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17: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在職研究生碩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在職教育;專業學位;培養模式。
一、引言
建設類的在職研究生主要是指面向建設行業培養的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在他們身上真正體現了產學研的結合,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現今我國已設立38個專業學位類型,這其中與建設行業有關的有工程、建筑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工程管理等碩士層次和2011年新增設的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工程碩士中又有建筑與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項目管理等8個屬于建設類的研究領域。我校作為省屬高校面向本地區開展建設類在職研究生的培養,積極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有以下策略:首先是明確目標,培養目標是核心,是設定培養過程和進行培養評價的依據,具有指導作用。其次是教學培養,培養過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其中又涉及課程教學、學位論文工作、實踐環節等幾部分,各部分均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直接的影響。第三是培養評價,評價是對培養過程的監控,是保證培養目標實現的最終環節,其中包括教育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
二、明確目標,制定和修訂培養方案。
明確目標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專業學位是與學術性學位并行的另一種類型的學位,兩種類型學位的規格不同,各有側重。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根據特定職業的需要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的突出特點是學術性與職業性的緊密結合。因此,兩種學位教育對招生的辦法、教學內容、教學的方式方法、論文的要求、師資隊伍的要求以及質量評估的標準也不同。因此,要轉變教育觀念,以適應市場需要為導向,正確認識和把握專業學位,深化專業學位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各類專業學位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堅持獨特的培養理念是專業學位發展的根本所在。對于我校來說,必須整合內外部教學資源,根據行業和企業的特點制定和修訂合理的培養方案。
三、精心設計培養環節,確保培養質量
1.科學設置課程體系,積極改革教學方法。
設計課程體系和每門課程教學內容時,要立足基礎理、突出實踐性、加強選擇性。充分聽取企業導師意見,緊緊把握培養目標和培養定位,注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現代科技知識的掌握;理論教學要緊密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設必要的選修課,供學生根據各自的基礎和知識結構進行選修;還要兼顧行業任職資格的要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理論、新成果、新案例及時納入課堂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將案例研討和試驗模擬與傳統的課堂講解結合起來;邀請企業導師來校做前沿知識講座,甚至承擔部分理論課程的講授;開展精品課程建設,逐步建立網路教育平臺,將課堂搬到網上,使因工作關系耽誤課程的學生能夠隨時補修;加強教材建設,盡量選擇教指委推薦教材,鼓勵教師根據實際需要自編教材或學習指導書。
2.整合內外部教學資源,配備校內外師資。
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打破學院系所之間的壁壘,將校內優質資源整合利用,聘請其他院系的老師作為研究生導師或是課程教授,彌補自身師資不足的缺點,如:我校工程碩士中的工業設計工程領域有個景觀設計方向,就是以建筑工程學院的建筑學學科為主,將農學院的風景園林學和美術學院的設計學的部分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另外,我們也積極動員校外導師承擔部分理論教學任務,如: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的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現代施工技術與管理等就是邀請房地產公司的老總和優秀的項目經理來講授,并為他們配備了相關專業的年輕老師做助教,大多數青年教師,是直接從碩士讀到博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這樣的教師給在職研究生上課,就知道講什么、如何講,就能夠講授有關本工程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以提高教學效果,才能成為最受工程碩士生歡迎的好老師。這種校內外教學團隊每月要開一次研討會,在一起說課和交流。
3.面向生產實際開展論文工作。
在職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工作首先應把好選題關,傳統工學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多局限于科研課題,在相當大程度上從屬于研究生導師的科研方向;而工程碩士論文的選題來源于生產實踐,或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實用價值,應結合本單位的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生產關鍵,或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開發等課題,是一個完整的項目,或是大項目中相對獨立完整的部分。為保證學位論文的質量,充分發揮導師的指導作用,在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下實行密切配合的雙導師制,學生在校學習階段,由學校導師負責,在做課題時,由校方和企業導師聯合指導,這種聯合指導方式不僅有利于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務,而且是學校教師再學習、再提高的好機會。在論文選題時,除了研究生必須撰寫文獻綜述及選題報告外,應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成工作評議小組對選題進行審議,并對實驗條件、經費、工作進度等進行審議。論文評價方面,工學碩士的學位論文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而工程碩士的學位論文的質量以“研究項目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研究成果的先進性,獨立的研究開發能力”,“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來評價。[1]
四、建立評價與反饋機制,保證培養質量。
在職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多個利益相關方,包括國家(政府)、社會和個體。其中,社會作為評價主體,可以包括各種社會組織,如企業、事業單位、專業評價組織等,個體作為評價主體,包括學生、家庭以及高校自身。他們各自對在職研究生教育有不同的需要,各自從自身需要出發有著不同的價值判斷。
在我國目前社會機構評價還未起步,政府在公共責任方面對在職研究生教育的起著價值引領的作用。隨著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在推行資質評估、質量分析和跟蹤調研、培養質量評估制度等質量保證措施的同時,由全國工程碩士教指委、領域教育協作組、質量分析組及培養指導組構成宏觀監管組織,就各院校的培養特色、課程教學、學位論文、管理水平和師資隊伍等方面實行不定期檢查和考評;結合市場的動態需求,制訂整體招生計劃,在不同專業學位及不同地區之間進行總體協調。
我校重視開展建立企業及學員的評價反饋機制,定期與企業交流,采用向企業發放問卷,向企業征求需求意見等方式獲得反饋意見,評價院校培養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及院??蒲谐晒霓D化能力?;蛘咄ㄟ^企業對參與學習的學員的評價來間接評價院校的辦學狀況。學員是工程碩士教育最直接的受益主體,他們更注重學校教育對個人能力的提升,因而學員評價對院校的借鑒意義也更為直接。學員評價包括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在接受培養期間,將學員過程評價作為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參考依據;在學員回歸企業后,通過跟蹤調查的結果評價來改進院校培養思路與培養模式。[2]
另外,高校的自律管理也十分重要,高校要不斷通過自我分析、自我鑒定、自我激勵和自我調控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自主調節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等諸方面以及其間關系的平衡。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嚴格制度,規范管理流程,我校建立包括專業碩士領導小組評估檢查機制、學術委員會監控機制和學員監督反饋機制在內的三級質量監控體系,嚴把質量關。將管理人員與老師的職位晉升、薪酬待遇、榮譽授予等與學員評價、校友反饋以及社會輿論評估等緊密結合在一起,注重把教育在操作性、務實性、實用性和針對性等方面的成效與激勵約束機制緊密結合起來,在相關主體的監控、評價下,不斷完善,自主發展。
五、結語
培養在職研究生既要考慮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規律,又要考慮在職攻讀的特殊情況;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又要充分利用企業的教學資源;既要按教育規律辦事,又要考慮企業工作性質及工作的總體安排。也就是說培養在職研究生必須堅持校企合作培養的方式,走校企合作培養之路,集高校雄厚的人力資源、先進的設備與企業強大的經濟實力為一體,達到資源優勢互補,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中為企業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本文受到聊城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科研立項的支持,是課題的最終成果。本文提出的在職研究生的培養策略在目前我校的在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滿足了學生對于建設類知識的培訓要求,學員對課程設置滿意度較高,為以后的全面開展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培養工作和成人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論文標題:
1.2012-2013年中國的日語語言學研究
2.現代日語語言學
3.南京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研究生
4.2014年中國日語語言學研究綜述
5.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6.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學對日語語言學發展的影響
7.《日語語言學》述評
8.日語語言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9.新時期我國高校日語人才培養研究《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10.日語專業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學新嘗試
11.從原型理論看日語語言學術語“外來語”外延的模糊性
12.關于日語語言學教育——結合音像資料的教學嘗試
13.日語語言學家劉耀武教授
14.高校日語語言學課程中的支架教學法探究
15.全方位、多層次視角下的日語語言研究《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16.日語語言學舉隅文化
17.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18.日語語言學論文
19.博士(日語語言學)畢業后的去路工作
20.淺談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問題理論與實踐
21.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22.支架式教學法在高校日語語言學課程中的應用
23.日語專業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
24.日本語言文化背景對日語語言學習的影響
25.現代日語語言學概論
26.2016年考研院校推薦:日語語言學
27.日語專業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
28.日語語言學研究計劃
29.日語語言學概論期末報告
30.日語語言學前沿叢書:認知語言學入門
31.2007年日語語言學研究現狀與動向
32.《日語語言學》課程教學大綱
33.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34.研究日語外來語的特點,日語語言學論文
35.日語語言學期末試卷
36.理論與應用(日語語言學研究入門)/考研必讀系列
37.日語語言學叢書/會話分析
38.淺談日語語言學畢業論文_日語語言學研究畢業論文
39.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40.日語語言學歷年真題中文版
41.日語語言學中瞬間動詞的語義分析
42.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43.探討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的實際應用和影響分析
44.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問題理論與實踐
45.日語語言學復習題
46.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47.日語語言學和日語教育-研究與實踐
48.日語語言學和日語教育-研究與實踐(二)
49.日語語言學研究計劃
50.現代日語語言學叢書:文化語言學
5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日語語言學
52.日語語言學課堂重點題型
53.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54.東北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介紹
55.廣外日語本科 日語語言學
56.日本の若者の言葉について,日語語言學論文
57.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
58.新日本語學入門:考察語言的結構
59.深圳大學2015年考研大綱(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
60.日語語言學考研調劑
61.日語語言學第十一章言語情報処理
62.日語語言國情學初探
63.日語語言學畢業論文答辯一般會問什么問題
64.日語語言學:慣用語的構成形式
65.語法作用及使用特征,日語語言學論文
66.日語語言文學
67.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68.18考研咨詢帖日語語言文學考研
69.日語語言學考點歸納
70.日語語言學入門教案
71.日語語言學講義
72.從原型理論看日語語言學術語“外來語”外延的模糊性
73.南師大日語語言學考研真題
74.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75.語言學中的科學方法論
76.日語語言學碩士論文精彩:《分析日語語言"沉默"文化的特點》
77.北外日研中心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學習主干課程描述
78.日語語言學前沿叢書:日語敬語新說
79.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80.2008年日語語言學研究動態
81.2012年深圳大學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考試大綱
82.江西師范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83.深圳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84.上海海事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培養方案
85.言外的語言學:日語語用學
86.南京大學日語語言文學考研參考書目
87.日語語言文學碩士點專業介紹及導師簡介
88.2015云南大學050205日語語言文學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
89.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考研日語語言文學研究方向
90.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91.adobe日語語言包
92.華中師范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93.華中師范大學考研日語語言文學好嗎
94.笹川杯全國高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大賽
95.2014年笹川杯全國高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大賽
96.日語語言文學在職研究生
97.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商務日語方向在職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98.浙江工商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一、寫“畢業論文”及“論文開題報告”的目的
“研究生”顧名思義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學生,研究生畢業以后應該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寫畢業論文就是對這種能力的考核和驗收,如同任何學校的學生通過畢業考試來檢驗其學習是否合格一樣。應該說,寫畢業論文從本科班學生就開始了,只不過要求沒有研究生這么嚴格罷了。
寫“論文開題報告”實際上就是為寫畢業論文作前期的準備工作,就是在指導教師(一般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指導教師,通常是一位)的幫助下,對論文的選題、論證、意義、價值、依據、內容、結構、寫作、創新等等,進行必要的梳理和說明,最后通過開題報告的形式,再經過更高一級的指導教師小組集體決定論文寫作是否可以進行下去。所謂開題報告,是指在個別指導教師指導下具備了開題資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導教師的認可)的學生,再向指導教師小組(通常有幾位教師組成)進行匯報并接受其他教師(開題時自己的指導教師一般不發表意見)集體指導的過程。在開題前,有多少指導教師學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開題報告送到教師手里以便接受指導。
如果多數教師認為,某一學生的開題報告有問題,不適合進行下去(即寫論文),就會以“不允許通過”的方式,使原來所作的前期準備工作作廢,這樣的學生就必須對論文構想進行調整,重新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準備下一次的論文開題報告,直到被通過為止。(現在,通常一年一次論文答辯,沒有通過開題的學生另尋時間開題,盡量不耽誤年度完成論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個學年度,如果再通不過,再往后推移,直至通過為止)而通過論文開題報告的學生,則繼續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按照學校的要求完成論文的寫作任務。
可見,寫“論文開題報告”還不等于“寫論文”,只是作論文的前期準備,寫教育碩士論文與寫別的論文也存在一定區別,應該弄清楚以下兩個重要的不同。
二、寫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應該注意的問題
1、注意“畢業論文”和“論文開題報告”的區別
這里注意兩種誤區:一是有的學生把寫“論文開題報告”同寫“論文”混為一談,開題寫的很詳盡,費了不少力氣,結果論文開題報告沒通過,所有努力付之東流;二是有人很明白這個區別,在寫論文開題時過于簡單,把開題報告變成了寫作提綱,結果言之無物,缺少必要的論證和說明,開題報告同樣不能通過。
應該說,論文的開題報告,把論文中主要的東西進行了高度概括,讓人通過開題報告基本能了解論文的主要論點、論據和大致輪廓,開題如能通過基本上論文已經完成一半,接下來就是一些細節處理了。開題報告包含“寫作提綱”或“論文結構”,但它又不等于“寫作提綱”或“論文結構”,而是把其內容分別進行介紹和說明。寫論文開題報告,是為了通過這種介紹和說明,來論證論文選題、論據、意義、寫作、創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達到通過論文開題報告和最后完成畢業論文寫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碩士論文與其它論文的區別
一般說來,同本科班學生相比,教育碩士的論文比較專業化、深入化、要求理論深度、實踐證明更精深一些,開題報告就是為此服務的,有的本科班學生甚至沒有這個環節。
而同其他研究生論文比較,教育碩士論文還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論方面可能要求沒有這么深入、專業、系統;但在實踐、可操作性方面卻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方面,特別是在職研究生,其論文要求必須同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要求所寫論文對中學教學有一定(普遍)的指導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碩士論文既有寫作劣勢又有寫作優勢,劣勢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論方面,在理論的系統性、專業性方面;優勢則在實踐方面,在教學經驗方面。所以,要學會揚長避短,發揚自己的長處,在實踐教學方面找到研究課題,選擇適宜的題目寫開題報告。
三、寫論文開題報告的基本要求
通過幾年對教育碩士論文開題報告的指導和學生是否能夠通過的經驗教訓,我把論文開題報告的大致要求歸納如下:
1、選題:
2、選題意義
3、國內外研究現狀
4、理論依據、研究方法、關鍵詞等
5、創新點(要重點考慮)
6、論文的理論部分
7、論文的實踐部分
8、實踐的效果與反思
9、結束語
10、參考文獻
11、論文寫作提綱
我覺得,寫好開題及論文的關鍵是先確定好“創新點”和“關鍵詞”,有的學生寫開題報告時根本就沒有思考這兩個問題,顯然沒有弄清楚寫論文是為了什么,把寫開題和論文僅僅當成了完成任務或應付學校的考察。
寫論文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發現和解決問題就要有“創新”,如果沒有創新,都是別人早就發現和解決過的問題,論文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關鍵詞”恰恰反映了你的論文,是圍繞著什么展開的,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論文寫作應該圍繞著關鍵詞來寫,關鍵詞也是寫作的中心問題,如果連考慮這個問題都沒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論文會是怎樣了。
那么,寫論文開題報告有沒有好的方法呢?
四、寫論文開題報告的方法
應該說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寫作習慣,但無論什么方法都要盡量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東西來寫。
第一,是確定“論文題目”。盡量選擇比較小的或具體一點的題目,學會“小題大做”。一般來講,論文題目是提前(分配指導教師之前)已經確定好的,而且被學校所認可的,如果沒有極特別的原因是不允許任意改變的,可以進行小的調整,不能影響整個論文構想或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沒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變論文題目。
第二,搜集材料。題目確定后,就應該圍繞自己想要論述的問題去搜集材料,現在互聯網比較發達,什么樣的材料幾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網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時,盡可能了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為自己的論文創新點尋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襲,把別人的東西不經過消化、整理,完全照搬過來算作自己的東西,這種科研惡習必須杜絕。學會利用別人的東西為自己服務。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這種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創新點,特別是結合自己的實習或教學經驗,把所學理論和教學實際密切結合,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體會進行理論升華,通過論文寫作對今后的教學提供有益的指導。
第四,確定關鍵詞。找出自己論文的關鍵詞,作為論文寫作的重點,并圍繞這一重點來安排自己的論文寫作,寫好開題報告。開題中的安排要圍繞自己的關鍵詞來確定,它們構成了論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議隨時編一個“開題目錄”。把目錄放在前面,后面所寫的內容,隨時檢查同目錄是否一致,寫完開題后目錄是可以刪除的,但在寫開題甚至寫論文時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隨時發現問題,對論文進行修改,不要小看目錄所起的作用。
第六,論文依據。應該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獻為依據,文科論文應該注重搜集、引用經典理論,許多人把根據僅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視主流文化,這是在寫教育碩士論文中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進行文獻綜述、介紹國內外成果、介紹研究方法等的時候,為了介紹而介紹,沒有目的性,沒有把這些介紹同自己將要寫的論文結合起來。有時安排寫作內容、寫作邏輯結構時,也不能很好地為論文中心思想服務。其實,論文的一切安排,都應該圍繞著論文主題進行,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可有可無或無關緊要的東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參考文獻”的作用。通過參考文獻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現著論文的知識深度和廣度,表現著研究水平和范圍的不同,也表現著論文說服力和全面性,應該注重這個方面。
第九,實踐部分是重點。這是教育碩士論文與其它論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點,學生應該把實踐、操作當作自己選題、論述、創新的重點,這也是對教育碩士論文的特別要求,開題報告一定要把這部分寫好,論述完整。很多學生把參考文獻、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依據、方法、意義等等論述得非常詳細,到了“實踐探究”部分就沒有什么可說了,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論文結構。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論文寫作提綱”,這部分一般放在開題報告的最后,通過這部分使人能看到將來論文寫作的大致情況,對論文的基本情況有個概述的了解。這部分內容也是對前面內容的高度濃縮,是把開題報告中的可行性論證進行一個寫作規劃,開題一旦通過即將按照這個規劃進行寫作。
第十一,多向指導教師請教,主動接受指導。這一點也是要特別注意的。作為學生要學會利用寫開題報告和寫畢業論文的機會,多向指導教師進行請教,充分地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中學到在平時所學不到的東西。許多優秀論文,都是和有經驗的指導教師的指導分不開的。有的學生,把寫開題報告乃至畢業論文當成應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導教師催著寫,這樣的論文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為教育碩士論文的“寫作提綱”大致有以下部分組成:
緒論(導言、引言、引論等,總體情況介紹)
論文的理論部分(理論論述)
論文的實踐部分(具體方法、技巧,應有創新性)
反思與對策(有一定的實踐證明材料及其對材料的分析)
結束語及參考文獻
摘要 “淑女”是一個比較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詞,對“淑女”含義的理解與翻譯屬于跨文化交際的范疇。本文對各種英語譯文中有關“淑女”的翻譯進行對比并加以重點分析,進而指出文化詞的翻譯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兼具歷史性和跨文化交際的特征,同時也與譯者的文化底蘊和世界觀、審美觀有著密切的聯系。
關鍵詞:淑女 文化詞 跨文化交際 翻譯 歷史性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淑女”的內涵意義豐富,在各種有關中華文化的典籍中,均有不少有關“淑女”形象的描述。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睢》);“女兒經,仔細聽,早早起,出閨門。……遵三從,行四德,習禮儀,難說盡,看古人,多賢德,宜以知,為法則”(《女兒經》)。無論是《詩經》、《漢書》等古籍中所描述的善良、美好、有修養的“淑女”,還是發展到儒家文化傳統中遵從“三從四德”的“淑女”,在當今社會中已經很難尋覓,更不用說在外國文化中。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漫長的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識已經讓“淑女”這個概念打上了濃濃的中國特色文化的印記。而隨著“淑女”含義的現代演變,現代淑女氣質和風范的涵義已絕對不等同于中國傳統意義的禮教名詞,因為中國傳統禮教思想抹煞了女人應有的魅力和價值?,F代淑女不僅僅要具備溫柔、善良的品行,更需要具備現代社會所特有的東西,特別是指緊跟時代潮流并且掌握的現代科學知識,我們今天所提倡做的淑女是在傳統美德基礎上又不失現代社會價值的淑女,是新文明、新文化、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新女性。提倡做淑女,總比提倡做“野蠻女友”、“作女”好。這并不意味著復古倒退、不合時宜和束縛個性,而是使女人更具有個性、魅力和品位,恢復女性的本來面目。
從古到今,對于“淑女”一詞的英譯,選詞多種多樣、方式不甚枚舉,在各種英譯本當中的譯法也多達20多種。如何正確理解“淑女”這個特殊的文化詞?在跨文化交際當中如何把這一詞匯介紹給外國讀者并很好地進行翻譯?不同的文化語境對譯文的傳播效果的影響有多大?如何保留其中國文化的特色?這些都是應該進行深入研究并加以探討的。本文針對上述問題,就“淑女”的各種英譯形式,“淑女”與英語當中的“lady”、“gentlewoman”等所謂的對應詞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研究,從而進一步探討了跨文化交際中翻譯的難點和策略。
一 “淑女”與英語中“gentlewoman”含義之異同
談到“淑女”,人們馬上想到的是與之對應的“君子”;而一想到“君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紳士”。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早已能夠脫口而出?!熬印焙汀凹澥俊保瑢儆跂|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范疇。學者邊立紅早就撰文指出兩者之間不同的文化差異,但習慣上,人們很喜歡把“君子”翻譯成“紳士”,也就是英語當中的“gentleman”。同樣如此,很多人也喜歡把淑女翻譯成“gentlewoman”。“Gentleman”的來源,前文中已做了詳細闡述,那么“gentlewoman”的含義又是怎樣呢?
查找權威的英語字典可以看到有關“gentlewoman”的英文定義。如《Compac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gentlewoman”的定義是:“a woman of noble birth or good social standing”。在《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4th Ed)中,其則有如下四個含義:1、(Obsolete)a woman born into a family of high social standing,lady;2、A courteous,gracious,considerate woman;3、(Historical)a woman in attendance on a lady of rank;4、A female member of the 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usually a form of address;often in the phrase the gentlewoman from(a specified state)。
以上是英文解釋,再看看權威的英漢字典對“gentlewoman”的譯文,基本上可歸納為:1、貴婦人;2、淑女;3、良家婦女;4、有教養的婦女。從以上英文和英漢字典的解釋中不難看出,“gentlewoman”的內涵:其一、出身高貴;其二、行為舉止端莊并有很好的教養,同時表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
而從“淑女”的漢語含義來看,它僅僅是“gentlewoman”的含義之一。也就是說,“gentlewoman”的內涵比中國傳統文化有的“淑女”的內涵要大。“出身名門的貴婦人”;“王室、貴族的侍女、女仆”;“美國眾議院的女眾議員”等,都能稱得上是“gentleman”。
二 “淑女”的英譯及其文化解讀
“淑女”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詞,在它身上濃縮了中國女性所具有的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人們一旦提及“淑女”一詞,腦海里馬上就浮現出諸如端莊賢淑、溫文爾雅、美麗動人等優美的詞匯。而在外國文化中,我們很少能找到能用“淑女”兩個字來形容的女性,即便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朱麗葉也很難認為是“淑女”。淑女具有獨特的中國文化氣息,是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的產物。試問,外國諸如英國有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嗎?
當然,英國有英國的文化,只是和中國的文化大不相同,尤其是在女性的傳統禮儀方面。如朱麗葉是一個心底純潔善良、愛情熾熱奔放、人格自尊自愛的美麗少女,她生活在中世紀的英國,當時的教會左右著封建的家長統治,它所宣揚的禁欲主義把正當的男女之愛也列在其中。而中國的淑女形象正如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下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那個時代的女子受到的是封建禮教的約束。所以說,“淑女”是中國特定文化下形成的產物,有人稱之為“封建淑女”,這比較符合“淑女”的本義。現代的中國女子和外國女子從本質上講都與“淑女”的內涵有所不同,在文化禮儀和氣質修養方面的表現更是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只能說現在的淑女都是原來古代“封建淑女”的演變,故稱之為“現代淑女”比較合適。
由此可見,“淑女”的翻譯也應該是個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該詞進行翻譯,特別是要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和文化觀而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具體說來,可以采取歸化、異化、歸化和異化并用以及解釋性翻譯來創造。
例如,將“淑女”翻譯成:“noble lady”、“mild-mannered good girl”、“lass with pretty looks”、“good maiden fair”、“chaste and modest maid”,這些詞組基本上采用的是歸化和解釋性的翻譯方法,而且都是出自翻譯名家之手。下面看看翻譯大師們對《詩經?關睢》中“淑女”的不同翻譯法,可以做個比較:
1 James Legge(理雅格)的翻譯:“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 lady”。這里譯文用了四個形容詞,即:“modest”表示淑女的心靈美;“retiring”表示淑女的體態美;“virtuous”表示淑女的品質美;“young”表示淑女的年輕。理雅格一連用了四個形容詞來表達“窈窕淑女”的內在含義,可謂煞費苦心。辜正坤教授對此翻譯持批評態度,在《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中,他認為譯者對“窈窕”一詞把握不住,于是疊床架屋,連用了4個形容詞來修飾“lady”,但沒有一個用得恰當。“窈窕”實際上就是指嫻雅美好的樣子,直言之,姑娘文靜而又漂亮;用不著轉彎抹角地說她“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事實上,歐美人稱贊一個姑娘,多半也只用“lovely”、“pretty”或“beautiful”之類詞中的一、兩個就行了,沒有這么做作和羅嗦。此外,lady的用法也值得討論?!蛾P雎》屬《國風》,“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歌詠,名言其情者也”。這里的“女”當指勞動女子,年齡也不會大,稱“lady”似乎有些典雅,不如稱“girl”更合民歌風味,可譯作“the lovely girl”。
2 Witter Bynner(威特?賓納)翻譯為“pure-hearted girl”。用這個詞來譯作“窈窕”也不恰當??峙麓騽印熬印保兄魅斯┑氖紫仁恰笆缗钡耐獗硇沱悾浯尾攀撬奈撵o舉止。試想,他們還未深交,怎見得他就認定她是“心靈純潔的姑娘”?此類意譯過火了。辜教授對此翻譯也有不同看法,他根據自己的觀點將其翻譯成“The girl is 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辜教授是中西詩翻譯的泰斗,只是筆者不解為什么“淑女”一定是“tall”的呢?不敢妄加評論。
下面是國內中文期刊中發表的有關以“淑女”為關鍵詞的文章,文中加下劃線即為“淑女”的英譯,試做比較:
1 從“南方淑女”到“墮落天使”――《喧嘩與騷動》中凱蒂女性話語的缺失(《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喻紅):From“Southern Belle”to“Fallen Angel”-Missing of Women’s Discourse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2 從淑女到毒婦――分析男權社會秩序下艾米麗悲劇的必然性(《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裴瓊):From a Virtuous Maiden to a Vicious Woman-Analyz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Emily’s Tragedy Under Male Power Social Order;
3 帶刺的玫瑰、叛逆的淑女――評《紅樓夢》和《名利場》中兩位女權主義人物(《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陳慶生):The Thorny Roses,the Rebellious Ladies―Two Feminist Characters in Dreams of the Red Chambers and Vanity Fair;
4 論李清照詞獨特的淑女情懷(《肇慶學院學報》,徐定輝):Unique Exquisite Feeling of Gentlewomanliness in Li Qinzhao’s Lyrics;
5 論田納西?威廉斯作品中的南方淑女(山東大學碩士論文,呂洪波):Comment on Southern Gentlewomen in Tennessee Williams’Works;
6 對電影《窈窕淑女》中的教學法的思考(吉林大學碩士論文,胡瑾):Reflections on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he Film of My Fair Lady。
以上均為國內期刊公開發表的文章,從這些論文對“淑女”的翻譯來看,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雖然具體地方有待進一步探討,但既然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肯定,也算是一種翻譯方法。當然還有其他方法,如:“gentle and graceful girl”、“fair maiden”等。
總的來說,譯者對“淑女”的翻譯體現了譯者不同的文化觀點、審美觀點以及對于“淑女”含義的不同理解。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簡單地理解為“lady”的,有把淑女和“gentlewoman”畫等號的,有把淑女理解成美麗的女子而譯成“fair lady”的,有把“淑女”翻譯成法語借詞“belle”的(其在法文中的含義是美女),還有把“淑女”理解成品行良好的少女而譯成“virtuous maiden”的,不一而足。嚴格說來,這都未曾道出“淑女”的全部內涵,甚至于翻譯大師們的譯文也難以令人信服,前文已見翻譯批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可否用韋努蒂所提出的異化翻譯策略,即保留其中國文化特征,將音譯和意譯相結合或者干脆用拼音即用中國特色的英語或稱之為中色英語來表達呢?這樣既可以進行跨文化交際,又可以顯現漢文化的特色,如功夫(kungfu)、豆腐(tofu)等在西方文化中已被廣泛接受并已家喻戶曉,不正是說明這種異化策略翻譯方法良好的效果嗎?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試。
參考文獻:
[1] 程淵:《詩譯之美,譯者好逑――〈詩經?關雎〉幾種英譯本的比較分析》,《譯林》,2008年第4期。
[2] 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 辜正坤:《譯學津原》,文心出版社,2005年版。
[4] 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 邊立紅:《“君子”英譯現象的文化透視》,《外語學刊》,2006年第4期。
[6] 呂叔湘:《中詩英譯比錄》,中華書局,2002年版。
[7] 李貽蔭:《〈詩經?關雎〉的英譯》,《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年第5期。
[8]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年版。
[9] 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0] 許淵沖:《文學與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