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軍事論文

軍事論文

時間:2023-05-05 16:46: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軍事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軍事論文

第1篇

論文的參考文獻怎么寫?正確的列出論文中的引用文獻,是非常必要的,論文中敘述的內容只要是文獻里詳細介紹了的,只要在引用的地方標注參考文獻的編碼就可以了,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軍事機器人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參考借鑒。

軍事機器人論文參考文獻:

[1] 李建祥.機器人教育的感受和認識[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9).

[2] 周俊波.機器人教學與大學生創新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1).

[3] 曹宇.獨立學院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搭建特色平臺——以大學生機器人競賽[J].文教資料,2010(16).

[4]阮曉鋼等著.兩輪自平衡機器人的研究與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

[5]曹其新,張蕾編著.輪式自主移動機器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6]楊林權主編.機器人足球競賽與設計技術[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0).

軍事機器人論文參考文獻:

[1] 趙明仁.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J].教學理論與實踐,2001(10):25-26.

[2] 董海真.淺談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09):40-45.

[3] 李莉.巧用語言藝術,活躍教學氛圍——計算機教學中教師口頭用語藝術[J].考試周刊,2012(89):46-47.

[4] 駱巍.開源平臺在中小學機器人教學中的應用—基于Arduino的機器人學習平臺建構與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9):48-49.

[5] 趙中建.為了創新而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2-6-15.

[6] 李俊港.關于中小學機器人教育的思考與分析[J].求知導刊,2016(45):53.

軍事機器人論文參考文獻:

[1] 朱敏,高弘博,肖震,等.WSN中一種基于虛擬錨節點的VA-RSSI定位算法[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13(11):110-114.

[2] 石為人,熊志廣,許磊.一種用于室內人員定位的RSSI定位算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0(17):232-235.

[3] 周立君,劉宇.基于RSSI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定位技術研究[J].電子測量技術,2010(8):115-118.

第2篇

信息化條件下軍事學研究生人才,是指具備協調、組織、指揮信息作戰能力,能夠勝任信息作戰指揮崗位的人才。隨著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成為我軍作戰的基本形式,信息化條件下軍事學研究生人才培養已經逐漸成為我國軍事教育的重大使命課題,具有重要的地位。作戰模式在改變,人才培養模式也必須跟著轉型,才能培養出更多勝任崗位的新型指揮人才。

 1.培養模式應堅持獨立培養與聯合培養相結合

任職教育院校獨立培養軍事指揮專業研究生,由于學科領域、師資力量、裝備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培養的人才往往存在思維不夠開闊、知識限于單一兵種專業等問題。彌補這些不足,應改變獨立、封閉的培養模式,充分借助兄弟院校、部隊的資源,實施較大范圍的聯合培養。一是與學歷教育院校聯合培養。可將外語、計算機等等文化基礎課程集中在學歷院校完成,緩解任職教育院校文化課教員的不足。二是與其他軍兵種院校聯合培養。軍事指揮專業研究生的軍兵種知識教學,可選擇在相應的軍兵種院校完成,這樣既可增加學員學習經歷,又可拓展學員實踐空間。三是與部隊聯合培養。在論文撰寫階段,軍事指揮專業研究生應走出院校,到相關部隊代職鍛煉,結合部隊訓練、演習實踐來完成學位論文撰寫,使其真正實現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

 2.課程體系應堅持課堂教學與綜合教學相結合

對軍事學研究生人才的培養,必須突出綜合性,正確處理好學科體系設置“寬”與“深”的關系,主要指研修的知識門類的數量,對要研修的知識門類,應根據崗位任職需要精選優選。既不能過泛,以防止學習中走馬觀花,因一知半解而影響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也不能過窄,以防止知識面不夠而影響創新思路。應建立集聯合作戰、軍隊指揮、軍隊管理和軍事技術知識于一體,融相關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軍事基礎科學知識為一體的新型課程體系。由于每個學習個體的知識體系不同,在學習控制上可繼續按目前的必修、選修方式加以控制和調節。對應用型研究生個人研究方向的專業知識,應精選基礎理論,加大應用理論和教學參考資料比例,部分學科可作為自學內容,確保其把精力放在專業理論的應用上。

 3.導師制度應堅持院校導師與部隊導師相結合

近年來,軍事學研究生教育中的雙導師制度正在探索中,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完善,軍事學研究生培養應進一步堅持好院校導師和部隊導師的結合,發揮長處,彌補不足。為發揮好部隊導師的作用,應對部隊導師的任教資格做出規定,按制度和一定的標準由部隊和院校雙方遴選確定。同時應明確部隊導師在招生、教學、綜合實踐、學位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職責范圍。細化任務區分,規定標準要求,研究生論文的對策部分,應重點賦予部隊導師指導,論文答辯一般應放在部隊進行,并由部隊導師主持答辯,確保學員的論文能以部隊實用、可操作的標準嚴格評定。

 4.實踐形式應堅持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

軍事學研究生培養,應多堅持實踐環節,同時要注重院校實踐與部隊實踐、科研單位實踐相結合。除在校內增加實踐性課程之外,還可采取出國考察、參加機關部隊演習、深入部隊一線“駐研”等多種方式,并對時間做出明確規定。應抓緊選擇優秀的作戰部隊,建設全軍性的軍事學研究生教學實踐基地,同時論文選題后,除必要的校內寫作時間外,均應在實踐環節時間展開,最后到一線部隊進行答辯。這樣,不僅可加大部隊對學位論文的認知度,擴大學位論文成果的影響,還可加快科研成果向部隊戰斗力轉化的速度。

第3篇

【關鍵詞】畢業設計;教學質量;教學改革

當前,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牽引了世界范圍的軍革,推動著各個國家的軍隊轉型,對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指揮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畢業設計是本科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對學員四年所學專業知識及其運用能力的綜合檢驗。通過本科畢業設計和論文撰寫,學員一方面可以培養學術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論文的撰寫技巧,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1]特別對軍事院校而言,畢業設計是培養學員從科技素養到作戰指揮能力轉化的重要環節。

一、畢業設計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校一直非常重視本科畢業設計工作,建立了從立項、開題、中期檢查、答辯等環節在內的一整套畢業設計規章制度,并開發了相應的管理信息系統,從管理和技術上對畢業設計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與培養新形勢下高素質軍事指揮人才要求相比,仍具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1.本科畢業設計工作需要全面統籌。軍事院校的本科畢業設計期間,學員往往有文化課學習,畢業聯考,畢業見習等諸多任務,與畢業設計有一定沖突。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時間,協調好學員的各項工作,就會出現學員疲于奔命,應付畢業設計的情況,導致畢業設計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宗旨。2.畢業設計沒有充分結合軍事需求。畢業設計的選題多由教師擬定,根據教師各自的研究興趣出發,偏重于學術研究前沿,沒有體現軍隊特色和學員將來的部隊任職需要,導致學員的興趣不高。同時畢業設計題目與學習課程銜接不夠緊密,部分學員完成畢業設計的難度較大。3.畢業設計的指導模式有待改進目前畢業設計的指導模式是傳統的一對一指導模式,由畢業設計教師對學員進行單獨指導,教師之間、學員之間由于研究內容差異及其它原因,缺乏合作協同研究的氛圍,不利于提高學員在畢業設計中的主動性,培養學員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

二、改進畢業設計工作的主要措施

圍繞本科畢業設計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通過對畢業設計時間安排、畢業設計選題、畢業設計指導方法等方式進行了改進,在部分學員中進行了試點,取得了較好效果。1.畢業設計時間安排。目前畢業設計選題等工作一般安排在大四第一學期末進行,由于學員的專業課學習任務較重,同時準備復習考研,學員往往沒有時間深入理解課題研究背景和研究內容,盲目選題,導致對所選題目缺乏興趣,與自身實際結合不緊密。通過將畢業設計選題前推至大三第二學期甚至更早,結合大學生創新實踐研究項目等,讓學員早期接觸畢業設計研究內容,在課程學習的同時先期展開課題研究,拉長畢業設計周期,打好畢業設計工作的前期技術基礎。[2]2.畢業設計選題。為培養學員適應部隊培養要求,提高軍事研究興趣,在畢業設計中更加強調與軍事問題密切相關的原則,實現學習、研究、應用和創新相結合。改變以往自由探索方式的課題立項方式,強調從實際軍事科研項目中進行抽取轉化,讓本科生參與研究。這樣的優勢在于:畢業設計選題具有明確的課題背景,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學員可以比較快地參與研究,而不需要從零開始,同時課題中的軍事問題也促進學員對如何運用對所學專業知識解決軍事斗爭實際問題的思考。[3-5]3.畢業設計指導方式。畢業設計的團隊模式已在國外大學進行推廣。[6]根據我校的特點,按照教學單位的編制(例如教研室),首先由指導老師組成團隊,一般為4-5人,對各自設置的課題進行先期規劃和設計,以保證課題具有共同的研究背景,確保課題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其次老師指導的學員也組成相應的學員團隊,教師與學員的單獨交流轉化為教師團隊與學員團隊的交流,實際中還采用微信群的交流手段。這樣,畢業設計中很多共性問題,如資料查詢、文獻綜合、論文格式等可以實現統一指導,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論文中的個性問題可以與團隊中其它教師與學員進行交流,參考他們的意見,從而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培養合作科研精神。

三、對改進畢業設計質量的思考

在緊貼實戰搞教學的軍事院校教學改革的背景下,畢業設計是提高學員將科技素質轉化為指揮作戰能力的有效途徑,為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在以下方面需要著力加強:1.建立相應的畢業設計管理制度。以往的畢業設計選題過分強調學科前沿和技術創新,部分脫離部隊軍事斗爭實際。因此,畢業設計選題應與當前軍事準備、專業特點和學員任職需要等緊密結合,研究目標也不宜過大過空,應著眼于軍事應用實際問題的解決。畢業設計還應該考慮與課程教學、畢業聯考、體能訓練等活動的協調,實行階段式管理和全過程的質量跟蹤。2.采用團隊對抗式的畢業指導模式。國防科技大學正在推廣團隊對抗式畢業設計的指導模式,培養學員的戰爭對抗博弈能力。其主要特點是將學員分為紅藍兩組,在統一軍事背景下,針對指揮控制流程、武器裝備運用、戰法研究等關鍵問題在對抗的組織模式與實驗環境進行研究,撰寫畢業論文,從而激發學員的作戰研究興趣,培育學員由技術到戰術的能力潛質。3.大力加強畢業設計資源的建設。為在畢業設計中進一步加強軍事問題研究需要,做“實”畢業設計,應加強畢業設計資源的建設。這些資源包括想定庫、案例庫、模型庫、知識庫、支撐應用軟件以及畢業設計支持平臺等。這些資源的建設可以從實際科研項目研究成果中進行抽取、轉換和適應性改造,以形成對畢業設計工作的有效支持。

作者:張耀鴻 單位: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芳萍,任志峰,趙春江.關于提高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3,(1):118,135.

[2]羅怡.基于本科畢業設計的工科類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4:152-153.

[3]陳陶等.談本科生畢業設計中科研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技信息,2013,12:238.

[4]吳盤龍,李星秀,薄煜明.畢業設計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500-501.

第4篇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主管單位:軍事醫學科學院

主辦單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中國藥理學會;中國毒理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雙語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3002

國內刊號:11-1155/R

郵發代號:82-14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86年,是由中國藥理學會、中國毒理學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共同主辦的高級學術性刊物。為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第5篇

關鍵詞:非全日制;軍事學;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0016502

非全日制軍事學研究生是軍隊培養高級人才的一種重要模式。在這種培養模式下,被培養對象只需要定時到院校接受短期課程培訓,修滿學分通過論文答辯即可獲得相應學位。這種培養模式可以解決部隊人才培養的問題,也不耽誤部隊的訓練,可謂一舉兩得。信息化建設呼吁信息化的人才,人才培養質量問題一直是軍事碩士研究生教育關注的重點。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很多,但是課程教學模式是關鍵影響因素之一。明確信息時代對軍隊高級人才的要求,查找現有教學模式與培養目標之間的矛盾,提出改革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的思路,引發對非全日制軍事學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

1 信息時代的高級人才

碩士教育是培養軍隊高級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非全日制培養的研究生應該更具備應用性,他們應該是帶兵育人、科技練兵、攻關克難的主力軍,屬于“技術+研究+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技術型是指信息時代知識更新日新月異,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日益廣泛,純粹依賴專業技術人員是不現實的,所以人人都需要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原理、信息化裝備和信息系統的使用操作等技能。研究性是指在部隊的實踐中具有世界眼光、歷史眼光、前瞻眼光、戰略眼光,善于在時代變革和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夠開展作戰理論創新研究,戰法研究等。應用型指的是能夠能帶兵訓練、能決策籌劃,自覺確立全局觀念、整體視角,在總體籌劃和需求牽引中解讀重點、難點、熱點和焦點,能站在部隊信息化建設的前沿,善于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對策性見解。總之,信息時代的高級人才要“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2 傳統教學模式與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的矛盾

教學模式最初由美國學者喬伊斯(B.Joyee)、威爾(M.Weil)等人提出,認為教學模式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種范型或計劃。可以說任一種教學模式都包含了教學的所有要素以及要素相互作用方式。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是讓學員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將這些方法貫穿于實際工作當中,解決部隊訓練、管理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卻不能幫助研究生實現這樣的目的。討論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變革或創新教學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現行的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目標和需求存在如下幾個突出矛盾:

2.1 教學觀念落后

觀念的落后,是真正的落后。教學觀念直接影響教師課堂教學行動以及教育教學創新的可能。在教學中教員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注重能力的培養,只注重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不注重教學成效的檢驗,教為主體,學為被動,這種觀念下的教學必然制約開放式全能型人才的培養。

2.2 教學內容陳舊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有些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嚴重滯后于學科前沿知識發展的速度。以工程兵作戰理論來說,所使用的教材雖然更新多次,但是由于作戰理論創新不足,教材的內容仍主要沿用過去的,甚至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的教材完全一致。在數字化、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過去使用的僅僅由經典理論的教學內容已明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能滿足研究生對于知識前沿性和創新性的要求。

2.3 教學方法簡單

在非全日制碩士的集中授課中,許多課程還是采用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表面上看知識傳授內容豐富、信息海量,但這種模式以教材、課堂和教員為中心,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單方面的灌輸。教員比較習慣于通過灌輸把現成的知識和結論直接塞給學員,以教員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過程代替學員的學習過程,學員只需被動聽講,參與較少。即使是有時采用研討式教學也是流于走過場,教員沒有按照科學合理的步驟安排,學員沒有認真準備,隨感而發,泛泛而談,最終不了了之,這種模式不能滿足研究生的對于培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

2.4 理論與實踐脫節

非全日制研究生來自于部隊一線崗位,有著豐富的崗位實踐經驗,對他們的培養應注重崗位應用。但教學過程當中往往不考慮學員的已有經驗、知識背景、認知風格等,只是要求學員機械的記憶和模仿教員所提供的思維模式和知識,忽視知識在實際情景當中的應用,這樣造成了理論傳授脫節于實踐應用,理論創新落后于戰爭形態的發展,一些過深過窄的理論分析占用了很多課時,而一些應用性知識卻遠遠不夠。比如軍事信息技術課程,教員照本宣科,講述技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明顯是把講知識點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作為研究生學員而言他們是來自部隊一線,受到過良好的本科教育,即使不是原來專業的,在學習基本知識上完全有能力自學。他們更需要的是這些技術在軍事上的具體應用情況、新技術新裝備怎樣使用、怎樣訓練,怎樣提高戰斗力等等,還需要了解這些技術可以在哪些方面應用,解決實際訓練、管理中的哪些問題,未來的發展趨勢、我軍的應用水平、外軍的應用水平等等。著名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加涅認為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教會學習者學會思考,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學會運用理性的力量,成為一個更好的問題解決者。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造成了理論研究深入,實踐環節空缺的狀況,對于像軍事學研究生這樣的部隊高層次人才來說,培養其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2.5 考核評價松散

在課程考核過程中,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課程考核一般采用撰寫小論文的形式,學員提交課程論文,教員給個最終評分。這種方式的評定隨意性較大,有時教員根本不看論文,直接給個評分或等級。這種現象直接導致很多學員敷衍了事,不能認真思考,談不上以考促學。

3 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路

3.1 教學觀念的改革

積極探索教學觀念的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首先要解決“教”與“學”的問題,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員為中心,學員被動接受,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很難培養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過去以教員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應該轉變為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員的功能主要在于“引導”、在于把握方向,留給學員思維的空間,突出學員的主體地位,培養學員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其次,根據非全日制軍事學碩士培養模式的特點,正確把握人才培養目標,牢固樹立以人才培養規律為牽引,以打贏未來戰爭為根本,以創新思維為基本標志,以實踐能力為最終檢驗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突出創新思維教育,實踐能力培養,才能培養出能打仗打勝仗高層次人才。

3.2 教學內容的改革

研究生階段的課程內容更多的不是人類已有或已確定的知識,而是帶有研究性、不確定性的課題和一些尚有爭議的問題,需要經過研究性、探索性的教學,師生共同對所涉及的問題進行探討。所以,教材絕不是教學的終極目的,只是提供給師生選擇使用的材料之一。教學的基本內容依托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教學內容的外延是靈活的、多樣的,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特點,多渠道獲取知識,允許學員發現教材以外的知識與疑問,充實和完善教材的內容,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提高非全日制軍事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必須著眼理論創新能力的培養,增強人才的發展潛力。該類研究生在部隊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積累了大量的實踐工作經驗,有部隊成功的做法,也有訓練管理中的困難和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又重返校園,他們有強烈的創新欲望和探索未知的堅定意志,有著對新事物、新知識敏銳的感知,因此,教學內容除了書本的內容,還應根據部隊建設的現實需要、現實問題、實戰需求,抓住部隊信息化建設中的鮮活事例進行深刻剖析,既要有理論上的總結升華也要有實踐上的現實指導意義和對未來的展望。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可以保證理論深度,又結合實際有實踐支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互相印證互相支撐,這樣必然激發學員的求知欲好奇心,引起對理論創新和部隊現實問題的深刻思考

3.3 教學方法的改革

觀念和內容的改革必然導致教學方法的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完全擯棄,但更應根據該類研究生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探索實踐研究式、文獻導讀式、問題式、研討式等教學模式。對每種教學模式的教學理論、方法、步驟都給出具體的實施準則。針對每個課程的特點和要求,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對每種教學模式逐步形成成熟的模版,便于推廣和傳幫帶。信息化戰爭的基本作戰特征是體系對抗、聯合制勝,應聚焦聯合作戰指揮,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方法,重視主動性學習、互動式教學,突出應用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實現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全面更新,綜合素質的普遍提高。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變過去單一考核方式,根據非全日制軍事學碩士的特點,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部隊與院校相結合、學習與崗位相結合的多重考核方式,既注重學習過程考核、又注重課程論文考核,同時參考部隊崗位任職考核,主要關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考核,關注的是學員是否認真對待課程內容的深度思考,對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否有幫助等。

第6篇

Abstract: Presently, 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profession existence question, serious influence 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quality. Must improve the 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class quality of teaching, must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teacher troop the construction; Must aim at university student's characteristic, the renewal, the enrichm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content, enhances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The improvem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s ways and means that cause the military theory class become more spirited. Improvem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st content and form, through test promotion military theory class quality of teaching enhancement.

關鍵詞:高校軍事理論課 教學創新 教學質量

Key words: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innov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作者簡介:陳世利(1963.2-),男,漢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師范大學人民武裝學院國防教育系)講師,本科, 主要從事國防、軍事理論研究。

一、加強軍事理論課師資隊伍的建設

一是普通高等學校應盡快落實軍事教研室的編制。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規定“學校應當在教育行政部門核定的教師總編制內,按照軍事課程教學任務配備相應數量的合格軍事教師。”。[1]教育行政部門和普通高等學校,要把軍事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發展規劃。軍事理論課應按什么樣的比例配備教師,現在還沒有規范性的文件規定。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筆者認為,高校軍事教師與學生的比例,按學校年招生人數和學校軍事教育具體情況配備,比較符合高校軍事教育實際需要。年招收2500―3500名新生的學校配4―5名教師;3500名新生以上的學校配6―8名教師比較適宜。

二是切實搞好普通高等學校軍事教師培訓和進修工作。軍事教師的培養和進修,可采取教育行政部門或軍事部門依托軍事院校直接進行培訓。也可利用現有相關專業招收國防教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或舉辦在職攻讀國防教育方向的碩士學位班,培養高層次軍事教師;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有計劃的對軍事教師進行業務培訓和短期輪訓,特別要加強對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培養,把計算機知識、技能和輔助教學能力的培訓作為教師全員培訓的突破口,提高教師獲取知識,接受新技術、新方法的能力,不斷提高他們的軍事課教學水平和任教能力。

三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把軍事教師專業技術職稱納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實施規范化管理,切實解決軍事老師職稱評聘問題。

二、改革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內容體系

教學內容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共同中介,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提供智力價值高的教學內容。[2]軍事理論課教學內容,2007年2月教育部、總參、總政聯合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中規定了五個方面,有18項教學內容,教學時數為36學時。在一個時期內,《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相對穩定既符合課程教學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實施課程教學和評估的客觀需要。但是,隨著新世紀、新階段社會加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新軍事革命正朝著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寬度的迅猛推進。教學內容超越《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和教材,則成為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教學內容不變則不利于教學的深化和教學目的的最終實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有限,遠不足以詳盡地講授這五方面的全部內容。同時大綱也規定了“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和專業課特點,適當調整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3]這就客觀上存在著要科學設計軍事理論課課題問題。

一是要與時俱進地調整和豐富軍事理論課的教材內容。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與世界政治軍事密切相關,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因此它的內容、知識體系是動態的、發展的。應該對現行教材進行梳理,對軍事思想、中國國防等基本知識部分予以保留的同時,刪減與時展不適應的內容,把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中外軍事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補充進去,尤其是增加新軍革和信息化戰爭等方面的新內容,使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更具時代特色,讓學生在軍事課上了解最新的軍事動態。例如,大綱上規定的精確制導武器、電子對抗技術、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等課題,目前都與信息化戰爭這個課題相關聯,可以合并到信息化戰爭課題中。

二是優化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涉及的內容、知識多,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統籌兼顧、科學設計。精選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各章節的具體特點,各有側重,科學加以優化。軍事思想部分,應以軍事思想學生了解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發展史和主要人物軍事理論的基礎上,把握古代與近現代軍事思想的精髓;國際戰略環境部分應以周邊安全環境和國際熱點問題重點,增強學生的危機感,提高國防意識;軍事高技術部分應以我軍的高尖技術為主,鼓舞學生士氣,激發學習科學技術的熱情;信息化戰爭部分應以學生了解信息化戰爭的特征為主,樹立打贏信息化戰爭的信心。中國國防這部分,以了解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為重點,使學生樹立牢固的國防觀念;

三是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軍事理論課的內容大多與各專業教學內容不直接掛鉤,要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必須把學生最關注的世界熱點,最新信息及相關前沿問題及時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激發學生學習軍事理論的興趣,使軍事理論課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為此,軍事教師要及時跟蹤了解時事形勢,尤其是熱點問題的發展變化,及時搜集、整理有關時事性資料,為及時更新完善教學內容,提供準確的第一手資料,增強教學內容的適應性和針對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改進軍事理論課教學的方式方法

一是對理論性強,抽象思維多的課程內容,宜采用教師講授與提示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較短的時間內有重點地、系統地闡述知識,學生可以用較少的精力,獲取更多的知識,盡快地掌握課程的理論體系,把握學習重點。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有針對性地講一些本專業在軍事上的應用的問題。如給計算機專業學生講軍事高技術,可重點介紹計算機網絡信息戰理論;"黑客"、計算機病毒在信息戰中的運用等內容。由于有了專業基礎,學生會覺得親切,理論即使適當深一點也容易接受。在教師精講的基礎上,制作指導型多媒體教學課件,對教學內容進行圖解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學的直觀性。還可充分運用視頻動畫技術,插播影像資料,提高教學軟件的動感和流暢性,使軍事理論課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二是對常識性的課程內容,可采用以學生自學、討論為主、教師施行輔導的模式進行。軍事理論課并非所有的章節都需要教師進行講解,比如,將一些理論性不太強、比較容易理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學,這樣可以避免教學浪費;對當代熱點問題,則采取討論與探究結合的方式,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探究中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這里只起輔導作用。

三是通過遠程教育方式開設網上課堂,開展網絡教學,采取“討論式”、“解答式”、“辨論式”等互動式教學方法,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在網上解答同學們提出的有關問題,激發學生們學習熱情,學生通過網上課堂的學習,進一步了解了該課程的學術研究動態,便于學生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所需的知識和信息。實踐證明,軍事理論教學實現網絡化教學,不僅節約財力、人力,而且提高了軍事理論教學質量,必將成為軍事理論教學的發展方向。在軍事理論課教學實踐中,還可以同時將自學、討論、觀看影音材料、探究式、實地參觀、實踐等多種教學方法靈活使用。

四、改進軍事理論課考試的內容及形式

一是考試內容遵循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原則。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理論知識是實踐、創新的基礎,實踐是對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是創新的載體。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茫然實踐是“空中樓閣”;但沒有廣泛、深入的實踐,而一味地學習理論是“無源之水”。因而,軍事理論課考試的內容,應遵循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結合起來,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原則。

二是試題的形式遵循主觀題與客觀題相結合,側重于主觀題的原則。主觀題測試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主要以論述題的形式進行。學生可以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就國際軍事形勢、軍事高科技的發展趨勢等問題的闡述,談自己的觀點和設想。主觀題與客觀題相結合的實質是考查學生對軍事理論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同時也是考查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側重于主觀題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讓其對客觀事物進行評價、分析,理性地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

三是考試成績遵循平時成績與考核成績相結合,側重于平時成績的原則。考核成績是指軍事理論教學結束時以試卷形式檢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情況。平時成績指在軍事理論教學期間及非教學期間參加涉及軍事知識的校園文化活動情況。隨著軍事理論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軍事教育的形式、手段、途徑多元化后,撰寫課程論文將成為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一種方式,得到普遍運用,屆時平時成績以課程論文的水平為主,是最為理想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Z].第八條.2007.02

第7篇

新的世紀,國家加大了改革強軍的步伐。軍隊院校面臨著盡快實現轉型發展的現實問題。《大學物理學》是軍校培養各類軍事人才的必修基礎課程,在軍校的課程設置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從一名軍校物理課教員的角度探討將物理學在軍事中的應用引入軍校大學物理課堂的可行性。

1軍校大學物理教學的現狀

最近幾年,很多軍事院校對大學物理課程的課時一減再減,而物理學的內容卻在不斷的豐富,內容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深。大多數物理教員著眼于向學員講清知識點,學會計算、應付考試,抓緊時間趕進度,廣大學員則疲于應付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理論與實際聯系不緊密。如何順利實現大學物理教學跟部隊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需要我們教員樹立正確的科學的教學觀念,把握教學規律,真正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從而實現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2古今軍事裝備中的物理學

2.1軍隊武器裝備的技術,包含著豐富的物理學的基本原理

阿基米德曾經利用的遠、近投石器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漢代大面積裝備的弩機都是對杠桿原理的充分認識。阿基米德根據利用梳妝鏡反射太陽光點燃羅馬軍隊的戰船是對光的認識。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在城墻根下埋設空水缸來探聽敵人是否挖掘地道、利用空心的羊皮袋做枕頭探聽敵人進攻的腳步聲都是對聲學原理的靈活應用。秦朝時箭只的設計蘊含有豐富的空氣動力學原理。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的研制成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質能方程功不可沒。人造衛星發射升空,其理論來源是牛頓的萬有引力。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都離不開對力學、電磁學等理論的綜合應用。由此可見,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在軍隊的武器裝備技術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2.2歷史上武器裝備對戰爭的影響

優秀的軍事指揮雖然重要,但武器裝備的作用也舉足輕重。吳越爭霸中的青銅劍的鍛造能力、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箭簇生產和武器生產的管理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漢擊匈奴,威震西域,環首刀、弩機、鐵質箭簇的貢獻突出。唐朝軍隊大量裝備唐陌刀,威服四夷,奠定了繁榮穩定的基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征服新的城市后,首先搜尋當地的能工巧匠,為其生產攻城武器。

中,英國人使用的火炮與100多年前英國使者進獻給清乾隆帝的火炮是相同的款式。英國人將它作為開疆拓土的殺手锏,而乾隆皇帝叫人鎖入倉庫。軍事羸弱的宋王朝雖然也重視軍工科技,某些方面還領先于周邊國家,但是沒有對敵方的快速機動的騎兵優勢提出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以至于在與游牧民族的軍事較量中敗多勝少。

3物理學的軍事應用如何適應大學物理課堂

3.1日常教學中加入物理學在軍事領域應用的知識

指揮類的軍事院校幾乎只招收男學員。從認知結構去分析,大多數男孩子對軍事、歷史都比較感興趣,那么大學物理的課堂就可以增加一些軍事應用方面的知識。但是我們必須清楚,我們在這里所談的軍事應用,不是羅列軍事裝備,因為可能有的應用不是裝備層面的,有可能只是在執行軍事任務方面的應用。例如軍隊宿營應當考慮防火、防雷的因素。結合物理學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可以擴展學員的知識視野。

3.2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做中學”

大學物理教學不僅要充分展示物理學知識本身在其他自然學科中的基礎性和生產技術領域中的應用性,更要體現物理學家探索未知的方法和思想在科學研究中的指導性和通用性。授課過程不僅關心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應用,更關注學生對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的領悟以及對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感悟,注重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和創新心靈的啟迪。為此,要實現這個目標,廣大物理課教員應當轉變教育理念,強調學生“做中學”。筆者認為可將創新性的小論文作為大學物理課程平時成績的一種考查方式。其論文形式可以沒有具體的要求,只要求學員在一學期的物理課程的學習中,通過查閱資料獲得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就可以。創新性的觀點可以是物理學某個原理在軍事技術中的某種應用、可以是物理學的思想對個人、對國家的發展的影響等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范圍。期望通過這種形式來推動大學物理課程的教與學,推動教員在課堂教授過程中開展啟發式、研究式的教學,推動學員參與研究式的學習,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3開展學術探討和軍事應用的小課題研究

軍校教員除了在課堂上增加一些軍事應用知識的介紹,還可以結合物理學在軍事應用中的學術探討。這個學術探討指的是在課堂上針對當時的物理學的內容與學員展開的關于軍事應用的課堂討論,擴展學員的知識視野,使學員發現研究課題。這些課題一般為物理學在軍事中應用的綜述性內容。例如,某軍隊院校的一些老教授就曾對低年級本科學員指導過的小課題“激光干擾技術及其發展現狀”、“激光物理與激光隱身技術”分別發表在《紅外與激光工程》、《激光與紅外》雜志上。

第8篇

關鍵詞:研究生課程教學;教學模式;軍事運籌學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5-0212-02

研究生教育是大學本科教育后更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階段,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1]。在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課程教學是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重要教學環節,在使研究生具有本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專業知識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雖然不同的研究生課程在專業性、動態性和實踐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但研究生課程教學在如何幫助研究生掌握知識、轉化能力的方向上是一致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應樹立教學與研究并重的理念,注重對于知識本質和科學方法的揭示,課堂教學要能夠活躍學術交流氣氛,培養學術思維的創新能力。我們在研究生“軍事運籌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基于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路,吸取國內外研究生教學的先進經驗[2-4],從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本文就此作粗淺論述和介紹,以期拋磚引玉,進一步改進我們的研究生課程教學工作。

一、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認識

研究生“軍事運籌學”課程是一門適用于系統工程專業、軍事運籌學專業的研究生專業課,同時也是一門適用于其他工學專業研究生的選修課。和本科生專業課教學相比,它具有兩個明顯的區別。一是研究生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都比較高,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快。另一個是來自各個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同時選學這門課程,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有比較大的差異。這種“高層次”與“多元化”的特點對教學模式的選擇帶來了挑戰[5]。以前的“軍事運籌學”研究生課程教學一般是以下模式:根據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計劃,選定教材;根據課程教學時數制定課程教學計劃;然后根據課時計劃逐次講授教材內容,布置作業;研究生通過復習和完成作業鞏固所學知識;教師講完教材內容后進行課程考試。課程考試的內容基本不超出教師上課講授的內容。研究生通過準備考試系統鞏固所學課程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也是起主導作用的,教什么、學什么都是由教師決定。它的主導作用僅僅是保證在課程教學中講完課程規定的主要內容,以期研究生能夠掌握基本理論和方法。學為主體沒有在課程教學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它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為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識,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精講教材內容。這對研究生的課堂注意力要求較高且耗費課時多,教師講課容易照本宣科。這種單向式灌輸容易使研究生被動地依賴老師把什么問題都講清楚。學習方法和本科學習階段基本沒有根本差別,研究生學習的自主性不強。

2.由于教材的編寫和出版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教材的使用一般也會有一定的持續時間,僅僅根據教材組織教學,教學內容難以反映比較前沿的知識,與軍事運籌學領域的新應用研究也有一定距離。研究生不能根據自己需要研究問題的重點來學習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學習自覺性降低。

3.忽略了現在網絡教學資源非常豐富的優勢,沒有通過研究生課后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研究來更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自習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根據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首先必須深化對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認識。教為主導不能僅僅表現為表層或淺層次的教師主導。根據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計劃選定教材、制定課程教學計劃、逐次根據課時計劃講授教材內容這樣的主導是不完善的。主導的作用主要應該體現在教師以各種方法和手段啟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把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過程。學為主體也不僅解釋為研究生是學習這門課程知識的主體,而是從研究生的知識積累、學習能力和選修“軍事運籌學”課程的目的等所體現的個性出發,教學過程能為研究生學習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提供支持、幫助、刺激和鼓勵,從而在要求研究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創新思維和研究能力。

二、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

基于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路,我們對“軍事運籌學”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具體做法如下。

1.精心組織和拓展教學內容,做好教學準備。由于研究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而且研究生選修“軍事運籌學”課程各人的目的也很明確,我們根據研究生的具體情況,精心組織和拓展教學內容,根據需要確定不同的教學方式,建立教學內容動態更新機制。在課程的第一次教學中,我們著重介紹軍事運籌學的知識體系和學習本課程應該掌握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范圍。我們給研究生介紹與教學內容和教材相關的參考書、文獻資料和其他參考資料,明確指出教學內容已經不僅限定在選定的教材內,而是通過學習教材和通過課后大量有針對性的閱讀我們介紹的參考書、文獻資料來掌握本課程知識,強化研究生學習的自主意識。教學內容由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文獻研討三大部分構成。理論教學是對課堂組織教學的內容提供知識背景和方法論,已經定論的知識主要給總結性的引導或思考,重點是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或者探索性的問題,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實驗教學主要學習和掌握實用軟件,培養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的能力,提高理論結合實踐的應用研究水平。文獻研討是選用公開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進行研討,了解和掌握前沿知識,凸顯專業領域研究的課程教學前瞻性。

2.創新組織形式,培養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傳統的教學過程比較重視教師對知識的傳授能力。對擬定的教學內容,教師要能夠從基本概念入手,深入淺出,層層展開知識點的聯系、重點和難點,使得學生容易了解、熟悉和掌握教學內容。對于難度很大的課程教學內容,教師理應這樣組織教學。但是,每課都這樣組織教學,勢必需要很多的教學課時,也不利于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教師應該精選重點的而且難度很大的課程教學內容通過自己的講解,使研究生體會攻克學習難點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引導研究生思考教材內容與本學科前沿性知識的聯系,用適當的主線將這些知識統攝起來,變成整體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在組織形式上,要減少教師講課的時間,增加研究生報告的時間。每次講課或報告的內容應該著重在對于知識本質和科學方法的揭示,融入批判性思維,能夠闡述背景性知識、問題性知識、過程性知識、方法性知識以及知識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給研究生充分展示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有利于研究生訓練表達和應用專業知識的基本能力,同時也使得教師能夠發現研究生在知識積累和應用能力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實現互動式教學,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作用促進研究生的研究性學習,培養學術思維的創新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轉變了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倡導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3.重視任務設計,力求方法多樣化。給研究生布置作業和學習任務是使研究生鞏固和應用所掌握知識、啟發和提高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力求方法多樣化。根據課程教學實施計劃,應該適時布置消化和鞏固基本理論和方法的作業,作業面有一定的寬度和數量。鼓勵研究生從自己專業研究領域尋找問題,然后運用所學課程知識進行研究和提出創新點,撰寫學術論文。

4.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改革教學考核方式。教師要加強對研究生自習的檢查力度,通過課堂討論、提問等方式提高研究生自習的意識,可采取預先布置任務,實施教學時隨機抽取研究生課堂報告,然后集體討論的方式。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課程考核改變傳統的單一課程結束筆試為主的做法,采用多種形式考核。作業解答、實驗報告、理論研究報告、課堂報告、課堂研討發言和課程結束筆試等都納入考核內容,賦予權重后合成作為課程考核成績。

基于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路,在研究生課程教學中我們對教學模式的改革作了嘗試,能夠較好地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部分學員運用軍事運籌學的理論知識研究本專業的前瞻性問題,在課程小論文的基礎上撰寫學術論文,發表在核心刊物、EI和SCI收錄的源期刊上。這說明在研究生“軍事運籌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現實意義,但是對教師的責任心、知識能力和教學過程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更加努力地把研究生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姚利民,王燕妮.教師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2):58-63.

[2]陳景文,劉潔.研究生課程的“研討式”教學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1):55-57.

[3]伍建榕,馬煥成.管窺加拿大研究生教育[J].中園林業教育,2010,(2):77-78.

[4]劉國福,李慧.研究生課程研討式教學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1):37-38.

[5]謝美華.探究式教學在研究生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2):61-63.

第9篇

摘要: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水文化研究至今,學術界已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了準確掌握我國水文化研究的新動態、新形態、新業態,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為檢索對象,采用高級檢索方式,對檢索出來的關于“水文化”的論文,從學科分類、發表年度、文獻來源、關鍵詞、研究機構及論文影響力諸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為構建“水文化+”研究范式提供理論基礎,推動水文化研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文化;研究態勢;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傳工作會議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應大力開展水文化研究。①歷經近30年的發展,在水文化理論、水文化建設、水文化教育、水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運用計量分析和統計學知識,對檢索到的水文化論文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學科分類與發展軌跡

我國高等學校教育專業設置按“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設有13個學科門類,110個學科大類。水文化歸屬哪一個學科?經檢索發現,文學、工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文獻比較集中,教育學、理學、法學、歷史學居中分布,管理學、藝術學、哲學分布的較少,農學、醫學、軍事學沒有相關文獻,文化及水電工程是關注最多學科。在上述學科門類中,排本學科門類首位的是:文學是中國文學33篇,工學是水利水電工程239篇,經濟學是工業經濟119篇,教育學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學是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25篇,法學是民族學13篇,歷史學是考古10篇,管理學是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10篇,藝術學是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8篇,哲學是中國哲學6篇。除上述研究領域文獻較多外,還鮮見于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林學、中藥學、醫學技術、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等學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內容廣泛,不僅有文史哲人文學科內容,而且還有理工類自然學科,同時還有經管法等社會學科的內容,屬于新興的文理交叉學科。我國水文化研究歷經開展宣傳研究(1989—2003年)、服務水利實踐(2004—2006年)、政府倡導推動(2007—2010年)和規劃專項建設(2011—2014年)階段,基本上與年度發表文章數量趨勢相吻合(見表1)。特別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年)》以來,《基于人水和諧理念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研究》和《中國水文化發展前沿問題研究》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點)課題相繼立項,國內學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論、水文化遺產、水文化資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傳播等方面。從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論文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數的年度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別為0篇,這說明水文化研究處于萌芽階段。2002—2006年,論文數量呈平穩緩慢增長態勢,平均每年約20篇,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處于穩步發展階段。進入2007年后,論文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到2008年、2010年達高峰期,隨后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趨向穩定和成熟。從2011年開始,論文數量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年均為86篇。2011—2016年篇數占所有論文的53.4%,說明此階段是我國水文化研究領域的探索和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1989—2003年,沒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選題作為學位論文。2004—2016年,學位論文共39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碩士學位論文37篇),學位論文數占所有論文的4.06%,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在基礎理論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在學位論文中,最早的博士學位論文是2004年艾菊紅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碩士學位論文是2005年劉虹弦的《水脈相連氣韻橫生———水文化在現代城市形象中浸潤和延續》。在水文化文獻中,主要來自《治淮》《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水利發展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中國水利》《江蘇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涉水行業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主辦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業高等院校期刊如《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昌工程學院學報》等成為主要學術交流陣地。尤其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自1985年創刊就設有“水文化研究”專欄,成為全國期刊界歷史最長、影響最大、聲譽最高的特色欄目。此外,《北京水務》《中國三峽建設》《山西水利》和《城鄉建設》這四種期刊數量也位居前列,說明水文化研究與水利建設也緊密相連。

二、水文化研究的熱點、焦點與團隊分布

文獻分析表明,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還沒有刊發與水文化相關的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歷史類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發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論文中,被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期刊論文較少,《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或收錄論文屈指可數。這說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層次和期刊學術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體現一門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焦點。水文化研究出現頻率極高且排在前列的關鍵詞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遺產”“人水和諧”和“水文化建設”。這說明,以上述詞語為關鍵詞的文獻相對比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關注的重點和焦點之一。同時,頻率在4次以上的關鍵詞主要有“建設”“水利風景區”“保護”“內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觀/開發/保護利用”“教育/水資源/水利院校/城市發展/發展”“水利/可持續發展/研究”“傳承/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播/和諧/水利工程/水環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見,水文化研究的范圍和領域更加廣泛,如水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承創新、水教育傳播、人水和諧等成為水文化研究新態勢。通過分析研究機構,可以了解我國水文化研究團隊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發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來自高等院校,分別是河海大學、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其中,河海大學38篇,發表文獻最多,占總數的3.94%;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發文章分別占總數的2.07%、1.87%,這與河海大學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學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經成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高地。

三、水文化研究的成績、不足與未來展望

與此同時,發文數量較多的高等院校還有華北水利水電學院、三峽大學、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石家莊經濟學院、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等,水文化研究陣地主要為涉水行業的高校。另外,部分科研院所和政府機構,如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博物館、中國水利文協、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淮河水利委員會、河南省水利廳、江蘇省水利廳、山東省水利廳等,也取得諸多研究成果。已發表的論文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引用文獻和下載頻次兩個方面。在檢索文獻中,引用30次以上的文獻有6篇,其中引用50次以上文獻有2篇,分別是《水利建設中的景觀和水文化》(73次)③、《試論水文化與城市規劃的關系》(67次),說明水景觀規劃建設是水文化研究的載體之一。引用15—30次文獻有17篇,其中,引用25次以上的有3篇,分別是《傣族的水文化與可持續發展》(27次)、《傣族水文化研究》④(27次)和《簡述水文化的界定》(26次),說明少數民族水文化、水文化理論是比較關注的研究領域。但是,在檢索到964篇文獻中,有168篇文獻被引用1次,占總數的17.42%;有484篇文獻被引用0次,占總數的50.21%,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還處于相對分散狀態,學術交流不暢,研究梯隊薄弱,研究者之間相互關注度不高,易出現重復性、堆砌性和低水平研究成果。下載頻次也是論文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側面反映了水文化研究的熱點。水文化研究中少數民族水文化、水文化內涵與外延、工程水文化、城市水文化等文獻下載均超過1000次以上,《近代中國水文化的歷史考察》⑤(4720次),位于同類文獻下載首位,其次是《傣族水文化研究》(2772次)。水文化研究前20名高頻次被下載文獻中,水文學、水文化教育、體育水文化等文獻也是學界關注的研究領域。近30年水文化研究表明:學術界對水文化研究呈現出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研究格局,初步形成相對穩定的研究團隊、研究機構和研究方向,取得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如在水文化理論方面,研究成果涉及水文化內涵、水文學、水工程文化、少民族水文化、生態水文化等。但毋庸置疑,當前我國水文化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研究隊伍單一且相對比較分散,水文化研究人員和機構主要是與水利密切相關的行業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綜合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水文化研究的相對較少。尤其是全國性綜合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期刊、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期刊更是關注不足。與此同時,水文化研究既往的成果還僅僅限于微觀研究,對于原創性與基礎性理論研究略顯不足,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略顯陳舊。⑥今后,我國水文化研究應當緊緊圍繞新時期治水思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提升研究理念,拓寬研究方法,抓準研究方向,創新研究成果,推進水文化研究的持續發展。

作者:賈兵強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院

第10篇

一、準備階段

本階段首先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布置研究任務。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范圍,誘發探究動機。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問題,指導學生建立研究性學習小組,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提供幫助。學生要積極探索,搜尋相關的資料,進入問題情境狀態,在自我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歸納出準備研究的具體題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標,并擬定初步的研究計劃或方案。

二、實施階段

本階段是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步驟一般為確定課題、研究討論、撰寫論文。但在具體操作中,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科目設置不同的程序。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結合歷史學科和學生的能力情況,制定了“確定課題、文獻研究、小組討論、撰寫論文”等幾個步驟。以現行高中一年級歷史中對的研究性學習為例,談談我在開展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步驟:

(1)確定課題。開展課題研究,選題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我給了學生指導,并專門講了“課題的選擇”,于是學生終于定了課題,有的同學集中研究兩次工業革命對的影響;有的同學集中研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且題目也定得很細化,如寫對、近代教育、近代軍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響的;也有的集中研究“‘剿發捻’是主要目標還是‘勤遠略’是主要目標” 等等。學生定的這些研究課題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的興起、內容、影響。選題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于的研究,使學生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了一次補充認識。

(2)文獻研究。課題確定后,第二步就是文獻研究。除了學校圖書室提供的資料外,主要是發動學生利用休息日從家庭、社會中獲取有關資料,將一些有價值的資料摘錄下來。另外還安排了一些時間讓學生上網瀏覽查詢,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

(3)小組討論。這一過程,老師主要指導學生按課題組進行研討,其目的是使各小組的成員能深入了解課題,并對所研究的問題達成共識。老師對各課題小組進行指導,提出一些科學方法,并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有原則的引導。組員們則對前期的文獻研究做總結,對論文的框架及內容達成一致意見。這一階段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生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通過交流討論達成共識,這就為下一步圓滿地完成研究論文奠定了基礎。

(4)撰寫論文。這是課題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從實施效果來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很高,進行了較為認真充分的準備,學生們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通過交流討論達成的共識,都寫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對于所獲得的資料進行了綜述,更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且觀點鮮明、論述充分,其中不乏個性創新。例如,教科書上僅涉及了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興辦學堂、派遣留學生,籌劃海防四方面的內容,而學生在研究基礎上提出還開展了其它活動。

三、總結階段

在實施歷史研究性學習時,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學習歷史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想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也就是“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教師是實施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扮演著類似“導演”的角色,是學生進行歷史研究慎重學習時的伙伴。教師指導學生探索、研究的各種方法,熟悉研究的基本過程,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時陷入泥潭,是學生順利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保證。

第11篇

一、構建具有軍隊特色政治學專業課程的新體系

始終圍繞合訓人才培養目標,服務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將本專業所有課程分為兩大系列。理論系列課程旨在使學員系統掌握政治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扎實的政治理論功底。應用系列課程旨在使學員運用基本理論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員從事實踐工作的能力,構建了文理交融、指技兼備、軍地相容的課程體系。具體地說,在課程類型上,構建了必修課(約占85%)、選修課(約占15%)、自修課(不計入總課時)三位一體的人文社科基礎及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上,設置了公共基礎課程(約1600學時)、技術基礎課程(約850學時)、專業課程(約150學時)三大系列課程。其中公共基礎課程按照學科背景設置4個系列:政治理論與人文社科系列、軍事基礎系列、自然科學系列、公共工具系列;技術基礎課程包括支撐武器系統的相關技術體系和相關學科的綜合性、應用性課程;專業課程圍繞國際政治學與國防政治學兩個模塊設置相關課程,體現了知識的綜合性、技術的集成性和軍事的應用性,使課程體系更符合“合訓政治學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專業骨干課程是政治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為此,每年選取若干門政治學科骨干課程進行專項建設。比照國內一流大學政治學專業課程建設標準,制定了詳細的課程建設方案,并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針對既有的教材不能適應“合訓政治學專業”建設要求,我們成立專業教材建設指導小組,按照“文理交融、指技兼備、軍地相容”的思路,先后派出3個調研組,深入地方著名高校、基層部隊進行專題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對教材進行修訂和完善,并及時將政治學理論、信息化戰爭、體系作戰等前沿問題引入教學,建立了一批體現政治學學科要求、與軍事斗爭準備密切相關、部隊建設急需、有較高軍事技術含量的專業教材。同時,建立了教材內容更新機制,及時將新理論、新知識和部隊基層建設新經驗,納入教學、進入教材,初步形成了必修課與選修課教材相配套、教材與講義相結合、文字與多媒體課件等電子教材相銜接的教材體系。

二、構建“學科、教學、科研、團隊”合力育人的新機制

堅持以“學科”為支撐,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動力,以“團隊”為基礎,建立了學科建設與條件建設良性互動、科學研究與團隊建設互相支持的機制,促進教學科研向育人方向聚焦,推動學科團隊為人才培養服務。

在“大政治學”學科視野下,“合訓政治學專業”以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理論、應用經濟學、軍隊政治工作學等三個一級學科為依托,以國際關系碩士點、國防經濟碩士和博士學科點、科學技術哲學碩士和博士學科點以及軍隊政治工作學碩士和博士學科點等相關學科點為支撐,大力加強了“合訓政治學專業”建設的學科基礎。適應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我校“合訓政治學專業”確立了“大國外交與國際安全、地緣政治與周邊安全、執政黨建設與政治安全、軍備控制與太空安全、國防制度與軍事安全”等5個學科研究方向。依托高水平的學科平臺和研究平臺,積極探索政治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建設了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創新能力突出的教學科研隊伍,取得了一批軍內外較大影響的學術研究成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學科基礎。

始終堅持科學研究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圍繞教學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學。8年來,政治學專業教學團隊成員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重大課題1項;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一般課題、青年課題和后期資助課題等10項;出版了各類學術專著和教材12部;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60余篇,相關學術成果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反響。與此同時,政治學專業教學團隊強調將研究成果以專題教學的方式進入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其中一項獲全軍教學觀摩一等獎。

按照師資重組、力量整合、優中選優的原則,選派最強的教員承擔專業教學任務;大力推進名師工程、青年骨干培養計劃、學術帶頭人個性化培養方案等舉措選派教員到國內知名院校深造,到國外高水平大學訪學,不斷提高學歷層次、學術水平和素質能力;引進國內外一流大學政治學專業優秀人才,打造出一支既擅長教學又精于科研的強勢教學科研團隊。2名教授獲學校教學名師稱號,2名教授獲軍隊院校育才金獎。同時,通過加強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擴大了我校政治學專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例如,與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政治學專業或相近專業建立了各種學術交流聯系。如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國際沖突與安全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外交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等建立了穩定的學術聯系。先后派出5位教員赴美國馬里蘭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蒙特雷國際關系研究院等國際知名院校訪問學習。先后有6位教員到中國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攻讀博士學位或做博士后研究,我校政治學專業的影響力輻射力明顯提升,在軍內外已有一定影響。

作者:李湘黔 徐能武 楊華文 單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第12篇

琉球群島位于太平洋上、東海之中,自東北向西南蜿蜒橫列在日本九州鹿兒島與臺灣島之間。歷史上,中國明清政府與疏球保持著宗藩關系,但到了19世紀70年代,奉行對外擴張政策的日本出兵琉球,于1879年將其變為沖繩縣。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對于這塊與中國淵源頗深的土地,中國國內發出收回琉球的強烈呼聲,只可惜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

美國產生獨占念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琉球群島約有70萬人口,彈丸島嶼,星羅棋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美國輿論界有人提議,戰后美國將軍事占領琉球、臺灣等西太平洋島嶼。1943年11月,赴埃及開羅參加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根據美國外交檔案,會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支持中國,并與提及琉球問題。答稱,中國很愿意同美國共同占領琉球,并根據國際組織的托管制度,與美國共同管理該地。后來做出解釋:“唯琉球可由國際機構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議,一以安美國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屬日本,三以此區由美國共管比歸我專有為妥也。”

不過,由于美蘇冷戰逐步升級,對日和約問題未能提出討論,琉球問題也就遲遲不能提上議事日程。1947年7月16日,美國政府突然致函遠東委員會各國,建議8月19日在美國舉行對日和會,由遠東委員會11國參加。此事推動了中國政府關于對日和約的準備工作。

知識精英呼吁收回琉球

面對美國軍事占領琉球和對日和會即將召開,中國軍政界、知識界頻繁發聲。南京中央大學地理系聚集了一批著名的地理學家,如胡煥庸、張其均、沙學浚、李旭旦等,他們都傾向于將琉球歸入中國版圖。1947年9月5日,天津《大公報》刊登張其均代表中國地理學會發表的論文《對日和約中之琉球問題》,“琉球群島之軍事價值勝于經濟價值”,戰后美國將琉球作為軍事基地,駐扎重兵,“主張該群島永久屬于美國”。關于琉球的處置,建議:“我們希望同盟國能支持中國對于收回失地的正當要求”,至于琉球的軍事形勢,“在顧全中國的原則下,供國際軍隊的使用”。

琉球革命同志會制造聲勢

其實,政權也在密切觀察,并有收復琉球的想法。但隨著中國國內形勢風云突變,鑒于政權岌岌可危,美國對琉球歸屬的立場趨于強硬。1951年9月,對日和會在舊金山召開,美國主導和約的簽署,開始長期軍事占領琉球群島、。值得一提的是,收回與琉球歸屬關聯很大。于1895年被日本侵占后,編列在日本沖繩管轄下。

舊金山會議上,中國人民對琉球前途的關切未得到充分體現和尊重,而琉球群島、的歸屬懸而未決,也為日后中日兩國的東海爭端埋下伏筆。由于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未參加舊金山和會,和約對兩岸不具有約束力。之后,臺灣政權堅持琉球屬于中國,暫時處于美軍的控制,一直反對美國將琉球交給日本。當1969年美國要將琉球群島、列嶼交給日本的消息曝光后,全球華人的保釣運動便拉開序幕。

(雁翎摘自《環球時報》2012年9月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克什克腾旗| 福安市| 临夏市| 柘荣县| 延寿县| 平远县| 新龙县| 勐海县| 耒阳市| 扬州市| 清镇市| 磴口县| 卢龙县| 天津市| 呼图壁县| 玉门市| 永平县| 十堰市| 墨脱县| 合江县| 万安县| 逊克县| 石柱| 红河县| 蕉岭县| 长武县| 江西省| 武宣县| 册亨县| 乾安县| 观塘区| 象州县| 罗城| 景宁| 青海省| 阳谷县| 新闻| 冷水江市| 阳泉市|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