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58: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災害防御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1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
不斷加強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建設了六要素自動氣象站,鄉鎮加密自動氣象站,酸雨觀測站、土壤觀測站和衛星接收站;建設了雷電監測儀和紫外線觀測儀。宜春風廓線雷達和宜春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已投入業務使用。這些監測項目的建成對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1.2加大防災、減災、避災知識宣傳
通過多種手段加大防災減災避災知識宣傳,讓防災避災方法家喻戶曉。積極利用下鄉、上街、培訓、廣播、電視、報刊、電子顯示屏、黑板報、手機短信、“2121”電話和互聯網送防災抗災知識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同時通過這些有效手段及時將各種災害發生的信息及時傳送到廣大群眾手中,使各級黨政領導指揮能力和群眾自身防災能力普遍提高。建立中小學校、鄉鎮場、村、企業、小II型以上水庫氣象信息員隊伍,他們既是氣象信息的傳遞員又是各種災害的收集員和報告員。
1.3制定災害應急預案
制定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了人員和職責,一旦出現災害可以隨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做到快速反應,指揮有序,抗災及時得力,有備少患。
1.4加強研究做到科學減災
減災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斷創新。我市高度重視減災研究工作。一是成立了綜合減災專家組,定期會商預測災害出現的時間、地點和強度,提出防范建議和措施。二是每年給出一定的經費用于減災研究,近幾年多項研究成果獲得省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獎勵。
2持之以恒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不斷總結經驗,加強科學研究,千方百計提高預準確率,提高災害性天氣的預警預報水平,為各級黨政領導指揮防災抗災提供優質的決策服務。同時將氣象災害信息及其防范措施通過各種有效手段迅速傳播到廣大群眾手中。將氣象災害損失減小到最低取限度。加快各涉災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和平臺的建立。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效率。不遺余力地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強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做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工作。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避開雷電、地質災害易發區。
3不斷提高個人避災能力
3.1學習掌握雷電知識
雷電分為直擊雷、球形雷、感應雷和雷電波侵入。直擊雷是直接擊打到建筑物或人體身上的雷;球形雷是指出現不規則的球狀雷,也是目前的防雷難點;感應雷是巨大雷電流沿著附近突出物或導體向周圍傳播;雷電波侵入是由于雷擊架空線路上或空中金屬管道上產生的沖擊電壓沿線或管道迅速傳播的雷電波。全球每年因雷擊造成數十萬以上人員傷亡,幾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隨著全球變曖氣候異常,雷電強度愈來愈強,加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雷電災害愈來愈多,損失愈來愈大。
3.2注意個人防雷,確保安全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是防災減災工程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刊載以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為主的各類災害的基礎性學術研究論文和應用性科研成果,內容包括:地震與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爆炸與火災、植物災變以及其它對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造成危害的各類災害。開展多種災害學間的學術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在災害科學方面的結合,推動防災減災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促進有效減災,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服務;為從事防災減災研究的科學工作者、政府和企事業部門的防災減災專業技術人員及大專院校有關專業的師生提供學術交流的園地。
主要欄目
地震工程與地震監測
土木水利工程
巖土工程
綜合防災減災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衛崗3號
郵政編碼:210014
期間,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氣象局的堅強領導下,氣象事業緊緊圍繞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這兩大主題,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全力搞好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特點的氣象服務體系,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防災減災水平明顯增強
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全市建成195個鄉鎮氣象工作站、2736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197個鄉鎮電子顯示屏,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基本覆蓋全市所有鄉鎮、村。市氣象局與農業、林業、水務、電力、交通、國土資源、衛生、環保等8個部門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期間,全市9縣區均建立了車載式流動火箭增雨作業點,宕昌縣和武都區共修建標準化高炮防雹作業點11個,適時、科學、高效開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業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市縣氣象災害防御預案體系初步形成。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正在加緊建設。
(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快
期間,全市氣象部門切實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成了集“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監測預報預警和公共氣象信息”為一體的市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和廣播、電視、報紙、電話、手機短信、網絡、電子顯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種傳播手段的氣象服務信息平臺。開通了“10630121”氣象預警信息專用代碼,全市氣象服務手機短信用戶達45.1萬戶,占本地手機用戶總數的51.9%。在電視臺開通了有主持人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完成了《氣象》頻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達90%。專業氣象服務領域覆蓋農業、林業、水務、交通、電力、環境、能源、旅游等行業。開展了針對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畜牧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氣象服務。
(三)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明顯提高
以強化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為農服務、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能力為重點,建立完善了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平臺的短中期預報預測業務系統、精細化氣象要素城鎮天氣預報業務平臺、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縣級綜合業務平臺等業務系統、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監測預警預報業務平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平臺等;充實完善了農業氣象、城市氣象、交通氣象、能源氣象、醫療氣象、城市環境氣象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專業氣象服務系統。期間,精細化要素預報最長時效達到7天,0—120小時預報準確率的溫度預報質量提高了31.0%,晴雨預報質量提高了11.5%,降水預報質量提高了16.8%。
(四)氣象應急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市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57號)和《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33號),成為全市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氣象應急響應隊伍,應急響應機制和應急服務流程逐步完善,應急處置培訓、應急服務演練等工作逐年加強。氣象應急響應和決策服務內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時效性、針對性,實現了從單純提供預報向提供預報加決策建議的轉變,在年年初低溫雨雪冰凍、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歷次公共事件應急、重大活動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氣象綜合觀測體系日臻完善
期間,全市共建鄉鎮自動區域氣象觀測站85個,全面完成了9縣區七要素自動氣象站建設,9個氣象臺站建成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接收系統9套、實景監控系統9套、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9套,建成L波段雷達一部,大氣電場儀一部。市縣臺站全部建成氣象視頻會商系統。所有發報臺站配備了無線通信備份線路,升級改造氣象廣域網設備,市局到省局由2M升級到4M,縣到市由64K升級到2M,全市高速氣象數據通信系統初步形成,傳輸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氣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期間,市氣象局進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機制,加強了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重點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截止年底,全市氣象部門有碩士學歷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5人,工程師61人,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18篇,其中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10篇,另有4篇論文入選相關論文集。
(七)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和臺站面貌極大改善
期間,全市氣象臺站的工作條件和業務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累計投資5027.8萬元,實施市縣局部分業務辦公用房維修配套設施改造建設項目17個。依托災后恢復重建開展了綜合觀測、預報預測、公共服務、信息網絡與技術支持保障5大業務系統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市縣氣象臺站水、電、路、暖、消防、辦公條件、環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5·12”汶川地震受災較重的臺站通過災后重建,辦公條件、基礎設施、環境面貌和單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學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全市各級氣象部門在加強業務、服務工作的同時,堅持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為重點,加強科學管理,氣象事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不斷優化,市政府及辦公室相繼下發了《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隴政發〔〕9號)、《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隴政辦發〔〕3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隴政辦發〔〕124號)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進了氣象工作的科學化管理。依法開展氣象行政執法,規范了防雷行政許可服務,防雷裝置檢測行為得到有效規范,氣象觀測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社會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十二五”氣象面臨的形勢
(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要求
國家相繼出臺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經濟社會、關中—天水經濟區等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十二五”經濟社會各領域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和迫切,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氣象防災減災的客觀需要
位于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特殊的地理區域使氣象災害具有多發、重發等特點,是全省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冰雹、高溫、高溫干旱和低溫冰凍等極端天氣事件呈明顯增多和強度增強的趨勢,特別是“5.12”大地震后,山體松動,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極易發生,強度愈來愈大,災害造成損失越來越重,增強和提高氣象災害及氣象次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消息樹”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氣象工作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
(三)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間,繼續推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發展“四產區、五基地、多片帶”特色農產品;推進工業跨越式發展,發展壯大有色冶金、農林產品加工、水電能源、醫藥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導產業;培育壯大以旅游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打造五大精品景區,提升四大名牌景區,建設“2225”精品旅游線路;交通建設、城鎮建設、糧食安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都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是新形勢下適應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更高要求
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直接影響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我市光照、熱量、降水等氣候資源豐富多樣,太陽能、風能、空中云水資源、山區氣候資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開發利用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效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強氣候變化問題研究,揭示地區氣候變化事實,評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提出氣候變化防御對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清潔能源,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監測、詳查和開發利用評估,努力把潛在的氣候資源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亟待增強
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特別是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防御能力、減災能力與國家防災減災的總體要求還存在差距;服務信息傳播覆蓋面有待提高。
(二)預報預測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預報準確率、預報精細化程度不能滿足需求,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單一。多種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測水平還不高。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以及集合預報等新技術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未得到廣泛應用。衛星、雷達、區域站等多種觀測資料在天氣預報業務中的有效應用不足。
(三)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基礎薄弱
氣象信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農村發展、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對重大氣候事件的演變特征、規律和成因機理的研究不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定量評估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區域氣候變化監測能力不足,缺乏氣候變化影響的定量評估技術和系統模型。
(四)氣象綜合觀測和系統穩定可靠運行能力有待提高
氣象觀測站點分布密度不夠,不能準確監測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氣雷達覆蓋率僅為71%,亟待提高;應急移動氣象觀測系統裝備明顯不足;專業氣象觀測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五)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支撐能力不強
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水平與氣象業務服務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科技成果向業務轉化的長效機制和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現代氣象業務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亟待研究;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需要加強,氣象科技領軍人才缺乏,人才隊伍結構還不夠合理。
關鍵詞:霾 人為災害 自然災害
“霾”一詞,古語有之,《詩經?國風?邶風?終風》里最早出現“終風且霾”一句,《說文解字》中將“霾”解釋為“雨土”,意為夾雜大量塵土的大風天氣,類似如今的沙塵暴。古代的“霾”主要是由于開墾荒地、刀耕火種的農業文明或者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形成,在現代文明中,受到工業革命引發的大氣環境污染的影響,“霾”的成分和成因發生質變,開始對人類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古代的“霾”是一種自然災害,如今的“霾”是何種性質,對此,社會各界爭議不斷。
一、霾的性質爭議
到目前為止,關于霾的性質問題,主要形成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以民政部、國家減災辦等部門為首,認為霾屬于自然災害。2014年初,民政部、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其他15部門對2013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進行了會商分析,并對2013年全國自然災害的特點進行歸納,其中‘中東部地區霾嚴重’被列為特點之一。以外,彭珂珊也持相同觀點,彭認為廢氣污染包括霾屬于環境污染災害,而環境污染災害屬于自然災害的一類。
第二種觀點認為霾屬于人為災害,楊繼東按照成因將環境災害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認為“人為災害是由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災害與生存破壞災害,并將水氣環境污染災害包括霾歸為人為災害”,持類似觀點的學者還有張茂樹等,張將人為災害系統劃分為隨機災害子系統、次生災害子系統、潛在災害子系統,認為次生災害是指人類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所造成“不易被人們所察覺、所重視、所接受的超越地區、超越洲際的”公害,其中次生災害子系統下可列入霾等災害。
第三種觀點以梁恒田、尚志海等人為代表,將霾等環境污染與環境災害區別研究,認為只有當霾等環境污染日積月累,質變后才形成環境災害。梁強調人為因素對環境災害的形成有推動作用,但否認環境污染與環境災害的包含關系。尚則認為“環境污染和環境問題不同于環境災害,環境污染是環境問題中的一種,但它們不是環境災害的一種”。
本文認為,第一種和第三種觀點值得商榷,第一種觀點忽略了人為因素對霾形成的重要影響,而第三種觀點未清楚說明環境災害的具體類型以及環境污染轉變為環境災害的臨界值,難以自圓其說。本文贊成第二種觀點,認為霾屬于人為災害。
二、霾的性質厘定
“根據孕災環境進行分類,環境災害只包括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兩種”。由于人為災害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區分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的關鍵點在于人為因素是否是主導因素,“自然災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為主因造成的生命傷亡和人類社會財產損失的事件”,相應的,人為災害則是人為因素占主導地位造成的生命傷亡和人類社會財產損失的事件,按照人為因素可介入的階段劃分,具體包括災害成因是人力主導,以及災害發生前可預測、災害發生時可防御、災害發生后可治理四個特點。據此,霾具備上述四個特點。
(一)不當的人為活動是霾形成的主因
霾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大氣中細顆粒物的高密度出現,現代氣象學界定霾(也稱“灰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km,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黑暗物體微帶藍色的空氣普遍渾濁現象”,這種干塵粒也稱細顆粒物,俗稱PM2.5,其“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源、移動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各種施工工地、各種粉狀物料貯存場等”,具體包括工業燃煤、冶煉石油、汽車尾氣排放、燃燒秸稈、烹飪油煙等人為活動。
二是大氣逆溫層的出現,“在逆溫層中,較暖而輕的空氣位于較冷而重的空氣上而形成一種極其穩定的空氣層,嚴重地阻礙著空氣的對流運動”,大氣逆溫層不利于細顆粒物的稀釋、擴散。有多種因素都可能加速大氣逆溫層的形成,霧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氣象學界認為“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霧本身只是一種自然天氣,但當大氣中的微小水滴密度過高時,空氣流通性減弱,凈化細顆粒物等污染物變得困難。此外,微小水滴容易吸附大氣中細顆粒物等污染物形成霾。可以說,霧促使霾的形成,是霾的間接成因之一。故一般社會公眾所說的“霧霾”并非霧與霾的簡單混合,而是灰霾或者霧強化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濕度的霾。兩者主要通過空氣相對濕度區分,前者的空氣相對濕度小于80%,后者的空氣濕度處于80%―90%之間。
根據上述分析,自然條件下形成的逆溫層屬自然因素,細顆粒物污染則屬人為因素。可以認為,沒有人類活動造成細顆粒物的高密度分布,即便有逆溫層的出現,也不會形成霾。所以,“特殊的氣象條件只是外因,而其內因則是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我國城市秋冬季節的霾絕不是單純的自然天氣現象,而是嚴重的空氣污染的集中爆發。
(二)霾可被預測
通過未來的氣溫、降水、寒暖潮等狀況以及PM2.5濃度檢測,可以預知霾的嚴重情況,今年兩會期間,江蘇環保廳長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年底前全省可實現像天氣預報一樣預報霾天氣,其中南京有望在青奧會前做到”,這進一步表明依靠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霾可以被預測。
(三)霾可被防御
根據霾的預測、檢測結果,將霾分成數個等級,針對不同等級制定不同預警方案,以盡量減少霾對人體造成的傷害。“2014年3月11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正式下發了《江蘇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新規定了“藍、黃、橙、紅”四級預警,13個省轄市的應急預案細則將在3月底前全部修訂完畢并對外公布”,此前北京市已率先出臺應急預案,各地應急預案的出臺標志著霾防御工作將更加科學、合理、及時、有效。
(四)霾可被治理
根據前文已知,自然災害是由于人類不可控的自然事件或力量導致的,如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現象,火山爆發是地殼下運動的巖漿從地殼薄弱地段噴發而出形成的現象等,人類只能盡量減輕這類自然災害的危害。但是,霾的爆發主要由工、農業生產、家庭生活等人為活動導致,可以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進行調控,減少細顆粒物污染以避免其發生。歷史上著名的“霧都”倫敦,曾在19世紀中期遭遇嚴重的霾,嘗到苦果的倫敦人出臺《空氣清潔法案》,并采取控制燃煤、汽車限排等強力措施,不斷加強綠化、保護生態,“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上百天減少到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倫敦的治霾之路足以說明霾并非“銅墻鐵壁”不可攻破。2014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通過,霾治理首次進入中央立法,標志著環境污染防治開啟新的篇章。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關于霾的性質問題,筆者呼吁國家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加以明確,有利于在今后的霾治理工作中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國家減災網.民政部國家減災辦2013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發表日期2014-01-15/引用日期:2014-03-0116:08:02.
[2]彭珂珊.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及特點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0(3).
[3]楊繼東.環境災害的特點、成因類型及減災政策[J].山東環境,1995(3).
[4]張茂樹.淺論人為災害[J].災害學,1995(1).
[5]梁恒田.環境災害與可持續發展[J].江蘇環境科技,2001(4).
[6]尚志海,劉希林.試論環境災害的基本概念與主要類型[J].災害學,2009(3).
[7]黃崇福.自然災害基本定義的探討[J].自然災害學報,2009(5).
[8]張愛群,蔡青,張金月,郭月虹,劉林,郭秀蓮,謝貴仲,張春波,閻顯榮《北京地區霧霾趨勢及趨勢》[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體健康分會場論文集,2010年.
[9]楊小陽,白志鵬.霧霆天氣的成因及其法律層面應對狀況與操作層面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13(4).
[10]王潤清.霧霾天氣氣象學定義及預防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7).
[11]潘本鋒,汪巍,李亮,李健軍,王瑞斌.我國大中型城市秋冬季節霧霾天氣污染特征與成因分析[J].環境與持續發展,2013(1).
[12]林海.倫敦,告別霧都之名[J].檢察風云,2013(6).
【關鍵詞】區劃 雷擊密度 雷電強度 經濟損失 模數 生命易損 模數
我國平均每年因雷電災害直接造成人員傷亡近千人,經濟損失百億元以上。我省是雷電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省份之一,雷電災害的頻繁發生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該研究對于建立龍泉驛區雷電災害風險區劃,提升雷電災害主動防護能力,降低因雷電災害帶來的損失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龍泉驛區雷電資料來源于成都市防雷中心提供的2013-2015年龍泉驛區各鄉鎮閃電定位儀的觀測數據;區域人口密度、區域單位面積生產總值來自于龍泉驛區統計年鑒(2013-2015)。
1.2 龍泉驛區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2.1 研究方法
我中心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收集雷電災害風險源數據,研究雷電災害風險源,參考標準《雷電防護第2部分:風險管理》(GB/T 21714.2-2008,IEC 62305-2:2010),結合雷電災害風險源和數據源統計分析。利用四川省2013-2015年閃電監測數據和雷電災害統計數據,選取雷擊密度、雷電強度、經濟損失模數和生命易損模數作為雷電災害易損性風險評估指標,計算出各地區的雷災易損性分析指標值,然后確定其分級標準,獲得各等級值,確定雷電災害易發區域,對雷電災害風險進行區劃;并針對重點防雷場所,建立雷電災害隱患手冊;同時結合區劃結果對環境背景進行分析,得出不同風險區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防護對策。
1.2.2 技術路線(如圖1)
2 數學模型的建立
通過以上成都市閃電定位儀和人文經濟指標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建立雷電災害風險因子,參數定義如下:
(1)雷擊密度M。M=N1/S,雷擊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所發生的雷電數量,單位為次/km2,它是反映雷電次數的一個指標。雷擊密度越大,說明區域內雷電災害易損性越大。N1為區域閃電次數,S為區域面積。
(2)雷電強度K。雷電強度K為區域雷電流大小的平均值,表示該區域雷電釋放能量的大小,雷電強度越大,造成的損失可能越大。
(3)經濟損失模數D。D=DS/S,經濟損失模數D表示區域發生雷電災害時單位面積上的經濟損失,單位為億元/km2。該指標反映區域單位面積上的經濟損失。比較客觀反映了區域的經濟易損情況,也間接反映了區域防護雷電災害,抵抗雷電災害能力和可迅速恢復能力。
(4)生命易損模數L。L=LS/S,生命模數L表示區域發生雷電災害時單位面積內受危害人口數量,單位為人/km2,該指標客觀反映區域生命對災害的敏感性,也間接反映區域防御和抵抗雷電災害的能力。
3 雷電災害風險易損性綜合評估
龍泉驛區各鄉鎮街道雷電災害易損性分析指標,如表1所示。
雷電災害易損性主要體現了該區域未來因雷電造成的可能損失量的高低,本課題對區域綜合易損度采用極高1.0、高0.8、中0.5、低0.2、極低0.0五個等級來描述。分級方法采用氣象統計分析中的分級統計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首先將12個鄉鎮街道的某個指標值從小到大按順序排列,并按第一組到第四組2個記錄,第五組4個記錄的方法分為5組數據。第n(n=1,2,3,4)組中的最大值和第n+1(n=1,2,3,4)組的最小值的平均值作為第n(n=1,2,3,4)級的最大值和第n+1(n=1,2,3,4)級的最小值。龍泉驛區5個雷電災害易損性指標分級標準如表2所示。
將表1雷電災害易損性風險評估指標按照表2的登記標準進行劃分,即各易損指標的損失估計值(絕對值)統計換算為該類型指標的等級值(相對值)來劃分雷電災害易損等級。然后通過累加各個區域雷電災害易損指標等級值,取平均值得到各個區域雷電災害易損性綜合評估結果(表3)。從表3中的綜合易損度以及各指標值的大小,可以分析龍泉驛區各鄉鎮街道雷電災害易損性風險情況,為龍泉驛區各區域減少雷電災害,防御雷電災害規劃提供較客觀的科學依據。綜合評估結果如表3所示。
4 龍泉驛區雷電災害易損性風險區劃
根據表3中的雷電災害綜合易損度的評估結果,采用5級分區法將龍泉驛區各鄉鎮街道劃分為極低易損區、低易損區、中易損區、高易損區、極高易損區5各不同的區域。計算的各區域雷電災害綜合易損度等級值分別為:極低易損區(0.000~0.375)、低易損區(0.0375~0.487)、中易損區(0.488~0.549)、高易損區(0.550~0.700)、極高易損區(0.700~1.000)。區劃結果為表4。
運用arcgis對龍泉驛區雷電災害風險區劃進行色塊劃分,風險區劃圖如圖2所示。
5 結論與討論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龍泉驛區雷電災害綜合易損度的評估結果:洛帶鎮、洪安鎮屬于極低易損區;同安街道、黃土鎮屬于低易損區;柏合鎮、十陵街道屬于中易損區;萬興鄉、西河鎮屬于高易損區;大面街道、龍泉街道、山泉鎮、茶店鎮屬于極高易損區。
目前,雷電災害的風險評估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普遍實用的理論模型。本論文收集龍泉驛區3年來閃電監測數據的基礎上,充分借鑒成都市防雷中心雷電災害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數學統計學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相關知識,嘗試構建龍泉驛區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數學模型,對不同鄉鎮的風險程度進行了評價,同時進行了風險區劃,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是由于資料的精確程度有限性,可支持的理論基礎稀少性,在研究過程中還存在著一部分問題。
首先雷電災害風險因子還有待完善,雷電災害統計數據是較為重要的因子,但由于許多鄉鎮單位和個人發生雷擊災害事故后不能及時向當地氣象主管部門報備,或存在隱報、瞞報的現象,因此導致這個因子不準確不能使用。
其次是災害風險區劃的精確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這類區劃所涉及的行政區域越小越好,如果行政區劃精確到村,那么區劃結果應用價值就會更高,但本研究行政區是鄉、鎮。這個問題在比例尺足夠大,地圖信息和閃電資料足夠充分的情況下是可以解決的。
總體上來說,本論文利用MapInfo軟件初步對龍泉驛區雷電災害風險性進行評價和區劃,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會在進一步繼續完善。
參考文獻:
四川青少年參加西部青少年科學營活動
2010年7月20日~30日,來自成都市大邑縣、巴中市、雅安市的10名優秀青少年參加了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舉行的以“感受科學,放飛夢想”為主題的中國西部青少年科學營(暑假營)活動。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辦公室主辦,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共同承辦。
開營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袁家虎、黨組副書記彭麗玲。四川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劉進,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主任劉西林等領導以及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科院成都分析測試中心、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中科院國家科技圖書館成都分館的領導和導師等出席了開營儀式。
四川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劉進在開營式講話中指出,科學營活動是為了配合實施(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省”戰略,積極發現和培養優秀科技后備人才,為西部地區有科技潛質優秀青少年提供接觸和了解前沿科學、投身科學研究的機會,向他們傳播科學知識,培育科學精神。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袁家虎在講話中強調,科技非常重要。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我國要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希望同學們能利用好中科院成都分院平臺,多和科學家交流,珍惜與高端科學家接觸的機會,用心學習,吸取科學精華,滿載而歸。
在中科院山地所,營員們參觀了全國災害分布模型實驗廳,聆聽了謝洪老師作的《山地災害防災減災基礎知識》科普講座,觀看了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紀錄片等,使營員們對自然災害的產生、治理、防御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親身感受到山地人從事山地災害、山地環境和山區發展研究的科學氛圍。
在分析測試中心。同學們在專家、老師的指導下,一同進行了氣相色譜和液相色譜的科學實驗測試。
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營員們參觀了四川省國家良種試驗示范基地,專家們為大家講解了作物遺傳育種的基本概念和雜交水稻的基本原理。在實驗室里,營員們近距離接觸了先進的多功能顯微鏡和倒置熒光顯微鏡,首次清晰地觀察到染色體和細胞器;同時也參與了TOC等生態學方面的實驗。在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吳冠夫教授與大家圍坐在一起,深入淺出地把兩棲爬行動物的分類地位、生活習性、與大自然的關系娓娓道來,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隨后,同學們還進行了活體動物的解剖實驗,親手制作了蛇和青蛙的標本。整個過程新鮮、刺激,饒有興味,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在國科圖成都分館,老師們先后為營員們講解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及文獻獲取系統、科技查新工作及規范,了解科學圖書文獻信息資源及文獻獲取工具的使用、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及網絡基本知識,并帶領小營員動手做網線。侯魯川老師還跟同學們開展了學習心得互動,小營員們積極發言,勇于表達,討論氛圍非常熱烈。
營員們還參觀了四川科技館、大熊貓繁育基地等科普場館,不僅讓同學們體驗了科學的奧妙,也開闊了視野。
為期十天的科學營活動。營員們通過參觀學習,感受了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最前沿的科學成果,近距離接觸了神秘的科學儀器。在科學家指導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撰寫科技小論文、實驗報告,親身感受和體驗中科院成都分院的科研環境與學術氛圍,更加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營員們紛紛表示,感謝成都分院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今后會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實現自己的科學夢想,將來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
論文摘要:鹽津縣境內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 、崩塌、泥石流、危巖、地面裂縫、潛在不穩定斜坡等多種地質災害并存 ,其形成原因主要與大氣降水強度 、河水淹沒和侵蝕作用、地形地貌 、巖土類 型、地質結構 、地震及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等相關。針對該縣 目前地質災害形勢 ,提出了“以防為主、防治結 合、全面規劃 、綜合 治理”的防治對策。
云南省鹽津縣是全國地質災害的多發縣,由于地質環境條件復雜 ,地質災害發生頻繁,成為云南省地質災害重點防治縣之一。在地質災害的防治過程中,鹽津縣政府、各級職能部門及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 近年來 ,隨著全球氣候的進一步惡化,人類工程活動的 日益頻繁 ,地質災害有著 發展 并蔓延趨勢 .已成為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制約當地 經濟 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鹽津縣地質災害現狀及成因
1.1鹽津縣地質災害現狀
鹽津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境內地勢起伏較大最高海拔2 263m,最低海拔 330m,山勢以中高 山為主 ,呈南高北低狀 ,地形險峻,山勢陡峭 ,溝壑縱橫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復雜多樣 ,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山有 四季 ,十里不 同天”的地理氣候 ,夏季炎熱 ,冬季濕潤偏暖。由于人多地少,森林覆蓋率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環境十分復雜。隨著工農業生產 、城鎮建設、 交通 建設和其它經濟建設的加速發展,以及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工程活動 日益頻繁 .對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的破壞 日趨嚴重,特別是橫江和白水江兩岸斜坡巖土體處于超荷載或重荷載狀態 ,不合理的開挖以及沿江地帶洪水的淹沒與沖刷作用,導致了多處斜坡變形、建筑物開裂等,地質災害尤為突出。
鹽津縣境內共有地質災害點有 90個(條),主要分布在鹽井、普洱 、豆沙 、廟壩等鄉鎮。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 、崩塌、泥石流、危巖 、地面裂縫 、潛在不穩定斜坡等,多種地質災害并存。近幾年來,在鹽津縣十個鄉鎮 ,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 298個 ,其中滑坡 114個 ,不穩定斜坡 123個 ,危巖崩塌 43個 ,泥石流溝 15條 ,地面塌陷 2個,地裂縫 1條。其中,具有一定規模 、穩定性差 、危險性高 、危害程度大的重要地質災害點有 90個 (條 ),含滑坡 30個 ,不穩定斜坡33個 ,危巖崩塌 19個 ,泥石流溝 8條 ,較為嚴重的有縣城滑坡群、廟壩鄉滑坡群、柿子鄉滑坡群、中和鎮滑坡群 、普洱鎮滑坡群等。
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 ,地質環境的 日益惡化 ,嚴重影響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1987年 12月 12日,由于連降暴雨,普洱歐家扁村發生山體滑坡 ,造成 6人死亡;1988年 8月7日,鹽井鎮由于連降暴雨產生山體滑坡造成經濟損失 250萬元 ;2001年 9月 13日,中和鄉中堡村茶園一、三社 由于連降暴雨產生山體滑坡,并引發泥石流,造成 6.3ha耕地及 35間房屋被毀 ;2002年 8月 12日,由于連降暴雨,廟壩鄉民政村皮匠溝產生山體滑坡 ,造成 7戶 13間房屋被毀 ,22人死亡,7人失蹤,4人受傷,摧毀橋梁 1座,損壞省道(柿子至牛街)1 000余 m,直接經濟損失達200余萬元2002年 8月 8日.原艾 田鄉仁和村高洞子社由于連降暴雨,加之人類工程活動加劇,產生山體滑坡,造成 4間房屋被毀 、5人死亡。由于地質災害 ,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 3 849.34萬元,受威脅資產 43 116.40萬 元。
1.2鹽津縣地質災害成因
鹽津縣地質災害類型多 、分布廣 、危害大的原因主要與大氣降水強度、河水淹沒和侵蝕作用、地形地貌、巖土類型 、地質結構 、地震及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等相關。
①縣境內滑坡地層為中生代“紅層”,巖性以泥巖 、頁巖和砂巖為主 ,巖層節理裂隙發育 ,巖體破碎遇水易軟化 ,中一強烈風化 ,地層傾 向大致與坡 向相反,形成逆 向結構斜坡 ,主滑方 向與巖層傾 向相反屬基巖切層滑坡。
②縣境內山谷和斜坡地形絕大多數位于軟巖斜坡地帶 ,斜坡原始坡度較 陡(近 45),斜坡臨空條件好 .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而軟質巖體抗風化能力弱.表層巖體風化強烈,在其表部形成較厚 的松散土體,其透水性大于底部泥頁巖 ,在接觸部位易形成軟弱帶 ,而導致滑坡 。
③暴雨或長時間連續高強度降雨后 ,造成巖土體飽水 ,物質容重增大、抗剪強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地質蠕變而導致滑坡。
④河水對邊岸淹沒或沖刷,造成斜坡受浮托力和動 、靜水壓力的嚴重影響 ,斜坡易失穩下滑。
⑤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使環境條件更加惡化森林的亂砍濫伐 ,礦山的亂開濫采和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充分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 ,致使地質災害頻有發生 。如廟壩鄉境 內 5家石灰廠在生產過程中管理松懈,監督不到位 ,把石灰渣長期堆放 、存儲在 白水江 、烏撒溪和干溝等河岸最高水位線以下斜坡地段 ,在 2006年 8月 28日和 9月 7日晚,由于天降大雨 ,石灰 廠跨塌。河水暴漲 ,大量石灰渣沖人河中,導致大量魚被毒死,造成白水江水污染事故。
⑥鹽津縣是地震多發地區.2006年發生有兩次5.1級 、一次 4.7級地震 以及頻繁連續不斷的小震今年,全縣又發生了三次較大的地震和無數次余震加劇了巖土體的破壞 .形成一系列地質構造(如大大4~/.b的裂縫 ),成為誘發各類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2 鹽津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 ,鹽津縣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給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 的影響.盡管政府部 門已引起高度重視,有的放矢地編制了防治規劃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教育 ,制定防災預案 ,有效地降低了地質災害的發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地質災害的復雜多樣,當地經濟技術條件落后 ,加之對地質災害認識不足 .地質災害仍成為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仍不樂觀 ,防治工作尚存在一些問題。
①對地質災害重視不夠。區內地質災害點多面廣 .各職能部門、部分鄉鎮和基層組織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 、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措施不到位。
②地方財力匱乏,嚴重缺乏治理經費。由于地方財力匱乏 .治理經費不足,專項治理地質災害的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到位等。
③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由于每年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多,加之地質災害隱患點量多面廣,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致使地質災害點的調查不到位 ,對很多隱患點無法深入調查和進行預防,致使地質災害仍然頻繁發生。
④地質災害防御宣傳不到位。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意識淡薄 ,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時有發生 ,如森林的亂砍濫伐,礦山的亂開濫采和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充分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不按操作程序施工等不規范、不安全生產引起的地質災害和工程事故頻繁發生 ,致使 自然 生態環境遭受污染破壞的事件屢有發生。
3鹽津縣地質災害防治對策與措施
針對全縣地質災害存在 的問題和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鹽津地質災害的防治應本著“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方針.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的危害。
3.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防治工作指導思想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量多面廣 ,成災 因素復雜突發性強,形勢十分嚴峻。建立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國土資源部門承辦、有關部門配合、廣大群眾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把自然 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日常安全管理。把防治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落實到鄉鎮長、村組干部和災害隱患點村民。切實做到職能部 門主動抓,干部群眾聯合抓,群防群治,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確保領導認識到位 ,責任明確到位,措施落實到位 ,資金投入到位。
為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面到位,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制定地質災害防御預案,建立健全隱患點的防災責任制 ,健全完善災情速報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通訊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全縣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做好雨情水情、地質災害預測預報。
利用 現代 科技手段技術指導地質災害防治 ,建立全縣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引入現代技術和手段,建立全縣地質災害信息庫,對重點地段的危險性作出判斷 ,采取 科學 的應急防范措施 ,作為監控現有地質災害點的依據.有條件的地區,對重大滑坡、崩塌隱患點設立適當的自動或幾何變形監測點,做到一旦發生地質災害.能在第一時間采取應急措施。
建立醫療救護組、秩序維護組、搬遷安置組和搶險救災調度組 ,分別承擔災害發生后 的傷病員施救維護災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避免造成進一步的損失確保災害發生后搶險救災工作的有序進行。
3.2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構建人與 自然 的和諧 發展 全縣地質災害絕大部分與人類工程活動息息相關,”天災 ”難測 ,”人禍”可防,堅持”以防為主 ,標本兼治”的方針。圍繞以人為本,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普及預防地質災害基本知識 .幫助廣大 農村 地區尤其是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民群眾了解地質災害的危害,掌握地質災害監測 、撤離避災的基本常識提高農村基層防御地質災害的意識和群測群防水平 .減少地質災害特別是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使災害多發 區群眾掌握災害突發前的主要征兆和發生時的緊急處置辦法及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加強山區和居民點建設管理,幫助山區農村進行房屋選址、建設 ,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及地質災害易發區,切實減輕災害損失。
3.3規范工程開發建設行為,使其納入法制化軌道對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應遵循 ”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 對在工程建設中不按規劃設計方案操作 。不作災害危險性評估,不作地質勘察的施工隊伍或個人 .違章作業,冒險蠻干引發地質災害的,要依照有關 法律 法規從嚴從重處理。對破壞環境或擅自在松散巖土體或建筑物體上增加荷重的行為,要予以制止和處罰。今后城市規劃和建設 中,要將地質災害防治于其中.特別是要重點整治大關河和白水江岸邊的濫挖亂建和危巖附近的開山取石現象。
對礦山存在的地質災害、安全生產隱患 、生態環境等 問題 ,縣國土資源局、煤炭 工業 局、建設環保局等部 門要相互配合,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調查、檢查督促并監督采礦權人認真制定防災減災方案和整治措施 。加強對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切實做好礦山 自然生態環境恢復工作。
3.4建立群防群治 網絡 ,制定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群防群治要重點發揮鄉(鎮)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的紐帶作用,做好上傳下達信息反饋工作,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預案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對預報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高陡斜坡、陡崖、古泥石流溝(堆積區)做好巡查、監測遇臨災險情時采取緊急避讓措施 ,避免人員傷亡暴雨期 間要結合當地的天氣預報 ,并按群防群治網絡的責任區落實到鄉鎮 、單位和監測人。直接涉及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要直接將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送達到受威脅人員手中,將防災措施落實清楚凡有地質災害隱患的鄉鎮.應立足于本轄區地質災害的實際.有的放矢地制定 出防災減災預案.明確轄區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災區,進行分類管理監測信息工作要做到災害易發區 日測 日報 ,定人定崗監測.隨時洞察災害變化發展態勢 ,保持上下左右的信息聯系,為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便于災害調查組及時對轄區內險情明顯的區域或已發生災害的范圍、成 因、危害程度及發展態勢展開全面的調查 ,以有利于產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人員、物資的轉移、避讓及撤離疏散到安全地帶。
4結語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長期艱苦的任務 ,在防治災害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運作機制, 總結 經驗教訓.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降低因地質災害傳播作用而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減少地質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改善生存環境,促進生存環境與 經濟 建設協調發展達到地質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高度協調統一。
參考 文獻 :
論文關鍵詞:河道治理 全流域綜合規劃 生物防護 遼寧省
論文摘要:在評價遼寧省多年河道整治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總結了遼寧省河道防洪工程建設從以單一防洪的目標向多目標建設思路的轉變.達到河流治理模式與河流系統的整體格局相協調,恢復河道自然生態,建設人水和諧的理念,并概括總結了遼寧省河道治理的幾種模式.希望對以后的河道治理起一定的借鑒作用。
遼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江河流域之一,洪澇災害頻發,特別是最近一次發生在2005年的大洪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05.63億元。因此,解決好遼河流域的防洪伺題,是保證遼寧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遼寧省河道防洪與治理模式經過多年的努力,大江大河道按照流域綜合規劃,堅持每一個5年計劃綜合整治一條大河,使遼河流域整體防洪達到設計標準;中小型河流的治理探討出生物防護為主的新模式;城市防洪從單純以防洪為目的的治理模式逐漸走向人水和諧的治理模式。
1國內外河流治理進程
1.1國外河流治理進程
國外對河流實施以河流防洪為主的單一目標管理,以保證居民的安全,即通過建設大壩堤防等工程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但這樣做改變了河道原有特性,河流的生境趨于惡化。國外對河流生態環境的研究和實踐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河流綜合管理研究則彌補了單一目標管理的不足,從河流的研究范圍和尺度、河流系統分類和評價、河流恢復、稀釋用水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河流流量5個方面統籌考慮,以維持河流生態環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維河流生態系統,即河流在縱向、橫向、垂向和時間分量上具有連續性、相互性、融合性、延續性特點。
1.2國內河流治理進程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河道整治建設也經過了一個單一的防洪為主的時期,由于缺少對河流生態環境的正確認識。過于注重經濟建設,忽視對生態環境的維持,出現了城市和工業用水擠占農業用水,農業用水擠占生態用水的現象,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進而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極大威脅隨著近年來對環境、生態的重視,生態治河的理念才逐步受到重視。對河流的生態環境治理從原來僅對河流水環境污染進行改善和治理逐步向河流生態用水、河流生態恢復及濕地、流域生態建設等方面擴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濟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環境改善工程問。但從流域及河流兩側的社會發展、產業調整、土地及規劃控制、生態景觀建設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的成果甚少,缺乏工程實踐。
2大江大河治理模式
2.1遼寧省防汛工程體系建設現狀
經過50年的江河治理和防洪建設,已修建各級江河堤防18729km,大中小水庫926座,各類排水閘站1910座,有效提高了全省的防洪減災能力。“七五”期間,對遼河干流福德店至盤山閘河段進行系統整治,共整修干支流堤防875km,完成堤防土方9156.7萬立方米,共投入資金3.71億元。使遼河干流防洪標準達到30年一遇。2005年,遼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石佛寺水庫一期建成,使遼河石佛寺水庫以下防洪標準將達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標準為30年一遇。“八五”、“九五”、“十五”期間,分別對太子河遼陽鐵路橋至三叉河、渾河大遼河整治和繞陽河沈山鐵路橋下進行綜合整治,使其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再加上太子河干支流上觀音閣、菠窩、湯河、大伙房和鬧德海水庫等控制性骨干工程,遼河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上攔下排、堤庫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橫向比較,在全國各大流域中,遼寧省農村堤防的防洪標準是比較高的。
2.2遼寧省大江大河治理模式探討
遼寧省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是立足于流域綜合治理的層面上,以流域為整體進行規劃治理。治理模式可以概括為全面規劃,全面治理;大江大河上修建控制性骨干工程,堅持每5年全面整治一條河流使其達到設計防洪標準;河道與水庫建設相互協調,在防御大洪水的過程中進行河庫聯合調度,使整個流域達到整體防洪的模式。在2005年抗御大洪水的過程中,遼寧省在總結多年防洪調度實踐和經驗基礎上,結合遼河流域2005年汛期的實際情況,采取了“短期預報調度、及時滾動修正、汛限動態控制、庫堤聯合調度”的防洪調度新方法,發揮流域防洪工程體系作用以河庫聯合為基礎的防洪預報調度。經分析計算,水利工程體系在抗御遼河流域“2005.08”暴雨洪水中防洪效益達605.63億元其中,防洪直接效益為457.87億元,間接經濟效益為147.78億元。應用“全信息動態綜合優化預報調度”新方法產生的防洪效益為67.72億元。其中,工程化調度條件下產生的防洪為直接效益為21.12億元,間接經濟效益為46.60億元遼寧省應用河庫聯合防洪調度新方法——“全信息動態綜合優化預報調度新方法”的成功,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3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討
3.1中小河流治理現狀
遼寧省在河長16500kin的中小河流上共修建堤防約7500kni,但由于需要治理的河流太多,缺少治理所需資金,使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統性、徹底性,治理效果很不理想,嚴重滯后于大江大河的系統治理和防洪體系建設,未能建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體系。近年來,中小河流造成的洪澇災害損失占遼寧省總洪澇損失的75%以上,成為遼寧省洪澇災害的主體。自1987年以來,省政府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遼寧省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各級水利部門對中小河流治理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尋找一條防洪保安,面向經濟發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集防洪、生態和經濟效益為一體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世紀70-80年代,岫巖、莊河一帶針對河道特性,結合本地實際,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合理選擇樹種、積極施工、注重后期管理,建成了大量的生物防護工程,在中小河流治理中開始采用生物防護工程。這種新的治河理念,逐漸體現出較好的綜合效益,經過總結和推廣,目前建成的生物防護工程一半以上已經成林,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河流治理生物防護工程已在抗御暴雨洪水中顯現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3.2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研究
以前,我們把治理重點放在水毀工程修復上,屬于防御型被動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單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襲擊時,自身毀壞非常嚴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護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毀。由于單純的工程措施存在諸多問題.現實要求我們必須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20世紀70--’80年代。科技人員在鳳城調研中發現,由于資金等因素,在個別山區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壩前埋植柳干或栽植楓楊,堤后栽植楊樹的一種冶河護岸(坡)的方法比較有效。1992年,以楓楊為主的生物防護工程技術,列入鞍山市星火科研項目加以研究推廣,成果獲得市科技進步獎。“十五”以來,生態型河道建設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大連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體綠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潔無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態結構良好。在長期的河道治理實踐中,總結提出了“寬窄結合、深淺兼顧、隨彎就勢、重點防護、生態優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規劃建設思路,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狀態,盡可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在綜合以上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多年探索,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終于走出了一條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以生物防護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生物防護工程技術。生物防護工程主要適用于洪水陡漲陡落、沖刷力強、持續時間短的山區河流中比較順直的河段。經過對比試驗,發現眾多喬木中,楓楊比較適合遼寧省東南部地區,屬于胡桃科、闊葉喬灌兩生樹木,喜水,易栽植,生長速度快,并具有以下特點:①根系發達,二年生根系河株高相近,數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說法,具有較好的固灘保土作用;②具有喬灌雙生的特性,可以根據需要控制其生長狀態;③牛羊等大牲畜不食枝葉,便于管理和成活;④繁殖力強,可以自然修復,容易形成規模。
關鍵詞: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思考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09-0177-02
一、引 言
地震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極大的小概率災難事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死亡失蹤人數達80000多人,倒塌房屋312.8萬間,損壞房屋1560.9萬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次地震使很多的人失去了家園,很多人失去了親人,災難性的大地震使人們再次感到了地震的危害和自然的無情。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訓,呼喚我們要加強地震科普工作。[1]
二、加強地震科普知識宣傳的必要性
(一)加強地震科普宣傳是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要求更為迫切。而地震作為一個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隨時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嚴重影響著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人們對綜合防御,防震減災的期望更加迫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提高全民族的防震減災能力。
(二)加強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是中國國情的需要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歷史上地震活動的頻率高、強度大。據統計,我國大陸地震約占世界大陸地震的三分之一;本世紀以來全球大陸7級以上強震,我國約占35%。我們國家的許多地區,如臺灣、華北北部,四川、云南、甘肅、寧夏等都處于地震的多發地區。1920年的寧夏海原地震死亡人數達23萬之多。1976年的唐山地震死亡24萬多人。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死亡達80000多人。
(三)加強地震科普宣傳的力度,提高人民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是由當前世界各國地震預報總體水平不高決定的
大家知道地震預報是當今的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在歷史上雖然有過成功(1975年2月4日的遼寧海城7.3級地震)和比較成功的地震預報(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連7.3級地震)。但是由于目前人類對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我們的預報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為目前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尚不能完全準確預報所有破壞性地震,所以,要想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能自覺地對地震預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必須要進行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以提高大家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和自覺性。同時由于有了地震知識,可使廣大群眾增強對地震謠言、誤傳的識別和抵制能力,大大減少無震損失。
(四)地震科普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地震發生是有效減少傷亡的重要因素
汶川地震造成的傷亡,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小學生。造成中小學生傷亡的主要原因,除了學校建筑抗震能力差等工程性因素外,也包含有地震科普知識教育長期被忽視的因素。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安縣桑棗中學由于注重地震科普知識教育,開展地震緊急疏散演習,2400多名師生在1分36秒內完成緊急疏散,無一傷亡。與此對應的是距離震中約800公里的鐘祥市胡集小學在5月12日地震發生時,卻有18名小學生因擁擠踩踏致傷。由此可見,每個社會成員要將地震科普知識教育放在素質教育的重要位置。
三、當前做好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應采取的措施
(一)針對不同的群體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地震科普宣傳
一是要利用現有的網絡和其它媒體,以新聞采訪、地震知識問答和對汶川地震的報導等形式進行廣泛的地震科普知識宣傳;
二是要加大對各級領導和公務員的地震科普知識宣傳。利用各級領導和公務員黨校和行政學院學習進修的機會舉辦專場的地震科普知識講座,并組織參觀地震觀測臺站,以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對地震工作重要性認識;
三是加強對基層群眾地震科普知識的普及工作。地震部門組織人員進入街道和社區舉辦形式多樣的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活動,
四是加深廣大群眾對地震知識的了解,提高他們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
(二)地震科普知識的常規宣傳要與重點宣傳結合起來
常規宣傳是面對全民的地震知識普及性宣傳,宣傳內容以普及地震科學常識,工程地震、工程抗震知識,有關地震工作的方針、政策,國內外地震科技的進展為主,目的是提高群眾的防震意識和交給群眾防震知識,提高群眾識別謠言的能力,克服恐震心理,抑制謠言的發生和傳播。常規宣傳一般不要搞宣傳,造宣傳聲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緊張。在常規宣傳的基礎上,適當有重點地加強宣傳力度和頻率,突出減災的主題。向群眾講明震情形勢、發震背景,宣傳政府的綜合防御措施、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各種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知識、災害保險知識,使地震知識和防震減災知識家喻戶曉。有時在發生較大地震謠傳的地區,要強化辟謠的宣傳。與此同時,也要積極的鞏固應急宣傳和救災宣傳。根據各個環節的針對性不同,宣傳工作的計劃、內容和方案均有所不同。將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擴大宣傳面,突出宣傳重點。
(三)加強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學校的建設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數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在校的學生。造成這重慘劇的主要原因:
一是學校建筑抗震能力差;二是長期忽視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我們在提高學校教學建筑抗震設防標準、增強教室安全性的同時,要把對師生進行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加強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學校的建設作用在于,在學校開展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在校學生的災害防御能力較差,求知欲強,接受新知識比較容易,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速度比較快。
第二,在校師生比較集中,容易進行集中宣傳,集中培訓和訓練。
第三,每個學生都可以作為一個小宣傳員把地震科普知識帶回家,從而把地震科普知識普及的更廣。
(四)大力加強農村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住房大都沒有考慮抗震問題,農村住房基本沒有抗震設防,由于農村民居建蓋主要依靠農民自建,只有增強農民的地震科普知識,強化地震安全觀念,才能提高農村住房的抗震能力。因此,必須要大力加強農村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通過科技下鄉、科技講座、技術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民群眾的地震知識,以最大限度的減輕地震造成的損失。
(五)要采取豐富多樣的宣傳形式進行地震科普知識宣傳
通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各級政府以及省、市、縣地震局工作部門可通過電視、電臺開展科普專題講座、報告會,利用互聯網建立科普網頁,利用報刊媒體等進行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普及;還可以建設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地震科普示范學校等形式廣泛開展常規宣傳工作,進行廣泛的宣傳。在地震科普宣傳品的制作上我們可以采取編制《地震科普知識手冊》讀本和地震科普知識傳單,地震科普知識展板和地震科普知識宣傳畫冊。VCD光盤等聲像資料。要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編制《農村地震科普知識讀物》、《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識讀物》、《家庭地震科普知識讀物》、《震后地震知識應急讀物》等科普宣傳讀物。
面對病蟲災害造成的巨大損失,認清上述問題的嚴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森林資源保護學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續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義在于著重強調提高森林自身的調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綜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應逐漸向有害生物的生態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發展,這是一個策略轉移的根本方向。
對于現有的、具有一定生態系統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調控病蟲災害的能力,運用對環境和其它有益物種的生存和發展影響較小的各種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態和經濟效益可接受(或允許)的低密度,并在時空上達到持續控制的效果。對于現有的、不具有生態系統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為主的技術措施,培育適應立地生態環境的抗性樹種,逐漸取代現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喪失的樹種。對于將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態控制的策略,從造林開始就將病蟲災害的自我控制作為和高質高產同等重要的目標,以期得到自組織的人工林生態系統,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態和經濟效益町接受(或允許)的低密度,并在時空上達到持續控制的效果。對于將有的樹木個體簡單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為主的技術措施,創造抗性樹種,并根據其抗性衰退、喪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對抗性樹種適應性進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續地培育適應立地生態環境的抗性樹種。
因此,森林及樹木病蟲災害的生態控制技術和遺傳(基因)控制技術是實現我國森林保護策略轉移和扭轉被動局面的關鍵技術。
傳統觀念中,森林保護是林木遺傳育種學者培育出良種、造林學者進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種學者并沒有把持續抗性作為和產量、質量同等重要的目標進行育種,造林學者也沒有把病蟲災害的自我調控作為和產量、質量同等重要的目標進行造林。可以說,現在進行保護的森林幾乎沒有任何抵抗病蟲害的機制存在,一旦病蟲災害大發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渾身解數也難以使樹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來,森林保護學應是林木遺傳育種學和造林學的指導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病蟲災害的生態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貫徹到生產實踐當中,從根本上防治病蟲害。
生態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統生態學。一個平稀的生態系統內,物種之間協同進化,不同種的有機體或亞系統協調共生、互惠互利,和諧高效利用系統的能量,系統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領著一切可利用的生態位、攝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從而形成最佳的物流與能流利用狀態,使整個系統表現出高效和諧的持續發展。在這種協同進化過程中,物種常表現出抗逆性和變異性,這些抗逆性和變異性的基礎來源于物種基因的調控表達和變異。因此,自然森林生態系統中各種組分形成的各級結構具有自我協調、自我組織、自我維持的穩生機制,這種機制構造了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從而起到對病蟲災害的可持續控制。遺傳控制得以實施的基礎是以基因工程為主導的現代育種技術。從林木或其它動植物體內定位到抗病、抗蟲基因,并將其克隆、轉入到林木體內,表達出對特定或大多數病蟲害的持續高抗性。目前,涉及遺傳轉化的樹種已達9科19屬近30種。一些重要的樹種如楊樹、歐洲落葉松等已獲得了轉基因植株。在報導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種類最為豐富,包括了抗蟲基因、抗病基因、抗鹽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劑基因。
對林木病害的遺傳控制應該考慮兩個方面,這是由于具有兩種不同的林木病害類型。對于病原主導性病害,寄主一般體現為寡(或單)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應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單)基因,這樣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達;對于寄主主導性病害,寄主則往往體現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個基因的表達,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達抗性。寄主主導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環境因素(逆境)造成樹木生長勢下降而誘發產生的,因此,這類病害又稱作生態性病害。例如楊樹潰瘍病、爛皮病,它們一般是在環境脅迫引致樹皮膨脹度低于80%時才能夠發生。因此,如何提高樹木生長勢,增加抵抗逆境脅迫能力是防治樹木生態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這類病害的基因工程中,應轉入能夠提高樹勢、強固細胞壁的抗滲透脅迫基因。
生態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廣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潛伏侵染于樹木體內。生態逆境是這類病害的主要誘因,當逆境生態因子導致樹木生長勢下降至某一個閾值時,病原一寄主復合體開始病理過程,使寄主細胞、組織發生病變,表現出枯梢、枝干潰瘍或腐爛等癥狀,影響樹木的生長,嚴重時造成樹木的死亡。生態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潛伏侵染的特性、可長期潛伏在樹木體內,因此具有隱蔽性;由于氣候生態逆境是其主要誘引,因此具有突發性。
這類病害在北美、歐洲以及東北亞分布廣泛,各國在經歷了化學防治的失敗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種和集約栽培上,試圖通過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樹勢來最終達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態性病害由于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徑是生態控制技術。對于客觀上具有或可能出現一定演替過程、形成一定自組織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調控病蟲災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態系統,其病蟲災害生態控制的研究趨勢是:從喬、灌、草及農作物多植物種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統內的生物多樣性,改造現有林和營造混交林,為系統的演替過程構建初始可啟動狀態,使其伴隨演替過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實現自組織性,從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補償功能和自我調控病蟲災害功能。同時輔助以環境允許的人為措施,將病蟲災害控制在允許水平。對于城市綠化樹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樹木,客觀上很難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組織性的人工林生態系統,其生態性病害生態控制的研究趨勢是:通過樹木根系和根際土壤生態環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進根系的發育和發達、水分和養分的持續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預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從而保健樹木、提高樹勢、增強樹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達到持續、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關鍵詞 網絡通信安全 計算機病毒 措施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當前計算機的網絡通信技術也不斷提升,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技術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在人們獲得巨大便利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計算機攜帶病毒對網絡通信的安全埋下隱患,影響計算機的數據安全。加強計算機網絡通信的安全與病毒防護方面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網絡通信安全的內涵和內容
1.1 網絡通信安全的定義
所謂網絡通信的安全,主要指確保網絡通信相關的信息的完整、可靠、實用以及嚴格保密。其不但包含了網絡信息儲存方面的安全,還包括傳輸信息的過程中、通信鏈的路途中以及計算機網絡的所有節點處的安全性。①網絡的通信安全在與確定相應的安全措施,保證在網絡運行環境之下的信息的完整可用以及保密等方面性能受保護。
1.2 網絡通信安全的內涵
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其一,為網絡安全方面的關鍵性協議,例如PGP 加密、計算機應用層可靠安全與電子交易的安全協議、網絡層的安全協議(荷載安全的協議以及認證安全協議等)、套接口的安全協議等。其二,安全方面的服務與安全體制,如信息的保密、用戶受控訪問、身份的認證以及信息的完整。其三,典型網絡方面威脅。內容包括安全方面缺陷、惡意的攻擊、結構隱患以及計算機軟件漏洞。其四,還包括通信安全的產品,即是不同廠商生產的含特定功能的安全產品,如掃描器、防毒軟件、密碼機、防火墻、虛擬的專用網、安全網關等以及安全問題解決方案。
1.3網絡通信安全的技術分析
網絡授權訪問以及數據信息加密方面技術。信息加密的關鍵技術內含儲存信息、傳輸網絡數據、管理密鑰、鑒別數據等方面的技術;加密傳輸數據的技術是在輸入時判斷是否為合法的用戶,授權訪問的技術是進行密鑰管理,通過密鑰的儲存、產生以及定期的替換對網絡通信的安全進行保障。計算機防火墻安全技術。作為一種計算機隔離技術,防火墻主要在不同的網絡通信的執行過程中的控制訪問尺度,阻止網絡黑客對信息的拷貝、更改以及破壞。
2 網絡通信方面安全的影響因素
通常情況下,影響計算機通信安全的客觀因素比較多,會導致計算機內含病毒對整個網絡通信造成攻擊。②例如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不可靠、系統操作的失誤、自然災害影響都會對通信安全構成威脅。另外還有部分人為因素在內,例如,對數據信息的破壞和竊取(如圖1)。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近年來計算機病毒對整個網絡系統造成深遠影響。通常在病毒得到發作或者傳染時必須滿足特定的相關條件,如果條件不充分,則病毒不會發作或傳染,當前已知的病毒的條件包括以下幾方面。
圖1 黑客利用觸發病毒威脅網絡通信安全圖示
2.1 計算機硬件觸發病毒類型
部分為鍵盤觸發病毒類型,部分為計算機使用者在進行擊鍵時觸發病毒。一旦出現計算機病毒的預定鍵入,則會激活病毒。病毒被觸發的形式包括熱鍵觸發、確認組合鍵時以及擊鍵次數達到一定標準觸發。
2.2 時間觸發病毒類型
比如,特定時間段觸發病毒,當前多數病毒主要是利用特定的日期作為病毒激活的條件,③而時間觸發病毒還包括感染病毒之后累計時間段被觸發、文件寫入時間觸發等。
2.3 訪問或啟動觸發病毒類型
部分計算機內含病毒會以主機的啟動次數為前提,將啟動的次數作為病毒的關鍵激活條件;部分計算機內含病毒會以磁盤中I/O涉及的訪問次數當做前提,將特定的訪問次數設置為計算機病毒的觸發條件,另外還有部分病毒會將對磁盤訪問的次數作為病毒激活條件。
3 加強計算機的通信安全,防護病毒的相關措施
3.1 文件瀏覽以及文件下載時的安全保護
用戶在無法確定接收的文件的始發人時,尤其接收可執行的文件時,最好不輕易將文件打開;在計算機軟件的下載過程中,不可下載未知來源的軟件,特別是炸彈類的、黑客相關的軟件,在系統運行時,可安裝防火墻進行防御。
3.2 加強計算機系統的防御性能
在進行網絡通信之前,可安裝性能可靠的殺毒軟件,定期進行殺毒軟件版本的更新,如在使用OlCQ進行通信時,注意定期更新至安全性更高的版本,不隨便使用未知來源的光碟或者磁盤,堅持專盤專用。
3.3 通信密碼以及上網密碼的防護
以網絡通信為例,在使用OlCQ時申請騰訊的密碼保護,在安全設置選項中將本地消息的加密欄啟動,在公共場所如網吧等地上網時,關機之前注意刪除個人的密碼記錄以及相關信息,認真填寫密保相關的E- mail。
關鍵詞:城市;道路;橋梁;防震抗災體
Abstract: after the 21 st century, China's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of the population and wealth accumulation in the city. A large city traffic and infrastructure into the planning is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of urbanization and motorization level improvement. Plus the natural and man-made destruction leads to the city in a disaster almost two decades. The urban traffic system is materials operation channel, at the same time it or the city operation of the blood, urban earthquak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pressway system.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city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can carry out the city traffic system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improvement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cue efficiency, and to do so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city; Road; Bridge;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body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交通系統是城市的生命線,地震應急救援的效率是由交通系統抗震性能的好壞決定的。城市交通系統是生死攸關的抗震救災生命線,它是物資運送的通道,又是災害發生時人員疏散、派遣營救人員及工程隊的通道,它是城市防救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城市交通系統抗震防災規劃研究能夠提高地震應急救援效率,減少地震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地震災害及面臨的挑戰
2.1地震災害及特點
城市在國民經濟中起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中心。地震發生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如果沒有一系列先期的、以預防為主的準備,城市在地震面前顯得脆弱不堪。分析我國地震災難實例,發現城市地震災害具有以下特點:
在城市災害中放生地震的嚴重性;
在城市災害中發生地震的突發性;
在城市災害中放生地震的連鎖性;
在城市災害中生命線工程發生災害易遭破壞;
2.2 地震災害防御存在問題及挑戰
(1) 在災害發生之前,抗震防災的規劃實施后的效果很差;
(2) 在未發生地震時,城市的人們,包括居民和領導,對于抗震防災的意識很差,并且缺乏相應的地震知識和自救能力;
(3) 建筑物在人民的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工程建設質量和管理就需要投入很多的經歷,但是它們存在的問題卻很多;
(4) 眾所周知,我國有許多古建筑物,但是由于建設時科技部發達,致使抗震設防或設防標準不高,這也是由于經濟的原因造成的;
(5) 現在城市的防災減災要求已經超過了目前的城市抗震設計思想,致使其不能滿足現代化的設計。
3、抗震加固方法及措施
抗震的加固可以防止橋梁倒塌,還可以將損傷,破壞控制在穩定范圍內。根據物理學研究的橋梁抗震設計中,使用最多的是彈性的上部結構和設計延性的下部結構體系。這個體系承受重力及使用荷截的上部結構式彈性設計的,常被設計成抗震體系中的一個較強損壞,地震期間大體保持彈性。
由于地面運動引發下部結構的搖動和不同橋墩的運通相異,或相鄰橋梁段伸縮縫處的相互撞擊會導致橋梁上部結構落梁倒塌和撞擊損壞。所以,對橋梁結構而言,抗震加固的重點是橋梁的下部結構的建設。
一般來說,在橋梁加固中有兩種策略。一是使結構有足夠的強度去抵抗地震力可以增加橋的抗震能力;二是降低地震對橋梁結構的地震反應,使現有的結構強度能夠抵抗地震作用,例如增加隔震支座。
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于抗震加固也分為三個部位,使得抗震加固分為上部結構加固、下部結構加固以及減隔震加固。在對橋梁的抗震能力進行評估之后才可以對橋梁進行抗震加固,并且在其結束之后根據評估的結果來評判,是否失效或損傷的程度以及加固的可能性。由于依賴于與其他需進行地震加固的橋梁的比較,使得這個結構通常是相對的,也可以固經費。
在進行加固時,我們需要達到的目標是確定加固的程度以及加固,同時這往往也與橋梁震后的重要程度密切相關。重點點段應該高于非重點點段,對于其上的橋梁,所以其加固的程度及需要達到的目標橋梁應該達到更高的水平。
4、橋梁抗震防災體
4.1確定橋梁重要性
將關鍵點段上的橋梁分為第一級別關鍵點段(重要)和第二級別關鍵點段(一般),這是按照路網關鍵點段分析得出的結果;
第一級別關鍵點從括號中的內容就可以看出是重要的點段,但同時又是薄弱的點段,如果在這些點段中唇線問題,將對抗震工作帶來重大影響;
第二級別關鍵點雖然沒有第一點段重要,但也是段路網中的薄弱點段或者重要點段,如果損毀,也將會對救災工作帶來較大影響。
4.2橋梁抗震能力研究方法及對策
(1) 震后緊急抗震評估:為了方便震后緊急交通的快速回復,需要在震后緊急抗震評估要求在短時間內、對大面積橋梁結構給出定性的評價。
(2) 加固前初步抗震評估:為了更方便政府部門在大面積交通環境中評定橋梁結構優先加固等級,并制定宏觀加固策略等,則需要要求相對寬松的時間、對大面積橋梁結構、進行關鍵指標的量化評價。
(3) 加固前詳細抗震評估:為了方便采取切實可行加固策略進行抗震加固,需要對時間要求相對寬松、在對橋梁結構的技術現況驚醒準確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具體、定量的性能評價,并探討具體加固方案的可實施性。
(4) 加固后詳細抗震評估:判斷其能否達到的抗震性能目標的方法就是根據加固后橋梁結構的技術狀況進行具體、定量的分析。
4.3橋梁抗震能力的工具--橋梁減隔震:
(1)通過耗能的裝置,耗散一定的地震能力,從而使得橋梁下部結構的地震力減小即為減震措施。隔震裝置時通過結構的基本周期以達到降低地震力的目的,在應用減隔震設施的同時,還應該有足夠的抗震措施,因為這種裝置會帶來結構位移的增加。
·為了減小結構地震反應,應采用柔性支承延長結構周期;
·為了達到減少耗散容量,限制結構位移的目的,可以采用阻尼器裝置;
·具有足夠的剛度是保證結構在正常使用負荷的前提。
(2)橋梁減隔震裝置應具備三個功能:
·正常使用功能:正常工作的前提是使用條件下的豎向和水平向的強度和剛度保持正常,并且這樣才可以保障橋梁正常工作;
·周期延長功能:周期延長功能可以延長結構基本周期,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是因為其功能是可避開地震能量集中的頻率范圍而達到目的的;
·能量耗散功能:得到減小響應的原因是通過能量耗散來達到目的的。
5、結語
本篇文章闡述了地震對我們社會及地球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由于地震災害的原因使得我們是去了很多東西,其中尤以城市在地震中受災最為嚴重。但是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我們逐漸可以預測與預防地震的災害的發生,同時在預防的基礎上,對于城市抗震防災的基礎上,研究了一系列的對策與方法,可以使所受到的災害降到最小。眾所周知,地震時不可避免的,地震所造成的災害也是無法挽回的,但是對于地震之前的預警以及災后的重建便是我們所要極力開展的,我相信人類的力量是沒有極限的,希望以后的世界將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
[2] 《國家地震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