被扭曲的形象。新時期鄉土敘事仍然延續著魯迅、沈從文、趙樹理的鄉土敘事傳統,鄉土中國的形象仍然在被遮蔽。1990年代《白鹿原》的問世,扭轉了鄉土敘事的流向。《白鹿原》以塑造具有鄉土中國儒家文化象征的朱先生、白嘉軒,以及儒家文化的物化的祠堂等,象征了鄉土中國不同于革命敘事的鄉土狀貌。此后《馬橋詞典》《上塘書》《圣天門口》等長篇小說對于鄉土中國的敘事日漸成熟,也從此開辟了鄉土中國敘事的嶄新敘事類型。
郭文斌新近出版的《農歷》延續《白鹿原》所開辟的鄉土中國敘事模式,著力敘述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鄉土世界。和《白鹿原》等不同的是,《農歷》還給鄉土中國敘事模式注入了新的基質。
中國傳統社會在歷法上有著和西方社會不一樣。西方歷法普遍采用的是太陽歷。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中國的歷法與紀年采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征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反應傳統中國人以農業畜牧業的需要為根據來制定歷法。這種歷法反應了中國人對于農業文明的推重。根據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征,農歷把一年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節氣不僅是農歷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國傳統節日的主要依據。傳統節日與節氣。中國自從清朝末期,為了跟上西方現代化的腳步,中國廢除了農歷,而改用和西方社會普遍采用的陽歷即公歷的歷法。從此,農歷遁入民間。《農歷》從小說的標題來看,就是一部和中國傳統歷法有關的一部小說。事實上,小說也是以農歷記時為敘述順序的一部作品。小說采用分節的方式,一次采用的標題是元宵、干節、龍節、清明、小滿、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陽、寒節、冬至、臘八、大年、上九和附錄望。《農歷》以中國傳統歷法為敘事中心,找到了回歸傳統鄉土中國的敘事利器,也從根本上找到了回歸鄉土中國的敘事路徑。
鄉土中國的時間標示是農歷,但是,歷法畢竟不是鄉土中國的全部,還有和歷法相關的文化觀念。正因為如此,《農歷》并沒有停留在農歷的歷法的表述上。而是從中國傳統歷法的內在精神入手,寫出了對農歷這種歷法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精神的堅守。《農歷》是一部傳統文化的贊歌。小說敘事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引用。小說大量地引用,甚至是大段大段地引用傳統文化經典,像孔子、老子的經典著作、《朱子家訓》和《孝經》《心經》等。在閱讀過程中,的確覺得作者有點掉書袋子的感覺。然而在看過郭文斌關于這個問題的解釋時,心中憂慮就釋懷了。因為在郭文斌看來,這就是小時候生活場景的再現。在他還是小的時候,就經常聽到大人大段地朗誦傳統文化經典。其實,對傳統文化經典的引用不僅是對于郭文斌小時候真是場景的再現,也是對于“過去”歲月的回望與探求。和農歷一起失落的不僅有是一種歷法,還是一種傳統文化精神。《農歷》對于傳統文化經典的喚醒,其實也是對于失落的傳統文化精神的尋找。為了烘托傳統文化分為,《農歷》還大量插入民謠、古詩、對聯、議程詞和一些劇本。《農歷》引用的傳統文化經典、古詩等,都屬于歷史傳統文化。這樣打規模的從歷史的文化記載中尋找表現資源,有著郭文斌自己的考量。他在《尋找安詳》中曾這樣說:“從一定意義上講,要想保持和堅守就得向回走,因為只有向回走才能把‘根’留住。”。
重回傳統,留住根,尋找安詳,是《農歷》的根本目的。為此,《農歷》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詩意安詳的生活圖景。《農歷》以農歷節日為切入點,描繪了一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神之間和諧、安詳的生活圖景。《農歷》以五月、六月的視角,描述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景象。傳統中國的節日有很大程度的“事鬼神”的。《農歷》中的節日描寫很大程度上就是祭祀死去的先人。小說中的元宵、清明、送燈、寒節給先人做彩衣等,莫不如此。不僅如此,五月、六月一家不止僅祭祀自家的先祖,還給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亂人墳送燈、掛紙。他們敬畏不僅是自己的祖先,而是一切故人,體現了對于鬼神的敬畏之心。這可敬畏之心也表現在六月一家在端午節、七巧節等日子給敬神的儀式中。對節日里對于鬼神的祭祀,展示了中國傳統鄉村與神秘的鬼神世界之間力求和諧共處的思想觀念。《農歷》還表現了人和自然之間和諧關系。與現代社會,人征服自然、占有自然地貪欲相比較,《農歷》中的六月一家對于自然抱有生命的尊重。在他們眼里,自然萬物也是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五月、六月認識到,動物有生命,也認識到即使是樹木也有生命。干節,五月、六月外出打干。他們意識到,樹木和動物一樣也有生命,因此,只能打干樹枝,而不能折活的樹枝。因為,活樹枝生命尚在,而干樹枝是死去的。正是對于自然生命的尊重,在八月十五下梨子時,六月決定把最后一只梨子留給梨樹。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是《農歷》書寫的重點。五月、六月一家,父慈子孝,家庭關系融洽。父親、母親以自己的實際言行,表現出了對于子女的喜愛,并以實際行動熏陶子女的言行。他們還和外嫁女兒、成家單過的兒子之間也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一家人和和睦睦,快快樂樂地生活在一起。這一家和鄉親之間也有著非常融洽的關系。中秋節,梨子成熟,五月、六月家梨子豐收。六月爹決定把梨子送給鄰居家享用。六月爹認為,雖然梨樹是長在自家院子里,但是,陽光、雨露、土壤缺不是自己家獨有的。透視,他也認為,只有共同分享,才能快樂。六月爹安排五月、六月一家一家地送梨。姐弟倆一家一家地送完滿滿一袋鮮梨后發現,自己的收獲卻比先前還要豐富。不僅是各家各戶回贈了各種糕點果實。更重要的事,姐弟倆感覺到回贈的禮物中,出了各種實物外,還有一種意想不到的人情和鄉情的收獲。分梨、送梨、回贈,流動的不只是實物,還有濃濃的人間情,充分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
尋找失落的傳統鄉土以反思現代性,是1990年代中國長篇小說的重要敘事類型。不過,與其他小說不同的是,《農歷》從傳統社會所采用的歷法入手,獨辟新徑,找到了重返傳統鄉土社會的獨特方式。更重要的是,《農歷》還為我們塑造了傳統社會天、地、人、神和諧共處的神話般的圖景,把一個夢一般的文學世界留給我們,讓我們在物質喧囂、功利至上的社會里尋找到安詳。因而,我們不得不認可《農歷》重要價值。
周新民,評論家,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