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20: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臨終病人心理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4-0094-01
臨終護理是指對因病而生命垂危或因年老處于臨終階段人群衛生保健,心理護理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只有全面掌握臨終病人的心理活動及心理特點,加強對臨終病人心理、生理、社會等多方面的關懷,才能更好地提高慢性臨終期病人的生命質量。
1 臨終病人的心理活動特點及心理護理
1.1 多數病人有悲觀情緒,精神萎靡不振,沮喪、少言寡語,悶悶不樂、唉聲嘆氣恐懼、脆弱。臨終病人有恐懼心理,心理上想盡一切辦法否認事實,對疾病的治療極為不利,此時的護理人員應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耐心細致地與病人溝通,多用一些技巧語言從他最關心的問題談起,交談中注意傾聽病人的主訴,面向病人,理解病人,尊重病人,使用恰當神態,完美的語言,告訴病人病情很重,根據需要護士可以隨時陪伴在病人身邊,讓病人體會到被照顧、體貼、關心的感覺,取得病人的信任。
1.2 絕望心理 多與病人溝通及時發現病人的心理痛苦以及許多生活中的不便,經濟負擔、病痛折磨等掌握絕望病人的心理特點,給予真誠的關懷和撫慰,做好正確疏導使病人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并給予講述治愈或生命得到延長的具體事例,動員親屬、朋友多陪伴病人,做到無微不至地關懷病人。護士要熱情對待病人,應用積極暗示性語言開導病人,做好心理指導,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幫助病人分析產生情緒低落的原因,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對嚴重抑郁,情緒不穩定不能控制的病人,防止自殺的發生,強化護理措施,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完成對病人的各項護理。
1.3 情緒不穩、憤怒 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預感到病情嚴重,常表現驚恐不安、易怒、脾氣暴躁,態度及其惡劣,語言生硬,往往把這種憤怒情緒發泄在護士身上,讓護士難以接受,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行動上表現摔東西、拒食、發脾氣,擺脫這種恐懼導致憤怒情緒隨時隨地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真誠熱情的態度,耐心地指導,鼓勵病人把想法表達出來,如果患者在不理解你的情況下,你可以設法找話題,讓他開口,如你為什么心情不好,那不舒服啊?需要我幫助嗎?我能為你做點什么等,這樣可以拉開話題,順勢利導,就不能把病人這種憤恨情緒看成是對某個護士而來的,應多多理解同情病人,讓他們把悲憤的心情表達出來,幫助病人度過這個不可避免的經歷,使臨終前的患者通過臨終的護理,使病人感到臨終前護士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料,將是對他們一種極大的安慰,從而使病人減少恐懼、憤怒情緒,保持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
1.4 壓抑、悲觀失望、抑郁的心理 隨著病情進一步惡化、病人情緒低落、拒絕治療、精神抑郁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全身衰竭狀態、沉默寡言、表情淡漠、呆板、病人充分了解到自己接近死亡,心情明顯抑郁、深沉的悲哀、內心及其痛苦,有消極的悲觀心理,有時暗自流淚、尤其看到同種疾病的患者死的時候變加重了他們的思想負擔,此時護士應以真誠的關懷和撫慰,用關心的態度同情的目光撫摸病人用自己的語言、行動去影響病人,使病人視護士為親人,盡量讓病人把這些恐懼和憂慮心理表達出來,減輕心理壓力,以此達到精神上的解脫。
1.5 接受階段 隨著疾病的不斷變化,病情越來越重,病人自我感知不好,知道自己病情危重,即將
面臨死亡,往往心情極度平靜,承認面臨死亡的現實,表現昏睡、孤獨、疲倦、懶言,此時護士不應與病人強行交談,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清清撫摸病人,陪伴在病人身邊,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上是護理,為臨終病人提供心理上的關懷,讓病人恬靜地死去。
2 臨終病人的心理護理
病室:應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溫濕度適應,清潔整齊,盡量美化病房,如擺放鮮花、病人平時喜愛的物品裝飾,避免產生死亡之屋的氣氛,以調整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平衡。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防止突發性并發癥,病人常有意識及進食障礙,排便障礙,以及排泄異常為臨床綜合表現,選擇責任心強素質高的護士,密切配合醫生及時準確地完成各項治療及護理任務,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如大出血、窒息、昏迷等,護士熟悉各種可以發現的急性癥狀及早期征象,及早發現,及時搶救。
做好病人的營養護理,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防止虛脫,感染等并發癥,延長壽命,鼓勵多進食,少食多餐,進餐前控制疼痛,惡心等不適,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
臨終關懷癥狀;主動關心病人,注意觀察隱藏在身體癥狀和主述背后的心理痛苦,主動詢問,以減少緊張恐懼氣氛而造成的頻臨絕境的感覺,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掌握病人的心理動態,給病人心理上的支持,適時征求死亡后的著、禮義、使病人心理放松,坦然地面對疾病和死亡。
癌癥是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對癌癥病人的臨終關懷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經病理組織學及細胞學診斷證實為癌癥。晚期癌癥病人25例,男18例,女7例,年齡19~72歲。其中肝癌晚期18例.惡性淋巴肉瘤1例,鼻咽癌伴消化道出血2例,結腸癌4例。
2 臨終關懷要點
2.1 心理護理:在臨終階段生物學治療已很困難.心理治療占主導地位,因而應及時掌握臨終病人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由于臨終病人年齡、性格、文化水平和社會經歷不同,會對死亡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美國著名學者庫布勒.羅斯將臨終病人的心理反應分為5個階段:吃驚與否認期:憤怒期;商討期;抑郁期;接受期。吃驚與否認、憤怒、抑郁可使病情加重屬消極心理;商討期和接受期有利于病情穩定屬積極心理。在護理過程中,應盡可能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利用積極心理戰勝疾病所致的痛苦,適時地進行死亡教育,耐心引導病人盡快度過消極期,坦然接受死亡這一現實。
本組1例晚期肝癌伴腹水病人。我們重視環境因素對心理的影響,將其安置單人房間,房間布置家庭化,室內光線柔和,清潔整齊,病人所喜愛的玫瑰花的花香使病房充滿溫馨.家屬輪流陪伴,消除了病人對死亡的恐懼,能以良好的心境、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斗爭。在住院期間病人從不在外人面前流露出疼痛所帶來痛苦,當親朋好友來探望時依然笑風談聲。當我們仔細觀察時發現病人的手因疼痛在輕微顫抖,就主動予以鎮痛治療,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保持了生命最后階段的尊嚴和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在一次巡視病房時。發現病人情緒憂郁,經了解,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想回家看看.但家屬怕回家發生意外不同意。我們及時與家屬進行商量.表示愿意將必備藥品備齊隨同病人一起回家照護,同時聯系其子女回家團聚,滿足了病人的最后心愿。
2.2 醫療護理:癌癥晚期,惡病質和劇烈疼痛等癥狀可嚴重改變病人的體形,有些病人已經神志不清。護士的職責要求我們不疏遠此類病人,而應以真摯、慈愛、親切的態度作好基礎護理,在進行各項治療時,要愛護、尊重病人,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刺激,最大限度地減少病人的痛苦。維持臨終病人生命最后階段的尊嚴和提高生存質量,使病人在有限的時間內,安詳、舒適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時光。當生命終結時,及時作好身體護理。這不僅是對病人生前良好護理的繼續,也是對家屬的一種安慰。
2.3 慰籍病人家屬:新醫學模式的改變,使護理工作的范圍日益擴大,不僅僅局限于醫院,而是要面向社會和群眾。護士不僅要作好病人的生理和心理護理,還要作好包括健康人群在內的衛生保健和咨詢工作。一個幸福的家庭其成員之一身患絕癥,家屬既悲傷又辛苦,使他們承受著經濟和精神雙重負擔。為此我們應給予真誠的關懷、耐心勸導,使他們及時從悲哀與痛苦中解脫出來,指導他們如何保持自身健康和保存精力.盡可能減少無謂的體力和精力的消耗。共同完成對病人的臨終關懷。死亡對病人來說是痛苦的結束,而對家屬是悲哀的高峰,且悲哀的過程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到家中走訪、探望、幫助疏導悲痛.幫助家屬認識其繼續生存的社會價值,重建生活的信心。
3 討論
為了使晚期癌癥病人及其家屬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全面的支持與照護,應做好臨終病人的心理護理、醫療護理和家屬的慰籍工作,針對病人的個體情況給予相應的醫療保健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病人臨終階段的生存質量和維護其尊嚴,使病人安詳、舒適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時光,減輕家屬的悲哀與痛苦,幫助家屬認識其繼續生存的社會價值,重建生活的信心。因此,實施臨終關懷不論對病人、家屬和社會都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 癌癥 心理護理 觀察
1 資料
一般資料 135例中,男87例、女48例,晚期32例,年齡27-72 歲,肝癌35例、肺癌32例、胃癌26例、結腸癌15例、乳腺癌12例、鼻咽癌10例、腦癌5例。
2 癌癥病人的心理特征觀察
2.1否認期 病人突然得知確診為癌癥,企圖以否認的心理方式來達到心理平衡,懷疑醫生診斷錯誤或檢查失誤而反復復查、咨詢。
2.2憤怒期 否認以后再通過反復復查、咨詢確診后,病人常會出現強烈的憤怒和悲痛中而且會感到世界不公平,對人世間的一切存在著無限的憤怒和不滿,有被生活遺棄,被命運捉弄的感受,并把這種憤怒向周圍的人發泄并且感到悲觀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一切事情均無興趣,過著行尸走肉的生活,還有一些病人以為得了不治之癥,在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而大吃特吃,做到吃好、穿好、玩好等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2.3抑郁期 當病人在治療或休養過程中,想到自己還未完成的工作和事業,想到親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顧及時便會從內心深處產生難以言狀的痛楚和悲傷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化療用藥難受則近一步轉化為絕望從而產生輕生或自殺念頭,一旦產生了這種心理以后,就可能采取各種手段來過早結束自己的生命,特別是晚期和疼痛難忍的病人均有自殺的可能。
2.4接受期 有許多病人存在著多種矛盾心理但還是得面對現實,進入角色,以平靜的心態對待疾病,接受事實,希望能延長生命,生存的希望強烈,表現出后悔、和善、愿意配合各種治療。
3 癌癥病人的心理護理
根據病人的性格特點和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不同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進性治療和心理護理。
3.1保持舒適的住院環境,及時了解病人心理變化,隨時掌握及了解病人真實心理狀態,就必須關心病人、了解病人職業、文化、家庭、配偶及個人生活境遇、意愿等同時還應熟悉病人的治療方案和具體治療方法,在掌握全面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病人各自不同職業、心理需求、社會文化背景,同進或超前的訓知他們將要或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和心理規律,從而制定出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和心理護理方案如因病施護、因人施護并且按病人的意愿盡可能滿足其需要。本組92例要求單獨房間,在滿足其需求的同時還根據病人的愛好,為其布置病房如有15例52歲至70歲的病人在退休前為機關干部,我們就按其要求在桌上放置臺燈、紙、筆、書報、象棋等滿足其閱讀及寫作、玩耍的需要,使病人感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
3.2增加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癌癥病人一旦獲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癥以后,生的欲望會降低而死的欲望強烈。這時我們的心理開導是至關重要的,不容置疑的語言,誠懇的話語取得病人的信賴,再以病人微小的病情改善的事實來說服幫助病人排除不良的心理狀態。當病人萌發希望以后要進一步鼓勵病人承擔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動,鼓勵他們勇于駕馭生活。適當的活動不僅使身體受到直接鍛煉并能從壓抑、焦慮、煩惱、苦悶、無助中解脫出來,達到移性益志,對心理起到積極調控作用。
3.3加強基礎護理、切實做好晨晚間護理,及時巡視病房,多關心、體貼病人,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加強語言交流,以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度的責任感、同情心及良好的醫療護理技術實施各項工作,使病人獲得心靈與軀體的舒適同時給病人滿足感、安全感及被尊重感。
3.4病情變化時的心理護理,當病人出現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進食等癥狀時,護士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給予必要的支持療法。除力求改善全身狀況外更應該注意對病人良好的心理勸導和安慰。用歷盡磨難,終于戰勝病魔的實例,鼓勵激發病人的求生欲望。
3.5治療過程中的心理護理,當病人在進行手術時、放療或化療前,不僅要向病人宣傳進行這種治療的必要性,也要向病人講清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使病人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主動克服困難積極配合治療。
3.6癌癥病人治療和有效藥物控制疼痛,病人除常規治療和化療外,主要是疼痛難忍,所以需要有效的藥物來進行疼痛的控制。我們采取了WHO癌癥三階梯止痛方案,①第一階梯給予非阿片類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及對乙酰氨基酸,輔以地西泮;②第二階梯用阿片類藥如嗎啡;③第三階梯同時并用第一、二階梯藥。本組85例患者使用這些藥物止痛效果滿意。
3.6.1音樂療法 心理護理從宣教或經驗之談過渡到注重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發揮運用如音樂可直接影響病人情緒,優美婉轉的樂曲對人體各系統均可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根據不同病人的喜好選擇相應的樂曲,在飯后、睡前播放,135例病人的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3.6.2疼痛的心理護理 癌癥病人到了晚期,往往出現疼痛難忍,護士態度溫和、動作輕柔,對疼痛部位避免觸碰。護士要設法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提高痛閾,恰當向病人解釋疼痛機制顯示出理解病人的痛苦,安慰病人,通過心理治療緩解疼痛,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將注意力集中在交談、閱讀、看有趣的電視節目等活動上來減輕疼痛。
3.7針對病人心理反應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盡量使病人已知患有“癌癥”但是整個臨終階段都懷有強烈的求生欲望,期望得到有效救治,期盼奇跡出現。我們以熱情、理解和負責的態度順應其幻想,盡可能滿足其要求,當病人已知治療無望預想到死亡即將來臨而感到恐懼和悲傷就表現出失眠、暗自流淚、不思飲食等,我們就增加巡視次數,主動與病人聊天,轉移病人的思維和給予其感性的支持,婉轉的講解生與死的客觀規律,從而幫助病人從死亡恐懼中解脫出來。
【關鍵詞】 晚期腫瘤患者;臨終關懷;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171-02
〖HJ1.6mm〗臨終關懷護理就是讓癌癥病人在有效的時間內安詳地、舒適地、有尊嚴而無憾地走到生命的終點。它的目的是以整個人為對象.在生理上解除肉體痛苦、心理上緩和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社會上使其具有社會成員自覺感,從而使其提高生存的生命意義[1]。它不僅是針對病人個體,同時要為臨終者的家屬提供心理、社會及精神上的支持,使他們以健康的方式應對和適應。
1 臨床資料
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科共收治晚期腫瘤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39―88歲,平均年齡63歲。其中肺癌6例.食管癌7例.胃癌3例.結腸癌7例.肝癌7例。
2 臨終關懷護理的實施
2.1 用心理解病人:臨終病人就要走到人生盡頭,其心理是極其復雜的。對未來恐懼使他們失去自信和自尊。對晚期癌癥病人治療要以病人為中心不是以疾病為中心。以支持病人、理解病人控制癥狀與全面照護為重。醫護人員和家屬應克服一切困難.為病人合理需要提供服務。
2.2 必要時告知患者真實的信息:提供真實信息的原則是希望和誠實,醫務人員在了解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告知患者病情及相關各種真實信息,但要使患者保持對治療的期望和戰勝疾病的信心、要避免漠不關心,閃爍其詞或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態度,30例患者中有22例由醫務人員告知患者病情,另外8例由患者家屬告知患者病情,患者均能夠接受和配合治療護理。
2.3 做好疼痛的護理:晚期腫瘤患者70%左右以疼痛為主訴,其中50%屬于劇烈疼痛,及時發現、解決患者的痛苦甚為重要。通常患者的疼痛是由腫瘤壓迫或直接侵犯神經所致,但有時會由心理因素引起,護士可采用暗示療法、放松技術聽音樂分散注意力或按摩病人疼痛部位,以緩解肌張力,幫助病人減輕疼痛。采用上述方法無效時,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藥物治療癌痛五要點,即口服、按時、按階梯、個體化給藥、注意具體細節,進行止痛治療,以達到使患者夜間睡眠時無痛、白天休息時無痛、日間活動時無痛,真正地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對病人的疼痛主訴要表示認同,盡快評估并處理。按時給予止痛藥,而不是等到疼痛后才給藥,即下一次給藥應在前一次給藥劑量藥效未完全消失之前給予,保證止痛效果。觀察并掌握病人疼痛的規律,親自看病人的服藥,不可強調成癮而拖延或漏給藥。
2.4 盡量維持病人心中生存希望: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表情,神態,眼神.體態姿勢和非語言行為。探求了解心理狀態及其變化,做好心理誘導,使其以最佳心態.樂觀,愉快的心境對待死亡。
2.5 消除自卑心理,確立生活信念:晚期癌癥病人渴望得到社會關愛,希望得到親人尤其是配偶的關懷和愛護。他們害怕孤獨,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不希望親人離開。我們采用允許家屬或朋友陪護和探視,滿足他們生命最后時刻與親人朋友一起度過的愿望,不讓他們帶著遺憾離開人世。
2.6 支持性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對癌癥患者各個階段都具有重要意義,醫務人員必須全面掌握,并適時運用。采用勸導、啟發、鼓勵、同情、安慰等方式,與患者進行語言或非語言交流,讓患者對疾病始終抱有希望和信心;積極開展有意義、有快樂感的活動,如聽患者喜歡的歌曲,跳節奏舒緩的舞步,或做一些簡單的肢體運動,鼓勵患者及時表達或發泄自己的負性情感;重視家屬及社會的作用,可通過治療效果較好的病友講述其治療過程及效果,來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針對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的不同,采取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工作。
2.7 鼓勵并指導患者家屬參與護理工作:除了為患者提供精心的護理外,亦應重視其家屬的作用。家屬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生活習慣、性格最了解,在患者的內心深處,家屬的關心和照顧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應鼓勵家屬多與患者交流,如與患者共同回憶美好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趣事;家屬盡量多抽時間陪護,護士指導其做好基礎護理,如喂飯、翻身、按摩等,讓患者感受親情的力量,從而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
2.8 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修養環境:晚期癌癥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身心備受煎熬,在護理工作中盡量為其安排空調、浴室及衛生間齊全的小房間,根據患者的性格、喜好布置病房,可擺放綠色植物、花卉、盆景并允許家屬陪住及自帶生活飲食盡量由家屬準備患者喜愛的食物,保持病室安靜、整潔。
3 結果
30例臨終病人均平穩地度過臨終期,在有限生命歲月里充滿溫情的氣氛中,感受溫暖和愛.安詳,舒適,有尊嚴地離開人世。經過精神支持.臨終病人家屬的悲傷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減輕,家屬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非常滿意。筆者深切體會到腫瘤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與依賴,希望與更多的同行一起努力,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在患者消極失望時給予其信心,在患者充滿希望時給予其鼓勵,在患者平靜面對死亡時給予其尊嚴,使患者和其家屬始終都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情,從而能共同坦然面對死亡。
4 討論
4.1 晚期腫瘤的病人一旦被確認為臨終狀態,應該以病人需要為中心的全面照料為根本點,以提高病人生命質量為目標,同時使家屬的健康得到維護.雖然患者疾病已無法治愈,但仍擁有生命、有痛苦、恐懼和需要,需要更為特殊的關懷和照顧。首先要解除患者痛苦,痛苦絕大部分由疼痛和對死亡的恐懼引起,聯合止痛方法可以緩解90%晚期癌癥患者的疼痛;幫助患者和家屬建立正確的死亡觀,情感援助和悉心照料能緩解對死亡的恐懼,讓患者平靜的接受死亡過程。其次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生命質量評價標準包括患者身體感受,內心體驗.社會生活方面的主觀滿意度。臨終關懷目的是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減輕疼痛折磨、有尊嚴、有親人陪伴的生活環境,讓患者與親人共同溫暖生活,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平靜、安詳走向人生的最后旅程。
4.2 在腫瘤臨床治療中,常規鎮痛治療并不能使疼痛完全緩解。這就需要我們護士對臨終病人護理的重點從生理轉移到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這給護士的理論知識帶來了巨大的挑戰[2]。要求護士加強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理論學習,注重自身素質修養,掌握臨終病人的心理變化。培養良好的業務能力、分析能力和應激能力,幫助病人采取正確的態度對待生與死,使病人在精神與軀體痛苦的雙重壓力下,生理、心理得到最適當的安慰和滿足,從而有效地運用于臨終病人的全身心護理上。護士用自己嫻熟的技術、親切的語言、良好的服務態度、人性化的護理取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使臨終者能信任護士的工作配合治療享受著每一天;通過臨終關懷護理再現人情味,使臨終者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在比較舒適而又無痛中死去,達到死者死而無憾、生者問心無愧的目的、真正達到安詳、舒適,有尊嚴地度過人生最后階段的目的。
參考文獻
臨終關懷是一種特殊的護理。它不以延長臨終者生存時間為重,而以提高病人臨終階段的生命質量為宗旨。它直接的目的不是為更好的生,而是為了更好的死。〔在面臨死亡階段保持舒適狀態,走完人生的最后道路。〕
據我們對30例診斷明確,治療無望,瀕臨死亡的住院病人,實施了臨終護理體會最深的是,對臨終病人在積極搶救的前提下,輔以心理治療,使處于瀕死階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長。不僅可以達到相對“安樂”的目的,而且更能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符合我國國情,這就是當今提倡“臨終關懷,人文護理”的內容。
利用語言的感染力及其誘導作用,提倡優質的生物環境與人際環境是心理護理的主要手段,如何發揮語言藝術的作用、注意觀察臨終者的心理變化和要求,以及靈活的調整周圍環境,去理解、調整病人的心理狀態,給病人以堅強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護理成敗的關鍵。本文著重談一下如何滿足臨終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給予心理支持及護理措施。
一、 語言與非語言交流技巧的運用
交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觀點或感情傳遞給另一個人的過程。護士交流的技巧和靈敏的感覺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決病人身體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對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與理解,啟發病人講出自己的思想顧慮,然后再通過交流,對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醫療指導,在減輕病人心理負擔的基礎上,相應地減輕其身體方面的痛苦。結合臨終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規律,從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為了使患者置于較為安適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使預感臨近死亡,對疾病的進展感到不安和畏懼的患者,從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中解脫出來,從容地死去。我們對不治之癥的病人進行臨終護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們利用語言交流的方法使臨終者,正視現實,擺脫困難。如:一位x線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診,加上幾日內周身出現大片的出血點與瘀斑癥狀,一系列血象檢驗,出于職業敏感引起他的懷疑和重視。當他被確診為白血病時,他與其他患者一樣進入否定階段,不敢面對自己的疾病,產生了恐懼心理,懼怕死去。此時出現害怕孤獨,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聽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醫護人員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他的病情,是否還有其他疾病可出現類似癥狀,不會的,一定是化驗結果搞錯了,渴望醫生護士能常看望他。這時,護士要盡量注意傾聽,表示熱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適的神態,維持適當的希望感,但不應該采取回避或欺騙手段。我們是這樣對他講的:“您多年從事x線工作,是否有過這種癥狀?”他回答:“沒有。”“那我們就要觀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從飲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棗……”在與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確、易于為病人理解的語言,注意說話的語氣音調的使用,它會起到幫助表達語意的效果。尤其是對癌癥病人,隨著病情加重,甚至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他們的心情沉重,情緒很壞,焦慮伴隨著僥幸,悲哀,伴隨著反抗,擔心和憂郁,平靜和絕望,在這種消極復雜的心情支配下,多數患者表現出煩躁易激怒,護士面對這種情況,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辦法是坐下來保持沉默,對病人各種責問,不滿等不作回答。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靜下來。
相反,對答、解釋、爭辯會進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緒。坐下來就證明我們已經騰出時間行動上表現出同情與理解,讓病人盡量傾瀉自己的情感。護士也要讓病人覺得你是在積極認真的特別關心地去聽,不是聽聽而已,花上充分的時間去傾聽,在談話中隨時注意病人的反應,護士善于從病人的言語特點,語調、聲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發現他的內心活動,然后據此而因勢利導地引出問題,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繼續為例,他按著護士交代的飲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現,病情不斷的惡化,他的情緒進入了絕望,問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達了“是不是白血病”這一內容的同時,話里還傾訴著痛苦和郁悶的心情。如果我們單純的告訴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們帶著感情去安撫,關懷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嚴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對你進行治療,你所需的藥品,正在想盡辦法,保證用藥,你知道已有專人去外地專程為您購藥。有這么多同志在你身邊,你不會感到孤獨的,你有什么要求盡管提出,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會隨時出現在你的身邊。”使臨終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時間內看到自己價值的意義。通過臨終護理,讓病人看到社會、國家、家庭在自己臨終前仍然對自己進行無微不至地照料,將是對他的一種極大的安慰。因而可以減少恐懼。這無疑是對臨終者和活著的人的一種精神凈化。臨終護理也是對患者家人的一種精神寬慰和精神補償。自己的親人即將離自己而去,對誰來說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對誰來說都愿意為即將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滿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減輕自己的悲痛。這位病人在臨終前說到我不在恐懼,不在憂慮,不在孤獨,也沒有被拋棄,沒有受鄙視,看到的是尊敬,關懷。愛護我。即使我馬上離別人世,也無遺憾,謝謝大家!醫護人員的語言只有引起臨終病人的心理共鳴,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細心觀察,靈活誘導,抓住病人瞬間表情,言談舉止的細微變化,以窺探其復雜多變的心理特征,敏銳地選擇恰當的語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適當的表情和手勢,有的放矢地進行語言誘導,逐漸消除病人的憤怒、疑慮、煩躁、悲傷等有害心態,代之以鎮定自若、信賴、快慰的有利心態,去正視事實,配合積極的對癥治療和搶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臨終階段盡可能多點的享受人間的友善和溫馨,美好與幸福,在自然的安樂中漸漸離開人生。
(二)非語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態、體態、姿勢等。非語言的行為,往往體現一個人的真正動機和內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語言方式表達,而臨終病人隨著病情的惡化和出現復雜的心理,這對他們的需求多為非語言式表達。在死亡不可避免時他們更多地需要身體的舒適及心靈上的平衡和安寧。維護臨終病人的尊嚴,減輕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員的悲痛,實行人道主義,是非語言行為護理要達到的目的,目光接觸是非語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們常稱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目光可以傳遞感情,也可以影響他人的行為,可以保持雙方的思路一致。如:語言障礙的病人對某些護理人員的到來會表現出欣喜、歡樂、興奮的目光,說明他們歡迎護理人員的到來,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緒。如病人用憤怒的目光或是面對墻壁,或是閉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難言之處。這時護士不要回避,應找出根源加以解決才是。我們曾護理過一位喉癌術后一年,轉移多處的患者。此患者已40歲,孩子只有7歲。他的心情明顯的憂郁,極度的悲哀和痛苦,經常流淚,妻子怎么護理也不對,經常摔東西,又經常用乞求的目光看著護士。他的情緒進入了絕望期,逐日沉默,出現了孤獨感。針對此情況,我們坐下來開始同樣保持沉默,用關懷的目光看著他,似乎在問他有什么要求嗎?無聲陪伴在他的身旁,這種做法也是給病人溫暖與力量的一種表現,等他安靜下來,我們便詢問加以手勢進行開導式的發問,他的妻子才告訴我們,她把孩子寄托給親屬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兒也能在身邊。我們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處理方法,用真摯的語言,充滿同情、關切的目光告訴他,破例讓妻子和女兒一起陪伴他度過最后的時光,在病室可以擺放鮮花和他喜愛的用品。他用滿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點頭向護士表示謝意。他的情緒一下就好起來了。這一實例闡述了對臨終病人非語言行為的護理,它不同于一般的護理,它通過患者的細微甚至瞬間舉止神態來窺探其心理狀況,要研究臨終者的心理,并對他們有一顆愛心,誠心和責任心。這樣,護患之間才能溝通,在臨床上才可以真正實施非語言行為護理,同時,也體現對其家屬的關懷,從而減輕他們的負擔,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共同幫助垂危病人平靜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時刻。
二、環境的靈活性與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爾曾說過:癥狀和痛苦一般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發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癥狀,而是其它的癥狀,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氣、光線、溫暖、安靜、清潔……。環境對一個即將結束生命的人來說,是需要感覺溫暖和情誼的,為此要為臨終者創造一個優美的周圍環境是極為重要的。臨終護理是特殊的護理,如果仍按教條的管理病室,嚴格控制探視,會使病人及家屬感到不盡情理,增加悲哀。為此我們采取了放寬正常的病房管理:1.對環境的處理。我們除提供充足的空氣,光線及溫暖、安靜、清潔的環境。對病室的空間設計采取靈活的態度,病室擺設鮮花,精美的掛畫,允許擺放病人喜愛的物品,避免產生死亡之屋的氣氛。2.根據臨終病人對生活的依戀和親人永別的痛苦心理,在處理人際環境中,允許最親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響病人休息情況下,可以允許適當的探視,不規定時間,讓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間的情誼,針對患者對死亡的否認――回避――認可的心理。護理人員不能采取回避的態度,主動關心病人,象對待其他患者一樣,從他們語言或非語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動詢問,鼓勵,而不象以往對待危重病人那樣忙于處置給藥,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協助安排處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屬的心理盡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來臨。優質的生物環境和人際環境,會使病人在臨終前的一段特別人間的溫暖,社會的尊重。醫護人員的關懷,會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與他的死亡對人們是重要的,從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靜、舒適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隨著人們對二個文明要求的提高,對臨終問題越加關注,每個人都希望安詳、平靜的死去,為此給護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護理內容,要求通過良好的臨終護理,使之能夠比較“舒服的死”,通過臨終護理體現出一種社會道義和社會精神,有利于密切人們之間的情感和增強社會凝聚力,體現醫療職業的崇高和尊嚴。人們從對一個臨終前的人仍然進行無微不至的護理工作,仍然百厭不煩設法滿足臨死者的要求,看到了醫療工作的潔白無私。讓我們去關懷臨終者吧!
關鍵詞:肝癌;護理;臨終護理
中圖分類號:R73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7-070-02
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晚期患者多遭受疼痛、腹水及惡病質等痛苦,生存質量明顯下降。臨終關懷是為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的一種身心及社會需求的全面照護,旨在為他們生命的最后階段提供生理、心理護理,使其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提高剩余時間的生活質量[1]。
1 臨床資料
肝癌病人147例,男87例,女60例,平均年齡50.6歲,文化程度小學45例,初中60例,高中37例,大專及以上5例。臨床表現:患者中并發消化道出血者37例,重度黃疽47例,頑固性腹水102例。
2 護理措施
2.1 建立家庭式病房,創建愉悅和諧的生活氛圍
可配置單獨的衛生間、電視、空調、陪客床、沙發、茶幾等,以求營造出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供不同經濟條件的病人選擇。在保持病房安靜、整潔的同時,更換上藍色方格被罩、床單,窗臺上允許擺放患者喜歡的盆景或鏡框等小件物品。有計劃地為病情允許的患者組織一些娛樂活動,如看電視、聽音樂、讀報紙、練氣功等,讓家屬陪伴患者,指導和鼓勵家屬參與一些護理患者的工作,使其得到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同時感情上得到一些慰籍,幫助患者認識生與死這一自然規律,使其坦然面對死亡[2]。例如,某50歲晚期肝癌男性患者,病前擔任某大學校長,我們按照其意愿在病房的墻上掛上掛歷,桌上放置臺燈、書報、筆墨,滿足其閱讀、寫作的需求,使患者感到仿佛仍處于日常工作狀態,體現了其自身的價值。對于臨終患者,應提供最佳的環境,盡量安排小房間居住,當受病房條件限制時,應用屏風遮擋。一方面給患者及家屬尊重、安慰和滿足,另一方面,使患者在彌留之際,有一個獨自的空間,讓其做最后的團聚和臨終告別,以減輕家屬失去親人的悲痛,同時減輕其他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另外,還在腫瘤科開設了病人活動室,盡量動員有條件的病人前去活動,讓他們之間互相交流,醫務人員也可以利用活動室給病人進行集體心理疏導,以防止病人長期住在病房里而產生坐以待斃的心理。
2.2 加強基礎護理
晚期癌癥臨終患者是否舒適地走完人生最后時光,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基礎護理的實施。
2.2.1 飲食護理
大多中晚期癌癥患者消瘦、營養不良、消化功能障礙,常伴腹脹、納差,每天僅能進少量的飲食,以致出現惡液質。應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進食一些高熱量、優質蛋白質、豐富維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讓患者少食多餐,不能從口進食者可采用胃管注入,注入藥物或食物前后應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胃管,并用無菌紗布包扎反折末端并固定。同時可根據醫囑給予靜脈營養補充,如蛋白質、脂肪乳、氨基酸等以改善患者的營養不良。必要時,采用全胃腸外營養,給予足夠熱量支持。
2.2.2 口腔護理
早晚各一次,化療期間,避免口腔粘膜破潰,飯后可用呋喃西林液漱口。目的保持口腔衛生,增進食欲,使病人感到清潔舒適,有利于預防口腔并發癥。
2.2.3 皮膚護理
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夏天幫助病人洗澡,冬天給病人擦澡,用熱水泡腳,女病人沖洗會陰,修剪指甲,臥床病人定時翻身,每一小時翻身一次,教會陪人按摩受壓部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避免褥瘡發生。
2.2.4 惡心嘔吐護理
肝癌患者常有消化功能障礙,尤其是腹水患者,惡心嘔吐是常見癥狀。護理人員需要關心和幫助病人,消除疲乏、強烈的情緒、過度的緊張。用手托住病人前額,使嘔吐物吐入容器內。仰臥病人應偏向一側,避免嘔吐物嗆入氣管。嘔吐后幫助病人漱口、洗手臉、整理床鋪,取舒適的臥位。嘔吐截止者,需暫停進食,可給熱飲料補充水分。所進食物應清潔衛生,進食時不要有難嗅的氣味及談不高興的事情等不良刺激。
2.3 作好心理疏導、增強病人戰勝病魔的信心。
本組病人皆因多次住院治療而不同程度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由于疾病的折磨,對生活的依戀,加之一些不自覺和莫名的恐懼,患者心理沖突特別明顯。部分患者經治療后病情未見好轉,并日趨惡化,心理很難接受這個事實,產生激怒情緒,此時,護理人員要采取正確的態度,理解患者,讓其盡情發泄,訴說甚至流淚,均不加勸阻[3]。用親切誠懇的態度對待患者,容忍患者的各種情緒及傷害性語言,避免各種不必要的刺激,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待心情稍平靜后給予疏導。因此,在護理中保持鎮靜熱情的態度,并特別注意心理疏導,盡量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如主動介紹病情治療進展及當前腫瘤診療的發展,告訴病人許多癌癥是可以用科學的手斷治好的,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的情緒。經反復進行健康教育,患者的情緒逐漸穩定,樹立起生活的勇氣,主動接受、配合治療和護理。
2.4 疼痛控制的護理
肝區疼痛是影響本病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癥狀。疼痛使病人情緒低落、悲觀致夜不能寐、食欲下降、形體消瘦、免疫功能降低,甚至會削弱人的求生欲望,驅使人自殺。B Kelly等[4]對72例晚期癌癥病人是否希望盡快死亡的調查研究發現,22%晚期癌癥病人希望盡快死亡,減少痛苦。可見,癌癥疼痛比其他任何癥狀更易引起生理、心理和精神障礙,對癌癥臨終病人控制疼痛至關重要。
雖然有研究表明,遵循WHO推薦的三階梯止痛治療原則,85%~95%的癌性疼痛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國內外均有許多文獻報道,癌癥病人疼痛沒有得到有效地控制[5]。晚期癌癥病人訴有劇痛的高達60%~90%,約25%臨終前嚴重疼痛沒有得到緩解[6]。究其原因主要有:醫務人員對癌性疼痛嚴重程度估計不足;醫務人員缺乏足夠的處理癌性疼痛知識和技能;醫護人員和病人過分擔心藥物的成癮性和副反應;病人不如實報告疼痛,認為疼痛是不可避免的;醫藥衛生管理部門對品控制過嚴等。
醫務人員要相信并接受病人有關疼痛的主訴,耐心聽取病人的感受,適時進行心理干預,詢問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及持續的時間。按照臨終關懷,處理疼痛應“主動防治而不是被動壓抑”的原則[7],根據疼痛Ⅳ級評分法[7]對Ⅱ級疼痛主動進行非藥物止痛,如轉移患者注意力、放松患者情緒、按壓穴位、按摩病人的疼痛部位等,也可采用中醫針刺穴位止痛等,并向醫生報告疼痛信息;發生Ⅲ級及以上疼痛時按醫囑采用藥物止痛,如給予美施康定片30mg每6h一次口服;在疼痛不能忍受時,給予度冷丁針劑75mg肌內注射,盡量減輕患者痛苦。
2.5 加強死亡教育
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使其對死亡始終采取否定、蒙蔽的負面態度,甚至不能在言語中對死亡有所提及,因為死亡是不幸和恐懼的象征。而臨終關懷無疑是一個幫助病人平靜走向死亡的過程,它使死亡在病人、家屬和醫務人員之間公開化,使人們適應強烈的情感沖擊。死亡教育是實施臨終關懷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包括對臨終病人及其家屬的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幫助瀕死病人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學習“準備死亡,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對臨終病人家屬進行死亡教育,可幫助其適應病人病情的變化和死亡,縮短悲痛過程,減輕悲痛程度。有人指出:在我們的整個科學及教育體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沒有死的教育;只有優生學而沒有優死學;只有生的崇高而沒有死的光榮,這是不正常的。而許多醫護人員也缺乏正確的生死觀。有研究顯示:隨著病情的加重,醫護人員花費在病人床邊的時間卻越來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醫護人員把病人的死亡看成是治療、護理的失敗;另一方面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因為恐懼死亡而害怕接觸臨終病人。因此,在我國實施臨終關懷,必須加強死亡教育,這其中也包括對醫護人員本身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池見.終末護理的概念[J].公共衛生,1985,49(80):513.
[2] 劉桂英,管旌旌,王凱忠,等.臨終關懷在我校的發展和實踐[J].護士進修,2002,17(3):195.
[3] 劉欽玲,周忠嵐,李愛芳,等.腫瘤病人心態變化調查和實施心理護理相關措施的探討[J].護理進修,2000,17(8):617.
[4] B Kelly,P Brunett.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wish to hasten death[J].Palliative Medicine,2002,16:339~345.
[5] David Oxenham,Robert Duncan,Cancer pain management in Lanarkshire:A community-based audit [J].Palliative Medicine,2003,17:708~713.
【關鍵詞】非語言行為;臨終患者;觀察護理
客觀現實是人心理活動的源泉和內容。患者對個體來說是應激源,它使人感到可能喪失或即將喪失某些有價值的東西的威脅,因而感到焦慮、痛苦、情緒低落、沉默寡言等。心里應激引起的心理反應,表現為種種消極情緒和行為,從感知、情緒、性格等方面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變化,臨床患者表現更為突出。對于臨床患者的護理由于患者消極情緒導致其缺乏或者不愿和護理人員之間進行語言溝通,而缺乏有效的溝通,是醫護質量受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是通過細心觀察患者的眼神、表情、體態、姿勢等非語言行為,可更好的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及具體要求,更有利于我們對患者采取恰當有效的醫療護理措施,提高臨終關懷的質量。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對臨終患者62例實施了非語言行為的觀察和護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非語言行為的觀察和護理
1.1眼神 有學者指出人們之間的溝通最多應用的是眼神,這說明心理活動可以從眼神變化中觀察出來。例如:患者女,61歲,幽門癌,由于病情惡化而進入臨終階段,但患者意識清醒,在她生命的臨終階段,每當聽到床邊有人走動,總要睜眼張望,然后又閉上眼睛,本人觀察到她好像等著什么人的到來,經了解,患者最疼愛的一個孫女一直沒有來探望她,經本人和家屬協商后,派人接來患者孫女,當見到疼愛的孫女時,患者眼光中流露出欣慰的光芒,是護理人員和家屬都很感動。
1.2面部表情 一般來說,面部表情是內心情感喜怒哀樂的真實表露,護理人員要以良好的道德素質,以人道主義的高質量服務,細心觀察患者的表情和了解患者臨終需要,并給予患者適當滿足。例如:患者男,66歲,肝癌晚期,此患者由于劇烈疼痛,常情緒低落,焦慮煩躁,時常痛苦絕望,總緊鎖雙眉,甚至閉目不語,盡管規律的應用強鎮痛劑,但本人觀察到在病房內只有一位親屬陪伴時,患者則表情安靜,判斷患者屬于性格內向,喜歡安靜,為了適宜患者的要求,為其創造較好的環境,將他調到單人房間并控制探望人數,各種治療護理也盡可能集中進行,2天后,患者果然情緒好轉,治療護理合作,和護理人員溝通也非常配合。
1.3神態 心理活動是客觀反應,有意識的行為都有其明確的目的,當患者有語言障礙時,往往能通過他神態的變化觀察到他的需要,這種神態的觀察對臨終患者是非常有益的,它能通查患者心里深處的活動內容。以便滿足患者的心愿,讓臨終患者“死而無憾”。重視臨終患者的生命品質,維護他的生命尊嚴。例:患者女,72歲,高血壓并急性腦血管合并腦出血,右側肢體癱瘓,運動性食欲,臨終前4天,患者時常看到妻子張口不能言語,痛苦的神經經久不消,護理人員和家屬詢問了多種問題,患者均無神態變化,當問到想著老伴以后無人照顧時,她兩眼注視著護理人員,雙眼含著淚水,經和家屬協商后,認為患者此時最不放心老伴以后的生活,他目前最需要這方面的心里支持。為了讓患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護士反復拉著患者的手,不斷安慰,并且讓老伴說明自己能照顧自己,并且也能生活的好,讓老伴放心,患者的子女也反復表示以后會很好的照顧父親。患者情緒慢慢的穩定下來,并顯示出安詳快樂的神態,幾天后,患者安詳去世。
1.4姿勢 患者和特殊姿勢可表達情緒,傳遞其心情和要求。臨終患者舒適的姿勢很重要,它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療也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一般患者其身體某部位不舒服的時候,多能隨時調整自己或者向家屬和護理人員提出要求,幫助解決,但臨終患者由于其消極情緒而不愿和或者無法向家屬和護理人員表達。可是,當某些患者尚有直覺的情況下,對身體某個部位不良刺激所致的不舒服多可有意識的表現出來,反映出需要解決,以得安逸的心愿。如患者女,63歲,胰腺癌術后,臨終前11天,不管臥床時處于任何,都以雙手覆蓋,表現出痛苦的情緒,本人和家屬反復詢問她那里不舒服時,她一直不說話,經在患者仔細檢查,發現尿道口周圍輕微的紅腫,用無菌生理鹽水及潔爾陰溶液清洗尿道口及會,保持清潔干燥,并抗感染治療后,患者痛苦表情小時,神態安靜。以后護理人員再為她做各種護理工作都非常配合。
2 體會
對臨終患者來說,不僅要承受肉體的痛苦,而且還要承受極大的精神痛苦,死亡恐懼、人世的牽掛、親人的悲傷以及其他的顯示矛盾,往往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里壓力,他們在心理上的需求往往超過對藥物的需求。有資料表明,約65%的臨終患者有被遺棄感和失落感。因此,在這生與死的過渡階段,護理人員應該以極大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在多方面給予安慰和支持,既給混著盡可能的臨終關懷,而臨終患者的需求,則剛鐸的是通過非語言方式表達,他們非常需要身體的舒適及心理上的平靜和安寧,護理人員既要細心觀察患者非言語方式的表達,以滿足患者的心理、生理要求,以同情心對待這樣的頻死患者,尊重患者的權利,滿足患者的愿望,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但是,要做好患者非言語行為的護理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其不用于一般生活護理,護理人員必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優良的心理品質、自覺、自愿、竭盡全力的為患者解除痛苦,只有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才能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以患者之憂而憂,以患者之樂而樂,形成真摯的同情心,同時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從管著身上獲取直觀材料。判斷患者需要的這種非言語行為的觀察能力。這樣才能夠深入準確的了解患者的心里狀態,情緒變化等,更主動的從單純的護“病”到綜合的護“人”,從而護動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充分發揮護理工作的作用,做好非言語行為的護理,從而取得臨終患者的信賴,及患者家屬的配合,使臨終患者及其家屬坦誠有效的與醫務人員溝通。使他們有安全感和親切感,起到“此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真正體會到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也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標志。
參考文獻:
[1] 湛永毅,方立珍.呼喚溝通技巧[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 秦瑞玲.98例肺癌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 4):85-87.
[3] 王冰.癌癥病人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 7) : 154 -155.
[4] 位雪云.臨終護理的現狀及展望[J].職業與健康,2010,17( 6) :140 ~141.
[5] 石玉玲. 腫瘤患者臨終關懷的心理護理研究進展 [J].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4):65-66.
摘要 目的:探討晚期肝癌的護理效果。方法:對17例肝癌晚期患者給予提高的生理舒適度,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心理護理,密切觀察病情,皮膚護理等護理措施。結果:患者生存期4~12月,平均7個月。結論:合理的護理可以延長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命質量。
關鍵詞 肝癌;晚期;護理
肝癌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早期由于缺乏典型癥狀不易被發現,一旦發現多數已屬晚期。由于錯過了手術時機,只能進行內科治療,但是治療效果較差。為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臨床護理顯得非常重要。我院從2008年1月~ 2009年10月,對17例肝癌晚期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肝癌晚期患者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齡31~ 66歲,平均48.4±2.4例,其中31~ 41歲5例,42~ 51歲6例,52~ 66歲6例,均經病理確診,主要臨床表現為消瘦、大量腹水、雙下肢中度以上水腫、肝區脹痛、重度腹脹,大部分患者表現悲觀絕望等。經過臨床治療和護理,患者生存期4~12月,平均7個月。
2 護理
2.1一般護理
給予患者恰如其分的護理[1], 提高患者的生理舒適度, 對健康是有益的。護理人員要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經常開窗通風,勤換床單,病室保持干凈整潔、安靜,努力營造溫馨、舒適、安全的治療休息環境。讓患者盡量臥床休息, 因疼痛在床上輾轉不安者,要注意安全,防止墜床。嘔吐者頭偏向一側, 以防誤吸,造成窒息,必要時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鼓勵患者在床上做肢體運動, 病情較重者,可協助其做屈伸動作,并進行按摩。
2.2飲食護理
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惡心、嘔吐患者飯前應給予口腔護理,以促進其食欲。飲食差者, 要盡快開通靜脈通道,給予液體的輸入, 必要時給予白蛋白等。嘔吐者可給予止吐劑。肝癌患者的飲食很重要,晚期肝癌病人, 多因血小板減少, 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而發生鼻衄、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甚至上消化道出血等[2], 因此要避免進食堅硬粗糙、過冷、過熱的食物。患者有食欲時, 給與富含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蔬菜水果等, 并適量飲水。飯后半小時勿平臥[3]。禁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2.2心理支持
本病早期不易發現,一旦發現已屬晚期,患者及其家屬心理上常承受不了沉重打擊,會產生悲觀、絕望情緒。
護理人員要了解患者的心態及所處的情緒階段,主動與他們交談耐心聽取他們的訴說,關心幫助他們,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讓患者有親切感和信任感,并鼓勵周圍其他患者多與其交流,使他們主動配合治療。同時要注意言行舉止,說話要溫和、親切、耐心,護理操作要嫻熟,衣帽要整潔,讓患者感覺到被尊重。加強日常生活的護理,主動為他們翻身、拍背、按摩,協助他們更衣、大小便等。護理人員多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向病人家屬說明給予病人精神、物質支持極其重要。讓患者家屬支持他們,使他們得到家庭的關心、關懷和溫暖,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慰籍,樂觀地對待疾病。實踐證明,情緒樂觀者療效顯著好于情緒悲哀者。本組資料中11例家庭關系和睦,家庭成員給予更多關心關懷的患者,治療效果比家庭支持少的患者好。 2.3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進展,如肝區疼痛,肝臟的大小變化,黃疸,發熱和腹水,惡心,嘔吐,注意監測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皮膚黏膜溫度和色澤變化,觀察病人的排泄物、嘔吐物,注意色澤變化及出血傾向。監測血氣分析,發現病人出現紫紺、呼吸困難時,應及時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若患者出現行為異常、意識錯亂,要考慮肝性腦病的可能。如有可疑表現,應及時報告醫生,以便及時治療。
2.4皮膚護理
經常幫助患者換衣、換洗床單、勤翻身,保持床鋪清潔干凈。經常用酒精按摩受壓部位,減少感染機會,防止褥瘡的發生。加強口、鼻腔護理,經常溫濕毛巾熱敷。
2.5疼痛的護理
肝癌晚期病人一般疼痛較劇烈,與肝癌增長致肝包膜張力增大,肝癌轉移至其它組織有關。護理人員除給予病人心理支持外,按醫囑給止痛藥,并觀察藥物療效。開始用止痛藥可暫時緩解, 但是隨著病情的加重, 疼痛的時間越來越長,可鼓勵病人采用其它非藥物止痛方法進行止痛,如聽錄音機或回想一些以往的美好事物以轉移注意力。
2.6大小便的觀察
觀察患者大小便的顏色、量,必要時可給予乳果糖清潔灌腸[4],如發現灰白便,提示有膽汁瘀積或膽道梗阻; 若大便為柏油樣便, 提示有消化道出血, 宜禁食, 應用止血藥物。
3 討論
晚期肝癌患者由于錯過了手術等治療機會,其治療目的在于延長生命期,提高生命質量。他們往往病情危重,當他們在得知自己已是肝癌晚期,更是悲觀絕望。對癥治療和護理對晚期肝癌患者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同時,讓患者能在最后的生命階段舒適、寧靜、安詳地面對死亡,盡可能減輕患者臨終前心身兩方面的痛苦,同時使臨終患者家屬的身心得到保護,是護土應盡的職責。本組患者在經過我院護理人員從心理、飲食、皮膚、病情的觀察、并發癥的預防等方面的細心照料、精心護理后,生命質量明顯提高,患者臨終前都非常寧靜。
4 參考文獻
[1]史松梅.晚期肝癌患者100例舒適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7):32-33.
[2]韓秀玲,高文霞,崔淑娟.中晚期肝癌的護理[J].家庭護士,2008 ,6(5):66-67.
【關鍵詞】 內科病人 心理問題 護理對策
1 心理問題及護理
1.1 焦慮 煩燥
這是內科住院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每個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為明顯。他們對自己所患何病,嚴重程度,何時才能治好等還不清楚,因此焦慮煩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護理原則:解釋一支持一放松訓練。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予以認真的解釋,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況除外如癌癥患者等),指出焦慮不安產生的原因及不利影響,并進行放松訓練(自我按摩,簡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納護士的意見,在較短的時間里消除或減輕這種心理,睡眠及飲食狀況會有明顯改善。
例1:男,“41歲,以心源性暈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種嚴重的心臟病或是腦血管病,因此焦慮不安,經用上述原則進行心理護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確診后二周出院。
1.2 孤獨寂寞
主要出現在住院時間較長缺少親人陪護的病人。這類病人多性格內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語,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來探視,病人感到非常孤獨,十分寂寞,表現為無所事是,情緒低沉,常常臥床等。
護理原則:建立與病友進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獨寂寞的最好方法。這類病人雖表面沉寂,但內心情感豐富。在護理上要主動與病人接觸,交流思想,首先成為病人交往的對象,然后幫助病人與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還可引導病人參加一些切實可行的活動,如讀書、下棋、打太極拳等。
例2: 女,56歲,臨床診斷“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病人很少講話,獨自活動,常在床上長時間靜臥。我們就主動同她交談,有針對性地將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來參加一些活動,并向病人講解交往的好處和方法,鼓勵她多和別人接觸。經過一段時間,病人已和病友們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獨寂寞了。
1.3 悲觀消極
尤其是內科的老年患者,心理脆弱,更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認為自己沒用了,還要給別人增加負擔,所以求治的主動性不高,往往被動配合治療。主要見于平素自尊心和獨立性較強且病情較重的病人。
護理原則:關心一支持一鼓勵。病人這一心理產生的基礎是不敢面對現實,其實是一種逃避行為。針對這種情況要取得家屬的配合,主動關心病人,使病人認識到親人們愛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復,講解主動配合治療的意義,在精神上要首先戰勝自己。對病人每一點認識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應該指出的是,家屬的關心與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轉貼于
例3:女,55歲,以“缺血性腦血管病恢復期伴消化性潰瘍”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強,患腦血管病后左側肢體功能未完全恢復,又患新病,思想負擔較重,認為年齡偏大,恢復無望,遂產生悲觀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經與家屬配合,關心病人,講清道理,積極配合治療并加強營養和功能恢復訓練,經三個月的住院治療,生活能夠完全自理。
1.4 恐懼緊張
主要見于病情加重或癌癥病人,認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與求生的本能形成強烈沖突,因此產生恐懼緊張。
對這類病人要給以更多的同情,護理要更加細心,服務周到,言行要謹慎,不要讓病人感覺到病情危重,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同時向病人講明病情波動是常見的,可以減輕恐懼心理。
例4:男,56歲,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劇伴咳血,胸痛明顯加重,病人異常恐懼。我們在加強醫療護理措施減輕病人痛苦的同時,告訴病人這是肺結核所致,隨著上述癥狀的緩解,病人也減輕了心理負性壓力,后雖死亡,但在這期間病人恐懼緊張心理明顯減輕,減少了臨終前期的心理壓力。
1.5 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較為多見,此類病人多具有固執、吝嗇、謹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的性格特點。表現為過分關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點不適,就懷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種疾病。
護理原則:有充分依據的適度保證一疏導一解釋。
例5:男,45歲,以“高血壓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壓恢復正常,查無器質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覺身體多處不適,對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滿意。對此我們采用疏導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釋血壓升高而住院期間查不出器質性病變原因,說明與病人入院前一天與人吵架有關,并作了適度的保證性說明,二夭后病人高興出院。
1.6 情緒不穩
多見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愛挑剔等特點的病人,對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適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發泄出來,對象常常是護士或陪護人員。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發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緊急搶救的病人。過去有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急性病人病勢危急,醫護人員的任務就是以最佳的技術和最快的速度搶救病人,無須實施心理護理。近十年來,隨著搶救護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急性病人也同樣需要進行心理護理。因為急性病人不是面臨生命威脅,就是遭受軀體傷殘,心理正處于高度應激狀態。此時,如果進行良好的心理護理,就會緩和其緊張情緒,有助于轉危為安。否則,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緊張之時,再加上搶救時的種種劣性刺激,就會加重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后果。
隊急性病人焦慮恐懼、緊張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時的搶救,以便轉危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動又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瞬間襲來的天災、人禍或惡性事故等超常的緊張刺激,可以摧毀一個人的自我應對機制,出現心理異常。一向自以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腦卒中等,也會因過分恐懼而失去心理平衡。還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惡化的病人,易于產生瀕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絕望等消極情緒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齡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不同等也對病人的心理活動有影響。因此,醫護人員要善于具體分析每個急性病人的心理狀態,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導心理活動是恐懼,因此,心理護理的中心任務是增強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醫護人員可親急性病人大都求醫心切,一旦進入醫院,頓有絕路逢生之感。這時,醫護人員應當做到緊張而又熱情地接診。親切而又耐心地詢問,悉心體貼關懷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難之時遇到了救命的親人。這種醫患關系,對搶救過程能否順利進行有極大的影響,直接影響搶救和治療效果。
2.使病人感到醫護人員可信醫護人員嫻熟的醫療操作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是贏得時間使病人轉危為安的保證,同時對病人來說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從而獲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醫護人員的醫德和技術是病人獲得安全感的基礎。為了幫助病人緩解心理沖突,減輕精神痛苦,醫護人員還應針對每人病人的具體情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對急性病人,無論預后如何,原則上都應給予肯定性的保證、支持和鼓勵,盡量避免消極暗示,尤其是來自家屬、病友方面的消極暗示,使病人能夠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護理
慢性病人因為需要承受長期的疾病折磨,經歷漫長的病程所以往往產生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
慢性病人一開始大都有僥幸心理,即不肯承認自己真的患了疾病,遲遲不愿進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確診斷,又易產生急躁情緒,恨不得立即服上靈丹妙藥,于朝夕之間把病治好。這時他們對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關心,向醫護人員尋根刨底,向病友“取經”,或翻閱大量有關書籍,渴望弄清疾病的來龍去脈,企圖主動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許多慢性疾病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特效治療方法,所以迫使廣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無可奈何地去適應漫長的疾病過程。
慢性病人隨著病情變化,有時高興、有時悲傷、有時滿意、有時失望;緊張、焦慮、憂愁、憤懣、急躁、煩悶等消極情緒也經常出現。有些病人,由于長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發生變化。那種興高采烈、生機勃勃的形象不見了,代之以動作遲緩、情感脆弱、謹小慎微、被動依賴、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現。他們過分關注機體感受,過分計較病情變化,一旦受到消極暗示,就迅速出現抑郁心境,有時還可產生悲觀厭世之感。
對慢性病人的心理護理,必須緊緊圍繞慢性疾病病程長、見效慢、易反復等特點,調節情緒、變換心境、安慰鼓勵,使之不斷振奮精神,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心理護理應當與生理護理結合進行,做到身心積極效應互相促進。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現疼痛、發熱、嘔吐、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易引起不良情緒,醫護人員應當親切安慰,并及時妥善處理,病人自然就會情緒好轉。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藥物外,還經常進行肌肉注射或靜脈點滴,這對那些痛閾低的病人來說也常常引起焦慮。技術熟練的護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賴,即說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護理。再如病人的飲食,不僅要考慮到病人的營養需要和禁忌,也要講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環境條件等。經驗證明,在良好的心理護理配合下,病人不僅能遵囑就餐,而且還有飲食療法的意義。另外,幽雅的環境、舒適的治療條件,也具有心理護理的意義。慢性病人大都空閑時間多,就根據他們的不同情況,組織必要的活動,如欣賞音樂、繪畫、看電視、聽廣播等,活躍病房生活。對于因病情反復和病程長而失去治療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勵;以垂危病人更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動作輕柔,加強基礎護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減輕對病危的恐懼。
三、手術病人的心理護理
(一)病人術前的心理與心理護理
無論手術何等重要,也不論手術大小,對病人都是較強的緊張刺激。病人意識到了這種緊張刺激,就會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有的臨上手術臺時還可出現四肢發涼、發抖、意識域狹窄,對手術環境和器械等異常敏感,甚至出現病理心理活動。
我國的醫學心理學工作者通過調查發現患者術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動,對手術一是害怕,二是擔心。怕的是疼痛與死亡,擔心的是是否會出意外,是否會殘廢和毀容等。他們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術,一安排手術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盡管在手術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藥,仍難以入睡。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上過度緊張,剛被推進手術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不得不改期手術。在心臟科某病室,病友們給將臨手術的病友送桃子罐頭,用意是祝福病友能從閻王爺那里“逃”回來。一旦有病友死在手術臺上,后來做手術的病友就更加恐懼不安。一次在心臟科的一個病室里,其中一個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孩死在了手術臺上,另外兩個待手術的女孩就都偷偷寫下了遺書。大量臨床觀察和研究均證明,病人術前的這種恐懼和焦慮,將直接影響手術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這種惡劣的情緒狀態還易于引起并發癥。因此,術前的心理護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此應當進行術前心理咨詢。咨詢應由有權威的醫生和護士進行,耐心聽取病人的意見和要求,向家屬詳細交待病情,闡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對手術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證,決不應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險性。權威性的咨詢對病人獲得安全感極為重要,還要依據不同的病人,用其恰當的語言交待術中必須承受的痛苦。如準備在局麻下做腹部手術,就應告訴病人術中牽拉臟器時會感到不適和牽拉痛,屆時應有思想準備,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減輕疼痛等。對術后如需用鼻飼管、引流管、導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儀器者,術前也應向病人說明,使病人醒來后不致懼怕。又如需作氣管插管,或術后放置鼻飼管的病人,因將影響說話,應事先告訴他們到時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對于危險性大、手術復雜、心理負擔重的病人,還要介紹有關專家是怎樣反復研究其病情并確定最佳手術方案的,并突出強調他本人在手術中的有利條件等,使病人深感醫護人員對其病情十分了解,對手術是極為負責的。另外做過同類手術病人的信息,對術前病人的情緒影響較大,護士可有針對性地組織交流。病房護士還應介紹手術醫生和護士情況,在病人面前樹立手術醫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在術前讓病人看一下術后觀察室,介紹一下術后護理措施也是有益的。這些心理上的準備,對控制術中出血量和預防術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并可使病人正視現實,穩定情緒,順應醫護計劃。
另據研究報道,術前焦慮程度對手術效果及預后恢復得快慢也有很大的影響。資料表明:有輕度焦慮者,效果較好;嚴重焦慮者,預后不佳;而無焦慮者,效果往往更差。這是因為,無焦慮的病人由于對醫生或手術過度依賴,過分放心,對生理上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
由于病人對手術的環境和氣氛極為敏感,印象又很深。所以,手術室一定要整齊清潔,床單無血跡、手術器械要掩蔽。一個手術室內最好只擺一張手術臺,不宜幾個手術臺并排擺列,以免產生消極暗示。病人也十分重視手術室醫生和護士的舉止言談,因為他們一進手術室就失去了對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醫生和護士掌握了。所以,醫生和護士都應端莊大方、態度和藹、言語親切、使病人產生安全感。術中醫生的護士都應注意意識清楚病人的情緒變化,如心理過度緊張時應及時安慰。器械護士必須手疾眼快地配合手術,醫生之間要全神貫注、緊密合作,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手術室內不應閑談嬉笑,也不要竊竊私語,相互之間談話的聲音應當輕柔和諧。應盡量減少、減輕手術器械的碰擊聲,避免給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術中一旦發現病情變化或發生意外,醫護人員要沉著冷靜,不可張惶失措,以免給病人造成恐怖和緊張。
(二)病人術后的心理與心理護理
病人經過手術,尤其承受大手術的人,一旦從麻醉中醒來,意識到自己已經活過來,頗感僥幸,這時他們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實情況和手術效果。由于軀體組織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傷,都會體驗到刀口疼痛,加之軀體不能自主活動,又怕刀口流血或裂開,多產生焦躁不安的心情。開始,他們感到當前的痛苦難熬,過2~3天疼痛緩解之后,就又擔心預后了。因此,對術后病人的心理護理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及時告知手術效果當病人回到術后室或是從麻醉中剛剛醒過來,醫生護士應以親切和藹的語言進行安慰鼓勵。告訴他手術進行得很順利,目的已達到,只要忍受幾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復健康了。這時,有的病人可能產生新的疑慮,不僅怕疼痛,更怕傷口裂開,發生意外。胸腹部手術理應咳嗽排痰,他們卻顧慮重重,甚至強忍咳嗽。這時護士應當重復講述術前訓練的咳嗽方法,鼓勵他們大膽咳嗽排痰,并告訴他們適當的活動,傷口是不會裂開的。同時醫生和護士應當傳達有利的信息,給予鼓勵和支持,以免病人術后過度痛苦和焦慮。
2.幫助病人緩解疼痛病人術后的疼痛不僅與手術部位、切口方式和鎮靜劑應用得恰當與否有關,而且與每個個體的疼痛閾值、耐受能力和對疼痛的經驗有關。病人如果注意力過度集中、情緒過度緊張,就會加劇疼痛。意志力薄弱、煩躁和疲倦等也會加劇疼痛。從環境方面來說,噪聲、強光和暖色也都會加劇疼痛。因此,醫生護士都應體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從每個具體環節來減輕病人的疼痛。比如,術后六小時內給予藥物止痛,可以大大減輕術后全過程的疼痛。等到體驗到劇烈疼痛再給鎮痛藥,就會加劇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減輕疼痛,聽他喜歡的音樂也能減輕疼痛。
3.幫助病人克服抑郁反應術后病人平靜下來之后,大都出現抑郁反應。主要表現是不愿說話、不愿活動、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這種心理狀態如不及時地排解,必將影響病人及時下床活動,而不盡早下床活動會影響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產生營養不良、靜脈血栓或繼發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幫助病人解決抑郁情緒。要準確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氣質和心理特點,注意他們不多的言語涵義,主動關心和體貼他們。某些生活不便處要細致照顧,如喂飯、協助寫信等。總之,使他們意識到既然已順利度過手術關,就要爭取早日恢復健康。
4.鼓勵病人積極對待人生外科病人手術后大都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恢復過程。如果手術預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補償的希望。若術后效果不好或預后不良(如惡性腫瘤已轉移),則還將掙扎在死亡線上。病人在極度痛苦時,經不起任何外來的精神刺激,所以對預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實情況告訴他們。有一部分病人手術后帶來部分機體生理功能的破壞(如胃切除)或殘缺(如截肢),造成軀體缺陷的病人必然產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殘,會給病人心理上帶來巨大的創傷,所以對可能致殘的病人,護士術前要交待清楚,并給予同情、支持和鼓勵,讓他們勇敢地承認現實、接納現實。
四、傳染科病人的心理與心理護理
病人被確診為患傳染性疾病后,不僅自己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對周圍人造成威脅的傳染源。為了避免疾病的傳染和蔓延,患傳染性疾病的人都要實行隔離治療。人是社會的人,都有愛與歸屬的需要,都有社會交往的需要。隔離就是這些需要的限制與剝奪,這在病人的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劇烈的變化。
傳染科病人開始都產生一種自卑孤獨心理和憤懣情緒。他們一旦進入病人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為上都與周圍的人們劃了一條鴻溝,自我價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們望而卻步的人,成了惹人討厭人的,因而感到自卑。許多傳染科病人不敢理直氣壯地說出自己所患病種,經常把肺結核故意說是“肺炎”,把“肝炎”說成是“膽道感染”等,都是害怕別人卑視和厭惡自己的表現。與此同時,不少人還產生一種憤懣情緒,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別人傳染給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恨自己倒霉。有這種憤懣情緒的人,有時還遷怒于人和事,易激惹、愛發脾氣。醫生護士應當了解傳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動特點及其情緒變化,并給予理解和同情。應針對不同病人的具體情況,講清患了傳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講清暫時隔離的意義,并耐心指導他們如何適應這暫時被隔離的生活。
因為許多傳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長,難根治的特點,所以病人在治療期間又易產生急躁情緒、悲觀情緒和敏感猜疑等心理。他們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轉而煩躁,也常因病情反復而苦惱,恨不得一把抓來靈丹妙藥把病治好。因為治病心切,有些人像海綿吸水一樣搜集與己有關的信息,對周圍的事物特別敏感,經常揣度別人尤其是醫生護士談話的含義。他們格外關注自己身體的生理變化,十分重視各項化驗檢查。應當注射什么針劑,應當服用什么藥物,他們都想知道,尤其想掌握各項治療的機理和效果。根據病人的這些心理活動特點,醫護人員應耐心細致地講述某些傳染病的病程規律,甚至寧肯把病程說得長一些,以便使他們安下心來積極治療。因為傳染病人被隔離,與社會交往減少,因而護理傳染科病人時,密切醫患關系更為重要,使他們感到醫務人員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醫護人員的言行要使病人感到真誠、溫暖、可信、可親、可敬、醫患之間形成深厚的情誼。當做某項處理時,注意講清楚目的和意義,盡量消除病人的顧慮和猜疑。
五、重危病人的心理與心理護理
大部分病人疾病經過診治可以治愈,但不論醫學發展到什么程度,總有一小部分病人因醫治無效而面臨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發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說護理重危病人和安慰這階段病人的家屬,是護理上最難處理的情況。臨終病人的心理狀態極其復雜,E.Kubler-Ross將大多數面臨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動變化分為五個階段:
1.否認期不承認自己病情的嚴重,對可能發生的嚴重后果缺乏思想準備。總希望有治療的奇跡出現以挽救死亡。有的病人不但否認自己病情惡化的事實,而且還談論病愈后的設想和打算。也有的病人怕別人悲痛,故意保持歡快和不在乎的神態,以掩飾內心的極度痛苦。對于這樣的病人,護士應當勸說家屬不可當著病人面表現出難過,即使這樣彼此心照不宣。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2.憤怒期度過了否認期,病人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但又禁不住地想:這種致死的病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怨自己命不好。表現得悲憤、煩躁、拒絕治療,甚至敵視周圍的人,或是拿家屬和醫務人員出氣,借以發泄自己對疾病的反抗情緒,這是病人失助自憐心理的表露。
護士要諒解寬容病人,真誠相待,說服家屬不要計較和難過,并與醫護合作,幫助病人度過憤怒期。
3.妥協期病人由憤怒期轉入妥協期,心理狀態顯得平靜、安詳、友善、沉默不語。這時能順從地接受治療,要求生理上有舒適、周到的護理,希望能延緩死亡的時間。
護士就盡量地安慰病人,為之解除疼痛,緩解癥狀,使病人身心舒適。
4.抑郁期病人已知道自己面臨垂危,表現了極度傷感,并急于安排后事,留下自己的遺言。大多數病人在這個時候不愿多說話,但又不愿孤獨,希望多見些親戚朋友,愿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關心。
護士要同情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需求,允許親人陪護和親友探望,讓病人同親人在一起度過不可多得的時刻。囑咐親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病人的悲痛。
最近,“醫學博士拒絕醫治臨終父親,要讓老人安靜離世”的消息引人關注。
陳作兵78歲的老父親被查出腹膜惡性間皮瘤晚期,全身轉移。老父親住院時,眼見許多惡性腫瘤晚期病人瘦骨嶙峋、痛苦不堪,幾經考慮,決定放棄治療回老家。
陳作兵是毒理專家,曾在醫院的急診中心工作多年,目睹無數生命被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也看到了醫學的局限性和病人的痛苦。他尊重父親的選擇,并說:“爸爸你活著的時候要堅強,走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讓你那么痛苦。”
在老家,父親不再吃藥打針,只吃些自己最喜歡吃的東西,和幼年時的玩伴說說話,度過了一生中最后一段安詳快樂的時光。去世前的一個周末,父親還對陳作兵說:如果你母親得了重病,也不要讓她太痛苦。
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尚存一口氣,家屬一般都會傾盡所有治療。這是國人面對疾病時慣有的邏輯思維。
尷尬的選擇:生命長度與生活質量
對陳作兵父子的選擇,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兒女就應盡力救治老人,否則就是不孝。有人認為,有尊嚴地生死是人活著的意義,讓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無痛苦地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南加州大學家庭醫學科肯·莫瑞博士的經歷和陳作兵相似。多年前,其表哥查出肺癌并已擴散至腦部,如每周3~5次去醫院化療,也最多只能活4個月。最終,表哥決定回家休養,僅僅服用防止腦水腫的藥物。他想要的是生活的質量,而非生命的長度。莫瑞博士陪著表哥一起做了許多小時候曾經做的事,表哥堅持了8個月,沒有經受劇烈的疼痛,甚至還長胖了幾斤,走的時候很安詳。
莫瑞博士說,有尊嚴地死去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對生命的尊重。他已經向自己的醫生說明了意愿:如果生命垂危,愿意放棄搶救。他的很多同事也做出了同樣選擇。
陳作兵博士說,可醫的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放棄治療,讓病人死得有尊嚴,這樣的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英國醫院里一些絕癥病人的病歷上,往往會有NCPR的標簽,意味著這個病人在危險時候不要任何搶救措施。也就是說,他們的人生在終結時,拒絕延長生存幾小時或者幾天的希望,同時也拒絕接受伴隨著心肺復蘇術而來的肋骨斷裂等痛苦。
醫學的無奈:理性看待“無效治療”
電視劇里經常有這樣的鏡頭:醫生為危重病人插氣管、電擊心臟,采用一切最先進的技術來延續其生命,最終,心電圖依然變成一條直線。
很多醫務人員在工作中都目睹過“無效治療”。緊急搶救,是一種對生命的積極態度,體現了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理念,但患者病情危重時,家屬往往難以理性地看待搶救。
很多人以為,心肺復蘇術是可靠的生命支持方法,但事實上,其急救效果受很多條件限制。心肺復蘇術目的在于盡快挽救腦細胞在缺氧狀態下壞死(4分鐘以上開始造成腦損傷,10分鐘以上即造成腦部不可逆之傷害)。如果一位病人曾患有嚴重的疾病、年事已高或有不治之癥,接受心肺復蘇術后復原的幾率就很小,但所要忍受的痛苦將是巨大的。
面對生命垂危患者,很多家屬都手足無措。不少經濟條件好些的患者子女不愿放棄最后一線希望,也怕不積極治病會被人罵“不孝”。不少專家認為,“最后一個月花掉一生80%醫藥費”的狀況,是對疾病晚期患者非理性、非專業“無害也無效”甚至“有害又無效”的過度治療、不當治療。進入晚期的患者一般身體都較虛弱,過度地接受手術、放化療等積極治療,各種副作用往往讓病人更加難受,甚至因此“走”得更快,家人往往會陷入自責、內疚。但如果醫生建議不采取積極的治療,又可能招致家屬的誤解。知識的不足、錯誤的期待是導致糟糕決定產生的主要原因。
臨終關懷:一道“優逝”難題
在我國,“優生”已深入人心,但對國際上倡導的“優逝”理念則還有些陌生甚至諱莫如深。“優逝”的主旨,就是呼喚大眾支持臨終關懷和姑息治療,關注危重患者的生存狀態。
臨終關懷是指對生存時間有限的患者進行適當的醫院或家庭的醫療及護理,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給病人增添痛苦的或無意義的治療,這必然要涉及到各種癥狀的姑息治療。姑息治療是對生命受到威脅的患者進行積極、全面的醫療照顧,主張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緩死亡,反對放棄治療、過度治療,反對安樂死,反對任何不尊重生命的做法。
一組數據披露,在生命的最后3個月,約1/4的癌癥患者在接受化療;在生命的最后1個月,仍有1/7的患者在接受化療。不少晚期癌癥患者治療的結局就是人財兩空。雖然1/3的癌癥可以治療,但主要是指早期癌癥,對很多終末期癌癥患者來說這還只是奢望。“讓患者即使在臨近生命的終點,還在接受化療,甚至接受具有創傷性的手術或放射治療,這不是最人性化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大夫于世英說。姑息治療可以改善癌癥患者的生存質量,幫助他們積極生活直至死亡,幫助患者家屬面對現實、承受打擊。
對病情惡化且現代醫療手段也無能為力的患者,國外比較推崇居家寧養。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親人的陪伴,并由社區醫生、社工等幫助進行生理和心理上的舒緩治療,能更好實現他們安寧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愿望。有研究表明,規范合理地用藥,可使90%以上的晚期癌痛得到較好的控制。
現在,很多省市創辦了臨終關懷服務機構,上海今年甚至要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設立“舒緩療護”病區,專門接診收住癌癥晚期患者“居家寧養”,為疼痛者免費提供鎮痛藥物,對家屬進行護理指導和心理關懷等服務。“優逝”的理念,在港臺地區也得到推廣,香港叫“寧養服務”,臺灣叫“安寧照護”。香港臨終關懷中90%為癌癥病人,45%死于癌癥的病人獲得善終服務,從事臨終關懷的護士被稱為“握手護士”、“握手姑娘”,備受尊重。
鏈接
存世教育、辭世教育同樣重要
目前,惡性腫瘤已成為居民的首位死因。獲知身患絕癥時,患者的第一感覺就是恐懼和絕望。如何才能幫助他們正確、科學地面對癌癥?
在國際抗癌聯盟大會上,一項針對全球42個國家、約4萬人參與的“對腫瘤的悲觀態度調查”發現,發展中國家的人對癌癥更容易持悲觀消極的態度,其具體數據為:高收入國家14%、中等收入國家31%、低收入國家33%,中國則高達43%。高收入國家生活條件較好,人們本應對生活更加眷戀,但他們并不懼怕腫瘤,原因就在于他們對腫瘤及其發展趨勢有所了解。我們恐懼是因為不了解,或了解以后對它無能為力。
【關鍵詞】音樂療法;臨床;重要性
音樂療法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它是以音樂活動作為治療的媒介,增進個體身心健康的一種治療方法。是研究音樂對人體機能的作用,以及如何應用音樂治療疾病的學科。是一種輔助治療身心疾病的自然保健療法。屬于應用心理學的范疇。
1642年丹麥醫生所提出首篇音樂療法[1]。隨后,歐美、日本、臺灣等地音樂療法已蓬勃開展,國內音樂療法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也有多篇報道。音樂療法是極有前途的一種新型心身護理方法。
音樂是美好的、美妙的,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使人可以身心放松,精神愉快,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調節情緒;當下社會,音樂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同時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近百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到了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音樂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科,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并應用于臨床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1音樂治療的作用方式
音樂治療分為被動性和主動性兩種。
1.1被動性音樂治療活動中,病人是傾聽的角色。
1.2主動性音樂治療活動中,病人是執行者的角色如唱歌、使用樂器等。目前,音樂療法多數使用VCD、隨身聽,病人也多數是被動地聽。但是音樂療法只有聽磁帶這種單一的方式不能滿足不同病人的需求。例如:多發性硬化癥病人,晚期呼吸肌無力,導致咳嗽困難,呼吸道分泌物清除障礙,反復發生肺炎,甚至危及生命。采取主動性音樂療法如吟誦音節、讀唱詞、短語及唱簡單的歌曲,對改善多發性硬化癥病人呼吸肌力方面有積極影響[2]。在一般身體檢查科,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是他們以被動音樂療法為主,并輔以娛樂消遣等治療。
2音樂治療的作用原理
音樂療法是通過精心選擇適當的曲種針對不同病人的喜好、文化層次等提供個性化的音樂,從而達到使心理狀態及生理狀態達到自身調節的最佳狀態。據研究,音樂的治療作用主要由曲調的節奏、旋律、響度、和聲等因素決定,其中又以節奏、旋律最為關鍵。音樂對人體的作用體現在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3、4]。
2.1在心理方面
音樂通過藝術感染力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以情導理,調攝情志,恢復心理平衡。同時音樂通過其特有的藝術手法,創造各種現實與非現實的意象世界,在現實與非現實、意識與無意識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在這種意象世界中,人們可以進入自由想象的世界,亦即使患者通過想象恢復與自然、社會外環境的平衡與協調。
2.2在生理方面
音樂對人體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音響對聽覺器官和聽神經的刺激,繼而影響到全身的肌肉、血脈及其它器官的活動。國外有學者認為音樂活動中樞在大腦右半球,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涉及邊緣系統[5、6]。邊緣系統是感覺、情緒、情感的反應中樞,也參與部分直覺、想象和創造性信息的處理過程。當人們受到非語言性音樂刺激后,邊緣系統隨之應答并通過釋放內啡肽而使大腦產生一系列效應。美妙的音樂可充分調動和發揮集體的潛能,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動力。對昏迷病人,音樂治療主要通過其生理效應起作用。
3音樂治療的臨床應用
文獻中發現熟悉的音樂能夠喚起老人的記憶、增加現實感及減低手術患者的焦慮程度[7],Guathier則建議在音樂療法進行的同時,再合并放松技巧、冥想、生物回饋法或背部按摩等[8],能使癌癥患者更增加對疼痛及其他不適癥狀的耐受力,Geden[9]和Heitz 等人[10]針對產婦、癌癥及手術后疼痛患者的研究結果, 也證實音樂療法具有改善疼痛反應功能, 研究證實音樂可以影響心臟血管、呼吸、肌肉、神經系統的功能[11],處理失眠、化療合并的惡心、嘔吐等身體癥狀[12],減輕換藥時的疼痛,而Cunningharm[13]發現音樂療法可減緩心臟病手術后患者心跳次數, 卻不會降低呼吸次數。但Kaempf 等[14]發現音樂療法可降低呼吸次數, 卻不會減緩心臟病手術后患者心跳次數及血壓變化。國內目前音樂療法的臨床應用也有報道[15],音樂療法可用于緩解手術前焦慮,輔助治療高血壓、心臟神經官能癥,能夠調節腫瘤患者情緒,優化情感效應,改善軀體癥狀,增強免疫功能,調動體內積極因素,提高機體的自我調解。
人體的固有頻率[16]:軀體為7~13Hz,頭8~12Hz, 胸腔4~6Hz,心臟5Hz,腹腔6~9Hz, 盆腔6Hz,脊柱4Hz,骨盆8~10Hz。美國環保局認為90dB 是次聲的生物效應閾水平,90~110dB 次聲長期作用是一種強烈應激因子,可破壞機體適應機能[17]。音樂治療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為宜,最好戴耳機,免受外界干擾,治療中不能重復一首曲,以免生厭。治療音量應掌握適度,一般以70分貝以下療效最佳。輕松的音樂能使COPD 病人減輕呼吸困難和焦慮[18]。
4不同病種患者的音樂療法
4.1意識清醒的患者,因肉體上的痛苦或不能適應特殊環境而出現不安、失眠、狂躁等各種精神上的反應。據報道,在身心方面,以緩和重癥患者的精神反應為目的的被動音樂療法效果良好。
4.2麻醉清醒后認知差,判斷力下降,面對陌生的環境恐懼,焦慮,對于這類患者,護士除了及時了解患者所需,消除其陌生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患者自覺人格喪失和護理人員的素質:入ICU的患者大多數是全身,由于護士更多地注意到的是監護和治療,而可能忽視患者的暴露,使病人感到自尊心受傷,除了護士細心照顧外,音樂療法還可以增進護患關系,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
4.4情緒暴躁不配合治療的患者,可以對癥找出原因給與解決,并輔助音樂療法。
4.5對重癥腦損傷病人(植物人)定時播放他(她)所熟悉的音樂,每次1h,每日3次。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促進神經系統的修復能力。研究結果表明[19],音樂治療組與對照組康復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時間清醒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另外,可以放家里人的聲音,通過音樂的方式傳達給患者,促進患者大腦皮層的活動,事實上,這種奇跡是會出現的。
4.6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病人,情緒是復雜的,常有焦慮、抑郁和恐懼。因為死亡的逼近是無法更改的,而護理人員在這段時期中最重要的是幫助臨終病人平靜安詳地離去。對臨終病人的心理護理比常規護理更重要[20]。病人靜聽安詳的音樂后,收縮壓明顯下降,焦慮和抑郁明顯改善,在臨床輔助治療中具有推廣價值[21]。
音樂療法主要通過其特殊的用途,使病人收益非淺。現在許多體檢中心,放置物體發音裝置,科學且系統地運用音樂的特性,通過音樂的特質對人體產生影響,達到生理、心理、情緒的整合,并通過和諧的節奏刺激身體的神經、肌肉,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使病人在疾病或醫療過程中身心改變的一種治療方法。
在緊張的工作之余,美好的音樂氣氛也可以拉近醫患或護患之間的關系,更加有效的促使病人康復,對提高患者身心健康,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音樂療法能夠真正的被重視,并且廣泛應用于臨床。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MacClilland DC.Music in operationg room.American Operation Room Nursing,1979,29(2):252-260.
[2]張淳,魏聿萍.音樂療法改善晚期多發性硬化癥病人呼吸肌力的研究.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7):333.
[3]蔡建偉.淺談音樂療法與身心康復[J].中國民間療法.2000,11(8):46-47.
[4]施雋,蔡建偉.略談音樂療法及其臨床應用[J].江蘇中醫.1999,20(11):44.
[5]Jourdain R.Music,the Brain,and Ecstasy[M].New York,Avrk,Avon,1997(6):183-184.
[6]Clair AA. Therapeutic Uses of Music with Older Adults[M].Balti2 more,Health Professionals Press,1996:240-241.
[7]Glynn N J. M usic therapy in palliative care[J].Geronto l N urse,1986,12(1):7.
[8]Gauth ier P A,Dallair C.M usic therapy[J].Can N urs.1993,89(2):46.
[9]Gauth ier P A,Dallair C.M usic therapy[J].Can N urs.1993,89(2):46.
[10]Heitz L, Sym reng T,Scamman F L.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A nursing intervention[J].Po st A nesth N urs.1992,7(1):22.
[11]L ivingston J C.M usic fo r the Ch ildbearing Fam ily[J].Obstet Gyneco l N eonatal N urs.1979,8(6):363.
[12]Cook J D.M usic as an intervention in the onco logy setting [J].Can N ur.1986, 9(1):23.
[13]Cunningham M F,Monson B,BookbinderM.Introducing a mu2sic p rogram in the perioperative area[J].AORN J,1997,66(4):672.
[14]Kaempf G,AmodeiM E.The effect of music on anxiety[J].AORN J,1989,50(1):112.
[15]蔡光蓉,李佩文,焦麗平等.音樂療法配合抗腫瘤治療116 例腫瘤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12):891.
[16]Mansfield NJ, Griffin MJ.Non- linearities in apparent mass and transmissibility during exposure to whole- body vertical vibration[J].J Biomech,2000,33:933-941.
[17]陳景藻.次聲的產生及生物效應[M].醫藥衛生科學技術進展.中國人民總后勤部編.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7.
[18]王莉,王瑞蘭.音樂療法對COPD患者呼吸困難及焦慮癥狀的療效研究.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2):66.
[19]肖雪,牟玉英.音樂療法治療重癥腦損傷病人的效果觀察.護理學志.2001,16(8):48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