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民訴訴訟法

民訴訴訟法

時間:2023-04-20 08:34: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民訴訴訟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一、新民訴法帶來的改變

(一)擴寬了監督范圍

新民訴法第1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該條明確規定了人民檢察院的監督范圍不再只是以前的民事審判活動監督,還包括民事執行監督、期限監督以及審判人員在民事活動中的執法行為的監督等。

(二)增加了監督方式

新民訴訟法第208條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200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并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該條明確規定了人民檢察院不再只有抗訴一種監督方式,還可以通過提出檢察建議來實現監督。

(三)完善了監督手段

新民訴法第5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該條規定完善了檢察監督手段,有利于人民檢察院進一步調查核實案件事實和證據,保障實現高質量的監督效果。

二、民事訴訟活動檢察監督的必要性

(一)民事訴訟活動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社會矛盾的激增。民事訴訟在社會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對民事訴訴訟活動合法性、公正性要求越來越高。現目前我國民事訴訟在合法、公正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如民事執行中的瀆職違法、民事調解中的違背當事人意愿等等違法行為。

(二)法院內部監督不力

現目前,人民法院主要有兩種內部監督方式,一種是法院內設部門、領導的自我監督。同一法院,不同部門間的監督,由于相互制約性不大,且存在同單位相互寬容的因素,很難起到有效監督。第二種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監督。這種監督方式雖然具有一定的制約性,但是這種自上而下的上下級監督方式由于信息溝通的不力和監督的偶然性,很難及時發現問題,達到時時、事事都有效監督。

(三)實現權力救濟、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

民事訴訟中往往存在著復雜的權利義務關系,難免出現違法或者違規現象。完善民事訴訟檢察監督制度,為受侵害的當事人提供救濟途徑,不僅有利于及時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可以對民事訴訟活動的開展起到預防警示作用,為其他救濟制度的落實提供保障。檢查監督是實現權力救濟、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

三、民事訴訟活動檢察監督范圍

(一)程序合法性

要保障民事訴訟活動程序合法,主要要注意以下幾個程序問題:一是合議庭的組成。根據民訴法第39、40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審理第二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人數必須是單數。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檢察院應當監督該組成合議庭的是否依法組成合議庭,合議庭是否按要求人數組成,組成人員是否是陪審員或審判員,合議庭成員是否有中途退場 ,走過場現象,預防合議庭變為"一言堂";二是審判期限。根據民訴法第149條之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審結。注意監督,案件審理是否超過法定期限,辦理延期的,是否履行相關手續,是否具備法定延期理由;此外,對于民事活動進程中,文書是否按時依法送達,相關人員是否依法回避等。

(二)當事人合法權利保障

根據民訴法規定,當事人有申請回避、延期舉證等權利。監督當事人的訴求是否得到相應的回復,當事人的各種訴訟權利是否得到保障。是否有損害當事人權益的行為。

(三)民事調解合法性

根據民訴法第93條之規定,民事調解必須以當事人自愿為基礎。在民事調解中,主要注意雙方是否在自愿平等的原則下進行協商的,雙方調解內容是否損害他人或社會利益,調解是否有雙方認可和簽字。

(四)民事執行合法性

根據民訴法第224、226、228條規定,執行應當由法定執行人員以法定文書為依據,按照法定程序在法定期限內執行。應當注意執行是否由執行人員實施。執行人員執行時是否按照規定出示證件,履行手續。所依據的文書是否為生效的判決或裁定。執行是否拖延,是否超過法定期限。是否通知應當到場的人員到場等。

四、檢察監督建議

(一)建立監督反饋機制,健全監督制度

對于民事訴訟中的違法行為,應當在及時發出檢察建議等文書的同時,注意核實相關人員對于文書的整改或處理情況。可以根據不同的違法行為建立相應的反饋機制。比如對于超期限審理、執行等問題。如果違法人員所在單位給予的是通過寫檢查來反思,這份檢查在遞交本單位后,應及時交檢察機關備案。

(二)構建兩院信息共享平臺,防范于未然

針對民事訴訟中常出現的問題建立專門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信息共享平臺,并派專門的民事訴訟監督員對該信息平臺進行管理。人民法院將案件的相關信息輸入信息平臺,人民檢察院通過閱讀信息及時了解案件進度,監督民事訴訟活動。在發現問題時及時通知,履行監督提醒職責,防范于未然,從而保障民事訴訟依法順利進行。

(三)加大宣傳教育,鼓勵舉報,完善監督

無論對于什么行為,單一主體監督的方式都存在片面性,不能很好地觀察到行為的方方面面,實現全面監督效果。因此,人民檢察院在民事訴訟活動檢察監督過程中,要充分重視"第三方"的力量。要注意團結人民群眾、社會團體的力量。經常組織宣傳教育,先讓檢察監督的觀念深入人心,使他們認識到什么是 檢察監督、檢察監督的意義、實現監督的方式。鼓勵社會大眾,樹立人人監督、監督光榮的理念。從而將思想外化于行為,擴寬監督信息來源,實現全民參與。

第2篇

李某與王某戀愛,李某計劃與王某結婚,同時王某買房時,李某匯給王某100000元。后雙方終止戀愛關系,李某以民間借貸的案由向法院起訴要求王某歸還借款100000元。王某則認為是贈送。法院經開庭審理后,對李某進行了釋明,李某變更案由為不當得利,法院重新指定了一個月的舉證期限,王某在法院告知后15天內以自己的經常居住地不在該院管轄范圍內為由提出了管轄權異議。

如何處理這個管轄權異議各個法官的意見也不一致:

第一種意見:認為在答辯期內未提出,即喪失了提出異議的機會,現提出已超過期限,法院不予審查,告知即可。

第二種意見:變更案由后即為一個新的案件,可以再提出管轄權異議,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裁定移送;異議不成立,裁定駁回。法院采用告知形式是不符合法律規定,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利。

第三種意見:如果釋明引起管轄權變動的,可以提出管轄權異議,否則不能再提出。

管轄權異議是程序問題,處理不當涉及到當事人的上訴權,程序違法就要被上級法院發回重審。因此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引起重視,本人贊同并采納了第一種意見,后雙方對判決均未上訴。通過對個案的審理,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與探討:

一、首先應當明確管轄權與釋明權、答辯期與舉證期限、法律關系與案由的概念與關系:

(一)管轄權異議:

1、民事訴訟中的管轄:管轄是指各級人民法院之間、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在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經濟案件中的分工和權限。有級別管轄、地域管轄、裁定管轄;地域管轄又有一般地域管轄、特殊地域管轄、專屬管轄、共同管轄、選擇管轄之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訴法”)對不同的管轄規定了不同標準,并對不同的管轄之間的效力也作了規定。

2、管轄權與管轄權異議:管轄權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的規定,對具體案件行使審判權。各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性質,依照民訴法規定的管轄原則,確定對具體案件的管轄權。當事人一方對人民法院已受理的案件有權提出異議,民訴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而“提交答辯狀期間”根據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應為收到起訴狀副本后十五日內。

(二)釋明

1、釋明權的概念:釋明權,又稱闡釋權,是指法院為救濟當事人在舉證、質證過程中存在的能力上的不足和缺陷,通過發問、指導等方式以澄清或落實當事人所主張的某些事實,以引導和協助當事人對案件的主要事實和主要證據進行有效和積極辯論。《證據規定》第三條、第八條、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第三十九條都作了相應的規定。釋明權被多數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也是為了克服訴訟效率低下、訴訟費用高昂等弊端。對應當釋明而沒有釋明,上級人民法院可以原審判決程序違法而予以撤銷。

2、舉證期限:我國民訴法沒有舉證期限的規定,但并不排斥限時舉證,舉證期限是針對過去證據的“隨時提出主義”而設定,為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出證明其主張的證據。有當事人雙方約定與法院指定兩種形式,并充分體現在逾期舉證的法律后果上,將導致證據失權。證據規定第三十五條規定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三)案由: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于2001年1月1日起試行,案由包括兩部分: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及其爭議。第一審法院立案時可根據當事人的起訴確定案由,當事人起訴的法律關系與實際訴爭的法律關系不符時,結案時以法庭查明的當事人之間實際存在的法律關系作為確定案由的依據。《證據規定》第三十五條中變更訴訟請求,就涉及到案由的變更。

二、通過對不同意見的剖析,統一認識。

對上述案例中的管轄權異議問題的三種不同意見中,持第二種意見的理由為:

1、不同的案由確定的管轄原則是不同的。案例中原案由屬合同糾紛,可以由合同履行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而變更后為不當得利糾紛,只能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原則發生了變化,當然可以就新的案由提出管轄權異議。

2、民訴法規定管轄權異議應當在答辯期內提出,并未限制只能在案件受理后的第一個答辯期內提出,變更案由后應為一新的案件,應有新的答辯期。

持第三種意見的理由:釋明變更案由后并不是一個新的案件,但如果導致管轄權從有到無,或者為專屬管轄的,一方可以提出管轄權異議,法院應當進行審查。

分析三種意見的理由,需要澄清下列四個問題:

(一)變更訴訟請求后是否作為一個新的案件,并可以再提出管轄權異議。

一個案件一個法律關系,一個法律關系一個案由,法律關系性質變動,形成的是一個新的訴,很多法官就認為是一個新的案件。但事實上一個案件形式上包括從起訴受理、送達起訴狀副本到開庭審理、裁決的過程,變更案由后如何操作,如果還需變更方寫訴狀,法院再送達,應是一個新的案件 ,但這是程序問題,法律肯定會明確規定。但《證據規定》只規定了舉證期限,且當事人是可以“變更訴訟請求”,變更是允許把原告的請求進行改動,原來的請求不存在了,這個案件的訴訟請求即是這個新的請求,而且法院最終確認的也只有一個案由,也就是說證據規定第三十五條適用范圍是事實不變,基于這一事實的法律關系只有一個,是客觀存在,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案件仍只有一個事實、一個法律關系,一個案號。經釋明變更案由后重新給予舉證期限,是因當事人的訴爭的法律關系的性質發生了變動,給一方變更機會,也應當給予另一方公平的舉證機會,使當事人澄清自己的主張,雙方就原告最終主張的法律關系上訴辯,從而從程序公正保證實體處理的公正。因此,最多可以說從實體的處理上相當于一個新的案件,與真正新的案件是不同的。

一個案件只有一個答辯期,即收到副本后十五天內。變更訴訟請求后給予的是舉證期限,期間是不確定的。管轄權異議作為一種程序裝置在民訴法中加以規定,是具有嚴肅性,不能任意作擴大和縮小解釋,只能在答辯期內提出,否則都視為超過期限。

(二)變更訴訟請求對管轄權原則、管轄權的影響。

根據民訴法的有關規定,不同的案由有不同的管轄原則,這是正確的。但管轄原則是針對一般情況分類規定,就法院行使釋明權,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后,并不必然導致管轄原則的變動。如同一類案由的變動,其管轄原則是不變的。管轄原則與管轄權并不單一對應的,管轄原則不則并不必然導致管轄權的變動。根據管轄原則有幾個法院有管轄權,只存在當事人的選擇問題。而從民訴法的規定看,被告住所地是最一般原則,如果原告是向被告住所地以外的法院起訴,而變更訴訟請求后,根據案件性質原受理法院無管轄權,則存在管轄權的沖突,還有在涉及到專屬管轄、級別管轄,也會導致管轄權的沖突。但如果原告是向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訴,即使變更訴訟請求,并不影響法院的管轄權。上述案例即是該種情況,民間借貸糾紛變更為不當得利糾紛,是從合同糾紛轉變為權屬糾紛,但被告住所地法院對這二類案件均有管轄權,不存在管轄權異議。

(三)存在管轄權變動的情況下如何釋明:

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導致受訴法院沒有管轄權的情況,這是完全有可能。所以第三種意見就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審查管轄權異議。但他們疏忽了管轄權異議的期限,把管轄權異議這一固定的法律概念與對管轄權有異議等同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告提出了異議,這已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管轄權異議,而是實體處理上一種對法院釋明內容的抗辯意見,因此不存在法院審查管轄權異議的問題,如果正確,法院應當采納其意見,是以主動審查移送的形式。管轄權是程序問題,釋明的內容是對實體的處理,應當服從于程序。所以法院仍是釋明,但內容是原告可以撤訴后向有管轄權的法院再起訴,或變更訴訟請求后要求法院移送,也可以堅持原訴訟請求法院判決駁回。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判決駁回,上級法院不會以原法院未釋明而發回,因為原法院已盡了釋明義務。但法官在釋明之前也應考慮到對管轄權的影響,與被告事先進行溝通,所以由被告來提出的情況也是少數。應當重視的是法院在釋明時發現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使原法院無管轄權,也不應主動移送。雖然法院主動審查的移送沒有時間限制,但因不同法院、不同法院對法律理解的差異,有可能會導致對同一問題認識的不同。經一個法院釋明后移送另一個法院,如果受移送法院不同意原法院的釋明內容,則存在第二次釋明,不僅會使當事人困惑,也會使法律的嚴肅性受到懷疑,因為釋明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法院的意志。同時移送對受移送法院來說又是一件新的案件,變更后的訴訟請求成為了原告的起訴訴請,成了法院在主動幫當事人打官司,有違訴訟風險的承擔原則。因此根據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由當事人選擇。

(四)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是否都應作出裁定。

如前所述,管轄權異議是一個固定的法律概念,有其特定的內容:主體合法,即只能是本案的當事人;時間合法,即必須在法院受理案件后,并且在提交答辯狀期間。符合了這兩個形式要件,才是一個有效的管轄權異議,法院應作實質性審查,并根據審查結果作出裁定。超過規定期限提出的管轄權異議法院也一樣處理,當事人又有了上訴權,使一些當事人利用它來故意拖延時間,使另一方的權益受到損害。因此,1990年8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經濟糾紛案件當事人向受訴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期限問題的批復》第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答辯期限內對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的,法院應當就本院對該案件有無管轄權問題進行審議;逾期提出的,法院不予審議。”根據該批復精神,一個案件每個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機會只有一次,未在規定期限內提出管轄權異議視為放棄了異議權利,超過期限提出的管轄權異議是沒有效力的,法院不予審查,當然也不用作出裁定,也不存在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剝奪,法院只要盡到告知的義務即可。法院發現無管轄權,應裁定移送管轄,不受期限限制,但通常是根據當事人提供的實體上證據來判斷。有關管轄權的材料是與管轄權異議相聯,超過期限對其材料是不審查。而民訴法中的證據是來證明自己主張的實體權利的,因此法院指定的證據的舉證期限都是針對案件的實體部分,所以管轄權的材料不能作為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的證據處理。

三、總結

(一)意義。

探討變更訴訟請求釋明過程中涉及管轄權異議處理,有三個方面內容,即釋明后當事人不能因此再提出管轄權異議;如釋明引起管轄權變動的,應當由當事人選擇法院移送或撤訴;釋明未引起管轄權變動的,應當由原受訴法院繼續審理。上述內容體現了訴權屬于當事人原則。由當事人決定是否起訴,由當事人決定向哪家法院起訴,由當事人引導訴訟的進行,處分自己的訴訟權利。這與《證據規則》的精神是一致的,訴訟風險由當事人分擔,是我國改變強職權主義模式,與當事人主義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對實踐的指導,對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督促法院依法公正高效辦案有重要的意義。

(二)實踐中需注意的問題:

1、在釋明時應當雙方當事人均在場,以便法官及時聽取雙方的意見,及時作出相應處理。

第3篇

    內容提要: 我國《民事訴訟法》在2007年修正時規定了案外人撤銷之訴,在類型上選擇了再審型的案外人撤銷之訴。由于立法考慮不周,利用再審的審理程序無法審理所有的案外人撤銷之訴,不得已立法又規定了一種獨立型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案外人可以在執行程序中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若對法院作出的處理裁定不服,并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隨后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再審解釋》)第5條規定,案外人在執行程序外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的,可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第42條對因案外人申請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如何進行審理作了規定。從這些條文中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向……申請再審”、“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等措辭來看,規定的似乎是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以致我國有不少學者直接稱這些條文規定的制度為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1]但究其實質,應屬案外人撤銷之訴。因為后者的目的在于撤銷損害案外人利益的生效裁判,與當事人尋求打破生效裁判的既判力,要求對已經處理過的糾紛再次進行處理的再審制度完全相異。在案外人撤銷生效裁判的過程中,再審制度不過是其借用的一種手段而已,故本文稱之為撤銷之訴。

    鑒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包括四種類型:再審型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上訴型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復合型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和獨立型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2]既然我國立法打算利用再審制度來審理撤銷之訴,是否意味著我國立法采納的就是再審型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呢?如果是的話,修改后的再審制度,從啟動到審理都已趨于完善,能否認為撤銷之訴制度也已趨于完善呢?仔細分析立法條文,發現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澄清。比如,《民事再審解釋》第42條規定了撤銷之訴的兩種不同審理程序,這又是為什么呢?這種設計對整個撤銷之訴的構架會產生什么影響?立法出于簡潔的需要,不可能也無必要對其進行詳細解釋,這些問題只能通過判例和學理加以闡釋。

    一、立法采納的撤銷之訴類型

    學術界雖然都同意采用第三人撤銷之訴來救濟受到生效裁判或調解書損害的案外人,但對于采用何種類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有不同觀點,主要的觀點有兩種:一種是主張采用獨立型的案外人撤銷之訴,[3]另一種是主張設立基于再審的第三人撤銷之訴。[4]

    撤銷之訴是為第三人設立的一種事后程序保障措施,亦即賦予第三人事后爭執前訴判決正確性的機會。在前訴判決確定后,J使受該判決某種拘束力所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將該確定判決的部分或全部加以撤銷,并提出攻擊防御方法,以變更確定判決的內容。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和獨立型撤銷之訴作為事后保護案外人利益的具體方式,二者由于依賴的具體程序有別,仍然存有區別,并對實踐產生重大影響。第一,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顧名思義,就是要通過再審之訴來救濟案外人。獨立型撤銷之訴則不依賴再審程序,而是重新設立一套新的、完整的程序來救濟第三人。因此,二者之間的第一個區別就是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旨在全面顛覆前訴判決之效力,而獨立型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則上僅旨在求撤銷前訴判決對第三人不利之部分,對原判決在前訴當事人間之效力并不產生影響。[5]第二,由于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在構造上于認定存有再審事由時,即必須對原訴訟標的的法律關系繼續進行審理,因此再審之原告在理論上勢必對原訴訟標的法律關系有當事人適格者為限。而獨立型第三人撤銷之訴既然主要在于撤銷該判決對該第三人不利之部分,似不必在所有之案件中均以對前訴之訴訟標的法律關系有當事人適格者為限。因此,得提起獨立型第三人撤銷之訴之主體范圍在本質上即勢必較再審原告廣。第三,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由于在許多方面,如管轄、時效、客體、訴狀要求、訴訟費用繳納、審理等方面可以直接依據再審程序的規定進行操作,無需單獨重新規定,因而可以減少立法內容,降低立法成本,保持立法簡潔。獨立型第三人撤銷之訴,則從啟動到審理都必須重新規定。第四,由于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啟動與審理均按再審程序的規定進行,就審理而言,具體適用一審程序還是二審程序審理取決于前訴裁判生效的審級。如果是一審以后生效的,撤銷之訴就適用一審普通程序進行審理;如果是二審以后生效的,就適用二審程序進行審理。獨立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啟動與審理則按法律單獨規定的程序進行。

    要判斷我國立法到底采納了何種類型的撤銷之訴,第一是看立法是否為撤銷之訴單獨制定了完整程序。從《民事訴訟法》第204條和《民事再審解釋》第5條的規定來看顯然沒有。第204條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15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民事再審解釋》第5條規定: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的,可以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后2年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3個月內,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從第204條中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和《民事再審解釋》第5條中“申請再審”等字眼,就可以看出立法并沒有為撤銷之訴單獨制定一套完整的程序,因此似乎可以認定民訴法采納的是再審型第三人撤銷之訴,只不過是將第三人改稱為案外人而已。

    第二是看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是否具有全部顛覆前訴裁判的功效。若審理程序能全部推翻前訴判決,就系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若只是撤銷前訴判決部分判項的話,就系獨立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民事再審解釋》第42條分兩款對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作了規定。第1款規定:“因案外人申請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案外人應為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在按第一審程序再審時,應追加其為當事人,作出新的判決;在按第二審程序再審時,經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應撤銷原判,發回重審,重審時應追加案外人為當事人。”根據該審理程序,由于案外人是前訴中的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相對于前訴訴訟標的而言其屬于適格當事人,既然前訴遺漏了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就表明前訴判決存在嚴重錯誤,必須全盤否定前訴判決,完全顛覆其效力。該審理程序顯系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并且對再審程序的借用也十分明顯。基于此,完全可以認定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已為立法采納。但《民事再審解釋》第42條第2款緊接著又規定:“案外人不是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的,僅審理其對原判決提出異議部分的合法性,并應根據審理情況作出撤銷原判決相關判項或者駁回再審請求的判決。”在這種情況下,并不對前訴判決予以全面審理,僅審理案外人認為前訴判決侵犯其權利的部分。案外人的請求如果成立,法院也只是撤銷原判決相關判項。該款規定的審理程序顯然不同于前款規定的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而是一種不依賴再審審理程序的、獨立的審理程序。因此該條規定的應當是獨立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

    立法為什么要在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之外單獨規定一種新的審理程序呢?這是因為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存在天然缺陷,其只能保護部分,而不是所有案外人的審級利益。當案外人屬于前訴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時,再審型第三人撤銷之訴可以充分保護案外人的審級利益,不存在任何問題。若前訴裁判是一審以后生效的,撤銷之訴就適用一審普通程序進行審理,案外人和前訴當事人對法院所作判決可以上訴。若前訴裁判是二審以后生效的,撤銷之訴就適用二審進行審理。為保護案外人的審級利益,法院不能直接判決。由于此類案外人與前訴的訴訟標的存在直接利害關系,系前訴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與前訴當事人之間也存在糾紛,對此糾紛原本在前訴中就應一并解決,在撤銷之訴中顯然不能再置之不理,故法院對此可以進行調解。如調解不成,只能發回重審。案外人和前訴當事人對重審后所作判決也可以提起上訴。依此操作,無論前訴裁判是在一審之后還是二審之后生效,案外人與前訴當事人的審級利益都可以得到充分保護。

    對于不屬于前訴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的案外人,再審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就無法保護他們的審級利益。對此類撤銷之訴也按再審程序進行審理的話,若前訴裁判是一審以后生效的,就按一審程序審理案外人對原判決提出異議部分的合法性。案外人對法院就撤銷之訴作出的判決可以上訴,不存在損害案外人審級利益的問題。若前訴裁判是二審以后生效的,就應按二審程序審理案外人對原判決提出異議部分的合法性。法院若作裁判,判決一經作出立即生效,案外人對此不能上訴,顯然侵犯了他的審級利益。此時,法院就只有兩種選擇:調解或發回重審。我們先看法院能否進行。當案外人認為前訴裁判損害自己的利益時,只會要求撤銷前訴裁判中與己相關的部分。對此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案外人的主張成立,法院此時就作出撤銷原判決相關判項的判決;一是案外人的主張不成立,法院就作出駁回撤銷請求的判決。對此種侵權要么成立要么不成立的主張顯然無法進行調解。那么法院能否撤銷原判,發回重審呢?因為案外人不是前訴必要訴訟共同當事人,其與前訴當事人之間并不存在必須合并解決的糾紛。在涉及案外人部分的前訴裁判被撤銷后,不涉及案外人部分的前訴裁判并無錯誤,無需發回重審。即使前訴當事人對案外人申請的、為法院所支持的被撤銷的內容有不同看法,根據無訴則無審判的原理,在撤銷之訴中也無法處理,前訴當事人只能另行提起新的訴訟來解決。

    可見對于案外人不屬于前訴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的案件,若前訴裁判系二審以后生效的話,就無法按再審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進行審理。為此,立法只得重新設計了一種并不全部推翻前訴裁判效力的新的、獨立的審理程序。

    由此是否可以認為立法對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和獨立型案外人撤銷之訴都采納了呢?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撤銷之訴,都包括啟動和審理兩部分。由于立法僅是分別規定了兩種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卻沒有分別規定啟動程序,啟動程序自然都只能適用再審中的啟動程序。于是就出現了兩種組合:一種組合是不論是啟動還是審理適用的都是再審程序,此乃典型的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立法采納了該種撤銷之訴應無疑問。另一種組合則是啟動適用的是再審的啟動程序,審理適用的卻是一種獨立的審理程序,進而形成了一種頗為奇怪的程序。從審理程序看,應當是獨立型案外人撤銷之訴,從啟動程序看又不是。基于此,立法是否采納了獨立型案外人撤銷之訴就變成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為了區分這種兩種不同的審理程序,筆者還是將它們分別稱為再審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和獨立型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汝阳县| 盖州市| 哈巴河县| 乐昌市| 杂多县| 多伦县| 太湖县| 邵阳市| 大英县| 新平| 彩票| 佛学| 高平市| 盐城市| 九寨沟县| 扎赉特旗| 松潘县| 茌平县| 顺义区| 青田县| 扎赉特旗| 垦利县| 永昌县| 宣恩县| 若尔盖县| 思南县| 玉门市| 通江县| 卢龙县| 北碚区| 宣恩县| 湘乡市| 祁连县| 罗田县| 沅江市| 吕梁市| 柳河县| 永德县| 兴业县| 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