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鼻竇炎手術

鼻竇炎手術

時間:2023-05-29 17:22: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鼻竇炎手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鼻竇炎手術

第1篇

1鼻腔疼痛的護理

臨床實施鼻內鏡手術,若術后患者的鼻腔黏膜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現象或者術后填塞不正確,其可能會導致鼻腔內局部組織出現缺氧,同時壓迫鼻腔內的三叉神經末梢,從而引起鼻部疼痛。為了能夠盡快緩解患者的疼痛,一方面可以給予必要的心理干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李莉等探討音樂療法在鼻內鏡手術中的應用,試驗組接受音樂療法,結果表明接受音樂療法患者的血壓、心率較空白對照組穩定,且疼痛感明顯較對照組為輕,得出結論音樂療法能平穩患者的緊張情緒,減輕患者因手術帶來的疼痛。另一方面則需要全面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之后給予具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黃麗群研究認為,術后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頭頂部或者額前疼痛感且伴有頭暈、耳鳴等癥狀,可能是因為術后鼻腔變大導致大量冷空氣進入鼻腔,刺激鼻腔黏膜而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幾點護理干預措施:①術后叮囑患者保持半臥位;②給予冰塊冷敷鼻部;③在患者鼻前庭塞一個棉球,阻礙大量空氣進入鼻腔;④靜脈滴注腎上腺皮質激素,抑制鼻腔良性炎性反應,緩解鼻腔局部水腫、疼痛感;⑤給予患者心理干預,分散患者注意力;⑥若上述方法無效或者疼痛感仍強烈,則可給予注射鎮痛劑或者止痛藥物。

2鼻腔針對性護理

鼻內鏡手術的臨床推廣應用促進鼻竇炎疾病治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雖然鼻內鏡手術可實現清晰的手術視野,最大限度消除病灶,術后恢復快,但是手術的成功并不僅靠手術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手術過程是否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徐群等隨機分組研究對象,對比分析減少功能性內窺鏡手術中過多出血的護理措施,研究結果表明在術前3d應用地塞米松、慶大霉素及麻黃素混合溶于生理鹽水,給予患者超聲霧化吸入做術前準備;術后采用高滲鹽水沖洗鼻腔,能明顯減少患者術中出血,從而減少手術進行的時間,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韓杰等整理分析了1556例在鼻內鏡手術采用硅膠管填塞患者的護理過程,總結出了在進行硅膠管填塞時,應選擇好的吸引時機,采用對鼻黏膜損傷較小的吸引方法按需吸引,在吸引的同時采取一定的措施促進患者鼻腔分泌物順利排出。該研究中出現了硅膠管后移、硅膠管堵塞等并發癥,經過采取有效吸引、移動硅膠管等措施后,大部分硅膠管堵塞情況解除,仍有少數幾例患者硅膠管完全被血痂堵塞。說明護理人員仍不能很好地進行硅膠管護理,解決硅膠管堵塞的問題。

3患者的心理護理

為了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筆者認為需要在手術的各個環節(即:術前、術中、術后)給予精心的護理干預。黃翠霞、劉艷平等對115例鼻內鏡手術患者情況進行詳細比較分析,通過在術前、術后給予各類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起到有效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增加患者對手術的認知程度等作用,從而減少對手術風險的焦慮,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從而提升手術的成功率。唐燕華研究中對92例鼻內鏡下鼻竇開放手術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干預,術前訪視,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熱情接待,并在麻醉誘導階段一直陪在患者身邊,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術后麻醉蘇醒期間陪護在患者身邊,密切觀察其生理指標監測情況直至患者完全蘇醒。通過實施整體性護理干預,不僅構建起良好的護患關系,還提升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4討論

鼻竇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病灶較小,發病部位解剖結構復雜,應用鼻內鏡處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相應的對臨床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針對鼻內鏡手術中護理干預對預防鼻腔堵塞、緩解患者疼痛感、保持良好護患關系以及對臨床療效等方面進行綜述,總結分析最近幾年國內相關臨床護理研究文獻,以期對提高臨床鼻內鏡手術前后的護理水平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作者:江玲艷單位: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醫院

第2篇

關鍵詞:鼻內鏡;鼻竇炎;鼻息肉;效果對比

鼻竇炎鼻息肉是一種非傳染性疾病,在耳鼻喉科的臨床治療中受到極大的重視[1]。因為鼻竇炎鼻息肉的病情復雜,具有季節性發病的特點,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2]。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治療難點在于,患者通過常規的用藥的復發率較高,無法做到完全治愈,失常出現復發現象。臨床上針對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方法除藥物治療外,主要是通過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主要有傳統的開鼻腔手術,將患者的所有鼻竇部位和鼻息肉進行切除,但這種方法對患者的鼻腔結構傷害較大,即使患者能夠在手術后治愈其鼻竇炎鼻息肉的癥狀,但也失去了患者自身鼻竇和鼻竇功能,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了永久性的損害,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鼻內鏡下進行鼻竇炎鼻息肉的手術,這種手術方法的創傷小,并且能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鼻竇,保證患者的鼻腔結構,對患者的身體傷害少,且治療效果明顯。特別是通過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時,手術效果和治療效果都十分可觀,手術過程中操作簡單。視野清晰且合并癥少。本文通過對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結果進行分析,總結鼻內鏡在治療中的臨床經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132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內鏡組和傳統組,每組各66例患者。其中內鏡組患者中男32例,女34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38.5±3.6)歲。傳統組患者中男35例,女31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39.6±3.9)歲。對所選患者進行分型:Ⅰ型1期患者12例,Ⅰ型2期患者18例,Ⅰ型3期患者26例,Ⅱ型1期患者18例,Ⅱ型2期患者24例,Ⅱ型3期患者14例,Ⅲ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進行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后確診為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進行過治療前均通過常規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鼻竇炎鼻息肉,并在手術前做好心律血壓等檢查,確認患者能夠接受手術治療。

傳統組患者通過傳統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先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顯效后將患者的各部分鼻竇依次打開,打開的部位分別為蝶竇口、上頜竇自然口、篩竇、額竇等。然后進行切除,手術過程中需要將患者的所有鼻竇組織和鼻息肉切除。患者在手術后通過碘紗條和凡士林棉條進行止血和防止感染工作。

內鏡組患者通過鼻內鏡下手術方法進行手術,主要的手術方法是在患者手術前進行局部麻醉和表面基礎麻醉,待麻醉生效后,根據患者的鼻竇炎鼻息肉病情程度進行相應的部位切除。如患者出現鼻中隔歪曲現象,則在進行鼻竇炎鼻息肉手術前對患者進行鼻中隔矯正手術,如患者出現鼻甲肥大現象,則對患者同時進行鼻甲的手術治療。爭取能夠在同一次手術中將患者的鼻部分的病癥盡量的解決。在手術結束后對患者進行術腔膨脹海綿進行止血和擴大鼻腔處理。嚴密觀察患者的手術部位是否出現變化,并對患者進行1 w左右的手術部位消毒清洗。

1.3觀察指標 主要分為痊愈、好轉和無效3個階段。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患者的手術部位并未發現膿性物或新的息肉的產生,患者術后隨訪6個月未見復發;好轉:患者手術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且內窺鏡檢查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產生,隨訪6個月中有復發現象;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未得到改善,有新的息肉產生且在手術部位出現術腔粘連和膿性分泌物產生。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內鏡組患者手術后治療痊愈患者為63例,痊愈率為95.45%,傳統組患者中治療痊愈患者為55例,痊愈率為83.4%。

2.2比較兩組患者隨訪后的復況 經過隨訪,內鏡組患者1例術后復發患者,傳統組患者中16例術后復發患者。經藥物治療內鏡組復發患者得以痊愈,傳統組患者中10例無法通過藥物治療痊愈。兩組患者的術后復發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鼻竇炎鼻息肉是臨床上治療難度非常大的疾病,因為該癥的病情復雜且極易復發,而使患者的生活產生巨大的痛苦[3]。患有鼻竇炎鼻息肉的患者如治療不當,極易引起患者其他五官的病變,特別是中心性視網膜炎,是鼻竇炎病變中較為易發的癥狀,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患者經常出現頭暈、視力模糊等癥狀。由于鼻竇炎鼻息肉單純靠藥物治療無法達到痊愈的效果,極易復發,使患者長期受到鼻竇炎鼻息肉的痛苦。鼻內鏡是通過內鏡技術在鼻腔手術中的應用進行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在臨床上,鼻內鏡的使用在鼻腔手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已經漸漸成為醫生與患者共同關注的主要手術治療方式之一。鼻內鏡的手術方法在手術效果和手術方式上,都與傳統的手術治療具有非常大的區別,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是將患者的鼻腔打開,依次的將患者的鼻竇組織全部切除,最終使患者由于鼻竇炎鼻息肉而導致的臨床癥狀和生活不適消除,傳統的手術能夠非常有效的消除患者的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癥狀,但是對患者的鼻腔結構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患者的鼻竇功能消失,對患者其他的鼻腔疾病帶來了一定的隱患。患者在經過傳統手術后,極易產生手術后的并發癥,對患者的鼻腔結構保持和康復都有非常大的影響。而經過臨床上將內鏡技術引進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中,醫生能夠通過鼻內鏡的使用增大了手術期間的視野,手術創口小、時間段、物使用量少。對患者的身體和手術康復效果都具有非常明顯的提升優勢,而鼻內鏡的最主要的優勢,在于對患者的身體損害最小,并且能夠一次手術治愈多出鼻腔病癥,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的康復效果,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并且隨著鼻內鏡在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增多,鼻內鏡手術的臨床優勢也逐漸為醫生和患者所認可[4]。鼻內鏡手術能夠將患者鼻腔內部的病變部位清除和治療,使患者能夠通過一次手術治療患者鼻內部的多種疾病,避免了患者由于病情不同而需要多次手術的情況,并且在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治療中,能夠最大程度上的保留患者的鼻竇組織,使患者在治療的同時做到了身體部位的完整,對患者之后的康復具有很大的作用[5]。鼻內鏡手術治療具有非常高的治愈效果,是現代臨床鼻竇炎鼻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顧曉宇.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100例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35:118-119.

[2]孫峰.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35:128-129.

[3]胡躍馨,張紅春,農國田.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637-638.

第3篇

生活中因鼻竇炎久治不愈,引發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的例子屢見不鮮。慢性化膿性鼻竇炎大多病程冗長,難以速愈,患者經常流膿涕、頭痛、記憶力減退,給生活、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和影響。膿液向周圍擴散,可導致周圍組織感染,甚至可引起失明、腦膜炎、腦膿腫等嚴重后果。

留意兩大“敵人”

慢性化膿性鼻竇炎(CRS)中醫名稱為慢性鼻淵,俗稱腦漏,是鼻竇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的慢性化膿性炎癥,由于常引起(或與)鼻腔黏膜及其黏膜下病變同時存在,也稱為慢性鼻-鼻竇炎。本病以鼻塞、膿涕多,嗅覺障礙,或伴頭痛等癥為主要表現。鼻竇炎可以單發,亦可以多發。最常見的致病原因為鼻腔感染后繼發鼻竇化膿性炎癥,變態反應也與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的發病密切相關。

其中,有兩類慢性鼻竇炎要注意:(1)鼻竇炎氣管綜合征是指不僅鼻竇患病,而且累及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臟。肺和鼻竇疾病常常是密切相關的,有些哮喘患者有慢性咳嗽,治療鼻竇炎可使咳嗽緩解或消失。(2)齒源性上頜竇炎。同側上頜第2尖牙或第1、2磨牙可能查出病變,其特點是流流膿性鼻涕有惡臭。齒源性上頜竇炎需要手術治療,由口腔科醫師處理病牙。

“堅壁清野”,做好防御

平時注意鼻腔衛生,養成早晚洗鼻的良好衛生習慣。

注意擤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側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鼻涕過濃時以鹽水洗鼻,避免傷及鼻黏膜。

有牙病者,要徹底治療。

急性發作時,多加休息。臥室應明亮,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風及陽光直射。

遵醫囑及時用藥。

慢性鼻竇炎者,治療要有信心與恒心,注意加強鍛煉以增強體質。

嚴禁煙、酒、辛辣食品。

保持性情開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時注意不要過勞。

平時可常做鼻部按摩。

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臉,可以有效增強鼻腔黏膜的抗病能力。

“戰爭”,要講策略

延長抗菌劑療程

小兒慢性鼻竇炎是可用內科療法治療的疾病,常常不需要手術治療。急性鼻竇炎用抗生素需10~14天,慢性鼻竇炎至少需3~4周,一般在癥狀消失后至少再用藥7天。短期(2周)抗生素治療,通常不足以清除鼻竇內細菌,因為它們處于抗生素穿透性差的骨腔內。對于那些曾多次用抗生素治療仍持續有癥狀的慢性患者,最好在停用抗生素1周后借助內窺鏡取樣培養和做藥敏試驗,有助于抗生素的選用。

現代用于治療鼻竇炎的抗生素主要有:①青霉素類,特別是針對B-內酰胺酶的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②紅霉素類,如羅紅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③奎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④頭孢菌素類,如頭孢呋辛、頭孢克洛。⑤磺胺類,如復方新諾明。

輔助治療包括休息、多飲水,必要時用止痛劑,面部熱敷,睡眠時頭部抬高,禁用煙酒。

第4篇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經鼻內窺鏡下鼻竇手術;圍手術期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5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234-02

慢性鼻竇炎(chronic sinusitis)為鼻竇的慢性化膿性炎癥。較急性者多見,常為多個鼻竇同時受累。慢性鼻竇炎影響病患的生活質量,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癥狀,嚴重者有引起顱眼肺并發癥的可能,導致視力改變,甚至感染加重而死亡。該病呈上升趨勢。隨著科學的發展,慢性鼻竇炎多采用經鼻內窺鏡下鼻竇手術,此手術方法創傷小,治理效果良好而被醫生和患者接受。我就結合自身的臨床經驗對慢性鼻竇炎經鼻內窺鏡下鼻竇手術圍手術期護理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面型鼻竇炎手術治療的患者25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40例,女性110例,年齡均在19-60歲,病程一個月到九年。患者的臨床癥狀:頭疼占20%,膿涕占30%,鼻塞占35%,嗅覺障礙占10%,其他占5%。全部患者術前常規鼻竇CT掃描及鼻內窺鏡檢查,了解病變部位。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神經阻滯麻醉下或全麻下行FESS術,手術原則是徹底清除鼻竇內膿液及病變組織,改善通氣和引流,保留正常黏膜,同時矯正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

2結果

患者接受經鼻內窺鏡下鼻竇手術,其中240例采用神經阻滯麻醉,10例采用全麻,患者手術時間均在90-150min,術中平均出血20-50ml,其中有3例并反眶內血腫,通過及時取出鼻腔填塞膨脹海綿后癥狀有所改善,4天左右恢復正常。

3護理

31術前護理術前做好患者評估,包括患者的心理,生活自理能力,耐受能力,病情,疼痛情況等進行評估,從而制定合適的護理措施和護理計劃,為醫生術前做好準備工作,如,術前鼻竇CT檢查,鼻內窺鏡檢查,術前常規血標本檢查等收集各種檢查數據,術前為患者剃胡須,清潔鼻腔,剪鼻毛等,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告知患者手術方式,目的及術后如何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心理壓力,使其放松心情。

32術后護理①護理。神經阻滯麻醉下的病人可取半坐臥位或平臥位,全麻病人去枕平臥,六小時清醒后給予半坐臥位,避免過度勞累,以減少出血。②鼻腔與口腔護理。嚴密觀察患者鼻腔出血情況,告知患者不要緊張,囑其患者少說話,多臥床休息,禁食辛辣刺激性,過燙食物,不要用力擰鼻涕或大聲打噴嚏,如口腔有血性滲出物,囑其吐出不要咽下,避免發生胃腸道反應,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變化,囑其多飲水,如發生異常現象及時通知醫生。術后48h開始往鼻腔滴石蠟油以檢查術后72h取出鼻腔填塞物的疼痛,術后72h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用生理鹽水500ml+慶大霉素16萬單位+地塞米松10mg行鼻腔沖洗干痂和鼻腔分泌物,鼻用糖皮質激素噴鼻。

33出院前的護理宣教出院前教會患者如何沖洗鼻腔,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加強體育鍛煉以增強抵抗力,避免過度勞累,保持空氣的濕度,3個月后來我科復查,并告知患者復查的重要性,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保持心情愉悅,養成良好的鼻腔衛生習慣。

第5篇

臨床護理路徑是我國根據某些特殊疾病制定的一種全新護理模式,是一種具有計劃性、目的性的科學護理模式,能夠使患者享受到優質的疾病護理,幫助患者盡早康復。臨床護理路徑更是多部門、多專業間共同協調參與的綜合化工作模式,在實際護理過程中可以發揮出行之有效的作用。本文通過對臨床護理路徑在鼻竇炎手術患者的護理實際應用情況進行分析,為今后鼻竇炎手術患者的治療提供更為安全的治療方案,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2例鼻竇炎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這些患者進行護理治療,分析與研究試驗對象的臨床治療情況,收集92例鼻竇炎手術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并且對這些資料進行療效評定,患者均符合鼻竇炎的診斷標準。92例鼻竇炎手術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齡分布:35-75歲,平均年齡(50.5±2.5)歲,病程為1年至6年,平均病程(6.5±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鼻竇炎的診斷標準,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都進行了鼻竇開放、鼻中隔矯正的手術,手術整個過程安全合理符合相應規范,由同一組醫生完成,CNP為同樣的護士執行。所有手術前的各項檢查均顯示正常,排除患者自身心、腎、凝血功能、內分泌系統及肝功能上的障礙對這些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各50例患者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病程、年齡與學歷上都較為類似,差異并不顯著(P

1.2方法

對照組中46例鼻竇炎手術患者均接受鼻竇炎的常規護理治療,其中包括手術前的準備、心理護理以及手術后的康復護理。而在實驗組中,46例鼻竇炎手術患者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增添臨床護理路徑,以入院接受飲食、護理、檢查、宣傳、治療、出院計劃及飲食指導為核心,為患者制定嚴格的日程安排表。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生活習慣上的指導,幫助患者改正以往錯誤的生活習慣,糾正患者對病情不利的行為方式,為患者建立良好的飲食起居,并且有效控制患者的進餐量,選擇高蛋白、少熱量、少脂肪的食物,避免過冷過熱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對患者造成損傷。最后,護理工作者在患者出院1周后需要及時通知患者進行伙食改善,并且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復查。

1.3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分為痊愈、顯效與無效三種類型,總有效率為痊愈與顯效結果的比例說明[1]。同時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護理工作進行滿意度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滿意度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說明這種護理模式越有效。

1.4統計學分析

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SPSS16.O軟件實現[2]。數據間的構成比較用卡方檢驗,臨床療效比較用等級資料的規范檢驗分析。P

2.結果

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進行判定,兩組患者經過實際護理治療后,病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好轉,均無不良反應,其中實驗組痊愈率為47.8%,有效率為50.0%,無效率為2.2%,而對照組痊愈率僅為26.1%,有效率為60.8%,無效率為13.1%,如表2所示。在患者出院后的1-3天、4-5天、6-7天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實驗組的滿意度調查平均分數分別為80分,對照組為69分,如表1所示。通過兩組護理數據比對,實驗組的患者具有明顯優勢,差異結果顯著(P

3.討論

第6篇

[關鍵詞] 鼻竇炎;鼻息肉;鼻竇內窺鏡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65.9[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10(c)-170-02

Efficacy evaluation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PENG Cheng, DING Yueming, GUO Qinghua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College, Yunnan Province,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reciation efficacy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Methods: The follow-up results and treatment effect after one year of 78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were analyzed. Results: 63 cases were cured, 10 cases improved, 5 cases of null and void, and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93.6%.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under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has a good effect, prevention of operational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 depends on rigorous follow-up and endoscopic dressing.

[Key words] Sinusitis; Nasal polyps;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及多發病。近20年來,鼻內窺鏡功能性鼻竇手術的應用,經鼻內鏡手術治療鼻息肉慢性鼻竇炎病雖取得較好的療效,但仍有15%~20%的患者復發[1]。現對本科2008年10月~2009年6月78例鼻竇內窺鏡治療鼻息肉慢性鼻竇炎病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鼻息肉、鼻竇炎患者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齡16~72歲,平均38.5歲,病程3個月~16年。主要表現為反復鼻塞、流膿涕、頭昏頭痛及嗅覺障礙。術前行鼻竇冠狀位或水平位CT掃描。按著1997年海口標準[2]進行分期:Ⅱ型54例,Ⅲ型24例。

1.2 方法

①術前準備:門診診斷為慢性鼻息肉鼻竇炎患者術前7~10 d開始藥物治療,包括抗生素、促黏液排出藥物及類固醇藥物。無禁忌證者術前7 d開始早晨空腹口服潑尼松30 mg/d,1次/d,克拉霉素片0.25 g,2次/d,局部類固醇激素噴鼻2次/d,術前3天始靜滴敏感抗生素。無手術禁忌證可行手術治療。②手術治療:采用表面麻醉加蝶腭神經及篩前神經阻滯麻醉,血壓高的選擇全麻控制性減壓手術。局麻術前給于鹽酸呱替啶50 mg,異丙嗪25 mg強化麻醉。表麻用1%丁卡因20 ml+1‰腎上腺素3 ml棉片收縮麻醉鼻腔黏膜3次,每次5 min。2%利多卡因10 ml+1‰腎上腺素6滴局麻雙側蝶腭神經及篩前神經。參照Messerklinger術式,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CT檢查來設計手術方案,先用吸切器吸切鼻腔的息肉組織,再切除鉤突,開放并擴大上頜竇自然口,行篩泡額隱窩清理術切除病變組織開放額竇和前組篩竇,切除中甲基板下部開放后組篩竇,仔細探查蝶竇前壁并在其下方開放蝶竇。術中盡量保留中鼻甲,鼻中隔偏曲影響手術者行鼻中隔成形術。術后鼻腔用凡士林紗條或者高分子膨脹海綿填塞止血。③術后處理:術后全身應用抗生素、類固醇激素及止血藥物3~5 d。術后48~72 h抽出鼻腔填塞物,并復方薄荷油滴鼻,3次/d。術后5 d開始晨起空服潑尼松30 mg,1次/d,逐減維持25~28 d,并口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2~3個月。術后1周左右未行鼻中隔手術者鼻腔局部使用類固醇激素噴鼻,維持3~6個月,病情嚴重或伴有過敏體質者延長使用時間。術后7~10 d鼻內鏡換藥,第1個月每周1次,清理鼻腔術腔血塊或膿性分泌物,偽膜和血痂不必強行清除,第2~3個月每2周換藥1次,清理鼻腔單發或多發的囊泡,散在和局部的肉芽組織及黏膜水腫,直至術腔上皮化。第4~6個月每月1次,以保證患者癥狀出現之前將其消滅于萌芽狀態。

2 結果

術后回訪1年,根據1997年海口標準[2]進行療效評定,78例患者治愈63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為率93.6%。并發癥鼻腔粘連8例,無其他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及多發病,鼻息肉、鼻竇炎的病因與感染和表態反應有關。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是在消除病灶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的正常黏膜和功能,形成良好的通氣引流。從而達到改善和恢復鼻腔的形態和生理功能的目的。我國目前治療治療鼻息肉、鼻竇炎仍以手術為主,而忽視了對鼻腔黏膜慢性炎癥的綜合治療[3]。由于鼻腔鼻竇的功能和結構的復雜性,要提高手術效果降低病情的復發率,必須術前、術中、術后綜合治療,特別是術后的隨訪的長期性和系統性。

術前行鼻竇CT冠狀位或水平位掃描,可幫助術者對鼻腔結構的分析和定位,判斷病變部位和范圍,來設計手術切除范圍,減少鼻腔不必要的損傷和手術并發癥。而術前1周口服抗生素、促黏液排出藥物和類固醇藥物以及鼻腔局部應用激素可以減輕局部炎癥和變態反應造成的鼻腔黏膜充血和水腫,減少術中術后出血,保證手術視野清晰,徹底清除病灶,減少并發癥發生。

在進行鼻內鏡手術時,筆者強調矯正鼻腔的解剖異常,但盡量維護和保留正常的解剖結構,特別是重要解剖標志的中鼻甲[4]。對中鼻甲息肉樣變、肥大、水腫等明顯者切除中鼻甲外側息肉樣變黏膜,保留中鼻甲內側較正常的黏膜。對于反向的中鼻甲,則將其骨折后向內翻。對于影響中鼻道引流的泡狀中鼻甲,縱行切開中鼻甲,吸切起外側的黏膜和骨質,保留內側面組織,防止中鼻甲漂移和術后鼻腔狹窄。術中盡量精細操作,清除鼻腔鼻竇的病變組織,避免損傷過多的正常黏膜組織,根據病情開放竇口[5]。如果患者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則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或下鼻甲黏膜下肥厚組織吸切術等相關處理。

手術僅僅是整體治療的一部分,術后系統規則的換藥及用藥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復發,提高療效。許庚等[6]認為鼻內鏡術后術腔創面愈合是黏膜轉歸和上皮化發展與病理性改變兩種機制的相互競爭性生長過程,大約需3個月。其隨訪的目的是促使術腔早日清潔;保持鼻道和各竇口的引流通暢;防止術腔粘連和促進鼻黏膜纖毛生理功能的恢復。可以根據患者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術后2周內,及時清理清潔鼻腔,除去位于通氣和引流部位的積血和分泌物,避免過多的鉗取,防止鼻腔軟組織的再度損傷、腫脹。術后給于口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及類固醇激素,鼻腔噴用類固醇藥物,以抑制息肉復發。術后的3~10周是術后的重要階段,此期容易發生術腔粘連、水腫、大量囊泡形成,并可向息肉轉變。必須細致地清理術腔增生組織和囊泡,保持引流通暢,分離粘連的黏膜。此階段的隨訪非常重要,囑患者定期返院內鏡下換藥。本組8例鼻腔粘連者均與術后不定期換藥有關。術后11周~6個月創面上皮化,術腔輪廓清楚,竇口開放,術腔無息肉形成,逐步覆蓋正常的黏膜上皮。

[參考文獻]

[1]李源.慢性鼻-鼻竇炎內鏡鼻竇手術臨床預后因素分析[G].2006年全國慢性鼻-鼻竇炎專題學術會議資料匯編.2006,13-16.

[2]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

[3]韓德民.中國鼻內鏡外科20年發展歷程的思考[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10):721-724.

[4]王榮光.內鏡時代鼻息肉的藥物與手術治療[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7):607-610.

[5]韓德民.鼻內窺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02.

第7篇

[關鍵詞]鼻息肉;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08-1138-03 中圖分類號:R76 文獻標識碼:A

Ⅲ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在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的成功開展,較傳統手術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受病變程度重,范圍廣,前期手術史等影響。鼻腔結構及解剖標志,因手術和病變組織破壞,術中出血量明顯增加,影響手術操作,有部分患者術后療效欠理想,并有可能出現并發癥。我科2003年6月-2007年2月收治286例Ⅲ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影響手術療效的因素,減少并發癥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286例患者,其中男179例。女107例。年齡16~68歲,平均38.4歲,均有前期手術史,根據病史,內窺鏡檢查和副鼻竇C7檢查。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標準:所有患者均為Ⅲ型。其中多發性、復發肉97例,全組鼻竇炎伴復發鼻息肉66例。多發性鼻息肉伴篩骨骨質增生54例,鼻竇炎伴復發性鼻息肉和篩竇骨質增生73例。

1.2 圍手術期治療:術前口服抗生素2周。輔舒良噴鼻2周,口服吉諾通30mg,1日2次,療程2周。有吸煙飲酒史者禁煙酒。術前2~3天靜脈滴注抗生素和止血藥,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控制到正常水平。

1.3 麻醉方式的選擇:對于多發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全身狀況良好,鼻腔解剖結構清楚,各竇腔發育良好者,可采用局部麻醉加肌肉注射杜冷丁強化。1%鹽酸丁卡因20mL加0.1%鹽酸腎上腺素3ml的棉片(棉片在稍用力擠壓時有少許點滴狀液體)行雙側鼻腔黏膜充分麻醉3次,特別是篩頂篩前動脈分布黏膜,然后用1%利多卡因5ml加0.1%腎上腺素0.1ml,行鼻腔黏膜浸潤麻醉,其余病均要用全麻。

1.4 手術方法:在全麻和充分局麻后,在鼻內窺鏡下用切割器切除息肉。然后根據鼻竇炎癥,鼻息肉的范圍和部位。結合CT檢查。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其中全篩、上頜竇開放225例,全篩、上頜竇蝶竇開放114例,31例聯合犬齒窩徑路清除上頜竇息肉和病變。術后均采用凡士林紗條填塞鼻腔,同時靜脈滴注抗炎和止血藥,疼痛重者口服止疼藥。術后48小時開始分次取出凡士林紗條,取出時有出血者再次回填凡士林紗條,反復換藥直到不再出血為止。48例患者中鼻甲前期已經切除,4l例中鼻甲息肉,切除息肉,保留中鼻甲骨,22例泡狀中鼻甲,切除中鼻甲外側部分黏膜和骨質,保留內側部分,36例中鼻甲肥厚,切除下端和外側部分,137例中鼻甲術中未做處理,21例同期矯正鼻中隔,33例下鼻甲肥大行下鼻甲黏膜下切除。

1.5 術后綜合治療:根據病情,患者出院后口服抗生素2~3周,輔舒良噴鼻1日1次,療程2~3月,口服吉諾通20mg,1日2次,療程2~3月。病情重者局部使用輔舒良噴鼻可稍延長,同時囑患術后第一個月每周清理1次,術后第二個月,每2周清理1次,以后根據鼻腔鼻竇黏膜、竇口恢復情況再定期隨訪時間,隨訪時間可適當延長半年以上,每次清理時將鼻腔物分泌物及血痂清理以及增生肉芽組織和息肉泡切除,特別注意上額竇口增生肉芽的清理可有效預防竇口粘連。術后鼻腔干燥不適者可用生理鹽水100m1加慶大霉素注射液16萬U加地塞米松注射液20mg每日沖洗4~5次。

1.6 療效標準:根據自覺癥狀的改善程度,以及術后鼻腔內窺鏡檢查情況,按鼻內窺鼻竇手術療效標準,術后隨訪6、12個月進行綜合評定:自覺癥狀消失,竇口引流通暢,鼻腔黏膜上皮化為治愈。竇口鼻腔粘連,癥狀明顯減輕為好轉。息肉復發,癥狀無明顯改善者為無效。

2 結果

198例定期隨訪6個月:治愈152例,占76.8%,好轉29例,占14.6%。無效17例,占8.6%。隨訪12月:治愈161例,占81.3%,好轉24例,占12.1%,無效13例,占6.6%。未定期隨訪88例:治愈60例,占68.2%,好轉17例,占19.3%,無效11例,占12.5%。

并發癥:術中出血30~250ml。平均出血量約60ml。紙板損傷8例,其中2例出現復視,6例出現眶周瘀血和積氣,鼻淚管損傷2例。鼻腔粘連16例,眶內炎性假瘤2例,術中、術后5例出血大于500ml,并發癥發生率為11.5%。

3 討論

Ⅲ型鼻竇炎鼻息肉由于病變范圍廣,以及前期手術史,特別是在一非功能性鼻腔內窺鏡摘除息肉,不可避免的造成鼻腔正常解剖手術標志的破壞,造成手術中出血呈明顯增加,加大術中操作的盲目性,增加手術難受和手術并發癥的風險,以至于Ⅲ型鼻竇炎鼻息肉術后治愈率68.2%低于Ⅱ、Ⅱ型鼻竇炎治愈率76.8%,而且并發癥11.5%,遠高于I、Ⅱ型鼻竇炎手術的并發癥5.7%,特別是術后未能定期隨訪者其治愈率遠低于I。Ⅱ型鼻竇炎手術。為提高手術療效,減少術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于Ⅲ型鼻竇炎患者手術方式的選擇,術前術后綜合治療,麻醉的選擇期,以及手術操作者對鼻腔解剖知識以及熟練的鼻腔內窺鏡操作基礎非常重要,合理術前用藥以及充分的術前準備是手術效果的基礎,術前應常規做鼻竇冠狀位和矢狀位C歹掃描,術前應常規做內窺鏡檢查,讓術者充分了解病變范圍和程度以及前期手術對鼻腔結構以及解剖標志的破壞情況及對本次手術的范圍以及手術可能出現的風險作出初步的評估。術前禁煙酒、術前2周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術前2周鼻腔局部用輔舒良噴鼻以后減輕鼻息肉及鼻腔組織的炎癥水腫而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術中充分利用腎上腺素棉片收縮鼻腔黏膜血管,特別是篩頂篩前動脈分支供血部分黏膜,是減少術后出血的關鍵,術前常規運用靜脈滴注止血敏和止血芳酸。對減少手術中出血也有一定積極作用。也有部分術者術前肌肉注射立止血以減少術中出血量。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手術操作進程,以及影響并發癥的發生和術后恢復情況(出血量多增加手術盲目性和手術時間)。

麻醉方式的選擇:為使手術順利進行,首先選擇好合適的麻醉,選擇局部麻醉手術者,術前常規肌肉注射杜冷丁100mg,術中利用0.1%腎上腺素3ml加1%丁卡因20ml的棉片充分麻醉和收縮鼻腔黏膜息肉組織,可有效的減少術中出血,提高麻醉效果,也可在手術中繼續用棉片麻醉和止血。但所有Ⅲ型鼻竇

炎鼻息肉患者因前期手術,不可避免造成正常的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結構破壞,局部麻醉效果均欠理想,出血量普遍增加,目前所有的Ⅲ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均要用全麻醉進行。全麻可減少患者手術痛苦,并可在術中有效控制血壓,再結合術中用1%腎上腺素棉片充分收縮鼻腔黏膜血管,從而減少出血量,讓手術順利進行。

手術方式的選擇:在術前綜合鼻腔檢查和術前副鼻竇CT檢查情況,初步擬定手術方案,在術中結合所見情況確定正確的手術方式,是手術成功的關鍵。由于Ⅲ型鼻竇炎鼻息肉造成鼻腔結構不同程度的破壞,增加手術難度。因此要根據病變范圍和術中所見鼻腔結構破壞情況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對于鼻息肉造成鼻竇阻塞病變,應徹底切除鼻腔鼻竇息肉,切除病變泡狀中鼻甲與息肉樣變下鼻甲組織,充分開放后鼻竇開口,保證術后鼻竇開口的引流通暢,術中盡量保留正常中鼻甲和正常的組織黏膜,輕度息肉樣變組織黏膜盡可保留如不影響竇口引流,術后經過局部用藥可恢復正常,并能有效的防止術后竇口粘連,有利于術腔上皮化進程,有部分患者術前因反復多次傳統手術,鼻腔組織結構破壞非常嚴重,術中出血較多,術野很難保證清晰,這對術者鼻腔解剖知識以及熟練的手術操作要求尤為重要,對于前期中鼻甲切除患者,術中盡可能找到中鼻甲根部部位,確定開發篩竇和上頜竇的位置開放上頜竇開口時可向下極,可盡量避免過分向前,造成鼻竇管損傷。手術既要徹底切除不可逆的病變組織,又要保護好正常黏膜組織,防止復發,讓各鼻竇開口引流通暢,術腔上皮化。

第8篇

真菌性鼻竇炎是鼻科臨床常見疾病,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其中真菌球型最多見,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經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球型鼻竇炎30例,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41.9歲,病程20天至4年。主要癥狀:鼻塞、流涕23例,涕中帶血3例,涕有異味7例,頭痛17例,鼻脹痛2例,面部疼痛、不適5例。合并糖尿病2例、擴張型心肌病1例。前鼻鏡檢查:中鼻道有干酪樣分泌物23例,鼻腔外側壁向內膨隆3例,鉤突肥大息肉樣變8例,鼻中隔偏曲5例。30例患者行鼻竇冠狀位CT檢查,顯示鼻腔、鼻竇內不同密度軟組織影,其中可見密度增高斑片狀或團塊狀鈣化灶。1例雙側上頜竇發病,余均為單側發病。23例局限于上頜竇,其中5例上頜竇內壁有骨質吸收破壞,累及篩竇6例,1例局限于篩竇。術后病理診斷證實為真菌感染。

2.治療方法

30例均在鼻腔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下,行鼻內鏡下手術。術中矯正鼻中隔偏曲,上頜竇病變切除鉤突開放上頜竇口,篩竇病變開放前后篩房,吸盡竇腔內分泌物,取出竇腔內灰黑、灰黃干酪樣物,術畢鼻腔填塞凡士林紗條。術后24小時取出填塞物,全身應用抗生素兩周,鼻腔局部噴糖皮質激素。術后5天清理鼻腔內偽膜。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第1個月,每周復查一次,第2~3個月,每半月復查一次,后每月復查一次。

3.療效判斷標準

①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竇腔黏膜上皮化,竇口開放好,無干酪樣分泌物;②好轉:臨床癥狀改善,竇腔內有黏膜水腫、肉芽形成,有膿性分泌物或真菌團塊;③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息肉復發,竇口阻塞,黏膜水腫息肉樣改變,并見干酪樣物。

4.治療結果

全部病例隨訪半年以上,治愈27例,好轉3例,治愈率90%,未出現術中并發癥,術后中鼻甲與鼻腔外側壁、下鼻甲與鼻中隔粘連5例,隨訪中予分離。討

真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于空氣、土壤、霉變物中,通過呼吸進入鼻腔、鼻竇,可作為正常菌群而長期存在。傳統觀點認為,真菌在長期應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或接受放射治療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情況下致病,此外,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燒傷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而致病。本組患者除2例合并有糖尿病,余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其致病可能是鼻竇黏膜上皮纖毛功能低下、解剖異常等阻礙鼻腔鼻竇的通氣和引流導致竇內微環境改變,如潮濕、低氧或pH值的改變等導致真菌繁殖[1]。老年和青年均可發病,其中女性發病率高,本組病例女性占66.7%,與李源的統計基本一致[2]。

真菌球型鼻竇炎多為單側發病,因上頜竇的解剖特點,竇口位置高,不易引流,竇口周圍易阻塞,故本病好發于上頜竇,本組30例中29例有上頜竇病變。臨床上對表現為單側鼻塞、流膿涕、涕中帶血或有灰黃、灰黑顆粒狀物、有異味、面部疼痛者,應考慮到真菌球型鼻竇炎的可能。鼻竇CT掃描為重要檢查手段,可反映出病變部位、范圍、骨質破壞情況,鈣化斑最具診斷特異性[3]。真菌球型鼻竇炎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手術經鼻外進路行鼻竇開放清除真菌塊,隨著鼻內鏡手術的發展,現已經完全取代傳統手術,本組病例全部在單一鼻內鏡徑路下完成。篩竇內病灶一般易清理,因上頜竇口位置高,內鏡視野有局限,上頜竇內下方暴露不清,一般需擴大上頜竇開口,盡可能向前下和后下擴大開口,在不同視野內鏡下配合不同角度的組織鉗、吸引器,徹底清除竇內真菌塊。我們的經驗是,術中清理完大部分真菌塊后,予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腔,沖洗時應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利用水流的作用使隱蔽的真菌塊松動而便于清理。值得注意的是,沖洗前應提醒患者,以防誤吸,沖洗時術者和助手默契配合,及時吸出沖洗液。實踐證明,此方法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清理出角落的真菌塊,且未出現誤吸。術后綜合治療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定期鼻腔清理,清除囊泡,分隔粘連,鼻腔、鼻竇沖洗,及時開大阻塞的竇口。

參考文獻

[1]Romett JL,Newman RK.Aspergillosis of the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J].Laryngocope,1982,92:764-766.

第9篇

中圖分類號:R473.76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10-0101-02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在清除致病因素的基礎上重建和恢復鼻腔及鼻竇的通氣和引流,恢復粘膜纖毛的功能,是一種有利于鼻腔、鼻竇生理功能恢復的微創外科手術,我科2007 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共經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218例,其中184例術后出院隨訪6個月,治愈率達90%以上,其臨床效果滿意現將手術前后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218 例,其中男151例、女67例,年齡16~70歲,發病時間半年~20年不等,平均年齡40.2歲。

2 術前準備

2.1 心理護理

由于慢性鼻竇炎的病程長,反復治療效果差,病人心理壓力大,甚至有焦慮、恐懼心理,我們根據病人的不同心理特點,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

2.2 行為指導

術前3天指導患者練習經口呼吸,以適應術后雙鼻腔填的情況,預防感冒,以免引起手術感染在術中、術后打噴嚏。戒煙酒,保證充足睡眠,必要時給予鎮靜劑。

2.3 術前準備

協助做好各項常規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癥、術前一天剪鼻毛、沐浴、剃胡須,并告之患者術前一天晚餐不可食入過多食物,防止術中嘔吐等,術晨沖洗鼻腔,術前肌注魯米那0.1,阿托品0.5毫克。

3 術后護理

3.1 調整

由于術后鼻腔填塞后有少量滲血,患者鼻面部腫脹,常有緊張和煩躁情緒,護士向患者解釋,由于手術及填塞物刺激,鼻腔有分泌物及少許滲血屬于正常現象,而全麻清醒后或局麻手術后取半臥位,有利于呼吸,鼻腔分泌物引流及減輕鼻面部的充血、腫脹,減少不適。

3.2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術后3天內可有吸收熱,一般體溫低于38.5℃不需特殊處理,持續發熱或高熱提示傷口感染或發生并發癥,遵醫囑全身應用抗生素,控制炎癥、嚴密監測體溫變化時遵醫囑對癥處理、物理降溫。

3.3 疼痛護理

鼻腔填塞后,因手術刺激及鼻腔填塞使病人鼻部疼痛,影響呼吸、睡眠可出現焦慮,a、首先應多關心病人,耐心解釋病情。b、協助半臥位,以利于呼吸及鼻腔引流。c、額部冷敷以減輕水腫、緩解脹痛。d、必要時遵醫囑給止痛劑(如曲馬多等)。

3.4 口腔護理

鼻腔填塞后因用口呼吸,使口腔干燥,可少量多次飲水或棉簽蘸水濕潤口腔,也可口唇涂石蠟油,用一塊單層無菌鹽水紗布覆蓋口腔以保持口腔及氣道濕潤,每天常規口腔護理2次。

3.5 飲食護理

術后可酌情進溫涼、清淡半流質、軟質飲食(如面條、餛飩、蒸蛋)避免過熱、過硬及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胡椒、瓜子等)減少出血因素,囑餐后及時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3.6 濕潤鼻腔

術后24―48 小時抽出部分鼻腔填塞物,給予濕潤燙傷膏涂抹鼻腔。鼻腔油紗條全部取出后,根據病情配制相應鼻腔沖洗液,常規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后用滴鼻液(輔舒良)噴鼻,以減少術后鼻腔內結痂、粘連、促進分泌物排出及粘膜炎癥、水腫的消退。

3.7 并發癥的觀察

3.7.1 出血的觀察

術后給予額部冷敷24 小時,以減輕疼痛及出血,鼻腔滲血若向后流入口腔,應囑患者勿下咽以免引起胃部不適、嘔吐,勿用力咯及盡量避免打噴嚏,防止紗條松動,引起出血,術后第一天有鼻腔少量滲血屬正常現象,如患者有頻繁吞咽動作或反復從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塊,或前鼻孔持續有血液滴出,提示鼻腔正在出血,應立即通知醫生,必有時協助醫生重新鼻腔填塞,應用止血藥物。

3.7.2 注意觀察患者有無眶周瘀血、腫脹、結膜充血,視力變化,眼球突出等癥狀,如有眶周血腫或視神經損傷,立即通知醫生,遵醫囑給擴血管藥物、激素等。

3.7.3 嚴密觀察患者

有無清水樣液體自鼻腔處流出,低頭時加重,提示有腦脊液鼻漏的可能,一經發現及時送檢,囑其取半臥位,絕對臥床休息,禁止擤鼻和避免劇烈咳嗽及避免鼻腔滴藥,加強抗感染治療以防止顱內壓增高及顱內逆行感染。

4 出院指導

4.1 囑患者注意:鼻腔衛生,勿摳鼻、挖鼻、勿進辛辣、過熱、過硬食物,勞逸結合,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第10篇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 重慶市 408300

【摘 要】目的:對鼻內鏡下手術結合咪康唑鼻竇內灌注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為今后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方法:選擇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間我院收治的獲得臨床明確診斷的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將其按照治療方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接受鼻內鏡下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則是接受鼻內鏡下手術與咪康唑鼻內灌注結合治療,而后對這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發生明顯升高(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發生明顯縮短(P<0.05);觀察組術后復發率較對照組發生明顯降低(P<0.05)。結論:鼻內鏡下手術結合咪康唑鼻竇內灌注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顯著,術后愈合時間段,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關注并推廣使用。

關鍵詞 鼻內鏡下手術;咪康唑鼻竇內灌注;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治療

目前臨床上對于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多依賴手術治療,然而由于患者鼻腔解剖結構復雜,竇口多存在狹窄或者是堵塞現象,從而增加了治療困難[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鼻內鏡下手術結合咪康唑鼻竇內灌注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臨床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獲得臨床明確診斷的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共計抽取其中的98 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治療方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 例,對照組中包括有男28 例,女21 例,年齡13-65 歲,平均(34.2±13.2)歲,病程1-8 年,平均(4.1±1.2)年;觀察組中包括有男29 例,女20 例,年齡14-66 歲,平均(35.3±13.5)歲,病程1-9 年,平均(4.2±1.4)年。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各項指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存在比較價值。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選擇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間我院收治的獲得臨床明確診斷的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患者,將其按照治療方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接受鼻內鏡下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則是接受鼻內鏡下手術與咪康唑鼻內灌注結合治療,而后對這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1.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鼻內鏡手術治療。具體操作為[2]: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鏡下引導,將鉤突切除,將鼻道內的息肉或者是肉芽,進而能夠觀察組到頜竇口呈現為擴大狀態,并合并有褐色或者是黃褐色豆渣樣干酪壞死無阻塞,向下后方擴大頜竇口,針對合并篩竇病變者即可開放篩竇,將鼻腔內壞死物予以清除,并保證完整的黏膜,針對累及蝶竇者將中鼻甲后部予以切除,開放蝶竇后將斑塊清除,術后腔內放置膨脹海綿48 小時后取出,術后開展常規的抗感染、抗炎、定期鏡下清洗術腔等操作。觀察組:患者在鼻內鏡下手術治療后,并與咪康唑結合治療,具體方式為20ml 咪康唑病變鼻腔內灌注治療,填塞明膠海綿后,避免霜劑流出,常規抗感染、抗炎治療后,術后5 天鏡下換藥,再次灌注20ml咪康唑治療。

1.3 數據處理

研究中相關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 )形式表示,對比中采取t 檢驗,計數資料的對比則是采取Χ2 檢驗,在P<0.05 時,視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統計發現,觀察組患者中治療效果達到有效標準者48 例, 總有效率為97.96%,對照組患者中治療效果達到有效標準者40 例,總有效率為81.63%。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預后愈合時間為(23.1±4.3)天,對照組術后愈合時間為(41.2±5.6)天,觀察組術后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發生明顯縮短(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者4 例,復發率為8.16%,對照組患者術后復發者15 例,復發率為30.61%,觀察組術后復發率較對照組發生明顯降低(P<0.05)。

3 討論

臨床上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為耳鼻喉科一種常見疾病,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痛、鼻根部以及頭頂疼痛。臨床調查結果顯示[3],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多為單側發病,僅少數患者會雙側發病。部分患者會合并有鼻中隔向患側偏曲,經影像學檢查可觀察到竇腔密度不均勻,無明顯的氣液平面圖像,在竇腔內軟組織影像科觀察到斑點狀影。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比發現,接受鼻內鏡手術結合咪康唑鼻腔內灌注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發生明顯升高,觀察組患者術后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發生明顯縮短,觀察組術后復發率較對照組發生明顯降低。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4] 報道結果相似,由此證實,鼻內鏡下手術結合咪康唑鼻竇內灌注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顯著,術后愈合時間段,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關注并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麥平青. 鼻竇灌注液沖洗在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的臨床應用研究[J]. 中國醫藥科學,2012,2(02):93-94.

[2] 陳春光. 鼻竇內窺鏡治療真菌性鼻竇炎效果觀察[J]. 當代醫學,2012,18(12):108-109.

第11篇

關鍵詞:鼻內鏡鼻竇炎 鼻息肉手術

現如今, 鼻內鏡手術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手術治療過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 該項手術手段治療理論以及相關技術逐漸走向成熟。鼻內鏡手術方式作為一種功能性手術,它顛覆了傳統治療鼻竇炎或鼻息肉的治療方式。在今后關于鼻竇炎或鼻息肉的治療方式上,鼻內鏡手術治療將成為主流手術方式。但由于我國和發達國家相比, 無論是醫療水平,手術設施和經濟增長情況均有著明顯的差異。我院從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鼻竇炎或鼻息肉病患共150例,對病患進行治療情況問卷調查,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間我院150名鼻竇炎或鼻息肉病患中選取50例病患作為實驗對象。將這50名病患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實驗組25名,對照組25名,在實驗組中,男病患12例,女病患13例。實驗組年齡在45±7歲之間。病患平均患病年為5.2±0.5年,根據相關標準,實驗組輕度癥狀病患18人,中度癥狀病患6人,重度癥狀病患1人;對照組輕度癥狀病患19人,中度癥狀病患5人,重度癥狀病患1人。兩組病患從性別和年齡,患病年限,分類比較在統計學上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將50例病患進行入院觀察治療,在進行鼻竇炎或鼻息肉手術7天內使用丙酸氟替(或者沙美特羅)對病患進行噴鼻,手術前三天對病患進行口服強的松的,一天一次[1]。進行鼻竇炎或者鼻息肉手術前三天(包括手術當天)對病患進行止血敏肌注和負壓置換洗鼻處理。并在手術當天對患者鼻腔內進行手術前的綜合評定。對病患實施局部麻醉后,對病患使用功能性鼻窺鏡鼻竇手術把大塊鼻息肉進行清除處理,將其分離并將鉤突進行切除處理,將已經病變的鼻竇進行處理,對病變的蝶竇口和額隱窩也進行處理。關于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手術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

1.3手術后治療方法

對病患進行鼻竇炎或鼻息肉手術后,將病患的鼻腔用膨脹海綿進行常規性的填塞。術后兩天取出膨脹海綿。應用鹽酸羥甲唑啉噴霧劑對病患鼻腔進行噴鼻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收斂病患鼻腔內充血粘膜,一天內操作此步驟1――2次[2]。進行鼻腔手術后3---5天內對病患鼻腔內分泌物利用沖洗術進行仔細沖洗,手術后的一周,對病患使用 丙酸氟替卡松對病患進行系統化治療。在此期間,對患者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促進病患鼻腔內創面快速愈合,以免感染的發生。患者出院后, 對病患進行定期走訪。

1.4治療效果的判定指標

康復:原有癥狀消失,鼻腔內沒有膿性分泌物泌出,鼻竇口能夠順利開放;好轉:原有病癥癥狀得到良好的改善,在病患鼻腔內形成肥厚組織和肉芽腫,鼻腔內膿性分泌物較以前減少。無效:形成息肉,癥狀沒有得到任何改變,鼻腔內膿性分泌物增多[3]。鼻竇口完全緊閉。

1.5統計學原理

本文所有數據采用SPSS15.0專業統計軟件進行解析,對于組內采用方差分析法進行系統性的分析,統計學置信區間(P

2. 結果

2.1治療效果的評定

詳情見表1

表1 手術效果比較

2.2手術后嗅覺恢復檢測

在對兩組共50名患者進行手術后嗅覺恢復檢測的評判詳情見表2 ,測試結果表明實驗組嗅覺評判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術后嗅覺恢復檢測評判比較x±s

3. 討論

近幾年,我國鼻竇炎或鼻息肉患者逐年增多。究其原因,生態環境惡化是導致該類型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到我院耳鼻喉科就診的患者中,經檢查75%診斷為鼻竇炎或鼻息肉。該病的發生, 對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誘發鼻竇炎或鼻息肉的病理因素在于外界的感染和體內變態反應。由于上述原因導致鼻腔內鼻粘膜產生了長期水腫的現象出現,分泌物因為不能及時排出的原因造成堵塞,對整個鼻腔的淋巴系統不能順利有效的進行回流,在鼻內形成了靜脈血栓的出現。上述是鼻息肉的病理分析。在以前,我國對于鼻竇炎和鼻息肉的手術一般采用部分或者全部切除的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這種手術方式就當今的眼光看是有很多弊端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術后創面過大,恢復效果不良,容易反復發病[3]。當今很多醫院都沒有把此項手術技術進行臨床試驗與推廣。鼻內鏡手術有著可視性強,病變部位更為直觀,能夠實現無菌操作等優點,因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當中。鼻內鏡手術能夠對鼻竇炎或鼻息肉進行治療,在最大程度上保護病患鼻內其他組織,鼻內鏡下手術治療能夠將以前人工無法切除的微小病灶進行有效切除。對病患行病灶切除術時,應伴以藥物對病患進行治療。病灶切除術的同時,伴以合適的藥物對病患進行系統的治療,對于鼻竇炎或者鼻息肉患者的手術后恢復和防止復發都有益處。根據研究調查表明,實驗組有效率為96%,對照組的有效率為72%。在進行鼻竇炎或鼻息肉的手術后四周后,實驗組手術效果優于對照組手術效果 (P

綜上所述,利用鼻內鏡手術方式治療鼻竇炎或鼻息肉效果顯著, 和傳統手術治療方式相比, 在術后方式病情復發,防止術后感染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優勢。因此,該項技術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軍,劉兆波. 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分析[J]. 右江醫學,2013(08)227――230.

第12篇

[關鍵詞]慢性鼻―鼻竇炎;鼻內鏡手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65.4 [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

鼻內鏡鼻竇手術用于臨床治療慢性鼻―鼻竇炎已開展多年,但是各級醫院開展該項手術治療的療效不一。隨著對于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的認識,手術效果大大提高。我科對180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ESS,觀察其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180例中,男性101例,女性79例。全組病例均依據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會1997年海口會議制定的慢性鼻竇炎臨床分期標準[1],進行臨床分型和分期: I型103例,其中一期34例,二期59例,三期10例;Ⅱ型61例,其中一期15例,二期31例,三期15例;Ⅲ型16例。

1. 2術前準備所有病例均作鼻內鏡檢查和全鼻竇冠狀位和水平位CT掃描。術前3 d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若近期有感染,則行靜脈滴注)。鼻噴激素噴鼻(2次/d),地塞米松磷酸鈉5 mg(1次/d)或口服醋酸潑尼松。如合并變應性鼻炎,加用抗組胺藥物,待控制過敏癥狀后手術。

1.3手術方法180例均采用局部麻醉。術中應用2%地卡因加適量腎上腺素棉片充分麻醉收斂鼻腔黏膜,然后應用1%利多卡因行鼻腔術區黏膜及息肉根部注射。手術采用Messerklinger基本術式,有鼻息肉者先予清除,切除鉤突和篩泡并開放密度增高的鼻竇竇口,Ⅰ型103例作前篩和(或)上頜竇自然口、額竇開放術,Ⅱ型病變61例作鼻息肉切除術和全篩、上頜竇、額竇開放術或全組鼻竇開放,Ⅲ型16例作全組鼻竇開放術。對中鼻甲有息肉樣變、肥大或泡性中鼻甲者做外側垂直或水平部分切除,上頜竇內有息肉或囊腫的病例予以清除,盡量保留竇腔正常黏膜,合并有鼻中隔偏曲同期予以成形,雙側下鼻甲骨折外移。

1. 4術后處理術后按鼻竇內鏡手術后常規處理,抽出凡士林紗條后第二天生理鹽水鼻腔沖洗,類固醇皮質激素鼻腔噴霧3月以上,堅持術后鼻竇內鏡檢查,清理囊泡和小息肉,特別是竇口附近。

1. 5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會1997年海口會議制定的慢性鼻竇炎手術療效判定標準[1]進行評定。

2結果

術后隨訪半年以上。術后隨訪半年以上, I型治愈率為96.3%(99/103),Ⅱ型治愈率為82. 5%(50/61),Ⅲ型治愈率70. 7% (11/16)。全組病例均未發現腔內血腫出血、頭痛、發熱及腦脊液鼻漏等嚴重并發癥。

3討論

慢性鼻竇炎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鼻內鏡手術在我國迅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治療效果的提高。鼻內鏡下行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最大優點是在明視下進行手術操作,組織創傷少,能在徹底切除病變的基礎上,盡可能不損傷鼻腔及鼻竇正常的解剖結構,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和鼻竇的基本功能[2]。我們本著這一原則,根據自身的體會和經驗對于慢性鼻―鼻竇炎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總結如下。

充分的術前準備為提高手術的準確性和治愈率提供了保障,并避免發生嚴重的并發癥。術前必須仔細閱讀鼻竇冠狀位CT片,充分了解病人鼻竇的情況、鼻竇與周圍的解剖情況及解剖變異,防止并發癥發生。術前用藥可以減輕鼻腔的水腫,縮小病變,減少書中出血,從而縮短了手術時間,保證手術視野清晰,能更好的辨別解剖標志,大大降低了手術難度和風險。同時處理合并的相關疾病。

熟練的手術操作和豐富的鼻竇解剖知識是手術成功的關鍵。術前鼻內鏡及CT掃描有助于了解病變部位、深度及范圍,以確定麻醉及手術方式。手術醫師應有準確的鼻竇解剖知識,能熟練操作各種角度的鼻內鏡及相應器械,以免造成眼眶或顱內嚴重并發癥[3]。另外應注意盡可能使用帶吸引器的電動吸切器,避免因視野不清而損傷正常黏膜組織。盡量保留正常粘膜組織,重新建立通氣引流及正常黏膜上皮的清潔作用。

術后隨訪是提高手術治愈率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為手術只是去除不可逆變(如結構畸形、纖維增生和息肉等),改善鼻腔鼻竇引流,為炎癥消除創造條件,而內鏡復查可清除所有粘連、水腫及過度增生的組織,保持術腔清潔,防止已建立的通暢引流重新阻塞,同時,定期的術腔檢查和清理,可以控制病變的生長,促進黏膜再生和上皮化[4]。應建立規范的術后隨訪和復查標準。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耳鼻喉分會,中華耳鼻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海口)[J].中華耳鼻喉科雜志,1998, 46(3): 6.

[2]許庚,唐學慧,史劍波,等.經鼻內鏡鼻竇手術[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26(4):222-225.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州市| 二连浩特市| 合肥市| 庆元县| 建德市| 渝北区| 桐乡市| 夏津县| 黔江区| 鹤峰县| 罗定市| 普安县| 澄城县| 旬邑县| 襄汾县| 二连浩特市| 肃北| 武邑县| 呼伦贝尔市| 苍南县| 英超| 彰化市| 临泽县| 灵石县| 太保市| 桃源县| 旌德县| 乌审旗| 班玛县| 永川市| 辛集市| 长武县| 柳河县| 麦盖提县| 林周县| 衡山县| 苏州市| 峨边| 雅安市| 淮南市|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