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航天概論論文

航天概論論文

時間:2023-05-12 11:47: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航天概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航天概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翻譯專業碩士 核心能力培養模式 成效 問題

一、基于核心能力的翻譯碩士培養模式的發展

(一)起源和確立

國際上最早重視翻譯職業譯員培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東京審判中聘請了法庭口譯員進行英日交替傳譯。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國際上大約有270多所大學開設與翻譯有關的課程,比如開設翻譯專業長達30年歷史的英國巴斯大學、美國蒙特雷大學、法國巴黎第三大學等。國確譯人才的系統培養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同文館翻譯教學,在教學目的、課程設計、教學方式等方面同現今的MTI翻譯教學有諸多相似之處,為未來培養模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7年,中國政府為了對外開放的政策需要,提高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實力,并融入全球化中,開始設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并公布了首批15所培養單位的名單,如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等;同年,國務院學委制定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簡要提及了開設原因、漢英專業名稱及縮寫、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等重要條款,強調該專業學位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單位可結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和學校特色確定自身培養模式。如師范類、理工類和綜合類大學的培養模式各有不同;貴州大學根據本省獨特的地域特點和豐富的民族風情文化確定翻譯方向為旅游翻譯,因此在課程設置、實踐基地建設、師資素質等方面走的是貴州特色的培養模式之路。

(二)發展現狀

自2007年國家批準開設翻譯專業學位的15所培養高校到2014年的近200多所高校,不同研究院校在核心能力的培B模式上情況究竟如何呢?

根據國務院《方案》中以“高層次、應用型和專業性口筆譯人才”為核心的培養目標,不同高校在大背景下制定了具體的培養目標,如重慶醫科大學MTI目標是培養醫學翻譯人才,華北電力大學的翻譯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合海內外市場的電力專業知識和語言翻譯人才”。另外,商務院校、政法院校等高校的培養目標也強調了其翻譯的自身特色。教學方式上除了傳統授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之外,還學習了國外的創新模式,如研討式、模擬式、口筆譯工作坊以及“產學研”結合的項目翻譯等。考核上則不局限于期末考試,研究論文形式也有翻譯實踐報告、實驗報告等靈活考查方式。

二、我國翻譯碩士核心能力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

(一)課程設置

根據國務院針對翻譯專業碩士學位制定的《方案》,課程設置必須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以不低于30學分為標準;必修課中的公共課程指中國政治理論和中國語言文化兩門課程,另外還包括專業必修課和方向必修課;最后一部分一般指由學校組織的實踐或其他的學術研究報告?!斗桨浮纷鳛榇缶V對培養單位開設獨立課程有指導性文件,以下以中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MTI課程為代表來了解一下該專業的培養內容。

中南大學MTI的公共課程有4門;筆譯必修課11門,關于翻譯理論和研究有9門,如翻譯美學等,其余兩門是高級寫作和科技筆譯;選修課有14門,如法律翻譯等;口譯課程中和筆譯相同的必修課為高級英語寫作、中西思想史,不同的有10門,如視譯等;選修課與筆譯不同的是新聞口譯、商務口譯、文獻翻譯。

作為綜合性大學,從筆譯開設科技筆譯等必修課和法律、旅游、經貿、漢語典籍課程等選修課可知該校的MTI偏向于政經方面,將之與同類型的南京大學、暨南大學和西南大學MTI筆譯課程設置相比發現具有相似之處,即選修課中的非文學專題數量遠遠多于文學翻譯。如南京大學的筆譯工作坊中,非文學類翻譯課程有5種,如新聞類、公文類等,另外還有暨南大學的傳媒和科技翻譯等。因此首先可知這類院校的MTI課程設置對非文學翻譯的偏向;其次是對翻譯理論課給予了重視,如翻譯概論、翻譯史等有利于跨科的研究生迅速掌握與翻譯相關的重點理論,也有利于英語本專業學生系統地深入學習。

華東農業大學作為開設特色學科的高校代表,MTI分為筆口譯。專業必修課筆譯為:翻譯概論、筆譯理論與技巧、應用翻譯和文學翻譯;口譯方向有三門:口譯理論和技巧、交替口譯和同聲傳譯。選修課中筆譯特色專業有4門,如農學概論(英語)、農業科技文獻翻譯等,其他均為應用型專題翻譯,如計算機輔助翻譯、法律翻譯實踐等;口譯則開設了一門農業國際會議口譯課程,其他為外事口譯、專題口譯等。

全國不少培養學校根據自身學科優勢,在綜合考慮并參考《方案》和諸多院??诠P譯開設的主流課程和自身特色學科后,都積極開設了新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筆譯課程突出了“科技翻譯”,必修課中有8個學分全是英漢和漢英的科技翻譯,選修課中文學翻譯只占2分;政法大學MTI是以法律翻譯為培養重點,外交學院則是政經類,對外經貿大學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課程設置重點不言自明。因此,可以發現大多學校都靈活利用《方案》提供的基本課程,主動做出了調整。

(二)教學方式

《方案》把MTI培養目標定為“高層次、應用型的翻譯人才”,表明對該專業的實踐應用性的側重,有高校如中南大學在培養方案中指出“翻譯專業碩士暫不要求公開”,因此在教學方式上同學術型的翻譯學碩士自然有所不同,除了傳統的課堂授課外,更多的是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實施“產學研”相結合等教學模式。下面通過列舉一些國內高校的教學方式來做對比分析。

中南大學的口筆譯都采用研討式、模擬式教學,為學生上課或開設講座。不同之處是筆譯課程可采用項目翻譯的方式授課,要求W生至少有10~15萬字的筆譯實踐;口譯課堂運用衛星電視、同聲傳譯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等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和設施、設備開展實踐,要求學生至少有累計180小時的口譯練習。另外每周都開設了翻譯工作坊。

通過將中南大學與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高校的MTI教學方式對比,發現這幾所學校都采用了課堂授課、翻譯項目和研討會以及模擬會等具體形式。如翻譯工作坊,即由一群特定領域內具備專業知識的成員聚集在一起,并就某個特定領域、某個具體項目或某個課題進行研究、討論或從事實踐活動的研討會或系列會議(李偉,2006),這種讓學生親身參與、師生互相討論的方式有益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主動思考、研究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直接或間接經驗。另一種以實踐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是項目翻譯和去學校合作企業或機構實習,如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同貴州的英特翻譯公司合作,建立黔東南旅游局實習基地,方便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出真知。

與國外的知名大學如英國的巴斯大學、美國的蒙特雷國際研究院等口筆譯的教學方式相比,相似點是課堂和實踐相結合,但在實踐教學以及培養翻譯職業化方向上,國內有些學校的引導力度不夠,專業實踐的課時很少,大多依靠學生自己在課余時間找尋相關的兼職或參加相關比賽活動提升實踐能力,而國外院校如英國的紐卡斯爾大學會定期組織口筆譯學生到相關企業或組織學習或實習,通過日常的“校企合作”到達實踐教學。

(三)考核方式

《方案》在第五條“培養方案”中提出實行“學分制,學生必須通過學校組織的規定課程考試”,但MTI畢業考核形式比撰寫論文為唯一形式的學術型碩士更為多樣,一般分為三種:一是字數不少于一萬字的項目翻譯和不少于五千字的翻譯問題研究報告;二是不少于一萬字的實踐報告;三是不少于一萬五千字的翻譯研究論文。因此得出結論:翻譯專業碩士的考核方式為考試或考查結合的學分制,畢業考核形式靈活多樣。下面通過舉例簡單了解國內一些培養單位的具體實施情況。

北京外國語大學MTI的所有專業(除了譯文賞析和批評、計算機輔助翻譯和學術寫作)必修課和選修課都采用論文和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對考查的方式并未采用,同時增設了中期考核,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課程學習、專業素養、實踐技能進行考核。由此可知該校的考核方式較為嚴格,首先論文和考試的結合表明學校對翻譯理論和實踐并重,一般培養院校為了突出“實踐性”,不會將論文寫作納入必考內容之一,如中南大學、南京大學等,只對學位論文作硬性要求;其次,中期考核也起著監督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

同樣,北京大學對MTI的考核也增添了新要求,如學生在每一學期開學后要參加該校組織的英語水平標準測試,不及格者要在第二年或畢業前參加學習獲得通過評定;每學期每個月(不含假期)獨立完成4000字(漢字)自選英譯漢翻譯作業;第二年去翻譯實習基地參加專業實習活動,并獲得指導老師的合格評價。由此可見北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而標準化測試則要求學生要不斷鞏固英語基礎技能。

華東農業大學的考核方式是必修課采用考試形式,考試方法可采用筆試或口試或兩者兼而有之,筆試必須有正規試卷或翻譯項目實踐,口試要有錄音記錄,最終的考試成績應按標準評定。選修課允許采用考查形式,可采用筆試、口試或撰寫翻譯實踐報告、翻譯研究報告等形式,考查成績記為合格或不合格。該校的考核方式較為豐富多樣。

在學位論文考核上各高校也有所差異。北京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的筆譯完全采納了《方案》中的三種形式;北京大學則對《方案》第一項中“字數不少于一萬字的項目翻譯和不少于五千字的翻譯問題研究報告”做了調整,要求翻譯項目為80000字的英譯漢時政社科類作品以及5000或8000字的英文報告;華中農業大學增添了另一種形式: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口筆譯實習,并就實習的過程寫出不少于15000字的實習報告。因此可以得出,各高校在基于《方案》制定自身的《培養計劃》時會作些許改變,如提高筆譯翻譯字數、口譯練習時間等不同程度的要求。

三、我國翻譯碩士核心能力培養模式的實施

(一)培養模式的成效

教學設施逐漸健全。因為計算機輔助翻譯能使翻譯在人的參與下提高質量和效率,如今受到越來越多培養單位的重視,并納入必修或選修課程,如北京語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同樣,翻譯技術和應用、語料庫與翻譯也成為一些學校的課程。雖然該領域受關注程度有所不同,但發展勢頭呈良好的態勢。翻譯教學課程所需的新興設備,尤其是口譯專業,利用衛星電視、同聲傳譯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等現代化的電子信息技術和設施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實戰的學習氛圍,有些學校甚至配備筆譯實驗室輔助教學。

教學模式更加創新。該專業經歷近8年的發展,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模式,探索并實施了一些有效促師生和同學之間互動學習實踐的方式,如翻譯項目、模擬式教學、翻譯工作坊等。翻譯項目是指由培養院系單位承接翻譯任務,學生進行翻譯后再由老師點評講授,既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實戰應用能力,也能從老師的講授中進一步獲得改進經驗;模擬式教學也能讓學生間接感受真實情景,如口譯現場模擬等;翻譯工作坊和項目翻譯有類似處,也是學生進行翻譯實踐練習和討論的創新形式,其目的是希望通過專業訓練幫助學員走入職業的大門(呂雪,2014)。

實習基地陸續建立。為了達到“產學研”相結合的目標,很多學校都因地制宜建立了翻譯實習基地,方便學生進行實質意義上的操練,為進入職場做好鋪墊。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實習地點為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歐盟口譯司,或作為國際會議口譯員進行實習;北京大學的實習地點則為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總公司、世界知名出版社和世紀同文翻譯公司。另外貴州大學結合當地對外旅游業發展的需求,同旅游局建立合作關系,輸送翻譯實習畢業生。

(二)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翻譯專業碩士作為偏向實踐性的專業應該以職業化為導向,而現今該專業的潛在問題在于課程設置的局限性和傳統的教學方法,造成了畢業生仍然缺乏一定的實戰經驗,不能滿足高級翻譯市場的要求。中國翻譯協會發表的2014年《中國翻譯業服務報告》指出,翻譯服務企業嚴重匱乏高端人才,多數為薪酬相對較低的高學歷年輕群體;企業翻譯業務傾向兼職化,不利于保證質量。從該報告可得出加強學生職業化道路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培養中,一些培養單位并未接近或實現培養目標。

課程設置上的問題主要在于未能突出特色課程,而是一味地以市場上缺乏的幾種翻譯人才為參考,或者開設的實踐翻譯課程種類過多,造成學生看似“樣樣通”,實際上“樣樣不精”。非文學翻譯的源語文本如法律、商貿等本就存在一定知識專業性,合格的譯者不僅要對源語言理解充分,還要對要譯成目標語的專業術語和用詞等十分熟練,因此學校在提供幾種實踐翻譯課程的同時若能重點要求學生精通某一兩門翻譯,并開設相關輔助中英文課程提高這方面知識,才可能真正增添學生就業的砝碼。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MTI(筆譯)課程以“航天”領域的科技翻譯為重點,南京理工大學甚至將筆譯細化分為商貿翻譯、傳媒翻譯、法律翻譯等幾種專業系別。

總之,翻譯的職業化教育并不代表該專業等同于“高等職業”,或一定要達到理論和實踐的平衡,而是要真正實現國家《方案》“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所以課程設置上不但要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培養的畢業生還要符合市場的高要求。

參考文獻:

[1]陳媛媛.同文館的翻譯教學及其對MTI教學的啟示[D].上海:

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何雯婷.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筆譯教學初探與設想[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劉婷.翻譯項目管理與高校翻譯碩士教學[D].北京:北京外國語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4]呂雪.“工作坊”式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之創新與現實意義初探

[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10):130-131.

[5]孫琪.法國精英學校培養理念對我國翻譯碩士培養模式的指導

[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10):150-151.

[6]王曉敏.貴州大學翻譯碩士培養模式之探索[J].考試與評價(大

學英語教研版),2012,(3):18-20.

[7]余振遠.市場視角下的翻g碩士(MTI)培養[D].長春:吉林大

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8]于艷玲.MTI教育“產學研”立體化教學模式建構[J].廣東外語

外貿大學學報,2014,(4):98-101+112.

[9]苑欣,裴正薇.國內外十所高校翻譯碩士培養方案分析[J].內蒙

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96-98.

[10]嚴杰,李婷.國內外翻譯碩士培養方案設計的比較研究[J].沈

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789-792.

[11]周亞莉,蔣雪芳.翻譯專業碩士(MTI)教育研究現狀與反思

[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1):138-143.

[12]仲偉合,穆雷.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

語,2008,(6):4-8+14.

[13]仲偉合.我國翻譯專業教育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翻譯,2014,

(4):40-44.

第2篇

關鍵詞 小學教育專業 科學素養 培養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大學生肩負著未來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啟蒙教育的重任,提高其科學素養是基礎教育對小學教育專業學校的基本要求??茖W素養的培育是一項持久繁雜的工程,其提高是不可能通過短期或突擊式努力能完成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過程中,提出系統合理的教育對策,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

1創新小學教育專業科學素養培養方案,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1.1整合理科教學,開設跨學科選修課程

現階段小學教育專業科學素養的培育更多的是依靠單科的科學知識教育,并沒有體系化。這與現在小學教育的學科特點是不相符合的,急需完善小學教育專業科學素養培養方案,重新構建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體系。

現在小學課程如語文、數學、品德、科學等課程中出現了大量與科學素養相關的綜合性知識,尤其是科學課程,在《科學((3- 6年級)課程標準》中,小學科學課程分為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五個方面,這些內容融合了生物、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這就要避免單學科教學的重復性和單一思維模式。例如講“能量”,化學上講的是物質變化導致的吸熱及放熱反應,物理上講的是能量之間的轉化,生物上講的是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這樣既浪費時間,還不能使學生對“能量”有一個系統正確的理解。如果把不同學科中的“能量”知識整合在一起,以科學思維的方式思考問題,就能更好地融會貫通。

根據調研和學校實際情況,我們建議將理科進行整合,前三年分別開設自然科學基礎、科學與生活與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三門通識課程,其中自然科學概論,主要是講授基礎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與生活主要是讓學生以科學思維方式去理解生活,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則是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培養其科學價值觀。第四年開設選修課,兼顧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開設科學與藝術、科學技術哲學導論。并且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科間知識交叉點的訓練,讓學生將其融合,在訓練中形成綜合能力,從而開拓視野,將知識系統化。

1.2有機融入“小學課程的相關科學知識”

小學教師的科學素養對孩子的科學素養培養有著重要影響,小學的各門課程都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例如語文課內容豐富多彩,課本中約有30多篇課文與科學教育有關,《祖沖之》中了解了“月食”,《我要的是葫蘆》里介紹了植物的生長過程,《航天飛機》則展示了飛機的特點和功能……

為了更好地適應小學教學,在課程改革中,要先總結小學各門課程的科學知識點,將其納入《自然科學概論》課程中;總結各門課程的科學實踐活動,將其納入《化學與生活》課程中,將其延伸拓展。例如在五年級下學期《科學》中有“身邊的植物學”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在《自然科學概論》詳細講解植物的器官;在《化學與生活》課程中,讓學生做植物標本或葉脈書簽;在六年級下學期《科學》中有“電磁奇觀”這一節內容,我們在《自然科學概論》中講述關于各種能量;在《化學與生活》課程中自制電池,以及各種小學實驗教具。這種整合方式不但能夠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小學課程,還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從做中學”,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時,體會到科技創作的方法,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1.3將科學史作為“隱性課程”

通過學習科學史,可以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學家探究科學的方法,對概念和理論有所理解,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這是小學科學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有很多學校開設了《科學史》這一門選修課,但若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開設過多的科學教育課程,可能負擔過重。因此我們建議精研小學教育專業的各門課程,將零散的各門科學史以“隱性課程”的形式加入到這些課程中,這樣既減輕了課程負擔,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在《語文》課本中有魯迅的《鑄劍》一文,語文教師可以講述金屬的冶煉史,猜測鑄劍所用金屬,理解金屬出現時間先后的原因,加深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在《自然科學概論》課程中講解《元素周期律》時,可以講述門捷列夫及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歷程,使學生在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上都能有所收獲。

1.4開設小學科學教學法

由于最后兩年學生忙于就業或升學考試,時間緊張,學校不再安排科學必修課程,但基于以下兩個原因,我們建議在第四年開設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法,最后一年開展科學課教育實習:

(1)根據調查,農村小學由于各種原因,科學課程基本沒有專職教師,所以很多都是通過在職教育后兼職科學課程的,在科學素養方面存在著先天的不足。很多五年制小學教育專業大學生,畢業后大多直接在農村小學從事教育工作,也有一部分兼教科學課程的,由于學校以前沒有開設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法,他們很難適應這門課程的教學;

(2)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是基于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其教學與其他課程相比,在課程標準、教學理論、教學設計、資源開發等方面有很大不同,開設小學科學教學法課程,能使學生更加熟悉科學實驗的設計,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既提高了科學素養,還能對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游刃有余。

2構建新型科學教學模式

實行以STS教育理念下的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采用探究―合作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技術,構建綜合數字化實驗平臺,切實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2.1以STS教育理念為指導

STS教育是一種科學教育思想,具有顯著的交叉學科性質,突出了對科學的文化解讀、對科學的社會價值與人生意義的理解。

在教學中,STS教育更加注重探究與體驗,重在喚醒主體的自我意識及情感體驗,這將促進學生構建科學理念,理解科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提高科學素養。

2.2采用探究―合作教學方法

探究性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模擬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合作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上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兩種教學方法優點多多,但也各有缺點。我們建議將兩種教學方式有機融合,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合理分組,優勢互補。教師合理安排好探究過程,在課堂上合理干涉,及時引導,讓學生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提高效率。

2.3運行

課前,制定STS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合理分組,優勢互補。課中,采用探究―合作教學方法,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能充分體現個人的獨特價值,優勢互補;實驗操作結合使用多媒體,多層次、多場景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構建綜合數字化實驗平臺。課后,實施全面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個性良性發展,并進行網絡群討論,分享個人成果。

3建設多元立體的校園科學素養教育環境

3.1充分利用宣傳資源

例如利用學校的校園廣播、宣傳欄、網站,以及飛信、QQ、微信軟件,定期向學生推出環球科技資訊、健康常識、流言百科、時事科學等欄目,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3.2開發特色課外實踐資源

例如有的學校可以利用空余土地較多,山區資源豐富等特點,成立了“少年農科社”,建立“生物觀察園”,種植蔬菜,養花養魚,積極開展農科活動,并使用各種實驗器材,開展相應課題研究。最后完成科研小論文或進行農技比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提高其科學素養。

第3篇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概論;博精兼備;職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1-0112-02

“電子科學與技術概論”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礎課程,課時少,知識點多,涉及面廣。該課程作為專業先導課程,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和對未來職業的規劃。如何讓本課程符合專業發展及未來就業趨勢的變化,將課程在有限的課時內講出特色,讓學生有所收獲,并對學生后續學習有指導意義,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研究與實踐。

一、課程教學實踐

1.教學內容要博精兼備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包括了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物理電子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等多個專業方向。因此,該專業概論涉及的知識面廣,涵蓋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微納加工等多個方面,且每個方面理論比較抽象,對于大一學生來講,理解非常困難。在教學實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選擇,突出重點。但是,如果將教學內容分割開來,缺乏系統性,學生則很難對該學科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因此,在教學內容上,首先綜合考慮課程總體結構,明確各個課程模塊在總體結構中的定位。同時對教學內容作進一步的精選、整合和精簡,在“廣而博”和“少而精”之間找到平衡點。最終實現讓學生既可以形象了解專業概況,又能較容易了解到專業所涉及的知識面。在教學中,部分內容可以選取專題講座式教學,將內容分成幾個專題。在保持基礎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同時,有側重地安排教學內容,如對涉及到的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基礎知識應用作簡講,安排2個課時,使學生認識到該學科所要掌握的知識面比較寬。而微納加工工藝應重點講、精講,安排6個課時,使學生便于理解學科的基本方向。重點內容可以分幾個部分來講,對于概念、應用、發展前景等部分,重點講應用,如應用微納加工技術制造半導體二極管、三極管。

2.以實例為先導的多樣化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實現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根本保證,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形式也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興趣的培養,這是學生能夠學好一門專業課程,并達到學有所用的基本前提。舉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將最新應用成果,或身邊的事物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看得到實實在在的應用,能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神奇。本學科涉及到高新技術,可以列舉一些與日常生活結合緊密、比較新且比較有趣的實際例子,培養學生興趣。講授過程中應從簡單應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術,讓學生產生一種對知識渴求的強烈愿望與積極探索的興趣。如太陽能電池等半導體光伏發電技術在國家綠色能源戰略上的地位,微納傳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計、壓力傳感器、微鏡、氣體傳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車、手機、電子游戲、生物醫療、傳感網絡等消費領域得到的應用等,使學生能及時掌握半導體技術前沿發展趨勢。

對于概念和理論模型內容比較枯燥,缺乏直觀形象的內容,可以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體軟件、實物模型、生產錄像等教學手段進行模擬教學。也可以將專題分派給幾個學生小組,要求學生通過課下提前查閱和搜集資料,然后由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老師加以引導補充,最后由學生整理寫成小論文、專題資料等。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相互間討論,補充知識,又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學習習慣。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討論中訓練了思維方式,并通過問題的最終解決而獲得一種成就感、自豪感,進而也激發了他們更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走進專業實驗室,通過對實驗室的觀摩,可以了解專業實踐內容,這樣更明確、直觀,學生會有想動手的欲望。

3.正確理解專業課程體系,方便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面向未來就業方向,橫跨微電子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電子信息等有關領域內知識,就業面廣。電子科學與技術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環境、軍事和民用等科技領域將獲得更廣泛的應用,必然導致電子科學與產業的迅猛發展。電子科學與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支柱學科,是設計各種電子或光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與集成電子系統以及光電子系統的技術學科,也是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專業技術領域,因此,電子科學與專業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和態勢。“電子科學與技術概論”是該專業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學好本課程,方便學生對課程體系中的知識結構有更清晰的理解,對后續課程的選擇學習有目標,更理性,使所學知識成系統,又不失廣泛性,使學生可以對未來職業進行合理規劃,真正地高質量實現專業培養目標。

二、教學反思

1.探索循序漸進式教學

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課程所涉知識面很廣,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難以理解,推導過程涉及數理知識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將知識體系分割開來,這樣學生將很難跟進,教學內容安排應該是循序漸進,層層加深,循環上升,符合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一般,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識過程,體現系統的層次性特征。關聯性是系統層次之間普遍存在多樣性聯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結果是引來問題的復雜性,對學習產生難度。只有將層次性和關聯性同時考慮,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難為易,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2.兼顧教學藝術和學術水平

該課程的教學是集學術性和教學性于一體的活動,學術性是該類課程的根本屬性,沒有科研學術做支持,沒有扎實的專業素養,無法體現該專業教學的學術性。同樣,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加注創造性,在教學內容的知識性、系統性與面向生活世界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真正實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教師和學生要學會“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馬首是瞻。在參考教材的基礎上對講課內容進行補充更新,側重加入發展成熟的新理論、新知識,突出研究熱點、難點問題,力求做到基礎性和前瞻性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發展趨勢有一個系統、清晰的認識,讓學生學會懷疑,懂得思考,設法探索事物的本質。

3.啟發創造性思維

鑒于該專業的研究方向是當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競爭的焦點,該課程除了介紹該專業領域內的常用理論基礎,還需注重專業思維的訓練。因此,在教學內容的構建中,一定要詳略得當,深淺適宜,由淺入深,深入淺出,部分內容要方便學生自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關鍵。為此要尋找知識體系的關鍵點,通過比較、歸納、整理、綜合等手段透過知識升華學生能力,為學生創造綜合聯想、知識遷移、求異思維、發現問題和發揮創造思維性的機會,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啟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事實上,看起來多而雜的知識,當整理形成網絡時,就變成了一個整體。多維立體交叉關聯的事物,啟發多維立體交叉式的思考。這種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視,多層次的重組,將產生知識的遷移和認識的“臨界點”,這一點一滴的啟發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基礎。

三、結束語

學生最關注的是自己的未來發展,如果通過該課程能讓學生對自己在專業學習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就可對自己的未來職業進行合理規劃,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學生可塑性很強,大學知識不同于中學,學生有強烈求知欲望,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的關鍵時期。隨著電子科學與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以適應專業發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張培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的探索[J].計算機工程應用技術,2013,(3).

[2]徐文彬.應用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1,(8).

[3]封余軍, 王文華,師文慶.影響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的因素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5).

第4篇

關鍵詞 應急任務;多類型成像衛星;多星協同調度;問題模型

中圖分類號V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4-0101-02

1 概述

成像衛星是利用衛星上所載的遙感器對地球表面進行探測以獲取圖像情報的人造地球衛星。它利用星載可見光相機、紅外相機或合成孔徑雷達等遙感器,從軌道上對目標實施偵察、監視、跟蹤,以搜集指定目標的圖像信息,具有覆蓋范圍廣、運行時間長、不受國界和空域限制、無需考慮人員安全等獨特優勢。衛星設備把目標的圖像信息記錄在膠片或磁記錄器上,然后通過返回式艙送回地面,或用無線電傳輸方式實時或延時傳回到地面接收站[1]。成像衛星主要分為光學成像衛星和雷達成像(微波)衛星兩大類,光學成像衛星采用可見光、紅外、多光譜相機成像,而雷達成像衛星采用SAR遙感器進行成像。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光學成像衛星的優點是空間分辨率高,但不能進行全天候、全天時工作。雷達成像衛星不受白天、黑夜及云霧的影響,而且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目前,成像衛星在軍事偵察、災害防治、環境保護、城市規劃以及農業、氣象等許多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2-6]。

目前,成像衛星已經廣泛應用到了災害防治工作中,但是由于我國衛星發展起步較晚,現有的衛星資源數量和技術有限,資源衛星在應急災害防治工作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體現。應急條件就是指某個局部區域爆發戰爭或者出現重大突發性事件,比如一場突發的局部戰爭、防恐維穩、抗災搶險等。在這種應急條件下,觀測任務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異常的復雜性和很高的優先性,同時應急觀測任務請求類型多樣,比如多傳感器覆蓋觀測、多時相觀測、持續不間斷觀測、打擊效果評估、偽裝識別等。隨著衛星數量的增加和技術的改進,如何統籌安排衛星的使用,以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將是一個緊迫的問題。而在這種應急條件下,現有成像觀測系統對觀測目標表現出觀測能力不足,不能夠滿足用戶應急處理的迫切需要。此時,就對衛星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臺構建迅速,獲取信息快,重復觀測周期短,覆蓋率大。這些功能是現有單顆衛星在短期內難于做到的,并且臨時發射衛星的成本和時間也是難以忍受的。為了彌補現有成像觀測系統的不足,迅速提高成像觀測系統的觀測能力,根據應急任務需要,采用多顆不同類型的成像衛星進行協同調度,直接快速有效地滿足應急任務的要求。通過多類型成像衛星協同調度得到的多類型成像衛星任務執行方案將能夠反映衛星及地面站資源爭用、任務取舍等衛星系統的實際應用特點。對成像衛星任務執行方案進行仿真并就任務完成率和資源占用率等指標進行統計,將能夠合理評估衛星系統的任務執行能力和資源負荷水平。通過變換衛星系統的配置參數并反復進行規劃調度和仿真,就可以得到對不同的衛星系統配置方案滿足具體任務的能力評估結果,從而尋求最滿意的衛星系統配置方案。

多星協同調度是衛星、星載遙感器及地面站資源分配和衛星觀測調度方案核心內容,它本質上是一個優化決策過程,對于更好地利用成像衛星、星載遙感器及地面站資源,優化衛星系統整體性能,發揮它們的最大綜合效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多星協同調度的模型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提高衛星系統的綜合效益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

2 建立多星協同調度分析框架

建立框架是為給衛星協同調度提供一個大體的研究輪廓,明確了研究的邊界范圍。本文的框架主要包括三個級別:總控中心級、部門類別級和管控操作級??偪丶壷饕嵌嘈菂f同任務一個總的調度;部門級主要是一些不同類型的觀測任務調度;管控級主要是一些具體的觀測實施者??梢杂蓤D1清晰的表示出來。

在應急任務具體調度到哪類哪顆衛星進行完成時,多星協同調度框架中管控操作級必須向總控中心級和部門類別級進行任務調度情況信息反饋,彌補調度過程中的不足,反復進行調度和反饋,最終達到調度效果的最優化,只有通過增加反饋才能保持任務調度效率的提高,使應急任務能夠在滿足各項要求的前提下完成。

3 多星協同調度基本求解框架

多星協同調度本質上是一個優化決策過程,它能夠更好地利用成像衛星和星載遙感器,并且優化衛星系統整體性能,發揮它們的最大綜合效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綜合考慮不同類型成像衛星協同調度機制和求解方法,為實現全球、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分辨率、不同頻率的對地觀測體系等的應用要求提供理論儲備。

多星協同調度的總體研究目標可以總結為,面向未來成像觀測體系的發展要求,以建立全球、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分辨率、穩定運行的成像觀測體系為頂層目標,以多類型成像衛星協同為主要規劃手段進行調度。該問題的求解框架大體可以由圖2所表示出來。

規劃主要處理的規劃輸入要素包括多類型成像衛星資源和多類型應急觀測任務請求3種。參與調度的衛星資源種類主要有4種類型,包括可見光、紅外、多光譜和SAR成像衛星;解決的應急任務主要包括排斥任務、互存任務、秩序任務、優先任務和組合任務等;規劃的輸出包括兩大類:衛星動作和任務信息;其中衛星動作分為動作起止時刻、動作模式和動作類型等幾種,動作類型又分為觀測動作、實傳動作和回放動作等;數傳動作分為接收起止時刻和接收任務類型等,其中接收任務類型分為實傳任務和回放任務兩種;任務信息分為兩個部分,衛星觀測任務信息和數傳接收任務信息,其中觀測任務信息指衛星每次觀測動作內觀測到的任務信息,數傳接收任務信息主要指每個接收時段內接收到的相關任務信息。

4 多星協同調度基本過程

多類型成像衛星協同調度過程是一個包含了多個步驟的復雜過程,下面給出多星協同調度基本過程,如圖3所示。

各類型成像衛星一般在近地軌道運行,它根據用戶的應急任務需求,對地面目標進行有選擇性的觀測成像。多類型成像衛星協同調度過程主要包括:

1)接收用戶成像應急任務信息需求,分析用戶應急任務需求;

2)針對復雜任務情況,分解任務,形成子任務,能夠供成像衛星觀測的無差別的網格靜態點目標;

3)再根據衛星資源和任務的約束和特點,進行多星協同調度模型的建立;

4)利用軟件工具,結合現有在軌成像衛星系統,對靜態點目標進行覆蓋性和適匹配性分析,形成一系列圖表和報表,如網格點目標時間窗口列表等;

5)在報表和圖表的基礎上,結合具體觀測能力指標,計算在軌成像衛星系統的觀測能力;協同調度器結合具體的指標,通過問題求解獲取應急補網方案,方案中包括多類型成像衛星運行軌道參數;

6)借助仿真工具、專家的豐富經驗以及評估方法對協同調度方案進行評估,通過不斷的修正方案,最后得到協同調度實施方案;

7)按照實施方案,迅速機動靈活地協同不同類型成像衛星對目標實施成像觀測;用戶最終獲取所需的觀測數據。

由于成像衛星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用戶提交的任務需求可能比較多且時效性要求比較高。因此,在成像衛星正常工作時,衛星地面控制指揮系統必須根據應急任務請求,再考慮不同類型成像衛星的能力,對應急任務和各類型成像衛星進行整體優化調度,并制定衛星的成像計劃,生成星載遙感器控制指令,經衛星地面測控設備將指令注入衛星,使得衛星按照指令依次執行各種動作,并完成用戶所提交的各項應急任務。

5 總結與展望

目前關于衛星任務調度的研究大多針對單顆衛星、單類型衛星和面向簡單觀測任務請求展開,考慮的衛星觀測過程和載荷約束相對簡化,缺乏面向多類型成像衛星、應急觀測任務請求、將多類型成像衛星觀測與應急觀測任務請求聯合考慮的方法。

本文通過對多類型成像衛星任務調度的分析,針對不同的應急應用需求,為了成像衛星能夠快速、準確和靈活地完成各項應急任務,提出了多星協同調度分析框架,明確了多星協同調度基本過程,研究了多星協同調度基本求解框架,迅速地為決策者提供最有效地完成應急任務的請求,其意義在于為下一步有效組織協調天地一體化的航天資源以支持多種類并發的應急行動,快速、準確、靈活、可靠地直接支持作戰單元,全方位滿足作戰應用需求打下堅實基礎。

論文面向光學、SAR、紅外等多種類型的中低軌對地成像觀測衛星協同調度的應用需求,以多類型成像觀測衛星協同為手段,以滿足多種類型的應急觀測任務請求為出發點,在總結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多類型成像觀測衛星聯合任務規劃中的若干關鍵技術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還未得到實際應用,實驗驗證也是初步的,以后需要對上述研究成果進行更深入的實驗驗證并應用到工程領域。同時,對于迅速發展的衛星技術,這些工作是遠遠不夠的,還存在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根據整體空間任務目標需求,從單一的復雜系統(單顆衛星)向復雜的大系統(多類型衛星系統)擴展,研究多類型衛星系統自主協同運行的理論與方法,用以尋求滿意的總體設計方案,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所研究的內容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就對地觀測任務,力圖解決分布式衛星系統任務協作的幾個相關問題。在本文的工作基礎上,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1)針對靈巧衛星的協同任務調度技術研究;

2)針對多個移動目標的多衛星協同任務規劃技術研究;

3)針對衛星自主控制任務規劃技術的研究;

4)基于傳感器網絡理論的衛星任務規劃算法。

參考文獻

[1]邱滌珊.航天裝備軍事應用[M].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5:63-66.

[2]總裝備部衛星有效載荷及應用技術專業組應用技術分組.衛星應用現狀與發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王永剛,劉玉文.軍事衛星及應用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

[4]任萱.軍事航天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9.

[5]曾華鋒,夏洪流,周剛.現代偵察監視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1.

第5篇

(1.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江蘇無錫214122;2. 江陰蘇陽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江陰214421)

摘要:為了滿足功率器件不同封裝形式可靠性和穩定性的需求,對功率器件封裝的塑封系統進行研究。設計塑封壓機集成接口和PLC溫度控制電路,實現功率器件塑封壓機溫度控制;研發光電傳感器、接近傳感器以及螺旋測試頭集合形成的塑封模具定位傳感結構,結合PLC定位電路設計,實現了功率器件塑封模具定位。對關鍵的PLC和觸摸屏組合控制系統進行了探索,系統已投入實際應用,效果良好。

關鍵詞 :功率器件;封裝;溫度控制;定位

中圖分類號:TN305.9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5)14?0116?04

收稿日期:2015?01?25

隨著以計算機、網絡通信、消費類電子產品和汽車電子為代表的4C 市場和電源驅動領域朝著小外型、大功率的方向發展,作為關鍵的核心電子元器件,現代功率器件也朝著大功率、小型化、高頻化的趨勢快速發展[1?2] ,這對功率器件的封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主流功率器件封裝形式有:TO,SOP,DIP,PDFN,QFN[3],為了確保這些器件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封裝過程中的控溫和定位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塑封系統自動控溫定位結構的設計,實現不同封裝形式功率器件可靠性和穩定性的提升[4] 。本文成果已應用于江陰蘇陽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多類產品實際封裝。

1 系統組成

本系統采用的PLC 控制系統由CP1H?XA40DT?DPLC和TPC1062KS觸摸屏組成,配合塑封壓機集成接口設計、PLC 控溫設計、PLC 定位設計、光電傳感系統嵌入,在觸摸屏上實時顯示塑封壓機溫度并實現溫差預警反饋和定位不準預警反饋[5?6]。原理框圖如圖1所示。

2 半導體塑料封裝壓機自動溫度切換系統

2.1 塑封壓機集成接口系統設計

作為功率器件封裝關鍵的塑封工序,塑封系統的穩定性和精度直接影響了功率器件的性能。半導體塑料封裝壓機需要安裝精密塑封模具以進行手動塑料封裝,一副模具一般需要16~20個加熱棒,壓機有32個加熱通道,可以方便更換。傳統塑封壓機中模具加熱棒與壓機加熱棒接口一一對接,壓機加熱棒通道與熱電偶通道一一對應,該對接方式直接造成壓機內部連線過多,引起安全隱患。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設計了一種包括上模、下模、壓機加熱棒集成接口以及壓機熱電偶集成接口的塑封壓機系統。上模及下模的單獨加熱棒接口集合成一個整體加熱棒接口,上模及下模的單獨熱電偶接口集合成一個整體熱電偶接口,整體加熱棒接口與加熱棒接口通過加熱棒連接線連接,整體熱電偶接口與熱電偶接口通過熱電偶連接線連接。由于系統將傳統的多條單線連接改成整體接口連接,使得半導體塑料封裝壓系統連線簡單、不容易造成連線接頭脫落,更換塑封模具便捷。

2.2 PLC溫度控制設計

設計的塑封壓機系統除了將壓機的多個單通道結合在一起,還在PLC智能反饋系統中增加自動變換通道程序,若某個通道低于設定溫度一定時間,PLC 自動切換下一個閑置通道。通過觸摸屏輸入、PLC 反饋、模塊集成的方法實現溫度的切換控制。

PLC溫度控制系統通過觸摸屏設定加熱溫度、加熱脈沖、高低溫度報警值和計時時間等相關參數,實現對壓機的溫度控制。在實際應用中,塑封壓機加熱開啟2 h后切換通道系統開啟,若某個通道出現異常(≠175 ℃,溫差>3 ℃),PLC立即開始200 s計時,在計時期內該通道溫度如仍未達設定值,該通道將被關閉,同時開啟下一個閑置通道,重新加溫。最終塑封壓機溫度維持在報警值3 ℃以內,從而保證塑封過程中的恒定高溫。該系統可應用于不同封裝形式,圖2為本系統PLC溫度控制原理圖,圖3為實際塑封壓機觸摸屏溫度及PID顯示界面圖。

3 半導體塑料封裝壓機智能定位系統

本系統設有光電傳感器、接近傳感器以及螺旋測試頭,可利用螺旋測試頭高精度的測量尺寸來調節接近傳感器與工作臺的配合。上、下工作平臺之間連接有4根導柱,將電子光纜感應尺設置于導柱的外側,接近傳感器設置在導柱內側,螺旋測試頭位于接近傳感器的底部。當下工作臺上升時,4個導柱上的接近傳感器可感應下工作臺是否到達設定位置,電子光纜感應尺讀取下模到導柱的距離,如未達設定值,光電傳感器將輸出電平信號,經電路轉換后,一路信號直接觸發PLC安全控制點,有效阻止模具的開合;另一路信號輸出至LED指示燈,提示此時工作臺未能到達設定位置,圖4為塑封模具定位原理圖。該系統具有智能定位的功能,觸摸屏可實時顯示4個導柱是否在設定位置,如有報警,可迅速反映定位異常的傳感器方位,便于及時處理,可以有效避免模具損壞或者報廢。圖5為本系統觸摸屏定位顯示界面。

4 軟PLC 系統研究

為了實現塑封系統控溫定位的智能反饋,需要設計一種實時監控的現場控制系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PLC)以微處理器為基礎,采用可編程的存儲器,用于其內部存儲程序,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與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戶的指令,并通過數字或模擬式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7?8];所以在功率器件塑封系統設計中,采用PLC與觸摸屏組成的控制系統實現自動控溫和定位功能。

4.1 控制現場結構

本文采用CP1H?XA40DT?D PLC 和TPC1062KS 觸摸屏組成系統控制現場的電動閥、電磁閥、電動機、溫度控制器和定位控制器等執行機構。以溫度控制為例,CP1H?XA40DT?D通過模擬量輸入模塊和溫度傳感器采集現場的溫度信號,信號通過PLC 上的A/D 轉換、數值變換傳送到觸摸屏上,觸摸屏顯示實時的溫度值和PID值;且PID 參數可以通過觸摸屏進行設置,觸摸屏給PLC 發送指令,以控制現場的執行機構[9]??刂片F場溫控結構如圖6所示。

4.2 控制系統電路設計

為了實現PLC對塑封壓機溫度和模具定位的控制,必須設計相應的控制電路。PLC 控制系統的控制電路主要由輸入電路、PLC、輸出電路3個部分組成。輸入電路主要有按鈕、開關、模擬量、人機界面等;輸出電路主要有電磁閥、指示燈、接觸器等。PLC 控制系統根據輸入電路得到的信號,執行PLC程序,從而控制輸出電路的電器元件驅動設備的機械結構,最終滿足控制塑封壓機溫度和模具定位的要求,完成系統控制。以溫度控制為例,通過觸摸屏設定標準塑封壓機溫度(175 ℃),通過PLC程序判斷壓機溫度是否在容差范圍內(3 ℃),若超出容差,則發出信號反饋至觸摸屏,同時調整加熱通道,令塑封壓機溫差小于設定容差。圖7為功率器件塑封系統PLC溫度控制電路圖。

4.3 控制系統軟件設計

常見的PLC控制系統軟件設計方法有圖解法編程(包括梯形圖法、邏輯流程圖法、時序流程圖法和步進順控法)、經驗法編程、計算機輔助設計編程等[10]。設計的自動控溫定位塑封系統選用的是梯形圖法,這種最方便的編程方法是一種用梯形圖語言,模仿繼電器控制系統的編程方式。其圖形及元件名稱均與繼電器控制電路十分相近。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可以把原繼電器控制電路轉化成PLC梯形圖語言。

為了提高系統可靠性,在軟件設計上采用了數字濾波和軟件容錯。在采樣周期內,用采樣值計算加權平均值作為濾波值,濾波現場的模擬量信號經A/D轉換后變為數字量信號,存入PLC中,根據濾波值濾去噪聲信號獲得所需的有用信號,進行系統控制。在程序執行過程中,一旦發現現場故障或錯誤,系統即通過程序判斷造成錯誤的原因是主要故障還是次要故障,并分別做出停機和相應子程序處理。系統還可對重要的開關量輸入信號或易形成抖動的檢測或控制回路采用軟件延時,對同一信號多次讀取,結果一致,才確認有效,消除偶發干擾的影響。

5 結語

目前市場中功率器件應用極為廣泛,為了適應現代便攜式電子產品等應用領域不斷小型化的發展趨勢,現代功率器件封裝技術不斷改進,新型封裝形式不斷涌現。為了提高各種封裝形式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設計了一種可應用于各種封裝形式的功率器件自動控溫定位塑封系統,該系統可實現關鍵塑封工藝設備溫度的均勻和穩定,提高塑封模具壓合精度,從而提高良品率,降低設備損耗,具有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赑LC控制系統的自動控溫定位塑封系統的研究和實現對提升功率器件封裝的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龍樂.電子封裝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J].電子與封裝,2012(1):39?43.

[2] 張興,黃如.微電子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張巍,徐武明.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特點、問題、趨勢及建議[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1(2):9?11.

[4] CHYLAK Bob,BABINETZ Stephen,LEE Levine. Ultra ?lowloop wire bonds [EB/OL]. [2014 ? 07 ? 08]. http://docin.com...827.html.

[5] 袁立強,趙爭鳴,宋高升,等.電力半導體器件原理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6] 劉文生.PLC與觸摸屏的綜合應用[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1(1):87?88.

[7] 葉曉光.PLC 在組合機床的控制應用探討[J].制造業自動化,2011,33(10):146?148.

[8] 陳立定.電氣控制與可編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9] 郭世鋼.PLC 的人機接口與編程[J].微計算機信息,2006(19):40?44.

[10] 陳曉琴.可編程控制器及應用[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

[11] 顧江海,劉勇,梁利華.封裝集成工藝中帶狀功率器件的翹曲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12(5):578?582.

[12] 高尚通,楊克武.新型微電子封裝技術[J].電子與封裝,2004(1):10?15.

作者簡介:余駿華(1990—),男,碩士。研究方向為軟件理論及其應用。實用新型專利:半導體塑料封裝壓機智能溫度切換系統(ZL 201320226664.0)發明人。

孫力(1966—),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技術。

全慶霄(1963—),男,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半導體封裝技術。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現代電子技術》官網注冊投稿

刊載內容:主要刊載較高學術、技術水平和實用價值的研究課題、學術報告、科研成果和綜合評述等優秀學術性論文,主要欄目有:軍事通信、無線通信、無線與互聯網、信號處理、通信設備、信息安全、測控技術、數控技術、自動化技術、電子技術應用、工控技術、電子技術、智能交通與導航、新型顯示技術、圖像檢測與處理、汽車電子、節能減排技術;嵌入式技術,科學計算及信息處理、計算機控制與仿真、計算機軟/硬件與數據總線、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技術、新型電子材料、電子與信息器件、傳感器技術、虛擬儀器與應用、新型智能器件、電源技術、激光與紅外技術等。

本刊影響及收錄情況:本刊主要刊載學術、技術類文章和有實用價值的研究課題、學術報告、科研成果等優秀技術性論文。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擴展版中所屬學科為TN類(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

按影響因子與學科排名:影響因子為0.548,在同類全國排名中位列第12名;

總被引頻次與學科排名:被引頻次為4 633,在同類全國排名中位列第2名;

基金論文比與學科排名;基金論文比為0.332,在同類全國排名中位列第29位;

來源文獻量與學科排名:來源文獻量為1 188,在同類全國排名中位列第6名。

收錄情況:《現代電子技術》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RCCSE 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期刊資料庫收藏期刊、中國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知網、萬方和維普等各大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為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收錄期刊。

投稿要求:來稿務必論點明確,文字精練,數據可靠,每篇論文(含圖、表)一般不超過6 000 字,必須包括(按順序):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及郵政編碼、中文摘要(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齊全)、

關鍵詞 ( 4~8 個)、中國圖書資料分類號(簡稱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英文信息(題名、作者姓名、單位、摘要和

關鍵詞 )、正文、

第6篇

論文摘要:語言與文化緊密相聯,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文化的內涵,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探討了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以新課程下高中英語教學為例,提出了解決以往教學中文化意識欠缺的策略。

語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緊密相聯。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語言和文化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人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作一探索。

1.文化的內涵

文化在廣義上可以指人類精神和物質生產的總和,在狹義上指人類精神產品的總和;就不同國家和社會文化的差異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們行為和認知方式的模式以及與此相關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體現在人們的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相互關系等。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外語教學所研究的文化,相對來說是一種狹義文化。

2.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符號。人類文化世界的建構和運作正是通過語言的命名活動和語言的制約作用得以實現的。語言又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語言對于表達人類復雜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必不可少的。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是我們理解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的基礎和前提。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在他的《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

3.教學的誤區

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屬于不同的文化傳統,語言又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我們缺乏歐美國家所擁有的語言環境。況且,中國和英語國家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經常會遇到很多因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因此,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他們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英語教學中融人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并培養世界意識。

由于我們對文化的認識不夠,跨文化意識薄弱,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處理不當,英語教學中出現了嚴重的文化意識欠缺的現象。英語文化意識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大多數學校還是薄弱環節。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礙,制約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輕視語言能力的培養,外語教學的目的被認為是讓學生背熟語法規則,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語法規則做題,得高分,很少思考為什么要學這門語言,怎樣才算學好了這門語言。英語教學一直忽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教師把重點只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沒有對文化知識給予同樣的重視,用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因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師應努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掃除因這種差異而引起的文化障礙,進而達到成功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境界。

4.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課程普通高中英語課本,采用結構功能的編寫體系,圍繞中外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名人傳記、傳統節日、衛生與體育等16個話題選編語言材料,語言真實自然、形式多樣,活潑新穎,所涉及的話題貼近生活實際,緊跟時代的步伐,如旅游、體育、航天技術、環境保護、交友、集郵愛好、影視等;閱讀課文涉及題材廣泛,反映了英語國家歷史和地理、風土人情、名人傳記、新聞出版、戲劇、文學、音樂等。這些題材和話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未來、關注社會,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提高學生對目的語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社會文化知識,不斷增進學生對東西方國家國情的對比和了解,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識,準確而得體地運用英語交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時,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西方餐桌禮儀,并引導學生進行辯論,論題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雙方辯手各舉一方餐桌禮儀之優處,或宣揚,或反駁,氣氛熱烈。其實禮儀本無優劣,只是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教育學生要人鄉隨俗,樹立文化平等觀,注重禮儀,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傳記反映了美國自主、獨立、崇尚個人奮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國家的價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矚金錢的價值觀念。

4.2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負載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并正確運用詞語。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是經過長期積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內涵的成語、慣用語、諺語、理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成語典故、神話傳說、文學名著,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背景知識,讓學生理解其深刻內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人物,作為典故比喻那些貪得無厭的高利貸者,而Solomon所羅門)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經》的傳說。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之戰),指十九世紀初,拿破侖稱雄歐洲一時,最后戰敗于比利時的滑鐵盧。這一詞語被人們用來比喻“慘遭失敗”。再如peasant(農民)一詞,在漢語中是中性詞,但對西方國家來說卻有某種反面的、消極的意味,指“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稱農民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在漢語中,狗含有貶義,而在英語中狗是寵物。因此,在詞匯教學中必須結合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 4.3開發校本課程,系統介紹西方文化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校本課程正是實施這一理念和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學生渴望更多、更系統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語教師可摸準學生的興趣所在,結合教材內容,編寫《學點英文諺語了解西方文化》、《中學生英美概論》、《知多少》、《你喜歡的英文歌曲》、《西方節日文化》等學生感興趣的校本教材。使學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語文化。

4.4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培養學生英語文化綜合素養

語言習得理論告訴我們,語言自然習得的過程是無意識的,是潛移默化的。英語的學習也一樣。由于電視、多媒體等能創設仿真的英語交際情景,在課堂中適當地引人這些媒體所提供的地道活潑的英語素材,能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語文化,從而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引導學生課外自主地借助電視、網絡等學習英語,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寬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現有的英語教學資源,如:(1)英語影視節目(2)英語教學網站(3)各類多媒體英語教學光盤(4)英語教學的報刊雜志等拓寬英語知識面,提高語音素質、豐富英語文化,有效提高英語綜合文化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

4.5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結合教材設置情景,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也要在課外最大限度地創設英語文化氛圍,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通過課堂內外的各項活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意識,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4.5.1開辦英語角,由外語老師與學生交流。有條件的話也可請外教或外國朋友與學生進行直接對話。

4.5.2開設研究性課程,以跨文化研究為主題,系統地傳授英美文化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小課題,如:“美國的飲食文化”、“英國的婚俗”等。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電影和錄像、請教專家等方式進行研究、調查和分析,并最終寫出報告。這樣的課程學習在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等舉行英語晚會,舉辦英語知識競賽,使學生了解西方的節日文化,了解西方習俗。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5.正確理解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

怎樣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皼Q不能認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語言更美?!?王宗炎)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正確地理解外語并恰當、得體地使用外語,不僅取決于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決于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國文化有利于外語學習。并通過跨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傳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識。

第7篇

【關鍵詞】電氣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

以電能為研究對象的電氣工程專業,在高等教育眾多專業中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長久以來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著強大動力[1]。“十二五”以來,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了國家的重大需求[2]。其中新能源、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異軍突起及可持續性發展,對高質量、創新復合型電氣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有了顯著的提升,這就對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天津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自設立以來,始終以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導向,與時俱進地推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與優化,在探索建設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電氣工程專業的道路上積累了寶貴的改革實踐經驗。

1.培養目標

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目標是根據國家、地方及相關行業的重大需求,本著服務社會的宗旨而制定的。在“十二五”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形勢下,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修訂為:

“本專業圍繞電氣自動化和電氣節能與風力發電兩個方向,主要學習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所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電氣工程設計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本專業所必需的設計、運算、實驗、測試和計算機應用的基本能力,培養可以從事與電氣工程相關的電力電子技術、電機系統運行及控制、自動控制、電力系統、信息處理、實驗分析、研究開發、電子與計算機應用以及風力發電領域工作的工程應用型人才?!?/p>

由上述培養目標可以看出,結合我專業特點,在原基礎上增加了電氣節能與風力發電培養方向,以滿足“十二五”戰略新興產業中電氣節能與新能源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修訂后的培養目標中重點強調了所培養的專業人才是工程應用型人才,以縮短或省去用人單位二次培訓,從而滿足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2.培養要求

培養要求除保留了學生應掌握相關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管理科學以及專業基礎理論等基礎科學知識等外,根據修訂后的培養目標,對培養要求進行了調整,主要包括:重點強調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如增加理論課程的設計與實踐環節、提高實驗課程的比例、加強實踐課程的工程性、增加企業實踐的機會;針對新設立的“電氣節能與風力發電”專業方向,要求學生具有該專業方向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需了解該領域前沿技術的發展趨勢,掌握該領域的系統分析、設計和實驗等方法和技術,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組織管理的實際工作能力。

3.課程體系優化

為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培養要求的實施,我專業對課程體系進行了相應的優化,主要包括:通識類課程整合、學科基礎類課程細化、專業課程更新以及課程實踐拓展。

3.1通識類課程整合

結合我專業的特點,將《積分變換》課程納入到《信號與系統》課程,歸入學科基礎類課程范疇;將《高級程序語言設計》納入學科基礎課程范疇。最新的2013級本科生培養計劃中通識類課程所占學分已降低至76分。

3.2學科基礎類課程細化

學科基礎類課程保留了原有的《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工程電磁場》、《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及應用》、《信號與系統》等課程;將原學科類基礎課程中專業性較強的課程歸入專業基礎類課程,如《電氣工程專業概論》、《電機學》、《電器學》、《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外語》等。學科基礎類課程學分降低到28分,專業基礎類課程調整為18分。

3.3專業課程更新

我專業最新的培養計劃中,增設專業方向類課程,目前,擁有“電氣自動化”和“電氣節能與風力發電”兩個專業方向,其中在“電氣節能與風力發電”專業方向中設置了《新能源前沿技術講座》、《風力發電系統及其控制技術》、《電動汽車驅動及其控制技術》、《電氣節能技術》、《微網技術》等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前沿類課程。專業方向類課程總學分為17分。

此外,豐富了專業選修類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增設《電氣工程仿真與計算》、《特種電機及其驅動技術》、《DSP原理及在電氣傳動中的應用》、《電機設計》及《電磁兼容技術》等特色課程,使可選的專業選修類課程總學分達到了21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由選擇,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而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并提高學習效率。

3.4課程實踐拓展

課程中的實踐環節是支撐理論如何應用于實際場合的重要環節[4]。隨著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電氣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傳統實踐環節已經不能適應現有培養要求,因此課程實踐環節的優化勢在必行,主要涉及實踐領域的拓展和實踐方式的轉變。

在實踐領域拓展方面,我專業響應“十二五”發展綱要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號召,在“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十二五’綜合投資”等經費的支持下,構建了工程電磁場與磁技術實踐平臺、牽引系統實踐平臺、潛油電機系統實踐平臺、紡織機電系統實踐平臺、電氣工程虛擬仿真等多個創新實踐平臺和風力發電機技術實驗室、單片機技術實驗室、工業控制實驗室等多個專業教學實驗室,為豐富專業課程實踐環節、接觸更新的課程理論應用場合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在實踐方式轉變方面,除了通過購置先進的實踐教學設備,增強實踐環節的可參與性、自主開發性、創新性等之外,一方面,成立各類興趣小組、電子俱樂部等,建立校內的實踐基地,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設計類競賽,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開拓校外實踐基地,通過學生到企業實習,深化對學生的工程意識的培養,及時掌握人才需求狀況,促進人才培養的動態調整,盡可能保持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的一致性,目前我專業擁有與新能源、電氣節能等領域相關的校外實踐基地近20個。

4.結束語

通過對“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深入理解,結合我專業的特色優勢,積極推動新形勢下電氣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與優化,完善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提高實驗環節的創新性、與企業合作加強實踐環節的工程性,從而使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進一步滿足國家、社會以及行業對我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討論稿)[C]. 第三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 2005: 1-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Z].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12, 11-33.

第8篇

關鍵詞: 認知語義學 預科段英語 詞匯教學

一、認知語義學簡介

認知語言學主要從語言的角度,研究人腦中的概念,或根據語言分析推測思維中概念的內容。而認知語義學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其基本原則與認知語言學的指導原則或理論基礎一致,即意義的構件是認知的概念化過程,而概念化過程以心智的體驗性為基礎,以意圖式結構為中心,通過隱喻性推理進行運作過程而改變。因此,語義比句法更為基本,并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句法。

認知語義學是語義理論研究的新階段,同時為語言教學開辟新的發展思路,為語言教育者創造出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提供理論支持。

二、五年制高師預科段英語教育現狀

五年制高等師范教材是為進一步培養高規格和高素養的專科層次小學、幼兒園教師而編寫的教材。該教材在編寫上努力體現“五年一貫”的思想。其基本構思是前三年以基礎性為主,后兩年以選擇性為主。本論文著重研究前三年英語教學情況。根據教學實踐及理論知識,筆者對此有所感悟,即預科段英語教學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學生的詞匯學習處于“耗時低效”的狀態――中學英語對單詞量要求較大,而詞匯對于大部分英語學習者來說都是很大的難題;

2.學生聽力和閱讀也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對于聽力或是閱讀中涉及的外國文化與習俗,學生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學生在英語聽力和閱讀理解方面存在很大困難。

3.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學生怯于開口練習英語對話,導致很多英語學習者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后,習得的只是“啞巴英語”。

筆者試圖從認知語義學與預科段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方面入手,嘗試說明其中認知語義學與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關系,即認知語義學在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應用。

三、認知語義學具體英語教學的應用

筆者結合上述認知語義學的相關基本觀點,歸納總結了認知語義學在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具體時間方面的應用。具體以英語中的詞匯教學為例,提出認知語義學的相關理論可以與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相結合,比如,結合語境進行詞匯的進一次或同一詞的辨析教學,以及運用語境確定一詞多義義項的具體選擇與使用;通過語義學中不同義場與相同義場,進行聯想與歸納;最后從語義的關聯性,搭配式詞語的常用現象。

1.語境

(1)辨析近義詞使用:英語中有許多同義詞或近義詞,給詞匯教學帶來不小的難度。如果老師列舉一組同義詞或近義詞,孤立地講解它們在語義或用法上的區別,則可能會使學生理解偏差、運用混淆、記憶困難,因此,創造語境,在生動的語句中講詞解義、辨別用法。例如:“一個年邁的老人獨自一人生活,感到很孤單。”在這個句子中,前后分別用到“獨自”和“孤單”,那么到底是用alone還是用lonely呢?近義詞alone和lonely均含“單獨”的意義,但二者的感彩不同:alone意為“獨自的(地)、單獨的(地)”,側重說明獨自一人,沒有同伴或助手,是指客觀情況。lonely表示“孤獨的,寂寞的”意思,該詞帶有濃厚的感彩,具有“渴望得到同伴”的含義。因此,“獨自一人生活”就要用alone修飾,“感到很孤單”可以用lonely描述。就可這樣翻譯為:“A very old man lived alone and felt very lonely.”通過語境,把alone和lonely的詞義、詞性和用法的差別展現出來。老師在創造語言語境的同時,還可以利用表情、手勢等非語言語境強化單詞區別,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2)確定多義詞義項:一詞多義現象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詞匯,但給詞匯的確定與理解帶來困難。這些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詞義。因此,可以根據詞匯在句子中的具體使用了解詞匯的一詞多義現象。比如英語單詞lie在不同語境中會有不同意義。在這里分析三種:①I saw him lying on the couch asleep.(我看見他躺在沙發上睡著了。)這里lie是“躺著”的意思;②The issue lies with you. You must decide.(這件事要看你的了,你必須拿主意。)這里lie是“看你的”的意思;③Don’t lie any more; I don’t trust you.(別再撒謊,我不再相信你。)這里lie是“撒謊”的意思。因此我們要結合語境,分析一詞多義現象。

2.語義場

在英語中,語義場是指許多單詞是沒有聯系的,但是其形成不同的語義場。在相同的語義范疇下的詞語屬于同一語義場,比如色彩詞語。這里給出隸屬于同一語義場的一些例子:

A.vegetable: cabbage,spinach,cucumber,cauliflower,pepper,onion,tomato,etc.

B.furniture: table,stool,bench,cupboard,wardrobe,bed,sofa,tea table,etc.

C.movement: run,walk,scramble,stroll,saunter,wander,stride,strut,pace,parade,tramp,ramble,race,dash,etc.

D.laugh:giggle,guffaw,heehaw,sneer,simper,smirk,etc.

筆者認為通過不同語義場,以及同一語義場,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區分并掌握英語詞語。比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不同語義場及同一語義場的聯想與歸納,可以更好地講解英語詞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在記憶時,通過同一語義場的聯系,舉一反三,有一個清晰明了的概念,從而形成思維的聯系,便于記憶。

3.關聯性

關聯性在語義方面,主要是指搭配,即詞匯在一定環境中,由于它與其他詞匯的共同聯系而獲得的關聯性。例如:牛的走路方式,我們用“wander”,而不用“stroll”,因為wander,vi. to move about aimlessly or without any destination,esp. in search of food or employment,而stroll,vi. walk leisurely and with no apparent aim。 People were strolling along the beach. 即stroll 指很閑適的散步,wander指毫無目的地漫步,或者是不直接地去一個目的地。雖然都是漫步、散步,但是重點不一樣,一個著重在“悠閑”,一個著重在“無目的”。所以我們描述牛的走路方式用“wander”而不用“stroll”。 同樣,“pretty”和“handsome”在與其他詞語搭配時也是不同的。具體如下:

Pretty { girl,woman,flower,etc.}

Handsome {boy,man,car,vessel,etc.}

對于大家普遍感到疑問的“make”與“do”的區別,也可以用搭配式教學法加以區分。如:

Make{a living,a meal,friends,a face,an effort,an attempt,etc.}

Do {a job,one’s duty,the dishes,a favor,etc.}

通過“wander”與 “stroll”、“pretty”與“handsome”和“make”與“do”,我們不難設想,搭配式英語詞匯教學法可以廣泛應用到英語詞匯教學中。搭配式教學,對于解決詞語的搭配問題可以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法,特別是對高考英語中的單項選擇和完形填空有很大幫助。

四、結語

筆者以預科段英語中的詞匯教學為例,簡述認知語義學的相關理論可以與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相結合,比如,結合語境進行詞匯的近義詞或同義詞的辨析教學,運用語境確定一詞多義義項的具體選擇與使用,通過語義學中不同義場與相同義場,聯想與歸納,從語義的關聯性,利用詞語之間的搭配關系進行詞匯教學。

運用這些基本的認知規律認知語言體系,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從而使學生的詞匯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終有利于學生構建一個完整和牢固的詞匯體系。

總之,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讓學生快速、牢固地掌握一定數量的詞匯,還必須將詞匯的學習與語言的實際應用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胡開杰.外語教學改革與實踐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2]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3]魯子問.新編英語教學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吳國華,王銘玉.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48-49.

第9篇

關鍵詞:微機保護;數據采集;三段電流保護;零序保護;自動重合閘

中圖分類號:TM76;TP36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373X(2009)10-174-04

Application for Power System Microprocessor-based Protector on MSP430

CHEN Ming1,BAO Xin2,ZHU Mozi3

(1.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Headquarters of 94580 Army,Bengbu,233000,China;

2.State Key Lab of Industrial Control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

3.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Nanjing,210005,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microprocessor-based protector of 10 kV power system,MSP430F1611 single chip computer is applied to collect current and voltage of power system in order to protect it.In addition,communication with measurement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by serial bus is also completed.This protector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both on hardware and software.Every part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apart with a circuit diagram.Specifications are analyzed and flow charts are presented.This equipment has been applied in 10 kV power systems reliable.

Keywords:microprocessor-based protector;data acquisition;three sect current protection;zero-sequence protection;auto-reclosure

0 引 言

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對繼電保護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又為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不斷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1-8]。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繼電保護技術已進入了微機保護的時代。

電力系統對微機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除了保護的基本功能外,還應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數據的長期存放空間,快速的數據處理功能,強大的通信能力,與其他保護、控制裝置和調度聯網,以共享全系統數據、信息和網絡資源的能力、高級語言編程等。這就要求微機保護裝置具有相當于一臺PC機的功能。

計算機網絡可從網上獲取電力系統運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數據,也可將它所獲得的被保護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數據傳送給網絡控制中心或任一終端。因此,每個微機保護裝置不但可完成繼電保護功能,而且在無故障正常運行情況下還可完成測量、控制、數據通信功能,亦即實現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

本文以MSP430F1611單片機為基礎,通過采集配電網的電流、電壓以及開關的狀態;對配電網實現保護,其內容包括電流速斷保護、三段式過流保護、反時限保護、零序保護和帶后加速的三相一次重合閘,并且利用串口總線實現與測量模塊、人機界面模塊的通信。

1 硬件部分

1.1 概述

微機保護的硬件由數據采集系統、CPU主系統、開關量輸入輸出系統等組成。整體原理圖如圖1所示。通常整套硬件是用單獨的專用機箱組裝的。

1.2 數據采集系統硬件組成

數據采集系統又稱模擬量輸入系統,它的作用是將互感器次側輸出的電壓、電流等模擬量經過隔離、采樣、A/D轉換等步驟轉化為計算機能接受與識別的數字量,然后經過CPU主系統進行數據處理與運算,開關量輸出輸入系統的作用主要是輸出跳閘、信號等信息。本文的裝置共有8路數據采集輸入,其中的一路見圖2。該系統中,共有3個部分組成:互感器與變換器、低通有源濾波器、限壓電路。

互感器與變換器分別包括電流和電壓?;ジ衅鞯淖饔檬遣杉妇€上的電流和電壓,并將其轉換成單片機可接受的電流和電壓值。這里選擇CS-TA1型互感器,一般將二次側的電流值變為5 A。另外,由于要求實現零序保護,將B相的電流互感器設定為零序互感器。電流變換器是將互感器的二次側電流再一次變換。

MSP430F1611所接收的電壓最大值為3.3 V,但作為保護電路,要考慮到瞬時脈沖電流的最大值可能遠大于平均值,所以設計的電路可以使單片機承受正常電流20倍以上的沖擊。

電網上采集的電流電壓有高次諧波,不利于軟件求出電流平均值,因此要加入低通有源濾波器,見圖3。

圖3中,Vo:Vi=1+R7/R6,可以選R6=400 Ω,R7=240 Ω。該有源濾波器的特征頻率ωn=1/(RC)。對于工頻為50 Hz的交流電,采樣頻率fs=600 Hz。根據香農采樣定理,取R8=4 kΩ,C1=1 μF,可以達到濾波的功能。另外,濾波器的地與單片機的地是一致的。

由于MSP430F1611的容許電壓是3.3 V,而電網電流可能產生瞬時脈動而造成單片機的燒毀,因而要有一限壓電路。如圖4所示。

圖4中,因二極管的存在,輸入A/D轉換器的電壓被限制在3.3 V以下。同時兩個電阻產生分壓效果。當電壓過高,會使二極管導通,輸入A/D轉換器的電壓會箝制在3.3 V。

1.3 CPU

MSP430系列單片機是由美國德州儀器設計開發的。這是一種具有超低功耗特性、功能強大的單片機。它具有處理能力強,運行速度快,功耗低等優點。具體介紹

參考文獻[9]。

1.4 開關量輸入/輸出系統硬件組成

對微機保護裝置的開關量輸入/輸出,即接點狀態的輸入/輸出可以分為兩類:安裝在裝置面版上的接點;從裝置外部經過端子排引入裝置的接點。

保護模塊不僅要有保護裝置,還要與測量顯示模塊實現異步通信。要從測量顯示模塊得到設定值及從自身得到閘刀的開關狀態,必須要有開關量的輸入輸出。從其他模塊得到的開關量直接接在P3口上,而自身得到的開關量需要有開關量輸入電路。

1.4.1 開關量輸入電路

圖5中,開關量經過光電隔離后與CPU相連。其中,當輸入端為高電平時,輸出端為低電平。

1.4.2 開關量輸出電路

開關量輸出電路是跳閘合閘信號的通道,低電平有效,如圖6所示。

2 軟件部分

微機保護的軟件由初始化模塊、數據采集模塊、故障計算模塊、故障檢出模塊、數字濾波模塊及自檢模塊等組成。其核心部分是故障計算模塊和故障檢出模塊,這些模塊是根據所需保護的保護算法用高級語言編寫的[10]。

2.1 主要技術指標[11]

2.1.1 電流速斷保護

電流速斷保護指當電流超過一定值,閘刀立即斷開。這個一定值Idz1由用戶自行設定。用戶在顯示模塊中設定后,通過異步通信傳輸到保護模塊中。由于是計算機控制,所謂的立即斷開是指經過連續數次采樣,每次采樣值都在設定值之上,CPU輸出跳閘信號。這里采用6次采樣后跳閘。

2.1.2 三段式過流保護

三段式過流保護指用戶設定三個電流保護值Idz1,Idz2,Idz3,當電流高過任何一個時都執行調閘,但每個跳閘延時不一樣。這里,當測量值高過一段值時進行速斷保護,測量值在一段值和二段值之間時,延時跳閘。同樣在二段值和三段值之間也進行延時跳閘。兩次延時時間tdz2和tdz3不同,且都由用戶設定。延時時間的測定在程序中由定時器提供。

2.1.3 反時限保護

反時限保護是動作時間與被保護線路電流大小有關的一種保護,當電流大時保護的動作時限短,而電流小時動作時限長。

2.1.4 零序保護

在大接地電流系統中,零序電流保護是利用中性點直接接地電網中發生接地故障時出現零序電流的特點而構成的。從保護構成情況看,零序電流保護與相間電流保護類似,其主要區別在于零序電流保護的測量元件(電流繼電器)接入的電流量性質不同,零序保護的測量元件則接在零序電流濾波器的出口。

零序保護的數值I0dz和時間t0dz由用戶設定。

2.1.5 帶后加速的三相一次重合閘

自動重合閘的作用是針對電網故障的不同類型起作用的。對于瞬時性故障,斷路器斷開后再合上,電網就能恢復正常供電。對于永久性故障,即使合上電源,由于故障的存在,線路還要被繼電保護再一次斷開,因而就不能恢復正常的供電。

帶后加速的三相一次重合閘是指在閘刀斷開后,經過一段延時,閘刀自動合上,此時若故障在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就再次斷開閘刀,這一次斷開后閘刀就不再自動合上。若在一段時間內,測量值未大于設定值,則動作結束,系統正常供電。

在軟件中,用定時器實現重合延時時間,重合后再檢測參數并判斷。由用戶設定重合時間tch和記憶時間tjy。

2.2 軟件流程圖

2.2.1 程序流程圖

主程序的流程比較簡單,如圖7所示。主程序作為一個永久循環,不斷與測量顯示模塊實現通信。

2.2.2 中斷程序流程圖

在編寫程序時,可采用一個中斷,其中A/D轉換,數字濾波及所有的保護都在該中斷中。一個中斷周期與一個采樣周期的時間相同。中斷程序流程圖如圖8所示。

3 結 語

在總結前人對微機保護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微機保護的應用做了深入探討,設計了一種具有多功能的保護裝置,并可靠地應用在10 kV配電網中。但設計中,由于筆者的水平有限,論文還需進一步研究和改進,如保護定值不能隨電力系統的運行變化而自動調整等。

參考文獻

[1]鄭貴林.現代繼電保護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岳地松.35 kV變電站主變微機保護的整定[J].變壓器,2008(6):15-17.

[3]呂翔,張虹.幾種傅氏改進算法仿真分析[J].機電工程,2008(2):96-99.

[4]姚軍,溫陽東,謝毓廣.基于MSP430F1611 MCU的微機保護控制單元[J].電氣時代,2005(11):108-109.

[5]商立群,白維祖,程剛.基于ARMS3C4510B的微機保護裝置的設計[J].工礦自動化,2008(2):116-118.

[6]余良國,梁錦華.基于DSP控制的新型微機保護方案[J].水利電力機械,2007(12):94-96.

[7]劉曉忠.微機保護重合閘邏輯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繼電器,2007(35):64-66.

[8]胡成志,盧繼平,胡利華,等.分布式電源對配電網繼電保護影響的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06(8):36-39.

[9]沈建華.MSP430系列16位超低功耗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第10篇

關鍵詞:自然地理學創新教學改革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自19世紀中葉洪堡與李特爾創立科學地理學到20世紀中葉,地理學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歷史。近代地理學在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變革卻相對落后。這個時期的自然地理學以分化為主,部門地理與區域地理成為主導方向,以肉眼觀察或借助簡單儀器觀測為主要調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簡單描述為重要表述方式??茖W的自然地理學創立與地理大發現以來哥白尼的“日心說”、托馬斯伯內特的地球起源災變說等一系列理論的出現密不可分,也與李?;舴?、彭克、戴維斯、沃耶科夫、道庫恰耶夫等學者從不同側面對自然地理學有關問題進行探討密不可分。這些學者的觀點和成果構筑了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推動了近代自然地理學的發展。

20世紀中葉以來,地理學進入了現代地理學發展階段。隨著航空航天攝影和遙感技術在地理考察中的運用、定量方法的導入和發展,自然地理學研究方法發生了較大革新,但理論無重大突破,致使現代技術手段在自然地理學的許多領域里顯得無所作為,因此,理論突破及理論與方法的協調成為現代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發展方向。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進入了全球環境時代,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社會面臨著人口、資源和全球環境變化等一系列問題,人類應怎樣面對這種自然變化是當前和未來自然地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觸及到地球表層系統各個部分,關系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的系列問題成了地理學的前沿學科領域。21世紀,地理學發展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學要從人地關系系統結構變化、知識經濟、素質教育的需求重新審視地理科學教育功能和價值,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作為地理學指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科教學主要內容及觀點。自然地理學的教學要通過觀念更新、內容整合、方法革新,促進學科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為學生未來生活奠定基礎。

一、地理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1-3](一)課程分散,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地理學學科分化的影響,高等學校的自然地理學按照地球表層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門類,形成一系列課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課程的結構類型有兩種,一種是分為部門自然地理學和綜合自然地理學等課程,各門單獨開出;一種是將所有自然地理學課程合并為一門課,稱為自然地理學。部門課程自成體系,注重學科內的學術性和理論性,課程之間內容重復,缺乏全面和系統的綜合研究,造成了部門課程與地理學的分離。合并為一門課,受課程內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學科的最新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變化問題、《21世紀議程》等一些地理學的熱點問題和新知識難以列入到大學的專業課程內容體系。

(二)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自然地理學教學的另一突出問題就是重視理論課程教學建設,而對實踐教學環節重視不夠。

目前,多數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的基本模式是:課內基礎實驗+野外實習。該環節時數占專業課總時數20%左右,與自然地理學有關的技術性、研究性實踐課程和課時很少。

實踐教學注重了部門學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視了利用現代技術對地域綜合性的調查與分析,各學科內容條塊分割,內容重復或疏漏,學生能力培養受到了限制,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4-6]地理教育在我國高校已形成學術性、應用性、技術性三類人才培養格局,地理學的學科教學要重視理論教學,積極發展應用性和技術性課程,體現科學性和先進性,同時要更新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與創新是在繼承傳統教學基礎上的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關鍵是創新。教學改革與創新既要充分體現其學科教育的知識教育價值、能力教育價值、思想品德教育價值,也要根據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變化和發展,革新與充實自然地理教學內容和方法,滿足學生將來生活和就業的需要,體現地理科學的應用價值。

基于上述認識,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指導思想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全球意識,保持學科內容體系的完整性,將綜合性、系統性思維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積極引進學科發展的新理論、新方法,濃縮涵蓋地球表層系統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在具體教學改革與創新過程中堅持綜合素質培養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區域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補等原則。

自然地理學學科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核心是創新。知識的發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無論是突破還是融合,都離不開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發展。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學科發展的新動向和新成果,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既能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又能了解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現代技術進展。

三、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構建的初步方案[7,8](一)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根據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新的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充分反應地理學的綜合化、區域科學化、時空動態化、人地關系核心化的新趨勢,重點要加強自然地理學理論、實驗、野外實習等方面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筆者贊同一些學者提出的按“課程體系—課程群—主干課程—一般課程—新課程”的思路,通過學科內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調整自然地理學課程結構,融合相鄰學科的相關內容,設置“研究型課程”和“新課程”,來構建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學科內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通過課程群與課程內容的融合來體現。根據學科基礎理論和方法設置主干課程和一般課程,依據學科發展與社會需要設置系列“新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新課程是按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部門自然地理學相鄰學科相關性比較大的內容融合形成的課程?!把芯啃驼n程”是圍繞實踐或重大社會問題組織教學內容形成的課程。這些課程涉及多學科領域,注重與實際應用結合,減輕了分支學科的內容,避免了相關內容的重復。

(二)課程體系構建初步方案按照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結合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基本設想是:專業必修課: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課程的學時(學分)比例大致為4∶4∶2。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中理論教學約占70%~75%,實踐教學約占25%~30%。在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中主要設置地質學基礎、氣象與氣候學、自然地理學、環境學原理、遙感概論等課程;基本技術技能課程主要設置測量與地圖、地理信息系統、計量地理學、地理野外調查方法等課程。

專業選修課程:理論選修課程設置綜合自然地理、全球變化、第四紀地質、自然資源學等課程;應用選修課程可設置環境監測與評價、災害地理學、資源管理與評價、地學軟件等課程。

自然地理實踐教學:室內實驗課在相應的課程內安排;校外實習安排地質學基礎實習(2周)、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2周)和短途專題調研、參觀實習(1周)。

(三)自然地理學課程教材內容及體系[9]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高校自然地理學教學相繼采用了一系列經典教材(見表1)。這些教材在內容結構及體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間既有繼承性,又有創新性。這些教材絕大部分內容體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間展布為主線,部門地理自成體系分章論述的模式,有些內容在不同的課程中相互重復現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學教材,注意了知識和方法的系統性,吸收了一些新資料和方法,內容結構趨向科學合理,但也存在資料陳舊、內容前后重復、層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體系是否科學、完善,教學內容是否精煉,組織體系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反映學科發展的新動態,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自然地理學教材修訂應從“地球表層系統”研究的視角出發,加強學科內容融合,進行綜合研究;應將系統的觀點、區域的觀點、全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多學科綜合、交叉、融合的思路與方法貫穿于學科教材體系中;根據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研究成果與技術,適當增加相關的教學內容,或開設系列新課程;適當補充和更新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和課程,強化應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內容。

(四)強化實踐教學環節[10]實踐教學是自然地理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教學目標是驗證與鞏固課堂教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內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識。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專業理論知識印證(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異規律和區域人地關系等方面的學習和認知),地理科學專業技能素質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現象觀察能力、運用地圖學、遙感圖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等基本技術和方法的技能的培養、地理科學思維培養),地理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學生行為習慣,世界觀和人地觀教育)等三個方面。實踐教學方式主要有:常規的自然地理學實驗、部門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綜合性的野外考察、區域專題調查等。

隨著學分制教學管理的實施與課程體系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實踐教學的內容也必須進行合理的選擇與組合。從創新教育著手,以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為核心,充分體現科學性與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層次的驗證性實驗,適當增加一些應用性、綜合性、探究性實驗。

處理好基本實驗技能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既要體現縱向知識的相互聯系,又要體現橫向知識的相互滲透,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

(五)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是課程建設的支撐,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它直接關系到教學思想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發揮。在教學形式上的基本設想是:將課堂講授、專題講座、實驗實習、課堂討論等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積極采用網絡教學,創造一種師生互動、相互啟迪、生動活潑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

實驗實習教學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實驗項目,提高實驗開出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野外實習教學采用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告之觀測點、路線和地理現象—提出問題—學生觀測—學生現場討論—教師典型現象剖析—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編寫實習報告的模式,改變教師的定點講解,學生記筆記、整理筆記,編寫實習報告的教學模式。

(六)改進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學地考察學生全面素質的考核體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改革考試方法和成績評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學地考察學生綜合知識、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考核體系,實行學習成績的綜合評定。在課程總成績中,適當加大平時作業、調查報告、課程論文、實驗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實踐考核評價主要考核學生在野外實習中的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實地考察的工作情況和實習報告等,并對在實習過程中有創見的學生給予適當加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知識經濟、全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自然地理學學科教學必須不斷改革與創新。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改革與創新,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強化創新意識,重視自然地理思維過程的培養。其次要從地球系統科學及全球變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學理論、調整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成績評價體系,這是教學改革與創新的中心工作。同時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自然地理學的綜合素質和科學思維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學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永化,張小詠,趙軍·關于高等學校地理專業自然地理課程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26(2):201-203·

[2]蘇英·高師自然地理學課程改革初探[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18(6):71-74·

[3]趙捷·高師地理專業課程設置與中學地理教學對接研究[J]·陰山學刊,2006,20(1):32-34·

[4]王建,張茂恒,白世彪,等·“現代自然地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6(4):66-69·

[5]陳國生,陳修穎·高師本科地理專業課程體系整體結構優化研究[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24(6):75-79·

[6]孫根年,黃春長·論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28(1):114-118·

[7]李晴·地理學科教學論課程群建設的實踐探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29(3):373-375·[8]史培軍,宋長青,葛道凱,等·中國地理教育:繼承與創新[J]·地理學報,2003,58(1):9-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时尚| 武城县| 抚顺市| 修武县| 达孜县| 邹城市| 灵台县| 兴城市| 繁峙县| 呼玛县| 滕州市| 叶城县| 彩票| 滦南县| 方正县| 禹州市| 讷河市| 江都市| 岱山县| 四子王旗| 汪清县| 大洼县| 宽城| 景东| 湟中县| 广元市| 枣阳市| 洪泽县| 武安市| 祁阳县| 遂昌县| 师宗县| 浦城县| 大埔县| 双城市| 冷水江市| 凌海市| 株洲市| 新绛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