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4:35: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設計基本要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道路景觀的設計 公路工程
公路工程建設不能忽視道路景觀的設計,施工建路是為了交通更加順暢,然而駕駛員或乘客在道路上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行駛過程中,自然景觀也會對道路交通起作用,在保護自然環境和景觀的同時,要注重道路的建設應和自然景觀協調一致,不但能使視覺舒適還應使人心情順暢,道路景觀設計是充分考慮到了使道路滿通功能、建設問題、養護問題以及經濟問題,還需考慮道路應與周圍環境互相協調,以較高的質量,提升其美學價值以及文化價值,并且還能給駕駛員、乘客以及沿線居民一種視覺上和心理上的舒適感,以及行車中的安全感,而且要考慮動物、植物保護及生態平衡,使道路與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如川藏公路從建設上更注重這一點。
進行道路景觀的設計,需要設計人員具有較高的審美意識情趣,還需要透徹掌握設計的基本要求以及景觀造型等有關知識。道路景觀共分為外部景觀和內部景觀兩部分,其中內部景觀是指行駛在道路上的駕駛員看到的景觀,以及在服務區域、停車場所等看到的景觀,即動景觀。動景觀主要注重運動狀態下的道路本身及周圍環境協調的程度和線形對視覺的誘導作用,并且線形設計是內部主觀設計的主體,直接影響道路景觀設計的成敗,如果設計不好,行駛在道路上的駕駛員會出現視覺疲勞等。道路沿線的綠化、標志標線、邊坡的處理以及沿線景點的造型設計、道路的色彩等對道路的景觀的設計也有很大的影響,外部景觀是指沿線的居民及其他道路上看到的道路景觀,即所說的靜止景觀,強調道路的整體印象,靜止景觀與動景觀要協調一致、融為一體,成為美化的環境,有利于道路行駛,為了使行駛安全舒適,還設有景點景觀以及沿途不斷變換的變遷景觀。
道路景觀的設計應與自然景觀和公路工程結構做到最大程度的協調,應從行駛者的意識出發,有利于視覺、心理的適應,從而使道路安全具有功能、美觀和經濟的一致性。道路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涉及頗多,具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設計:
(1)道路景觀的設計;應根據工程沿線及環境的特征,將道路分為若干個景觀設計路段,在景觀設計路段中再選擇有標志性和特色的景物,作為設計景點。這樣以特點結構出發分段進行設計,達到靜動合一的境界更容易和精密,分段設計也能顧點成面,使道路和景觀協調一致,相輔相成。
(2)利用自然條件進行充分合理的景觀設計;可以根據公路工程施工的特點,既注重保護環境,又重視道路景觀的合理設置,把周圍的花、草、樹、木等移植到綠化帶上,并且進行藝術的加工修剪,充分利用和保護了資源。
(3)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合理的人工構造以及創造綠化來改善和補償道路沿線的景觀,結合不同的地理位置、環境、人文特色進行精工細琢,形成不同地段的特色景觀,即避免了行駛者的視覺疲勞,又給人以安全、舒暢的心情,由此達到了公路的靜動合一,經濟與美觀融為一體。
(4)合理設置路線;根據人的視覺、心理、狀態來進行道路景觀的合理布局,精心推敲每一路段,做到百密無一疏,合理布局,使路線的平、縱、橫面有效組合,使線形流暢,視野開闊,并與自然地形相適應、相統一,避免盲目大副度、大范圍的切割自然地形。
(5)使道路的景觀設計適應駕駛人員和旅行者視覺和心理等身體機能反應,利用各種道路設施結合人工構造物,以及綠化帶、景觀布局等誘導駕駛者的視線,預先警誓告知前方各種路況的變化,以使駕駛員適時采取各種安全措施。
(6)道路景觀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到道路平面造型;道路平面要與環境相協調,避開自然保護區和名圣古跡等,道路的立面造型要符合要求,坡度和山谷以及埡口上的景觀設計應需精密測量,調查分析討論,然后綜合考慮,道路橫斷面的造型更應該與地形地貌相協調,重點是路基、邊坡更需分別測量,合理設計,不但要保護珍貴的地植物,還可以減少工程量,節約費用,對景觀造型和經濟都能恰到好處。
(7)景觀造型中的交叉口造型更是重中之重,合理設計好交叉口造型,不但能節約用地,還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識別能力,各種形狀的交叉口都有其特定的景觀要求,進行景觀設計的前提是不允許影響駕駛者的視野范圍,不能影響交通安全,并且根據交通習慣進行合理的景觀設計,使駕駛員既能安全行駛,又能時刻注意調節車速。
(8)結構物及附屬物的景觀造型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有關工程技術上的要求和特點,也要兼顧經濟問題,并且要仔細考慮其造型應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景觀造型的設計要與環境融為一體,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使駕駛員感到舒適、暢快。
總之,公里工程建設中的景觀設計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只有結合實際,運用人性化的思想,結合環保、生態平衡的知識,把自然景觀和人工設計有效結合在一起,做到動靜合一,最大限度減少視覺疲勞,使駕駛員和旅行人的身心順暢,才是景觀設計的唯美思享,只有運用審美意識和唯美思想,才能使公路工程具有經濟和人文效益。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理念;景觀設計;園林景觀;自然環境
園林景觀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水平和應用價值也在不斷提高。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表明,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充分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現狀分析
目前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存在許多問題,而這些是影響其最終效果和美觀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具體來說,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方面:①沒有認識到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不清楚設計和構建城市園林景觀的目的,所以,也就無法在設計中體現出相應的設計目標,進而影響城市園林景觀的價值。這是當前很多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人員很容易忽視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意圖,必然會影響其設計的可行性。②城市園林景觀的生態價值不夠。城市園林景觀承擔著改善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任務,因此,必須要切實加強對城市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當前,很多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存在明顯的“重外觀、輕生態”的問題。很多設計人員認為,只要把園林設計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夠滿足人們對美觀性的要求就達到了設計目的。其實,這種設計是不合理的。這樣的設計不僅會影響城市園林的景觀應用價值,還會縮短園林景觀的使用壽命。③不重視地域文化同樣也是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如果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沒有融入地域文化,就會影響城市園林景觀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進而降低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價值。
2設計重點
2.1注重整體的協調性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將城市園林景觀作為城市的一部分,讓它更好地融入到整個城市中。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體來說,要想完成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就必須做到以下3點:①園林景觀設計人員必須足夠了解整個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這樣才能為后續的設計工作奠定基礎;②在開展具體的設計工作之前,應該調查周圍群眾對城市園林景觀的需求和期許,給予設計人員一些參考意見,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把握設計的協調性;③在具體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具體表現手法,用最準確的表現手法設計城市園林景觀。
2.2注重自然規律
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效果,應高度關注自然發展規律。在設計過程中,如果能夠科學地利用自然規律,就能夠較好地提高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應用價值。這對于整個城市的環境發展和優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對自然規律的重視度來說,主要是要考慮整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生態價值的實現。只有其生態價值符合城市發展規律,才能為城市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對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提出的要求。
2.3充分運用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手段
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工作,在設計過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手段。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可持續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對于各種可再生資源,當前可供選擇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多,并在相關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和極高的價值,值得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推廣。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園林景觀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對于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必須要從設計環節入手,采用各種有助于展現園林景觀價值的方式,高度關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寧維晶.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問題探究[J].北京農業,2015(03):30.
[2]趙興明.生態理念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5(06):163-164.
[3]袁紀富.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J].吉林農業,2015(12):125.
關鍵詞:城市橋梁;景觀設計;探索。
城市橋梁設計要重視其景觀設計。橋梁的美是環境美的一部分,良好的橋梁景觀設計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橋梁景觀設計是對橋梁及引道的布線、橋型、橋塔、橋亭、橋欄、橋燈、橋梁色彩在滿足功能、技術、經濟的前提下進行景觀尺度、景觀生態、景觀文化及美學方面的綜合考量與組織,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美學、歷史文化、環保、功能、技術、經濟的統一。
1、橋梁景觀的技術美學特性。
橋梁景觀設計必須符合橋梁功能、技術、經濟要求,并以此為原則對景觀構成元素進行美學調整。如橋型的美學比選,橋體結構部件的比例調整,橋梁選線與城市或大地景觀尺度的和諧,橋梁的防護涂裝在城市整體色彩中的感覺等。橋梁景觀的這種以功用與技術為重的特點即為其技術美學特性。但當景觀價值有明顯優勢而功能得以滿足、技術也可行的情況下,有時經濟因素還可向后靠。如風景區的橋梁或城市結構要害之橋梁等。因此橋梁景觀設計的某些關聯域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位次會有不同。
2、橋梁設計的基本準則
(1)良好的結構方案是良好結構設計的重要前提。
在結構設計中,無論多么完美的結構計算都無法彌補經結構構思而形成的結構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結構方案卻能夠部分彌補結構計算中的不足。由此可見結構構思的重要性。
(2)功能決定結構。
橋梁的跨越功能是橋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橋梁的跨越功能決定了橋梁必須有橋跨結構,而為了支承橋跨結構,必須有支承結構。橋梁要使其上的車輛或行人等安全、舒適地通過,橋梁須能承受車輛、行人等荷載,且不產生過大的變形而影響使用。
(3)橋梁不能為絕對的美學而景觀。
橋梁首先是解決通行功能并在技術可能與經濟之間優化,這是橋梁設計規范的基本要求。橋梁景觀設計是對橋梁及引道在滿足功能、技術、經濟的前提下進行景觀尺度、景觀生態、景觀文化及美學方面的綜合考慮與優化設計。
(4)從大處著眼,使橋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橋梁景觀設計的核心就是要與周邊環境和諧、融入自然,既顯示橋梁本身的美而又不獨善其身。要想獲得好的作品,就應從實際出發,量體裁衣,靈活、準確地運用造型法則,精心構思橋梁造型、合理安排橋梁的輪廓空間組合,既要簡單又要明確。
(5)于細微處入手,注意其附屬結構與橋梁的協調統一。
橋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通行,其次是供作鑒賞。橋梁附屬結構則為橋梁主體的通行能力與景觀價值增光添彩、錦上添花。如欄桿的主要功能是保證安全,這是美感的前提和先決條件。在滿足安全、經濟耐久、施工方便、工序簡單、便于更換的前提下,其靚麗的顏色和優美的線性無疑會讓人眼前一亮。
3、橋梁景觀設計內容
(1)景觀本體的形式美。
這是歷來就受各方面關注的領域,如橋梁、引道的水平及豎向線形的美學設計;橋型的美學比選;各種結構部件的比例調整;相關的橋塔或橋頭堡或橋亭或收費站的建筑設計等。
(2)橋梁及引道的景觀設計。
這是隨人們對生態環境日益關注而新出現的內容,如橋梁及引道的軟、硬質景觀設計;橋梁整體色彩設計;橋梁選址與環境景觀尺度的和諧與調整;護坡工程的美學與環保;橋梁建設與水體環境景觀的復原;橋梁夜景觀設計等。
(3)觀景系統。
該系統又可分成觀橋系統與橋面觀景系統,其內容根據橋梁的重要性或有取舍。如觀橋系統的布點及視線分析;人橋親和的觀賞處及流線設計;橋面觀景的流線及視線分析等。
4、橋梁景觀設計方法步驟
首先便是橋梁景觀的規劃,其次才是景觀的深化設計。橋梁景觀規劃應對景觀環境進行分析提出橋址設想;對橋梁區位進行分析提出橋梁的景觀定位;并根據景觀定位進行景觀空間布局;此外還有配套建筑的規劃及橋梁夜景觀的分區與分級等。橋梁景觀規劃目的是對景觀有統一部署,以更好地反映橋梁的特性。橋梁景觀規劃應與橋梁可行性研究報告同步,待可研通過有關部門評審后再作景觀深化設計。
5、橋梁景觀設計現狀及問題
(1)橋梁景觀設計存在一些誤區。其一是橋梁景觀"包裝"式設計方法。在社會或橋梁設計界有這么一種傳統認識,即橋梁設計就是結構設計,景觀設計僅僅是對橋梁設計后的包裝。這種將橋梁設計與橋梁景觀設計脫節的做法是一種誤區。橋梁景觀設計要早期介入,建筑師應在橋位的勘測階段便介入到設計工作中,并對橋梁、調治構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線型進行綜合思量使之成為有機整體。另外建筑師還應對橋位方案從政治、經濟、技術、環保上進行多方面比較,從景觀高度提出橋型設想,或對結構專業提出的橋型方案進行景觀論證,以便作為決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據。
另一種橋梁景觀設計的誤區便是"偽橋型"現象。有些部門盲目追求"時代風尚",將梁板結構的橋附加上懸索拱,使橋梁外觀感覺與橋梁實際結構完全不符。這種情況若出現在建成后的橋梁景觀更新中情有可愿,然而有些橋梁設計者為迎合社會風尚,使"偽橋型"變成一種設計。這種違背橋梁設計基本原則的設計方法是橋梁景觀設計上的另一種誤區。
(2)由于我國橋梁設計以功用為主導的傳統,專業設計部門中建筑師擁有量的不足,建筑師在其中并未發揮出應有作用,使橋梁景觀設計工作的開展受到制約,也使橋梁景觀設計工作跟不上社會的要求。
(3)設計思路狹窄,模仿較多,自主創新設計意識較弱。有時設計周期過短,為了趕時間,就要生搬硬套,很少進行創新和論證。
結束語:
以往的橋梁設計側重于結構、經濟與交通功能方面的優化分析,而現代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將橋梁的環境景觀提高到一新的認識高度,如橋兩側的引道及橋頭綠地的景觀生態、橋梁工程與城市或大地景觀尺度的和諧、橋梁工程對水體生態的保護等。在設計中,我們應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應以環境美、景觀協調、速度快、質量好,來創建生態工程。
參考文獻:
[1]《橋梁美學》,樊凡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關鍵詞】 現代橋梁 橋梁景觀 景觀設計
1 現代橋梁景觀設計的現狀
1.1 橋梁景觀設計的基本內容
現代橋梁景觀設計是較為系統的復合工程,主要涉及到橋梁結構力學、美學及建筑學等多方面內容,同時也是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措施。美國橋梁景觀學家將現代橋梁景觀設計分解為橋梁造型設計、線型設計、色彩設計、服飾設計和平面布局設計以及肌理設計等幾大部分。現代橋梁景觀設計時在橋梁結構基礎之上的進一步美化,是建筑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是現代橋梁結構美、形象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
1.2 現代橋梁景觀設計的現狀
我國早在50年代進行武漢長江大橋設計時,就考慮過橋梁景觀設計,對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型、大橋兩端觀景臺、橋塔等硬質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時至今日,武漢長江大橋依靠獨具特色的景觀和完美的橋姿成為武漢的獨特景觀,同時也成為城市景觀的一大標志。本世紀20年代,我國累計完成22.4萬座公路橋梁的建設,眾多橋梁為景觀設計提供了較為廣闊的舞臺。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國進行橋梁設計時,由于主要側重于使用功能的滿足,導致橋梁設計時未將景觀設計進行重點考慮。同時由于橋梁景觀設計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導致最終設計效果不佳,以至于橋梁景觀設計淪為簡單的裝飾點綴,無法發揮實際效果。
2 現代橋梁景觀設計
2.1 橋梁景觀設計基本原則
(1)保證使用功能要求的原則。橋梁景觀設計及景觀工程建設不能對建筑功能造成影響,不得影響橋梁的交通功能或影響安全通行。
(2)質量安全第一原則。橋梁景觀設計時已橋梁受力為主體的造型美學設計,不得已犧牲橋梁穩定性為前提,不得影響橋梁結構使用壽命?,F代橋梁景觀設計要服從于結構設計,同時要進行景觀項目建設時,不得影響橋梁工程質量,不得危害橋梁安全。
(3)自然生態原則。橋梁景觀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橋梁的形象美,要確保橋梁的結構形式同自然環境相協調,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不能對大地景觀造成過多干預,避免破壞生態平衡。
(4)尊重民風名俗原則。橋梁景觀設計要充分考慮地區文化特點,橋梁景觀要和當地民風民俗保持一致。
2.2 現代橋梁景觀設計的難點
現代橋梁不再是單純滿通功能,由于橋體本身巨大的跨度,形成強烈的形體表現力,已逐步對城市或大氣景觀產生影響?,F代橋梁設計時不僅僅需要考慮功能要求,同時要兼顧形態美和環保性?,F代橋梁景觀設計需要工程技術和美學原理進行結合,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要對橋梁景觀構成要素進行調整。同時由于城市文化的需要,橋梁景觀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表現獨特的地域性。由于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結構設計軟件功能的完善,從而使得橋梁新結構或新材料的應用變成可能,促使不同的結構造型橋梁的產生,為現代橋梁景觀設計增加了難度。
2.3 現代橋梁景觀設計策略
(1)現代橋梁復合景觀的美學設計。由于橋梁不能脫離環境,其景觀和大地景觀和城市景觀相伴生,屬于復合景觀的重要內容。悉尼歌劇院和悉尼大橋以及蔚藍的大海形成復合景觀,成為澳大利亞的標志建筑。復合景觀的伴生效果是實現景觀和環境的和諧統一,是自然環境因素和人文環境因素的統一和協調。
(2)橋梁夜景景觀設計。通過橋梁本體的景觀設計和復合景觀設計,能夠顯著增強橋梁的美觀度,通過橋梁夜景設計,更能突出橋梁的視覺效果。同橋梁交通照明不同,橋梁的燈光夜景是照明和橋梁藝術的結合,是橋梁景觀多樣化的基本要求?,F代橋梁燈光夜景極大的拓展了橋梁的藝術景觀表達形式,從而使橋梁能夠全天候進行魅力的展示,使橋梁美觀得到時間上的延伸。
2.4 從工程實例來看現代橋梁景觀設計
某橋梁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鋼結構橋梁,全長為1223米,其橋面采用瀝青混凝土進行鋪裝,布置彩色人行道地磚,橋梁設置十二生肖圖案的鋼防護欄。由于城市夜景需要,擬定對橋梁的底面、側面及橋面進行景觀設計。
(1)橋梁涂裝設計。通過涂裝,改變橋梁現有外部顏色,從而促使橋梁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提高橋梁景觀的和諧性。將橋梁進行橋型立體大塊面分割進行涂裝,橋梁兩側塊面要保持統一,都采用銀灰色進行涂裝,在橋梁橋墩兩側和梁腹底不進行涂裝,以便形成深色的門洞效果,通過涂裝增加的視覺沖擊力,達到美化效果。涂裝效果如圖一所示。
(2)視覺效果的增加。在對橋梁外部顏色的改變基礎上,通過顏色搭配,形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提高橋梁美觀度。針對涂裝基礎上,對橋墩和梁腹底進行深藍色涂裝,從而是橋梁在白天更具有立體感,通過夜晚燈光的配合,在橋底形成自然漫射的藍色,從而使夜景照明的立體感增強,提高夜景照明效果。改進效果如圖二所示。
(3)橋梁景觀燈光設計。燈光的合理配合能夠體現橋梁景觀的視覺表現力,同時也具有顯著的視覺效果。在橋梁涂裝后及增強視覺效果的基礎上,配以夜景燈設置。利用白色泛光燈間梁腹底照亮,和橋梁兩側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提高橋梁的藝術造型美,通過在橋墩朝下投射燈光,照亮橋墩結構,從而讓夜景在豎向上進行延伸,從而增加橋梁的穩定感,同時體現橋梁的結構美。
1.1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做到“人化”與“物化”的統一
人類設計是體現一定時期人們對審美、道德、歷史文化以及倫理情感因素的行為活動。唯物主義論稱之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但人類的意識、情感和文化必須要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體現,而人類設計作為人類生活方式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人類精神的表達,這可稱之為人類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構成了人與設計作品的互相聯系的關系,物化和人化是統一結合體,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4]我們從這個層面也應該明白設計中的人性化是人類自身就擁有的特質,而不是空穴來風。對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只是將人化和物化有機相融合,達到人與物融為一體的過程,即所講的人性化景觀設計過程。古時也有天人合一之說,從辯證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遵循人性化的理念,達到人與景觀統一的效果。
1.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安全性與實用性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廣大的市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園景觀環境,為人們營造一個充滿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滿足人們需求的設計作品。如果景觀設計過程中未將人性化理念作為設計思路,而是沿著傳統的公園景觀設計理念和方式進行設計,過多的束縛思想將難以給人們打造具有時代氣息和人文氣息的公園景觀作品,難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換句話說,這樣的設計作品只不過是現代城市建筑中的擺設品而已,毫無實際作用。此外,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應嚴格從人性化的角度考慮設計內容,比如,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設計結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盡可能地在城市公園的構造物中少設帶有尖銳棱角的景觀物體,臺階高程盡可能地低,這樣的設計思路主要是為老人和兒童著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證。這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也是關鍵要求,如果做不到這點,即使公園景觀裝點的華麗無比,也談不上人性化設計。
1.3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脈傳承
城市公園景觀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說不同區域的人文風情、生活習慣和不同對城市公園景觀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作為設計者應充分認識到地域文脈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區域城市的公園景觀采取不同的設計思路,將各個地域的文脈得以體現和傳承。具體分析,作為公園景觀設計者在景觀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們普遍對事物的認知存在相似性,歷史遺留下的建筑或者其他事物能引發他們相似的情感共鳴,勾起他們相同的回憶,因此在景觀設計中應注重將多數人認同的景觀事物融合到設計作品中。第二,在景觀設計中應深度發掘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將最具該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設計中,使設計作品具有較強的識別性和唯一新,將城市的歷史文化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公園景觀使用者享用者因處于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景觀環境中倍感自豪和榮耀,提高使用者對公園景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只有深刻認識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將最有地域特征的體現城市文化底蘊的元素深挖出來并融合到設計中,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精品。
1.4“綠色”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隨著人們保護環境、珍惜資源意識的不斷提高,作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者應將“綠色”、環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堅持走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達到設計出的城市公園景觀作品既能滿足當代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的發展需求造成影響的效果,使人、環境及社會的發展達到和諧統一。
二、結語
【關鍵詞】工作過程 景觀設計基礎課程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C-
0067-03
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之中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诠ぷ鬟^程的課程開發是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課程教學設計,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將一個工作過程作為一個學習內容,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變得符合或接近實際工作過程,在課程學習中掌握完成工作過程需要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是真正教學生學會如何工作的教育模式。
景觀設計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專業,隨著人們對景觀環境質量的重視,景觀設計行業迅速發展,對景觀設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景觀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實施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引領學生探索和理解景觀設計的原則、方法,學會更好地完成景觀設計的工作任務,符合景觀設計專業發展的特點,對培養優秀的景觀設計技術人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課程定位
景觀設計基礎是景區開發與管理、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的主干課程,是運用地形、植物、水體和建筑等景觀要素,以科學、技術和藝術規律為指導,對各類景觀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布局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其課程定位是:讓學生在理解景觀設計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熟悉景觀設計崗位的工作流程,初步掌握景觀設計的一般規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夠繪制設計方案圖紙,撰寫設計文本,正確表達和表現設計內容,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個小型景觀項目的設計。
二、課程開發思路
課程按照“工學結合、職業導向、能力本位”的教學理念,根據行業專家及企業技術人員、專業教師對景觀設計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的工作任務要求和職業能力的分析,以景觀設計的真實工作過程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培養為核心,通過對景觀設計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構建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活動,營造一種真實或模擬的工作環境,讓學生通過參與實際的工作過程,將課堂教學與市場需求、用與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課程設計的原則
(一)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突出職業能力的訓練。職業能力是從事某種職業所必備的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操作水平兩個方面,在基于工作過程的景觀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基礎,突出對從事景觀設計職業的“干什么”和“怎么干”的職業操作技能的訓練和培養。
職業素質指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活動所必備的職業知識、技能和態度,包括基本文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身體心理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從現代企事業單位對員工的需求和評價來看,往往將員工的職業素質看得與專業技能同等重要。因此,課程教學在注重職業核心能力打造的同時,需加強對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做好每一項工作。
(二)以實際工作任務和過程為依據,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依據景觀設計職業標準,以實際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構建教學內容,按照完成景觀設計項目的過程組織整個的教學活動,也就是按照從“項目承接―場地測量勘查―方案設計完成―方案的講解競標”的景觀項目設計的實際工作流程,設計組織教學過程,使教學內容、過程與實際工作要求和流程一致,實現教學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三)教學安排上打破傳統學科課程教學的章節概念。在課程教學的組織中,以真實景觀設計項目為載體、以景觀設計的工作流程為主線重組教學內容,將學科體系課程轉變為工作過程導向課程,課程學習中傳統學科課程教學中的章節內容大大減少,而以工作任務和項目為主,學生通過每個工作任務的完成,熟悉和掌握景觀設計工作的各個環節及要求,理論知識的講授融合在設計項目完成的過程中,打破了傳統學科課程教學中以章節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
(四)教學實施上采用工學結合模式。在教學實施中采用工學結合模式,采用真實或模擬的景觀設計企業工作環境,按照企業真實項目的生產崗位要求,以任務驅使、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工作環境的創造可通過利用校內外設計公司、或者成立模擬景觀設計公司,仿照真實設計公司的布局,讓學生擔任相應崗位的工作人員,在校內和企業教師的共同指導下,接待校內外真實或者虛擬的客戶,完成業務洽談交流、接單、設計等各項工作。
(五)“教學做”一體化。通過以完成景觀設計任務為中心、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方式,真正達到了讓學生在實際工作情境下“做中學”、“學中做”的有機結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通過開放式的學習、認識、思維和工作方式,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學習環境中,強化了學生專業自學能力理念,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四、課程教學設計
(一)課程開發調研分析。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崗位調查與分析是課程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一方面經常組織課程團隊的教師深入企業頂崗實踐和調研,參與一線工作,了解行業企業的現狀、變化和發展趨勢;另一方面,通過跟蹤調查、收集實習生和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的工作、發展情況,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能力要求及其變化狀況等。在職業崗位調研的基礎上,由行業專家、專業技術人員以及資深教師等一起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歸類與整合,得到景觀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職業崗位能力等基本要求和內容(見表1)。
(二)選取典型工作任務。現代景觀設計涵蓋內容十分廣泛,從小范圍的綠地環境設計、公園與城市景觀設計到大面積的區域景觀規劃設計等都包含其中。在課程教學中,具體的典型工作任務的選取,結合了社會實際需求、學生的經歷以及就業后的工作實際情況,一方面選擇學生較熟悉的生活場景,以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選題偏重于實用強、與生活結合密切、趣味性較高的設計項目,以激發學生對項目的研究興趣、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工作任務的復雜程度,按照實用、夠用、由淺入深的原則,確定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庭院景觀設計、校園綠地景觀設計、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設計、城市街道景觀設計、公園景觀設計等6個典型景觀設計工作任務。
(三)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構建教學課程內容。根據景觀設計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以景觀設計典型工作任務為依據來設計教學內容,將完成工作任務需要的職業知識和能力要求, 轉換成對應的教學知識內容,按工作任務的復雜程度,遵循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的學習和職業成長的循序漸進的規律,構建課程教學內容(見表2)。
五、教學的組織實施
教學中每項工作任務的完成都包含著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雖然每項工作任務的對象、內容和環境是變化的,但完成任務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景觀設計項目的工作程序,從“接受任務―資料收集―方案構思設計―模擬競標―評價反饋”的基本步驟來完成。在教學的組織實施上,以真實或虛擬設計公司運營模式開展全真模擬的教學,參照景觀設計項目工作程序,組織實施教學。
每項工作任務的教學實施可以劃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接受任務,由教師講解布置工作任務、提出要求,講授相關的理論知識,之后到現場進行實地調查。第二步:利用真實的或者讓學生自由分組成立虛擬的景觀公司,明確各組成員分工責任,然后以公司的形式參與整個工作的完成。第三步:方案構思設計,在現場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各個小組分別收集資料,進行方案構思設計,完成設計方案的圖紙繪制和文本撰寫。第四步:模擬競標,由教師、企業人員、學生組成評審委員會,以模擬競標的方式,對各個小組的設計方案進行評審,選出中標方案。第五步:評價總結,由教師、企業人員、學生分別對此次教學的組織過程進行評價總結,學生對自己及其他同學的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企業人員對學生在工作過程各個環節的工作進行點評,再結合講授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
六、課程的考核方式
在課程考核和評價中,為了避免一次性最終評價帶來的片面性,不再采取傳統教學中單一的試卷考試分數評價每個學生的方式,而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重在強調學生的能力培養過程。評價的主體由企業人員、教師和學生組成,在每個設計項目的學習完成后,按學生個人自評(1O%)、小組互評(25%)、企業人員評價(25%)和教師評價(40%)等四部分進行評定,最后將每個設計項目的得分匯總得出一個綜合評價成績。整個考核過程,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企業人員、教師與學生評價相結合,重點體現學生實際獲取知識、能力、素質的情況。
總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景觀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確保了學生在校課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人人參與的、創作實際景觀設計項目的工作過程,通過一個個實際工作項目的完成,學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加強了,掌握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工作技能提高了,學生對將來走上實際工作崗位、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信心加強了,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秦春林.基于工作過程的景觀設計課程開發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7)
[2]鄧曉霞,徐江,張佳.高職《景觀綜合設計》教學設計與實踐――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0(19)
[3]侯志杰.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室內設計課程開發[J].職教論壇,2012(26)
【基金項目】2011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2011JGA179);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2011年度教改立項項目(JG11A08)
關鍵詞:景觀 設計 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作為特定文化場景的一個延伸,景觀文化設計更要彰顯人性化的文化特征。人性化的景觀設計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倡導生態園林設計的過程中,也要追求人性化的藝術需求,使得園林景觀能夠朝著形式多樣的方向發展,在滿足人們在視覺享受的基礎之上能夠帶給人們更多的精神享受,從而也使得整個城市煥發出新的面貌。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加強園林的人文因素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環境,使人們在滿足自身情感設計的基礎之上進行人文景觀的設計,以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景觀與景觀設計的概念
1. 1 景觀
景觀 Landscape 一詞因立場不同對其概念的詮釋便有了多種內容。地理學上對景觀的定義為: “反應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征的集合和空間體系,包括自然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倍谏鷳B學上景觀卻被定義為: “人類尺度上,具有空間可測量性,由于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組成的異質性的地質單元。”此外,景觀是多種功能的載體,因而可以被理解為:風景: 視覺審美過程的對象;棲息地: 人類生活其中的空間環境;生態系統: 一個具有結構功能,具有內在和外在聯系的有機系統;符號: 一種記載人類過去,表達希望和思想,賴以認同和寄托的語言和精神空間。
1. 2 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根據《牛津園藝指南》“是將人工和天然元素統一設計的藝術科學?!辈捎萌斯さ暮吞烊坏牟牧熄D――泥土,山石,水,植物,組合材料,人為創造各種用途和條件的空間。隨著社會物質建設和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人們越發意識到景觀環境的重要性,對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景觀設計也就成了關于怎樣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們創造舒適、健康、安全環境的藝術科學。同時,也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創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是人類社會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設計是為了人的設計,換句話說也就是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人既是設計者同時也是使用者。因此,設計的中心和尺度也是人,這種尺度不僅包括生理尺度還包括心理尺度,而人心理尺度的滿足則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性化設計的出現完全是設計本質所要求,決不是設計師追逐的風格。因為偏離了對人心理要求的滿足,設計也就偏離了正軌,因此設計的人性化已成為評判設計優劣的一大準則。
2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性化
2. 1 “人化”與“物化”
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統一人類的設計總是能體現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倫理、道德、歷史文化以及情感等等因素,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可是人類的一定意識、情感和文化等精神因素又必須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表達,而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一定承擔了一些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這也就是人類精神的“物化”,即人的“物化”?!叭嘶焙汀拔锘苯M成了人與設計物的互動關系。設計就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有機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設計中的人性化絕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類設計本就應該具備的特質。設計師所做的便是讓這種“人化”和“物化”過程更通暢、更和諧以達到人與設計融為一體的狀態。中國古代所宣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體現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所以這種統一也必然反映在作為設計一類的景觀上。
2. 2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安全性與實用性
景觀設計的本質是為了其使用者服務的,所以就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滿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的設計是沒有任何存在意義的,只是單純的擺設而已。另外,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還要避免危險和傷害的發生,尤其是在設計老年人和兒童活動空間時要更加注重安全性,保證使用者的安全,是人性化景觀設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保證不了這一基本要求,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城市公園景觀的人性化設計了。
2. 3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需要體現出人文的關懷
“人文主義”( Humanism) 最早是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是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力的思想。廣義上來講,人文思想是對人性、人倫、人道、人格、人的文化、人的歷史、人的存在其價值都愿意加以尊嚴與關懷。人性化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就是要體現“人文主義”思想,讓使用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尊重。另外,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文關懷表現為多方面與多層次,由最基本層面對人的生理關懷到高級層面的精神與情感關懷逐層上升。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主要體現在人對空間場所的內在感受,特別強調提升環境的認同感與可識別性,達到使人產生強烈的歸屬感的效果。
2. 4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脈的傳承
景觀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都對景觀有著巨大影響。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會有普遍的相似性,過去熟悉的事物與形態能引起他們相似的情感共鳴,產生相似的聯想,因此增強人對景觀環境的認同感。其次,對該城市原有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對形成城市公園景觀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較強烈的識別性和唯一性,就會自然而然地使人們對景觀環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歸屬感得到強化。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城市公園景觀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認同感,一定是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做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充分地了解了該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等,并且在設計時把以上因素全部考慮進去,經過反復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關因素綜合在一起,而且達到和諧統一。只有這樣做出的城市公園景觀環境才能讓使用者產生歸屬感和親切感。
2. 5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應該體現出對特殊群體的關注
城市公園的使用者中還包括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主要有老年人、兒童、孕婦及先天或后天身有殘疾的人所組成。雖然他們身有不便或是缺陷,但他們同樣享有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權利,甚至是生活得更好。所以,景觀設計師在設計時應該同樣關注這一群體,而不是忽略他們。通過合理的公園景觀設計來彌補他們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讓他們在人性化的景觀環境中能感受到舒適、安全、尊嚴,而忽略了自身的缺陷。對特殊群體的關注也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人性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6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性化是人類社會高科技發展的平衡點
人類社會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正在方方面面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然而這種改變卻是一把雙刃劍,人類一方面享受著改變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苦惱和憂慮,那就是人情的疏遠和感情的失衡。所以,在這種高科技的信息社會里人們必然去追求一種平衡―――一種科技與情感的平衡,一種理性和人性的平衡??茖W越發展這種平衡愿望就越迫切越強烈,因此高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景觀設計的人性化。人性化的設計是科技發展與人類情感的一個平衡點。
2. 7 “綠色”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一個優秀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會對人類資源的再生有影響,也就是景觀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即“綠色”的景觀設計。這就對景觀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能滿足當代人的使用需求還要考慮后代的發展需求,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去考慮長遠的影響。因此,要提倡綠色、環保、低碳的設計理念,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負責,同時也是為人類長遠的發展負責。
3 結語
“以人為本”作為景觀設計的基本準則已被廣泛的推廣,但在具體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實踐中人性化的體現方式卻被片面地看待,特別是忽略了人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即人對景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本文通過對使用者與景觀的研究提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強調對人精神與情感的關懷,尤其是對社會上的特殊群體的關懷,而這才是對設計人性化深層次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丹]揚?蓋爾. 交往與空間[M]. 何人可,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 [加]艾倫?泰特. 城市公園設計國外景觀設計叢書[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植物景觀;城市規劃
1 基于居民需求的城市公園植物景觀設計
1.1 景觀的多樣性與安全性
公園中的自然景觀能夠為居民提供適宜的休憩場所,多數人均抱有“接觸自然”的游玩目的,因此,在景觀的設計中必須考慮居民的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公園的吸引力。公園的植物景觀必須具備多樣性特征,通過不同外貌、質感植物的相互組合與紋樣圖底的變換,擴充植物的內在層次,構造出開敞式的植物空間??紤]到季節變換因素,植物景觀設計需要進行合理配置,借此凸顯出植物的季節特色。
景觀的安全性主要分為物理層面與心理層面2類。物理層面上,植物景觀的設計與配置應當選取無毒、無刺、無落果的植物品種,避免居民在行走中出現意外傷害。心理層面上,要避免植物景觀給人帶來控制感與逼迫感,因此,應當選取視線通透性較強的藩籬式結構對公園進行合理安排。
1.2 景觀的便利性與舒適性
公園是居民休閑散步的場所,必須滿足觀景便利、路徑通達的要求。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對于各景觀節點的安排十分重要,根據節點的位置特征,進行喬灌草搭配,保證居民與游客擁有良好的觀景視野。對于路徑的設計,要以便利性為首要要求,合理利用綠地之間的場地,建立通達的道路系統,發揮出植物景觀的使用價值。
公園景觀的舒適性也是設計中需要仔細考量的因素。對于公園景觀的設計,從舒適度來考慮,應當注意日照的變化、風的影響、空間視野這3大要素。植物具有遮擋陽光的作用,對于日照方向、季節變化等因素要進行充分的實地驗證,根據所在地風速與風向的規律,進行合理地植物配置。由于人的清晰視野約為80m,過于空曠的環境會使人產生單調感與寂寞感,過于狹窄的環境則會使人感受到無形的壓力,因此,植物景觀設計中需要把握好空間視野的規律,借此構建出生機勃勃的公園環境。
2 城市公園植物景觀的設計形式
2.1 植物景觀的節點設計
節點是景觀空間之間的過渡與連接部分,一般具有精致、整合、復雜的特征。出入口節點的景觀設計需要具有一定的沖擊力與識別性,可以采用尺寸體型較大的植物進行配置?;顒訌V場與文化娛樂節點是公園的核心區域,也是公園設計主題的體現,需要安排觀賞性較強的植物,形成層次度較高的點綴。休息節點是專供居民休憩散步的區域,可以在林地、坡地、水域周圍構建此類節點,周邊利用密林植物進行區域分割,體現出私密化特征。
2.2 植物景觀的界面設計
公園中的界面可以簡單理解為不同區域的交界面。邊界植物的景觀設計需要考慮到環境心理學中的邊界效應,即利用不同的植物組合方式與色彩質感的整合,以草木與林蔭的規劃安排,借此形成豐富或簡潔、封閉,或通透的界面景觀,讓居民與游客產生較強的心理安全感與歸屬感。
2.3 植物景觀的路徑設計
公園的道路有主路、次路、小路之分,不同類型的植物栽種設計可以人為地形成綠色通道。路徑兩側的植物安排主要以列植為主,需要注意植物的疏密程度與高度特點,間植一定的灌木,以此增加植物景觀的層次感與多樣性。水域周圍的路徑設計需要以自然安排為主,力求為游客提供合適的靜坐與休憩場所。
3 城市公園植物景觀的設計內容
植物空間具有較多的限定要素,要根據實際環境決定水平要素、豎直要素與頂要素之間的權衡把握。植物空間類別主要有開敞式、覆蓋式、封閉式之分。對于開敞式植物空間,要在豎直界面上以低矮灌木與草坪來劃分空間,保證居民游客的視野寬敞度;對于覆蓋式植物空間,由于此處植物多具有龐大的樹冠或是藤蔓類植物,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只需注意疏密適宜即可;對于封閉式植物空間,必須著重營造私密性與封閉感,利用高大喬木構造較小的空間尺度,并在近景中點綴花草,讓游人產生親切感與寧靜感。
植物景觀設計除了上述空間因素之外,還有植物季相的內容。根據環境心理學理論,人對空間環境的認知多是借助于以視覺為主的自我移動與時間變化來形成。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也是時空轉換的體現,應當利用植物色彩的多變性,合理使用冷暖色調,從公園的主題定位出發,注意植物色彩組合與環境營造之間的關系,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態習性與物候變化特征,從時序方面組織好景觀的設計工作,借助植物的綠化效果,為公園的整體建設工作增光添彩。
4 結語
結合環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根據不同游客的心理特征,公園的植物景觀設計應當以便利性與觀賞性為設計要求,突出植物景觀的生態優勢與觀賞優勢,把握植物的季節變化與物候特征,通過合理的路徑安排與植物搭配,為游覽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憩環境。
參考資料
時效的設計理念對于園林景觀的設計不同于其他設計,一個優秀的園林景觀應該是具有生命力的,隨著時間的變化呈現出相應的改變,具有時效性。所以說園林設計師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園林所處地的氣候條件,隨著時間的變化,對景觀做出不同的設計。
地域景觀的再現所謂“地域性”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等。我們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觀類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與其周圍區域的發展演變相聯系的。園林景觀設計應針對大到一個區域、小到場地周圍的景觀類型和人文條件,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類型和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的空間場所。
簡約的設計理念“少即是多”,簡約并不是簡單,相反卻是對本質的深度挖掘和坦誠表現。高度概括設計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現手段,是簡約設計理念的基本要求。簡約的設計理念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設計方法的簡約,要求對設計對象進行認真研究、分析,從而抓住其關鍵性因素,減少細枝末節過多的糾纏,以求少走彎路,以最小的改變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現手法的簡約,要求簡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現景觀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設計目標的簡約,要求充分了解并順應場地的文脈、肌理、特性,盡量減少對原有景觀的人為干擾,也就是“最小干預”的原則。簡約的理念實際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對閉門造車的設計方法。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幾個要點
注重環境場所空間的塑造環境場所空間的營造是彰顯設計理念,體現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尊重項目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尋求場所和周邊環境的最佳結合點。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因素,形成清晰明確的整體設計理念,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設計者不僅是要創造,更需要去發現、認識、利用原有場地及周邊自然環境,充分利用場地的特性,接受自然的介入,將自然的演替納入景觀體系之中,也就是常說的,最好的設計就像沒有經過設計一樣。
注重項目策劃設計實施全過程的參與現代意義的園林景觀概念可以大至區域環境景觀規劃,在時空上的廣度和深度及內涵上有了很大的拓展。隨著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專業間的協調參與越來越重要。具有建筑專業背景的設計師,往往會不自覺地突出建筑硬質景觀元素,把環境綠地作為建筑公共空間的外延;而具有園林專業背景的設計師,往往會更注重自然環境和諧的綠色軟景觀元素,把建筑融合在自然的氛圍中。因此,在創造自然和諧、充滿活力的景觀空間中,就要重視專業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有必要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項目策劃、設計、實施等全過程中強調園林景觀設計的參與協作。
生態景觀理念的運用在對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實際上就是對有限的空間內生態系統的設計,所以說在對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尊重自然,注意生態系統的調控。在設計理念中,合理運用生態景觀,應該從以下幾點來考慮:第一,應該盡量的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浪費,維持自然狀態,保護物種的多樣性;第二,根據園區的特點,盡量少的破壞原有景觀環境,避免盲目改造破壞生態系統;第三,要充分的保護園林中的生物棲息地,不破壞生物的生存環境;第四,使用新技術、新材料,可以實現廢物再利用技術,減少能源的消耗,實現節能、再生的發展理念。
注重園林景觀的地域性、民族性所謂“地域性”、“民族性”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歷史文脈及人文特性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和歷史演變、文化脈絡以及人們的活動行為方式、審美觀念等等。我們常常驚嘆桃花源般的美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所處區域的發展相聯系的,是在了解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園林景觀設計應尊重傳統文化,將帶有當地特征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并且盡量多采用鄉土樹種,從而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類型以及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和符合當地人們審美標準的空間場所。
結束語
工業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公路環境美化、綠化和景觀設計,如1965年,美國制訂了《公路美化規定》;1976年,日本制訂了《公路綠化技術基準》;1975年,原蘇聯制訂了《公路建筑和景觀設計規范》等等。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設計和施工規范中,都有關于公路景觀設計方面的技術規定。
2公路景觀設計的基本思路
高等級公路車速高,通行能力大,行車道較多,設有中央分隔帶,采用立體交叉,控制出入,同時具有較為完善的安全防護設施,所以做好高等級公路的景觀設計,結合自然、經濟條件及公路與通過地區的自然、人文景觀相協調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公路景觀設計應力爭使自然景觀與公路工程結構物達到有限的協調,建立起新的完整的公路景觀系統。所以,公路景觀設計應從使用者的視覺、心理出發研究公路的功能、美觀及經濟的一致性,同時應綜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2.1通視
要求路線各組成部分的空間位置配合協調,使司乘人員感到線形流暢、清晰、行駛舒適安全。
2.2導向
建立一個區域性的視覺系統,使司機在視覺所及的范圍內,能預見到公路方向和路況的變化,并能及時采取安全的行駛措施。
2.3協調
使公路線形及沿線設施與沿途空間景觀環境相協調。
2.4綠化
利用綠化來補充和改善沿線景觀。公路景觀包括路線和行車道,各種橋梁和沿線建筑,路側和中央分隔帶綠化,裝飾和其它設施等,公路景觀應形成統一的建筑群體,在保證全路統一建筑風格的同時,不同路段上的景觀還應具有各自的特色。
3公路景觀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1選線應全面考慮環境要素
公路選線、定線時,應注意路線及其結構物的所有設計要素,要盡可能與地形地貌相吻合,土石方的開采量要盡量做到最少,同時要盡可能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避開受保護的景觀空間,如風景旅游點、溫泉療養區、文物保護區等。對生態景觀空間(河流、小溪、森林、沼澤地)和視覺觀空間(村落、集鎮等建筑群體),要避免割斷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果無法避免,也應在設計時,提出相應的補救措施。如果公路里程較長,不能作為一個景觀單元設計時,應將它劃分成幾個獨立的路段,即建筑小區,使各小區既與公路整體風格互相呼應,又各自具有明顯的特色。每個建筑小區內應有主導建筑,建筑小區的長度,應根據設計車速和公路的等級選定,一般與正常車速在3~5分鐘內所走的距離相一致。在景觀設計時對公路沿線主體建筑風格、路線要素的尺寸、主要轉彎點的位置以及景觀的裝飾和綠化栽植的充實,都應在野外測量工作之前擬定,并將其記入測量工作任務單上。同時,要根據地形圖,航測照片,技術、經濟評估資料及實地踏勘資料,定出建筑小區的理想界限和所要設計的內容。在進行勘測工作時,應明確每個建筑小區和路線各要素的風格。每個建筑小區應有總的背景(可利用綠化方法建立)和主導建筑。如果在設計中擬將公路沿線的喬木保留下來作為主導建筑,應該編制保留樹木的明細表。
初步設計階段應全面考慮路線經過地區的自然條件,占地面積(其中包括農業、林業和療養區的使用面);路線線形和橫斷面造型,同時應考慮施工中包括側向取土坑、垃圾和廢料堆場以及水工結構物等景觀造型措施要相互協調,并注意保護沿線的自然風貌,花草種植和其它協調措施的創造出應符合通視、導向、協調和綠化四項景觀基本要求。
3.2公路景觀造型
公路路線及其結構物景觀造型的目的是為了平衡公路對自然風景的影響,使新建的公路能與原有景觀融為一體,以便形成新的公路交通景觀系統。公路景觀造型包括路線和斷面造型、交叉口造型、構造物造型及沿途交通服務性設施造型等。
3.2.1路線空間造型
公路線形是由平、豎曲線與平、縱面上的直線和緩和曲線及圓形曲線組成,即所謂三維空間曲線。隨著高速公路的出現,司機對距離遠近的判斷,很少用幾米或幾公里作為尺度進行判斷,如北京至天津,司機往往不用多少公里,而用多少小時作為達到的標準進行判斷。這就在路線空間概念中,除三維曲線以外需引入“時間”概念,成為四維空間理論。所以路線造型設計,不僅要有寬度、高度和長度等幾何要素,還要有時間要素。譬如在確定公路直線段長短的界限時,必須考慮時間和車速的關系。因為汽車司機在高速行駛中,隨著時間的消逝,視線從近視點轉到遠視點,從在路上注視轉移到了望路外風景,這種轉移,會影響司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同樣道理,由于車速高,瞬時變化太多,容易使司機產生判斷錯誤,這樣,在路線設計時,如果直線段過長或直線段過短,就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因為汽車司機一般是在距路面只有1m左右的駕駛室看公路的,同時司機要連續不斷地變換著行駛方向,所以司機很少去察看較遠距離以外的路況,根據這個特點,我們在路線空間造型時,應考慮公路
隨著美國西進運動的迅速推進,歐洲文化、園林歷史和文化遺物也被潛移默化地移植進來。當時人們不喜歡采用當地景觀類型和材料為基礎的園林設計,其中部分原因是它們過于鄉土。對于美國人而言,景觀設計中融合整剪綠籬和傳統形式,同時遠離自然主題這種盡人皆知的形式在當時早已司空見慣。美國干燥的西南部也許是當時景觀設計融合自然形式的唯一典范,那里的景觀多運用巖層和耐旱野生植被。
一、粗獷而不失細膩
得克薩斯州位于美國的中南部,地域廣袤、氣候多樣、景色旖旎。中部和南部地區運用本地資源來展現得克薩斯州特有的鄉土景觀。得克薩斯州丘陵地(TexasHillCountry)景色優美,青山蔥郁。喀斯特地貌上泉水湖星羅棋布,城市環繞著最大的泉水湖或沿河流興建。
或許就是這種自然的粗獷才使得克薩斯人對它的認識是如此的生動和神往。自然景觀的粗獷和局限需要一個適應階段,這是因為許多公共花園或私人花園都融合一定的鄉土景觀。許多設計評論家認為這種方法缺乏說服力或者了無生趣。他們聲稱,如果設計不鮮明生動或是不具有相關性,那么就枯燥無味,缺乏藝術美感。然而,由于運輸成本增加,建造成本也相應增加,同時維護用水供應不足,許多來得克薩斯州的游客只是為了欣賞自然美景,這種結合自然的景觀設計理念也就越發重要與適宜了。
二、溫柔地觸及自然
大多數帶有鄉土韻味的景觀設計都基于一個前提條件,即項目規劃和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人為干預。這一點在奧斯汀和圣安東尼奧的許多項目中都可以體現出來。特別是奧斯汀貝爾克奈斯懸崖地區西部,這里是瀕危的洞穴無脊椎動物和高地鳴禽類動物的理想家園。因此,場地的清理和保護尤顯重要,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形成更多獨特適宜的項目和增值效益,田園風格在這里備受推崇。
對場地的充分了解是運用這種方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約翰•西蒙茲(JohnSimonds)在他的《景觀設計學》一書中談到人們必須懂得從場地中學習,觀看日出,觀察每一天的變化,仔細觀測并記錄光、風和景色的變化。設計師如果在設計之初就密切關注自然場地,那么建筑和景觀就會達到最佳結合。當業主選擇自然設計風格時,整個設計團隊和承建團隊就必須認同這一理念和方法,精誠合作,實現目標,對野生動植物、土壤環境和下游的鄰國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也降至最低?;?、淺層土壤下陷和強降雨時有發生,這一點尤為重要。
為了確定建造的限制要求,需要保持與負責監測保護措施的主要人員頻繁會晤以及嚴格遵守強制性法規政策。
三、與周邊景觀融為一體
負責得克薩斯州丘陵地的設計師深知從自然美景中汲取靈感,利用已有景觀的“現成”元素,使當地的自然特征和美景組成一幅天然畫卷。無論是蔥郁的大樹還是矮小的肉質植物,它們與自然的巖石形態、干涸或清泉潺潺的小溪以及綿延起伏的地勢交相呼應,共同描繪出景觀設計的背景幕。設計師熟知并欣賞這些基本的自然元素,因此有時運用的設計手法來自于直覺或瞬間的靈感。
枝干纏繞的巨大橡樹歷經百年滄桑。像橡樹這樣枝繁葉茂的大樹可以成為小型住宅花園或公共公園的中心裝飾元素。豐富的樹種和得克薩斯州特有的野花描繪出一幅成功的景觀設計圖。原¬有的植物被巧妙地融入景觀設計中,人工痕跡僅是一些小徑、步道和簡單的結構。
自然的地勢、水域和草地魂牽夢繞著得克薩斯州幾代設計師。對自然景觀的欣賞和接納影響著這里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和其他結構設計以適應自然場地的要求。對鄉土景觀的欣賞主要深受中西部景觀設計師詹斯•詹遜(JensJenson)的影響。他曾說道:“我想告訴你,朋友們,沒有比自然賦予的美更適合我們人類了。美國自然景觀的獨特美是景觀設計寶庫中一朵珍貴的奇葩。”
四、鄉土風情的植被
蔥郁迷人、獨具特色的植物群落是得克薩斯州中部真正的景觀財富。各種各樣的樹木、多年生植物以及灌木叢隨處可見。奧斯汀和圣安東尼奧靠近5個主要生態群落匯合處,這5個主要生態群落根據土壤、地質、氣候和地形特征進行劃分。由于景觀建筑師都熟悉該地區的基本植物,越來越多的本地植物被運用到景觀設計中。
常青的橡樹、榆樹、杜松以及得克薩斯山月桂、紫荊木、漿果鵑、代茶冬青和柿樹等不勝枚舉的開花樹木有時形成密不透風的天篷,有時則獨樹一幟。當地植物勾勒出森林、灌木叢和高低草甸組成的立體畫卷。畫卷中還包括河流、溪流和干涸的小溪,水邊是密集的親水植被。除了常青的開花植物,灌木叢、草地、多年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也營造出欣欣向榮的景致。盡管冬天氣候溫和,但常有周期性降雨,幾乎不下雪,也沒有極冷或極熱的極端天氣。
植物的季節性對于景觀設計師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可以利用多種植被來展現某種特有的全年景觀。同樣,許多植被所需的園藝護理相對很少,也為景觀設計帶來一定的幫助。豐富的色彩和質感反映出當地獨特的植物群落。得克薩斯州中部的鄉土植被被廣泛采用,當地苗木產業為滿足公眾需求創造數百萬美元的效益。
景觀植被的選擇采用相輔相成的植物群落。通過了解土壤、濕度等特性、日照/遮陰等參數以及本地植物間的聯系,景觀設計很大程度上擺脫文化需求的束縛以及養護的限制。植物被編組排列,協調一致,并非簡單地成排或網狀排列。這樣的種植設計不僅需要清楚地掌握當地氣候、土壤深度和日光投影圖案,而且需要靈活的應變能力。為了營造優美的設計效果,植物無須均衡統一,間距也并非嚴格相同。無論垂直還是水平,了解植被最終的生長模式和層次都是十分重要的。
五、永恒多變的石材
得克薩斯州中部的石灰巖山體現出貝爾克奈斯懸崖巖石形態的原真美。粗糙陡峭的斷崖在某處可以一瀉數百英尺,而在別處則形成水平巖床的基座。當地的巖石景觀也是大自然賜予景觀建筑師的另一份厚禮。它們被精心保留下來,并不斷地得到優化。如同當地的植物群落一樣,巖石和天然石形態構成花園或景觀的靈魂。除了石灰巖以外,其他的本地石材還包括花崗巖以及褐色、棕色和金黃色的砂巖。
石材利用方面還注重可持續性原則。盡量避免從外地或其他國家進口高品質石材以減少運輸成本。綠色建筑評估標準的評分將降低燃油汽車運輸的高成本視為一個重要指標。石材在景觀設計中具有諸多功能:碎礫石可以用于鋪路,充當結構填料,修建園墻、水池或水景、擋土墻、墓穴和靈灰安置所、入口拱門和立柱、藤架支柱、臺階以及景觀鑲邊。在確定項目主色調時,選擇與場地相適應的石材也很重要。建造建筑物時經常會有多余的石材,這些石材可以進行再利用。
以前,新石材需匹配原始地質以確保與場地的完美融合。這一點在許多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景觀設計中明顯體現。所有這些材料都表現在建筑的文藝復興,特別是田園風格的景觀設計上。石材不僅勾勒并強調地塊的自然輪廓,而且具有擋土、護土的功能??缭揭粭l天然溪流的琢石圬工橋采用當地采集的漂石重新修建,是地面、排水道和傾斜地勢的典型體現。
當地景觀石形成諸多設計的典型結構。其中一個通過石材營造“場地感”的明顯手法就是在平臺、種植床和擋土墻中采用本地采集的石材。挖掘的石灰巖層形成平坦的水平面,使它們很容易構筑高達20英尺(約合6米)以上的墻體。
許多低矮的平臺僅與步行者的視線齊平。施工開鑿的石材是新材料的奇妙源泉,同時獲得這些新材料的成本極低:通常只包括材料的采集、儲存和隨后的放置所需要的支出。整個工序由熟練的專業技工操作,他們與景觀設計師通力合作,利用當地石材創作出田園風情或幾何形態的景觀設計。
運用當地石材開展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熟悉石材來源和采石及加工工藝。通常情況下,石材如果不是通過當地再利用的資源獲得,那么它的運輸成本就要處在合理的范圍內。如果整個項目預算、建筑風格和景觀方案都已確定,就要評估成本變量。盡管美國人很容易依賴于建筑材料的出口,但是他們最近開始關注來自地方采石場和場地的石塊這樣的本地材料。作者設計的約翰遜總統夫人野生花卉中心(LadyBirdJohnsonWildflowerCenter)就是采用當地石材建造的成功典范。它的主要景觀是石板和當地采集的漂石組成的鋪路圖案。景觀和建筑完美融合:建筑石材用于部分景觀設計中,如座椅、園墻和立柱。
當地的開花植物與得克薩斯州丘陵地的植被彼此交相呼應,仿佛瀑布一般從石臺上傾瀉下來。這種藝術效果可以通過低矮的園墻和高大的支護結構來實現。
小溪和排水道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本地烙印,有時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景觀的完整表現形式。石材設計的一條抽象小溪被極少的建筑景觀所環繞,堪稱別具匠心的線性景觀。這種景觀還包括瀑布、河流和細流,它們被用來效仿天然石灰巖水道的不規則性。像從前一樣,用來營造田園溪流的材料可以來自石材豐富的本地區,或是其他循環利用的建筑工地的當地采石場。
細流和水景充滿了歷經歲月洗禮的滄桑感。它們自身仿佛本地樹木不規則的樹干一般。景觀可以被設計成全年完全干涸的狀態,然而它卻可以給人一種涓涓細流般的感覺。這種視覺假相在各個國家的造園歷史上都得到充分演繹。得克薩斯州許多的當地景觀利用石材組合形式來演繹一個較大的景觀理念。景觀設計師在創作石材水景時要特別注意當地自然的地質形態層。
六、健康的田園景觀
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用于休閑娛樂的安全健康的戶外空間尤顯必要。豐富的鄉土景觀越來越注重滿足人們放松、沉思和靜心等基本要求。在《自然的體驗》(1989年)一書中,環境心理學家雷切爾•卡普蘭和斯蒂芬•卡普蘭(RachelandStephenKaplan)認為自然和野生環境有助于緩解人的精神疲勞。理查•洛夫(RichardLouv)在其新著《森¬林里的最后一個孩童》一書中寫道,為孩子創造無拘無束的親近自然的機會勢在必行。孩子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他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就隨之減少,所謂的支持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也就沒有任何思想根基和想象空間,成為一紙空談而已。
在當地自然啟發下設計的公園或開闊的花園也關系到公共健康事宜?;▓@成為城市景觀中的一方凈土。適者生存原則具有一定的生態暗含,如果孩子從小不開發創造力,那么他們就無法領悟到自然界中生命給予的啟迪。無論我們是否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公園和開放空間,甚至高度人工建造的景觀都能夠增強人們的身心健康。
在擁擠的城市中我們有必要拆除未充分使用的建筑或陳舊過時的設施,利用這些空間來建造自然公園。美國景觀設計之父弗雷德里克•奧姆斯特德(FrederickOlmsted)將景觀設計視為一種職業,公共健康是這個職業背后考慮的重要因素。他希望建造一些有益于健康的場所,人們在這里呼吸清新的空氣,散步、鍛煉或欣賞美景。我們應該重新學習奧姆斯特德和詹遜的設計理念,在自然界中汲取創作的靈感。
關鍵詞:生態健康三脈合一景觀主軸五大景區
Abstract
The design is located in the New District of Mudanjiang Cit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esign for the landscape design, environmental design, road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includes: landscape design,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waterscape design, planting design, furniture design. The design depth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Mudanjiang city landscape engineering design depth of the depth of design.
Keyword: ecologyhealthmerge three veins into one thoughtmain landscape shaftFive scenic spots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項目概況
1.1區位環境
綠?;▓@小區位于規劃中的牡丹江市的西城區北塊,北側為旭陽北路,西側為原有河道,南靠鎮江路。用地范圍被南海路從中間劃分為東西兩個地塊,總地基面積為64116m2。
規劃以民用住宅為主,南海路路口設置了集中商業區和小區會所。
2.設計內容
2.1設計定位
環保、生態、一流的現代化居住區。
2.2設計內容
景觀設計、環境設計、道路交通設計、建筑設計, 其中景觀設計包括:綠地景觀設計、廣場景觀設計、水景設計、種植設計、小品設計。
2.3分析內容
區位分析、景觀分析、道路交通分析、規劃分析、日照分析。
2.4設計思想和原則
2.4.1設計指導思想
自然和人文相結合; 創造以人為本的景觀特征;突出政府的莊嚴、親民、效率的形象;注重景觀的長久持效,做到景觀超前;將效果和經濟投資合理平衡。
2.4 2.設計原則
以人為本,將人行交通和機動車交通合理規避。水面采用淺池,減少水量和污染,強調動態和靜態相結合的水景。對建筑圍合的外部環境,采用非對稱設計方法,強調景觀對景,通過植物的樹冠線來框構雕塑和景觀建筑。景觀以自然為主,盡量減少硬質鋪裝,以突出自然。
3. 設計說明書
3.1設計理念
在環境設計中希望充分調動各種園林要素,打破較平板的空間布局,給居民以盡量豐富的休憩路線和空間體驗。因此引入人文及自然的景觀特色,揉合自然主義和現代主義概念,創造自然、生態、人文的居住環境。景觀與人的參與活動相結合。
3.3規劃設計構思
3.3.1規劃原則
1.突出"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思想。
2.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建筑的容積率。
3.結合現狀條件,注重小區規劃的合理布局。
4.結合地形,利用自然基礎條件,強調"渾然天成",使小區形成具有特色的整體空間環境。
5.綜合考慮日照、朝向、采光、通風、環境衛生、環境保護、設施配套及物業管理要求。
6.賦予一定的文化藝術內涵,創造人性化空間。
3.3.2 步行文化原則
鑒于業主置身戶外的根本需求為休閑、游憩、途經,因此要求社區環境規劃和綠化要充分考慮休閑功能、觀賞功能、鄰里溝通功能、生活便利功能,形成 “步行文化” 社區。
3.4 綠化景觀與文脈思路的結合
本小區的景觀和文脈結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業主深層生活需求,以業主在社區內的游憩、運動、途經三大需求為根本,體現社區景觀功能性和休閑性的完美結合。三脈合一、生態健康原則和步行文化原則是景觀綠化的根本原則。
3.4.1三脈合一、生態健康原則
三脈作為社區環境的靈魂體現,應有機結合在社區規劃、景觀布置、植物選擇和配置中。其中,綠脈主要體現在植物多樣性、本土化和保健性;藍脈體現在水體活源性、排布科學、與生活緊密相貼。文脈表現在多方面,既在綠脈、藍脈的布局中得到充分體現,又重點表現在道路規劃和景觀布置兩大方面.
3.4.2步行文化原則:(見3.3規劃設計構思)
這里重點講敘一下綠脈的作用:
城市中的綠地是城市的綠肺和綠心,因此盡量大的綠地是設計的基本要求.綠地要為周邊地區提供 盡量多的綠意,因此要多種植喬木,把森林和自然引入小區中.在設計中要表現自然,首先要應用植物、水、石、土地等自然要素,植物花草要具有體現自然的表現力.盡量不同于城市中一般性植物.地形應該具有表現力的地貌特征。
3.5 總體規劃設計說明
整個用地被城市道路一分為二,因而各為獨立,所以在設計上如何做到統一規劃、成為一個整體,是設計方案考慮的重點。本方案在小區的道路結構和景觀滲透上,考慮的很充分,主要借用建筑和景觀在視覺上的延續來達到統一小區形象及風格的目的。設計了三個主題不同的景觀帶,并且賦予之不同的藝術內涵和景觀要素,做到在視覺上東、西相互滲透,三條主題景觀帶又通過沿河的集中景觀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立體、空間的景觀系統,從而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環境的均衡性和易達性。
3.5.1 交通體系說明—結合交通分析
1.人車分流,為業主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戶外環境,考慮業主出行的便利性和時效性,采用內環車道局部分流,體現社區對業主的持續人文關懷。
2.主要人行入口和車行入口的明確分工
根據對地形的環境分析和小區的功能區劃,步行客戶主要利用旭陽北路的出入口進入小區,車流主要通過南海路進入。
3. 人行入口體現步行文化,車行入口以體現氣勢為主
人行入口體現步行文化,景觀和景點以游憩和休閑功能為主;車行入口位于小區正門,景觀設計以體現氣勢為主。
3.5.2 景觀綠化設計—結合景觀分析
"現代、生態"是整體景觀設計的原則,整個小區通過三條明確有力的景觀軸線,將整個小區的用地和景觀貫穿統一起來,給人留下第一深刻印象的是布置均衡的景觀大道,營造了一種大方之家的氣勢,同時進人尺度的小品和景觀要素,又使人感覺到了無微不至的貼心關懷,極具現代感又始終緊扣生態原則.在整體上營造了獨具特色、天然健康的現代生態景觀居住區。
3.5.3 景觀體系
小區的景觀體系由三大景觀軸線將各個景觀節點貫穿起來。設計中因地制宜,通過一條蜿蜒曲折的園路將各塊綠地串連起來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統,在每個綠地上都有標志性景觀,并設置五大景區:春之園、夏之園、秋之園、冬之園、水景區。使得每個宅間綠地均可游可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