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建筑學專業論文

建筑學專業論文

時間:2023-03-27 16:40: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學專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建筑學專業論文

第1篇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綠色建筑被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的概念特別關注建筑的“環境”屬性,它強調利用一切可行措施來解決生態與環境問題,不局限于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是一種更易為普通大眾所理解與接受的概念。高校建筑學專業是培養具備建筑設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搖籃,在推動綠色建筑人才的培養這一需求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與任務。綠色建筑的興起是綠色設計觀念在建筑學領域的體現,與傳統建筑設計相比,綠色建筑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在保證建筑物的性能、質量、壽命、成本要求的同時,優先考慮建筑物的環境屬性,從根本上防止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二是設計時所考慮的時間跨度大,涉及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即從建筑的前期策劃、設計概念形成、建造施工、建筑物使用直至建筑物報廢后對廢棄物的處置的全壽命周期環節。

2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的應對策略分析

綠色建筑設計設計的相關學科包括:綠色建筑文化與歷史、綠色建筑基礎理論、綠色建筑技術基本知識、綠色建筑分析、綠色建筑設計、綠色建筑評價、綠色建筑運營與管理等。它貫穿于建筑物的全壽命周期,只有通過對建筑學專業課程結構的調整與修訂,才能將綠色建筑的知識體系融入到建筑學專業長達五年的教學過程之中。本文旨在從建筑設計實踐課的課程結構調整方面著手去探索高校建筑學專業基于綠色建筑思潮下的教學調整和應對策略。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畢業設計是高校建筑學專業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實踐類課程。作為生產實踐類課程,它要求學生通過一系列課程設計的實踐,了解不同類型建筑自身的特點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類建筑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學會處理各種流線的關系,學習建筑體型處理技巧和方案設計的表現方法。指導教師在進行設計指導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強調,幫助學生在設計過程之中融入綠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慮綠色設計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綠色設計的技術與手段。

2.1建筑的選址與布局

建筑應選址在遠離自然災害與環境污染的地方,并應考慮使城市在現有的區域以內沿著已有的運輸線路集中發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過多功能建筑的開發和保持開發密度來減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狀態。為了達到節地的目的,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地下空間、舊建筑改造、城鎮廢棄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鎮中修建綠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氣候,提高城市空氣質量;在開闊地帶栽種密集的防護林以保護城市邊緣不受不利氣候條件的侵蝕。因此,在制定設計任務書的時候,指導教師就應充分考慮綠色設計的要求,根據不同課程設計題目的訓練目標,合理地選擇基地的地理位置,綜合考慮基地周圍的環境條件,包括所有場地、場所、場景的特征。規劃布局是建筑節能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師應指導學生從分析氣候條件出發,將規劃設計與節能技術、能源利用有效地結合起來,使采暖地區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減少熱損失;使炎熱地區建筑夏季最大限度減少得熱和利用自然條件防熱。在平面布局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片面追求構圖與形式,指導教師應提醒他們綜合考慮建筑布局、建筑朝向與間距、建筑采光與通風等因素。

2.2平面設計與形體組合

建筑平面形式對建筑能耗的影響很大。通過墻壁、屋頂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減少建筑結構的熱量損失。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組合應充分體現當地氣候特點,炎熱地區建筑平面宜舒展開敞以利于加大通風量;采暖地區平面應集中布置,以減少外墻面積有利于節約采暖能耗。許多學生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形式的豐富感,可能會處理很多凹凸進退轉折分割的體形,造成建筑外墻表面積增加,建筑傳熱耗熱量增大。這一過程中,老師應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好造型與節能之間的關系,既要兼顧造型的美觀與創意,又要考慮建筑的節能需求。設計中建筑的進深不要太大,必要時增設天井,并利用天井來促進以煙囪效應為基礎的自然通風。栽種植物來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氣候。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園、綠化帶等元素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載了一定的技術功能。

2.3立面設計與材料的選用

在立面與造型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常因缺乏對窗地比、建筑遮陽、外門窗節能等概念的理解,為了追求建筑的純凈感、輕盈感、通透感,過度地選擇玻璃幕墻作為外墻材料。指導教師應給他們補充這些相關方面的材料與構造知識,有助于他們利用開窗形式、幕墻形式、遮陽構件等技術手段,找到進行立面和造型設計的有效方法。設計過程中,還應考慮到外墻保溫層、外墻材料構造方式等因素可能會對立面造型帶來的影響。

2.4材料與能源

雖然建筑學專業學生的課程設計最后圖紙深度通常只要求達到方案深度,但老師亦可在設計過程之中,指導學生綜合考慮材料與能源的選擇。因為材料與能源選擇一定程度要也會影響到建筑的形式與造型。設計過程中應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清潔的太陽能和風能。不論結構材料或表皮裝飾材料,應選用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的材料,或選用能夠改善環境的生態環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環以及廢料處理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的綠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學專業指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慶地區常見的礫石、條石、鵝卵石等進行立面設計的創作與探索。

3結語

第2篇

關鍵詞 房屋建筑學 建筑節能 創新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68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ystem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Based on Energy Sav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 Qiaoxia, HAN Yu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On the problem of civil engineering focu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thesis teaching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is the core of teaching from the curriculum theor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method to explore innovative talents i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oriented culture. Eventually forming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teaching mode.

Keywords building architecture;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nnovation; teaching reform

1 改革的目的及際意義

建筑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從業人員人數已為各行業之首。然而其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員所占比例較低,同時具有高等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員比例也較低,如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建筑業從業人員總數的4.1%。在這些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中,中專以上學歷者占58%,本科以上學歷僅占11%。隨著我國建設事業大規模的發展及建筑技術的發展,急需與之相應的大量的土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

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命脈,能源問題是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在社會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建筑能耗已占社會總能耗的相當一部分(約占30%~40%)。因此,為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筑節能已成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诖耍覈鄳闹贫艘恍┙ㄖ澞芤幏叮纭睹裼媒ㄖ澞茉O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03)、《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2007)等建筑節能規范,然而,我國的建筑節能相對還是比較滯后,節能技術及建筑節能效果等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單位建筑面積能耗較高,能源利用率相對較低,建筑護能耗是同等氣候的發達國家的2~3倍。另一方面,墻體改革步伐較慢,雖然墻體改革以提出有10余年,新型墻材的產量的比例有一定提高,如從不足5%提高到22%,粘土實心磚還在生產使用。為了促進建筑節能工作的順利開展,除了立法、技術、管理等措施外,應加強從業人員建筑節能發面的教育。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作為培養未來建筑師與工程師的搖籃,在教學培養方案中應加強未來建筑科學技術人員的建筑節能意識潛能和技能培養。然而目前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及課程教學中,與建筑節能設計,施工,節能有關的知識或技能訓練相對較少。例如:在材料力學性能實驗中,沒有對有關建筑節能材料力學性能進行實驗;在建筑材料課程中,有關節能材料及新型墻體材料的知識相對較少;在建筑材料實驗安排中,保溫材料保溫性能實驗;建筑設備中缺乏對有關對雨水的收集及利用等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知識;在建筑施工中,未對建筑節能施工、質量控制和驗收等方面的知識進行系統的介紹;在房屋建筑學中,建筑的總體規劃設計、單體建筑的體型系數,朝向,等都影響著建筑節能,但在課程教學中很少涉及。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未來在建筑行業的競爭力,應加強建筑節能方面的知識及技能,將建筑節能知識有機的融合于各門專業課程中。

近年來,“參與科學研究”已成為我國研究型本科生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舉措,本科生科研已在更多高校普及,如2007年教育部出臺了 “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以下簡稱 “大創”),被認為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①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作為工科學院,學生在歷年的大創項目中有一定的優秀成果出現,但暴露出的問題是有很大一部學生雖有一些科學創新的積極性,但不知如何“下手”,如何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發展成為我們應解決的問題。

圖1 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模式

“房屋建筑學”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建筑節能知識與房屋建筑學教學息息相關。同時基于建筑行業發展趨勢,以及當今社會對建筑行業技術人員的素質要求,論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為核心,從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對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方法進行研究。構建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教學體系(如圖1)。強調建筑節能導向作用,是為了抓住房屋建筑學教學中主要內容于熱點問題――建筑節能之間的關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模式。

2 目前國內房屋建筑學改革現狀

目前國內外學者以培養新型土木人才為目標,從房屋建筑學課程改革與建設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較多的研究,如王英姿等提出在“房屋建筑學”課程中創立了基于“能力―素質―知識”架構的課程大綱以及借助團隊協作項目設計等形式強化學生各項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②張亮等以培養新型土木人才為目標,從房屋建筑學課程改革與建設的角度,探討房屋建筑學課程在更新教材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建立內容豐富的備課資料庫方面的教學改革。③此外,也同樣重視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的考核方式、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以及轉換學習模式等方面,力求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高巍等針對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結合自身已有的教學經驗,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實踐性教學活動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④齊岳等在在分析了目前房屋建筑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將 BIM技術引入到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中,并提出了BIM技術在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新模式。⑤黃海燕等為服務工程管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就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手段立體化及教學實踐環節多層次化等內容進行了探討。⑥

國內學者對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一定的研究,郭卉等提出科研參與頻次和科研參與強度是大W生創新素質的重要影響因素;持續參與科研活動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尤其是創造性人格的發展。⑦王鋒鋒等提出通過搭建校內創新創業研究平臺、建設師生創新創業科技團隊、完善創新創業制度來培養工科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⑧

綜上,國內外學者對以培養新型土木人才為目標,從房屋建筑學課程改革與建設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較多的研究,國內學者對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一定的研究,但將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切入到某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的較少,本研究提出以建筑業的熱點問題和前言領域――建筑節能為切入點,該論文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融入到相關課程中,讓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緊密和所學專業知識相結合,讓本科生的創新靈感來源有蹤可依。

3 改革的內容

(1)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課程內容改革。項目以建筑節能為導向原則對房屋建筑學課程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增加建筑節能的內容,使建筑節能與整個課程體系有機融合起來。在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中增加建筑節能效果評價內容。

(2)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實踐教學改革。在房屋建筑學中有部分認知實習課,在其中增加建筑節能認知實習內容:包括規劃節能設計,單體建筑節能設計調查,保溫材料及節能施工技術認知,增加保溫材料抗滲試驗以及墻體熱傳導系數測定等試驗。

(3) 以建筑節能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新材料及其施工方法的研究,新型組合結構的研究等,將會帶來土木工程應用技術發生更新更快的發展。新技術的不斷出現給應用型人才在市場經濟社會競爭中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以及當今科技熱點問題,并將其科研成果引入到學生學習成績考核體系中去。

4 實施辦法

(1)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課程內容改革。增加建筑節能的內容,讓建筑節能與原有課程內容有機融合起來。例如:在建筑設計中增加規劃節能設計和單體建筑節能設計,在墻體及屋面構造設計中增加自保溫材料內容;在課程的最后增加建筑節能專題講座,引入被動式、主動式建筑節能、及綠色建筑等概念,以典型的案例講解綠色建筑的構造做法。在教學大綱及教案設計中增加建筑節能設計內容。

在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中引導考慮節能設計,同時對自己所做設計進行建筑節能效果評價。編制建筑節能設計指導書。

(2)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實踐教學改革。在房屋建筑學中有部分認知實習課,在其中增加建筑節能認知實習內容:形成:保溫材料生產廠等單位認識節能材料到施工現場認知節能施工技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配合建筑材料課程的學習,增加保溫材料抗滲試驗以及墻體熱傳導系數測定等試驗。

對已有建筑設計的節能現狀進行調查,包括規劃節能設計,單體建筑節能設計及節能材料應用情況等,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在上述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以建筑節能為主的認知實習報告。

(3)以建筑節能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筑節能為現為建筑領域的前言課程,在課堂教學中,設及建筑節能的部分,引入一些建筑節能設計和構造設計的新理論新方法,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引導學生到當地調查傳統民居建筑,了解傳統民居建筑的節能設計及構造,引導學生將這些建筑節能設計及構造有效應用到現代建筑中;根據當地資源,啟發學生研制保溫建筑材料。

以專題討論的形式,學生分組討論對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的認識,要求學生針對當地的氣候及資源特點,提出自己對建筑節能設計、構造及建筑節能材料研發的一些觀點。

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課題,以節能材料開發及節能構造設計為主,并培養學生開發和應用新材料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中難題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等競賽活動,全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5 結論

“房屋建筑學”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建筑節能知識與房屋建筑學教學息息相關?;诮ㄖ袠I發展趨勢,以及當今社會對建筑行業技術人員的素質要求,論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為核心,從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對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方法進行研究。構建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教學體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改革與實踐,讓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緊密和所學專業知識相結合,讓本科生的創新靈感來源有蹤可依,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所學知識與所從事工作的對接。

*通訊作者:韓越

塔里木大學高教研究項目(TDGJ1635)

注釋

① 劉長宏,李曉輝,李剛.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5):163-166.

② 王英姿,熊光晶,康全禮.基于“能力―素質―知識”架構的房屋建筑學課程大綱及教學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5-158.

③ 張亮.培養新型土木人才與“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2010(12):340-343.

④ 高巍,何愛琴.卓越工程師背景下《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才智,2012(20):322.

⑤ 齊岳,張俊華,趙文軍.結合BIM技術的房屋建筑學課程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⑥ 黃海燕.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探討[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S1):157-160.

第3篇

關鍵詞:建筑學;地域性;特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6-0035-02

我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巨大的建設規模。為了適應建筑行業的蓬勃發展,我國開辦建筑學專業的院校也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十幾所,發展到目前的200多所,人才培養數量成倍增長。20世紀末,經過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中國高校形成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相對于二十多所部屬院校來說,兩百余所省屬院校占了開設建筑學專業高校總數的絕大多數,成為建筑學專業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黑龍江省設置建筑學專業的省屬院校有9所。2005年,哈爾濱理工大學建筑學專業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成立,作為我國嚴寒地區的地方所屬院校,其辦學目標應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主,著力培養地方高素質人才。而中國的建筑行業在經歷了粗放式增長之后,正朝著集約式增長轉變,這種發展趨勢對建筑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地域性特色教育研究與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建筑學專業實施地域性特色教育的必要性

(一)突出辦學特點

截止到2012年,新辦建筑學專業的院校占到擁有建筑學專業院校總數的60%以上,其中省屬院校居多,而全國通過建筑學專業評估的院校卻僅有48所[1]。這些省屬院校同歷史悠久、師資力量強、資金雄厚、名聲在外的“老牌”建筑院校相比,缺少豐厚的專業基礎和優勢條件,因此必須通過橫向對比,根據自身既定的內在條件和區位特點,分析找出自己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從而確定其專業發展戰略,并使其與地域環境有機結合,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就業競爭力、有特色、專業素質高的建筑學畢業生。另外,省屬院校的建筑學畢業生在工作選擇上往往存在就業地集中化的趨勢,即生源來源于周邊地區,學生擇業時體現出戀鄉情結而就地擇業。即使部分學生畢業時選擇了北上廣等大城市,但由于相對的生活成本高,競爭壓力大,幾年后也會出現人才逃離大都市的現象。因此,地方所屬院校應針對地域性,在教學環節中注重地域特色,培養適合本區域發展所需的人才,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二)優化課程設置

建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社會、經濟、人文、環境和心理等學科。從廣義上來說,建筑學是研究建筑及其環境的學科,因此建筑學專業不僅僅研究如何設計一棟建筑,同時作為前提條件需要考慮建筑所在區域的地理位置、氣候、經濟、交通以及人文特點,即地域性特點,否則建筑設計的作品既經不起推敲,也滿足不了使用人群的需求。為了避免學生課程設計的“紙上談兵”,在建筑學專業教學中應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多種社會實踐、參觀實習及實地調研等活動,同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平臺和實踐機會。這些實踐課程的設置,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重視職業教育

建筑學專業是一個最能體現技術含量的專業,其教育是一種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因此在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中不能僅僅依賴學院式教育,必須使專業教育走向社會,開門辦學,實現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專業與行業相結合,知識、能力與素質相結合的建筑學職業教育。目前,為了適應日后工作需要,社會上的設計機構實際上承擔了對建筑學畢業生進行職業訓練的任務。但這種二次教育延長了建筑師的成熟期,造成了設計機構的資源浪費,這與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因此對于所有建筑院校來說都應未雨綢繆,適時調整建筑教育的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內容,與國家的發展、時代的需要緊密聯系,真正培養出滿足時代需要的優秀、全面、合格的職業建筑師。地方所屬院校尤其要根據其地域特色,把職業教育放在首位,培養出本地區真正所需的建筑學人才[2]。

二、建筑學專業地域性特色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適時調整專業定位

哈爾濱理工大學建筑學專業自2005年成立起,一直致力于探索省屬院校地域特色職業建筑師教育,以2010年第一批本科畢業生――05級建筑學為例,全年級70人就業率達到100%,其中考上碩士研究生13人(其中1人在美國就讀),32%分配至哈爾濱各大建筑設計院,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黑龍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哈爾濱市建筑設計院以及哈爾濱方舟設計院等,其余的畢業生選擇了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特大城市。2011年在總結用人單位對畢業生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建筑學系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新一輪修整,增加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建筑師職業教育法規、建筑師創業指南等課程,使地域性教育更清晰、更明確,同時結合哈爾濱理工大學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辦校方針,建筑學系制定了“立足龍江寒地特色,服務地方城市建設;結合地域特點,不斷拓展研究領域,面向全國發展”的專業定位。

(二)加強教學實踐課程

哈爾濱理工大學位于寒地城市哈爾濱,每年招生計劃中黑龍江學生占到50%左右,建筑學專業學制為五年,學生對哈爾濱的地域特征感受較深,參觀實習、寫生實習等也大多立足于本市,方便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在課程設置中針對寒冷地區區域性特點,著重強調寒地建筑的建筑物理、建筑構造Ⅰ、建筑構造Ⅱ、建筑材料、建筑節能和生態建筑概論等課程(見圖1),引導學生思考適合寒地城市的建筑設計策略。

圖1涉及寒地建筑設計的特色課程及框架

在課程設置中,設計題目強調以“真題”為主,選擇嚴寒地區的城市與鄉村生產實踐項目,在真實地段和模擬現實市場需求的基礎上,貼近實戰演練,激發學生設計熱情,并學習執行當地相應的法律法規,在“做”中學,在課程設計中實現了創造性的學習[3]。在第四學期進行建筑工地和設計院的認識學習,建筑工地實地實習使學生了解學習專業知識的目的,以及各部分專業課程的相互關系,避免盲目學習,設計院認識學習帶領學生參觀知名度較高的設計院,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黑龍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等,體驗式教育和必修、選修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之余,了解社會職業環境,探索個人職業方向。在第十學期畢業設計,通過寒地城市的綜合性建筑設計,不僅使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建筑方案設計,同時使設計達到施工圖深度,并考慮建筑節能設計,突出寒冷地區建筑的設計策略,使學生在現實與理想中明確職業選擇方向,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

(三)貫穿職業教育理念

哈爾濱理工大學建筑學專業的職業建筑教育貫穿建筑學教育的全過程。為此學校建立了“職業建筑師指導制”,在低年級,每個班級配備一名責任心強、專業素質高的“專業輔導員”,高年級實施“導師制”,從而由淺入深地為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學生從大一開始,就能享受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和分層遞進式的職業導航服務,讓學生能更好地規劃職業生涯。另外,我們聘請一些大型設計院的有經驗的執業建筑師、工程師來講課,因為他們了解建筑師需要什么樣的知識,能教給學生最實用,最直接的知識,使學生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遠望”,能夠在了解真實地域特點下來解決設計問題。

(四)調整教育教學方法

適時調整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熱情、改善師生關系。哈爾濱理工大學建筑學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核心,改變原來學生痛苦被動接受,教師艱難辛苦填鴨的局面,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愉快傳道解惑。

在輔導學生的課程設計時,哈爾濱理工大學的教學方法改變以往教師設計思想主導一切的局面,強調學生個性設計,尊重學生設計思想;大學生目前面臨的是日新月異而又無法預知的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建筑材料更新換代迅速,教師不可能傳授給學生所有知識,因此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教”為核心轉變為以“學”為核心,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從教師傳統的傳授、指導,轉向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請教師做參謀,通過各種渠道自主學習,并自我設計與建立知識結構體系,有利于學生素質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現代社會中,居于首位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作為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目標的建筑教育來講,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尤其對廣大的地方所屬院校來說,人才培養突出為地方服務、為企業服務,如何利用區位優勢進行人才培養是一個新課題和新方向,它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去研究探索、實踐總結。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事司.2011―2012年度高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結果[J].建筑學報,2012,(7).

[2]孫偉斌,路鄭冉.城市設計課程中應用型人才教育實踐[C]//2010建筑教育大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9.

[3]孫偉斌.卓越工程師培養在建筑學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C]//2012建筑教育大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10.

收稿日期:2013-09-05

第4篇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我國建筑教育的現狀,重點強調了在成功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學專業教學體系、設計課程建設等方面的改革。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如管理科學、信息科學、生態學等等,都對建筑學專業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建筑學專業教育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建筑學專業教育改革必須面臨的重要問題。在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事業突飛猛進、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確保教學質量的穩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圍繞這一課題,我院建筑學專業在專業目標教學體系化改革的基礎上,強化教學質量,進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質理論指導下的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不斷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國建筑學專業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高等建筑教育為與國際接軌不斷探索教學改革,在評估的標準要求下, 培養計劃逐步規范,產學研結合較緊密。但總體而言,全國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著重技能培訓的傾向,教學體系中主干課與相關課的關系呈縱向線型模式,基本知識的傳授較扎實。但是我國建筑學專業教育的現狀還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書本輕調研, 重表象輕能力

從教與學兩方面來看, 大多重視和強調書本知識的傳授。學生多依賴于書面資料獲取知識, 重視對優秀作品的表象學習, 輕視調查研究, 缺乏對深入、細致、艱苦的實地考察環節重要性的認識。而我們的設計課教學由于受課時的制約, 學生調研“走馬觀花”, 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也不夠深入, 勢必影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重成果輕過程

建筑設計作為主干課程, 我們一貫以“最終圖面成果”為評判依據, 圖面的表現技能則直接影響了其好壞的評價。而對設計過程中學生對具體問題的分析、思考及提出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重視不夠, 或少作評判依據。在此無形的導向之下, 學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訓練, 計算機制圖等手段的運用, 而淡化對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 因而涉及問題面窄,研究問題膚淺。

(三)重仿學輕創新, 重專業輕綜合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閱資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國建筑知識的普及性低, 人們對建筑好壞的評價常取決于表象、取決于 “新奇”。 出現了在建筑設計中拼湊“名作”、“復制雜志”的“仿學”現象。這樣一來無形中抑制了學生們的創新意識, 造成在特色與創新方面能力的匱乏。

(四)重分值輕素質

建筑學專業具有藝術與技術的雙重特征。在我國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數院校建筑學專業招生按分數線自高而低進行錄取, 幾乎無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備攻讀建筑學專業的基本素質。招生中這種重分值輕素質的現象, 常常導致大學學習階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質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建筑學

專業教學改革措施成功素質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建筑學專業教學特點是專業間相關課程的開放和專業的開放。如何發揮優勢, 學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開放性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 值得廣泛、持續和深入地研究。專業間相關課程的開放,目前的教學計劃中安排了12個學分的跨學科選修課,體現了專業間的開放性。根據建筑學專業教育的特點,我們開設了建筑經濟、建筑環境心理學、西方哲學專題、現代企業管理概論、建筑文化與評論、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建筑攝影等選修課,這樣,既可與社會對建筑學專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軌, 也可以使學生在建筑設計中研究和分析問題的深度得以升華, 進而起到促進其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專業的開放, 則應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 發揮教師來源廣泛和年輕富有活力的優勢, 加大系內選修課的開課量。城市建設學院有建筑學、土木工程兩個專業屬相關學科,專業間選修課甚至專業課和學科基礎課亦可以有一定量的開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結構、地下結構、大跨度結構、特種結構、道路立交設計”及建筑學專業的“美術、設計基礎、公共建筑設計(一)、建筑構造、陰影透視”等課程, 若以開放的觀點來看待這樣的選修課環境, 相信定會對學生的培養創造富有特色的良好發展空間。主要措施如下:

1.貫徹整體優化的原則,修訂教學計劃,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并嚴格執行,以保證教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2.改革設計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變類型教學為目標教學,重新修訂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

3.在一至三年級實行教學年級責任人和骨干教師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級則實行教學專門化制度,強調教學的環節控制,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責任感;

4.聘任教師實行公開評圖制度,加強學生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

5.建立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通過對教學各環節的規范化要求,實行規范化管理,建立教學保障體系,以保證教學秩序的穩定正常進行;

6.抓緊重點課程建設,以專業主干課(含試驗課) 、專業基礎課和主要基礎課為課程建設重點,對其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教學內容、師資力量配備、教材及參考資料等均進行了認真研究,制訂出改革措施。從而帶動了各相關課程的整體發展;

7.發揮教學督導小組的作用。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組長的督導小組,對教學計劃、上課情況、設計任務書的制定、各個教學環節的檢查等作出評定工作;

8.完善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加強實習中的教學環節,規范實習要求和內容,全面提高實習質量;

9.構建專職兼職結合的教學評價機制;建立開放的教師教學業務能力資質認證制度,擴大學生在教師評定過程中的發言權。

三、在成功素質教育理論指導下的

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為了避免技術基礎課與設計主干課脫節的現象,要求按職業資格考試和專業評估要求培養學生。根據成功素質理論在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的要求,在每個設計課程中,注重配合環境設計、建筑物理、技術、設備、防災等方面的知識要求;注重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分析,按教學要求將技術基礎課的知識貫穿到各個設計主干課教學環節中。該系列課程包括建筑技術、建筑物理、建筑設備、建筑力學及結構等,它的建設主要是解決與設計主干課程的配合、交融問題,使其真正起到為設計服務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為:

1.三年級上期的設計課中,結合住宅設計將建筑構造的知識運用,讓學生完成從環境設計、建筑單體方案設計、建筑構造設計等系列設計。

2.在三年級下期的設計課中,結合科技設計將工業設計、智能設計等構造知識相融合。結合博覽、美術建筑將建筑物理中的光學、熱工等知識相運用。

3.在四年級的高層設計中,要求運用建筑設備、建筑防災知識。

4.五年級的廳堂設計中,要求結合建筑物理的聲學知識。

5.畢業設計則是綜合運用各類知識。

四、幾點思考

城市建設學院建筑學專業從起步到穩步發展,雖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拼搏。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如何解放思想,樹立“可持續性”的學科發展觀念,完善成功素質教育理論的建筑學教學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本著總結過去面向未來的宗旨,我們初步設想:首先,強化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學專業在成功素質理論教學體系中求發展,以加強教學、研究和工程實踐的密切結合,為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創造良好的條件;其次,立足“以人為本”,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改思路,要積極培養、引進高、精、尖人才進一步充實教師隊伍,要研究探索學生樂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適合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新方法。此外,要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強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建設與應用。只要我們勤于思索,勇于創新,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成功素質教育理論的建筑學教學體系一定會顯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首屆全國建筑學專業學位研討會、專業教育評估研討會資料匯編. 國務院學位辦編印,1992.

[2]林濤.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1).

[3]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歐洲教育考察團. 歐洲建筑教育考察思索[J]. 建筑學報, 2000(6).

第5篇

[論文關鍵詞]建筑構成 建筑學 教學改革 實踐

[論文摘 要]建筑構成是建筑學(包括城市規劃等二級學科)專業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在教改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了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誤區,從教學目的、教學方式、考核目的、教學內容等方面做了相關探討。

建筑構成是建筑學(包括城市規劃等二級學科)專業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教學目的是啟發獨創性、擴展造型構思、培養造型感覺,以培養建筑學專業學生的建筑解析能力,提高其建筑鑒賞水平,使其了解建筑平面布局、色彩組成以及空間組合的基本規律,為今后的建筑設計打下基礎。

本課程為廣西大學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實踐課程,現就該課程課改實踐經驗,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體系。

1 明確學習目的

1.1 學生常見學習誤區及成因

本課程是建筑學專業學生入學后接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是否得當,對于今后學生在建筑設計和規劃設計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

構成藝術作為現代設計的基礎理論體系,源于20世紀初俄國的構成主義和德國的包豪斯,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三大部分內容;于20世紀70年代末引入我國,至今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工業設計、藝術設計等專業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程,在我國建筑學專業教育中也沿用了其經典內容。

而傳統的構成教學內容是具有普適性的,因此在建筑構成教學當中分清楚藝術類教學與建筑學專業教學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但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將構成方法視為純藝術的修養,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常出現對習題內容理解有所偏差、作業不符合要求的情況。例如學生常常進行圖案化的平面設計、具象化的立體構成設計,復制現實世界中的物質原形,具象地表達自然界中的鳥獸蟲魚等。這些正是與做建筑設計所需要的抽象、理性思維所背離的。

1.2 明確教學目的,引導學生正確學習

建筑設計強調構型的本質規律及其所產生的視覺美的感受和一定空間感受的構成,如柱廊帶來的光影視覺效果及其對空間的圍合感、限定感。因此,教學伊始應務必使學生明確,建筑是具有實用性、功能性的物質實體,建筑學專業學習的是建筑構成,有別于一般藝術院校或者工業設計院校所學習的藝術構成。

2 多樣化教學方式,活躍學習氛圍

建筑構成的教學常見于講授、練習兩大組成部分。講授若是教師單方地灌輸,練習若是學生單方的摸索,都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對講授與練習做多樣化的改進,關鍵在于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首先,教授部分可采取課堂講授與戶外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到城市中去觀察、發現建筑的美好與欠缺,并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交流。其次,練習部分的部分作業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去完成。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合作精神,提前進入建筑(規劃)設計的團隊角色;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集團隊之力完成在一定時間內以一己之力難以達成的成果要求。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模塊制定多可能性考核方式,從各方面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積極性。最后,講評是教學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任何一次作業都應該抓緊進行評講、指出作品的優缺點,讓學生及時改進。

3 根據專業特點改進教學內容

回顧建筑構成的教學歷程,可以看到,教學內容和相應的教學模塊設置是否得當,對于學生的專業學習效果、能力提高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3.1 強調專業知識。結合建筑解析

教學過程中,任何模塊的設置均要緊扣“建筑”本身,如課程入門時可設計課堂小練習:用五分鐘時間觀察、想象目前周邊的、平時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事物,用最簡單的圖形符號抽象表達在圖紙上,再請同學們介紹自己所描繪的事物。該練習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白任何復雜的形體都可以分解成為簡單的基本形,而基本形又是由基本要素組成的。又如“點、線、面”的分析是最基本的構成方法,則可結合此部分內容進行課后習題模塊的設計。

3.2 增加二維向三維過度內容。銜接教學板塊

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兩大內容基本上是在二維的層面上展開的,教學進入第三個板塊——立體構成的時候,學生往往難以把握實體與空間的關系,因此,筆者建議重視面材切折的教學模塊。面材切折是二維到三維的過渡訓練,面材切折構成與平面構成相比,有多角度、多面的、各異的形態表現,讓學生通過各種切折紙張的嘗試體會從二維設計圖紙到三維空間的變化。要提醒學生的是面材切折不是剪紙和雕花藝術,要聯系建筑與規劃設計去設計與構思;其次,作品元素的繁復和簡潔不是優劣的評定要素,而是要通過整體構圖表現空間感,要注意空間的營造。  3.3 草圖繪制與模型制作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空間想象與平面表達能力

立體構成是現代設計領域中的一門基礎造型課,立體構成的學習作為基本素質和技能訓練,在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教學中必不可少。它的訓練過程講究眼睛(觀察)、頭腦(理解、構思)和手(表現)的協調并用,根據不同的視覺形態元素、成型材料、構造方式和造型法則,展開對立體構成的學習與探討,對于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創作過程中了解立體空間的形態美和創造美的規律有著重要作用。

建筑設計是將構思體現于圖紙上,進而付諸于建筑實體的施工,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往往欠缺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必須借助物質實體才能領會其中的空間關系,于是進行立體構成設計的時候常陷入一種混沌、空想、“等待靈感”、有想法但是表達不清的學習瓶頸。因此,在立體構成教學板塊中,必須強調構思草圖的繪制,增強學生進行空間想象并通過平面繪制表達的能力。

4 結語

教學改革是個不斷持續的過程,在今后的建筑構成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建筑學(包括城市規劃等相關學科)專業發展環境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更好地實現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對接。

[參考文獻]

[1]施瑛,潘瑩,王璐,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中形態構威系列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華中建筑,2009,27(10):169-171,

[2]鄧巧明,方小山一次立體構成教學的總結與反思[J]華中建筑,2008,26(9):244-246

[3]盧一沙,李曉西城市濱水地區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8):51-52

第6篇

截止到2010年8月,據統計。所有的專業院校中通過國家城市規劃專業教育評估的院校有18所,占總數的十分之一;通過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的院校有33所,占總數的五分之一。絕大部分院校因辦學時間太短或自知辦學條件與水平存在差距而未申請參加評估。通過對建設部《評估標準》學習,對我校建筑專業、城市規劃專業現狀的分析,深刻的認識到評估工作的緊迫性和嚴峻性:硬件(實驗設備、教學科研面積、教學經費等)不足,軟件(職稱評定、成果認定、績效考核)落后,迎評時間短,工作任務重。

一、師生與教學管理用房建設建議

1、提高城市規劃專業招生數量

提高城市規劃專業每年招生人數為30人以上,滿足評估標準。

2、增加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學科教師數量

按目前的招生規模來計,建筑學專業需要引進10名專業教師,城市規劃專業學要引進7專業教師,建議2010年達到1:12左右。

3、加大師資培養和引進力度

評估前應達到“具有副教授職稱以上的專職教師人數不低于本系(學院)專職教師總數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的評估要求,并需增加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師。

4、擴大職稱成果認定范疇

(1)認可教師獲獎作品和學生競賽獲獎作品,提高其科研級別,劃入職稱成果認定范疇;(2)增設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業核心期刊種類。

5、增加教學管理用房

根據生均10平方米的評估要求和其它高校平均水平,我校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業需教學管理用房的建筑總面積6880m2。現有設計教室、辦公室總建筑2400m2,需增加面積4280m2,必須增加以下用房,并滿足相應的面積:

(1)教學用房(使用面積2400m2建筑面積3500m2)

①專業教室20間,按每間容納30人,每間80m2左右,使用面積1600m2建筑面積XXm2。

②多媒體教室二間90~100m2/間

③計算機教室一間150m2/間(現有學院機房70m2/間)

④評圖室一間90~100m2/間

⑤報告廳300m2

⑥師生展覽廳200m2

(2)辦公管理用房(使用面積290m2建筑面積450m2)

①教學與行政辦公室250m2

②接待室40~50m2

6、相對獨立并集中教學管理用房

(1)方案一:在我校屏峰校區設置獨立的建筑系館,將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教室與辦公區、實驗室集中布置,或分設2處,總建筑面積滿足6880平方米即可。

(2)方案二:將邵科館2、3、4樓設置為建筑系的辦公與實驗用房集中布置,改建成必要的評圖室、展覽室等必要用房,將學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樓9、10層統一設置,這不僅是評估需要,更是符合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特點增加學生交流,提高教學質量之必須。

(3)方案三:在新教大樓內7、8、9、10集中設置學生教室及與學生相關密切的模型室、評圖室、展室等必要用房,辦公室保持現狀不變,在建工學院6樓增設實驗室。

(4)方案四:將建工學院目前所在的文薈樓北側增加一排房間用作必要用房的建設,辦公維持現狀,將20個學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樓8、9、10層統一設置。

(5)方案五:在尚德園四樓集中設置辦公區、部分實驗室和必要用房,將20間學生教師和與學生聯系密切的實驗室集中設置在新教大樓8、9、10三層。

(6)方案六:將子良樓a區整塊作為建筑系集中、獨立設置教師、辦公室、必要用房、實驗室的獨立區域。

二、實驗室建設建議

1、建設建筑材料與構造實驗室

此實驗室建設計劃已經得到批準,但是由于構造實驗室相當于一個基本建設項目,根據現在建筑以及裝修材料和費用的增加,原有預算計劃偏少,尚需增加模型以及構造節點施工費用約10萬元左右。并盡快確定建設場地,需要建筑面積約150平米。

2、新建視覺藝術實驗室(或稱為建筑攝影實驗室)

成立建筑攝影實驗室,將原來歸屬學院實驗中心的建筑攝影器材劃歸該實驗室。目前急需購置的設備有:數碼相機35臺,數碼攝像機2臺、閃光燈、濾鏡、遮光罩、照片打印機以及三腳架等,大約需要投入資金30萬元。場地面積需要60平方米。

3、新建城市規劃信息技術實驗室

根據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需要,繼續建設城市信息技術實驗室,可以考慮與計算機cad實驗室一起建設,增加cad實驗室面積和有關城市信息的軟件設備,如arcgis、mapinfo、oracle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cps城市規劃軟件、ppsv規劃總圖設計軟件、hy_sz市政管線設計軟件、光柵拼圖軟件rvcad、建筑與城市專業信息庫等,總計需要投入45萬元。

4、建設獨立的建筑cad實驗室

根據建筑數字教學的要求以及建筑虛擬技術的發展,需要建設獨立的cad實驗室以及購置相關的軟件。擬購置臺式電腦45臺,服務器1臺、大型繪圖儀、彩噴儀、掃描儀等設備以及正版cad軟件、空間彩繪大師、渲染器等軟件,需要試驗場地約150平米,需資金投入100萬元。

6、對建筑物理實驗室增加投入和場地面積

建筑物理實驗室共分為建筑聲學、建筑熱工和建筑光學三個部分,各部分需要獨立的實驗室以安放試驗設備,因此需要增加建筑面積,將三個實驗室分別設置,同時按照建筑聲學的要求需要有專門的混響、隔聲以及消聲室,這只能在新校區的建設中進行考慮,但是目前需要至少三個獨立實驗室,需要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另需購置天然采光實驗用人工天穹、亮度計、駐波管、wbgt、室外氣象測試儀等設備,約需資金35萬元。

7、建筑模型試驗室。

建筑模型試驗室尚需增加設備:無繩充電式電鉆、數控激光切割機、便攜式銑機、大號電刨、高速木工帶鋸機、大方打磨機、砂帶機、22升工業吸塵器、工作臺、銑機部件工作臺、砂帶機部件、折疊式組合工作站機架、組合工作臺、鋸機、多功能工作臺、便攜式圓鋸、萬能線鋸機、精雕轉軸、釘槍、日豹氣泵、切紙機、膠裝機等,共計需要投入35萬元。面積。。。。。。

8、合計

實驗室建設需總資金投入255萬元,需空間面積560平方米。

三、圖書資料建設建議

1、設立建筑圖書分館或建筑規劃專業資料室

面積不小于250平方米,閱覽座位不少于60個。最好設置于建筑系館內,若無建筑系館,應與專業教室相對集中布置。

2、補充校館藏圖書、建筑圖書分館或建筑規劃專業資料室藏書

近一年半內,使建筑規劃專業書籍總量從目前的2.0512萬冊,提高到2.4萬冊,生均紙質專業圖書達到40冊。需新增紙質專業圖書0.35萬冊,其中外文書籍1500冊。以每冊200元計,需資金投入70萬元。

3、擴訂專業外文期刊種類

從09年起,使建筑規劃專業外文期刊種類達到15種,需新增外文期刊5種。需資金投入3萬元。

4、調整專業中文期刊訂刊目錄

從09年起,使建筑規劃專業中文核心訂全。

5、增購現行建筑法規文件資料及工程設計參考資料

近一年半內,增購現行新的建筑法規文件資料40種,120冊,以每冊40元計,需資金投入4800元。購買工程設計參考資料80套(冊),需資金投入2萬元。

6、購買及制作教學幻燈片、音像資料和教學模型

需購買教學錄像片20部,需資金投入5000元;購買及制作教學實例光盤50張,需資金投入4000元;購買教學模型5個,需資金投入5萬。

7、建筑圖書分館或建筑規劃專業資料室裝修

裝修費用按每平方米800元計(含家具),需20萬元。

8、合計

專業圖書資料建設需總資金投入101.4萬元,需空間面積250平方米。

四、科研與課程建設建議

1、加大扶持力度,縮小學科差距

建筑學科爭取列入?!爸攸c學科”,城市規劃學科列入校“重點扶持學科”。呼吁學校、學院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學科研面積、實驗設備和教學經費。對教師獲獎作品和學生競賽作品的認可,與國內建筑老八校接軌,確定為一定的科研級別。

2、增加“精品課程”傾斜力度

增加“精品課程”傾斜力度,評估前爭取省級精品課程1門,確保建筑學科校級精品課程1門、城市規劃學科校級精品課程1門。

3、增加“優秀課程”傾斜力度

增加“優秀課程”傾斜力度,評估前確保建筑學科“校級優秀課程”2-3門、城市規劃學科“校級優秀課程”2門。

4、增加“教改項目”傾斜力度

增加“教改項目”傾斜力度,評估前確保建筑學科“校級教改項目”增加3-4門、城市規劃學科“校級教改項目”增加2-3門。

5、增加專業學術交流機會

評估前,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及建筑與城市規劃專家進行專題學術報告會15次左右,次均費用約1萬元,共15萬元。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累計30次以上,次均費用約0.5萬元,共15萬元。

6、建立教師學歷提高與進修學習制度

建立教師學歷提高與進修學習制度,評估前應達到10次以上,次均補貼0.2萬元,共2萬元。

7、加強教改論文扶持力度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向建筑學科、城市規劃學科的教改論文傾斜。

第7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實踐教學;研究報告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20世紀50年代,經過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專業調整,國家僅在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西安建筑工程學院、重慶建工學院等8所院校設立了建筑學專業。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提高我國的建筑教育質量,我國開始對建筑學專業進行專業評估。1994年,我國開始實行注冊建筑師制度,為中國建筑師參與國際項目的設計競爭創造條件。在此背景下,各校都力求結合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教學傳統,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辦學模式,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特色塑造。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一個集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教育、動手能力為一體的具有其特殊性的一類高等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簡單地講,就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有人將他們概括為“就是培養社會急需的,懂專業,懂技術,會運用,上崗即能發揮作用,愿意為社會作貢獻的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試點是黑龍江省實施高教強省建設規劃的重要項目之一,2009年10月,確定黑龍江工程學院、黑龍江東方學院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試點院校。試點實施以來,試點院校緊緊圍繞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在探索緊密聯系社會機制,培養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為黑龍江省全面建設應用型本科高校起到了良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為了解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課題組于2013年對黑龍江省擁有建筑學專業的5所高校28名教師進行了一項關于“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調查”, 這5所學校分別是哈爾濱學院、黑龍江科技大學 、哈爾濱華德學院、黑龍江工程學院、黑龍江東方學院,調查內容包括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設置情況,如課時、學分、形式、考核、管理等。以及建筑學專業教師對實踐教學的態度、認知和期望等。篩選出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方面的特殊性,并尋找解決的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了問卷調查方法收集資料。問卷由18個問題組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針對被調查者的個人情況、院校情況及其對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態度進行了設問。

1、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所在學校、個人年齡段、職稱、學歷。

2、被調查者所在學校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管理辦法。

3、被調查者對于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理解。

4、被調查者所在學校對于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方案,包括采取何種形式,其學分設置、考核標準等方面的實施情況。

1.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主要特點

1.1師資隊伍年輕化,碩士學歷比例較高。

根據調查情況來看,黑龍江省的這6所應用型本科的師資隊伍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教師隊伍普遍年輕,35歲以下教師占60%以上。

第二、碩士學位占較高比例,相對來說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博士學位還較少。

第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人數偏少,這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中,還有一些是具有設計院或公司經歷的雙師型人才,增加了建筑學專業教師隊伍的多樣化構成。

1.2實踐教學形式多樣

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化主要指實踐教學內容、形式、評價標準體現多樣性、綜合性,避免了形式的單一性和一刀切做法。從調查情況來看,在形式多樣化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按組織者分,由任課教師組織的為40%,由院系統一組織的為50%,由學生自行安排的為10%;

第二、按地點分,可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部分,寒暑假學生放假自行安排實踐教學活動屬于校外實踐,其余所有教師和院系組織的教學實踐活動都歸為校內實踐;

第三、按考核方式劃分,分為調研報告、實結等多種方式。

1.3實踐教學影響因素多

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涉及到的不僅有人,如教師、學生,還有經費、實踐基地、實踐、學生數量,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等因素。

從管理者的校方來說,教師對學校是否重視建筑學實踐教學評價上,應用型本科院校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從組織者的教師來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對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認識總體是到位的,認為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占98%,而其中超過80%的人選擇“非常有必要”。

2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隊伍的質量和數量有待提高

2.1.1年齡結構不合理。年齡結構是指師資隊伍中各不同年齡教師數量的構成情況。它的合理與否反映了該師資隊伍的活力、發展后勁及梯隊建設的基本狀況。當前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教師隊伍出現兩頭重現象,一是年輕教師比例過大,一是聘請的退休專家比例過高。

2.1.2職稱、學歷結構不合理。博士學位缺乏,部分教師理論功底不夠厚實,缺乏實踐和生活的積累及對一些理論問題的深切領悟,往往在講授的同時不自覺的影響了傳播效果。

2.1.3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缺乏優秀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嚴重缺乏年齡層次在 40-55 歲之間能夠擔當教學與科研重任的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

2.2實習過程與教學要求不匹配

在以往的建筑學專業教學計劃中,也會在教學環節中安排必要的設計實踐內容,包括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建筑工程現場和到建筑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實習等。由于現場參觀的時間通常比較短,以及實習單位對學生提供的學習機會有限,常常不能與學校的教學要求相配合,學生對于建筑設計與實際工程的關系的認知深度和教學的綜合性都很有限,而且偏于感性。學生到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實習時,往往不能參與設計的全過程,多數處在被動的狀態、學習的系統性不強,這些都會影響到實習的效果。

2.3實踐教學基地分散

受各種因素影響,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存在很多問題。

2.3.1缺乏體質、機制和制度的保障

目前的校企合作,都是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或個人或工作上的接觸,雙方自己爭取來的,是自發。這種關系沒有任何的國家政策的保障,缺乏相應體制、機制和制度的保障。從整體上看,合作的層面還比較低,合作的穩定性、長期性還比較差,合作的效能還沒有充分發揮。

2.3.2不對等性

學校要執行人才培養方案,務必要將實踐環節落到實處,切實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建筑學專業專門人才,可企業還是以利益和效益為主,其運行機制決定他們不能白做無用功,企業被動甚至不動,缺乏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這種情形下,往往是學校對于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大于企業,目前學校的普遍做法也是主動到對口、有實力的企業去談合作。一方是有積極性沒有主動權的院校,一方是有主動權沒有積極性的企業,本應是平等互利的合作雙方,在這對矛盾中,卻很難達到對等和均衡,必然導致校企合作的根基不穩。

2.3.3脆弱性

由于合作雙方的不對等,合作關系很難長久保持。對于學校,即使跟企業的合作已經很穩定,也有可能一夕之間因企業更換領導或效益原因,合作破滅;對于企業,學生素質無法保證,學生安全問題更為突出。這種靠感情和人脈關系促成的合作是很脆弱的,是經不起市場經濟浪潮沖擊的,甚至會因感情的轉移、人脈關系的中斷而終止。這些問題導致校企合作的關系十分脆弱,缺乏穩定性,難以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

3改進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對策

3.1師資隊伍建設

進一步加大對人力資源建設的投入力度,努力培養造就一批滿足學校辦學特色需求的專業領軍人才、教學團隊和創新團隊,加快引進緊缺人才的速度,形成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提高專職教師的“雙師型”比例,優化“雙師結構”,建設一支滿足學校辦學特色需求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以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和高水平管理隊伍為重點,實行人員分類管理,建立多種形式的內部分配和薪酬激勵制度。

3.2實現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化,提高實效性是核心

3.2.1改革教學內容,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采取各種措施,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具體做法是:根據專業特點和教學水平評估要求,構建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在加強專業教育的同時,加強人文素質培養,如增設建筑節能等符合時代要求的專業基礎課程;增設文化學、心理學、科技論文寫作等人文素質方面的課程,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推進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2.2是大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改革傳統教學方法中知識傳授時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和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和因需培養。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克服學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脫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現象(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

3.2.3是改革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知識經濟產生的基礎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正在改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把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改變過去以課堂講授為主為以學生自主運用信息等手段,主動學習為主。多媒體方式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益和效果的有效手段。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教師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培養和提高本科生通過計算機和多媒體課件學習的能力,以及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

3.3建立長期有效的實踐教學基地是基礎

改變過去輕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實踐教育環節相對薄弱的現象。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新世紀,能力培養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構成之一,是當今能力社會建設中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觀念,以強化實踐教學為著力點,拓寬專業業務范圍,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訓練。創造條件,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通過加強產、學、研的密切合作,與社會、行業以及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實習、實踐教學基地,拓寬了大學生校外實踐渠道,加強了實踐環節和實踐能力的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專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管理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和協作精神,完善緊密聯系社會機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擴大社會合作,開放辦學。完善高校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共建的辦學體制機制,增強辦學活力。進一步密切與社會各界尤其與所服務面向的行業和國內外著名企業的聯系,加強與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廣泛獲取行業、企業等社會多方面資源支持。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兼職教師聘任、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吸納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優勢。

4結論

通過對黑龍江省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的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加快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辦學特色、教學質量、服務能力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特別是在完善緊密聯系社會機制、加強特色專業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服務能力建設、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做出應有貢獻,使應用型本科高校各展所長,共同發展,產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撫英,金秋野.國內高校建筑教育發展現狀探析[J].華中建筑, 2009(7): 235-237.

[2]呂鑫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203

[3]錢翠玉.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兩課”教學[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

[4]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7〕2號, 2007 -02 -17.

[5]蕭毅強.德國現代建筑教育發展的借鑒[J].南方建筑,2001(4):73-75

第8篇

摘要:河北工程大學建筑學院四年級實行的是建筑設計工作室制度。即有若干個工作室,每個工作室配備一個有資歷和教學經驗的導師,帶著大概10個左右的建筑學專業的學生,研究一個建筑設計方向。工作室制度有其積極的一面,就是每個導師都各有所長,學生都有了解,這樣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室學習,老師也可以將自己的專業所長和研究成果教授給學生。但是也有不足一面,就是導師的研究課題的方向都是老師自己獨立制定的,沒有建筑設計公司的建筑師的參與,所以課題的社會性和時代性不足;同時教導的學生大多研究方面能力很強,實戰經驗不足,不太適應社會對建筑設計師的要求,對于學生就業不利。本文主要是講,建筑學工作室如何與建筑設計公司的建筑師相配合,一起完成工作室的教學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如何做到共贏。

關鍵詞:建筑學教育工作室制度、三線城市的建筑設計水平、日照分析、建筑學教學改革、住宅小區規劃

如今建筑作品設計水平岑次不齊,以三線城市―邯鄲為例,好多建筑設計水平,特別是住宅建筑的設計水平非常差。

建筑設計水平差具體的表現:1、外型設計老套;2、建筑材料,特別是墻漆或墻磚質量非常差,造成墻磚脫落以及墻漆變色變舊十分嚴重;3、規劃布局單調,一味地增加容積率,造成高密度的城市森林,給人感覺很壓抑等。

當然我并不是所有的建筑作品都不好,比如美的城、趙都新城等作品就很不錯。當然好的作品屈指可數,但整體水平還是很差。

只所以會造成設計水平差,建筑作品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

第一:設計時間要求苛刻,甲方對設計單位規定的出圖時間十分不合理,造成設計師想完成高水平的作品,但是由于時間苛刻而無法完成。比如:河北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的一個設計師介紹說,他在邢臺做了一個項目―一個大型的商場,甲方要求的設計周期是三天時間,要求完成的設計成果包括建筑平立剖、建筑效果圖,因為要留出完成效果圖的時間,所以實際的設計周期不到兩天。這個設計周期是荒謬的,但是在三線城市的現實工作中,這種情況很普遍。

第二:設計單位方案中心的問題,在三線城市中,比如:邯鄲的很多建筑設計單位沒有自己的方案中心,一般都是一些學土木工程的設計師在做設計,所以建筑設計專業能力不足。還有一些設計單位,雖然有自己的方案創意中心,但是創意中心的建筑設計師由于時間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建筑方案的平立剖一般都做不到擴初程度,就交給施工圖設計部建筑施工圖負責人,大多是施工部門看著簡單的平面圖和效果圖畫在繪制擴初圖。由于他們參考的效果圖圖片和平面圖的尺寸比較模糊,又缺乏與建筑師的有效溝通。這個過程失去了建筑設計師的控制,導致尺度和比例出現變差,最終的實際效果和方案相去甚遠。

第三:很多三線城市的建筑設計單位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作為建筑設計師沒有時間經常性地出去和其他設計師交流學習,和和機會參觀一些比較有名的設計作品。導致建筑師的眼界不如甲方,嚴重與市場脫節,與社會脫節,與潮流脫節。設計的作品古板,所有的設計元素都來自圖集和規范。

第四:建筑師的素養和責任問題。在三線城市的一些建筑師只是一味地追求建筑效果圖的表現效果,去迎合甲方或者規劃部門。卻很少去考慮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外裝的具體做法,以及造價問題。導致的結果是,效果圖雖然很漂亮,最后因為這個工程當地做不了,或者造價過高而放棄設計要求的做法,轉而退而求其次,用一種更加便宜,更加便于施工的方法。所以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做效果圖時,都是石材效果很漂亮;施工時已經變成劣質墻漆。結果是效果圖很漂亮,但只是一幅漂亮的圖畫,與實際項目毫無關系。

矛盾的突出點總結一下就是:1、任務量的時間要求太苛刻;2、缺乏對建筑材料及建構做法的研究;3、缺少學習先進的設計理念的機會;4、建筑師對擴初圖失去控制。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師,我有過深切的感受,也做過很多改進的嘗試,后來成為一名大學教師以后,我也有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建筑學四年級工作室的教學實踐。我個人認為工作室的教學實踐可以幫助建筑設計公司有效地改進工作。雖然沒有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對于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通過和工作室教學相結合來有效地改進建筑設計公司的設計實踐能力。

簡而言之,就是建筑學院要提倡并支持工作室的研究課題和方向,應該與建筑設計公司所遇到的突出問題相關聯。利用建筑學院的專業的師資團隊和圖書資料以及大量的專業的學生資源。利用學院教學單元來完成對建筑設計公司遇到的問題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大學真正意義上成為建筑設計公司的一個智力支持。在這個過程當中,作為設計公司的建筑師參與建筑教學的題目設置,并且參與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工作,以及最終成果的評判工作。為學院的建筑教學提供新鮮的血液,使學生的學習,教師的研究跟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同時建筑學院將最終的師生的研究成果與建筑設計公司共享,作為建筑設計公司的成果。最終實現共贏。

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提議方案:首先,建筑學院各個工作室與建筑設計公司進行合作,共同探討現今的建筑現象和建筑設計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確定一系列的研究課題:比如戶型產品的定位,地下車庫設計的經濟性,建筑墻身材料的選型、住宅小區的容積率與住宅產品類型的關系,日照分析的技巧與特點、節能分析等等。

接著,每個工作室根據工作的特點和指導老師的擅長,確定一個特定的研究專題。以任務書的形式將特定的專題放到工作室的一個教學單元當中。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結合建筑設計公司的建筑設計實踐,選擇一個或者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實際項目作為研究的主體。有了具體的項目為依托,導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去帶著問題重新去做這些項目,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去做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研究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將每個研究課題分解成若干小的問題去研究;以及通過對類似的成功的建筑產品的剖析,得出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工作室的作業要求的成果是一系列課題相關的論文以及子課題的論文、滿足要求的建筑作品。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建議定期從建筑設計公司請一些有實際工程經驗的建筑師來工作室與建筑系的師生進行經驗交流。結合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提出一些設計研究的方向,以及和工作室導師一起評價和指導學生的論文和作品。

最終,將教學的研究成果反饋給建筑設計公司,建筑師采用這些研究成果,并在建筑設計實踐中去檢驗分析結果的有效性。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建筑師的實踐過程中會得到很多一線人員的意見反饋,包括開發商、前期策劃、規劃部門以及銷售人員。得到最終的意見和建議,建筑師可以直接反饋給工作室的導師,導師可以綜合考慮這些意見,結合之前的任務書,編寫新的任務書,在新的教學單元中,帶著新的問題去研究。這樣的反復調整,使建筑設計的研究成果更加完善。除此之外,導師可以以研究課題的方式,進一步發展相對成熟研究成果和建筑作品,將其抽象變成標準化的工業產品。建筑設計公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按照要求進行選擇,因為每一種產品都經過研究和實踐的檢驗,所以一定不會差的,同時又滿足了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對建筑方案工作周期苛刻的要求。

建筑學院的工作室的課程具體怎么安排,如何思考問題,制定教學計劃,最終結果對建筑設計公司和建筑學的學生的意義到底有什么。我以住宅小區設計中“日照分析””作為研究課題為例,做一個課程單元實踐的介紹。

首先是研究課題的確定,絕大多數的建筑設計公司都是在做民用建筑設計,其中住宅區設計又是做的最多的。如今在國家節地政策的要求下,住宅區的容積率一般在3.0~3.5之間;在一些商業綜合開發地塊,容積率甚至控制在4.5~6.0之間。高容積率的開發產品都是高層,高層建筑的間距要求有兩個最重要的依據,分別是日照分析結果和消防間距。總而言之,日照分析在住宅區規劃設計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學會做日照分析,更合理地規劃建筑平面,使建筑方案既能滿足甲方對容積率的要求,又能滿足當地對大寒日滿窗日照的要求是很困難又是很重要的,所以作為一個研究課題非常有必要。特別是在三線城市,開發商對于提高住宅產品的米價格缺乏信心,一味地追求容積率,認為容積率越大,蓋的面積越多,自然利潤越大。換句話說,在實際的工程項目中,容積率的滿足,也是開發商利益的保證。掌握日照分析的技巧合理布置平面和采取一些其他的提高容積率的辦法,是滿足容積率的最重要的手段。

首先,導師和建筑師需要給學生介紹一些有效地提高容積率的方法。比如:加大單元樓的進深、提高每個單元樓的面積、控制單元樓的面寬、適當安排東西向住宅以及北側的住宅基座位置設置成商業或者車庫以此提高窗臺高度等。

接著,導師和建筑師需要去找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然后讓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日照測算的方法重新規劃布局。特別地,需要找幾個地形形狀不同的地塊來給學生去做。讓學生實際操作,去感受不同的地塊形狀,對于滿足容積率難度是不一樣的。天津市華匯建筑設計公司的研究結果表明:比如長方形的地塊(南北長或者東西長)容積率比較容易滿足,相比較方形地塊容積率不容易滿足。當然地塊的周邊壞境不同,滿足容積率要求的難度也不同。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比如北側是水域或者是條比較寬的市政道路,因為不用考慮對北側建筑的影響,北側的住宅建筑的高度可以靈活控制,所以相對比較容易滿足容積率的要求。相反北側如果是住宅小區的話,就要考慮對北側住宅的影響,所以難度就加大了。如果周圍都是民房的話,不僅要考慮對北側的影響,還要考慮對東西方向的住宅的影響,所以難度就更大一些。

再者,導師需要教導學生,日照分析并不是概念性的計算,而是系統性的計算。計算日照需要考慮很多具體情況,首先日照分析要考慮匯總場地的標高,如果高差比較大坡地和平地的測算結果相差是很大的。再者日照分析要考慮住宅建筑屋頂的形式,以及室內外高差。如果建筑是平頂的話,要考慮女兒墻的高度和其他遮擋構件的高度,如果建筑是坡屋頂的話,要考慮屋頂高度以及坡頂線的位置和坡度等因素)。再次日照分析要考慮周邊的情況,如果周邊是已建好的建筑或者已經規劃好了建筑布局和高度,需要考慮已有建筑的遮擋和對已有建筑物的日照影響;如果周邊尚未規劃,需要根據當地的規劃條例的要求(比如邯鄲市規劃條例日照分析的設計對稱法則),模擬新地塊的規劃。同時考慮模擬建筑物的遮擋和對模擬建筑物的影響。除此之外,如果北側尚未規劃,要依據當地規劃局的規劃條例,保證北側住宅區在滿足規劃退線后的區域的日照,在規劃建筑物遮擋后達到應該有的小時以上(比如邯鄲市區滿足2小時以上,縣區3小時以上)。

第9篇

黃山學院建筑學專業始建于2004年,依托浙江大學,掛靠數學系,成功申報了建筑學專業,并于2004年9月招生39名,始建時只有兩名專任教師。2008年10月獨立掛牌建筑系,2012年2月改名為建筑工程學院,現有在冊教職人員41人,其中行政人員8人,專職教師19人,專職實驗員1人,外聘教師13人?,F有建筑學(五年制,現每年招生60人)、土木工程(四年制,現每年招生100人)、城市規劃(四年制,現每年招生60人)、工程造價(2013年開始招生)四個專業,在校學生數760人,16個教學班。設建筑學、土木工程與城市規劃三個教研室、一個實驗中心和實訓部,基本滿足教學需要。創辦以來,學院教師在各級各類科技期刊上共發表教科研論文20余篇,承擔各級各類教研、科研項目20余項,承擔黃山市及周邊地區規劃與建筑設計項目百余項。畢業生就業率100%,就業對口率96%。大多數畢業生在黃山市和安徽省,以及長三角就業,少數在華北和華南各省市。畢業生動手能力較強,能盡快勝任設計單位工作,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好評。

二、建設中的問題與經驗

學院從創辦之初的1個專業到現在的4個專業,從兩名教師到現在的41人,學生數從39人到現在的760人,已初具規模。學校始終堅持以應用型培養為目標,以徽派建筑為特色教育,積極融入地方經濟,實現自身發展。

(一)爭取一切力量黃山學院地處皖南,為了促進皖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弘揚徽派建筑文化,學校決定創辦建筑學專業,從零開始,在無基礎、無師資、無場地的三無條件下,創辦了建筑學專業。沒有基礎,向兄弟院校求助,依托浙江大學,引入他們的理念和師資,成功創辦了建筑學專業;沒有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引進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碩士一名,引入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士一名。與此同時,聘請黃山市建筑界的老專家和工程師來學院兼職授課,以解決教師不足的問題;沒有場地,就多次向學校提出申請,要求為建筑學專業提供專業教室和專業繪圖桌,為建筑設計課每班配備兩名教師。我們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學校的領導下,上下團結一心,積極尋求學校、政府、兄弟院校、企事業單位的大力支持,促使專業建設更加完備,更具規模。

(二)定位切合實際首先,創辦建筑學專業符合地區發展實際。如前所述,老八校、新八校以及通過建筑學專業評估的院校,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為了促進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地方辦學成為中國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需要,也是大勢所趨。學校地處皖南徽州,為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創辦建筑學專業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其次,結合地區情況和建筑學專業性質,緊緊抓住建筑學專業應用型這一核心特征,強調學生的設計和實踐能力,并貫穿建筑學5年教學始終。該理念與學校近年提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目標相統一,并走在了學校各專業建設的前列。再次,控制招生規模。清華、同濟、東南、天大,在擁有雄厚師資的前提下,招生規模一般控制在60人左右。最初,學院建筑學專業招生人數始終保持在30人左右,從2010年開始,擴招至60人。較小的招生規模尤其在專業建設初期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是合理穩妥的做法。最后,專業建設必須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從國家和政府的層面來說,地方高校辦學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有利于高校與地方開展互動,也有利于專業建設取得地方支持,從而取得可持續發展。

(三)師資最為重要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專業的發展,師資最為重要,一方面是數量,一方面是層次。師資建設關系到學科建設、學生培養質量、科研實力,最終影響專業建設和發展。對于建筑學新辦專業,師資隊伍無論從數量還是層次來說都極為欠缺。為此,也切不可盲目引進教師,可通過社會招聘兼職教師的辦法緩解燃眉之急。引進專業理論精通、實踐經驗豐富的業內人士作為專業帶頭人極為重要,帶頭人不僅保證教學工作能夠正常運轉,還將推動專業順利向前發展。從數量來說,可按照本科評估師生比1∶20或建筑學專業評估1∶8~1∶12的目標進行建設,充實教師隊伍。從層次來說,以碩士為主,博士為輔;以副教授講師助教為主,教授為輔;以中青年為主,老教師為輔,新進教師要重點考察其本科是否為建筑學專業。要把建筑學專業辦好,需要花大力氣提升師資建設。對引進和在職教師,不僅要從待遇、科研、職稱晉升上給予傾斜,還要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進修,參加專業實踐,取得專業執業資格,提升教師教學和實踐能力。

(四)抓住教學根本專業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質量取決于師資力量,取決于教學體系的合理和穩定。教學體系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管理等一系列教學文件的制定,這些文件不僅要符合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定的內容,還要盡可能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專業建設初期,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通過廣泛調研,橫向比較,聘請專家等一系列措施來構建教學體系。如果條件不成熟,也可引入其他院校的成功做法以推動專業建設。無論是哪種情況,在以后的建設中,需要針對實際運行情況和畢業生跟蹤調查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體系,使之逐步完善趨于合理、穩定。建筑學專業教學應堅持理論和實踐教學并重,這也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尤其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理論夠用即可,重在實踐應用。一方面,強調教師的應用能力培養,要求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完成設計生產任務;另一方面注重學生動手應用能力的培養。一二年級主要完成建筑概論、美術、畫法幾何、建筑初步、建筑力學等課程,培養學生專業入門、識圖、繪圖和初步設計等基礎能力;三四年級主要完成建筑歷史、建筑材料、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建筑理論素養以及多種建筑類型的設計等專業實踐能力;五年級主要安排半年畢業實習,半年畢業設計,要求學生到實習單位參與實際項目的鍛煉,并以實際項目完成畢業設計。此外,在一至五年級還安排了一系列集中性實踐環節,如美術寫生、城市認知、古建測繪、設計競賽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和辦法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

(五)堅持特色發展每個地區和學校的情況都不同,尋求特色,挖掘內涵是保證專業建設在同類院校中取得優勢地位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黃山學院徽派建筑特色鮮明,學校以此構建了以徽派建筑文化為特色內容的課程體系,計劃循序漸進地將徽派建筑文化系統地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形成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科學的、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專業培養方案。培養方案中,適當增加徽派建筑理論與實踐模塊,將徽派建筑理論與實踐系統地納入課程體系建設,分步設置徽派建筑概論(或徽派建筑解析)、徽州明清建筑、徽州村落、徽州風水、徽派建筑保護與利用等課程。學院建筑學專業采取的模塊化、選擇性、分層教學模式以培養特色人才,提高了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貢獻度。

三、結語

第10篇

關鍵詞 南加州大學;教學;職業生涯;銜接;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26-0090-04

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是加州及美國西海岸最古老的私立大學,也是世界頂尖的綜合性學術研究型名校之一。長期以來,南加州大學的畢業生受到美國企業界的廣泛認可,這與其重視教學與學生職業生涯銜接是分不開的。

一、課程設置的銜接

南加州大學的課程設置十分細致,在學校層面為每個學生構筑了包括基礎課、專業課、專業基礎課的完整課程體系。

基礎課教學雖然不像專業課那樣與學生的工作技能直接相關,但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人類共同的知識經驗、養成良好的價值與道德觀以及訓練基本的做人做事能力。這些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南加州大學在辦學過程中通過長期的實踐總結,開發出了一整套學生必學的基礎課程,主要講授當代文明相關的課程,涵蓋了科學、藝術、宗教、哲學以及倫理等,使學生全面領悟當代人類文明的成果[1]。同時,南加州大學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常常讓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價值觀念的培養,以及有關閱讀、書寫、表達,特別是獨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學?;A課在該校的課程體系中占比高達50%以上?;A課成績較差將會影響學生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甚至還會影響到其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2]。這促使學生重視基礎課程的學習,為將來走上職場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專業課的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因此,南加州大學非常關注專業課的教學,并設置了合理的專業課教學框架。學校根據課程的知識結構在所處專業知識體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共同為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和理論體系。南加州大學選修課程的選擇范圍非常寬泛和豐富,有多達十幾門相關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在提供眾多的選擇時,學校的選課也并非毫無章法,而是堅持要求與課程模塊掛鉤[3]。以建筑學院為例,校方規定第5和第7學期的選修課程只能從建筑職業訓練或建筑歷史模塊中選取,建筑學專業的選修課規定其中1門必須從城市與景觀中選擇,2門必須從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技術與實踐等課程中選擇。選修課還可以在學校的其他院系甚至外校選擇,充分體現了美國教育文化中靈活、自由的特征。

專業基礎課則是為專業課學習奠定必要基礎的課程,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必修的重要課程。事實上,南加州大學在設置課程時深刻貫徹專業基礎課是為專業課學習服務的理念,將專業基礎課緊緊圍繞專業課進行設置。如建筑學專業的美術課,與學生的建筑設計學習緊密聯系,美術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對學生繪制建筑效果圖也有很大幫助,學校在一、二年級也安排了一定的美術課學時,同時在課程中盡可能多地安排建筑表現畫給學生訓練。由此可見,南加州大學為學生構筑了一個貫穿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框架,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儲備了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

南加州大學的課程還有著相當的動態性、即時性與靈活性。每個學期各個學院都根據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培養方案與課程進行動態調整,通過一定的程序及時調整教學安排。在研究生階段,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各個學院還提供不同的教學計劃。如建筑學院根據學生的教育背景將學生分為三類:建筑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建筑學相關專業畢業的學生以及沒有建筑學專業教育背景的學生,對這三類學生的課程與學分要求也各不相同。非建筑學相關專業畢業的學生,將要求其在有資格進入專業學位課程的第1學期補修建筑學專業的所有主干課程。城市規劃、室內設計等相關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免修許多基本課程。而建筑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其課程可以從第3學期開始,從而減少到兩年半的課程學習。通過一系列的合理安排,南加州大學在課程設置上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緊密聯系起來。

此外,美國對執業資格非常重視,如果不能取得相關執業資格,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將受到很大限制。美國很多執業資格要求往往是學校相應的專業通過其專業評估,而專業評估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校的課程設置[4]。因此,南加州大學在各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上都盡可能滿足相關專業評估的要求,使得專業評估能夠順利通過。

二、教學過程的銜接

完善的課程設置僅僅是讓學生能夠適應未來職場的一個前提條件。要使學生將來能夠勝任他們的本職工作,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精心指導。理論課方面,教師布置了大量的閱讀任務,開學時任課教師會列出一張書單,每次上課前學生通常需要完成數百頁的閱讀量,學生的桌面往往放置著許多著作。除了閱讀之外還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完成相當數量的論文。這種做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專業素養。

在實踐課程上,教師更是嚴格要求,布置的作業量非常大,且要求保質保量完成,學生必須放棄很多休息時間來完成作業。筆者在南加州大學調研期間,經常看到學生廢寢忘食地做課程設計。這種做法也是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作準備,使學生提前適應未來的職場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非常認真細致。如建筑學專業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做設計時手把手教,從方案構思、草圖階段、成果表達等各個環節都對學生進行細致入微的指導。商學院教師在指導金融專業學生制作股市分析圖時,指導過程非常細致、認真,從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到個股的歷史走勢與近段時間表現,都要求學生做出詳細深入的分析報告。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與學生展開深入的交流、互動,甚至會指導學生開設模擬賬戶,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證券市場。

三、聘請職場人士任教

南加州大學除了專職教師以外,還聘請了相當數量的職場人士來校擔任兼職教師。這些教師都有著豐富的職場經驗,可以給學生很多未來就業指導,讓學生更早地了解他們未來職業生涯所需要做的工作。南加州大學建筑學院就聘請了很多建筑師來學校擔任設計教師,他們非常了解當今美國建筑界的業主需要怎樣的作品。學生跟著這些建筑師學習,就可以做出更符合未來業主需要的作品。這些建筑師還對學生開放他們的事務所,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有更多實習機會,而且學生去事務所實習,可以提前了解工作流程,適應職場的工作節奏。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上,學校教授的設計工作室作為一種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機構,對補充學習經費與教師收入有很大的幫助,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在工作室里,學生得以參與真實的設計項目,對學生設計及實踐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幫助,而聘請校外的建筑師來校任教為學生到工作室實習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南加州大學商學院也聘請了許多銀行家和證券分析師來學校兼職任教。美國的金融業十分發達,這些銀行家與證券分析師非常熟悉美國金融市場的運行模式與特點,商學院的學生跟他們學習可以獲得很多關于美國金融行業的信息。這些銀行家與證券分析師也給學生提供去投資銀行或者證券公司實習的機會,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經歷美國金融行業的運作模式,同時還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華爾街的生存哲學。金融市場往往瞬息萬變,學生如果能夠在實習過程中了解到金融市場的殘酷性,對他們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除了聘請兼職教師以外,南加州大學還請職場人士來學校開展一些講座。這些人有建筑師、會計師、律師、工程師以及銀行家,很多都是行業的佼佼者。學生可以在這些講座中得到很多有用的知識,如行業的最新信息、未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使學生在校期間更好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這些講座不僅僅對學生學習有幫助,教師也可以在講座中得到一定啟發,得以完善其教育教學方式,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四、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南加州大學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其在教學中重視與學生職業生涯的銜接是該校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借鑒南加州大學的成功實例,我國高校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提高學生在職場的生存能力。

(一)完善相應的課程設置

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培養學生優秀職業素養的前提條件。與美國相同,我國高校課程體系也是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組成,但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我國高校還不夠完善,存在基礎課偏少的情況。但不管是什么專業,都會涉及到自然、人文、社會等諸多領域的綜合性科學。因此,應該在基礎課中引入更多的相關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知識素養。同時,應更加合理地處理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關系,加強兩者之間的銜接,讓專業基礎課更好地為專業課服務。在專業課程安排上也應更加合理,盡可能多地安排與實踐相關的課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為與國際接軌,我國許多行業也實行了執業資格認證制度,這一制度也對相關專業的文憑提出了評估要求。因此,高校在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課程體系、授課方法以及師資配比等方面應盡量滿足相關評估機構所制定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方面的要求,盡早通過相應的專業評估,為學生將來的執業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嚴格要求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嚴進寬出的現狀,導致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學習不夠努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情況已發生變化,大學畢業僅僅是職業生涯的開始,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學校與教師應提高學生在這方面的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嚴格要求,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同時,要求學生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作業,嚴禁遲交作業或者敷衍,這樣可以迅速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與職業素養。同時,要加強實踐教學,在布置課程設計任務時盡量與實際內容相結合,強調課程設計的應用性,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檢驗專業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對專業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使學生在未來職業道路上具有更寬闊的知識背景和更強的實踐能力。

(三)邀請校外優秀人才來校任教

有條件的高??梢员M可能多地聘請兼職教師,使學生通過課堂就與職場的成功人士接觸。此外,還可以邀請社會上的職業經理人、建筑師、會計師等來校開設講座,幫助學生提前了解職場的運行模式,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赴美國、加拿大通識教育考察團.美國、加拿大高等學校的通識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03(3):44-46.

[2]Osmo Kivinen, Juha Hedman, P?ivi Kaipainen. From Elite University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Expansi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Returns to University Education[J].Acta Sociologica,2007(9):231-247.

[3]David D. Marsh, Myron H. Dembo. Rethinking School Leadership Programs: The USC Ed.D. Program in Perspective[J].The Education Doctorate,2009(1):69-85.

[4]王彤,唐衛民.美國高等教育專業評估體系及其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0(10):112-114.

收稿日期:2014-06-15

作者簡介:胡憶南(1984- ),男,浙江安吉人,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汪永平(1948- ),男,安徽蕪湖人,南京工

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The Enlightenments of Cohesion of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 Teaching and Students’Career

HU Yi-nan,WANG Yong-p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nanjing Jiangsu 210009,China)

第11篇

關鍵詞:大學英語 ESP EGP 建筑學 90后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c)-0183-02

中國教育部在2004年1月的時候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試行期為3年。隨后在2007年7月的時候進一步修訂了試行版,印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簡稱《課程要求》),作為高等學校組織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其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墩n程要求》將大學英語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授內容主要分為通用外語和專業外語兩部分[1]。

1 現狀分析

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通用外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專業外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其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授的內容包括一些基本的英語知識,包括基本詞匯、語法和句型等,要求學生掌握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和日常生活必備用語等。而專業外語是指與某種特定學科或職業相關的英語,與EGP最明顯的區別是學習者學習目標較明確,教授的英語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教學目的是在國家英語教學的基礎上,更偏重以學習者未來發展需求而設定的。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對于ESP教學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逐漸成為英語教學領域至關重要的部分。目前針對這一現象主要出現了兩種觀點,一是以文秋芳代表的“互補派”,強調EGP與ESP兩者需要共同促進發展[2];另一個觀點則是蔡基剛提倡的“替換派”,強調英語的工具性作用[3]。從建筑學專業領域的角度來看,筆者更傾向于文秋芳博士的意見,即EGP與ESP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因為建筑設計學科是一門結合工程技術和藝術創作于一體的學科,學科自身具有與時俱進且引領時代潮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國際性,但是同時作為理工科出身的學生,再加上專業自身設計課程作業負擔過重,往往導致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起,尤其是不如大學學習生活之后,會出現英語水平止步不前甚至嚴重下滑的情況。所以針對這一情況,EGP和ESP的有效銜接可以很好地維持乃至提高學生既有的英語水平,提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國際視野,利于未來學生職業發展。未來的國際市場需要一批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懂外語、懂國際慣例、懂金融法律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人才[4]。

2 建筑學專業外語的第一課堂

2.1 授課內容

一般ESP課程分為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職業英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 Purpose)和專業英語(EDP:English for Discipline Purpose)三部分組成。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EAP課程既要培養學生研究該專業相關外文書刊的能力,還要幫助他們通過瀏覽外文網站了解建筑學在世界上的發展動態,以確保學生與世界建筑學保持一種接軌的狀態。建筑學歷屆的普利策獎得主多為外國人,相關成果的發表信息主要是以英文為主,所以為學生提供語言基礎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EOP主要針對目前國際事務所大批量涌入中國,國際市場空前開放,為了能讓學生有一個更廣闊的就業選擇空間,如何用英文與團隊進行溝通以及項目匯報等問題顯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建立建筑學專業外語課程大綱的過程中,需要根據這兩部分知識體系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任務安排,相應的考核辦法也必須做出調整。EDP主要是傳授專業領域相關的詞匯為主,主要是對EAP和EOP教學部分進行前期的基礎鋪墊作用。EDP可以結合EAP的教學部分,宜采用小論文的形式進行反饋,屬于研究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選題目進行研究。而EOP的教學部分主要是一種體驗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用英語小組交流并且進行方案匯報,模擬評標現場等手段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將課堂的中心轉移到學生身上,從而符合學生認知上“螺旋上升、不斷深入”的學習規律[5]。

2.2 授課群體

“90后”作為一個新的受教育群體,成長背景和時代環境都與“70后”,“80后”不同,針對這一群體自身特點,相應的教學方法也應有一定的調整?!?0后”個性張揚,缺乏團隊忠誠感,價值觀比較現實,喜歡“憑直覺”“看心情”做事情,早熟且敏感。而作為設計領域的學生,個性特點更是被放大了。所以教師必須讓學生感到“被認同,被尊重,甚至是被需要”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90后對網絡依賴性大,信息儲備量大質差,學習動機功利性強,反對傳統提倡民主,說的必做的多等特點[6],所以作為老師必須要做到幾點,首先是信息更新及時:信息的時代無論對于老師還是學生都是平等,那么面對海量的信息,首先要做的是要保證教師自我儲備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威信,同時也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就是要準確把握學生需求:根據當前就業形勢和學校所關心話題重新擬定任務內容,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盡可能避免學生以“為了畢業”或者“湊學分”等目的進入課堂,從學生的角度出來設計課堂內容。最后就是加強師生溝通:到點上課下課走人的大學授課時代早就過去了,雖然大學階段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是老師的正確引導對于90后的學生群里來說顯得極為重要,對于民主問題十分在意的90后,在尊重老師的同時也希望獲得對方的尊重,所以與學生的及時溝通和適度溝通就顯得極為重要。如何通過社交軟件讓學生對自身建立一種依賴信任感也是當下隱性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

2.3 授課方法

新一代的課堂特點是“PPT+手機拍照”,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幾乎都脫離的“寫字”這一過程,針對這樣的課堂特點,如何讓學生的手機只用來拍照而不是一邊玩游戲或是發短信一邊拍照,就成了一個讓老師十分頭痛的問題。筆者建議在EDP和EAP的教學部分,教師可以將PPT內容直接發給學生,讓學生認真聽講和理解,把記憶和查找的部分放在課后,由學生自主完成。而EOP的部分可以用項目案例完全代替講義,讓學生徹底放下手機從而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

3 建筑學專業外語的第二課堂

“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自2011年出現以來,引起了不少國內外學者的關注,這種大規模、開放式的網絡課程給學生們的學習方式帶來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Coursera,ed X和Udacity等MOOC平臺中。同樣,建筑學專業外語應該學會利用這種第三方平臺,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與外界接觸,打開自己的國際視野,同時也可以有效地彌補自己教學中的不足。

4 結語

隨著未來的發展,信息時代的發展,建筑學ESP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新的時代機遇,新的授課群體以及新的媒體技術的變革都將給建筑學ESP課程的發展帶來無窮的機遇與挑戰。該文先是介紹了英語教育背景,然后針對ESP和EGP的區分作了進一步的闡釋,接著針對建筑專業第一課堂的特點,授課內容,授課群體和授課方法三個方面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分析,最后提出和第二課堂的結合,以求為學生打造一個更好學習環境。以此文章,希望能為建筑學專業外語課程的發展前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業英語執政: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21-22.

[3] 蔡基剛.從通用英語到學術英語-回歸大學英語教學本位[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31-32.

[4] 超群.建筑企業跨國經營進程中國際化人才戰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54.

第12篇

選題的深度、廣度和難度要適當,且要具有可完成性,學生經過自身努力均能夠按時完成任務。在課題的安排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專業教研室作為組織、管理、指導畢業設計的功能單位,在第期10~11周組織指導教師擬定畢業設計題目,編寫畢業設計任務書,并由院系成立的專家評審小組對題目進行評審。評審通過的課題選題確定后向學生公布,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申報選題意向。課題分配采取師生雙向選擇的方法進行,對雙向選擇不能落實的課題由畢業設計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落實。

二、過程管理

1.重視畢業實習調研

開學前兩周的畢業實習調研是進行畢業設計的前提。學生根據自己所做的建筑設計類型開展畢業實習調研工作。實習調研結束后,每一個學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內容詳實且不少于3000字的實習調研報告,作為畢業設計階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對調研對象運用所學理論進行評價,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關管理制度,保證畢業設計工作能夠順利按時保質完成。制度對學生和指導教師均提出了嚴格要求。其次,制定階段性任務和目標,第1~3周進行資料收集、實地調研、文獻綜述及外文翻譯;第4~12周為建筑設計草圖階段;第13周整理設計資料和圖紙,第14~15周為教師評閱、畢業設計展和畢業答辯階段。最后,專家檢查畢業設計組織工作。第3周開始檢查指導教師配備,畢業設計選題及任務安排情況,實習、實驗、設計等條件的準備和落實情況,對畢業實習調研報告、畢業設計開題報告和外文翻譯進行抽查;第9~10周進行畢業設計中期檢查,督導專家參加學院中期檢查的全過程,了解進度、質量;第15周督導專家參加學院畢業答辯、復答辯的全過程,了解答辯組織情況。通過全過程檢查監督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確保學生順利畢業。

3.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重視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包括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參考文獻與參考資料的能力、手繪和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能力。在畢業設計中充分發揮計算機的作用,在畢業設計前期,指導教師要求學生必須手繪草圖,重視師生、學生之間的設計評論,要求學生動手改圖和重視小組評圖等,這樣指導教師容易把握學生的設計進度。在畢業設計后期,允許并鼓勵學生采用計算機繪圖,提高學生計算機繪圖水平,為以后從事有關建筑設計工作打下基礎。實踐證明,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

4.發揮指導教師的激勵作用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學生,注意對學生的激勵,特別是針對學生的價值觀和自尊、自信心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繪圖表達能力、寫作歸納能力和進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畢業設計成果要求和評價體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學生的畢業設計成果為至少做兩張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頁的A3文本。展板中設計圖紙不少于4張A1,其中表現圖(A1)不少于1張。文本文字說明字數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圖紙大小以看清楚為準,如需要可采用A2、A1圖幅折疊進行裝訂。

2.答辯和考核工作

答辯分為兩種:一種是公開答辯,另一種是小組答辯。由指導教師推薦畢業設計成果優秀的學生和總成績為優秀的學生參加公開答辯。所有參加公開答辯的課題都要求做幻燈片。公開答辯在建筑系內進行,由建筑系答辯委員會和各專業答辯委員會人員參加,鼓勵低年級學生參加旁聽,以促進各屆學生做好畢業設計。答辯過程分為學生陳述和答辯教師質疑兩個環節,學生陳述限定在15~20分鐘以內,教師質疑一般安排20分鐘左右。另外,建筑系堅持復答辯和第二輪答辯。先由每個小組產生1~2名參加復答辯的學生及對第一輪成績有疑義的學生進行第二輪答辯。復答辯時由全體建筑學專業答辯委員會成員及學院專家組評分,同時按學校規定比例產生畢業設計(論文)成績為“不及格”的學生,再進行畢業設計(論文)延遲答辯工作。

3.學生成績評定

畢業設計成績評定嚴格執行先由指導教師評閱評分、后交給另外一名專業教師評閱評分。評閱成績均為合格后,再進行畢業資格審查,取得答辯資格后然后才能參加答辯。學生畢業設計成績由三部分組成,指導教師評分占40%,評閱教師評分占20%,答辯成績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學校推薦優秀畢業設計

按照學校要求,推薦比例一般不超過畢業生總數的3%。根據答辯結果并經答辯委員會同意向學校推薦優秀畢業設計參加學校的優秀畢業設計評選。優先推薦署名“中原工學院”并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發表(已錄用)的優秀畢業設計。

四、組織畢業設計作品展和畢業生學習工作經驗交流會

畢業設計答辯前一周組織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這既是一次教學成果的展示,又可對在校學生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為下一屆學生開展畢業設計做好準備。作品體現了鮮明的時代建筑特點,集中反映了畢業生五年的建筑設計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成果,充分展示了畢業生的建筑美學修養。畢業班學生在畢業設計答辯結束后,組織在學習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現的學生分別向低年級的學生介紹他們的寶貴經驗。考研學生結合自身的考研經歷,講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復習方法、擇校、畢業設計的收獲等問題;參加工作的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院實習和就業歷程,從搜集工作信息、參加招聘會、面試技巧到求職過程中的心態、畢業設計的選題、畢業設計的過程、畢業設計的重要性等問題做詳細的講解。

五、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旬邑县| 宝兴县| 通许县| 安龙县| 石家庄市| 崇礼县| 淮南市| 筠连县| 呼和浩特市| 武川县| 武平县| 水富县| 临海市| 竹溪县| 临武县| 咸宁市| 南雄市| 乐昌市| 郑州市| 新昌县| 莲花县| 牡丹江市| 浮梁县| 扎兰屯市| 农安县| 丰都县| 汕尾市| 武清区| 北辰区| 文登市| 临海市| 毕节市| 红安县| 富锦市| 湘西| 资阳市| 上杭县| 蓝田县| 枝江市|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