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精神病的防治

精神病的防治

時間:2023-05-23 15:45: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的防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精神病的防治

第1篇

同志們:

我市作為“十一五”期間全省精神病防治康復新增的35個縣(市、區)之一,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今天,市政府召開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暨精防業務知識培訓動員大會,主要目的是貫徹國家、省和湛江市對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要求,進一步做好我市“十一五”期間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剛才,市殘聯理事長鄭繼章同志對如何做好我市“十一五”期間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作了動員講話;市衛生局局長胡錫富同志宣讀了市政府的有關文件;會后還要舉辦精神病防治業務知識培訓。希望到會的同志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回去以后盡快將會議精神向主要領導匯報,并按要求成立機構,著手開展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為了切實做好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下面,我講五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精神病發病特征顯示,精神病的發病率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成正比,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人口結構、就業問題、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改變和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使人群精神壓力驟然增加,精神疾病和心理衛生問題發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同時,精神病給病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因此,開展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首先要加強領導。要完善以政府為主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組織管理網絡。市已經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領導小組和精神病防治復技術指導組,各鎮(街)也要盡快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防治小組要由鎮長(街道辦主任)親自掛帥,技術指導小組由醫院院長擔任,抽調有關醫生組成。村(居)委要成立監護小組,由村(居)委書記擔任組長,并要將機構人員名單報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辦公室,在全市上下形成一個管理和服務的網絡。

二、調查摸底,建檔立卡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必須摸清全市精神病患者人數以及有關情況。這項工作的難度較大,因為精神病如果不發病,家庭往往不外傳。因此,在調查時要講究方法,要通過身邊知情人了解作為線索登記,再通過專科醫生確診才能完成。會后,各鎮(街)要立即召開動員會,進行調查人員培訓,組織所有村(居)委干部、鄉村醫生進村入戶開展線索調查,調查時一定要通過《精神疾病線索調查問卷》逐一詢問、并做好記錄,要做到全面、不遺漏,不能馬虎應付,檢出的精神病疑似患者不能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即達到當地人口6‰。對摸底調查發現的疑似精神病患者,市將組織精神病專科醫生進村入戶進行確診,對確診的精神病患者進行建檔立卡、登記造冊,為下一步開展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各司其職,密切配合

精神病防治康復是一項綜合性、社會性的工作,單靠某個部門是不可能做好這項工作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領導小組的成員單位,要按照《**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十一五”實施方案》要求,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開展工作。特別是財政部門,要想方設法落實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經費問題,保證工作可以正常開展,確保“十一五”期間完成這項民心工程。各有關職能部門要齊抓共管,協調運作,努力打開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的被動局面,真正做到“救治一人、解放一家、穩定一方”,讓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在政府關愛下、在社會幫助下得到康復,回歸社會。

四、加強宣傳,創造氛圍

各級新聞媒體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向廣大群眾大力宣傳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基本知識,切實提高人群的自我防護意識,預防和減少精神障礙的發生。通過宣傳,動員全社會理解、關心、愛護和幫助精神病人,防止歧視、侮辱、虐待精神病人的不良行為,為精神病的防治康復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讓精神病人順利康復,重新回歸社會。

五、落實政策,籌集經費

根據上級有關文件規定,各級政府要按當地人口每人0.5元的標準,把精神病防治康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我市今年在財政預算中,已經安排了精神病防治康復專項經費5萬元。由于精神病防治康復是一項綜合性、社會性的工作,需要較大的經費投入,我市制定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十一五”實施方案》中提出,由于精神病給其家庭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要對貧困的精神病患者進行免費發藥,住院的要補貼生活費,因此,單靠政府的財政投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要想方設法多渠道籌集精防康復經費。按目前我市的實際,我們必須通過加大力度征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加大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經費的投入。必須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市財政局要按文件規定,做好市直有關單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代扣、代征工作,并組織

第2篇

【關鍵詞】 精神病人; 糖尿病; 干預措施

【中國分類號】 R58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02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the psychopath patients with diabetes . [Methods] Self-make a examination-table to do recalled-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39 Psychopaths also with diabetes as sample group whose course of illness exceed 2 months , also do the contrasted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in the 37 Psychopaths with diabetes disease as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2 months intervention. [Results] In the 406 Psychopaths , there are 42 in-patients with the diabetes , the suffering rate is 10.34% which is also 2.15 times of the rate to the result published in 2006 "the World Diabetes Day". In the sample group, there are 14 inpatients have full self-recognition, 13 inpatients have the part self-recognition, 12 inpatients lose the self-recognition about 97.43% inpatients don't know the symptom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Diabetes . But after the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 the 62.16%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n control the blood-sugar rate of limosis state in the normal scope , this proportion is 33.33% higher than sample group, through χ2 test (P< 0.05), have the obvious statistic meaning. [Conclusions] Take th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Psychopaths with the Diabet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blood -sugar rate in the normal scope.

【Key words】 Psychopath; Diabetes; Intervention Measures

精神病人由于長期服用抗精神失常藥,加之意志行為減退,運動量減少,易伴發糖尿病,而部分老年精神病人喪失自知力,健康教育無法起到任何作用,為了更有效的控制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血糖濃度,現將進行的實驗研究進行報告。

1 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2010年5月11日攀枝花市精神病醫院全部住院老年精神病人40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42例,精神病診斷符合CCMD-3,糖尿病診斷符合1997年WHO和美國糖尿病協會提出的診斷標準。將其中病程大于2月的39例病人作為對照組回顧性調查,在抗精神失常藥和降糖藥物不變的情況下,實施干預措施2月后仍在院的37例病人作實驗組進行對比分析。對照組、實驗組均監測空腹血糖濃度,每周一次,各8次。統計資料采用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作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406例住院精神病人,男312人,女94人。合并糖尿病42例(10.34%);入選對照組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齡:35-71歲,平均55.56±9.26歲。文化:文盲8人,小學15人,初中10人,高中及以上6人。婚姻:已婚14人,未婚9人,離婚12人,喪偶4人。患精神病病程:0.3-40年,平均20.94±11.36年。確診為糖尿病的患病年齡:50-89歲,平均68.62±11.86歲。糖尿病病程:0.5-7年,平均2.72±4.63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構成:39例均為Ⅱ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癥29例(74.36%),情感性精神障礙6例(15.38%),器質性精神障礙4例(10.26%);1例糖尿病病程大于精神病病程,38例精神病病程大于糖尿病病程;本次住院前院外確診3例(7.69%),入院檢查時確診6例(15.39%),住院后治療過程中確診30例(76.92%);顯性發病11例(28.21%),隱性發病28例(71.79%)。抗精神失常藥使用:單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14例,典型與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聯用12例,單用SRRI再攝取抑制劑3例,其它聯用4例。降糖藥的使用:單用一種18例,二種聯用15例,三種聯用6例;33例單用口服藥,6例合用胰島素。糖尿病并發癥4例(10.26%),神經末梢病變3例,皮膚感染1例。

2.2 實驗組對照組健康知識、空腹血糖比較見下表,實驗組血糖正常23例

實驗組與對照組健康知識與空腹血糖比

( 62.16% ),異常14例(37.84%,低血糖1例,正常與異常之間波動11例,高血糖2例);對照組血糖正常13例(33.33%),異常26例(66.67%,低血糖2例,正常與異常之間波動16例,高血糖8例)經χ2檢驗,χ2 =6.34(P

3 干預措施

3.1 每個病人建立降糖藥使用卡 :時間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執行,并保證監督病人服藥到胃。

3.2 飲食管理: 提供低脂、低糖、高纖維食物;量根據血糖濃度調整,每餐由專人負責集中病人嚴格按進食計劃進食;家屬帶來的食物和現金集中管理,防止病人私自增加食量。

3.3 保證適量的運動: 每日上下午將各病區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集中到行為矯正科,各行走1小時;非正常睡眠時間不充許病人靜臥床上,患軀體疾病有禁忌除外。

3.4 重復進行衛生宣傳: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有自知力的病人講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識,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表現,降糖藥使用的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使其發生異常時及時主動向醫護人員講述,得到有效處理。

3.5 每周監測體重,血壓及空腹血糖濃度:發現異常變化時仔細查找原因,血糖異常時,增加餐后2小時血糖濃度監測,調整進食量。

4 討論

4.1 本研究顯示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10.34%高于普通人群 與趙寶龍報道的8.05%[1],林瑞明等報道的12.20%[2]相近,均高于2006年11月4日"世界糖尿病日"公布的城市糖尿病患病率4.8%,臨床上更應加以關注。精神病人由于疾病轉歸和抗精神失常藥的使用易伴發糖尿病[1],且對軀體的異常變化反應遲鈍,不會表達,多隱性發病,影響疾病的早期發現。因此,在嚴密觀察病人的言行的同時,應常規每月對所有住院老年精神病人監測空腹血糖一次,每周測量體重一次,有利于糖尿病的早診斷、早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4.2 精神病人自知力的差異與血糖濃度無顯著差異,有自知力的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糖尿病的治療需要病人對服藥、飲食控制、運動鍛煉有良好的依從性。有自知力的精神病人了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識,但自控能力差,造成血糖控制不佳;而無自知力的病人也可能由于精神癥狀導致厭食、甚至拒食等情況發生,從而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因此,對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單純進行健康宣教是不夠的,必須依靠醫護人員的嚴格監督檢查,甚至強制執行治療計劃,使血糖盡可能控制在正常范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抗精神失常藥與降糖藥不變的情況下,有效的干預措施可使血糖較好地控制在正常范圍,與沈成亞的研究相似[3]。

4.3 確診糖尿病的病程短,并發癥也可發生 精神病人院外家庭支持、社會支持較差,加之處于疾病癥狀期,也許已患糖尿病很長時間且較嚴重卻未被發現。新入院病人及時檢查空腹血糖、隨機血糖及全身體格檢查,及時發現治療并發癥。

4.4 糖尿病的健康知識應全面掌握 研究發現97.43%的病人不知道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及防治,與醫護人員未作相關健康宣教有關,值得精神科管理人員重點關注。精神科醫護人員長期知識單一,對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不全面。為了正確防治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高患病率現狀,必須對醫護人員進行全面培訓,人人熟練掌握糖尿病的診斷、防治方法、并發癥的表現、處理、干預管理、血糖監測、降糖藥的正確使用等。

4.5 聯合使用降糖藥時,盡量選擇使用時間相同者,以提高執行的準確率 各種降糖藥的使用時間不同,有的餐前、有的餐中、有的餐后使用。精神病與糖尿病均為終身性疾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抗精神失常藥與降糖藥的使用時間本來不一至,如果聯用的降糖藥使用時間再各不相同,病人每天要多次服藥,治療依從性將降低。

采取干預措施后病人血糖控制較好,但仍有一小部分病人血糖異常,有待于繼續探索。 如調換或減小氯氮平,氯丙嗪等對血糖影響較大的抗精神失常藥[4-5]。一例服優降糖者低血糖癥未有效糾正,可能與磺酰脲類降糖藥可引起持久性的低血糖癥有關[5]。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病情常有反復,其合并糖尿病時治療依從性差,僅僅依靠病人的自律與依從性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醫護人員有高度責任心,對病人加強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的同時,認真監督病人執行飲食治療、適當運動治療、準確藥物治療,必要時強制執行,根據血糖濃度及時調整治療計劃,有效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寶龍,湯玉妹,施永斌,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2):92-93.

[2] 林瑞明,孫仕友,吉中孚,等.住院精神病人并發糖尿病的相關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衛生,2004,17(4):15-17.

[3] 沈成亞.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 2004,11(11):23-24.

第3篇

【關鍵詞】煤礦在職職工 重性精神病 患病率 流行病學調查

中圖分類號:R7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8-025-02

The analysis on the actue mental illness in the on-the-job workers ofCoal mine

Xu JihuaXu Kaihua

( Zaozhuang Coal Mining Group Co. Ltd. Dong jiao Hospital,Zaozhuang 277119,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rat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on-the-job workers of ZaoZhuang coal mining group who have acut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On-the-job workers were tested by the typical sampling method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in 2010.The participants were tested with the unsual behavior researchers clues questionnaire, heavy nature of mental illness clues survey registration form, case management service record and so on,taking the third edition of “China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standard”for diagnostic tool.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six kinds of acute mental illness was 13.18‰,which has a singnificant increase trend as age above 20 years old(X2=76.865 P<0.01).The top two is schizophrenia (10.35 ‰) and dual phase affective disorders (2.10 ‰).The 78.52% of all acute mental illness were schizophrenia,that male sick slightly higher than female.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ainly concentrated in 30 years old or above, and two-way emotional disorders concentrated in 40 years old or above. Conclusion The schizophrenia whose preval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survey were the most in the patients with heavy spirit schizophrenia of ZaoZhuang mining group.So they should be an important control object.The distribu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actute mental illnes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oal mine on-the-job workers acute mental illness prevalence rate epidemiology survey

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精神疾病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為進一步規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與治療,有效預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殺人傷人等肇事肇禍現象的發生,維護礦區生產生活秩序和職工群眾生命安全,根據《棗莊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療實施方案》(棗衛字[2010]33號)相關規定,結合礦區實際,決定對礦區開展重性精神病調查,為礦區制定精神衛生政策提供依據,下面就對在職職工的調查進行研究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為2010年10月―11月棗莊礦業集團公司正式在職職工。

1.2 方法

1.2.1 為響應上級文件精神,2010年7月在集團公司召開各礦處單位領導、醫院院長及防疫人員會議,統一培訓并部署重性精神病調查任務。在集團公司重新成立精神病三級防治網,棗礦集團公司疾控中心及公司衛生生活中心醫政科為一級防治網;棗礦集團東郊醫院(精神病專科醫院)為二級防治網;集團公司下屬各礦處級單位為三級防治網。篩查人員由各礦處單位武裝保衛、工會、紀檢、人事財務科、退管會、醫院領導及衛生防疫人員組成,專業調查人員由東郊醫院精神病防治辦公室及精神科執業醫師組成,采取整群調查方法。

1.2.2 調查工具 采用衛生部2009年11月12日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附件1中的表1-1行為異常人員線索調查問卷、表1-2重性精神疾病線索調查登記表、表1-3參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網絡知情同意書、附件2個案管理服務記錄手冊等為主要調查工具。以《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為診斷工具[1]。

1.2.3 業務培訓 由東郊醫院精神科專業人員對各單位篩查人員進行集體培訓,包括(1)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癲癇、精神發育遲滯六種疾病的病因、發病因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等;(2)各種表格及個案管理服務手冊的使用;(3)CCMD-3各種疾病的診斷標準;(4)東郊醫院組織精神科專家幫助各單位對所有參加篩查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12.4 調查方法 首先由各單位人事財務部門上報本單位所有人員的基本信息。由各單位篩查人員到下屬部門使用表1-1行為異常人員線索調查問卷開展疑似患者調查,將發現的疑似患者填入表1-2重性精神疾病線索調查登記表,各單位匯總后上報東郊醫院精神病防治辦公室,東郊醫院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疑似病人進行診斷或復核診斷,與既往曾住院明確診斷為重性精神病的患者一同上報精神病防治辦公室,各單位相關人員與患者監護人聯系簽署表1-3參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網絡知情同意書,各醫院防疫人員對每個患者建立個案管理服務記錄手冊。

2 結果

2.1 本次共調查27個單位,篩查職工53336人,最小18歲,最大61歲,平均41.61±7.74歲,其中男35264人,女18072人。此次調查共發現疑似患者165例,經精神科執業醫師檢查確診52例,排除113人,曾住院確診及現住院(235例)病例651例,患者住院就診率達92.60%。此次調查共發現重性精神病人703例,時點患病率13.18‰;男性患者471例,患病率13.36‰;女性患者232例,患病率12.84‰,男女患病率比較無明顯差異(x2=0.247,p=0.619)。

2.2 各種精神疾病的男女患病率和構成比見表1。

表1 各種精神疾病的男女患病率和構成比

由表1數據六種疾病男女患病率經x2檢驗均無顯著差異(P>0.05),精神分裂癥552例,占所有患者的78.52%,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112例(15.93%),說明棗莊礦區的重性精神病以這兩種為主。

2.3 職工及患者在各年齡段的分布見表2。

表2職工及患者在各年齡段的分布

由表2看出棗莊礦區職工年齡主要集中在31―50歲,共41574人(77.95%),患者主要集中在30歲以上,共658例(93.60%)。患病率自20歲以上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有顯著性(x2=76.865,P

2.4 各種精神疾病在各年齡段的分布狀況見表3。

表3 各種精神疾病在各年齡段的分布

由表3看出精神分裂癥主要集中在30歲以上,而雙相情感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精神發育遲滯多在40歲以上。

3 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棗礦集團重性精神病時點患病率為13.18‰,高于1993年全國七地區調查數據(11.18‰)[2](x2=4.507,P

棗礦集團在職職工重性精神病患病率在性別上呈現男性略高于女性的特點,與國內其它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相同[2,4],此次調查共發現病例703例,僅有52例未接受正規專科治療,其余651例患者均到精神病專科醫院住院治療過,住院治療率達到92.60%,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他們都有企業內部定點醫保;(2)近幾年煤炭企業效益向好,職工收入增加,職工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個人及家屬也都提高了有病及時就醫的意識;(3)在煤礦生產安全為天的大環境下,單位各級領導非常重視,發現工作生活中有行為異常者,都積極與患者家人聯系,或直接送東郊醫院就診,這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又把好了安全的關。在就診率這點上,明顯高于我國其它地區調查的數據[5,6]。

重性精神病是高致殘率疾病,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精神衛生工作,為避免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而出現精神病患病率共同增長的局面,政府應牽頭成立以公安、民政、教育、衛生、殘聯、宣傳等部門人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制定精神衛生規劃,落實精神衛生工作,加大對精神康復機構的投資,使恢復期的患者能夠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和勞動技能訓練,社會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05-107.

[2] 張維熙,沈漁,李淑然,等. 中國七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 中華精神科雜志,1998.31(2):69-71.

[3] 湯光宗,童國祥,孫長友,等. 孝感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2007.16(4):328-329.

[4] 盛嘉玲,白淑芝,趙靈,等. 新疆烏魯木齊新市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 中國民政醫學雜志, 2000,12:33-35.

第4篇

禍從天降,知名企業家

“被精神病”

50歲的吳大勇是一家酒業公司的董事長。

2012年7月20日上午,吳大勇和往常一樣早早來到公司,和員工一起打理生意。突然,一輛醫院救護車停在公司門口,6個穿著醫用白大褂的壯實年輕人奔吳大勇而來。“就是他,就是他!”還沒等在場的員工回過神,吳大勇瞬間就被6個年輕人塞進了救護車。

“我沒有任何病,我沒有……”吳大勇極力解釋。然而,救護車一路風馳電掣,最后拉到了某精神病防治醫院。

在精神病防治醫院,吳大勇極力向醫生申辯自己沒病,但醫生根本不聽,而且認為“病人”已失去理智,不配合治療。因為病房與外界隔絕,也沒有人可以溝通,更無法和外界聯系,吳大勇每天只能接受強制“治療”。

接受“救治”的第3天,趁有人到病房探望病人的時機,吳大勇得到一名病人家屬的憐憫,讓吳大勇使用了手機。電話中,吳大勇向親屬求救,他的四弟吳鈞接到求救電話后十分震驚,立即聯系律師進行營救。當天下午兩點鐘,吳鈞和律師當場向值班女醫生交涉,反復說明吳大勇一直是規規矩矩的企業家,從無精神病史。女醫生打電話請示后,稱自己做不了主。遭到拒絕后,吳鈞和律師撥打了110報警。

警方調查后案情大白,原來,吳大勇是“被精神病”,一切均由他的前妻謝小蓉所為。由于經濟問題,吳大勇經常和前妻發生矛盾。前妻向醫院打電話稱丈夫精神失常,醫院應家屬要求,對吳大勇采取了強制住院治療措施。

得知自己是被前妻“設計”后,吳大勇立即告知警察和醫生,他和謝小蓉已在2010年7月12日離婚。可是盡管如此,院方負責人仍聲稱沒有家屬同意,醫院無權“放人”。

吳大勇入院第4天,吳鈞和律師再次來到精神病院,請求辦理吳大勇的出院手續。醫院聲稱有嚴格的規定,必須要有謝小蓉到場才能放人。至于他們是不是夫妻,醫院不負責查實。無奈之下,吳鈞向當地媒體求助。當天下午,媒體來到醫院采訪,謝小蓉也到了醫院,謝小蓉承認已和吳大勇離婚,但仍以吳大勇真有精神病為由拒絕簽字放人。直到當日18時30分,幾經交涉,由弟弟吳鈞簽字后,醫院允許吳大勇“出院”。至此,吳大勇失去人身自由八十多個小時。

對簿公堂,精神病醫院

被判侵權

“出院”后,無論是同行還是同事,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吳大勇,吳大勇感覺這些已影響到自己的正常交際和經營。2012年9月,吳大勇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認為精神病防治醫院嚴重侵犯他的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健康權等,要求賠償各項費用共40萬元,并要求醫院公開賠禮道歉。

法庭上,被告進行了激烈的反駁。該精神病防治醫院稱,原告訴請無事實依據,醫院是接到謝小蓉的電話才接原告吳大勇來院治療。院方承認,后來得知原告和謝小蓉已辦理了離婚手續,但謝小蓉向院方出示的戶口簿表明兩人還在一起生活,證明兩人有“特殊關系”,而且是謝小蓉和孩子一起送吳大勇來醫院治療,妻子、兒女都簽了《知情通知書》,符合醫院相關手續和醫療程序。根據精神病診治流程,只有送病人入院的謝小蓉才能簽字,為其辦理住院和出院手續,但謝小蓉一直不愿出面,是謝小蓉延遲為原告辦理出院才導致原告留院兩天。

庭審中,精神病醫院的人辯稱,醫院在對吳大勇病情了解的基礎上讓病人住院觀察,治療上不存在過錯。如果要說過錯,那是謝小蓉的過錯。醫院作為醫療機構擔負著社會責任,有預防和治療精神病的責任和義務。并且有家屬和孩子的送治,院方才讓原告“住院觀察”。并且,醫院舉證證明“病人”吳大勇不積極配合治療,打罵醫護人員,為穩定情緒,才給他使用一些穩定情緒的藥品。因此,醫院認為自己沒過錯,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2013年1月10日,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法庭確認,醫院嚴重侵犯了原告的身體權和自由權,承擔全部責任。原告吳大勇要求賠償人身損害,符合有關規定,但要求賠償40萬元沒有法律依據,法院酌情判決醫院當面向吳大勇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撫慰金3萬元。

一審判決后,該精神病防治醫院對此判決提起上訴。

現實生活中,醫院收治精神病人需經哪些程序?某大學醫學院一名精神病學博士介紹,判斷一個人是否為精神病人、是否要收治,家屬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病人是否要住院得尊重患者家屬意見,患者自己做主醫院是不會接收的,一定要監護人簽名。這是因為真正有精神病的人都認為自己沒有病,而這也正是精神科的特點。精神病人在入院前應經過門診診斷。有的患者不能陳述病情,要由家屬反映一些情況。對有可能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對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后果的,可按規定,經相應的程序,收入醫院進行治療。如果一個人在正常工作,只是在某個方面有偏執的表現,沒有對社會或他人造成傷害和威脅,精神病院不應強迫其入院治療。對于病人看病的手續和對親屬的甄別,目前尚無規定,醫院也沒有強制檢查病人親屬證件的責任。

事實上,吳大勇的“被精神病”遭遇并非孤案。

令人欣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將于2013年5月1日正式施行。某大學法學博士王瑩稱,這部承載著關注和期待的法律,力圖破解包括“被精神病”在內的多項法學醫學交叉難題。王瑩博士說,該法還增加了法律救濟渠道,規定精神障礙患者或者其監護人、近親屬認為行政機關、醫療機構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違反本法規定侵害患者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提訟。此外,相關責任人還將受到暫停執業活動、開除、吊銷執業證書等行政處罰。如果情況嚴重,還可以非法拘禁罪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相關個人和醫療機構構成共同犯罪。

第5篇

一.大家首先認識到精神衛生問題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也是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精神障礙與各種軀體疾病一樣,均是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因精神緊張而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多,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精神殘疾614萬人。另據衛生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于自殺,有1600萬重型精神疾病患者、600萬癲癇患者、3000萬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兒童,近幾年大中學生中的精神衛生問題也在大幅上升,充分說明我國教育、精神疾病的防治方面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精神衛生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大多數精神疾病至今病因和發病機理不明,缺乏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殘率高。在我國,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全國輕重精神疾病患者已經超過1.3億;中國的精神疾病負擔已排在疾病總負擔的第一位;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討論中對比發現出了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優勢。祖國醫學早在《內經》中對精神疾病就有記載,且對精神障礙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均有較系統的描述。中醫藥能就地取材,方法簡單易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能發揮特色優勢。中醫認為,情志疾病與腑臟氣血、陰陽失衡等有密切的關系,采用天然中草藥調理陰陽,更是治療情志疾病的重要環節。中醫的辨證施治、異病同治,在情志病的治療中可以發揮很大的優勢。中醫藥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很早注意到心理因素對機體功能和疾病發生、發展、預后的影響。中醫療法心身合一,蘊含哲理,治療精神疾病的中藥有數百種,方劑數千個,針灸及食療處方數以千計。針對神經癥、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激情刺激療法、言語開導療法、修身養性療法、中醫行為療法、音樂療法、導引吐故療法、藥物和針灸等中醫心理療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既減少了復發率、提高了生活質量,又明顯降低了化學藥品的用量和副作用。

我院自1973年建院以來,中醫藥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糾正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副反應等方面得到普遍應用,對中醫的臟躁、不寐、健忘、失眠、驚悸、頭暈、頭疼、郁癥、癲癥、燥癥等情志疾病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先后做了《礞石滾痰丸治療精神分裂癥與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與上海精神衛生研究所金國章教授合作的《左舷千金藤啶堿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研究》,探討了中醫提取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中藥劑型改變的可行性,該項目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用逍遙丸、血府逐瘀湯、柴胡舒肝散、甘麥大棗湯、癲狂夢醒湯、順氣倒痰湯、生鐵落飲、朱砂安神丸等方加減,辯證施治,治療各類精神疾患;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抗精神疾病藥物引起的閉經、化濕祛痰法治療藥源性肥胖、流涎、便秘、震顫、靜坐不能等不良反應都取得良好的療效。總結出情志疾病的腑臟辨治和氣血辨治方法,先后撰寫論文在各類專業期刊發表。

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調節陰陽的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先后做了《穴位注藥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將中醫的分型、西醫的量化有機結合起來,為深入研究中醫治療精神分裂癥提供了資料和依據,使中醫治療更具有系統化。《階梯式定點穴位刺激治療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的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穴位注藥治療臂叢神經損傷37例療效觀察》在,<<中國針灸>>發表;《耳穴貼壓治療治療藥源性便秘218例效果觀察》等療效可靠。

中醫心理學應用前景廣闊。中醫早在《內經》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預防醫學思想,重視和暢情志、攝養心神、性命雙修,創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衛生原則和方法。應用如豁達法,對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代不少精神病學家也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發病中的重要性。故在中醫調暢情志的方法與西醫的心理咨詢相結合有利于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對康復期的病人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三.大討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發現的問題

1、中醫新技術應用少,診斷手段簡單,利潤低,經濟效益差,中醫不賺錢,中醫師就沒有地位,資金投入少,為了醫院生存,一些單位只重視收入高的科室,忽視中醫科的建設。致使中醫藥不但得不到發展,而且逐年萎縮。

2、長期以來,政府對中醫藥行業管理相對寬松,對非法行醫人員打擊力度不夠,利益的驅使,一些不懂醫學、無行醫資格的人也打著中醫的牌子招搖撞騙,致使一些人對中醫藥產生了懷疑,有的醫生也直接說中醫不治病,不推薦、不支持病人用中醫治療。歪曲了中醫的實質內涵。中醫藥的應用受到影響。

3、精神病人大部分不承認有病,無自知力,服藥、治療都是被動進行,中醫湯劑服用及針灸等都不易取得急性期病人的合作,應用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

4、現行的保險制度,很多新藥、貴藥都已進入醫保項目,而一些傳統的中成藥,在精神科常用的如六味地黃丸、復方蘆薈膠囊等中藥依然是自費藥,限制了醫生的應用,中醫藥在這個保險體系中沒有受到很好的保護。

5、房屋和人員相對缺乏、設備陳舊、人員斷層,無條件設立專門的中醫精神科病房、專職的煎藥人員和必要的診療設施。嚴重制約了中醫藥在精神科的應用。致使一些中醫院校畢業生也不得不改做西醫。

四.解決問題的思路措施和意見建議

自開展解放思想、發展中醫藥活動以來,對300名病人進行了中醫藥治療精神病是否認可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認為重要毒副作用小,只愿意服中藥,不愿意服西藥治療的96人,站百分之32;愿意中西藥并用的178人,占59.33%;愿意服中藥,但怕麻煩的11人,占3.67%;只愿意服西藥的15人,占5%.大部分人因擔心西藥的副作用而傾向中醫藥治療

1、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結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藥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保護和發展中醫藥、弘揚民族文化是衛生界義不容辭的責任,單位要積極爭取新聞媒體的支持,積極宣傳報道本單位中醫藥工作新進展、中醫專科(專病)建設及優秀中醫人才,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積極參與衛生局組織的養生保健宣傳月、世界傳統醫藥日等各種活動,宣傳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優勢,取得各級領導的支持,同行認可,堅持中西藥并重的方針,中西醫優勢互補,充分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精神病的空間,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經濟、方便的治療方法。

2、醫院正在開發改造之中,等改造好了,建立專門的中醫精神科病區,配備愛崗敬業、熱愛中醫的專業技術人員致力于中醫藥治療各類精神疾病的研究。努力擴大中醫藥在精神衛生領域中的應用。

3、加大中醫藥在精神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度,在發揚傳統中醫藥診療技術的基礎上,探索出更適合精神科應用的、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多在提升中醫中藥的科學性方面下功夫。

4、建議醫療保險擴大中醫藥報銷目錄的范圍,大幅度提高中醫藥適宜的報銷比例,使群眾真正享受到中醫藥的實惠。也便于中醫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5、爭取中醫藥在輕型精神病人的治療中廣泛應用,在重型精神病人治療中的結合應用。

6、善語導便,修身養性,心病還須心藥醫

祖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對心理疾患病人強調善語導便,加以疏導。所謂善語導便,包括好言勸慰,或解釋疑惑,或支持保證等諸多心理上的撫慰,相當于現在講的心理治療,也就是心病治用心藥醫的意思。我國著名的醫藥學家、養生家孫思邈十分強調怡情撮生,對情志不遂所致的疾病,更是要求從自身修養方面下功夫,比如要求要舍名利(淡薄名譽、地位、財富)、除息怒(節制喜怒哀樂)、去聲色(遠離聲色)、淡滋味(清淡飲食)、靜心深(安逸精神、心理),盡管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這是修身養性、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我們現代人也講究養身先養心,要求做到寬心(保持寬松、隨和的心態)、懷有善心(時時事事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自己的心境也會得到慰藉)、處處靜心(心如止水,不為名利困擾)、時時定心(豁達樂觀,喜樂無愁,縱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常樹信心(對失意坎坷不灰心、不氣餒、對生活抱有信心),有時還須要有一點點的粗心(不要事事斤斤計較,學會難得糊涂一點)。當然,這些對有心理情志疾病的人來說是難為了一點,但結合病人各自的實際狀況做這樣的啟發、交談,有時也是能起到很好的怡情悅性作用,而且往往也是很重要的。

第6篇

一、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三病”綜合防治方案的實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網絡。通過開展“三病”的篩選,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健全長效運行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

(二)具體目標

1.以鄉鎮為單位,高血壓、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率分別≥8%、1.5%,社區35歲以上首診病人測壓率≥95%;患者規范管理率均≥60%;服藥率≥60%;高血壓管理人群血壓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蓋率≥95%、健康知識知曉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發現率≥2‰,規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禍率。

2.建立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綜合防治組織機構,對每位“三病”患者實行精細化管理,提供個性化干預治療方案,實現檔案動態信息化。

3.對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實行國家基本藥物范圍內的藥品免費配送治療。

4.建立完善“三病”綜合防治長效運轉機制。

二、實施步驟

(一)調研訪談,摸清基數(3月1日至3月31日)

1.組織調研組走鎮下村,深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通過召開座談會、民主懇談、群眾走訪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城鄉居民對健康的需求,明確項目的工作目標和重點。

2.以鄉鎮為單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數量及分布。

3.召開“三病”防治專家技術論證會,確定治療方案及年經費數額。

(二)完善組織,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縣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防治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設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

2.衛生部門建立專家指導組(邀請市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家參與)、質量控制組、宣傳報道組、檢查督導組等小組。

3.組建14支診療團隊。每支診療團隊由市級心腦血管臨床專家、內分泌臨床專家各1名,縣級相應臨床醫生各1-2名組成,疾控人員、責任醫生、聯絡員全程參與。同時,組建1-2支精神病臨床專家組,負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診治。

4.組織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掌握綜合防治項目的內容和要求、明確工作職責。

(三)廣泛動員,全員參與(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開全縣動員大會,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各單位工作職責和任務目標,建立上下一心、步調一致的運轉機制。采取各種有效宣傳形式,廣泛動員群眾參與。

(四)落實措施,精細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購配置國家基本藥物范圍內的藥品及血糖測量儀、試劑等物資。

2.建立縣“三病”信息管理平臺,分鄉鎮以行政村為單位,擴大發現“三病”患者人群,對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診療團隊進行復診核查,開具個性化健康處方。

3.社區責任醫生對現場復診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對象根據新的分級管理規定,規范開展定期隨訪工作,并及時將每次隨訪信息錄入管理系統。

4.專家指導組開展巡回指導、隨訪質量控制、患者藥物治療、非藥物干預指導等。

5.按照有關規定,落實雙向轉診制度。

6.通過講座、健康俱樂部、走村入戶宣傳等健康教育形式,積極開展非藥物干預。

三、保障機制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三病”綜合防治項目是惠及我縣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幾年的衛生重點工作,各單位務必提高認識,按照縣政府《關于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縣公共衛生委員會《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確保項目正常有序開展。

(二)明確職責,形成合力

縣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公益性、群眾性精神衛生和慢性病預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宣傳,引導群眾養成體質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縣發改局: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規劃納入縣“十二五”總體規劃中,向上積極爭取項目建設資金,督促落實,確保鄉鎮衛生服務站建設適應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縣公安局:重點掌握轄區內可能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況,把加強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之中,落實日常監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嚴重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的強制收治工作,參與并協同實施應急醫療處置措施;會同民政局等部門做好流散在社會上的精神病人的處置工作。

縣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將慢性病、精神病困難戶納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醫療救助政策;組織病情穩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使病人通過生產自救,改善生活質量。

縣財政局:負責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財政投入機制,及時落實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衛生部門實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資金管理效率。

縣人勞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強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術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提高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保持隊伍穩定,擴大隊伍規模;研究解決提高城鎮參保人員的慢性病、重點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為康復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創造或提供就業條件和場所。

縣衛生局:負責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和計劃;提高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開展項目培訓、指導;負責項目的日常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監督考核制度和評價機制,完善信息公示及獎懲等制度。

縣殘聯:維護精神殘疾者的合法權益,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采取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和社會服務等綜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參與社會生活的開放式管理,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療康復服務,提高康復質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質量。

縣慈善總會: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實精神病人服藥治療補助所需資金,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重性精神殘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鄉鎮政府:負責轄區內“三病”綜合防治工作的領導;重視、支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為“三病”患者的篩選和管理提供有利條件;進一步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網絡,明確職責,落實任務;健全并規范公共衛生專干和村(社區)公共衛生聯絡員制度;加強對村社區的督導,強化組織、宣傳和指導,定期召開例會,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完善機制,確保實效

1.定期組織對各鄉鎮項目實施進度和工作質量進行督導控制,每月通報工作進展情況,保證工作質量。

第7篇

【關鍵詞】 精神病;分區;防治;康復;發展與現狀

眾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疾病,它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包括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全球有4.5億人患有神經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負擔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殘缺的疾病中有5個屬于精神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目前已超過總疾病負擔的1/5,在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20%[ 1 ]。估計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高發的心理問題與精神疾病, 給社會經濟造成的危害不斷加大, 已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區防治、康復的發展與現狀

1.1 法國精神病分區治療

1.1.1 法國的分區[2]治療的發展歷史:法國的精神病服務組織開始于1838年。真正開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現。雖然1960年政府首次對分區治療的概念進行了提議,但是這個建議直至1975年才被通過,而經過1985年和1991年的補充才正式將精神病患者再適應社會作為補充目標。

1.1.2 分區治療現狀:包括3種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區:普通成人、兒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這些不同的分區作用就在于當急診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夠按照成人和兒童的差別來進行收住,每個分區包括不同的干預措施,在治療方面更是將成人與兒童分開,提供最合適的治療舉措。

1.1.3 分區治療取得的成就:分區治療有著法律條款的保護,法國這一強有力的舉措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醫生及護士進行支援以外,同時還有社會各界認識來幫助患者獲得重新進入社會的條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區治療的過程中他們的醫療經費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會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確保了患者能夠得到免費的治療,這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國社區精神醫學的發展和現狀

美國精神病疾患社區的設置包括心理學、軀體治療、志愿者以及對應的精神科醫生和護士組成,以社區為單位成立的治療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員,每個成員都有自己所負責的具體項目,組員之間的良好溝通確保了能夠盡快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組中成員除了要接受專門的訓練外還同時必須保證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能夠和患者之間順利的交流,確保患者能夠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而治療組成員則在與患者的接觸過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癥狀及社會功能等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1.3 香港社區精神醫學的現狀

香港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系統也包括多個組成部分,如社會康復服務、外展服務及中途宿舍等。社會康復服務的工作范圍遍布整個香港,要求每個護理人員要分管大約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經由精神科醫生或家屬介紹、申請而來。其工作任務主要是利用社會資源來提供治療護理以及相關知識的宣傳。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復的概況

WHO新的健康概念對于健康的定義[3]不僅僅是沒有生病還應包括生物-心理-社會-精神上的健康而協調性發展。1977年美國聯絡精神病專家G.Lengle順應時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4]。新醫學模式在美國、加拿大、法國、香港等地已有多年歷史,如美國將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癥的發生。香港的精神康復中心有庇護工廠、日間會所、康復協會、會心小戒酒協會等。社區服務長期制,陪同患者康復訓練,指導患者擇業、面試、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復。總的來說,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對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療階段到康復階段的過度,目前的重點在于患者與社會的重新接軌,建立良好的診療模式,為精神病診療提供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2 我國精神疾病防治的發展與現狀

2.1 我國精神疾病患病情況

目前我國的精神病患者總數已經超過了1億大關,發病率超過7%,在疾病治療方面的最大負擔[5]。21世紀初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內地精神病患者總人數為1600萬人,而近年來部分地區也進行了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的調查,而做的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兩省,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內的精神病障礙患者患病率為0.5%,這個數值與全球調查結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礙的總患病率中來看僅僅只是少部分。從細化分析來看,我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為抑郁癥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其次為酒精濫用的物質使用障礙,這兩種疾病的患病率分別為8.6%和3.0%,這個數值高于全球統計值的7.3%和2.0%,這說明我國在某些精神障礙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對于精神衛生工作的一個巨大挑戰[6]。

2.2 精神心理學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概況

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在醫療衛生事業的各個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療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來越得到肯定,已經成為了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在臨床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7]。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的方式能夠有效的對患者的狀況作出診斷,而且中藥治療的同時合并應用精神藥物比單純應用精神藥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羅和春教授牽頭所提出的針灸治療方案在治療抑郁癥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這個治療措施大大縮短了療程,減少了藥物成癮性,得到了全社會的肯定。

2.3 我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發展與現狀

在1958年全國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會議開展之后我國開始了正式對精神疾病治療工作的確立[8]。會議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機構,提出了對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點,要做好預防、早發現、早治療。1986年第二次全國精神衛生工作會議促進了精神衛生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七五規劃中明確了以社區為中心開展精神衛生工作的目標。而從近年來的文獻來看[9-10],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國許多地區仍缺乏有效的精神衛生服務,導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屢有發生,因此必須重視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無法根治,必須采用藥物干預、心理干預、家庭干預、行為干預等若干方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程序在社區中是可以開展的,而國外的先進事跡也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道路,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個案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在不久的將來在精神衛生服務工作方面會有更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季衛東, 周國權, 黃佩蓉等 發展中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的思考[J]. 中國衛生資源 , 2011, 14 (4) :245-247

[2] 嚴和.法國精神病分區治療概況介紹[J]. 上海精神醫學,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臨萍,燕 炯等. 國外社區精神醫學的發展及現狀[J]衛生軟科學 2004,18(3) :134-135

[4] 龔信夫.從整體醫學與生命發育觀來看內觀治療療效[J] .上海精神醫學,2005,17(6):369

[5] 彭純清 劉建恒 羅和春. 新醫學模式在社區醫療及精神康復中的應用[J] . 中國臨床康復,2006 10(38) :117

[6] 杜舒寧,王健.我國農村精神衛生服務供給、利用情況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1, 28(4):284

[7] 陳戎. 精神心理學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概況及科研思路[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8] 李東蘭 .我國重性精神疾病社區干預的研究進展[J]. 實用預防醫學,2011,18(12) :2445-2446

第8篇

我院屬農村縣極精神病專業機構,從1973年以來,對精神病患者采取了“綜合模式”的康復措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一、及時診斷與治療

目前由于:①農村絕大多數農民中的精神病患者住院和就醫難的問題還未解決,三至四級精神病防治網的工作落后于城市,由于人們對醫學知識的匱乏,不認識精神疾病的前驅癥狀或早期癥狀。直到病人的生活工作、神會功能明顯異常,已給家庭、社會帶來干擾或困難時才來就診,②社會上對精神病人有不可根治的偏見,.一但出現精神病,惟恐影響病人的聲譽,使升學、就業晉升、婚姻等受到影響,家庭出現一個精神病人比出現一個流氓罪犯還要難堪,直到掩蓋不住時才送精神病院。③基于農村文化水平低下,出現精神病后求助于迷信、占卜、宗教祈禱等活動。直到無法控制時才送住醫院。因此精神病就診時已不是疾病的早期和前驅期,而是疾病的中期或更晚些,因此對精神病的診斷必須力求準確有效。采用中西藥針刺等綜合模式的精神病療法。盡快取代療效,爭取良好的予后。

二、心理治療:

通過應用藥物和管理使精神癥緩解后,采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治療病人的情緒障礙和矯正異常的心理活動。從而喚起病人的積極情緒,改善與社會環境不協調的狀態,開展心理治療。采用個別心理治療和集體心理治療相結合。必須在充分了解病人心理狀態和癥狀表現的前提下以不脫離實、以現實性通俗易懂的同情,支持、勸告、解釋、評論等說理方式,以達到逐步消除患者異常情緒和顧慮,引導患者正確處理自己的情況和予盾。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樹立生活的信心。

開展心理治療,根據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其心理狀態的不同階段采取相應的治療方式。

入院初,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經用強制手段使原有癥狀抑制而出現一系列的緊張心理反應,此期應以介紹醫院情況和生活注意事項以同情支持的語言,清除緊張情緒,誘導病人疏泄內心痛苦,掌握病人心理活動規律。在期階段。當藥物發生作用。有的已出現付作用,這時要以個別心理坐談,幫助病人認識和理解病態表現及共產生機制,講解藥物的作用性能和治療中的反應,以減少因藥物反而出現的緊張心理狀態,并根據病人疏泄的內心痛苦以勸告解釋的語言,引導患者正確對待和解決自己和社會不協調的予盾。后期,病已痊愈準備出院。采用個別和集體相結合的方式。讓恢復期病人以現身說法進行堅持服藥,予防復發和改變個人不良個性。提高病人與社會環境的適應力,以評論激勵的語言引導其消除悲觀情緒,奮發向上,有所作為,以此對抗社會上的歧視和不平待遇的不良處境,達到永不復發和減少復發的目的。

如:患者,王××,男,54歲,農民,一九領先五年六月入院患者因和鄰居產生地基糾紛,經法院判決未達到個人目的,月余后價值千余元的牛又因病死,后來十六歲的兒子又患傷風死于××醫院,接二連三的刺激使其患精神分裂癥。患者咂爛××醫院窗上的所有玻璃,大罵醫生。日夜不眠,四處流浪,浪本院后,不時講自己的不幸,不承認自己的病,懷疑自己有很多仇人,時而在謀害他和盼他倒下,患者意志增強,行動增多,目空一切,反對別人勸說,拒針、拒藥常持物以示報復,經肌注氯丙嗪,口服氟辰啶醇癥狀緩解后,采用心理治療:①初期,以同情、支持、附和的語言引導其訴說全部病因。②中期、以解釋、勸告、上下左右作比較,引導其消除悲觀情緒。正確對等自己的處境和予盾。樹立從新走向生活的信心。㈢后期,以評論,激勵的語言,決不讓反對自己的人看了好看,激勵其泰山壓頂腰不彎,東山再起勝過別人的男子漢大丈夫氣魄,十九天后患者主動要求出院。急于按排今后農活,決不讓反對他的人看了好看,患者住院三周出院近四年再未復發。

三、生活環境與工娛治療:

多年來精神病人的管理方式。一直是象勞教犯一樣的關閉式。病人生活在高深墻院,鐵欄護窗的狹小環境之中,生活多在護理人員的監護下進行,病人有一種患精神病就判無期徒刑,。與社會隔絕感。住院時間越長,與社會隔絕的時間也就越長,就越容易造成衰退懶散的殘疾狀態。

為了消除精神病人住院如住監時而想逃跑不良心理狀態,我們實行完全開放管理,由自己家庭成員看護,醫院配備灶具,自帶被褥及食用品,恢復期病人可以護理人員和家屬的指導睛,自己洗臉刷牙、打掃衛生,自己生火做飯,護理人員主動引導患者洗衣,洗臉、打掃衛生引導其參加工娛治療、患者和醫務人員談笑風生,關系密切,患者院如在家,安心治療,精神愉快,由于醫院環境家庭化,使患者不至于一出院就復發。

患者家屬從一開始就和醫護人員配合參于護理病人。基本上掌握了簡單的精神病管理,用藥、監護知識,為家庭康復防止復發創造了條件。

工娛治療是通過工作勞動、文娛。體育活動,以轉移患者對病態體驗的注意力從而減少和消除精神癥狀。改善情緒。增強體質。建立生活信心,提高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促使知病痊愈。防止衰退性殘疾,我院地處農村,土地寬廣。山坡有部分藥材,我們利用這一優勢,對生活懶散,臥檢床少動,思維貧乏。情感淡漠的衰退性病人及興奮亢進的躁狂發作者分別患者人格和心境的需要,按排他們擔水、擔糞、種田、種醫、采藥加工、集體游戲、收聽樂曲、下棋、玩撲克,看電視等工娛活動。

工娛療法的具體實施

1、醫生根據病情下達醫囑參加工娛治療

2、護理人員根據醫囑分別帶領參加工療和娛樂。

3、對于那些活動亢進。精力旺盛的患者帶領擔水、擔糞、挖地等的較費力的體力勞動,跑步作體操,有破壞傾向的患者帶領其挖藥、劈柴,收聽悔恨的淚廣東音樂、作集體體操等。對于罪惡感明顯的病例帶領他挖地,鋤地來彌補他們罪惡感的欲望,并帶領他們打撲克,下棋、看電視,對于那些老懷疑不干凈的強迫癥患者帶領他們打掃衛生、拆洗被褥,來彌補他們掃洗干凈的欲望。

4、根據患者原來職業盡量按排與其今后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內容,盡可能使患者體驗責任感,激發其主動參于自己所愛好的工娛項目。護理人員引導病人掌握勞動姿勢和要領及注意事項。 轉貼于

5、組織勞動、體操、唱歌等集體活動,防止出現放任松散的局面,幫助患者在集體活動中加強與他人合作的人際關系。

6、工娛療法每天根據各方面情況堅持2-4小時。

7、根據工娛療法的進展、努力促使有益的角色轉移,并盡早交家屬副食工娛,增強回歸社會的能力。

8、參加工娛治療的患者病情穩定減少了復發,月終根據病人技術表現及貢獻大小發給適當的獎勵品,促進了患者參加社會生活學會了原來不會的或忘了的勞動技術,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表現活躍,情緒愉快,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如患者鄒高、霍縣礦務局工作。息精神分裂癥十年,多處住院時而復發,住本院后表現孤僻離群,臣床少動,動作怪異,參加工作娛療法,學會了原來根本不會的農村勞動技術,殘留癥狀全部消失出院二年再未復發。

四、行為矯正:狹義的行為療法,是在消除神經癥病人的病態情感行為,如強迫癥、恐怖癥等,這里所談的行為療法都是激勵病人改變不良習慣嗇正常行為和適應社會和能力。

1、先從生活行為技能訓練入手,訓練病人穿衣、系扣、疊被、洗臉、刷牙、打掃衛生、生火、切菜、做飯,并參加做操跑步、唱歌、看電視、收聽廣播、下棋、打撲克等文體活動。

2、學習行為技能的訓練入物,每周4-6小時的集體學習,內容以文化知識、時事講座、精神病的發病及予防、正常的行為模式,引導病人自我表現,自我對照,自我控制,看書、讀報、講故事并布置準備怎樣摘掉精神病的帽子?你的理想是什么?準備怎樣實現等作業。

3、就業行為訓練入手,通過參加勞動,學會一定的勞動技術為重新回歸社會作好準備。

4、從予防復發,使患者能夠應付家庭、生活各種境遇的適應力入手,給予患者適當量的刺激磨煉。如訓罵、恐嚇,強制工療,強制遵守作息時間,強制戎煙等。

5、各項活動采用記分獎酬、勞動文體、學習、衛生四項,四百分評分總結,兩周四項滿百分者方可出院。

如患者李XX,男,24歲,表現不語,不動不食,情感淡漠呆滯木僵,時而沖動,打人毀物,善于扒車,但起廣西壯族自治區睡覺時說臂和腿不會打彎,人會自己脫衣、穿、吃飯也要其母喂,時而張口不合,說頜關節不會動,非要其母用筷子在上腭部點一下才會繼續吃,上廁所不解腰帶,常常往褲內小便,常視父母為仇人,打罵父母在外地住院四年,兩次逃跑未好轉,住入本院五天后,除藥物控制外,并下行為矯正醫囑:①、強制穿衣、脫衣、喂飯,并暗示恐嚇。②、引導上廁所正常小便,檢查當日遵守時間表和生活自理情況。③、指導改變自己目前現狀的責任感。兩周后交其父母護理,住院24天出院七年再未復發。

五、回歸社會:

第9篇

【關鍵詞】社區精神病病人;管理與防治;社會問題

本文資料源自本院近10年來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門批準經公安人員移送的嚴重影響社會秩序且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現將管理與防治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37例收治對象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門交辦的嚴重影響社會治安且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臨床檢查與觀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齡28~51歲者34例,余3例具體年齡不詳。

1.2方法

1.2.1藥物治療入院后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及理化檢查結果與飲食情況選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因對病人的家庭情況及以前是否有過重大疾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選用藥物時盡量選用副作用小、發生過敏幾率低的精神藥物。從小劑量開始,如氯丙嗪從12.5mg開始,在病人無任何副作用的情況下再逐步加大治療量。因藥物劑量過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緒時則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療量,以使病人處于鎮靜狀態,達到減輕躁動情緒、避免意外發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療經藥物治療1~3個月后,當病人情緒基本穩定且能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時,與病人進行溝通。首先向其講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復,重返社會,與家人團聚。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與醫生配合,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逐步詢問病人的家庭情況,是否有工作單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齡、學歷、住址和婚姻狀況等。根據收集到的有關資料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治療,最終達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動敘述自己的內心體驗與要求,這就是心理治療的目的所在。

1.2.3工娛療法當病人陽性癥狀完全消失,情緒穩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礎上,對病人進行工療與娛療訓練。首先讓病人學會整理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此后讓其從學習簡單的手工勞動到較復雜的勞動技能,如擇菜、洗菜、切土豆絲等,在此同時根據病人愛好與特長讓患者參加工娛療活動,從聽音樂到學習不同的樂器,以及學習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發揮病人的潛在能力。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后鼓勵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從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達到完全康復的目的。

二、結果

2.1療效評估經過6~8個月的住院治療,經我院與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及病人家屬多次溝通聯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聯系到病人單位且其單位同意補辦住院手續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顯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無出院條件(屬三無人員)的9例,1例因合并軀體病在住院期間死亡。

2.2效益評估

2.2.1社會效益本資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現有不同程度的沖動、毀物、影響交通、赤身露體、致人傷亡或殘暴異性,給一方治安和人民群眾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些病人入院后不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療,而且為社會治安秩序的穩定與建設祥和快樂、團結奮進的社區做出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貢獻。

2.2.2經濟收入概況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單位同意補辦入院手續并原則同意補交一定數額的住院費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無人員就是家庭無經濟能力承擔病人的住院費用,本院實際收費僅占病人應繳納費用的十分之一。

三、討論

本文資料顯示與全國各地的有關報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給醫療單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對政府交辦的收容治療任務理當堅決執行,可長期下去難以負重。就我國的國情而言,這些病人也難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費用。像這樣的精神病人日趨增多,已經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給社會、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精神病人造成的傷人事件已屢見不鮮,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區管理與防治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如何解決本文中述及的這類精神病病人的社區管理與治療,就全國而言目前還沒有可借鑒的經驗。筆者認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僅供政府、社會團體及同仁參考。一是衛生主管部門盡快草擬精神衛生法草案以供國家權力機關審定,草案中應規定精神病人的親屬所承擔的義務與權利,以及違背了應承擔義務的職責;二是政府牽頭,集公安、民政、財政、衛生等職能部門共同負責這類病人的社區管理與治療的費用;三是在社區內成立精神衛生休養站,經過專業培訓的社區門診所的醫生或護士負責治療,由轄區民警負責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法制教育,由社區的街道辦事處負責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這樣在保持病人勞動技能的同時又能給患者一定的報酬;四是是否在精神衛生法中明文規定所有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全體人民群眾每年上繳一定數額的經費,由衛生、民政部門共同負責這筆費用的支出。在經費保障的基礎上才能保證三無病人及經濟貧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時的治療。

【參考文獻】

1王永梅,劉敏.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危害的調查分析.臨床精神病醫學雜志,2004,6(14):7.

2朱文軼.精神病人的社會困境.三聯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偉,江開達.精神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9-240.

4馬惠霞.中國影響心理健康的個體因素研究綜述.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3):214.

第10篇

精神病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的內心不為人所知。人們認為他們的言行出人意表,對他們“敬而遠之”,他們仿佛于世隔絕,很難進入公眾視線,而當他們一旦與外界發生關系時,就會讓世人強烈到他們的存在。

2010年精神病人頻頻制造的血案,已足以使人觸目驚心,2010年3月15日江蘇常州金壇市楊某,一家三口同住,患病時持榔頭連砸數下,當場將奶奶活活砍死;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某小學宋某患病時連砍數刀,當場死亡3,搶救無效死亡5人的慘;

2010年4月22日早晨7:00時左右甘肅呈現成縣宋坪鄉史家坪村,精神病人馮某持刀砍傷村民王剛的父親、妻子及女兒后自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現代科技與文化的創新層出不窮,廣大人民群眾逐步適應著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變的快速節奏和競爭,體驗著由此帶來的心里沖擊和壓力,各類精神疾病(包括輕性的心里障礙)的患病率明顯增加,這已經是一個不增事實。據WHO統計,全球前10種致人殘疾或使人喪失勞動能力的主要疾病中,其中有5種是精神疾病,他們是嚴重抑郁癥、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酒精依賴和強迫癥。在我國疾病社會總負擔的排名中,精神疾病已躍居首位,超過心腦血管疾患和惡性腫瘤,使我國精神衛生工作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進入21世紀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最主要的一類疾患。正確治療這些疾病已成為精神衛生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對這些疾病的治療,不僅是要消除癥狀,還要鞏固療效、防止復發,而且還要使其恢復原有的社會功能、重返社會。這即是我們通常所提出的治療目標:治好疾病,鞏固療效,防止反復,恢復功能。為完成這一任務目標,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如2004年4月10日衛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印發的《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其基本原則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點干預、廣泛覆蓋、依法管理”,全面推進新世紀精神衛生工作的健康發展,其目標建立健全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和網絡,完善現有的精神衛生工作機構功能,提高精神衛生工作隊伍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衛生服務需求;及2004年9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2004】7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其目的加強精神衛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預防和減少各類不良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持續發展。

精神障礙的防治工作從單獨依靠精神病院開始重視向社區發展,并在試點地區取得了成績。特別是2005年起在全國30個省市60個城鄉示范區開展的重性精神病社區監管治療項目(686項目),在探索精神病院轉變職能,擴大服務范圍上有重要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方法學的創新,生物精神病學將有重大突破,精神疾病的遺傳學研究將從細胞水平向分子水平過渡。從分子生物學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將是我們未來研究工作的重點。精神疾病的相關基因有望被陸續克隆,從而完成精神醫學發展史上一個質的飛躍。

蘭州安定醫院作為蘭州地區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之一,1994年建院,床位編制117張,目前共收治各類精神障礙住院患者2300余名,已經成為該地區精神衛生服務領域的后備力量,我們的宗旨:立院為民,奉獻社會;我們的目標:創品牌醫院,讓百姓安定;我們的精神:創新、超越、奉獻、誠信;我們的服務理念: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出發,為患者著想,讓患者滿意,始終堅持以經營管理為牽引,以質量管理為核心,以生力資源為根本,以信息管理為手段,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流程,改進服務方式,尊重病人人權,出臺服務舉措,為患者提供技術先進、服務周到、環境溫馨、設備精良的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努力形成獨具特色的醫療服務體系和服務品牌,在技術上實行品牌戰略,做到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專長,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努力實行病人滿意,政府滿意和職工滿意的管理目標!

2009年11月12日衛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給我們臨床工作提供可靠保障,為順利完成各項治療和康復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當前,精神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使其難以回歸社會,精神康復成為一條重要的途徑。《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指出,精神康復的目的是提高或恢復患者原有的社會功能,使其能較好的完成社會角色,精神殘疾的康復可在院內和社區中進行。雖然中國的精神疾病管理困難重重,但我們只要轉變觀念,決定信念,腳踏實地,在人類精神疾病管理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之路就在我們的腳下!

現狀:面臨困境,精神衛生服務需轉變觀念

目前我國精神專科隊伍嚴重不足,醫院救治能力有限,因而無法為患者提供從防治到康復的全方位服務,長期住院的救治模式已經初露弊端,能力縮短醫院時間,分享與普通醫院患者的條件尚不成熟。因此,精神衛生機構的服務還需轉變觀念,明確目標,及從簡單的看管,恢復功能,讓患者回歸社會,逐步過度到提高整個人群的精神衛生狀況。

挑戰:精神殘疾康復,重在回歸社會

精神殘疾常常嚴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缺乏社交技能和職業技能,難以回歸社會。因此精神殘疾成了醫務工作者無可回避的現實問題,而精神康復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主任會員周東豐教授介紹,國外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會接受“中間站”服務,即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技能及職業培訓,待患者病情穩定后負責為其介紹工作,通過這種方法使患者更好地回歸社會。雖然這一康復措施值得借鑒,但是我國社區醫院的條件十分有限,因此差距可想而知。盡管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進行了社區康復試點工作,但我國的社區的相關設施和精神衛生服務能力都十分缺乏。因此,社區康復還只是“理想的藍圖”。

探索精神康復新模式“醫院-社區一體化”模式

“醫院-社區一體化”模式,主要包括:

(1)“精防日”制度,為了保障患者能定期得到專科醫生服務,接受用藥指導和定期復查督促,精神科醫生要定期到固定社區為患者服務;(2)“日間醫院”,通常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雖然病情穩定但功能并未完全恢復,尚無法就業,因此患者白天可到醫院接受技能模塊的專門訓練,晚上與家人團聚;(3)“中途宿舍”,社區的“中途宿舍”類似于“招待所”,患者居住的同時進行自我管理,但需對工作人員報告,增強患者的自主性,但“中途宿舍”不負責治療,只是提供管理;(4)“庇護性工場”,類似于崗前培訓,給患者提供諸如簡單手工制作等基本工作,并付給一定報酬;(5)“家屬資源中心”,專門為家屬設立,形成俱樂部或聯誼會,指導他們為患者服務和保證自身心理健康。主要目的是負責患者從出院到回歸社會之間的“角色轉變”工作,使得患者出院后能接受連續醫療服務,力求實現“無縫連接”。

展望:順應社區管理大趨勢

要實現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區康復,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1)社區必須有衛生保健人員與精神疾病患者保持聯絡;(2)社區的全科醫生必須接受精神病方面的專業培訓,提供相關康復訓練;(3)社區醫生要具備開據抗精神藥物處方的能力,會使用精神科的基本用藥;(4)社區必須具有基本藥品目錄里的抗精神病藥。而目前,我國的社區醫院尚不具備上述條件,因此實現社區康復還有困難,但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第11篇

關鍵詞:多方式健康教育;精神病伴發糖尿病;康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全球糖尿病患者2003年為1.98億,2006年已經增長到2.46億,預計2025年將達到3.38億[1]。我國糖尿病患者總數已位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印度,我國糖尿病的防治形勢嚴峻[1]。目前,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綜合治療方案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2],為了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伴發糖尿病的教育效果,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對45例精神病患者伴發糖尿病進行多方式健康教育,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45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0~71歲,平均年齡(54±3.8)歲,文化程度小學16例,初中22例,高中(中專)8例,大專及以上4例,病程1~19年,平均(6.33±3.73),均符合1999年WHO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病情穩定,無嚴重并發癥,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3],均愿意配合6個月健康教育,并有接受糖尿病教育的能力。

1.2多方式健康教育

1.2.1計劃性健康教育 科室制定出標準糖尿病健康內容,由責任護士根據標準健康教育內容對精神病患者伴發糖尿病實施健康教育。教育方法有個別宣教、集體上課、發學習資料等,精神病患者常有病癥感、自卑感[3],存在抑郁或激惹等情緒障礙[4],治療依從性差。一些慢性精神病患者常表現注意力不集中、依賴性強、被動懶散,并有不耐煩情緒。所以責任制護士實施健康教育難度很大,工作量比較大,工作要求有愛心、耐心,每次教育時間需30min,組織1次/w。

1.2.2護理程序式健康教育 護理程序是以評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狀況制定計劃,實施護理,最后評價患者的狀況,而護理程序式健康教育主要以評估患者的學習需要制定計劃,實施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最后以患者的行為和態度的改變評估教育效果。要求責任制護士與精神病患者伴發糖尿病進行一對一有效的溝通,取得他們充分的信任后再進行健康教育,調動和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激發他們參與治療護理,使他們逐漸學會自我護理,并能有效控制血糖,進行1次/w,教育時間15~30min/次。

1.2.3焦點解決式健康教育 是提供一種更為積極和尊重患者的干預模式,其關鍵不在于尋求問題發生的根源,而在于幫助患者尋找建設性的解決方案[5]。崔雨等[6]認為,焦點解決式健康教育能夠架起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從而使患者的血糖,血壓進一步得到改善。要求責任護士1名,專科醫生1名,和患者以互動的形式進行,互動內容:為患者免費監測血糖,病友互相交流,請專家為患者進行知識講座等。每月舉辦1次,每次互動時間1~2h。

1.2.4出院后電話隨訪 由資歷高業務素質高的主管護師對出院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追蹤患者飲食治療、藥物治療、自我管理的實施情況及血糖控制情況,每月咨詢1次。

1.3評價指標 評價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教育前和教育后6個月血糖、飲食、自我管理情況。血糖達標準: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4.4~8.0mmol/L,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配對t檢驗

2結果

教育前后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檢測結果,見表1。

3討論

行為改變在糖尿病代謝控制中日益受到重視,患者的行為改變被認為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項目成功與否的標志[7],特別是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行為約束是困難的,通過我院對此類患者采取多方式的健康教育,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指出必須糾正的不健康行為,使此類患者取得了成功的血糖管理,這種自我管理行為的建立在糖尿病教育中尤為重要。我院采取的多方式健康教育是結合行為和心理社會因素的教育,能激發患者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使患者系統地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應遵循靈活多樣的教育原則,積極開展防治糖尿病,使患者更全面了解健康行為對有效控制血糖和預防并發癥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玫,許瑞珍,孫濤,等.糖尿病患者醫院社區互動模式的建立運行[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8):703-704

[2]盧雪琴,樓青青,周雷,等.PBL,教學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體會[J].護理與康復,2008,7(2):145.

[3]陳朋月,朱嵐,盛嘉玲,等.自信心訓練對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尊水平的對照研究[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5,5(6):461-462.

[4]沈漁.精神病學[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531.

[5]駱宏,葉志弘,王菊香.聚焦解決模式在臨床護理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6):568-570.

第12篇

【關鍵詞】 精神病;出院后;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10.27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0—3858—01

精神病患者是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知、情感、意志、動作行為以及心理活動等均可出現明顯的異常,不能正確對待工作、學習、生活;動作行為古怪、與眾不同、難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態心理支配下,有自殺、自傷或攻擊他人的可能,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故對自己的精神癥狀喪失判斷力,認為自己的行為與心理均是正常的,從而拒絕治療。所以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承認自己有病,一般都不會主動接受治療,在院外往往拒絕治療,因此出院后的護理非常重要。

1 院外應按醫囑進行藥物鞏固治療

家屬配合下一定要督促患者堅持服藥,這是預防病情復發的關鍵。重性精神病目前已納入國家慢病管理,出院后仍需社區及家屬的配合管理,督促其堅持服藥。有關資料表明,如不堅持服藥,五年發病率為85%,發病率如此之高,可見堅持服藥有多重要。首先在病人出院時,醫護人員就應向病人及家屬講明此疾病的性質和維持治療的重要性,個別病人及家屬認為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會使病人變傻,出現表情呆板,動作行為遲緩,流涎等反應,所以病情稍有好轉就停藥,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這些反應只不過是暫時出現的藥物副作用,隨著病情的好轉與抗精神病藥物的逐漸減量,這些不良反應也會隨之消失。如果隨便停藥,很容易導致復發,有的病人及家屬抱著僥幸心理,認為病已經好了,不用再吃藥了,所以一定要向他們講清堅持服藥的重要性。

2 保持良好的心態

開導患者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正確認識自身疾病,解除對疾病的錯誤看法,家屬要配合并給其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要患者正確對待生活瑣事,正確對待不良刺激。對其內心的不滿,要及時給予疏導和關心。生活要有規律,特別是不能飲酒、喝濃茶、咖啡及一些興奮性飲料,豐富其生活,參加有益身心的勞動及活動鍛煉。

3 識別復發征兆

病人和家屬要知道精神病防治知識和復發先兆,如出現睡眠障礙、情緒改變、言行紊亂和拒絕服藥現象,及時就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开封县| 锦屏县| 玉溪市| 且末县| 玉田县| 澄迈县| 京山县| 瓮安县| 洞口县| 邹平县| 任丘市| 库尔勒市| 高阳县| 景谷| 林芝县| 阆中市| 淮南市| 体育| 宜川县| 防城港市| 蕲春县| 页游| 凤山县| 富锦市| 兰坪| 玉林市| 北票市| 林芝县| 嘉定区| 尼玛县| 长海县| 广州市| 高清| 明光市| 会宁县| 时尚| 普定县| 漳浦县| 洪湖市| 登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