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無損檢測技術論文

無損檢測技術論文

時間:2023-03-27 16:39: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無損檢測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無損檢測技術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射線檢測,復合材料,無損檢測

中圖分類號:TU761.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近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對材料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單質材料很難滿足性能的綜合要求和高指標要求。因此復合材料憑借其優良的性能得到了廣泛的開發和利用,成為了很多行業的優選關鍵材料。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必須要保證使用的復合材料的質量,這給復合材料的無損檢驗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無損檢驗技術也就成為了復合材料能否更多的被廣泛應用的關鍵,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復合材料的無損檢測技術有很多種,其中,射線檢測是比較重要的一種,射線檢測在工業產品的結構測量、缺陷監測和損傷評價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在現代復合材料的無損檢測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射線檢測法在復合材料無損檢測中的應用

X射線照相檢測法

這種檢測方法已經廣泛的應用于工業檢測領域,與現在的檢測技術來說,是應用比較早的檢測技術,是最傳統的無損檢測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在于,通過射線來穿過不同的材料,因為材料的性質不同,射線在經過材料時的衰減量也是不一樣的,從而射線的透射強度也是變化的,在膠片上就會呈現出明暗變化不同的影像,通過觀察這些影像得到檢測結果。針對X射線照相檢測法可以檢測到的材料的缺陷問題,傾向性的觀點是可以發現夾雜物、氣孔,而不能發現垂直于射線方向分布的脫粘和裂紋。X射線照相檢測法的優點是成本低,易操作;其局限性為效率低,缺陷(裂紋)的方位是決定性的,要求與射線平行。

2、X射線實時成像檢測法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對復合材料質量的更高要求,早期的檢測方法已經不再適用于材料的無損檢測,它的可靠性和效率都已經不再適用新的要求,X射線實時成像檢測法就是比傳統檢測方法更進一步的無損檢測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X射線的特性,即穿透物體的時候,會因為物體的吸收及散射的原因產生衰減,從而在熒光屏上通過特殊的圖像增強器會形成與物體內部想對應的圖像,然后在通過攝像設備把圖像轉化成視頻信號,然后輸出,通過計算機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對輸出的視頻信號進行分析,從而得到結果。這種檢測法的優點就在于對材料的缺陷可以進行在線檢測,檢測結果自動生成,檢測效率較高。其缺點在于,

通過這種檢測方法得到的圖像樣品是層疊的影像,不利于觀看和分析,缺陷的影像也是累積的,而不是三維的空間影像信息。現在已經發展的主要成像系統有:數字實時成像系統、熒光屏成像系統、圖像增強器成像系統等。

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測法

此種檢測方法是起源于前面提到的第一種方法,與第一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區別在于采用的是圓錐狀射線,檢測原理在于通過準直設備將圓錐狀射線變成面狀或線狀掃描束,從而對射線穿過的物體的某一個斷面掃射,得到一個斷面的圖像,通過分析每一層斷面的圖像就可以得到詳細的檢測結果,達到檢測目的。

4、X射線斷層形貌成像檢測法

X射線斷層形貌成像檢測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樣品散射的空間探測來描述材料的內部特征,從而通過分析,得到檢測結果。這種檢測法是X射線散射和圖像成像的優點進行了結合的檢測法,可以對材料機械性能的關系、晶體的界面面貌組織,尺寸進行研究,并且可以對微觀的細小的損失進行分析。它具體的可以分為大、小角度X射線散射方法,大角度的X射線散射是無能量轉變的彈性散射,對結構比較小的分子和原子結構能夠快速反應。而小角度的X射線散射則是傳統的一種對膠體、生物和聚合物進行研究的工具,也可檢測纖維轉向。

5、X射線康普頓散射成像檢測法

康普頓散射成像檢測技術采用散射線成像,射線源與檢測器位于物體的同一側,其技術上的顯著特點是單側幾何布置。具有層析功能,一次可以得到多個截面的圖像,也可得到三維圖像。在理論上圖像的對比度可達到100%。其局限性為,由于康普頓散射成像檢測技術采用散射線成像,因此它主要適于低原子序數物質且位于近表面區厚度較小范圍內的缺陷檢測,通常它適宜檢驗的物體表層厚度區是:鋼約為3ram,鋁約為25ram,塑料和復合材料約為50ram。在應用時必須考慮基體材料和缺陷對射線的散射差別、檢驗要求的分辨力和成像時間。

6、中子射線照相檢測法

中子照相檢測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準直器將中子源發射出的中子束射到被檢驗的物體上,因為不同的物體對中子的衰減系數是不同的,所以檢測器記錄到的已經投射形成的中子束分布圖像就是不均勻的,通過分析這些圖像,就可以對物體內部的雜質和缺陷有清晰的了解,與以前的R或X射線不同的是,中子射線照相檢測法還可以對放射性的物質進行檢測,并且可以對金屬中的一些低原子序數物質進行檢驗,對同一元素的不相同的同位素也可以進行區分,這種檢測法的缺點在于,中子源的價格昂貴,所以檢測耗費就比較貴,中子的安全防護也是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已有多種射線檢測技術應用到復合材料無損檢測中,獲得了較好的結果,對復合材料制備過程的質量控制及其產品的質量評價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復合材料的使用可靠性,同時也為復合材料結構設計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隨著復合材料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新制備方法的應用,將會有越來越多性能優良的復合材料被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徐麗 張幸紅 韓杰才 航空航天復合材料無損檢測研究現狀(被引用 8 次)[期刊論文] 《材料導報》 2005年8期

[2]蘇新彥 韓焱 微波在無損檢測技術中應用 [會議論文]- 2005年全國射線檢測技術及加速器檢測設備和應用技術交流會

[3]吳斌斌 鄔冠華 鋁基復合材料無損檢測研究進展 [期刊論文] 《無損探傷》 -2012年1期

第2篇

關鍵詞:建筑工程;檢測技術;發展特點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2945(2018)06-0057-02

工程檢測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行主要體現在提高工程質量和保障施工安全兩個方面,與此同時其還能夠保障相關監督工作落實到位。近年來,我國建筑行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大量的新型材料被應用與建筑工程中,在此基礎上,工程檢測技術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目前我國工程檢測技術種類十分豐富。而所謂的工程檢測技術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相關手段來對工程的施工質量進行測試,并為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基于此可以看出,工程檢測技術的發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建筑行業工程的發展水平。

1研究現狀

伴隨著我國建筑工程行業的迅猛發展,工程檢測技術隨之日益豐富化、創新化,檢測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學術界對于建筑工程檢測技術的發展進行了諸多研究,且研究碩果累累。解國梁、申向東等人(2011年)在文章《紅外熱像技術及其在建筑工程無損檢測中的應用》中著重分析了紅外熱像技術的應用原理,指出物體表面發熱率、大氣的吸收、背景的輻射都會對紅外熱像測試精度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從建筑節能是否達標、外墻飾面磚粘結質量是否良好、屋面、墻體是否有滲漏、受潮現象,混凝土表面是否存在缺陷等方面探討了紅外熱像檢測技術的具體應用。何忠華(2012年)在論文《淺談樁基檢測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中認為樁基工程是建筑工程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建筑工程質量,對樁基檢測是控制建筑工程質量的重要手段,并提出樁基低應變、樁基高應變、單樁復合地基靜荷載三種樁基檢測技術,最后基于其多年在工程現場檢測中的經驗對樁基檢測做出了詳細總結,他指出,在樁身抗阻多變時,以低應變樁基檢測技術對樁身完整性進行檢測局限性較大,很難對樁身進行全面測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待考量。并提出高應變在獲取相關參數后,可精準檢測出樁基單樁載荷能力,該方法是樁基檢測中最為快捷有效的方法。通過對我國建筑工程檢測具體案例的分析,筆者了解到近年來,在我國建筑工程檢測中應用最廣泛的當屬無損檢測技術。例如,張亞峰(2014年)在《無損檢測技術在既有建筑工程中的應用》一文中,分別論述混凝土強度無損檢測與鋼結構無損檢測,其中混凝土檢測主要利用聲波法、回彈法、探地雷達法、綜合法四種檢測方法;鋼結構檢測主要利用磁粉、滲透、超聲波三種方法進行檢測。最后提出,為進一步提升無損檢測精度,可建立更為完善的檢測體系,加強檢測過程的全程監控。另外,擴大檢測范圍與內容,實現對建筑結構的綜合檢測,從而有效確保的建筑結構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建筑工程檢測上進行了多方位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但伴隨著建筑工程行業的飛速發展,建筑工程檢測仍需不斷完善。本文在分析當前建筑工程檢測特點出發,分析其常用檢測技術,提出建筑工程檢測的未來發展趨勢。

2我國建筑工程檢測技術現狀

工程檢測主要有檢測工程建設中材料、施工質量以及工程使用功能的水平等內容,隨著檢測技術在建筑行業中的不斷應用和革新,我國建筑檢測技術發展速度加快,檢測技術種類不斷增加,但是這些檢測技術在應用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而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建筑檢測工作中并沒有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統一的檢測標準來規范檢測工作,這對于檢測技術的發展而言是一大阻礙。目前,建筑檢測技術中無損檢測技術的應用可以說是檢測行業中最新的突破,隨著無損檢測技術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其逐漸成為了檢測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但是現有的技術并不能完全滿足建筑工程發展的需求,還需要對相關技術進行完善和發展。例如,在實踐過程中,對工程檢測技術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改善措施。總而言之,我國工程檢測技術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缺失相關的法律法規,需要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完善。

3建筑工程檢測技術發展特點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相比其他國家,我國建筑工程發展的時間比較晚,為了對建筑質量進行更好地評定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質量評定規定、施工結構驗收、設計規范等標準,然而并沒有從原則方面對規范的方法和原則進行規范。(2)目前在工程中最常見的檢測方法主要有破損檢測、微破損檢測以及非破損檢測等。其中非破損檢測在對檢測系數進行判定時并不會對建筑結構產生破壞,且使用方便。其中,利用紅外線像技術來檢測混凝土的強度,用磁效應來測量鋼筋位置和直徑。非破損檢測技術能夠保有建筑原有的結構,應用十分方便,精確度較高,但是由于使用量大,因此會增加工程的成本。而另外兩種方法——微破損檢測以及非破損檢測都會對建筑結構產生一定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它們才能完成檢測估計。微破損法在對工程混凝土強度進行檢測時,一般采用鉆芯法和拉拔法來進行檢測;而破壞性檢測則是對建筑結構的破壞更大,如果想要不破壞建筑達到檢測的目的,就需要對建筑工程進行綜合性試驗,以試驗結果來對檢測值進行判定。通常情況下這兩種方法會用于局部建筑檢測中,這樣能夠減少資源的浪費。然而這兩種方法不僅會破壞建筑結構,同時檢測不全面,且由于取樣較少,因此精確度也無法與非破損檢測法相比。當然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相關檢測技術的檢測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3)就目前我國檢測技術發展的現狀來看,其中存在的許多的問題,例如檢測結構的準確性低,檢測工程缺乏相對統一的規范,檢測技術研究不深入等。除此之外,檢測人員和檢測技術管理方面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檢測設備標準不統一,建筑工程檢測中的設備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會給建筑工程的檢測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檢測過程中使用不合格的檢測設備會對檢測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導致檢測結構出現誤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無損檢測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過程檢測技術中,這種技術不僅能夠提高檢測的精確度,同時還能將對建筑結構的破壞降至最低。

4建筑工程的主要檢測方法

(1)紅外熱像技術。該方法主要依靠紅外輻射來提高溫度使得分子進行運動,分子運動輻射紅外線,倘若被檢測對象內部有缺陷或破損,會影響熱傳導。進而影響被檢測對象表面溫度分布,而借助紅外檢測設備則可準確定位被檢測對象的缺陷所在。當前工程檢測中常用的為檢測設備為紅外熱像檢測儀。一般情況下紅外熱像技術用于檢測建筑物的墻體、墻面以及屋頂等地方施工質量。(2)超聲波技術。一般情況下,在檢測建筑工程中巖石抗壓性時會使用該種技術,以此判斷巖石的性質,當然檢測路面也可以使用超過聲波技術來對路面損壞的情況進行了解。在檢測路面過程中,要將傳感器安裝在需要檢測的位置,利用超聲波算出波速,以此來對檢測材料的彈性和抗壓程度等情況進行判定。(3)頻譜分析技術。該種技術主要是通過頻率來進行檢測。例如在檢測路面時,會對路面施加垂直力,并讓頻率在路面上擴散,通過調整錘頭和錘重量的方法來獲取頻率信號,通過不同部位傳感器上的數據和相關進行來計算出介質的力學參數。(4)路用雷達檢測技術。在公路檢測、管線檢測以及水庫檢測時常常會用到路用雷達檢測技術,其主要的工作原理為在檢測時將電磁波發送到低下,通過電磁波遇到介質所反饋的信息可以了解相關的數據,如位置和結構等信息。路用雷達檢測技術在工程檢測中常常會在地面工程檢測中使用。

5建筑工程檢測技術的發展前景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檢測技術的種類逐漸豐富,其中無損檢測技術是其中主要的發展趨勢,其使用范圍不斷擴大。無損檢測技術之所以能夠受到廣泛的歡迎,是因為無損檢測技術既不會對建筑結構產生破壞,同時還能應用于各種工程建筑中,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目前,我國對無損檢測技術的研究還在繼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無損檢測技術的發展。在研究的過程中,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科學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動無損檢測技術的發展,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為無損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是無損檢測技術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開始逐漸顯現出來。隨著無損檢測技術的發展,相關的檢測設備為了滿足該技術的使用要求,相關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購買相關的檢測設備。同時為了確保工程檢測的質量,相關的標準和規范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此來提高檢測的整體水平。最后,檢測人員是否履行自身的監督職責對于工程檢測質量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企業在不斷提高自身檢測水平的同時,還需不斷培養相關檢測人員的整體水平,確保相關工作落實到位,從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

第3篇

關鍵詞:混凝土灌注樁,缺陷,超聲檢測法

 

前言:由于灌注樁可做成大直徑樁,以提高單樁承載力,又可以根據樁身內力狀態分段配筋。而且施工時對周圍建筑物影響較小,施工噪聲也較小,因而使用較廣。但灌注樁在工地條件下,現場灌注成樁,施工工藝較為復雜,影響灌注質量的因素較多,極易形成各種缺陷而影響樁身的完整性。據統計,現場灌注樁施工中樁身混凝土出現缺陷的概率約為15%—20%。而對這些缺陷的無損檢測技術中,超聲檢測應用較為廣泛,在此作簡要分析。

1.混凝土灌注樁常見缺陷

按混凝土的灌注方式而言,灌注樁可分為水下灌注和干孔灌注兩類。

1.1 水下灌注樁的常見缺陷

樁身混凝土中的缺陷與施工方法密切相關,不同施工方法出現缺陷的類型以及不同類型的缺陷出現的幾率都不一樣。水下灌注施工時,可能出現的缺陷有以下幾種。

1)斷樁(包括全斷面夾泥或夾砂)

這類缺陷多半因為導管提升時不慎冒口,新注入的混凝土壓在封口砂漿及泥漿上,以及因機械故障而停止灌注過久,提升導管時把已初凝的混凝土拉松,或繼續施工時對表面未加清理等原因所致。斷樁部位往往不是一個薄層,而是具有相當厚度的一個缺陷段,檢測時不難發現。斷樁嚴重影響樁的承載能力,檢測時不應漏檢或誤判。斷樁對承載力的影響程度與其出現的位置有關,應按樁的受力狀態分析,但斷樁均應采取適當措施修理或加固。

2)局部截面夾泥或頸縮

這類缺陷一般是由于混凝土導管插入深度不適當,導致混凝土從導管流出往上頂托時,形成湍流或翻騰,使孔壁剝落或坍塌,形成局部斷面夾泥或周邊環狀夾泥。局部截面夾泥或頸縮將影響樁的承載面積,同時由于鋼筋外露而影響耐久性,對這類缺陷檢測時應僅可能檢出其面積大小,以便核算樁的承載能力。

3)分散性泥團及“蜂窩”狀缺陷

其成因與孔壁因混凝土騷動而剝落有關外,還與混凝土離析及導管中被壓人的氣體無法完全排出有關。這類缺陷將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若分散性泥團或氣孔數量不多,影響面積不大,則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有限,可不予處理。

4)集中性氣孔

當導管埋人厚度較深,混凝土流動性不足時,間息倒人導管的混凝土會將導管中氣體壓人混凝土中而無法排出,有時會形成較大的集中性氣孔,將影響斷面受力面積。

5)樁底沉渣

在灌注前應徹底清孔,若清孔不凈,則導致樁底沉渣。對端承樁而言,樁底沉渣過厚會導致樁受力時沉降位移,因此,應進行樁底壓漿處理。科技論文。

6)樁頭混凝土低強區

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封口混凝土或砂漿與水接觸,在頂托過程中會混入泥水,因而強度較低,灌注完成后應將其鏟除,若未徹底鏟除,則形成樁頂低強區。在橋梁樁中,樁頂低強區非但影響承載力,而且當河床變化時很容易被水流沖刷和腐蝕。由于樁頂一般均已露出地面,可用多種方法對混凝土強度進行檢測,所以其檢測值也可作為全樁混凝土強度超聲推算值的校驗值。

1.2干孔灌注樁的常見缺陷

干孔灌注時可能出現的常見缺陷有以下幾種:

1)混凝土層狀離析或斷樁

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常因地下水涌人孔中來不及抽干,澆人的混凝土被水沖刷或浸包,形成層狀離析,嚴重時砂石成層狀堆積,水泥漿上浮,形成斷樁。科技論文。

2)局部夾泥或“蜂窩”狀缺陷

干孔灌注時常因孔壁護筒滲漏,涌人泥水而形成局部夾泥,或灌注時未予搗實,形成“蜂窩”狀缺陷。

3)局部嚴重離析

由于混凝土注入高度超過施工規定,往往形成石子滾到邊緣的離析現象,此時,石子集中區易形成“蜂窩”,而砂漿集中區因聲速下降而被誤判。

4)樁底沉渣

操作工未清孔即澆人混凝土,形成樁底沉渣。

2.灌注樁缺陷無損檢測方法

灌注樁的綜合質量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即承載力、樁的完整性、樁的耐久性,其中承載力因樁體較大用無損方法難以準確測量,而當地下無明顯腐蝕性介質而且樁身完整時也未見有因耐久性破壞的報導。所以,完整性是混凝土灌注樁質量的主要指標。科技論文。所謂灌注樁的完整性是指樁身混凝土質量均勻,無全斷面斷裂及影響斷面承載面積或導致鋼筋外露的明顯缺陷。

混凝土灌注樁的完整性的無損檢測方法,目前主要是超聲檢測法。超聲檢測法是在樁內預埋若干根平行于樁的縱軸的聲測管道,將超聲探頭通過聲測管直接伸人樁身混凝土內部進行逐點、逐段探測,即逐點發射和接收超聲脈沖,通過接收信號的聲時、波幅、波形等參數,逐點判斷混凝土的質量,并分析缺陷向位置、性質和大小。其基本原理是根據超聲脈沖穿越被測混凝土時傳播時間、傳播速度及能量的變化反映缺陷的存在,并估算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質量均勻性。但由于樁的混凝土灌注條件與上部結構的成型條件完全不同,尤其是水下灌注時差異更大,混凝土的配合比、灌注后的離析程度、聲測管的平行度等許多因素,都會嚴重影響對缺陷的判斷和對強度及均勻性的推算,因此,灌注樁的超聲檢測必須有一套適合其特點的方法和判據,而不能完全延用上部結構檢測的現有方法。其基本技術依據是《基樁低應變動力檢測規程》(JGJ/T93—95)、《超聲法檢測混凝土缺陷技術規程》(CECS 21:2000)以及大量研究資料。超聲檢測法因必須在設計或施工前即列入計劃,增加了工程量,但由于它比較直觀,可靠,在一些重大工程及大直徑灌注樁中得到廣泛應用。

3.檢測前的準備工作

進行灌注樁完整性超聲檢測前,除需認真檢查檢測單位和檢測人員的資質、儀器設備的技術狀態和預埋聲測管外,還應做好下列各項準備:

(一)了解工程概況,認真閱讀和分析下列資料:巖土工程勘察資料、基樁設計計算資料及圖紙、基樁位置平面圖及編號、基樁施工原始記錄、混凝土灌注齡期。

(二)確定被檢樁的基本原則

當某工程樁量較多,無法逐一檢測時,可按一定原則和比例進行抽測,抽測應有代表性,以便確切反映成批樁的質量,受檢樁的確定應考慮下列因素:

1).選擇設計方認為重要的樁;

2).選擇施工質量有懷疑的樁;

3).選擇巖土特性復雜,施工難度較大的樁;

4).選擇代表不同施工工藝條件和不同施工單位或班組的樁;

5).在同類樁隨機選取的基礎上,宜使被檢樁位置均勻分布。

(三)被檢樁的抽樣數量的基本規定

1).對于一柱一樁的建筑物或構筑物,全部樁均應進行檢測;

2).非一柱一樁的建筑物或構筑物,應根據上述原則進行抽測,抽取的數量不得少于樁的總數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

3).當抽測不合格的樁數超過抽測數的30%時,應加倍重新抽測。

4).若加倍抽樣復測后仍有抽測數的30%不合格,則該批樁應全數檢測。

由于超聲檢測法需預埋聲測管,因此,檢測單位應盡早介入,事先提出檢測要求,并與設計和施工單位協商確定受檢樁數量和樁號。有預埋管的樁數應超過抽樣數,以備復檢之需,一般有預埋管的樁數可達樁總數的40%左右,某些重要工程則應100%埋管。當需要加倍復測,而又沒有足夠的埋管樁時,則可用其他檢測樁的完整性的方法補足應檢樁數量。

4.結語:

保證混凝土灌注樁的綜合質量,有助于提高整個建筑工程的質量,但由于灌注樁內部缺陷復雜,有時候用一種方法難以準確檢測并給予判定,因此需要相關工程檢測技術人員在實際工程中不斷摸索總結,同時聯合使用多種檢測方法,慎重判斷。

參考文獻

[1]盧杉.無損檢測技術及其進展[J].焦作大學學報,2004,1,73~74

[2]焦登文.混凝土無損檢測技術應用及發展趨勢[J].商品混凝土,2009,2,58~60

[3]王云平.超聲無損檢測與評價的關鍵技術問題及其解決方案[J].煤礦機械,2009,9,194~196

第4篇

無損檢測技術專業為該校的精品專業和骨干專業,其培養目標為:能從事機械制造、航空、航天、道路交通、能源、船舶制造、特種設備等行業原材料、產品無損檢測、理化測試等相關工作中的高級技術人才。要求學生掌握足夠的力學、熱學、電磁學、幾何光學、物理光學和原子核物理基礎知識。幾年來,該專業的物理課程教學一直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學院辦學層次提高以后,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有了更高的要求。為更好地服務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的需要,必須對物理學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做出改革,以適應高職教育的需要。下面就無損檢測專業高等職業教育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改革問題,談談該研究者的幾點想法。

1 高職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1)生源質量不高。由于社會大眾普遍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再加上高職的錄取分數線在逐年降低,高職招收的學生入學成績較低,而該院無損檢測專業又可文理兼招,因此大部分學生入學前成績不理想,高中物理和數學知識很薄弱,學生在學習物理課程中存在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興趣不濃等問題,這給物理課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物理教學內容多、課時少,與專業課教學的銜接不夠。該校無損檢測專業開設了一年的物理課,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按照高等職業教育對基礎知識的要求是“必需、夠用”,教學內容的“必需、夠用”是由專業教學計劃的整體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來確定的,實際教學中任課教師一般為基礎部的物理教師,由于他們對于不同專業對物理知識的要求缺乏了解,從而導致任課教師對“必需、夠用”的度把握不準,往往根據課時數和經驗來取舍教學內容。現有的高職物理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比較陳舊,基礎物理的內容比例較大,近現代物理的比例較小,且太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其它相關學科的聯系及后續專業課程不能有效銜接,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專業教學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的需求。

(3)教材與專業課程不配套。由于該校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物理課程一般都沿用理工類專科教材,缺乏與之配套的能反映高職特色和專業要求的教材。

2 物理在無損檢測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無損檢測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技術科學,該技術以不損害被測對象的使用性能為前提,對各種工程材料、零部件和結構件進行有效地檢驗和測試,借以評價它們的完整性、連續性、安全可靠性及某些物理性能。無損檢測技術所使用的各種無損檢測方法的原理幾乎涉及到現代物理學各個分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常規無損檢測方法主要是滲透檢測、磁粉檢測、渦流檢測、射線檢測、超聲波檢測。例如滲透檢測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滲透液的濕潤作用和毛細現象,使滲透液進入工件表面開口的缺陷,隨后被吸收和顯像。磁粉檢測是利用導磁金屬在磁場中被磁化,并通過顯示介質來檢測缺陷特性的一種方法,鐵磁材料的工件若有缺陷就會磁化后產生漏磁,采用磁粉或霍爾元件可以檢測出漏磁場的存在,從而判斷缺陷位置、大小、形狀和性質。渦流檢測是建立在電磁感應理論基礎上,利用交變磁場作用在不同材料上會產生不同振幅和相位的渦流來檢測導電材料的物理性能、缺陷、結構情況的差異。射線檢測是利用X射線、γ射線和中子射線易于穿透物體,穿透物體過程中受到吸收和散射而衰減的性質,在感光材料上獲得與材料內部結構和缺陷相對應的黑度不同的圖像,從而檢測出物體內部缺陷的種類、大小、分布狀況。超聲檢測是工業檢測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超聲波被用于無損檢測,如脈沖反射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頻電脈沖激勵壓電晶片,發出超聲波,通過偶合劑進入工件,在工件中傳播如果遇到缺陷發生反射,反射波再由壓電晶片轉化成電脈沖,放大后由儀器顯示出來,根據反射波可以確定缺陷的大小和位置。

近年來隨著物理學發展,許多無損檢測新方法和新技術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和應用,如聲發射、激光全息、微波、紅外線等。

由此可見學好物理是學好無損檢測專業課的基礎,同時學習過程中還能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的邏輯性、認知性有較大的提高,這對于學生的積極影響,是要遠超課程本身的內容。

3 無損檢測專業物理教學的改革探討

(1)提高認識,建立科學的課程教學體系。由于物理課的教學質量好壞會直接影響后續專業課的教學質量,因此教研室應對《物理學》教學有一個全面的規劃、整體設想,在物理課程教學方面真正形成一個多層次(高職三年制文理科、高職五年制構成),多模式(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分級教學與大面積教學相結合,多媒體教學與黑板教學相結合)立體化的物理課程教學體系。

(2)正確定位高職物理課程教學思想。在高職教學中開設物理學,其目的不但要讓學生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基本規律及一些實際應用,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用物理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通過物理實驗訓練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改革。針對物理學時少、內容多、學生高等數學知識不足、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等問題,決定在物理教學上實施以模塊為主的教學改革。在教學中淡化理論、注重實踐,不再保全物理內容的系統性,而強調其應用。該課程欲設計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和原子物理5個模塊,分兩學期完成。第一學期開設力學和熱學等知識;第二學期開設電磁學、幾何光學和物理光學、原子物理學等知識。力學包括運動學、動力學、振動和波動等內容,對應無損檢測專業的超聲檢測;熱學包括分子的動理論基礎、液體的表面張力和毛細現象等知識,物理光學包括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度學等知識,對應無損檢測專業的滲透檢測;電磁學包括靜電場、穩恒磁場、電磁感應等內容,對應無損檢測專業的磁粉檢測和渦流檢測;原子與原子核物理學包括原子和原子核結構理論、射線產生的機理、種類和性質等知識,對應無損檢測專業的射線檢測。

(4)積極探索教材建設。針對高職學生理論基礎較差這一特點,教研室應選擇或編寫出適合高職檢測專業要求的物理教材。具體是要注重教材知識的合理性、基礎性,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論述要深入淺出,清楚明白;內容編排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銜接性;同時還要根據檢測專業的特點,注重物理教材的專業性和實用性;并且還要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注重教材的先進性、實踐性,增加實驗內容的敘述。

(5)優化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采用項目導向方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和體驗性學習的方法;教學手段采用高水平的多媒體教學影片、電子教案與多媒體課件、互聯網的使用、實踐教學等。

(6)明確高職物理教學目的,改革考核方式。

第5篇

民以食為天。

21世紀的今天,人們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環境中,領悟到食品對身體的重要性,尤其對高質量的食品更是青睞。

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在肉類的成熟機理,果蔬采后生理等的研究,新型食品發酵微生物和酶的篩選與鑒定,酶技術、超高壓技術、輻射技術在農畜產品貯藏加工中的應用基礎及其應用研究;同時在農畜產品加工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功能性食品的開放,農畜產品加工的質量控制以及利用聲、光、電磁等無損檢測技術與方法的研究,為我國農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和提高人們對食品高質量的需求及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為此,記者一行專程前往該學院采訪了陸兆新院長。

具有儒雅的風度和睿智的思維的陸院長在百忙之中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一席長談使我們了解到:該學院以研究農畜產品貯藏保鮮技術,即注重系統研究和專門研究相結合,又注重理論研究與應用技術相統一。緊密圍繞我國農業產業化和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要求選題,并與國際研究和標準接軌。該學院在近幾年內獲部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其中2篇被SCI收錄。

該院在食品微生物與生物技術研究方面的特色是:新型食品發酵微生物,如納豆和丹貝:新型食品用酶,如原果膠酶、羧肽酶等;固定化細胞及酶技術;食品發酵高效菌株選育及超濃食品發酵劑生產技術,切割蔬菜流通過程中微生物生長模型建立;食品微生物的分子檢測及標記等,在國內同行中具有明顯優勢。

該院1996年以來,共獲科技進步獎3項,完成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九五”攻關和省部級及地方科研項目23項,出版教材及專著7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40多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5篇,SCI論文2篇。

該學院在農產品貯藏加工與質量檢測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農產食品質量檢測與評價;二是農產品貯藏保鮮;三是農產品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在農產食品質量的檢測和評價方面,主要研究果蔬農藥殘留和農產品品質無損檢測技術及農產食品成分和功能的評價。在農產品的貯藏保鮮方面主要從事果蔬等采后的貯藏、保鮮機理及鮮切果蔬及凈菜的研究應用,農產品深度加工與綜合利用方面重點研究農副產品在原料處理、加工過程中的變化規律,并以此為據篩選科學合理的加工工藝和配方,用以指導生產實踐。在研究該項目五年來共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承擔國家攻關、自然科學基金和部省級科研項目26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60多篇,其中SCI或EI收錄16篇。

該院最新研究課題是肉品成熟和蛋白質凝膠機理的研究、中式傳統特色肉制品的現代化研究、肉品質量控制和標準研究、畜產品綜合利用研究、類胡蘿卜素級收機理研究等。通過人才引進,使該院的研究隊伍不斷壯大,1999年12月將研究室更名為“農畜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實驗室”,并批準為南京農業大學重點實驗室。目前該院實驗室共有在編固定人員2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高級實驗師10名,中級職稱5名,具有博士學位人員7名,占30%,碩士學位的13名,占57%,非在編人員(包括博士生和碩士生和客座研究人員)共83名。研究人員的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形成了訓練有素、工作協調、學風良好、嚴謹敬業的學術梯隊,具有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的能力。

我們衷心的祝愿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在新世紀坦途上,開拓奮進。

第6篇

關鍵詞 機器視覺技術;螺紋檢測;應用

中圖分類號:THl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20-0110-01

在機械緊固零件中,螺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其表面結構較為復雜,因此在進行檢測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多方面問題。采用傳統方法進行螺紋檢測,不僅檢測速度慢,而且檢測成本也相對較高。機器視覺技術被研制出來,并廣泛地應用與制造業中,實現了自動化無損檢測。采用這種技術,不僅提高了螺紋檢測速度,而且具有高精確度和良好的穩定性,且方便維護。

1 機器視覺技術螺紋檢測系統工作流程

機器視覺的檢測是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研制出來的自動化無損檢測技術,在目前的制造業生產中得以廣泛應用。采用機器視覺技術對螺紋進行檢測,主要是通過兩個CCD攝像機,對螺紋的頭部圖像和桿部圖像進行采集。

機器視覺技術螺紋檢測系統的工作流程上,傳動裝置為汽缸,進料裝置為震動上料盤。對于進料主要是采用主機控制,當攝像機被觸發之后,就開始進行圖像采集工作,然后將所采集的圖像傳送到計算機中,進行圖像分析和技術處理,所獲得的結果就可以對分選汽缸進行有效控制。

從機器視覺技術的螺紋檢測系統的組成上來看,主要包括光學照明、光學成像系統,運動控制系統,以及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和CCD攝像器件。

2 螺紋檢測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步驟

1)螺紋檢測系統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上,是螺絲通過進料軌道進入進料系統中,首先是滑落到處于高速旋轉狀態的分度盤上。當載有螺絲的分度盤旋轉到CCD攝像機的視野之下,攝像機就會采集圖像,并使用計算機對于所有的圖像進行分析、篩選,以挑選出技術合格的螺紋零件。

2)螺紋檢測系統的檢測步驟。

螺紋檢測系統的檢測過程中,將螺紋工件放置在傳送裝置上待測。傳輸裝置分為檢測區域和分離區域兩個區域。將螺紋工件進入到檢測區域,CCD攝像機會對待測的工件進行檢測,對所發出的模擬視頻信號進行采集。當信號經過圖像采集卡后,就轉換為數字信號,經過計算機軟件技術處理中,計算機會對螺紋工件的各項數據進行處理,根據設計好的模擬程序對螺紋是否合格進行判斷,之后將檢測結果輸出。

當所有螺紋檢測程序結束后,螺紋工件進入到分離區域,相應的機械控制裝置在計算機的調控下,根據檢測區域所獲得的檢測結果對螺紋工件進行篩選,實現了合格產品與廢品的

分離。

3 螺紋檢測系統對螺紋輪廓線的提取

螺紋檢測系統采用機器視覺技術,由于原始圖像會有噪聲出現,因此在檢測的過程中,要重點對螺紋視頻圖像信息的邊緣進行檢測。在空間域中,邊緣和噪聲在灰度表現上都會呈現出大起大落。特別是當頻率域反映出高頻分量的時候,邊緣檢測就會非常困難。為了能夠使圖像測量達到要要求的標準精度,就要將邊緣特性充分地運用起來,采用濾波功能,使其對十字窗圖像邊緣檢測算法具有適應性。具體做法上,將圖像邊緣定位在象素上,運用二次多項式插值函數檢測亞象裹級邊緣,以提高CCD攝像機的分辨率,此時圖像測量系統的檢測經確定可以提高60倍之多。

4 測量螺紋的幾何參數

由于螺釘定位面的誤差,使得螺紋的位置和方位都會出現變化。那么,就要將螺紋的位置首先確定下來,然后對其幾何參數進行測量。

1)螺紋兩輪廓基準軸心線位置的測量。

CCD攝像機為離散化采樣,邊緣主要為點列。那么在進行測量的時候,就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測量基準軸心線。

假設測量點列P(x,y),直線方程為:y=ax+b

將所獲得的a、b帶入到直線方程中,即可獲得軸心線直線方程。

2)螺紋的牙型角的確定可以采用Hough算法。

在螺紋的牙型角檢測中,將隨機的Hough變換檢測方法運用于其中,其基本思想為點與線之間的對偶性的應用。將直角坐標中點(x,y)變換為極坐標中的一條正弦曲線,那么,直角坐標與極坐標之間就存在著一個變換點。正弦曲線為極坐標中的一個公共點。那么,極坐標就可以被量化為許多的小格,根據小格的步長將各個極角數值計算出來。當所獲得的數值落在某一個小格內之后,這個小格就會被累加計數器加1。直角坐標中的點有所變化,就會檢驗小格,小格的計算值最大,點的極坐標就與直角坐標中所求的直線相對應。

要提高檢測度以及計算的精確度,可以運用兩次檢測法,即全局檢測和直線的鄰域檢測。將該檢測技術應用于工業螺紋檢測中,可以實現對落位的中徑和螺距繼進行快速檢測。在圖像技術處理上,根據螺紋自身所具備的幾何特點,將Hough變換檢測方法運用于其中,獲得螺紋牙型角的檢測結果。對于螺紋檢測系統進行誤差對比分析,所獲得的螺紋檢測系統的總誤差值低于預期誤差值。將檢測結果與螺紋預期效果進行比對,檢測精度要有所提高,才能夠符合質量要求。

5 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傳統檢測技術在螺紋檢測中不僅成本高,而且技術不穩定的弊端,引用了目前廣泛使用的及其視覺無損檢測技術,其可視化效果解決了螺紋檢測中所遇到的各種關鍵問題。此外,機器視覺技術對螺紋的檢測,已經由是否合格的檢測升級到生產線的全數值檢測,從而提高了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1]卜晨,萬鵬.基于機器視覺的螺紋參數檢測[J].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2011(03).

第7篇

關鍵詞: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檢測

0引言

今天的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施工需要了,需要進一步研究其主要原材料。既要急于弄清楚其主要影響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因素,又要把施工中混凝土防滲墻暴露出的問題和施工檢測時不準確沒達到要求的情況都進行,防治在施工中引起不便。

1施工用泥槳

作業過程中現在有一種施工用泥槳讓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得到有效保障,其主要有功能有防止孔壁掉塊或坍塌,大膽的懸浮巖屑,攜帶巖屑并凈化孔底。不論是大面積采用施工用泥槳,還是運用泥漿冷卻與鉆具都能起到引人眼球的效果。施工用泥槳的質量越好那么墻混凝土防滲墻質量就越堅固。防滲墻的施工用泥槳處理主要作用是:加強孔壁的固定,防止孔壁坍塌;把巖屑進行懸浮處理,同步進行巖屑攜帶和清洗井底。

2原材料及混凝土拌和物

防滲墻混凝土是在自密實、無振搗的混凝土。具有合格試驗資質的單位通過實驗選擇其比例,同時其比例是根據防滲墻承擔的工作量和現場實際條件而定的,結合混凝土防滲墻的施工經驗原材料和混凝土澆筑要求包括:

(1)有必要優化配合比,保證工程質量。(2)水泥應選用低標號水泥,砂應選用純天然河砂。(3)混凝土拌合物必須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易性,坍落度和擴散度應符合規范要求。(4)如果想要實現混凝土防滲墻的功能就必須要求混凝土必須具有良好的抗滲性能。(5)原料級配應良好,一般用二級混凝土。

3混凝土和泥漿的密度

混凝土和泥漿密度差越大,混凝土的流動性越大,促進力更大,對混凝土墻的質量更好,因此在泥漿的防滲墻施工總(粘土)不超過1.3g/cm密度在2500公斤/米的混凝土的密度,從而提高混凝土和泥漿的密度差,確保混凝土防滲墻質量。

4成孔工藝

我們可以從成孔工藝上進行指導,根據不同的條件和鉆機選擇確定常用于鉆、割、鉆、抓幾種方法:

(1)鉆劈法:目前國內許多防滲墻工程仍采用鋼絲繩沖擊鉆鉆劈法造孔槽成槽時先鉆孔,切割側孔與普通鉆孔在相鄰的兩主孔中將地面砂斗渣切邊后,當用反循環鉆機的的影響,鉆井泵吸渣砂。由于鉆頭是圓的,它將被留在后面的主孔鉆。

(2)兩鉆抓法:此法是目前廣泛采用的防滲墻方法。一般使用沖擊鉆鉆主孔、側孔抓取。你可以鉆一二個釣點,三個也可以鉆兩個釣點,四鉆三抓不同槽長的形成,要注意邊孔的長度小于抓斗的最大開口,或可能漏或小部分的墻。

(3)這是抓主側孔的施工,每個槽是由三個或更多的抓。主孔的長度不大于抓斗最大開度,側孔長度小于主孔長度。這種方法適用于軟土或細顆粒的形成,無大顆粒。

(4)銑槽法:液壓機設備由三部分組成:吊機,銑床,泥漿站。巖渣泥鉆井泥漿泵用泥漿挖至地面站進行集中處理。這種方法適用于各種土壤和抗壓強度低于100MPa基巖,缺點是不適用于非均勻地層和巖石。

5導管埋深

在發現問題后,可采用導管埋深影響混凝土的流動狀態、現場試采樣分析、薄膜界面探測器(MIP)等技術方法來完成快速應急調查。導管埋深收集的數據包括環境背景信息和具體的混凝土防滲墻質量兩個基本信息。環境背景信息主要包括施工周邊環境等。檢測基本數據可以建立基礎設施、設立網站、現場踏勘、人員訪談等形式進行收集。基于收集的基礎數據,可嘗試使用層次分析法和經驗公式法進行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檢測分析,全面實現數據準確的深埋導管方案。

6澆筑速度

澆筑速度太快,使混凝土表面成鋸齒狀裂縫,甄別出滲漏潛勢較大的混凝土以備進行重點澆筑。當混凝土澆筑速度過快時,應該通過對周邊及澆筑相關人員的進行提醒,確認混凝土澆筑速度是否適當和對上限作出明確規定來解決問題。

7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的查勘

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日常監控與調查系統主要包括嚴密性測試、內液位自動檢測器、人工量測、土壤氣體監測孔、水固定監測、混凝土防滲墻質量間隙監控器以及其他輔助方法。每種方法的滲漏認定標準和調查頻次和監管部門可根據混凝土防滲墻質量的日常施工標準資料做統計分析,大致判斷是否出現泄漏。在混凝土防滲墻或沿管線附近適當位置安置固定監測點,定期人工取樣或用自動感測裝置決定是否有滲漏。在日常監管中,需要同時結合多種方法來判斷混凝土防滲墻是否出現滲漏。

本文在閱讀大量國內外文獻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精確的和可靠的施工過程質量控制,建立混凝土防滲墻模型及其墻體無損檢測。適時進行詳細普查和損失預防的組合后,為以后的混凝土防滲墻工程施工質量檢測技術提供參考。本文基于現有的理論和方法在混凝土防滲墻上對成孔和搭接厚度檢測方法進行了系統總結,設想有效地控制施工過程中的質量;主要研究領域為分辨率和檢測方法在對施工用泥槳模型試驗理論進行研究和原材料及混凝土拌和物測試,利用混凝土和泥漿的密度差和成孔工藝測試的方法來修改完善配套建設控制指標,以澆筑速度為標準來進行有效的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的查勘。

參考文獻:

[1]薛云峰.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研究[J].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

[2]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研究[J].互聯網文檔資源,2013.

[2]張愛羚.混凝土防滲墻施工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

[3]連華.防滲墻混凝土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

第8篇

關鍵詞:煤礦;機械設備;維修;故障;診斷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052

0 引言

煤礦企業屬于是國家的基礎單位,其運營狀況直接關乎到國民經濟的發展。雖然國家倡導開發新的可再生能源,但是,目前煤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能源。對于藏在底層深處的煤炭資源,需要使用煤礦機械設備開采。要保證煤礦生產安全穩定地運行,就需要保證煤礦機械設備的質量,做好設備的維修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還要對設備的故障診斷予以高度重視,以確保煤炭的開采過程中,包括掘進、運輸以及洗選等各個環節都能夠安全落到。

1 煤礦機械設備的總體水平

目前,中國多數的煤礦企業由于資金不足,所采用的機械設備依然是煤礦建立之時所引進的設備,不僅機械設備的科技含量不高,而且在進行開采作業時,技術水平比較低。一些大型的煤礦企業在近年來相繼引進了科技含量較高的機械設備,不僅裝備非常好,而且具有較高的煤炭開采能力[1]。在設備的引進上,以國產的煤礦機械設備為主,部分企業引進了進口設備,使得煤礦企業開采作業的安全系數有所提高。隨著技術先進的煤礦機械設備的使用,使煤礦企業的生產能力提升,甚至所引進的設備具有在線監測功能和對開采作業實時監控的功能,不僅使得機械設備的性能得以充分發揮,而且還提高了煤礦企業的生產安全性。

2 煤礦機械設備的使用維修

(1)煤礦機械設備的主動防范性維修。煤礦機械設備的主動防范性維修,是在設備運行中進行檢測,以對設備運行中所存在的異常及時發現。這種維修采用檢測的方法,主要檢測的是設備在運行中產生磨損的狀況,獲得根源性參數。通常環境溫度對設備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會使設備不能夠正常運行[2]。因此,需要對煤礦機械設備采用主動防范性維修的方式,以及時地發現設備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卻對設備故障無法起到預防作用。

(2)煤礦機械設備的預防性維修。煤礦機械設備長期處于運行狀態,設備的功能以及使用性能就難以正常發揮出來,設備的運行質量降低,精度也難以達到規定的標準。這樣的設備就需要進行維修,以避免運行中產生故障。在維修設備的過程中,要做好設備檢修工作,特別是在交接班的時候,要對煤礦機械設備的進行檢查,如果發現設備的機械或者設備的部件存在問題,就要對設備進行維修。

(3)煤礦機械設備的事后維修。煤礦機械設備長期而持續地運行中,必然會在性能上有所降低,而且很容易產生運行故障。在煤礦開采工作中,使用這樣的機械設備,會導致工作質量下降,相繼產品的質量也會下降[3]。此時,就需要采用事后維修,即非計劃性的設備故障維修。

在煤礦企業的生產運行中,一旦設備發生故障,就會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給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非常大的。目前煤礦企業對煤礦機械設備的維修,多會采用事后維修的方式。煤礦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采用這種維修方式很顯然是不夠的,已經難以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

(4)煤礦機械設備的改善維修。煤礦機械設備的改善維修重在對設備運行中經常產生的故障以及自身的性能缺陷進行技術性改善。所改善的內容主要包括,機械設備的零部件設計、設備的結構等等,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改進,同時對設備進行維修,要提高設備運行的可靠性。采用改善維修的方式,可以使得煤礦機械設備能夠滿足煤礦企業現代化發展需求。

3 煤礦機械設備故障診斷技術

(1)煤礦機械設備的振動檢測技術。煤礦企業的生產運營中,如果開采作業的時候設備產生故障,就要收集振動信號,對其頻率上的變化進行收集,基于此診斷設備的運行情況,分析所產生的故障。采用這種診斷技術可以使得機械設備的運行中所產生的變化規律呈現出來,從中總結出動態特征。振動檢測技術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技術操作上較為簡單,很多的煤礦企業都樂于采用這種技術對機械設備進行診斷。

(2)煤礦機械設備的無損檢測技術。煤礦機械設備的故障診斷中采用無損檢測技g,其優勢在于,不需要對設備造成損壞就可以對設備的運行狀況以及設備的故障進行診斷。在故障檢測中,通常采用的方法為化學檢測犯法或者物理檢測方法[4]。即便是在機械設備處于運行狀態的時候,也可以采用無損監測技術進行檢測,同時還要對設備的運行狀況做好監控工作。

(3)煤礦機械設備的紅外測溫診斷技術。煤礦企業在開采作業中,當機械設備或者所使用的材料溫度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之后,就要對電器節點進行檢查,看是否此處被燒壞,還要檢查機械設備的磨損問題。如果材料的溫度提升,或者是由材料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也很有可能是由于產品的屬性所引起的,對機械或者材料的溫度采用紅外測溫診斷技術,主要是使用溫度檢測儀器或者溫度傳感器檢測溫度,了解溫度的變化規律,以對設備的故障及時發現,并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解決,以確保煤礦機械設備處于持續穩定的運行狀體。

(4)煤礦機械設備的油液磨屑分析技術。煤礦機械設備的油液磨屑分析技術就是分析設備運行中所使用油液,根據其中的磨屑分析結果對煤礦機械設備的故障加以確定。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的煤礦企業在今年的發展得益于引進了科技含量高的煤炭機械設備,伴隨而來的就是設備的維修工作和故障診斷工作。煤礦企業的生產環境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要加強安全管理工作,就要對煤礦機械設備的各項性能予以高度重視,以提高設備的運行效率,使煤礦企業在生產運營中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為煤礦企業的員工創造安全的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文龍.煤礦機械設備故障的診斷及維修[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09):63-64.

[2]楊.煤礦機械設備的使用維修和故障診斷[J].煤礦機械,2014,11(09):4-5.

第9篇

目前,小型便攜式的電子血糖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代光譜分析技術是實現無損血糖檢測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發病率不斷升高。最新調查數據顯示[1],1994年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僅為2.5%,到2008年,糖尿病患病率已經高達9.7%,其中前期患病率為15.5%。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關鍵指標。

以往的血糖檢測研究多集中于長波近紅外(1 100~2 500 nm)[27],其主要原因是在這些區域,含有葡萄糖的甲基CH對稱伸縮振動和 OH伸縮振動的一級、二級倍頻,具有較強的葡萄糖特征吸收信號。然而這些區域內水分子也會產生較強的吸收信號,在此干擾條件下使得在長波近紅外內實現血糖的無損檢測幾乎是不可行的。本文則關注短波近紅外(700~1 100 nm)的檢測分析。在短波近紅外處,人體骨骼、肌肉、脂肪、皮膚等的吸收系數很小,該波段被譽為人體“光學治療窗”[8],處于該窗口的光學波段可以更有效地攜帶人體內部的信息。而且短波近紅外包含了葡萄糖的甲基CH對稱伸縮振動的三倍頻和OH伸縮振動的三倍頻[9],具有檢測的可能性。長波近紅外區域制作成快速并行檢測所需的陣列檢測器,價格較為昂貴,且檢測時間較長。

相比較,短波近紅外光譜區域可以使用成本較低的Si基光敏元件,硅陣列檢測器CCD的技術也已成熟,可以大幅度提高檢測速度,有利于實現檢測設備[第一論文 網 dylw.net]的小型化和低成本。本文對短波近紅外波段用于血液樣本中葡萄糖濃度的定量檢測的可行性進行探索。與長波近紅外相比,短波近紅外是更高倍頻(或合頻)的振動吸收,譜峰更寬,光譜重疊的情況會更嚴重。為了充分提取光譜信息,需要研究有效可靠的定量校正方法。本文在640~1 100 nm范圍內測量血清短波近紅外光譜,采用間隔偏最小二乘法(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IPLS)和移動窗口偏最小二乘法(moving window partial least squares,MWPLS)分析了吸光度與血清中葡萄糖濃度之間的量化關系。

1原理及方法

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是一種較為常用的近紅外光譜數據處理方法[10],主要用于線型模型的建立。為了更有效利用光譜信息,選擇血糖光譜信息最為豐富的波段進行建模,文章采用IPLS和MWPLS技術,其主要原理和步驟如下:

IPLS:

(1)將整個光譜分割成若干個波段,對每個波段進行偏最小二乘分析,根據交叉驗證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RMSECV),從中找出最佳主成份數;

(2)改變光譜分割的波段數目,按照(1)中的過程分析;(3)對比(2)中不同波段數時所得到的結果,最終找出最適宜建模的光譜區間。

MWPLS:

選取一個寬度為w的光譜窗口,從整個光譜(假設有n個波長點)的第一個波長點開始依次向右移動一個波長點直至最后,設置一最大主成分數,對每個子波長區分別建立偏最小二乘法PLS 模型,分別得到不同主成分數里對應PLS 模型的預測誤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從而找出含有用信息的一個或幾個波長區。然后利用這些波長區建立PLS模型。

文章采用IPLS和MWPLS對血清樣品的短波近紅外光譜進行數據分析和優化時,模型最終的預測能力通過相關系數R,預測均方差RMSEP,偏差Bias的值來檢驗,其中RMSEP和Bias的定義如下:RMSEP=1Ip∑Ipi=1(y^i-yi)2(1)

Bias=1Ip∑Ipi=1(y^i-yi)(2)其中y^i表示樣本的預測值,yi表示樣本的實測值,Ip表示檢驗的樣本數。2數據測量及模型建立

2.1數據測量對13名志愿者在午飯后3h各抽取靜脈血約5 mL,為了擴大樣本血糖范圍,每名志愿者第一次抽血后口服葡萄糖50 g,30 min后再次抽血。每個樣品取少量全血用血糖儀測量其血糖值作為參考值,血糖濃度范圍4.9~8.3 mmol/L,剩余血樣經分離得到血清約2.5 mL。使用UV19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室溫下測定樣品的吸收光譜,帶寬1 nm,測量波長范圍640~1 100 nm,采用10 mm光程的石英比色皿,以空氣作參比,測量其吸光度。樣品中,血清的提取及血清中葡萄糖濃度參考值由上海交通大學校醫院采用血糖儀測量后提供。

2.2數據預處理為了避免除血糖濃度以外的因素對血清樣本光譜的干擾,根據馬氏距離采用最小半球體積法(smallest halfvolume,SHV)[第一論文 網 dylw.net][11]對樣本中的奇異樣品進行篩選,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發現標記1的樣品其馬氏距離明顯高于其它樣品,經檢查發現是由于該血清較其它樣品混濁,呈乳濁液狀,而乳濁液在光譜檢測時,由于溶液中顆粒的存在容易導致光線通過樣品池時產生散射,因此建立模型時將樣品1剔除較好。將奇異光譜剔除后,為了去除高頻噪聲,基線漂移等影響,對剩余的樣品在640~1 100 nm波段內作基線校正,然后采用窗口寬度為10 nm,多項式次數為2的SavitzkyGolay平滑法對光譜作預處理[1213],處理后的血清光譜如圖2所示。

圖5可以看出,在915~1 065 nm這個波段建立PLS模型,當主成分數為9時交叉驗證均方差RMSECV最小,因此選用這一譜段對血糖濃度進行回歸建模。用建立的模型對驗證集每一個樣品進行預測,其預測結果如圖6所示,相關系數R=0.982 2,預測均方差RMSEP=0.163 5 mmol/L,偏差Bias=-0.087 3 mmol/L。3結論本文主要研究了使用短波近紅外進行血糖濃度檢測的可行性。通過IPLS與MWPLS對640~1 100 nm血清光譜的數據建模,結果表明:(1)根據馬氏距離對樣品的光譜進行奇異樣品篩選,可以提高建模的準確性;(2)采用IPLS方法對全譜進行分析,能夠提取葡萄糖分子官能團對應的近紅外特征譜段,從而有效提取光譜中有效信息建立較好的預測模型;(3)采用MWPLS的方法,能夠找出包含光譜有效信息的精確波長起止點,進一步優化其預測模型。下一步的工作是將樣本濃度范圍擴大,從而使建立的模型適用范圍更廣泛,并提高血糖定量分析的準確性。本文的研究結果將為進一步發展短波近紅外的無損血糖檢測技術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2(12):1090-1101.

[2]肖君,王龍,駱清銘,等.基于近紅外三波長的血糖檢測系統研制[J].光電子·激光,2007,18(9):1135-1138.

[3]高麗麗,陶衛,趙輝,等.用于無創血糖檢測的光聲池設計與研究[J].光學儀器,2012,34(2):55-60.

[4]劉娟,王尚奇,簡水生.血糖濃度檢測技術的最新進展[J].激光生物學報,2005,14(5):393-396.

[5]李剛,劉玉良,林凌,等.采用多光程長建模方法檢測血液成分含量[J].分析化學,2007,35(10):1495-1498.

[6]張蘭,張清悅,南群,等.中紅外光譜法在無創血糖檢測技術中的應用[J].光學與光電技術,2008,6(2):81-84.

[7]王云,徐可欣,常敏.近紅外光譜技術檢測牛奶中脂肪及蛋白質含量校正模型的建立[J].光學儀器,2006,28(3):3-7.

[8]陳文亮,徐可欣,杜振輝,等.人體無創血糖檢測技術[J].儀器儀表學報,2003,24(4):258-264.

[9]陸婉珍,袁洪福,徐廣通,等.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1:18-19,148-149.

[10]李振慶,黃梅珍,倪一,等.改進偏最小二乘法在近紅外牛奶成分測量中的應用[J].光學技術,2009,35(1):70-73.

第10篇

關鍵詞:曲面工件;超聲自動檢測;碰撞干涉

1碰撞干涉檢測

碰撞干涉檢測問題是確定不同的物體在空間是否占有相同區域的問題。該問題可描述如下:“給定N 個物體s1 , s2 ,… , sn ,它們在空間中的位置是由定義在時間域[t 0 , t 1 ] 上的函數f 1 ,f 2 ,… , f n 來確定的,判定在這個時間域內相同時刻是否存在任何一對物體占有公共空間”。該問題的描述說明了這樣的意義,物體占有的空間決定于時間,由此又引出靜態干涉和動態干涉檢測的定義。

靜態干涉檢測: 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是可移動的,但不隨時間變化,位置的變化是由其它參數定義的,判別是否有任何一對物體占有公共空間。空間布局和裝配干涉檢測等即屬于此類問題。

動態干涉檢測: 動態干涉檢測與時間相關,即碰撞檢測。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是隨時間變化的,它可分為二種情況: ( 1) 運動空間中只有一個物體是運動的。例如一個機器人在車間里運動,機器人是運動的,車間里的其它障礙物是靜止的;( 2) 一對物體都必須是運動的,例如車間里兩個運動的機器人。無論是靜態干涉檢測還是動態干涉檢測,目的都是要求避免物體間的碰撞。

2碰撞干涉檢測技術

2.1二維平面碰撞檢測

Tetsuya,Toshiaki和Mario等人提出了一種稱為空間占有的方法,即物體在目標空間移動,當試圖占有相同的球體時來檢測它們的碰撞。這種算法基于這樣一條原理沒有任何物體和其它物體占有同一個球體,也不需要特殊的計算來檢測碰撞。并且,在它們的方法中,每個物體連同它們所占有的球體在三維空間中都被賦予一個名字,因而其它物體知道它們和哪個物體發生碰撞。

chin和wang研究了兩個多邊形的相交和最小距離問題。利用可視邊鏈和凸的頂點相對于其內部點的單調性,提出了判別凸一邊形和一個簡單非凸m-邊形的相交問題的最優算法,并且研究了當兩個多邊形相交時一個多邊形是否被另一個多邊形完全包含的問題,其時間復雜度都為o(m+n)。

汪嘉業利用單調折線研究了在一個多邊形的凸包和另一個多邊形不相交的條件下,確定兩個多邊形是否碰撞,并在碰撞時確定全部碰撞部位的問題,提出了時間復雜度為o(m+n)的最優算法,并且其算法還可推廣到確定包含有圓弧邊的多邊形之間的最初碰撞部位。

李輝利用最大最小坐標的頂點子集的方法研究了一個凸多邊形沿一給定方向移動時是否與另一凸多邊形發生碰撞,并且利用斜支撐線的方法來研究一個凸多邊形相對于另一個凸多邊形的可移動區域問題,提出了時間復雜度為o(log(n+m))和o(m+n)的算法,在常數意義下,它們都是最優的。

2.2三維空間碰撞檢測

三維空間碰撞檢側干涉有兩大類靜態干涉和動態碰撞檢測。動態碰撞檢測就是沿特定軌跡移動的物體的干涉檢測。動態碰撞檢測算法又可分為兩大類①判斷移動的物體之間是否發生碰撞亦即可碰撞問題②檢測到碰撞的存在并采取措施進行規避,也就是碰撞規避問題。根據所用實體表示模型的不同,靜態干涉檢測算法大致可分成兩類。一類算法主要基于B-rep模型,提高算法效率的關鍵是如何減少被測元素的數量。在這方面Ganter利用空間分割技術作出了新的嘗試。另一類算法是以層次模型為基礎的,如八叉樹干涉檢驗算法和層次Sphere檢驗算法等。由于層次模型中相鄰兩層節點的檢測過程之間缺乏直接聯系,即一個層次上的干涉檢驗結果并沒有反映出下一個層次節點的狀態信息,因此無法對檢驗過程進行優化,以減少不必要的運算。

動態碰撞檢測先后利用到兩類技術。第一類技術是基于給定軌跡反復利用靜態干涉檢測被稱為“單步檢測”的方法,即當物體移動過程中將軌跡劃分為很多時間步,在每一個時間步都進行靜態干涉檢測,來判定運動的物體之間是否發生碰撞。Maruyama介紹了多面體之間的靜態干涉檢測的第一種一般方法,提出了一種遞歸空間分割算法和一種一般的面對面相交算法然而,提出了第一種可用的單步檢測系統,。計算幾何領域對許多其它相交測試技術進行了規范化和分類。其中有許多技術是二維相交技術的延伸和擴展。第二類技術是基于產生稱之為“掃描實體”的物體。這些物體代表了物體在給定軌跡上移動過程中所占有的體積空間。如果環境中的物體在它們各自的軌跡上行進時會發生碰撞,那么它們各自的掃描體將會發生靜態干涉。因而,掃描體可用簡單的靜態干涉檢查來對動態碰撞進行測試,這些掃描體的產生是運動學和實體模型的結合。由于實體模型具有多種表示方式,因此,多種形式的掃描體被提出。

雖然掃描體可用于許多有趣的工程問題,但在現在的計算機圖形硬件條件下,單步檢測方法更適合于實時計算機圖形顯示。并且掃描體方法也沒有單步檢測方法所具有的決定碰撞時間的靈活性。而且用掃描體來進行碰撞檢測需要利用一個獨立的步驟來產生掃描實體。和發展了單步檢測方法,提出了一種空間分割技術的方法,這種空間分割技術將包含物體的空間劃分為一個個子空間,將所有的測試限制在兩個物體的重疊局部區域來進行。并且在重登區域內的所有的子空間都按照它們的最小、最大值來排序。然而在空間分割技術中,子空間的個數將影響到檢側結果的正確性和算法的效率。

Hahn采用層次包圍盒技術來加速多面體場景的碰撞檢測。Moore則提出了兩個有效的碰撞檢測算法,其一是用來處理三角剖分過的物體表面。由于任一表面均可表示成一系列三角面片,因而該碰撞檢測算法具有普遍性該算法的缺點是當景物為一復雜的雕塑曲面時,三角剖分可能產生大量的三角片,這會大大影響算法的效率。而另一算法則用來處理多面體環境的碰撞檢測。Moore和Wilhelems根據Cyrus-Beck裁剪算法提出了一種凸多面體碰撞檢測算法,即通過檢測多面體頂點是否相互包含來判定它們是否發生碰撞。對于具有n個凸多面體、每個多面體有m個頂點的問題,此算法的時間復雜度為o(n2m2);對于凹多面體則分解為多個凸多面體來處理Ganter和Isarankura提出了一種空間分割的方法,即將給定物體所占有的空間劃分成一系列子空間,將碰撞測試限定在兩物體的重疊子空間中進行,并且在重疊子空間里的元素都按最大、最小來排序,從而進一步減少了測試時間。Alonso,Serrano和Flaquer采用定義碰撞影響矩陣及體元的數據結構等一些優化策略來加快碰撞檢測,它們的算法分四步來檢測兩個物體的干涉①檢測碰撞影響矩陣②計算每對容器之間的干涉③計算體元之間的干涉④計算面與面之間的干涉。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步都比它的下一步快,因而,假如在某一步發現兩個物體不會碰撞,就不必進行下面的測試,從而可節省計算時間。

3碰撞干涉在超聲自動檢測中的應用

和數控加工、產品裝配一樣,超聲自動檢測過程中可能存在碰撞干涉,如探頭和工件的碰撞、工件夾具和探頭的碰撞等。在實際檢測過程中如果發生了碰撞,不僅可能造成工件的報廢、探頭和設備的損壞,嚴重時還可能威脅到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因此有必要在實際檢測之前對掃描路徑進行校驗,找出發生碰撞干涉的運動點位,重新進行路徑規劃,避免碰撞帶來的損失。

超聲檢測的曲面工件一般具有復雜的外形,碰撞干涉檢測時運算量很大,同時對檢測的精度和效率都有較高的要求。盡管現有碰撞干涉檢測的方法很多,但針對超聲自動檢測過程中碰撞干涉檢測的性能有限,如包圍盒算法計算簡單,容易實現快速碰撞檢測,但該方法的精確性不高;空間分解法將整個虛擬空間劃分成相等體積的小單元格,然后對占據同一單元格或相鄰單元格的幾何對象進行相交測試,精確性高但運算復雜。

參考文獻:

[1]張旭輝,馬宏偉.超聲無損檢測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機械制造,2002,40(7):24-26

[2]羅雄彪,陳鐵群.超聲無損檢測的發展趨勢,無損檢測,2005,27(3):148-152

第11篇

論文摘要:總結了楓林鎮臍橙產業發展現狀,針對楓林鎮臍橙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產業發展對策。

1臍橙產業發展現狀

楓林鎮地處永嘉縣北部山區,自然環境優美,大氣、水源、土壤完全符合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發展標準。全鎮有山場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質以壤土為主,土質疏松、肥沃。作為傳統的臍橙種植區域,農民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和種植技術。為了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臍橙種植優勢,楓林鎮黨委、政府把以臍橙為主的果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抓,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已有了初步規模,2008年全鎮臍橙種植面積1 218hm2,占全縣種植面積的20%,產量達5 011t,楓林鎮已成為永嘉縣最大的優質臍橙生產基地。

2臍橙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品種單一,供應期短

目前楓林臍橙主要品種是清家、華臍、白柳,其中華臍占主導地位。這些臍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種,供應期2~3個月,上市時間集中,不利于產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處理率低

楓林臍橙采后絕大多數是經過人工粗略地分級、挑選,采用普通紙箱或是薄膜、網袋等粗包裝,基本上以初級產品進入市場,深加工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諸侯混戰”,宣傳力度不夠

在品牌方面,各鄉鎮紛紛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雜。楓林鎮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時間將臍橙統一到“楓林臍橙”品牌上來,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品牌多而亂,阻礙了楓林臍橙知名度的擴大。

2.4技術支持缺乏生力軍

目前大部分農戶的技術支持是依靠技術員、不系統的宣傳資料和針對性不太強的培訓,出現問題不能夠及時找到解決辦法。

2.5無公害高效栽培推廣成效不大

鄰縣發達鄉鎮已普遍采用無病毒苗木進行臍橙生產,而目前楓林鎮臍橙無病毒良種苗木生產能力幾乎為零。苗木繁育體系的各個環節沒有形成有機整體,亂調亂運苗木現象比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帶有檢疫性病害(潰瘍病、黃龍病)的苗木引入產區,嚴重制約了臍橙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2.6資金短缺,發展緩慢

目前,國家雖然出臺了農業小額貸款政策,但在臍橙種植初期,投資相對較大又沒有收入,況且近幾年化肥、農藥價格迅速上揚,這無疑增加了果農的生產成本。因此,導致一些果農只栽不管、任其生長。

3臍橙產業發展對策

3.1優化品種結構

針對楓林臍橙品種單一、供應期短的特點,鎮政府嚴格按照縣里提出的 “三帶兩極一目標”發展戰略和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求,以“農業富鎮”的鎮域經濟發展思路,通過充分調查、認真研究,對臍橙進行合理規劃,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優勢品種,實現優勢品種區域化。

3.2加強臍橙采后處理技術

結合當地實際,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臍橙采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臍橙氣調貯藏技術,改進橙汁、醬等加工工藝,完善臍橙采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規范和臍橙加工品標準體系。實現果實分級、包裝、運輸、貯存以及果品加工一體化,通過產后處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設

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制定名牌產品培育發展計劃,引導果農樹立質量和品牌意識,強化臍橙采后的商品化處理,全力打造楓林無公害臍橙觀光園。同時,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努力提高楓林臍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3.4加大財政投資力度

以“十一五”規劃中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為方向,按照“統一規劃、規模發展、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使用”的原則,集中縣、鎮內外財政力量,整治和加強果園基礎設施,營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綠化屏障,增強抗御旱、澇、風、凍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形成區域自然環境保障體系。

3.5加強臍橙栽培、綠色臍橙技術研究

與相關高校、科研單位合作,進行臍橙育種育苗、需水需肥規律等基礎研究和測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曬措施、分期采收、病蟲草害綜合治理等栽培技術的研究。探索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臍橙質量標準,實現果品生產技術規范化,對果品質量進行全程控制。進行綠色A級、AA級臍橙生產關鍵技術和臍橙農藥殘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檢測技術及無損檢測技術研究,結合當地實際,為綠色臍橙生產構建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技術體系。

第12篇

關鍵詞:剛性路面;維修技術;路面養護

1、引言

水泥混凝土以其使用年限長、養護費用低等優點,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這對提高道路等級,改善道路通行能力,提高社會效益起到了明顯作用。但是,隨著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增多,一些水泥凝混凝土路面因服役期已到或因設計不周、施工不當等原因造成路面出現各種病害(如斷板、錯臺、唧泥等),且有些路面病害相當嚴重。目前,破損混凝土路面的處理方法可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按原結構整修,如斷板更換、壓漿處理、灌注聚酯膠類粘結劑等,該類方法已普遍適用于斷板率較低、病害較輕的混凝土路面;第二類是以混凝土路面做基層,在其上加鋪其他結構層,加鋪層由于材料的不同可分為素混凝土加鋪層、鋼筋混凝土加鋪層和瀝青混凝土加鋪層等,該種方法適用于路面破損較嚴重的路面;第三類是對于混凝土面板嚴重破損的路面,將老路面板全部拆除掉,重新鋪筑新的路面結構,一般情況下將拆除掉的混凝土板用做片石(塊石)或廢棄掉,其浪費(尤其是石料貧乏地區)及造成的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社會影響比較強烈。

破損水泥混凝土路面利用技術,在國外(如美國、日本等)已廣泛采用,且機械化程度較高,技術比較成熟。

2、工程概況及修復改建技術方案

西北某公路,1995年以前,該路段路面寬9米(老路面寬6.0米+路肩硬化寬2*1.5米),路面結構為多次罩面形成的黑色顆粒面層和一層15厘米石灰土基層,結構層總厚度約22厘米,路面沉降、坑槽、網裂等病害相當嚴重。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滿通量日益增大的需求,相關部門決定對其進行以提高標準為目的的修建。

該路段混凝土路面于1995年建成通車后,1996年、1997兩年沒有出現什么問題,1998年卻出現了幾十塊斷板。1999年春融季節斷板增多,汛期更為嚴重,當年換板處理360塊。2000年破壞速度更快,汛期以后,平均每天斷板5~6塊,盡管2000年度又換掉了260塊,仍然無濟于事,換板速度遠遠沒有斷板速度快。到2000年底全面現場調查時,發現混凝土面板斷板率高達63.2%,唧泥、錯臺病害嚴重,已嚴重影響車輛的順暢通行。

2.1修復改建工程技術方案

經過對工程投資、質量、工期、保通工作、環境保護以及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面的綜合比較,決定充分利用原混凝土面板。基本思路為:雖然原混凝土面板破壞嚴重,但還有36.8%的完好板和15.8%輕微斷板,把這些板廢棄極其可惜。故,對完好的輕微斷板進行壓漿處理,清除脫空現象,再對嚴重斷板和破碎板進行特殊處理(破碎成小塊,按間距10~15厘米進行擺放,然后澆筑高塌落度的15#混凝土使之固定)用作下基層,在統一鋪筑上基層和瀝青面層,改造后成為非標準型的柔性路面。路面結構自上而下分別為:

加寬部分: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厚2厘米)+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厚4厘米)+水泥穩定石屑(厚15厘米)+水泥穩定碎石(厚24厘米)+水泥穩定土(厚20厘米)。

原混凝土路面部分: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厚2厘米)+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厚4厘米)+水泥穩定石屑(厚15厘米)+原混凝土板壓漿破碎處理(厚24厘米)+利用原路面石灰土基層(厚30厘米)。

路面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

主要設計指標,加寬部分為:設計計算允許彎沉值0.39毫米,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路面設計采用BZZ-100軸載標準。水泥穩定土回彈模量400Mpa(7d飽水抗壓強度大于1.0Mpa),水泥穩定石屑(碎石)回彈模量500Mpa(7d飽水抗壓強度大于4.0Mpa),瀝青混凝土回彈模量1100Mpa。

3、施工技術關鍵

3.1混凝土板壓漿處理

1、壓漿板塊的取舍。原混凝土板是否進行壓漿,取決于板塊裂縫的多少、相鄰板塊的裂縫情況、壓漿板塊段落的長短、壓漿操作及斷板破碎重鋪基層的難易程度,從而根據原混凝土板是否具有壓漿價值,決定對原混凝土板是壓漿利用還是拆除。

2、鉆孔孔位布置。根據原混凝土面板沉陷及裂縫情況確定鉆孔位置,每塊板不少于5個鉆孔。另外,鉆孔位置距板自由邊緣和裂縫的邊緣距離不得大于30厘米。

3、壓漿材料要求及灰漿配比。根據壓漿施工工藝特點,壓漿混合料既要有良好的流動性,便于加壓輸送到板底;又要成形后有足夠的強度。因此,壓漿混合料所用材料及配合比對壓漿效果起決定作用。本工程采用水泥粉煤灰漿作為壓漿混合料。配合比為:水泥:粉煤灰:水:膨脹劑=1:0.45:0.5:0.07。

3.2混凝土路面破碎板處理技術

原混凝土路面板斷裂、沉陷、錯臺等病害嚴重,壓漿利用價值不高的,將采取破碎處理。其處理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混凝土路面破碎板處理工藝流程

4、結論

本工程圓滿完成后,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內容。原混凝土路面建成僅5年時間,混凝土路面斷板率達63.2%,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重新修復改建,我們為今天得到的成果所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教訓是深刻的。對于造成混凝土路面在如此短暫時間破壞的原因值得我們反思并從中吸取教訓。

混凝土路面養護應引起高度重視,要拋棄互凝土路面一勞永逸、重修輕養的認識,養護投入不足就是這種認識的直接體現。混凝土路面板縫灌注不及時、不持久、路面排水不暢,是造成唧泥、板底脫空,出現斷板的原因之一。要轉變觀念,增加養護資金投入,堅持預防為主,充分利用高新檢測技術手段,進一步開展剛性路面的無損檢測和評價技術研究,加強破損路面再生利用技術的研究,為提高混凝土路面養護和改造技術水平提供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水泥混凝土路面推廣組,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2、 黃仰賢,路面分析與設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合川市| 鲜城| 塘沽区| 赫章县| 弥勒县| 肃宁县| 满城县| 平邑县| 遂宁市| 汉川市| 利川市| 宜章县| 鹤庆县| 宁国市| 卢氏县| 武邑县| 栾城县| 海宁市| 新营市| 来凤县| 万盛区| 萨迦县| 泊头市| 静乐县| 重庆市| 晋宁县| 延安市| 城固县| 晋中市| 阿拉善左旗| 霍州市| 黄石市| 淮滨县| 横山县| 张家界市| 景泰县| 景东| 彭州市| 大安市|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