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交際法論文

交際法論文

時間:2023-03-27 16:56: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交際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交際法論文

第1篇

關鍵詞:交際法;運用

1對交際法在英語教學中運用的誤解

不少英語教師并不能全面理解交際法教學思想,因而產生許多誤解,如:(1)交際法教學中不包含語法和詞匯,只是教英語口語;(2)在交際法教學的課堂上看似很熱鬧,但是學不到多少東西;(3)交際法只是小組活動、角色扮演、兩人對話而已。

由于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以及在課堂操作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交際法教學在某些地方實行的效果不好,表現在:(1)由于活動形式缺乏,學生逐漸失去興趣;(2)由于語言和語法知識教得少,學生擔心考試考不好;(3)由于學生缺少語法知識,他們在交際過程中缺乏勇氣,不是怕說錯了就是不知道怎么說。

筆者認為造成以上誤解及不良效果的因素有多個,如教師本身的素質、考試的方式等等,但主要是對交際法的片面理解。因此,要想正確恰當地運用交際法,必須對它有較為全面的理解。

2全面理解交際法

要理解什么是交際法,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交際能力。根據語言學家Littlewood的說法,人的交際能力可被概括為四個較大的方面:

(1)Thelearnermustattainashighadegreeaspossibleoflinguisticcompetence;(2)Thelearnermustdistinguishbetweentheformswhichhehasmasteredaspartofhislinguisticcompetence,andthecommunicativefunctionsthattheyperform;

(3)Thelearnermustdevelopskillsandstrategiesforusinglanguagetocommunicatemeaningsaseffectivelyaspossibleinconcretesituations;

(4)Thelearnermustbecomeawareofthesocialmeaningoflanguageforms.

對交際法的片面理解主要是由于把交際法僅僅當作一種教學法,而實際上它是一種建立在一系列教學理論上的教學思想,這種教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大教學理念:

(1)交際法最大的特點是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它改變了學生學習上的被動狀態,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課堂練習上的主體地位,感到他們是在通過比較真實的語言環境學習語言。

(2)交際法強調語言的實際運用。

通過實踐來學習語言,在交際中提高語言水平,而傳統的教學法忽視語言實踐,往往是學生學習了許多語法卻不會張嘴說英語,因而被稱為“聾啞英語”。

(3)特別強調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換。

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助學者。

3交際法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

3.1教師的角色

在交際法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人,他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學生開展交際活動。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

(1)組織者。

交際法教學中,任何課堂交際活動都由教師組織發起。因此,在每次課堂活動開始前,教師要設計出引起學生興趣的各種交際活動。同時在英語課堂上又要具備教學機智,隨時處理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可預料的情況;既要組織全班和小組活動,也要關照個人需要;既要想方設法鼓勵內向的和膽怯的學生投入交際,又要巧妙地避免少數學生主宰交際活動同時不能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崇高的師德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學生“信其師而親其道”,從而讓課堂交際活動良好地開展下去。

(2)語言支持者。

開展課堂交際活動時,由于受已有知識、語言能力限制,學生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表述困難,甚至有無法進行表述的時候。這時,教師及時給與語言支持,或是直接給出表述內容,或是引導學生換種角度進行表述思維。否則,教師一旦不能做到這點,課堂活動很可能會無法正常進行下去,從而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師不僅應具備較高的英語語言水平,還應具備豐富的英語國家的民族的、文化的、歷史的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背景知識,才能做好語言支持者的角色。

(3)鼓勵者與參與者。

在交際教學法里教師有兩個重要角色,一是在課堂上促進所有參加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二是在學習教學小組中扮演一個相互依賴的參加者的角色。

教師積極鼓勵、促進所有學生全面地參加教師所設計出的交際活動,使所有學生都能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有機會進行表述。同時教師盡可能地參與到各小組討論或模擬活動或角色扮演中去,作為一個在活動中與學生相互依賴的參加者的角色,這樣,教師此時就起到一個“模范學生”的作用,能很好地帶動所有學生積極投入交際活動中。

3.2學生的角色

對教學的研究離不開對學習主體的研究。學生的角色正反映出交際法英語教學的特色優勢。

(1)主人。

在傳統教學法里,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大學英語交際教學法中,教師的“教”成為一種補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生的需要才是教學目標。不論是何種課堂交際活動,學生的行為都構成了教學活動的中心。

(2)合作者。

在交際活動進行過程中,各成員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這就是說,外語學習是以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相互依賴的方式進行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相互依賴的行為,學習者應在相互合作的環境中進行。每個學生自己的學習期望、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既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影響與引導,也可能會給別人產生影響;每個學生所做的貢獻——解釋、表達和爭辯,既可能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啟發與鼓勵,也可能啟發或刺激別人。因此,整個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團隊合作的過程,小組成員之間交流與協商、互幫互助,使每個人都在參與合作中感受齊頭并進的集體力量和共同向上的集體榮譽感,也讓每個人認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

3.3課堂互動

(1)英語教師深知交際法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

交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教學的客體。教師作為組織者,把課堂教學設計成交際過程,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互動交流空間。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從課堂活動開始就堅持說英語,師生、學生與學生間用英語交流、表達思想。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中指導學生用英語做值日報告、甚至做會話游戲。沒有做值日報告的學生以合作者的角色認真聽講,然后就報告的內容輪流提問或者發表看法,教師此時以語言支持者的角色從旁指導,幫助學生表達一些他們較難表達以及無法表達的思想,這樣,從一上課開始,課堂上就很好地形成了一種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活躍氛圍,為下一步課堂活動熱身。

(2)在課堂互動中,要多確立合作性目標學習任務而不是競爭性目標學習任務。

合作性學習更加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合作學習可以采取配對學習、小組學習等方式。學生可以在集體自學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學生與學生互動頻繁,學生以課堂主人角色主動參與各項活動,教師也以研究者與學習者的角色隨時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并且能針對作為信息反饋者角色的學生學習方面的弱點,有的放矢地重點給與語言支持。

(3)在交際法英語教學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也可以采取以合作者的角色來提問的方式進行互動。

提問互動不僅是教師問學生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問學生、學生問教師的形式。互動的提問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融合,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獲取語言交際的能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差異,盡量設置有一定梯度的問題,對于不同學生提不同難度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才不會輕易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學生回答結束時,教師應進行適當的評點,多用鼓勵性言語,使每個學生皆有展現其優點的機會。

(4)良好的課堂互動建立在師生課堂角色的靈活轉換中。

這種轉換不是單一的,而是融合的統一體。它推動著課堂互動高效地展開,師生、生生為著同一教學目標,互相配合,團結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學活動。

摘要:交際法教學在我國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已有將近20年的歷史,其效果怎樣?廣大教師怎樣看待和評價它?目的就是要分析其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情況,澄清部分誤解,分析產生誤解的原因,并想闡明“與其說交際法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不如說它是一種教學思想”。探討如何恰當運用交際法來為英語教學服務。

關鍵詞:交際法;運用

1對交際法在英語教學中運用的誤解

不少英語教師并不能全面理解交際法教學思想,因而產生許多誤解,如:(1)交際法教學中不包含語法和詞匯,只是教英語口語;(2)在交際法教學的課堂上看似很熱鬧,但是學不到多少東西;(3)交際法只是小組活動、角色扮演、兩人對話而已。

由于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以及在課堂操作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交際法教學在某些地方實行的效果不好,表現在:(1)由于活動形式缺乏,學生逐漸失去興趣;(2)由于語言和語法知識教得少,學生擔心考試考不好;(3)由于學生缺少語法知識,他們在交際過程中缺乏勇氣,不是怕說錯了就是不知道怎么說。

筆者認為造成以上誤解及不良效果的因素有多個,如教師本身的素質、考試的方式等等,但主要是對交際法的片面理解。因此,要想正確恰當地運用交際法,必須對它有較為全面的理解。

2全面理解交際法

要理解什么是交際法,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交際能力。根據語言學家Littlewood的說法,人的交際能力可被概括為四個較大的方面:

(1)Thelearnermustattainashighadegreeaspossibleoflinguisticcompetence;(2)Thelearnermustdistinguishbetweentheformswhichhehasmasteredaspartofhislinguisticcompetence,andthecommunicativefunctionsthattheyperform;

(3)Thelearnermustdevelopskillsandstrategiesforusinglanguagetocommunicatemeaningsaseffectivelyaspossibleinconcretesituations;

(4)Thelearnermustbecomeawareofthesocialmeaningoflanguageforms.

對交際法的片面理解主要是由于把交際法僅僅當作一種教學法,而實際上它是一種建立在一系列教學理論上的教學思想,這種教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大教學理念:

(1)交際法最大的特點是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它改變了學生學習上的被動狀態,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課堂練習上的主體地位,感到他們是在通過比較真實的語言環境學習語言。

(2)交際法強調語言的實際運用。

通過實踐來學習語言,在交際中提高語言水平,而傳統的教學法忽視語言實踐,往往是學生學習了許多語法卻不會張嘴說英語,因而被稱為“聾啞英語”。

(3)特別強調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換。

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助學者。

3交際法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

3.1教師的角色

在交際法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人,他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學生開展交際活動。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

(1)組織者。

交際法教學中,任何課堂交際活動都由教師組織發起。因此,在每次課堂活動開始前,教師要設計出引起學生興趣的各種交際活動。同時在英語課堂上又要具備教學機智,隨時處理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可預料的情況;既要組織全班和小組活動,也要關照個人需要;既要想方設法鼓勵內向的和膽怯的學生投入交際,又要巧妙地避免少數學生主宰交際活動同時不能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崇高的師德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學生“信其師而親其道”,從而讓課堂交際活動良好地開展下去。

(2)語言支持者。

開展課堂交際活動時,由于受已有知識、語言能力限制,學生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表述困難,甚至有無法進行表述的時候。這時,教師及時給與語言支持,或是直接給出表述內容,或是引導學生換種角度進行表述思維。否則,教師一旦不能做到這點,課堂活動很可能會無法正常進行下去,從而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師不僅應具備較高的英語語言水平,還應具備豐富的英語國家的民族的、文化的、歷史的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背景知識,才能做好語言支持者的角色。

(3)鼓勵者與參與者。

在交際教學法里教師有兩個重要角色,一是在課堂上促進所有參加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二是在學習教學小組中扮演一個相互依賴的參加者的角色。

教師積極鼓勵、促進所有學生全面地參加教師所設計出的交際活動,使所有學生都能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有機會進行表述。同時教師盡可能地參與到各小組討論或模擬活動或角色扮演中去,作為一個在活動中與學生相互依賴的參加者的角色,這樣,教師此時就起到一個“模范學生”的作用,能很好地帶動所有學生積極投入交際活動中。

3.2學生的角色

對教學的研究離不開對學習主體的研究。學生的角色正反映出交際法英語教學的特色優勢。

(1)主人。

在傳統教學法里,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大學英語交際教學法中,教師的“教”成為一種補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生的需要才是教學目標。不論是何種課堂交際活動,學生的行為都構成了教學活動的中心。

(2)合作者。

在交際活動進行過程中,各成員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這就是說,外語學習是以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相互依賴的方式進行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相互依賴的行為,學習者應在相互合作的環境中進行。每個學生自己的學習期望、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既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影響與引導,也可能會給別人產生影響;每個學生所做的貢獻——解釋、表達和爭辯,既可能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啟發與鼓勵,也可能啟發或刺激別人。因此,整個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團隊合作的過程,小組成員之間交流與協商、互幫互助,使每個人都在參與合作中感受齊頭并進的集體力量和共同向上的集體榮譽感,也讓每個人認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

3.3課堂互動

(1)英語教師深知交際法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

交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教學的客體。教師作為組織者,把課堂教學設計成交際過程,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互動交流空間。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從課堂活動開始就堅持說英語,師生、學生與學生間用英語交流、表達思想。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中指導學生用英語做值日報告、甚至做會話游戲。沒有做值日報告的學生以合作者的角色認真聽講,然后就報告的內容輪流提問或者發表看法,教師此時以語言支持者的角色從旁指導,幫助學生表達一些他們較難表達以及無法表達的思想,這樣,從一上課開始,課堂上就很好地形成了一種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活躍氛圍,為下一步課堂活動熱身。

(2)在課堂互動中,要多確立合作性目標學習任務而不是競爭性目標學習任務。

合作性學習更加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合作學習可以采取配對學習、小組學習等方式。學生可以在集體自學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學生與學生互動頻繁,學生以課堂主人角色主動參與各項活動,教師也以研究者與學習者的角色隨時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并且能針對作為信息反饋者角色的學生學習方面的弱點,有的放矢地重點給與語言支持。

(3)在交際法英語教學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也可以采取以合作者的角色來提問的方式進行互動。

提問互動不僅是教師問學生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問學生、學生問教師的形式。互動的提問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融合,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獲取語言交際的能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差異,盡量設置有一定梯度的問題,對于不同學生提不同難度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才不會輕易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學生回答結束時,教師應進行適當的評點,多用鼓勵性言語,使每個學生皆有展現其優點的機會。

(4)良好的課堂互動建立在師生課堂角色的靈活轉換中。

這種轉換不是單一的,而是融合的統一體。它推動著課堂互動高效地展開,師生、生生為著同一教學目標,互相配合,團結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學活動。

4結語

筆者認為,進行交際法教學,要緊緊抓住語言基礎知識、交際技能、文化背景知識和創設真實與半真實的語言環境等方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語言水平、教學技能和教學魅力,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交際法教學產生在西方,有它很深的環境特點和很濃的文化色彩,它是語言教學變革的產物,是許多語言學家努力的成果。它的引進在我國的外語教學界已經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該對它進行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根據我國英語教學的特點加以運用和發展,創設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學方式,既注意語言學習的規律,又注意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特點和語言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使交際法教學思想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得到合理的應用,達到促進課堂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municativeSyllabusDesig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DianeLarsen—Freeman.TechniqueandPrinciplesinLanguageTeaching,OxfordUniversityPress,1980.

[3]H.G.Widdowson.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

[4]JeremyHarmer.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1.

[5]municativeMethodologyinLanguageTeach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6]C.J.Brunfit&K.Johnson.TheCommunicativeApproachtoLanguageTeaching,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7]隋銘才.英語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

關鍵詞:交際教學法成人英語教學教學理論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外交流活動越來越多。許多人已經認識到英語在工作和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大量的社會工作人員積極接受繼續教育學習英語,為自己的工作增加動力。成人學習英語與青少年學習英語存在著許多的差異。如何能使成人學好英語?交際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將就交際教學法在成人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

二、交際教學法的概念及理論基礎

1.交際教學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指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它包括具體的教學步驟、教學活動和教學技巧,也包括有關教與學的一般性原則。理想的英語交際教學法應該是借助有效的交際教學手段,實施交際教材提供的任務,達到交際大綱所規定的目標。

2.交際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英語交際教學法理論主要受三大方面學說的影響,即社會學與社會語言學、哲學和語言學。在社會學和社會語言學方面,德爾•海姆斯首先提出關于交際能力的學說。他和岡珀斯等人,強調語言使用中的社會文化因素。哲學方面主要有奧斯汀和塞爾提出的言語行為學說。這一學說對英語交際教學法理論有間接影響。語言學方面的影響主要有韓禮德關于語言的功能、語言的銜接與連貫和社會符號學方面的學說。此外,辛克萊和庫爾特哈德的語篇分析學說也對交際法英語教學法理論產生影響。

三、交際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1.以交際為中心

交際教學法倡導的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交際活動,活動的內容圍繞教學目的展開,從而使學生在交際環境中學習語言。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學生能用英語進行有意義的交際。

2.模擬真實交際過程

交際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相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盡可能地在課堂上重現語言使用的交際過程,一般而言,交際過程中出現的交際特性大致可以歸納為:信息填補、自由交際和信息反饋三個要素。首先,交際雙方應互相提供一些對方所不知曉的信息,從而實現信息填補。交際教學法強調課堂上學生所從事的交際活動和練習都必須有信息交換,否則這只是簡單的句型操練。因此,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有信息交換內容的活動和練習,并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語言進行交際。其次,交際雙方交際的內容和方式可以自由選擇。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鼓勵學生就某個話題進行自由交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最后,交際雙方應根據對方的信息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時,應使交際教學法的課堂練習力求讓學生在完成交際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判斷對方語言、語氣和態度的能力,提高自己做出相應的語言反應能力,以求達到自己的交際目標。

3.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

交際教學法區別于其他教學法的又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對學生的語言錯誤,特別是語法錯誤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語言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創造語言結構,不斷判斷語言使用正確與否的過程。交際教學法強調意思的相互傳遞,語言的自由選擇和交際目的的實現;交際教學法認為有錯必糾的做法會使學生因為害怕犯錯誤而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會妨礙學生的自由交際,成人學生更是如此。語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給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提高自己,以求不斷接近完美。其次,根據英語交際教學法的觀點,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此種語言學習、工作和生活,即以交際為目的。最后,交際教學法不是對學生的語言錯誤不做糾正而是對錯誤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由此可見,英語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期間,學生不斷接觸和使用語言直至最終掌握此種語言。總之,由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幫助其他同學發現錯誤,或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錯誤糾正,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的做法對學生的學習更有效。

四、交際教學法的主要關系

1.教師與學生

傳統教學法強調知識的傳授,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交際教學法

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有很大區別,主要是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化。具體的講,作為交際過程的促進者,教師首先要了解和分析學生的交際能力和交際需要。教師應該認識到作為交際過程的促進者(組織和向導),教師在課堂上不是“教”學生,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指導、促進學生自己學習,及組織學生開展交際活動。作為教學資源本身,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服務是咨詢。作為交際過程的參加者,教師以和學生平等的身份加入活動,不“喧賓奪主”,不干擾交際,它既是交際的一方,又是一個觀察者。作為交際過程的參加者,教師在參加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學生們有許多潛在的能力和期望可供教師探索和利用。最后,教師也是一個研究者和學習者。交際教學法強調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的需要才是教學目標。交際教學法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學習環境。課堂上,教師只有真正的讓學生控制他們自己的聽、說、讀、寫等交際活動,學生們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學習。交際教學法強調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學習是相互依賴的行為,應該在相互合作的環境中進行。教師應在各個教學實施環節都關注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的需要。最后,在交際教學法里,學生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信息反饋者。總之,在交際教學法里,教與學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除心理障礙,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學習規律。

2.準確與流利

英語教學往往有兩種不同的要求,一是要求學生的語言形式正確恰當、符合規范。另一種要求是學生在使用外語時能夠像使用母語一樣自然、流利。區分準確與流利對英語教師有重要意義。從理論上講,教師希望學生使用的語言既準確又流利。但在實際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法比較重視準確,而交際教學法則強調流利。我們的英語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學習語音是為了學習說話,為了能聽懂別人的話;學生學習語法是為了能理解別人,也為了能讓別人理解自己;學生學習閱讀是為了能獲得信息、得到消遣,增長知識。過分強調準確會影響學生在流利方面的發展,妨礙語言的自然使用。因此,我們要加強語言流利性的培養。

3.學習與習得

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的第三對關系是學習與習得。學習指有意識地去獲得語言知識,了解和認識語法和語言規則,能夠談論這些規則。習得是個潛意識的過程,類似學母語的孩子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一樣,不是去可以追求,而是自然發展。心理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習得比學習更重要。學習能使語言準確,但習得能使人自然流利地使用語言。如果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重視一點語言習得作用的話,教師就不會急功近利,上課滿堂灌,下課搞題海戰術,陷學生于書面語法作業之中。我們也許會花時間多創造一點自然的語言學習與語言使用的環境和氣氛,讓學生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通過交際學會一門語言,而不僅僅是通過課堂句型練習來習得語言。

交際教學法所提供的交際活動鼓舞著潛意識的語言習得,因為在交際活動中,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的意思方面,而不是在形式方面。語言使用中出現的語言學習,必定主要是潛意識的。因此,正確處理學習與習得之間的關系也是交際教學法的任務之一。

五、成人英語學習特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成人加入到學習英語的行列中來。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成人學習英語成為英語教師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他們學習英語的方法和兒童是不一樣的,這也要求我們的教師要采用針對他們的有效教學方法。1.成人學習英語的特點

成人學習英語有其不同于其它學習者的特點。(1)年齡偏大。大多數處于20歲至45歲。(2)工作和家庭壓力大。日常時間安排緊張,不僅有兼顧工作和家庭,還要利用晚上和周末到學校進修。(3)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職業競爭力。英語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意識到。在城市,尤其是像廣州這樣的大型城市,對外交流多,很多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要和外籍人士打交道。為了在職業上能有更大地發展,許多在職人員不得不來高校進修英語,提高語言技能和學歷水平。(4)學習方法和策略不當。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學校多年,學習習慣和策略不能適應現在高校英語學習的環境。(5)語言學習環境缺乏。工作和生活中,較少使用英文,害怕開口說英文。(6)文化背景缺乏。閑暇時間,他們較少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這也成為他們學習中的障礙。(7)學習動力大。成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性強,主要是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和學歷證書的獲得。(8)社會經驗豐富,理解力強。

2.目前成人英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而事實上,在我國的很多課堂教學中,許多的英語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法,如語法—翻譯法等。這種在英語課堂中使用母語的教學方法,有其不利的影響。駱微微,程幼強認為其不利影響主要在于:(1)教師或學生只有把目的語(外語)翻譯成母語,才覺得真正理解了語言內容。(2)教師或學生很難辨別兩種語言在形式、語義及語用特征上的不同,只簡單地使用一些并不準確的翻譯。(3)即使當學生有能力使用外語表達自己的意思時,他們也習慣性地用母語和教師交流。(4)學生不能隨時意識到課上應該只講目的語(外語),避免使用母語。這使得許多的學習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仍然局限于擅長做語法、翻譯題,而不能熟練、恰當的使用地道的英文,口語和聽力水平仍達不到自由交際的目的。教師如何能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幫助成人學生掌握英語?張伊娜認為究其實質,交際教學法倡導的是一種以方法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它給語言教師的信息是不管在何種環境下、教何種學生、為何種目的、學習何種語言,教師所要做的最要緊的事便是以各種方法制造交際語境,幫助學生投入到教學所預設的交際活動中。下面就交際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使用,談談筆者的觀點。

六、解決方法

要使英語課堂交互活動真正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符合教學目標的需要,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語言教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1.積極營造和諧的交互情境

和諧的交互情境是實施英語課堂教學交互的基礎。首先,老師要給學生,同時也給自己營造平等、合作的教學氣氛。其次,教師要給學生一份愛心,要善于理解學生。最后,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程度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2.明確交互的要求

英語教學需要課堂交互。課堂的一定時間應用在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語言互動上面。從學生角度來說,了解教師課上的交互意圖很重要。明確交互的要求,也利于師生平等地位的確立,為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時間有效監督創造條件。另外,在課堂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設計過程,聽取學生對教學交互的意見,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交互的需要和愿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交互才有可能朝著有效交互的方向發展。

3.精心設計提問和問題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問題,并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和方式,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交互,設計問題應著眼于以下幾點:(1)問題應對學生有吸引力,使學生進入所創設的問題情境。(2)所提問題要形成逐級上升的序列,能吸引學生向交互的縱深發展。(3)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所要回答的問題。(4)為所有的學生提供平等的回答問題的機會。此外,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還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反應,對預先準備的一些問題,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修正和完善。簡言之,教師在設計問題和提問方式時,既要注意課前的充分準備,又要注意課堂的隨機應變,確保交互之路暢通。

4.加強對英語課堂教學交互的研究

英語教師應切實提高對英語課堂交互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英語課堂教學交互的研究。首先,教師應不斷探究英語課堂教學的交互模式。其次,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的互動交際能力,幫助學生克服語言交際的心理障礙。教師有必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會話技巧,幫助學生把握必要的交際策略,使他們的互動交際能力有所提高。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布置實踐性作業、利用網絡為學習載體等方式幫助成人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

七、結語

本文論述交際教學法的概念、理論基礎、基本原則、主要關系及我國成人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交際教學法在成人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及運用。文章旨在說明在成人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師能積極營造良好的交互情境、明確交互的要求、精心設計提問和問題以及加強對英語課堂教學交互的研究,將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和重點放在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上,運用符合我國成人英語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徐強.交際法英語教學和考試評估[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劉玉梅,肖肅.英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3]PaulDavies.SuccessinEnglish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2002.

[4]王慶,張鴻.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風格差異探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

[5]晨梅梅.探索與變革:轉型期的英語教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6],黃金巖.實用英語教學論[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7]于秋波,隋巖,戴衛平.論成人英語教學中的輸入與輸出[J].石油教育,2007,(1).

[8]遲振峰.成人英語教學的特點與對策[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3).

[9]駱微微,程幼強.英語專業學生對課堂使用母語和目的語的矛盾心理[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

[10]張伊娜.交際教學法問題之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4).

[11]呂飛飛.對英語課堂教學交互活動的認識與思考[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

第3篇

關鍵詞:商務英語;體裁分析;學術論文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隨著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不斷深入,對于學術論文寫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學術科研論文寫作作為各種科研學術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經成為學術交流的必備應用能力。學術論文具有高度的“規約性”,其屬于賦有特定目的的交際事件類型,因此一般遵循約定俗成的慣例,而引言是學術論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認的語步模式。根據Swales的觀點,他采取“語步”(move)和“步驟”(step)來研究學術論文的引言,進而創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為建立學術研究空間,這一模式表明學術論文引言作為一類體裁,體現了“建立學術研究空間”的交際目的。

基于體裁分析法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研究是本文關注的焦點,因為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對于整篇文章的構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引言的介紹,整個語篇的宏觀結構及典型的交際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學術論文體裁的特征結合商務語言的特定交際目標,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體裁分析對這類文章的語用策略指導具有一定積極意義。本文基于體裁分析方法討論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建構,以期能夠挖掘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語境的確定,模式的建立和語步分析的結構潛勢。

2.相關研究綜述

體裁分析理論最早是與文學研究密切相關的,之后由人種學家引入語言學領域(Swales,1990,p34)。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而今,語言學家們就體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兩個主要學派即:以斯維爾斯和巴蒂亞為代表的ESP學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馬丁為代表的澳大利亞學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觀點是“體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一組交際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韓禮德影響的澳大利亞學派則認為“體裁是一種有步驟,有目的的活動類型,其數量和社會行為的數量一致”。上世紀末,秦秀白教授對巴蒂亞的定義作過比較詳盡的總結,包括以下4個方面:(1)體裁是一種可辨認的交際事件;(2)體裁是不一般的交際事件;(3)在建構語篇時,我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4)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內行人仍可在體裁的框架內傳達個人的意圖或交際目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學派在定義上存在差異,但本質是一致的:

(1) 體裁是對交際事件的一種分類;

(2) 交際事件的分類標準由語篇的內部結構特征和約定俗稱的交際目的兩個方面決定;

(3) 體裁具有常規性和制約性,語篇內容和形式需要遵循體裁要求;

(4) 同一體裁下的不同語篇存在差異。

ESP學派的代表人物斯維爾斯和巴蒂亞是把語步(move)和(step)作為語篇分析的出發點,以學術和職業語篇為分析對象,總結歸納出特定體裁的基本語步和步驟。例如:斯維爾斯(1990)總結了學術論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結論各部分的話步和步驟,這就為高級寫作和學術英語的教學等實際應用環境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方法也都把體裁視為一種社會活動,認為體裁可能隨著交際需要的變化而變化和發展。而本文所討論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也正是基于這一學派的理論框架進行分析與演繹,并借助語料庫的思路預期這類型文章引言寫作實踐的謀篇布局。

3.研究設計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集中討論商務英語學術語篇是否具有可辨認且固定的語步?這對同類型文章的引言寫作有何意義?

3.2 研究方法及設計

眾所周知,有關商務英語的學術期刊并不很多,事實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從來源上分為2個部分:其中60篇選自于《中國ESP研究》,《商務外語研究》和《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論文集》3類與商務英語專業密切相關的期刊及會議。目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商務英語研究領域獨占鰲頭,由其主辦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國內這一學科發展最新,最全面且最專業的水平。而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則是在商務英語學科不斷發展前進的見證者,因此,選自于以上期刊及會議的60篇文章可以被視作發表于專業類期刊及會議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其余40篇選自于中國知網最新的以商務英語為題的學術論文。這些文章的選取旨在能夠多渠道的采樣文本,具備廣泛性。本研究依據斯維爾斯的學術語篇引言分析的理論框架對所選取的篇章進行了語步分析及頻率統計,并根據數據討論給出了研究結果分析與說明。

4.結果與討論

4.1語步分析

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部分的體裁結構特征:

斯維爾斯的體裁理論為體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強調交際目的的關鍵作用。他首先著重研究了學術研究論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創建研究空間”分析模式,并對引言部分進行了語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圍;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據研究地位。論文引言的語步模式、專業類期刊商英論文引言特征及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分別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別給出了非專業類期刊文章語步模式和非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

表1非常詳細的列出了斯維爾斯關于學術論文引言語步的模式建構,共3個Move,每個語步下面細化為具體的步驟層次,但當這個語步分析應用到實際刊發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時就發現,這類文章的作者并不是嚴格按照語步順序撰寫文章,即使出現循環的步驟,只要滿足寫作需求都可以實行。這一點在下面語步統計的具體數據中得到了證實。表3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中,例如摘自《中國ESP研究》中的文章,論文引言中雖然也出現了3個Move(語步),并且第一個Move中的3個Step與斯維爾斯的完全重合,但是當引言分析進行到第二個Move時,發現傳統的學術論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個步驟縮減為2個,第三個Move中的4個Step也只出現了其中2個。由此可見,學術論文的嚴謹邏輯是3個語步大框架所承載的,豐富的步驟推進會讓文章的交際功能獲得銜接鏈條的集約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體步驟也并沒有影響到語篇所應完成的交際目的,因而,對于專業類期刊中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分析可知,這部分寫作的基本架構是3個宏觀語步分別是Move 1:確定研究范圍;Move 2:提出研究具體問題;Move 3:介紹自己在研究的具體問題上所作出的貢獻(研究成果),當這3步確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語篇功能已經建立,具體步驟的參與例如表2,表3中的各個步驟實施順序使得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這類交際事件類型完整而嚴密。這也說明,學術論文引言這類語言體裁,是有一定的,相對固定的典型的整體建構形式,體裁組織著功能語體,并且這些體裁不僅有語體的共性,還具有各自不同的語言使用特點和語言組織特點。從以上的表4和表5統計的頻率可知,這些發表在中國知網非商務英語專業類期刊的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維爾斯的提出的“創建研究空間”語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結構,這主要是由于各類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為非專業類期刊所發表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對文章引言的邏輯安排并不作要求,畢竟這些期刊所刊發的是各學科各門類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論文內容的創新及結論的時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質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處其不足之處(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沒有出現在引言中,可見我國論文作者對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體問題(Establishing a niche)這一步驟的寫作習慣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問題與繼續研究這兩個語步。總之在非商務英語專業類型的期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中,語步統計頻率表基本呈現出了學術論文的引言步驟,但商務英語語篇的學術結合商務專業的特征并不明顯,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驟。但是Move1與Move3:確定研究范圍(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個步驟基本在絕大多數的文章都得到了謀篇布局時的重點陳述。這證明了斯維爾斯的學術論文語步模式是廣泛,通用及規約性的,它對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建構是有指導意義的,當然由于文章內容和交際目的的異同,當作者在應對不同的征稿意見及個人特定的寫作習慣時,引言中的各個語步有所變動。就這點而言,無論是商務英語專業類抑或是非商務英語專業類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寫作中都沒有差別。

5.結語

中國的貿易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務英語的學科建設是時展的客觀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語的教學與

研究方式是無法與現實的需求接軌的,因此,商務英語必須建立本學科實踐特有的并且可循環的認知模式,而這就一定要在理論上得到基礎層面的支持。商務英語學術科研的發展從根本上制約著此類人才的培養,商英學術論文正是承擔這類科研的載體,本文所討論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就是試圖以體裁分析的方法探索這類新興學科的學術論文的結構潛勢,體裁的雙重性即商務交際性及學術交際性使得這類特定的語篇在引言部分充分體現出了學術體裁的語步建構,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夠通過體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學術論文引言的框架指導,進而推動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的更多的探究與研討。

參考文獻: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陳平.外貿英語寫作教學新思路:語篇體裁分析理論及其應用[J].外國語,1999(3):28-30.

[6]韓金龍,秦秀白.體裁分析與體裁教學[J].外語界,2000,(1):11-18.

[7]鞠玉梅.體裁分析與英漢學術論文摘要語篇[J].外語教學,2004(2):32-36.

[8]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138-146.

[9]李戰子.學術話語中認知型情態的多重人際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53-358.

[10]李宣松.體裁分析與商務語篇[J].外國語,1997(2):26-29.

第4篇

為了規范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美國《工程索引》(EI)要求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應該用簡潔、明確的語言(一般不超過150 words),且在用詞、句式、時態、語態以及人稱等不易把握的方面做出了相關規定,以方便論文的國際交流。國家標準GB7713-87中規定,為了國際交流,學術論文應附有英文提名和摘要。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于2002年9月還專門了《學術論文英文摘要寫作質量標準》,明確規定了英文摘要的寫作規范。

但是,對于論文摘要的翻譯研究還存在很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比如,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翻譯評估標準,這勢必造成摘要翻譯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找到可行方法提高中文摘要英語翻譯較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文摘要及其英語翻譯基本概念

(一)摘要的定義和分類

國際標準IS0214-76,摘要是“對文獻內容的準確壓縮不加以解釋或評論”。

論文摘要主要有2種類型:信息型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和概括型摘要(Summarized Abstract)。信息型摘要也稱報道型摘要,主要用于實驗性和技術性較強的論文。概括型摘要也稱指示性摘要,多用于理論性較強的論文。

(二)中文摘要英語翻譯的特點

句式:句子陳述結構比較多,所包含的動詞常常是be,have等。

人稱:英文論文摘要句子的主語通常用單數第三人稱(the/this paper/article),即以論文或文章本身為主體,很少用第一人稱或作者自稱。

時態:摘要開頭表示本文所報告或描述的內容,結尾表示作者的觀點和建議的做法時,可采用一般現在時;敘述研究過程及過去的工作,多采用一般過去時;說明某課題現已取得的成果,采用現在完成時。

語態:為了突出研究成果的客觀性,避免提及有關的執行者,論文摘要英文句子的謂語動詞常用被動語態。但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表達作者或有關專家的觀點時,又常用主動語態,其優點是鮮明有力。

(三)中文摘要英語翻譯的原則

1.規范

根據目的法則,譯文要取決于翻譯目的。學術論文摘要翻譯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國際學術交流和利于學術成果的傳播,因此翻譯出來的摘要應該要符合英文摘要的國際標準。

2.易懂

根據連貫法則,譯文要能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讀性,并在目的語交際環境和文化中有意義。因此翻譯出來的摘要應該要清楚簡單、通順流暢、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3.準確

根據忠實法則,譯文應以原文為基礎,不能隨意創作。因此翻譯出來的應該要準確表達原文的內容和意義。

三、中文學術論文摘要英語翻譯中的質量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中文學術論文摘要英語翻譯中的質量問題

由于部分中文論文作者寫作的英文摘要,絕大多數都比較粗糙,質量不佳,離參與國際交流的要求相距甚遠,需要修改或者重寫。一方面是由于論文作者英文寫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多數論文作者對英文摘要的寫作要求和國際慣例不甚了解。中文論文摘要在過去英語摘要語法、用詞錯誤率降低的基礎上,出現了復合句的一致性,上下文邏輯關系和意義完整性等問題,深層原因是用英語包裝漢語思維,機械對應式的英譯漢。

(二)中文學術論文摘要英語翻譯中的質量問題解決策略

1.明確翻譯目的

即有效記錄學術成果,通過將論文的目的(Purposes)、過程(Procedures)、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s)等方面清楚詮釋。

2.分析原文

對原文的分析可以分為部分。第一部分,譯者重點關注文本外因素,確定原文提供的材料是否與翻譯指令一致。第二部分是詳細而全面地分析源文本,重點關注文本內因素。

文本有不同的功能,也因此有不同的文本類型。學術論文摘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傳遞信息、告之讀者整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和成果,因此屬于信息型文本。且不同的用途專業領域,如商務英語、、法律英語、醫學英語、農業英語、工程英語等因其特殊性,要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看英語在這些不同的領域是怎樣運用的。專業詞匯應與國際用語保持內涵一致性。

3.選擇翻譯策略

諾德根據文本功能和翻譯目的的關系,提出了“文獻翻譯”和“工具翻譯”兩大翻譯方法。“文獻翻譯”強調源語文化。重在“再現原文化發送者與原文接收者之間交際時的情境”。“工具翻譯”強調譯語文化,重在表達“原文發送者與譯文接收者之間在新的交際情境下的互動”。在文獻翻譯中,交際語言雖已改為譯文語言,但交際情景還是源語文化,源語文化的語言特征仍得以保留。在工具翻譯中,交際語言和環境變成了譯文語言和環境,原文的語言文化特征僅做交際中的參考,重點是根據譯文讀者的需要傳遞原文的實際內容。

摘要翻譯的重點是傳道原摘要的實際內容,而且盡可能滿足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學術論文摘要翻譯不能完全只依賴于文獻翻譯或者工具翻譯,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摘要內容的語法、邏輯的整體把握,提高受眾理解度。

4.構建目標文本

中文摘要英語翻譯為符合學術目的和要求的功能文本。中文摘要英語翻譯的句型應簡單凝練,一般由10個左右意思完整,語句通順的句子構成。在這個環節,摘要的翻譯可以從詞匯、句法等語言層面著手,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許多翻譯技巧。最終文本應以雙方理解一致性為目標。

翻譯的本質是“a textual thing”,及在社會和文化方面都必要且有用的跨文化交際(Gregory,Michael,What can linguistics learn from translation)。通過前面的研究,學術論文中文摘要英語翻譯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促進中文學術論文的國際交流。

參考文獻

[1]馬立軍,邱建軍,宋二春.論文英文摘要翻譯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6).

[2]姜天元,殷莉,劉亮顯.淺談中文摘要的英語翻譯[J].時代教育,2012(15).

[3]王芳芳.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談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J].中南大學,2012(2).

[4]李惠英.談學術論文的摘要及其英譯[J].語文學刊,2009(4).

(作者單位: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第5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生活環境, 不同民族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文化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語用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傳授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還要充分重視傳授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引導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差異,尊重文化差異,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論文參考網。

一、語教學的本質是實現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實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外語教學是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它不是母語教學,而是在同一種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學習另一種語言,屬雙語教學。因此,當一種語言和另一種語言進行交流時,實際發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所以說,外語教學的任務在本質上就是實現不同文化教育之間所進行的交際——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應成為外語人才培養的核心,應該全面滲透于英語各類課程的教學之中。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當非常重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提高文化素養,幫助他們沖破各自文化的局限和約束,去領略、認可或接受其他文化。

二、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外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當從文化的角度去教語言,并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由于理論和認識局限,在語言課上對文化因素的導人缺少自覺性、計劃性和系統性,把精力過多地傾注在語言形式上,而對文化問題重視不足,使得學生對中西文化在傳統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及行為等方面的差異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普遍低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近年來,我國英語教學雖然經過了一系列教學改革,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仍然過分強調語法和詞匯。我國的外語教學一直采用的是語音、詞匯、語法的精講細練模式,不注重語言的實際操練。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做題能力很強,有的甚至能通過相當級的考試。但是在實際交際場合,他們基本上屬于“聾啞型”的,以至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相形見絀,很難進行口頭交流。這種情況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尤為突出。(二)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盡管英語在我國越來越普及,但是,作為第二語言,英語目前還不是中國人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特別是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學生使用英語只限于課堂上,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很難形成講英語的習慣,更別提用英語思維了。在交際場合,他們往往習慣沿用本民族的思維模式,把本民族的思維方式移植于英語表達中,因而,語音、語法、詞匯可能正確無誤,但由于行為原則是中國式的,說出的英語也帶上了濃重的漢語色彩。(三) 忽略文化差異。當前的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圍繞各種考試進行的,很少顧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許多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并具備良好的理解表達能力,但是在與英美人的交際過程中,卻因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和了解,經常下意識地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來進行交際活動,頻頻出現語用錯誤而導致交際失敗。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交際。上述現象反映出,一個人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言、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他就能用這門外語順利地進行交際。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外語教學中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論文參考網。

(一)加強語言能力培養,提高文化素質

語言能力不僅指外語的語言知識,如語音、語法和詞匯,還包括母語的運用能力。沒有好的母語基礎就不能奢談外語能學得多好、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多強。同時,文化素質教育應該作為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眾所周知,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是溝通世界的紐帶與橋梁。借助英語,我們能了解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歷史、社會習俗、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識,加深對世界其他國家文化及其他方面的的了解。扎實的母語基礎和較高的文化素質能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強化文化意識,突出文化差異

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民族由于地理、歷史、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種種因素的影響,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因而文化帶有很強的民族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不斷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注重不同文化的比較,還應通過教材提供的語言素材,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使語言技能的培養與文化規范的教學同步進行。

(三) 營造語言氛圍,創造交際語境

在外語教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母語的交際語境,以致許多學生無從說起,也不知講得對不對。為此,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跨文化交際的語言氛圍,創造跨文化交際的語言環境。譬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影音設備,組織學生觀看原聲英文電影、電視、錄像等;有條件的話,盡量多地請外籍教師到校任教,鼓勵學生大膽地與英語母語者面對面交談,從交談中多學一些正確的句型和習慣表達;還可以讓外籍教師把他們自己在中國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告訴學生。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活躍了學習形式,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論文參考網。

(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自我完善意識

教師在培養學生系統全面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還應強調學生培養自己歸納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完善的意識,將外語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一個提高綜合素質、獲取寶貴人生經歷的過程。

總之,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掌握外語并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新時代的迫切需要。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強調掌握外語的基本規則的同時,注重了解所學語言文化知識,培養一種強烈的文化意識,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功能,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Larry. Samorar 等著. 跨文化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 趙厚憲. 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原則[J].中國英語教學,2002(6)

第6篇

【關鍵詞】 合作原則 網絡語言 數量準則 質量準則 方式準則

1. 格賴斯的會話合作原則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是美國語言學家格賴斯(Grice, H.P.)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做《邏輯與會話》(Logic and Conversation)演說時率先提出的。具體地說,合作原則便是要求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這一次交談的目標或方向。這種目標和方向,也許在談話的開頭就明確,也許在交談的過程中逐步明確;為了實現成功的交際,人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遵守著一條基本原則,即“在參與交談時,根據你所參與交談的目的或方向的變化而提供適切的話語”,這便是合作原則。格賴斯在合作原則下面構建了四條相應的準則,每條準則又各有幾條次準則。它們分別是(何兆熊,1999):

1.1數量準則(Maxim of Quantity)

1.1.1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1.1.2所說的話不應該包含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1.2質量準則(Maxim of Quality)

1.2.1努力使你說的話是真實的。

1.2.2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

1.2.3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1.3關系準則(Maxim of Relevance )

1.3.1所說的話要有關聯。

1.3.2要切合題旨。

1.4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

1.4.1要明白清楚。

1.4.2要通俗明白,避免晦澀。

1.4.3要清楚明了,避免歧義。

1.4.4要簡明扼要,避免冗長。

1.4.5要井井有條,避免雜亂。

2. 網絡語言

在網絡中,由于缺少表情和身體語言,語調等語境因素的幫助,很容易引起聽話人的誤解,于是網民,有時也會充分利用網絡上的資源把話盡量說的婉轉,顧全雙方面子。這樣,網民們往往無法遵守人們在日常交際中所遵守的合作原則。以下,本文將采用網絡語言中的一些對白來具體解釋網民們談話時對合作原則的違反。

3. 網絡語言對合作原則的違反

3.1數量準則的違反

數量準則要求人們談話時必須提供足量的信息,但不能太多。聊天室語言具有高度簡潔的特征,并且常使用非規范的縮寫。這一特征本身就是對量準則的違反,但網民們卻通過對數量準則的違反達到某種交際效果。我們看下面的例子:

例1.君臨天下:?

小豬:!!!

君臨天下:人人?

君臨天下:電影?

小豬:論文ing

香水有毒:忙吧,CU

(QQ實錄片斷)

此段對話言語主體都采用了簡明的編程方式,一方面減少了自己的負擔,另一方面也使“聽話人”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3.2質量準則的違反

質量準則是指交際雙方互相交換的話語信息內容應該是有根據的、真實的,遵守質量準則的交際者,主觀上不應該提供缺乏證據的或者是虛假的話語信息。網絡交際者可以遵守質量準則,如實地交換話語信息內容。當然,也會出現交際者一方或雙方違法質量準則的情況。

例如:網評“俺們農民愛英雄啊”

聽說一直深受俺們農民兄弟們歡迎的導演張藝謀拍了一部電影叫做《英雄》,俺真是高興呀,揣上20塊錢就奔了縣城的電影院,咋的?這電影要50?不管咋說,張藝謀,咱得支持,要是連咱都不看他的電影,還有誰看!?趕緊的,回家提前殺了年豬,賣了豬血,俺看《英雄》!好電影呀,張導真是對得住俺們,俺實在太喜歡了,害怕說不清,俺一條條列出來… 。 (摘自《英雄》網評)

首先,我們從評論中可以看出,評論者并不想贊揚這部電影,他表面說要支持張藝謀,卻是因為“要是連咱都不看……還有誰看”,可以推導出張的電影只有“農民”水平。他夸張地說要“提前殺了年豬,賣了豬血”來買票看電影,實則不滿《英雄》票價昂貴,卻又不能“物有所值”。

3.3關系準則的違反

關系準則要求交際雙方在話題內容上有直接的聯系,交際話語應該與交際目的有關。在網絡言語交際中,由于沒有明確的交際目的,網上的聊天常常漫無邊際,話題轉換非常頻繁,常常會引入不相關話題。

Tony:群里有英語好的么,翻一個句子?

Ida:我試試?

Tony:好的,“She is not into you!”

Ida:“她沒那么喜歡你”

Tony:厲害!謝謝!英語這么棒,英語專業?

Ida:是的!

Tony:哇噻,PLMM多啊

Tony:你家是西安的?今年多大了?有BF嗎?嘿嘿~

Ida:還有需要幫忙的么?

Tony:木有了!

(QQ實錄片斷)

這是一段一對一的單獨交際,網友Ida和Tony本來在討論驢友出去旅游的事情,但是Tony聽到lda的工作是模特以后,馬上對她有了濃厚的興趣,引入了和上面的話題并無密切關系的“你家是西安的?今年多大了?有BF嗎?”三個問題,而lda看到這個不愿意回答或者不想參加討論的話題后,又扯到了別的話題上,出現了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會話。

3.4方式準則的違反

方式準則要求說話要簡潔,特別要避免晦澀,避免歧義,同時說話要有條不紊。但有時為了實現某種交際目的,說話人故意違反了方式準則,使用了具有模糊語義的話語,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例如下面的例子。

A:能看看你么?PLMM?

B:不能,因為我不是PLMM,而且我很“可愛”。

(QQ實錄片斷)

我們看B的話似乎自相矛盾,單事實上,B的“可愛”指的是可憐沒人愛,B故意違反方式準則說有歧義的話,達到調侃的效果。

結論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知道,無論是在日常會話,還是網絡會話中為達到一定的目的,有時人們會故意違反格賴斯合作原則的某一準則,使會話在更加友好的氛圍中進行下去。在特定的情景下適當的巧妙的偏離合作原則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對言語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對這個理論的不斷運用,人們的言語交際能力和鑒賞水平也在日益提高。

參考文獻:

[1] 白靜、鄭仰成.從網絡聊天語言現象看言語經濟原則的應用[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10):66-68.

[2] 陳勇力.網絡時代的新“語言”-網絡語言現象分析,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4):2-5,29-33.

[3] 陳 嫻.網絡語言考察[D] .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18.

[4] 耿華.網絡語言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5):9-17,32-34.

[5] 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74-110.

[6]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9:1-10,86-118.

[7] 李蔚然.網絡語言交際對語言交際原則的運用和偏離[J],吉林大學學報2004(2):58.

第7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文化差異

 

一、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變交際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的人之間的交際”。國內學者賈玉新(1997:23)的定義更為簡單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可見,跨文化交際最顯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語言的交際者之間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簡而言之,就是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既有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也存在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詞匯隱含的文化差異,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語言系統上,可以體現在不同層面上,但詞匯作為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是整個語言系統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廣泛地反映文化差異。論文大全。事實上,詞匯隱含的文化意義往往隨著文化、時間和個人經歷的不同而變化;同一詞匯會由于不同的文化環境而表現出不同的意義。論文大全。如:“西風”與“west wind”而言,這兩詞是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對應詞,但所涵蓋的文化概念卻完全不同。在漢語文化中,“西風”指“秋風”,還喻指一種勢力或傾向,《紅樓夢》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西風有時甚至是破壞者:“昨夜西風過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王安石《殘菊》)。看來,“西風”在中國是不受歡迎的,與英語west wind 的內涵截然相反,對英國人來說,“西風”是溫暖的春風,生命的催生劑,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英國詩歌中有許多贊美西風的詩句,其中最著名當數雪萊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ode wind),在詩的最后,詩人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語表現出的文化差異。用語表現出的文化差異可以反映在許多方面。學生由于缺乏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英語的會話規則知之甚少,從而出現語篇運用失誤。筆者曾觀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請一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做一次五分鐘的教學示范,該生面對同學,說了如下一段“開場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這位外籍教師當時對這段語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國友人邀請一位中國學者到家中吃飯,這位學者在電話中不停地說“thank you。”最后還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這使得這位美國友人十分納悶,并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這位學者到底是來還是不來。

2、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間的文化差異不僅僅反映在語言交際上而且反映在非語言交際上。所謂非語言交際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交際行為,它是不依附語言代碼而進行的交際,在人類交際中起著語言代碼無法替代的作用[3]。同語言交際一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尤其是女性,在表達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較含蓄委婉。即使中國女性在微笑時,也常常“笑不露齒”或“掩面而笑。”而美國人則截然不同,相反,他們情感外露,喜怒哀樂往往表露無遺。又如,美國人伸舌頭表示對對方的蔑視和挑釁,而中國人伸舌頭是一種自知失禮或失言表示尷尬的方式;再如,美國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數目是“二”,而中國人做出同樣的手勢表示的數目卻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ds,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語言和文化,這種語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果交際雙方不注重彼此間的這種文化差異,交際時必然會有文化的不同而產生誤解,導致語用失誤,使彼此間的交流產生雜障礙。

1、文化差異會引起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若不了解文化差異,就會出現語用失誤,鬧出笑話甚至不快。讓我們來分析以下兩個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舉起祝酒:“來,來。今天各位光臨寒舍,蓬蓽生輝。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麗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嫻揚著手,那樣象轟一只蒼蠅。“……再就是,我們美麗的密斯林遠道而來。”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論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搖頭(諶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說“露西,你真是越發動人了。我想每個人看到你時,都會情不自禁愛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約瀚遜小姐笑著說:“謝謝,菲利普,謝謝你的夸獎。”)

在例(1)中,中國女士章淑嫻被男士夸“美麗”反應很強烈,用了幾個“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對男士的稱贊,欣然接受,視夸獎為一種禮貌的表示。這種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點的差異。若用中國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去對待外國人,后果不堪設想。

2、文化差異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差異,賦予語言不同的含義,如果不加了解,勢必造成交際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與漢語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內涵不同。英語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稱,其內涵與性關系有關,而漢文化中男女朋友則專指結婚前的戀愛關系,二者沒有性關系;“Valentine’s Day”(情人節)在英語文化中是指將信、卡片或禮物作為愛情的象征贈給異性朋友以表示傾慕的節日,而在漢文化中“情人”卻專指配偶以外的異性;“single parent”(單親)在英美文化指單身父親或單身母親,意味著未婚或離異,漢文化中則指離婚或喪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語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會上公開自己的身世,將孩子稱為“love child”顯示了英美對其的理解和寬容,在漢語中“私生子”卻反映了其與漢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視。

三、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表達又靠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各民族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標準是大勢所趨。如果與外國人或赴外國學習工作,就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鄉隨俗)。

參考文獻: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語言代碼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

第8篇

論文關鍵詞:語言交際中的會話含義

 

1 引言

語言在人類勞動過程中產生,是社會交際的重要工具。在日常語言交際過程中,人們并不總是有話直言,言無不盡,出于共同的知識背景人們會自動遵守經濟原則,導致“惜語如金”的結果,或為了獲得特定的交際效果比如委婉、回避、幽默等,而是采用間接策略,話里有話。如果對這些語言現象視而不見,必然會導致交際的失敗,甚而影響人際關系。格萊斯提出的會話含義理論及后人對此理論的發展為分析語言的藝術和人們有效的言語溝通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2 研究綜述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Grice)于1957年發表的《意義》一文中從語言交際的本質出發,把意義分為“自然意義”和 “非自然意義”。在言語交際中,話語的非自然意義指人們意欲表達的意義,即在特定的場合下表達出交際者意圖的語用隱含意義。在此基礎上,1975年格萊斯在“邏輯與會話”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會話含意理論及人類會話活動的一條指導原則——合作原則, 對解釋人類的語言交際活動起了重要作用。英國學者Leech 從社會學、心理學、修辭學的角度回答了人們為什么要違反合作原則,他提出人們出于“禮貌原則”人文歷史論文, 常常不愿坦率明言或者常常故意聲東擊西,解決了“合作原則”難以解釋的話語現象(索振羽 2007:87)。隨后Levinson(1987)的會話含義三原則——信息、數量和方式原則對會話含義理論進行了修正補充。徐盛桓的《會話含義理論的新發展》(1993)等多篇文章中探討了會話含義理論的內部機制,給出推導會話含義的一般規則論文開題報告范例。沈家煊把列文森《語用學》一書的各章先后譯成漢語, 內容涉及指示現象、會話含義、言語行為、預設和會話結構(高航 2004)。冉永平(2007: 56)嘗試運用非單調邏輯的推理形式來分析話語中的含意,彌補Grice含義推導的不足,為會話含義的語用推導提供不同的視角。熊學亮(2007)綜合前人的研究,進一步構建出會話含意的推理模式,使對會話含義的理解變得具體形象化。

國內研究者還探討分析了二語聽力中對會話含義的理解狀況。尚曉明(1996)以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為基礎,指出“含意否定”、“語用移情”和荷恩等級概念對英語教學的指導作用。楊連瑞,張德玉(2004)撰文會話含義理論有助于對語境中話語意圖的正確理解。倪秀英(2008)的研究發現中國學生對于理解言外之意的題目,正確率很低,學生的會話蘊涵推理能力普遍較弱。

3會話含義理論及應用

3.1合作原則

在所有的言語交際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有目的性的,或溝通信息、咨詢意見或要求索取等等。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提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 說與聽者雙方存在著一種默契, 一種兩者都應該遵守的原則,即“合作原則”(何兆熊,2000:154)。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概括而言:數量準則即所給信息不多也不少;質量準則即說真不說假;關聯準則即說話要切題;方式準則即表達簡潔忌晦澀。Grice認為說話人違反合作原則下四個準則中的一個或多個準則,就會產生特殊會話含義,聽話人根據這些原則, 結合語境,經過語用推理,得出多于字面意義的會話含義,即“言下之意”。 在合作的基礎上交際才能順利進行,但是真實交際中或出于禮貌或委婉等因素有太多“話中有話,弦外之音”等違反準則的現象,事實上這些都是說話人基于“愿意合作”的前提下違反準則而產生的特殊會話含義。熊學亮在?語用推理?一書中根據會話含意理論的合作原則,構建出會話含意的推理模式(2007:25):(A)話語+語境→含義 ;(B)違背準則→特殊含義。

如下是一個真實有趣的生活場景片1:

A: 誰把草莓全吃完了?一個不剩!

B:好像C很滋潤嗎!(B, C竊笑……)

B并沒有回答誰吃完了草莓,是違反了關聯準則,聽者應該究其原因,得出C吃了草莓,生活中B和C是兄弟,B覺得直接告狀有那么點不夠意思,又覺得不說不快或不答也不對,所以選擇了這種違反合作原則的方式,即維護了自己“不是小人”的面子人文歷史論文,又小小的“挑釁”了兄弟C。無論是當事人還是旁聽者一定能感受到這種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語言幽默感,至少弱化了矛盾。試想如果硬生生的直言,會有這種交際效果嗎?說不定還會有言語沖突。

3.2 Levinson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

Grice的四準則主要研究特殊會話含義,并且其特殊含義的推導也常憑感覺經驗而來,沒有給出具體的推理模式,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修正和補充。Levinson提出的會話含義三原則—信息、數量和方式原則是在Grice會話含義基礎上發展而來,被稱為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不再以遵循或是違反準則來推理特殊會話含義,而是以常規關系為支柱,以研究一般會話含義為核心,并且建構出會話含意的具體推導機制。這使新格賴斯語用推理機制可以在生活上得到普及運用論文開題報告范例。概括而言,根據⑴數量原則—說話人陳述信息上要不弱于你所知道的程度,聽話人則以弱否強,即“說弱不聽強”;⑵信息原則—說話人只提供不多于交際目的所需的最少的語言信息,聽話人則擴充理解,即“說少含義多”;⑶方式原則—說話人不要無故使用冗長的、隱晦的或有標記的表達式,聽話人則根據表達方式的異常推導特殊含義,即“標記意深長”。

應用量原則進行推導,有關的句子應該含有可以比較其信息強度的詞。Levinson利用荷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荷恩等級關系”。如下列各組詞的“荷氏關系”:<certain that p, probable that p, possiblethat p> <none, not all><love, like> <all, most, many, some,few> <always, often, sometimes> <must, should, may> <cold,cool>……

在荷恩等級關系中,強項蘊涵弱項,弱項否定強項。句子里有能夠進入“荷氏關系”的詞,就可以根據它們的信息強度進行推導。如生活場景片段2,媽媽到校了解孩子的表現情況:

媽媽:這孩子最近表現怎么樣?

老師:還可以吧,……

根據數量原則及荷恩等級關系,<表現不好,還可以,好,很好>,媽媽可以做出“說弱不聽強”的推斷,這孩子可能不是自己想象或期望的很優秀。相信這個場景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老師的委婉表達避免了尷尬局面,家長聽了這句話也做好了思想準備討論孩子的問題。

Levinson還表明三原則的運用中人文歷史論文,數量原則>方式原則>信息原則,并且如果并存兩種(或多種)意義相同的表達式,無標記的用信息原則推導其會話含意,有標記的用方式原則推導出無法應用恰當的信息原則推導出來的會話含義。如2009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聽力對話理解:W: I need to talk to someone who knows Baltimore well. I’mtold you lived there.

M: Oh, but I was really young atthe time.

Q: What does the manmean?

男士的應答應與女士提出的告知巴爾的摩的情況相關,但是他既沒有回答是否告知,也沒有對巴爾的摩進行介紹,而是說“我那時很小”,聽者根據“說少含義多”的推理方式和話題關聯性,擴充說話人的信息內容,推理出言外之意“現在對那里不熟悉”。事實上此處也就是把他的話與話題聯系起來,補充完整成一個清晰的因果關系“I was really young at the time,soI can provide little useful information”。

4 結語

語言交際中的會話含義現象處處可見,所謂“聽鑼聽聲,聽話聽音”,我們需要了解一些語用學知識,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共建交際和諧,促進人與人之間有效的溝通交流,同時使我們的語言更加藝術化、生動化。

參考文獻:

[1]高航、嚴辰松.語用學在中國20年綜述[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 (4).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3]倪秀英.聽力訓練中培養推理能力的實驗研究[J]. 外語教學, 2008 (4).

[4]冉永平.語用學縱橫[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尚曉明.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與外語教學[J]. 外語學刊, 1996 (3).

[6]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7]熊學亮.語用使用中的推理[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8]徐盛桓.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和語用推理[J]. 外國語, 1993 (1).

[9]楊連瑞,張德玉.會話含義理論與英語聽力教學.山東外語教學.2004(1).

第9篇

論文關鍵詞:體裁,體裁分析,英文促銷信

 

1.0 前言

近15年,體裁(genre)和體裁分析(genre analysis)成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教學領域里的熱門話題(Hyon 1996)。我國不少專家、學者都試圖把這種理論應用在具有特定交際目的的篇章上,如分析農業英語論文摘要(易興霞,2006),分析應用語言學領域學術文章的宏觀和微觀結構(楊瑞英,2006)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分析商務促銷類語篇(王宏俐, 郭繼榮,2006)等。本文擬從Bhatia的英文促銷信的體裁分析模式入手,分析主要交際目的為說服潛在客戶購買商家所提供的產品或接受其服務的英文促銷信的表現形式,圖式結構和特殊信息,并通過分析語義的文化預設和搭配意義,加深對促銷信的語言表面特征的認識。

2.0理論依據

2.1體裁

語言學中的體裁(genre)不同于文學中的體裁。Swales (1990: 45-58) 認為體裁是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對人類交際事件進行分類的結果。所謂交際事件就是人們按照特定目的和特定程式運用語言在社會中辦事的實例。新加坡的Bhatia (1993:13-16)在 Swales的體裁理論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認為:1)體裁是一種可辨認的交際事件;2)體裁不是一般的交際事件 ,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的交際事件;3)在建構語篇時 ,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4)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 內行人仍可在體裁規定內傳達個人意圖和交際目的。因此交際目的往往決定應該使用哪種體裁,而體裁的常規性又維我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體裁結構潛勢。

2.2體裁分析

體裁分析是20 世紀90 年代由Swales (1990)和Bhatia (1993)發展起來的一種分析方法。他們認為任何體裁都是由一系列的語輪構成,語步(move)和步驟( step)是語篇分析的出發點。Swales的層次動向法(move approach)常用在具體的體裁分析中,即根據不同的交際目的,對某一語篇按照意義與功能劃出層次,然后再根據層次來考察分析語言的表達形式。Swales 沒有對語步和步驟提出明確的定義,但Nwogu (1997)認為語步是一個由一系列詞匯,主題意義和修辭特征所標明的具有統一意義傾向的語篇片斷,步驟是實現語步的可供選擇的修辭策略,一個語步可以由一個或多個步驟來實現。例如英語專業畢業論文,Bhatia (1993:62)根據體裁“ 語步 (moves) 和步驟( steps)”分析理論,將推銷體裁概括成七個 “語步” (move) :1. Establishing credentials (確立資格證明) ; 2. Introducing the offer (介紹推銷內容):⑴offering the product orservice (介紹產品或服務) ,⑵ Essential detailing of the offer (介紹推銷內容的重要細節) , ⑶Indicating value of the offer (指明推銷內容的價值) ; 3. Offering incentives (激勵購買) ; 4.Enclosing documents (附寄文件) ; 5. Soliciting response(請求回復) ; 6. Using pressure tactics (采用壓力策略) ; 7. Ending politely (禮貌收尾)。在以上七個“語步” 中 ,第二語步 Introducing the offer 又是由三個步驟(step)組成的。

體裁分析模式為語篇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察視角與方式。使用體裁和體裁分析理論對某個特定語篇進行分析,是對語篇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分析的有機結合,既注重語篇結構的宏觀結構和認知結構,也注重特定的體裁結構在詞匯和語法層面的特定表現。

3.0體裁分析在英文促銷信中的應用

3.1促銷信的體裁界定

促銷信是商務英語中常見的一種語篇,它是以書信的格式由促銷人員向顧客傳遞商品或服務的存在及其性能、特征等信息,幫助顧客認識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利益,從而達到引起顧客的注意和興趣、喚起需求、采取購買行為的目的。因此它的本質是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主要交際目的就是通過向消費者的宣傳、誘導和提示,促進消費者產生購買動機,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實現產品由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的轉移。這樣的交際目的決定收信人和寫信人通常為并不熟悉的雙方,因此語言上謙虛有禮、簡潔明晰是必不可少的。

3.2 促銷信的內在宏觀結構

一封成功的促銷信在內在結構上 ,基本遵循Bhatia 的七個 “語步”的模式 ,通過吸引客戶的注意、向客戶詳細介紹所推銷的產品或服務并索求回復等語篇片斷來實現說服潛在客戶購買所推銷產品或服務的交際目的。下面我們從Bhatia的英文促銷信的體裁分析模式入手英語專業畢業論文,來具體討論促銷信的層次動向。。

Dear customer,

⑴Theunion bakers would like to announce a great offer this Valentine day. Every two kg cakeyou buy you get raffle ticket which allows you to enter into a draw which willgive you a chance to win a dinner for two at a three star hotel. You can have awonderful dinner with your loved one on the eve of Valentine’s Day.

⑵ Thebakers will arrange for the pickup and drop to the venue and you can enjoy thedinner along with the dance party at the three star hotels.

⑶Don’tyou think it will be fun to take your girlfriend or boyfriend out for dinner ona valentine’s day and make the day a special one? Imagine all that fun you havewith your loved one with tasty cuisine and exciting and thrilling dance party.To top it all you can meet famous singer and dancer who is the guest of honorthat day.

⑷Visitany of our outlets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Hurry and buy a wonderful tastycake for your loved one.

⑸Sincethe offer is valid till (time how long).please act now.

⑹Sincerely,

這封促銷信由五段組成,第一段的第一句是第一個語步: Establishing credentials (確立資格證明),通過提及在情人節要提供的一項服務來吸引顧客的注意力;第一段的第二句到第三段是第二個語步:Introducing the offer (介紹推銷內容)。第二個語步由三個步驟組成:⑴offering the product or service (介紹產品或服務) ,⑵ Essentialdetailing of the offer (介紹推銷內容的重要細節) , ⑶Indicating value of the offer (指明推銷內容的價值) 。第一段的第二句是第一個步驟,主要介紹了即將推出的服務——每買兩公斤蛋糕就能抽簽,就有機會贏得在三星級賓館的兩人晚宴;第一段的第三句和第二段是第二個步驟,詳細介紹推銷服務的細節——情人節前夕在三星級賓館和摯愛共進晚餐、共舞;第三段是第三個步驟,主要指出推銷服務的精神價值——使情人節過得特別,并能遇到明星。第二個語步是促銷信最為重要的部分,決定能否幫助顧客認識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利益,從而達到引起顧客的注意和興趣、喚起需求、最終采取購買行為的目的。第四段是第三、四個語步:Offering incentives (激勵購買)和Soliciting response(請求回復)。第四段第一句是請求顧客做出回復——到銷售點尋求更多信息;第二句是鼓勵有購買傾向的顧客下定決心。第五段是第五個語步:Using pressure tactics (采用壓力策略),Sincerely和簽名是第六個語步:Ending politely (禮貌收尾),作為傳統信件獨特的結尾方式,這一語步在促銷信中也很常見。

與Bhatia的七個語步模式略有不同的是:這封促銷信并沒有Enclosing documents (附寄文件)這一語步;而且Offeringincentives (激勵購 買)和Soliciting response(請求回復)的順序也有所不同。王宏俐, 郭繼榮(2006)認為,在語篇構建中常使用的語步是核心語步英語專業畢業論文,不太出現的輔語步是外圍語步,在促銷信中,第一、二、四語步是核心語步,由于Enclosing documents (附寄文件)這一語步是外圍語步,銷售者可根據情況決定是否使用;至于語步順序,盡管促銷信是專門用途英語里的一種,有其慣例和制約性,但我們仍可在體裁規定內傳達個人意圖和交際目的。

3.3 促銷信的文化預設和搭配意義

這實際是一封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抽獎促銷信。促銷信的最主要部分——第二語步也是以這個文化預設為先決條件的。銷售者想要促銷的商品是蛋糕,但在促銷信里,抽獎有可能贏得情人節的晚餐卻是描述的重點,這主要是商家抓住了顧客消費過程中的僥幸獲大利心理——以抽獎贏得與摯愛在情人節共進免費晚餐的機會,設置中獎機會,利用抽獎的形式英語專業畢業論文,來吸引消費者購買商品蛋糕。令人心動的抽獎活動成功地把顧客的注意力指向拉到了本應大力宣傳的產品——蛋糕上面。如果收信人不了解這個文化預設,就不容易達到促銷信的交際目的。

Leech(1981:17)認為:搭配意義是指一個詞與另一個詞連用搭配時使得該詞的意義隨語境而發生的變化。因此促銷信在詞的搭配上非常注意。促銷信使用的形容詞大多是描述性和評價性的,多為褒義詞,例如:great, wonderful, special, tasty, exciting, thrilling, famous,wonderful, 這些形容詞為收信人勾勒出一幅浪漫、激情、美味的晚餐情景。盡管這是一封書信,但口語詞匯多余書面語詞匯,淺顯易懂、簡潔明晰。銷售者為了推銷商品或者服務,常常直接使用反問疑問句和祈使句,增強引導功能,說服或敦促收信人采取購買行動。

3.4 總結

體裁分析超越了對語篇語言特征的簡單描述,力求解釋語篇的理據, 探討語篇結構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和心理認知因素, 揭示實現交際背景的特殊方式和語篇結構的規范性。促銷信具是專門用途英語的一種,把促銷信這一體裁語篇看作是一個有規律的有結構的層次動向的組合的思想, 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信函體裁,寫出目的明確、結構清晰、用詞準確的促銷信。

參考文獻:

1.Hyon, Sunny. 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Implications for ESL [J]. TESOL Quarterly, 30/ 4 :693-722, 1996.

2.易興霞.體裁分析與農業英語論文摘要[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9):28-31.

3.楊瑞英.體裁分析的應用:應用語言學學術文章結構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0):29-34.

4.王宏俐,郭繼榮.體裁分析與商務促銷類語篇[J]. 外語教學,2006(7): 32-37.

5.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6.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 London: Longman, 1993.

7.Nwogu, K. N.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 Structureand Func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 16 (2): 119-138.

8.Leech, G. Semantics [M]. Britain: Richard Clay (The Chaucer Press) Ltd, Bungay, Suffolk, 1981.

第10篇

論文摘要: 詞匯對語言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聽、說、讀、寫、譯各項能力的發展。基于高職學生的特點,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的目標,應該突出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用語法翻譯教學來夯實高職學生的的基礎,用交際教學法來提高他們的詞匯運用能力。兩種教學方法是互為補充的,兩者的有機結合對高職高專學生詞匯水平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一、高職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高層次的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規律。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職高專學生參加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詞匯量要求分別是a級3400個,b級2500個。但由于高職高專學生入學起點較低,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較差;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學習任務重。僅靠學生在中學階段形成的認知策略來完成突然增大的這些詞匯任務有很大難度。而且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詞匯的詞義、拼寫及各種用法,把英語單詞和漢語意思籠統對應,缺乏對構詞法知識和詞的文化內涵的講解。由此而來,很多學生只能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依靠機械記憶的方法來背單詞,對詞匯的掌握無法熟練到能應用的程度。 

二、有關語法翻譯法、交際法研究 

1.對語法翻譯法的再認識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遠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長期需要,社會各界對有關外語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語言學研究的日益成熟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語法翻譯法的認識逐漸變得客觀,語法翻譯法在當今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中確有其存在價值。主張采取交際法教學的學者們即使在反對犧牲了語言的運用而單純注重語言形式正確性的同時,也沒有全盤否定語法翻譯法。由于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存在局限性,因此,要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在堅持它的長處的基礎上,吸收包括交際法在內的一切符合我國教情學情的教學法的長處,擯棄其死記硬背、盲目灌輸等做法,使之適應變化的英語教學形勢,成為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 

2.交際法的誤區 

自20世紀70年代末交際教學法傳入中國語言教學界以來,對中國語言教學的思想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教師都在積極探索交際教學法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外語教學也逐漸由傳統的語法翻譯法轉向了交際教學法,使其成為我國外語教學中的主流教學法,課堂教學、教材編寫和測試考核都圍繞“交際”二字來做文章,“聽、說”在外語教學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鄭聲衡在《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評介》中提出,我們應該知道交際教學法首先是作為一種外語教學思想而不是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存在的,交際法的外語教學思想要求人們不能采取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 

三.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結合應用于詞匯教學 

樊長榮(1999)在《外語教學中的折中主義》中指出,將交際教學法引進外語教學并不是否定語法翻譯法。片面地強調交際法無疑就排斥了語法教學勝外語教學中應有的地位,片面地強調語言使用的功能又忽視語言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功能。根據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應該采取“綜合教學法”,不可偏激地推翻傳統的教學方法,也不可完全地“照搬照抄”交際教學法。應該在教學中,綜合使用交際教學法和語法翻譯法,使這兩種互補性很強的教學法的并存成為可能。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該把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的教學結合起來,滿足社會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讓外語教學的方法達到最佳合理的狀態。 

作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選定一年級同專業的兩個高職班: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控制班。利用高考英語成績和前測成績分別證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在語言水平和詞匯能力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在一學期實驗過程中,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驗班采用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相結合的教學法,即在語言輸入階段主要進行教師控制、以講解為中心的語言輸入;在知識內化階段進行教師半控制、以準確為目的、以語言形式為中心的語言操練;而在語言輸出階段進行學生控制、以流利為目的、以語言意義為中心的語言練習。 

對調查及實驗結果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和討論之后,通過高考英語成績和前測成績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語言水平和詞匯能力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在一學期的實驗后,通過后測成績分析實驗組的學生在詞匯能力方面,對照組的學生有了較為顯著的提高。由此得出結論:和單一的語法翻譯教學法相比,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相融合的方法在提高高職高專學生詞匯能力方面是有效的;在此基礎上,對今后的詞匯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教學啟示。 

參 考 文 獻 

[1] allen,e.d.and r.m.valette.classroom techniques:foreign language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2] alreck,p.l.and r.b.settle.the survey research handbook [m].homewood:mcgraw-hill,1985. 

[3] ausubel,d.p.learning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 [m].toronto: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67. 

[4] 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rd edition [m].london:pearson hall regent,1994. 

[5] 韓寶成.外語教學科研中的統計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6] 何英玉,蔡金亭.應用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7] 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8] 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6. 

第11篇

論文關鍵詞:關聯理論,化妝品廣告,翻譯方法

 

1. 引言

廣告作為一種應用語言,是當今社會廣泛使用的交流媒介。為了使廣告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間引起讀者注意,刺激其購買欲望,最終促成購買行為,許多廣告都是經多番推敲而成,用詞優美獨到,句法洗練而內涵豐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語言藝術美。優秀的廣告,不僅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同時具有一定的語言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在眾多廣告中,各種高檔化妝品廣告踴躍搶灘中國市場翻譯方法,廣告中不再僅僅強調產品一些物理屬性比如,產品如何耐用,產品價格如何便宜等,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其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時尚化以及能給消費者帶來的精神的享受來吸引更多的購買者者。那么化妝品廣告的翻譯就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

2. 關聯理論的翻譯觀與化妝品翻譯

2.1 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認為明示和推理是人類交際不可或缺的兩個組成部分。第一原則為關聯的認知原則,即指人類認知傾向同最大關聯相吻合;第二原則為關聯的交際原則,即指每一個話語或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在同等條件下,處理努力越小,語境效果越大,則關聯性越強。關聯理論并不是專門的翻譯理論,但在解釋以及指導翻譯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E.Gutt率先將關聯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中,指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系的推理過程,它不僅涉及語碼,更重要的是根據動態的語境進行動態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據的就是關聯性。在關聯理論框架下,翻譯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闡釋活動。譯者任務是協調原作意圖和讀者期待,幫助譯文讀者找到原文與譯文語境間的最佳關聯。

2.2 化妝品翻譯是指對一切化妝品相關文本和話語的翻譯,包括品牌名稱、品牌廣告語、產品特性或使用說明等。事實上對于宣揚美、創造美的化妝品文本,大多數情況下都被認為是一種廣告,并且按照功能學派萊斯提出的目的理論劃分,是屬于倡導誘發性文本。因此在翻譯此類文本時,就必須要明確文本的功能。化妝品翻譯的功能首先是信息功能,即對某一化妝品基本功能成分的描述;然后是倡導功能翻譯方法,即是要誘發讀者的做為,是原文作者一直追求實現的效果(功能)。

3. 關聯理論指導下的廣告翻譯方法與案例分析

轉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來講,廣告是交際者(廣告主)誘導和說服交際接受者(廣告受眾)接受其產品、服務等的言語行為。在交際過程中,人們總是用最小的認知努力來獲取最大的語境效果的,廣告受眾一般很少會花大量的時間來仔細研讀廣告,因此廣告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吸引住廣告受眾,并應迅速說服他們做出購買的行動。這樣一來,在交際雙方共享的認知環境下,一些對交際雙方而言不言自明的東西常常會被省去。而對于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交際,由于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知識各不相同,缺乏共享的認知環境,消費者只能通過譯者對廣告主交際意圖的推斷,在譯者和消費者共有的背景知識下,接受原交際者的交際意圖論文怎么寫。只有基于這種共有的背景知識,原交際者才有可能與接受者進行交際,并認為接受者會理解其交際意圖,也正是基于這種共有知識,接受者才可能正確理解原交際者的交際意圖。這就要求譯者在進行廣告翻譯時,打破原語廣告詞和句這些屬于語言層次的東西的束縛,從原交際者(廣告主)明示的交際行為中尋求出最佳關聯性,然后在譯者和譯語接受者(廣告受眾)共知的認知環境下傳遞給譯語接受者,實現原交際者的意圖,誘導廣告受眾接受其產品或服務。為實現這一目標,可采用一下幾種方法進行翻譯:

3. 1 直譯

當原受眾與目標受眾具有相同的認知語境,目標受眾能通過最小努力獲得最佳語境效果時,就可以采用直譯翻譯策略。在翻譯以事實信息為主的推銷產品或理念的化妝品廣告時,常用直譯翻譯策略,以達到同原語在形式與內容上的最佳關聯。例如: The most unforgettable women in the world wear R e v l o n(這世界上最令人忘懷的女人都用—露華濃)。按照關聯理論,交際者在明示過程中傳達意圖,而消費者閱讀廣告則是一種潛在的推理行為,要看能否實現最佳關聯就是要看雙方的認知語境是否能幫助達成最佳語境效果。這則廣告都以女性為讀者對象,中國女性同西方女性一樣具有不斷追求美的心理特點,因此在中國商家與西方商家共有相同的認知環境。此時明智的譯者需要首先從源語文本交際者的明示行為中找出最佳關聯,然后采用直譯法將交際者的意圖傳達至目標語觀眾。目標語觀眾則因共有的那部分認知環境(對美的認識)接受到交際者的意圖。

3.2 轉換法

當原語中文化征象在譯語中出現缺省時采用意譯法,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轉換:

3.2.1轉換文化內涵

如果在形式上貼近譯文時可能導致對原文聯想意義的誤解,或者對正確理解原文的風格造成重大損失,那么對譯文進行必要的調整來反映原文的聯想價值就十分重要。例如“飄柔”。這個品牌下面有一系列的洗發護發產品,它們的賣點是秀發柔順、光澤,在中國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事實上該品牌在最早投放的美國市場英文名字叫“Rejoice”,它是一個動詞,意為:feel or show greatjoy,無論在詞性還是在語義本身都符合西方人獨立、表現自我、強調自我感受的性格和講求個性的審美觀念。如果采用直譯手段將此品牌漢譯為“歡喜”或者是“高興”,實在難以激發中國女性的購買欲。而譯為“飄柔”,蘊含了秀發烏黑、柔順、絲綢般質感的意向,符合中國女性的含蓄美和對烏黑柔順秀發的渴求,產品的功能和賣點不言而喻。消費者甚至覺得買了這個產品自己的頭發也會有“飄柔”的感覺,也會成為擁有柔順秀發的淑女。這種對文化內涵上的轉換讓品牌與消費者的共有認知語境最大化,從而實現了最佳關聯。又如Dior Addict ultra-gloss reflect 迪奧閃爍魅惑唇膏 。addict本意為“吸毒的人”或是“沉迷的人”,不宜采用。此處譯者是要在第一個明示—推理過程中扮演讀者推理出品牌商家的意圖翻譯方法,即營造一種濃烈的迷幻氛圍,讓讀者心動,忍不住嘗試。然后,在第二個明示—推理過程中扮演交際者明示意圖。在傳達(明示)意圖中,如果迎合中國傳統保守的審美, 翻譯為“魅力”或是“吸引力”則使源語交際者強調的那種氛圍蕩然無存,導致交際失敗;這里用“魅惑”則成功地實現了雙贏,一方面,源語交際者的意圖得意準確傳達。另一方面,讀者(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和期待得到了極大滿足。

3.2.2 轉換修辭手法修辭是使語言表達準確、鮮明而生動的一種文字運用手法,也是使文字表達的內容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有效手段。為了增強廣告的審美功能和勸說功能,譯者常盡力或移植原文的修辭格,或以一種修辭格替換原修辭格,或將無修辭格的原文以一種帶修辭格的譯文表現出來。例如:Colors that last SO long.Blend SO smooth.Stay SO true.(That’s no lie!) 經久不褪的色彩,勻稱平滑的調和,形象逼真。(絕非謊言!)廣告原文采用了排比句式。并反復使用程度詞so,產生強調產品功能的作用,而譯文則采用漢語四字結構,對仗丁整,讀起來韻律和諧。易于記憶,使人們在記住了該產品之后,就會采取行動去購買,從而達到廣告促成購買的目的。又如飄柔(Rejoice)的廣告語Start ahead的譯文為“成功之路,從頭開始”。譯文采用了雙關這一修辭手段。飄柔是洗發水的品牌名稱。所以從“頭” 開始;另外,中國文化中有“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的觀念翻譯方法,意蘊耐人尋味。

3.2.3 轉換語序

英語語法是顯性的、剛性的,而漢語語法是隱性的、柔性的,因此英語重時體,重形合,詞序比較靈活,漢語則輕時體,重意合,詞序相對固定。英語廣告漢譯時,為了照顧漢語讀者的語言審美習慣,譯者常常求助于句式變換手段。例如: Make up yourmind before you make up your face.化妝前慎選化妝品。此廣告中按時間順序修改了語序,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從而無需多加思考即獲得最佳關聯。

3.3 替代當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征象不同時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譯與意譯的結合。英語和漢語的歷史都源遠流長。其中的歷史文化傳統逐漸積累沉淀下來,形成了詞匯的文化意義論文怎么寫。所以,如果外來文化在進入漢語社會的時候,能夠依托于我國的文化傳統,就較易引起國人的認可。如Revlon品牌被譯為“露華濃”。 這三個字是取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清平調》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聽來高雅又艷麗。又如,我國古代喜歡把美人形容成“玉”,因此Olay其漢語商標譯為“玉蘭油”,令人想起女子的花容月貌。

3.4 重構( rebuilding/ recreation)

從關聯理論來看,為獲得語用效果,實現廣告主意圖,有時有必要改變原廣告文本內容和形式以迎合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以及語言習慣。重構綜合運用多種翻譯策略與手段來疏解或化解原語的文化信息,再現原文的關聯性。如美國品牌Neutrogena被翻譯成“露得清”,該品牌源于拉丁文字“Neutralis”和“Genus”,意為“新生”。兩個文字綜合起來則蘊涵著“創造自然效果”的意義。該品牌創始時以一款舒適清潔皮膚的香皂聞名,被譽為“來自比利時珍貴的香皂”。將Neutrogena譯成“露得清”,雖然看不出與其字面的意思有太大的聯系,但是恰到好處的吻合了其品牌故事中潔凈,清透肌膚的初衷。又如:It cleans your hair gently without harshly stripping off all theessential oils or leaving any strange ones behind. So all the health and beautyof your hair shines through.洗發精把您的頭發輕柔地洗得干干靜靜,而又不讓所有的香精油統統洗掉,也不留下任何異樣的油類。所以,您的頭發異常健美翻譯方法,閃耀著光彩(洗發精廣告)。該例的第二句是個隱晦而形象的暗語,譯得靈活、準確、鮮明、生動。特別是“光彩”這個詞美麗動人,非常傳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還有一個中文廣告英譯的佳例:隨身的綠蔭。Green shadow which kisses your skin(愛蘿莉護膚膏)。 護膚膏是防日曬燒傷皮膚的。作者將這種功能喻為“隨身的綠蔭”,體現出了非凡的想像力,形象地介紹了產品的功能,給人留下生動的印象。

4. 結語

綜上所述,化妝品廣告屬于一種特殊的交際行為,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吸引顧客,最終讓顧客做出購買行為。因此,在翻譯時應深入研究譯語受眾的認知環境, 。以關聯理論為指導,合理應用直譯、轉移、替代和重構等翻譯方法,以內容及目的為導向,大膽超越原文詞和句的限制,以幫助化妝品消費者找到原文與譯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達到最佳交際效果,從而最終實現譯文說服顧客購買的功能。

參考文獻:[1]劉璨.關聯論指導下的英漢廣告翻譯策略[J] .華章,2010(32) [2]張婧.接受美學視角下女性化妝品商標的翻譯[J].安徽文學,2009(6)[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理論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譚衛國. 英漢廣告修辭的翻譯.spdc.shnu.edu.cn. [5]景博. 從關聯理論看英漢化妝品廣告的翻譯 [J] . 科技信息,2009(20)

第12篇

摘要:本文從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普遍較差這一實際情況入手,以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探討如何通過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途徑,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英語專業人才越來越高的要求。

1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生活的全球化,英語作為國際交流與合作所必須的能力,已成為時代的發展對現代人基本的素質要求。然而,社會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不令人樂觀:上海《文匯報》2001年6月12日發表一則題為《咱說英語,老外不懂》的報道,該報對在滬的獨資企業及合資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均有70%的企業對大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表示不滿。膠東在線網3月13日訊:記者在05年煙大畢業生見面會現場看到,前來應聘外語類空缺職位的50多個畢業生大都通過國家英語6級甚至8級考試,但當他們面對面與老外對話時卻磕磕絆絆,甚至連一些基本的口語都不會,令主管招聘的外籍人員直皺眉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發現有的學生甚至連外籍教師問他“whatdoyouhaveforyourbreakfast?”這樣簡單的問題都答不上來,原因是這位學生不知道“稀飯和饅頭”用英語怎么說。諸如此類的現象俯拾皆是。作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課外活動在提高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外活動能創造交際活動情境,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和諧發展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交際能力是語言的綜合體現。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wellhymes認為,交際能力不僅包括對一種語言的語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包括對在何時何地、以什么方式對誰恰當使用語言形式進行交際的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涉及到語言、修辭、社會、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包括一個人運用語言手段(口頭語或書面語)和副語言手段(身勢語)來達到某一特定交際目的的能力。而語言學家littlewood則將交際能力概括成四點:掌握語言知識,并能運用語言清楚地表達思想;不僅掌握語言知識,還了解這些語言知識在交際中的作用,學習者在使用語言時應考慮自己的社會地位及社會語境并能從聽者的反應中判斷出所用語言是否恰當;學習者必須了解語言的社會含義,能使用英語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語言。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交際能力主要指的是達意(能夠用目的語將所指的意義表達清楚)及得體(什么人在什么場合下說什么話)。本論文由無憂51lunwen.com整理提供20世紀70年代,m.halliday等語言學家就提出“外語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的。”

1975年,bruner和halliday指出“:itistheurgetocommunicatethatstimulatelanguagetogrowinchildren(bruner,1975)。(兒童語言增長的刺激因素是交際的欲望。)1992年,littlewood又指出“:andforadults,themostimportantfunctionoflanguageistofacilitatecommunicationwithothers.”(對于成年人來說,語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易于與他人交流。)隨著心理語言學和英語教學法的發展,英語課外活動的價值為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師所關注,出現了不少有關課外活動的文章,但其主要內容多半僅限于對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的分類和列舉,而實證性的研究做得還很不夠。本課題旨在通過對課外活動的實踐研究,闡明課外活動在英語交際能力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大學生對英語課外活動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探討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新方法,提高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2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1皮亞杰的理論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提出,知識是不能簡單地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每個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意義建構。因此,“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2.2美國學者喬以斯、威爾等人的“角色扮演”論“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將模擬社會成員交往的過程,學生通過協商的方式,學習學術領域的各種知識,以便在將來能有效地從事解決真實社會問題的工作。

3課題研究的目標、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

3.1目標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課外活動在英語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提出開展課外活動的意見,制定活動方案;制定課外活動目標和評價方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通過開展課外活動,使學生能夠和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比較流利的會話,能較準確地表達個人意見、情感、觀點等,提高學生的口語、發音、準確表達、英美文化知識、中西方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策略,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具體包括:情感目標、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1)情感目標: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親身感悟活動帶來的生機和活力,充分認識活動在交際能力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學生對課外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培養起熱愛英語的思想感情。2)認知目標:了解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語言知識的積累、沉淀和轉換,經過思維輸入和輸出信息,達到交際的目的。3)技能目標:通過課外活動,使學生掌握語音、口語、中西文化差異、交際技巧和原則,從而達到成功的交際目的。

3.2主要內容本課題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學有序、切實有效地開展課外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對學生認識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進行詳細的目標規定,從而建立英語課外活動的目標體系。(2)根據專業特點和就業趨向,安排課外活動內容,初步形成相對完整的課外活動內容體系。(3)根據活動目標和活動內容,探索英語課外活動方式,確定活動時間、空間及程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強的英語課外活動模式。具體活動包括:英語聽力訓練活動、英語朗讀訓練活動、英語角活動、英文歌曲演唱、英文短劇表演、英語模擬課堂等。

3.3研究方法實踐研究法。

4課題研究的步驟和主要階段成果

4.1實施步驟第一,對本系2005級學生的英語語音、口語、聽力、閱讀水平進行測試:做好測試成績的登統、分析和測試資料的保存,為課題研究做準備。第二,調研2005和2006級學生的課外活動現狀,進一步擴大學生社團,完善社團章程,制定活動計劃。第三,廣泛開展課外活動:重點是英語朗讀、英語朗誦、英語演講、英語角活動等。第四,通過語音、口語測試、參加河北省“世紀之星”英語口語大賽、系內組織英語朗讀、朗誦、演講比賽、匯報演出等活動,對課外活動效果進行檢測,最終寫出研究報告“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實踐研究”。

4.2主要階段成果(1)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現狀分析(調查報告)。(2)提高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對策研究——學生社團建設與社團活動章程(研究報告)。(3)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培養及課外活動計劃(論文):英語聽力訓練活動計劃、英語朗讀訓練活動計劃、英語角活動計劃、英文歌曲演唱活動計劃、英文短劇表演活動計劃、英語模擬課堂計劃。(4)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5本課題最終研究成果及成果形式

5.1研究成果“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5.2成果形式活動資料及圖片;獲獎榮譽證書;學術論文及研究報告。

參考文獻

[1]丁炎珍.大學生課外英語學習策略的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3.

[2]王良.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遼寧教育研究,2004.

[3]衛艷珍,王海花,賀鵬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中國教育與經濟論壇,2004.

[4]曾新.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華中師范大學,2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梁县| 武冈市| 开阳县| 宜君县| 兰溪市| 蓬安县| 育儿| 邮箱| 永嘉县| 桂林市| 肥乡县| 金华市| 乌拉特前旗| 正镶白旗| 招远市| 北流市| 阳东县| 察隅县| 东城区| 三穗县| 黔南| 黎城县| 本溪市| 石楼县| 汾西县| 沈阳市| 乌审旗| 理塘县| 竹山县| 郑州市| 常山县| 墨脱县| 福安市| 兰西县| 英超| 板桥市| 盐源县| 霍山县| 正蓝旗| 汶川县|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