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4 08:42: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道德經的感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企業;傳統文化;員工管理;研究
一、傳統文化是新時期企業員工管理的急切呼喚
(1)企業員工管理要更多體現民族文化品格。回顧20世紀70 年代《財富》雜志所排出的世界500強企業,可以發現大約三分之一的公司已經銷聲匿跡。究其原因,無不是不健康或不健全的企業管理文化造成這些企業無法不斷更新以適應新的機遇和挑戰。在企業員工管理方面,老祖宗創造了很多智慧,我們完全有理由、有責任讓中華傳統文化瑰寶重現異彩,把背景性格各異個體凝聚成團結戰斗群體,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2)企業員工管理道德教育頭等重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道德”二字是幾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綱領所在。“道”,即自然規律;“德”,即遵從;“道德”即遵從規律。企業文化的根源缺失正在于僅教人做事而沒有教人做人,即教的是“術”而非“道”。偏離了“道”的企業只推崇商業模式,追求利益最大化,以致出現所有人都不愿出現的結局。這是當今業界最應該反思的。大道至簡,樸素的傳統文化蘊含了做人的哲學道理,道德教育才是企業文化靈魂所在。(3)企業員工管理問題需要傳統文化去解決。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很多企業員工管理問題已經不能用現在人力資源管理方法所解決,迫切需要傳統文化的出現。例如:針對企業工作人員不誠信問題,可以利用《弟子規》作為教材開展教育,幫助他們清除心靈污垢,恢復人的本善之心,促進社會和諧。針對企業工作人員功利思想嚴重問題,可以利用《道德經》作為教材開展教育。
二、企業員工管理引入傳統文化方法探析
(1)要組織好員工的傳統文化教育。首先,要堅持先教做人,再學做事,將傳統文化作為職業培訓重要內容。員工培訓導入傳統文化,一進廠就由專職教師講授《弟子規》、《道德經》、《孝經》原文。其次,要開好分享會擴大學習效果。公司每月至少舉辦一次傳統文化背誦比賽或力行傳統文化感悟演講會。再次,要拓展延伸涉獵相關內容。(2)要營造好員工學習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首先,以經典格言佳樂熏陶人。企業要從《弟子規》、《論語》等傳統文化經典中,有針對性地摘選格言佳句,制成標語牌匾張貼懸掛在車間、宿舍、走廊、餐廳等工作生活場所,使員工們抬頭可見、隨時可讀。室內外彌漫著《孝敬父母》、《感恩一切》等善音雅樂,用沁人心脾的旋律蕩滌靈魂。其次,要定期舉行“道德模范”推薦評選活動。再次,企業要經常組織員工參加社會愛心活動。(3)主要領導要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正己才能化人、上行自然下效。企業主要領導在塑造組織文化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的個人魅力和言傳身教就是一種無聲號召和導向,會對廣大員工產生強大的示范效應。
三、吸收傳統文化精髓進行企業員工管理的具體建議
(1)完善薪酬福利保障機制,把員工當家人。堅持職工利益優先原則,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與員工簽訂正規勞動合同。落實“五險一金”待遇,每月按時足額發放工資。改革薪資結構和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待遇保障機制和薪資激勵機制,形成“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薪酬體系,讓員工分享企業發展成果,實現企業與員工“雙贏”。(2)健全民主參與機制,視員工為主人。堅持把企業家倡導與員工主體地位緊密結合,把企業核心理念和員工價值取向滲透到管理制度之中,使員工自覺認同并落實到行動上,讓企業文化真正體現員工共同的理想追求、統一的價值理念和自覺的行為習慣。完善工會、團支部、婦聯、關工委、政工會、職代會等民主參與機制,讓它們發揮企業與員工間連心橋作用,積極維護員工各項民利。(3)強化教育培訓機制,助員工成能人。在新員工崗前培訓中,除進行傳統文化學習、軍事化訓練外,企業應派高管進行企業發展、企業文化、操作流程、品質管理等方面培訓,讓新員工更快更好地了解企業、融入企業。(4)注重人文關懷,塑員工做賢人。企業應視員工為家人,設置各種文化小組,如:美術、攝影、球類、健身等,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文體活動,定期舉辦藝術節、運動會及各種評選活動,使之成為員工繁忙生產中的精神調節劑。
總之,傳統文化的營養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企業員工管理中引入傳統文化的思維、內容、方法不失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創新和大膽嘗試,充分利用中華傳統文化加強行業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提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參 考 文 獻
[1]侯景新.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2-1
一、永樂宮壁畫與道教文化
永樂宮壁畫于1247年開始繪制,1358年全部完成,前后費時約一百余年。1952年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1963年9月,永樂宮壁畫摹本及建筑模型赴日本東京展出,壁畫藝術受到各國藝術人士的高度贊揚和青睞,永樂宮壁畫蜚聲中外。改革開放后,前往臨摹、研究永樂宮壁畫的專家日益增多,永樂宮壁畫中蘊含的深厚的道教文化及獨特神奇的道教美學思想,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
“道學與民間巫術的結合產生了道教。”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淵源于古代的巫術。道教在其形成階段,以先秦老子、莊子關于“道”的學說為基礎,強調“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哲學理念,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先秦時期,老莊哲學理念及理論學說形成為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的道家派別,代表著作為老子的《道德真經》(又名《道德經》)、莊子的《莊子》(又名《南華經》)。
宋、金之際,成陽道士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牟平)創立全真教,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以“濟貧拔苦,先人后己,與物無私”為“真行”,是謂“全真”。王重陽逝世后,其徒丘處機繼續在山東“大建琳宮”,金宣宗興定三年冬(1219年),成吉思汗遣近臣持詔召請,設廬賜食,禮遇至隆,請問治國之方、長生之道。丘處機以“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欲為要”作答,成吉思汗深服之,稱其為“神仙”。次年二月,詔許東歸,賜金虎牌、璽書,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后來,丘處機最得意的兩個弟子潘德沖、宋德方主持修建“大純陽萬壽宮”(永樂宮)。
永樂宮的建筑集中體現了道教文化特色。無極殿(也叫三清殿)規格最高,依次是混成殿(純陽殿)、七真殿(重陽殿),還有丘祖殿,也就是長春子丘處機的殿宇(已被火焚)。道教尊崇老子李耳為始祖,宣揚“三清”,因此,無極殿當之無愧地被排在了前面。
二、永樂宮壁畫中的多神崇拜
三清殿是永樂宮的主殿,殿中供奉著道教所謂的“三清”像,壁畫叫作《朝元圖》。“朝元”即朝謁“玄元皇帝”老子。在道教里,認為宇宙之始為一元氣,一氣分為玄、元、始三氣,三氣形成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和太清。
《朝元圖》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美術的傳統風格,而且滲透著深奧的道教美學思想。道教美術著力表現神仙們奇特的經歷和傳說故事,一方面把神仙居住的洞府描繪成清幽的世外桃源,追求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脫俗精神;另一方面在描繪天神天將及天界秩序時,又極力宣揚天界宮宇的富麗,仙階尊卑的嚴格性,賦予天神們同人間一樣的情感與相貌。這種表現方法的兩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與“人世”思想的并存,具體體現了道教既明道又明德的要求。
神龕東側和西側,各有五位著道教裝束的人物,官服都極尊貴,在道教中屬有地位但未成為仙官的有道之士。全真教有玄元十子之說,把追隨老子的十位古代思想家列在其中,使這個神仙譜系多了一個人物階層。他們是:關尹子、辛文子、庚桑子、南榮子、尹文子、士成子、崔翟子、伯矩子、列子和莊子。
關尹、辛文、尹文、列、莊的著作都有流傳,屬于戰國時期道家一派。而庚桑、南榮、尹文、士成、崔翟、伯矩見于《莊子》書中,多少應該算作寓言式的人物,到底是否有其人不敢貿然斷定。唐代曾以列子、莊子配享老子,就不同于一般神祗,宋宣和元年(1119年)又加封一次,玄元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更加牢固了。
三清殿西山墻北部,木公像右上角有一位老者,即被認作造字的倉頡。在他上方的一位被認作孔子。在永樂宮道教壁畫中出現孔子的形象,那是因為永樂宮是全真教為紀念呂洞賓而建造的。在全真教七真人中,丘處機的思想最接近儒家。他重視孝道,積極以道干政,濟世救人,體現了儒家修齊治平的人世思想。老子的道教學說與孔子的儒家思想既互相對立又互相吸收;既互相斗爭,又互相依存;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補充。由此看來,孔子在永樂宮出現也是很自然的了。
三、民間傳說與道家文化
在純陽殿后門的門額上繪有一幅“八仙過海”圖。八仙屬于道教人物,八仙傳說故事具有道教文化色彩。
八仙的傳說故事在我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俗語。八仙構成的神仙群體,成員固定,事跡生動,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內容,具有復合型的文化內涵。八仙故事所反映的是非、善惡、邪正觀念,能夠給予世人多種啟迪,人們也可根據自身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從中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
在八仙傳說故事中,人們同樣用凡人的基本特征來描繪他們,用凡人的理解設想他們的作為,對他們賦予凡人的人格和情感。由于歷史原型人物的出身與經歷不同,八仙的思想性格也有明顯差異,他們成仙后也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民間傳說還認為,八仙代表著凡人的八種類型,即呂、何、張、韓、曹、鐘離、藍、李分別代表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八類凡人有不同的社會要求與文化心態,因而在作為代表者的神仙身上自然有不同的表現。
三清殿后面是純陽殿,大殿東、北、西三壁以52幅畫組成一部《純陽帝君神游顯化之圖》,反映從呂洞賓誕生到得道成仙的經歷。呂洞賓厭惡世俗,后由鐘離權點化,棄官學道,云游天下,成了神仙。其《百字碑》“本性好清靜,保養心猿定。酒又何曾飯,已罷盡。”就是他關于人修身養性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道教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只有心靈清凈、無欲無求才能長壽。道家精神、神仙思想一旦與養生方法相結合,便使古代養生文化充滿理想色彩和生命活力。
與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和其他道教名山一樣,武當山山水必然是我們普通游客的一大看點。首先,游客們置身于山水之間,游山玩水是山類旅游景區的特性使然;其次,在都市化日益加劇的今天,遠離塵囂,回歸自然,擁抱山水,應該是我們游客的美好追求;再次,武當山的山水除了集峨眉之秀、華山之險、廬山之幽、黃山之奇外,更有其獨特之處。其一是武當山很好的展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武當山“上貫天樞,下蟠地軸”,背依秦嶺山系的大巴山,面向廣闊的江漢平原,左有宛延千里的漢江河流,右有一瀉千里的萬里長江,匯合于中原武漢的龜山、蛇山,成雙龍戲珠之狀,為古代風水之寶地,聚結“帝王”之靈氣。其二是與中國古代建筑的完美結合,以南巖宮為代表,南巖宮是建在懸崖絕壁上的宮殿,世上罕見,對游客有著巨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其三是散落在山水間的民間宅院,這些宅院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伴隨著武當山常有的云霧繚繞,讓人有種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感覺,對于那些在都市住慣的人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其四是“養生太極湖”,巍巍武當山,泱泱太極湖,山水相映,乾坤交融,現在武當山正傾力打造這種山水一體,重視養生的旅游方式,這也是武當山旅游的重要特色,不去見識和體驗一番,將會是游客的一大遺憾。
二、基于游客視角的建筑文化
規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當山的一大特色,也是游客的必看點之一。但許多普通游客不知從何看起,個人建議可從如下一些方面著手。一是看建筑的歷史,武當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設,元代進一步擴大修建規模,在明朝達到修建的鼎盛時期,明朝永樂皇帝親自主持修建,動用數十萬民工,在武當山大興土木,歷時12年,建成了9宮,9觀,36庵堂,72廟的大規模道教建筑群,成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加強思想統治的史證。二是看建筑的特色,武當山古建筑群建筑規模之大、規制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在中國道教建筑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其總體規劃嚴密,主次有序,選擇建筑位置,注重周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達到了建筑與自然的高度和諧。三是看建筑里的文化,例如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煉的故事來精心設計的,古代建筑大師們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建起猶如波浪起伏的夾道墻,被稱九曲黃河墻。四是看建筑里的代表,個人覺得武當山古建筑群里最有特色的代表建筑為金殿、南巖宮和五龍宮,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游客都能找到武當山古建筑群里的最愛。
三、基于游客視角的道教文化
作為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武當山的道教文化無疑是武當山旅游的重頭戲。作為普通游客,重點可從四個方面來了解武當山的道教文化。一是武當道教人物,除了所供奉的玄天真武上帝外,還有許多知名道教人物,如尹喜、載孟、馬明生、陰長生、謝允、呂洞賓、陳摶、張守清、張三豐、李素璽、徐本善等,這些人身上的故事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內容。二是道教建筑,游客可通過武當道教建筑了解隱含在里面的道教文化。三是武當武術,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后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四是道教音樂,武當道教音樂又稱武當道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及所處地域等原因,武當道樂內涵極為豐富,雖屬地方道樂,但卻有著宮廷音樂的莊嚴典雅,一方面承襲了遠古巫觀樂舞傳統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樂,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大量地方民間音樂元素,除本地外,周邊地域的音樂也對其產生著影響,如“秦音楚聲”、“秦腔豫調”、“楚韻漢凋”,既有長期歷史傳承又在發展中不斷創新,最終形成南北交融,以道為主,同時兼有佛教音樂和儒教音樂旋律的道教音樂。
四、基于游客視角的養生文化
從世界范圍來看,武當山的養生之道獨特而又內涵豐富,如果游客在旅游的同時能夠體驗和感悟武當山的養生之道,那將是莫大的收獲。武當山養生之道內容主要囊括了以下七個方面,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涉及中醫文化、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內容。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涉及中醫文化、道教文化和武當武術等內容。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尤其是武當太極拳,有“太極拳源頭”之稱,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后發先制的特點,亦有發人潛能、壯人體魄、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獨特功效,還包涵豐富的人生處事哲學,是極好的健身養性之術。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武當山的養生食品涉及藥、食、茶、酒等方面,其中以武當道茶最為著名。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制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品非醫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
五、基于游客視角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武當山的又一看點,對于普通游客來說,新奇而刺激,欣賞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可謂各取所需。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又含有精湛的科學道理。張三豐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后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稱。武當拳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后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目前,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并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六、基于游客視角的傳說故事
聽故事是許多游客最喜歡的一件事,而武當山的傳說故事眾多而且內容精彩,因此也成為普通游客的一大看點。武當山的主要傳說故事有真武修仙的故事、鐵杵磨針的故事、金童和玉女的故事、龜馱碑的故事、金殿的傳說、響鈴衫和木魚的傳說、父母橋的傳說、梳妝臺和飛升崖的傳說等等。這里介紹鐵杵磨針的故事,古時候的太和山(武當山)森林厚密,到處是懸崖峭壁,靜樂太子在此迷路。這時有一只烏鴉飛來,在他頭頂上盤旋。太子說,你要是能聽懂我的話,就給我帶路,我要找個好地方修煉。那烏鴉真聽懂了太子的話,給太子帶路。太和山林深樹密,自然也是猛獸出沒之地。這天,太子在一處陡崖下閉目靜坐。突然覺得耳畔生風,只見一只黑虎正向他撲來。太子飛步一閃,順勢一掌,打得黑虎伏地不起。太子拔出寶劍,只見那黑虎四肢伏地,像貓一樣馴服的樣子,不忍心殺了它,就又回到原地閉目靜坐。誰知,那只黑虎頗懂人性,為謝不殺之恩,從此太子修煉時,它就在四邊巡視,每有猛獸出現,它就一聲怒吼,把它們趕得遠遠的。太子在一個巖洞里修行,一年又一年,風餐露宿,夏天酷熱難當,冬天風雪寒冽,只有烏鴉和黑虎伴著他,真是又苦又寂寞。太子有些泄氣,就想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白發老婆婆,正在石頭上吃力地磨著一根鐵杵。太子很奇怪,上前問老婆婆磨鐵杵做什么。老婆婆告訴他是想磨個繡花針。太子說,鐵杵這么粗,繡花針那么小,磨到哪年哪月才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著說,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太子哦了一聲,告別了老婆婆又朝回走。太子走著走著,心里一亮,猛然醒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自己修煉不成,那是因為功夫還不到家啊。想到這里,太子折轉身,又上山修行去了。原來,磨針的老婆婆是天上女神紫氣元君裝扮的,特意以鐵杵磨針來點化太子。后來,人們在老婆婆磨針的地方建了一座宮殿,里面還有碗口粗的大鐵杵和磨針的大青石,人們把這座宮殿取名叫“磨針井”。這種栩栩如生的傳說故事一定能吸引游客的興趣。
七、基于游客視角的文學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