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22: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苜蓿柿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果樹;牧草;草雞;生態;種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S831.5;S1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3-0323-02
我國人多地少,適合精耕細作,在果園內種植牧草,放養草雞,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時果樹下種植可以促進林、草的生長,還可以改善牧草的品質;此外,樹草間作可以改善草地的生態環境,夏季降低樹下環境的氣溫和土溫,降低風速和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量[1];牧草可以提供充足草料,且其根系發達,可以保持土壤并增進土壤微生物繁殖,促進果樹生長。雞糞是一種優質有機肥(1 t雞糞相當于硫酸銨55~82 kg、過磷酸鈣88~96 kg、硫酸鉀12~17 kg),直接排泄在果園內,可以提高土地肥力[2]。對林下草地放牧家畜的研究表明,林下微環境的改善有利于放牧家畜的活動和生長,夏季可以遮蔭降溫,冬季可以擋風保暖,這對家畜的采食和生長均十分有益,果樹―牧草―草雞生態種養模式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1 牧草栽培
1.1 適合果樹下種植的牧草品種
豆科牧草營養價值高于禾本科牧草。姚春艷等對北京地區果林下6 種牧草的光響應特性與地上生物量關系的研究表明,紫花苜蓿在低郁閉度果林下可獲得較高的光合速率,從而提高產量,作為經濟林下的一種經濟性牧草,紫花苜蓿是首選牧草。菊苣可充分利用果林下較弱的光能,轉化成有機物與養分,是高郁閉度果林下的最佳選擇。但其鮮干比值較高,植株含水量較大,是一種高耗水耗肥的植物[3]。紅三葉根系深長發達,根瘤眾多,孕蕾至開花期根瘤固氮活性高,能供給土壤氮素約150 kg/hm2,肥力相當于施用廄肥30.0~37.5 t/hm2。根茬能給土壤遺留大量有機質,增強地力,宜于中長期草田輪作。營養生長期較耐蔭蔽,宜在林果地樹間種植。
1.1.1 紫花苜蓿(多年生)。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也是全國乃至世界上種植最多的牧草品種。由于其具有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稱。苜蓿的壽命一般是5~10年,在年降雨量250~800 mm、無霜期100 d以上的地區均可種植。喜中性土壤,pH值以6.0~7.5為宜,以6.7~7.0最好。成株高達1.0~1.5 m。苜蓿的營養價值很高,粗蛋白質、維生素含量很豐富,動物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苜蓿干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5.0%~26.2%,相當于豆餅的1/2,比玉米高1~2倍;賴氨酸含量1.05%~1.38%,比玉米高4~5倍。苜蓿的產量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地區、管理水平和刈割次數不同,差異很大。一般年刈割3茬(遼寧2~4茬),產鮮草30~90 t/hm2,4~5 kg鮮草曬1 kg干草。
1.1.2 黑麥草。多年生黑麥草是禾本科牧草,草質優良,葉量豐富,莖葉柔嫩,適口性好,是馬、牛、羊、兔草食家畜的優質牧草,也是養魚的好飼料。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高溫,不耐嚴寒。遇35 ℃以上的高溫生長受阻,甚至枯死,遇-15 ℃以下低溫越冬不穩,或不能越冬。要求夏季涼爽、冬無嚴寒。在年降水量500~1 500 mm的地方都可種植,年降水量900~1 000 mm為最宜。其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0~25 ℃,在10 ℃時亦能較好生長。性喜肥,適宜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壤土或黏土上種植,亦可在微酸性土壤上生長,適宜的pH值為6~7。但不宜在砂土或濕地上種植。一般可利用3~4年,產鮮草45~75 t/hm2。春播當年就可產鮮草22.5 t/hm2。開花前刈制干草,每100 kg含可消化蛋白質4.9 kg。
1.1.3 菊苣(多年生)。菊苣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15~25 ℃生長迅速,夏季高溫,只要雨水充足仍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耐寒性較強,在-10~-8 ℃時仍保持青綠,-20~-15 ℃能安全越冬。根系發達,抗旱性能較好,較耐鹽堿,在pH值8.2的土地上生長良好。喜肥喜水,對氮肥敏感。對土壤要求不嚴,旱地、水澆地均可種植,但低洼易澇地區易發生爛根。最佳收割時期是抽薹前,其營養價值高、鮮嫩、適口性好,干物質中含粗蛋白15%~32%、粗脂肪5%、粗纖維13%、粗灰分16%、無氮浸出物30%、鈣1.5%、磷0.42%,各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比較豐富。菊苣具有抗病蟲能力強、適口性好、產量高、生長快、再生能力強、利用率高、抗病性強、耐旱、耐寒、耐熱、返青早等特點。菊苣可鮮喂,曬制干草或制成干粉,飼喂豬、牛、羊、馬、鹿、兔、雞、鵝等動物,也是魚的良好飼料。
1.1.4 紅三葉(多年生)。紅三葉是豆科三葉草屬,短期多年生叢生性草本植物。是長日照植物,但在營養生長期卻能耐陰。光照在14 h以上時才能開花結莢,成熟后種子不易脫落。性喜涼爽濕潤氣候,在夏不過熱,冬不過寒,年平均氣溫5~7 ℃,≥10 ℃年積溫約2 000 ℃,年降雨量約1 000 mm,微酸性至微堿性而富含鈣質的黏土壤,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條件最為適宜,最適溫度為15~25 ℃。耐濕而不耐旱和夏季酷熱,適宜pH值為6.0~7.5。紅三葉草質柔嫩,適口性好,多種家畜均喜食。
1.1.5 苦荬菜。苦荬菜為菊科萵苣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植物體含白色乳汁,株高1.5~3.0 m,莖多分枝,葉形變化多樣,花為舌狀,淡黃色。苦荬菜是高產優質青綠飼料。其葉量大,脆嫩帶苦味,適口性好,是豬、雞、兔等畜禽的優質青飼料。苦荬菜產量高,再生性強。一般每年收割2~3 次,可產鮮草60~90 t/hm2。苦荬菜營養豐富,鮮草中干物質含量10.6%~20.0%,干物質中含粗蛋白質約20%,可消化粗蛋白質150 g/kg。用鮮嫩的苦荬菜飼喂畜禽,不僅利用率高,飼喂效果好,還能減少疾病,促進健康。
1.2 果樹下牧草栽培方案
第1年上半年以草雞強度放牧的方式清除果園地的雜草。至下半年秋季可以播種人工牧草,并以黑麥草為先鋒草消除其他雜草。行間距較大的果園,牧草品種選擇苜蓿、紅三葉、白三葉、菊苣、多年生黑麥草等;樹冠較大、郁閉度較大的果園種植三葉草。葡萄園種植白三葉、百脈根等。果樹地牧草宜采用混播技術,混播牧草多由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兩大類組成,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在混合牧草中的比例要因地制宜,一般為1∶2。以多年生黑麥草和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和紅三葉為最好[1]。
2 草雞養殖
采取圈舍棲息與果園內放養相結合,讓雞在空氣新鮮、水質優良、草料充足的環境中生長發育,以生產出綠色天然優質的商品雞及其蛋品[2]。在品種選擇上要選用耐粗飼、活動范圍廣、覓食力強、抗病力好、個體中偏小、肉質細嫩味美的優質地方土雞品種。選用黑色腳或青黑色腳,易為群眾接受。要小群飼養、同群同齡、全進全出、按程序防疫。
2.1 育雛
雛雞入舍后應及時飲水,2 h后添加飼料。飲用30~32 ℃的溫開水,水中可加入5%的葡萄糖、電解質,以增強雛雞體質,緩解應激,便于胎糞排出,以后飲用室溫的自來水。控制好溫度是育雛的關鍵,1~3 d保持在33~35 ℃、4~7 d保持31~34 ℃、第2周保持29~32 ℃、第3周保持27~30℃、第4周保持24~27℃、第5周保持20~25 ℃,逐漸過渡至自然溫度。必須注意短時間內溫度變化不宜過大;溫度計應在使用前進行校正,懸掛在靠雞只背部上方(距雞只活動平面10 cm高)。前3 d光照為晝夜連續照明,4~7 d每天照明20 h,以后每周縮短2 h。10日齡以后在飼料中加0.01%~0.02%土霉素,預防腸炎和呼吸道疾病;15~16日齡在飼料中加0.012 5%球蟲痢靈,預防球蟲病。一般在45~60日齡移入果園飼養。
2.2 雞舍建造
根據果園地形地貌,確定建舍地點,每群飼養500只以內,每棟舍40~45 m2,密度控制在12只/m2,建舍地點要求地勢干燥、坐北朝南、背風向陽、水電通暢,喂料管理方便,居放養區域中央,周圍果園放養面積375~450只/hm2。雞舍結構可就地打土墻、蓋草房,室內墻壁刷白(石綿瓦房頂保證吊頂檐高不低于2 m),做到冬暖夏涼。室內地面鋪墊鋸末、雜草、谷殼等約5 cm厚,室內設置棲架,用8 cm直徑圓木搭成階梯式,安裝6盞25 W白熾燈泡電燈,距地面1.5 m為宜,飲水安裝自動飲水器3個。在雞舍周邊修建墊料堆置發酵池1個。雞群活動范圍的邊界上,應埋設2.0~2.5 m高的鐵絲網或尼龍網。根據雞群大小和果園面積,適當搭一些油氈棚供仔雞避雨和休息。棚的質量要求不高,只要能避雨、避暑、補飼、休息即可,這是必備設施,其對防止雞群被暴雨淋打、烈日曝曬、意外驚動等非常重要,不可缺少。
2.3 加強飼養管理
牧草應用割草機或人工刈割后飼喂,不可將牧草直接拋撒在地上供雞群自行采食,以免踐踏污染牧草;嚴重的因部分牧草在雞嗉囊或胃中成團,不能進入腸道排出,造成無法進食而消瘦死亡。應用網兜將牧草懸掛到一定高度,讓雞啄食,以保證飼喂安全和提高牧草的利用率。育雛階段飼喂雛雞全價飼料,60日齡后逐步過渡至自配飼料,建議配方為:開產前,玉米60.0%、豆粕18.0%、磷酸氫鈣(骨粉)1.5%、石粉1.0%、多維及微量元素1.0%、麩皮18.2%、鹽0.3%;開產后玉米65.0%、豆粕23.0%、磷酸氫鈣(骨粉)1.5%、石粉7.0%、多維及微量元素1.0%、麩皮2.2%、鹽0.3%。將果園用絲網隔開,劃分為若干個小區,待一個小區的草、蟲不足時再轉移至另一個小區放牧。這樣不僅有利于管理,而且能防止老鼠、黃鼠狼等對雞群的侵害和帶入傳染性病菌,同時也有利于食物鏈的建立。
2.4 驅蟲防疫
在野外生態環境中,雞群采食蚯蚓、甲殼蟲、蝸牛較多,最容易出現寄生蟲病,特別是蛔蟲病和絳蟲病,一般在放養1個月后,就要進行第1次驅蟲,隔2~4周再進行第2次驅蟲。應盡量選用對多種線蟲、絳蟲均有效的丙硫咪唑片劑,可在晚上雞群回舍補料時,拌料飼喂,用量為20 mg/kg體重。翌日早晨要及時檢查雞糞,如發現雞糞里有成蟲,翌日晚餐再驅蟲1次。必須建立一整套科學的免疫程序,定期進行疫苗接種。草雞在果園林地飼養,抵抗力強,但雞的活動范圍廣,傳染性疾病防范難度較大。因此,防病免疫工作要求質量高,劑量足,應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逐只予以免疫注射。7日齡,飲水接種新支二聯苗1羽份/只;11~12日齡,飲水接種法氏囊疫苗1羽份/只;18日齡,頸部皮下注射接種禽流感疫苗0.3~0.5 mL/只;21日齡,飲水接種法氏囊疫苗2羽份/只;26日齡飲水接種新支二聯苗2羽份/只;45日齡,頸部皮下注射接種禽流感疫苗0.5 mL/只;55~60日齡,飲水接種新、傳、法氏囊疫苗2羽份/只;120日齡,肌肉注射接種新城疫I系+減蛋綜合征+法氏囊疫苗1羽份/只;130日齡,肌肉注射接種禽流感滅活疫苗1羽份/只。以后每隔6個月注射新城疫I系1次,每隔4~6個月用H5N1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免疫。及時了解當地疫情,如之前有其他傳染疫病發生,應參照防疫要求,及時免疫。
3 果樹栽培
果樹行寬距離要適宜,種植牧草時,便于機械操作,節約人工。麻曉芬對浙江東南部丘陵山區柿子―草―雞復合系統的研究表明,復合系統中柿子樹干直徑、株高、枝條數量相比裸地柿子園內柿樹,分別增加23.81%、10.44%、25.88%。雞能以柿子樹蟲為食,轉化為肉蛋白,既減少了蟲口量,還節約了農藥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避免了農藥的污染。因此,柿子―草―雞系統產出更加綠色的柿子,系統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是無法估量[4]。果樹殺蟲殺菌時,應盡量使用低毒高效或低濃度低毒的農藥,施藥時要分區作業,不讓雞接觸到農藥;施用農藥的園區,要待農藥毒性過后再進行放養。也可采用藥物樹孔注射法防治,以避免雞群農藥中毒。
4 結語
葉曉偉等通過連續2年的對比觀測表明,梨―草―雞生態農業模式的綜合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均較梨―草模式及裸地梨園模式顯著提高,其中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是裸地梨園的2.18 倍。種植果樹前期投入非常關鍵,選擇一種合適的間作物對于緩解投入與經濟效益低下的矛盾非常重要。養雞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同時梨―草―雞生態農業模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和防止土壤板結[5]。果園―牧草―草雞生態種養模式前景廣闊,在不同地區、不同果樹品種,種植合適的牧草品種,適宜的載畜量,以達到效益最大化,有待進一步研究。
5 參考文獻
[1] 李志剛,侯扶江,安淵.放牧和光照對林下栽培草地生產力的影響[J].草業科學,2011(3):414-419.
[2] 張昌蓮,彭祥偉,王陽銘.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的家禽生態養殖[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1):76-77.
[3] 姚春艷,盧欣石,徐大偉,等.果林下6種牧草的光響應特性與地上生物量關系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8):69-73.
1.維生素A 維生素A最好的食物來源是各種動物肝臟、魚肝油、魚子、全脂牛奶、禽蛋等。深色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苜蓿、空心菜、萵苣葉、芹菜葉、胡蘿卜、豌豆苗、紅薯、辣椒、芒果、杏、柿子等食物中富含的維生素A原,在體內可轉變成維生素A。
長期佩戴隱形眼鏡或長期從事電腦工作或夜間用眼者,如果不注意攝取或補充維生素A,都可能導致維生素A缺乏。
2.維生素D 維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魚、蛋黃及魚肝油制劑中。曬太陽是獲得充足有效維生素D的最好方法。
3.維生素E維生素E主要存在于植物油(大豆油、玉米油)、麥胚、堅果類、種子類、豆類及其他谷類中。綠葉蔬菜中含有一定的量。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維生素E和其他抗氧化劑攝入較少和血漿中維生素E含量較低,可能會增加某些癌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但在補充抗氧化劑后可能降低上述疾病和其他退行性過程的危險性。
4.B族維生素
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1主要存在于米糠、全麥、燕麥、花生、瘦肉等食物中,豆類、堅果也是其良好的來源。
如有食欲不振、胃腸疾病、頭發干枯、記憶減退、抽筋(肌肉痙攣)等癥狀,說明體內可能缺乏維生素B1;抽煙、喝酒、愛吃糖的人要增加膳食中維生素B1的攝取;妊娠、哺乳期或是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要增加維生素B1的攝入;處于緊張工作狀態、焦慮、抑郁、精神受刺激者,以及手術患者,要全面補充B族維生素。
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B2良好的食物來源是動物性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乳類。植物性食品則以綠葉蔬菜含量較多,如菠菜、韭菜、油菜、花椰菜等。
妊娠、哺乳期或是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要增加維生素B2的攝入;不常吃瘦肉和奶制品的人應增加維生素B2的攝入;患有胃潰瘍和糖尿病而長期控制飲食的人,較易出現維生素B2不足。
煙酸(尼克酸) 煙酸是人體需要量最多的B族維生素。它廣泛存在于動植物性食物中,如全麥制品、糙米、豆類、芝麻、花生、香菇、紫菜、無花果、乳制品、蛋、雞肉、瘦肉、魚、綠葉蔬菜等食物。
如果皮膚對陽光照射特別敏感,可能是煙酸不足的早期癥狀,要注意煙酸的攝入或補充;有皮炎、脫皮或皮膚粗糙的人需要增加煙酸的攝入;經常精神緊張、躁動不安者要注意煙酸的攝入或補充;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患者需要補充煙酸。
泛酸 泛酸來源最豐富的食物是動物肝腎、雞蛋黃、堅果類、蘑菇等,其次為大豆粉、小麥粉、菜花、雞肉等,蔬菜、水果中含量相對較少。
膳食中充足的泛酸可以提高人體應對緊張的能力;手足常有麻木、刺痛感,腿抽筋,腳有燒灼感的人需要補充泛酸;過敏者、關節炎患者、服用抗生素者以及服用避孕藥者應注意泛酸的攝取或補充。
維生素B6(吡哆醇)維生素B6廣泛存在于各種食物中,良好的來源是白肉類(如雞和魚),其次是豆類(如黃豆)、葵花子、麥麩、米糠、核桃等。
患有貧血、脂溢性皮炎、口舌炎癥者都與維生素B6缺乏有關。
維生素B12(鈷胺素)膳食中維生素B12主要來源于肉類、動物內臟、魚、禽、貝類及蛋類,奶與奶制品中含量少,植物性食品基本不含維生素B12。
老年人及完全素食者必須補充維生素B12,經常應酬并大量喝酒者補充維生素B12很重要,女性經前或經期、孕期及哺乳期均應補充維生素B6。
葉酸(蝶酰谷氨酸) 葉酸是重要的維生素,與出生缺陷、心血管疾病及腫瘤等有關。葉酸廣泛存在于動植物性食品中,含量豐富的食物為動物肝腎、雞蛋、豆類、酵母、綠葉蔬菜、水果及堅果類。
女性孕前、孕期及哺乳期尤其要注意葉酸的攝取和補充。
“老寒腿”是大眾對膝關節炎的俗稱,屬于中醫痹證范疇。膝關節炎多因生理性老化導致,表現為關節軟骨營養不良,代謝異常,并出現骨刺。特別是一到數九寒天,有老寒腿的人別提有多難受了。
怎么治療老寒腿呢?下面給大家介紹兩個效果很好的老偏方。
粗鹽包
粗鹽包需要的材料很簡單,一條毛巾和兩斤粗鹽。首先,拿一條毛巾對折,將三個邊縫起來,留出一個洞口。最好縫得細密一些,以防粗鹽顆粒漏出。將買來的粗鹽倒入鍋中,炒熱,直至燙手,然后將粗鹽從預留的洞口,倒入毛巾內,并將洞口縫起來。這樣,粗鹽包就做成了。將做好的粗鹽包放置在疼痛、怕冷的關節部位。每次熱敷15~20分鐘,至粗鹽逐漸冷卻。如果熱敷包溫度較高,可在患處多襯墊一塊毛巾,以免燙傷。此外,熱敷包可反復利用,用微波爐加熱就行。這個方法能迅速緩解關節疼痛,堅持一段時間,能明顯改善癥狀。但它不能用于腫脹、發炎的關節炎患者。
花椒水
泡腳時在水里加些花椒。花椒性辛溫,能除五臟六腑之寒,且能通血脈、調關節。先抓一把花椒加入適量水煎,待藥性充分融入水中時倒入盆中,先熏雙腳,等水溫降到能下腳時用來泡腳。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不斷加入熱的花椒水,水以蓋過腳踝為好,泡上半小時,以全身微微冒汗為宜。除花椒外,還可以在水里加上艾葉。熱水加熱性藥物,祛寒效果更好。
當然,如果能不得老寒腿是最好的,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預防老寒腿的小技巧,既簡單又有效。技巧就是干洗腳。不用水的干洗腳,對老寒腿有很好的預防效果,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洗時雙手相合抱住大腿根,然后用力向下按壓,一直到腳踝部,之后再從腳踝按壓至大腿根部,反復20次,按摩時可坐可站。這個方法主要是通過刺激腿部經脈,促進腿部氣血循環起到祛寒的效果。
另外,“老寒腿”患者應該多吃胡蘿卜、南瓜、紅薯、芒果、奇異果、梨、橘子、檸檬、木瓜、杏、柿子、玉米、菠菜、苜蓿、甘藍、水芹等顏色鮮艷的蔬果。綠色蔬菜吃得越多,患關節炎的可能性就越小;多吃胡蘿卜以及其他一些顏色鮮艷的蔬菜和水果,可以降低罹患關節炎的風險。因此,為了健康的骨骼和關節,請您在餐桌上多增加這一類的蔬果。
摘自《偏方治小病,煩惱一掃光》
食物過敏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引起的原因分外在和內在兩種。外在原因如冷、熱、日光等刺激,蚊、虱等蟲類的叮咬,接觸麻疹、漆樹等植物;內在原因除病灶感染、腸寄生蟲病和某些藥物引起外,相當一部分發病者是由于食用了魚、蝦、蟹、牛奶、蛋類、肉類、酒、蘑菇、楊梅等食物引起。對于因食物引起的蕁麻疹患者,在膳食中就必須嚴格禁用這類食物。
濕疹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食物過敏引起的。不少反復發作的濕疹患者,每當吃了蛋白質類食物或魚、蝦腥味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后,病情往往加重。因此,急性濕疹病人飲食應以清淡為宜,在發病期間還應忌茶、酒及辛辣刺激等食物。
機體代謝障礙
不合理的飲食會使機體代謝發生障礙。比如,長期過多地攝入高脂肪類食物,可致血脂過高,使脂肪代謝失調,表現在皮膚的異常反應是出現臉黃疣(淡黃色的小皮疹,多發生在眼瞼上,起初如米粒大,微微高出皮膚,與正常皮膚截然分開,邊界不規則,甚至可布滿整個眼瞼),影響面部美觀。因此,要根治這種皮膚病,就需限制脂肪和膽固醇類食物,多吃降脂食物。
糖尿病人因血液和皮膚內的糖含量較高,特別容易引起皮膚感染,易患毛囊炎和瘡癤等皮膚病。因此,要控制這類皮膚病,必須調節飲食,糾正糖代謝異常。
蔬菜日光性皮炎,又稱“大頭風”或“大頭瘟”,是因為吃了某些蔬菜后,暴露在外的皮膚經日照而引起的。因為這些人對某些蔬菜中所含的感光物質不能正常代謝,于是突然出現紅腫、瘙癢及灼痛,嚴重時可發生瘀斑、水皰、血皰,甚至壞死。防止該病發生的唯一辦法就是不吃這類蔬菜,比如說雪里蕻、油菜、莧菜、刺兒菜、馬齒莧、灰菜及黃泥螺等。另外,也可通過長時間用冷水反復浸泡來減少這類蔬菜中的感光物質,然后進一步加熱破壞感光物質。有這類病史的人一旦誤食了這類蔬菜,避免日照也可控制發病。
營養素缺乏
營養素缺乏引起的皮膚病有多種,如皮膚粗糙、脂溢性皮炎、癩皮病、壞血病、濕疹等。
長期缺乏維生素A,皮膚會變得干燥、粗糙、鱗屑增多,然后發展為毛囊丘疹,甚至頭發枯槁脫落。如果無其他原因導致血漿中維生素A缺乏,應多選用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臟、魚肝油、魚卯、全奶、奶油、禽蛋;深色蔬菜和水果如冬寒菜、苜蓿、空心菜、萵筍葉、豌豆苗、紅心紅薯、菠菜、胡蘿卜及芒果、杏子等。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癥狀是頭皮刺癢、多鱗屑,耳后、面頰及脊背等處發生油性皮屑,也有掉頭發等現象。這種皮膚病多因膳食中缺乏維生素B:所致。典型的核黃素缺乏病,還會發生陰囊炎、口角炎、唇炎及舌炎等。膳食中長期缺乏新鮮的蔬菜是患脂溢性皮炎的重要原因。另外,尋常痤瘡(俗稱粉刺)的發病與皮脂分泌過多和消化不良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這類病人的飲食應減少高脂食物,少酒、少糖,多蔬果,以調劑消化功能和清理腸胃,減少皮脂溢出,從而控制病情。
膳食中煙酸缺乏易患糙皮病,又叫癩皮病,主要損害皮膚、口、舌、胃腸道粘膜以及神經系統。該病是由于長期以玉米或精白米為主食,又缺乏新鮮的蔬菜和肉類,使膳食中缺乏煙酸所致。因此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很重要。膳食中應注意攝取富含煙酸的食物如動物肝、腎、瘦肉、全谷、豆類、乳類、新鮮的綠葉蔬菜。
體內維生素C缺乏可引起壞血病。維生素C主要存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如柿子椒、番茄及各種綠葉蔬菜;柑橘、檸檬、青棗、山楂、獼猴桃等維生素C含量十分豐富。
長期攝入不合脂肪膳食的人會發生皮炎和傷口不易愈合;嬰兒缺乏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可出現濕疹。必需脂肪酸普遍存在于植物油中,因此,膳食中只要注意一定量的植物油供給,即可避免缺乏癥。
提示:
①不論是感染性或是非感染性皮膚病,皮膚只要有瘙癢或炎性病變,應慎用海味(魚、蝦、蟹等)、蛋類(雞蛋、鴨蛋等)、豆類(蠶豆、豌豆等)以及刺激性食物(醋、咖啡、紅茶、辣椒)等。這對改善癥狀頗有好處。
秋天來了
一片云彩,突然
就那么低了下來
一只鳥落在一根樹枝
一串唧唧喳喳的叫聲,
樹枝輕輕顫抖了一下
那一片云彩,又被那
鳥聲,重重地彈了回去
秋天來了
側著頭,看一個人
朝著夜空不停地打哈欠
曾經被喻作笛孔的星星
那一只只不停閃亮的眼睛
閉上其中的任何一只
世界,都會被省略掉
一些可有可無的細節
秋天來了
一群大雁飛過天空
先是排成了“人”字
接著又排成長長的“一”字
一顆小小的黑點零落在最后
可是牙齒松動漸入中年的我?
哦,秋天!秋天來了
看著那天空不停變換的隊形
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一些不安
蟈蟈的聲音
用蟈蟈的聲音
劈開細細的竹篾和草莖
傍晚時分密不透風的葡萄架
一串紫褐色的藤蔓
拖著月亮甩過高高的東墻
告訴我,那南瓜,為什么
要開這樣一種綠顏色的花
舌尖蘸著露水,一顆露水
和無數顆星星一起練發聲
蟈蟈也跟著在慢慢慢慢叫
哦,九月安靜的琴師
秋天最寂寞的蟬蛻
蟈蟈,用你清脆的叫聲
編一只金黃顏色的籠子
你聽,秋天被你叫的金光燦燦
門前的土場邊開著一叢花
一束雞冠花一束晚飯花
晚飯花細腰瘦身
雞冠花大而紅艷
還有鳳仙,剛采下來
就被我箍在了手指上
一朵花,只要盛開
我就不能嫌她——小
秋天金黃的叫聲里
你看我漫不經心地
給一只大肚子蟈蟈
涂抹一排細長的指甲
明月初升
蘋果柿子棗兒
鴨梨茨梨絲瓜
九月,一節白白的嫩藕
頭朝著村前小河的方向
秋天擺滿整整一桌子
跟著黃昏里的螢火蟲
一個人高舉一朵野葵花
初秋之夜,天上月亮轉動
吧嗒,吧嗒,吧嗒
發出一種奇怪的聲響
搭拉著一雙竹制的拖鞋
童年火紅的鳳仙花
羞赦得只在夜晚開放
貼著松香木的床沿
一輪明月顫顫升起
透明的露珠晃動
石碼頭邊的繡花鞋
一群小魚兒亂蹦蹦的
在清理沉在水底的木樁
安 靜
陽光臥在漸漸干涸的水渠上
這個秋天的下午是安靜的
在河坡上摘棉花,母親的
手上,戴著一只新鮮的草戒指
干凈的草戒指黃中間綠
手指一動,陽光也跟著上下轉動
一只緊束的圍裙,手指上滲出的血
僅僅那么一小塊,殷殷的
卻將整個棉花地都染的通紅
和溫暖的陽光和流水
一起平躺在寂靜的河坡上
看著白云在天空中飄啊飄
金黃搖籃里的我和小鳥不會再說什么
煙 嵐
稠密的蟬聲漸漸變得稀疏
跟著流水,長長的夏天即將過去
你安靜地走在這田野上
我熟悉的故鄉的寬闊田野啊
那些葡萄、蘋果、鴨梨
那些黃豆、棉花、蠶桑
那些睜著眼睛看著我們的金絲小棗
那迎著陽光一節節生長的高粱和芝麻
楓楊樹的葉子慢慢蜷縮
留著一場剛剛經過的陣雨
一群冬瓜拖著藤蔓四處走散
一條路安靜地滑下寂靜的河灘
路邊的草花保留的早年的記憶
能夠將自己的身體和我一起
沉沒在故鄉那寂寞的煙嵐里
你,一定是我最摯愛的親人
土撥鼠
一只土撥鼠正朝河灘上運糧食
玉米,水稻,大豆和花生
白胖胖的麥粒剛剛出了一半
高聳著的電線桿標出的
某個未可知的目的地——
秋風大地,鑼鼓喧騰
一只土撥鼠在搬糧食
用那尖銳的牙齒和趾爪
那靈活的尾巴
每年的秋天,它們都必須為自己
儲備好能賴以活過整個寒冬的食物
夕陽西沉,土撥鼠在搬糧食
比最后一顆星星出來的速度還慢
將沉甸甸的秋日一直拖進冬季
田野,我聽見一只土撥鼠的喘息
呼哧,呼哧,下午寂靜的河灘上
土撥鼠吃力地搬運過冬的糧食
一只土撥鼠的喘息原本并沒有那么大
是秋天田野的那一份寧靜將它放大了
用粗實的爪子緊按住漸漸高起來的
大地,按住一朵雞冠花
那漸漸暗下去藍天、白云
除此,我看見的,只有一只土撥鼠
以及它的內心所擁有的巨大的虛空
消 逝
新墳靠著舊墳
順著河坡找到一處背風的地方
學一堆泥土安靜地蹲在這里
不說話,不歡笑,也不流淚
只將那些熟悉的名字一遍遍重溫
習慣于沉默的日子
以另一種方式提醒著我
不分年紀輩分
不問貧賤名姓
一大片林子生長在土地的中央
在它們揉不得半點風沙的心里
厚厚的一切都會變的客觀
對生命,時間從來是最公正的裁判
這泥土,誰先來了,就先埋誰
故鄉,我已離開你許多年了
從頭到腳纏滿了你紫色的蕎麥花
炊煙升起處,房子和樹木一寸寸矮下去
在長滿野苜蓿和胡蘿卜的土地上
直起已經微微佝僂的腰
心底里,惟有你的血脈
久久喧囂,無以平息
黃昏,大河安靜奔流
流星追逐在低垂的天際
那星星一樣鋪在腳下的婆婆菜、紫地丁
平靜,沉默,低調,甚至是……節制
只有面對土地,花朵才懂得保留
像我,只要站在這里
就盡力收藏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最后的親人
我要在你的土地上尋找最后的親人
那些被雷電擊倒的大樹
那些被荒草覆蓋的墓碑
那些比墓碑更加低矮的哭泣
一條河注定拉不住這時間的流水
那些紅蜻蜓、金蟈蟈、綠螞蚱
那些棉花地、大豆地、落花生
晚風中,那村莊上空剪不斷的霧靄煙嵐
掰下的老玉米隨手被誰扔在地上
大河邊,落日轉動最后一株向日葵
那個每天放學以后一邊唱著
童謠,一邊彎腰割草的小女孩
少年滾動鐵環,唇上茸毛漸密
曾經,我的被泥土悉心珍藏的祖母
暮色中,她稻芒瑣屑的呼喊,越來越遠
夕陽。血管里浮動一片半青的草葉
秋日的河邊坡地,那個滿懷荻花的女子
我咳嗽成血,大夢成病
“產業移民”之憂
記憶里小時候串親帶的是點心和烙餅,后來是成箱的禮品,現在則更省事,連禮品也不用帶了,直接給錢就行,并且不用再相互的串親,而是集中去一家吃飯,接下來其他親戚每年依次輪流。
今年,我們家輪到大姑家待客。
初三,我們去下冶鎮鄭山村的大姑家串親。讓我倍感意外的是,春節里本該熱鬧的村莊,偌大的村子,卻是冷冷清清,空空如也,從村頭到村尾,大多數家戶都是大門緊閉,只有三五戶的人家還在家過年。
就連大姑家也是因為待客才回來過年的,平日里大姑一家都在市區生活。
在大姑家,見到了十多年未見的表哥一家,交談中得知,表哥和表嫂自從3年前應聘到濟源富士康后,便從下冶鎮搬到了緊鄰市區的承留鎮,徹底告別了在家種地的生活,而家里的4畝多地則流轉了出去。
承留鎮,是虎嶺產業集聚區所在地。據該鎮黨委書記常東風介紹,“承留鎮人口由3年前的不足2萬人迅速積聚到5萬多人,與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密不可分,山區鎮的很多農民,把確權后的土地流轉了出去,就放心地進城務工經商了”。
大姑村子里的村民大都和表哥表嫂一樣到虎嶺集聚區工作了。那么,他們進城后的生活怎樣呢?
“從家里乘坐班車去上班,不到10分鐘就到了。兩個孩子也都在市里上學,不用接送。兩人每月的收入六七千元,家里的土地流轉還有流轉費。”雖然說起目前的生活表嫂還算滿意,但讓她憂心的還是住房問題。
“我們目前租房子住,兩個孩子上學,加上各種生活開銷,要想按每平方米4000多元的市場價在市區買房子,確實有些緊張。”
“鎮政府最初規劃讓我們在鎮上的月亮灣社區買房,可這距我們工作的地方很遠啊,后來又說要搬遷到市區,按優于市場價一半的費用為我們安置住房,于是我們苦苦等待,但到現在搬遷房的事也沒有落實。”
表嫂說的月亮灣社區位于下冶鎮東部,主要是為解決下冶鎮沿黃地質災害區曹腰、圪臺、鄭山等村和偏遠地區群眾居住困難而建的,入住率極低。
像表哥表嫂這樣因為就業而到市區定居的“產業移民”,他們需要的是市區的搬遷房。
表嫂希望搬遷房能快些有個著落,這樣可以切實減輕他們的負擔。
美麗鄉村的嬗變
下冶鎮的幾個村子是冷冷清清,而邵原鎮的黃楝樹村則是熱鬧非凡。
黃楝樹村位于邵原鎮北部的深山區,坐落在濟源、垣曲、陽城三縣交界處,地處鰲背山山腳,中岳路穿境而過,東陽河、銀洞河流淌其間;既護守小溝背景區門戶,又鎖鑰北上析城山景區要塞,還是進入黑龍山原始森林的必經之路。
初五,記者來到邵原鎮的黃楝樹村,亭臺樓榭、仿古廊架、九曲橋、花崗巖圍欄……一幅美麗鄉村畫躍入眼簾。村里公路兩旁的樓房整齊劃一,各式店鋪林立。
常方紅是這里的一個飯店老板,他今年55歲。
常方紅告訴記者,以前他和家人生活在偏僻的山溝里,住的是土坯房,種著2畝多的田地,農閑時便到山上放牛、采藥材、挖野菜,一年下來僅有2000多元的收入,生活頗為拮據。
如今已是今非昔比。幾年前,由村里統一規劃,常方紅和其他村民在公路兩邊蓋起了三層小樓,將農家樂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而這得益于黃楝樹村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項目。
邵原鎮副鎮長田穎介紹說,黃楝樹村旅游資源豐厚,鎮里因勢利導,將黃楝樹村列為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項目創建村,引導村民發展鄉村旅游。一是投資350萬元,大力發展農家樂項目建設,引導和鼓勵群眾建設具有餐飲、住宿等功能的農家樂賓館。二是增強自然休閑特色發展生態旅游,將傳統的農耕逐步引向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特色農莊、農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鄉村旅游發展。投資560萬元,流轉土地180余畝,建設水果公園、采摘園等特色生態公園。三是通過招商引資加快推進東陽河漂流項目建設,吸引游客,增加村集體收入,提高黃楝樹村的知名度。
黃楝樹美麗鄉村建設開展以來,村民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一年下來十幾萬的收入不在話下。”常方紅的興奮溢于言表,“家里的2畝多地也都流轉給美麗鄉村項目了,每畝的流轉費為700元,就是白白流轉,沒有一分租金,我也樂意呢!”
常方紅期待著春暖花開,期待著“五一”旅游旺季的到來:“待天氣暖和起來,便進入了旅游旺季,來漂流的游客便多了,我這生意好著呢!”
“讓群眾家家有創業,人人有事干,切實提高收入,我們將進一步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切實構建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美麗鄉村。”邵原鎮鎮長趙開顏說。
特色家庭農場
比起到城里工作的人們,留在村子里的少數村民也不甘落后,他們或因地制宜建起了家庭農場,或三五合伙成立專業合作社,或承包數百畝地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王屋鎮竹泉村的連光明便建立起了綠色產品生產基地――王屋山光明家庭農場。
在海拔1000余米的王屋山東坡大凹山腰、黃河三峽邊上,王屋山光明家庭農場踞山望水,花草樹木相間,曲徑環環通幽。
連光明介紹說,農場建于2010年,總投資100多萬元,面積1200余畝,以放牧于山野的方式經營“王屋牧野”土黑豬。同時,為兼顧生態平衡,還種植了柿子、山楂、桃、李、杏等果樹,還養殖了土蜂、土山雞。目前,全場存欄土黑豬300多頭,有土蜂50多箱。
說起建立家庭農場飼養土黑豬的初衷,連光明說,前些年,他和家人僅靠著僅有的幾畝地為生,收入微薄,為了致富,他才建起了養豬場,飼養商品豬,喂的是飼料,雖然隔三差五地打藥,豬還是不斷地生病,三四個月就出欄了。“這樣的豬肉我自己都不想吃,再賣給老百姓,我心里實在不忍,哪怕銷量不錯。雖然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大大的豐富了,可是真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了,我就想著,如果繼續養豬,就要養些健康綠色的土黑豬。”
“哪怕養一頭豬,我也要堅持至少12月才出欄。”一臉淳樸的連光明說,“我要的就是一個‘真’字,老百姓在我這里吃到的全是安全的原生態的東西。”
連光明的土黑豬喂的是豆粕、麥麩、苜蓿草等,還間以有機農場運來的西紅柿、蘿卜等蔬菜,從不用化學類、激素類藥品,真正實現了自然生活、快樂生長。
這不,春節前后,連光明的土黑豬便到了銷售旺季,他賣出了近千斤的土黑豬肉。
由于毗鄰黃河三峽景區,每到旅游旺季這里的游客便絡繹不絕,連光明還趁機做起了特色農家樂,到這里來的游客可以吃上地道的農家飯,咸米飯、紅燒肉、笨雞蛋、特色蔬菜等。
如何讓土黑豬能“走出去”,遠銷到鄭州、上海、北京等地,進一步打開更廣闊的市場銷售渠道,雖然連光明也在極力尋找途徑,但卻有些力不從心。
1 基本概況
西安市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南部為秦嶺山地與黃土臺塬,北部為渭河平原,全市林業用地 50.84萬hm2,森林覆蓋率為44.99%。 2000 年以來,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日元貸款林業工程、大綠工程等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完成人工造林10 萬 hm2。 由于新造林面積大,未有效利用林地空間大,而且林木所在地塊以前均為耕地,土層較厚、土質肥沃,適合開展林下復合經營。 2008~2011年共實施林下復合經營試驗示范6166.67hm2,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2 復合經營的主要模式
2.1 林—油復合經營模式
主要適合于平原地區的1~2 年生的速生楊、核桃、鮮食棗、石榴、櫻桃等樹種的林地,利用林木遮蔭小的特點,在林間套種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前茬可栽植油菜,收獲后可種植花生、大豆、芝麻等,實行“油連油”,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楊莉等,2004)。
2.2 林—菜復合經營模式
主要適合于平原及緩坡地段的1~2 年生速生楊、核桃、鮮食棗等樹種林地,由于林木處于幼齡期,地表光照充足,與其它耕地相比基本沒有區別。利用林木遮蔭小的特點,在林間套種白菜類、蘿卜類、甘藍類、蔥蒜類、土豆、西瓜、紅薯等溫涼型、中弱光型蔬菜。
2.3 林—苗復合經營模式
平原和山區均可, 宜在 1~2 年生新造林林地實施。平原區可選擇楊樹、棗、石榴等樹種的林地,山區可選擇油松、核桃、板栗等林地。林下育苗時,要根據林木不同的生長過程,繁育不同的苗木。林木生長前期,可繁育喜光的樹種如核桃、白皮松等;林木生長中后期,可繁育喜蔭樹種如黃楊、連翹等。 不能育大苗和高桿苗木,只能繁育小苗和低矮灌木,以免影響林木正常生長和結果。
2.4 林—禽復合經營模式
林—禽復合經營在平原地區及山區均可,適宜在3 年生以上林地或已成林林地實施。 平原區可選擇楊樹、核桃、泡桐等林地,也可選擇棗、石榴、杏、李等經濟林林地;山區可在原有天然林資源的基礎上,選擇核桃、板栗、柿子、香椿、桃等林地,密度以 750株/hm2左右為宜。為了使家禽有充足的食物來源,可在林下種植青菜、苜蓿等,并保留蒲公英、薺薺菜、狗尾草等野生植物。可養殖禽類900 只/hm2,采取“輪牧”的方式,以利于昆蟲、嫩草的生長。在對林木及草種進行病蟲害防治時必須選擇高效低毒農藥, 采用無公害防治技術,以避免對家禽產生毒害。
2.5 林—菌復合經營模式
林—菌復合經營在平原和山區均可, 宜在 5 年生以上林地實施,利用林地遮蔭條件好、濕度較大的特點培養食用菌。平原區可選擇楊樹速生豐產林、大棚獼猴桃等林地;山區可選擇板栗、核桃等經濟林林地。 林下食用菌可栽培平菇、草菇、雞腿菇、金針菇、茶樹菇、香菇、口蘑等。
2.6 林—藥復合經營模式
林—藥復合經營在平原和山區均可, 宜在 2~5年生林地實施,平原區可選擇楊樹、泡桐等速生豐產林林地,山區可選擇油松、落葉松、杜仲、核桃、板栗等林地。根據林木生長過程,郁閉度不同,選擇種植不同中藥材種類。 林木生長前期,可選擇桔梗、板藍根、金銀花、黃芩、黃姜等喜光中藥材;林木生長中期,可選擇柴胡、黃連、牛蒡等較耐蔭中藥材;林木郁閉后,可種植天麻、靈芝、黃連等喜蔭中藥材。
3 效益調查
3.1 林—油復合經營
林—油復合經營實施地主要在新栽植 1~2 年生的核桃、鮮食棗、石榴、櫻桃等樹種的林地內,種植高油黃豆、花生、油菜等,成本和收益情況見表 1。由表1 可見,新栽植核桃、鮮食棗、櫻桃林地內每年套種一季高油黃豆、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平均成本為5340 元/hm2, 平均總收入 25575 元/ hm2,年純收入20235 元/ hm2,投入產出比達到了 1∶4.79。
3.2 林—菜復合經營
林—菜復合經營實施地主要在新栽植 1~2 年生的大綠二期良種核桃基地內,種植白蘿卜、蒜苗、土豆、西瓜和紅薯等,成本和收益情況見表 2。新栽核桃地內每年套種一季白蘿卜、 蒜苗、土豆、西瓜和紅薯,平均成本為 1.61 萬元/hm2,平均總收入6.68 萬元/ hm2,年純收入5.07 萬元/ hm2,投入產出比達到了1∶4.15。
3.3 林—苗復合經營
林—苗復合經營實施地主要在新栽植 1~2 的大綠二期良種核桃基地內,繁育核桃苗和白皮松苗等。成本和收益情況見表3。由表3 可見, 新栽植核桃地內套種良種核桃苗或白皮松苗,生長 2 年,平均成本為 73.14 萬元/hm2,平均總收入195.9 萬元/ hm2,平均年純收入61.38萬元/ hm2,投入產出比為1∶2.68。
3.4 林—禽復合經營
林—禽復合經營主要為林下養殖肉雞, 密度為900 只/ hm2,平均每只雞的養殖成本為14.5 元,售價25 元/只,生長期半年,平均需投入 13050 元/hm2,總收入22500 元/ hm2,純收入 9450 元/ hm2,投入產出比為1∶1.7。
3.5 林—菌復合經營
林—菌復合經營主要為林下種植口蘑,栽培料和菌種需投資43050 元/hm2,其它管理費用8100 元/hm2,平均需投入51150 元/hm2,可產口蘑17250kg/hm2,售價8.6 元/kg,生長期為 1 年 ,總收入 148350 元/hm2,純收入97200 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2.9。
3.6 林—藥復合經營
林—菌復合經營主要為林下種植黃芩, 需種子費1950 元/hm2;澆水、施肥 4050 元/hm2;種植、收割等費用5400 元/hm2;其它管護費用4200 元/hm2,共需投資15600 元/hm2。可產黃芩3750kg/hm2,售價16元/kg,生長期為 3 年 ,可得總收入 56250 元 hm2,純收入40650 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3.61。
4 討論
4.1 復合經營必須遵循以林為主、優勢互補、避害求利的原則
林業高效復合經營必須遵循生物生態學原理,從可持續性,多樣性和穩定性等方面考慮,科學地選擇和配置混交植物。 無論采取哪一種復合經營模式,都要首先保證林木的正常生長。 林下套種時,一定要留足林木生長帶或樹盤,林下植物耐陰性要好,以淺根性、低矮型為主。苜蓿由于根系過于發達,與林木爭養分或水分; 小麥在成熟時易在林內形成干熱環境;玉米由于稈高,影響林木光照,都不宜在林間套種。在平原地區,林木未郁閉前,光照條件較好,可選擇林—油、林—菜、林—苗等復合經營模式。 林木成林后,在生長期形成了自然遮蔭小氣候環境,可選擇林—菌、林—禽、林—藥等復合經營模式。 在山區或坡塬區,大多不具備灌溉條件,且土壤狀況較差。林木未成林前,可選擇林—油、林—草等復合經營模式。林木成林后,可選擇林—菌、林—藥、林—禽等復合經營模式(李孝良,2010)。
4.2 復合經營實現了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并舉
林業高效復合經營是林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這一技術,加快轉變了林業經濟發展方式,拓展了林業經濟功能,提升了林業產業地位,促進了林農就業增收,保證了林業健康持續發展。同時可向社會提供綠色生態的森林食品, 滿足了社會消費需求,提升了人民群眾營養健康水平(賈治邦,2011)。林業高效復合經營通過林下種植、養殖,在加強對林下植物管理的同時,也加強了對林木的管理。禽類的糞便, 增加了林地肥力, 促進了林木的生長發育,同時良好的生態結構,提高了森林的防護功能,減少了水土流失。林業高效復合經營,其經濟效益顯著。在西安地區林—油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 2.02 萬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4.79; 林—菜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 5.07萬元/hm2,投入產出比為 1∶4.16;林—苗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61.37 萬元 /hm2,投入產出比為1 ∶2.68;林—菌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 9.72 萬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2.9; 林—藥模式林下純收入可達 4.07 萬元/hm2,投入產出比為 1∶3.61.
關鍵詞:面條;古代淀粉粒;糊化淀粉粒;粟;黍;喇家遺址;考古學;中國
Abstract:The earliest noodles have been dated to 4000 years ago, based on the discovery of remains at Lajia in north western China. The Lajia noodles were described as having been made by repeatedly stretching dough composed of millet flour with husks. In order to try to understand this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we carried out simulation experiments in noodle-making and document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noodle starches caused by cooking. Our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stretch pure millet dough into noodles. We conclude that the husk phytoliths and starch-like granules said to be from the Lajia noodle remains may actually not have been part of the noodles themselves.
Key words:Noodles; Ancient starch; Gelatinized starch; Millet; Lajia site; Archaeology; China
前言
面條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主食之一。在中國,有關小麥粉制作面條的文字記錄到漢代才出現(1)。但是青海喇家的齊家文化遺址的陶碗中出土的面條狀遺存將這一歷史上溯到了4000年前。呂厚遠等學者(2)根據淀粉粒和植硅體分析,認為喇家面條是由未脫殼小米(包括粟和黍)面粉制成的面團經反復拉伸而成。但是,目前尚無資料表明中國存在這種制作小米面條的方法。
為了檢驗有關小米制作面條的方法,我們進行了相關的模擬實驗。我們嘗試用不同原料的面粉制作面條,并檢測分析了原料中的淀粉粒在制作及煮食面條等過程中的形貌變化。本文將報告上述實驗的結果并據此對前人關于喇家面條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
面條的特性
面條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很多地區的主食,其原料和制作方法千差萬別。從原料而言,雖然小麥粉最常用,但并不局限于此。通過采用不同的工藝,人們也可以用大米、蕎麥等種子磨成的面粉以及從馬鈴薯等原料中提取的淀粉制作面條(1)。
食品科學的研究表明面筋蛋白在制作面條和面包這一類食品的過程中對于形成面團的拉伸性和彈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面筋蛋白僅存在于小麥、大麥及黑麥等麥類的種子中(3)。小米,包括粟和黍,以及其它一年生的小型禾本科種子均不含面筋蛋白,因此不適合制作面條或面包(4)。但是,這并不排除可以在面條的配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小米面粉。洛倫茲(Lorenz)和迪爾薩佛(Dilsaver)(5)曾經報道在制作面條時最多可以用60%的黍面粉代替小麥粉,即在這一比例下仍然可以通過一個擠壓成形設備將混合面團制作成面條形狀。但是,他們也發現,當替換量大于40%時,擠壓變得困難而且制作出的面條很粗糙,并認為這是由于黍面粉中含有較高灰分造成的。以上研究說明小米面粉由于自身生化組分的缺陷而不適于制作面條。
模擬實驗
我們的實驗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面條試制和水煮實驗;另一部分是對水煮前和水煮后的面條淀粉粒進行的檢測和形態比較。
材料和方法實驗所用材料包括中國出產的脫殼粟、黍及小麥種子,還有購于澳大利亞一處市場的小麥面粉。粟和黍的種子先用杵臼碾磨20分鐘,并將碾磨后的粟黍面粉用212μm孔徑篩過濾,以獲取精細面粉。然后,將面粉以適當比例與水混合揉制面團并試制面條。
結果結果表明,粟和黍的面團非常粗糙、易碎,拉伸性很差,當試圖拉伸時很容易斷裂,在用搟面杖搟時即成碎片狀。很顯然,無論是單獨的粟或黍還是它們的混合面粉都無法用傳統方法搟制成面條。但是,當我們摻入同樣分量的小麥粉后,發現面團的拉伸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在這種情況下,用手搟法制得粟麥、黍麥以及粟黍麥的混合面條,但仍然不如純小麥粉制得的面條精細(圖一)。這與洛倫茲和迪爾薩佛(5)所報道的關于黍面條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之后,對制得的小麥面條及粟黍麥混合面條均進行了烹飪實驗。其方法為先將水燒開,然后下入面條,再煮5分鐘后出鍋。
淀粉粒分析
方法分別對碾磨前的種子、碾磨后的面粉以及水煮后的面條進行取樣。使用配備有微分干涉相差(DIC)及偏振光裝置的Zeiss Axioskop A1型顯微鏡,分別在DIC和偏振光下對樣品進行觀察并記錄形貌變化。主要記錄的指標包括:形狀和大小的變化、表面特征的變化、臍點的變化、輪紋可見性的改變、消光性能的變化等。
結果我們對來自未加工的粟、黍和小麥種子及其碾磨后所得面粉的淀粉粒進行了形態比較(圖二)。鮑伯特(Babot)(6)指出,由于碾磨過程所施加在種子上的摩擦力作用,谷物面粉中的淀粉粒會呈現一些形貌變化。我們注意到,通常以聚集態存在的粟和黍的淀粉粒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分離成為單個淀粉粒,有的出現發自臍點的輻射狀裂痕(圖三, 1a、2a)。商業途徑獲得的小麥粉中的淀粉粒顯示更為強烈的形態變化:小麥淀粉粒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表現為顆粒的開裂和破碎,甚至斷裂(圖三, 6a);有的淀粉粒表面出現方向不一致的刻痕(圖三,3a),有的邊緣變得不規則(圖三,4a),還有的局部的輪紋變得異常清晰(圖三,5a)。與此同時,這些損傷的淀粉粒還顯示出消光特性的改變,表現為消光臂變寬和消光區域擴大(圖三,1b、2b、4b、 5b)。消光特性的改變反映了淀粉粒晶體結構的破壞。有研究表明,玉米淀粉粒在微細化過程中表面變得粗糙,結晶程度不斷降低,最終轉化成非晶態(7),我們的實驗結果與其是一致的。
對煮熟后的小麥面條及麥、粟和黍的混合面條進行了取樣、制片及鏡檢。小麥面條樣品的視野中多呈膠體狀,僅有少量淀粉粒保留有膨脹變形的顆粒輪廓(圖四,1),沒有發現顯示消光特性的顆粒。這表明,面條經過水煮后,其中的淀粉粒幾乎完全糊化。混合面條的情況與之類似,其中的淀粉粒也大多糊化(圖四,3、6),即使是很罕見的情況下發現了尚存輪廓的顆粒結構,在偏振光下也不再具有消光特性(圖四,2、4、5)。
根據享利(Henry)等人(8)對小麥、黍及其它幾種作物的種子和面粉進行的加熱實驗,當加熱的時間較短且溫度較低時,淀粉粒的損傷特征不明顯,特別是在普通光鏡下更看不出糊化或膨脹現象。但是,當在偏振光下觀察時,則可觀察到消光臂變寬或消光區域的擴大。消光十字的消失通常可以作為加熱損傷的可靠指標(8)。在我們的實驗中,煮熟的面條中發現了仍然保持輪廓的淀粉粒卻失去消光特性,這與享利等人的觀察相符合。
我們的面條加熱實驗中淀粉粒的糊化程度很高,這可能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面粉中的淀粉粒事先經過了比較強烈的碾磨,淀粉粒的晶體結構已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其次,開水煮面方法使面條中的淀粉粒處于相對均一的加熱條件下,使得面條中的淀粉粒在水煮后呈現相近的糊化程度。根據托馬斯(Thomas)和阿特維爾(Atwell)(9)的研究,當在大量的水中加熱時,淀粉粒的晶體結構更容易遭到破壞。享利(8)也提到碾磨后的面粉比整粒的種子中的淀粉粒達到糊化所需的時間更短。我們的實驗與這些觀察結果都是符合的。
綜上,我們的模擬實驗表明:(1)用脫殼后的粟或黍加工的面粉無法制成面條,除非加入一定量的小麥粉;(2)碾磨導致淀粉粒在形態及消光特性上的改變;(3)開水煮面5分鐘后,面條中的淀粉粒幾乎全部糊化;(4)水煮后的面條中仍然可見少量淀粉粒,但其形狀發生了改變,同時消光十字消失。
喇家面條
在以上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來討論喇家面條的成分問題。喇家遺址位于青海省民和縣一處黃河岸邊的臺地上,是一處由地震及洪水造成的災難遺址,保存有垂死掙扎的人骨架等災難場景,被稱為“東方的龐貝”(10)、(11)。面條狀遺存發現于一件倒扣的陶碗中,該陶碗位于一個小廣場上的地面建筑內(12)。呂厚遠等人(2)對碗內遺存進行了淀粉粒和植硅體分析,根據所發現的小米淀粉粒和豐富的小米穎殼植硅體推斷面條成分為粟和黍,并進一步認為面條是通過反復拉伸面團的方法制成,類似“拉面”。這個發現一度引起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宣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
但是,我們發現在喇家面條的相關報道中存在諸多讓人混淆之處。首先是它的取樣方法。僅據研究者發表的面條相片來看,我們會以為圖片上的面條狀遺存就是實驗室工作取樣的對象,其實不然。面條狀遺存發現于一處房屋基址中,倒扣在一個陶碗中。相片是在面條剛發現的時候就拍攝的,當時面條看上去狀態還很完好。之后,發掘者將碗重新扣上,并帶到實驗室。而在重新打開碗時,可能是由于風化和擠壓,面條狀遺物已經“蕩然無存”,僅殘留泥土物質(12)、(13)。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共取了6個樣,其中3個來自與面條最近的那一層附著層,另外3個是在接近陶器口部與面條關系不太大的土層(13)。在喇家面條文章第4段中提到“We analysed the phytoliths and starch grains present in the sedi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noodles.” 翻譯為“我們分析了與面條有關的沉積物中存在的植硅體和淀粉粒”。而在第6段則說“The starch grains found in the noodle sample …”,意為“在面條樣品中發現的淀粉粒”。這些陳述讓人弄不清淀粉粒分析的取樣部位究竟是面條本身還是碗底沉積物,亦或兩者都有。如果淀粉粒和大量粟的植硅體是來自沉積層的或來自面條和沉積層,它們都不能代表面條的成分。因為沉積層中的物質可能與面條毫無關系。如果樣品是完全來自面條的,那我們需要知道研究者是如何在“面條狀遺物已經蕩然無存”的情況下從風化的泥土樣品中取樣而避免污染的。
報道中的第二個問題是關于糊化淀粉粒的描述存在錯誤。根據食品科學的研究,在水環境中加熱淀粉粒會導致晶體結構破壞,進而糊化(14)、(15),伴隨著偏光下消光十字的消失(16)。前人的研究以及我們的上述模擬實驗都表明了這一特性。然而,喇家面條研究文章中圖1的說明文字中卻這樣描述:“Although the lamellae characteristics of noodle starch were mostly lost as a result of gelatinization during cooking, their size and cross-shaped birefringence under polarized light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starch from the millets.”[2: 967](17) 翻譯為“雖然面條中淀粉粒由于加熱糊化的原故,其輪紋特證幾乎全部消失了,但它們的大小以及偏光下的消光十字都和小米的相似”。
這里面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三點:(1)本來這些淀粉粒應該有輪紋的,由于煮面的原因,而糊化消失了。(2)雖然沒有了輪紋,但是這些淀粉粒在偏光下的消光十字仍然存在。(3)這些淀粉粒的大小和消光十字的形狀與粟和黍的淀粉粒相似。根據我們的研究和文獻中的報道,這些關于糊化淀粉粒特證的描述是自相矛盾的。
不同種屬來源的淀粉粒具有不同的糊化溫度,一般在50-80℃[17: 23-8]。粟的起始和最終糊化溫度分別為55℃和62℃。黍的糊化溫度與其相似,分別為56.1℃和 61.2℃(18)。按照中國傳統的煮面方法,一般是先將水在容器中燒開,之后放入面條再煮幾分鐘。水在海平面處的沸點是100℃(1個標準大氣壓),因氣壓的變化而在不同海拔高度有不同的沸點。喇家遺址位于青藏高原。據報道,喇家附近西寧地區(海撥為2200米)的井水沸點為93℃(19)。喇家遺址所處的海拔為1800~1900米,該地水的沸點應該和西寧的沸點接近。這一溫度遠遠超過了粟和黍淀粉粒的糊化溫度。如果喇家面條經過了水煮,其淀粉粒應該呈現糊化特征。前人的研究和我們在第三章的模擬實驗都表明,糊化會造成淀粉粒消光特性的顯著變化,即使是短時的加熱,粟和黍的淀粉粒也會呈現明顯的變化。而喇家面條文章中的每個淀粉粒均呈現清晰的消光十字,這與前人及本文關于糊化淀粉粒的研究結果是矛盾的。
輪紋是在顯微鏡下觀察淀粉粒時所看到的圍繞臍點的層狀結構。并非所有的淀粉粒都可以看到清晰的輪紋,輪紋的可見與否是進行淀粉粒鑒定的重要指標之一(20)。我們收集并觀察了中國出產的近20個粟及黍栽培種的淀粉粒,均沒有發現輪紋。在喇家面條研究者后來所發表的文章中涉及的現代粟黍淀粉粒也沒有輪紋(21)、(22)。享利等人(8)對10種舊大陸出產的植物淀粉粒進行了不同方式的烹飪實驗,并觀察淀粉粒的形態變化。他們發現淀粉粒的輪紋在經過短時加熱后變得更清晰了。以上關于輪紋的研究結果與喇家面條文章中的相關描述相矛盾。
喇家面條論文的第三個問題是其結論中的兩個觀點:第一點是說喇家面條的成分是粟/黍,基于對來自沉積層的大量穎殼植硅體以及淀粉粒的鑒定;第二點是完全排除了麥類成分,因為缺少相關證據。而這兩個主要結論都是值得商榷的。
粟和黍的種子都外被穎殼。由于含有較高的硅成分,穎殼難以下咽,并且一般不作為人類的食物成分(23)。不管是粒食還是面食,脫殼都是對粟和黍進行處理的一個必要工序。如果大量的植硅體(多達每克9.81×104 粒和4.36×104粒)果真來自面條的話,就意味著喇家先民碾磨制粉的粟和黍種子未經脫殼。這似乎有悖常理。我們的模擬實驗顯示,即使是脫殼后制得的粟/黍面粉仍然非常粗糙,無法制作面條。用沒有脫殼的粟/黍面粉制作面條勢必更加困難。另外,雖然現代北方地區有使用機械壓制粗糧面條的工藝,但我們不能因此推測這種機械在4000年前的喇家就已存在。況且現代壓制的粗糧面條也不加工未脫殼的面粉。
喇家遺址缺乏大麥和小麥證據,但這并不足以完全排除這兩種植物作為喇家面條成分的可能性。喇家遺址坐落在黃河上游地區,年代大約在距今4000年。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在比其更早的龍山時代(5000~4000 BP),小麥和大麥遺存已經在黃河流域的考古遺址中普遍存在(24)。在喇家遺址東南方向不足300公里的天水西山坪遺址曾出土中國最早的大麥(4600 cal. BP) 和早期小麥(4650 cal. BP)的炭化種子(25)。說明這一帶比較適于種植麥類作物,并有較長的種植歷史。在喇家遺址所進行的初步的浮選工作發現了粟、黍以及苜蓿的種子,但沒有大麥或小麥(26)。鑒于同一時期甚至更早的時期,在喇家遺址周圍的區域已經發現了小麥遺存,發掘者葉茂林(12)認為小麥也有可能是喇家先民食物結構的一部分。很難想象,如果有更適宜制作面條的小麥粉,喇家先民卻選擇相對難以作為面條原料的粟和黍面粉。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喇家面條確由麥類面粉制成,只是由于煮食過程中的糊化,淀粉粒均已解體,消光十字也不可見,從而造成在分析時被忽略。
討論和結論
根據我們的試制面條模擬實驗,淀粉粒在碾磨以后,不僅表面特征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消光特性也改變很多。就消光特性而言,主要表現為由于晶體結構受損而導致的消光區域的擴大。在水煮5分鐘以后,面條中幾乎所有的淀粉粒均已糊化成膠體狀。即使是少量仍然保留了顆粒狀,外形也發生了扭曲,同時消光十字不可見。這些形態學的改變都沒有出現在喇家面條文章所報道的似淀粉粒的顆粒上。在前人所報道的喇家面條“淀粉粒”圖片中[2: Fig. 1d],所有的顆粒在偏光下呈現清晰的消光十字,表明這些顆粒晶體結構完好無損。
我們試制面條的實驗還表明,用粟和黍的脫殼種子磨成的面粉無法通過傳統方法制作面條,更不用說沒有脫殼的種子。另外,面條碗里發現的谷子穎殼植硅體是否真的來自面條也值得懷疑。面條在碗里是和土壤沉積物混在一起的,而土壤中的植硅體很容易通過流水作用發生轉移(27)。考慮到喇家遺址曾被洪水破壞,這一情況很有可能發生在面條與其周圍土壤之間。因此,我們不能排除從碗里提取的植硅體并非來自面條的可能性。
此外,喇家面條文章中所報道的顆粒是否真是淀粉粒值得懷疑。我們在這些顆粒上觀察到幾處不同于淀粉粒的現象。第一,顆粒的消光臂在交叉處較細,遠端則呈彌散狀。而一般的粟淀粉粒其臍點處和外面的消光臂是等寬的,僅有極個別在邊緣處變寬。第二點,有幾個顆粒的邊緣向外延伸出三角形刺狀物,這是我們在一般淀粉粒上都沒有見過的。第三點,顆粒的表面特征,特別是消光十字,與我們在進行古代樣品鏡檢時經常發現的一類礦物顆粒非常相似。例如,我們在對山西柿子灘遺址出土的一塊磨盤進行殘留物分析時,就曾發現很多類似淀粉粒的顆粒(圖五)。這些顆粒數量非常多,常在視野中呈環形分布,其大小與粟的淀粉粒近似,而且在偏光下呈現十字消光,很容易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被誤判為淀粉粒。但是當在DIC下觀察時,可以發現它們的表面非常平坦,沒有淀粉粒所具有的立體特征,故而予以排除。除了礦物顆粒外,土壤中還廣泛存在真菌的分生孢子、石膏球晶等也會在偏光下呈現消光十字,而造成與淀粉粒的混淆和誤判(28)、(29)。不管怎樣,喇家面條的“淀粉粒”需要重新檢驗。
綜上所述,我們有以下結論:首先,小米面粉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不適合或很難制作面條,更不可能使用含有大量穎殼成分的小米面粉制作面條。第二,從原始的報道中,我們不能確定所分析的樣品是否來自面條本身。第三,加熱后的淀粉粒形態特征發生了很大改變,特別是消光十字的消失,這些現象與喇家面條文章對于其發表的淀粉粒圖像的解釋不相符合。第四,不能確定所報道的似淀粉粒的顆粒是否真的是淀粉粒,因為它們顯示一些非淀粉粒的特征。為了更好地理解喇家面條的成分,有必要對其重新進行取樣分析。
致謝:作者感謝貝喜安(Sheahan Bestel)在樣品處理中給予的幫助及理查德•邁多(Richard Meadow)提供的建設性建議和對英文原稿的修改,感謝兩位匿名審稿人提供的有益評論。本研究得到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和澳大利亞研究基金會探索基金(DP0450025)的支持。
注釋:
(1) Fu, B.X., Asian noodles: History, classification, raw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8. 41: p. 888~902.
(2) Lu, H., et al., Millet noodles in late Neolithic China. Nature, 2005. 437(13):p. 967~968.
(3) Ciclitira, P.J., H.J. Ellis, and K.E.A. Lundin, Gluten-free diet-what is toxic?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05. 19(3):p. 359~371.
(4) Shewry, P.R., et al.,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gluten: an elastic protein from wheat grain.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2. 357: p. 133~142.
(5) Lorenz, K. and W. Dilsaver,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Food Applications of Proso Millet Flours Cereal Chemistry, 1980. 57(1):p. 21~24.
(6) Babot, M.d.P., Starch grain damage as an indicator of food processing, in Phytolith and starch research in the Australian-Pacific-Asian regions: the state of the art, D. M. Hart and L. A. Wallis, Editors. 2003, Pandanus Books: Canberra. p. 69~81.
(7) Tamaki, S., M. Hisamatsu, and K. Teranishi, Structural Change of Maize Starch Granules by Ball-mill Treatment. starch, 1998. 50: p. 342~348.
(8) Henry, A.G., H.F. Hudson, and D.R. Piperno, Changes in starch grain morphologies from cooking.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8. 36: p. 915~922.
(9) Thomas, D.J. and W.A. Atwell, Starches 1999, St. Paul: Eagan Press.
(10)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隊、青海省考古與文物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遺址2000年發掘簡報》,《考古》 2002年第12期。
(11) 夏正楷、楊曉燕、葉茂林:《青海喇家史前災害事件》,《科學通報》2003年第11期。
(12) 葉茂林:《喇家遺址與飲食文明――青海喇家遺址史前飲食文化的考古發現》,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文集: 社會與精神文化卷I》,第602~618頁., 科學出版社2009年。
(13) 葉茂林:《破解千年面條之迷》,《百科知識》2006年第4期。
(14) Biliaderis, C.G., T.J. Maurice, and J.R. Vose, Starch gelatinization phenomena studi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80. 45(6): p. 1669~1674.
(15) McGee, H., On food and cooking: The science and lore of the kitchen. 1984,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6) Lineback, D.R. and E. Wongsrikasem, Gelatinization of starch baked product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78. 45(1):p. 71~74.
(17) McNair, J.B., The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starches Botanical Series 1930, Chicago: Chicago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8) McDonough, C.M., L.W. Rooney, and S.O. Serna-Saldivar, The millets, in Handbook of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rel Kulp and J.G. Ponte, Editors. 2000,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p. 184.
(19) 雷風、馬詳成、嚴發蘭:《西寧地區水及乙醇水溶液密度、沸點的測定》,《青海畜牧獸醫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20) Field, J., Starch grain analysis, in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y, D.M. Pearsall, Editor. 2008,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p. 2081~2082.
(21) 楊曉燕、郁金城、呂厚遠等:《北京平谷上宅遺址磨盤磨棒功能分析:來自植物淀粉粒的證據》,《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9年第9期。
(22) 楊曉燕、孔昭宸、劉長江等:《中國北方現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緣種的淀粉粒形態數據分析》,《第四紀研究》2010年第2期。
(23) Lorenz, K. and W. Dilsaver, Proso Millets. Milling characteristics, Proximate Compositions, Nutritive Value of Flours. Cereal Chemistry, 1980. 57(1):p. 16~20.
(24) 靳桂云:《中國早期小麥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農業考古》2007年第4期。
(25) Li, X., J. Dodson, and X. Zhou, Early cultivated wheat and broadening of agriculture in Neolithic China. The Holocene, 2007. 17(5):p. 555~560.
(26) 趙志軍:《青海喇家遺址嘗試性浮選的結果》,《中國文物報》2003年9月19日。
(27) Fishkis, O., J. Ingwersen, and T. Streck, Phytolith transport in sandy sediment: Experiments and modeling. Geoderma, 2009. 151: p. 16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