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53: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應用經濟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方法型、觀點型、隨筆型。教研論文,顧名思義,是以論證和闡述為主的。上述三種類型的經濟學論文雖然都要求以論證和闡述為主,但在具體的寫作程式上,卻又有明顯的區別。準確把握這種區別,有助于我們更快地寫好論文,
也有助于讀者閱讀理解。那么,這些經濟學論文各有什么重點和要求呢? 下面逐一分析。
這是一種介紹具體經濟學方法和經驗的論文。在經濟學實踐中,我們通常會摸索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應該說,任何一個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會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當這種方法和經驗相對成熟時,我們就可以通過總結和提煉把它寫成經濟學論文。這種論文的標題,通常是用《……的嘗試》(做法、應用、實踐、探索),或者是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勵學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嘗試》《“自學——質疑——釋疑”的閱讀經濟學的應用》《用經典范讀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經濟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闡述運用方法的依據
現在經濟是一個熱門話題。2018年9月中美展開了多次經濟貿易論點,經濟學家都大放異彩。而經濟學論文開頭是與題目一樣重要的,好的開頭即成功了一半,特別對于論文答辯而言,評委最關心的內容無非是題目 、摘要和開頭,如果論文開頭可以準確體現出論文主要研究內容,是非常出彩的。對經濟學論文而言更需要將有效的信息體現在開頭中。
2.介紹方法的實施過程
這是經濟學論文的重點部分,必須對方法作詳細的敘述。介紹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有的方法是漸進式的,有邏輯順序,這就應該按邏輯順序一步一步地介紹;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沒有嚴密的邏輯性,這就可以根據先主后次的順序來介紹。在介紹時,小標題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詞語,也不要用表示結果的話來代替操作,要盡量用操作性的語言,直接寫明怎么做。比“如每學期向學生推薦三篇時文美文”,如果換成“用時文美文陶冶學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紹過程時,最好用小標題,分條列項。如果操作步驟較多,在小標題下還可以再分幾個方面來說。總之,方法的介紹要有層次性,力求讓讀者讀起來方便。
3.陳述方法實施的效果
一種科學而新穎的方法實施后,往往會取得理想的效果。作為方法型的經濟學論文,有必要把效果陳述出來,以引起讀者的關注。效果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對顯性的效果,能夠用數據說明的,盡量用數據;對有些無法用數據說明的,可舉例說明,選擇一兩個典型事例。陳述效果時,最忌諱的是光說些大而空的話,比如“提高了積極性,激發了興趣”。用事實說話,讓人心服口服,是這一部分的關鍵。當然,陳述的效果必須與實施的方法相關,不要把與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統統扯上去。
4.陳述應注意的若干事項
某種方法在實施過程中,肯定會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問題,比如本來以為某個環節很簡單,實際上卻非常復雜,或者本來以為學生很感興趣,可實際上興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實施時,必須有充分的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而這些,對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可能不會注意。總之,某種方法在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要特別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讀者走彎路。這部分可簡單些。
【參考文獻】
[1]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3]鄭長德.世界不發達地區開發史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齊良書.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5]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對發展經濟學的反思[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7
參考文獻
[1]王緝慈.我國制造業集群分布現狀及其發展特征.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06):29-33.
[2]魏守華,邵東濤.論中小企業集群的區域營銷.商業研究,2002:113-115.
[3]宋醫生.中國農業生產專業區發展的分類研究[J].臺北農業探索,2004,(l).
[4]劉春玲.我國農業發展的對策[J].創業技術2005,(6).
[5]梁海燕.農村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地方政府的作用[J].農村經濟.2005,(6).
[6]劉厚良,全勇.上海金融產業發展的鉆石理論分析[J]城市管理,2003(6):9-11.
[7]劉穎琦,呂文棟,李海升。鉆石理論的演變及其應用[J].中國軟科學,2(X)3(10):138-l44.
[8].高峰,介秀華.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形成機理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08(6):12-16.
[9].高峰,朱景麗,王學真.基于垂直供應鏈的農業產業集群競合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67.
[10].高文巖,孟憲忠.論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產業集群的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06(2):340-342.
[11].龔學琴,張洪吉,農業產業集群最新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論壇,2008(18):124-125.
[12]豐立祥.區域生態產業鏈的形成與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13]尹慧軍.邯鄲市農業產業集群的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9.
[14]王建國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
[15]李建平。岳正華提升我國農業市場競爭優勢分析——基于鉆石波特理論的啟示[J]財貿經濟2004(5)
[16]張建華.產業集群識別標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6)
[17]李廣志.產業集群識別與選擇分析[J].人物地理2006(6)
[18]宋東亞,韓國巨.農業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建業[J].現代科技,2006(5):80-81.
[19]杜大海.寶坻區發展立體種養-實現社會、經濟雙贏.華北日報,2011-11-10.
[20]王大郅.東北郊區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21]王昭君,趙破曉.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構建[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72-74
[22]肖興志,張嫚.產業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23]李天成.農業產業集群識別及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論壇.2014.8.
參考文獻:
[1]譚崇臺.發展經濟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1.
1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閾限概念分析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運用回歸模型分析數據的方法論學科,本科階段的初級層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涵蓋計量經濟學數據、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回歸估計量的理論,異方差、序列相關等。根據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將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具體可歸結為以下3組概念:第一,回歸假設。回歸假設是為分析回歸結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設,在不同數量的假設下能夠得到回歸系數估計量的不同性質。回歸假設是整個回歸方法的基礎,一切回歸有關的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都和回歸假設緊密相關,同時違反回歸假設的情形也是計量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重點,因此回歸假設是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之一。第二,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評價估計量的基本標準,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歸理論的核心,整個初級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最終都歸結為回歸系數估計量的這3個性質,同時,這3個性質又與回歸假設緊密相關,故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之二。第三,異方差。異方差是違背回歸同方差假設時的回歸結果表現,無論對于橫截面數據還是時間序列數據,異方差的出現是回歸分析的常態,因此對于異方差的檢驗和修正是初級計量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金融實證研究中需要關注的基本問題,故異方差是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之三。以上三個閾限概念是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理論的關鍵,同時在概念上具有緊密的聯系,下文將基于此探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式。
2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注意事項
由于獨立學院的教學方式主要強調理論與方法的應用和實踐,因此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總體原則仍立足于閾限概念的理解與實際運用,具體地,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了突出3大閾限概念,在首節導論課即向大家提出3大閾限概念,在介紹回歸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時,詳細的說明每個假設的用途,使學生理解每個假設的目的和本質,進而在回歸估計量三個性質的教學中把握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體條件,并明確理解異方差這一違反假設的情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以充分的時間介紹三大閾限概念及其聯系,從而建構整個計量經濟學的知識和方法體系。第二,運用軟件展示閾限概念的具體應用。獨立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應完全從應用性角度出發,運用軟件展示計量經濟學概念、原理和方法。對于3大閾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時間解釋概念產生的原因與本質,而60%左右的時間結合典型例題講解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軟件如Eviews解決具體的回歸分析建模和假設檢驗問題。第三,通過嘗試撰寫學術論文強化閾限概念的綜合運用。撰寫實證性的學術論文是進行計量經濟學方法綜合訓練的較好途徑之一,可以通過讓學生從選擇題目開始,通過收集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參數估計,假設檢驗以及進行可能的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檢驗和修正等等來感受計量經濟學解決綜合問題的方法和程序,通過寫作論文的方式加以體現,然后交流討論,以深化對計量經濟學閾限概念的理解。計量經濟學教學經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具體設計,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
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獨立學院,也是我國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獨立學院之一。計量經濟學課程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大三上學期開設。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以提高學生建立回歸模型能力為教學目標,基于Eviews軟件進行教學,每周教學學時為理論(教師講授)與上級實驗(學生練習)各2學時,特別注重學生對計量經濟學閾限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對研究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具有借鑒意義。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為傳統的初級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教師在講授回歸假設時著重解釋回歸假設的設立目的與合理性,并通過軟件講解回歸假設的驗證,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回歸假設。在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學中,通過詳細分析三個性質所依據的不同假設,使學生理解三個性質所應具備的條件從而掌握線性回歸估計量理論。特別地,專門安排約10學時左右的實驗課進行計量經濟學論文撰寫與分析的交流,要求學生自選題目,收集數據,建立回歸模型,進行估計并檢驗異方差、序列相關以及模型設定問題,寫作小論文并在課堂上展示交流。為評價教學效果,選取2010級學生1個教學班共24人進行滿分為5分的教學滿意度打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全部項目的滿意度均達到97%以上,總體平均滿意度超過99%。由此可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應用統計課程的教學效果非常成功。
4結論
回歸假設、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和異方差是計量經濟學課程的三大閾限概念。基于閾限概念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在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運用軟件展示閾限概念的具體應用以及通過嘗試撰寫學術論文強化閾限概念的綜合運用。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閾限概念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方式對獨立學院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具有很好的適用性及學生滿意度。
作者:孫鈺單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1.現實性原則
經濟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一門“經世致用”之學,它與實際生活結合極其緊密,具有顯著的應用性特色。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經濟學論文選題時必須考慮研究的問題有無現實意義,要借助選題將所學理論與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通過分析研究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在論文選題時必須關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現實問題,特別是經濟改革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譬如房價過高、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就業問題等都可以作為研究的領域,作為論文選題的內容,這對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2.專業性原則
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作為學位論文,選題理所當然應與學生所學專業和所要申請的學位掛鉤。同時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四年所學專業知識的一個檢驗和總結,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體現,這也要求論文選題要緊緊圍繞經濟學科,體現經濟學的專業性。對選題而言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專業領域內選擇確定論文題目。由于經濟學本身具有研究面寬的特點,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現選題偏離專業領域的情況,因此在選題時更要找準經濟學的切入角度,保證選題與專業的相關度。二是要體現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征的分析方法,譬如實證分析、邊際分析、均衡分析、靜態分析等,如果能在選題中有所體現,更能反映經濟學專業的特點。
3.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是指畢業論文的選題一定要切合實際,具備完成選題的主客觀條件。具體來說,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專業所長等主觀條件的角度判斷學生是否可以駕馭選題。譬如,當一個不擅長經濟計量分析的學生面對一個計量分析的選題時,一定會因難度過大而感到難以勝任,這顯然不符合可行性的原則。其次,必須從選題本身的工作量、理論難度和深度、指導教師水平、圖書資料查詢條件、論文完成的時限要求等方面評估完成選題的客觀條件是否具備。以資料的可獲取性為例,經濟數據中省、市級以下的數據一般很難獲取,往往需要進行實地調研而且調研工作量極大,本科學生往往很難獨立完成,缺乏數據的情況下,選題再好也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
二、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面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選題確定過于隨意
一方面,不少老師存在“重研究生論文,輕本科論文”的思想,開題以前老師實際介入并不多,往往交由學生自主選題,沒有給予相應的交流、指導和建議;另一方面,本科學生“重工作,輕論文”,第七、八學期正是學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階段,很多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應聘、工作實習和備考方面,無暇顧及畢業論文;還有一部分學生自認為學業已成,將來從事的工作與論文研究的內容無關,抱有走過場的心態。凡此種種,對論文選題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花功夫搜集資料并斟酌選題,臨近開題時往往隨便選一個題目應付了事。在開題答辯中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個學生信口說出一個選題,卻對該選題的研究意義、文獻綜述、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茫然不知,當老師指出其選題存在問題時,學生會立即將選題更換成另外一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題目,選題的過于隨意增大了題目的不確定和變動性,最終會累及論文質量。
2.偏好大選題,涉及面過于宏觀
較之其他專業,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過大、過泛的現象尤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與學科特點相關,經濟學研究分為宏觀、微觀部分,宏觀經濟學研究經濟中有關總量的決定及變動,涉及的是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大”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形中會強化這種“大”問題的心理暗示,選題時就會貪大求全,動輒冠以“中國”或“我國”的字樣;二是學生往往擔心選題太小沒有東西可寫,認為宏觀選題題目大、外延廣,寫作時順著每個外延發揮一下,就可以達到論文要求的篇幅,因而選擇了過寬過大的題目。比如“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選擇”“試論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等選題,這類選題本身包括了多維度和多層次,要求研究者對各個層次、各個維度的問題有清晰和準確的認識,本科生的理論水平和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認知能力顯然達不到這一要求,過于宏觀的選題寫出來的東西往往缺乏深度、沒有重點。
3.選題范圍狹窄,題目相似度高
其實經濟學涉及面廣,又貼近社會生活,現實中有眾多問題值得研究,即使是同一個問題,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應該說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論文選題空間,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的范圍和題目應該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或者是因為指導老師連續幾年給學生的題目缺少變化;或者是因為學生相同的專業背景使他們的學術思維、研究視野趨于一致;或者是因為學生主要通過圖書館資料檢索,趨同的選題手段使那些點擊率高且參考文獻多的選題容易中標,結果就是選題往往集中在幾個話題上,題目“扎堆”且重復率高,很難做到教育部要求的學位論文“一人一題”。比如人民幣升值、期貨市場、中小企業融資、貿易壁壘等都是近年學生熱衷的選題,連續幾年的畢業論文都可能出現相同的選題,甚至同一年同一個答辯小組中的題目也可能完全相同或僅有一兩字之差。
4.缺乏經濟學思維,選題偏離專業方向
目前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中仍存在部分偏離經濟學專業的選題,譬如“校園超市的營銷分析”,這個題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營銷專業的題目,基本看不出經濟學的專業特色,嚴格意義上就是一個不合格選題。但如果把它改成“校園超市的壟斷市場分析”,從題目就可以看出該選題是運用西方經濟學微觀理論中的壟斷市場理論分析校園超市,無疑凸顯了經濟學的專業特色。第一個題目之所以出現專業偏差,除了指導老師把關不嚴之外,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經濟學思維。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結論。經濟學教育除了傳授經濟學理論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和掌握經濟學思維方式,并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分析經濟問題,形成關于社會經濟現象或經濟問題的解釋。但現實中有部分學生及至畢業也沒培養起經濟學思維,在選題時,面對經濟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找不到經濟學的切入視角,導致選題與專業相關度不高。
三、提高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質量的建議
1.前置選題工作,夯實選題基礎
針對學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無暇顧及論文的情況,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將畢業論文選題的時間安排適當前移。比如在學生一進入大四階段,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在三年級就讓學生進入選題環節,提早確定指導老師,通過與指導老師交流溝通,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可以早一步確定論文大方向。再有意識地將課程設計、社會調查以及專業實習等實踐環節與畢業論文結合起來,同時熟悉相關的理論分析方法和工具,展開文獻檢索和閱讀,從中搜集和積累相關資料,隨著對相關問題認識和了解的不斷深入最終確定選題。前置選題工作的好處是給予論文選題環節充裕的時間保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斟酌并熟悉相關的知識領域,為提高選題質量打下扎實的基礎。
2.強調畢業論文重要性,進行選題環節專項輔導
應以院、系或專業為單位,召開畢業論文動員會,宣講畢業論文的作用、價值和要求。強調畢業論文的寫作不僅是學生總結、檢驗、深化所學專業知識的過程,更是訓練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工作或更深層次研究奠定基礎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指導論文不僅是培養目標要求的職業責任,還是反映教師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更是一個向學生學習提高自己的機會。總之,只有師生思想上高度重視,才能通力配合選出好的題目,做出好的文章。可以為學生進行選題方面的專項輔導,教會學生如何選題。譬如,通過舉辦講座有針對性地講解選題原則;結合以往的論文題目說明選題如何找到經濟學的視角,如何以小見大、挖掘深入;尤其要注重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法的介紹。在多種選題方法當中,相對適合經濟學本科學生、值得推薦的方法有以下兩種:第一是實踐選題法。即在社會實踐、經濟調研和專業實習中,了解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趨向,通過調研取得第一手資料,以此作為選題的依據。第二是查閱文獻法。即確定感興趣的領域,閱讀該領域內權威的專業文獻資料,了解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那些該領域中尚未解決的課題或許就是選題方向。
3.強化選題階段的導師作用,重視任務的落實與檢查
針對指導老師在選題階段作用缺位的情況,要強化導師的指導作用。指導老師要及早進入角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不能坐等學生上門詢問,而應主動了解學生的專業興趣點,介紹獲取與選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的渠道。向學生推薦綜述性或經典的文獻,幫助學生分析調查研究、搜集數據的難易程度,啟發學生尋找經濟分析的角度和需要運用的實證研究方法,幫助學生對選題可行性給出基本判斷,避免選題的盲目性。針對學生不重視選題工作的情況,指導老師要通過布置給學生任務的落實與檢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可以讓學生就閱讀的文獻資料、關注的經濟熱點問題寫出綜述,專業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寫日記、寫報告,以此督促、推動學生發現問題,找到自己的視角;還可以要求學生跟老師通過郵件或電話定期匯報,在和老師交流中也可能就會找到合適的選題。
4.組建專家團隊,為選題質量最后把關
關鍵詞:實驗經濟學;經濟實驗;應用前景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2-0022-02
1 引言
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實驗室中的實驗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經濟學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傳統的經濟學一直被認為是一門先驗性的社會科學,而不是理論與觀測相互影響的觀測科學。這是因為經濟學是一門復雜性的學科,這一復雜性既來自于復雜的外在環境,更主要來自于人的因素。人們似乎很難在實驗室中建立可重復的經濟環境,所以人們一直普遍認為實驗室中的實驗研究只能用于“硬科學”,而不能用于經濟學。直到19世紀80年代,經濟學才將試驗的方法引入經濟學研究中。目前實驗經濟學已經成為經濟學中的一個新的分支,被列入《經濟學文獻雜志》的分類體系中。
2 文獻綜述及實驗經濟學的發展
實驗經濟學是在受控制的實驗室條件下,分析行為主體的經濟行為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經濟學家在挑選的受試對象的參與下,按照一定的游戲規則,并給以一定的物質報酬,以仿真的方法創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一種實驗室環境,不斷改變實驗參數,對得到的實驗數據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檢驗已經有的經濟理論及其前提假設,或者發現新的理論及為一些決策提供理論分析。
實驗經濟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738年波努利提出的“圣彼得堡悖論”,但是經濟學家開始認識到實驗可以在經濟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則是200多年后的事了。1948年,著名經濟學家張伯倫在哈佛大學創造了第一個課堂市場實驗,用以驗證市場的不完全性。張伯倫的學生史密斯很受啟發,開始深入研究經濟學的試驗方法。他用試驗方法檢驗價格理論,提出經濟學領域的“風洞試驗”,并具體提出了實驗設計的五項原則,首次把實驗經濟學引入到教學中,為實驗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驗經濟學的發展階段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世紀30-50年代),是實驗經濟學的早期研究。主要包括Thurstone(1931)、Mosteller和Nogee(1951)以及Allais(1953)等對個體決策的實驗研究,Nash(1950)、Dresher和Flood(1952)以及Schelling(1957)等對博弈假設的實驗研究,Chamberlin(1948)、Siegel和Fouraker(1960)等對市場組織的實驗研究。這一時期的實驗研究缺乏思想上的指導,對實驗的結果持懷疑態度。
第二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是實驗經濟學的發展成熟時期。除了上述所說的人外,Charles Plot和Michael Levine(1978)的工作揭示了議程對選擇機制結果的影響。把實驗方法擴展到公共選擇和政治經濟學領域。在Charles Plot和Vernon Smith的努力下,實驗經濟學建立了初步的理論體系,在方法論上也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第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是實驗經濟學框架大體形成的時期。行為理論的成熟、合理的預期理論和計算機的應用為實驗的進行創造了有力條件,使實驗結果更為可靠。1998年,專門刊登實驗經濟學論文的期刊(Experimental Econmics)創刊,標志著實驗經濟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2002年弗農•史密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使實驗經濟學正式邁入主流經濟學的行列。
3 經濟學的實驗方法與應用
3.1 經濟學的實驗方法
3.1.1 實驗設計
經濟學理論的實驗不可能完全復制出現實經濟的運行過程,因此經濟學家一般通過演化模擬分析和方針技巧來構造出與實際環境相似的實驗室環境,讓實驗者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做出反應。在實驗設計階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確定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2)確定實驗條件的基本要素;
(3)選擇和確定作為處理變量的關鍵因素和重要的干擾因素;
(4)為被實驗者準備“實驗說明”;
(5)進行測試性實驗;
(6)根據測試性實驗改進或者簡化“實驗說明”以及實驗條件。
3.1.2 比較和評估分析
首先,將“效率”作為比較標準。普洛特和史密斯將效率定義為被試的報酬總和與最大可能報酬的比率,并把它作為比較分析互相競爭理論的依據,探討對理論模型標準的改進。
其次,采用獨立自動變量。在實驗中要獨立的變動每個自變量,獲得每個自變量對因變量作用的準確數據,并進行數據分析。
最后,評估結論建立在概率分布的基礎上。現實生活中的人不可能始終處于理性狀態,非理性會使人的行為無法預期,因此經濟理論的實驗數據一般呈概率分布狀態,評估出的結論是用結論與其概率密度的乘積來表示。
3.1.3 運用行為和心理分析來解釋實驗結果
經濟實驗是以社會中的人作為被實驗者,而并非假設中的“理性人”,所研究是理性與非理的統一。因此,要借助行為與心理分析的方法,通過運用展望理論、心里間隔理論等行為心理理論,來分析實驗中出現的非理性現象。
3.2 實驗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實驗在經濟學中主要有三種用途:理論的驗證與評價,尋求新信息和新思想以及驗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3.2.1 理論驗證和評價
對各種經濟理論進行實驗檢驗,是實驗經濟學最為重要的作用。當對某個問題只存在一種理論時,可以通過實驗找出解釋這個理論的條件,并檢驗理論的效力,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存在偏差,并且這種偏差大到無法用隨機或簡單誤差來解釋,則這個理論就應該受到懷疑;當對某個問題存在多種理論時,通過設計一個能使不同模型得出不同預期結果的實驗,可以比較和評價各種相互競爭的理論。
3.2.2 尋求新信息與新思想
實驗經濟學已在實驗中引入原有理論忽略的因素,探索并發現新的理論。推進一個理論向前進步的一種重要途徑就是設計實驗,構想需要探索的實驗情景,然后觀察到底會發生什么,以此來搞清楚前進的方向。
3.2.3 驗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在經濟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僅僅從理論上思考是不夠的,而設計一個恰當的實驗可以為問題的實際解決提供有益的參考。例如,在政策推行之前,通過實驗來檢驗政策可能帶來的效果,能夠明顯的降低政策的試錯成本,為政策的真正推行提供決策依據。
4 實驗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實驗經濟學在我國起步較晚。1994年,汪丁丁教授發表的“實驗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建設”一文是我國最早介紹實驗經濟學基本理論的文章。蔡志明(1997)、余劍梅(1999)、高宏禎(2003)等也對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和研究領域作了系統介紹,并闡述了其經濟學方法論的意義和應用,介紹了實驗經濟學中的“最后通牒博弈”、“雙向拍賣市場”等模型。
除了對實驗經濟學的總體介紹外,我國學者也逐步借鑒國外已有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模仿性質的實驗研究。孫志明、黃民翔和遲峰(2004)設計了電力競價實驗,考察了按系統邊際價格結算和按報價價格結算兩種模式對市場電價水平的影響。金雪軍、楊曉蘭(2004)構造了一個信息完全對稱的實驗室證券市場,利用來自中國的實驗數據對理性預期理論的有效性進行了檢驗。
其實,我國的每項改革方案的出臺和經濟政策的實施幾乎都需要“實驗”,比如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特區、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等。以我國二十多年來的金融市場改革為例,金融領域的改革同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循序漸進,遵循著“試點――推廣”的思路進行,不斷地試錯、完善,這本身就是一種實驗的思想。中國金融改革按階段一步步向前發展,每階段的改革之前都要對前階段改革實驗的利弊進行總結,來指導下一階段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當然,中國的經濟實驗與實驗經濟學的經濟實驗還是有一些區別。中國的經濟實驗一般是首先放在某個地區或單位來進行,即在綜合的、在真實環境中實施的嘗試,一般周期比較長,對實驗結果的解釋彈性大。而實驗經濟學的實驗則是放在實驗室的仿真的環境下,可以對影響因素進行控制。可以說實驗經濟學的經濟實驗是一種小試,而中國的經濟實驗是一種中試乃至大試。
5 實驗經濟學在中國的應用前景
5.1 實驗經濟學可以為我國的經濟改革提供有效的指導。
實驗經濟學中“風洞”方法的應用可以說是最具有應用價值的方面,即在某項經濟改革實施前可以先在實驗室里進行模擬操作。例如在決定是否放開電力市場,是否對公共部門實施私有化、民航機票價格改革等問題上進行實驗。中國目前正處在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中,實驗經濟學的出現為我國經濟改革模式的制定提供了先導性平臺。目前中國的經濟試點具有地區性,容易受到當地風俗習慣、政策、經濟基礎的影響,在向其他地區的推廣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較大的偏差,應該尋找更好、適用性更廣、成本更低的試點方式。
與我國傳統的試點改革相比,實驗模擬具有成本小、準確度搞、適用面廣等優點,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不同人群中重復進行,以此找到規律性的問題。通過實驗,可以找到許多規律性的內容和人們行為的共性特征,將其運用到政策的制定中去,從而避免地區改革試點中適應性不廣的問題。
5.2 實驗經濟學在我國價格機制和市場機制的建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史密斯認為,市場經濟和價格機制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它將無數個人利己的綜合作用反映在一個參數中。以我國股票市場為例,很多經濟學家都對股市進行了研究,但效果不大。因為股市中的每個人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是理性的,容易出現金融泡沫現象。原來傳統的研究并沒有對股市中的個進行深入研究,實驗經濟學能夠使我們在可控制的實驗環境下觀察個體的決策行為,對證券交易制度的有效構建具有極為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5.3 實驗經濟學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將會起到重大作用
雖然實驗經濟學傳到中國的時間并不長,沒有多少人了解它,但已引起了中國足夠的重視。1994年,中國人民大學陳禹教授發起成立了我國第一家經濟科學實驗室。目前,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暨南大學等國內大學的經濟學院或管理學院都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學實驗室,旨在將實驗經濟學方法引入我國的經濟學研究中。相信隨著實驗經濟學知識的普及和有關政府部門的扶持,實驗經濟學將會成為我國大學里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可以改變目前國內純粹地鉆研經濟學理論的現狀。
6 結語
與傳統經濟學相比,實驗經濟學不僅拓寬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構建了連接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橋梁,同時也使得經濟學的研究更具有實踐性和趣味性。隨著實驗經濟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以及更多的研究者參與到實驗經濟學的研究中來,實驗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必將越來越廣,為人們的經濟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弗農•史密斯,李建標等譯.實驗經濟學論文集[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2]Smith,Vernon L.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111-137.
[3]Chamberlin,Edward H.An Experimental Imperfect Marke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8.
[4]楊華. 實驗經濟學的起源及最新發展動態[J].中國市場,2006,(32).
有關西方經濟學論文范文一: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分析
一、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材的不確定性
西方經濟學教材種類繁多,如國外原著和翻譯版,比較經典的有曼昆、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和平狄克等的《經濟學原理》,國內高鴻業、梁小民、黎詣遠的《西方經濟學》,還有很多高校學者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獨立院校發展的時間較短,目前市面上很少有針對獨立學院特點而專門為獨立學院學生編寫的教材,所以很多獨立學院依然采用校本部所指定的教材,但是普通本科院校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注重培養的是理論型人才,而獨立本科院校在經濟學課程中則需注重培養應用型的人才,這樣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大多采用高鴻業主編的教材,該教材邏輯性、推理性、完整性都很好,長江大學文理學院也一直采用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適應,因為高鴻業版本內容較抽象,數學理論使用較多,案例太少,對獨立學院學生來說太難,苦于無其他適合的教材,因此依然采用。
(二)獨立學院學生數理基礎較差
由于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在學術規范上又偏重于用大量的數學語言表現,因此,在學西方經濟學之前需先修經濟數學。從獨立學院招生情況看,經管類專業招生文科生比重較高,以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為例,2011年經管類專業招生情況看,文史類招生人數高達理工類招生人數的4倍。工商管理專業文史類招收40人,理工類招收10人。整體而言數理基礎較差,所以西方經濟學歷來是學生感到頭疼的課程,學生在剛接觸經濟學時,興趣非常濃厚,當微觀經濟學開始涉及數理推理時,有些同學不堅持,到后來逐漸放棄,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不理想。
(三)獨立學院教師隊伍年輕型
獨立學院的辦學機制,開始是依托本部專任教師,只應聘輔導員。但由于依托本部教師上課,因對其約束力小,很多教師應付了事,同時對學生有比較心理,認為獨立學院學生不如本部學生好。這種依靠本部的機制在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很多問題時,因此開始轉向自身應聘專任教師隊伍的機制。獨立學院是年輕的,獨立學院的教師隊伍更是年輕的,以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為例,自聘教師90%都是講師職稱。西方經濟學教學要求非常高,大多高校承擔該門課程的都是教授職稱或是非常優秀的講師。自聘教師基本是高校畢業直接參與教學的碩士研究生,教學經驗不足,實踐能力有限,這必然影響教學效果。另外,從各高校教學大綱的教學方法看,基本都是講授,教師教學方法較單一。這種教學形式忽視了學生主動參與的必要性,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只滿足于理解和記憶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能通過恰當舉例,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理論,如邊際效用論、博弈論、企業競爭等,但宏觀經濟學的例子就較難,易過時,即使通過一些實例使學生理解了某一理論,學生往往也不能運用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釋當前的熱點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學生對社會了解的缺乏,理解教學內容的難度加大,更談不上獨立進行社會調查和獨立分析問題并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所以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堂上,往往事倍功半,教學效果不佳。
二、提高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方向
(一)選擇合適的教輔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2005年以前就進行了獨立學院教材建設的調研工作。2005年1月開始聯合有關高等院校,著手組織編寫全國性的獨立學院系列教材。但至今未出現一本優秀的被大多獨立學院都采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所以高鴻業主編的教材依然被廣泛采用。基于此情況只能備好輔導資料,如茅于軾的《大家的經濟學》、《生活中的經濟學》;梁小民的《小民說話》、《小民說經濟》;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等,還有一些經濟論壇,中經信息網等資料都可以作為輔導材料。但是,我國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教材內容很難跟上時代,跟上國情,我國《西方經濟學》才出版到第5版,而薩繆爾森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已到第17版。因此,選擇國內教材,特別是宏觀經濟學,教師必須時時更新教學資料,關注時事結合理論分析,學生才容易接受。作為教學名師,南開大學教授顧沛指出教材不是編出來的,是教出來的,來回反復修改,來回磨。好的教材起到引導點睛的做用。因此,應集獨立學院優秀教師及我國經濟學者之力磨出一本適合的優秀教材。
(二)正確對待學生
從高考招生錄取看,獨立學院學生整體基礎較差,學生已經進入學校,在此方面已不能強求,因此根據現有的條件,提高他們的大學學習熱情是非常重要的。1.尊重學生獨立學院學生心理比較脆弱,特別是有些因高考失利到來的同學,不僅需要輔導員的幫助,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正確的引導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他們,只有尊重他們,他們才更愿意合作,教學過程是教與學共同進步的過程。剛開始學西方經濟時,學生滿懷著喜悅和憧憬,在他們看來學經濟學和錢有關,當講到需求與需求量的區分和彈性概念時,理解差的學生開始跟不上,因此應該放慢進度。作為授課老師,盡量認識學生,讓其知道教師對他的尊重和認可,多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這樣為后續的深入教學工作奠定基礎。2.加強練習西方經濟學習題練習不可少,王則柯老師上中級微觀經濟學提到,如果平時不做練習就不用參加考試,因為即使參加考試了,結果也是基本都不會做。要求學生上課時都必須準備草稿紙以備畫圖和計算,同時讓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習題,在摸索中前進。常言笨鳥先飛,只有加強課后練習及習題集的練習,才能更好掌握專業術語和更深理解基本原理。教師也應趁熱打鐵,及時指導,吩咐安排監督完成,嚴格要求學生。
(三)提高年輕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1.建立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課堂教學以講課為主,討論為輔,課外教學專題講座和實踐教學并用,以科學、生動和靈活的講授方式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根據教學進度的需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準確詮釋課本內容,穿插案例教學,使課堂生動有趣。微觀經濟學案例較多,特別是效用論和博弈論,學生經常津津樂道。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其參與討論熱點話題,主動思考。如:當前通脹對自身有什么影響;國家如何解決就業問題;十二五規劃期間怎樣調整經濟結構等,讓其為國家獻策,培養主人翁精神。課外之專題講座,既可以請企業單位的經濟管理人才,也可以請地方著名的學者作報告拓寬學生的眼界,了解經濟前沿,把握時代方向。注重實踐教學,通過實地調研,深入社會才能了解社會,分析問題才能更透徹,才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寒暑假參與企業的生產,了解企業的成本,分析企業的長短期利潤。鼓勵學生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建立課題研究。如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建立了學生創新基金,學生已成功申請了《荊州市區域競爭力調產研究》、《荊州市優勢產業選擇》、《關于提高荊州市農民收入的對策研究》等基金,培養了他們查閱文獻、實地調查、數據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建立一師一導制
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擦出思想火花。獨立學院教師普遍年輕,教學及科研水平有限。專任教師少,及時交流提高的機會就少。因此,在節約獨立學院辦學成本的基礎上,可以聘請退休的優秀老教師,建立一名老教師帶一批年輕教師的制度,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提供條件,為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要想講好西方經濟學,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包括經濟數學、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等很多知識,還必須有社會經驗的積累。因此導師對教師的每月一評,周周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年輕教師申請科研時能提供有用的建議,提高命中率,對教師的發展和學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3.激勵機制的建立
獨立學院年輕教師為了生活,承擔了大量的課程,課時量較多,如此,教師又有多少時間思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體系、教學方法呢?資源是有限的,承擔教學任務過多,必然科研水平就欠缺。教學和科研對于教師來說都是不能或缺的,他們相互影響。基于這種情況,一些院校限制教師的選課門數和周課時,但這種方式必削減教師的積極性,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因此,關鍵在于學校建立怎樣的激勵機制。如:獲得教學質量優秀教師的物質獎勵;鼓勵教師科研給予適當的工作量,提供教師外出培訓和考察的機會,讓教師有歸屬感。
三、結束語
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因此,對于獨立學院來說,可以大量吸取前人的經驗,但要充分認識獨立學院問題的特殊性,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各學院還需不斷的探討,如:如何建立有效的長效的激勵機制?如何核算導師工作量?這些具體問題解決不好,必然影響教學質量的長期性。
有關西方經濟學論文范文二:西方經濟學教改思路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與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學科流派眾多,學生難于區分差別。西方經濟學是我國高校經管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之一。英國的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初版于1776年,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的誕生,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確立,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經濟學產生了持有不同觀點的學派。例如,以阿爾文漢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羅薩繆爾森(PaulSamuelson1915-)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以瓊羅賓遜(JoanV.Robinson1903-1983)、尼古拉斯卡爾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以羅伯特韋內克洛委爾(RWClower,1926-)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學派;以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等。正是因為這種百花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況,經濟學才得以長足的發展,各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和現實發展得以緊密結合,關于同一經濟問題,不同的學派也給予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是對于我國傳統教育培養的高校學生,也很難理清思路去辨別哪種理論是主導的,這就對學生的課后閱讀和對理論體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多樣,學生難于理解掌握。與其他經管類課程不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多樣,它包括:實證分析、規范分析、數理公式分析、幾何模型分析等等。實際上,該門學科大體上分成三種層次:經濟學原理或經濟學基礎、中級微宏觀經濟學、高級微宏觀經濟學。層次越高理論體系中包含的數理知識和模型說明就越多,歷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多產生在經濟學模型的建立與分析領域。這對首次接觸到經濟學的高校學生同樣是個考驗,因為同學們在從前的學習中已經習慣文和理的區別,把二者有機的結合是一個大的挑戰,一旦對數理模型失去信心,經濟學是學不好的。
(三)理論體系龐雜,初學者難于分清脈絡。西方經濟學涉及到微宏觀兩個大的門類,而兩個主要門類之下有劃分成諸多的章節,實際上作為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涵蓋了幾乎所有其他專業課的基礎知識,比如:微觀經濟學包括消費者需求理論、生產者理論、效用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微觀經濟政策等;宏觀經濟學包括了宏觀經濟總量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理論等。如此多的理論體系讓學生在一次的教學周期內掌握,融會貫通,分清知識脈絡,學生的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
(四)知識體系更新迅速,教師難于及時調整。由于經濟學的學科特點,要求相關的理論知識必須和現實的發展緊密結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該門課程的理論體系相比其他學科更新較快。國外的西方經濟學的教材幾乎每一兩年就要再版,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已經發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學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經濟學》著作,被稱作最受歡迎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已經發行了第五版,幾乎兩年就會改換版本。這種版式的調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斷更新和理論知識的改動與補充。任課教師必須要及時掌握知識點的更新、新理論的補充及案例的調整。由于西方經濟學的諸多特點,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開拓新的教學方法、采用有效地教學模式是任課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一味的板書和講解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時甚至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二、對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幾點改革建議
(一)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科研水平是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根本。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的質量和高度決定了教學的效果。任課教師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去讀透該門學科的經典著作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凱恩斯的《就業、貨幣、信息通論》、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等;要與時俱進地閱讀權威期刊的論文,掌握國內外的經濟動向;要通過觀察和調研,更多地去研究經濟學理論與現實問題,從而提高自己對理論體系的理解與掌握,講課時才會厚積薄發、行云流水,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和靈活的教學方式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課堂教學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而這些方法的使用要和課堂的講授內容相結合,隨時隨地調動學生的興奮點。首先,經濟學的經典教材都是以案例為基礎的,在大量運用案例的同時,有效地把經濟學理論傳輸給學生是經濟學課堂教學的最大特點。作為任課教師,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案例,讓學生在現實基礎上了解掌握理論。例如生產者理論中可以用一個大公司通用汽車的案例貫穿始終;國內生產總值的講解可以采用上年度本國的實際數據作為案例;基尼系數可以用我國與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比較的真實數據作為重點講解。其次,互動式教學法是適合經濟學課程的重要教學方法。隨時隨地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能夠及時把握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課堂教學的難點與重點。作為大學教師,保持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是營造良好課堂氣氛和學習氛圍的關鍵所在。經濟學的很多理論都是具有爭議或屬于某個流派的,這也正是該門課程的魅力所在,學生可以有自己的意見與見解,老師如能適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無疑對學生是莫大的鼓勵,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又實現了教學目的。再次,在經濟學課堂開展多媒體教學。這是為了借助多媒體和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互動性,延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教師應充分調動各種資源進行多媒體課件開發,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特有優勢把圖、文、聲、像高度集成于教學活動之中,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表現力,提高信息傳授的效率。
(三)經典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獨立思維的有效途徑。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經濟情況有機地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是研究商品價格變化與需求量的變化之間的數量關系。這對于未進行社會實踐的學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但是,如果進行相應的分組,讓學生以營銷部經理的身份去考慮如何進行合理定價從而使公司利潤最大化,學生就會在仔細學習理論知識之后開動腦筋,結合實際去擬定價格,在此基礎之上再讓每組學生選代表到講臺上闡述本組的定價策略,同學們相互探討利與弊,最后綜合大家的意見形成論文樣式的報告。這樣一個過程下來學生不僅學習興趣空前高漲,而且對理論知識也不再生疏,從而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奧肯定律是闡述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呈反方向變動,即失業率越高,通脹率越低;失業率越低,通脹率越高。在我國當前的狀況下,經濟發展迅速,物價水平趨高,有通脹發生的可能性,但是我國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這樣就產生了與經典理論之間的矛盾,如何分析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如何去更好地解釋奧肯定律在當前中國出現的悖論。學生帶著這樣的思考去學習理論知識,不僅掌握了經典理論,也了解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找到問題的根源的創新與鉆研能力也是當前大學生最缺少的一種素質。
(四)數理模型的雙重講解是解決教學難點的良好方法。西方經濟學的數理模型非常的常見,隨著學習的深入幾乎每一個經濟理論都會有相應的模型和公式。教師在上課時應把每一個模型理解清楚,講解清楚,再用現實的情況加以深入淺出的點撥。例如,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關系是一個教學難點。三條曲線的形狀、交點、拐點等都是有明確定位的。首先,教師要以簡單明了的語言告知學生三條曲線的畫法及彼此的關系;其次,講解完之后要學生到黑板前板書,檢驗掌握程度;最后以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解釋為何三條線是這樣的關系。以班級某門課程的期末成績為例:總產量就是班級的總分;平均產量就是平均分;邊際產量就是新插班學生的得分。邊際產量高于平均產量,平均產量呈上升狀態可以解釋為:只要剛到班上的同學分數低于現在平均分,對于全班的平均分都是向下的拉動作用,反之亦然。當然,這一例子不見得恰當,但通過這樣例子的講解,幾乎所有同學都會理解老師所要闡述的內容,再去理解模型就非常的簡單了。
(五)課堂討論、社會調研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學生時代是一個充滿了幻想的時代,學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為了很好的講授一門課程,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顯得異常重要。理論來源于實踐,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去檢驗自己,是師生雙贏的策略。所以,任課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鍛煉學生的動腦能力、動手能力,讓他們走進現實社會去感受經濟學理論的魅力。例如,研究商品的促銷手段,讓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去逛商場,不買東西,只觀察商家的定價變化和所謂的活動,然后在課堂上討論這些商家的促銷手段是利用了消費者的偏好、收入、預期、替代商品價格中的哪一個影響因素。這樣的課堂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專業的知識,加深了印象,甚至對學生在今后商品交易中也可以很清楚的分析自己的利害得失,從而進行最佳的選擇。
工程經濟學論文范文一:加強建筑造價管理提高工程經濟效益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迎來了經濟的全面復蘇,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工程項目的需求不斷增加,人們對建筑工程項目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現階段,在建筑工程項目中,人們十分關注造價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工作對整個工程的質量和完成進度有著重要影響。企業在開展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工作時必須以國家的相關要求為標準,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開展造價管理工作,合理控制成本投入,保證整個建筑工程的質量和進度。
1.加強建筑造價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負責建筑工程項目的企業是開展造價管理工作的主體,建筑企業應該意識到造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正確看待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工作,科學合理的開展相關工作。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負責建筑工程項目資金配置等工作,建筑企業的工作就是完成政府交代的任務,建筑工程項目的最終收益不屬于建筑企業,屬于國家。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逐步取代了計劃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企業負責整個建筑項目的建設工作,成本投入需要企業來完成,最終的收益者也是建筑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科學合理的造價管理工作可以幫助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第二,在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中,開展全過程的管理是非常關鍵的。造價管理就是一種全過程管理,這主要是因為造價管理工作涉及整個項目的方方面面,貫穿于整個項目的施工過程。總的說來,造價管理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也是十分有挑戰性的工作。第三,現階段,我國的好多企業都無法保證造價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造價管理是一項比較專業的工作,它貫穿于整個工程項目的所有階段。目前,我國已經具有了工程造價咨詢市場,但是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咨詢單位的工作還不是很完善,無法做到讓客戶完全滿意。在這種情況下,好多建筑企業往往都會選擇自己來完成造價管理工作[1]。
2.工程造價管理的特點和目的
所謂建筑工程造價指的就是企業在建設該項目時全部的成本投入,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是企業十分關注的問題。總的說來建筑工程成本投入包括三個主要的部分,分別是建設安裝成本、設備成本以及除此之外剩余的其他成本。建筑工程成本造價管理工作貫穿于整個項目的所有階段,成本造價管理的具體工作目標就是在企業預期投資額度內完成整個項目的建設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對企業的各種資源進行最優配置,包括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等等。具體來講,建筑工程成本造價管理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將建筑工程項目的整個成本投入控制在預期范圍內。這就要求企業在正式開始施工工作之前,對成本投入進行合理的規劃,科學合理的估算和預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在正式的施工過程中企業要對各種人力和物力等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并控制成本投入,保證成本投入在預期范圍內,這樣才可以使得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第三,關注單一項目和分項目,它們的成本投入也是企業需要合理控制的,全方位、全過程的成本造價管理工作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要求。
3.我國建筑工程造價管理與控制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企業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包括合同不完善、人為失誤、施工過程不規范以及財務管理有漏洞等等,下面分別具體的介紹一下。
3.1合同不完善
合同對合作雙方來講是十分關鍵的存在,它具有法律約束力。一旦合作雙方認同了合同中的所有條款,簽訂合同之后,雙方就必須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義務。然后,就現階段而言,好多企業制定的合同都不夠科學合理,存在一定的漏洞,這導致了雙方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資源方面,合同中會存在和造價管理相關的規定,這些規定必須是明確的、合理的,如果在資金管理的相關規定中出現了問題,那么企業就無法正常開展項目工程的預算工作,也就無法正常開展造價管理工作。所以,企業雙方必須重視合同,保證合同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2人為造成的造價管理失誤
開展造價管理工作的相關人員的具體工作影響著造價管理工作的質量。負責造價管理工作的人員必須是大公無私的,以企業的利益為關注點,不能過分關注自己的個人利益,他們必須能夠保證造價管理工作處于正常狀態中,通過正常的方法開展相關造價管理工作。如果承包商出現了不正常的手段,那么企業就無法保證預算工作的正確性。此外,負責造價管理工作的人員必須是專業的,擁有造價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建筑工程造價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但是,現階段我國企業缺少造價管理的專業人才,好多負責造價管理工作的人員都無法勝任該項工作,他們不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也不具備必要的專業技能。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無法正確開展造價管理工作,導致人為失誤經常出現。
3.3施工過程不規范
造價管理工作貫穿于整個項目建設的所有階段,尤其是施工階段。在施工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按照項目計劃開展施工工作,將成本投入控制在預期范圍內。但是,現階段,好多施工單位都存在施工不規范的現象,具體來講包括對施工人員的配置不夠合理,對施工材料的用量過多等等,這為造價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3.4財務管理有漏洞建筑項目的財務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財務管理工作存在缺陷,那么就會影響預算工作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從而直接影響造價管理工作。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具有財務管理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必須能夠勝任財務管理工作,同時也必須具有職業道德,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影響項目的正常開展。
4.對工程造價的管理措施的強化
如何科學合理的開展造價管理工作是企業十分關注的問題,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工作關系著企業的經濟效益,有效地造價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證建筑項目的整體質量和施工進度,還能提高企業最終的經濟收益。筆者認為企業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造價管理的強化工作:
4.1加強對設計階段的造價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工作貫穿于建筑項目的所有階段,在建筑項目的設計階段,相關人員就必須開始重視造價管理工作。建筑項目設計階段的造價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決定著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正常開展相關工作。在實際中,有些企業不重視設計階段的造價管理工作,在施工過程中才發現預算不夠合理,成本投入完全超出預期。我國企業過分重視最終的預結算工作,忽視在設計階段的造價管理工作。公開招投標是現階段收集建筑設計方案的主要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從大量的設計方案中選出企業滿意的一個,企業在考慮設計方案時一定要同時關注設計方案的質量,以及整個項目的預期成本投入,根據方案對成本投入進行合理的評估。
4.2重視編制工作,促進概預算編制水平的提高
科學合理的編制工作是保證造價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和前提。概預算編制對整個項目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這樣說,工程項目的開展必須按照概預算編制來進行。只有概預算編制是科學合理的,造價管理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因此,不斷提高概預算編制水平是企業必須要做的工作。首先,企業要意識到概預算編制工作的重要性,明確概預算編制的重要地位;其次,保證開展概預算編制的工作人員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他們必須能夠勝任概預算編制工作;再次,在進行概預算編制之前,相關人員需要對工程項目進行詳細的了解,包括施工現場情況、施工地點的交通情況等等。最后,負責概預算編制的所有人員必須做到團結協作,保證最終的概預算編制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3控制施工階段的投資,提高管理水平
施工過程的造價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斷提升施工中的管理水平是企業必須做的工作。第一,在正式開始施工之前,相關人員要認真研究設計圖紙;第二,根據設計方案,施工人員需要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詳細的設計和規劃;第三,施工人員需要和設計人員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及時反映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保證整個項目在預期的成本投入范圍內順利開展。
4.4重視竣工階段的造價管理
竣工階段的造價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關鍵的。在項目的竣工階段,雙方需要根據一系列的憑據來驗收整個項目,保證各個階段的成本投入的有效性。在竣工階段開展嚴格的造價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保證工程質量達到標準要求,另一方面還可以保證企業的切身利益。5.結束語在建筑工程項目中開展造價管理工作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要求,科學合理的造價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證整個項目的質量,還可以幫助企業提升經濟效益。本文探討了如何加強建筑工程項目的造價管理工作,希望可以為相關企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工程經濟學論文范文二:課外實踐在工程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
工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主要講解與研究工程建筑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做到最佳結合,是經濟學知識融入到工程建筑領域的相關學科,具有交叉性與滲透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復雜性與深奧性相結合的特征。隨著人類社會欣賞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價值觀的不斷升級與完善,任何一棟建筑施工前進行規劃與評估時,人們不僅僅看重這棟設施的建筑價值,更為看重的是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這就給我國工民建專業的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每所相關院校都應重視工程經濟學這門學科的課程教學,著力培養土木類畢業生的經濟學思維。這門學科的教學離不開課外實踐環節,如何有效組織課外實踐活動、發揮實踐環節對課堂教學的互補作用,就需要進一步研究。
一、工程經濟學的教學意義
工程經濟學也是一門復合型學科,涉及到工程建設概論、現金流量管理、建設項目評價、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投資效果評價、建設工程的時間價值與社會價值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這門學科可以實現一些獨特的教學目的。
(一)可以培養土木工程類專業學生的經濟學思維
傳統的土木工程類學科的專業教學中,一般院校和教師都重在傳授建筑領域與施工環節的相關知識,學生也重在學習規劃、設計、畫圖、預算、造價等方面的知識,可以說,這些學生一旦畢業進入工作領域,都會成為建筑型人才。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人們社會價值觀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人群的審美水準也在不斷提升,而且經濟領域中投融資體制的不斷變革,這就要求我國建筑類人才在進行施工設計、項目建設規劃時,不僅僅要評估技術領域的可行性,更要分析每一個項目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價值,是否能順利實現盈利并及時收回投資、是否符合人們的審美與欣賞習慣、是否與社會文化觀念和周邊人文環境相吻合等等經濟與社會指標,這就要求我國一些院校重在培養土木類學生的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思維。
(二)可以培養學生滿足施工企業多人才多樣化需求的能力
隨著經濟管理體制的深入進行,我國一些房地產開發公司、施工經營單位、規劃設計單位和建筑企業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主體,這些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需求,也從單一化的技能需求演變為多樣化的復合需求。在這種社會趨勢中,我國相關院校在進行建筑類專業的學科教學時,就應及時改革與調整教學安排與教學計劃,適當增加工程經濟學的教學課時,向學生講授工程經濟學的理論內容,讓學生明白這門課程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讓學生明白他們不僅僅是在要學習相關施工技藝,更要學習經濟學學科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在建筑施工領域中預算、控制、分析、評估、規劃等環節中的具體運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滿足房地產開發公司與建筑施工企業的人才需求,使這些學生具備提升建筑施工類企業經濟管理水平的能力。
(三)幫助學生理解工程建設領域的經濟學難關
現代房地產公司或施工類企業在開展施工之間,前期的評估、規劃與預算工作,不僅僅只考慮技術因素,更要關注經濟領域與社會領域的技術指標,對企業而言,如何照顧并對一些經濟指標準備好實施預案,就需要相關技術人員具備一些經濟治療的操作與處理能力,這些能力都需要相關院校在教學中進行重點安排,工程經濟學學科就可以學生理解工程建設領域的經濟學難關,理解與掌握一些經濟指標的主題內容與實施要求。具體教學中,教師通過講授如何計算折舊、分析資金的時間價值原理、構建工程項目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計算、編制財務評價基本報表、投資方案比較、不確定性分析方法、評估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的影響等相關經濟學的內容,幫助學生具備用經濟指標處理與分析建工施工領域相關問題的能力。
二、課外實踐在工程經濟學教學中的作用
工程經濟學具備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特征,這門課程的教學離不開一定的課外實踐環節,課外實踐在這門課程的教學安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對一些理論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
工程經濟學的只是比較深奧,既涉及到建筑領域的知識,還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方面的相關內容,對學生而言,有些內容相當深奧,也難以理解,教師單純的課堂講授難以實現預計中的教學效果,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課外實踐,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對一些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最終掌握相關內容,為運用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基礎。課堂上一些知識的講授、一些習題的解答,僅僅是學習的一部分,學生只有在課外實踐中,不僅僅到建筑工地上進行實際鍛煉,還得通過課外實踐進行一些實踐操作,尤其是用一些經濟方法來分析某個項目的施工周期、時間價值與經濟收益和社會受益等,通過具體運用來對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
(二)有助于學生從事一定的實訓操作
工科專業的任何一個學科,都離不開一定的教學實訓,課外實踐就是教學實訓的一部分,這個環節對工程經濟學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效果的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課堂教學僅僅是教學任務的一部分,學生的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只有通過分組或者獨立開展一定的實訓活動,才能把一些理論知識轉化為易于理解的操作方式,比如:對于一些固定資產、原有建筑、待建項目的使用價值進行折舊計算、項目資金的時間價值評估、施工進程中不確定因素的評估、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對項目資金和流動資產的影響,等等,這些具體內容只有通過學生在實踐中進行運算、造表、列式、分析等活動,才能加深理解并得以熟練運用,課外實踐環節就是工程經濟學課程中教學實訓的有機構成部分。
(三)有助于提升的實踐操作能力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土木建筑類的畢業生和而言,積極具備本專業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文字處理能力等等,更需要具備用經濟學、管理學的相關原理來分析項目施工可行性、社會文化價值等綜合分析處理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就要求每所相關院校在開展工程經濟學學科的教學中,重視課外實踐環節,教師可以率領學生走進施工工地,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出這個項目的未來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結合一些實際情況,讓學生走進已建成的標準建筑,嘗試開展畫圖、價值估算、價值折舊等經濟分析活動;還可以通過實驗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制作經濟學建筑作品圖集之類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通過持續不斷的書面寫作,提升他們的應用文處理能力,增強他們的職業競爭力。
三、工程經濟學中課外實踐環節的實施方式
根據國際具名院校相對成熟的實施方案,工程經濟學課程中,課外實踐的實踐至少需要課時總量的30-40%,時間不夠的話,達不到實踐的效果,故此,我國相關院校應合理安排課外實踐的教學時間,采取一些靈活的實施方式,確保課外實踐環節的順利實施。
(一)鼓勵學生從事獨立課外實踐
針對一些院校課程任務重、教學時間緊的客觀現狀,授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中,獨立從事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彌補課外實踐時間的不足。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結合一些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描述、建立或解決一個來他們自身所學學科的工程經濟學問題(例如建筑工程或電氣工程);運用軟件計算課后習題,并給出答案;闡明每個問題都考查了哪一個知識點;收集可以闡明工程經濟學某些方面知識的數據、資料、照片或圖表,并在這些數據、資料、照片和圖上寫上標題等說明性文字;計算分析過程和列示簡要評價的可行性分析報告,等等。學生獨立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延長課外實踐環節的總體時間,每位學生還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重點對自己難以理解的知識要點進行反復實踐操作,直到完全理解并掌握為止。
(二)合理安排分組實踐活動
課外實踐中,最有效的操作方式就是分組實踐,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興趣愛好相似、學習成績差距不大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開展一些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布置出模擬投資項目實例,讓學生完成財務分析模型和經濟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選擇一個社會上或校園中的工程項目或問題,引導學生對一個或多個有建議的解決方案應用工程經濟分析。分組實踐的時間安排上,教師可以允許一部分實驗在課堂上作,另一部分實訓內容由學生自己在課后獨立完成,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字處理能力,實訓作業實行電子版提交,這些內容都有助于課外實踐環節的順利完成。
論文關鍵詞:網絡經濟房地產經濟推動作用
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衍生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網絡經濟,而網絡經濟是依托計算網絡而生的新型的社會經濟形式,信息化和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應運而生,促使網絡經濟發展壯大,成為信息化和全球化發展中的紐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產,無論是在生產關系還是生產力等方面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網絡經濟也稱作互聯網經濟,在生活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人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務,這種新形式的經濟體系不僅應用于生活,同時在生產上也應運而生,企業中運用網絡經濟不僅能提高生產、優化產業技術,提升人員整體素質,更能為企業帶來切實的經濟效益,減少成本投入增加利潤空間。總而言之,網絡經濟發展正在不斷開發社會生產力潛在價值,從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提高大眾對網絡經濟的認識度是非常必要的,認知提升才能帶動行動,使人們利用網絡來實現經濟價值,從中獲得切身利益。
二、房地產經濟概述
近年來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且地產行業涉及領域廣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動較高的經濟價值,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改革開放帶動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各領域新興企業也迅速崛起,這其中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的興起最為迅猛。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為房地產行業提供了便利支持,使得房地產行業發展勢頭大增。因此傳統的地產行業在現代科技和經濟進步的推動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房地產行業的需求了,且傳統地產行業在運作中也存在也一些問題弊端,所以要想房地產經濟得到良好穩步健康的發展,改善傳統施工設備、施工技術以及施工人員的文化素養是當前首要任務。
三、網絡經濟對房地產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普及推動著網絡經濟的發展,勢必會影響到地產經紀的發展,而網絡經濟的產生必然會對傳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產生沖擊,而且也影響到技術的創新,在生產力上可以提高勞動力的使用率,提高勞動效率。高速發展的創新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房地產開發的成本,并能提高勞動技術和建筑技術,能夠促使房地產開發有更高的利潤空間。
1.對房地產傳統資源的影響
房地產行業的經濟發展逐漸受到互聯網經濟的影響,在新型的經濟發展社會,信息資源的質量提升與整合都深深的影響著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現代信息資源與房地產傳統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互相置換,經濟學論文互相影響,同時傳統資源吸取現代信息資源的精華,彌補自身不足,這樣能夠有效的減少房地產發展受傳統的限制,從而加速房地產發展的步伐,提升房地產發展的效率,因此無論是從生產力上還是發展空間上或是從相對獨立的傳統資源角度來說,網絡經濟的發展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房地產經濟,并且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對房地產經濟技術的影響
在房地產行業中運用網絡經濟能夠使技術得到質與量的提升,首先,網絡技術結合先進的建筑設備使得地產開發和經營過程中固有建筑設備和施工設備得到改善和提升,使技術更加先進、智能,提高工程質量、優化施工進度。同時在房屋管理上,物業管理利用智能設備能夠更有效便捷的進行管理,例如使用監控設施不僅方便物業管理同時保障居民的安全。另一方面,網絡經濟的應用為房地產交易提供了便利,客戶與房地產商通過網絡電子商務交易的方式進行直接的交易,這樣的交易方式保證了交易的安全性同時提高了交易效率,所以網絡經濟與房地產經濟密不可分,互相影響,網絡經濟帶動房地產經濟的迅猛發展,房地產經濟同時又為網絡經濟提供發展平臺。
3.房地產經濟的發展趨勢
房地產行業依托產業多涉及面相對廣泛,與多方面的發展相關,經濟發展上更是息息相關、互相影響,并不是獨立存在于社會經濟中的,對于我國現有的國民經濟來說,房地產行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意義重大。雖然房地產行業興起的時間不長,然而在國家經濟制度作用下發展速度卻很快,突飛猛進,這與國家的一些扶植政策是分不開的,資金上的大量投入保證了房地產行業的穩健、快速發展。
結束語
網絡經濟在不同層面都在積極的影響著房地產行業,無論是在地產技術、勞動人員的能力以及制度上的改善網絡經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網絡經濟的作用下,知識和信息對傳統房地產資源的影響促使房地產業生產潛力和前景得到更好開發,房地產資源的開發決定著房地產經濟的發展,有效的利用網絡經濟和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房地產行業分工細化、知識共享,使房地產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因此,網絡經濟對地產經濟的推動有著重要的意義,逐漸成為主流趨勢,引導傳統觀念,向新型經濟形式邁進。
參考文獻
[1]馬艷,王曉茜.房地產經濟的虛擬化分析[J].財貿研究,2004年04期
[2]萬婷.互聯網:降低房地產交易成本的捷徑[J].城市開發,2004年07期
有關經濟危機論文范文一:經濟危機經濟學論文
一、經濟學危機的表現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即使是經濟異常發達的一部分西方國家也不能抵擋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經濟危機的來勢異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預測到經濟危機的發生時間以及它所帶來的損失。當經濟危機首次出現時留給部分發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并且許多國家并沒有找到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經濟危機漸漸的蔓延到了其他國家,并且嚴重地阻礙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經濟危機的出現不僅僅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國的失業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二、應對危機的經濟學的措施
(一)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相關政府漸漸的開始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經濟學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實體經濟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國力。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減少國家經濟的損失,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并且還應該預測我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最后還應該借鑒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另外,相關政府還應該頒布一些與實體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并且要將這些政策應用到實際中。
(二)國民經濟收入分配應該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貧富差距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明顯,在我國一部分地區,人們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這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國,大部分的國民經濟收入都用在了工業的發展方面,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發展方面,盡管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城鄉的經濟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與工業方面的經濟收入相比,城鄉的經濟收入就顯得特別微薄了。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我們必須要合理分配國民經濟收入,將國民經濟收入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從而大大的減少我國的貧富差距,提高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進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綜合國力,最終極大的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經濟才可以發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們必須要始終相信市場,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恢復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國相關政府必須要認識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加大市場的監督力度,不斷規范市場的秩序,從而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另外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優勢。
三、小結
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帶來了較大的損失,極大的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進程。但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也迫使各個國家審視自己國家經濟發展的現狀,并且認識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實際問題采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從而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眾所周知的是,經濟危機是國家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如果我們可以正確對待經濟危機,并且根據自己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相對應得解決對策,那么我們不僅可以消除經濟危機,而且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經濟危機,并且采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那么我們不但不能解決經濟危機而且會使得國家的經濟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有關經濟危機論文范文二:經濟危機背景下公共產品供給問題
一、關于世界經濟危機下對我國經濟問題的幾種看法
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次貸危機迅速變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全球范圍內眾多的基金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紛紛倒閉,全球經濟進入嚴冬。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中央出臺了4萬億救市的計劃,制定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消費、刺激內需。各地方也積極配合政府的號召,各種刺激內需的方法紛紛出臺。然而中國經濟問題是否只是單一的內需不足問題,這種內需不足是否只通過簡單的刺激就可以解決?關于如何看待經濟危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生的問題,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由世界或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數是最多的。第二種看法是,在美國經濟危機發生前,中國經濟就已經存在問題了。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持這種看法。在他看來,由于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舊發展方式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即使沒有這場經濟危機,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出現問題。第三種看法是,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與世界經濟危機沒有什么太直接的關系,造成目前出口困難的原因與其說是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如說是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社會學界的孫立平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第四種看法,即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即經濟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整體下滑,外部需求減少,出口困難;內因則是我國處于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的轉型過程,而這個轉型卻遲遲轉不過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國內市場消化不了如此多的產能,整個中國經濟進入嚴冬時期[1]17。我個人基本同意孫立平教授關于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論述,但認為,這種內因更是城鄉二元結構這一結構性硬傷造成的畸形的國內需求市場。從這樣一個角度看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問題,可以得出:盡管我們目前的問題是由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更類似于傳統經濟危機中的問題。故中國目前發展遭遇的困境,與其說是經濟問題,不如說是社會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體制造成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位以致農村市場需求發育不足的問題。
二、以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我國的主要目標就是建構一個現代國家所必需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實現這一國家目標,大量從農村汲取資源,通過農業稅、剪刀差等形式將大量的農業積累轉為工業積累,并采取城鄉分治的管理體制,即以戶籍制度為核心在城市和農村分別采取不同的政策和體制,實施城鄉不同、工農有別的國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從而形成了迄今為止還存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這種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產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經普及的醫療保障,農民居民卻只是最近兩年才享受到農村合作醫療的照顧,并且還沒有普及。另外,農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項重大支出就是教育,義務教育經費的不足,使農村居民自己承擔大部分的教育費用。這種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失衡,使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難以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由此嚴重限制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高。這種由于畸形的社會結構導致的內需不足,需要通過社會改造、社會改革、社會進步才能有所改變,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我們國家的今天就是要通過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來完善社會結構、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第一,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是與農業生產過程直接相關的各類生產性消費,農業生產嚴重依賴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產品的邊際投資產出,農民可將節省的資金投入到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增加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擴大市場的有效需求,進而刺激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據測算,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對農業總產值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產出彈性系數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農業總產值將增加0.64元。并且,這個貢獻具有長期邊際收入效應[2]59。但是,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卻嚴重不足,就拿對農業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設施來說,改革開放30年來幾乎沒有進展。據水利部統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相繼建設各類水庫827座。而數據顯示,從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間,我國共建成大、中、小(10萬立方米以上)型水庫8.6萬座。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7085座。827對比87085,30年來我國農田水利一直處于吃老本的狀態[3]256。且這些水利設施多數年久失修,幾乎不能使用,每年數千萬畝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這一情況。現在農村居民大多數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購買水泵、水管、電纜等設備,這一套下來要花掉兩千元左右,使種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區出現拋荒現象。這不僅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影響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短期就可見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決大量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避免失業危機,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金融危機發生之初,農業部調查給出的失業民工人數為2000萬。如此大數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為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而使他們被迫離開的鄉村,如果再沒有工作,就更惡化了他們的生活。如果利用這支龐大堅實的勞動力隊伍大力進行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可以為農村以后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另外,他們通過建設工作獲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有了工作,人們就可以對未來有一個穩定的預期,這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穩恢復。
第二,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文化、衛生、醫療、體育等社會事業、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行政法律等。與生產性公共產品相比,農村居民享受到的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更是少之又少。可憐的九年義務教育到了農村地區也大打折扣,不僅教育條件差,而且農民自己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教育費用。其它的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更是沒有。其次,在其它國家都是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8億農民只能自己攢錢自己保障。幾十年來農村居民一直懷著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的忐忑心理,生活在小病靠挨,大病等死的處境里,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別有病,否則一人有病、全家致貧。另外,大多數農民沒有可以依靠的社會養老體系,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上的勞作和子女的供養。農村居民懼怕變老,懼怕生病。上學、醫療、養老成了農村居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他們不敢花錢,也沒有錢可花。這不僅使農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更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出口嚴重受阻,內需尤其是廣大農村市場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的情況下,建立惠及廣大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成為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關鍵。通常我們都會以為,社會保障要花錢,必須等到經濟繁榮、政府財政收入比較多的時候才有能力進行社會保障,這也是我們在社會保障領域經常聽到的聲音。然而,在30年代大蕭條中,美國的經濟狀況也很糟糕,政府財政收入狀況也不好,然而卻堅定的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結果社會矛盾不但沒有激化,反倒為走出大蕭條和美國之后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什么會這樣?其直接原因是窮人借此度過了經濟危機,人們建立起了對未來的穩定預期,人們可以花錢了,這就解決了生產過剩和產品積壓的問題,而這恰恰是傳統經濟危機的重要問題。這同樣也是目前我國經濟危機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知識管理是目前學術界長興不衰的研究領域,輻射了管理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圖書情報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學科。以下就是由求學網為您提供的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的可視化研究,希望給正在閱讀本文的你帶來幫助!
綜觀近年來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內容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實踐、智力資本、組織行為和創新績效9個領域,囊括了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方法論和應用三大宏觀方面以及組織、人員、系統三大微觀方面。
不同的學科對同一主題的研究,在視角、方法和目的上都會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學側重知識管理中的戰略制定、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信息科學關注智能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的內容;而圖書情報學更傾向于對知識管理中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圖書情報學的角度,通過數據分析,研究近5年來在該領域中對知識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發展的趨勢。
對知識管理的發展動向,國內外學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綜述如鄧湘琳的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盧金榮、郭東強的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等;研究類文獻如張勤、徐緒松采用共詞分析和可視化技術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探索,趙艷枝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對情報學界知識管理研究現狀的分析;張勤、馬費成以共詞分析為方法,對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進行了探討,Murray從企業的未來創新變革的角度對知識管理的發展重點進行了闡述,Meams針對南非地區信息和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進行了趨勢探索,Mohamed更多地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現狀,而Andriessen則提出了一個可視化的方法,來對組織的知識管理進行繪圖,揭示隱性知識,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識管理的研究動向和發展趨勢,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數據源大多是國內文獻,或者只是針對若干種國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國外知識管理發展的最新進展和動態,分析方法也不夠完整,偏重于單純的定性分析。本文從圖書情報學的專業數據庫(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關知識管理的文獻,采用詞頻統計和共詞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數據分析,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基礎上,繪制出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并以此解讀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研究的側重點,總結出發展熱點和研究趨勢。
數據來源。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源于EBSCO數據庫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該數據庫收錄了600多種期刊及書籍、研究報告和學報的索引,主題包括圖書館學、分類學、編寫目錄、書籍裝訂、在線信息檢索及信息管理等內容,數據庫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該數據庫中收錄的期刊內容全面、廣闊,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
在LISTA數據庫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為檢索式,并限定時間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對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出檢索結果1918篇,
1918篇文獻中,共包含不同的關鍵詞5333個,其中除去本位詞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獻類型關鍵詞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關鍵詞為5329個,有效關鍵詞出現的總次數為16413次,其中前100位關鍵詞出現總次數為6699,占總數的40.82%,前30位出現的頻率為25.97%。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關鍵詞的詞頻均大于60,且占據總詞頻數的25.97%。而前100位關鍵詞也只占了40.82%,
從中可以看出,在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術、服務、資源、企業管理、高校圖書館應用、信息素養等內容。那么,這些研究方向對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樣的貢獻率?它們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內在聯系呢?我們能否從這些文獻中解讀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熱點和研究結構?帶著這些問題,本文借助社會統計軟件SPSS,對以上獲取的關鍵詞進行了相關的統計分析,以期構建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地圖。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及知識地圖構建。知識地圖起源于地理領域的地圖,最早由英國情報學家布魯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過分析文獻的邏輯內容,找到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能夠引起人們創造和思考的知識點并將其聯系在一起,構成知識地圖,通過知識地圖揭示知識的有機結構。知識地圖是基于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理論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起來的、國際上新興的可視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應用圖示的方法揭示出學科領域的發展及演進趨勢、研究課題的擴散與傳播、作者或機構間的關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識地圖法,首先對列出的前30位高頻關鍵詞進行兩兩的共詞檢驗,即對高頻關鍵詞兩兩出現的頻數進行統計,得出30*30的關鍵詞共詞矩陣,再將共詞矩陣轉化為相關矩陣,導入到SPSS中,通過關鍵詞的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來繪制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
求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的可視化研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相關內容請點擊進入其它經濟學論文欄目。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universal economic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But in 19th century, the "non-mainstream" economics represented by Liszt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appeard in Germany. The economists of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advocated trade protectionism to defend German capital interests and oppose Adam Smith's economic liberalism. As a result, Germany's economic had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 its place in the world.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made the n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economic theory rise to the highest level. And for China's "dependent economics", we should lear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to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關鍵詞: 德國歷史學派;保護貿易論;經濟學說的國度性和特殊性
Key words: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trade protectionism;the n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economic theory
中圖分類號:F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8-0004-03
1 德國歷史學派簡介
德國歷史學派是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期出現在德國的庸俗經濟學流派。它強調強調經濟生活中的國民性和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反對自由主義,代表德國產業資本階級的利益,把過渡性和特殊性上升到最高的高度,并對抗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其先驅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此后威廉?羅雪爾將歷史方法應用到經濟學方面,奠定了這一學派的基礎。
1.1 德國歷史學派的產生背景
19世紀前半葉,英國完成了產業革命,獲得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代表了英國產業資本的利益。而19世紀初的德國還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其國內市場競爭機制不發達,民族工業脆弱,資本主義發展相對落后。19世紀3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迅速發展起來,但同英、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為發展本國的工業,對抗來自英國的工業品,19世紀40年代,德國產生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學,即歷史學派。他們指出,當本民族處于落后的情況下,想不甘落后,必須通過國家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工業,與強勢力進行抗爭,因而要采取貿易保護政策。
綜上,德國歷史學派是在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抽象演繹法和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批評中興起的,反映了貧困落后的德國要求追趕先進鄰國的歷史使命感。
1.2 德國歷史學派的哲學基礎
德國歷史學派受德國哲學傳統中廣泛注重歷史方法的深遠影響。這種哲學傳統反對啟蒙運動的唯理主義,反對自然秩序,反對將豐富和獨特的社會現象付諸于概括性的理論。歷史主義是德國歷史學派的最重要哲學基礎。
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中,指責英國古典經濟學不強調經濟生活中國民有機體的重要性,是“世界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經濟學。他的國民經濟學則強調經濟生活中的國民性和歷史發展階段的特征。他反對古典學派的抽象、演繹的自然主義的方法,而主張運用從歷史實際情況出發的具體的實證的歷史主義的方法。李斯特的這種歷史主義的經濟發展階段論,形成了德國歷史學派的傳統和基本特征。
歷史主義認為看待事物時應以動態的眼光,其認為人類社會具有不可逆性,每時每刻都處于發展演變之中。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它客觀上決定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演變過程,也決定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特點和氣質,因此很難有一個經濟規律是適用于所有國家和民族,并不存在以演繹推理為基礎和特征的普遍規律,只存在以個別國家的經濟發展史為研究對象的“國民經濟學”,它是歸納總結出的某些可能存在的經濟規律。
2 德國歷史學派的國度性與特殊性分析
由于李斯特之后的德國歷史學派代表人物的理論創新水平再沒有高過李斯特,本文筆者在此主要介紹李斯特的思想,并通過李斯特的思想來解讀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主張。
李斯特的經濟理論由他提出的“生產力理論”、“經濟發展階段論”和“保護幼稚工業理論”三部分組成。我們分別通過這三個理論,來闡述分析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說的國度性和特殊性。
2.1 生產力理論
生產力理論是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論的理論基礎,也是他論證保護貿易政策必要性的最有力的根據。
李斯特認為,貿易政策制定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國家的利益,考慮發展生產力和發展工農業的需要。他認為自由貿易原則不能是”唯利是圖”,更不能把”唯利是圖”當做是社會的普遍經濟規律。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與眾不同的特點,且每個國家的發展也不盡相同,因此并不存在適用于一切國家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建立的世界主義政治經濟學,將自由貿易作為理想,其實本質上是從英國利益角度出發的。同理,德國實行保護貿易,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亞當?斯密的政治經濟學以財富為研究對象,認為生產力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財富,它認為若具有生產力,窮可以變富,但若不具有生產力,富也不會長久。物質生產力的基礎是農工商業,其中工業是重中之重。對于生產力落后的國家要想促進其長遠發展,實行保護貿易是有效手段。
李斯特認為要想真正的促進生產力發展,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意識到教育/科技對于提升生產力的重要性;二是意識到生產力進步離不開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的支持;三是強調產業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四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是民族精神的進化。此外它還認為工業是促進生產力進步的重要環節,必須對其將其重視和利用,只有真正意識到工業對于促進生產力進步的重要性,才能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規,進而提高國家的生產力。
2.2 經濟發展階段論
李斯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說”是保護貿易政策的一個主要根據。通過分析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他認為每個國家都需要經歷五個階段,分別是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和農工商業時期,要想獲取最大的貿易利益,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就應該實行不同的貿易政策。比如在農業時期,自由貿易是適用的貿易政策,不僅能夠促進農業發展,還能夠培育工業基礎;在農工業時期,保護貿易是最適用的貿易政策,不僅減少了競爭壓力,也有效促進了工業發展;在農工商業時期,自由貿易是最適用的貿易政策,以便于我國現今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獲取最大貿易額。
經濟發展階段論在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中都得到過驗證,比如英國在農工業時期就采用的是重商主義保護政策;美國、德國處于農工業時期時,采取的是保護貿易政策,他們都取得了不錯的貿易利益,符合當時的國家利益。
2.3 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李斯特理論的落腳點在于國家干預,因此,生產力理論和經濟發展階段論都是保護幼稚工業理論的基礎。
他提出,當一個國家正處于農工業發展階段時,需要通過保護國內市場以促進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他認為后進的德國只有在強有力的國家力量的扶持下,才能實現強國之夢。因此,他提出,保護關稅政策是當時德國可采取的提高生產力的最有效手段。關稅保護政策是李斯特為后進德國開出的強國良方。
保護幼稚工業不是盲目保護一切產業,而是理性保護那些能增加國家物質財富,創造國民精神的產業。這里需要注意:①一國工業雖然幼稚,但沒有強有力競爭者時,不需要保護;②只有剛開始發展且有強有力的外國競爭者的幼稚工業需要保護,且最高期限為30年,保護期限過后要有能力同外國競爭者進行競爭。因此,這種國家干預是講科學,重過程,有節制的,保護也不是保護落后和低效率。[1]
3 歷史學派經濟學說的作用例證
德國歷史學派不僅對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更是直接和德國的興衰榮辱休戚相關,它見證了德國的成長和壯大。
19世紀初,德國仍處于分裂和割據狀態。1815年的德意志邦聯內部,存在著各自為政的38個邦國,德國境內關卡林立,存在著多種商業法規、度量衡制度和幾百種地方性貨幣,嚴重地影響了國內市場的形成,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1834年,38個德意志聯邦成立德意志關稅同盟。它是在德國統一前,以普魯士為首的各邦國為掃除相互之間的貿易障礙而結成的同盟。德意志關稅同盟把德國境內大部分邦國結成了一個緊密的貿易和經濟區域,是德國走向經濟和政治統一的重要步驟。
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后,德國有了統一對外的關稅政策,開始了工業革命。一開始該政策的實施是比較溫和的,稅率只是小幅度的提升了,雖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國的工業力量,但還是無法抵御英國壓倒式的工業力量,面對這種形勢,德國在李斯特的影響下當機立斷,大幅度地提高了金屬皮革/毛紡織品等稅率,極大地促進了該時期的保護關稅運動,一段時間后,該政策的效力真正地發揮出來了,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德國資產注意生產,還有效地抵制了英國競爭。
隨著工業的不斷進步,德國社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如馬克思指出,“保護關稅成了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和的武器,是他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實現國內自由貿易的手段。”[2]在這個意義上,李斯特貿易保護主義不自覺地充當了推動德國社會轉型的動力。以李斯特貿易保護理論為顯著特征的這一時期在德國歷史上被稱為“李斯特時代”。
可以說,以李斯特為代表的歷史學派就是針對德國經濟發展不完全,經濟較落后的情況,提出保護幼稚工業,針對德國各邦國經濟上的獨立成立的德意志關稅同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們的經濟主張可以很好的發展德國經濟。由此可以看出,針對不同時期、不同條件的國情,經濟學說也要具備一定的階段性和特殊性。
那么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情況下,我們又應該以什么樣的理念來發展經濟呢?
4 德國歷史學派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從上文中對德國歷史學派思想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適合于本國國情的經濟理論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亟需尋找一個理論,為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西方經濟學對我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影響至關重要。然而,當前社會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存在對西方研究和教育盲目崇拜的現象,甚至認為世界上只有西方主流經濟學,其它的學說越來越被邊緣化。
當前我國社會中存在一種“依附型經濟學”之風,不僅忽視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科學基礎,也將發展中國家的適用性拋在腦后,導致了諸多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現象出現,比如技術落后、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環境污染等。針對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應該走出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的道路。
要想促進我國經濟學的發展,我國應在認真學習和吸收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制定適用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建設中國崛起的國民經濟學;二是推動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三是開創以中國哲學和中國經驗為基礎的中國經濟學研究傳統。在這方面,德國歷史學派的發展經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價值。
德國歷史學派被稱為是”國民經濟學”,它不僅對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更是直接和德國的興衰榮辱休戚相關,它見證了德國的成長和壯大,使德國成為當時的世界級強國,在這個過程中李斯特功不可沒.面對這一現象,很多國家都紛紛開始效仿,希望發展本國的生產力,壯大自身的實力,因此,對于今天的中國經濟學家來說,重讀李斯特就具有了特殊的歷史意義。中國經濟學界應該以德國歷史學派為榜樣,為建設中國崛起的國民經濟學而奮斗。
深入研究德國歷史學派,對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馬克思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德國歷史學派的思想,但是由于國內對德國歷史學派了解不多,以及傳統政治經濟學認為馬克思不可能借鑒庸俗經濟學的思想,所以,馬克思與德國歷史學派的聯系也就被割裂了。實際上,馬克思的理論根植于德國經濟學的傳統之中,與德國歷史學派有著許多共通之處。而且,正如霍奇遜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與德國歷史學派都是同一哲學文化的產物”。[3]追溯馬克思經濟學形成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德國歷史學派與馬克思經濟學都深受當時德國哲學思潮和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德國古典哲學與歷史法學、生物進化論、法國大革命、經濟與技術的巨大變遷等學術思想與歷史事件,都影響了馬克思經濟學與德國歷史學派的創立者。因此,重新發現并深入研究馬克思與德國歷史學派的深刻淵源對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不可否認,德國歷史學派對于我國的經濟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國也應該對此加強重視,但同時我國自己的哲學傳統和改革經驗也不容忽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經濟學自主創新.正如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所指出的,“在古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4]中國哲學傳統包含著有機的、系統的和整體的世界觀,這與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傳統有內在的統一關系。[5]此外,中國改革經驗也與德國歷史學派所遵奉的文藝復興經濟學的回溯法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因此,中國經濟學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對傳統文化重新闡釋,并創造新的文化,這是開創中國經濟學研究傳統的基礎性工作。而哲學基礎與中國哲學傳統具有相似之處的德國歷史學派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寶貴的借鑒經驗。
我們不能否認,經濟學說具有一般性,但更應該認識到其國度性和特殊性。因此,從我國現階段經濟矛盾出發,建立以中國存在的廣大勞動者為主體的“中國勞動經濟學”是我國經濟學發展的必要途徑,更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必由之路。[6]
參考文獻: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M].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GeofferyHodgson.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Specificity in Social Science. London: Rout-edge, 2001.
[4]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5]埃里克?S?賴納特.技術在富國和窮國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熊彼特體系中的欠發達問題[A].賴納特,賈根良(主編).窮國的國富論:演化發展經濟學論文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劉永佶.中國政治經濟學主體、主義、主題、主張[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7]桂莉.簡論德意志第二帝國社會保障制度[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05).
[8]魏建.德國歷史學派興衰述評[J].經濟科學,1999(02).
關鍵詞:產業集群 購買者 驅動自主品牌創新 自組織理論。
自從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出版后,世界各國不斷加強對于產業集群的關注,產業集群逐漸成為廣大經濟學論文" target="_blank">經濟學家研究的焦點之一。本文以水平聯系為主的集群內中小企業自主品牌創新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集群環境對于群內企業自主品牌創新的推動作用,并結合自組織理論演示企業品牌創新的各個發展階段。
1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
全球商品鏈(gcc)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格雷菲(gereffi)等人在對全球產業轉移和分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產者驅動和購買者驅動兩種商業鏈運行模式。格雷菲在1999年指出,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有一股從生產者驅動模式向購買者驅動模式轉變的趨勢[1]。
生產者驅動型的商品鏈通常是大型制造商在整個商品鏈中占據主導地位,典型的有汽車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購買者驅動的商品鏈通常是批發商、大的經銷商和品牌商起主導作用,他們控制營銷部分,而把非核心的生產外放的一種外向型互助生產網絡模式。這種模式通常用于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逐漸融入全球價值鏈。許多片斷化的鏈條環節以地方產業集群的形式在發展中國家興起。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可延續全球商品鏈的思路,分為購買者驅動型和生產者驅動型。本文研究對象鎖定在購買者驅動型產業集群。
2自組織理論。
自組織是指一個系統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降低自身的熵含量,且在內在機制的驅動下,自身從簡單到復雜、從粗糙到細致方向發展演化,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結構有序度和自適應、自發展的過程[2]。
系統的自組織活動通常分為兩種基本形態:適應性自組與探索性自組。適應性自組是當外界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系統力圖通過改變自身的結構與功能去適應這種已經出現的變化的自組織行為。
探索性自組是自組織的一種高級形態,與適應性自組相比,它具有很大的自動性。其特征表現在當外界的干擾尚未正式到來之前,系統在以往經驗或科學預測基礎上所進行的“預調節”[3]。
雖然自組織理論至今未能形成一種完整規范的體系,但它深化了我們關于系統進化過程的認知。本文試圖運用自組織理論研究產業集群環境下群內企業品牌創新的行為,提出以購買者驅動的產業集群環境對于企業品牌創新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的觀點。
3購買者驅動的產業集群內企業自主品牌創新行為。
國內外學者對于集群形成機理主要有外部經濟性,節約交易費用,專業化分工,知識溢出效應等觀點,在此不再贅述。研究表明,產業集群在吸引群外投資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正是這種優勢帶給群內中小企業一個開放的環境。本文借鑒自組織理論,認為集群內企業自主品牌創新主要經歷由他組織到自組織、由低組織程度到高組織程度以及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
3.1由他組織到自組織過程。
購買者驅動產業集群的領導公司主要有批發商、品牌經銷商以及品牌生產商[4]。在全球價值鏈中,這些領導公司通過掌握品牌等稀有資源來控制高附加值環節,把加工組裝等初等生產任務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因此,許多產業集群由委托組裝(oea)或委托加工(oem)開始發展起來。在此階段,群內企業的產品同質性高,并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生產設計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組織外部,即為他組織階段。
此階段中,群內中小企業一方面對領導企業保持著高依賴度,一方面又體會到價值鏈上的主要份額都集中在流通領域這個尖銳的事實,自有品牌的意識逐漸形成。他們通過貼牌生產累積技術和經驗,其組織結構和運行模式不斷自我完善,逐漸實現從他組織到自組織的過渡,即組織力來自事務內部的組織過程,從而進入自主設計和加工階段(odm)。
總結:集群效應更易于吸引投資帶來開放性的環境,這為群內中小企業消化吸收先進經驗并將其移植到自主品牌提供了便利性條件。
3.2由低組織程度向高組織程度演進。
支配原理是協同學的基本理論,認為系統自組織一般只有很少量的序參量決定。支配理論同樣適用于解釋企業自主創新品牌的發展演進。自主品牌指不光有品牌,還擁有核心技術,并對品牌的發展具有決策權[5]。上個階段的消化吸收再移植的模式只是企業自主創新品牌的初級階段。由支配原理,少數序參量,如技術、人才、資金、市場、管理等要素決定著企業自主品牌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在自主設計和加工階段,這些要素之間的有效關聯還較弱,單個企業難以實現新品牌生命周期的延續,此時急需外部系統進行支持。此時集群的優勢再一次凸顯,集群更易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中介和行業協會的信息支持以及學校和研究機構的技術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另外,集群的知識溢出效應也會幫助促進群內企業的創新行為。
在odm階段,企業品牌創新的自組織行為基本停留在適應性自組織的階段,即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整合與產品設計。而本階段中企業能夠憑借集群的外部激勵作用而做到集成創新,較之上一階段已有實質性的突破。
總結:產業集群的支持系統推進了企業品牌創新行為由低組織程度向高組織程度發展,實現了品牌生命周期的延續。
3.3由簡單到復雜過程的演化。
耗散結構理論稱,系統需要不斷的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才能維持有序狀態,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且不因外界微小的擾動而消失。在企業品牌創新行為實現適應性自組織后,即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集成創新設計產品、豐富品牌內涵后,企業的品牌創新行為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具體表現為企業通過品牌創新獲得了更高的附加值,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并減少對區域品牌的依賴,逐漸區別于區域品牌,成為吸引外部企業進入集群的新動力。隨著產業集群的知名度及地位的提升,集群內的基礎建設勢必會日趨完善,吸引更多的資金和人才。在這個動態的不斷優化的外部環境中,企業為了維持有序狀態,始終與外部交換信息和技術,與外部共同提升。這使企業品牌創新能力由簡單向復雜的自組織過程演化,即完成探索性自組織,即企業能預測和引領市場需求,帶動產業向前發展,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品牌價值提升。這種創新行為更偏向于自主創新中的原始創新,是創新行為的最高層次。
總結:產業集群具有單個企業所不具備的對外吸引集聚效應,能更快的實現外部環境的升級,為企業品牌實現關鍵突破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4結語。
本文在產業集群視角下,分析了購買者驅動型產業集群內企業品牌創新行為的自組織演進,并提出在品牌創新行為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糙到細致發展上升的各個階段,集群效應為企業自主品牌創新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許多產業集群良性發展的同時,還有相當部分產業集群本身存在著低檔次產品競爭激烈的現象,產品缺乏知名度、各產業集群產品雷同缺乏特色,致使產業集群增長緩慢甚至衰退的狀況。產業集群應充分發揮其優勢,為群內企業提供開放性的環境,并在企業自主品牌創新的各個階段給予外部系統支持,推動企業品牌創新行為的深化發展,形成差異化的企業品牌網絡。與此同時,企業品牌會與區域品牌形成良性互動,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潘利。鏈網互動視角下中國產業集群升級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
[2]hanken.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m].berlinnew york.1988.
[3]殷紅春。品牌生態系統復雜適應性及協同進化研究[d].天津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