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

時間:2023-05-24 14:34: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

第1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質量管理;防治效果

湖北省秭歸縣地處長江兩岸的山區,地質災害頻發,地質災害的危害嚴重。據調查,全縣分布各類地質災害747處,總體積38.2億立方米。涉及12個鄉鎮的農村和鄉鎮,65175人,預評估直接經濟損失18億元。全縣三峽庫區分布地質災害247處,總體積7.38億立方米,受威脅人數29202人,經濟損失11.2億元。

庫區地質災害中,納入國土資源部二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的地質災害項目28個。按類型分為:滑坡項目24個,塌岸防護項目4個;按防治方式分為:治理23個,搬遷或監測5個。有來自全國15個省(市)的22家施工單位,5家監理單位,5家勘察單位,4家設計單位,2家檢測機構,1家質量監督機構和1家監測單位參建。在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分別于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全面完工,2004年6月前,并順利通過縣、省、國家級初步竣工驗收,其中優良工程16個,合格工程3個,優良率達到84.21%。

一、理程序建制度,以制度促管理

三峽庫區二期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重大,意義深遠,它的防治不僅可以保護庫區數十萬人民生命財產,鞏固移民建設成果,更能有效地保證三峽工程的安全。工程質量關系到治理工程的成敗,始終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方針,嚴格基本建設程序,堅持先勘察、后設計、再施工的原則,用制度約束行為,杜絕任何質量事件的發生。

鑒于二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時間緊、任務重、要求嚴,正式啟動之初,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了《三峽庫區秭歸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工程管理辦法》、《三峽庫區秭歸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工程實施細則》、《三峽庫區秭歸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和《三峽庫區秭歸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其中明確了市場準入條件,項目報建到正式開工的程序 (即規劃批復以后,從勘查報告可研報告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開工報告竣工驗收)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以及建設、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在工程管理中的權力和義務。

正因為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建立了比較完善和系統的管理辦法,才使二期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的工程管理工作做得有理有節、有條不紊、忙而不亂、疏而不漏。從市場準入開始、招投標、各參建單位的選定、方案的論證、各個階段的審查、開工報告以及開工后的管理一直到竣工驗收,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并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很好的發揮其資源優勢,嚴格工程管理,加強質量控制,得以最終取得初步竣工驗收16個治理項目取得優良工程的好成績。

二、加強施工管理,確保工程質量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任何優秀的設計,主要通過施工反映出來的,質量是工程治理成敗的關鍵,任何一個環節和部位出現問題,都會給工程質量帶來嚴重的后果,直接影響到地質災害的防治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工程質量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生命,加強施工管理,尤為重要。

(一)加強質量管理培訓,增強管理人員素質

為全面提高參建單位工程管理水平,推進地質災害防治質量,先后組織學習了國土資源部頒發的《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竣工驗收辦法》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規范》,并及時宣傳和貫徹質量管理規定和標準,還專題進行重慶綦江虹橋質量事故審判案例警示教育。培養了大批管理人員,建立了較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中心管理人員長駐工地,實行面對面管理,同時充分發揮監理的職能作用,做到分工合作,互相監督,相互配合,保證了工程的各個環節符合建設程序和規范要求。

(二)建立“政府監督、社會監理和企業自檢”相結合的三級質量保證體系

秭歸縣18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中,除所有項目聘請社會監理外,中心在領取開工報告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工程質量監督手續,申請了縣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代表政府進行質量監督。質量監督站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要求被檢查的單位提供有關工程質量的文件和資料;進入被檢查單位的施工現場進行檢查;發現有影響工程質量的門題時,責令改正。社會監理實行二級監理體系,即總監理工程師辦公室和高級駐地監理工程師辦公室,質量管理的依據主要是合同條件、合同圖紙、技術規范和質量標準。監理單位在工程監理過程中發現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工程檢測單位違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及其他不嚴格履行其質量責任的行為,及時發出整改通知;制止無效的,報告監督機構。監督機構接到報告后,及時進行核查并依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施工單位必須建立、健全施工質量的檢驗制度,嚴格工序管理,作好隱蔽工程的質量檢查和記錄。隱蔽工程在隱蔽前,施工單位立即通知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參與驗收。正因為采用了三級質量保證體系,才得以于有效地遏止工程質量滑坡,促使參建各方加強質量管理,促進工程質量穩步提高。

(三)建立分級質量管理責任制

項目的主管部門、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質量工作負領導責任;各單位的工程項目負責人,對本單位工程項目現場的質量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各單位的工程技術負責人,對質量工作負工程技術方面責任;具體工作人員為直接責任人。在工程正式開工前,將業主、施工、監理、設計單位法人、總工、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明確相應質量管理職責,以責任牌形式進行施工現場公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在設計使用年限內實行質量終身負責制,便于對照檢查,同時也是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種重要舉措。

(四)嚴格審查,杜絕任何質量隱患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我國尚屬于一種摸索和探求的過程,沒有現成的管理辦法和成套的技術標準。因此,在設計文件的審查中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嚴格的把關,有些項目,從勘查報告到初步設計甚至要經歷十多次的評審。設計文件最重要的是結構安全問題,如果設計有問題,結構受力就不合理,安全系數不夠,就不能保證結構安全,更不能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一般情況下,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施工圖設計文件沒有強制性要求審查,但秭歸縣的所有項目都聘請了有關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專家進行了嚴格的審查,真正實現了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凡未經審查批準的,不得使用,從源頭杜絕了因設計而帶來的質量隱患。

質量控制應該是由直接生產者來保證質量。業主單位在選擇參建單位時,主要是通過資質管理、市場準入等手段來保證生產者的質量。同時在施工招標過程中,嚴格進行了資質審查,主要采取資格預審和資格后審兩種形式,為選擇優秀的施工隊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五)施工現場派駐設計代表,隨時解決設計問題

設計質量高,施工單位省心,監理單位和建設單位也省心。然而,地質災害最大的特點是隱蔽性強,地質條件復雜,同時設計變更繁雜,變更圖紙多。為了有效地解決施工中的設計問題,基本上實行每一個項目在施工現場派駐一個政治素質高,技術水平精,實踐經驗強的設計代表。由于很多原因造成設計地質資料與實際地質情況不相吻合,秭歸縣19治理工程中設計抗滑樁756根,設計樁長12523.20米,設計施工741根,因變更設計取消抗滑樁15根,實際實施樁長為12250.30米。其中黃陽畔滑坡設計抗滑樁20根,實施20根,設計樁長396米,實際樁長479.3米,比原設計樁長增加21.04%。廟嶺包滑坡19號樁設計25米,實際實施37.6米,比原設計超深12.60米,比原設計樁長增加50.40%。正因為派駐了設計代表,在施工中結合實際進行優化,及時調整樁長、重新配筋,并出具了相應變更圖紙,減少了施工中帶來的諸多麻煩,縮短了施工進度,還避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六)賦予監理權利,樹立監理權威

我國現行體制下的工程監理有相當多是建設單位說什么,他干什么,權威性不夠。當然,監理公司是受雇于建設單位,代表建設單位來管好工程,當然要聽業主的。但監理公司還有另一面,他必須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設計文件和合同規定,獨立地行使自己的職責,對社會負責。因此,監理公司既要對建設單位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從保證工程順利進行,保證工程質量來說,這兩個負責是一致的。所以,在簽署監理合同時,就明確了監理單位的權利,強調在工程監理中獨立行使職能。沒有監理工程師簽字,材料、構配件和設備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裝,不得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不得撥付工程進度款,不得組織竣工驗收,把監理在工程管理過程中的權威性和作用真正強化起來。

同時,結合我國國情,現在大多數監理公司從事施工工作經驗多的人比較多,對設計方面的知識掌握不多。另外,對于監理不講究職業道德,不注意社會形象,出賣資質,出讓監理業務,不堅持原則、盲目地聽建設單位說什么就干什么,利用監理之便,行個人之私,甚至對于和某些方面勾結起來,弄虛作假,損害工程質量的行為。將是建設單位和監督機構檢查的重點,一經發現,將嚴懲不待。為提高監理公司素質,加強對監理單位的管理。監理公司在人才結構上自覺進行調整,自己缺乏的人才進行了補充??偠灾?,工程監理是我們整個工程質量管理體制中的一個環節,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七)抓好三個重點,把好三個關口

即抓好重點工程、重點工序、重點工藝的管理,把好承包人的材料進場、隱蔽工程驗收和中間交工關。工程監理單位應當選派具備相應資格的總監理工程師和監理工程師進駐施工現場。未經監理工程師簽字,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裝,施工單位不得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未經總監理工程師簽字,建設單位不撥付工程款,不進行竣工驗收。二是在施工過程中,做到四個“監督檢查”、三個“參與”。四個“監督檢查”:對工程項目的單位工程、分部工程、單元工程的項目劃分進行監督檢查;對技術規程、規范和質量標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建設單位對工程質量檢驗、施工質量“三檢制”、質量評定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工程施工質量和有關產品的生產許可證、檢測手段及構件質量進行監督檢查。三個“參與”:參與工程的重要隱蔽工程和工程關鍵部位的驗收和質量評定;參與工程的質量事故調查、分析、處理;參與工程的階段驗收、單位工程驗收和竣工驗收。

(八)定期檢查,及時整改質量問題

中心每月組織一次質量檢查,會同監理單位和現場業主代表組成的檢查組,進行質量大檢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把任何質量隱患消化在萌芽狀態之中。并要求施工單位必須建立、健全施工質量的檢驗制度,嚴格工序管理,作好隱蔽工程的質量檢查和記錄。隱蔽工程在隱蔽前,施工單位應當通知建設單位和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與此同時還建立了質量動態通報制度,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并適時組織各承包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推進工程質量的提高。

建設期間,政府多次組織監察局、國土資源局、財政局、審計局等部門對全縣的治理工程項目開展行政效能監察,從效益審計、檢查督辦、綜合評估三方面對項目建設進行全面監察,受到了較好的效果。省、市專家和領導多次親臨現場檢查督辦,對提出的問題參建各方都能誠懇接受,認真整改,絕不遷就,對查出個的問題堅持三不放過原則:即不找準問題的原因不放過,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過,不吸取教訓的不放過。質量大檢查直接到施工現場,檢查直接生產者的工作情況。檢查中發現直接生產者存在不規范運作的問題,特別是對國家的強制性技術標準不認真貫徹,存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部分單位的質量責任制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放在抽屜里,根本不落實。因此,在現階段還要靠外力去促進它落實。二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18個項目中,業主累計下達整改通知書42次,直至滿足要求為止。

(九)正確處理工程質量、進度與效益的辨證關系

施工單位往往有這樣的錯誤認識,認為要搞好工程質量,就要影響工程進度和效益。其實,搞好工程質量與工程進度、效益并不發生矛盾,他們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發展的矛盾結合體??磫栴}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質量搞上去了,減少了返工,相對來講就節省了時間、加快了進度,也就節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經濟效益。

在香溪至賈家店庫岸治理工程中,雖然我們拆除了柚子樹段300多平方米不符合要求的漿砌護坡,直接經濟損失達幾萬元,但通過這次教訓,總結了經驗,工作更加認真,在短短的3個月中,順利完成了漿砌護坡以及抗滑樁的澆筑任務。無論是進度還是質量在全線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相反,在謝家壩滑坡治理中,由于施工單位,沒有正確處理好質量、進度、效益這三者的關系,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結果在初步竣工驗收所有漿砌水溝均不滿足要求,最后被迫全面返工重建,驗收時間又推遲1個多月,進度上不去,還搞得聲名狼藉。因此,作為業主在管理中不能片面的追求質量、進度和效益的任何一面。

(十)嚴格質量檢測,成果令人滿意

秭歸縣所管的19個治理項目,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檢測均由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質量監督機構委托具有試驗資質的檢測單位進行。工程初步交工驗收階段的質量檢測凡屬于重要部位、特殊工程由中心委托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巖土工程檢測中心和湖北省神龍地質工程勘察院巖土測試中心分別進行了檢測。一般性工程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組織檢測,防治中心最終根據檢測結果,對照質量檢驗評定標準采取“隨機取樣、實地量測、查看資料、歸納匯總”的方法進行評定。

所有項目的分項工程實測主要對斷面尺寸、軸線偏位、平面位置、頂、底面高程、平整度、傾斜度、坡度等指標采用全站儀、水準儀、垂直度儀、坡度尺、2米直尺、鋼尺等進行抽樣檢測,所有的砌體均按標準進行了破壞性檢驗。19個治理項目共抽檢2446點(處),合格點2262點(處),合格率92.46%;混凝土及砂漿強度主要查原始試驗資料,首先看試驗結論是否滿足標準和設計要求,然后計算離差系數(CV),用離差系數(CV)進行評定,經查,所有項目均在評價范圍之內;抗滑樁由委托單位采用RSM-24FD型主機和SY-1型傳感器進行了應力應變檢測,按標準要求共計抽檢624根抗滑樁,其中I類樁611根,占被檢測樁的97.92%,II類樁13根,占被檢測樁的2.08%,從檢測結果說明,均在合格范圍之內。根據外業檢測結論,按照《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結合基本要求、外觀鑒定和資料查驗的情況進行了綜合打分,最高得分94.76分,最低得分81.9分,16個項目被評為優良工程,3個項目被評為合格工程,優良率達到84.21%,其成果令人滿意。

三、加強監測和維護力度,鞏固防治工程質量成果

通過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有效地保護了庫區1635戶24616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了5個集鎮、3個居民點、1所衛生院、4所學校、1座特大橋、7條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護了5434畝土地,改善了庫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為了加強秭歸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維護與監測管理,充分發揮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防治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根據屬地管理的原則,縣政府決定將19個治理項目交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維護管理,并下發了《縣人民政府關于秭歸縣庫區二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維護管理的通知》。

2. 統一制定在治理范圍內嚴禁建房、取土、砌渣、排污及破壞監測設施等行為的標志牌,并安放在開闊醒目的位置。在新聞媒體上進行宣傳,提高人民的法制意識。

3. 按照《湖北省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維護與監測管理暫行規定》,出臺了后期工程維護和保養的管理辦法,便于鞏固地質災害防治成果。

4. 監測工作由建設單位委托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具體實施,為提高后期效果監測質量,后期效果監測單位聘請了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進行業務指導。

5. 定期進行檢查督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修訂)[DB/OL].百度文庫,2013-08-28.

第2篇

1)投入現狀:截止2010年,中央共投入我省地質災害預警專項經費總額3312萬元(大調查經費);我省每年投入1個億的資金,作為地質災害治理經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央及省本級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數量大,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大。四川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聯合下發了《四川省地震災區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川財投[2009]29號)、《關于四川省地震災區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川財投[2009]65號),同年8月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的管理,替代了此前的有關文件。2)管理程序:省國土資源廳安排項目承擔單位開展野外蹋勘工作—項目承擔單位申報項目—省國土資源廳組織技術專家對項目設計進行審查(或比選、或公開招投標)—省國土資源廳召開廳務會議對經過專家審查后的申請項目統一研究(網上公示中標單位)—上報省財政廳審查—省財政廳下達批復預算—資金按財政集中支付管理程序撥付項目承擔單位(或指定賬戶統一撥付)—項目承擔單位負責項目實施并組織項目會計核算—項目承擔單位提交項目成果—省國土資源廳組織技術專家對項目成果進行審查—項目承擔單位按專家意見修改后按技術規范要求修改后進行成果歸檔—接受省國土資源廳及財政廳、審計廳專項資金檢查或審計—省國土資源廳或財政廳組織績效考評。

2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重分配輕管理

在《地質災害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上,主要規范了項目申報及項目資金分配,而缺少與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相適宜的財務核算及資金使用的相關規定。各單位在專項資金管理中控制意識薄弱,許多單位把專項資金的財務管理只是賦予會計核算、資金支付等簡單的服務性工作,把財務管理完全游離于業務管理之外。財務部門對專項資金的支出無有效的控制和監督手段,各項費用基本上是實報實銷,專項資金使用是否合理和專項資金的效益是符合預期等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不予過問,嚴重弱化了財務控制意識,造成了財務管理在專項工作中始終處于盲從地位,無法發揮監督、控制職能。如:地質調查項目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制度,它從項目的立項、生產組織、成果資料匯交、經費使用情況總結報告的驗收等,它把項目管理與財務管理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而在實際項目的立項、生產組織、成果上報及財務管理上,各項目偏重項目立項管理及成果管理,忽視項目財務管理。以預警調查為例:2001年中地環(2001)43號文對鄰水縣等11個縣市地災調查與區劃作為一個項目下達至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批復預算220萬元,四川省國土資源廳作為總站的上級主管部門,對項目極為重視,為保證項目進度及工程質量,省廳以川國土資發(2001)176號文分成11個子項目下達給6個單位,即4個地勘單位和成都理工大學,省地環總站,各子項目經費20萬元,總站按要求下撥項目經費至項目具體承擔單位,各單位開據行政事業性收據在該項目中列外協費。各子項目早已提交了地質成果,而項目經費使用情況總結報告因缺資料匯交回執單(電子文檔)無人問津,一拖多年,不利專項經費管理。再則,分散下達多個承擔單位,其性質不一,所執行財會制度不同,增大了財務管理的難度,要按現行國調辦理項目經費使用情況總結報告存在客觀困難。

2.2預算編制缺乏科學性,批復約束力不強

1)預算編制標準及編制辦法缺失,項目申請立項編制預算時,借用相關預算標準及編制要求,不能客觀準確反映具體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特點,出現預算標準不能全覆蓋地質災害相關工作手段,存在漏項和重復預算兩方面的問題。如地質災害勘查項目設計預算按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建設部《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2002)修訂本》中“巖土工程勘察”標準進行編制,而地質災害勘查設計項目中1:5萬比例尺等工程地質測繪無費用標準;地質災害防治施工及施工圖設計項目概、預算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總[2002]116號文頒發的《水利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額》、《水利工程施工機械臺時費定額》組織編制,而水利工程主要由樞紐工程(水庫、水電站等)和引水、河道工程部份組成;地質災害基礎調查評價,按中國地調局地質大調查《關于印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設計預算標準》編制;地質災應急搶險及預警預報項目按我省財政項目管理等。2)主觀上項目承擔單位預算編制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單位內部部門協調好,注重預算編制質量,項目立項時技術部門與經濟管理部門溝通好,且預算編制人員對單位所從事的主業生產流程熟悉,預算編制水平較高。國有的單位生產組織和預算兩張皮,主要表現在單位領導思想意識方面,重項目技術方案及是否能夠把項目資金引進來,只要能把項目拿下來,生產組織方式是可以改變的,有的單位預算編制人員對項目生產流程、生產組織方式、工程技術手段無基本常識,有的單位預算直接由技術人員按項目工程手段編制,根本不管項目預算有何要求,認為這才是理所當然申報資金形式。3)財政預算批復存在隨意性。由于缺乏明確的核定標準,對于申報項目預算資金超過控制額的項目,財政預算批復時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來平衡預算,導致某些按實際申報預算的單位得不到充足的資金,致使工作難以開展,同時也使的項目單位為避免預算被削減虛高預算編制,助長超額申報預算現象。

2.3項目資金到位及時性差

在現行財政體制條件下,由于申請和審批的時間安排不盡合理,幾乎所有行政事業單位都是在次年的三四月份才獲得財政批復的專項資金,而地質災害專項資金常年主要在待分配資金中落實,項目資金下達到單位更是接近下半年甚至年終,項目承擔單位墊資現象普遍且增量項目預算資金大,顯示出項目承擔單位對年度工作缺乏客觀預期。撥款進度與項目實施進度的不一致,不僅影響了工作進度和質量,而且影響了財務對資金的有序管理,甚至給項目承擔單位導致資金管理失控。比如震后地質災害勘查資金,投入資金量大,承擔單位眾多,項目任務重,時間緊,按照《四川省地震災區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實行預撥制,項目工作在按規定時間內全面完工,而項目資金至今滯留財政,項目資金保障不到位,給項目承擔單位帶來了資金和項目核算管理困難。再如:我站主要承擔全省地質災害調查、應急搶險、監測、評價及開展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等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專項,且屬財政零余額賬戶,預算批復與項目開展不一致,項目資金保障嚴重滯后,對于突發性地質災害專項資金的保障,往往是拆了西墻補東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省政府、省廳立急成立了6個汛期地質災害督導組,奔赴地震重災區,我站為組長單位,其他成員由四川省各大地勘局派出,動員會上,省廳業務部門領導要求各組不能給基層國土部門增添負擔,經費由總站先支付,我們財務工作必須服從大局,一方面要保障重大項目資金使用,加一方面積極向上級申報項目,當年經費未下達。我站將大調查專項資金墊付于該項目,最終只好采用預提費用列支項目成本,這不僅違背了大調查專項資金核算管理辦法的規定,也完全不符合財政集中支付管理要求。

2.4預算執行缺乏規范的要求和標準

預算制定固然重要,但預算的執行更為重要,目前地質災害項目資金因預算下達滯后,各單位預算執行問題突出。一方面上級撥款難以滿足正常需要,導致預算的執行難以按計劃完成;另一方面,預算的執行缺乏規范的要求和標準也是一方面的原因。許多項目承擔單位都感受到了預算執行上的混亂,但始終沒有這個方面的規范要求出臺,與逐年加大的預算規模很不相稱。

2.5專項資金核算和使用不規范。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了承擔地質災害勘查、設計、治理項目單位必須具備相關資質,這就決定了項目承擔單位性質不一,我省地質災害項目承擔單位有行政、事業、地勘、院校、建設集團等單位,各自執行的財務會計制度又有所不同,加之地質災害專項資金管理又沒有明確的核算管理要求,項目會計核算存在不規范的現象較普遍。如:項目經費通過往來賬進行核算;專項資金之間互相混用;成本劃分不準確等。地質災害專項資金使用不規范的主要表現:一是普遍存在經常性經費擠占專項資金現象,其主要原因是經常性經費無保障;二是挪用專項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專項資金滯留在財政或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專項資金的使用缺乏跟蹤機制,項目經費節余無分配辦法,致使項目承擔單位節約意識淡薄,致使專項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2.6購置專用設備的報廢及毀損處置存在較大困難

專項資金購置專用設備如何按規定程序實現報損,賬實相符有難度。

3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的建議

第3篇

為切實做好200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市人民政府《*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縣人民政府《*縣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實施細則》的要求,結合我縣地質災害現狀,特編制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一、*年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

*年,繼續深入實施新一輪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防治工作穩步推進。全縣115個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和53條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溝谷落實了154名群眾監測員,群測群防體系不斷完善。完成了淤上鄉塘根滑坡(二期)、左溪鎮留香滑坡和舉水鄉梅處滑坡等3個地質災害應急排險工程治理。爭取到了舉水鄉照田滑坡防治調查項目和松源鎮星源村滑坡防治勘查項目省級資金補助。啟動*鉛鋅礦二期綠化工程。完成*鄉*村等9個地質災害點開展專項調查,向省農辦爭取到400戶1485人的搬遷指標和831.6萬元的搬遷補助經費。共安排41處地質災害隱患“紅線”范圍內342戶1515人搬遷安置??h城同濟新村、同德新村、淤上鄉蒲潭安置小區、安南鄉安溪安置小區等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小區建設進展順利。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確保了全年沒有大的地質災害發生。

二、2009年地質災害發生類型及主要威脅對象

我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若遭遇熱帶風暴或臺風的襲擊,則易形成較大暴雨,容易誘發地質災害。我縣地質災害主要類型以淺表層風化殘坡積土質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主要在公路邊坡。

根據慶地防辦〔2009〕1號文件的統一部署,3月底前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均完成了汛前地質災害專項巡查。根據各單位完成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情況,經相關部門組織認定,2009年全縣需納入日常監測管理的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112處(其中A類點2處,B類點16處,C類點89處),威脅人口7932人。列入日常監測管理的小流域泥石流溝谷有52條(其中重大級溝谷1條,較大級27條,一般級24條),威脅人口865人。

三、2009年地質災害發生時段、及趨勢預測

由于我縣地形、地貌較為復雜,地質條件差,加上復雜多變的氣象條件,2009年我縣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仍然較高。根據以往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類型分析,結合氣象部門預測,地質災害易發生時段主要集中在5—9月份,雨季降水分布不均勻,時空變化大,局部有短時洪澇發生,在降雨達到一定程度時,極易引發山區淺表層分化殘坡積層土質滑坡,公路邊坡崩塌以及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和防治管理

各鄉(鎮)和相關部門應按照《*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門分工職責》和《*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項制度》(慶政辦發〔2009〕12文件)規定,切實落實各項防災工作職責,嚴格執行各項防災工作制度。

各鄉(鎮)要對未知地質災害(隱患)的村莊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努力提高群眾的防災應急能力。建設部門要對與城鎮、村落相關工程進行調查了解和進行清障工作;水利部門要對水利、山塘、水庫工程加強監督巡查;交通部門應加強縣內省道、縣道沿線公路邊坡管理工作。對于工程引起的人為地質災害要密切予以關注,避免洪水引起的次生、復式的地質災害,避免突發事件造成重大傷亡損失。

五、2009年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1、明確工作職責分工,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機制,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及有關部門,在縣政府和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切實做好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廣大基層干部群眾防災抗災能力。建立長效機制,開展經常性的農村地質災害知識普及,利用一定時間在全縣范圍內的所有行政村推開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工作,加強群眾對地質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意識,努力提高廣大基層干部和群眾抵御地質災害和自身防災抗災的能力。

3、加強監測預警預報,不斷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整合和共享相關資源,著力加強雨量監測網、地質災害點應急監測系統和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縣、鄉(鎮)、村(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四級群測群防網絡。加強各級人員地質災害知識培訓,不斷提高防災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全方位提升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

4、加強政策調查研究,繼續推進地質災害搬遷避險。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按輕重緩急、統籌安排的原則,多方籌措資金,落實地質災害點的避險搬遷。

5、積極多方籌措資金,加快實施重點地質災害治理。加大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投入,多方籌措落實治理資金,積極爭取省級專項治理資金。

6、嚴格執行工作制度,有效防范地質災害發生。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防治責任制,將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汛期值班、巡查、監測、信息報送、氣象預警預報、分級管理、危險性評估等工作制度落實到實處。要明確責任人,制定崗位責任制,使防治工作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經費到位,確保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4篇

一、全市地質災害現狀及2015年地質災害防治概況

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為7347.2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72.69%?,F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99處(不含城區 14條地裂縫、5個地面沉降中心),直接威脅4932戶、20174人、15739間房屋的安全。

2015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災(險)情18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18.2萬元,無人員傷亡;通過治理搬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11處。

二、防范區段和防范期

結合2015年地質災害災(險)情、隱患點的穩定性狀況,預測2016年全市地質災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一)重點防范期。

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510月,主要防范密集降雨引發的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69月,主要防范連陰雨、暴雨引發的泥石流。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主要防范期:全年應密切關注因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活動。

(二)重點防范區域。

重點防范區域: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臨潼區、長安區、高陵區、藍田縣、周至縣、戶縣、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和國際港務區。上述為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開發區。

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未央區:重點防范F1~F7地裂縫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地裂縫。

雁塔區:重點防范F7~F13地裂縫的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地裂縫、地面沉降。

灞橋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F10地裂縫及延伸帶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地裂縫。

臨潼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

長安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4地裂縫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

藍田縣:北部的橫嶺黃土丘陵、白鹿塬邊坡、鯨魚溝及郭家嶺、游鳳嶺山區,南部的基巖山區、灞河階地和八里塬等地。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周至縣:108國道黑河沿線,馬召鎮以南地區,竹峪鎮、翠峰鎮、駱峪鎮、廣濟鎮、馬召鎮、樓觀鎮、集賢鎮和九峰鎮一線的秦嶺山前地區。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戶縣:澇峪河、太平河沿岸和秦嶺山前等地。境內的西漢高速、太平峪公路等穿越秦嶺的公路以及西成高鐵建設沿線的邊坡地帶。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高陵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國際港務區:主要防范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

(三)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學校:灞橋區物業管理學校,長安區長安一中、西安旅游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長安師范附屬小學、東韋小學,戶縣紙房小學。

旅游景點:臨潼區驪山景區,長安區灃峪、常寧宮景區,戶縣牡丹園、澇峪、太平峪、朱雀景區。

古遺址、古建筑:雁塔區青龍寺,臨潼區華清池,長安區華嚴寺、興教寺、甘霖寺,戶縣金峰寺。

省級地質災害隱患點:臨潼區驪山滑坡,高陵區梁村崩塌。

(四)重點防范的交通干線。

鐵路:西康鐵路小峪至石砭峪段,西成高鐵建設沿線。

地鐵:地鐵在建與運營線路穿越城區地裂縫沿線。

公路:西安境內的京昆高速西安至漢中段、包茂高速西安至安康段、滬陜高速西安至商洛段、108國道、312國道、210國道。戶菜公路、太平峪公路、小峪公路等穿越秦嶺山區的公路,以及黃土塬區正在建設的公路、二級路網等。

(五)重點防范的礦山。

藍田縣湘子岔金礦、堯柏小寨石灰巖礦,周至縣馬鞍橋金礦、板房子鐵礦,戶縣郭家山白云巖礦、澇峪教場白云巖礦。

三、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

(一)落實地質災害防災責任。

1.健全群測群防體系。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災目標責任書,嚴格落實兩卡一預案(防災、避險明白卡以及防、搶、撤預案)制度。對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確定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監測人為直接受威脅的群眾,并落實群測群防人員補助經費。

2.制訂年度防治方案。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編制本區域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于5月30日前公布實施;同時做好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工作,并于2016年6月底前。

3.強化部門防災責任。市氣象局負責提供天氣預報和雨情信息,與市國土局共同會商,聯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市安監局與市國土局共同督促已取得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且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在有效期內的非煤礦山企業,做好采礦區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市交通局負責組織國道、省道兩側公路用地內由公路建設及養護引發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指導區縣做好農村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建委、市城改辦負責加強對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項目的基坑支護、降水、土方開挖等工程的監督檢查,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相關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市市政局負責對公用設施附近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市教育局負責組織對學校校舍(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水務局負責水利設施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防治工作。市旅游局負責協助A級旅游景區上級主管部門督促A級旅游景區加強地質災害排查并采取防范措施。市文物局、市民委負責督促古遺址、古建筑使用管理單位,做好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地鐵辦負責軌道交通保護區范圍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西安鐵路局負責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省交建集團、省高速集團負責高速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

(二)加強地質災害動態管理。

1.落實地質災害三查制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和市級有關部門,要在汛前開展地質災害排查,逐級落實防災責任,制定有針對性的防災措施及專項工作方案;汛中針對強降雨區域進行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險情并妥善處置,切實保障受威脅群眾安全;汛后實施核查,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動態,調整防治工作重點,總結工作經驗,提高防災效率。

2.推進地質災害詳查。推進灞橋區、臨潼區、長安區、周至縣、戶縣等5個區縣的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調查成果將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

3.嚴格執行評估制度。對于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及地裂縫穿過區域進行的工程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在用地審批中,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監督管理,嚴防工程建設引發、加劇、遭受地質災害。

(三)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1.加快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建設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的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2016年,重點推進長安區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工作。

2.積極開展工程治理、搬遷避讓工作。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開展工程治理。對于因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原則,責成相關單位實施治理;對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突發地質災害,及時申請治理資金,組織開展應急治理。2016年,完成中省財政已下達的16個地質災害專項治理工程的驗收、備案工作。對工程治理難度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與扶貧搬遷工作結合,納入本地區搬遷工作的年度安排,實現全市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應搬盡搬,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

3.加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力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具體演練次數為:灞橋區、雁塔區各5次,臨潼區30次,長安區35次,藍田縣15次,周至縣25次,戶縣15次,高陵區4次,曲江新區、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各1次。戶縣、周至縣、臨潼區、長安區4個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高標準十有縣,每個區縣培訓人數不低于1萬人,確保完成全市138次的演練任務及培訓目標。

(四)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1.構建監測防治體系。國土資源部門要繼續實施典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隱患點自動化監測水平,加強地熱水監測工作;逐步實施全市地面沉降、地裂縫監測工作,初步構建多部門聯合的地面沉降、地裂縫防治體系。

2.加強預警預報。國土資源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會同氣象、通訊部門,建立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聯動機制,及時預警預報信息,特別是加強對短時局部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

3.提高應急反應能力。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24小時值班及速報制度,按照《西安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地質災害專用車輛、應急通信和專業設備。市地質環境監測站設立市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指導全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地質災害24小時值班電話及傳真:86787052。

四、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責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負責人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逐級簽訂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層層落實防災責任,確保防治措施落到實處。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對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對在地質災害防范和處置中,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行政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積極落實經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增加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投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治理等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三)深化宣傳培訓,提高防災意識。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開展應急處置和應急指揮決策能力培訓,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與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知識、防治管理基本技能的宣傳培訓。

(四)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領導工作,參照市級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職責,成立本地區地質災害領導機構,加強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力。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做好本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水平。

附件:西安市2016年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特征一覽表

第5篇

關鍵詞:群測群防;預警預測;應急機制;項目評估;技術調查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10008103

1 引言

長興縣在創建浙江省群測群防“十有縣”過程中,通過不斷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強化縣、鄉、村群測群防三級網絡建設,加強與氣象部門的緊密合作,不斷提高預警預報能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培訓,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與搬遷,開展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強地質災害基礎性調查,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得到了長興縣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逐步增強,近幾年來建立和完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協調一致、反應迅速的應急反應機制,長興縣沒有發生過一起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 長興縣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長興縣縣域面積1 430km2,現轄10鎮6鄉2街道,行政村254個,總人口62萬人。地形復雜、地勢西高東低,呈現“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長興縣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4種類型。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白峴、煤山、槐坎、二界嶺等鄉鎮。根據《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8~2015),全縣易發區面積580km2,占縣域面積的40.6%。地質災害(隱患)點28處,其中滑坡11處,地面塌陷3,崩塌1處、泥石流通13處。2009年發生2處地質災害。30個地災(隱患)點共涉及12個鄉鎮和街道24個行政村,威脅59戶、244人、950萬財產安全。長興縣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有關。同時,切坡建房、礦山開采、棄碴、修路、陡坡開墾等人為活動也是近年來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3 地質災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長興縣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工作原則,國土資源部門認真履行組織、協調、指導、監督的職責,充分發揮群測群防三級網絡的作用,協同各鄉鎮和部門,出色完成了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全縣至今未發生一起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了社會穩定。第一輪防治規劃實施以來,縣財政共投入地質災害監測和治理資金2 000多萬元,完成14個治理項目,搬遷農戶4家。

3.1 領導重視,責任到位

長興縣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長興縣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長興縣主要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親自調研,指導工作,并成立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今年以來,為了推進十有縣深入有序開展,長興縣政府召開了全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工作會議,強調通過創建活動,使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能力有全面提高。

3.2 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應急機制

近幾年建立并完善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制度,落實各職能部門的防災職責。制定了《長興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長興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操作手冊》、《長興縣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從2009年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范納入到長興縣防汛指揮統一系統中,長興縣防汛辦對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類型、危害程度及責任人的信息,以文件形式下發到各鄉鎮。鄉鎮和街道辦每年編制年度防治預案。每個隱患點的防災預案發放到鄉鎮、村和國土所。國土局制定了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每年暴雨天氣,局機關組織了6個應急小分隊組,由局領導帶隊,深入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協同鄉鎮做好群眾撤離轉移工作。

3.3 群測群防網絡發揮積極作用

按照“預防為主,分工負責”的原則,明確責任,層層落實,部門、鄉鎮、村三級都建立了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建立了防災應急機制,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防治網絡。國土局制定了《地質災害巡查職責暫行規定》,建立巡查臺帳和值班記錄。制作了《防災通知書》和《撤離通知書》,遇到特殊天氣,向群眾下發。每年調整、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今年邀請規劃編制單位,對明白卡的發放對象重新進行了一次調查,共發放明白卡110份。

3.4 提升預警預測能力

預警預測能力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前提。為了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每年5~9月在長興電視臺播出地質災害等級預報。長興縣氣象局通過預警信息平臺,鄉鎮分管領導、村級監測責任人及國土部門相關人員發放降雨信息。長興縣國土局利用系統信息平臺,發送特殊天氣地質災害防治指令。長興縣防汛指揮部也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氣象的動態情況進行通報,有效地推進了防災預警預報機制的實施。加強技術監測,并在太傅變電所和白峴三洲山2個滑坡(隱患)點安裝了滑坡自動伸縮儀。

3.5 推進工程治理和農戶搬遷

避讓與治理是降低地質災害危害的有效途徑,堅持防、治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2007年長興縣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資金來源是采礦權價款的5%。幾年來,充分用好、用足縣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大力推進隱患點的工程治理。到目前已累計完成10項治理工程,搬遷4家。先后完成了煤山尚儒小學后山滑坡、白峴三洲山村茅山后山滑坡、和平周塢山、方家莊滑坡、龍山川步古山庵泥石流等項目的治理,大大減輕了當地的防災壓力。

3.6 開展宣傳,營造濃厚氛圍

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國土地日等,通過電視報道、報紙專欄、發放宣傳資料、上門贈送防災年歷等多種形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全民普及。根據省廳部署,聯合縣委組織部、縣建委和縣教育局,共同開展了全縣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行動。為了貫徹《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精神,2010年4月,為鄉鎮、部門和村級監測責任人、國土干部職工舉辦了《條例》講解培訓會。國土局還翻印了2 000本《條例》,發放到部門、鄉鎮及山區行政村。制作了防災避災知識的圖片展板,在全縣地質災害及山區行政村進行巡回宣傳,進一步提高山區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遇險自救能力,增強全社會的防災意識。

3.7 推進地質災害基礎性調查工作

地質災害基礎性調查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技術支撐。長興縣先后完成了《全縣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長興縣1∶10 000鄉鎮地質災害與易發區圖編制》、《長興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修編了《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長興縣的防治、監測與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完成了《長興縣中小學校校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查明了全縣中小學校地質災害隱患的基本情況,為下一步治理、防范奠定了基礎。

3.8 開展項目評估,從源頭上減少地質災害

從2006年起,長興縣易發區內建設用地都開展了評估工作。幾年來,全縣共對124個項目完成了評估工作。各鄉鎮也十分重視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在創建生態鄉鎮、村規劃編制過程中,將地災防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予論證,為各項建設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4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對策

4.1 領導重視是根本保證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公益性強,涉及面廣,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因此需要長興縣委、縣政府及各鄉鎮、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才能有效地推進這項工作,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調、運行順暢的良好機制。

4.2 群測群防網絡是關鍵

地質災害的發生,隨機性很大,特殊狀況下防不勝防,單靠專業技術部門是不夠的,必須走群專結合的道路。建立健全縣、鄉鎮、村三級網絡,上下聯動,層層推進,是當前有力的手段。特別是作為第一線的村級監測責任人,應在地災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3 預警預測是有效手段

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準確的氣象預測,能有效地指導防范措施,避免盲動。同時抓好日常巡查與監測,隨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發展趨勢,能提高工作的主動性。開展防災知識的培訓,使山區群眾和中小學生掌握識別滑坡、泥石流等類型的征兆,能有效地幫助群眾自救。

4.4 資金投入是重要保障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大至規劃編制、小至農房評估,即有隱患點的防治,還涉及到交通、水利、旅游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經費投入作保障,就無法順利推進這項繁雜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近年來,長興縣順利完成了一系列基礎性技術調查、完成了一批災害點的治理,都依賴于充足的資金支持。通過用足專項資金,到2015年將利用治理、搬遷,使28個隱患點的威脅基本得到消除。

4.5 加強宣傳教育是基礎前提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形成領導重視、責任到位,全社會積極參與防災救災的良好氛圍,是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開展的思想基礎。開展防災知識的普及,能夠提高群眾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4.6 基礎性調查是技術支撐

開展各項地質災害專項調查,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技術保障,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深入、有針對性。真正摸清全縣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狀況,為防治奠定基礎。雖然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還存在不足之處,面臨新的問題。

(1)地質災害調查的準確度還不能滿足防災的要求,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往往未進入防治視野。

(2)山區農民建房的地質災害危險性防范仍然薄弱。

(3)干部群眾對于地質災害防治的警惕性有所降低。

(4)茶葉開發、工程建設引發了新的地質災害,山區農家樂旅游開發大多集在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

(5)與鄰近縣、市相比,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規范化管理、運用專業技術力量等方面還有不少需要提高的地方。

5 長興縣未來防治地質災害的建議

5.1 全面開展汛期巡查

目前已進入汛期,針對2010年天氣異常的情況,應聯合防汛辦、交通、旅游等部門,對所有隱患點及地質構造復雜、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開展一次防災工作大檢查,尤其是對中小學校舍、山區削坡建房、切山筑路、山區農家樂、水庫等加強地災監測管理。對一些建設時間早、存在地質災害隱患但未進行危險性評估的建設項目,要進行一次調查梳理,落實責任單位進行危險性評估,落實防范措施。落實好汛期值班,臺風雨天氣,做好群眾的轉移撤離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5.2 強化群測群防網絡建設

貫徹落實《條例》精神,進一步健全部門、鄉鎮的共同防治責任機制。目前正在籌備召開長興縣地質災害領導小組座談會,建立部門地質災害會商制度,開展聯合檢查。進一步鞏固和健全縣、鄉(鎮)、村為基礎,全民參與的群測群防體系,走群專結合的路子,提高防災的群眾參與率,提高群眾的防災水平和自救能力,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對地質災害防治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實行統一管理,實行考核獎勵。對照十有縣創建標準,不斷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建立監測責任人考核和獎懲制度,進一步強化村級監測網絡建設。國土局已經制定了《長興縣地質災害監測責任人考核辦法》,由鄉鎮和國土局聯合考核,對考核合格的監測責任人獎勵1 200元。按照省廳部署,開展創建“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5個到位)國土資源所,使一批基礎好的國土所通過達標驗收。

5.3 加強預警預報,增強快速反應能力

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提高預警預報水平,使各級防災責任人能在第一時間及時了解雨情,落實防災工作。同時,要根據《長興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及操作手冊》,建立和完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協調一致、反應迅速的應急反應機制,落實包括國土資源、建設、水利、公安、民政、交通、衛生等部門在內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救援隊伍。組織一次全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演練,增強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5.4 加大地質災害治理和搬遷

要按照“科學規劃、精心設計、管理從嚴、建設從精”的要求,高標準組織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制定長興縣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程序,確保質量。在確保完成2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基礎上,再啟動4個治理項目,目前已組織鄉鎮申報立項。調整地質災害點搬遷農戶的資金補助政策,從目前的每戶補助2萬元調整到4萬元,鼓勵地災點群眾搬遷的積極性。優先安排好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農戶避讓搬遷的新村規劃用地,使農戶遠離地質災害危險區域,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通過綜合整治,逐年減少地質災害點,努力為工業化、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地質環境條件。

第6篇

關鍵詞: 地質災害; 信息化; 系統建設; 廣東省

Abstract: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g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very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in the area.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infrastructure status, data resources status, application system statu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analyzed, and six problems are found out.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ctual work demand,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amework is designed.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proposed from seven aspects. It will achieve data integration, result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realize the ful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 resourc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ergency)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come a strong support for decision-making in the region, mor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lives and property.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uangdong Province

廣東省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據統計,2009~2014年廣東省共發生地質災害2939起,共造成121人死亡、3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548.26萬元。其中地質災害以崩滑流地質災害為主,主要特點[1-2]:一是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大范圍崩滑流地質災害易發群發。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854處,威脅總人口35.01萬人,潛在經濟損失77.07億元,其中,威脅100人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569處,而且,每年汛期的強降雨還將增加一批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面對此情勢,借鑒多方研究成果[3-5],全面總結廣東省已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實際工作需求,通過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通信網絡系統、標準化體系、數據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和多目標、多節點、多層次應用系統,形成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綜合一體化的、可持續擴展的信息化技術框架,達到數據集成化、成果可視化、信息綜合化、系統一體化,實現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各信息資源及服務資源的充分共享,同時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快速響應和對社會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滿足各類用戶需求,成為政府各級主管部門及領導進行決策的有力支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1. 信息化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信息化現狀

1.1.1基礎設施現狀

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絡框架構建基本形成了包括互聯網、政務外網、國土資源主干網、數據專網等內外網物理隔離的多級多節點網絡結構,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提升至50兆,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與省國土資源廳的專用網絡連接(4兆光纖),接入國土資源主干網,實現國家、省、市、縣國土資源系統的多級節點互聯互通;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與省氣象局的專用網絡連接(4兆光纖),實現數據同步共享與視頻會商;依托前期項目實施建立了基于GSM/GPRS的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通信網絡,實現了動態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和管理。在網絡信息服務方面,構建了地質災害應急決策支持系統,面向各級領導提供地質災害應急信息保障,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網,面向社會地質災害及其應急防范知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

基于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在總站建立了獨立機房,實現內外網數據物理隔離,配有專門屏蔽柜放置數據存儲服務器,基本滿足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的數據存貯、系統建設和安全保障需求;在會議室建設了大屏幕視頻會議系統,實現音視頻雙流信息傳輸,可基本滿足視頻會商、應急指揮等功能需求。

1.1.2 數據資源現狀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在長期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研究工作,已經完成建立的基礎數據資料主要包括:全省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綜合研究數據庫、全省1萬∶20萬分幅水文地質空間數據、1萬∶50萬全省環境地質數據庫、1萬∶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1萬∶5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全省地質災害及群測群防數據庫等;成果類數據包括近5年來全省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一級)。此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遙感影像、基礎地理等空間數據。其中:全省各比例尺基礎地理底圖和SPOT-5影像數據等。這些數據為全省地質災害預警、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以及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等提供信息服務,需要進一步通過數據集成和完善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對各應用領域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務。

1.1.3應用系統現狀

目前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以地質災害預警與應急為起點,已初步建立集全省地質災害數據庫管理、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警成果、視頻會商為一體的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平臺作為省政府應急平臺體系的第一批專業應急平臺試點也正在逐步建設與完善之中;地質環境管理業務審批已納入省級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實現網上審批,具備一定條件,其它業務管理系統也納入金土工程,開始啟動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型:

地質災害信息采集處理系統:主要有地質調查野外采集系統、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管理系統等。

地質災害數據庫管理系統:主要有全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系統、全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系統、地質災害防治成果數據庫管理系統等。

地質災害預警與應急指揮系統:主要有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地質預警系統、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地質災害信息反饋系統、地質災害應急決策支持系統等。

1.2 存在問題

1.2.1海量數據分散無序、數據集成度較低

目前地質災害數據覆蓋面較廣、種類繁多、有大量的觀測數據及成果數據。但這些數據比較分散,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匯總,難以聯合應用、協同工作和動態更新?,F有的地質災害數據庫標準都是以項目為基礎編制的,專業性強,沒有健全的數據標準和規范,難以聯合使用。除此之外,數據采集、匯交、檢驗的標準不同,致使不同數據源獲得的數據質量既無法保證,又不能保證異構地質災害數據的有效兼容,進而影響業務的進展和綜合分析的進行。

由于缺乏相關的規范,數據不能保持及時的更新。尤其在環境發生變化或災害發生后,相關地質災害數據不能保證實時動態更新,使分析人員在進行災害分析或災后數據解析時,不能第一時間使用最新的數據,影響分析的準確性。不能滿足地質災害監測管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對數據時效性的要求。

1.2.2缺乏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

由于地質災害數據的信息動態更新維護及交換機制尚未建立,在積累大量數據的實際條件下,卻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造成了各種數據之間關聯性差、應用系統之間無法互通的情況,嚴重制約了各業務部門的數據共享、服務和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工作的開展。

1.2.3綜合分析能力不足

現有的系統無法滿足相關業務部門的需求,基本上處于“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不解渴”的尷尬處境,既無法服務于社會公眾,又無法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有力的決策支持。數據挖掘深度不足,沒有相應功能輔助數據的“二次或多次開發”,生成應用決策所需的“數據產品”和“信息產品”。

1.2.4信息服務能力不足、可視化程度低

現有系統基本為面向專業人員的“內部”系統,數據及分析成果空間展示度低,缺乏基礎信息,更沒有災害影響范圍、防災減災方案、避難路線模擬、自然資源分布利用等綜合研究成果的展示。

1.2.5急需加強數據及信息安全保護

隨著信息系統使用的越來越頻繁,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由于地質災害防治本身對信息服務需求的緊迫性,系統及數據安全顯得格外重要。也就要求我們在進行信息系統安全建設整改技術方案設計時,應以《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為基本目標,可以針對安全現狀分析發現的問題進行加固改造,缺什么補什么;也可以進行總體的安全技術設計,將不同區域、不同層面的安全保護措施形成有機的安全保護體系,落實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和數據安全等方面基本要求,最大程度發揮安全措施的保護能力。

2.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平臺建設

2.1 系統總體設計

2.1.1系統邏輯結構設計

從系統部署和運行的邏輯結構上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圖1)包括省級地質災害信息平臺和區縣級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采集和業務終端,以及地質災害數據采集終端系統,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絡和傳感器,系統基于區縣―省市―國家的3級全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絡及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絡,實現了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分析業務信息和動態監測信息的互聯互通、綜合管理、瀏覽查詢、統計分析和信息服務。

從數據流程角度,地質災害防治數據的采集、處理、維護由不同的地環節點進行,邏輯上數據是由區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地州地質環境監測站省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監測院傳輸和匯總。

從信息服務角度,不同級別節點信息服務內容有所不同。省市級節點提供了全方位的地質環境信息服務,區縣節c提供了轄區內的地質災害信息服務。

從系統開發和構建的邏輯結構上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自底向上可分為: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信息服務層,信息應用層,標準體系及安全防護體系組成(圖2)。

基礎設施層是支撐平臺運行的基礎,主要包括:互聯網/國土資源政務專網/內部網絡、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移動通訊網絡、物聯網,以及地質環境野外監測儀器、傳感設備、監控視頻設備、數據存儲設備和計算機服務器、大屏幕顯示設備等。

數據資源層是平臺服務的內容,由數據采集系統、基礎數據庫、操作數據庫構成地質災害數據中心,為“系統”提供數據資源。其數據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動態監測、群測群防等,以及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基礎地質、對地觀測遙感影像等。數據資源層的資源通過數據中心統一組織和管理。

圖2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構建的邏輯結構

Fig.2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服務層基于SOA框架建設,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功能:一是管理功能,如:用戶注冊管理、單點登錄與權限認證、數據匯總集成與更新維護;二是應用功能,如數據查詢瀏覽、空間化服務、以及地質災害的業務應用模塊,例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

信息應用層是在信息服務層的支持下,根據地質災害防治需求,建立的面向業務管理及面向決策支持的信息服務。

2.1.2系統架構設計

圖3 平臺總體架構設計

Fig.3 Platform architecture design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平臺體系結構(圖3)包括數據采集層、數據中心、信息系統和信息系統4個組成部分。系統基于各類地質災害信息,通過數據采集子系統,采集各類地質災害信息業務信息,構建統一的數據中心;基于數據中心提供的統一數據模型和數據服務,構建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子系統,通過信息系統為地質災害防治業務提供一張圖服務,為政務辦公系統提供各類信息服務。

(1)數據采集層

數據采集層獲取的數據主要是各類專業屬性數據、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專題空間數據、災害點(體)空間數據及其他數據。專業屬性數據通過入庫工具或傳感器自動導入到屬性數據庫中;空間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及保密處理,通過專業的入庫工具或GIS工具導入到空間數據庫中;由調查、綜合研究或其他活動獲取的未建庫或初建庫的數字化文件/數據庫,通過入庫工具直接進入到數據中心層。

(2)地質災害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是構建與網絡和硬件存儲環境之上,基于關系數據庫和GIS技術,面向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和信息平臺構建的統一的數據存儲、管理、應用和服務平臺,是業務系統與數據資源進行集中、集成、共享、分析的軟硬件設施及其數據、業務應用等的有機組合。

數據中心在已建設完成的國土資源數據中心基礎上,面向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和信息平臺建設需求,構建統一的數據存儲、管理、應用和服務平臺,兼容基礎地理、基礎地質、地質災害調查、綜合研究、動態監測、業務應用系統等各種來源的多源、多尺度海量數據,實現各類地質災害數據的一體化存儲、管理和服務。基于元數據和數據查詢檢索系統,實現數字化資料的管理、查詢、檢索和一體化服務。

(3)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層構建于數據中心之上,提供了面向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決策支持的一體化信息服務。其中業務應用系統面向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穩定性評價、預警指揮等專業領域,實現了業務應用的專業軟件和工具。

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及“一張圖”基于業務應用系統,集成各個業務應用及其成果數據,展示數據中心內的本底數據、業務數據、數據產品和信息產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一張圖的基礎是一個統一的、多分辨率的三維地理環境,實現從宏觀、到區域、到局部地理環境的三維可視化;在三維可視化環境下,基于GIS技術,應用不同的圖層,集成地質災害位置、分布、動態監測、群測群防等多種來源的數據和信息;基于這些信息實現不同的業務應用,例如災害信息的空間分布、信息查詢、統計分析;動態監測信息的可視化;監測預警成果的展示以及與災害點、群測群防點的疊加可視化和分析等應用。

(4)信息系統

基于政府和業務支撐部門具體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業務流程,建立各類信息(例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工具。實現面向公眾的信息系統和面向政務系統的信息模塊。

2.2 信息化平臺建設

基于以上系統設計目標和任務,平臺建設內容主要分為網絡及機房建設、基礎軟硬件采購、標準體系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建設以及系統集成與咨詢7個方面(表1)。

3. 結論

本文從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基礎設施現狀、數據資源現狀、應用系統現狀3個方面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1)海量數據分散無序、數據集成度較低;(2)缺乏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3)綜合分析能力不足;(4)信息服務能力不足、可視化程度低;(5)急需加強數據及信息安全保護。結合廣東省已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實際工作需求,設計地質災害防治系統邏輯結構和系統架構,并從網絡及機房建設、基礎軟硬件采購、標準體系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建設以及系統集成與咨詢7個方面提出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平臺的基本內容,最終實現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各類信息資源及服務資源的充分共享,同r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快速響應和對社會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滿足各類用戶需求,成為政府各級主管部門及領導進行決策的有力支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魏平新,李秀娟. 廣東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實踐[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5, 26(1):138-144.

WEI Pingxin, LI Xiujuan. The meteorologic early warning research of sudden geo-hazard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5, 26(1): 138-144.

[2] 龔民,陸顯超. 廣東省地質環境分區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6, 17(3):167-169.

GONG Min, LU Xianchao. Study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zon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06, 17(3):167-169.

[3] 徐巖巖. GIS 支持下的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平臺建設[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2, (1):57-59.

XU Yanyan.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 (1):57-59.

[4] 王小平, O仁先, 江鴻彬. 省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設探討[J]. 資源環境與工程, 2006, 20(3):295-300.

WANG Xiaoping, SUN Renxian, JIANG Hongbin.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t provincial level [J].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2006, 20(3):295-300.

[5] 張像源. 基于ArcGIS Server的天津市突發性地質災害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設計與實現[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2, 23(2):111-115.

ZHANG Xiangyuan.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udden geologic hazar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ianjin base on Arc GIS Server[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2, 23(2):111-115.

[6] 祝桂峰. 廣東對占用征收林地實行定額管理[J]. 西部資源, 2014(4):59-59.

Zhu Yong. Guangdong quota management of the occupation of forest land [J]. western resources, 2014 (4): 59-59.

第7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過程;地質環境;應用

在生物活動和人類的干擾下,自然界容易產生變異,這種自然變異表現在地球表層,因為地球表層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如果自然變異的強度較大,就會對我們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這樣就形成了自然災害。地質災害是各種自然災害的常見類型。我國地質災害分布的范圍比較廣,而且自然災害出現的頻率也比較大,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比較嚴重,對生活生產和生命財產都會造成影響,同時也會破壞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1地質災害概述

受人為地質作用的影響,導致地質環境惡劣,在自然地質的作用下容易發生自然災害,導致資源,生命和經濟損失。地質災害包括的種類較多,主要有地面變形災害,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土地退化災害、水庫災害和地球化學異常災害等。頻發地質災害有一定的原因和特點。以下對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和特點進行分析。

(1)經常發生地質災害的原因

近些年,在全球氣候發生巨大變化和局部極端氣候的基礎上,造成了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具體來說,地球頻繁發生地殼活動,造成劇烈的地質變化。同時人類不能正確開采自然資源,也不能正確使用自然資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都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2)地質災害特點分析

近些年,我國發生的自然災害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的特點。人們無法在地質災害前感受到災害發生的任何征兆。如果以后突然發生地質災害,人們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對農田、建筑物、公路和工廠造成大量的損毀,同時人員傷亡也比較嚴重。這些特點都導致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困難重重,相關人員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力度。

2現階段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現狀

最初,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逐漸探索的過程,發展到現在可以第一時間進行科學防治,這也是防治工作的一個顯著進展。對地質災害開展隱患防治工作。我國對災害防治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對防治工作的來說,“防”是非常重要的,重點落實資金安排,給予技術支持,對災害防治加強教育和宣傳,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針對地質災害現狀,我們開展了具體防治工作,災后相關人員要及時抗戰,領導向災區深入指導,保證對災害的影響減輕到最小,不斷健全應急支撐體系,保證迅速的應急反應,制定相關災害條例,保證防治工作的穩步和快速發展。同時通過不斷提高預警能力,堅決啟動預案,這樣可以保證損失的減少和人員傷亡的減少。

3地質環境分析

一般情況下,我們說的地質環境包括廣義的地質環境和狹義的地質環境兩種類型。廣義的地質環境主要包括水、巖石和大氣物等自然物質。狹義的地質環境指的是巖石圈和巖石圈的風化產物等細化的自然物質。地球演化的產物是地質環境。經過了長達億萬年的時間,水圈、大氣圈和巖石圈等地球各個圈層,在能量和物質的基礎上發生交換和能量流動,形成一個相對平衡的體系。地質環境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地質環境經常和大氣圈、生物圈以及水圈發生能量和物質交換。同時地球表面各個圈層都影響地質環境。因此,地質環境的變化發展非常劇烈。這種變化也對地球表面各個圈層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在漸變和緩變的基礎上,地質環境發生變化,一段時間后,漸變轉化為突變和災變,如此循環往復??梢姡刭|環境變化呈現一定的周期性。在一個地域的某個時段將漸變發展為突變,對地質環境造成破壞,導致地質災害的產生。

4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

我們已經知道地質災害的發生和地質環境密切相關,只有保證自然環境不受破壞,才能更有效的預防地質災害。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非常有效的措施是應用地質環境,加強對地質環境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災害防治體系,通過各種措施的統籌,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從而減少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和經濟損失。下面具體分析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1)在調查地質環境的基礎上建立調查區劃體系

建立調查區劃體系可以對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評價,將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進行調查,并對其危險性進行評價,風險區劃地質災害,對重大災害隱患點進行確定,保證地質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從而更好地開展防治工程,預警地質災害監測,這樣可以方便國家級防治機構和省級防治機構正確決策和科學管理。

(2)根據地質環境的變化建立科學有效的監控預警體系

地質災害的監控預警主要由行政和預警等方面組成。通過監控預警可以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當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體系能及時捕捉前兆信息。針對不同對象,利用防災減災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員預防災害,從而應急避險,處理地質災害。

(3)在調查地質環境的基礎上對防治工程體系進行搬遷

專家通過調查地質環境,如果有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大,會產生嚴重的危害,對于這一類地質災害隱患,要加強地質偵查和評價工作,通過搬遷避讓加強工程治理,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造成的隱患。工作人員在對地質環境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4)在地質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建設應急處理體系

對地質災害來說,應急處理體系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在地質災害發生時可以第一時間防治災害。在整合科技資源的基礎上,加強突發災害的管理力度,保證重大地質災害適應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建立專門的技術支撐機構,技術裝備體系、應用技術系統和信息網絡平臺。面對地質災害,高效、科學和系統地響應重大自然災害,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防治。

(5)在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支撐力量

研究地質災害的防治科學技術是防治地質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具體來說,工作人員要研究地質災害形成的典型環境,成因模式和內在機理。風險區劃地質災害。加強對防控方法、風險區劃、檢測預警和技術標準的研究,建立模擬仿真和應急響應研究體系。在地質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加強防治,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6)建立地質環境評價體系

區域工程地質工作的公益性,基礎性較強,其服務規劃有一定的戰略性,加強對地質災害風險和地質環境安全的研究非常關鍵,建立地質環境評價體系,可以利用評價體系評價地質環境。其中包括人類聚居區,重大工程區,變遷避讓集中安置區和地質環境要素,加強對其評價。同時要對地質環境容量和地質環境質量加強評價。對氣候、地震和人為活動的影響進行充分考慮,保證地質災害風險的減少,對區域功能進行劃分。在地震多發區預留避震空地,預防災害的發生。

(7)加強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

地質環境安全可以保證人居環境和工程區域的安全,主要包括地質結構,地質成分、外部形態和工程性質等,要避免內外動力對其造成干擾,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的可能性。任何異常因素都會對工程對象造成干擾,也會對原來大的區域環境造成損害,對原來環境的區域態勢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作用強度,范圍、危害對象和持續范圍的研究非常必要,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地質環境安全評價是地質防治的一個重要舉措,可以使地質災害風險消除,加強土地利用規劃、防洪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為防災減災提供對策。這些技術性文件可以管理和控制災害風險,保證相關法律和法規的貫徹和落實。

結語

綜上所述,受到自然環境破壞的影響,地質環境顯得很脆弱。地質環境的脆弱性容易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產生的后果非常嚴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值得高度重視。本文主要介紹了地質災害基本概況,分析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和地質環境,探討了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冷小鵬.基于G/S模式的三維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平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

[2]徐瀟宇.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系統運行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

[3]肖進,李輝.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環境演化過程與后重建災害防治措施[J].工程地質學報,2012(4):532-539.

[4]劉傳正,劉艷輝.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2(5).

第8篇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特征和工程建設活動強度,結合歷年汛期氣象資料,預測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5-10月。7-10月為汛期,當連續大雨3天以上時,引發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災害的可能性較大。

二、地質災害分布情況

縣地勢相對平緩,強降雨發生頻率較低、降水量較少,地質災害較少發育,地質災害危害程度低。但受區域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的影響,縣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紅沙崗鎮區和西大窯礦區。遭遇強降水時,西大窯礦區和野芨里鐵礦開采區有可能發生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紅沙崗鎮的黃蒿溝、石井子溝、紅柳溝和西道溝等4條洪水溝下游是工業園區和牧民新村,將會發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三、災害重點預防區段

根據《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依據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和人類工程活動等情況及危害性,選擇以下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

1滑坡、崩塌災害重點防治區。各采石廠和露天煤礦開采區為滑坡、崩塌災害重點防治區。汛期前要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和巡查工作,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的群測群防責任制,將監測、預防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

2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區。西大窯和紅沙崗礦區為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對已經發生地面塌陷災害的采空區要劃定范圍,設立警示標志,開展監測。

3泥石流重點防治區。紅沙崗鎮區和工業園區是泥石流重點防治區。要加強汛期降水監測,發現險情,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地質災害防范時段

根據地質災害的形成特點和主要誘發因素,確定各類地質災害隱患的重點防范期。

一)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與大雨、暴雨同步。根據我縣的降水特點,確定7-9月為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

二)滑坡、崩塌。崩塌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降水誘發的災害具有稍滯后于降水的特點,確定79月為主要防范期;人為因素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情況比較復雜,全年防范。

三)地面塌陷??h已發生的地面塌陷災害主要是地下采礦引起的其發生、發展與采礦的強度、開采規模、開采形式等有關,礦區應加強日常監測與預報、預警工作,全年防范。

四、地質災害防治要求

一)災情速報。發現險情征兆或災情時,各鄉鎮和基層國土所要立即采取相應避讓措施,并在1小時內分別向縣防災應急指揮部和縣國土資源局上報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類型、人員傷亡及采取的防災措施。縣國土資源局應第一時間內向縣政府和上級國土資源部門報告,及時啟動地質災害防災應急預案。

二)搶險救災。地質災害發生后,轄區鄉鎮和基層國土所在繼續監測有可能再次出現險情的地質災害和次生災害的同時,要立即組織當地群眾進行搶險自救??h防災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在接到災情報告后,根據災情立即啟動防災應急預案,組織搶險救災,確保抗災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靠實防治工作責任

各鄉鎮、部門和單位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主要負責同志對本轄區、本行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負責同志具體負責,進一步健全領導責任制和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人負責制,科學編制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從以人為本、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各項規定,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基層國土所要推行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工作,即對轄區內居民建房中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簡單評估到位,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人員聯系到位,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巡查到位,地質災害防災宣傳材料和防災明白卡發放到位,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人員到位,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精心組織,加強汛期巡查排查。

要繼續堅持汛前巡查、汛期排查、重點核查制度,及早發現災害隱患點,及時將其納入監控預警范圍,落實防災工作措施,切實避免突發災害造成重大損失。汛期內,各鄉鎮和基層國土所要對轄區內學校、居民點、交通干線、重要工程等進行巡查。對納入防災預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嚴密觀測,不僅要逐點查看隱患點變化情況,還要檢查隱患點防災責任和防災避險措施的落實等情況。對人工建設活動形成的地面切坡,按照“誰破壞,誰負責”原則,督促業主依法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義務,維護好邊坡,防止和減少人為工程活動造成地質災害的發生;對建設工程可能遭受、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必須按照“三同時”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原則,加強監督管理,從源頭上減少地質災害的形成或發生。通過巡查工作,不斷細化防災預案,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扎實有效。

三)落實預案,抓好地質災害預防。

各鄉鎮和基層國土所要認真編制年度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防治預案,按照“預案進社區、預案進企業、預案進農戶”要求,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防治預案,全面落實監測責任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等防治措施,連同防災避險明白卡,一并發放到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交通、水務、建設、教育等部門根據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分別制定交通干線、水利設施、市政設施以及學校周邊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礦業權人要根據所在鄉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制定本礦區防治方案,落實各項防治措施,扎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四)加強監測,完善群測群防網絡。

要進一步完善縣、鄉(鎮)村(礦)組(點)群測群防網絡,強化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對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的重點區域,要確定專門人員,嚴密監測并及時預警;要把日常巡查與重點防范跟蹤監測結合起來,日常巡查每季不少于1次,重點防范期巡查每周不少于1次,暴雨時期實行晝夜24小時監測,并做好監測記錄;實現監測人員動態管理,針對鄉村基層干部變動情況,及時調整責任人、監測人,并加強對新增人員的培訓,確?;鶎臃罏墓ぷ饔腥斯?,應急搶險措施能落實。要開展以機構、人員、預案、監測、經費保障等為主要內容的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創建活動,建立和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落實地質災害監測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提高群測群防效率和水平。

五)加強宣傳,強化地質防災意識。

要加大力度,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和業務培訓,向地質災害監測人員、隱患區群眾普及地質災害監測方法和防治知識,使廣大人民群眾掌握基本的地質災害識別、監測、預報知識和避讓措施,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救災意識。通過向防災責任單位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向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明確鄉鎮、村、社、礦山企業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監測人,讓群眾了解防災監測人電話、預警信號、避災撤離線路等。各責任單位要在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顯著位置設立警示標志,提高過往群眾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識。

六)完善制度,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按照《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各鄉鎮和基層國土所要進一步完善汛期值班、監測預報、汛前檢查、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應急調查、領導到場、妥善處置等制度,制定每個危險區(段)和隱患點的應急方案,明確預報預警方式、躲災避險路線和自救互救方法,并落實到單位和人戶,做到應急工作責任、人員、措施“三到位”要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應急避險演練,確保一旦災害發生,能高效有序地組織搶險救災工作,確保受災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要建立完善應急工作機制和應急專家隊伍,保證一旦發生災情或險情,能及時有效進行判斷,迅速做好應急處置。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和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點要及時開展應急調查,防止災害發生或災情進一步擴大。

七)密切協作,形成抗災防災合力。

國土、發改、建設、交通、水務、教育、氣象、安全生產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按照職責分工,切實做好城市、公路沿線、學校、旅游區、礦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力。國土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發改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各類建設項目的審批管理;建設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城鎮規劃、建設的審批管理,及時制止和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章建設;交通部門要加強工程建設中地質災害隱患的防治;水利部門負責水庫(壩、渠)等水利設施地質災害的排查、監測和防治工作;教育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校舍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監測及治理工作,并將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德育列入中小學生安全常識教育內容;安全生產部門要加強對礦山安全生產、尾礦庫(壩)安全檢查;氣象部門要做好氣象信息的收集,會同國土部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第9篇

一、*年地質災害概況

*年,我鄉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7處,涉及5個村,涉及人口160戶627人,危及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預案外時有零星滑坡。

二、*年防治方案落實情況和*年災害

*年汛期來臨前,鄉政府下發了《防治方案》,并與有地質災害隱患的村簽訂了目標管理責任書,并建立了地質災害汛期值班制度,落實措施,并對各村進行了巡查、督促、檢查。全鄉地質災害隱患點7處都建立了群防點,落實監測責任人,疏散責任人共14人,下發了防災避險明白卡,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加強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動員了4戶受威脅群眾撤離險區,重建家園。

去年,我鄉地質災害工作存在的不足是受威脅農戶搬遷工作緩慢,政府無資金援助。

根據地質災害調查,我鄉災害以中型滑坡為主,*年隱患點7處,轄5個村,危及民房160戶,農田210畝。

1、大神山坎下崩塌(青山村5社)1戶;

2、吳家溝崩塌(互助村3社)4戶;

3、望牛石坎下滑坡(互助村4社)2戶;

4、南陽碥滑坡(天鵝村1社)138戶;

5、堰塘灣滑坡(燈塔村3社)9戶;

6、薛家溝滑坡(燈塔村5社)16戶;

7、丁家壩滑坡(涼豐村6、7、8社)農作物。

災害發生時間:5?D10月汛期。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為主,可能造成房屋被毀、農田變形、耕地受損、水渠沖斷等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危害點村、社組織搶險小分隊排查險情,做好了一切防治工作。

三、*年防治方案

我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本著以人為本,堅持預防為主,避讓和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地質災害易發區村、社、農戶應加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責任制

防治地質災害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鄉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充分認識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防治地質災害工作提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宣傳的高度來抓,成立了以副鄉長肖中印為組長,相關人員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鄉黨政辦公室,電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層層落實責任,專人負責。各村主任要重視防災減災工作的領導,指導地質災害監測預防工作。

2、加大宣傳,群測群防

各村要廣泛宣傳和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等法規,利用廣播、電視和各種會議宣傳地質災害發生時間,誘發因素等,增強村、社干部和農戶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位于災害點的村和農戶,要建立日常觀測制度,搞好登記,將明白卡發到社、農戶。對可能發生災害危險點的村社,必須落實專人觀測,做好預報預測,制定切實可行的躲避措施,對疏散路線、時間、疏散安置地、預警方式進行周密安排,確保災情發生時不造成人員傷亡,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按照誰受威脅、誰負責監測的原則。各村社要加大宣傳,使廣大群眾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觀測、監測、預防、預報知識和避讓措施。按照“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監測體系,把災害防治工作落實到村及村民。

第10篇

要做好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就必須先了解地質災害的分類。地質災害的分類一般來說是比較復雜的。從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自然變異引起的地質災害,稱為自然地質災害;另一類是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如果從地質環境或者地質破壞的速度上劃分,可以分為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和緩慢性的地質災害。突發性的地質災害也即是人們常說的狹義的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緩慢性的地質災害又稱為環境地質災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地質災害的成因

1.由于礦產資源開發和采掘的不規范性,部分開采工人的安全意識淡薄,使他們在開采時,存在不合理或違規的開采現象,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過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導致人為地不合理開采,對安全工作不予重視,預留的礦柱較少,長時間的不規范開采造成應力失穩,形成采空區坍塌、山體開裂等,繼而發生山體崩塌滑坡。

2.在河流斷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區水庫和攔水壩,使下游河段的水體發生了變化,當特殊原因誘發堤壩決堤時,會引起嚴重的地質災害,如:泥石流、兩側山體滑坡等,造成地質災害發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攔水壩的滲漏和水土的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潤和軟化作用,也導致了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

3.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土地資源逐漸稀缺,人們不斷地開挖邊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的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當應力失穩時,極易誘發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4.由于人們對環境的無節制破壞行為,導致了地質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大量的砍伐樹木、放炮采石、破壞植被,從而嚴重破壞了穩定的生態環境,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耕地的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關于地質災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強地質災害的安全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的環境意識: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工作的宣傳力度,強化人們對于地質災害的普遍認識,明確地質災害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的嚴重影響,有關部門的管理人員必須強化災害意識,確保在地質災害來臨時能夠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應對災害風險,從而不至于驚慌失措。管理人員和人民群眾都要正確認識到地質災害的不可預見性,強化地質災害防范意識,使之能夠在地質災害來臨時主動應對風險。例如:可以村為單位,開展地質災害的知識講座、組織廣播電視講座等,對人們大力宣傳地質災害知識,培養全體人民的災害意識,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質災害教育宣傳欄,從而保證做到在地質災害來臨前做好預防,在災害中從容應對,在災害發生后能夠積極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通過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使他們對災害能夠更加重視,做到居安思危,增強防災的意識。

2.建立地質災害有效科學的預警系統:建立有效科學的預警系統,需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通過對不同地區地質災害情況的分析,建立起適合當地情況的完善的地質災害防范制度和應急預案,并通過上傳下達,層層落實,確保每個環節都安排具體人員負責。有關部門的管理人員需要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及時地對地質災害進行適時監控,定期一些關于地質災害的宏觀變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員對地質災害的把握程度,從而采取有效的地質災害防范措施,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時還需要在一定范圍內建立起地質災害防范的電子網絡平臺,這已經逐步成為加強地質災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這種網絡平臺中,可以將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情況及時匯報到相關部門,從而為該地區提出有效地災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質災害防范的及時有效性。這能夠迅速地將地質災害防范工作覆蓋整個地區,全部聚集到這個監控空間中,并在地質災害防范過程中實行動態監測,做好災害防范措施,盡可能地規避風險。

3.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效果,必須建立一套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制定一套完善而又規范的管理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必須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1)規范用于地質災害防治的資金、預算和管理,建立嚴格的審批和監督制度。(2)規范職能,加強相關部門的職責劃分,確保各部門人員在自己的權利范圍內做好本職工作和行使職能。另一方面,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掌握地質災害在一定區域內發生變化的規律,找出地質災害的易發區和危險區域,并確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管理體系,同時加強對信息系統的建設,要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配置與地質災害管理相適應的軟、硬件設施。作為上級主管部門,要與地方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共同提出解決辦法,在政策上給下級部門創造條件,使地質災害管理信息化建設得到更快的發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對于地質災害情況復雜的區域,要做到24小時監控,重點管理。

4.因地制宜加強綜合防治工作: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過程中,除了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識,建立對于地質災害的有效科學的預測系統和科學的管理制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強綜合防治工作。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要積極行動起來,鼓勵和帶動村民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保護好水土資源,盡量減少水土資源的流失,礦產資源的開采過程需要科學管理,整體規劃,邊采邊治,杜絕盲目開采。另一方面,在建造水利工程的同時,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渠道的滲漏和水土的流失,減輕土地的浸潤和軟化作用,從根本上杜絕此類地質災害的發生。更主要的是,各地要依據實際情況,加大已有應急地質災害點的治理工作,從資金、技術、人才上予以重點扶持,將地質災害治理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去安排,去規劃,去治理,一切以圍繞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的優化為基本出發點,合理布局,綜合整治。另外,要建立一支有力的快速救援隊,對災區提供及時的幫助,最大程度的減少災害的損失,同時,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使災民在眾人的幫助下,盡快脫離險境,水利的恢復生產和正常的生活。#p#分頁標題#e#

第11篇

(一)重點防范時段和災害類型。根據我區地質環境條件、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強度,結合汛期氣象趨勢預測,2009年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仍主要集中在3—9月,區內大部分地區春、梅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率略高于去年,臺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率與去年持平。春、梅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連續大雨3天以上、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高陡邊坡崩塌及滑坡。臺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臺風降雨開始時至臺風過后降雨停止后48小時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山區滑坡、崩塌、小流域泥石流。

(二)重點防治對象。雙橋、太真、上方、黃壇口、湖南、大洲等鄉鎮汛期降雨強度大,地質環境復雜,現狀地質災害隱患眾多,屬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鄉鎮。重點防治對象是:大中型水庫岸坡、新建新修簡易公路沿線、山區中小學、閉坑礦山的采空區及棄渣堆放點、旅游風景點內險要地貌處、開挖強度較大的民房及穩定性較差的泥石流隱患溝等。

全區需重點做好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7處:

1、列入市級以上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黃壇口鄉下呈村泥石流和上方鎮界頭村后山滑坡隱患防治點,由所在鄉鎮設立防災明白墻,并根據《*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及防治現狀確定年度防治任務、目標,編制防災預案,交區國土局備案。

2、列入區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防治點5處,即黃壇口鄉黃泥嶺村桃源滑坡隱患、上方鎮姐妹山滑坡隱患、上方鎮大坪地村石灰石礦棄渣堆泥石流隱患、杜澤鎮廟前枧頭塢村泥石流隱患、雙橋鄉黃蒙村泥石流隱患。上述地質災害(隱患)所在鄉鎮要逐點編制具體的防災方案,并認真做好監測預警工作。

二、地質災害現狀

我區是*省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之一。根據《*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面積約1196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8%。截止20*年底,我區共分布地質災害隱患點47處。其中滑坡13處,占28%;崩塌13處,占28%;泥石流19處,占40%;地面塌陷2處,占4%。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人員419戶1736人,財產5599萬元?;隆⒈浪?、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區,由于殘坡積物相對較厚,修路、建房削坡、礦山開采、開墾種植等人類工程活動較多,破壞了山坡的平衡狀態,易誘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巖溶地面塌陷隱患主要分布在覆蓋型巖溶比較發育的上方鎮,冒頂地面塌陷隱患主要分布于石煤、方解石等坑采礦山較多的上方、峽川等鄉鎮。

三、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任務

(一)擬訂和實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鄉鎮要結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針對重點防治對象,擬訂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報區國土局備案。要認真分析本地區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特別注意自然因素和各類工程建設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種類、分布范圍、發生時間等規律,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要進一步明確并落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特別要根據農村基層干部調整變動情況,及時明確責任人、監測員,并加強對新增人員的培訓。汛前要組織一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重點檢查人口密集的城鎮地區、交通干線、旅游風景區、及山地斜坡地帶、河流兩側邊坡、庫岸、礦山采空區及等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及時排除隱患。

(二)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各鄉鎮(街道)要進一步完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補充抗臺風及暴雪低溫氣象條件下地質災害防御的應急管理內容,并注意避災地點安全性的評估,確保預案啟動實施中的有效性。要適時組織應急預案的實施演練,增強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鄉鎮要結合汛期防洪,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救援隊伍,設立安置區,并配置必要的應急裝備,增強應急處置能力。

(三)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對保障我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各鄉鎮(街道)對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隱患,要充分結合當地山區小流域的整治,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措施。威脅人員眾多、危害嚴重的,要在汛期前編制完成防災預案,確定監測人員,落實防災責任人及防災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質災害搬遷避險及工程治理工作時,也要充分考慮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災要求,優先安排項目和資金,切實保證受威脅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與治理、搬遷避讓。各鄉鎮(街道)要加強地質災害隱患的勘查與治理、搬遷避讓。規模較大、危險性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勘查的基礎上實施工程治理;對經勘查比選后認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術難度大、經濟不合理、自然環境條件差、不適宜人居的災害點,則實施搬遷避讓;對規模較小、危害較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用簡易監測措施來監測災體的地表位移,通過預警預報、臨時避險等方式擺脫地質災害威脅。通過勘查治理、搬遷避險和預警預報項目的開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隱患的威脅,保證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加強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我區上方、灰坪、太真區域是*市三大石灰石集中開采區之一,有關部門及所在鄉鎮要加強管理,落實責任,加大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對廢棄礦山,應進行削坡、復墾還綠,消除隱患;對生產礦山,應結合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要求,邊開采、邊治理、邊復綠;對待采、待批礦山,要按照開采利用方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嚴格管理、規范采礦行為。

(六)強化工程建設與運行的地質災害防治。凡在地質災害易發地區進行工程建設、新建礦山、移民遷建、旅游開發等,以及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強對評估成果的監督檢查。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和評估報告中提出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抽查或監督檢查。對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三同時”制度執行不徹底的建設工程,要及時下發整改通知書,遲遲不整改的,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加以處罰。

(七)做好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鄉鎮(街道)、各有關部門在舊村改造、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基礎設施建設中,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集中居民點、重要工程設施建設的,須按相關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保證農民建房能選擇一個安全的地質環境,預防人為引發地質災害,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擬建房的農民宅基地,國土部門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逐戶調查,填寫評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個評估報告,統一報批。我區農村“康莊工程”沿線存在較多的滑坡、崩塌隱患,在汛期,各鄉鎮(街道)要加強道路沿線邊坡的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八)抓好交通及水利工程沿線、山區中小學、風景名勝區地質災害防治。我區部分交通及水利工程沿線、山區中小學、風景名勝區,存在一些地質災害隱患。在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相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編制防災預案,對存在較大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段,要提出治理方案,進行工程治理。

四、職責分工

(一)區國土部門。

1、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指導鄉鎮(街道)建立和完善防災網絡,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人。

2、加強年度防治方案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汛期值班制度,堅持災情巡查制度和落實災情速報制度。

3、對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調查,查明災害發生的原因、規模和造成的危害及今后發展趨勢,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意見。認真配合當地鄉鎮(街道)核查因地質災害沖毀、淤積的耕地情況,幫助房屋倒塌災民落實重新建房用地。

5、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管理,對防治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

(二)區水利部門。加大水利建設工程項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力度。對易發區內進行水利建設工程的,督促業主單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有人員居住的大中型水庫岸坡,要進行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劃分易發地段,落實監測、巡查責任。汛期之前,對病險山塘水庫、盤山水渠滲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進行認真檢查,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措施。災情發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損毀情況,制定損毀工程修復方案,及時搶修被毀水利工程。

(三)區交通部門。加大交通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力度。對易發區內進行交通建設工程的,督促業主單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邊坡未治理的交通沿線,要進行詳細調查,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地段,落實監測、巡查責任。對因公路建設而引發的地質災害,督促業主單位,及時治理,消除隱患。汛期加強地質災害隱患較多公路沿線巡查。

(四)區教育部門。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山區中小學,須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治措施。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中小學新建、改建、擴建的,督促業主單位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汛期加強山區中小學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

(五)區旅游部門。加大風景名勝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力度。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重要風景名勝區,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治措施。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旅游工程建設的,須督促業主單位按要求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汛期加強風景名勝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

(六)區規劃、建設部門。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未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建設項目,不予審批。對農村集鎮建房,必須嚴格按規劃建設,遠離地質災害危險區。

(七)區農業、林業部門。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對不宜耕種的山地,要督促鄉鎮、村堅決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水田應改為旱地,滑坡體上嚴禁全墾造林。

(八)區財政部門。落實必要的防災網絡建設和地質災害動態巡查、監測的工作經費。在災害發生時,落實受災人員救助資金和災害治理資金。

五、地質災害防災對策和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防治責任。地質災害防治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也是政府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職責。各鄉鎮(街道)、各有關部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重要日常工作,主要負責人負總責。要強化責任落實,并把地質災害防治列入年度工作責任制考核目標。凡有地質災害隱患的鄉鎮(街道)都要成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鄉鎮(街道)行政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同時監督指導地質災害點所在村成立地質災害監測小組。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各有關鄉鎮(街道)、部門防災工作責任制等制度和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和督促,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抓好整改落實。有關部門要做好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落實。

第12篇

關鍵詞:水利定額;工程造價;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類項目工程的造價編制及計算等相關工作與治理的實施措施相關聯,本文主要針對地質災害的合理防治項目造價編審過程中水利定額以及與之相關的技術規范的應用等進行分析,旨在為地質災害防治類工程造價編制及定額選取等相關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

一、工程的類別以及取費分析

(一)工程類別

工程類型主要分為三類,即大型、中型和小型,針對大型工程而言,其所需的總投資在2000萬人民幣以上,針對中小工程而言,其總的投資在500至2000萬人民幣之間,而小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在500萬人民幣以下。而且對于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等級還可以從人員財產保護的數量及勘查經費進行劃分。地質災害類防治項目工程與其他工程項目有著一定的區別,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程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對人們群眾財產生命的安全保證,以此促進社會經濟的科學穩步發展,基于此,在不進行搬遷的基礎下,需要進行必要的災害防治工程實施。而在地質災害類項目工程的相關造價內容編制中所主要進行參考的依據是水利項目工程的定額。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的內容是引水工程、樞紐工程和河道工程幾大類,而針對地質災害防治類工程所參考的主要是河道及引水類工程,該類工程項目內容主要包括堤防、渠道、水閘以及泵站、隧洞和渡槽等。

(二)取費標準

由于工程具有不同的類別,因此會具有一定差別,這樣工程的取費也會存在差距,在對工程的類別進行劃分的過程中對其工程的取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顯而易見,地質災害的基本防治類工程與水利工程之間在建設的根本目的、內容、作用以及設計的相關規模以及標準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別,因此二者是不同類型的項目。造價編制的相關人員在進行地質災害防治類項目的概預算編制時,針對水利定額的選取環節就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以防治項目工程所實際采取的對策為依據在水利的定額中進行合理工程類別以及工程取費標準的選取時將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三峽項目工程重慶庫區的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在人工費單價概估算時,主要以《水利工程設計高估算編制規定》中的河道項目工程費用為依據進行指標的相關計算,其在針對建設主要材料的概算單價設定時,主要是以編制期間內,造價管理部門所的價格水平為依據進行確定,所未涉及的建設材料則主要以市場詢價的形式進行確定。而針對工程的單價和詳細的取費標準則需進行進一步的水利定額選取,涉及工序復雜,所選取的定額也不同,存在較大的困難。

二、費用構成

地質災害防治類項目在對水利定額進行參考時所涉及的費用為建筑工程費、預備費和獨立費用,這些費用中的部分內容與地質災害防治類項目的實施內容、周期和具體的建設規模相關,以下進行簡要分析。

(一)建筑工程費

為了使地質災害防治類項目順利實施,需要對其相關的配套設施進行建設。例如,臨時的房屋、道路以及水電和相關建設材料的運輸等等,但是在其建設的過程中不可能與水利工程一樣進行大規模的建設,雖然此環節所涉及的費用不高,但是針對整個災害防治類項目而言,其在整體的經費預算中所占的比例與其他的行業相比相對較高。但是此環節造價相關人員在對臨時的項目工程進行歸類時常常出現混亂,可能導致設施費用的重復計算,以此對防治資金進行浪費,針對此問題,可以在措施費用進行臨時設施費用的包括,同時依據實際工程特點和情況進行相應補充。

(二)預備費

預備費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和價差兩種預備費用,地質災害防治類項目其性質為非標準設計類工程,聯系密切的為地質情況,因此有可能會因為地質情況不斷變化和設計相應變更對挖填工作量進行增加,因此需要進行基本預備費用的定額計算。而由于地質災害防治類項目其自身周期短,因此在針對設備、人工和材料的漲價情況一般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因此不對價差預備費進行考慮。

(三)獨立費用

獨立費用主要內容為生產階段準備費用、建設階段管理費用以及勘測設計費用、施工場地征用及建設費用等,其內容較為豐富與水利工程自身特點相符合,但是其中的生產準備及聯合試運轉費用與地質災害防治類項目無關聯,而且其眾多費用與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實際管理模式相背離,地質災害防治類項目管理主要由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按照分類分級原則進行管理。

三、定額適用性分析

以下主要針對地質災害防治項目主要治理舉措及定額適用情況進行分析。首先,錨索工程。錨索工程一般在崩塌體和滑坡治理中進行應用,主要設置在巖石邊坡以及土質邊坡位置,施工方式較為常見的即為跟鉆進和潛孔錘,最低的噸位為500kN,而在水利定額中噸位的最小值為1000kN,而且主要針對內容為巖石邊坡,通常所采用的方式為固璧灌漿轉進,因此該定額針對此項工程并不適用。其次,格構梁。地質災害防治項目除了需要對削坡卸載進行實施之外,還需要在邊坡上進行砼格構的設置,但是與水利工程相比不存在大范圍內的清方,因此其坡面實際平整度也會因為修整的不同而存在差別,一般情況之下,針對土質邊坡所使用的混凝土量與巖石邊坡相比較低,但是與常規形式不同,此環節混凝土的實際消耗量通常情況下都與水利定額相比較高一些。再者,為石方開挖。當地質災害涉及到重要設施和建筑時,進行石方開挖不可以進行爆破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靜態爆破的形式,但是這種方式由于開挖效益低,因此成本也較低,在定額中無對應內容。

結束語:

在對地質災害防治類工程進行定額的相關選取工作時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的實際內容與定額的具體適用范圍進行有效的結合,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計算,而為了對計算口徑一致性進行保證,需進行統一定額的編制,因此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吳寶和,鄒嘉興.水利定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造價中的應用[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2,23(2):100-106.

[2]嚴敬.水利定額的組成和使用[J].科技資訊,2012(6):155-1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县。| 育儿| 盱眙县| 盐源县| 山丹县| 建始县| 白水县| 灵台县| 荥经县| 宜兰县| 保定市| 浙江省| 上栗县| 博罗县| 南华县| 清水县| 西吉县| 若羌县| 扎赉特旗| 蒲城县| 新丰县| 科技| 子洲县| 个旧市| 石阡县| 兴业县| 方城县| 滨州市| 涟水县| 运城市| 大化| 锦屏县| 双牌县| 莆田市| 汪清县| 昔阳县| 巴东县| 英吉沙县| 平和县| 汶川县|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