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37: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區治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實效
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雖然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最終形成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卻一直處于核心地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個嚴謹而開放的體系,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黨的教育方針的基礎上,不斷適應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政治論文,引入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經驗,努力開創新局面站。
一、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問題
1、教育理念落后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片面強調教師的作用,注重形式化、表面化,習慣對學生進行外在強化,缺乏“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忽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大大降低了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削弱了學生對于教育內容的認同,致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排斥乃至厭學情緒,背離了課程設置的初衷和目標,育人功能難以真正實現。
2、教育內容空洞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理想化色彩濃厚,偏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內容過于理論化和原則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認知水平,缺乏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介入,內容更新滯后,沒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結合起來政治論文,忽視大學生對“真、善、美”的真實體驗,對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困難如學習倦怠、就業壓力、心理問題等關注不足,致使課堂教育與社會現實的反差極為明顯,效果大打折扣。
3、教育手段陳舊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上是課本統一、大綱統一、教學方式統一,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通常以灌輸說教和書面考試為主,大話講得多而行為指導少,管教多而啟發少,灌輸多而引導少,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了無根之基、無本之木,很難使正確的理論真正內化為大學生堅定的信念和精神的支柱。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社會工作理念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一種以助人為宗旨,運用各種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社會問題的專門職業,是確?,F代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制度[1]P6-7。”社會工作者通過與案主面對面交流的方式,為那些被社會問題所困的個人和家庭直接提供幫助。社會工作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助人活動,而“是充分考慮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體性,運用盡可能有效的方法幫助受助人滿足其需要、擺脫困境的活動和過程 [2]”,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政治論文,以人道主義為基礎,以接納、尊重、自決、保密、中立為原則逐步形成了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專業價值理念。引入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與社會現實和高校發展實際不相符合的陳舊觀念,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站。
1、平等尊重的理念
社會工作最基本的價值觀就是尊重當事人,確認幫助者和被幫助者之間的平等關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社會工作平等尊重的理念,首先要改變教師是教育主體、學生是受教育客體的關系,改變主體絕對權威、客體被動服從的陳舊模式,積極促成主客體平等雙向、交流互動的教育模式,滿足大學生自我肯定和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其次,平等尊重的理念要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教師必須以不批判的態度接納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使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一種平視的姿態與受教育者進行入情入理的對話,真正擯棄那種我講你聽、我說你行、我教育你服從的說教模式,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認可、理解中得到教育 [3]”,更好地以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2、助人自助的理念
社會工作“最核心的摘要通過“助人”達到人“自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社會工作方法
作為科學的助人活動政治論文,社會工作在發展中形成了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一整套科學的工作方法。從教學實踐入手,靈活運用社會工作方法,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性和實效性的關鍵環節。
1、個案工作方法
社會工作的個案工作方法是“采用直接的、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運用有關人際關系與個人發展的各種科學知識與專業技術,對案主(個人或家庭)進行工作;它通過提供物質幫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務,協助案主解決困擾他或他們的問題,并改善其人際協調能力,完善其人格與自我,增強其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以維護和發展個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進其福利站。[1]P103”
伴隨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學生的個性和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除了要考慮所有學生共同的需要外,還應該考慮到個別學生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區別對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個案工作方法,教師在課前,通過向學生告知個人郵箱、電話號碼、MSN等形式政治論文,與學生充分互動,開展有效調研,多方面收集學生對授課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有針對性地備課;課上從各種角度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適當調整授課內容,滿足學生需要;課后及時對授課效果進行回訪,認真對待學生的反饋信息,對于發現的問題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給予更多關注;對于個別學生提出的特殊問題,可以在課后對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交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個案工作方法的融入,也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愿意作為一個平等的教育主體通過開放互動的交流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進步,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更加科學,效果更加突出。
2、小組工作方法
社會工作的小組工作方法,也稱為團體工作方法,是“以社會團體為工作對象,在團體工作者的協調下,或通過團體情境與團體互動實現娛樂、教育與治療的目標,或通過團體的共同努力達成社會行動政治論文,從而促使社會變遷,促進整個社會繁榮。[1]P128”小組工作利用小組成員互動中的彼此分享、分擔、支持、感化、教育,帶來成員態度與行為的變化,具有發展性和預防性。“小組工作相對于個案輔導其最為顯著的優點就是小組成員在彼此互動中通過小組動力達到改變的目的,其改變的結果是持久而有效的。[5]”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采用大班教學方式,往往效果不佳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小組工作方法,可以按照各種形式把大的教學班分成多個小組,組織學生按小組參與課堂互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自然班分組,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可以按照宿舍分組,組織學生上臺講課;可以按照選題分組,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最后由學生代表評定各小組成績,再由小組評定個人成績,直接與學生個人的學期成績掛鉤。在小組活動中,每個組員通過分工都能積極參與、認真準備,既是專業知識的豐富、綜合能力的鍛煉,也是集體觀念和參與意識的提高。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平等主體參與到互動中,以小組工作方法的技巧合理建組政治論文,適時引導,強化暗示,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幫助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發揮學生的各項優勢,引領小組成員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引入小組工作方法不但實現了社會工作的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理念,而且可以推動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完善,并通過明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加強學生的群體教育,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3、社區工作方法
“社區社會工作是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幫助社區成員確定其需要或目標,鼓起其行動的意愿與信心,協助共尋求各種資源,采取行動,以求得問題的解決站。[1] P15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論文,基本上是以理論灌輸為主,大多忽視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解決了“知”的問題,卻沒有解決“行”的問題。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各個高校都提出要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幫助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實現寓教育于社會服務之中,寓教育于參與之中,使大學生達到知行統一。社區工作方法強調教育與社會生活的相互聯系與彼此依賴,重視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對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放性、持續性以及推動社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社區工作方法,可以積極開展各種活動介入社會,以學校建立的實習、實訓基地為依托,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把學校和社會有機結合,一方面協助社會發展,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促進學生的成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社區資源政治論文,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學生日常實踐結合,通過各種課外教學活動、學術講座、文藝演出、志愿者和社會服務活動,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社會責任感,增強社會認知和動手能力,在實踐中學會愛和尊重,學會感恩,最終實現知行統一。在實踐教學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表現進行較綜合評價和考核,作為學生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引入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定會摒棄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適時更新工作方法,切實增強教學實效,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大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更好地應對社會轉型期的嚴峻挑戰,實現高等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級才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張樂天.社會工作概論[M]:(第二版).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
[3]易鋼,肖小霞.學校社會工作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J].高教探索,2007(6):94-96
[4]范燕寧.社會工作專業的歷史發展與基礎價值理念[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94-100
[5]廖鴻冰.學校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整合教育構想[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5):230-231
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社區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社區治安是社會治安的基礎環節,對社會治安穩定起著至關的重要作用。我國通過借鑒國內外社區治安管理的經驗,提出了社區警務的概念,使我國在城市社區治安工作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治安工作中隨著社區的治安職能分工不明確、群眾參與力度不夠、治安手段的單一等一系列新問題的出現,治安問題依然威脅著社會的穩定,城市社區治安管理工作水平仍亟待改善和提升。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展,城市社區建設腳步也日益加快。流動人口的增加,社區人口的管理復雜化;商品房淡化了鄰里間的關系,人性冷漠化;利益矛盾激發等原因導致了犯罪分子不斷增加,刑事案發率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城市社區的安全問題及治安管理水平不僅制約了社區的安全穩定發展,阻礙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也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學者的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對社區治安的研究及具體實踐要早于國內的研究,西方國家對社區治安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治安理論和警務改革的研究。
1.治安理論:①以色列裔美國社會學家艾森斯塔特運用“結構―功能主義”分析框架來研究現代化,指出現代化進程將會對社會結構造成巨大的影響,對已有的社會秩序形成沖擊,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混亂、層出不窮的犯罪。理論指出社會結構性的變更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演變,增加了犯罪的概率,影響了社會治安的穩定。②1982年,詹姆斯?威爾遜和喬治?凱林在《太平洋月刊》上發表了《警察與社區安全:破窗》一文,首次提出了“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任由一些微小的犯罪現象出現而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任其發展,將導致更嚴重的犯罪。他們主張對于社區犯罪必須采取防微杜漸的態度,加強社區治安防范措施,從小抓起,杜絕隱患。③澳大利亞的“鄰里守望”政策,1990年,澳大利亞實施了所謂的“鄰里守望”政策,通過一些措施加強鄰居間的合作聯系,強調了群防群治的核心理念,起到了減少犯罪的良好反映。
2.社區警務:社區警務是西方第四次警務革命的產物,對西方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在1829年,羅伯特?皮爾爵士在建立倫敦都市警察時提出了著名的“皮爾原則”,指出“警察就是公眾,而公眾就是警察”的理論。他認為警察的職責應與社區群眾緊密聯系,警察應組織社區群眾共同采取措施來維持社區的治安,其實也就是社區警務的雛形。
(二)國內學者研究綜述
據《尚書?舜典》記載了舜在位時設立了司空、司徒、士等管理機構。其中,“司徒”和“士”是具有治安管理職能的機構。陳智勇所著的《中國古代社會治安管理史》一書中,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國古代從夏商周到清代的治安管理主要方式是:中央機構的治安管理、地方及基層機構的治安管理、戶口管理、消費管理以及社會治安秩序和公共場所的治安管理,最后都具體到街道的治安管理。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治安問題是國家統治者維持政權最棘手的問題,涉及到每個街道的治理,緊密聯系百姓生活才是解決國家治安問題的核心手段。
在現代,國內學者對于城市社區治安管理的書籍不多,相關的主要有夏菲主編的《治安管理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本書主要在三個方面為治安管理制度研究作出了新的貢獻: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強調治安管理的法治原則和研究新問題、熱點問題,例如社區警務比較研究提供的大量英文原始資料等。另外王冶英、盧浪秋等著的《社區治安與社會穩定》(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年)主要是從社區工作的實際出發,對當前社區治安工作的基礎理論、基本任務、社區治安和綜合治理、社區保安的保障機制、社區治安的法律適用及理性思考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述。(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中文著作類
[1]賈征,劉化杰.《社區治安與綜合治理》[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
[2]王均平,唐國清.《社區治安體系理論選擇及模式研判》[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
[3]張兆端.《社區警務論》[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
[4]蔣樹聲.《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應急體系》[M].群言出版社,2007年.
[5]張思祥.《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探說》[M].群眾出版社,2005年.
[6]王冶英,盧浪秋.《社區治安與社會穩定》[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年.
中文論文類
[1]董玉剛.《我國社區治安管理問題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6年.
[2]周軍.《我國城市社區治安防范體系建設問題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5年.
[3]彭林華.《城市社區治安管理探析――以被害預防為視角》[D].湘潭:湘潭大學,2011年.
[4]楊志勇.《論我國城市治安管理機制的完善》[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4年.
[5]林珍.《城市社區安全治理中的社區關系重塑―以金華市LH社區為個案》[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6]王劍.《上海市流動人口集中社區治安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7]陳建蒞.《我國城市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組織體制問題――以上海市黃浦區董家渡街道為個案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年.
[8]馬英楠.《中國安全社區建設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9]韓俊遠.《我國城市社區治安防范體系建設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6年.
[10]周陽.《新公共服務理論視閾下的城市社區治安服務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11]郝英兵.《社區治安防控戰略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6年.
[12]孫渭銘.《西安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問題的研究》[D].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13]李曉勇.《探究公安機關社區治安管理創新的內容和途徑》[J].經營管理者,2011(17).
[14]江福.《淺析社區治安管理的困境與出路》[J].河南科技,2013(15).
[15]王紅梅,李婷婷.《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社區治安管理問題研究》[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
[16]袁方.《多中心治理下城市邊緣社區治安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北京市B村的調查》[J].中州學刊,2011(03).
[17]于麗娜.《從北京奧運安??瓷鐓^治安管理方略》[J].法制與社會,2010(05).
[18]李鑫.《中外社區治安管理對策的比較――以西方社區鄰里守望和中國群防群治為例》[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0(04).
有的作者在引用文獻資料的時候把沒有整理的內容都寫在論文當中,這樣拼湊出來的論文思路混亂,層次結構也不全面,直接就影響了論文的質量。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小學德育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小學德育論文參考文獻:
[1]田宏.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0(07)
[2]張軍元.淺議中學生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08)
[3]劉德蕓.提高中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思考[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4]李俊.中小學德育的不足及對策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校長).2007(04)
[5]胡建華.關于研究生教育規模與質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3(08)
[6]陳伯良.構建小學德育實效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導刊.2012(01)
[7]黃靜.小學網絡德育初探[J].考試周刊.2011(81)
[8]張耀燦,.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體發展的社區"平臺"建設[J].學術論壇.2011(08)
[9]程守梅,夏瑩.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理論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8)
[10]仁真古.淺談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9)
小學德育論文參考文獻:
[1]陳宗慶.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系列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2]康冬梅.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研究[D].吉首大學2013
[3]胡蕎麗.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李晶.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分析[D].吉林大學2013
[5]宋維維.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6]馬子茵.二戰后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啟示[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3
[7]徐睿.我國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4
[8]胡馨元.單親家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4
小學德育論文參考文獻:
[1]黃路陽、郇紅.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定位和培養模式[J].繼續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齊宗.高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4~6.
[3]黃麗.淺談數學教學中良好軟環境的營造[J].中學教研,2000(8),13~15.
[4]劉久成.建構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2004(1):88~90.
[5]李玉.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現狀調查[J].繼續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課堂教學臨床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劉興杰.臺灣小學教師素質培養及其啟示[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97(4):6~9.
[8]劉瑞瓊.高職高專英語教師教學素質提高與自我發展的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9):69.
[9]劉聰.區域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現狀及提高對策[J].新課程學習,2010(12):191~192.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轉向;和諧社會;大學生;社會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不斷向實踐滲透,并與實踐緊密結合,以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向實踐轉向成為一個新的課題。21世紀信息時代的到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發展內在地要求理論本身要具有實踐解釋能力和可操作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21世紀信息時代和中國現代化實踐發展的挑戰,就必須深入到新階段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現實世界,結合時代和實踐發展境況,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參與能力,從而實現理論教育的實踐轉向,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轉向的理論與實踐維度
實踐轉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自身價值的必然要求。“真正的理論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1],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經濟社會的深層改革和戰略發展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轉向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緣由,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其進行深度剖析。
(一)理論之維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轉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內涵的深化與拓展,需要一系列相關理論的支撐和依托,而的交往實踐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觀和價值觀建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轉向的理論之維。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而“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3]。在唯物史觀的視野里,實踐是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外顯方式,人在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生成了對象化世界,建構了主體間的交往共同體,并在其中的實踐活動中以一定的形式形成了主體間的交往關系,生成了以客體為基礎、以主體為核心的社會關系。以交往實踐理論為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突破以理論教育為中心的范式實現實踐轉向,搭建平臺讓高校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使其在實踐中尋找理論知識與現實社會的契合點和融合點,既能增強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和時效性,又提升學生的交往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實踐觀認為:實踐是理論的源泉、目的、發展動力和檢驗標準。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種理論教育,理論教育植根于實踐,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同時應該回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轉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特質的內在規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觀的基本點。
同時,“理論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盵4] 換言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說服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最大化,必須緊緊抓住人本身。而從事滿足自身需要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活動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最集中體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是理論教育,但它的價值卻體現為實踐價值,即必須從人的需要出發并能指導人的實踐,這客觀上要求理論教育必須與實踐有機結合,避免空洞和抽象,使理論教育的價值在實踐中實現和檢驗,增強針對性、吸引力和有效性。換言之,理論教育的實踐轉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二)實踐之維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發展實踐的重要一維,它的發展是與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相協調的,并服從和服務于社會和人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轉向不僅有深層的理論淵源和依據,同時也有深刻的現實依據和堅實的實踐據點,即: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進經濟社會的轉型與升級。這有機統一的系列實踐活動和目標建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轉向的實踐之維。
人是實踐手段與目的的有機統一體,青年大學生是我國的人才寶庫,是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者和潛在推動者,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人力資源和潛在人力資本。因而,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活動和目標,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加大理論的宣傳和解釋力度,另一方面則要為受教育主體搭建實踐平臺,建構實踐模式,讓大學生投身到社會建設中,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高理論的實踐參與能力,從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轉向,使青年大學生在推進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實踐中尋找動力源,使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轉化為青年大學生的自覺行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得以充分詮釋和實現。
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轉向的三個模式
高校打造三大實踐平臺,即學工成長發展網絡互動平臺、在校大學生社區掛職平臺和志愿服務平臺,建構虛擬環境中的二元主體雙向互動模式、雙重環體中的多維主體雙向互動模式和現代公民文化環境中的結構性互動模式,使高校大學生在與新生代農民工共同成長發展、服務社區建設和增強現代公民意識中實現自我提升的同時助推社會管理的創新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最大限度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一)學工成長發展網絡互動平臺:建構虛擬環境中的二元主體雙向互動模式
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是網絡時代虛擬空間和虛擬社會中的主力軍,團廣東省委和廣東省教育廳打造學工成長發展網絡互動平臺,該平臺以新生代農民工開展網絡高等學歷教育學習為切入點,高校大學生以學習助理的身份參與新生代農民工“圓夢”計劃人才培養工程,滿足新時期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發展訴求。大學生擔任學習助理使大學生由現實大學校園中單純的受教育者轉變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理論教育者和學習管理者和服務者。大學生通過郵件、QQ、微博、手機等各種新媒體手段,加強與“圓夢”計劃學員的交流溝通,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員良好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和心理品質,同時激勵“圓夢計劃”學員自立自強、奮發向上,完成學業。
大學生參與新生代農民工成長發展的“圓夢”計劃,客觀上要求大學生自身必須具有較廣博的學識、較深厚的理論積累和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方能勝任“學習助理”一職。學工成長發展聯合陣線使大學生在身份轉變和角色變換中認識自我、定位自我,并在協助導師和班主任開展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在與新生代農民工互動中真切地了解新階段的社情和民情,在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解決問題中提升自我,這是網絡時代大學生與新生代農民工打造的成長發展聯合陣線,是虛擬環境中教育主體間的互動模式,也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轉向的有效模式之一。
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是中國兩大最為活躍、最有生機和活力的青年群體,加強這兩大群體的教育、引導、管理和服務、滿足他們成長發展訴求,不僅是現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也是和諧社會視域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新課題。學工成長發展聯合陣線作為虛擬環境中二元主體雙向互動模式為以上兩個課題的研究找到了接洽點,也使大學生和新時代農民工作為教育主體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在實踐中培養有理想、有追求、有責任感、有影響力的“四有”青年,建構教育主體間的互動模式,在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和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同時培養和塑造兩大青年群體。
(二)在校大學生社區掛職平臺:建構雙重環體中的多維主體雙向互動模式
社區是與千家萬戶人民群眾聯系最緊密的基層之一,社區的管理和服務貫穿于基層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沒有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局的和諧與穩定。然而,由于社區工作繁雜,人力不足和人員素質偏低等因素,社區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現狀與人民群眾的理想訴求存在一定的差距??s小差距的有效途徑之一是高校與社區合作,打造在校大學生社會掛職平臺,建立大學生社區掛職機制,讓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的管理和服務,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提高社區的管理和服務能力,推動基層和諧社會的建設。
在校大學生社區掛職平臺建構的雙重環體中的多維主體雙向互動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大學生這一受教育主體在校園里接受教師的理論教育,提高理論修養,為實踐工作奠定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大學生在社區接受社區工作人員的實踐指導,并在服務社區、服務群眾中真切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同時,教師、社區工作人員在為大學生答疑解惑中求進,甚至和學生共同研究和解決現實矛盾和問題,共同思考和探討社會管理模式的創新和和諧社區的構建,使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之間、教育主體之間、受教育主體之間這多元主體在管理和服務社區的實踐中形成能動的多維雙向互動關系,使高校大學生在推動和諧社區建設中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踐轉向。
(三)志愿服務平臺:建構現代公民文化環境中的結構性互動模式
馬克思指出:“政治國家沒有家庭的天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它們是國家的必要條件”。[5] 國家理論認為,人為基礎的市民社會是政治國家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同時“決不是國家制約和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制約和決定國家”。[6] 而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個人、團體和社會組織則是市民社會的基礎,缺乏公民意識的人,不太可能成為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人才;缺乏公民意識的民眾也難以推進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國需要培育具有現代公民意識和文化的人才。
中國現階段處于社會轉型期,意味著中國的社會結構將出現根本轉變,包括群體利益、社會關系、社會規范、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全方位變化,同時也還有社會系統的序變,這一系列的根本轉變將會擴大政府與市場無法觸及、需要民眾廣泛參與的社會公共領域,這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出新課題的同時也為塑造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識提供了契機,后者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為民眾的志愿精神外化的志愿服務行動,即民眾樹立包容發展理念,重視共建共享、文明傳承,自愿承擔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生活準則的社會責任,這也恰恰是和諧社會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之一。
志愿(義務)服務是個人多方面多領域社會參與、志愿無償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一種方式,是現代公民社會參與的基本方式,是自愿承擔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生活準則的社會責任的行為。高校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老人服務、幫教服務、城市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大型社會公益活動等領域為政府和社會團體提供無償服務,是中國社會轉型期高校大學生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有效模式,也是和諧社會視域下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轉向的有效模式。
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奉獻社會、豐富生活體驗、提升自我”的過程中“傳遞愛心,傳播文明,促進社會和諧和社會進步”,在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在提升自我的同時提升社會成員的現代公民意識,增強社會凝聚力,從社會心理和公民文化上培育學生的現代素質,使具有現代意識的大學生成為促進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人才基礎。因此,大學生志愿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在開發現代公民文化的實踐活動中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自身的結構性互動。
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轉向的三個模式彰顯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即大學生在參與新階段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實踐中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認知,并在提升自我的過程中助推和諧社會的構建,使人(大學生)與社會得以協調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1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3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5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地方政府生態管理與綠色社區志愿者組織成長的互動關系研究”(編號:71173099);江蘇省“青藍工程”資助;2011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編號:NCET-11-0228)
作者:梁瑩,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副教授 南京 210046
[摘 要]21世紀將是公民治理的時代,公民參與是公民治理的核心機制,在公民治理中處于主體和中心地位的公民,具備現代公民意識和健全的公民資格。本文基于對長三角地區三個城市的實證調查,對公民治理成長之基本現狀進行解析,接著通過Multinomial Logistic回歸分析深入剖析影響社區中公民治理的重要因素。通過以上的分析本研究嘗試探尋影響和制約社區中公民治理的真實圖景及影響其發展的深層原因,期望可以為我國社區中公民治理與草根民主的成長提供一個基本的理論和實踐分析框架。本文的研究結論表明,公民治理的實現必然是一個相當緩慢和漫長的過程,既需要公民治理模型和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更需要民主精神、民主觀念和民主理念的培養,并使之深入人心。
[關鍵詞]草根社區;公民治理;公民志愿精神;草根民主
[中圖分類號]D6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863(2014)02-0054-06
“公民治理”一詞在提出之后,在公共管理領域迅速傳播。雖然對其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但是多數學者都認為公民治理涉及選擇與聲音兩個層面,選擇即是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機會,而聲音則重視地方主義與自我治理。[1]博克斯認為21世紀將是公民治理的時代,公民參與是公民治理的核心機制,在公民治理中處于主體和中心地位的公民,具備現代公民意識和健全的公民資格。然而我國草根社區中的公民治理的實現必然是一個相當遙遠和冗長的過程。期望本研究成果能夠對目前我國城鄉社區中的公民治理的學術理論研究與草根民主的實踐運行發揮重要作用和產生重要影響。
一、中國草根社區中的公民治理:研究背景與研究概況
(一)公民治理:公共參與及公民精神的強力復興
未來社會的治理最終方向和目標就是公民治理,時下公民治理已然成為公共政策研究領域的流行詞匯,許多學者都對公民治理的概念以及發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非常遺憾的是,當前學術界對于公民治理是什么這一概念并未達成根本性共識。一般認為公民治理中主要包含以下兩個主要議題:第一是代表性(represent);第二是掌舵(steer)。對于這兩個議題的不同回答將形成公民治理的多種不同闡釋。[2]福克斯所倡導的公民為中心的治理模式如今成為公民治理發展的經典藍本,“??怂箯钠鋫€人作為政府管理者的豐富經驗出發,又結合其對于民主過程與公共行政的研究,發展出一種新型的治理模型,這種治理模型致力于服務公眾,并且促進公共實務者的專業性發展。他承認自己所推崇的是一種地方政府管理的規范性設想,但是他堅持認為在全世界都逐漸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那就是公民越來越愿意參與那些影響他們生活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3]
在公民治理實踐中,行政管理者的主要角色是確保公共政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并且為公民提供建議與技術支持,從而使公民成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成員之一。[4]在公民治理的過程中,普通公民不再是被動地參與公共政策過程,并且只是象征性地被公共部門咨詢。相反,公民治理中的公民應該是一種直接參與公共政策的公民,他們與政府享有同等重要的決策權力。[5]同時, 在公民治理過程中, 政府并非完全不存在, 而是作為一種治理的協調者, 充分促進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 并且避免公共政策的破產。[6]
庫珀等學者認為:“公共參與重新燃起學者們對于社會治理發展的希望,其已經超越地區、民族、國家與網絡社區的限制,當下的公民參與在不同的層次呈現出不同的形式。而協商性與共同性的行為策略為達到公民為核心的公共管理實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7]對于公民治理的實現,托克維爾曾對這種未來的治理發展提出過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公民自發形成的志愿組織網絡能夠整合社會利益、表明個人需求與偏好、促進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等。他將志愿組織視為公民身份與公共能力的訓練場。[8]作為一種未來的社會治理模式,抑或為了公民參與的切實實現,抑或為了公民精神的強力復興,我們都有理由堅信,公民治理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實踐積累,也唯有不斷的組織性、自發性的自愿公共參與,公民治理的發展才能實現。
(二)我國草根社區中的公民治理: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正如博克斯――公民治理理論的倡導者所言,公民治理理論在基層社區層面上進行實踐較為合適,原因在于其充分考慮了理論的現實可操作性。公民治理模型試圖幫助我們創建真正的公民自治治理。公民治理理論受核心價值理念的深刻影響在當前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的理論與實踐領域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公民治理理論本身所具有的特點與優勢,與孕育與成長于目前我國城鄉社區田野中的草根性社區自治組織與草根性民主的之間存在一定的契合與共性。社區治理理論隨著公民治理的發展而小心翼翼地前行,其將公民治理傳統價值的實現作為其最高責任,同時其也將公民參與和公民精神作為公民治理過程的重要部分。
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看, 我國草根社區存在著公民治理的優勢和實踐空間, 但由于我國的悠久文化底蘊、政治傳統和真實的草根社區治理模式同西方社會差異較大, 特別是在實現公民治理的主觀基礎方面(公民意識、公民能力、公民志愿精神等)和制度保障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因而我國草根社區實現真實的公民治理還面臨諸多障礙和困境。本文即對中國草根社區中的公民治理的真實民主圖景進行深入考察和分析,并對深入影響草根社區中公民治理的深入主觀因素進行深度剖析,挖掘和考量公民治理成長中重要的阻滯因素。
本研究以長三角地區的三城市實證調查為基礎考察草根社區中公民治理現狀。在我國,隨著民主政治改革的深入,公民精神和公民意識得到了較大地提升,公民治理開始從理論逐漸走向實踐,尤其是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長三角地區的諸多城市,如上海、杭州等,“公民治理”逐漸成為城市社區的主要治理模式。通過對這三個城市社區中真實草根民主現狀以及影響因素的深度考察,可以對中國草根社區中公民治理成長的真實圖景窺見一斑。
(三)研究概況與研究設計
當前國內很多學者較為關注中國特色的公民治理成長之路徑與方向,而對公民治理孕育、成長與發展的真實場域和公共空間的深入研究則相對較少;更多是囿于抽象思辨和極為宏觀的理論預設與分析,或者對中國草根社區中公民治理與草根民主成長歷程之中的種種問題深表隱憂。對于在各方面都領先的長三角地區的這幾個城市,在我們身邊的民主意識、民主理念與草根民主建設是否就進行得徹底深入呢?當前我國草根社區中“公民治理”的成長現狀距實現博克斯筆下理想的公民治理模型是否遙不可及?根據這兩次延續性調查的數據和訪談資料,本文嘗試對長三角地區三個城市社區中公民治理與草根民主成長之現狀進行深入解析。
本研究的數據資料來源于2011年先后在長三角地區的南京、上海和杭州三個城市進行的實證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首先從被調查城市中抽取區(縣),然后從區(縣)中抽取街道(鄉鎮),接下來再從街道(鄉鎮)中抽取居(村)委會。接著,在居(村)委會中抽取被調查的居民戶樣本時則主要采用系統(等距)抽樣法。最后,從居民戶中抽被調查人,抽取生日距8月1號最近的那個人作為調查對象。整個調查過程共發放2000份問卷,回收1611份問卷,達80.5%的回收率;經過邏輯檢查和幅度檢查后,剔除46份廢問卷,最后剩1565份有效問卷,達78.3%的有效回收率。 同時本文中少量的數據資料來自于2008年筆者在南京市進行的調查。2008年調查方法采用多階段抽樣法,抽樣過程中結合采用分層簡單隨機抽樣法、系統(等距)抽樣法、間隔隨機抽樣與戶內抽樣法。總共發放1000份問卷,最后回收776份,達77.6%的回收率;在此基礎剔除68份廢問卷,最后剩708份有效問卷,達70.8%的有效回收率。
二、草根社區中真實的公民治理圖景
在社區中,創建公民自主治理需要關注公民參與的動力問題。那些批判理論使我們認識到,當社區存在不同利益時,公眾常常不能意識到公共政策過程以及該過程對他們生活的意涵,為了保證有關的政策議題決策的高質量,公民必須能夠擁有獲取信息的途徑,并且參與審慎的、深思熟慮的決策,這個過程是公開的、公民是受歡迎的和充分知情的,在這里,每一個人的貢獻都有價值,而不管其身份或地位如何。[9]公民治理的要素包括:公民協調委員會、公民理事會和幫助者。公民協調委員會即將民選管理局從“中心決策者”角色轉變為“公民協調者”角色。重新界定管理當局的責任,從決定大多數政策議題到將政策議題委托給公民理事會,聽取他們的建議,肯定或修正他們的工作,以適應社區發展的整體目標。[10]
在我國城鄉社區中,與公民協調委員會和公民理事會這類自治組織比較接近的是居(村)委會、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等社區組織。然而,這些社區自治組織與公民治理模型中所描述的自治組織的角色仍然相差較遠。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居(村)委會逐漸由建國之初的基層群眾自我管理性質的自治組織向具有比較濃厚的行政化色彩的基層“行政組織”轉變。在公民治理的實踐中,對于社區居(村)委會選舉和居民自治的制度完善和健康發展而言,保持和激勵居民參與社區選舉和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至關重要。本次調查中,對于“我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到社區社會政策的整個運行過程”這一說法,37.8%與15.6%的被調查的社區居民認為 “比較同意”或“非常同意”,將近一半的社區公民選擇“無所謂”、“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這類情形很像博克斯所描述的,“只有決策到了至關重要,至少是直接影響公眾自身利益時,社區居民才會參加此類會議?!盵11]
在博克斯描述的公民治理模型中,公民理事會是指建立公民咨詢委員會,來協助地方政府執行行政管理的主要職能,如警務、消防、公共設施、公共工作、公園、娛樂設施和社會服務。在大型管轄區內,將這些廣泛的功能分解為多個分支領域,并在每一個分支領域建立相應的公民理事會。[12] 在我國,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又一新的組織形式。隨著住宅的市場化和商品化,越來越多的居民不再是單位住房的租客,而是房屋物業的所有人,他們開始要求自主地決定社區的事務。在這種情況下,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便應運而生了。在物業管理區域內代表全體業主對物業實施自治管理。本次調查中,對于“如果社區要召開業主委員會會議,討論社區公共房產出租問題,我很愿意參加”這種說法,分別有6.8%和16.2%的居民表示“不太同意”與“很不同意”,23.6%的居民表示“無所謂”。這表明,近半數的社區居民對于參加社區召開的業主委員會會議的意愿并不是很強,這與公民治理模型中的公民理事會所要求的積極公民治理精神似乎仍有較大差距。
博克斯指出,“提升政府對公民的責任性,迫切需要民眾與代議者和職業者一道參與公共政策的整個過程:從討論如何選擇行動開始,到制定公共項目的政策,再到公共項目執行中的行政管理。最后在可見的績效結果基礎上進行改革?!盵13]而社區中公民治理最為直接而具體的表征就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各類社會政策。當問到居民是否同意“對于社區公共事務和社區社會政策,每個人都應積極參與,為社區盡一份力”這種說法時,居民表示“不太同意” 或“很不同意”占22.5%,選擇“無所謂”的占19.1%,表示“非常同意” 與“比較同意”的分別是9.9%與48.5%。對于“我會主動關心社區的重大措施(如創建文明社區等)”這種說法,表示“很不同意”的居民有13.1%,表示“不太同意”有14.2%,表示“無所謂”的有16.2%。而對于“我必須多了解社區的各項社會政策,參與監督社區社會政策的執行”這一說法,選擇“不太同意”與“很不同意” 的比例達3.8%和18.3%,表示“無所謂”的居民占33.2%。
公民治理模型中積極參與者關心社區的發展,希望自己在社區事務中發揮積極、持續的影響。而本次調查中對于“我對社區的民主改革提出的建議越多,對社區民主成長作用越大”這種說法,分別有16%和3.6%的居民表示“不太同意”與“很不同意”,22.6%的居民表示“無所謂”。對于“居民應積極參加社區政治活動,尤其應珍視自己的選舉權”這個問題,居民表示“很不同意”的有4.9%,表示“不太同意”有31.2%,表示“無所謂”的有12.1%。而對于“經過社區共同決定的事,我雖然不喜歡,但也應該遵守”這個問題,分別有18%與6.4%的居民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22.2%的居民表示“無所謂”。當問到居民對于“參與社區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就是最大限度地支持社區建設”這一問題,18.4%的社區居民與2.2%的社區居民選擇“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20.5%的居民表示“無所謂”,表示“比較同意”與“非常同意”的居民分別有46.5%與12.3%。
King,Cheryl S.等學者指出,參與是公民個體成為人民一分子的必要機會,是對社會應盡義務的一部分。行政人員認識到參與的必要性,但未能找到使公眾恰當地參與決策制定過程的有效方法。[14]這個調查的結果表明,對公民治理中的各項事務部分公民缺乏積極參與的熱情。盡管當前我國社區草根民主正從動員型參與向自治型參與轉變,然而部分社區公民的積極參與仍比較欠缺。就民主政治的本質而言,在社區治理過程中公民參與被看做是公民的一項政治權利,民主參與的本質是自治,偏離了本質規定性的自治性,進而使得公民積極參與喪失了參與式民主的本性。20世紀以來,通過地方政府的制度建設與民主政治改革,長三角地區的這三個城市的地方治理逐步由動員型的政治參與向自治型治理轉變,然而,以上的分析也同樣顯示,相當一部分社區居民仍然缺乏自治型參與意識,而且多數居民對于社區中的社會事務與社會政策的參與意識仍然十分缺乏,這種現實與公民治理的理論要求相差甚遠。
三、公民志愿精神的孱弱:公民治理成長中重要的阻滯因素
國外學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在過去所謂公民文化消亡的時代,人們志愿的政治參與活動水平卻沒有下降。[15]一些研究甚至指出,每年有60%的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公民治理與公民自治理念以及公民志愿精神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性,它寄期望于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公共政策中更多地體現自己的作用。社群主義者將堅持追逐公共利益視為公民的一種美德,這種為公益而勇于奉獻的精神就是公民志愿精神。如果一個國家的公民對其自身所具備的政治責任和義務的自我認識程度較低,缺乏志愿參與治理的精神與自治意識,則難以充分運用和行使公民資格和公民治理所賦予的各種權利。
對于公民志愿精神與公民治理之間存在的極為密切的關聯性,可以從Logistic回歸分析中體現。通過Multinomial Logistic回歸對公民對“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了解并參與社區問題的改良,使社區生活更加美好”與“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行善助人,為他人帶來好處”這兩種說法的評價對公民對于“我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到社區社會政策的整個運行過程”這種說法的看法的影響進行分析, Logistic回歸的分析結果如下:表1 Multinomial Logistic回歸模型
在以上的Logistic回歸模型中,統計結果顯示,公民對“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了解并參與社區問題的改良,使社區生活更加美好”這種說法表示“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與“無所謂”,則選擇“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而非“比較同意或非常同意” “我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到社區社會政策的整個運行過程”這種說法的比率分別是對“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了解并參與社區問題的改良,使社區生活更加美好”這種說法表示“比較同意或非常同意”的 63.471倍(e4.151=63.471,P
而公民對“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了解并參與社區問題的改良,使社區生活更加美好”這種說法表示“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與“無所謂”,則選擇“無所謂”而非“比較同意或非常同意” “我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到社區社會政策的整個運行過程”這種說法的比率分別是對“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了解并參與社區問題的改良,使社區生活更加美好”這種說法表示“比較同意或非常同意” 的5.611倍(e1.725=5.611,P
以上的分析表明,公民對“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了解并參與社區問題的改良,使社區生活更加美好”、 “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行善助人,為他人帶來好處”這兩種說法的認同度越低,公民對于“我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到社區社會政策的整個運行過程”這種說法的認同度也越低。相反,公民對“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了解并參與社區問題的改良,使社區生活更加美好”、“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行善助人,為他人帶來好處”的認同度越高,則對于“我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到社區社會政策的整個運行過程”這種說法的認同度也越高。這表明公民對“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了解并參與社區問題的改良,使社區生活更加美好”、 “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行善助人,為他人帶來好處”這兩種說法的評價越高,公民治理的意愿與意識也越強,反之亦然。
“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了解并參與社區問題的改良,使社區生活更加美好”、“參與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可以行善助人,為他人帶來好處”這兩種說法都是對于公民利他性志愿精神的測量。由此可見,公民的志愿精神對于公民治理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2008年的調查中,對于 “ 對于社區公共事務和社區社會政策,每個人都應積極參與為社區盡一份力”、“我會毫不猶豫地為社區的一項公益活動捐助一些錢”等說法,超過半數的社區居民都認為同意。由此可見超過半數的社區居民對于參與社區志愿活動具有比較強的參與意愿,社區居民中的志愿精神正處于孕育和成長中,然而對于較大部分社區居民而言,在參與意識方面依然存在較強的被動性和依賴性,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活動缺乏足夠的熱情度。接著對實際過程中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現狀進行解析,對于“您是否參與過社區志愿服務?”這一問題,公民選擇 “沒有參加過”的比例高達53.1%,社區居民選擇“參加過”的比例為46.9%。從分析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居民都沒有參與過社區志愿服務,這表明盡管有一部分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意識與志愿精神正在成長之中,但是實際參與比例并不是很高,因此居民志愿參與意愿與實際參與行為之間仍存在很大的現實差異。以上的分析表明,當前被調查居民的志愿精神與自治意識仍比較孱弱,而公民志愿精神與公民自治意識的淡薄又是公民治理及我國草根民主發育不成熟的最為深刻的原因。
四、草根社區中的公民治理:真實與遙遠的草根民主
公民在公共行政中的“角色”是什么一直是一個活躍的、持續發展的問題,人們對此不斷地進行探詢、實驗、改革和爭論。[16]草根社區中的公民治理,準許每個公民甚至弱勢群體――雖然每位公民在教育程度、精神面貌、智力和秉性等方面各不相同,對于社區鄉村的社會政策過程與公共事務都平等而自由地參與,并積極治理這些公共事務和政策。然而本文的深入調查研究與實證分析則表明,草根社區中的公民治理依然在孕育成長之中,離真實的民主圖景依然漫長而遙遠。
(一)主要研究結論
本研究表明,在草根社區的公民治理實踐中,社區居民中的相當一部分仍然缺乏自治型參與意識,而且多數居民對于社區中的社會事務與社會政策的參與意識仍然十分缺乏。對于 “我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到社區社會政策的整個運行過程”、“如果社區要召開業主委員會會議,討論社區公共房產出租問題,我很愿意參加” “對于社區公共事務和社區社會政策,每位社區居民都應積極參與為社區盡一份力”“對于社區的重大措施(如創建文明社區等)我會主動關心”等說法,相當一部分社區居民仍然表示不贊同或態度模糊。深層的解析可以發現,甚至有很多公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這個國家和社會的主體,并未將自身看作國家的主人,而是依然受延續千年的“臣民意識”影響,對于國家和社區中的各種事務缺乏參與和關心、缺乏足夠的主動性、積極性,這也必然使許多公民普遍缺乏權利和參與意識,忽視了很多本應屬于自己的權利。以上分析表明我國草根社區中的公民治理現狀與公民治理已有蓬勃發展的跡象,然而離真實與充分的公民治理民主圖景依然相差較遠。
進一步的Multinomial Logistic回歸分析則表明,草根社區中公民的志愿精神對于公民治理的成長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從分析中可以看出,實際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居民比例并不是很高,因此居民志愿參與意愿與實際參與行為之間仍存在很大的現實差異。因而以上的分析表明,當前被調查居民的志愿精神與自治意識仍比較孱弱,而公民志愿精神與公民自治意識的淡薄又是公民治理及我國草根民主發育不成熟的最為深刻的原因。
(二)與國內相關研究的區別與研究貢獻
國內關于公民治理的相關研究,筆者搜索中國知網相關的論文20余篇,較有代表性的如史云貴的《中國基層社會踐行公民治理的障礙及可行性路徑探析》、黃顯中《雙軌模式:共和行政的制度建構――公民治理模型再造》等,這些研究主要基于單純理論和邏輯思辨層面對公民治理的現在與實踐路徑等進行探討。當前國內對于公民治理成長與發展的真實圖景的深入規范的實證調查研究的成果仍較少。
本研究通過長三角地區的三個具有特色和代表意義的城市即南京、上海和杭州的深入調查,從嚴格與規范的實證調查的角度對中國草根社區中真實的公民治理圖景進行深入分析,并對影響草根社區中公民治理發展的因素進行剖析。這對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關于公民治理的實踐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學術貢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公民治理在草根社區層面的規范實證研究,對于中國微觀層面的真實公民治理實踐的探索與研究具有開拓性的研究意義。
(三)相關討論與研究展望
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教育和培養公民意識與公共精神依然非常重視,將培養公民意識看作其意識形態的重要建設工程之一,以此加強鞏固相應的社會制度,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本文Logistic回歸分析也表明,公民的志愿精神對于公民治理有深遠的影響。由此觀之,對長三角地區這三個城市的政府來講,需要在全市以及農村地區對志愿精神與志愿理念進行宣傳和普及,加大“長三角地區社區志愿者培訓基地”的培訓設施建設,對社區志愿者在培訓實踐中自主掌握志愿服務的理念與技巧,提供體驗、活動、訓練的公共空間。大力培育和發展各種非營利性社區服務機構和社區志愿者協會,通過建立治安巡邏隊與業余培訓學校以及業主委員會,舉辦健康、家庭生活、法律、青少年教育等知識講座,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招募成立社區志愿者隊伍并吸納社區居民中的專業人才,幫助社區弱勢群體,充分發揮群策群力的作用和價值,吸納社會閑散資源到社區活動中來。此外,更加注重培育公民意識,尤其公民的法律意識、權利義務意識、選舉意識、監督意識等。
在社會公共治理不斷演進的今天,無可辯駁的事實是傳統的政府中心與市場中心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復雜性公共事務治理的需要。[17]合作性的治理模式將擔負起人類社會應對復雜性議題的重要責任。[18]新的社會治理模式的將會賦予公共社會新的生長空間,其中以合作治理為核心議題的現代治理模式正在成為當代世界治理模式變革的新趨勢。[19]我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公共部門,私人部門以及志愿部門的合作。不同部門之間伙伴關系的重塑正在為人類社會的治理開啟新的景象。[20]而在公共生活的集中地――社區,合作治理的輪廓正在變得更加清晰,社區治理不再將公眾看作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咨詢者,而是將公眾看作真實的決策參與者, 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執行不再是政府的壟斷性事務, 公民也將對公共問題的界定以及解決產生直接性的影響。 [21]社區田野之間的公民治理民主圖景的走向將決定于公民治理自身的民主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及民主價值。然而,公民治理的實現必然是一個相當緩慢和漫長的過程,既需要公民治理模型和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更需要民主精神、民主觀念和民主理念的培養,并使之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2]Simmons, R., Birchall, J., Doheny, S., & Powell, M.. “Citizen governance” Opportunities for Inclusivity in Policy and Policy Making. Policy & Politics, 2007,35 (3).
[3][4]Richard, C. B.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8. p. x.
[5]Ansell, C., & Gash,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7, 18.
[6][7][8]Cooper, T. L., Bryer, T. A. & Meek, J. W. Citizen-centered Collaboration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66 (1).
[9][10][11][12] [13] [美]理查德?C ?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領21世紀的美國社區[M].孫柏瑛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32, 138, 43,138,19.
Richard C. Box.Citizen Governance: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Co. LTD,2005. p132, p138, p43, p138, p19.
[14][16]King, Cheryl S., Kathryn M. Feltey and Bridget O’Neill Susel. The Question of Participation: Toward Authentic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8, 58(4).
[15]Morin,Richard. Don’t Waste the Volunteers’ Time. The Washington Post National Weekly Edition, 2000-05-18.
[17]Imperial, M. T.. Using Collaboration as A Governance Strategy: Lessons from Six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gram.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005, 37.
[18]Ansell, C., & Gash,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7, 18.
[19]Edelendos, J., & Teisman, G. 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n the Edge of Project and Process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Dutch Practice: the Sijtwende Spatial Development Project.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 Government and Policy, 2008, 26.
[20][21]Keast, R., Brown, K., & Mandell, M.. Getting the Right Mix: Unpacking Integration Meanings and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10 (1).
“Civic Governance” in the Grass-roots Communities:
the Real and Distant Grass-roots Democratic Landscape
Liang Ying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the era of civic governanc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the core mechanisms of citizen governance. Citizens at the Centre status in civic governance, equipped with modern citizenship and sound citizenship.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three cities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to resolve the basic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ivil governance, then analyzes in-depth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civic governance in community by the use of the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rom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al picture that impacts and restricts citizen governance in the community and underlying causes that affect its development, hoping for providing a basic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civic governance and the growth of grass-roots democratic in our community.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civil governance is bound to be a slow and lengthy process, needs continuous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both civil governance model and the system and, more in need of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democratic values and culture of democratic ideas, and make it popular.
關鍵詞:高職;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創新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下面簡稱“概論”)是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意見》及實施方案確定的兩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之一。課程以中國化為主題,重點闡述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圍繞“概論”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這個主題,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介和教學空間四個向度的創新進行了探索。
一、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崗位型人才,和專業課一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應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論文百事通根據05思政課改革方案,作為核心課程的“概論”課使用的是全國高校材,此教材理論性強、知識系統、內容豐富,但是,正因其理論性、系統性過強,內容龐雜、抽象,不能適應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高職學生的需要。所以在概論課教學內容的選取上,需要教師根據高職教育實際,優化教學內容。
那么,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呢?有兩個原則:第一,緊抓教學內容的根本——教材。對于“概論”課教師來說,不管采用專題教學還是分章教學,都必須以教材為藍本,深入把握教材的導向和精神、遵循教材的基本結構、領會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保證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第二,在此基礎上,結合高職教育特點,豐富完善教學內容的設計。就筆者來看,“概論”課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遵照以下三大原則。
1.精選教學內容。精選教學內容,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必須突出重點,必須把握好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主線和重點,要設法講深講透重點和難點問題,而且在教學中還應力求突出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正確的價值引導,促使學生把黨的執政方針、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和價值觀,以此體現概論課的培養目標和價值。在這里我推薦一部視頻:《感動中國》。近年來國家可說是多災多難,可是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例如武文斌、金晶、翟默、長江大學大學生等)卻照亮了當代大學生的人生道路,這些平凡卻偉大的人物,通過《感動中國》展現和引導,絕對可以重塑絕大部分大學生的靈魂!
2.貼近社會現實。貼近社會現實,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力求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在現在文化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環境里,大多數學生對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但也有一些模糊的認識,有的還有一些片面的或偏激的看法,教師就要抓準當今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講授內容,設法幫助學生澄清模糊的或不正確的認識,提高他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舉例來說,“概論”課教學內容中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貧富差距、社會主義民主、和諧社會、先進文化這些內容的教學,必須要和現實聯系,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否則則是緣木求魚。
3.反映最新成果。反映最新成果,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要新、要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而不是陳舊理論的重復。“概論”課不同于一般的專業課,它的內容體系既是既定的,又是開放的,所以必須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和理論界研究的進展及時地進行調整,因此教師要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相關知識素養,要緊跟時代步伐,要始終站在時展的前沿,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能充分反映時展的要求,使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概論”課鮮活的時代感和現實感。只有這樣,才能使“概論”課的教學充滿活力,才能使大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共鳴。
二、引入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相對于專業課來說,高職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總體評價往往不高,戲稱其“睡覺課”、“可逃課”,因此有人稱“概論”課程為高職最難教的課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概論”課是一門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都較強的課程,內容相對繁雜、熟悉和枯燥;二是部分教師講課枯燥乏味,方法單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正在實踐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專業課改革如火如荼,思政課課程改革也勢在必行。針對現階段思政課教學方法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例如:重教師單向灌輸、輕師生雙向交流;重教師教學積極性、輕學生學習主動性;重抽象的邏輯推理、理論證明,輕理論聯系實際或“案例教學”,高職教師應當采用多種互動式教學方法,構建一種平等對話、生動活潑的教學互動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作用,使學生在主動思考和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接受教育。
筆者認為,恰當地運用案例教學法、演講與討論相結合、研究性教學法這些互動教學法,對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本著貼切、鮮活、真實的原則選擇恰當的案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注重教師講授和學生參與雙向互動的問題域的拓寬、發散性思維的誘導、情境問題的建構設計,在課堂上可以設疑提問、課堂討論、案例教學、角色體驗、辯論賽等方式來開展互動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給學生以主動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啟發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激活課堂學習的氛圍,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鍛煉能力和提高素質。
例如,社會主義本質這個專題內容,就可以用討論法或案例分析法講授。首先向學生呈現案例:兩個“羅芳村”的形成,引導學生對比兩個村的差異是什么?為什么有這樣的貧富差異?說明了什么問題?接下來引導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到底是什么?這個本質的提出經歷了什么過程?本質中兩個核心詞匯:發展生產力和共同富裕,怎么與現實相聯系?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區別是什么?現階段貧富差距該怎么認識?這一個內容幾乎用上了所有的互動教學法,信息量大,說服力強,貼合實際,引人深思,與全書內容融會貫通,學生思考了、爭論了、理解了,教學效果就出來了。但如果這章內容照本宣科的講授,學生根本不愿意聽——他們中學就已經把社會主義本質背的滾瓜爛熟了!
三、采用多種教學媒介,完善教學環節
傳統“概論”課的教學由于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普遍以“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為媒介,科技含量低,效率不高。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計算機、投影、幻燈、錄像、廣播、電影等現代教育技術在“概論”課課堂教學中廣泛運用,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概論”課教學提供了又一嶄新的平臺,賦予了教學內容以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2]。
1.開展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體設備、網絡設備,在課堂教學中增加錄像、錄音、影視資料、幻燈資料等,以此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更直觀,更容易接受。在設計和制作時,要想辦法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信息量大、直觀、形象等優勢,靈活運用文字、符號、聲音、圖形、圖片、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從聽覺、視覺等方面加大對學生的刺激,促進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大力提高教學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雖然有的教師也采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但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層面上,課件質量不高不能很好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2.開設網上課堂。“概論”課教師應當積極利用校園網絡系統,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上開設網上課堂,構建網上“概論”課教學基地。教師可將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案參考、教學案例、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錄像、視頻資料、文獻資料、模擬試題等全部上網,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料數據庫,實現教學資源的師生共享。教學資料數據庫中不僅可有文本形式的資源,還可包括圖像、音頻、視頻等其他形式的資源,這些豐富的資源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求異、求新的心理,學生可以課后上網瀏覽,隨點隨學,從而可以保持課程的開放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實踐證明,對“概論”課網絡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和利用,可以大大豐富和拓展該課程的信息量,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展現網絡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獨特魅力。
3.創建網上論壇,開辟教師個人的教學博客。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論壇和教學博客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表達方式,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共享性、靈活性等優勢,“概論”課教學可以合理予以運用。借助教師教學論壇和博客,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實時聊天、自由論壇、電子郵件等在線和非在線方式傳遞信息和互動交流,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意見、學習中的疑問及其思想動態,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上教師既應創造寬松、平等、信任的氛圍,又要有必要的監控和管理,以濾除那些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言論,引導學生分清是非、真假和美丑的界限。
四、拓展實踐教學空間,鞏固教學效果
“概論”課與現實聯系緊密,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其教學應附著實踐化的能力價值。社會實踐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是“概論”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2003年2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并具體指明“要注意抓好讀(原著)、聽(專題報告)、講(系統講授)、談(討論交流)、看(錄像)、走(社會實踐)、寫(調查報告、讀書心得、學術論文)等教學環節,特別要重視發揮社會實踐教育的作用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力爭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有新的突破?!?/p>
1.豐富校園實踐教學方式
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適合高職院校開展的實踐教學形式有課堂討論、觀看音像資料、做校園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撰寫小論文、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拓展教學等。課堂討論貫穿于教學中,在熱烈的討論中既讓學生學到了理論,又進行了積極思考,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表達和應變等多種能力。播放視頻資料不僅能激發學習抽象理論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而且有利于詮釋抽象、深刻的理論,全方位、多視角地展現、剖析社會實際問題,彌補傳統教學方式單調枯燥的缺陷。比如,《改革開放三十年》、《感動中國》、《魯豫有約》等影片,大型文獻紀錄片《走進》、《小平十章》、《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等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教師指導學生搞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可以加深對理論和對黨的政策的理解。在講授“思想”部分的內容時,要求學生選讀《選集》并寫讀后感;在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展開實地調查: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大學生道德現狀調查等,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接觸課程所講授的理論文本,以提升理論的深度。通過開展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增長見識、增加社會閱歷中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同感,理論的體驗與內化得以實現。
2.開拓社會實踐教學空間
到社會上開展實踐教學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課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不僅使高職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獲得新知識、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學以致用,而且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培養品格、增強歷史感和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自學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查資料、文獻,還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如貧富差距問題、就業難問題等,走向工廠、農村等社會大課堂,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從現實的角度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為社區提供相關的服務,通過服務社區來參與社會,在社區服務等公益活動中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參加社會的各項活動,如無償獻血、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兒童等獻愛心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到社區進行家電維修、計算機維護等“學雷鋒”為民服務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等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深入社會、深入生活,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自我,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學會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社會現實問題,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桂華.改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效果的思考[J].學校黨建和思想教育,2010,(4).
論文關鍵詞:公共服務,流動商販,生態倫理,系統建構
公共服務型政府,既是公共行政和現代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今后政府職能發展的方向。公共政策如何體現公共服務?一直是行政學探索的熱門話題。然而,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和諧發展價值體系引領之下,生態倫理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現代社會發展研究應將生態倫理作為考量維度納入其指標體系。將生態倫理概念引入至行政領域,則體現為生態行政。所謂生態倫理,是指約束人們行為的、按照集體行動邏輯行為的準則 [1](P51—P52)。公共服務與生態倫理的現代結合成為政府發展的支撐點,共同支配政府決策方式、行為模式以及評價體系,二者融合為現代政府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與動力。那么,如何實現二者的融合?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擴大決策主體范圍,善于聽取各級意見和建議,在社會整體框架內決策。如何做到在社會整體框架內決策?對此,系統論者做了很好的解答。戴維·伊斯頓認為,社會公共成員向政治系統輸入“要求”,并不斷施加“壓力”,政治系統會根據公共要求進行決策,輸出結果并進行反饋期刊網,這一過程實際上是系統決策過程。[2]同樣,對于流動商販治理,筆者試圖以公共服務和生態倫理為基點,在生態倫理系統內構建流動商販治理的公共服務模式。
一、生態倫理系統的輸入系統:流動商販與城管
流動商販,是指無固定經營場所、無營業執照、無注冊資金且以向市場流動為主要特征的小商小販群體。城市社會學家帕克認為,城市發展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人性化生存與發展。[3]對于流動商販這一游離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群體,筆者將其界定在社會弱勢群體的范圍內。從道德倫理的角度來看,政府和社會應該給予弱勢群體必要的幫助,否則,政府和社會就是不道德的。從公共服務的角度來看,公共領域主體是所有公民而不是政府,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服務而不是掌舵”。“服務型政府的所有作為都必須建立在為民興利和為促進社會發展和穩定上”[4](P408),而在現代城市中,流動商販恰恰是最需要政府興利的群體之一。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舊的城市管理體制中對流動商販打壓、限制的政策,通過法律途徑將其合法化,維護他們的生存權。相應地,流動商販與城管承擔的角色應納入到新的生態倫理系統中進行協調。
具體地,按照筆者的設計,城管與流動商販處在生態系統的輸入子系統之中,是公共服務的直接實施者與受益者。在這里,城管不再充當管理者的角色,而是以協調者、監督者的身份對長期拒不服從行業協議的流動攤販進行勸說、教育或強制服從,并向流動商販提供合法化途徑咨詢服務、手續服務以及對注冊的流動商販進行備案,并發放一定的憑證。針對商販之間的矛盾,城管有義務進行化解,也有權利進行仲裁。仲裁的結果最嚴重的可以向政府請求注銷流動商販的合法資格,但所有仲裁都應該以充分理由代替任意妄為,對徇私枉法、暴力執法、僭位越法的流動商販,行業協會依法予以懲處。流動商販是公共服務的服務客體,是行業協會的契約人,是制度、權力資源的人,也是公共服務的堅定支持者,在整個公共服務當中,所有條款、所有工作、所有服務都是針對流動商販所進行的。流動商販負有以下義務:主動向社區提出申請備案,注冊成功后才能在社區規定的范圍內自由經營;流動商販有義務在社區組織下建立、加入行業協會,通過自由選舉產生行業協會負責人,由協會負責人和社區專職人員共同起草協會規則;流動商販必須嚴格律己,相互之間有義務監督之責期刊網,對違反規定的商販向行業協會或社區舉報,舉報者有獎,隱瞞者受罰;流動商販不能和顧客、過路行人發生沖突,盡量樹立自己在顧客和廣大市民眼中良好的形象。
城管與流動商販角色與身份的轉變不僅是政府新公共服務理念的要求,也是現代城市和諧發展應有的題中之義。社會和諧才會發展,社會穩定才能繁榮,社會文明才能進步。在輸入系統中,城管與流動商販各自按照所契約的內容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所有的不和諧因素都將被吸納到系統中進行處理,這樣可以避免雙方直接沖突。因之所謂輸入系統,實際上轉化為城管職責輸入與流動商販義務輸入,即所有有關城管與流動商販的信息匯聚成信息流流向決策系統的過程。
二、生態倫理系統的決策(輸出)系統:行業協會與社區
生態倫理系統的決策,是按照道德與集體行動邏輯運轉的。其核心思想是要構建一種協調各方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決策體系,但應該趨向于關注社會公眾與流動商販的最大利益。決策系統既關注輸入信息,又關注決策結果,還接受反饋系統的質疑與責問,在整個生態倫理系統中居主導地位。
新制度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節約成本應實現資源所有者與使用者相分離,而這種關系必須通過簽訂契約實現。[5]要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即和諧程度最高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要降低社會成本最小化,亦即交易費用最小化。流動商販的經營權是一種制度資源,它的所有權實際掌握在政府手中,為了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必須進行權力尋租。從整個社會角度的理論邏輯來看,交易費用最小時即為資源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合二為一的時候,因為這時候不存在交易過程,交易費用幾乎為零。而作為個體的流動商販根本不可能掌握這種權力,因此只能通過流動商販行業協會充當其人。筆者設定,一方面,行業協會由流動攤販自由選舉一定數量圈類人員組成,根據輸入系統提供的信息,負責制定行業協會的規則,如不得占用車道、人行道,在商業活動中不得與他人發生沖突以及出現服務質量方面問題等等,監督這些規則的實施情況,對流動商販經營情況隨機檢查。另外,協會負責組織成員進行一定的集中培訓,以提高服務素質。同時期刊網,協會進行年終評審,以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服務質量調查,對達優者進行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不合格者則進行一定的懲罰。行業協會還充當流動攤販和政府、城管的橋梁,起監督、服務作用等。另一方面,社區必須充當流動商販行業協會的組織者,與行業協會負責人共同制定該區域的經營協議與規則,充當流動商販與城管部門交流的樞紐,對流動商販進行區域性備案,整理后交由城管部門備案,然后直接向政府申請發放經營牌照。社區應向在該區備案的流動商販提供一定的場域進行經營,并為每塊場域配備清潔工人,保證社會環境清潔,清潔工人的勞務費用由政府撥款(亦可由流動商販共同負擔,視情況而定)給社區后轉發,社區還必須有專職人員對流動商販行業協會進行指導、配合、監督、管理,專職人員的工資由地方政府財政負擔。社區居委會沒有執法權,不得向流動商販勒索財物或收受賄賂,更不能沒收商販財物。社區通過行業協會協議對流動商販進行規劃管理,在必要時可以配合城市管理部門執行仲裁的職能。
決策系統實際上是在傳統管理體制中以兩種民間力量替代官方力量,社區的加入增強了這一體系的合法性,因為社區是流動商販的直接服務和影響的對象,所以它對流動商販的看法最直接、最真實、也最有說服力;而行業協會作為流動商販的利益代言人,不僅分擔了城管的管理職權,也承擔了與社區溝通以及自我監督的任務。簡而言之,決策系統實際上就是將政府管理權力分割為外向的社區權力與內向的行業協會權力,以此來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
三、生態倫理系統的反饋系統:政府與市民
在決策系統中,雖然明確了權力的劃分,但這種決策是否正確?是否有效?是否合理合法?一切都需要實踐進行檢驗。那誰的意見才是最公正、合理的呢?政府與市民是最重要的評價者,也是系統信息最主要的反饋者。在整個生態倫理系統中,政府不是決策者,也不是控制者,僅僅是系統的響應者和支持者。政府一方面根據決策系統輸出的決策,組織對其決策的合法性與科學性進行評估,并對具體實施情況進行隨機抽樣檢測,對有誤的信息與決策重新反饋給決策者,要求其進行改正;另一方面對決策系統進行的內部評估進行評價,評判其有效性,對需要重新決策或可以改進的決策重新反饋至行業協會與社區期刊網,在行業協會自治基礎上由行業協會與社區共同決策。市民則是公共服務的直接評判者,是流動商販是否合法經營的重要監督者,也是城市管理如何進行的建議者。市民是與流動商販持續交往的行為個體,對流動商販提供的服務是否安全衛生、是否方便可靠了如指掌,因此,由市民充當這一角色最為適當。當然,評價的具體操作并不應該由政府和市民來完成,政府只是反饋的督促者和監督者,市民只是反饋受訪的對象。行業協會和社區應承擔這一義務,動員廣大市民參與到對流動商販的年終評價中來,處理好市民的反饋并及時通報給政府。除了年終評價外,市民可以自由參與流動商販平時經營活動的信息反饋,即對流動商販經營是否滿意或對社區管理是否滿意以及對流動商販對社區居住環境的不良影響向行業協會、社區、城管、政府直接反映。市民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建議,以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反饋系統實際上也充當了輸入系統的角色,因為反饋的結果必須通過政府輸入到輸入系統中去,讓城管和流動商販根據政府的建議作出整改和規劃,然后重新作為資源輸入到決策系統。必須考慮的是,反饋系統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建立在流動商販與政府、城管、社區的集體行動的契約之上的,它不是系統內生而是外在延續,因此,它不受生態倫理的規制,反饋者即市民可能不太愿意充當這一角色,這就要求行業協會與社區采用一定策略。
參考文獻:
[1]孫玉娟王曉為:《生態倫理制度運行機制的構建及其作用》[J],農業現代化。2010(1)
[2]【美】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 王浦劬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8
[3]【美】帕克等著:《城市社會學》[M] 宋俊嶺 等譯 北京: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4]吳玉宗:《服務型政府:概念、內涵與特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J],2004(2)
[5]程恩富胡樂明:《新制度經濟學——現代外國經濟學大系叢書》,[M]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5
近年來,學院黨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完善一套好制度,建設一個好班子,形成一個好機制,營造一個好環境,培養一支好隊伍”為目標,緊緊圍繞學校黨政中心工作,結合學院工作重點和任期目標,努力營造干事創業的工作氛圍,精心培育和諧向上的育人環境,形成了以黨建帶教學,以黨建促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近四年,學院黨委連年榮獲“校宣傳報道先進集體”稱號,學院20*、20*、20*年3次榮獲校教職工運動會“精神文明單位”以及20*年度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學院團委連年獲?!拔逅募t旗團委”稱號。
一、加強基礎建設,完善工作機制。院黨委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更好地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發揮黨委一班人的集體作用,提高基層干部隊伍和黨員隊伍素質;堅持“有利于開展工作、有利于教育管理、有利于發揮作用”的原則,根據黨員數量和黨員在學科、專業的分布,及時調整、完善黨支部設置;選好黨支部書記,配強黨支部班子,明確工作職責,健全考評機制;著力加強大學生黨支部建設,切實推進大學生黨建工作進班級、學生社團、學生生活社區、學生公寓和網絡虛擬群體;進一步健全工作制度,推進學院各項工作規范化,調動師生參與學院民主辦學的主動性,保持學院改革發展的連續性。
二、拓展工作平臺,創新工作形式。依托與邊檢站等單位共建,組織黨員出校門,進軍營、企業、社區,請他們來學院,到支部,在互動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變單一的政治理論學習為結合學科、專業現狀,融合于學院發展、個人完善之中。通過名家論壇、系列講座、主題實踐、黨員責任區等多個平臺,滲透到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各項具體工作之中;進一步健全書記院長接待日,完善值班制,推進院領導聽課和聯系系部、學生班級工作制度化,深入課堂,接近師生,及時溝通,從師生反映最突出的問題入手,切實解決實際問題;重視學院業余黨校建設,發揮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的熔爐作用;做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發揮“兩課”教學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教育資源,強化專業教師在專業教學中的教書育人效能;加強思想教育網站建設,發揮“網上政工”的導航作用。
三、強化教育管理,發揮先進作用。從落實黨支部、黨員目標責任制入手,在理想信念、組織紀律、工作學習等方面強化黨員的教育管理。著重好“四統一”工作,即:學習與實踐的統一、言論與行為的統一、支部工作與業務工作的統一、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與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統一;通過黨校集中培訓、黨團課及日常工作,加強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與考察。幫助他們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早日入黨;組織開展好面上的政治學習,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緊緊圍繞“提高素質、增強黨性、發揮作用”這一主線,提高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鼓勵黨員教師主動參與學科發展規劃的制定以及教學基地的建設,積極參加課程建設和科研工作,熱心承擔各項社會任務,特別是在科研、學科的團隊精神培養和建設中發揮骨干作用,體現先進性。
四、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學院發展。學院黨委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以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師德建設、教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為突破口,以“文法學院如何實踐先進文化”等主題活動為載體,為提高全校學生的人文社科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構建“活力、厚實、和諧”文法,確保學院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的精神支持和政治保證。繼取得環境法學碩士點,實現我校文科碩士點零的突破后,20*年經濟法學碩士點和資源與環境保護二級博士點獲得批準,并新增本科專業3個。2007年和經管學院合作成功申報山東省人文社科研究重點強化建設項目—山東省礦區和諧發展研究基地;在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引進優秀人才的同時,開展“隊伍建設年”等活動,選拔培養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等中青年骨干隊伍。先后有3人被學校評為“教學名師”,36名教師被學生評為“心目中的好老師”,10多人被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獲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認真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改革,2門課程立項為校級精品課程,承擔省級教改實驗項目2項;建成了廣告圖文設計室、CATI信息中心、MIDI音樂制作中心等實驗室,學院圖書藏書量從1.8萬冊增至3萬余冊;共發表學術論文423篇(其中核心期刊117篇,CSSCI收錄26篇),出版專著、教材48部。獲批縱向課題15項(其中省部級1項,廳局級14項);兩屆研究生順利畢業,培養層次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
[關鍵詞]“城中村”;研究現狀;總結與展望
[作者簡介]馬繼遷,江蘇工業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江蘇常州213164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10-0076-03
“城中村”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城市化進程中凸顯的一種社會現象。國內學者從地理、城市規劃、行政管理、經濟、社會等角度出發,對“城中村”現象,從多方面多視角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研究領域
(一)對“城中村”現象的認識和詮釋
1 關于“城中村”的內涵?!俺侵写濉北粡V泛運用于學術論文、媒體報道、政府文件是在2000年前后,學者們對“城中村”的內涵進行了界定。代堂平從地域、社會關系角度認為:“城中村”是指從地域角度被納入城市范疇的局部地區,就其社會屬性來講,仍屬于傳統的“農村社區”,是一種特殊的社區。李俊夫從土地產權和土地利用角度認識:“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或城鄉結合部,被城市建成區用地包圍或者半包圍的、沒有或是僅有少量農用地的村落。張建明從外部景觀和思想觀念角度認為,“城中村”是位于城鄉邊緣帶,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礎設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還保持著鄉村的某些景觀,以及小農經濟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農村社區。
2 關于“城中村”產生的原因。田莉認為,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用地的迅速擴張和政府調控力度的不足是“城中村”產生的根源。李立勛將原因歸結為城鄉二元體制和政策所形成的城鄉二元發展格局,而社會調節系統的局限則成為“城中村”形成的社會因素。吳曉則認為,在缺乏資源和遠見的背景下,城市為獲取發展空間而采取的妥協性征地政策,造成了“城中村”問題。周大鳴、鄭慶昌等認為,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隔離的二元管理制度是“城中村”產生的主要原因。李培林指出,“城中村”的產生歸結于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的刺激以及“類單位制”的塊狀管理。藍宇蘊認為,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是造成“城中村”問題的根本,村落共同體的利益性內聚是形成“城中村”問題的關鍵,非正式經濟是“城中村”賴以興盛的體制外支柱,而村落歷史的認同感則是“城中村”形成的歷史性因素。
3 關于“城中村”形成演變機制。對于“城中村”的形成演變機制,很多學者都作了探究。張建明認為,改革開放提供了農村城市化的大背景、城市發展提供了總動力、土地制度成為主要因素、規劃的失誤和管理的不善成了加速器、傳統城鄉二元體制是制度壁壘,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城中村”。李立勛認為,城鄉二元體制和政策所形成的城鄉二元發展格局及社會調節系統的局限導致了“城中村”的形成演變。常輝從空間擴張、體制競爭和城鄉文化交流三方面分析其變遷演變的機制。
4 關于“城中村”的類型。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城中村”進行了分類。張建明根據廣州市“城中村”的資料,把“城中村”分為三類:基礎設施優越型、集體經濟實力型、土地資源充足型。常輝對西安、廣州的“城中村”進行分析對比后,歸納提出了目前“城中村”三種主要發展階段的形態類型。李培林按地理位置將“城中村”分為“城中村”、“城邊村”、“城外村”三類。吳曉從社區構成和組織的角度把“城中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同鄉、同村、同業或同族為群體聚居,以地緣、親緣、業緣為基本紐帶的緣聚型聚居區,如北京的“浙江村”;另一類則是沒有形成明確的主導性紐帶或產業體系、居民來源混雜的混居型聚居區。
5 關于“城中村”的文化觀念。李培林、周大鳴等認為,“城中村”的城市化進程具有被動性和激進性,傳統農村文化尚未轉變為現代城市文明,村民難以適從;物質財富的急速增長并未帶來村民素質的提高,中青年村民的城鄉二元性和社會邊緣性凸顯。丘海雄提出“二世祖”等概念。劉鈞演認為村民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的沒落,法律意識的淡薄日益成為“城中村”城市化進程中的主要障礙。
(二)關于“城中村”治理的研究
1 總體性治理思路。田莉、房慶方等從村鎮預先規劃、城市發展統一開發,出臺規范“城中村”法規政策等角度提出了總體性治理建議。李弱通過分析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實例的經驗教訓,提出目前“城中村”改造應注意到城市弱勢群體的居住需要。李培林則認為,“城中村”改造的困難不僅在于生活改善,也不僅在于非農化和工業化的問題,甚至也不單純是變更城鄉分隔的戶籍制度問題,而在于產權的重新界定和社會網絡的重組。韓蕩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城市發展的動力“政府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三者的關系進行了論述,指出“城中村”改造要調節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以達到利益均衡。
2 具體治理模式和策略。張立生認為,可以在新城建設或城市用地擴展時引入農業景觀,將“城中村”改造成“都市型農業社區”張建明和李立勛等強調對“城中村”建設景觀進行改造,從分散、混雜、設施不足、居住環境差的傳統農村聚落,轉變為有序、設施完善、環境宜人的現代化人居環境,流程為“拆遷一補償一重新安置”。鄭靜、鄭慶昌等提出自上而下的“撤村改制”模式,即直接用城市管理體制取代農村管理體制。陳鵬認為,在政府職能上應從政府主導向政策引導轉變,在土地制度上應從“農村型”向“城市型”轉變。在改造模式上應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在優惠政策上應從寬建設向寬用地轉變,在管理理念上應從強制管理向協調管治轉變。
二、研究視角
梳理學術界有關“城中村”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對于“城中村”現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問題”、“共同體”、“社會變遷”等三個視角。
(一)社會問題視角。從這一視角出發研究“城中村”現象的學者比較多。他們認為,“城中村”的存在已成了一個嚴重社會問題,在現代大都市中,“城中村”幾乎成了“臟、亂、差、黃、毒、賭”的滋生地,因而多從社會問題的角度,建議政府從不同方面加強對“城中村”的治理或管理。
代堂平、李俊夫等學者從犯罪、社會治安、人口管理、環境衛生、文化沖突等方面論述了“城中村”存在的問題。目前“城中村”存在的問題,一是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在“城中村”內,“發廊”林立,賭博盛行,吸毒猖獗,黑幫肆虐,各種惡性案件不斷。二是潛伏嚴重火災隱患,“城中村”內街內巷狹窄彎曲,根本無法滿足消防需要,一旦發生火災,后果
不堪設想。三是規劃管理嚴重滯后。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城市形象,制約了城市的繁榮和發展。
(二)共同體視角。代表性的學者有李培林、藍宇蘊等。他們從共同體的視角出發,對“城中村”現象作了“類型化”的研究。李培林認為,“城中村”是一個“村落單位制”社區,并存有堅固的“社會關系網絡”。“村落單位制”是由兩方面原因促成的:一是村落管理制度下共同生活的社會關系網絡。這種“關系網絡”也是以往“村落社會關系網絡”的延續。二是村集體經濟產權下的股份分紅(資源分配)。首先是按村籍分配,其次是按工齡分配,這種分配本身體現了“單位制”的某些功能。
藍宇蘊認為,“城中村”是一個“新都市村社共同體”。這種村社共同體是與傳統小農村社共同體相對應相區別的一種村社型組織,特指在我國農村城市化過程中,一些農村社區以行政村莊為邊界,建立在非農產業經濟基礎之上,并在非農化過程中依賴自身的經濟、權力、歷史、文化和社會心理等資源進一步凝聚起來的共同體組織?!靶露际写迳绻餐w”是弱勢的農民村民走向城市的“新社會空間”或“過渡地帶”。
(三)社會變遷視角。代表性的學者有周大鳴、孫慶忠等。周大鳴對廣州市南景村50年來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南景村從一個市郊的農村變成現在的“城中村”主要經過了三個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南景村是一個“都市邊上的村莊”,農村社區特征明顯,村民全部為農民,并與全中國的農民一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南景村是一個“都市擴展中的村莊”,由于城市化的發展,耕地大量被征用,人口增多,非農產業發展快,村民的消費習慣在向城里人看齊;90年代以后,南景村變成了“都市里的村莊”,已基本沒有耕地,同時體現了與一般“城中村”所共有的一些特征。孫慶忠也對南景村50年經濟變遷的基本形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從城郊聚落到都市村莊的南景村,經歷了地主所有制下的小農經濟、集體化時期的土地公有、村社所有制下的家庭承包和以股份制為標識的經濟共有等幾個發展階段。南景村的變遷軌跡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鄉村都市化的代表。
三、總結與展望
關鍵詞:城中村;治理;城市空間;城市功能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7)01-124 -02
我國現有的研究而言,關于城中村的治安、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理論成果如汗牛充棟,城中村對城市化的積極作用卻被忽視。當前改造方式衍生出來的問題,已經影響到城市化的進程。探討城中村對于城市化的積極意義,或許能夠給我國城中村改造提供一個新的路徑。
一、城中村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城中村是我國城市化的過程中,生長出來的獨有現象。國外并沒有對城中村的研究,但是我國學界對城中村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國外城市邊緣帶、貧民窟、都市村莊等類似理論的影響,并且在改造城中村的實踐上也學習了國外的一些經驗。
國外最早的類似理論是對城市邊緣帶的研究。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由德國學者赫伯特?路易斯,他于1936年首先提出“城鄉過渡地帶”,來概述德國柏林城市中某些原先靠近城市的邊緣地區,后來在城市化過程中變為市區的一部分。 于此同時,20世紀40年代初,芝加哥學派著名學者威廉?亨特?懷特明確提出“貧民區”這一概念。在發展中國家,貧民窟指非正式的居住地,城市貧困問題在這些區域及其嚴重。關于都市村莊的研究,美國學者O?Sullivan在《城市經濟學》一書中,將都市村莊定義為“現代城市郊區的次中心”,是一種“在生活、工作、游樂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達到和諧關系的這樣一種地方”。
相對而言,我國學界對城中村的研究是在西方學者這些類似研究之后的。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顧朝林、熊江波從國外引入“城市邊緣區”這一概念,開始了對城中村的關注。有更加尖銳的觀點認為:城中村其實就是國外的貧民窟,只是放在我國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故而名曰“城中村”。其實,盡管將城市邊緣帶、貧民窟引入城中村的研究有可取之處,但用來代替城中村都是不恰當的。城市邊緣帶是城市之間延伸的帶狀區域,范圍較大,而我國的城中村則是分布在建成區內的點狀村落;貧民窟與城中村的形成與本質更是有著顯著的區別。我國對城中村的定義基本達成了普遍的統一:城中村是我國快速城市化及社會經濟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的現象,由于城市用地的急劇擴張,把以前城市周邊的村落納入到城市用地的范圍。城中村不是獨立的部分,它也是城市中的城中村,是城市空間的組成部分。
二、我國城中村治理的問題及思考
我國城中村治理沿襲國外對貧民窟粗暴的改造,從這種改造形式的價值取向以及造成的消極影響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影響城市社會正義。傳統的觀點仍然支配著很多決策者的態度,他們對“城中村”抱有成見,認為它們是社會的畸變,是健康城市肌體的可怕的“瘤”。 城市的決策者只看到城中村環境、治安、衛生等方面的問題,在他們眼里,城中村從來不是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城市規劃的決策者選擇功利主義的做法,直接對城中村的居民進行驅離。因為城中村基本都處于城市商業的黃金地帶,在許多決策者眼里看來,對城中村進行商業開發既可以獲得豐厚的土地財政回報,又變相移除了這一區域的環境、衛生、治安以及公共服務等問題。這種一舉兩得的“惰政”成為各城市城中村改造的首選方式。這對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來說,無疑不是正義的治理。他們是城市建設者,而功利的城市決策者卻將他們驅離賴以生存的進入城市的落腳點。因此,粗暴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在價值上是非正義的,是對流動人口的權利剝奪。
第二,城市多元空間的破壞。城中村是我國城市蔓延的歷史產物,它已經完全融入城市空間之中,并成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拆遷式改造讓城市空間變得單一化。首先,城市的居住空間具有分異性的特點,城市當中的各個收入層次的群體都有權利有自己的居所。城中村被商品房取代,原先適合低收入的外來流動人口的居住空間被清除,轉而變成高價的商品房,流動人口的生存空間被擠壓,造成流動人口居無住所。其次,對城市文化空間的侵蝕。許多城中村在歷史上就保留著城市獨有的傳統和特點,例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等,這是城市歷史的印記,是城市寶貴的財富。鋼筋混凝土覆蓋的城市,看不到城市的文化傳承,造成千城一面的現象。最后,城市商業空間的同質化。城中村盡管問題很多,但是它也能蜓萇出自己的極富效率的商業空間,城中村內的小攤小販能夠為當中的居民提供各式各樣的商品服務。城中村的消失,這些內生的商業形式也將隨之消失。
第三,城市公共效益的損失。自上個世紀中葉美國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以來,不斷有學者對美國的城市改造提出了質疑,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認為,那種機械化的思維模式,“推土機式”的改造是一種天生浪費的方式。 通過用好的、新的建筑去代替舊的、差的建筑,是一種效益低下的改造方式。我國城中村改造正是遵循著這一套“推土機式”的思維模式,使得城市資源的公共效益愈發低下。首先,損害外來人口居住權益。我國快速城市化以來,大批外來流動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就出現了嚴重的住房緊張問題。城中村以其低廉的房租,便捷的生活,使其成為外來人口進入城市的“橋頭堡”,這讓失地農民進入城市成為可能。城中村的消失,甚至有可能迫使這部分人離開城市,很大程度上堵住了許多農民進入城市的通道。其次,加劇城市公共交通的效率。對于外來的務工人員來說,居住在工作地點附近的城中村,能夠大大縮短他們的通勤時間,也就能夠大大緩解城市交通的壓力。一旦城中村被清除,這些人就將被迫去城市遠郊區尋求新的廉價住所,就給交通帶來很大的壓力,就極易造成擁堵的現象。
三、我國城中村治理的路徑探討
城中村的治理并不能一蹴而就的,我國這種大破大立的改造模式還存在很多問題。就當前而言,正視城中村的存在,并充分發展它的積極功能,是對我國城中村治理的可行性路徑。
(一)城市決策者價值取向轉變
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因此可以說,社會治理應當是正義的治理,也不能損害正義的價值。同樣,城中村的治理也應該以正義為首要價值,充分尊重居民的嗬。在城中村的治理上,決策者遵循的是單純的經濟效率優先的原則,或者遵循的是政績導向的原則,二者都是帶有極強的功利性的價值取向,而損害了社會的正義。居民有選擇居住地的權利,政府不能輕易地剝奪這種權利。決策者需要改變功利性的價值取向,更多地考慮居住在城中村的外來流動人口的權利問題。短期的功利,衍生出來的經濟社會問題會在長時間顯現出來。正義的治理雖然短時間內無法取得巨大的經濟績效,但是其帶來的長期效益值得我們探討。
(二)重視城中村的城市功能
城市決策者往往以城中村的負面影響為正當理由,而對城中村進行大規模地拆遷。決策者必須充分認識要城中村的城市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豐富城市住房體系。城中村的存在,是對城市住房體系的完善。城市商品房的高昂價格,令低收入群體望而卻步,而廉租房等公共住房計劃出現的種種狀況,實行起來效率底下,不能真正惠及低收入群體。城中村低廉的房價正好能夠解決這些群體的住房問題,而且還對城市低端住房不足有結構性的調整作用。第二,城市空間系統的運行。城中村有其地緣優勢,大大減少城市總通勤距離和總通勤成本,能夠緩解大城市嚴重的擁堵現象。既降低了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生活成本,又降低了社會經濟的運行成本。第三,提供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城中村內生出來的小企業和服務業,可以解決相當一部分低收入者的就業問題。此外,有些城中村還有著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功能等。
(三)發展城中村城市功能的技術推進
從技術方面落實城中村的功能提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城中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的前提,沒有好的基礎設施,城中村的治理無從談起。城中村人口密度大,需要更加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城中村環境差一直是讓人詬病的問題之一,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有助于改善這一問題。第二,加強城中村的社區公共服務支持。發展的本質就是人的發展,城中村的治理本質也就是促進其居民的發展。城中村居民多為低收入群體,他們無法支付城市高昂的私人服務費用。政府應該承擔起公共服務供給者的角色,從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加強城中村的社區公共服務支持。第三,加強政策支持,鼓勵內部創業。城中村流動人口聚居,有非常龐大的市場目標群體;再加上低收入人群眾多,有著豐富的廉價勞動力。政府需要考察適合的產業,在城中村某些區域設立創業區,加大財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并對其進行創業指導。第四,加強城中村社會組織建設。城市社區治理有別于傳統社區,其形成和發展有賴于政府和公民參與的良好合作。政府應當支持城中村中社會組織的成長,培育公民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參與能力。這在理論和實踐上對城中村的治理都有積極的意義,理論上是公民精神有利于維護城市的社會正義,實踐上是低收入群體的居住權以及生活權的捍衛。
參考文獻:
[1]李雙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中村”治理研究――以青島經濟技術開大區X村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05):1-2.
[2]0?Sullivan A, Urban economies[M].The McGraw一Hill Companies,]nc.press.2001:170-181.
[3]布萊恩?貝利,顧朝林等譯.比較城市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03.
[4]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217-267.
[5]羅爾斯,何懷宏等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 知信行/KAP教育; 社區; 抗生素使用; 認知水平; 抗生素濫用
中圖分類號 R9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1-0076-03
自1940年發現青霉素并將其應用于臨床后,人類社會就開始了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新時代,許多曾經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感染性疾病自此便得到了有效控制,嬰兒出生死亡率和手術后感染率也大幅度降低,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15~20年。但是,由于抗生素濫用現象的普遍曾在,各種危害也隨之而來。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記錄表明,三分之一的藥品不良反應由抗生素濫用導致,抗生素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數占所有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總數的一半,數量和嚴重程度均排在各類藥品之首[1],我國每年有8萬人直接或間接死于抗生素濫用[2]??股貫E用的除了與法律體系不健全、“以藥養醫”的醫療體制限制、管理體制不完備、醫師和藥師的認知缺陷等有關外,與公眾對抗生素應用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也有很大的關系[3]。因此,本研究擬通過社區“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 Practice,KAP)教育,提高公眾對抗生素應用的認識,以減少抗生素的濫用?,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在中山市南區醫院下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就診的社區居民150人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年齡20~60歲;(2)在本地連續居住3年以上;(3)具有閱讀理解和交流能力;(4)自愿參加調查并填寫知情同意書;(5)排除具有臨床醫學知識和藥學知識背景;(6)排除患有免疫系統疾患。
1.2 干預方法
基于“知-信-行”教育理論,根據基線調查中研究對象對抗生素各方面知識的掌握水平,采用社區宣講、文字教育、專題講座、個體指導和定期評價的教育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有關抗生素知識的教育。具體方法如下。
1.2.1 板報宣傳 由社區護士輪流負責采集資料和設計板報,內容每月更換一次,具有醒目、新穎、生動、有趣的特點,將其擺放在社區內居民經常出入的地方。
1.2.2 文字教育 在社區免費發放有關抗生素使用知識的小冊子,內容以文字為主,圖文并茂,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比如抗生素的分類,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害,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的知識,并在社區懸掛張貼抗生素濫用危害的醒目標語。
1.2.3 專題講座 每月開展一次有關抗生素使用知識的宣傳講座,講座內容要求通俗易懂、中心突出,具有針對性,研究對象必須都參加,在最后環節讓參加者自由提問。
1.2.4 個體指導 由研究者在每次集體講座后,以及居民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就診或咨詢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1.3 評價方法
使用調查問卷的方法,測量研究對象抗生素使用行為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分別在社區“知-信-行”教育開始和結束時對研究對象進行測量。問卷在參考文獻[4]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由抗生素與疾病關系、抗生素使用方法、抗生素適應癥、抗生素與耐藥性關系四個方面共20題組成。研究對象根據每一項問題填寫“對、錯或不知道”,每答對1題給1分,答錯或不知道均為0分。問卷總分20分,得分14~20分為高水平分數段,8~14分為中等水平分數段,0~8分為低等水平分數段,得分越高,說明抗生素使用認知水平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抗生素應用知識得分
研究對象四個方面回答知識問卷的得分均顯著高于KPA教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知-信-行”教育前、后研究對象抗生素應用知識得分情況 分
項目 KAP教育前 KAP教育后
抗生素與疾病關系 1.15±0.80 2.23±1.20
抗生素使用方法 0.98±0.25 1.64±0.45
抗生素適應證 3.50±1.82 9.65±3.20
抗生素與耐藥性關系 1.20±0.95 3.72±1.63
2.2 抗生素應用認知水平
除了項目5和項目14之外,經過社區KAP教育后,研究對象對抗生素應用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得分均顯著高于KAP教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抗生素應用于臨床后,感染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大量的醫療費用也減少了,但抗生素濫用也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危害。“美國槍支容易買到,而抗生素很難買到,在中國卻相反?!边@句話在醫學界廣為流傳,說明中國抗生素濫用情況非常嚴重。
抗生素濫用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1)細菌耐藥性增加:抗生素濫用使某些細菌發生變異,導致常用的抗生素耐藥性產生或增加;在未完成療程的情況下頻繁更換抗生素,或者用藥量不足、未按醫囑用藥,都會使與之接觸但未被殺滅的細菌對其產生耐藥性;在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下,細菌耐藥現象更加嚴重。(2)藥品不良反應增加:抗生素如同其他藥品一樣,是一把雙刃劍,進入人體以后在抑制和殺滅細菌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會產生很多的不良反應。醫學專家2005年的調查研究表明,在20萬例藥物不良反應致死病例中,40%的患者是死于抗生素濫用,中國7歲以下兒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導致疾病的人數多達30萬,占患病兒童的總數量的35%。(3)浪費醫藥資源與增加醫療費用:抗生素濫用浪費了國家醫藥資源,導致有限的醫療衛生經費不能得到合理配置,社會醫療成本投入增加。據15年以前的一項統計表明,僅第三代頭抱菌素不合理使用一項就使我國每年浪費7億元人民幣的衛生資源,隨著醫藥資源的豐富和藥物購買便利性的增加,抗生素的濫用程度與日俱增,浪費的醫療資源和醫療費用更是水漲船高[5]。
抗生素濫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府、醫療機構、醫生和患者等多個層面。但是,民眾缺乏對抗生素的認識是一個重要原因,相當一部分人不知道抗生素濫用的危害。曾琬舒等[6]的研究表明,社區民眾完全不了解抗生素的占36.44%,很了解的僅占4.86%。杜兆英[7]認為隨著文化程度的降低,對抗生素提取源的回答正確率、對抗藥性正確認識、對健康的影響及重視性也隨之下降,這可能與文化程度不高,醫學常識缺乏有關,因此要加大對低文化者的宣教與用藥知識普及。黃雅璐等[8]發現通過面向社區居民宣傳合理、安全使用抗生素的常識,可以減少消費者用藥的盲目性,有可能有效地遏制藥物濫用現象。岳蘭[9]的調查顯示,82.6%居民認為提高對抗生素的使用與認知是有必要的。本課題組成員研究過程也發現,85%以上的研究對象承認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抗生素的耐藥性,也從來沒有接受過此方面的信息和教育。可見,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民眾抗生素使用認知水平是減少抗生素濫用的有效途徑。
實施社區KAP健康教育后,在“抗生素適應證”方面的問題得分提高幅度最大,調查數據也表明回答問題正確率也由原來的31%上升到72%,屬中上等水平。“看到周圍有人感冒時應提前服用抗生素預防感冒”均分由(6.12±2.39)分提高到(15.80±6.24)分,“抗生素能治療任何原因引起的感冒、咳嗽、發燒、支氣管炎、咽喉腫痛等上呼吸道疾病”均分由(2.36±1.61)分提高到(5.62±1.94)分,“只要感冒發燒,就應該馬上使用抗生素治療”均分由(3.65±1.60)分提高到(8.26±3.76)分,“輕微感冒發燒或炎癥時自行購買抗生素治療,不需要到醫院就診”均分由(2.46±1.32)分提高到(6.85±3.20)分,說明公眾以前對抗生素適應癥知識認知程度比較低,經常把抗生素作為治療或預防感冒的主要藥物,在調查中還發現有些居民把抗生素當做“萬能藥”,只要身體不適就自行去藥店買抗生素服用,而不是先去醫院就診。研究表明,社區KAP教育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公眾對抗生素適應癥的認識。隨著公眾對抗生素適應癥認識的加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抗生素的濫用?!翱股厥褂梅椒ā狈矫娴梅直M管與實施社區KAP健康教育前比較有顯著提高,但是提高幅度相對最小,這表明抗生素的使用是比較專業的知識,普通公眾難以通過知識普及教育全面認知。因此,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限制抗生素的流通使用很有必要。在“抗生素與耐藥性關系”方面,“抗生素耐藥性有很大的危害”均分由(4.60±2.47)分提高到(18.50±5.65)分,說明社區KAP教育對提高公眾認識抗生素耐藥性有很好的效果。很多調查對象認為“抗生素耐藥性與個體沒有關系,那是社會和醫療部門的事情”,表明此前相關教育開展遠遠不夠,以至于公眾認為抗生素耐藥性與自己無關?!巴庥每股夭粫a生耐藥性,沒有危害”這是很多調查對象認同的觀點,說明公眾對藥物的吸收方式以及藥代學方面的知識缺乏了解,也提示在社區開展藥物使用和疾病防治方面的KAP教育非常有必要。
對“抗生素價格越貴治療效果越好”、“抗生素的使用劑量越大治療效果越好”等問題得分在實施社區KAP教育前、后無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在教育前大多數公眾就知道這種觀念不對,也可能是本研究在問題設計方面有不科學之處。此外,本研究沒有深入分析實施社區KAP教育后公眾對抗生素使用行為的分析,今后需要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社區KAP教育是提高公眾對抗生素應用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在社區開展有關抗生素知識的KAP教育是減少抗生素濫用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邱家學,李娜.淺析我國抗生素濫用現狀及危害[J].上海醫藥,2006,27(12):555-556.
[2]王磊.國家治理“抗生素濫用”究竟觸動了誰的利益?[N].中國青年報,2004-04-29(2).
[3]鄭英麗,周子君.抗生素濫用的根源、危害及合理使用的策略[J].醫院管理論壇,2007,123(1):23-27.
[4]張琳琳.健康教育對社區兒童家長使用抗生素的影響[D].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22-28.
[5]樊亭亭.我國抗生素濫用規制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13-17.
[6]曾琬舒,吳艷琴,胡世弟,等.重慶市居民抗生素認知及使用情況調查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20):2068-2070.
[7]杜兆英.甘肅省平川地區抗生素應用現狀分析[J].社區用藥指導,2010,13(12):14-16.
[8]黃雅璐,鄭海霞,錢凱莉,等.社區居民對抗生素的認知與使用情況調查[J].社區醫學雜志,2013,11(6):52-55.
“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醫療工作者的職責所在,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以對患者負責的精神,積極做好各項工作。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醫生年度個人工作述職報告范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醫生年度述職報告
20____年是醫療改革不斷深化的一年,也是衛生系統進一步落實“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質量為主題”的提升醫院質量關鍵的一年?;厥?,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深入學習,規范醫德醫風
為了適應時代要求和工作需要,本人一向把加強學習作為重要任務。首先,始終堅持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工作中能夠講大局、講原則。其次,認真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自覺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心參加醫患溝通技能培訓,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增強病人第一、服務第一、質量第一的意識。工作中遵循醫師規范,恪守職業道德,不以醫謀私。最后,嚴格遵守單位各項規章制度,服從領導安排,關心群眾,團結同事,用心參加單位組織的各項活動。
二、愛崗敬業,提高業務水平
對于一名醫務工作者來說,如果滿足于自己的現有水平,那他的醫療技術就會止步不前,更談不上更好地服務于病人?,F代醫學進入到了技術領域和人文的深層次境界,優質的服務必然離不開優質的醫療水平,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務必技術過硬。本人愛崗敬業,事業心強,熟悉科內各種檢查設備的操作使用。在科內能勝任主治醫師職責范圍內的工作,高質量地完成報告審核任務,晨會讀片中勤于思考、用心發言,毫無保留地傳、幫、帶科室年輕同志成長,及時做好放射質控疑難病例的定期隨訪及手術追蹤記錄,參與課題研究和。同事之間團結協作,互尊互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業余時間透過各種媒體手段了解放射影像學的最新進展,用心參與網上影像學習、交流和疑難病例的討論。定期參加繼教充電,從而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用于本職工作。鉆研業務,精益求精,診斷水平走在科室前列。今年在沒有磁共振設備和未系統學習的狀況下透過自學順利透過了全國大型醫療設備診斷上崗證考試。我對畸形性骨炎、腹繭癥和家族性骨干發育異常等疑難病例的確診解除了病人多年的思想顧慮和無謂的奔波求醫,給患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溝通交流,和諧醫患關系
本人工作盡心盡責,始終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優質,方便,規范,真誠”的服務準則,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落實到實處。接待病人熱情主動、禮貌禮貌,不“生、冷、硬、頂、推”,不與病人爭吵。站在病人角度換位思考,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配合醫院綠色通道合理優化檢查流程,盡量縮短檢查及取片時間。嚴格履行崗位職責,安全意識強,用“愛心、耐心、職責心”對待每一位患者,嚴防醫療事故的發生。規范操作每一次檢查,仔細閱讀每一張片子,認真書寫每一份報告。加強醫患交流與溝通,耐心解釋,盡量滿足病人需求,取得病人信任,多次協調和化解了幾起可能導致醫療糾紛的投訴,給科室和醫院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遵守醫德規范要求,堅決響應反商業賄賂,廉潔行醫、嚴以律已,自覺做到“八不準”和“十個嚴禁”。用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經常找差距、找不足,從點滴做起,在實踐中不斷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
獨絲難以成線,獨木難以成林。其實,我所做的一切都離不開領導們的支持和同事們的幫忙,正是有了“我們”這個大群眾,讓我對工作充滿激情,更讓我對未來充滿期望。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深知服務無止境的道理,仍將一如既往地以務實的態度和扎實的工作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明年當以進修為契機,爭取在德、能、勤、績等多方面收獲更多,做一名出色的白衣戰士,為醫院和廣大患者多作貢獻。
醫生年度述職報告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我的工作職責是“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系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本草綱目。序》:“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因此,雖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特別對于我們從事基層工作的醫務工作者來說醫生的社會地位并不高,但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覺的敬業精神仍然促使我投身醫學事業,為人民大眾的醫療衛生、健康保健貢獻自己畢生精力。參加工作至今的實踐工作,我對自己工作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在這里我就近____年來本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修養,工作作風,醫療技術等四個方面作一下簡單的陳述:
一、努力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素質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終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充分利用電視、電腦、報紙、雜志等媒體關注國內國際形勢,努力學習各種科學理論知識,學習各種法律、法規和黨政策,領會上級部門重大會議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終同黨同領導保持一致,保證在實踐工作上不偏離正確的軌道,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主導思想,堅持改革、發展和不斷進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各種政治學習及教育活動。同時,通過認真學習有關國家醫療衛生政策,醫療衛生理論及技能,不斷武裝自己的頭腦。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并根據工作中實際情況,努力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并結合本職工作,解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二、恪盡職守,重視自身道德修養
當____年我步入神圣的醫學學府的時候,我就曾在學生大會上莊嚴宣誓過:“我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系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時至今日,我仍牢記在心并不斷的努力著。醫乃仁術,無德不立。大醫有魂,生生不息。醫德是醫生思想修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古人稱“醫乃仁術”,仁者人也,意思是說醫學是一種活人救命的技術。作一個名副其實的醫生,除應當具有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精神外,更要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還應具備一切為病人的品質。
自工作以來,本人從不收紅包及藥品回扣,今年以來拒收紅包、藥品回扣____多次,清楚記得今年____月份我收治了一位____而需要住院手術治療的女性患者,該類手術需要聯合臟器切除,手術難度大,并發癥多,屬____手術中難度最大的____四類手術。在手術的前一天,患者家屬擔心沒有熟人手術醫生可能會不負責任及手術不成功帶來后遺癥等,堅決要送我紅包,我當時再三拒絕也無濟于事,為打消患者的顧慮,我暫時把紅包收下并轉交給護士長保管,并囑咐護士長于手術后送還給患者。拒收紅包不僅是醫院的規定,更是醫生的職業道德,但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更懂得那沉甸甸的分量寄托著患者對醫生的敬重和以生命相托的信任。術后第二天,當護士長將紅包送還給患者時,患者及家屬感動不已。他們說,沒想到自己遇到了不僅技術好、醫德也好的醫生!治病不計報酬,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為救人疾苦著想,這是歷代醫家一直提倡的美德。只有做到這樣,才不辜負我們身穿的白大衣,才配得上“白衣天使”的稱號。
三、養成嚴謹、細致、艱苦的工作作風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認識到一個合格的醫生應具備的素質,要做一名好醫生,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細心刻苦的作風,同時要對病友有高度的同情心,要愛護你的病友,關心你的病友,時時處處替他們著想,對任何疑難或垂危的病人都不應說“你不行了”,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而應首先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希望經過努力就可能變成現實。特別是對于我們外科病人,我有深切體會,術前多與病人溝通,多細致詢問病情,詳細解說病人對疾病的疑惑甚至了解他的家庭環境、經濟困難等家中鎖事,術前、術后多察看病情變化并及時處理。如此在你那有如親人般的照顧下定會取得病人的信任,這樣病人及家屬對于術后的一些常規并發癥就會了解并理解我們醫生的工作,也可以杜絕很大一部分醫療糾紛的發生。記得____年在____時我有個病人是個____癌晚期病人,入院時腫瘤已浸潤至骶、尾骨,大量流膿,惡臭。這樣的病情是世界性難題,但我堅持每天不怕臭、不怕臟為他換藥、清創,經半個多月的細心治療后腫瘤創面有所控制需要進一步行“____”,但是這樣的情況手術失敗率很高,因為手術創面大,腫瘤的根治要求需要切除足夠組織,但是植皮需要保留足夠多的組織以利成功,我記得當時病人的一句話“醫生你大膽做吧,我信任你,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算失敗了也不怪你”,后來手術成功了,可惜病人因經濟原因及腫瘤復發最終放棄治療,出院前對我千恩萬謝,每次想起,都會讓我感嘆“現代醫學上還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難關啊”。另外,在工作時還應經常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個人覺得這是一種面對病人最寶貴的生命而產生的責任感,我們做手術,出一次意外或手術并發癥,你也許認為這只是1%或1‰,但對于具體的病人和家屬來說,那就是千真萬確的100%,所以我們任何時候也不能掉以輕心、馬虎從事,因為你面對的是病人最寶貴的生命。只有我們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才能做到苦盡甘來:“醫生是苦盡,病人則是甘來”。
四、勤學苦練,不斷提高專業技術
工作以來,本人深切的認識到一個合格的外科醫生除了應具備的以上的素質外,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超的專業技術是做好外科醫生的前提。____年受醫院領導委派,本人就讀于____,師從于____主任等,并以優異成績獲得____積極參加“____”等國內外及省地級組織的學術會議、培訓班,聆聽著名專家學者的學術講座,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加強業務理論學習,并通過學習查看訂閱的業務雜志及書刊,學習有關衛生知識,即時寫下相關的讀書筆記,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通過不斷的學習新的醫療知識和醫療技術及相關學科各項新進展,從而開闊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始終堅持用新的理論技術指導業務工作,能熟練掌握____診治及并發癥及合并癥處理,熟練診治外____,如____等。工作中嚴格執行各種工作制度、診療常規和操作規程,一絲不茍的處理每一位病人,近____年以來,本人在診治過程中從無誤診誤治及差錯事故的發生,工作成績得到病人、醫院領導、同事的肯定。
注重臨床科研工作,積極參加科內各項科研工作并取得相關成績,目前仍有相關課題工作,并能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總結臨床資料積極撰寫論文,目前有數篇論文待發表。同時認真完成各院校實習生及外院進修醫生的帶教工作,并能以身作則,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積極指導下一級醫生完成學習診治工作,并負責教學三基培訓、講課等,進一步提高自身基本理論知識。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我自己及組織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因此,積極投身臨床實踐很重要。實踐第一,一切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只能從實踐中獲得。智能和才能就表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但是為什么在同樣實踐機會的條件下,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成長的速度和程度又大不相同呢?勤奮當然是必需的,要勤于思考和認真學習。特別是到____新的工作崗位后,注意增強工作和生活的協調能力,向兄弟單位同道們虛心學習,增強知識,踏實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更加扎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不辜負組織上對我的培養和期望。希望,將來回首自己所做的工作時不因碌碌無為而后悔,不因虛度時光而羞愧。
謝謝大家!
述職人:____
2020年__月__日
醫生年度述職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大家好:
首先感謝大家能用一顆認真的心來聽我的述職報告,希望各位會因為我的報告而有一個好心情。
本人于____年到____醫院社區工作,____年____月被調入育新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26年來一直從事社區衛生工作,____年被聘為主治醫師?,F將本人任職以來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終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主導思想,堅持改革、發展和進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積極參加各項政治活動、維護領導、團結同志,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工作任勞任怨、嘔心瀝血、最重要就是對工作敬業。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認識到一個合格的全科醫生應具備的素質和條件。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加強業務理論學習,通過社區衛生工作學習有關衛生知識,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并多次在社區認真學習新的社區知識和醫療技術以及方法,從而開闊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始終堅持用新的理論技術指導業務工作,能熟練掌握社區的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癥的診治技術和公共衛生技能。工作中嚴格執行各種工作制度、診療常規和操作規程,一絲不茍的處理每一位病人,在程度上避免了誤診誤治。自任現職以來,無醫療糾紛發生。并且熱情接待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堅持把工作獻給社會,把愛心捧給患者。同時,嚴格要求自己,不驕傲自滿,堅持以服務醫務工作為重,遵守各項紀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樹立了自身良好形象。堅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救死扶傷的原則,做到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在社區工作期間,積極圍繞社區衛生工作方針,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為前提,以增強理論知識和提高業務技能為基礎,堅持走全科醫療和公共衛生工作相結合的道路,努力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自從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選擇了奉獻。醫務工作者從事的是救死扶傷的職業,曾被譽白衣天使和生命的守護神,可只有醫務工作者才知道實際工作中的艱辛?;厥走^去的工作,總的感覺是忙與累,但我覺得很充實;盡管付出了很多,但面對患者的贊許、夸獎和認可,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自任職以來,開展全科醫療和社區衛生工作。在衛生人員的培訓中提高了社區衛生工作能力,真正發揮了業務骨干作用。在社區工作期間,嚴格按照上級工作要求,認真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指標和計劃,為進一步完成社區衛生工作制定了良好的目標。積極配合主管領導,完成各項目標任務,配合各級領導,當好參謀,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積累了大量的實施材料,在省市抽查、評估、驗收時,順利通過。
學習、宣傳、落實衛生局社區衛生有關文件,整理收集有關材料,書寫版面,組織人員利用宣傳車到各集市、鄉鎮宣傳,散發宣傳材料,帶領同志們辦起宣教室,并幫助指導各鄉鎮辦宣教室或宣傳欄,為社區衛生相關文件的落實打下一定基礎。積極主動服務為不便于就診的患者提供主動服務。
自20____年本人進入育新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以來,團結各位同志,齊心協力、求真務實、大膽創新,不斷吸取先進的管理經驗,堅持走全科醫療與社區衛生相結合的路子,通過改善提高醫療水平,使社區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在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行風建設,注重思想教育,任人唯賢,積極發揮業務骨干帶頭人的作用,通過崗位責任制,職稱評聘分開等措施的實施,極大的提高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強化了主人翁意識。一年多來,社區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社會保健工作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極大地提高了兩個系統化管理率,使社區的各項工作有了新的飛躍。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