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7 02:57: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解剖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研究方法
該文只要采用實驗法、文獻資料發和問卷調查法來獲取文章撰寫的相關數據。根據選題的要求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為文章的撰寫提供理論支持。在實驗前根據文章的研究需要制定相關調查問卷,檢驗后發放。根據實驗要求,把2012級和2013級學生進行編組,已授完課的2012級學生成績為對照班,在授課的2013級學生成績為實驗班。2012級學生的授課主要采取了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而在實驗班2013級學生運動解剖學部分章節教學中采取自主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課堂大體分為三部分,即為開始20分鐘教師對本次課程的重難點、主要內容進行講解,并提出自學的要求;而后留給學生50分鐘的自主學習時間,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參閱教材、圖譜、標本、模型等教學用具進行自主學習分組談論,教師進行跟蹤指導解答;最后教師利用20分鐘的時間進行總結輔導。在期末的考核過程中,2012級和2013級學生的考核內容及難度均無顯著差異。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研究結果實驗前后2012級和2013級學生成績統計學分析見表1。
2.2成績分析討論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基礎知識考核主要由平時的測試和習題組成,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核過程中對照班成績16.42士1.86,實驗班成績18.24士1.88,實驗前后成績提升明顯(P<0.01),差異非常顯著。說明采用自主學習為主的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能夠發揮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予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而后教師進行總結。同學們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同時也容易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常造型思維。他們自行創造問題情境,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達到了啟發式教學的目的。使得運動解剖學原本死板的知識變成了活靈活現、生機盎然的生命科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用能力測試只要由體育動作的解剖學分析組成,主要考核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過去的教學都是教師講解完理論知識后,帶領學生逐步對動作分析的步驟進行講解,學生學起來相對簡單。而在實驗班教師只是給予指導,學生自行對體育教學的各種動作進行解剖學分析,學習起來相對苦難,以至于在考核過程中出現了成績相對于對照班低的情況。這也表明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應用并不能貫穿于一門課程教學的始終,在不同的章節,要根據知識點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方法必然有其優點,但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其長處。標本考核測試主要有骨骼、肌肉和內臟部分組成,主要考核學生對人體結構的掌握程度。在考核過程中實驗班成績31.02士2.80明顯好于對照班成績29.74士3.69,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法,教師的講解占主體部分,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標本相關知識的掌握,主要在于課堂上對標本的觀察,過去的教學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標本進行觀察,課下夠多的時間便是借鑒與彩色圖譜和影像資料進行學習,這嚴重制約學生的學習效果。而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是在課堂上給予指導,學生更多的時間是自行分組對標本進行觀察,這便增加了他們對標本的感官認識。綜合表現成績主要由平時的學習態度和作業的完成情況等組成,該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課堂氣氛活躍,踴躍回答問題,致使成績相對好于對照班。通過對比分析發現自主學習的效果要好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在神經系統,動作分析等章節,知識點相對抽象,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較大。這也無形中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十分重要。
目前我校運動解剖學教學均采用結構式教學和全過程的考核方式,通過最近幾屆學生的運動解剖學教學來看,采用結構式教學及全過程考核方式,配合以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能能夠時刻保持學習的積極性,不定期的測試給學生以動力,學生的學習步法必須跟上教學的進度,這也無形之中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總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不斷更新,如目前比較普遍推行的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結構式教學等等。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也詳盡闡述了個教學方法的優缺點,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也為教學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本校的實際,探索出適合本校教育教學實情的成功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教與學的統一發展,既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又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馬志君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1網絡精品課程建設
隨著社會發展,承載信息的多媒體工具越來越多,包括臺式電腦、筆記本、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等。現在的大學生是伴隨著信息化時代一起成長,他們對信息化技術的掌握能力很強,尤其是網絡信息交流技術,可自如地運用郵箱、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可謂之為信息化時代的原住民。但是日常生活中他們多是利用這些工具進行游戲,很少利用這些工具進行學習。所以我們在學院校園網的平臺上建設了網絡精品課程,引導他們利用多媒體工具學習。我院校園網建設比較成熟,教學區、學生宿舍生活區都能方便接入校園網,校園網采用B/S三層Web體系結構,學院圖書館配有專門的網絡中心負責校園網的運行。借助我院校園網的學習空間這一平臺,解剖教研室老師們一起精心制作了人體解剖學精品課程。我們把平常收集到的教學視頻、動畫和圖片等國內外教學資源集中放在網上精品課程中。另外我們在精品課程的基礎上,按專業建立班級網站,把教學大綱、授課計劃進程表、教案、教學內容(PPT課件)及優秀教師授課視頻放在課程網站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IPAD甚至智能手機通過校內WIFI登入校園網學習空間,在線觀看學習課程。我們要求學生按照教學進程表,在每次上課前登入校園網的學習空間,進入解剖學精品課程,對將要講授的教學內容預習一遍。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自覺有難度或有疑問的知識點可以在課程論壇或答疑欄目里直接提出,我們有專門安排教師進行及時解答;也可以將疑問留待課堂上提出,在課堂上我們先鼓勵其他同學試著解答,最后由老師進行補充完整及點評。如果有些問題涉及專業前沿知識或是臨床案例,教師可以直接借助教室的電腦進入學院的電子圖書館,直接檢索學院購買的專業文獻數據庫(CNKI)及其他網上資源,與學生共同分享、共同學習。這樣,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工具的支持下,我們在講授解剖學知識的同時,還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存儲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協作學習能力,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這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求索”,同時在潛移墨化中,教師已經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最后,我們會把課后作業留在校網網學習空間的班級上,要求學生按時完成,教師批改后記入平時成績。
2MOTIC數碼互動實驗室的建立
我院把組織胚胎學部分合并在解剖學課程中,在早期組織學實驗課教學中,教師一般是先利用掛圖、幻燈片等教具進行講解或示范,之后學生分組使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學標本。此類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講解內容與學生鏡下觀察的結構并不完全相同,學生在觀察標本的過程中是否看懂,是否觀察到典型結構,教師無法確認,心中沒數。另外,在觀察標本的過程中,教師只能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有提出問題的學生多指導,沒有提問題的同學就不清楚是否已經掌握,現實是大部分的學生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基于上述原因,同時為進一步加強學院信息化建設,我院引進了MOTIC數碼顯微互動教室系統。MOTIC數碼顯微互動教室系統包括圖像系統、語音問答系統、數碼顯微鏡系統、計算機軟件系統這4部分,教師、學生兩種端口。整個教室系統擁有清晰的畫面和豐富的交互手段,可實現教師與學生間圖像、語音的實時網絡互動。教師端和每個學生端均使用高清晰度的數碼顯微鏡,通過USB2.0口與各自的電腦相聯,成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強大的圖像處理單元。各單元之間通過專有的局域網實現互聯,使用全新的分布式數碼互動軟件系統進行設備組織與課堂教學,實現了全面的圖像數據共享和靈活的語音交流,實現了真正數碼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顯微鏡圖像實時傳輸到教師端的計算機的顯示屏上,一屏最多可同時顯示25個實時畫面,也可選擇任意一臺學生的屏幕內容放大顯示。這樣教師可以實時觀察到課堂上每個學生的顯微鏡畫面,及時發現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導學生改正。教師端可以控制學生端每臺電腦及顯微鏡,可以將最先找到典型結構的學生顯微鏡畫面顯示在投影上,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學生也可通過提問系統主動請求教師幫助,也可通過系統的雙向語音通話功能與教師交流討論,使得師生間的交流直觀、有效。同時,學生端設有拍照按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找到觀察標本中的典型結構并拍照下來作為作業,學生可將需要留存的顯微鏡切片圖像拍攝下來。教師計算機可為每位學生分配獨立的存儲空間,學生發出請求,經教師許可后,會自動將圖像存儲在計算機中。
3解剖仿真教學軟件的應用
在信息化教學的推進過程中,學院還為解剖教研室購買了3DBody仿真教學軟件。3DBody是一款教學軟件,其解剖模型是基于斷層掃描數據三維重建而來,整體畫面效果,圖像精美,無尸體的不舒服感。運用軟件時,我們可以從任意角度查看解剖結構,并且每個結構有文字注釋,根據需要可以同時選擇單個或多個結構,任意組合或拆分,有3D立體感,動畫感,比一般的平面圖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更直觀易懂。同時,軟件可以重復觀看,而沒有標本浸泡的福爾馬林或酒精的味道,學生更容易接受。我們還會根據需要在課前把需要觀看的結構,在軟件上從三維上依次顯示該結構的位置、形態及毗鄰關系,并錄制成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同時我們還向學生推薦快速解剖、人體構造(Anatronicapro)等手機版解剖軟件,這些軟件也要小游戲。安裝快速解剖后進入游戲,根據軟件的要求快速識別出指定的人體組織,軟件還會有一個放大鏡可以選擇,讓你獲得更高的精度和更高的分數。Anatronicapro軟件是一個3D人體解剖結構,這款軟件能夠自由放大、縮小和平移人體模型,軟件中一共自帶了超過3500個身體的部位,每一個部位都用不同的顏色進行了區分和標注。
4進一步的措施
雖然我們已經將信息化技術初步應用于解剖學教學,但在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我們的解剖學專任教師有部分未經過專門的網絡信息學教育,對于網頁的編輯和制作比較陌生,雖然他們的教學方法和經驗非常豐富,也收集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卻無法靈活運用網絡技術編輯授課內容,時常感到遺憾。因此要進一步完善網絡課程資源,首先必須提高專任教師的網絡信息技術水平,他們只有熟練掌握了網頁制作的方法,才能通過網頁展示有自己風格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把課堂學習延續到課外學習。另一方面,部分教師雖然熟練掌握了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卻沒有深刻領悟到信息化社會資源共享的核心概念。不同學科間、同一學科內各位教師間各自開發的教育資源存在著“敝帚自珍”的傳統心態,沒有共享,缺乏優化整合,受益面窄。這些舉動不符合現代社會大力提倡信息共享的要求,也不能適應當前個性化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作者:吳碧蓮 單位: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股骨轉子間、股骨轉子下骨折是老年人髖部常見的骨折,約占股骨近端骨折的50%,特點是:常合并多種內科疾病和骨折并發癥。本組76例存在一種或多種合并癥,高達63%;多為低能損傷造成。本組中111例為跌倒所致,占92.5%,因此需加強對老年人群防跌倒宣教;骨質疏松骨折治療需兼顧局部進行骨折固定和全身抗骨質疏松治療;合并癥、骨折復位程度和鋼板位置常常影響臨床效果。治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積極治療各種內科合并癥和骨折并發癥,作好術前評估;盡早對骨質疏松進行藥物干預,還要避免影響骨折愈合;手術盡量采用微創,骨折盡量解剖或接近解剖復位,準確放置鋼板,穩定固定;早期功能鍛煉。
2股骨解剖學近端鎖定鋼板優勢
股骨近端解剖學鎖定鋼板具有角度穩定性,置于股骨近端張力側,構成穩定的架構固定骨折端,可有效防止復位丟失,有助于控制旋轉和防止股骨頭切割,微創操作盡量保護骨折端血運,不強求復位和固定后內側骨塊,適合治療骨質疏松骨折。生物力學研究顯示就固定強度而言,股骨鎖定鋼板優于DCS,與股骨角鋼板相當,但不如髓內釘。在軸向強度方面占優,但在抗旋轉及扭轉方面欠缺。近幾年出現的萬向鎖定鋼板,盡管生物力學與傳統單向鎖定鋼板近似,但鎖釘自由度會犧牲其承受負荷能力,也會影響螺釘整體拮抗負荷能力,甚至螺釘相互阻擋。
3適應證
目前認為股骨近端鎖定鋼板適應證包括:嚴重骨質疏松患者;股骨近端嚴重粉碎不穩定骨折,或伴有大轉子部冠狀及矢狀位劈裂骨折者;股骨近端骨折累及股骨干者;陳舊性骨折不易復位者;DHS或髓內固定手術失敗者;股骨近端髓腔狹窄或畸形不適宜髓內固定者。
4臨床療效
鎖定鋼板用于治療股骨近端骨質疏松骨折,國內外文獻報道療效不盡一致。國內文獻報道臨床療效滿意。而國外多數文獻報道該法失敗率較高,主要是髖內翻、不愈合和內固定失敗。臨床研究表明骨折愈合問題多與骨折復位不良、間隙過大,以及術后負重時間有關,而非固定強度不夠。鎖定鋼板因角度穩定作用無法縮小骨折間隙,不利于二期愈合,從而增加骨折延遲或不愈合風險。臨床使用表明良好復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如何在解剖復位和保護骨折血運之間達成平衡成為影響手術成敗的重要環節。而鎖定鋼板固定復位丟失與后內側失去有效支撐的相關性尚不確定,也與骨質疏松無關。并發癥可能在于患者因素及醫師技術因素,而非固定強度不足。本組內固定失敗及骨折不愈合率均較低,也提示骨質疏松及固定強度并非是造成上述結果的主因。
5閉合與切開復位的選擇
傳統切開復位接骨板固定并發癥發生率高,手術時間長,術中失血量大,老年患者圍手術期發生心、腦血管意外風險增加。而間接復位和微創固定技術對骨折塊血運破壞小,從而可提高愈合率、降低感染率和減少術中失血。骨折復位不良多見于閉合復位組,閉合復位時更需注意確保骨折復位準確。作者強調不以犧牲復位精度換取閉合復位。盡可能縮小主要骨折的斷端間隙,但不強求股骨近端后內側骨塊解剖復位和固定。與文獻報道相比,本組病例手術時間更長,可能將閉合復位時間計算在內有關,術中失血量大,可能與切口及手術時間較長有關。本組病例患者大轉子部位疼痛發生率較高,但切開與閉合復位組無顯著差異,微創插入并無優勢可言。可能與接骨板設計外形、放置位置不良,以及手術對轉子滑囊損傷有關。操作時需要確保鋼板準確放置,盡量減少對大轉子滑囊的損傷。
6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
髖部骨質疏松骨折的治療,除了骨折復位固定外,還要重視全身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因骨折及術后制動,破骨細胞異常活躍,出現快速骨丟失。如果無有效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將加劇骨質疏松。合理應用藥物治療,不但可促進骨折愈合,增強內固定效果,還可延緩骨質疏松進展,有效減少再骨折發生。研究證實降鈣素可刺激軟骨內骨化、增加骨痂血管生成,增加軟骨骨痂和加快骨痂成熟。鈣劑和維生素D能提高骨密度、預防骨質疏松,為骨質疏松治療的基礎用藥,需長期服用。鈣劑能抑制甲狀旁腺激素(PTH)的過度分泌,促進骨形成,保持骨骼強度,減輕骨質疏松癥狀。活性維生素D可促進鈣吸收,并有協同PTH、降鈣素的作用,使舊骨釋放磷酸鈣,提高血鈣和血磷濃度,促進骨鈣化,改善骨細胞功能。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攝入和吸收障礙常有維生素D缺乏,可能存在維生素D含量不足、活性維生素D合成減少。目前臨床常用的骨化三醇,是維生維D3最重要的活性代謝物之一,經肝臟迅速轉化成1,25-(OH)2-VitD3,調節體內鈣磷代謝。功能鍛煉可增加骨皮質血流量和促進骨形成。骨質疏松骨折術后早期應用二膦酸鹽類藥物對骨折愈合的作用,目前尚存在分歧。最近的研究認為二膦酸鹽對骨折愈合的影響可能與給藥時間有關,給藥時機可能影響骨痂組織結構。本組患者均早期進行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以期最大限度阻止骨量丟失,改善骨質結構,提高骨強度。
7股骨近端鎖定鋼板的不足
1.1教學方法
1.1.1傳統教學法采用常規的授課方法,學生利用晚自習時間,提前集體預習解剖學消化系統章節內容,授課教師認真備課,編寫教學方案。安排6個學時應用多媒體課件結合圖譜、模型和標本詳細講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毗鄰、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安排2個學時進行人體標本模型觀察,并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總結本章節的重難點內容。
1.1.2三維虛擬人體技術輔助教學法授課教師課前認真備課,編寫教案。安排6個學時應用多媒體課件和三維虛擬人體軟件引領學生進入虛擬人體,使其身臨其境、直觀形象地觀察和認識消化系統各器官的位置、毗鄰、形態、結構。授課過程中只需對重難點加以闡述,同時根據課程知識點引入相關臨床病例進行分析討論,指導學生操作三維虛擬人體軟件并讓其自主探索,在此過程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安排2個學時進行人體標本模型觀察,期間教師進行本章節內容的總結和重難點內容的歸納復習。
1.2效果評定教學效果采用理論、實踐考試和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進行評估。
1.3問卷調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問卷調查,以無記名方式進行。發放調查問卷224份,收回有效問卷22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學處理。組間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教學效果評價
2.1.1理論考試成績理論考試由100道客觀選擇題構成,滿分100分。內容主要考查學生對解剖學消化系統的組成、形態、結構、功能等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考試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且獲得優良評價(≥80分)的學生人數明顯更多(P<0.05)。
2.1.2實踐考試成績實踐考試主要為人體標本辨認。考試結果表明,實驗組學生的實踐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80~100分的學生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
2.2問卷調查結果在本章節教學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在實驗組學生中,75.9%認為三維虛擬人體技術輔助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較對照組學生的滿意度高(P<0.05);81.3%的實驗組學生認為三維虛擬人體技術輔助教學有助于理解和記憶知識;61.6%的實驗組學生認為三維虛擬人體技術輔助教學有助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聯系;93.8%的實驗組學生希望今后繼續采用三維虛擬人體技術輔助教學。
3討論
實驗室最主要的標本是尸體標本,它的傳統保存方法是濕保存,一般是將標本存放在高濃度的福爾馬林溶液中,但甲醛是有毒物質。有研究表明,它對人體的眼、鼻黏膜有強刺激作用,可能是致畸、致癌的一個因素。這對解剖工作人員、教師和學生會造成危害。我國將甲醛列在有毒化學物品優先控制名單第2位上。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我院改進了保存液配方和標本保存方式。在配方上用苯甲酸、酒精為主,然后再加入食用鹽;在保存方式上,改用KF-A型全自動冷藏解剖臺。上述兩種方法可大大地減少甲醛的刺激性,為實驗教學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實驗室管理
實驗室的管理,實際上大多數就是對標本的管理。解剖實驗室的特點就是標本數量大,種類多。不管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現代的教學模式中,都離不開標本。因為標本能真正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它能使抽象、復雜的立體空間結構形象化、具體化。因此,對標本進行有序化的管理就顯得十分必要,可以使標本在有限的空間中發揮最大的能效。我們管理標本的總原則是根據系統分類管理,即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循環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下面對上述標本的管理方式一一介紹。
2.1生物塑化標本管理
生物塑化標本是一種新型標本,但價格昂貴。具有無毒、無味、透明度高、真實、直觀、耐用和耐酸堿性好、可永久露天存放等特點。它的特點就是在教學中能直接觀察、觸摸到某個部位。我院共4具生物塑化標本,其中包括男性全身肌肉(淺、深層)2具,男性全身血管、神經2具。對于這類標本,實驗室采取單獨存放管理。不使用時,標本存放于有機玻璃柜中,防止標本受潮和積灰。塑化標本不僅在實驗課上能使用到,而且在理論課上及對外開放時也會用到,所以只能現取現用,使用時由任課教師負責,并施行實名登記,防止損壞和丟失。
2.2陳列標本管理
由于這些標本做工細致、結構清晰,極大地補充和拓寬了大件標本未能展示或展示不清其重要結構的特點。標本結構容易損壞,故需要用有機玻璃封裝。因此在示教時只能用激光筆指示而不能觸碰標本。這類標本在所有解剖標本中數量是最多的,管理起來比較復雜。我們先按照標本上的數字標簽,寫上相應的部位名稱,再貼于有機玻璃的空白處;然后再將標本按照系統分類擺放在陳列臺上。如膝關節(剖開)標本、消化系統概貌標本、腸系膜下動脈標本和臂叢鎖骨下分支標本等。
2.3示教標本的管理
示教標本是運用《局部解剖學》實驗課中學生操作解剖后的標本,利用假期時間進行加工,制作成全身肌肉、血管、神經的完整標本及按照系統制作成關節、肌肉、內臟等器官的小標本共同放入KF-A冷藏解剖升降臺中保存,溫度控制在-2℃至2℃范圍內。上課示教時升上解剖臺,課程結束后將標本降下。
2.4骨標本的管理
骨標本是一種干燥的標本,與其他的教學標本分開處理和存放。骨標本數量多,體積較大,而且形狀不規則。我們每一節實驗課都準備兩副成人全身骨骼散裝標本,按照骨的形態學分類,即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放入籃子內,并在籃子上分別貼上標簽。對于顱骨水平切、顱骨矢狀切等內含有含氣骨的易碎標本,用有機玻璃封裝保存。此外,為了達到局部與整體統一的效果,我們每間實驗室配置2副成人骨架標本懸掛于可移動的玻璃框內。學期課程結束后,我們會將骨骼埋入裝好細沙的盒內,并置于陽光下晾曬,晾曬后,再在骨的表面上涂一層清漆。這樣處理后即能使骨骼干燥,又能防止骨骼風化。
2.5模型標本的管理
在解剖學教學中,除了實體標本以外,模型標本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模型標本不僅能夠很好的顯示器官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而且還能使有些不易制作的標本或者過小的標本顯現出來。比如胸腹腔內的臟器模型能很好的顯示出器官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眼球模型、神經團模型及神經傳導通路模型能使過小的標本和肉眼觀察不到的標本顯現出來。這類標本能使復雜難懂的結構立體化和形象化。在管理中,也是根據系統分類,有序地放入儲物柜中。
3器械及相關資料的管理
3.1解剖器械的管理
解剖器械使用率最高的是《局部解剖學》的實驗課。由于解剖器械的種類多、數量大、價格昂貴,易丟失。所以建立對解剖器械管理的制度十分必要。我們將組織剪、解剖鑷(無齒鑷、有齒鑷)、止血鉗、手術刀柄(解剖刀片計數領取)配成一套放入皮套中。實驗課時,實行領用專人負責制,即登記人負責管理。實驗課程結束后,統一收回。回收后,統一進行高溫消毒,最后在器械上涂擦凡士林,防止器械生銹。為了方便管理,解剖器械統一放置于解剖準備室中,并實行定期檢查。
3.2實驗室資料的管理
實驗室建立了實驗室資料統一的管理制度,包括實驗室管理制度、實驗室使用情況登記、實驗室設備明細情況等資料,保證了實驗室資料檔案的完整性。
4對實驗室管理的幾點思考
4.1實驗室技術人員的隊伍建設
實驗室技術人員是實驗室建設、管理的重要力量。國內各醫學院校解剖學實驗人員隊伍中普遍存在人員少、學歷不高、技術不全面、綜合素質偏低的情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解剖學技術崗位的吸引力較低;(2)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3)技術人員長期接觸福爾馬林影響身體健康;(4)工資待遇過低等因素。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進技術人員的難度。學院可以通過設立特殊崗位津貼,來提高工作人員待遇;建立獎罰制度;提供外出進修和實驗技術培訓;加強宣傳,從改變思想觀念等方面來進一步壯大技術人員隊伍,提高解剖學實驗教學效果和管理水平。
4.2教學資源管理
目前,尸體來源匱乏已成為各級醫學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尸源的缺乏已經影響到正常的教學和科研活動的開展。因此我們要重新調整實驗室的標本使用結構。在實驗課上減少尸體標本使用量,改用耐性好的標本,比如瓶裝標本、生物塑化標本和模型標本。另外還可以通過三維立體可旋轉人體解剖軟件,將實體標本“虛化”顯示在電腦上。這就需要學院加大實驗室建設經費的投入,改善實驗教學條件。這樣不僅可以極大地節約尸體標本帶來的資源浪費,而且可以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5結語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解剖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1633
國內刊號:31-1285/R
郵發代號:4-38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6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解剖學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64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解剖學會主辦。作為國家級核心期刊,以服務廣大會員和醫藥衛生科技工作人員、促進國內外解剖學學術交流和發展、全面反映我國解剖學最新科研成果、快速傳遞世界前沿最新動態為宗旨,主要對國內外高等醫學院校、高等院校生命科學系、科研院所等形態學工作者進行學術交流,對臨床工作者提供基礎理論的參考。
對于醫學方面的學者來說,基本上都是需要通過評定職稱的方式來得到晉升的機會的,而想要評定職稱,那么必須要在期刊上發表相關的論文,而核心期刊就是很多人會選擇的,那么醫學核心期刊發表哪些比較快?今天小編就帶著一起來全面了解一下。
第一:論文能不能發表成功跟文章的質量有很大的關系,一般給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命題,命題新穎有可考究性是留給評委的印象分,作者一定要把握住。
第二:很多研博的小伙伴都是跨專業考上來的,在進行新專業學習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原專業,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將原先專業知識和新專業知識相結合,尋找一個契合點,不同專業知識點的結合本身就是選題創新,而且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研究趨勢。
下面小編推薦兩本醫學核心期刊好發:
1、《北京醫學》
《北京醫學》為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主辦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系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以廣大中、西臨床醫師、藥師及科研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本刊的辦刊宗旨是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推廣交流北京地區與各省市醫藥衛生科研成果和中、西醫藥防治疾病的實踐經驗,為提高醫學科學水平服務。
2、《中國臨床解剖學》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83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解剖學會主辦,南方醫科大學承辦。《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旨在加強解剖學基礎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工作緊密結合,以促進現代臨床醫學的發展,側重發表與臨床應用密切相關的應用解剖學、實驗形態學、臨床生物力學等方面的學術論著。
如果大家對發表快的醫學核心期刊還有疑問,都可以咨詢我們,本站專注醫學期刊服務已有11年,實時更新各類期刊信息,有任何疑問我們都可以免費解答。
鄭州大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組建于2001年9月。根據“學科交叉、設備共享”的原則,充分結合各課程特點及資源分布,中心下屬各專業實驗室優化重組為4大實驗室板塊,構建起醫學形態學、醫學機能學、分子醫學及人體解剖學四個醫學基礎實驗教學平臺。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核心,針對實驗教學課程體系與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從而組成了與實驗教學平臺相對應的形態學實驗、機能學實驗、分子醫學實驗,人體解剖學實驗四大模塊。從根本上改革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構建了既與相應學科的理論教學保持有機聯系又相對獨立,具有鮮明特色的“一體化,模塊式,綜合型、開放性”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2分層次設置實驗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按照“扎實基礎、自主開放、鼓勵創新”的原則,大幅度調整實驗課程內容和授課程序,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呈漸進式銜接,按基本技能實驗(50%)、綜合設計性實驗(40%)、研究創新性實驗(10%)三個層次設置實驗項目,編寫與之相適應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大綱和實驗教材,逐漸形成從宏觀至微觀、從形態至機能、從簡單至綜合、從基礎至臨床,縱橫相互聯系的實驗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同時,根據不同學科特點,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2]。基本技能實驗結合理論課教學,開設傳統的經典驗證性實驗、基本儀器使用、實驗動物手術操作、實驗數據和圖形的記錄、采集和處理,訓練學生基本實驗操作和技能。綜合設計性實驗引導學生以“一個問題”為中心,綜合多學科知識點,從人體器官、組織細胞的形態結構、遺傳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發生的分子機理、基本病理過程、藥物作用等多個角度來設計實驗,使學生以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建立整體的概念,增強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思考。設計性實驗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運用已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獨立設計并開展帶有研究性質的綜合性實驗,搜集必要的實驗數據并加以分析,寫出實驗論文,以學術交流會的形式,討論各自的實驗結果,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3]。研究創新性實驗結合學校“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支持基金”,學生自行組織課外科研小組,在導師的指導下設計感興趣的小型科研課題,申請創新實驗基金或參加指導老師的在研課題。該實驗從實驗設計、科研實施、結果整理分析到論文撰寫,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2007年以來,我校7年制及5年制醫科各專業學生共獲得資助15余項,資助經費達10萬元,公開發表科研論文28篇,獲得各種獎勵及發明專利20余項。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創新實驗,采取自主式、學導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接受了較全面、嚴格、系統的科研訓練,啟發了他們在科研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方式,提高了獨立工作和科研創新能力[4]。
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是中心實驗教學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內涵的第二課堂活動,既強化了學生實習、實踐環節,也提供了互動的師生交流空間,創造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通過引導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激發了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縮短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醫學昆蟲學課程教學中,采取了專題講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結合所講授的專題,把學生組織成若干社會實踐小組,利用周末開展小型調研活動。學生們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走出實驗室,制訂醫學昆蟲調查、防治技術方案,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興趣。臨床藥理學將實驗課搬到工廠車間,讓學生現場親眼目睹制藥過程。人體解剖學在課余時間將學生組織成若干課外實踐小組,參與解剖技術室的尸體解剖與標本制作,使學生們在實踐中進一步學習掌握解剖學知識[5]。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既強化了學生實習、實踐環節,也創造了互動的師生交流空間和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有利于加強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2001級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趙菁同學,從大二開始,就參與了“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基金資助項目”的有關課題研究。她提出的將物理和化學中有關載體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學領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專院校尚屬首例。其研究課題“小鼠IFN-γ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和轉染鼠腹腔巨噬細胞抗腫瘤效應研究”已在基礎研究中獲得了肯定的治療結果,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實驗依據。在大學學習的幾年里,趙菁同學將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學實驗和科技制作上[6]。當中心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來發展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時,趙菁就找來理工科的學生成立課外科研小組,常常領著小組成員研究生物、電子技術,搞科技制作,一項一項的創造發明問世,并連續在“挑戰杯”競賽中獲獎。在第二屆“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針劑破口器》、《新型解剖床》榮獲二、三等獎;在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針劑破口器》榮獲三等獎;在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趙菁同學主創的《河南醫美樂醫療器械有限責任 公司》創業計劃榮獲銅獎;在第三屆“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趙菁同學的兩件作品《解剖室空氣凈化裝置》和《便攜式電子防暈動裝置》分別獲得二等獎和優秀獎。在校期間,她連續四年在全省、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中獲獎,2003年被授予“中國大學生跨世紀人才獎———建昊獎”,2004年榮獲“青春中華―首屆中國青年文化周特別獎”,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屆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讀書成才獎”,2005年12月榮獲“中國十大年度大學生創意人物入圍獎”,2006年2月榮獲“首屆河南省十大教育新聞暨教育新聞人物獎”,2006年6月獲得“鄭州市學習標兵獎”,截至目前,她已擁有7項國家專利,被譽為“學生發明家”[7]。2004級臨床醫學專業盧沛琦同學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活動,將所學知識與科學實踐結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在指導教師的帶動下順利完成一項科研內容,其撰寫的科研論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體外誘導為心肌細胞的實驗研究》,在2006年鄭州大學組織的學生科技競賽活動中,榮獲“鄭州大學學生科技創新與科技論文”一等獎。
4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中心將網絡信息技術引入實驗教學,建設了一批數字化、網絡化的實驗教學平臺。包括人體解剖學虛擬實驗室、數字網絡多媒體解剖學實驗室、數碼顯微互動形態學實驗室、多通道生物信號采集系統和機能學仿真實驗網絡教學系統實驗室等。各實驗室根據不同需求裝備相應的數字化網絡設備,使實驗室信息網絡硬件建設處于國內高校實驗室領先地位。虛擬、仿真實驗軟件與實驗硬件配合,多媒體技術,網絡教學———三種教學手段,進一步強化了實驗教學效果。我們自行研發的一套局部解剖學虛擬教學軟件,利用虛擬的人體三維技術實現了“虛擬人體解剖”,學生通過鼠標、鍵盤等工具輸入相應的變量,進行逼真的人體解剖實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學生和省內外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8]。借助校園局域網和中心網絡實驗平臺連接,應用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開辟了試驗項目網上預約、網上預習、網上復習、在線實驗等方式消除空間和時間上的障礙,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獵取本專業發展前沿信息和新技術的方法。在中心網站創建的局部解剖學虛擬實驗室、機能學網絡仿真實驗室、形態學網絡標本陳列館。由于網絡教學的個體性和交互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與創造性。
5完善實驗考核方式,科學評價實驗教學效果
針對不同層次的實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學生成績,構建了以教學督導與信息反饋為主要手段、以實驗過程監控為主要內容、以完善的規章制度為保障的實驗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基本技能實驗的考核主要依據:實驗預習與報告,實驗操作,實驗考試[9];綜合設計性實驗的考核主要依據:選題的合理性和難度,設計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經濟性,仿真優化的正確性,硬件制作、測試結果和設計報告;研究創新性實驗的考核主要與課題、論文完成情況,答辯情況以及競賽結果相結合。
【關鍵詞】 解剖學
[關鍵詞] 解剖學;教學改革;素質教育
全面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全社會創新能力的提高,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趨勢。如何在解剖學教學中淡化應試教育,真正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方針,是我們一直思考并探索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為適應教學改革與精品課程建設的需要,我們必須轉變傳統教育模式,探索出適應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改革方案。
1 制定符合素質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學目標
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使之成為具備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解剖學作為醫學基礎課程,是學好其它醫學課程的基礎和前提。為此,結合軍醫大學特點,解剖學教學目標必須達到以下要求:①熟練掌握人體各系統、各器官的形態結構特點、位置和配布規律,為學習醫學基礎及臨床學科打好基礎;②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軍政素質的臨床醫師。
2 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材配備、教學大綱制訂、教學內容各有側重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對臨床專業五年制本科生,采用大體解剖和中樞神經解剖兩段教學模式。大體解剖教學以小班課為主,講習比例達1∶3,強調學生動手、觀察、描述能力的培養。中樞神經教學以大班課為主,講習比例為1∶1,強調學生理解、融會貫通能力的培養,教學中盡可能地結合科研和臨床的實際推薦參考書籍,拓展學習視野,使學生對神經系統的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對其他專業的學生,則以系統性為教學主線,精簡內容,側重于學生系統化掌握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結構與功能。
3 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方法以老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學習,這種“填鴨式”授課,容易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生,不能適應臨床需求。應當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強調老師的主導作用,更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我們在實踐中的體會是:①教學內容的抽象化與形象化相結合。授課時應密切聯系臨床病例與日常生活事例,生動講解,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能輕松掌握所學知識。②充分應用學導式教學,促進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通過布置提綱和問題,安排學生自學,鍛煉學生概括、表達及分析的能力;再通過教師的啟發及師生間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果。③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借助輔導、參觀標本陳列館、制作標本、課外興趣小組、講座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針對教材中有爭議性的內容去查閱相關文獻,闡明自己的觀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4 完善教學考評制度
教學考評制度是檢驗授課質量的尺度。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建立新型考評制度。①對教師的監督機制,加強備課、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效果評估等監督,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把關,尤其是把教師對啟發學生思維分析能力、因材施教、因課施教的能力作為重點,由教學專家及授課對象共同評估科學分析,并回饋給授課教師,利于改進。②對學生掌握情況的考評,主要是將過去單一的筆試形式改為多層次的以培養適應型人才為目標的考核形式,將考核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實行的結構評分制考核中筆試成績僅占40%,而標本考試占到30%,其余部分為課外論文、課堂討論、解剖操作等平時成績。考試形式上,采用筆試、口試、開卷、閉卷等多種形式。
對學生素質教育及創新能力的考核,可通過考試內容的拓展和綜合分析能力、科研思維的培養來實現。因此在教學考核中應當鼓勵學生勇于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向未知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董世武,應大君.醫學檢驗專業人體解剖學考核方法探索[J].檢驗醫學教育,2002,9(1):34-37.
關鍵詞:運動解剖學;體育基礎課;生成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177-02
灌輸式教學注重老師對知識的講授,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然而任何事物的成長都需要一個自然增長的過程,知識的增長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這就要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習成為幫助知識自然成長的過程。生成性教學是生成性思維視域下,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以及課堂中的互動狀態而及時地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的教學形態。由于這種教學理念既可以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近年來在西方發達國家教學中已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然而在國內,灌輸式教學依然是教學的主流,如何將生成性教學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與中國特色相結合,依然困難重重。本文在研究生成性教學理論基礎上,以《運動解剖學》為例,介紹了大學體育基礎理論課程生成性教學模型的構建方法,以利于生成性教學在體育專業學生中的開展。
一、生成性教學概述
生成性教學是生成性思維視域下所看到的教學圖景,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學生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課程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動態過程。從國外研究現狀來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是意大利瑞吉歐的“案例教學”、英國的“開放教學”以及美國的“自然發生教學”;從國內來看,目前多數教育工作者對生成性教學的認識有些偏頗,很多教師視生成性教學為“隨機應變”的教學小技巧,有的教師認為生成性教學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固化等失范現象。事實上,生成性教學強調的是學習的自主建構,更強調知識的動態生成。教學過程應由教師和學生在啟發、質疑、討論、合作、探究、發現中完成,而不是老師講、學生記這種單向傳授。我們認為,生成的起點是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生成的動力是交流互動,生成的目標是共同發展;教學的本質即為信息重組,動態生成。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思維和自主建構,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生成性教學不是刻意地追求知識的增長,更重要的要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深化理解,推理演繹,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的生長壯大,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處于信息時代的當今大學生心智成熟,已經具備相當的知識水平和發展經驗,這就為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學生生成新的認知,尊重學生的現實發展提供可能。
二、生成性教學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的實踐
運動解剖學是體育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石,因此學好運動解剖學至關重要。而運動解剖學概念繁多,內容枯燥乏味,面對如此大量需要記憶的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感到知識繁瑣抽象,難免產生厭煩心理。長期以來,運動解剖學在教學中較嚴重地存在著“重習題輕問題,重結論輕過程,重定義輕推理,重形式邏輯輕辯證邏輯”的現象。如何增加學生對運動解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尋找全新的教學技巧,為此,我們把生成性教學的思想應用于體育基礎理論課程運動解剖學。這種把運動解剖學生成規律和學生思維規律有機結合的教學,即為運動解剖學的生成性教學。運動解剖學課程的生成性教學模型如圖1所示。
(一)運動解剖學概念的生成性教學
運動解剖學的概念可以通過對相應的動作進行觀察和試驗、歸納和類比、推廣和限定、直觀和直覺、聯想和想象等方法而生成,特別是觀察、試驗、直觀等方法。臀大肌是人體下肢最大的肌肉之一,下面將以此肌肉為例來展示運動解剖學概念的生成性教學。
臀大肌概念的教學可以從模型觀察開始,從后擺腿和正壓腿動作引出。
1.模型觀察。仔細觀察臀大肌的具置,位于臀部皮下,形狀呈四方形,是人體中最為粗大有力的肌肉。
2.動作體會。后擺腿:站立狀態,上肢固定,大腿盡量很后擺動,做出類似驢踢的動作,也稱反式腿舉。做動作時,要求學生認真體會肌肉的收縮及伸展過程。
3.觸摸。在學生做后擺腿動作的同時,引導學生找到臀大肌的位置,進行觸摸,體驗肌肉收、舒過程中松緊、軟硬的變化。
4.生成。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體會,在觸摸的過程中,通過形象思維,生成臀大肌的形態和起止點。臀大肌起點位于髂骨翼外面后部及骶骨背面,止點是肌束斜向下外,腱呈平板狀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脛束。
(二)功能評價與訓練方法的生成性教學
概念明確后,學生可以感受及體驗各塊肌肉的主要功能。以臀部肌群為例。臀部肌群主要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層。臀大肌近固定收縮時,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旋外;上部肌束可使大腿外展;下部肌束使大腿內收。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骨盆向對側旋轉;兩側收縮使骨盆后傾,維持人體站立。
體驗該塊肌肉的功能后,可以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如練習俯臥直腿上擺,俯臥直腿上擺類似于反式山羊挺身式向上挺起雙腿,雙腿繃直盡量向上擺起到最高點時。身體下落的時候盡量要慢,身體起來的時候,要快,要盡可能保持慢下快起的頻率。目的主要是利用臀大肌收縮產生力量,而達到鍛煉臀大肌的效果。
練習跪姿屈膝抬腿。小腿伸直,可使N繩肌和臀肌得到鍛煉,如果保持屈膝,就只能鍛煉臀肌。在肌肉伸展終末,可增加或限制動作的幅度,可在動作終末肌肉最大限度收縮時維持幾秒鐘。要得到更大的訓練強度,可在踝部捆扎沙袋。
概念明確,功能了解后,然后進行推理分析,掌握訓練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思維和自主建構提,不僅教學效率良好,學生也真正的掌握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訓練效果。
(三)動作解剖學分析的生成性教學
運動解剖學教學中,最基本的是運動動作的解剖學分析,而歸納和演繹模式的綜合運用,生成新的知識點則適合于運動解剖學動作分析教學。下面以立定跳遠為例,講述動作解剖學分析的生成性教學。
立定跳遠是一種發展下肢彈跳力的重要練習,也是常用于測定下肢肌肉力量的項目之一,動作可分為預備、起跳、騰空及著地4個階段,其中起跳為功能性動作,這里對起跳動作進行解剖學分析。
1.動作演示。學生站立,快速下蹲,減速制動,蹬伸,落地,完成一系列動作后,對各個環節的肌肉、關節、骨骼及上下肢動作的配合有了初步認識;
2.分析。以起跳動作的快速下蹲為例,進行解剖學分析,如表1所示。
3.評價。立定跳遠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起跳動作,因此,為較好完成立定跳遠,需要發展髖關節和膝關節伸肌群、踝關節屈肌群的爆發力,其主要作用肌為臀大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
4.練習。進行解剖學分析后,經常做立定跳遠練習,可增大上述肌肉的力量及工作速度,提高彈跳素質。
用這種形象、生動的實例來學習運動解剖學的概念及相關功能,學生親身去體驗后進行動作分析評價,了解生成背景,然后進行歸納總結,以自身已有的運動知識和技能來理解新內容,自然而然生成各種新的知識,學習和訓練也會更有針對性。
三、結論
生成性教學在體育基礎理論課程的引入,生成新的教學資源,使課堂在老師的引領下呈現生機勃勃的師生互動的和諧場面,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通過生成性教學與運動解剖學課堂相結合的實踐,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開展體育基礎課程的生成性教學,有利于學生對體育知識背景的了解和對知識的生成過程的理解,從而能更好地掌握體育知識,提高運動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曉潔.課堂教學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摘 要】 該研究項目屬于體質人類學范疇。所有考察材料均源于本院人體科技館的陳列標本庫,通過普查發現人體形態變異、器官或結構畸形標本200 余件,選擇“腰骶椎并骶尾融合”、“先天性骶椎腰化畸形”、“分葉腎變異”、“胸椎骨質增生并棘上韌帶骨化畸形”、“ 左側第5 跖骨贅生趾畸形”、“左位闌尾變異”、“樞椎增生性畸形”、“Y字形跖骨并6 趾足畸形”、“ 左橈尺骨遠端雙骨折畸形愈合” 等先天或后天性異常標本20 余件,采用體質人類學“非測量性考察法”、“體質測量法”和CT斷層影像綜合考察,經定性分析和統計學處理,屬于變異的標本有“分葉腎變異”等10 項;先天性畸形的標本有“Y字形跖骨并6 趾足畸形”等5 項;退行性變畸形標本3 項;創傷和壓迫性畸形標本2 項,分類考察結果先后在國家科技核心期刊發表系列研究論文13 篇,集中反映“人體科技館異型標本的科學考察與文化收藏研究”項目的學術內涵,旨在彰顯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實踐成果。
【關鍵詞】 器官變異;人體畸形;體質測量;應用解剖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ject belongs to physical anthropology. All study materials are derived from the specimen storehouse of the schoo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of human body ,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we have found more than 200 pieces of human body shape variation and organ or structure variation samples, selecting more than 20 pieces of congenital or acquired abnormal specimens, such as, "lumbosacral and sacrococcygeal fusion", " congenital sacral lumbarized deformity "," leaf kidney variation "," sternum hyperostosis with supraspinous ligament ossification deformity "," the left fifth metatarsal supernumerary toe deformity "," left bit appendix variation "," axial proliferative deformity" , " foot deformity of Y-shaped metatarsal with the sixth toe" ,"double fracture and abnormal healing of the left distal radius and ulna". Taking the method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non-measurement study method", "physical measurement "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T tomography, after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treatment, there are 10 items variations of the specimens,just like the ” leaf kidney variation"; And the number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of the specimens is 5 items , for example, "foot deformity of Y-shaped metatarsal with the sixth toe" ; Degenerative abnormal specimen has 3 items; Trauma and compression deformity specimens account 2 items,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study results, we have published a series of research papers at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e journals, the total number is 13, which focuses on reflecting the academic content of the projec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variation and abnormal sampl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of human body ", it aims to demonstr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research study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s.
[Keywords] Organ variation; human malformations; physical measurement; applied anatomy
人體異型標本包括人體形態變異與器官結構畸形的解剖學標本。由于人體變異與畸形的表現千奇百態,在群體中發生的機率極低,故異型標本的發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加之形成的原因眾多,演化機理復雜,并直接關系到臨床的診斷與治療效果,故開展人體異型標本的科學考察與收藏,對于豐富學院人體科技館的文化內涵,探索人類生物進化奧秘與臨床醫學應用,均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意義。目前。有關人體異型標本的研究,主要是靠臨床工作者的隨機發現與一般分析,尚缺乏系統科學地觀察測量和深層次的理論探討以及綜合論證。專業解剖學工作者對人體異型標本的研究曾有過重要的貢獻,但近年來,受現代科技的影響,眾多解剖工作者的目光已轉向鼠科動物或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對人體形態解剖的研究似乎興趣冷漠,特別是有關人體異型標本觀測考察的文章。鮮見于報端。有關異型標本的科學考察研究,于2010 年、2011 年連續獲“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的立項資助。該項目的基本思路是,以本院人體科技館為基地,開展以異型標本為題材的科學普查,發現并收藏了各類形態變異與結構畸形的標本200 余件,分批將部分標本應用科學的檢測方法手段實施考察,對所獲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討論,并對其類定性、形成原因、演化規律、功能影響、臨床表現以及科學價值等逐一開展科學論證。一年多來,項目組的成員先后撰寫系列研究論文20 余篇,均已在《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解剖與臨床》、《解剖學研究》《中國健康月刊》和《科技咨訊》等國家科技核心及核心遴選期刊公開發表13 篇,其系列成果獲學院2011 年度大學生“科技創新”一等獎,并參加2011 年第九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經專家盲審、現場考察答辯和綜合評定,榮獲省一等獎,充分彰顯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實施,在科學研究中的促進作用。系列研究成果綜述報告如下。
1 材料來源
本項目作為首期部分考察研究對象的材料均取源于本院人體科技館的陳列標本庫。主要有 “額中縫顱骨”、“分葉腎”、“腎血管異常”、“腰骶椎并骶尾融合”、“副腓腸肌”、“枕間縫顱骨”、“副脾”、 “先天性骶椎腰化畸形”、“胸椎骨質增生并棘上韌帶骨化”、“ 左側第5 跖骨贅生趾”、“左位闌尾”、“先天性左側骶髂關節完全融合”、“左側先天性股骨頸干直角”、“樞椎增生性畸形”、“胸骨巨形滋養動脈孔”、“Y字形跖骨并6 趾足”、“左橈尺骨遠端雙骨折畸形愈合”、“多胸椎骨性融合”、和“雙凹顱頂”等先天或后天性異常標本。所有標本均經過常規清潔和防腐處理后,精心制作而成,標本的表面形態和結構較清晰,具有較好的真實性,均符合解剖科學考察要求。
2 考察方法
項目研究采用國際通用的體質人類學“非測量性考察法”、和“體質測量法”(1906 年于摩納哥召開的第13 屆國際人類學與考古學會議和1912 年日內瓦召開的第14 屆國際人類學與考古學會議上通過的測量項目。采用此項方法測量所得到的數據具有統一的國際標準)實施考察,參照《人體測量手冊》[1]與《中國人解剖學數值》[2]相關項目逐一進行測量,應用德國體質人類學馬丁測量儀(精度±0.1 mm)測量,根據對象不同采集標本的形態結構觀察元素和科學數據。通過統計學3 線表分析其結果;重要項目采用實物拍照和CT斷層影像現代技術參考研究,以確保研究成果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3 考察結果
經整合“非測量性考察法”形態觀察、“體質測量法” 各項目測量、和“CT斷層影像解剖學” 檢測等手段考察獲得的相關信息,進行分類定性分析,發現屬于器官變異的有兒童“分葉腎變異”、“腎血管變異”、“胸骨巨形滋養動脈孔變異”、“副腓腸肌變異”、“額中縫顱骨變異”、“枕間縫骨顱變異”、“副脾變異”和罕見的先天性“左位闌尾變異”等標本;屬于畸形類的有先天性“骶椎腰化畸形”、多化性“胸椎骨質增生并棘上韌帶骨化畸形”、先天性“左側第5 跖骨贅生趾畸形”、“先天性左側骶髂關節完全融合畸形”、“先天性左側先天性股骨頸干直角畸形”、先天性“樞椎畸形” 、先天性“Y字形跖骨并6 趾畸形足畸形”、創傷性“左橈尺骨遠端雙骨折畸形愈合”、退行性變“多胸椎骨性融合畸形”、先天性“腰骶椎并骶尾融合畸形”、和地方性“顱頂雙凹畸形”等標本。對以上部分典型的變異與畸形的標本進一步開展胚胎發生學、病理解剖學和與臨床應用等綜合研究,結果討論如下。
4 分析討論
按照人體解剖學的理論[3],人體器官的形態構造、位置關系及其血管神經配布狀態,均在統計學上占優勢的為正常現象。部分形態結構與正常狀態有一定的差異,稱變異。變異一般不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解剖學形態結構如超出一般變異范圍,甚至出現明顯變化,并嚴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者,稱為異常或畸形,眾多研究資料表明,人體器官的變異或畸形的發生,多以先天性的因素為主,生態環境、行為習俗、職業勞作、疾病與創傷等因素也與人體畸形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本來人體的變異,按理說應是促進機體順應環境,以增強生存能力的一種調節機制。因為人類從古猿、能人、直立人、到智人,歷經了數百萬年的演化,以至于進化為直立行走的現代人類,就當今現代人的顱腦來說,其容量(1400 ml)要比200 萬年前的“東非能人”[4](700 ml)多大一倍,而且各種功能也日臻完善。現在看來,似乎人類的生物學進化已基本完成,其實,人類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間還存在很大差異,就人體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言,也不相一致,說明人類仍在潛進化。如手的掌指功能越來越靈活精細,面部趨向垂直,小腿第3 腓骨肌的出現和思維與語言信息功能的不斷完善,都足以標志著人體解剖學的進化與創造性功能日益增強的結果。根據英國劍橋的桑格研究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以及兩家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機構最近的研究發現,每個人相比其父母一輩,其基因組均出現了多達60 余處的突變。這種潛在的基因一旦條件滿足時,將誘導潛變異進化現象。變異的另一面就是退化。如體毛、耳廓,達爾文結節、智齒、第三眼瞼、鎖骨下肌、掌長肌、闌尾、犁鼻器、第13 根肋、頸肋和副鼻腔、小指(趾)等數十個人體器官與結構,正在逐漸退化或已經消失[5]。此外,如果突變的基因發生錯位,將導致先天畸形。造成畸形的原因還很多,諸如胚胎早期發生紊亂、發育異常和后天的退行性變等。
人體畸形輕則影響正常的生活質量,嚴重時導致器官功能障礙,引發臨床危機。應值得說明的是,該項目所發現的部分標本的確有限,不能含括所有的變異或畸形范疇,但系列考察結果顯示確實有一定研究意義。綜合分析其中兒童“分葉腎變異”標本18 例(男14 例,女4 例)有不同程度的腎分葉現象[6],一般以5~8 葉居多,右側腎分葉略高于左側,年齡越小分葉數越多,表達率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印證了男性早期生理發育遲于女性的科學結論。由于分葉腎的研究將為多囊腎、腎腫瘤[7]、腎柱肥大等疾病的診斷與分析提供鑒別依據;先天性 “Y字形趾骨并6 趾畸形足”標本[8],6 個足趾排列整齊,外形均勻,解剖發現第6 趾還有趾長伸、屈肌腱分布,說明異常次生趾仍具有正常功能,本例標本還出現了第具有進化意義的小腿第3 腓骨肌的出現,這種顯性多趾遺傳與進化變異并現[9],實屬少見;“骶椎腰化畸形” 標本[10],考察發現,骶椎只有4 塊骶椎,第1 椎體部發育不完全,僅部分與第2 骶椎椎體骨化,左側橫突肥大,已基本融合成骶骨左翼,右側由第2 骶椎橫突形成副翼,由此推斷,本例患者生前腰骶疾患甚為嚴重[11];“樞椎畸形” 標本[12],屬于高位頸椎發育性畸形;樞椎齒突左側與上關節面之間有一明顯增生骨塊(12.00 mm×矢徑15.00 mm×橫徑12.00 mm),已與椎體和齒突形成完全融合,右上關節突高于左側5.00 mm,先天性齒突塊狀增生并功能異常發生概率較低,齒突的先天性畸形也十分稀少;,一旦出現異常,將導致上位寰樞椎嚴重不穩,出現偏頭曲頸以及造成頸神經損傷性疾病等的多發性臨床表現[14];“胸椎骨質增生并棘上韌帶骨化畸形” 標本[14],屬于椎骨后天異化增生和軟組織退行性變所致,胸椎骨質增生臨床頗為多見,但骨質增生合并棘上韌帶骨化多元畸形不常出現,該例標本的考察在腦脊液檢驗與麻醉胸椎間穿刺手術入路等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5];“左橈尺骨遠端雙骨折畸形愈合”標本,的確難得一見,研究結果是一例少年時期創傷性橈尺骨遠端雙“青枝骨折”的典型范例[16],因未及時矯正治療,而造成畸形愈合,以左前臂內旋90 度的功能障礙的姿勢伴隨其終身。在本研究項目中最具有特別意義的是“左位闌尾變異”標本的發現[17],對研究消化管胚胎學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極為罕見的實物,闌尾正常右下腹部,根據Collins收集35萬例闌尾的位置變化統計資料統計[18],右下腹部95.48%,右上腹0.58%,左上腹3.71%,左下腹0.23%,而本例闌尾在左中下腹處,其概率僅0.02%,該例標本還并伴有多器官的異位現象,為闌尾炎的X斷層、B超影像和臨床鑒別診斷與治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說明無論在任何時期,對人體變異與畸形標本的研究,仍然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尤其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計劃充分利用人體科技館的標本資源,全面深入地開展項目的后續研究,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研究性項目成果的提升、肯定和轉化應用
參考文獻
[1] 邵象清.人體測量手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1984,2: 1-427.
[2] 黃瀛.中國人解剖學數值[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 1-456.
[3] 柏樹令.系統解剖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8:1-6.
[4] 陳翁良.人類[M].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2001,12:31-112.
[5] 王筱容,陶學謙.鼻及鼻竇的先天性解剖變異(附120例冠狀位CT觀察).濱州醫學院學報,1999,22(5):492.
[6] Campadelli P, Casiraghi E, Pratissoli S. A segme ntation framework for abdominal organs from CT scans. Dipartimento di Scienze dell’Informazione, Universitá degli Studi di Milano, Via Comelico 39/41, Milan, Italy. 2010 Sep;50(1):3-11. Epub 2010 Jun 9.
[7] 王彬.腎臟假瘤—腎分葉畸形[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3, 15(3):206-207.
[8] 張輝,李明,王立波.雙足V形跖骨及多趾畸形一例報道[J].中國中醫骨科,1992,2(3):51.
[9] Carol E.at al:Dominant Polysyndactyly:A report of two families J Pediat.90(6),961,1977.
[10] 馮地忠,孟鑌,倪躍,等.骶骨變異1例報告[J].局解手術雜志,2006,15(1).
[11] Cheng JS ,Song JK.Anatomy of the sacrum[J].Neurosurg Focus,2003,15:14.
[12] 劉力君.小兒環樞椎旋轉畸形的診斷和分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1994,9(2):116-117.
[13] 丁力.針刀松解樞椎加寰樞椎整復術治療寰樞關節紊亂癥168例[J].湖南中醫雜志,2010,5,26(3):55-56.
[14] 劉立成,張佐倫,于錫欣,等.胸椎黃韌帶骨化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06(3):71-72.
[15] 單云官,魏煥萍,陳金源,等.胸椎骨質增生的解剖學研究及其意義[J].武警醫學,1992,2(3):6-9.
[16] 白曉東,邢更彥.橈骨骨折術后前臂旋轉功能障礙的預防及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9):875-876.
于春江,北京三博復興腦科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神經外科學會第三屆中青年委員會委員兼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腫瘤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第二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于春江教授于1988年在河南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工作。1992年獲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博士學位。1993至1995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進修,主要從事腦缺血及顱底顯微外科解剖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回國后組建我國第一個顱底顯微外科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完成十余種顱底手術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1996年始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神經外科六病區主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顱底解剖室主任,完成各種顱內腫瘤手術3 200余例,顯微外科手術切除斜坡腫瘤110余例,腫瘤全切除率達87%,無1例死亡,達國際先進水平;大型聽神經瘤手術330余例,腫瘤全切除率達92%,面神經解剖保留率達90%,面神經功能保留率達86%;經額、經蝶手術治療各種類型的垂體腺瘤1 800余例,手術治療效果達國內領先水平。
近幾年來于春江教授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科研基金、北京市科委醫學研究基金、北京市“十百千”衛生人才基金等多項資助課題負責人。主譯《顱底外科手術學》,主編《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參編專著6部,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00余篇。獲部、市、局級科技進步獎8項。培養博士后、博士、碩士研究生20余名。參加舉辦全國顱底外科學習班8期。
學術團體任職: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會委員、亞洲青年神經外科學會理事、亞太顱底外科學會理事、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神經康復委員會委員、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客座教授、佳木斯大學神經外科客座教授、世界華人專科醫療網()首席專家、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青年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外科雜志》常務編委、《中華實驗外科雜志》編委、《中華臨床神經外科雜志》編委、《現代神經疾病雜志》編委、《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編委、《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編委、《中華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特約審稿專家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