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54: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產品國際貿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
中亞五國與中國毗鄰,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屬于典型的大陸氣候,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中亞五國在以土地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如哈薩克斯坦的小麥,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還比較欠缺國際貿易論文,尤其是反季節水果、蔬菜以及加工農產品等。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生產的優勢不在于農業生產資源而在于農業生產水平高,因此,我國與中亞五國在農業合作領域,尤其是農產品貿易方面存在著十分廣闊的合作前景。隨著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和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布媧鶼·阿布拉2008)。總的來說,積極開展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加強農業區域經濟合作,對于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和農產品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對于提高我國糧食安全和資源性短缺農產品的供給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期刊網。
一、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總量與趨勢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由來已久,聞名與世的古絲綢之路就是雙方經濟貿易與文化往來的有力見證。在經貿交往的過程中,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形成了較好的歷史基礎。自2000年以來,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給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平臺。2003年《上海合作組織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規定把農業等領域作為經濟合作的優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應的實施措施和計劃。2006年上合組織部長級會議也再次強調,要把農產品貿易和農業合作作為重大的合作領域。在近十年中,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得到的高速的發展。
2000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僅為10102萬美元,其中出口2941萬美元,進口7161萬美元。到2009年國際貿易論文,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已經上升到52386萬美元,其中出口27335萬美元,進口25051萬美元。不考慮物價與匯率的情況下,總貿易額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長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進口增加了2.5倍。從貿易趨勢來看,在過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國從中亞進口農產品要大于出口農產品,雙邊貿易一直呈逆差。從貿易總量來看,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規模還較小,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進出口額
哈薩克
斯坦
吉爾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庫曼
斯坦
烏茲別
克斯坦
中亞五
國合計
占中國農產品進口、出口及總額比重
2000年
出口額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進口額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進出口總額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額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進口額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進出口總額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額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進口額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進出口總額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額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進口額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進出口總額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額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進口額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進出口總額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額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進口額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進出口總額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額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進口額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進出口總額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額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進口額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進出口總額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額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進口額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進出口總額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額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進口額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進出口總額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523.86
0.45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期刊網。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貿易額總體呈上升趨勢,2000年為6079萬美元,2009年為14635萬美元,年均增長9.18%,;出口穩步增長,進口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國際貿易論文,2007年開始出口大于進口。中國與吉爾吉斯坦的農產品貿易額較小,2000年為1013萬美元,2009年為10451萬美元,但發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長率為26.29%,2005年開始出口大于進口。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額最小,2009年與兩國的貿易額為4936萬美元,只占中國與中亞農產品總貿易的9.4%,但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34%和19.33%,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農產品貿易發展最快,2000年為2060萬美元,2009年為22363萬美元,年均增長26.93%,其中進、出口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4.2%和12.3%,進口遠大于出口。
圖1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變動趨勢
(二)農產品貿易結構
1.市場分布
表2 中國在中亞五國農產品市場中的貿易比重 單位:%
年份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2000年
60.2
10.0
3.7
5.7
20.4
2001年
63.7
16.1
2.5
3.5
14.2
2002年
48.3
9.0
2.0
3.0
37.8
2003年
28.3
5.0
6.0
1.7
59.0
2004年
17.3
4.5
1.2
2.4
74.6
2005年
17.0
7.0
1.4
3.5
71.2
2006年
15.3
11.8
1.5
1.5
70.0
2007年
19.9
18.0
1.3
4.0
56.9
2008年
22.8
20.2
2.0
4.8
50.2
2009年
27.9
20.0
2.9
6.5
42.7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中,中哈貿易所占的比重在縮小,由2000年的60.2%下降到2009年的27.9%,其中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國際貿易論文,由2000年的45.9%上升到2009年的46.5%,進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66.1%下降到2009年的7.7%。中吉農產品貿易比重增大,2000年為10%,2009年為20%,其中出口比重由10.1%上升到34.4%,進口比重由10%下降到4.2%。中塔、中土農產品貿易比重很小,變化也不大。中烏農產品貿易比重從2000年的20.4%先上升到2004年的74.6%,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2.7%,其中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12%,進口比重由2000年的53%上升到2009年的76%。可見,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市場逐漸呈現多元化,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是我國在中亞最大的出口市場,而烏茲別克斯坦是我國在中亞最大的進口市場。
2.產品結構
聯合國統計委員會(SITC)將農產品分為四大類,第一大類(代碼為0)為食物及活動物,第二大類(代碼為1)為飲料及煙類,第三大類(代碼為2)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第四大類(代碼為4)為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表3是2000—2009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各類農產品貿易額的平均值國際貿易論文,具體反映出中國與中亞的農產品貿易結構狀況。
表3 中國與中亞五國四大類農產品的貿易狀況單位:萬美元
農產品
種類
進出口
哈薩克
斯坦
吉爾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塔
土庫曼
斯坦
烏茲別
克斯坦
中亞
五國
第一類
進口
102.1
68.4
0.0
0.2
8.0
178.8
出口
5469.3
3518.2
375.0
262.7
1778.9
11404.1
第二類
進口
1.2
0.2
0.0
0.0
0.0
1.5
出口
80.8
95.2
0.7
0.0
0.6
177.3
第三類
進口
3886.5
1707.8
447.4
1188
22430
29660
出口
105.1
39.4
19.3
43.0
107.2
314.0
第四類
進口
2.9
0.0
0.0
0.0
0.0
2.9
出口
26.8
39.0
30.1
0.4
4.3
100.5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期刊網。
中國對中亞國家主要出口第一大類農產品,即食物及活動物這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95%,中亞國家對中國主要出口第三大類農產品即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占出口總額的99.3%,其中主要是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等農產品;其他兩類農產品貿易量較小,主要是我國對中亞的出口,而且在同一類農產品上,進、出口額差距很大。可見,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呈現產業間特征,總體上貿易結構較單一。
在具體農產品類別上,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比較多樣化,2009年除了煙草及煙草制品、動物油脂外,在其余類農產品上均發生了貿易,主要出口奶產品和蛋類、魚及魚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主要進口生皮及皮革、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農產品貿易中,出口類別較多,大量出口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進口類別較少國際貿易論文,主要進口生皮及皮革和紡織纖維。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中,出口類別多于進口類別,對塔吉克斯坦主要出口谷物及谷物制品和混合食物原料,進口生皮及皮革;對土庫曼斯坦主要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進口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中烏農產品貿易中,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大量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進口只有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值得注意的是,紡織纖維的進口遠遠大于對烏茲別克斯坦的農產品總出口,貿易結構單一,且極度不平衡。
二、研究方法及指標選擇
(一)研究方法
兩國間貿易的互補性可以從產品和貿易比重等角度來考察。從產品的角度看,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反映了某類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如果兩國在同類商品上的比較優勢相似,則存在較強的競爭性,反之則互補性較強;產業內貿易指數反映了兩國同類產品的雙邊貿易,通常該指數較低表明貿易呈產業間貿易特征,互補性強。從貿易比重的角度看,貿易強度指數反映了一國對另一國某類產品出口的比重與世界該類產品出口比重的比值國際貿易論文,該指數越大說明對方市場對于本國的重要性越高(凌振春2006)。
由于各個指標分別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單獨用其中某個指標來衡量兩國間的貿易關系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文綜合采用這些指標來判斷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
(二)指標選擇
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由Balassa1965 年提出,通常被用來衡量一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其公式為:
RCAij=
其中Xij表示國家j的i 類商品的出口值,Xtj表示國家j 的出口總值,Xiw 表示世界上i 類商品的出口總值,Xtw 表示世界出口總值。一般認為,RCA>1 表明該國在該類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RCA>2.5表明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期刊網。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衡量一國商品的競爭力有其局限性。首先,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所揭示的是商品流通領域的相對優勢而非生產領域的相對優勢。其次,它容易受產業和貿易政策的干擾;政府對本國產業的干預會引起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失真。
2.貿易強度指數(Trade Intensity Degree)
貿易強度指數反映兩國間雙邊貿易額與他們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的關系。其公式為:
TIij=
其中Xij為國家i對國家j 的出口額;Xit為國家i 的出口總額;Xwj為世界對國家j 的出口額;Xwt為世界出口總額。TI 指數大于1表示i 國對j 國某商品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j 國在世界該商品進口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兩國貿易關系較為緊密,反之亦然。貿易強度指數是一種反映結果的指標;通常兩國間貿易互補性越強,該指數越高。
3.產業內貿易指數(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產業內貿易指數通常用來分析工業制成品貿易,筆者認為用來分析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同樣可行。衡量產業內貿易的指標有多種,本文采用Grubel 和L loyd 1975 年提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其公式為:
IITij=1-
為i國k類別產品對j國的出口額;為i國k類別產品從j國的進口額。IIT的取值范圍為[0,1],當IIT=0時,即有=0 或=0 國際貿易論文,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都為產業間貿易;IIT=1時,即有=,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都為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指數越低,反映兩國的貿易特征越呈產業間貿易,互補性也就越強。
(三)數據來源及農產品統計范圍
本文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期刊網。該數據庫按協調編碼制度(HS) 和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兩種商品分類方法提供了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分產品和分流向的貿易統計數據。本文采用的分類方法是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對外貿易商品目錄的SITC Rev. 3 分類。
農產品的統計范圍。世界貿易組織(WTO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 )、歐盟及世界各國的統計機構對農產品有不同的定義。本文采用W TO 對農產品的定義,包括SITC 分類第0、1、2、4 條中的全部商品減去第2 條中的第27、28 款商品,也就是以0、1、2、4為首代碼的四大類、具體分為22個子項目的農產品。
三、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實證分析
哈薩克斯斯坦和吉爾吉斯坦是我國在中亞最大的貿易出口國,貿易種類比較齊全,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另外,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部分貿易數據不可得,無法計算其貿易指數,所以在實證分析中只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農產品貿易指數進行分析,具體結果見表4。
(一)顯示性比較優勢RCA
從三個國家的RCA值可以看出,它們的優勢農產品有很大的差異性,中國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有:魚及魚制品(3.59)、蔬菜及水果(2.54)、未加工動植物原料(2.34),在紡織纖維上也有比較優勢,但相對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來說,處于比較劣勢;哈薩克斯坦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有:谷物及谷物制品(6.44)、紡織纖維(2.42);吉爾吉斯斯坦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有:奶產品和蛋類(2.48)、蔬菜及水果(3.85)、煙草及煙草制品(3.28)、生皮及皮革(1.71)、紡織纖維(5.80)。
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在小麥、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產品上具有出口比較優勢國際貿易論文,而我國在魚及魚制品、紡織加工品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具有出口優勢。不同的出口優勢是因為各國的資源稟賦存在很大差異,中亞國家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特別是我國稀缺的土地密集型產品如糧食、棉花等所需的土地等資源,其自然資源條件也很適宜農業生產,但缺乏農業生產所需的技術和資金;而我國一直以來就是農業生產大國,由于人口的壓力不得不在農業生產與加工技術上不斷地創新突破,積累了豐富的資金和技術,建立起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在勞動、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上也就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布媧鶼·阿布拉2008)。
表4 2009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貿易指數
農產品類別(SITC Rev.3)
顯示性優勢指數RCA
貿易強度指數TI
產業內貿易指數IIT
中
哈
吉
中哈
哈中
中吉
吉中
中哈
中吉
00 活動物
0.76
0.02
1.76
0.00
6.50
0.00
0.00
0.00
1.00
01 肉及肉制品
0.52
0.00
0.08
0.00
31.96
46.44
0.00
0.00
0.00
02 奶產品和蛋類
0.09
0.11
2.48
1.51
0.00
0.63
0.00
0.00
0.00
03 魚及魚制品
3.59
0.72
0.03
0.29
0.12
0.15
0.00
0.33
0.00
04 谷物及谷物制品
0.28
6.44
0.28
2.39
0.00
5.04
0.00
0.00
0.00
05 蔬菜及水果
2.54
0.35
3.85
2.91
0.01
8.13
0.39
0.00
0.07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0.76
0.24
0.10
0.02
0.00
0.03
0.00
0.00
0.00
07 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
0.79
0.13
0.37
0.15
0.16
0.60
0.00
0.02
0.00
08 動物飼料
0.92
0.45
0.00
0.12
0.00
0.00
0.00
0.00
1.00
09 混合食物制品
0.98
0.30
1.11
0.72
0.00
1.83
0.00
0.00
0.00
11 飲料
0.23
0.10
0.35
0.03
0.05
0.10
0.23
0.36
0.53
12 煙草及煙草制品
0.80
0.84
3.28
0.00
0.00
0.53
0.00
1.00
0.00
21 生皮及皮革
0.02
0.16
1.71
0.00
4.51
0.00
11.52
0.00
0.00
22 含油種子及油質水果
0.36
0.29
0.06
0.00
0.01
5.88
0.00
0.00
0.00
23 天然橡膠
0.31
0.00
0.00
2.08
0.00
95.01
0.00
0.00
0.00
24 軟木及木材
0.58
0.00
0.00
0.49
0.00
0.00
0.00
0.00
1.00
25 紙漿與廢紙
0.08
0.00
0.05
0.08
0.00
0.00
0.00
0.00
1.00
26 紡織纖維
1.71
2.42
5.80
0.33
0.49
0.14
0.35
0.08
0.05
29 未加工動植物原料
2.34
0.11
0.52
0.24
13.76
1.73
0.13
0.63
0.09
41 動物油脂
0.51
0.04
0.02
0.00
0.00
28.01
0.00
1.00
0.00
42 固態植物油脂
0.09
0.31
0.00
0.16
0.00
3.15
0.00
0.00
0.00
43 加工后的動植物油脂類
0.29
0.12
0.01
0.08
0.00
0.31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
(二)貿易強度指數TI
在大部分農產品類別上,中哈、中吉貿易國之間的TI指數存在很大的差異,說明對方市場對本國的重要性在各類農產品上都基本不同,也就是說雙方在這些產品上的貿易互補性很強。中哈貿易中,在奶產品和蛋類、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天然橡膠等產品上,中哈TI指數大于1,說明在這些產品上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水平;而在活動物、肉及肉制品、生皮及皮革、未加工動植物原料等產品上,哈中TI指數大于1,哈薩克斯坦對中國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水平,兩國在上述農產品上貿易關系較為緊密,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吉貿易中國際貿易論文,在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含油種子及油質水果、天然橡膠、動物油脂、固態植物油脂等產品上,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遠大于同期世界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在生皮及皮革產品上,中國從吉爾吉斯斯坦的進口大于同期從世界的進口,可見,吉爾吉斯斯坦是我國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期刊網。
(三)產業內貿易指數IIT
從中哈、中吉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看,在很多類農產品上IIT都為0 ,屬于典型的產業間貿易。需要說明的是,產業內貿易指數為1的農產品,不是因為雙邊貿易的進出口額相等,而是根本沒有進出口額,在那些農產品上不存在貿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IIT指數超過0.5的只有未加工動植物原料,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只有飲料,其他產品的IIT指數都很小,說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農產品貿易競爭性很小,基本上屬于產業間貿易。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迅速增長國際貿易論文,但整體貿易規模還很小;貿易結構單一。除中哈農產品貿易外,中國與其他國家農產品貿易結構呈現單一性,主要出口第一大類農產品食物及活動物,進口第三大類農產品非食用原料中的紡織纖維、未加工動植物原料和生皮及皮革等農產品,其他兩類農產品的貿易額很小,且主要是我國的出口。
第二,中國與中亞國家在不同類的農產品上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符合各國的資源稟賦現狀。中亞在我國稀缺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我國在勞動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不同的優勢產品使雙方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優勢。
第三,中國與中亞的農產品貿易屬于產業間貿易,對方市場對本國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雙邊貿易呈現很強的互補性和互利性,貿易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很大。
針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情況及互補性分析,提出幾點政策建議:第一,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下,積極尋求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投資與貿易協定方面的談判,爭取早日簽訂雙邊農業合作、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國際貿易論文,進而建立持續長效的農業經貿合作機制。第二,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發揮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將潛在的互補性轉化為現實的互利性,進一步擴大貿易規模;第三,鼓勵企業走出去,創新營銷技術和策略,積極開拓潛在市場,促進貿易結構多樣化以及農產品貿易市場的多元化;第四,把開展農產品貿易與農業援助結合起來。參照中非農業合作的成功經驗,對中亞國家中存在糧食安全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開展無償農業援助,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幫助這些國家開展農產品生產和加工。
參考文獻
1.凌振春.中澳農產品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6(11).
2.布媧鶼·阿布拉.中亞五國農業與中國農業的互補性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3).
3.劉小波等.中國農產品出口哈薩克斯坦的結構與比較優勢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3).
4.陳建軍,肖晨明.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貿易互補性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4(8).
5.王琦,孫詠華,田志宏.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產品分類問題研究[J].世界農業,2007(7).
論文摘要:在中國加入WTO六年多以來,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國際貿易呈穩步發展趨勢。但是在農產品貿易中,我國卻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很多就是由綠色貿易壁壘引起的。而綠色貿易壁壘的擴散效應又比較明顯,需要我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而運用關聯規則對其擴散性進行檢驗又從數理的角度給這個問題提供了更多有意義的想法。
一、引言
非關稅壁壘作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一個重要種類,對于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加入WTO后,非關稅壁壘成為了其他國家對我國進行貿易制約的重要手段。而我國的農產品貿易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貿易項目,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他國家對我國實行越來越廣泛和嚴苛的綠色貿易壁壘(非關稅壁壘中技術性壁壘的一種),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占總貿易額比率呈下降趨勢。很多學者對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很顯著的成果。而綠色貿易壁壘由于其涉及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等和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方面,因而和一般的技術貿易壁壘相比有其特殊性,也有著比其他技術性貿易壁壘更強的擴散性,對其擴散性的成因和特點的分析就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二、案例分析
由于數據來源的有限以及關聯規則數據挖掘過程的復雜性。下面以案例為主結合關聯規則對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擴散效應(又稱連鎖反應)進行分析。
案例一,歐盟、美國、日本相繼宣布對動物源性產品、水產品進口的一系列新規定(禁令)對我國出口造成嚴重影響。
歐盟禁令,以在我國出口產品中多次檢出氯霉素、磺胺類等藥殘為由,認為我國動物藥物殘留監控體系不符合歐盟要求,對我國動物源性產品、水產品出口造成嚴重影響。2002年1月25日,歐盟以產品中含有抗生素為由通過決議,暫時停止從中國進口雞肉、兔肉和凍蝦等產品。隨后,日本也跟著發表申明表示要與歐盟合作,共同檢查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以鰻魚為代表,日本厚生省于2002年7月正式對中國進口的蒲燒鰻追加9類藥物殘留進行檢測,這標志著日本政府對我國鰻魚業正式形成“綠色壁壘”(“技術壁壘”)。1
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就農產品中動物源性產品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擴散效應是比較強的,主要表現為在較短的時間內,從歐盟轉移到日本,并且有放大趨勢。
案例二,以我國為例,2002年1月歐盟以我國動物源性產品抗生素殘留超標為由,全面禁止中國蜂蜜進入歐盟市場;以歐盟實施禁令為由,2002年2月初沙特宣布禁止進口中國蜂蜜,至今未開關;日本也于同期開始對進口中國蜂蜜10%抽樣檢驗氯霉素等抗生素殘留;2月20日加拿大開始對中國蜂蜜加強抗生素檢驗,并要求對進口蜂蜜中苯酚和19種磺胺等殘留進行檢測;5月,美國FDA宣布中國蜂蜜氯霉素殘留檢測限為0.3ppd,這一舉措使我蜂蜜2002年對美出口比上年下降52.35%,出口額約809萬美元,下降43.56%;墨西哥農業部6月2日下令把扣留的356噸受污染的中國蜂蜜銷毀或退回中國,主要是在抽樣檢查中發現這些蜂蜜中含有鏈霉素等一些有毒物質的殘留物和一些對人體健康和國家養蜂業造成危險的污染物,而實施這一嚴厲措施實質上是為了保護墨西哥的養蜂業。2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農產品貿易在遭受一國綠色貿易壁壘制裁后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擴散到其他國家。一般的發展中國家難以提出一個公允的技術法規、產品標準或環保標準,也難以建立起復雜有效的檢驗方法和檢驗程序來實施綠色貿易壁壘措施。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另一方面,綠色貿易壁壘的擴散也有較強的地域集中和連帶現象,可以觀察到這樣一個傳播軌跡:歐洲(歐盟)亞洲(沙特、日本)北美洲(加拿大、美國、墨西哥
這次對于我國蜂蜜的綠色貿易限制,從歐洲起源,向東逐漸傳播到亞洲和北美洲。可以看出對于這個擴散過程,地域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基本遵循逐漸傳播,邊緣影響的規律。
三、結論
通過以上的理論闡釋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綠色貿易壁壘作為限制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重要因素,具有很強的擴散性,其特點可歸納如下:
(一)地域擴散性特點突出。
(二)擴散對象經濟水平相近,一般較高。
(三)部分實施新條例的國家有明顯保護國內相同產業的目的。
(四)農產品內部商品種類擴散性明顯。
參考文獻:
張諍王惠文:《技術性貿易壁壘擴散效應分析》《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林國華、林卿、王慶:《農產品貿易——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
【論文摘要】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貿易措施。本文對關于如何正確對待綠色壁壘,從根本上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從而跨越綠色壁壘提出幾點建議。
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貿易措施,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實施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程序,推行環境標志制度以及課征環境進口稅等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使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綠色壁壘對我國農業的出口有較大影響,我國出口額出現了暫時的增速緩慢甚至下降。我們應該認清綠色壁壘的內涵,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綠色壁壘所帶來的影響,同時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構建和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要認真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視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要積極倡導綠色生態農業,對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農業實施收縮戰略。制定技術法規和標準時應以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為依據,盡量等同采用;從國際貿易角度來開展標準化活動,使省級標準、行業標準與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協調,及時掌握國際標準的動態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進完備的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體系。
二、建立綠色壁壘預警機制
政府有關部門必須承擔起建設專業信息中樞的使命,加強對國外環保認證標準的研究,收集國外的綠色壁壘措施,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對綠色壁壘給我國出口商品和市場帶來的現實和潛在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對國外可能實施的新的技術、標準和法規有所估計和預測,快速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措施。
三、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科學技術決定著未來農產品的份額和農業發展的前景。因此,政府應鼓勵企業加大項目科技投入,提高項目科技含量,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效益,進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增”目標,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應抓住科技示范園建設的契機,以科技推廣為重點,不斷加強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引進、示范、推廣工作,提升科技開發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是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們應密切跟蹤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和認證制度,從源頭抓起,實現用標準貫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消費等各個環節,加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超級秘書網
四、完善外貿體制,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形成強大合力
應強化農業產業一體化建設,促使各類農業主體走向合作和聯合,推廣能高效率為外向型農業發展服務的組織體制模式,企業應積極進行綠色農產品的技術創新,同時,按照生態模式,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控制和生產全過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潔方案,盡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減少生產過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費,減少廢棄物。并且,建立企業環境管理新體系,要積極申請國際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系列標準認證及綠色標志,增強出口產品的環境競爭力。通過推廣,使單個農民融入到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各類組織整體中去,使之充分享有獲取市場交易信息和經濟收益的機會。
五、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如何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促進他們更好地接受現代知識、技能和信息,始終是我們破解綠色農業壁壘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必須加強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因地適宜、因材施教積極開展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得知識和各類蔬菜、優質糧食、養殖、加工等綠色技術和標準化生產的培訓,使農民對科學種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環境生態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認識。通過項目的培訓活動,使農民受益,使農民及時掌握各項農產品綠色栽培技術和畜禽綠色養殖技術,聘請專家進行培訓與現場指導、答疑,給農民下發種植、養殖等各類科技書籍,加大資金投入,在省內各個農村社區建立小規模型的農科圖書室,并進行適當的培訓指導。
【參考文獻】
[1]方明: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問題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1).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美農產品貿易額不斷增大,農產品貿易爭端也不斷增加。本文主要從中美農產品發展的現狀著手,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從而具體闡述了引起中美農產品貿易爭端發生的原因。不管是對于企業微觀層面來講,還是對于國家政策方針的制定或許有所值得借鑒的地方。
美國在中國的農產品貿易中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我國自美進口農產品增長較快,成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僅次于加拿大、日本和歐盟)。進口金額達88.46億美元,增幅達到23.7﹪。同時我國農產品對美國出口額呈穩步上升趨勢。2007年我國成為美國農產品進口第五大來源國(僅次于加拿大、歐盟、墨西哥和日本)。
1 中美農產品貿易爭端的現實狀況
隨著中美農產品貿易的不斷加強,在農產品貿易中引發的爭端也日益增多。這些爭端嚴重影響了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正常發展。
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摩擦不僅是由于極高的關稅征收所導致,更多的是來自那些隱形的非關稅壁壘。首先是對農產品的高額貿易補貼,2002年美國《農業法》修改,使得政府補貼巨幅增加至1900億美元,范圍包括棉花,大豆,小麥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強制性技術標準,這里面主要又包括轉基因作物問題、綠色壁壘與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環境壁壘。2002年我國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利用了世貿組織允許的技術壁壘,限制了美國轉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同時由于中國水果的品質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國的綠色壁壘阻礙,使得中國水果競爭力不斷減弱。對于環境壁壘,例如美國對許多食品的包裝要求可降解包裝,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損害,這也使得貿易的成本增加,實現了美國的貿易保護。
最后就是關于傾銷與反傾銷問題。我國頻頻遭受農產品的反傾銷案件困擾,涉及反傾銷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龍蝦,濃縮果汁等,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使得中國本來具有比較優勢的許多商品失去了競爭能力。
面對各種各樣的貿易爭端,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我國農產品走向美國市場受到了阻礙,不斷引發的貿易爭端也使得兩國在農產品領域的貿易交往受到損害,最終不能最大化的獲得國際貿易的利益。
2 中美農產品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貿易自由化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但是由于國家利益的沖突,貿易產生摩擦在所難免。其爭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2.1 中美經濟實力差異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對于貿易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實力強,其政府就能通過補貼,生產標準,競爭條例上的政策提升其農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WTO規則和許多貿易協定都是建立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之上的,特別是關于技術性壁壘的設置,由于發達國家技術優勢明顯,使得發展中國家很難達到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農業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由于達不到其技術標準而經常發生摩擦。
2.2 國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農產品的特殊性必須要求國家加以保護,維護政治的穩定。另一方面農產品的競爭在于一國擴大了某些農產品市場,另一些國家就會失去一些市場。每個國家都想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開發國外市場,就會提供各種各樣的鼓勵出口的措施,如補貼,并且推行限制進口的措施,如高關稅,技術壁壘等。貿易爭端的出現實際就是國家利益沖突的表現形式。
2.3 農產品貿易協定WTO協議約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國家對于WTO協議和其他貿易協議的條款理解有著差異,任何國家都認為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這樣以來必定造成各國的糾紛。另一方面貿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發達國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標準相應高,這些都說明國際貿易的體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種談判的協議對于貿易保護主義的約束力是有限的。
2.4 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問題
由于國家不合理出口補貼的政策,使得很多企業為了那道出口補貼,甚至虧本出口造成不規范的價格,致使美國對中國產品提出傾銷,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致使出口的農產品質量不過關,遠遠達不到美國的技術標準,環境標準。從而多次出現中國出口的農產品被禁止進口通關,而且還屢次發生食品安全問題。
2.5我國企業的自我保護能力不強
我國企業的自我保護,預警機制都不完善,也沒有強有力的解決貿易爭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業缺乏敏銳通暢的信息機制,傳導分析信息系統,致使競爭手段單一,國際營銷能力不足。出口企業之間的混亂競爭,也導致了本國出口企業在國外市場上的惡性競爭,而且國家,商會等組織機構,對于企業的約束管理能力不強,使得企業之間的凝聚力不夠,這也從一個方面增加了農產品貿易的摩擦可能性。
3 小結
中美兩國在農產品領域的摩擦爭端接連不斷,但是從整體上看,中美農產品貿易互補的特點,而且國際分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中美農產品貿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當然中美之間的摩擦可能會繼續成為阻礙兩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問題,中國應該從政府,企業,商業協會等多方位考慮解決措施,形成完善的解決機制。為中美農產品貿易掃清障礙,獲得雙贏機會。
參考文獻
[1]戴強.中美農產品貿易發展研究. 貿易觀察 2007年 第10期.
[2]向錦.透視中美農產品貿易爭端 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競爭力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年.
[3]李莉.李陽,綠色壁壘對農產品的沖擊以及對策農業經濟2008年12 月.
[4]王星麗,農產品出口應對新貿易壁壘的對策宏觀經濟 2008年9月.
論文摘要: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關鍵詞:標準化自由貿易雙重性一,引言1947年,在
論文分類
國際經濟國際貿易行業經濟新經濟學中國經濟國債研究發展戰略稅收理論稅務研討財政稅收財政政策財稅法規財政研究金融研究證券金融證券投資債務市場地方戰略銀行管理公司研究經濟學理論保險學西方經濟經濟貿易保險信托計量經濟財務分析期貨市場
論文摘要: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
關鍵詞:標準化自由貿易雙重性
一,引言
1947年,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了關貿總協定,3作為重要國際組織,WTO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世界自由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所簽的條約,尤其技術條約,已經成為規范貿易行為和制度世界性指導原則。但是這個多邊貿易體制具有大國利益傾向,尤其是自由這個貿易中的實用主義依然存在,使WTO成為大國主導操縱一個場所。事實和歷史證明:關貿總協定糾紛不斷,原因之一便是自由貿易中的實用主義和大國主導操縱,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使然。有人說:WTO是一個“富國俱樂部(clubofdevelopedandrichstates)”和“只保護富國利益(protectionstates''''profitonly)”4。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因此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適當搞一些自己的標準,以阻擋外國企業長驅直入,保護本民族利益。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要利用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給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和在WTO的過渡保護期內的條件,戰略高度上重視標準化作用。
二,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發展的趨勢和WTO技術標準協議
當今世界技術標準發展的趨勢:5(1)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密不可分,技術標準成為非關稅壁壘的主要形式,因此技術標準已經成為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6(2)國際貿易壁壘分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是指關稅以外的通過法律、政策等形成的限制進口的貿易壁壘,其中主要包括對進口產品數量的限制,如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等和貿易技術壁壘(3)貿易技術壁壘的核心是標準,貿易技術壁壘主要通過產品技術標準和制定技術法規,以及檢驗產品是否符合有關標準和法規的合格評定程序來實現,其核心是技術標準。當今世界技術標準發展的另一種趨勢是:技術標準與國際貿易的聯系越來越多,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與預防協議(SPM)、《TBT協定》中,人為設置障礙,這已經成為貿易技術壁壘的主要組成部分。7
1993年,關貿總協定歷經七年艱苦談判,達成貿易技術壁壘協定(TBT)-WTO。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的宗旨是限制貿易技術壁壘,要求盡可能采用統一的國際標準。但是貿易技術壁壘協定(TBT)給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帶來的利益并不對稱。原因是發達國家實際上掌握著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幾乎沒有什么技術壁壘可言,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長驅直入,而對于發達國家,這些標準則可以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口的銅墻鐵壁。8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密不可分,技術標準與技術專利捆綁現象屢見不鮮。9
三,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研究
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
從概念上講,WTO的規則體系中存有許多例外,如保護環境的規定,俗稱環保例外權。例如,美國汽油銷售案(U.S.A.GasolineCase),在綠色貿易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借口下,旨在保護國內
煉油企業,制定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時間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Greenbarrier)”,這種環保例外權的行使往往和國家聯系在一起,在國家高于一切的國際法原則的影響下,有些國家利用GATT/WTO在規定自由貿易的同時,出于對環保和不均衡考慮的例外,如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和規定不完善,一些發達國家在過份嚴格的科技標準化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綠色貿易壁壘,形式多樣,涉及產品廣泛,措施花樣繁多。綠色貿易壁壘給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慘重,使發展中國家更加處于劣勢,淪為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提供者,污染轉移的龐大場所。
縱觀GATT/WTO的歷史,不難發現:GATT成立之初所奉行的不歧視原則(Non-discriminationprinciple)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公平的貿易結果,1958年的GATT專家組的報告指出,對初級產品的依賴和市場問題和現存的規則和公約對發展中國家十分不利.10經濟學家勞爾.普雷比克研究也表明:發展中國家,如拉美國家,不得不為較少的回報出售越來越多的貨物.11例如,美國汽油銷售案(U.S.A.GasolineCase),在綠色貿易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借口下,旨在保護國內煉油企業,制定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時間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Greenbarrier)”,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又如,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的國家,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出口貨物已超過25%,約400-500億美元,極大地削弱WTO多邊貿易體制作用的發揮。
嚴格復雜的標準和歧視性達標不僅嚴重損傷自由貿易,而且一旦糾紛出現,WTO的爭端解決機制(DSU)缺陷是程序繁雜,使WTO成為大國主導操縱糾紛解決,利用爭端解決機制程序之便,拖延時間,采取實用主義,讓對方失去機遇和市場.首先,訴訟成本較高,須聘請精明強干的法學者,了解WTO的規則和對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能的期望進行預測,其次,訴訟時間長,在GATT歷史上,有的爭端解決拖延時間長達5年.最后,即使勝訴,在發達國家不承擔義務時,發展中國家難以采取有效的手段,難以抵償發達國家不承擔義務所造成的損失。因此,應盡快建立快速爭端解決機制(rapiddisputesofresolutionofmechanism)12
四,我國科技標準化概述
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標準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尤其是隨著農業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13。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占領農業國際市場,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性問題。加強標準化建設對我國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目前,我國技術標準與國外具有明顯差距并且技術標準水平落后,在采用國際標準方面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14在高技術產業領域,除了在中文編碼、VCD和第三代移動通信領域有少量標準被納入國際標準外,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被動地執行國外提出的標準,受制于人。另外,技術標準制定與科學研究脫節。15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中國政府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承諾按照國際慣例,開放市場,增強透明度,公布技術標準,中國應自加入時起,使所有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符合《TBT協定》。為改變我國頻遭貿易技術壁壘限制,16成為受貿易保護主義受害大國局面,當前條件下,在WTO的過渡保護期內,應解決好以下問題:第一,找出WTO的TBT和現行的標準化的差距,集中整治,解決突出問題;第二,必須從戰略高度上重視標準化工作;第三,入世條件下實施標準化建設戰略,建設既適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第四,在入世條件下政府應加強立法和執法監督,淡化政府干預職能并加強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研究。
五,結論:
WTO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世界自由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涉及自由貿易的糾紛不斷,原因之一便是科技標準化作用的雙重性使然。
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下科技標準化作用建設已經成為"雙刃劍":在GATT/WTO的法律體系中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規定進口國可以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依據國家原則,制訂更高標準,保護人類健康,枯竭資源(Human
andhealth,exhaustivenaturalsource)。但是由于規定不完善,易誘導綠色貿易壁壘。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貿易的借口下,行貿易保護之實,制定嚴格復雜的檢測和審批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尤其是烏拉圭回合之后,各國只能在GATT/WTO在規定第20條的安全例外中和衛生和預防協議(SPM)中,人為設置障礙。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慘重,使發展中國家更加處于劣勢,淪為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提供者,污染轉移的龐大場所。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標準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尤其是隨著農業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17,從戰略高度上重視和加強技術標準工作,盡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適應世界自由貿易環境。
[參考文獻]
[1]WTO,<<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R],/english/thewto_e/whatis_e/10mis_e/10m00_e.htm[2]劉筍,《國際貿易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3]周道許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金融》[M],時事國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4]戰后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經濟》[M]編輯部,《戰后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經濟》,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5]余勁松,吳志攀主編,《國際經濟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6]邵津主編,《國際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7],GeneralAgreementonTariffandTrade(GATT),[J].1947.
[8],TheMultilateralSystem:50yearsofAchievement-Introduction,[J].(AccessedinNovember2001).[9]10commonmisunderstandingsabouttheWTO(AccessedinNovember2001),[J]./english/thewto_e/whatis_e/10mis_e/10m00_e.htm[10]AngusFrancis,InternationaltradeLaw,[C].Canberra,2002(unpublishedatpresent).[11]BernardHoekmanandMichelKostecki''''thepoliticalEconomyoftheWordTradingSystem''''inFrom[12]DanielL.M.Kennedy,Jave(ed),thePoliticalEconomicoftheInternationalTradeLaw,[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13]GeneralAgreementonTariffandTrade(GATT),1947.
[14]ChinaandWTO,(AccessedinJanuary2002),[J].</moftec-cn/wto/>
[15]Caopeizhong,theprincipleoftheWTOandAffectionForChina.[D].Canberra,2002(unpublishedatpresent).
1曹培忠,山東農業大學付教授,澳大利亞英聯邦國際經濟法碩士CthAus.LLM。
2周艷波,山東農業大學付教授。
3參見世界貿易組織的官方文件:“Recognizingthattheirrelationsinthefieldoftradeandeconomicendeavourshouldbeconductedwithaviewtoraising
standardsofliving,ensuringfullemploymentandalargeandsteadilygrowingvolumeofrealincomeandeffectivedemand,developingthefulluseoftheresourcesoftheworldandexpandingtheproductionandexchangeofgoods。eetheGATT1947preface。”
410commonmisunderstandingsabouttheWTO(AccessedinNovember2001),
5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6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7同上。
8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9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10GATT(1958),trendsinInternationalTrade,Geneva.
11See:J,TimmonsRobertsandArmyHite,FromModernizationtoGlobalization:PerspectivesonDevelopmentandSocialChange,Blackwellpublishersled,2000,p.11.
12BernardM.HoekmanandPetrosC.mavroidis:EnforcingMultilateralCommitments:DisputesSettlementandDevelopingCountries,/wb/hoekman.doc.
13"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整體上,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業生產優質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要求農產品生產必須由數量型向數量與質量并重型轉變,農業生產管理必須由偏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安全管理轉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過程就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規范農業生產全過程管理,是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素質和效益,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參見******同志在十六大報告第四部分.
14已的19,278項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僅占43.5%,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寥寥無幾。參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李健司長在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培訓班上的講話>>
15由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目前技術標準的制定與相關技術的研究嚴重脫節。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不夠,技術標準經費投入不足。15我國部分行業處于幾乎不設防狀態。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人類健康為由,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目的,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境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建立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制度,以及征收環境進口稅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護內容的廣泛性、保護方式的隱蔽性和實施效果的歧視性等特征。
一、綠色貿易壁壘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分析
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達233.9億美元,實現連續五年快速增長,創歷史新高,中國也因此成為全球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但是國外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設立的壁壘也呈現增長態勢。據國家檢驗檢疫部門統計,2003年國外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設置的技術性壁壘平均每天增加一項。2004年以來,這一勢頭有增無減,壁壘還從發達國家擴散到發展中國家,而且檢測標準愈發苛刻。
1、我國農產品出口"門檻"提高
目前,在一些國家實施的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已對我國農產品出口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檢驗檢測項目日益增多,檢驗標準越來越高。一些發達國家在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時,檢測項目日益增多、標準越來越高,甚至達到了苛刻的程度。
(2)受影響的農產品范圍越來越大,包括糧食、水果、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禽產品、茶葉等大部分農產品。
(3)容易造成擴散效應。一旦綠色壁壘的某項具體措施付諸實施,不僅直接嚴格限制甚至禁止一些產品的進口,還易引起其他國家效仿。
2、農產品出口市場受到挑戰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成為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對象國家之一。目前中國主要貿易伙伴有美國、日本、歐盟、韓國、東南亞等。面對其制定的技術標準,一方面,由于我國長期忽視環保產業的發展,技術手段有限,很難在短期內將其技術指標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在環保方面的優勢,繼續制定對發展中國家過于苛刻的環境標準,并通過世界貿易組織將貿易與環保緊密掛鉤,對我國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3、優勢淡化,劣勢凸顯
我國農產品出口主要依靠價格低廉及國內資源豐富的優勢,但在綠色壁壘的阻撓下,競爭優勢蕩然無存。為達到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我國出口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不得不增加有關環境保護的檢驗、測試、認證和鑒定等手續及相關費用。產品的外觀裝潢、出口檢驗和廣告等也要做大幅度的調整。這樣,我國出口產品的各種中間費用和附加費用將大幅增加,出口成本大為增加,進而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4、影響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引發貿易摩擦
近年來,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為名,經常采取單方面的貿易措施,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口,由此引發的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日益增多。世界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像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這一類區域性經濟組織的成員基本上都是發達國家,他們的環保水平和環境標準大致接近。因此,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區域自由化貿易的形式,以低于區域環境標準為由,將來自區域以外的產品排斥在巨大的區域市場之外。隨著世界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中國將不可避免地與其他發達國家或區域性經濟組織因為環境問題產生雙邊或多邊的貿易摩擦,影響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不利于我國外貿的穩定發。
二、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措施建議
1、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標準體系
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實行農產品認證以來,對多種產品進行了綠色認證,并為農產品初步實現標準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也應看到,這些認證還遠未達到國際標準化的要求。
(1)了解他國和國際貿易體制中的公共健康規范。我們需要熟悉并掌握WTO的相關規則和制度,進而充分學習其他國家在世界貿易體制之下制定的公共健康與國際貿易決策,應對出口貿易的各項挑戰。
有關部門除了加強在技術層面的努力之外,還應當強調對SPS和TBT協定在法律層面上的認識。這些可以使我們充分了解WTO成員為合法地采取保護公共健康的貿易措施必須符合的條件,積極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或相關機制。
(2)建立強制性標準通報和咨詢制度。現在,過去的生存性農業現在要轉向市場、競爭性農業,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卻缺乏與之相適應的農產品安全生產體系、檢測檢驗手段、質量控制體系。在生產、流通和質量安全管理上與國際市場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應加強對國外技術法規的研究,多渠道收集國外技術法規、標準信息;加強標準化信息體系建設,建立相關的情報系統;借鑒國外的經驗,培育和發展咨詢服務市場,幫助農民、企業及時了解有關國際技術壁壘動向,并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防患于未然。
(3)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標準體系。隨著貿易自由化的呼聲越來越高,貿易戰已由關稅、配額之爭演變到"標準"之爭。修訂現有的技術標準和相關技術措施,加快采用國際標準的步伐,才是突破綠色壁壘的切入口。標準修訂的重點應放在農產品的質量等級、安全、環保衛生標準,生態農業和高新技術農業標準上;將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納入標準管理軌道,建立種植、生產、加工、包裝等諸多環節技術操作規范,以及環境安全過程控制等方面的標準,逐步形成與國際標準相匹配的標準體系,同時健全國家標準復審制度。
①要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衛生安全水平。目前中國出口的農產品疫病、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仍十分嚴重,因此必須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逐步實施動植物病蟲害區域化管理,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建設,切實提高動植物衛生水平;進一步推廣"定單式農業"的農產品出口經營模式,農產品出口企業要建立自有種植、養殖基地,開展農產品和食品認證,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種植、養殖履歷和質量可追溯體系,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②要加快動植物衛生檢疫標準和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步伐。目前,在出口方面由于我國產品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技術標準,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成為擴大出口的障礙;在進口方面,由于我國的技術標準低于國際標準或無國際標準的動植物檢疫,其他國家不合格的產品因符合我國的標準而進入中國市場,將直接導致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經濟威脅乃至生態危機。因此,必須加快我國動植物衛生檢疫標準和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步伐,與國際接軌。
2、積極應對,破除壁壘
(1)堅持原則,據理力爭。國內立法能否用于限制國際貿易,依據多邊環境條約而采取的貿易措施是否違背WTO的自由貿易原則,都尚存爭議。一些國家運用WTO爭端解決程序,積極應對綠色壁壘,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我國應充分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有關條款,并根據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所確定的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提出抗辯,充分利用環境條約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原則,為中國農業擴大出口創造條件。
(2)積極在國際組織中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要利用現有WTO機制,要求主要進口國取消不合理的技術性限制措施,努力尋求發展中國家在環境與貿易中應有的優惠待遇。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WTO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開展有關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應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和相關國際組織及民間組織和活動,主動參與或承擔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努力爭取在國際標準上的話語主動權。同時,應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保持密切聯系,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為農產品出口營造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
(3)加強環保宣傳,倡導綠色意識。要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建立綠色貿易制度,把綠色貿易思想作為開展國際、國內貿易的一個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則,順應世界綠色潮流,促進可持續發展。
3、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進中國綠色食品的進程
發展生態農業對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生態環境、社會協調發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的出口產品集中在低附加值、密集型產品上,價格是產品競爭力的主要指標。我們不能一直遵循勞動力成本低這一靜態的比較優勢去參與國際競爭,而應通過國家力量,創造動態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環境與健康領域的經濟產業,帶動高科技農業和產業結構升級。生態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化農業相結合的產物,是環境與發展的最佳結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生態農業建設必須納入全國農業發展規劃。中國生態農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生態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為主導的綠色壁壘在國際貿易中越來越重要。為加快我國生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項目已被列為"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專項。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將把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調動農民進行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
(2)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政府應制定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生態產業的發展,把生態產業培育作為提升出口農業結構的重點和提高農民收入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應設立"綠色銀行"和"綠色產業基金",為綠色產品的開發與出口提供專項貸款和信貸擔保基金。
關鍵詞:科研促進專業教學
引言
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永恒的主題。而科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推進器,以科研促進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它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深度、拓展教學的廣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師知識結構、完善教師的知識體系,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沒有科研的支撐作用,教師便不能對學科的前沿、動態有及時和深入的掌握,無法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學科特點以及相關學科之問的關系,往往淪為有限知識傳授的輸送者,難于啟發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學是源,教學是流,只有把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
一、科研帶動了教學改革
現代科學的發展速度驚人,新思維、新方法、新成果、新觀點層出不窮,國際貿易學科發展更是如此: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學科的發展有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國際貿易研究對象出現了新領域、新課題,諸如“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標準化與國際貿易”、“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第二,國際貿易理論出現新理論、新原則。伴隨各國經濟發展,利用外資理論、新保護主義理論、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國際貿易非零和競爭理論、國際貿易“雙贏”理論誕生。第三,國際貿易實務出現了新方式、新崗位。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飛快發展,出現了以計算機為媒介的網絡上所達成以貨物(或服務)所有權或使用權轉移為標志的電子商務。新形勢下,外貿行業內的分工趨向細化,新的崗位不斷涌現,如外貿跟單員、報檢員等等。
如果我們對國際貿易學科發展不加研討,對社會需求不予莢注,對本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不進行改革,所培養的學生顯然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因為國際貿易學科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國際貿易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精通國際貿易相關法規慣例,又能獨立完成各類企業的進出口各項環節的運作。而我校原人才培養方案無論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上還是在專業課設置上都存在很大問題。教學理論與實踐環節脫節,專業技能課程缺失。正是從國際貿易學科發展角度探討我校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我們才大膽提出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包括課程設置要改革。相關論文——“從學科建設的角度探討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建設”于2007年公開發表。實際上,課程設置是高等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專業教師科學研究的一部分。更廣義地說,教學研究可視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方案,就是本校國貿教研室專業教師深人研討國際貿易學科發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脫離科研工作的教師,往往沒有機會或熱情對本學科發展和專業設置、課程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難以實現對本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綜合應用。其教學內容必然容易枯燥、過時。專業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其專業方向領域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學術前沿的動態。這一目的得以實現則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動教學與時俱進。
二、科研提升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本科生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階段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檢驗學生四年學習成果的重要環節。畢業論文指導是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畢業論文的質量和水平是檢驗四年教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認真指導學生畢業論文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個收集文獻,調查資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提升學生研究問題能力的一個過程。帶領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舉措。人才的培養不僅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經過實踐丁二作的鍛煉。在05級國貿專業論文設計中,大多數同學都參與到我的科研課題。如虢威同學畢業論文課題“湖北糧食物流產業外資進人現狀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湖北糧食物流安全問題探討”中的部分內容。梁華迪同學的畢業論文題目“湖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分析與對策”同樣是我參與的省級項目——“中國農產品國際營銷環境研究”中的一個分支。在沒有參與論文課題申報前,多數學生對論文的架構、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論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對收集的資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論文中。論文沒有太強的邏輯性,中心也不突出。通過反復指導并闡述自己在科研論文所表達的觀點以及課題研究所要實現的目標,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幫助他們歸納提煉論文所要表達的觀點,經過多次比較國內外相關論文,激發他們獨立研究并找到與課題有關論據,使他們在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巾得到切實鍛煉。這種啟發式的指導學生參與科研,并嚴謹負責地把守論文質量關避免了學生盲目抄襲或草率應付。教師在科研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強烈的進取心,往往對學生的創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學態度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學生對知識整體把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科研過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往往涉及到本專業的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對于國際貿易專業教師而言,需具有寬廣的知識,能夠將專業課教學中涉及到的多個領域的知識如國際經濟學,國際商法,國際金融,國際商務管理,國際貿易實務,WTO規則等融會貫通。而要做到這些的前提則必須在科研工作中不斷了解國內外的最新動態,不斷積累豐富的研究成果資料,了解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這樣才能將專業最新的前沿帶進課堂。大學專業教學內容雖有基礎性的一面,但其流動性,變異性最強。確保教師和學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證就是大力開展科學研究。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和傳播者,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依據,它包含教學的內容并反映學科的最新進展。《外貿函電》是我校雙語教學的示范課程,身為主講教師,在對該課程近40本國內外教材深入學習同時,不斷總結并探索新的教學內容,大膽摒棄國內諸多《外貿函電》教材中已完全過時教學內容,例如,電傳的格式及運用根據學科發展,把電子商務運用及電子郵件的運用充實到教學中,并主編了《商務英語函電教程》。在完成這本教材的同時,視野開闊了,創新意識、實踐精神、獨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見,科研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增強教師底蘊的重要途徑。
論文摘要:本文將從中國糧食問題入手,對加入WTO中國糧食面臨的新的國際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中國糧食問題的基本概況
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主要是由口糧消費、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種子用糧占整個糧食消費的比例很小,對糧食需求影響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較大。
1.口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改變,居民直接糧食消費數量逐年減少,1993年以后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僅為2.2億噸。而同年糧食總產量為4.57億噸,直接消費僅占糧食總產量的49.1%,我國糧食消費已經呈現口糧消費與其他消費各占一半的局面。
2.飼料工業用糧
目前,全國工業飼料用糧總產量達到6800多萬噸,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據專家測算,我國現代工業飼料中消耗的糧食比例約65%。按此比例計算,所消耗的糧食已高達4400萬噸以上。但是飼料用糧總的來說在糧食消費總量中占的比例較小,只有8.7%。
3.工業用糧
因為糧食價格低廉,釀造、制藥、米粉、味精和副食品等加工企業大量增加糧食的消耗量。發酵工業中味精、檸檬酸、酶制劑、酵母、淀粉糖等產量1980年為25.3萬噸,1998年為166.3萬噸,從1990年至1998年共增長了2.4倍。白酒行業每年生產白酒600萬噸,以每市斤白酒耗糧3市斤計算.就需要消耗糧食1800萬噸。工業用糧占糧食消費總量超過四成,為42.2%,在我國糧食消費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見我國幾年糧食消費增加主要是工業用糧增加所致。
二、WTO框架對中國糧食貿易的影響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未來農業發展政策將置于WTO的框架之下,農業管理部門必須減少對部分農產品市場的干預和保護。這對基礎脆弱的我國農業而言,在短期內無疑將遭遇較大的沖擊。我們如何按照WTO的基本框架,未雨綢繆,適時調整農業生產和貿易政策,以趨利避害就成為當務之急。
農產品貿易納入WTO管理后,各國以價格支持為主的傳統保護方式出現了重大調整。1996年美國制定了《聯邦農業發展與改革法》對以前的農業政策作了重大修改。7年內將逐步取消對農場主有關價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一切補貼;設立“生產靈活合同補貼”來代替原有價格支持補貼;取消農作物耕種面積;提高了政府貸款利率,取消農場主擁有的儲備計劃。歐共體則對原有的共同農業政策進行系統改革,通過降低農產品價格刺激消費并凍結一部分谷物耕種面積以控制生產,實施了保護和開發環境的農業保護政策等。
三、WTO框架下中國糧食政策選擇
(一)要把糧食作為貿易保護的重點
首先要盡可能地給糧食保留較高的關稅水平。如果糧食關稅要價太低,國內生產的糧食無法與國外糧食競爭,穩定國內糧食生產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其次,要主動地調整農產品進口關稅結構,建立合理的農產品關稅體系。目前我國農產品關稅稅率設置很不合理,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數量很大,但關稅很低,而許多小商品進口數量較少,關稅設置卻很高。在進入WTO的談判中.在關稅減讓和非關稅措施轉換時,我們應采取“放小保大”原則。再次,采取關稅配額政策,對配額內的糧食進口征收低關稅甚至于零關稅,對超過配額的糧食進口征收高關稅。
(二)加大對糧食市場宏觀調控力度
一是從主導市場出發,著重抓好糧食的吞吐工作,以省或中心集散地為單位,建立糧食儲備周轉機構,及時有效地發揮調控糧食市場的職能。二是加強倉儲設施建設,提高糧食吞吐能力和調控市場的余地。三是中央政府應作為行政領導者和法律中介人,強化糧食產區與銷區的權益責任,協調好產銷關系。四是注意調整糧食收購比例。五是各級政府應重視對廣大農戶的市場信息引導和生產科技服務,合理組織農業生產。
(三)加強糧食風險基金建設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制度還不完善,農業保險水平還很低.農業保險運行遠遠不能適應WTO框架下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農業宏觀政策要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問題,把農業保險制度和體系建設列入政府農業宏觀政策的議事日程,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農業保險制度和體系,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農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總結
論文摘要:從美國近幾年制定的一系列國內法案的內容開始,通過分析論證其立法目的,討論其對當今國際貿易以及多哈回合的影響,然后從.WTO的層面上來闡述其自身應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結論: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利用國內立法以及WTO的規則來保持自己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同時來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美國國內三部法案簡介
(一)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
2005年8月份,美國通過了一部有關能源的法案。表面上看似乎這只是一部鼓勵各種各樣的能源公司進行生產而給予補助金和優惠政策的法案,但實際上它還有更隱含的一層目的,要鼓勵提高能效和擴大再生能源計劃以及鼓勵生產乙醇等汽油添加物。
(二)2007年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
在美國的《能源政策法案》成立并實行了兩年之后,美國又通過了一部有關汽車的能耗標準和其國內可再生燃料的生產標準的法案,美國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來確定這些標準,它被命名為《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簡稱為《新能源法案》。《新能源法案》從表面上來看是針對汽車行業及石油開采與加工行業的,規定了高效利用汽油、節能減排以及開發新能源等目標.但實際上這部法案的影響范圍遠遠不止于此。
與舊的能源法案相比,《新能源法案》詳細規定了生物燃料乙醇的年使用量,這意味著美國的汽車要更多地使用含有乙醇的混合型汽油。這種能源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玉米淀粉,所以此法案不僅調整了車輛的能耗標準,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全世界的玉米市場。
(三)2008年食物儲備與能源法案
2008年6月份,《新能源法案》生效半年后,《食物儲備與能源法案》出臺了。該法案的立法目的是:“可持續性的農業發展”。
雖然前一個法案規定了給予玉米巨額的補貼.不過這一法案給予的補貼更高.并且第七章整章規定了研究性補貼,這實際上是把玉米補貼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那就是為了研究更為環保、更能節能減排的能源而提供的補貼。
二、美國國內法案立法目的及對國際貿易造成的實際影響
(一)美國國內法案之立法目的
“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已經成了不容爭辯的主題。但是對于這一主題的科學性又有多少?現在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發表聲明說此種論調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溫室效應”不是科學.而是一種“宣傳”、這背后涉及到太多的政治的因素。
筆者認為美國的這種做法是利用了“全球變暖”、“節能減排”等辭藻.從而使自己的行為“合法化”,進而控制全球糧食市場。美國利用第一個法案來引起“環保”的呼聲高漲.然后用第二個法案來令到全球玉米價格上漲,再用第三個補貼使自己的玉米價格十分便宜,這使各國的玉米市場以及玉米行業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損害。
(二)使美國巨額補貼“合法化”
WTO協定的多邊貿易協定項下的附件1A中有11個特殊協議,《農業協議》就是其中之一。在《農業協議》的附件二中規定了有關農產品補貼削減承諾的例外條款,附件二的第二條;“用于研究,包括一般研究或有關環保的研究,以及有關特定產品的研究項目。”也就是說研究性補貼,包括有關環保項目的研究性補貼是不受農產品削減承諾約束的。由此可見,美國利用其長遠的戰略性眼光來鉆WTO多邊貿易體制的“空子”。正因為如此.美國每年給予玉米及其他的相關農作物高額的補貼,卻罕有國家向WTO的DSB(爭端解決機構)提請磋商。
(三)阻礙多哈回合談判
WT()的多哈回合是以發展為主題的回合.該回合到目前已經歷了9個年頭.談判一直收效甚微,因為其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礙而進程緩慢,于2006年至2008年多次陷人僵局而中止談判。在去年的9月份,多哈回合談判再次重新啟動,聲預定于今年之內完成談判。實際上,多哈回合之所以困難重重,是因為發達國家對于其既得利益的保護,不想過多地給予發展中國家優惠,因此令到多哈回合舉步維艱。
此輪回合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農業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這兩個方面,其最大的癥結就在于發達國家在農業補貼的問題上卻始終不肯讓步,而其中.作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美國也通過國內立法來阻礙多哈議程中的談判進展。雖然在烏拉圭回合之后,美國給予了一定的農業補貼削減.但依然達不到發展中國家所希望的標準,更何況2008年的農業補貼無疑于使得多哈回合談判雪上加霜。并且各發達國家之間也各自為政,形成了一種“囚徒的困境”,并不希望自己首先對補貼進行大幅的削減,而美國利用其大國優勢,對談判進程百般阻撓,所以國內有學者認為今年以內多哈回合難以得到結果。
(四)損害了各國的貿易利益
美國對其玉米的巨額補貼自然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嚴重影響,比如說加拿大和巴西。加拿大每年要從美國進口大量的玉米,美國的補貼使得加拿大的農業受到沖擊,農民遭受損失;而巴西也是世界上生產玉米的大國,美國的補貼令巴西的農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
加拿大于2007年1月份向DSI3投訴美國的農業補貼.巴西在2007年7月份也向DSB提出了申請,這兩個案子中國都做了第三方,并且后來兩案合并為一個案子。該案作為第三方的國家眾多,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亞、日本、智利、印度、墨西哥等,歐共體也作為第三方參與其中。DSB于2007年12月17日正式決定設立專家小組,而兩天之后美國《新能源法案》就正式簽署生效了,至2010年年初,此案仍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進展。
中國于今年年初決定對從美國進口的白羽肉雞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并于2月份對外了初步裁決。中方認為美國的以白羽雞肉為原料的肉類食品存在著傾銷,這使得中國國內肉雞產業受到實質性的損害,并且美國的傾銷與中國肉雞產業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表示商務部以后可能會對美國的白羽肉雞產品執行征收反傾銷稅。美國尚沒有就中國的反傾銷措施向DSt3提出異議。
引起這場爭端的原因是大量的低價雞肉涌人中國禽肉市場,所以中國不得不就美國雞肉采取反傾銷措施。歸根結底就在于美國的雞飼料非常的便宜,因為作為雞飼料的主要原料的玉米非常便宜,這還是因為玉米巨額補貼。美國的農業補貼不只是影響農產品,還影響到其下游相關產品,這里玉米的補貼是雞肉的上游補貼。
從這里我們可看出美國玉米補貼對許多國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會產生連鎖反應。
三、.WTO應采取的措施
(一)終止農產品協議中的研究性補貼
前面提到.WTO多邊貿易協定中的《農業協定》.其中有對研究性協定的豁免,即不受農業補貼削減承諾的約束,筆者認為此規定有不妥之處。
首先,毋庸置疑的就是由于美國的行為導致了嚴重的后果,如果WTO的DS13不對此加以干涉.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其次.WTO的特殊協定中還有《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里面的第四部分內容是“不可訴補貼”.也稱為綠色補貼。該種補貼分為兩種一種是不特定的補貼,即并不針對特定的地區、企業或產業的補貼;第二種是特定的補貼.分為三類:研究性補貼、環保補貼和貧困補貼。我們可看出這與《農業協定》的附件二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不可訴補貼”已于1999年終止,此類補貼也已成為可被提訟的補貼。雖然《農業協定》與《反補貼協定》并不存在附屬關系.兩者的地位相同,但筆者認為“不可訴補貼”的終止意味著研究性補貼與環保補貼本身可能具有不合理性,因此將其轉為可訴訟的.當發生爭端時也可就此問題提訟。而農業補貼亦為補貼的一種,當一國實施了不公平的行為并損害他國利益.當然能夠提訟因此.筆者認為應終止農產品協議中的研究性補貼.這樣才更加的公平
(二)DSB應提高工作效率
WTO的DSB是根據WTO協定項下的《爭端解決諒解書》來運行的,自WTO成立以來已受理了四百多起案件。雖然它的構建是一種突破性的進步,還被譽為“WTO皇冠上的明珠”,但它的缺陷也很明顯,筆者認為一個比較突出的缺陷就是效率低下。
如前面提到的加拿大和巴西訴美國農業補貼案。是2007年年初提交給DSB的,直到現在仍未有定論,雖然此案較為復雜,牽連因素眾多,但超過三年的時間仍然未能完結,令人不能不為DSB的工作效率擔憂。
美國是一個經常利用DSB效率低下這一缺陷的國家,在中國加人WTO后,第一個案子即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美國對多個國家出口到美國的鋼材實施了保障措施。事實上,美國并不是因為它的理由充分,而是明知道自己會敗訴卻仍然要采取該種措施,原因就在于為自己國內的鋼鐵企業爭取緩和的時間。因此,WTO應該將如何使它的DSB更具效率放入下次部長級會議的議程之中。
(三)WTO應從“實力取向”過渡到“規則取向”
多哈回合的主題是“發展”,現在阻礙發展的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細化到多哈回合的議程中就是發展中國家希望發達國家削減自身的農業補貼,而發達國家希望發展中國家降低其國內非農產品市場準人的標準,雙方都不肯讓步。這種局面是由于過多的政治因素參雜在談判之中。
從GATT過渡到WTO整個法律框架完善了許多,諸多論著都將其描述為從“實力取向”過渡到“規則取向”。實際上政治因素仍然充斥著整個WTO多邊體系。雖然WTO避免不了其內部仍具有“政治”的成分,并且這種成分處于主導的地位,但WTO的整個發展方向應該是更加的法律化。而美國利用“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的政治因素來影響法律因素,這是與WTO的最根本精神背道而馳的。
WTO由眾國家組成,國家之間地位平等,WTO也并沒有一個高于國家,從而對國家進行管轄的機構的存在,所以政治因素的影響在所難免,但總的發展方向不應被左右。美國的此種做法是在“開倒車”,阻礙WTO在其正確道路上的前進。若WTO能夠更偏向于“規則取向”,就能使國家之間的貿易更趨于公平,更加良好的發展。
>> 浙江省對外文化交流檢思 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研究 浙江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新路徑 新疆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研究 浙江省金融發展和對外貿易關系研究 浙江省FDI對外貿易效應的國別差異研究 浙江省文化產品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對外貿易對浙江省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性分析 浙江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浙江省對外貿易與就業水平關系的實證分析 浙江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分析 浙江省發展文化產業的研究分析 國際貿易摩擦下浙江省貿易模式的轉型研究 浙江省農產品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及政策建議 浙江省畬族食療文化調研 加工貿易對浙江省經濟發展作用的研究 浙江省FDI存量與進出口貿易的動態關系研究 浙江省農產品出口遭遇技術貿易壁壘問題研究 浙江省裝備制造業貿易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⑤浙江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OL]..
參考文獻:
[1]王新華,洪靈.我國文化貿易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2]查志強.加快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戰略研究―以浙江為例[J].中國國情國力,2012(6).
[3]蔣曉梅.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4]張錢江,趙智展.對外文化貿易:新興的戰略引擎―浙江對外文化貿易發展戰略的若干思考[J].浙江經濟,2009(11).
[5]查志強.對外文化貿易迎來“浙江時代”[J].浙江經濟,2012(2).
[6]毛向南.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現狀與發展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0-12-01.
基金項目:2013年度浙江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浙江民營企業對外文化貿易研究”(編號:2013C25073)。
作者簡介:
論文內容摘要:近年來,非產品相關的PPM標準、動物福利法案和企業責任成為發達國家構筑貿易壁壘的新方式,這種從基于“產品”的貿易限制到基于“過程”的限制,將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我國企業必須調整戰略布局,積極應對新形勢下的國際貿易壁壘。
國際貿易壁壘的新發展
(一)非產品相關的PPM
PPM的全稱是processesandproductionmethods,指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方法應符合特定的技術要求或標準。OECD根據產品對于環境的影響把PPM分為兩類:如果一種生產過程和生產方法會影響到產品的最終屬性,并且使得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則被稱為產品相關的PPM;如果一種生產方法本身對環境造成了損害,但是并未影響產品的最終性能,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仍然是環保的,則被稱為非產品相關的PPM。
在1993年的美墨“金槍魚”一案中,WTO對于非產品相關的PPM持明確的排斥態度。但是僅僅5年之后,在與其相似的“蝦與海龜”一案中,美國對來自泰國等國的蝦及蝦制品采取禁止進口措施,其理由是:用細密的拖網來捕撈蝦的過程可能會誤傷美國所保護的海龜。從而影響到了海龜這一國際瀕危物種的生存。而上訴機構對該理由并未提出異議,反而認為美國的貿易限制措施符合GATT所規定的例外情況。
(二)動物福利法案
動物福利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動物,或者以維護動物福利為由,制定一系列動物保護或者維護動物福利措施,以限制甚至拒絕外國貨物進口,從而達到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的目的。
近年來,動物福利得到了西方政府的普遍認可,歐美等國家都相繼制定了動物福利法,將動物福利引入國際貿易領域,以此作為進口農產品的一個重要標準。2003年2月,世界貿易組織農業委員會提出的《農業談判關于未來承諾模式的草案》,將“動物福利支付”列入“綠箱政策”中,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動物福利在貿易中的地位,為一些西方國家進一步提出某些國際農產品貿易的動物福利規則創造條件。
(三)企業責任
所謂“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責任除了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相關利益人。其中,雇員利益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SA8000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A8000認證要求企業不使用童工、不強迫勞動、不干涉員工信仰和風俗習慣、至多每周工作48小時等。
2004年,歐美國家把企業社會責任與國際貿易掛鉤,在5月強行對中國出口企業推行國際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認證,對中國出口企業造成了一定影響。
新形式貿易壁壘帶來的影響
相對于傳統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而言,上述三種新形式的貿易壁壘在性質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現在并不僅僅是以產品在本國的消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為理由予以實施貿易限制,也開始努力地試圖對于出口國如何組織和實施生產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一)對于WTO可能產生的影響
WTO的非歧視原則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石,非歧視原則主要由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條款具體地體現出來。最惠國待遇意味著各成員在貿易上擁有平等的地位,規定給予其他成員產品的待遇不得低于給予任意成員方相似產品的待遇。國民待遇則要求對進口和國內生產的相似產品給予相同待遇。
非歧視原則是以“相同產品”作為適用對象的。兩種產品只要是被認定為“相同產品”,那么就可以使用以上這些原則,一國就無權對其中任意一種產品施以數量限制、禁止進口等歧視性的待遇。如果非產品相關的PPM、動物福利問題、社會責任問題逐漸被應用到貿易限制中來,WTO的“相同產品”概念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貿易限制措施的泛濫將不可避免。
(二)對于傳統自由貿易理論的影響
如今,傳統的要素稟賦理論已經擴展到以技術為基礎的成本優勢、區位優勢、政府政策導向優勢等領域。諸如污染的消納能力,天氣氣候的不同等環境差異、勞動力成本以及動物福利等都與比較優勢密切相關。
一國應該有權利決定如何安排生產,只要這種生產方法上的差異沒有明顯的負外部性。在非產品相關的PPM、動物福利、社會責任這三個問題中,最易產生負外部性的無疑是第一個。環境污染往往會產生很強的負外部性,損害人類的共同利益。但并非所有的環境問題都是如此。
例如,農業生產方法在水資源充足的國家和干旱的國家可能大不相同,工業生產過程的污染控制級別則取決于該國工業聚集地的人口密集程度,資源獲取的具體方法取決于該國的自然資源稟賦情況,產品循環利用的水平取決于主要資源和可回收的次要資源的供給數量。因此,一國采取何種PPM,環境管制的嚴厲程度應取決于一國的環境資源稟賦,進口國無權要求出口國的產品遵守進口方境內的所有PPM標準。
同樣,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對動物的保護,能夠為員工提供多少福利,應該由各個國家根據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予以確定。在經濟水平較為低下,對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都難以保證的前提下,要求發展中國家將過多的資源放在關注動物福利上是不現實,也是無效率的。
(三)對于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從基于“產品”的貿易限制到基于“過程”的限制,對于中國的對外貿易無疑將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因為我國與外國在生產工藝等各方面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生產過程”中,差異更大、所涉及的環節更多,更加防不勝防。我國的中藥單就產品的品質而言,其優勢和競爭力是無與倫比的,但現在許多中藥的制藥方法卻遭到批評和抵制,中藥的療效世人皆知,但中藥的出口卻屢屢碰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動物的福利沒有得到保障。另外,企業責任對于大多數國內企業而言是個新名詞,如果不及時調整,這足以讓這些企業舉步維艱。珠江三角洲的很多企業已經因為SA8000認證不合格而導致其出口產品遭到外商拒絕。
新形勢下我國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對策
(一)必須以WTO為依托
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該由出口國權衡眼前的經濟利益同未來的長期利益后根據具體國情作出選擇。動物福利等問題是值得關注的,但是貧窮就是合意的嗎?在這些問題上,每一個國家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定一個靈活的時間表。
同時,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并沒有也不可能去過多地關注這些問題,虐待童工、污染環境等做法在這些國家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可謂屢見不鮮。在這些國家通過這些手段獲得了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大大增強之后,他們逐漸開始產生了對于環境等社會問題的新的訴求。在此時,以更為嚴格的要求去約束經濟上處于起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是不合適的,而且也是不公平的,發達國家理應為此擔負更大的責任。
(二)必須調整戰略布局
出現這些問題,說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本來就是存在的,只不過原來這些差距不會在貿易過程中得以體現。在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細節,我國必須努力地向國際標準看齊。
從我國目前的比較優勢而言,仍然是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為依托,技術含量過低。低價競爭依然是我們的核心思路,這意味著當出現各種限制,無法從低廉的勞動力,低廉的生產成本上發掘更多的比較優勢時,我們開始覺得有些力不從心,捉襟見肘。因此,積極的戰略調整,產品的高附加值才是應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
從當前來看,要引導企業有效地規避近期出現的這些風險,還需政府部門發揮更大的職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指導,以便企業能夠順利地完成生產方式的轉變,更好地應對新的貿易壁壘。
參考文獻:
1.胡江艷.動物福利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生態經濟,2006(2)
論文關鍵詞:產業內貿易,指數,協整分析
一、引言
自1972年12月,中澳正式建交之后,兩國的經貿合作路徑不斷拓寬,水平逐年提升。截止到2008年,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貿易伙伴,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目的國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在貨物貿易上,中國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貨物貿易伙伴,貨物貿易額占澳大利亞貨物貿易總額的15.1%。期間中澳兩國農產品貿易雖有波動,但貿易總量呈上升趨勢,自1996年起,雙邊的農產品貿易年均以9.97%的速度增長,2009年,中澳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15.37億美元,其中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農產品為9.84億美元,中國向澳大利亞出口的農產品總額為5.53億美元。隨著中國經濟的將快速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使得我國在各種農產品的進口方面大大增加。可以預見,未來中澳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仍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日益關注。所謂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產業內部差異品的交換及中間品的交換,也就是在某一時期出口某種產品的同時又進口同種同類產品。與強調比較優勢等的產業間貿易不同,它與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偏好相似性、需求多樣化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等有著密切關系。[2]就中澳農產品雙邊貿易而言,各位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中澳農產品貿易整體而言產業間貿易占優勢,產業內貿易水平不高,雙方農產品貿易互補的特征明顯。但對中澳各章節農產品進行產業內貿易研究的較少;另一方面,結合產業內貿易指數與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做實證分析的很少,故本文將按照HS體系的細分農產品目錄,在測算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基礎上,分析兩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水平,并對影響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二、中澳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衡量及數據
(一)中澳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衡量
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分析將以產業內貿易指數為基礎,產業內貿易指數可以衡量一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水平,直觀地反映一國產業內貿易的現況。本文選取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進行分析,指標如下:
GLIi=1-{|Xi-Mi|/(Xi+Mi)}
i指中國農產品貿易行業中第i個農產品行業,以Xi和Mi分別表示其出口和進口;當此值越接近1,則表明該類農產品貿易模式越傾向于產業內貿易,越接近0表示該類農產品貿易中產業間貿易越重要。一般情況下,GLIi>0.5時,產業內貿易占優勢;GLIi時,產業間貿易占優勢。
(二)中澳農產品產業內各貿易指數定量數值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網站以及聯合國的商品貿易統計數據數據庫(UNCOMTRADE),農產品具體分類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HS1996準則。其中HS01到HS24以及其他部分章節為農產品的商品目錄,據此得出各章進出口農產品數值,選擇年份為1996至2008年。
三、中澳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實證研究結果
(一)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測算(G-L指數)
表1:中澳各章農產品產業內貿易G-L指數
G-L指數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平均值
hs01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hs02
0.0000
0.0040
0.0000
0.0096
0.0040
0.0059
0.0474
0.0003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55
hs03
0.8726
0.4603
0.4723
0.5804
0.5309
0.6822
0.8508
0.7801
0.6838
0.6770
0.6124
0.8279
0.7530
0.6757
hs04
0.0562
0.0607
0.0659
0.0558
0.0649
0.0606
0.0400
0.1229
0.0625
0.0525
0.0552
0.0476
0.0539
0.0614
hs05
0.2969
0.2854
0.2561
0.4069
0.2570
0.2356
0.3152
0.2746
0.0713
0.2096
0.3858
0.2390
0.3035
0.2721
hs06
0.5307
0.9100
0.4853
0.9218
0.1252
0.3448
0.3642
0.8239
0.1253
0.2394
0.1125
0.0171
0.0557
0.3889
hs07
0.4196
0.8387
0.1698
0.1372
0.3626
0.4002
0.3668
0.1615
0.1711
0.0757
0.0481
0.0303
0.0510
0.2487
hs08
0.2000
0.2246
0.2499
0.6146
0.6591
0.5501
0.4785
0.6021
0.8024
0.7237
0.6372
0.6869
0.6498
0.5445
hs09
0.1728
0.0952
0.2293
0.0855
0.1002
0.1440
0.2134
0.3720
0.3030
0.3671
0.2610
0.2469
0.1972
0.2144
hs10
0.0004
0.0008
0.0011
0.0013
0.0015
0.0014
0.0012
0.0172
0.0024
0.0007
0.0017
0.0176
0.0345
0.0063
hs11
0.5898
0.5090
0.4109
0.1343
0.0396
0.0475
0.1156
0.5646
0.4972
0.8750
0.7717
0.9065
0.5791
0.4647
hs12
0.0541
0.3984
0.2059
0.0781
0.0388
0.1250
0.1021
0.9705
0.9969
0.5779
0.9083
0.7187
0.7490
0.4557
hs13
0.5670
0.1157
0.2708
0.1390
0.3344
0.1699
0.0988
0.2257
0.5926
0.1358
0.1966
0.0905
0.0892
0.2328
hs14
0.1245
0.0283
0.0248
0.0103
0.1919
0.2214
0.4887
0.5263
0.5690
0.0704
0.1314
0.0000
0.0027
0.1838
hs15
0.0772
0.1569
0.1797
0.1323
0.0615
0.0418
0.0543
0.0503
0.0474
0.0723
0.0632
0.0466
0.0350
0.0783
hs16
0.1666
0.4779
0.1319
0.1648
0.1684
0.0936
0.0240
0.0170
0.0373
0.0295
0.0132
0.0206
0.0923
0.1106
hs17
0.0131
0.0332
0.1095
0.0935
0.1715
0.1025
0.1907
0.6598
0.5383
0.3937
0.7140
0.9315
0.3238
0.3288
hs18
0.1458
0.1194
0.3687
0.6333
0.6566
0.3560
0.3156
0.4818
0.1508
0.9623
0.3207
0.3468
0.2000
0.3891
hs19
0.1338
0.0817
0.0963
0.1667
0.2667
0.3326
0.4585
0.5540
0.5630
0.4741
0.4778
0.5866
0.7820
0.3826
hs20
0.0790
0.0677
0.0715
0.0639
0.1278
0.1521
0.1094
0.0645
0.0827
0.0713
0.0479
0.0505
0.0201
0.0776
hs21
0.7373
0.5461
0.3662
0.4458
0.6509
0.4615
0.4715
0.2876
0.2824
0.3923
0.4791
0.4298
0.3797
0.4562
hs22
0.8220
0.9029
0.6715
0.6346
0.7783
0.7310
0.8636
0.9888
0.7592
0.5955
0.3281
0.2697
0.4654
0.6777
hs23
0.0400
0.0747
0.0410
0.1672
0.1066
0.3861
0.5177
0.3367
0.1669
0.1428
0.1132
0.4946
0.7180
0.2543
hs24
0.0000
0.0000
0.0138
0.0043
0.0069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19
hs41
0.0118
0.0016
0.0482
0.0155
0.0091
0.0009
0.0019
0.0044
0.0013
0.0017
0.0081
0.0071
0.0010
0.0087
hs51
0.0000
0.0046
0.0011
0.0021
0.0002
0.0001
0.0001
0.0002
0.0001
0.0002
0.0001
0.0001
0.0001
0.0007
hs52
0.0004
0.0001
0.0000
0.0000
0.0005
0.0000
0.0002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1
0.0000
0.0001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UNCOMTRADE數據計算整理得出
表1是中澳按HS分類的各章農產品在1996—2008年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十三年中,產業內貿易指數多數年份在0.5附近的是HS03(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HS08(食用水果及堅果;甜瓜或柑桔屬水果的果皮)、HS11(制粉工業類品)和hs22(飲料酒及醋),說明這幾章農產品在中澳貿易中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指數歷年都低于0.5的有HS01(活動物)、HS02(肉及食用雜碎)、HS04(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動物)、HS05(其他動物)、HS09(咖啡、茶葉和調味香料)、HS10(谷物)、HS15(動物植物油脂;蠟和食用油脂)、HS16(魚、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制品)、HS20(蔬菜、水果、堅果或植物其他部分制品)、HS24(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這十章農產品在近些年的中澳貿易中主要是產業間貿易,其中HS01(活動物)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我方只有進口沒有出口,HS02(肉及食用雜碎)、HS10(谷物)、HS24(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這三章也接近完全產業間貿易;從各章農產品在這十四年的平均值來看,平均產業內貿易指數在0.5以上的在24章中占了3章(HS03、HS08、HS22),說明在中澳農產品貿易中,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農產品種類比較少,主要還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從表2可知,就農產品總體而言,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遠遠低于0.5,說明中澳總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還很低,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同時簡均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加權平均指數,說明產業內貿易指數較高的農產品在中澳雙邊貿易中的比重較小,各品種農產品貿易發展很不平衡。
表2:1996—2008年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簡均及加權平均值
G-L指數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簡均
0.2264
0.2370
0.1830
0.2111
0.2117
0.2091
0.2404
0.3291
0.2780
0.2645
0.2477
0.2597
0.2421
加權平均
0.0248
0.0416
0.0478
0.0527
0.0407
0.0499
0.0596
0.0866
0.0558
0.0653
0.0679
0.0800
0.0993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UNCOMTRADE數據計算整理得出
(二)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1.模型的構建和變量的選擇
基于上一節對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測算,并考慮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主要選取經濟規模、經濟規模差異、人均收入差異以及對外開放度這幾個變量對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變量定義和預測符號見表3:
表3:變量定義和預測符號
解釋變量及縮寫
貿易對外開放度(X1)
人均收入差異(X2)
經濟規模差異(X3)
經濟規模(X4)
變量含義
對外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
兩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的之差的絕對值
兩國國內生產總值之差的絕對值
兩國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的平均值
理論預測符號
+
—
—
+
按照選取的變量,我們建立一個多元線性模型,本文主要采用線性模型,Y代表了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回歸方程設定如下:
LNY=C+aLNX1+bLNX2+cLNX3+dLNX4+u
2.實證分析過程及結論
根據選取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EviewS3.0軟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對上述方程進行回歸分析,過程如下:
(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因為對數據取自然對數不改變原變量的協整關系,且能使變量的趨勢線性化,從而消除時間序列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問題,故對所有變量進行自然對數變換,記為LNY、LNX1、LNX2和LNX3,LNX4,在對各變量進行協整檢驗之前,必須保證變量同階平穩,因此我們首先利用ADF檢驗方法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來判斷各變量的平穩性。運用Eviews3.0計量軟件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4。
表4:變量平穩性檢驗
變量
檢驗類型
ADF統計量
10%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
DW值
平穩性
LNY
(C,0,3)
-0.325885
-2.7822
2.507203
不平穩
LNY
(C,0,3)
-2.670921
-2.8169
2.022036
不平穩
2LNY
(0,0,3)
-3.167349
-1.6415
2.940273
平 穩
LNX1
(C,0,3)
-2.649180
-2.7822
2.430897
不平穩
LNX1
(C,0,3)
-0.257102
-2.8169
1.574552
不平穩
2LNX1
(C,T,3)
-7.739885
-3.6280
2.113569
平 穩
LNX2
(C,0,3)
-0.224653
-2.7822
1.707847
不平穩
LNX2
(C,T,3)
-3.202106
-4.1961
2.871395
不平穩
2LNX2
(C,T,3)
-2.520729
-2.8640
2.628248
平 穩
LNX3
(C,0,3)
1.419446
-2.7822
2.218630
不平穩
LNX3
(C,T,3)
0.853907
-4.1961
2.005454
不平穩
2LNX3
(C,T,3)
-9.349373
-3.6280
2.861837
平 穩
LNX4
(C,0,3)
5.431868
-2.7349
1.440196
不平穩
LNX4
(C,0,3)
-0.051755
-3.3350
2.067409
不平穩
2LNX4
(C,0,3)
-2.537682
-2.8640
2.500471
平 穩
注:表示二階差分算子;檢驗形式(C,T,L)中C、T、L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方程包括時間截距項、趨勢項和滯后除數;對于時間截距項和趨勢項,c表示檢驗的模型有該截距項,0表示沒有趨勢項;滯后除數對應的數字表示滯后的階數。L表示檢驗所采用的滯后階數,加入滯后項是為了使殘差項為白噪聲。
由上表可知,變量LNY、LNX1、LNX2和LNX3,LNX4的水平序列都不能拒絕單位根假設,說明存在單位根,故它們的水平序列都是不平穩的;而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都不能拒絕單位根假設,說明存在單位根,故一階差分序列都是不平穩的;它們的二階差分序列都拒絕單位根假設,說明原序列二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故它們的二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即都是I(2)序列。由于協整關系只存在于同階單整的時間序列之間,所以我們判斷LNY、LNX1、LNX2和LNX3,LNX4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2)協整檢驗與分析
若所涉及的變量都是二階差分平穩(I(2))的,且這些變量的某種線性組合是平穩的,則稱這些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它反映了所研究變量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本文采用基于回歸殘差的EG兩步法,對服從同階單整的變量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如下:
Lny=-19.38402-0.323030lnx1-0.489641lnx2+0.772156lnx3-0.010257lnx4
t=(-1.743991)(-0.652810)(-0.531338)(0.894049)(-0.006965)
R=0.829255F=9.713399DW=1.994691
通過對各變量進行回歸并對其殘差序列平穩性檢驗,從表5可以看出,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該協整關系成立。
表5:殘差序列單位根檢驗
ADF Test Statistic
-2.829191
1% Critical Value*
-2.8270
5% Critical Value
-1.9755
10% Critical Value
-1.6321
從方程估計的結果看,可決系數為0.829255,模型擬合情況比較理想,同時DW=1.994691接近于2,所以不存在自相關性,但可以看出R2較高,但t值都不顯著,且部分變量的符號與預測的值并不相符,故我們針對各解釋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根據簡單相關系數確法定多重共線性的嚴重程度。
表6:解釋變量多重共線性檢驗
LNX1
LNX2
LNX3
LNX4
LNX1
1.00
0.464557
0.875364
0.884595
LNX2
0.464557
1.00
0.554516
0.684480
LNX3
0.875364
0.554516
1.00
0.980105
LNX4
0.884595
0.684480
0.980105
1.00
從表6可得lnx3與lnx4的相關系數為0.98,接近完全線性相關,但我們知道多重共線性不是存在與否的問題,而僅僅是程度問題,于是在考慮到所設模型的精確性又不致嚴重損害模型完整性的前提下,將變量lnx3剔除,再對余下的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回歸模型如下:
lny=-26.68824-0.521617lnx1-1.1864991lnx2+1.270347lnx4
t=(-3.581580)(-1.193036)(-2.440868)(3.753548)
從表7可以看出,通過對其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其殘差序列通過平穩性檢驗,可知各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
表7:殘差序列單位根檢驗
ADF Test Statistic
-2.725897
1% Critical Value*
-2.9075
5% Critical Value
-1.9835
10% Critical Value
-1.6357
從方程估計結果看,可決系數為0.812195,模型擬合情況比較理想,DW=1.928957接近于2,所以不存在自相關性,各變量的t值也較顯著。針對該模型回歸結果,可得以下結論:經濟規模對雙邊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作用,中國與澳大利亞GDP的均值每提高1%,產業內貿易就增加約1.27個百分點,說明市場規模擴大有利于中澳雙邊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這也充分驗證了規模經濟理論。至于兩國間收入水平差異對雙邊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負相關,即收入水平差距每提高1%,產業內貿易就降低約1.19個百分點,因為收入水平有較大差異,則兩國間的需求結構重疊部分就下相對較少,繼而導致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也完全符合需求偏好相似理論;至于變量貿易對外開放度的符號與預測的值并不相符,考慮到農產品的貿易受保護的程度較高,諸如農產品保護政策、技術貿易壁壘等,所以對外貿易的開放程度并不能真實反映農產品貿易的開放程度,存在數據失真的情況,故而符號與理論預測值不符。
(3)格蘭杰檢驗與分析
由協整檢驗結果知道,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與經濟增長與經濟規模、人均收入差異以及對外開放度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這種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及因果關系的方向如何,尚需要進一步驗證。本文采用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關系檢驗法來解決這一問題。檢驗結果見表8。
表8: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Null Hypothesis:
Lag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LNX1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Y
1
3.68438
0.08713
LN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X1
1
2.29428
0.16415
LNX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Y
2
0.22060
0.80827
LN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X2
2
19.4448
0.00239
LNX4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Y
3
5.46283
0.09839
LN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X4
3
1.45821
0.38202
根據上表可知,(1)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貿易對外開放度是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Granger原因,說明貿易對外開程度的加大有助于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開展,而不是相反,也不存在互為因果的情況。(2)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兩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的差別與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互不為Granger因果關系。(3)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兩國國內生產總值是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Granger原因,說明兩國經濟增長促進了雙邊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而不是相反。
四、結論
上述實證分析表明:第一,從總體水平上看,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從各章節農產品看,只有HS03、HS08及HS22章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貿易水平較高,其余大部分較低。第二,從影響因素看,中澳間規模經濟對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貢獻較大,成正相關,而收入差距對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有負的影響,但由于農產品貿易保護壁壘的存在導致貿易對外開放度對其影響不大。
參考文獻1 陳富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理論與實證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5
2 宋玉華,劉春香.我國農業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4.(2)
3 黃蝶君、莊麗娟.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8(8)
4 李舒敏.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及影響因素分析[D],湖南大學,2008
5 王介雯.中國與澳大利亞產業內貿易研究 [D],中國海洋大學,2009
6 張佳.基于FTA視角的中國與澳大利亞農產品貿易研究[D],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