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36: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提問藝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探索遣詞煉字的奧妙,激趣。
如教《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戰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時,若教師隨便發問:這體現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學生乏味的。如果教師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讓學生思考:“笑了笑”、“笑起來”、“笑著”三者可以調換嗎?各表達了什么感情?這就具體多了,細微且有趣味,學生的思維會一下子活躍起來:“笑了笑”表現了志愿軍戰士態度謙遜和藹、胸懷寬廣美麗和“苦了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思想;“笑起來”表示志愿軍戰士對祖國的思念是刻骨銘心的;“笑著”表現了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并且,學生還可從“三笑”不可調換的語言事實中認識到何謂用詞準確的道理。
二、巧設“障礙”,制造“沖突”,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三、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切忌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戰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那么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戰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搶’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后,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么?"到這里,經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和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學生對戰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確了。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四、分層設問,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教者要站在高處,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層層深入的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也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五、巧妙設問,變“死”為“活”。
如《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學,優秀的教師不會滿足于使學生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和所體現的哲理上。他們會通過一些巧妙的設問,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實際生活中:同志在民主革命時期巧妙地應用了《愚公移山》這則寓言,說中國人民頭上也有兩座大山,指的是什么呢?待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發問,那么現在我們面前有大山阻礙嗎?若有,應是什么呢?讓學生展開討論。此時教師適時引導,我們堅信,只要像愚公那樣,下定決心,克服困難,堅持奮斗,我們的目的就一定能夠達到。這樣學生的思想就不會被課文的圈子所束縛,把死知識變成了活知識,思維也不會沿襲前人的老路,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總之,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注意提問的藝術,從激發興趣,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出發,一定會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