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8 22:35: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言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因此,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當務之急。整體語言教學因其嶄新的教學理念,實用的教學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廣泛的重視。
一、整體語言教學
整體語言教學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最初應用于美國中小學語言階段教授本族語兒童的語言藝術及閱讀教學中。整體語言教學強調語言的整體性,反對把語言肢解成音素、詞素、詞匯、語法等;它強調口頭語言(聽、說)和書面語言(讀、寫)之間的互動性及內在聯系,認為在自然的環境中,兒童書面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與口頭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十分相似。因此,主張在教學中同時培養兒童的聽、說、讀、寫能力,后來,整體語言教學法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等領域之中。
從此,整體語言教學在各國的語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解釋。語言學家Goodman認為,整體語言教學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教學方法和技巧,而是關于語言學習語言教學語言內容及學習環境的一整套理論和原則(1992)。Brown概括了整體語言的內涵。它包括: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對學習社團的集中關注;語言的社會性;真實自然環境下的語言使用;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學習;整體的、非傳統的評估技巧;四種語言技巧的結合(1994)。
二、整體語言教學的理論依據與教學原則
整體語言教學是建立與構建主義心理學、功能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多種學科研究成果上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整體語言教學法的研究者們認為,事物的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整體永遠大于部分的相加,學習和被學習的對象不能割裂開來(Weaver,1988)。Rigg也強調,語言是一個整體,不應當被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成分,任何企圖把語言分為語音、詞匯、語法、句形等部分都會使語言喪失其完整性(1991)。Genesee也認為,聽、說、讀、寫是語言作為功能結構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技能不應當被分成聽、說、讀、寫,而應當同時教(1994)。整體語言教學法的主要倡導者Goodman指出,兒童對文字和書面語言的知識以及讀寫能力,并不是等口語能力發展完善以后才開始發展,而是很早就開始與聽說能力同時發展的,很早就對書面語言已有一定的認識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Goodman,1992)。在自然的環境中,兒童能像學會聽說一樣學會讀寫,他們讀寫能力的發展過程與聽說能力的發展過程是并駕齊驅的,是自然語言學習的延伸(Goodman,1987)。因此,把語言分為聽、說、讀、寫的傳統教學法是不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是不科學的。
整體語言教學的主要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學習的整體性。整體語言教學理論認為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入手,而后再從整體到部分。Goodman提出,“應將語言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學習。”語言不應被分解成語音、語法、詞匯,語言技能也不應被分為聽、說、讀、寫。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出發,聽、說、讀、寫同時發展。
2.語言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能力、興趣、動機、目的和差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有目地的學習和運用語言。通過觀察,根據學生的差異,分別給予不同的指導和要求,使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個性化的指導與提高,有效地促進個人的學習。
3.通過自然的語言環境來培養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不應人為地把語言知識和技能分割開來孤立地進行培養。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具有直接影響,因此,要為學生提供一種自然良好的語言環境,創造一種即自然、輕松又備受重視,能夠展現自我價值的學習氛圍和語言實踐機會。課堂上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課后要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第二課堂、英語俱樂部等活動,使他們能夠更多地生活在英語語言的環境之中。
4.學生之間的互助同伴關系。學生之間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伙伴關系。他們可以一起閱讀、一起討論,互相批改作文,互相輔導;還可以小組的形式就某些話題或某些內容進行辯論,可以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種互助合作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的語言交際活動。
5.學生聽、說、讀、寫技能同步發展。英語教學一直遵循著“聽說領先,讀寫在后”的傳統規則,即必須在聽說能力達到相應程度時才能進行讀寫能力的培養。相反,整體語言教學認為聽、說、讀、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應該同時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別培養。在聽說語言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使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在自然的環境中得到同步發展。
6.教師的功能從語言知識和技能傳授者轉變為策劃者、鼓勵者和啟發者。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上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實踐培養自己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
7.允許用學生的母語組織教學。整體語言教學法認為使用母語組織教學有助于學生建立概念,促進學生的英語習得。在成人教育中,適當地使用學生的母語組織教學能使學生更迅速地理解教學意圖與內容。
三、整體語言教學實踐
整體語言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上活動的主角,一切活動都以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并得到提高為目的。教師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問題的提出者,提出問題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提高語言能力;又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通過設計組織教學中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言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進一步提高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
整體語言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可分為三個步驟:
1.課前活動。
作為整體語言教學的第一環節,讀前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使他們對即將學習的課文產生興趣,以探究的心理完成課文的學習。教師通過引入課文的背景知識,或者提出與主題相關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興趣。
2.讀中活動。
讀中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從宏觀上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與分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skinning,scanning,skipping”等閱讀技巧快速完成對課文的閱讀,同時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思考與討論。講解課文時,既要注重語篇教學,又要兼顧語言點的解釋,使學生在對課文通篇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文中的語言點。對于結構復雜較難理解的句子,可以通過分析語法結構譯成中文的方法進行講解。講解課文時,對語言點只需指出基本意義,不必詳細講解,以免誤導學生過于注重詞句而忽略語篇,語言點的詳細講解可以放在詞匯學習時進行。整體語言教學這種由面到點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而且所學的語言知識也更加扎實。
關鍵字:C語言;編程;課堂教學
C語言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編程語言,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和上機課的實踐操作,掌握一定的語法規則和編程能力,為今后的程序設計和軟件開發做好準備。同其他計算機語言類一樣,C語言語法規則多,知識點瑣碎且枯燥,往往在課程開始,學生還有些學習興趣,但是隨著內容的不斷深入,使用方法隨之靈活多變,使得學生變得摸不清頭腦,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受到影響。因此如何上好C語言課,是目前老師和學生們面臨的共同難題。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對該門課程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學生對這門課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與態度,很多人認為該門課程就是介紹C語言的一些概念、語法規則等基礎知識,另有一些學生則認為跟其他的程序開發語言,如,Java、C#等相比,C語言已經過時,用處不大。其次,我們的教師在C語言的課堂講授上大多數還停留傳統的基礎上,沒有創新,授課還是以基礎語法的講授和掌握為主,雖然這使得學生系統和完整地學習了理論知識,但卻忽略了學生的編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被動式的接受教育,因此他們積極性并不高,學習興趣不強。在上機課過程中有的學生過分依賴書本,每次上機,學生就拿著書本上已有的代碼來驗證算法,因而對知識的運用上缺乏靈活多變的能力。第三,雖然課后我們布置了一些題目讓學生們去鞏固課堂上的知識點,但是因為缺乏對過程的監督,大部分學生根本不是通過自己獨立思考來完成的,而是抄襲網絡或者一些教材上的案例,因此教師根本無法真正檢測學生是否學會所講授內容。
二、可采用的措施和方法
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可采用以下措施來進行改進。
1.重視第一次課,讓學生對C語言產生的良好印象
學生們以前從未接觸過C語言,對此既好奇又有所畏懼。第一次課課堂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今后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可以在第一次課時講解一些能夠被學生所接受的內容。比如:給學生展示一些C語言編出的小游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向學生展示C語言的重要性。給學生講解C語言的編譯環境,了解程序執行過程等。
2.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細化和模塊化的程序設計思想
也就是先整體規劃設計,再確定具體方案,最后進行各部分的設計。用這種方法便于驗證算法的正確性,在向下一層展開之前仔細檢查本設計是否正確,正確后再向下一步細化。如果每一層的設計都沒有問題,那么整個算法就是正確的。如果在調試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也方便查找原因。另外,在程序比較復雜的時候,還可以采用模塊化的設計,根據程序的功能將其劃分為若干的子功能模塊,如果子模塊還太大,那么就繼續劃分成二級子模塊。通俗一點來講,就是將一個大的任務分成若干個子任務,這樣的話每一個子任務完成起來就要簡單多了。
3.多次講解,反復練習,熟練掌握
由于C語言程序書寫很自由,它的運算符又多樣化,這使得學生在某些問題上經常犯一些小的錯誤,比如,書寫符號不規范,變量的類型搞不清,缺少句末符號,丟三落四的的情況經常出現。針對這類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反復講解,重復練習,讓學生徹底改掉這些小的毛病,直至規范。
4.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
由于很多學生的數學底子比較薄弱,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因此對于C語言這類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帶來了一些困難。所以課題上,我們除了要加強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能力的訓練上以外,還要講解一些數學知識及邏輯知識。比如,我們在向學生講解一道等差數列的程序算法之前,可以先讓學生重新回顧一下中學時代所學的等差數列的概念及相關計算公式,然后再運用到我們的程序上,這樣循序漸進,學生才容易接受。對那些帶有復雜的數學公式的算法要大膽取舍,看清哪些適合于學生。這樣雖然學生少學了一些復雜深奧的東西,但是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這樣自然也對學生編程能力的培養起到了推動作用。
5.重視上機實踐
要想學好C語言,上機實踐課非常重要。學生上機操作做好了,才能樹立編程的信心,才能夠產生成就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上機實踐課之前,我們可以先給學生布置好題目,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為此做準備,教師可采用引導的方法給學生一些提示,比如要用到哪些算法,函數,整個程序的結構設計包括哪些模塊等等。在上機過程中,也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多多鼓勵學生,不要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要引導學他們向創新思維飛躍。上機課結束后,要及時查看學生的實訓效果,而不能不管不問,讓學生知道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對他們所做的及時給予認可,要讓學生知道,編程并不像他們想象中的那么難,只要肯動手動腦,就能做到。
三、結束語
我們知道,任何的教學方法都不能涵蓋所有的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總結,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方法。C語言教學方法的改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開展教學,不但讓學生充分認識該課程的重要性,也要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并以提高他們的編程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為目標。這樣,才能適應現代職業教學的理念,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幼兒 語言 教學
一、幼兒語言教學的特點
1、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和隨機性,有利于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
每一次或每一階段語言教學活動的目標,是根據幼兒語言教學的年齡階段目標而提出的。其中,既有傾聽、表述方面的使用語言的能力目標,又有欣賞文學作品和早期閱讀方面作為掌握學習對象的水平目標。所以,通過有目的的語言教學活動,可以全面地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幼兒語言教學活動又是一項有計劃的活動,它根據幼兒的語言教學的目標,幼兒語言發展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趨勢,有計劃地安排具體的教學活動,有順序、有步驟地訓練幼兒的語言能力,或提供語言知識作為學習的對象,從而保證幼兒語言教學目標的全面實施。
同時,幼兒語言教學也是隨機教學的一種體現。在一日生活中隨時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教師在這種隨機教學的過程中,無形的進行了幼兒言語教學。
2、教師在整合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獲得豐富的語言經驗。
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是幼兒置身于語言環境或語言信息中主動學習的過程。教師把幼兒的語言學習過程看作是一個整合的過程,與幼兒園其他領域的教學活動密切結合,引導幼兒積極地參與,從而獲得大量的、豐富的語言經驗。幼兒的語言發展正是通過在日常的語言交往和有組織的語言教學活動中所獲得的語言經驗而實現的。
3、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是一項專門的語言學習過程。
語言是一個復雜的符號系統,有自身的結構要素和結構規則。幼兒除了通過活動和交往,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有關知識外,還需要有專門組織的語言學習活動,讓幼兒有集中學習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例如:對幼兒文學作品體裁以及構成因素的初步了解和每篇作品中心思想的歸納;詞、句、語法的適當運用;會話和連貫講述能力的訓練;創造性講述能力的培養等,都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組織地進行。另外,有組織的教學活動,還可以使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已經獲得的語言經驗,鍛煉幼兒在眾多的同伴或成人面前說話的勇氣和自信心。活動中愉快情緒的相互感染,也有助于提高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和敏感性。
二、幼兒語言教學遵循五大原則。
1、輕松愉快原則。
貫徹這一原則至少要做到教得自然。可以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如吃飯時讓幼兒說出飯菜的名稱;游戲上,出示游戲的名稱和主要的關鍵詞等,不必要像小學生那樣完全以正規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次要多表揚和鼓勵。凡是可以使幼兒產生快樂的刺激物或活動都可以作為幼兒成功認識某一生字的強化物。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對幼兒尤其合適。如何讓語言教學成為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呢?首先應采取游戲法,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貫徹這一原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其次善于捕捉和觀察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將教學的內容與此密切掛鉤,如幼兒喜歡看卡通片,那么就可將卡通片的人物、情節等文字利用恰當的時機出示給幼兒。再次,要為幼兒選擇趣味性強的語言圖書來閱讀。
3、直觀性原則。
由于幼兒早期是以具體的動作和形象進行思維的,因此語言教學活動必須結合具體的事物、動作、形象、情景等,如結合跑的動作認識“跑” 字,結合錢幣認識“錢”字。對稍微抽象的形容詞可以結合圖片或故事進行學習,如認識”勇敢”二字,可出示勇敢者的圖片或講一個相關的故事來幫助幼兒理解和記憶。
4、活動性原則。
幼兒喜歡各種自主性活動,如探索活動、操作活動、身體運動性活動以及各種游戲活動。因此只有將語言教學寓于幼兒的上述活動中,才會取得最佳效果。
5、貼近幼兒生活的原則。
此原則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提出的。因為實驗發現,越是幼兒熟悉的人、事、物、時間、空間等文字,幼兒越喜歡認識,也容易認識。所以,提出貼近幼兒生活的原則,就是要與幼兒生活密切聯系的語言教起。
三、幼兒語言類教學的策略
1、加強修養,言傳身教
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認為,語言本身便是藝術。教師正是和這種藝術天天打交道的語言工作者。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中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言不僅是準確傳遞信息的載體,而且是幼兒學習語言的師范。因此,教師在語言教學中,要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提高語言的示范性和藝術性。教師在課堂上用語言彈奏出交響樂,在知音者――幼兒的頭腦里回響共鳴,收到最佳效果,用語言“粘”住學生。讓幼兒在言傳身教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語言能力。如在故事和看圖講述中,教師要注意不同角色的語氣輕重,音調的高低快慢,并輔以一定的動作體態,幫助幼兒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言教學;文化滲透;外國文學作品閱讀
一、語言教學文化的滲透對提高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意義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關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也是接受所學語言國家文化教育的過程。要在語言教學中滲透外國文學作品,就必須了解和學習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而這些文化的獲得大多源于外國文學作品。作為學習外語的學生來說,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會意義。從最基本的意義上來看,閱讀外國文學作品能提高學生的猜詞能力,擴大詞匯量,加快閱讀速度,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可以在外國文學作品,特別是世界名著中沐浴到各種各樣的、無窮無盡的、地道的語法和詞匯等語言現象,可以領略和欣賞到典雅、優美的筆調、簡潔洗練的詞語、生動逼真的表達方式及各作家的獨特的寫作風格,寫作技巧和特色。外國文學作品作家往往以犀利的眼光與審美的敏感啟迪學生從日常生活里視而不見的熟悉事物中獲得新的感受與認知。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外國作家的生平事跡和當時社會文化背景,還能使我們了解大師對世界的詮釋。通過語言教學文化的滲透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又會使學生體悟新的思維方式,并形成開放的外語思維。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言水平,提高對文學作品中表現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樂趣就是在于讓學生自己努力去發現外國文學作品中每個表層故事下存在的真理或現實。分析作品的藝術特點,掌握正確評價作品的標準和方法。從中汲取語言知識和技能,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這對學生文化素養的養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語言教學文化滲透的方法及影響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的好奇心。指導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其實,語言教學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它不僅是一個掌握語言基本技能的過程,了解其目的語文化的過程,同樣是拓展思維、培養和提高文化素質的過程。從中學過渡到大學,許多大學生閱讀習慣還沒有真正養成。他們都比較重視自己的專業課和必修課,很少有人會認真求證閱讀對于自己提高專業水平、文化素養的實際意義。很難一下步入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中,閱讀起來感覺難度又大又浪費時間。也談不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的寫作往往出現語言表達困難,句子結構單調呆板,從頭至尾都是主謂結構句式,不會使用各類修飾,使文句富有感染力,直接導致畢業論文嚴重照搬現象。要想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文化素養就從語言教學文化的滲透著手。傳統教學一般都是強調教學原則,教學理論,把各種方法的來龍去脈講得很詳盡,而如何到課堂外去體現這種教學理論和原則的應用與實踐卻是不多。對相當一部分教師來說,語言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學生外語學習的能力,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應試技巧。教師專注于提高語言水平會忽視對學生文化修養的指導和培養,對學生博覽文學方面的書籍,盡最大努力拓寬知識面方面就會重視不夠。教學內容是培養提高學生外語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教學內容不能囿于課本,也不能局限于教師的知識視野。教師不僅要把握好課堂語言教學,還要把外國文化滲透到語言教學中。外語教學不應是單純的語言教學,而是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它應為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同時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自覺意識與能力。挖掘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教育不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應與我們的研究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教師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理解,加上對語言所反映的文化的重視、自覺和掌握,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在使用外語過程中對外國文學作品認識與理解問題。另一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從多渠道、以多種形式接觸外國文學作品。提高學生語言基本功的同時努力營造濃厚的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文化氛圍。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簡要介紹外國文學作品、作者,如何提供背景信息,如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實際水平、心理特點盡可能從多方面選擇構思新穎、視野獨特、可讀性強的材料,是學生如何進行課外延伸閱讀的關鍵。首先,教師在語言教學中要適當介紹外國文學作品中的精彩部分,指導學生不僅要理解作品字面的意思,還要指導學生分析文學作品,要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內容的內涵和外延,讓學生直接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對外語語言學習的益處。只有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才能激起閱讀的欲望。通過擴大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接觸,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并自覺了解外國文化,對比中外文化異同,培養敏銳的觀察、分析和接受能力。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反過來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外國文學這門課程。其次,在課外延伸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語言教學材料背景,從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入手,使學生了解各種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增加知識,豐富思想,擴大視野。這對外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更重要,更直接,更深刻。例如:《20世紀英國小說選讀》收錄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19位有代表性的英國小說家的代表作或主要作品的精彩章節或片段,還配以簡明扼要的作家、作品介紹以及必要的注釋和旨在啟發思考的討論題。如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近代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作品,它通過農村姑娘苔絲一生的不幸遭遇可以了解19世紀末期英國農村經濟破產和農民的悲慘命運以及資產階級倫理道德和殘忍。從美國現代作家司科特•菲茨杰拉爾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中,了解美國青年一代對美國所抱的種種幻想。
任何一門專業設置都是相輔相成的。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取:1.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背誦經典散文,朗讀詩歌和表演戲劇來提高文化素養和文學欣賞水平。這是接近文學泉源的最短捷徑。它集文學、表演、音樂多種藝術成分為一體。經典散文運思巧妙,詩歌和戲劇使于樂、終于智,它們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陶冶高尚的情操,深含人生的哲理。2.通過有聲信息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的《英語經典文學名著聽讀》一書精選了英美經典文學片段,它是人們對自身以及周圍世界的領悟和獨特的表述,其意義正是對外國文學作品生命精神的張揚和可能性的追求。3.通過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并連同教材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組織學生觀看教學影片、VCD光盤的同時要精心設計問題給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思考,不至于只看故事情節。圖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積極性。而理論定勢往往會鎖定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同時也不利于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4.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態度、興趣、效果。思考題與周作業抽查調查能使教師們更快的收集大量有關語言教學中學生對相關文學作品的閱讀信息。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在課外所需的學習技能和策略的培養,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文學作品,獨立自主和創造性地學習。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同時還要兼顧到作品的趣味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為學生外國文學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語言學習中的文化內涵,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全方位地培養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意識,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及時指導學生閱讀由淺入深的相關外國文學作品,做好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入門的向導。學生文化素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深化高等學校的外語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文化素養方面,外國文學作品是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如何在語言教學中滲透文化,調動學生自覺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積極性,是語言教學中一個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25-26.
[2]Shakespeare.威尼斯商人[M].北京:外語教學出版社,1977.1-2.
關鍵詞: C語言 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科學技術已成為廣泛應用技術[1]。隨著目前高科技的發展,需要專業的計算機人才,程序設計技術是專業計算機人才所必備的基礎能力之一;與此同時計算機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程序設計技術已經成為高校計算機專業乃至一些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程序設計技術課程是以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為載體,使學生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各個專業依據培養目標和具體的課程設置選擇某種程序設計語言作為授課內容。
C語言編程技術作為程序設計技術中尤為重要的一種應用語言,也是計算機課程中一門基礎的計算機程序設計技術課程。C語言以強大的功能和廣泛的應用成為高校工科院系的首選程序設計語言,不但是計算機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而且是物理、水利建設、電子電氣、自動化控制、食品等非計算機專業的語言類基礎課;作為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主要程序設計語言課程之一,C語言在計算機等級考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二級備選科目之一,又是三級網絡、信息管理技術、數據庫的上機考核內容。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使學生獲得程序設計的思想,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而且可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2]。
1.C語言編程技術課程現有課堂教學模式的問題分析
傳統C語言教學方式主要由理論教學和上機教學組成,首先由課程教師對C語言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和演示,學生再進行上機實際操作,然后根據教材和實際授課情況安排一些輔學習訓練。但是C語言與其他程序設計語言比較,基礎理論知識具有比較抽象且涉及的知識點多,想要在規定學時內以常規的授課方式針對學生講授C語言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國高校上機教學往往因為課時少及課下學生很少進行鞏固而出現效果差[3]。
張逸琴[4]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C語言課程積極性不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強,主要是因為在對于C語言在學習中不但基礎理論知識概念復雜,編程過程中規則苛刻,而且程序設計過程和算法比較抽象,在學習程序設計編程中出錯率高,編程很難掌握。但是作為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主要程序設計語言課程,學生往往通過背誦完成考試,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創新意識、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
2.C語言編程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對于目前社會高科技需求的計算機人才,熟練掌握C語言的應用比掌握復雜的理論更有實際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我院非常重視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和局限,調動學生學習C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5]。
2.1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是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夠以聲音、視頻、圖形、語言等直觀生動形象的形式,使課堂呈現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PPT演示文稿、系統演示、案例分析和討論等方式進行理論教學;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教學資源、自主學習、在線測試、提交作業等形式進行網絡輔助教學。
2.2案例驅動教學法
在課堂上采用“案例驅動”的教學方式,用“案例”引出相關知識點,課堂上圍繞一個“案例”展開相關教學,然后對此“案例”項目進行拓展訓練和對案例的學習進行總結與回顧。最后讓學生實現案例中的相應功能,課后學生再完成課后案例中對應的功能。
在案例教學方式中,可以對“案例”稍作修改加強學生對程序的各項參數的學習;所用的案例可以重復使用,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在案例教學方式中要把重點、典型的框架和算法的要點進行提取并進行單獨多練、多講學習。
2.3分組教學
課程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組4―6人,每組組內自己解決問題,組內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組間相互借鑒,互有競爭,最后匯總所有解決方案。對比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向其他同學介紹。課堂討論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本組的意見或解題辦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編程設計的積極性,調動大家發現新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協作意識,激發學生對C語言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4學生示范教學法
課程后教師可以布置練習題目檢測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學生因缺少監督及自覺性,常常會借助互聯網、書本等其他途徑尋找練習題目答案,而不是通過獨立思考完成。鑒于這樣的情況,可以安排少量課時講解題目實施“學生示范教學法”。在“學生示范教學法”中可以讓一個同學上臺講所設計的編程,學生設計編程會展現給全體同學,在設計的編程展現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可以及時改正、更正、講解,并且介紹避免此類編程錯誤的技巧和方法。
3.結語
為了適應現代社會人才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C語言的基本方法和理論并將其融入今后的專業學習之中,必須對C語言課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改革傳統的C語言課程體系,引入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理論和實驗相結合,任務和案例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思維能力和計算機程序設計動手能力。通過C語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和了解結構化程序設計原理,運用C語言的基本要素進行基本的結構化程序設計,掌握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夠解決專業學習遇到的相關問題。在本院和老師的努力下,一定能將這門課程講授好,為社會不斷培養高能力的計算機人才。
參考文獻:
[1]孫玉霞.基于教育心理學的C語言教學探討[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105-108.
[2]劉彩虹,郭政,于建海,王錦.C語言教學探討[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02:113.
[3]鄧松,何火嬌,彭瑩瓊.C語言教學改革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8,16:55-56.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學;策略
一、構建平等對話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之間伴隨著大量的言語談話,信息交流。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教師敘述的話語多,幼兒是忠實的聽眾,或者附和一聲“是”或“不是”。即使在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中,也往往會出現教師不斷地提出“對不對?”“好不好?”等問話,幼兒連聲不斷地附和回答“對!好!”等,這是幼兒不假思索地“齊聲合唱”。在這里,教師成了唯一的知識傳授者、告知者,而幼兒成了教師的應聲蟲和依賴者。久而久之,幼兒就成為只會判斷對錯的機器人,該自己想的也不去想了,該自己表達的也不敢表達了,幼兒的各方面發展也都會受到限制和損害。
二、提供寬松的語言環境
《綱要》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究竟什么是寬松的語言運用環境,怎樣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的語言運用環境,是每位幼教工作者應考慮的問題。首先從寬松的語言運用環境說起,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幼兒成為積極的語言運用者,在交往中逐漸學習理解和表達不同的意圖傾向。教師需要特別注意保護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如何為幼兒提供寬松的語言運用環境的基礎。在工作中,我們常常看到這種現象:當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積極舉手要求發言時,老師總會有意無意地忽略幼兒的說話愿望,久而久之,就使得相當一部分幼兒成了等待教師點名發言的被動的“交往”者。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老師不妨換一種方式,兼顧到所有的幼兒,讓他們都有說話和表達的機會。例如:我園在本學期開學時加入了《分享閱讀》特色課程,這一課程給幼兒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間,將大部分的“講話機會”還給了幼兒。在開課之初幼兒表現得膽怯,無從開口。當然這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的關系,但我們也應考慮,這是否與我們平時在教學中太過頻繁地忽略幼兒要說話的權利有關?思考過后,回答是肯定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加之對幼兒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培養。活動時幼兒又恢復了爭搶表達意愿的景象,但與此同時又出現了新問題,怎樣才能兼顧到所有的幼兒,使回歸的熱烈氛圍保持下去。為此我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就是在許多孩子爭著說時,用分組或者三三兩兩自由討論的方式讓每個孩子都有說話的機會,這樣他們交往的愿望得到了滿足和鼓勵,也有了語言運用的機會。為幼兒提供寬松的語言運用環境,還應注意教師出于“教育”的目的,會在幼兒說話時打斷孩子的話而要求他“說完整”“說對”“發音正確”等,實踐表明,一旦老師這樣的要求出現,孩子的語言交流興趣會大打折扣,表現出緊張、不知所措。孩子的交往愿望在這樣的“打斷”過程中受到了挫傷。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允許幼兒說得暫時不對、不完整,要相信幼兒會在交往的過程中說得越來越準確,越來越完整。寬松的語言學習環境是愉快的、積極互動的,也允許出錯。
三、要盡量為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良好的語言環境,語言環境有助于語言的習得與提高。幼兒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而幼兒語言的運用又是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實現的。在幼兒園里,教師為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情境,是給幼兒創設可以幫助他們操作運用多種語言交流行為的交往情境。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發現語言活動中的角色表演、故事表演等這類活動非常受幼兒的歡迎。這是因為幼兒從此類活動中實現了語言的運用和語言的交流。另一方面,這類活動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在寬松、自由、有趣的氛圍里參與了故事的講述,將讀本中較口語化的句子運用于故事表演中,實現了語言的交流。這樣由老師創設的模擬情境,同樣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利用真實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會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在我所組織的一次名為《小商店》的語言區角活動中,課前我利用幼兒園周圍的有利環境,帶領幼兒參觀超市,引導幼兒觀察超市里工作人員的工作流程、工作用語等。正式開展活動時幼兒表現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在語言的運用上更顯得真實、準確、富有生活氣息,每位幼兒也都在游戲中得到了語言運用的機會。
四、閱讀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幼兒語言的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掌握知識的。”由此可見,養成一定的閱讀習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閱讀能力并不是個體先天具備的,而主要是個體通過接受早期閱讀獲得的。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就應當將怎樣讓幼兒養成一定的閱讀習慣作為教學的內容之一。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首先要為幼兒選擇有趣的讀本,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對幼兒有吸引力的書是培養閱讀習慣的必要條件,幼兒閱讀的書首先要色彩鮮艷,故事情節易于讓幼兒理解,讀本頁數適中。其次,要教會幼兒怎樣閱讀一本書。在幼兒園我們常會看到幼兒在拿到一本他很感興趣的圖書時,往往一會兒就看完了。問他看到什么,孩子們只能講出畫面表面的意思。對此,我嘗試了以下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第一步,幼兒自主閱讀,理解圖意;第二步,集體閱讀,啟發幼兒對故事情節進行猜想;最后一步,教師講述故事,幼兒表演故事。閱讀習慣的養成會豐富幼兒的語言,經觀察發現我班閱讀習慣較好的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和使用豐富詞匯的能力遠遠超過沒有閱讀習慣的幼兒。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
在語言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喚起幼兒的真摯情感,激發幼兒對語言活動的表達的積極性;渲染欣賞氛圍,培養幼兒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構建想象空間,提高幼兒語言運用的創造性,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小班語言活動中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郭獻計.《幼兒語言教育漫談》
[關鍵詞]C語言;課堂組織;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049-01
C語言功能豐富,表達力強,應用面廣,使用靈活、目標代碼率高,可移植性好,既有高級語言的優點,又有低級語言的很多特點,使得C語言有好學、易用的優點,為此很多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甚至是非計算機專業都將《C語言程序設計》作為必修課開設。但由于C語言具有繁多的數據類型、復雜的語法結構,而且我校學生又大多來自衣牧區的少數民族,計算機文化基礎底子薄,英語水平低,更沒有任何程序設計的知識背景,使得C語言變得教師難教和學生難學的一門課程,甚至在學生當中產生“談C色變”的恐懼心理。以下結合我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這門課程的實際,來淺談怎樣提高C語言的教學效果。
一、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對于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直觀感受最直接和最強烈的。在課堂上的互動不僅會對課堂教學質量產生深刻的影響,還會加深師生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實現師生J『青感和價值觀的交流。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單向進行的,一堂課教師如同牧師滿堂說教,缺乏趣味性,學生只有忍受煎熬被動地聽。這樣使學生在學習C語言時,剛開始是好奇的、積極的,但隨著課程內容的深入,有的內容需要記憶、思考,難度就陡增了,而興趣就銳減了,感覺學習C語言很枯燥、很難學。
為此,首先應該要改變教學方法。C語言這門課程的教學不能采用傳統的按部就班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首先,應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以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增加與學生的互動環節,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圍繞課程教學目標,以“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教育為主導,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既圍繞一個個的任務來教學,通過完成特定的任務來掌握新知識鞏固舊知識。從而使學生從實際參與程序設計,從完成既定任務中獲得成就感和增強自信心。當然,教師所設計的任務要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特點、接受能力和興趣,而不能簡單地套用教育發達地區的一些成功經驗,更不能想當然的閉門造車。最后,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更好的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不僅要完成計劃任務,還要培養學生閱讀一些較長的程序的習慣,通過閱讀程序寫出運行結果、分析程序的算法還能否繼續優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利用所學知識可以分析和編寫出程序,同時也提高了計算機專業英語的水平,從而激發他們寫程序的熱情。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C語言程序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掌握C語言的使用規則和編程思想、方法及技巧,要學會編寫程序代碼,學會使用各種編譯工具調試程序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
(一)注重基礎,突出重點,問題簡化。C語言教學中,課堂內容的引入要使學生容易接受,符合少數民族學生的認知規律。要做到注重基礎、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一定要把握好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力求概念準確,對于相關算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在教學時切忌在語法細節上死摳糾纏不清,而應把重點放在編程的思想,這樣就能避免脫離算法而單獨講語法規則所造成的空洞和枯燥。同時應盡可能分散難點、語言簡潔通俗,即能用一句話概括的就不要用三四句冗余詞,以免學生一開始就想放棄的消極情緒。
(二)課堂形式豐富多樣。C語言教學中,課堂形式應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多實踐并能正確理解所講的內容。對知識點的鞏固與加深理解可以采用提問及師生共同探討的方式,即探究式教學方式;采用修改現有代碼的方式,分析與預期結果有什么不同,或者和預期結果相同,但用了不同的編碼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鞏固學過的內容,即啟發引導教學方式;還可以借鑒傳統的考題形式來練習,比如可以用選擇題、填空題、改錯題等,使學生能及時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即適當借鑒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發揮現代教學設備的作用,提高課堂效果。為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體現高等教育的真諦,在C語言設計教學中,盡量采用現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提高課堂效率,如多媒體教室的應用,利用一些與教學有關的軟件與素材以及教師精心制作的課件等手段來教學,以提高課堂的含金量。將程序調試部分的講解可進行現場演示,使各種操作變得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比如在講解函數調用時,由于傳統的靜態教學很難表現出“調用”、“返回”的動態效果,而采用多媒體的動態方式,使學生有更加直觀、形象的認識,這樣就避免了教師說的累死學生卻云里霧里的窘境。還可以在演示完某些操作后,請學生到教師機上操作體驗,通過大屏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共鳴,實現了師生互動,加大了教學內容的輕松趣味性。
三、加強實驗環節,培養學生的編程水平
上機實驗是學生真正掌握C語言語法、語義、程序結構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途徑,離開了實驗操作,就是紙上談兵。上機實驗是學生加深基本概念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設計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在進行每一部分的學習的時候,都應該配有相應的學生上機實踐的機會,而且每一次實驗內容都應由教師精心設計,以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實驗內容應包括基本實驗題與綜臺n生較強的實驗題。其中,基本實驗要求每一個學生在上機調試中必須完成,而能力較強的一部分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適當做一些深人的思考,解答附加實驗題。還要求學生上機前分析題目,決定算法與數據結構,并編出程序源代碼,這樣在上機時,學生就有的放矢,主要精力放在調式程序上。最后,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提示、講解,演示以增加學生的印象,并要求學生及時寫出實驗報告,分析程序結果。只有當基本概念、語法規則與反復上機調試操作相結合,才能對C語言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也真正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程序設計水平。
四、結束語
《C語言程序設計》與其他學科教學方法不太一樣,其理論較抽象,課堂上用傳統的“板書+嘴講+課后作業”,會使學生缺乏感性認識,難以理解。采用理論和上機實驗相結合,語法與實例相并存,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才能實現提高C語言教學效果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學會.《C程序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 O年第2期
[2]陳秋娣,常夙恒.《淺談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方法》(J).教育戰線.201 O年第54期
[5l紀新華,張麗紅,洪瑾,周畢文,蔣本珊《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調查報告帶給我們的一些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4]范麗麗,王辰彥.《淺談C語言及其學習方法》(J).科技資訊.2008年第1 5期
[5]李雁飛.《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長治學院學報.2008年1 O期
《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語言是通過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而發展起來的,語言教學應當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將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思維、社會參與水平、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聯系在一起。筆者對幼兒園語言教學作了如下探討。
一、在課堂上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幼兒語言發展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與口語訓練之間架設一座平臺,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在課堂充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猶如進入說話樂園。
1.以圖激趣,想象語言。
利用生動形象的插圖,是培養幼兒想象說話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結合插圖讓孩子們進行說話練習,這樣不僅能鍛煉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而且能使幼兒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2.融入生活,延伸語言。
生活中有很多優美的事物,為進行說話的口語訓練延伸了廣闊的空間。如我讓孩子說說春天來了,大地發生了哪些變化?孩子們通過自己平時在春天看到的點點滴滴積極發言:小草綠了,桃花開了,溫度高了,等等。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融入平時生活的問題使每一個孩子都暢所欲言。
3.讓主題活動成為自然的語言環境。
幼兒的行為常受情緒的主導,因此,可以利用他們的情緒和興趣順勢展開活動,營造一個幼兒可以自主的語言環境。如聽了《小老鼠造房子》的故事后,孩子們對造房子失敗的小老鼠深表同情,迫切想為小老鼠造一所高級的現代化住宅,他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愿望:“我給它造兩層樓的樓房,有漂亮的屋頂、好看的門窗,像洋房一樣。”我們搬新家了,小老鼠可以住我們的房子。”“小老鼠可以住高層看風景,我可以給它設計電梯。”既然孩子在這個話題上有這么多的想法要表達,于是我順勢建議孩子探索主題活動――有趣的房子,接下來的探索過程無疑成了幼兒積累經驗、豐富語言的過程。而最后的總結性談話又成了幼兒自主表達的環節,激發幼兒積極動腦、踴躍發言。我深為他們的想象和創造力所折服,更為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進步感到欣慰。
基于幼兒興趣基礎上的主題活動是很好的語言環境,可以誘導幼兒進入輕松、愉快的學習狀態,讓他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能說,從而自然地提高語言水平。
二、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1.角色游戲,創造語言。
在講述故事后,為了啟發孩子想象文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可以鼓勵他們形象地表演出來。如講述故事《小白兔和小灰兔》時,為了使孩子入情入境,體驗角色,我組織幼兒分別扮演小白兔、小灰兔和老山羊的角色,想象每個角色的語言。扮演小灰兔的學生說:“我錯了,我再也不好吃懶做了,我也要像小白兔一樣,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扮演小白兔和老山羊的學生鼓勵說:“這就對了,你知錯就改還是一個好孩子。”這樣孩子們在自己創造的豐富、生動的語言情境中既深刻地增長了生活知識,又提高了口語能力。
幼兒的活動主要是以游戲為主,因此在平時的課前備課時,我們給幼兒安排一日活動,每天都有游戲。有教學活動中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游戲,有課間的組織小游戲,有戶外游戲、智力游戲、語言游戲等。在組織幼兒游戲時,我們較多組織語言類的游戲,通過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引導他們表達自己。
角色游戲是最能發展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因為它是幼兒對現實生活一種積極主動的再現,有助于幼兒學習社會,能幫助幼兒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自由地發展游戲,從而發展交往能力。我們班的娃娃家就是一個角色游戲區域,參加游戲的幼兒都要擔任一個角色,通過語言來完成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交往。一次我以客人的身份進入娃娃家,我敲門,里面扮演媽媽的小朋友問:“誰呀?”我說:“我是張老師呀!你歡迎我進去嗎?”她打開門笑著對我說:“歡迎,請進。”但當我進去以后,家里的三位小朋友卻都各忙各的,沒有人來招待我。我對扮演爸爸的幼兒說:“你看,我坐在哪里合適呀?”他拉著我的手走到小椅子前說:“張老師,你來玩,我真高興,你坐這兒吧!”給我安排好了座后,他們好像又有些不知所措了,我又說:“我有點渴了,有什么喝的東西嗎?”這時扮演孩子的幼兒跑過來對我說:“冰箱里有旺仔牛奶,可好喝了,是甜味的,我請你喝!”說著就給我拿了一瓶。我有滋有味地喝著。她又說:“這每天只能喝一瓶,媽媽說這種甜的東西喝多了牙會痛的。”我微笑著點了點頭。從游戲中的這些對話不難看出,幼兒是借助言語的交流來豐富和完善游戲的,實現對社會生活中人們行為準則的模仿和再現,在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交往中他們發展了語言,豐富了詞匯,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禮貌用語也得以建構和運用。
2.讓區角活動成為自主的語言環境。
一、角色扮演法
在教學語言工程中,我們可以采取角色扮演來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實踐證明這是提高幼兒語言表達的重要形式。如故事《古冬》,由幼兒扮演小兔子、小豬、小猴子、小熊、老黃牛,來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此外,我還經常利用晨間接待與課外活動時間,讓幼兒講述圖片內容,扮演一些故事中的角色,這樣既可使幼兒生動活潑地學習語言,又為他們發揮創造性提供了條件。
二、詞匯表達法
在豐富幼兒詞匯的同時,我經常引導幼兒學習用不同的詞表達同樣的意思。兒歌里念到“魚兒樂得搖尾巴”,我問:“樂是什么意思?”幾個小朋友說,是“快樂”、“愉快”、“痛快”、“高興”的意思。我問:“在快樂前面除了很字外還可以用其他詞嗎?”有的說:“真快樂”,有的說:“十分快樂”、“非常快樂”,我一一加以肯定。通過這種方法既活躍了學習氣氛,又豐富了幼兒的詞匯。
三、情景設置法
給班幼兒看圖片,可以留些難題讓幼兒想辦法解決。如組織幼兒觀看《皮球掉進樹洞》圖片,如果是一幅一幅地出現,很難激發幼兒去認真思考。我在出示第四幅圖片之前問:“你要是碰到這種事情怎么辦?”經過啟發,有的幼兒說:“拿把火鉗上來”;有的說:“拿根本棍,下邊用線纏個網兜上來”;有的說;“現在我們來看看丁丁想個什么辦法呢?”然后,我出示第四幅圖講述。又如講《司馬光的故事》,也讓幼兒想想:“小牛掉進大水缸,司馬光怎么辦?想出了什么辦法?我們也來想想看。”幼兒講了許多辦法,還讓他們想想哪一種辦法更好,引導他們以角色的感情去思考、聯想“我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辦?”成功的經驗告訴我這是培養幼兒學習主動性的一種有效方法。
四、圖片命題法
讓幼兒學習給圖片命題是件有趣的事情,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比如,對《奶奶,對不起》這幅圖片,有幼兒取題《小軍和小明》,有的取《兩個雞蛋》,還有的取《路上》、《道歉》、《賠蛋》等題。我說:“XX小朋友說得好,叫《小軍和小明》是用故事里的主要人物的名字來做題目”;“XX小朋友會動腦,用故事里發生的事情――“賠蛋”、“道歉”來做題目,也很好。”
五、謎語激趣法
“編謎語” 是一種語言非常精煉、概括和書面化的語言活動形式,謎面語言比較抽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幼兒理解語言的難度,但同時也是一種挑戰。讓幼兒編謎語必須在幼兒對猜謎有濃厚興趣的基礎上進行。初學時我先給幼兒示范,試用謎語,讓大家討論。并教幼兒編謎的方法:不要講出謎底,要說出這件東西的樣子、特點、用處,讓大家猜,句子要短,念起來順口好聽。接著我出示了大象的圖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大象長得怎么樣,象什么,耳朵象什么。小朋友靜靜地思考著,有的編:“一個大胖子,牙齒尖又尖,耳朵象蒲扇,鼻子長又長。”有的說: “生來怪模樣,耳朵象蒲扇,鼻子象吊車,大樹能抬起。”通過多次練習,幼兒進步很快。如幼兒編輪船謎語:“一座樓房,建在水上,載人載貨,飄過海洋。”還有的編成“高樓大廈蓋水里,載人載貨都可以。”
六、故事討論法
幼兒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時期,幼兒園的教學環境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中班語言活動,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中班語言活動1活動目標:
1、理解《三只小豬》的故事資料,初步掌握故事情節。
2、讓小朋友初步理解勤快和懶惰的含義。
3、豐富小朋友的詞匯:呼呼、嚕嚕、嘟嘟、勤快、懶惰。
活動準備:
《三只小豬》的動畫片;故事圖片;詞匯字卡。
活動重點:
豐富小朋友的詞匯:呼呼、嚕嚕、嘟嘟、勤快、懶惰。
活動難點:
引導小朋友初步理解勤快和懶惰的含義。
活動過程:
1、以音樂進場,組織小朋友觀看多媒體電教。
2、教師讓小朋友坐好,并讓小朋友欣賞《三只小豬》的故事。
教師提問:小朋友看故事《三只小豬》時,看到了故事中都有誰?它們都做了什么事?之后又發生了什么事?
3、發散思維。
(1)看故事時,故事中有那些動物?(三只小豬,呼呼、嚕嚕、嘟嘟……)三只小豬中怎樣做的?做了那些房子?(草房子、木房子、磚房子……)(2)做好房子時,發生了什么事情?
(3)之后為什么草房子、木房子倒了,而磚房子沒有倒?
(4)最后大灰狼怎樣樣了?
4、教師逐步出示《三只小豬》的圖片,進行創造性講述。
教師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邏輯性排序、討論,并進行講述,教師進行指導,分三個步驟進行:
(1)教師根據故事情節,逐步出示圖片。
(2)讓幼兒觀察圖片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討論,最后排序。
(3)豐富小朋友的詞匯:呼呼、嚕嚕、嘟嘟、勤快、懶惰。
5、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6、結合現實教育小朋友做勤快的人。
7、教師小結:
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朋友,嘟嘟是一個十分勤快的小豬,我們小朋友要向它學習,做一個勤快的好孩子,教師引導幼兒隨《勤快人和懶惰人的音樂做游戲,活動延伸:
搜集有關勤快人的動作圖片,在區域中展示,大家分享并學習,讓幼兒學習做一個勤快人。
中班語言活動2【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運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圖片情節,并運用合理的想象來發現角色的心理變化。
2、鍛煉幼兒能在集體面前自然、大方、連貫的講述。
3、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創造性排列并講述,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和求異思維。
【活動準備】
大掛圖、每組一套故事圖片、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起興趣。
1、謎語:頭上兩對小觸角,背上一座小房子;
任你怨它走的慢,悠悠閑閑從不急。(蝸牛)
2、請小朋友說一說蝸牛是什么樣子的?你捉蝸牛時,蝸牛有什么反應?為什么要把頭縮進去?
二、觀察圖片,進行講述。
1、出示掛圖,引導幼兒進行觀察:
你看到了什么?(有小蝸牛、小烏龜、小蝸牛掉進水里了、小烏龜背著小蝸牛。)
2、鼓勵幼兒大膽的講述。
三、發散思維。
1、通過觀察圖片,提問:
小蝸牛為什么睡了?(累了,不舒服……)
蝸牛是怎么想的?會怎么做?
(爬到小烏龜背上多省勁呀,看風景,很舒服……)
2、小烏龜睡醒沒有看到小蝸牛,它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這時小蝸牛又在做什么?
3、如果小蝸牛沒有爬到小烏龜背上,而是它們比賽又會怎樣呢?(小蝸牛被遠遠的甩在了后面,小蝸牛自己不怕累,爬到了前面。
)
4、通過觀察圖片你還想到了什么?(它們倆去洗澡,是好朋友。
)
四、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創造性排序、討論,并進行講述。
1、幼兒觀察圖片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討論,最后排序。
2、大家根據排列順序進行講述并為故事取名字。
3、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到前面給全體幼兒進行講述。
五、教師小結。
通過這件事情,小蝸牛覺得很慚愧,它決心向勤勞的小烏龜、小蜜蜂學習,做一個人人喜愛的好孩子,教師引導幼兒隨音樂到戶外找小蝸牛一塊兒做游戲。
【活動延伸】
搜集有關小蝸牛的資料,在區域中展示,大家分享。雨后帶幼兒尋找小蝸牛,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搜索蝸牛的生活習性。
附故事:懶懶的小蝸牛
一天,烏龜和蝸牛去旅行,烏龜累了就趴在地上睡著了。懶惰的小蝸牛卻悄悄地爬到烏龜的背上。烏龜醒來,找不著蝸牛,以為蝸牛早走遠了,就急急忙忙地往前趕。蝸牛在烏龜背上舒服地睡著了。走著走著,烏龜看見前面有條河,它想洗個澡,就爬到河里。蝸牛也被帶到河里。蝸牛急忙大叫:“救命啊!”烏龜連忙把它救到岸上,對小蝸牛說:“多危險啊,以后不能那么懶了哦。”
中班語言活動3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散文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學習朗誦詩文。
2、激發幼兒產生聯想,豐富想象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風、云)
2、各種白云卡片、白云頭飾,籃子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
教師:我說個謎語你們猜是什么?
身體輕又輕,空中來旅行。有時像棉絮,有時像魚鱗。(云彩)
二、看云彩
教師:跟老師一起去看云彩吧。
1、看看這朵像什么?這朵像什么?還有這個呢?跟小朋友說一說像什么?
小朋友說一說平常你見過的云彩還像什么?
2、這天上的云彩可有趣了,想一想是誰讓他們變的一會像這個,一會像哪個的?(風)
三、教師朗誦詩歌
1、教師: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帶來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就是關于云彩和風的,
請小朋友找個小椅子坐下,仔細聽一聽,詩中都是說了些什么?
2、老師邊說邊表演
提問:誰來說一說詩中都是有什么?
四、請小朋友看一段動畫,想一想為什么說天上的云彩真有趣?
1、誰知道為什么說天上的云彩真有趣?(云彩能變成很多東西)
2、云彩很有趣是風吹著它變的,那么風兒有本事是什么意思?
(風兒有本領,又能耐能吹得云彩變成獅子、小白船、還有胖娃娃)
五、請小朋友聽一段詩文,聽一聽這段詩文,云彩變成了什么?
1、云彩變成了什么?(小白船)
從你的小椅子底下拿出小白船,跟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2、跟錄音一起說一下這段詩文。
六、請小朋友在聽一段詩文,聽一聽這段詩文,說了些什么?
1、云彩變成了什么?(大師子)
學一學獅子的樣子。
2、請小朋友跟錄音一起說一邊。
把獅子放回小椅子下面。
七、請小朋友再聽下一段詩文。
1、拿出圖片,看胖娃娃帶的是什么帽子?身穿什么褂子?做的什么動作?誰見了笑嘻嘻?
2、聽錄音一起說一邊。
請小朋友看著動畫跟老師一起完整的說一邊詩文好嗎?
八、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圖片咱們分組說一邊詩文。
1、拿小白船的說小白船那一段,拿獅子的說獅子拿一段……與孩子一起說,
請小朋友把圖片放回家。
2、剛才我看見有的小朋友想表演了,現在請小朋友站起來跟老師一起表演一邊。
小朋友說的好表演的也好。
3、快看一片小白云也被你們吸引來了,瞧,它變成了什么?(小白兔)
說一說小白兔長什么樣子?(請小朋友說一說你的圖片畫的什么?跟其他小朋友說一說。)
4、小白云變得多有趣呀,你們想不想變成一朵小白云呀?
5、老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朵小白云的頭飾,請小朋友學一學小白云在空中是怎樣飄來飄去的。
6、請小朋友先做小白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飄的動作,在飄的時候,小朋友想好了,你要變成什么?等老師說風兒吹呀吹,云彩變呀變,你就接著變成他的樣子。
7、來咱們先試一邊,風兒吹呀吹,云彩變呀變,你變成了什么?(小鴨、小兔)
活動自然結束。
中班語言活動4活動目標:
1、懂得只要有愛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幫助別人。
2、愿意給別人帶去快樂。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空白圓形卡片、蠟筆
活動過程:
一、看表情圖(看課件)
1、出示兩個表情(微笑、哭泣),說說你喜歡哪一個表情,看了哪個表情能想到快樂的事情?
2、拍照:小朋友甜甜的微笑
讓我們一起來微笑,老師給你們拍張照片好不好?
二、幼兒看課件,欣賞故事第一段
1、森林里的動物們都是好朋友。
看看小動物們都在為自己的朋友做什么?
小鳥想出什么辦法為別人帶來快樂?
小猴想出什么辦法為別人帶來快樂?
小鴨想出什么辦法為別人帶來快樂?
(小鳥為朋友唱歌、小猴為朋友摘香蕉、小鴨為朋友送信)
2、朋友感到怎樣?(很感動、很高興)
3、看看小蝸牛怎么了?(不開心)猜猜它為什么不高興?(放錄音:小蝸牛不開心的原因)
4、幫小蝸牛想個辦法,想想它能為朋友做什么?
小蝸牛聽了小兔他們的話,可著急了,他想呀想呀,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是什么好辦法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充分想象并講述,幼兒自由討論)
三、完整欣賞故事
1、請幼兒邊看課件,邊完整欣賞故事
2、小蝸牛為朋友們做了一件什么高興的事情?
3、為什么小蝸牛會想到把微笑送給大家?
4、大家喜歡小蝸牛的微笑嗎?為什么他們都認為小蝸牛了不起?
5、師總結:小蝸牛雖然能力很小,只會爬,但它有一顆愛心,它想到了要讓自己的朋友快樂一點,它把微笑送給了大家,給大家帶去了快樂,所以大家都覺得它很了不起。
四、延伸活動:制作“微笑”標志
1、幼兒自制兩枚“微笑”標志,即在圓形卡片上畫上微笑的表情。
小蝸牛把微笑送給了大家,那小朋友想不想把你的微笑做成標志也來送給你的好朋友?
2、啟發幼兒將其中一枚“微笑”標志別在自己胸前,另一標志則送給自己的好朋友。
中班語言活動5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的內容,能講出故事的主要情節。
2、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教育幼兒不亂扔瓜皮果殼,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以及生活衛生習慣。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為。
活動準備:
圖書一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呀?對!這是一只西瓜,告訴你們,有個小朋友的名字叫瓜瓜,為什么叫瓜瓜呢?你沒想不想知道呀?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好嗎?
(出示圖片,老婆婆摔交的圖片)問:圖上有誰?她怎么拉?怎么會這樣的?(鼓勵幼兒大膽發揮想象,說出自己的想法)
二、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一遍。提問:
1、你聽到故事里說了些什么?
2、人民為什么叫他瓜瓜?
3、瓜瓜他是怎樣吃西瓜的?吃完西瓜后他又是怎樣做的?
4、結果發生了什么事?
三、教師再次完整地講述一遍。(邊看圖邊講故事)提問:
1、瓜瓜有沒有吃到外婆的西瓜?為什么?
2、后來,外婆摔了一跤后,瓜瓜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呢?
四、引導幼兒邊看圖邊講述故事。
五、討論:
1、你喜歡瓜瓜嗎?為什么?
2、如果你是瓜瓜,你會怎樣做?
3、出示有關這方面的圖片。
[關鍵詞]語言教學 模型 習得
一、什么是語言模型
近十年來,隨著現代許多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少學科尖端問題的解決,越來越依賴語言學的發展。由于語言是文化、社會信息的載體,所以信息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科學的發展。比如人工智能,就必須模擬人的大腦機制和思維過程,就不能不在某種程度上模擬人的內部語言過程,因為人的抽象思維是通過語言的表達而得到實現的。再拿人機對話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自然語言的模型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T.維諾格拉得所發明的第一個能理解人的語言,并能對人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的機器人,就是在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理論的基礎上實現的,沒有語言模型的研究,就沒有實現自然語言高度的形式化,因此,可以說“語言模型”是語言學和信息科學之間的“橋梁”。
其實,各國的語言學家也對語言模型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然而對“語言模型”的定義也是眾說紛云。從“自然語言的處理”學科角度認為,語言模型是描述自然語言內在規律的數學模型,構造語言模型是計算語言學研究方法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語料庫語言學的核心理論。它可以分為規則模型和統計模型。事實上,很多學者把自然語言當作隨機過程來刻畫,把自然語言中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當作是隨機事件。借助于統計語言模型的概率概率參數,可以估計出自然語言中每個語言單位出現的可能性,而不是簡單地判斷該句子是否符合文法。另外,美籍華裔語言學家趙元任在《語言模型與一般模型》一了如下描述:(1)采用模擬的方法對語言原型進行描寫與分析的一種“裝置”(廣義的)。對語言原型的模擬可以是局部的、近似的,通過模擬,人們可以暫時拋開偶然的,表面的語言現象而深入到語言機制的本質中去。(2)語言模型按其抽象程度可以有不同的類型,但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層級:一是語言成分。二是語言成分之間的關系。這里所說的“語言成分”包括語言要素、語言單位、語言類別、語言范疇。“語言成分之間的關系”包括類聚關系、結構段關系。通過語言模型的建立,就可對復雜的語言對象的內部結構關系,它的相關框架及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的關系作深入的研究。
因此,語言模型是人們揭開直接觀察往往不易發現的自然語言交際機制中的一種有效工具,既然如此,那么在英語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把經過改制的用于語言教學的理論模型在語言研究的實踐中加以檢驗。
由此可見,語言模型的研究不僅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本篇文章將從英語語言的教學的角度加以研究語言模型的實際應用。
二、從英語語言習得的視角看語言模型
傳統的英語語言習得是建立在中立的立場上的,在一些場合以語言形式出現,在另一些場合又以語言的內容為出發點。最近十多年來,在Chomsky的轉換―生成理論的推動下,從語言習得的角度把最一般最普遍的東西抽象出來,加以概括、總結,賦予了英語語言最一般的形式。例如,許宏晨提出的LCP交際模型,即language,culture,pragmatic三要素相結合的交際模型。在這個模型中,語言是交際所使用的工具,用它來實現交際的目的;文化是交際所發生的場景,規定交際雙方所應遵守的程序和文化習俗;語用在這個模型中是廣義的,它指的是在交際中的語言的實際運用。語言習得的目的是看學習者能否用所學的語言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很好地進行實際的交往,達到交際的目的。
而從語言和思維的關系看來,語言和思維是對立統一的,盡管語言具有民族性,但思維卻具有全人類性,思維的內容的表現形式就是客觀的,具體的,可能兩者之間并不一定存在著一一對應關系,但總還存在著一定的呼應關系,特別是人類思維活動中的一般邏輯關系,正是客觀物質世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的反映。這種邏輯關系必然要在語言形式上得到體現。例如,漢語中的“主―謂―賓”即可以和英語中“施事―動作―受事”這樣的句法關系相對應。當然,句法關系和具體的句型結構可不是同一個概念,例如,英語中的主動句 Smith bought a book和被動句 A book is bought by Smith.
由于每一個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所以,當我們對一切事物加以研究時就會發現這兩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因此,我們從宏觀語言學的角度便又有了一門新的學科分支:“心理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研究的三個主要因素:理解(comprehension)、產出(production)、習得(acquisition)。首先,從三要素之一理解的層面上看語義,我們知道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大致可分為三種:同義(synonymy)、反義(antonymy)和蘊含(entailment)。但從單個句子或短語的結構上的歧義來說,語言模型的優勢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例如圖1。
另外,在語言的學習中,結構主義學家所推崇的結構成分分析(典型代表Bloomfield的直接成分分析)和Chomsky的深層結構及表層結構,其實際上就是一種模型的架構,例如這樣的兩個句子:1.He is anxious to teach.2.He is difficult to teach.句1和句2看上去有著相同的結構,但實際上他們完全不同:句1意為He is eager to do some teaching.句2意為He isn't reliable to be taught.顯然,喬氏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就是:每個句子都有兩層結構,即表層顯性結構和深層隱性結構。因此,通過語言模型可以解釋這兩個句子不同的深層結構關系,從而幫助學習者進一步了解句子中的各個單元及理解句義的必要關系,如圖2所示。
其實,這種模式的建立正是吸收了語言習得和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清晰的語言架構能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自我探索的能力。
三、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模型問題
語言的研究有兩種方法: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理性主義主要研究的是語言的知識結構,通過原則來描述語言,實際的語言數據只提供這種知識結構的間接證據。經驗主義則剛好相反,它是將實際的語言數據作為研究的對象,語言事件被賦予了概率,它偏重于實際的語言現象的表達。Chomsky的語言本能論的觀點反對了Bloomfield等人把語言和思維完全割裂開來的錯誤,然而卻又一頭栽進了把語言和思維混為一談的泥坑。
由此可知,學會一種語言不僅是語言知識的掌握,而且是言語行為的習得,這是外語教學和其他知識性課程的顯著不同之處。外語教學過程中,有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種因素參與其中。外語教學理論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其中語言學理論及其應用的框架起主導作用,所以,可以說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語言學對語言系統作了描寫和說明,但這種理論性的描寫不能原封不動地應用到外語教學中去,有必要從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的角度,從教學的具體目的、任務和要求出發,對具體語言學所作的描寫和說明,作適度的加工和修改,對材料作出適當的選擇和改制。因此,外語教學必須制定自己特殊的語言教學模型。
外語教學過程中,本族語是一個不可否定的客觀存在,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對所教的外語的研究就不可避免地轉化為對語言的“雙重研究”。有人夸張地說,有多少種母語的學生,就有多少種英語語法學、英語語義學和英語語音學,這話不是沒一點道理,正因為如此,這些年來在國外,語言的對比研究迅速地發展起來了,以單個句子的語法和語義的分析舉例,如圖3示。
很顯然,動詞是句子的組織核心,為全句提供了一個語義框架,或者說是語義模型。
另一方面,假設學校教授幾種語言,學生學會用對比方法架構的語言教學模型后,再去學另一種新的語言后,他們就會把語言的共同方面“影射”到新的具體的語言上去,顯然,這樣做對于同一學生學習不同的外語及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外語,就方便了很多。所以,當我們教授第一外語時,就不僅是教授一門新的語言,而是教給了人類語言的普遍事實。如果外語教材、甚至本族語的教材能夠始終劃一地建立在一個特定的模型上,那對語言的學習和研究來說將是一大進步。在一個給定的語言模型上,可以建立起一個適合于各種語言教學的所謂的“抽象教材”或“中心教材”,在此種“抽象/中心教材的基礎上再產生各種語言的具體教材。在這樣的抽象/中心教材中,語法模型,語義模型等具體操作基本相同,其中的因素也相對穩定。
在英語教學中,常用的結構―操作語法模型(the Structural Operational Grammar),簡稱“S-O”模型,對基本句式可以施行四種“純操作”:(1)替換。(2)擴展/凝聚。(3)對接。(4)轉換。在替換時,可以用一個詞替代另一個詞,用一個詞替代句子的一部分,或者相反,也可以用一個句子成分來替代一個句子,用句子來替代一個詞。如:
He says:“I am going to see a film”.
替換 He says that he was going to see a film.
在擴展時,句子中的語素的數目增加了,但次序不變,凝縮則剛好相反;在對接時,采用小品詞作為功能詞,借助它們把詞、句子的若干部分以及句子和句子組配起來,例如:
He is sad because of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He is sad because his father died.
轉換分為純置換和純轉換兩種,純置換操作只是改變詞序。如:
He is handsome?Is he handsome?
To have a good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is necessary.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good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純轉換指內容詞不變,但形式符號改變了。如:
He often helps his wife to do the housework.To help his wife to do the housework.
顯然,此模型是生成-轉換模型的一種變體,根據“S-O”模型是可以寫出任何語言的完整的形式語法,即所謂的“抽象教材”,“抽象教材”易于接受線性程序處理,在“抽象教材”中,外語句子的習得過程可通過下列參數加以程序化,如表1所示。
表1表明:根據模型,學生可以系列一整套使用核心句進行基本操作的方法,這種能力是可以轉移到另一種新的語言學習上去的。此外,“S-O”模型也可以方便地用來進行語言的對比描寫(如外語和本族語的對比描寫)。
四、結論
提出建立英語語言教學模型是有理論根據的,問題不在于有無可能建立模型,而在于如何建立這一模型?怎樣才是成功的模型?建立英語語言教學模型不僅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不僅對外語教學,而且對應用語言學的各個領域(如機器翻譯、語音識別等)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語言教學模型,雖還處于試驗階段,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值得進一步探討。總之,英語語言模型的研究是現代語言學中一個帶有尖銳性和迫切性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高名凱.語言論.科學出版社.
[2]許余龍.對比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胡壯麟.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N.Chomsky.Syntactic structure.1957.
[5]N.Chomsky.Aspects of theory of syntax.1965.
[6]N.Chomsky.Three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readings in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II New York: Wily,1965.
本文既論述語言實訓教學中運用創新理念,以實訓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的理論策略傳授語言能力,又從中闡明實訓大綱的有效教學原則和相關的教學理論。
關鍵詞:應用語言教學理論能力實訓
引言
語言學教學存在兩種教學理論,一是分析法,二是整體法。前者理論是根據直接觀察得來的課程內容來研究教學問題,著重于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后一種理論是根據從課堂教學中直接觀察到的情境作出概括與推斷。兩種教學理論可以用來論述有效語言教學的各種理論和指導實訓教學的原則。
根據語言教學理論,從語言學和第二語言習得,學科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為語言實訓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要提高語言能力必須掌握有效語言教學理論,實訓技能,有效教學原則和有效語言教學的主要變項理論及其相互關系。理論原則包括論述有效語言教學過程和有效語言教學性質的理論。本文主要目的將探討應用語言學理論學科的分析法與整體法教學理論,在語言能力實訓教學中的應用,論述有效語言能力教學的原則。
一、分析法理論在語言實訓教學的應用
有效實訓教學是教師應用分析法理論對教學問題的運用,教學提問是實訓教師創新理念最常用的技能之一,了解教師如何使用問題以及課堂有效使用問題的構成是分析法教學理論的一個教學原則,是語言能力實訓教學的一個環節。理論原則包括:1、低層次與高層次問題使用的頻率,低層次問題要求回顧事實,高層次問題則要求綜合、分析及思考。2、鼓勵學習者問問題的程序。3、教師提問后所給的等候回答的時間量。4、對多人作答問題的使用量。5、教師重復自己或學習者的問題的次數。教師使用問題的數量與質量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Krashen,1982] 。 例如,較高層次的問題易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使用學習者而不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能使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習者的需要,學習者提問的頻率越高,其參與教學的程度就越大,而差的學習者參與的機會亦越多,多人作答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習者參與學習,而重復問題只會浪費課堂時間。對教師在實訓教學時使用問題的研究以及不同的問題使用模式對學習者學習所造成的影響能夠將有效與無效使用問題的策略區別開來。這樣就可以運用這一信息使教師掌握如何運用分析法教學理論更有效地使用問題的策略。
已經發現分析法教學理論對學習者學習有重要貢獻的實訓教學過程的其它方面包括堂上練習時間和反饋,學習者用于學習實訓內容的時間越多,他們就學得越好,這是語言實訓的效果。我們研究發現,閱讀水平最高的學習者用于閱讀的時間比能力最低的學習者多約一半。教師如何給學習者進行反饋,分析法教學理念認為,反饋包括表揚、對學習者提出的意見迅速作出反應并加以闡述以及對某事應予以糾正或批語的建議。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十分注重運用這種形式的反饋 [Johonson,1982] 。因此,這些策略可用作實訓大綱的模式。
我們研究確認,成功教師在實訓課上所采用的教學策略是依照分析法教學理論指導的必然條件,也是凸顯教學效果好的所需條件。語言課的教學目標與實訓課是相同的,教師為取得這些目標而采用的策略是有效的,所以教師也有必要對語言課堂教學進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以獲取更大有效度 [梁煥強,2006] 。
二、行為模式在語言實訓教學的重要性
研究教學的過程――成果法的一個基本假設是教學的特點是行為模式的重要性,教學過程是根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全部策略來加以檢查的。教師實訓教學的目的是要將這些策略作為語言能力傳播給學習者,有時候將這稱為以語言能力或言語行為為基礎的學習者培養。它假定教學效果好的實訓方法與教學不佳的實訓方法的差別主要在于前方法有較高的語言能力因素,即各種技能、能力與知識等等,這些對有效的教學有促進作用 [管益杰,2006] 。實訓教學是一種技能而教師的任務是使學習者依某些規則行事。
在以提高口語能力為教學目的的語言實訓課堂里,相關的行為是口語現象。為了使教師能以此所述的分析法描述這些行為的特征并加以量化,選擇易于操作的實訓途徑,這些被稱為低推斷范疇,即根據行為特征能清楚地對其定義作闡述的范疇,從而使教師在實時編碼情景中取得高度的一致或高度的可靠性。例如,問題類型和等候回答的時間就是清晰的范疇,易于鑒別和量化因為它們反映了形式與功能的直接關系 [Johson,1982] 。這些范疇不用作出抽象的推斷,而高推斷范疇則剛好相反,需要作出較為抽象的推斷。
對實訓教學的分析取決于對教師行為低推斷范疇的鑒別,而我們相信教師行為對學習者的學習是有幫助的,與口語能力有關的此類范疇(如教師的提問模式,教師講話與學習者講話之比)雖則相當容易鑒別,但從目前語言習得研究或語言教學理論研究來看,還不清楚相同的范疇是否與英語閱讀、寫作或聽力實訓教學的研究有關。然而,即使有可能對不同類別或不同方面的語言教學大綱的教師行為的相關范疇加以鑒別,有效教學的性質能加以鑒定嗎?正如許多專家所指出的那樣,有效教學無法僅憑低推斷技能或能力加以描述。較高層次的范疇對教學理論亦是必要的。正如語言學家Medley所說:能問較高階的問題是一種能力,而表達問題清晰則不是。有時候問較高階問題是不合適的,而這樣問的學習者不該這樣做;有時候表達清晰則不合適。對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研究不僅必須考慮到實訓教學教師如何表現而且須考慮到他們何時以及為何這樣表現。
三、整體法理論在語言實訓教學的應用
研究教學與闡述學習者實訓大綱的另一種方法是檢查教學的整體環境,以圖弄清楚教師、學習者與課堂教學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響學習的,這叫做整體法。整體法的理論是集中研究課堂活動的性質及意義并涉及到低推斷和高推斷范疇。整體法隱含了學習者實訓的不同目標。整體法所致力達到的實訓目標并非都能分解成各自可檢驗的實訓目標。該法強調發展諸如創造性、判斷與適應性等的個人素質。這種教學觀點反映在有效實訓教學的研究之中,有效的教學實踐包括:1、教學應在實訓大綱的指導下進行。2、對學生的學習有高的期望值。3、教學行為標準要高。4、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積極的。5、給學生的激勵與獎賞能促進學生取得優異成績 [梁煥強,2006] 。
這種理論直接的或積極的教學方法是以對基礎階段教學研究為依據的,也適用整體法的“直接教學”。直接教學理念指的是經過實踐創新,以實訓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的使用整理過的結構材料進行的教學,它所指的教學活動的目標學習者是清楚的,分配給教學的時間充足且連續性強,教學內容廣泛,學習者的語言行為得以監測,教師提的問題處于認知水平,學習者能作出許多正確的回答,給學習者的反饋直接。在直接教學中教師控制教學目標,選擇適合學習者能力的教材,引導教學活動 [Penny,1996] 。相互作用的特點是結構性而不是權威性的,學習是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的。目標是使學習者學完一套有序的教材或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材料具普遍性,與成績測驗的題目有相當的一致性 [Krashen,1982] 。因此,直接教學的目標應是理性、具體且具分析性,亦是整體法直接教學的原則。
根據積極教學的理論,整體法直接教學的若干理論解釋了有效實訓教學與無效實訓教學的區別,這些包括課堂管理、結構作業與分組討論等。課堂管理指的是上課時教師組織與控制學習者行為、動作和相互作用的方法,使教學得以有效地進行。教師良好的管理行為構成了積極教學諸多方面的基礎。如前所述,諸如堂上練習時間這樣的范疇與教師的管理技能是相關的。在組織良好的班級里,不存在紀律問題,學習者積極投身于學習,這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對成功的期望,管理技能與學習者參與水平有關。當教師的意圖清晰,教學活動依學習者所能理解的邏輯結構有序進行時,課程就反映了結構這一概念。
四、整體法理論實訓的積極教學措施
與整體法積極教學有關的一個方面是學習者為執行教學任務而進行的分組實訓以及分組與成績的關系。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懂得不同類別的分組實訓能阻礙學習又能促進學習。我們在實訓中發現,在能力不同的小組里,中等程度的學習者在學習成績方面會有所失而程度低的學習者會有所得。如果他們各自在能力相同的組別,情況會有所不同 [Penny,1996] 。我們認為,特殊閱讀組的要求不同于正規教學的要求,其復雜性程度要低得多。因此,能力低的學習者無法學會對高層次的要求作出反應,雖然這些要求會幫助他們有能力參與正規的教學。
根據積極教學理論,有效實訓教學取決于諸如堂上練習時間、問題模式、反饋、分組討論與作業決定以及取決于諸如課堂管理和結構等因素。其中一些屬低推斷范疇而另一些為高推斷范疇。雖然積極教學這一理論是從研究學科教學發展而來的,但我們認為,這一理論對語言實訓教學亦有積極的意義。在英語實訓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英語水平有限的學習者需要三種能力:1、參與能力,即對課堂要求和完成這些要求所需的程序性規則作出適當反應的能力;2、相互作用能力,即在完成課堂作業時與同輩及成年人作適當的相互作用,對話語的課堂規則及社會規則作出反應的能力;3、學習能力,即掌握新技能,吸收新信息和構建新概念的能力。而且為了在課堂上能有所作為,學習者必須能夠利用這些能力實現其重要的功能。
通過評估,我們發現教學效果好的教師能清楚地說明堂上作業的要求及預期的結果并表明學習者需作何種努力才能熟練掌握所學內容[Finocchiaro,1983]。因此,教師能夠清楚地說明教學的意圖與相信學習者能夠準確地完成作業之間有著清晰的聯系,教學的組織與講授依這種聯系進行,使得作業與機制要求反映了要求得到學習者預期的反應這一意圖。
五、教師要具備的語言素質
雖然有效教學的某些方面可進行操作并作為要掌握的技能傳授給學習者,教師除了教學技能的提高外,還有更多的東西要學習,而有效教學的組成部份主要取決于教師所具備的語言素質。
為了使這此素質得以發展,需要除“培訓”外的活動,這些活動力圖使教師了解指導有效的教學計劃、教學組織、管理與教學的原則并加以控制。教學的分析法與整體法方面都必須加以論述。
分析法方面的活動與學習經歷反映素質教師的觀點:教學可分解為分立的和可培訓的技能,運用具體的教學法和技能上課,觀摩所示范的教學策略和行為。整體法方面的活動,反映了教師素質的觀點,重點闡明一些概念與思維過程,用以指導教學效果好的語言教師。教師有必要理解和掌握教學效果好的教師作出重大教學決定的方法。
結束語
有效進行語言能力實訓教學需要學習者和教師的密切配合和角色的轉換。實訓教師的理念應除了擔當指導者的角色外,還須充當自主學習者與研究者的角色。教師的角色不再只是“培訓者”的角色,必須指導學習者提出假設并加以檢驗以及運用掌握的知識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這種方法摒棄了“教學是一種技能”或“教學是常識”的哲學。這兩種哲學否認了指導良好教學的原則的重要性。此處所述的教師全面發展的觀點力圖運用理論來指導并闡明觀察與實際經驗的意義。
簡言之,語言能力實訓教學的意圖應當是為學習者和學科提供教學理論依據和教學原則,研究和發展一套有效的語方教學體系,學習者掌握教學效果好的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能力,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Ur, Penny.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Finocchiaro, M., and Brumfit, C.1983. The Funcional-Notional Approach: From Theory to Practio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Krashen, S.P.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4、Johnson,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an d Methodology. Oxford: Pergamon.
5、梁煥強.當代英國語言教學研究與探索.山東外語教學.200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