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6 18:31: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在線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云平臺建設亂象叢生是突出體現
直到現在,國內還沒能出現一個能得到廣泛認可的標桿性云平臺,大量教育云平_一直處在各自為政的無序建設之中,它們大多仍然屬于“信息化云平臺”,遠遠沒有“互聯”,跟不上互聯網時代教育發展變革步伐。多年來,重建設輕應用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一所學校十幾個平臺,一個教師幾十個賬號,已是普遍現象,已然成為中國互聯網教育發展改革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1.網絡學習空間走入“社交”誤區
國家提出“三通兩平臺”戰略部署后,國內各企業紛紛推出各自的網絡學習空間,但大多屬于模仿社交類空間建設,弱化了“學習”這一根本屬性。整個業界呈現理念落后、技術炫酷、舍本逐末、魚龍混雜的局面,學習空間遠遠滿足不了互聯網時代教育教學的真實需求,從而導致空間利用率很低,大量淪為擺設,這也是互聯網教育缺乏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根本的原因。
2.教育資源平臺建設沒有突破
在體制內部,多年來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和資金建設的資源,卻因為規劃不科學、沒有形成合理的長效資源建設機制、重建不重用、重復建設而浪費極大。企業資源也大多跟不上教育需求,沒有變革性理念的平臺出現,同質化現象很嚴重,無法與教育教學高效融合,現實中大量國內主流資源型企業也在艱難度日。
3.在線教育陷入誤區和困局
互聯網時代,教育趨于高度開放共享,尤其是K12階段,知識體系非常穩定,優質教育資源將逐步走向免費,企業做在線教育本身空間不大。大量企業和創業者匆忙涌入,重復生產一堆“雞肋”式產品,鮮有突破創新之處,造成了產業誤區和虛假繁榮。經過多年努力,普遍遭遇盈利困局,行業前景堪憂。現實中,一些產品甚至誘導、捆綁學生家長強制消費,完全變成了商業化的產品,影響惡劣,實屬互聯網教育領域之“毒瘤”。
4.教育云平臺亂象之根源
(1)理念非常落后。大量平臺停留在“技術驅動”和“全員制造”的初級階段,企業對“互聯網+教育”認識遠遠不夠,沒有專業理論和核心價值體系做支撐,不懂教育需求,和實際應用脫節,沒有真正體現“互聯”屬性。
(2)頂層設計極弱。各級各類企業和教育部門一哄而上,頂層規劃混亂,缺乏行業標準,專業性差,功能交叉,無法解決好“最后一公里應用”問題。
(3)管理服務缺失。大量設施平臺缺乏專業管理、粗放式管理,或者只關注技術服務,違背互聯網基本精神,行業變革更是無從談起。
(4)信息孤島嚴重。商業模式仍然停留在傳統買賣式、封閉式、作坊式建設階段,導致各平臺間信息孤島從未消除,網絡信息資源大爆炸,優質教育智慧被網絡淹沒,覆蓋率很低,又產生了“雙重信息孤島”,危害更大。
構建核心價值體系之基本原則
“優質教育資源最大化覆蓋”是互聯網教育的“核心目標”,而“最大化”則是有別于“信息化教育”的最本質轉變,其中涉及教育體制生態、教育教學理念、科學機制保障、前沿科技支撐等一系列系統性重構和變革;它重在用互聯網思維解決中國教育長期以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回歸教育本真,也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維和實踐范式。未來,必須下大力氣改變浮躁高發、亂象叢生的產業現狀,堅決摒棄舍本逐末、華而不實的“技術思維”創新,緊盯“核心目標”,圍繞教育云平臺進行大力創新和建章立制,構建全方位的核心價值體系,只有這樣方能適應未來“互聯網+教育”的總體發展改革需求。
1.強化頂層設計
政府規范引導,企業建設運營,統一標準規劃:基礎核心平臺應做到全國統一化部署,高級應用平臺應區域性高度統一,信息資源高度整合,逐步消除信息孤島。
2.互聯網思維重構
要從“信息化云平臺”躍升到“互聯網化云平臺”層面,從體制痛點和真實需求出發設計產品,用互聯網思維實現傳統教育體系、流程、結構、規則、管理等互聯網化,打通體制內外,推倒“圍墻”,促進全社會教育資源的整合和重構。
3.打造開放生態
企業間絕不能一哄而上、跑馬圈地、固步自封,要切實加強產業合作,形成合作共贏、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發展態勢,降低各方投入成本,真正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開放生態。
打造互聯網教育的“核心入口”
一個行業若要因為互聯網去變革,那一定是出現了標桿性的入口級平臺。筆者認為,這樣的產品不是眼下熱議的智慧教育、未來課堂、教育大數據等,而是基礎應用平臺的統一化和標準化;應重點圍繞“三通兩平臺”中應用屬性較強的網絡學習空間、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網絡課堂等平臺,在“互聯”二字方面進行重點突破,在理念、產品、技術等方面大幅重構,形成一個“核心入口”,以逐步實現教育領域全要素的互聯,使“互聯網+教育”的推進更加精準和可靠。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 模式化教學; 課程體系;實訓條件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4-0030-02
作者簡介:周柳奇(1975-),男,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技術應用與智能控制。(廣東 中山/528436)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國進入到了一個調結構、促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企業對產業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勢必要求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相應的調整。作為高職院校從事應用電子專業教學的教師,如何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發展要求,培養什么樣的應用電子專業人才是亟待研究改革及解決的問題。通過企業調研,對有關企業的職業崗位進行分析,以期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對應用電子專業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實訓條件、考核方式等進行相應的調整。
一、培養目標定位
掌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必需的基理論、基本技能基礎,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電子技術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電子技術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知識;在電子信息制造業從事智能電子產品方面的設計、生產、檢測、維修、管理和銷售等工作;有一定的工程實踐設計能力,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技能技術型人才。
二、教學模式定位
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來實現上述目標。
(1) 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與企業合作創建“工程創新實訓中心”,引入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將興趣班、創新中心、實踐基地三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使學生在實際學習環境中感受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結合企業中的“6S”管理標準,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了解或掌握電子技術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理論,培養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
(2)實行教學做“六個對接”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積極實行“六個對接”理實一體化模式,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教師角色與師傅角色的對接,思想素質教育與職業文化素養的對接,教學內容與生產項目的對接,能力考核與企業評價的對接,實訓環境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學校從企業聘請能工巧匠對學生進行現代智能電子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的現場指導,了解現代智能電子產品中應用到的新技術,為學生創造真實實訓的機會。從而提高技術應用能力,增強自律能力、服務意識、工作責任感,養成守時、快節奏、嚴謹和敬業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實現校企無縫對接聯動培養“零適應期”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3)以科研項目帶動教學的模式
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合作開展電子產品及電子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和推廣,以實際產品作為項目,以該項目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參與項目,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創新的能力。
三、課程體系構建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分支比較多,不同的學校定位,必需結合服務相關行業與地方經濟,應專業復合方向為突破口,以模塊化進行課程體系整合。
根據以上思路將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模塊和專業方向模塊。
專業基礎課模塊:涵養電子元器件、電路、測量儀器和計算機編程等方面的知識,如: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單片機技術、電子設計技術、計算機編程技術、測量技術、數據采集技術等,通過這些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初步掌握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同時該基礎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在這個階段的課程實施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比例為6:4,做到理論夠用,而實踐課程以實驗認證性為主,輔以簡單模塊的實訓課程,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循序見進,為后續的專業模塊課程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
專業模塊:該模塊突出實用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緊跟智能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新動向,以項目為載體,項目中要體現現有的電子技術最先進的課程,如智能卡技術、SOPC編程技術、ARM嵌入技術、DSP應用技術、網絡技術等等,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將項目的引入、過程和考核要緊密結合,做到理實一體化,達到教學做三合一。
專業方向:體現專業的前沿性,先進性等特點,以公開課、專題報告的形式作為專業方向課程的載體,介紹電子技術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知識。通過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為學生學習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
四、實踐教學方式
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場所,由于現代技術的發展,將校外實訓條件向校內轉移,通過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創建“工程創新實訓中心”方式實現。實踐課程分為基本技能訓紅練、職業技能訓練和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三個層次。職業技能和綜合技能要緊跟企業生產實際的發展和變化,根據專業技術領域的發展及時微調教學內容,以確保課程體系的職業性、時代性和實時性。
(1)以任務為中心將實踐環節分三個階段完成:一年級下企業進行職業素養鍛煉,二年級進行技能提高(綜合實訓),三年級進行畢業實習。整個實踐環節中,強化畢業實習環節,學生帶著畢業設計課題到校外實訓基地,且專業對口企業等有針對性地進行畢業實習,完成畢業設計。學校按1:15的師生比安排指導教師,并邀請實習單位現場專家參與畢業實習指導。畢業實習結果以學生作品為主,輔以實習報告,并將實習單位意見作為重要考核依據。
(2)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學、做” 合一的原則,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建立課程教材網絡資源庫,逐年將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主干課程的教案、課件、習題、實驗實習指導、授課錄像、在線測試等資料上網,實現資源共享,方便學生在網絡中自主學習。
(3)以技能為中心,建設專業對口的、工學結合的校內外實訓基地,使實踐教學由過去的模擬教學轉變為在真實的職業工作環境下的教學。同時鼓勵教師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以提高其實踐教學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科研和技術開發項目,以提高其科研能力;并且廣泛吸納優秀職教人才,不斷提高師資水平,以保證師資隊伍能完全滿足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在技能訓練實踐性教學環節當中,要求組織學生實訓過程中,嚴格遵守現代企業的“7S”管理要素,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五、考核評價辦法
考核辦法對職業教育的質量監控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不同教學模塊,提出一種動態考核辦法,筆試與面試的比例隨教學模塊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在進行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學習時,考核筆試為主,面試為輔,總成績由平時成績、筆試成績和面試成績組成。專業模塊則以面試為主,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筆試;專業方向課以提交論文的形式考核,面試主要是實踐操作考試;平時成績由過程評價成績(20%)+教師與學生互評成績(10%)+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考核成績(20%)組成,做到過程和結果同時重要,克服了學生重結果,不重過程,重理論不重實踐的現象。在整個考核過程中,要以教考分離的原則,做到運動員與教練員的身份分離,實現教學質量的有效監控,提高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質量。
明確培養目標,根據復合化方向整合課程體系,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加強校企合作,突出實踐環節的教學,合理的考核辦法,不斷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多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何家梅.關于高職應用電子專業課程設置的探索[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22(2).
[2]李佐軍.高職教育學分制下的課程設置[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1).
[3]高源.遼寧省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08.
[4]吳明德.高職教育課程及課程設置初探[J].科學教育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