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9 17:50: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創業決策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提倡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
陜西省教育廳的2018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看出:一是工學、理學、農學類畢業生普遍受用人單位青睞。交通運輸、公共管理與服務、農林牧漁等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1%以上;二是綜合類本科院校和市屬高職院校就業率較低,財經商貿、公安與司法就業較難,收入相對較低。一般層次的財會類畢業生數量與日俱增,導致出現財會崗位一職難求的現象。針對這種現狀,歐亞學院按照確立了以“創意培養、創新實踐、創業孵化”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積極引導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業工作。基于此現狀,西安歐亞學院提倡搭建通過創新創業培養體系,將教育技術與創業教學內容完美融合,依托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態和教育模式,徹底轉變傳統理論教學,通過IT技術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由“經驗教學”轉為基于數據驅動的教學。并與相關企業深度合作,建立財務管理專業財務決策分析技能培養與實踐體驗相結合的實訓教學模式,打造貼近實際企業真實財務工作場景的實驗環境,實現專業實驗與企業經營管理實際、創業思維相結合。以創新創業實踐教學中心為載體,探索學校與產業、行業、企業協同培養創業人才的新機制。
二、基于財務決策導向,構建高校創新創業體系
(一)構建“素質+機會”的雙維度創新創業體系本體系是依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兩個緯度進行設置的,即素質緯度與機會緯度。課程體系中橫坐標采用精益創業方法,將創業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感知創業、創業者與創業團隊認知、創業機會識別、創業機會開發、創業機會利用。課程體系中縱坐標是圍繞階段課程培養目標展開的分層次培養,包括了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創業思維三個層次。對于創業知識層,涵蓋感知創業意義、創業機會識別、創業財務指標分析等多個內容;對于創業技能,創業團隊組建、創業項目分析、市場調研、策劃書撰寫等內容;創新思維包括創業方法、決策設計、融資路演等。培養創業思維是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創業思維,正確看待風險、積極主動、從問題中看到機會、對環境的變化保持敏感等。
(二)創新創業能力訓練中心建設——引進財務決策平臺財務決策平臺依托國家提倡創新創業的這種變革方向,培養學生通過企業財務主管的視角去運營一家企業,并進行財務、稅務、資金等財務管理工作,同時強調與業務深度融合,實現與管理學、市場營銷、金融學等多學科的知識融合,互相依托。財務決策平臺設計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指導,寓教于樂,以模擬企業運營的模式、游戲式啟發式、開放式、協作式、討論式教學,鼓勵師生平等參與交流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體現了教改的精髓。該平臺涵蓋了學生創業仿真實訓內容,通過信息化技術與手段模擬創業項目籌備過程,激發學生創業意識,培養創業能力的效果。
(三)師資培養——培養創新創業中的“引導師”通過創新創業師資培養,建立雙創引導師研修認證服務體系,建設雙創教學方法和雙創教學資源庫。雙創引導師培養將從創新創業引導師的核心能力模型入手,培養教師具備基于信息化的資源整合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引導能力,面向成果的項目管理能力。
(四)仿真實訓——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相關知識后,需要通過校內財務決策平臺仿真實訓的過程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這就是“訓”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財務決策實訓課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該實訓內容激發學習創業意識,了解創業過程,掌握創業知識,培養創業能力的效果。仿真實訓將提供標準化教學資源,采用模塊化的教學設計,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有針對性的開展實訓,滿足差異化需求。比如: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因已具備一定的財務分析決策能力,我們將使用“學校自主理論課(平臺內含理論知識)+網中網企業經驗+實驗+測評”授課模塊;對于非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我們將采用“理論知識+實驗+測評”授課模塊。通過仿真實訓課程,最終形成的實訓成果完全符合“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申報。所需要的項目路演PPT、項目策劃書、路演視頻文檔等,并可以完成資源的生成、上傳、導出等。
(五)教學方法——引入PBL教學法在實施PBL教學法中,教師是倡導者、設計者和具體執行者,學生的主動性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培養和發展。因此,在基于財務決策分析的創新創業能力訓練中,教師運用新教學方法中對問題的選擇與設計、對教學資源的準備、調控課程教學的能力決定著教學方法的實施效果。PBL教學法是以能力提高為核心的教學方式,牽涉到理性探索、企業認知策略等。一般會采用如下工具。
(六)財務決策大賽+雙創大賽——形成“以賽促教,賽教結合”教學模式財務決策大賽是財會專業學科綜合性極強的一項重要競賽,意在考察參賽選手從CFO的角度綜合運用企業管理、財務管理、會計、稅法、市場營銷等理論知識的能力。其特色在于每個環節都體現資金成本、時間成本、企業信譽、機會成本,充分體現財務決策的重要地位;該大賽為學生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也進一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是目前國內院校參賽人數最多的創新創業大賽,在全國范圍內影響較大。在參加大賽時,一是“保量”,增加比賽項目數量;二是“保質”,提高參賽項目質量。并將兩類大賽比賽內容與日常授課緊密結合,最終實現“以賽促教,賽教結合”的教學模式。
三、“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之路“
1.職業興趣
(1)喜歡與人交往,愿意積極的建立廣泛的社會關系網。
(2)喜歡直接與客戶打交道,發現和創造新的市場機會。
(3)喜歡那些經常有外出機會,果斷和行動導向的企業。。
2.職業能力
(1)工作中有較強的變化性,挑戰性,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計劃。
(2)能承擔責任,可以充分發揮組織和決策能力。
(3)工作中可以突破舊觀念,探究新方法,尤其那些可以幫助他人改善的方法。
3.職業價值觀
認為工作應該不斷推陳出新,有所冒險以獲得更大的收益,工作的內容、場所、方式等應該經常變換,使工作和生活顯得豐富多彩,不單調枯燥。而且工作應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和大多數同事和領導在工作中有融洽的人際關系,相處在一起能感到愉快、自然。希望通過工作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幫助他人或貢獻社會,直接為別人的幸福和利益盡一份力,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
4.個性特征
(1)善于交際,易感應,善勸服。精力旺盛,熱情洋溢,能很快理解他人情感上需要,動機和所憂慮的事情,能做到與他人高度協調。
(2)性格平和,心胸寬闊,且圓滑,很會促進周邊關系的和睦,對于批評和緊張特比敏感。
(3)非常理想化,經常忽略理想中所需要的現實和細節問題。
(4)急于英迎接新的挑戰,有時會做出錯誤的假設或過于草率的決定。
(5)對于批評非常脆弱,容易憂慮,感到內疚,失去自信。當壓力過大時,會變得暴躁,慌亂,吹毛求疵。
二、職業探索
1、目標職業一:報關員
2、目標職業二:酒店公關
三、決策與應對
s1分
第二目標
s2分
第三目標
s3分
1.首選職業目標:報關員
(1) swot分析:
我的優勢:
能夠通過運用嘉許和贊揚,而不是爭吵和威脅,贏得了他人的合作。
在對于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有計劃而且果斷堅定。
在行動之前通常會仔細地考慮。每次全神貫注于一件事情,造成一段時期的專心致志,達成目標。
有穩定平和的心境。
對自己所信仰的事業盡職盡責。
我的弱勢:
在沒有收集足夠證據前,易于倉促決定,容易輕率犯錯誤。
易于滿足小范圍的管理,決不放棄控制權。
斗志不足,容易松懈,通常不愿付出過多的努力。
在壓力和挫折面前不夠堅持。
我的機會:
將來工作的地區靠近港口,報關人員供不應求,就業前景可觀。
專科學校比本學校提早一年的實習,為我們贏得先發優勢。
我面臨的挑戰:
經濟危機導致貨物進出口貿易減少,影響企業對報關員的需求。
大學生數量日漸增加,每人都爭取自我增值,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所以就業形勢嚴峻。
由于報關員專業性比較強,而且關系到稅收等國家利益,于是進入門檻很高,考試難度逐年增加,考試通過率低。
(2) 決策分析:
通過在校的時間,努力進修,爭取考到報關員從業資格證。
根據自己所學習的專業,最大程度地吸收經濟貿易的有關知識。
大二的暑假,積極聯系有關單位進行實習,吸取經驗。
由于該職業的特殊性,可以創建更大的人際關系網,有助于發展事業。
2.備選職業目標:酒店公關
(1) swot分析:
我的優勢:
有條理,有組織能力,有較強的建立合作關系的能力,能夠促進和諧,尊重不同的意見。
能統觀全局,洞悉行為與意識之間的聯系。
善于與別人感情交融,能預見別人的需要,真誠地關懷別人。
有領導才能及凝聚力,鞭策自己做出成績,達到目的。
我的弱勢:
不愿意干與自己價值觀相沖突的事情。
不愿與別人產生分歧或沖突,容易把人際關系理想化。
很難在競爭強,氣氛緊張的環境下工作,逃避矛盾沖突,疏忽不愉快的事情。
對那些沒有效率或死腦筋的人沒有耐心。
我的機會:
身處地區酒店業屬于剛起步階段,對各類酒店人才的需求大。
專科學校比本科學校提早一年的實習,為我們贏得先發優勢。
有強大的人際關系網。
我面臨的挑戰:
由于所讀專業并非對口專業,與酒管類專業學生相比,缺乏競爭力。
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就業機會減少。
(2) 決策分析:
由于個人的興趣,所以能夠積極的進修公共關系的有關知識,自我增值。
在校期間會做一些酒店的兼職,了解酒店的運作,觀摩酒店經理處理事情的態度和做法。
會為將來的發展積累一定的人脈。
4.行動計劃
(1) 大學期間的行動計劃:
英語四六級證書
報關員資格從業證
學習德語基本知識
(2) 職場適應計劃:
課余時間多做兼職,積累經驗和人脈。
通過上網,看書等方式,多了解職業的需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
在學校部門里,多參與活動,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實踐能力等。
(3) 長期發展計劃:
報關員(積累人脈,工作經驗和創業資金)——酒店公關(拓展更大的人際關系網,鍛煉自己處理應急事情的能力,磨練自我性格)
四、自我監控
1、評估的時間
用10年的時間進行評估
2、評估的內容
關鍵詞 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影響因素;粗糙集理論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07-0021-04
一、引言
隨著就業形式越來越嚴峻,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其中,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是一個重要內容,2010年,教育部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對高校創業教育、創業基地建設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提出了建設性意見。2012年7月17日,在全國就業創業工作表彰大會上指出,要激發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返鄉農民工等人員的創業動力,營造有利于創業的環境,提高創業成功率。
可見,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問題已經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研究重點領域。然而,教育部的調查結果顯示,最近幾年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只有2%~3%,并且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遠遠低于一般企業創業成功率[1]。具體到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方面,雖然目前沒有專門機構對其成功率進行調查,但是根據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對最近幾年畢業生工作狀況的追蹤統計,發現自主創業情況不容樂觀。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文獻的查閱和梳理后發現,許多探討自主創業問題的研究文獻都談及了自主創業影響因素,但是大部分研究文獻僅限于定性研究,而通過定量分析方法來識別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關鍵因素的研究很少。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生總數已占到大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鼓勵和扶持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對于緩解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壓力非常重要。因而,采用定量方法對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關鍵因素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問卷設計和樣本特征
(一)問卷設計
借鑒國內外有關自主創業的研究文獻和部分高職畢業生的訪談結果,基于系統性、科學性、可獲得性、完備性和簡明性的原則,提出影響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24個主要因素:性別、健康狀況、家庭經濟來源、社會輿論、家庭價值觀、就業滿意度、家庭經濟水平、家庭主要社會關系、朋友支持、硬件條件、已創業者、政策落實情況、商業機會、創業動機、創新意識、創業教育、創業能力、道德素質、專業背景、知識儲備、創業經驗積累、心理素質、職業生涯規劃①。
調查量表中,性別和專業背景都為名義變量,其采用0和1對其進行賦值,其中性別變量賦值1代表男性,賦值0代表女性;專業背景變量賦值1代表社科類專業,賦值0代表理工類專業。
除此之外,調查量表中其他變量的測度方式均借鑒了里克特5級量表理論,1代表非常差,5代表非常好,1~5依次變好。為適應研究所需,調查量表引入一個變量,即自主創業情況,仍為名義變量,其中,賦值1代表已自主創業,賦值0代表未自主創業。通過兩次試調查,反復修正問卷內容,形成正式調查問卷。
(二)樣本特征分析
以河北省高職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624份,回收207份,應用漏填項(超過5項)和奇異值方法剔除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165份,有效問卷率為79.71%。在正式收錄所調查的165份有效問卷中,男生105人,女生60人;具有理工類專業背景的占53.9%,其他為46.1%;從年齡分布來看,26~30歲的被調查者最多,為92人,占到一半以上,25歲以下者為59人,30歲以上者為14人;未創業人數遠大于已創業人數,分別為119人和46人。
三、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關鍵因素分析
(一)粗糙集理論介紹
粗糙集(Rough Set)理論是由波蘭數學家Z. Pawlak在1982年提出的一種處理模糊(Vagueness)和不確定性(Uncertainty)知識的數學工具,其特點是不需要任何事先或者額外的假設,直接從信息的特征出發,在保留關鍵信息的前提下,通過離散化和約簡等方式,識別出足夠描述每個樣本在任何屬性條件下都能夠被分類的規則,用于后續的作業分類。與其他處理模糊和不確定性問題的理論相比,粗糙集理論最突出優點之一是不需要提供所處理數據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驗信息。因而,可以比較客觀地對問題的不確定性進行描述和處理,如回歸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必須進行相關性判斷、參數估計和模型檢驗,而基于粗糙集理論的相關關系分析則不需要。
由于粗糙集理論自身突出的優點,不須服從任何假設,并且可以挖掘出數據屬性彼此之間的關系,使其已經應用于多個領域的研究,如決策分析、數據庫知識發覺、專家系統、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和故障檢測等[2]。到目前為止,實現粗糙集的常用工具有Grobian、Lers、Rose2和Rosetta等,其中Rosetta軟件是比較常用的。
(二)數據處理
1.信度和效度檢驗
在Likert態度量表中常用的信度檢驗方法為Cronbach’s信度系數,該量表的Cronbach’s信度系數為0.796,表明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良好。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來提取一個公因子,累計解釋方差達到56.942%,因素負荷量介于0.501~0.756,均大于0.5,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依據兩次試調查的結果對量表進行反復修正,其內容效度是可接受的。
2.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影響因素約簡
本文采用Rosetta軟件完成影響因素的約簡,其步驟如下:第一,數據獲取。165份有效問卷的樣本數據作為粗糙集處理的原始數據,其中,24個影響因素作為決策表中的條件屬性,1個自主創業情況作為決策表中的決策屬性。
第二,數據的補齊和離散化。雖然根據漏填項(超過5項)對回收的問卷進行過篩選,但是部分問卷題項的屬性值還有遺漏,在約簡之前,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補齊。由于問卷的樣本數量不多,在數據補齊的過程中,選擇最高可信度和Mean Completer兩種補齊算法,最大限度地保證所有缺失數據得到有效補齊。為更有效地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對補齊以后的數據進行離散化處理,采用的方法是等頻率劃分法(Equal Frequency),得到的結果是各變量的值能夠很好地被離散化。
第三,采用遺傳算法和Johnson’s算法對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24個影響因素進行屬性約簡,兩種算法在約簡精度上是相同的,但是Johnson’s算法在覆蓋度和支持度上都優于遺傳算法,并且可以得到一個屬性個數為最少的核約簡,還不會產生規則沖突,因此本文選擇采用Johnson’s算法進行屬性約簡,得到9個關鍵因素,即性別、家庭價值觀、社會輿論、政策落實情況、家庭主要社會關系、創業教育、創業經驗積累、風險偏好和就業滿意度。
(三)關鍵因素分析
從9個關鍵因素的內涵來看,它們大體隸屬于社會、家庭和個人三個維度,其中社會層面包括社會輿論、政策落實情況和創業教育;家庭層面包括家庭價值觀和主要社會關系;個體層面包括性別、創業經驗積累、風險偏好和就業滿意度。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論構建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關鍵因素的三螺旋模型,見圖1,明晰其之間所存在的相互因果關系[3]。
圖1 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關鍵因素的三螺旋模型
在該模型中,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和個體因素形成了三個能極,每一個能極都對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產生關鍵的影響作用,其中每一個能極還具有內部依存關系;雙向箭頭則表明各能極要素之間的交互影響關系,充分說明了各能極不僅分別對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具有影響,而且這些能極并不是彼此獨立的,它們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三者之間進行協同優化,勢必產生“1+1>2”的涌現效果,形成一種如DNA三位螺旋體之間的共生關系,推動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發展。
四、基于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關鍵因素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應加大扶持和宣傳力度,構建完善的政策落實監督體系
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完善相應的配套體系和規章制度,做到“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軟件”,雙管齊下,因地制宜,構建一個良好的指導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平臺,真正幫助大學生解決自主創業面對的難題,如資金、場地、商機、社會保障等。同時,還要構建完善的政策落實監督體系,促使這個平臺得以付諸實施,發揮更好更大的推動作用。另外,要借助各種媒體面向高校、社會廣泛宣傳這個平臺以及在這個平臺上獲得成功的案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促使整個社會或者高職畢業生家庭轉變傳統的就業價值觀念,減少自主創業的阻力。
(二)高職院校應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創業教育專兼職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在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上應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一是鼓勵學院專職教師深入到中小企業進行學習和鍛煉,探析企業在開辦、運營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注重與企業的創立者進行溝通與交流;二是積極邀請成功的自主創業者進入學校舉辦各種類型的講座,尤其是要邀請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成功者,能起到言傳身教的模范效果。另外,對于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自主創業教學實踐活動,如建立創業社團、提供創業實踐場所等,甚至可以與某些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承擔部分業務工作。除此之外,從高職生特點出發,開發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使學生掌握自主創業的知識和操作技能,提高他們的創業意識、創新意識和風險管理等素質。
(三)高職畢業生應轉變傳統擇業觀,培養創業能力
高職畢業生應理性對待創業或者擇業問題,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地實現自主創業。其次,要通過各種渠道或手段,積極地發現、挖掘和整合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如資金資源、信息資源和人脈資源等,實現資源收益的最大化。最后,要積極地參與各種類型創業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積累創業經驗,加強鍛煉創業心理品質,有目的、有步驟地培養自己的各種創業能力,如洞察力、決策力和領導力等。
參考文獻
[1]李海艦,姬茜,王衛國.影響河北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因素分析[J].大家,2011(14):215-216.
[2]王玨.粗糙集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成都:西南電子科技大學,2005.
[3]李書全,朱孔國.基于三螺旋理論的精益建設實施研究[J].管理現代化,2009(5):21-23.
Study on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Self-enterpris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WANG Chang-jiang1, JIANG Qing-hua2, LIU Yong-hong1
(1.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
2.Tangshan Industri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Hebei 063020, China)
鐵礦石產能降低、產量任務進一步增加、原燃料價格上漲……不過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并沒有妨礙鞍鋼礦業的夢想——進入中國企業100強。最近,該公司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的發展目標,鐵礦石年產量達到10700萬噸,鐵精礦年產量達到2900萬噸,相關產業收入達到總收入的30%。
面對不利開局,鞍鋼礦業的底氣究竟在哪里?
信息化,從數字礦山向智慧礦山的轉變。其實,鞍鋼礦業的信息化底子向來厚實。自2008年以來,公司用5年的時間,完成了“數字化礦山”信息化的五層架構,實現了“數字化礦山”藍圖的初級目標。鞍鋼礦業累計投資1.8億元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建成了460平方米的標準化機房、萬兆主干環網、GPS車輛調度系統、牙輪鉆精確定位系統、GIS三維綜合地質信息系統、基礎數據自動采集系統、生產執行系統(MES)、決策分析系統等配套建設。“隨著更多項目的逐漸實施,我們發現單一的企業資源管理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急需一種新的思路”,鞍鋼礦業信息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歡回憶道。
2013年,鞍鋼提出要提升非鋼板塊自我發展和創業創效能力,并明確要求鞍鋼礦業公司加快發展、率先發展、領先發展,做強做大資源板塊,打造鞍鋼非鋼產業的第一支柱,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力。為此,鞍鋼礦業公司把實現礦山效益最大化、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作為2013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從產量規模、創效能力、管控能力和綜合實力四個層面著手,制定了構建產業發展格局、優化生產經營運行管理、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科技創新、降本增效等八個方面的具體工作措施。建設全面領先的礦業管理平臺,打造“智慧礦山”,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實力;以打造鐵礦技術領軍型企業為目標,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影響提升規模、降低成本的瓶頸問題,實現技術水平領跑行業發展。
記者了解到,在實施轉變的過程中,鞍鋼礦業公司樹立“創新才有競爭力”的理念,把創新管理作為突破口,去年,該公司結合國內外管理發展的新趨勢和內部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條件,確立了以打造智慧礦山為目標的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創造性地建設了基于云計算的“知覺云”系統。
8月,鞍鋼礦業公司研發的“礦山企業云計算技術研究與應用科技成果”通過遼寧省科技廳鑒定。鑒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較強的使用和推廣價值。這標志著鞍鋼礦業公司智慧礦山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悉,該系統在礦山行業首次應用了XEN技術,實現了云主機、云存儲、云服務、云終端應用,為企業的“兩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成為企業業務轉型和創新及高效運營的助推器,實現了企業信息化向信息化企業轉變,為實現智慧人本管理、智慧決策支持、智慧業務協同的智慧礦山奠定了堅實基礎。
“‘知覺云’大大降低了‘云計算’在企業落地的高門檻。集中、統一的云計算數據中心,不但消除了分散各處的數據機房的管理弊端,大幅度減少了IT投入與運行、維護的成本,更降低了整體的技術復雜性,為‘兩化’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王歡表示,該系統運行以來,服務器資源利用率由10%提高到80%,年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達2.6億元,具有很強的使用和推廣價值。
這意味著,鞍鋼礦業著手于從“數字礦山”向“智慧礦山”過渡已經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關鍵詞: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收益分析;效用
一、前言
“人力資本”最初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在研究美國經濟的物質資本存量與產生差距時使用過。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1]是指:“當個人具備的才干、知識、技能被看作是一種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和投資的產物”時就形成了人力資本。舒爾茨及以后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人力資本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證的研究成果。其中,經濟學家貝克爾對人力資本的主要貢獻是他在對人力資本形成的微觀分析上,從家庭生產和個人資源分配角度系統的分析了人力資本的投資問題。他先后提出了人力資本投資過程中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家庭時間價值,時間配置等概念,它是通過人力投資形成的,體現了個體或群體的知識、技術、能力等,并能夠為其帶來長期收入來源的生產能力。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資本化了的人力資源。
人力資本投資[2]是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經濟單位以人力資源為對象,投入資金和各種要素,獲得人力資本的投資行為。簡言之,人力資本投資就是以獲得人力資本為目的投資。而對于投資主體為個人的資本投資,則相應可以界定為,個人或家庭通過一定量的投入、增加個人或家庭成員的各種技能水平以及提高個人素質的一種投資活動。
成本—收益分析是在對人力資本進行深層分類的基礎上,按類別和層次分別測算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與收益,進而比較成本與收益,計算凈收益,據以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分析方法。凈現值分析法是成本收益分析法的輔方法,它是在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基礎上,以價值活動為單元,以各單元的價值創造分析為基礎,以實現價值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為目的的一種決策方法。
二、個人投資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高等教育是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分為四種主要形式:普通教育、職業技術培訓、健康保健和流動。個人投資高等教育所負擔的成本一般要包括兩部分: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個人為接受高等教育而付出的費用支出,其中高等教育的學費支出是最大的一部分。而間接成本,即機會成本,是指因參加高等教育而放棄工作機會所損失的工資收入。我們一般采用個人受高等教育的時間用于工作時可獲得的平均收入來計算機會成本,根據一些統計的結果,這種受教育的機會成本占個人教育投資總成本的一半以上。
個人從高等教育中得到的收益包括經濟收益和社會心理收益。其中經濟收益是受教育者因為接受高等教育多得的經濟收入。個人從高等教育中獲得的當然不僅僅是經濟收益,高等教育還會為個人帶來社會地位的提高,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成就感和良好的衛生保健等,這些構成個人投資高等教育的社會及心理收益。
三、從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分析高等教育的個人投資
在《人力資本》[3]一書中,貝克爾在分析人力資本形成過程的時候,著重分析了高校教育,在職培訓方式的投資與收益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人力資本投資成本K,包括接受教育(正規教育和培訓教育)所花的直接成本X,受教育所放棄的工作收入Y(稱為間接成本或機會成本),保持健康所花的成本Z,遷移和收集信息的成本C。即K=X+Y+Z+C,但是在實際測算時為K=X+Y(因后兩項統計較為困難而舍掉了)。在貝克爾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分類的基礎上,本文在分析人力資本投資時,也只考慮人力資本投資的直接成本X、及間接成本Y。在這種假設下,下面分兩種情況來建立分析模型【4】,來分析人力資本投資決策。
(一)無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的決策分析模型
所謂未來無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的意思是: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個人未來的就業和收入與其預期一致。假設人力資本投資的預期收入為R,那么按照現金流量法和凈現值分析法,我們得到:
其中,X是進行了n年人力資本投資的直接成本折現,xi表示第i年人力資本投資的直接成本;Y是進行了n年人力資本投資以后,m年的投資收益的折現,Rj表示第j年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當x+y≤R時,個人人力資本的投資主體才會去投資,這樣的投資才會有效益。利用這種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分析模型進行分析時,優點在于比較簡單、直觀。缺點在于它沒有考慮未來不確定性因素對收益的影響,因此,對風險控制力不強。適用于相對周期比較短的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分析。
(二)存在不確定因素影響的分析模型
所謂的不確定因素影響是指未來就業存在不確定性,從而造成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與預期有差距,可能高于預期的設為R1,可能低于預期的設為R2,在這種情況概況下,應用加權的預期收益來計算未來的期望折現值。
假設未來獲得R1的概率為P,則未來獲得R2的概率就是(1-p),這時未來獲得的折現值為:
其中,Pj是第j年獲得收益Rj1的概率,1-Pj是第j年獲得收益Rj2的概率,顯然,只有當x+y≤E(R)時,個人才會決定投資于人力資本。這種方法充分考慮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對投資收益的影響,適合于長期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分析。
從以上的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收益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模型針對不同的高等教育資本投資,它完全體現了高等教育過去和現在的發展趨勢。據教育部2004年統計顯示[5],從1999年研究生開始擴招至今,招生的規模年均遞增26.9%,然而到了2007年時,研究生報名人數增長率突然呈遞減趨勢增加。這一現象,客觀真實的反映了上述的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根據1986年世界銀行的一份調查[5](調查對象為亞、非、拉22個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平均個人收益率為24%高于13%的平均社會收益率,其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不需要高素質的傳統部門與需要高素質的現代部門的工資或收入差別很大;
第二:獲得大學生及以上文憑后,在現代部門中獲得就業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個人負擔的高等教育成本低,由于政府扶持,個人實際支付的高等教育學雜費往往只是實際培養成本的一小部分;
第四:由于傳統部門勞動力過剩和收入低,個人接受高等教育期間實際放棄的貨幣收入低。
這些恰好滿足了無不確定因素影響的個人人力資本模型的條件,致使人們選擇相對周期比較短的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模型。
然而,當今高等教育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增長率有所下降,也可以清晰的用這一模型來說明。自從1996年以來,全國高等教育實行收費并軌制,高等教育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從最初的每年幾百元逐漸升到5000---8000元不等。雖然這已超出了中等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但由于人才單位對學歷的要求一浪高于一浪,造成市場對高等人才的需求反饋為“高等人才緊缺”,致使很多人對高等教育投資的社會收益高估,進一步導致了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規模過分的擴張。從供給與需求理論來分析,市場機制支配了人力資本投資的規模。由于市場機制自身的缺陷,即:反饋信息的滯后性,造成今天大學生嚴重失業,高等人才貶值。依次降格使用。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學費支出增加導致人力資本投資的總成本上升,畢業生工資水平下降,意味著預期收益率是下降的,預期收益率的下降造成了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的下降。這也反映在目前的一個社會現象上。即:“考研降溫”。由于未來的就業存在不確定性因素,與預期的差距比較大,導致了人們在進行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時,采用了長期的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模型.
四、影響高等教育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其他因素分析
(一)國家的經濟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對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影響
經濟制度是制約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宏觀因素之一,從人力資本產權歸屬[6]看,過去的人力資本產權屬于全民或集體,不屬于個人,人的勞動能力的高低與社會收益有關,與個人的收益無直接關聯,因此從投資個體來看,缺乏投資熱情,其個體價值高低在他人的決策變化中變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本產權歸屬于個人,其價值高低直接決定著個人的命運,成為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動力源泉,在這種產權明晰,制度穩定的宏觀環境下,高等教育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是積極向上的。在市場機制下,竟爭機制促使人們從理性人、經濟人的角度出發,積極地進行高等教育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也影響了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市場規模擴大將導致對技術人力資本的更多投資、對技術人員及其他專業人員的需求增加,進而對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刺激也會進一步增加。
(二)高等教育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的心理成本付出與個人資本價值量的收獲對其決策的影響
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成本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心理成本,這是由于就學習本身來說是一項比較困難而沉悶的活動。要想取得一定的收獲,需要付出較多的精力、人力、物力,這些給人力資本的投資個體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而由于受教育的個體所處的家庭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以及個人天賦是千差萬別的,造成個人的努力程度在即使付出了相同的心理成本后,也會得到不同的人力資本價值量,這使得高等教育個人資本投資產生了人力資本質量的差異。進而必然會對個人資本投資積極性造成了不同的影響。一些人在對比中增加了投資的自信心,進而持續地增加投資,而另一些人則降低甚至失去了投資的信心。
(三)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的年齡、健康狀況,預期壽命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盡管我國對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齡已放寬了政策,允許各個不同年齡層的個體進行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但由于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是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大的,極端地說,人力資本投資會隨著一個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喪失而全部損失掉。所以年輕人的高等教育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相比老年人就具有更強的投資需求動機。投資個體的健康狀況,預期壽命對個人人力資本決策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精力旺盛,預期壽命長的個體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就是積極向上的。反之,則是被動、消極的。
綜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因素中,成本—收益因素是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主導因素。需要說明的是:在諸多影響高等教育個人人力資本決策的因素中,單獨研究任何一個因素對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都是不科學,不全面的;高等教育的個人人力資本決策正如經濟學中的效用函數的定義一樣,受諸多主觀因素的制約,對于不同的投資決策主體,具有不同的因素影響著其決策的行為。它不存在一個定論的判斷和研究結果,只能通過對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個體進行量體裁衣來決定投資決策的風險最小化,進而使其個人的人力資本在社會活動中發揮最大的效用。
五、個人人力資本決策對我國高等教育實施過程的啟示
現如今,我國個人進行高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這一現象遵循了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從理論上來講,預期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也應有一個遞減的循環周期,這一周期將是市場規律對我國高等教育擴招過度化的一種現實地告誡與懲罰。我國高等教育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扭曲化和過度化,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失業,或者屈就于較低級的工作崗位。這種人才需求與供給的不對稱,促使我們不得不對高等教育的實施過程給予修正和改善。
(一)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才能保障個人人力資本的質量
二十一世紀,經濟全球化推動著我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的職業工種技術內涵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也因此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高等教育在專業設置上應注意這些變化情況:一是職業工種不斷變化,技術的衰減期逐漸縮短,針對這一情況,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不能僅僅受個人人力資本成本-收益決策模型的影響,而應以敏銳的、前瞻性的眼光,調整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才可以增強勞動者的適應能力,降低失業的風險.如果在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上,僅隨著個人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的發展和生存要求變化而變化.就會導致一些傳統專業由于報名的學生人數太少而不得不停辦,一些新興專業則是為了滿足個人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的意愿而創建的。所以如果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社會,培養出來的勞動者也更加適合于社會的要求和市場的需要,從而使專業設置達到最優化,進而保障了個人人力資本的質量。
(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要與區域經濟的用人標準相協調,才能保障高等教育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報酬率遞增
高等教育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著重培養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主動去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專業的技能培養、職業資格證書要與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相結合,在高等人才的培養上具有明確的培養標準。要主動地參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推行教育教學改革,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中心,把為區域經濟服務的思想和觀念滲透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和過程中去。
(三)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要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相協調,才能保證個人人力資本不會貶值化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很多高等教育院校深受個人和家長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影響,不斷地擴占校區面積,不斷地大幅度地增加招生數量,在這種情況下,個人人力資本的質量在進行高等教育之前就未曾得以保證。加之“超常規,跨越式”的招生規模,使高等教育的師資明顯不足,教學質量嚴重滑坡,就業壓力日趨加大等問題。鑒于此,高等教育的新培養模式—“定單生產”被正式提出并加以推行。“訂單生產”從現實地角度解決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相協調這一難題,進而保證了高等教育人力資本的價值量不會貶值。
參考文獻
[1]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2]趙宏中,羅偉寧.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行為分析模型[J].科技創業月刊.2005(12).
[3]加里.貝克爾.人力資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75.
[4]李漢通.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行為分析模型[J].系統工程.2006(8).
[5]徐丹,高向東.論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成本與收益[J].重慶社會科學.2007(3).
“數據不能及時共享,效率低下,成為我管理的心結。”龍湖人家的老板譚萍看著自己店面的生意一天天紅火,卻不免為其下一步的拓展擔憂起來。
龍湖人家是一家快餐店,主要經營中式快餐,從開業以來,龍湖人家注重飯菜質量,花色品種和營養配搭,且不斷推陳出新,店內還備有專人專車送餐,隨訂隨到,最大化方便顧客,逐步確立了自身的價值和顧客群。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用傳統手段來進行公司管理常常讓譚萍忙得焦頭爛額。于是,她期望借助信息化系統,能夠對各分店的銷售狀況,企業經營的各個資金流、物流、信息流進行全面的管理。
一個偶然的時機,金算盤基于saaS模式的全程電子商務連鎖解決方案進入了譚萍的視野。該解決方案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查看各店的經營情況以及匯總情況,并且可以實現各地的協同管理。這樣一套系統如果通過許可方式獲得的話,成本相對較高,像龍湖人家這樣的中小型企業難以承受,但軟件服務化模式(saas)能讓中小企業按需定制,在節約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管理效率。今年3月初,這套全新的系統在龍湖人家南苑店和北城店上線了。
企業要想快速、穩健的發展,除了需要一套得力的信息化手段之外,對管理模式的創新必不可少。龍湖人家想要打破傳統中式快餐業缺乏管理的現狀,引入菜品標準化的概念,加強店面的成本管理,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滿足顧客需求。
為了簡化管理,譚萍利用新的系統為每一樣快餐菜品編上號碼,比如咖喱雞蓋澆飯編號為0002。然后收銀員每賣出一個菜品,就在POS機上輸入相應的編號身份,形成一條新的銷售記錄。當收銀員交班時,她會及時將她的銷售記錄通過互聯網,上傳至金算盤專門為其提供的全程電子商務管理后臺,由于POS系統前端數據與管理后臺留有接口,數據可以在兩個系統間暢通共享,同步會形成收入明細賬,此外,兩個店的收銀員上傳的數據還會自動形成銷售匯總報表,供老板隨時查看,進行決策分析。
這一套系統大大減輕了譚萍的工作量。光是在兩個分店之間跑來跑去拿報表對賬就很不方便了,有時忙的都顧不上看清賬單,但現在,只要用自己的賬號上互聯網登錄全程電子商務管理后臺,就可以查詢當天的銷售情況;系統還為她設置了月度和年度匯總的功能,每家店的經營狀況也一目了然。通過全程電子商務管理后臺,譚萍還能查看應收應付的情況。“這要是在以前,我肯定連看每天的數據都沒有精力和時間。”譚萍稱。
7月4日,龍湖人家的第三家分店楊家坪店開業了,看著新店的開張,譚萍對于龍湖人家未來的發展有了更深的打算。“我們會逐步開展網絡推廣、網上訂購、門店零售、總部配送等業務,我們希望建立從網絡推廣、網上訂購、移動商務、門店零售、總部配送、進銷存、財務、經營分析一體化的信息化服務。”
新的營銷方式對龍湖人家來說,不只需要一個電子商務平臺那么簡單。金算盤基于saas模式的全程電子商務的連鎖解決方案除了具有一般電子商務平臺的功能外,還具有業務流程管理的功能。它突破了傳統ERP和傳統電子商務的局限性,創造性地將兩者融合,將企業的內部管理系統成功延展到了整個供應鏈的管理,其在線管理的模式進一步降低了使用者的使用門檻,譚萍的新店也很快用上了這套系統。“在線軟件操作簡單,易學易用,比較適合我們公司。”她的話筒單而樸實。
“目前我們還處在創業階段,今后將逐漸建立自己的經營模式,構建品牌形象,未來希望能在全國餐飲市場有一席之地。”這是譚萍心中不滅的夢想。基于Saas模式的信息化手段將助力譚萍以及和她一樣心存夢想的中小企業主,在更為廣闊的舞臺上,跳出有力的舞步。
國金證券財富管理中心分析師張楊表示,智慧城市屬于新型城鎮化概念中的細分板塊之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包括智能交通、安防、醫療信息化、智能建筑、教育信息化等等。這不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相關公司已經在業績方面有所體現。
智慧城市帶來什么變化?
所謂“智慧城市”,就是借助新一代物聯網、云計算、決策分析優化等信息技術,將人、商業、運輸、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整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運營,并優化有限資源使用情況的城市。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表示,“智慧城市”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新產物,是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形形的網絡平臺集成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的代名詞。“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結果,構建了一個開放創新、綠色生態、文明科學的現代新城市發展模式。
國泰君安的研究報告稱,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數字化基礎上建立的可視化和可測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與運營,包括城市的信息、數據基礎設施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網絡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臺與綜合決策支撐平臺。從應用領域來看,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的交通、醫療、公共安全、教育、城市發展和能源等領域。
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十二五”期間,320多個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資合計超過3000億元。業內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間用于建設智慧城市的投資總規模將可能高達5000億元。隨著更多城市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十二五”期間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2萬億元的產業機會。
智能交通更被看好
據了解,智慧城市的涉及范圍很廣,包含了醫療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教育信息化等多個領域。而其中,智能交通是分析人士較為關注的。
華寶證券TMT分析師吳炳華表示,目前來看,前景較確定、有望率先發展的細分領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城管和智能醫療等領域。此外,涉及教育、社保等公共民生領域的智能化建設也有望漸次推進。因為目前來看交通過于擁擠等問題較為明顯,而智能交通則可以較好地改善這一領域。
事實上,智能交通行業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設投入中投資最大、覆蓋范圍最廣的細分領域。交通運輸部近日的《交通運輸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2012-2020年)》中也提出,到2020年總產值規模超過千億元。
國泰君安表示,城市交通供需矛盾逐漸加大,在基礎道路設施供給有限增加的情況下,智能交通成為緩解矛盾的首選手段。隨著智能交通系統集成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智能交通單個項目投入規模有望逐漸加大。隨著城市智能交通千萬級等項目增多,實力型大公司有望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由于相關項目對公司的資金實力、技術水平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相關龍頭公司有可能憑借資金和規模實力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業績加快增長。
警惕相關軟件板塊解禁壓力
事實上,對于智慧城市所帶來的機會,上市公司已有所布局。如中國聯通之前就已經了"智慧城市"戰略,而中興通訊近期則了“ZTEI-City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關鍵詞 財務管理案例課程;教學模式;以賽促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6-0098-03
1 引言
案例教學法是將企業的各種實際案例在課堂上講解,通過多角度對案例進行分析,然后了解企業實際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學生之間討論解決案例中的各種問題,并提出對性的意見。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將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人際溝通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這種教學方法最早是由哈佛商學院創造的,經過長期的實踐教學表明,這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案例教學法在我國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近年來,燕京理工學院國際商學院也積極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2 案例教學法一般步驟
準備案例 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可知,在選擇案例時,一定要選擇具有典型意義,同時又貼近生活、容易理解的案例。因此,在選擇案例時,一定要收集學科素材,并且不斷對案例進行更新。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因此,教師應該事先將課前準備好的案例告知學生,讓學生了解案例教學的大致內容,并且查找相關的資料,積極做好課前準備。
講解討論案例 在案例教學中,其中心環節是對案例進行講解和討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設置相應的問題,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并對這些案例進行深入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組,并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演示案例過程,讓學生通過逼真的場景進一步加深理解,從而大大增強教學效果。
總結案例 學生在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之后,得出相應的結論,教師對這些結論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適宜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針對學生在案例討論中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使學生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于一些不確切的知識點,教師要重點進行講解,同時要通過案例分析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在選擇案例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案例要真實準確并具有代表性;
二是案例要注重實用性,通過案例教學,切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三是綜合性原則,應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的案例,激發學生深入仔細地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評價,便于對這些難點和重點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 高校財務管理案例課程教學現狀
高校財務管理教學期望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簡單運用,是指能夠根據學過的財務管理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結合實際分析和解決主要涉及一個知識點的應用問題;
2)綜合運用,是指能夠運用學過的財務管理知識,分析和解決涉及幾個比較綜合性的應用問題。
這是考查綜合運用能力的高層次要求,但是當前的教學很難達到教學目標。
2016年,以京津冀地區在讀與已畢業學生為對象展開的隨機調查與訪問結果表明,很多學生在學習財務管理相關理論課程之后,不會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他們很難在實踐過程中對這些知識進行良好的運用。分析這一狀況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課程與課程之間存在“脫節”的問題。開設財務管理案例課程,能夠對這一不足予以彌補,在學生修完財務管理課程之后,通過學習案例課程,可以對所學知識予以一定程度的提升。與理論分析相結合,案例分析能夠對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性進行培養,使他們真正實現對財務管理學科基礎與拓展性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并提高他們對所學知識予以運用,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前,我國財務管理案例分析課程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課程的開展多以課堂教授與小組討論結合為主,雖然有的學校對一些應用型軟件予以采用,但所采用的軟件多為證券投資學、ERP以及會計電算化等類型的軟件,以資金運作為視角展開價值分析的軟件還比較欠缺,致使現有的課程教學具有形式單一、方法粗放等不足。具體而言,現階段我國開展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面臨兩方面待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手段有待豐富。一味地講授理論知識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小組討論能夠對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能力予以提高,但是很難避免存在于部分學生中的“偷懶”現象的發生,學生亦不會有足夠的參與熱情。
另一方面,方法需要創新。當前的財務管理案例教學方法太過簡單,致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之時表現出懶散性,積極性難以得到充分的調動。
實際上,案例分析會做出多種條件的假設,但這些假設條件并不會真正地出現于現實之中,因而當學生轉為對現實中的事項進行分析之時,還是會面臨一系列難題,致使其出現不知所措的狀態,決策分析能力亦不會得到真正的提升。
4 參加“網中網”杯比賽對完善案例教學模式的促進作用
“網中網”杯大學生財務決策大賽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財經教育分會主辦,比賽形式為團隊競賽,以CFO視角對企業運營、財務、管理、涉稅等各環節進行評價分析,通過在企業處理實際業務問題,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風險管控能力、決策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稅收籌劃能力等。
競賽模式拓寬了教學內容 從創業角度出發,要求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做好“項目可行性分析”,這其中包含了對項目投資現金流量、經營預算等內容的考查,而管理會計課程中最基礎的就是經營預算,財務會計課程中所包含的財務報表編制的考查又會在經營預算中體現,最后的“風險分析”又考查到風險管理課程的內容。通過一個案例可以對財務管理多門課程的知識進行考查,將不同知識內容串聯起來,融于一體。在參加比賽時,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商業敏感度選擇合適的參賽項目,繼而進行財務可行性分析,做好項目投資規模預算。如2016年燕京理工學院參賽的項目是一個生產電暖器的項目,規劃如下。
資金來源預算: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其中貸款400萬元,自籌600萬元。
投資規模預算是這樣的:資金主要用于購建生產性固定資產和辦公用設備,生產中所需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及其他各類期間費用等。學生通過對投資規模預算表、預計利潤表、項目可行性分析(經營現金流量)進行分析,得到各項投資指標的數值,比如凈現值(NPV)、獲利指數(PI)、內部收益率(IRR)、動態投資回收期(PP),然后對企業進行經營安全率及安全等級的分析。
參賽創新了教學方法 可以將財務管理案例課程按照這種競賽的方式進行設計,進行混班分組授課,代課教師為指導老師兼評委,一個學期可以進行三到四個不同方面的案例競賽。成型的案例既可以作為這門課程的期末成績,還可以參加競賽,比如參加“創青春”這樣的比賽,甚至可以作為商業計劃書呈現給風險投資者,比如有個學生團隊的定制服裝創業計劃就已經獲得風險投資注入,增強了課程的實踐意義。
增強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 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通過競賽的形式進行課程安排,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并且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這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十分有益。同時,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和教師的接觸較多,很多地方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增加和教師交流的機會,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5 以賽促學達到的效果分析
燕京理工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參加財務決策大賽是對學生創業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和提高的一種有益嘗試。參加大賽使得案例教學課堂取得如下效果。
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現有的財務管理案例課程設置是從股利政策、企業投資、企業籌資、企業資金管理等方面選取案例進行分析,但是由于商業決策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有綜合能力和決策判斷能力,因此僅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教學遠遠不夠,案例教學的新思路應該拓寬,相應選取一些有實際影響力的案例,并拓寬案例選取的范圍。
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 從現有的教學手段上來看,雖然有些學校引入一些軟件進行教學,但是形式還是比較單一,而且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導致學生實踐操作這些軟件的機會較少,學生軟件的操作技能不熟練,而且這些軟件與現實操作還是有很大區別,所以在實操中學生還是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目的。而參加財務決策大賽符合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需求,給予學生更多的實操機會,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提高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當前采用的小組討論教學方式及財務管理軟件的應用都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沒有競賽的形式,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明顯,因此,采用競賽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競賽過程中,學生的斗志和學習熱情都會被充分激發出來。
考核方式的多樣性 考核是對所學內容或者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的最后評定,案例教學也不例外,也應該進行教學考核,評價該方法應用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采用發展性課程評價方式,使評價具有教育性、監控性、導向性等功能,通過評價可以收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反饋信息,加強和W生的交流,及時改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促進課程改革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參加財務決策大賽的作品由評審團評比,評審團有很多實務界的專業人士,提高了評比的層次。
6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很多院校為了培養優秀的、實踐型人才而進行了教學改革,雖然收到一定成效,但是還要繼續深入。以賽促學、案例教學這些新型的教學方法增強了教學效果。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賽促學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課程改革,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完善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朱艷玲.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文秘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6.
課程結構合理可以增強創業課程的適應性,使整個創業教育能隨時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反應,因而把握必修課與選修課、基礎課與拓展課、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尤為關鍵。以排名前50位的美國商學院MBA核心課程為例,美國商學院會根據各類課程的不同性質和作用進行細分,科學分配學時。其功能性課程包括市場營銷、公司財務、會計、運營與供應鏈管理、企業戰略、管理/成本會計、管理信息系統、運籌學等;分析性課程包括管理經濟學、定量分析(包括統計)、決策分析等;軟技能課程包括管理溝通、組織行為學、一般管理、領導、人力資源管理、組織架構與設計、談判、職業生涯規劃、創業等;社會責任課程包括企業倫理/社會責任、商業和政府、商法等;全球課程包括宏觀經濟學、全球戰略管理、國際企業等;各門課程所占的比例也從100%到4%不等,顯示了各校在課程安排上不同的側重性和靈活性。
突出課程內容的現實性
根據瞬息萬變的商場競爭和社會發展模式,不斷捕捉新的熱點市場是美國創業教育的一大特點,其商學院開設的創業課程也更突出內容的現實性,緊跟時代步伐。例如斯坦福大學MBA學院就根據各種體育比賽熱的興起,增設了有關運動隊估價、選手工資和運動場融資等問題的課程,內容涉及奧運會等體育賽事的企業贊助、運動產品審批以及如何處理表現不好的選手的策略等等。注重理論與現實相融合的理念促使美國創業教育的課程內容幾乎每年都要進行修訂和補充,力求培養出與世界同步甚至能夠引領行業發展的創業先鋒型人才。
尋求課程實施的外部支持
創業教育僅靠大學課堂的知識傳授顯然無法取得滿意的效果,因而在課程實施方面,美國商學院會十分積極地尋求各界的外部支持,以期實現與社會共同培養創業人才的目標。如波士頓大學就建立了MichaelBron-ner電子商務和孵化中心,它整合學校、校友及企業界的資源,支持學生創業。該項目主要幫助學生篩選創業理念、開發創業計劃和獲得風險投資。除此之外,美國商學院還定期舉辦創業論壇,邀請成功創業家與學生進行座談交流,介紹他們的創業歷程、經驗以及創業理念等。學校還經常與政府機關、非營利機構或公司合作,開展創業計劃競賽等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基金和參與創業的實踐機會。
我國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的現狀
盡管國內許多高校的經管類專業已經開始關注創業課程的開設,有的甚至建立了創業先鋒班專門培養創業型人才,但由于起步相對較晚,而且缺乏權威機構的指導和可供參考的模式,導致發展水平參差不一,管理比較混亂,因此仍處于摸索階段。
(一)課程設置隨意,規范性差
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講求科學性和系統性,以統一的教學大綱作指導,由學校教學主管機構審核并監督,這樣才能保證課程有序規范地實施。但目前隨意設置課程的現象比較普遍,經常出現因教師設課、任意改變學時和授課時間,課程性質模糊,考核方式不確定等問題。整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也很散亂,既沒有按照先修課程和后繼課程的邏輯順序排課,也沒有基礎、核心或者選修、必修的嚴格分類,這樣的創業課程設置很難滿足學生創業的知識儲備和能力需求。
(二)課程內容陳舊,缺乏創新
國內多數講授創業課程的教師仍是學術型,而非雙師型,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照本宣科的局面。教師以材為藍本,授課內容陳舊,引用的教學案例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使得目前的創業教育缺乏創新理念,無法與時俱進,難以跟上社會飛速發展的車輪。而創業本身就是一項要求具備創造力和活力的事業,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講解、一成不變的授課模式、年復一年的課堂教學只會壓抑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怎能激發他們創業的激情和靈感?
(三)課程形式化嚴重,忽視實用性
目前將創業作為經管類大學生必備能力之一的高校仍為數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對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校只追求形式,認為僅僅開設一到兩門全校性的公選課,召開幾場創業知識講座,或者舉辦幾次創業策劃大賽就算進行過創業教育了。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學生們對創業基本知識仍一知半解,也沒有掌握任何實用的創業技能,通常只是熱鬧一場,看似在搞創業教育,實則沒有成效,對于畢業后真正有創業打算的學生也沒有太大幫助。
基于美國商學院啟示的創業課程體系再設計
美國商學院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的經驗值得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教育所借鑒。但不同的國情和教育發展狀況又決定了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現有的模式,因此在重新思考和設計我國經管類大學生創業課程時應注意理順以下關系和問題,才能構建適合自己的課程體系,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型商業人才。
(一)通識與專業相結合
通識類創業教育主要包括創業意識、創業心理、創業者素質、創業社會常識等方面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業興趣和理想,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創業信念和世界觀,同時培養其作為創業者應具備的獨立性、穩定性、適應性、合作性、縝密性等基本素養,做好應對強大壓力或挫敗的心理品質。專業類創業教育則主要包括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方面的課程,具體來說就是幫助學生了解創辦企業和運營企業的基本流程、熟悉國內與創業相關的政策法規等。針對經管類大學生已經掌握了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而可考慮在他們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與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及教學內容。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開展創業教育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為實踐是理論學習的延伸和深化,沒有實踐的強化創業理論只是空中樓閣,對學生未來的創業也不會有實質性的幫助。實踐教學課程是理性到感性、理論到實踐轉變的環節。在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創業實踐教學課程是一種最能體現創業教育特點和性質的課程模塊,為學生創造模擬鍛煉的機會,體驗創業教育有關內容。實踐課程包括創業仿真訓練、ERP沙盤模擬等,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刻認識企業運行的競爭態勢,使原有的理論知識與管理實踐更好地融會貫通。
(三)教學與活動相結合
豐富的創業活動能為學生提供應用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空間,為他們搭建施展創業才華的舞臺。譬如,在校園內開展創業孵化器活動,開辦小型超市、書店、飲品屋等,鍛煉學生從選址、投資、進貨到宣傳、管理、財務等各環節的能力;或者定期舉辦創業策劃大賽活動,為優勝者提供創業獎金,培養學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思維,考驗學生的溝通能力、說服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在校園形成濃烈的創業氛圍。
(四)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關鍵詞:企業戰略管理 核心競爭力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知識化、休息化、全球化,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多變化等,使得市場競爭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企業經營的風險程度和不確定性也與日俱增。因此,企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行而有效的戰略管理是企業必須重視的方面,同時,樹立戰略意識,促進戰略管理,提高企業的戰略管理技能。和大企業一樣,戰略管理的成敗直接關系到中小企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戰略特征
中小企業是相對于大企業而言按照不同的方式劃分的生產規模較小的企業。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自身具有企業規模小,資金力量單薄,經營品種單一等特點。基于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小企業不可能制定類似于大企業的戰略管理,中小企業的戰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時候采取隱性的、不明確的戰略。
1.戰略管理意識不強
中小企業的戰略通常是突發形成的,而不是事先設計制定好的;更多的時候,中小企業的戰略管理的制定更容易受企業家個性、價值觀和志向的影響;戰略計劃的制定往往也是非正式的,對中小企業而言,戰略計劃更多的時候類似于規劃的決定過程。
2.靈活性
長期計劃對對中小企業而言,在管理中的作用不是很明顯,相反,短期計劃的作用更明顯。雖然中小企業在戰略管理的制定上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是由于中小企業本身具有的一些特點,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由于中小企業的戰略期限相對較短,相對于大型企業,它更能夠靈活的利用將來的機會或者避免外部的威脅。
二、當前中小企業存在的戰略管理問題
1.輕戰略制定,重戰術制定
很多企業目前存在這樣的現象,即忽略企業的戰略使命,對戰略的關注點還停留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層面上,導致一些企業錯把競爭戰術當作企業的戰略。這種“輕戰略,重戰術”的觀念也使得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強烈的盲目性、隨意性和投機心理;同時由于對運營層面缺乏科學的決策分析,“管理者拍拍腦袋”就做決定的做法也使得企業的管理效率低下。
2.戰略管理內容的制定缺乏細化
雖然很多的企業也已經認識到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們本身不具備戰略制定和策劃的能力,同時出于對“經濟”的考慮,也導致一些中小企業的戰略管理的制定只停留在空洞的目標和口號上,缺乏科學的方法和工具的支持。
3.過多的考慮成本因素
我們國家的中小企業由于經過一些特殊的經濟發展歷程,對于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并不是十分的注重,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還是停留在依靠低成本獲取各種關鍵的資源,“關系就是生產力”的觀念根深蒂固。也有些一些小企業存在僥幸心理,希望借助模仿其他企業的成功模式來制造自己企業的成功,這種行為直接造成了中小企業低水平的競爭力,企業層面則直接表現為核心競爭力的缺失。
三、中小企業戰略管理改變現存問題的關鍵
1.戰略計劃的制定與執行
制定戰略計劃的目的是為了使企業更具有競爭力,因此,對中小企業而言,戰略計劃的制定應該達到以下目標:具有實質性、能夠對企業的目標及其實現提供準確的分析框架;充分利用市場機會,與企業的能力和資源相適應,根據企業的資源和創業者的管理能力來確定可接受的風險度。
企業戰略計劃的制定離不開企業對內外環境的分析和機會的識別,這對中小企業而言也不例外。行業環境涉及供應者、顧客、潛在的競爭者和替代者等,對環境的透徹分析,可以提高企業識別機會的能力,為企業戰略管理的制定降低戰略風險。在制定戰略計劃的過程中,信息來源和信息收集是最關鍵的。現在的市場環境變化快且復雜,在當前這種復雜多變的環境下,非私人信息有可能會誤導戰略制定者對環境的理解。有其是小企業常常處在不完全信息的狀態下,因此,對中小企業來說,在制定傳略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內外環境變化及信息的來源。 在執行戰略計劃時,中小企業要充分考慮阻礙戰略計劃實施的障礙因素,因為這些因素通常是導致企業戰略經常失敗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農民; 進城; 動力; 經濟人
城鎮化總是伴隨著工業化,是工業化演進過程中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的結果和動因,二者表現為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城鎮化水平常常被看成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進步狀況的重要指標。它一般是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由于城鄉之間存在著以城市工業為主的現代部門和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部門的比較利益和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農村人口必將逐步地、大量地向城市轉移和集中。這個變農民為市民的過程即為城鎮化水平提高的過程,它不僅有利于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有利于拓寬消費市場、刺激消費需求,而且對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的良性循環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經典城鄉人口遷移模型的建立和創新
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經驗表明:工業化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和集中的過程。在發展經濟學中,劉易斯最早提出了人口的流動模式,論證了勞動力由鄉村向城市轉移的問題。基于若干假設前提的不合理性和重工輕農的政策結論,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這個模式被逐漸興起的托達羅模式所取代。
托達羅研究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流動,對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業同步增長的矛盾現實做出了合理的解釋,并認為人口流動是城鄉預期收入的差異造成的。概括地說,托達羅模式涵蓋了以下幾點內容:第一,人口流動的基本力量來源于遷移者對比較收益與成本的合理經濟考慮,這種考慮還包括心理因素。第二,是預期的而非現實的城鄉工資差異使人們作出移入城市的決策。這種預期的差異主要包括兩個因素:工資水平和就業概率。而就業概率的大小又由城市失業率的高低和城市新創造就業機會的多少來決定。如果城市的工資為農村工資的一倍,那么只要城市失業率不超過50%,農村勞動力就會不斷地向城市流動。第三,農村勞動力獲得城市工作機會的概率和城市的失業率成反比。第四,人口流動率超過城市工作機會的增長率,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鄉預期工資差異很大的條件下,情況必然如此。托達羅不僅突破了在解釋城鄉人口流動原因上的傳統局限,而且提倡要發展農村經濟,得到了經濟學界的普遍贊同。但托達羅模式只注重預期收入差異的動因卻忽視了風險的影響和制度因素的制約。因此,本文試圖以托達羅模式為依據,結合遷移風險和制度背景的考慮,建立在不同行為方案下的農民收益函數表(如表1)①
假設農民在決定是否進城時,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為αj(j=1,2,3,4),其中,α1表示不進城,單純務農;α2表示受雇于人,完全務工;α3表示忙時務農、閑時務工;α4表示從事個體經營活動,即進城創業。設其行動空間為A,則A={α1,α2,α3,α4}。
假設農業勞動力進城工作的結果為Pi(i=1,2),其中順利就業或創業的概率為P1=P,找不到工作或經營失敗的概率為P2=1-P。假設農業勞動力轉移的自然狀態空間為Q,則Q={P,1-P}。
假設農民采取兼業狀態時務農所占時間的比率為t,務工所占時間為1-t。設務農收入為y1,務工收入為y2,從事個體經營活動收入為y3。一般情況下y2、y3 ≥y1。
設農民的收益函數為V i j,V i j = V(Pi, αj),該函數表示農民采取行動方案為α j,進城求業或創業的結果為Pi時的收益,設c為遷移成本,k為個體經營成本。
表1 不同行動方案下的農民收益函數表
可見,農民進城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作出何種行為選擇,取決于每個決策者自身的知識和文化素質、經營能力和對待風險的態度。
二、在假定模型下農民進城的決策分析
農民是理性的,講究實際的“經濟人”。正如諾貝爾經濟學得主W·舒爾茨指出的:“全世界的農民在處理成本、報酬和風險時是進行計算的經濟人。在他們小的、個人的、分配資源的領域中,他們是微調企業家,調諧做得如此微妙以致許多專家未能看出他們如何有效率。”農民進城的動力有別于城鎮化推進的動力,后者是由工業化、市場化的程度決定的,而前者則完全來自于農民對自身預期收益與成本的比較。一般來說,預期收益與成本的比值越大,農民進城的動力就越強;反之,這個比值越小,農民就越不愿進城。
目前,統計學意義上的中國農民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尚未實現或部分實現產業轉移的農民,另一種為已經實現產業轉移的農民。以下將利用所建模型分別對他們加以分析。
(一)尚未實現或部分實現產業轉移的農民。這一類農民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居住在偏遠的農村,信息相對閉塞,土地是其基本的生產資料,農業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②生活方式和觀念意識比較傳統,自身受教育程度較低,素質普遍不高。對于他們來說,在不考慮任何遷移成本的情況下,他們在心理上是愿意進城的。首先,在支出同等勞動的條件下,農民在城市可以獲得比在農村更高的收入(至少在觀念上這么認為),獲得比在農村更有發揮個人才能的機會和條件。其次,進城能享有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享有較高的文化教育、較好的醫療保障,更齊全的基礎設施。再次,能提高實際上低人一等的社會地位。據農業部所做的一次關于沿海四省(廣東、江蘇、浙江、河北)的130個村,650戶的調查,在具有遷移意向的農民中,有78.8%的人愿意遷到城鎮去,只有13.5%的人愿遷往其他農村地區,另有7.7%的人愿遷往國外。②但在進行遷移的行動決策時,他們經濟人的本質就起了決定作用。
1、對于前者,即專業農民來說,不愿進城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況:他們從事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耕生活,務農是他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低收入使他們或無法償付或舍不得支付昂貴的遷移成本。他們認識到自己在知識技能、精神狀態等方面的不足,無法進行謀生進而融進城市生活,即他們進城的預期收益為零。一部分農民由于環境閉塞、信息不暢,對城市知之甚少;一部分農民對現有的務農收入已經滿足。這就決定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短期內不愿意也無能力承擔風險,只能選擇方案α1,維持現有收入y1,進城可能性不大。
2、對于后者,即實現一部分產業轉移的農民(主要是忙時務農、閑時務工的兼業農民),他們的現況是既可以獲得農閑時機會成本為零的進城務工及其可能的潛在收益(P × y2 × (1-t )- c ),又不要承擔太大風險,徹底放棄務農(他們所承擔的風險極限為y1-c)。他們“進可攻退可守”——既可以通過務農保證基本生存條件又可以通過從事非農產業改善收入。比較方案α2,α3可以看出:兩種方案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收入差異為:
[P × y2- c] - [y1 + P × y2 ×( 1-t ) –c ]= P× y2 × t- y1
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務農時間比率t會不斷變小,那么兩種方案的收入差異也將越來越小。當t=y1/(p×y2)時,兩種方案收入相同,而方案α3在找不到工作時的損失卻更小。而且選擇方案α3還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住房及其它農民可以享受的權利。理性的“經濟人”必然會保持現有的方案α3,即至多只會暫時進城,往返于農村與城市,而不會永久地遷往城市。這是我國農村存在大量兼業農戶的最重要原因。
(二)已經實現產業轉移的農民。這部分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以鄉鎮企業職工或業主身份住在農村(一些城中村的農民雖有仍從事農業,但因其在屬性上與此類相似,故也歸入此類);第二種是完全脫離農業的農民工;第三種是在城市從事個體經營活動的農民。
1、對于第一種:這是相對特殊的農民群體,他們一般都居住在城市的邊緣地帶或城中村,既享受了城市的文明又不失去農民的優勢,可謂一箭雙雕。在進城同樣能找到工作的情況下,他們現在的收益(y2)要大于進城的預期收益(P×y2-c),進城不僅要面臨概率為(1-P)的失業風險,而且要償付巨額遷移成本,主要表現為:他們通常已經在農村投資幾萬、幾十萬元建好了寬敞的住房,享受田園風光;在現行土地制度下,他們的土地特別是區位條件較好的土地蘊藏著巨大的未來收益;農村中有較寬松的計生政策;農村集體經濟發達地方的農民或已經入股的農民,在農村可享受集體福利、分紅;已經建立起的各種“社會關系”。應該說,這類農民具有永久性遷移進城的最完備的條件,但是除非為了子女教育,否則在現有制度不變情況下,他們進城的動力是很小的。
2.返鄉農民工創業決策的影響因素——基于重慶市6個鎮204個調查樣本數據的分析鄭少鋒,郭群成,ZHENGShao-feng,GUOQun-cheng
3.欠發達地區農戶土地流轉行為與影響因素何京蓉,李炯光,HEJing-rong,LIJiong-guang
4.整村推進項目與農民合作組織的互動關系——耐海塔村奶牛養殖協會調查韓國明,張帆,HANGuo-ming,ZHANGFan
5.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權益流失問題張學浪,戎向東,ZHANGXue-lang,RONGXiang-dong
6.面向農戶與農村中小企業的微型信貸機制研究——兼論廣東小額貸款的存續機制肖奎喜,鄒亞寶,徐世長,XIAOKui-xi,ZOUYa-bao,XUShi-chang
7.中國節能效率變動及其影響因素孫欣,SUNXing
8.基于Malmquist指數的主產區糧食直補效率研究高玉強,賀伊琦,GAOYu-qiang,HEYi-qi
9.新巴塞爾協議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的實證模擬——標準法、初級內部評級法和高級內部評級法的比較沈慶劼,SHENQing-jie
10.藥品專利保護與藥品費用負擔——基于27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分析姚頡靖,彭輝,YAOJie-jing,PENGHui
11.機會不等與收入不均:城鄉家庭收入的代際流動韓軍輝,HANJun-hui
12.浙江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互動均衡發展的經驗與啟示黃大乾,高建軍,梁艷萍,HUANGDa-qian,GAOJian-jun,LIANGYan-ping
13.我國生豬生產效率及補貼政策評價譚瑩,TANYing
14.基層政府運行中的"過度關系化現象"——一個政府行為的組織制度與關系網絡的競爭邏輯張云昊,ZHANGYun-hao
15.保險產品創新的博弈:理論綜述及政策建議林偉光,LINWei-guang
16.論古典實用主義和新實用主義的范式轉變陳四海,CHENSi-hai
17."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屈原"他人"思想對儒學的繼承與超越王振鈺,WANGZhen-yu
18.禳災母題聚焦模式與敘事效應探異——以《西門豹治鄴》與《喬勢天師禳旱魃,秉承縣令召甘霖》為例劉衛英,馬彥芳,LIUWei-Ying,MAYan-fang
19.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可靠的敘述者:《呼嘯山莊》的交流模式王瑛,WANGYing
20.本土性:中亞陜西村移民的經濟發展模式張潔,樊志民,ZHANGJie,FANZhi-min
21.贛南客家傳統服飾原材料之歷史考察周建新,鐘慶祿,ZHOUJian-xin,ZHONGQing-lu
22.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制度的行政化之檢討梁宏輝,何文燕,LIANGHong-hui,HEWen-yan
23.環境稅的理論優勢與現實障礙王慧,WANGHui
24.民間宗教的語言與城鎮化農村治理——以媽祖信仰為例朱武雄,ZHUWu-xiong
1.廣東漁業保險發展:問題與對策孫良媛,徐小怡,SUNLiang-yuan,XUXiao-yi
2.農民工融入社區的身份認同研究——以長春市D社區為例黃達安,HUANGDa-an
3.進城農民工的衛生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南京市為例朱考金,狄金華,ZHUKao-jin,DIJin-hua
4.農業貿易自由化、貧困和糧食安全:印度的經驗董運來,余建斌,劉志雄,DONGYun-lai,YUJian-bin,LIUZhi-xiong
5.增城模式: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經驗羅必良,LUOBi-liang
6.基于DEA方法的廣東林業投入產出超效率分析賴作卿,張忠海,LAIZuo-qing,ZHANGZhong-hai
7.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財政農業投資模式創新熊啟泉,鄧家瓊,XIONGQi-quan,DENGJia-qiong
8.需求導向的多元競爭性農村金融體系重構研究張樂柱,于卉蘭,ZHANGLe-zhu,YUHui-lan
9.廣東省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關系的協整研究謝樹曼,張岳恒,XIEShu-man,ZHANGYue-heng
10.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閆俊強,李大勝,YANJun-qiang,LIDa-sheng
11.我國柑橘鮮果滯銷的原因及對策分析章勝勇,祁春節,ZHANGSheng-yong,QIChun-jie
12.梅州市沙田柚滯銷的原因與對策研究姚方,丘洪松,YAOFang,QIUHong-song
13.從自然哲學到政治神學的嬗變——試論陰陽五行在先秦的發展張曉虎,ZHANGXiao-hu
14.論荀子的政治倫理思想馮兵,FENGBing
15.權力話語與時期的外國文學翻譯張國俊,ZHANGGuo-jun
16.泰戈爾泛神論思想與中國詩歌的現代轉型張娟,ZHANGJuan
17.從西周金文材料看先秦時期的戰爭原因商艷濤,SHANGYan-tao
18.宋代以來江西康王考論楊品優,YANGPin-you
19."影戲"語意流變考李躍忠,LIYue-zhong
20.試論佛山剪紙的起源顏明霞,YANMing-xia
21.主流范式的危機:我國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反思與重整王虎,李長健,WANGHu,LIChang-jian
22.論新形勢下村官選用機制的構建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王麗萍,黃宏,賀梅英,WANGLi-ping,HUANGHong,HEMei-ying
23.農戶教育投資的影響因素分析邱亞洪,李尚蒲,QIUYa-hong,LIShang-puHttP://
24."過程寫作法"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研究王富琦,WANGFu-qi
1.農民工定居決策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南京市為例吳磊,朱冠楠,WULei,ZHUGuan-nan
2.農戶從事非農產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對湖南省新化縣農戶的實證研究扶玉枝,朱磊,FUYu-zhi,ZHULei
3.農業上市公司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動因研究——一個Logistic回歸模型郭昱,顧海英,GUOYu,GUHai-ying
4.國家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的實證研究陸文聰,吳連翠,LUWen-cong,WULian-cui
5.全球價值鏈下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研究黎國林,江華,LIGuo-lin,JIAHua
6.花卉生產狀況及花農行為決策分析——來自云南、廣東兩省的調查程杰,武拉平,CHENGJie,WULa-ping
7.廣東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現狀及其管理體制改革劉海英,LIUHai-ying
8.企業核心競爭力爭識別分析劉秀琴,歐曉明,盧永祥,LiuXiu-qin,OuXiao-ming,LuYong-xiang
9.中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動機和策略分析傅勁鋒,張運鵬,FUJin-feng,ZHANGYu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