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姓氏文化論文

姓氏文化論文

時間:2023-03-24 15:53: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姓氏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姓氏文化論文

第1篇

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實踐性、主體性、回歸生活世界。這不僅要求教育觀念的更新,而且要求師生角色發生相應的轉變。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常州,從見于史籍算起已有2500多年歷史,涌現出了一大批棟梁之才。

正因為如此,江蘇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學(以下簡稱“我校”)歷史組確立了“常州姓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課題。

二、實施過程

1.編寫校本教材,體現地方特色

我校歷史教研組從2010年12月份開始啟動,經過調查、分析,充分了解了中國姓氏文化特別是常州姓氏文化與歷史,決定正式確立常州姓氏文化校本課程并開發和實施這一課題研究,2011年3月份,資料匯總,經過幾次修改,最終完成了常州姓氏文化校本教材的編寫。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更新教學手段

我們課題組在完成校本教材編寫以后,從2010年12月份起,制訂校本課程實施計劃,主要包括課時安排、組織形式、活動地點等。我們改變單一口授模式,采用現代教學媒體,盡可能做到新穎、多樣、形象、直觀、生動,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以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注重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

教學的創新和活力在于它的實踐活動。所以,我們課題組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組織學生開展查閱資料和社會調研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

4.嘗試開放性評價,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

校本課程社會性、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學評價需要多元化,有一定的彈性,尤其突出對學生能力的評價。通過談話、觀察,建立成長記錄袋等方法,對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發現、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進行評價。

三、實施效果

1.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和專業水平的提高

我們的學生在社會調查中表現出很強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教師不再只是書本知識的灌輸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合作者,有些地方還要向學生學習,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又因為社會實踐基于教材,但又脫離教材,教師也不再一味地依賴教材,而成為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者,使歷史教師也融入這個課程的學習中,教師的教研水平也提高了一個層次。

2.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題實踐表明,學生課外利用網絡、圖書、訪談收集的資料,以及通過社會調查撰寫社會調查表、社會調查報告,以及各種小論文,能正確認識姓氏文化的產生、變化、發展等,并提出有見地的想法,這樣,使學生對校本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把課堂所學知識與本地實際相聯系,從而提出質疑,闡明自己的觀點、立場。

3.促進了學生情感的發展,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熏陶

常州姓氏文化校本課程向學生介紹了姓氏文化的由來、變化、發展及自己與名人的關系,使學生對自己的家鄉、祖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從而對家鄉產生自豪感。此外,校本課程還對學生進行人文修養的熏陶,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4.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1)具有了初步收集資料的能力。教師開出參考書目,列出相關網址等,讓學生學會使用圖書館和應用信息技術查閱、收集相關學習內容的資料;同時,根據內容的需要指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學生通過調查、收集的資料,設計的問卷等,顯示出初步收集資料的能力。

(2)有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校本課程要求學生通過調查自己姓氏的起源,從而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培養了學生善于思考、大膽質疑的思維品質。

(3)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夠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課題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小論文等。學生如果沒有較深刻的思維和較強的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這些任務的。

(4)培養了學生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精神。校本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中,重視教師的指導,重視學生間的合作,教師與學生間形成并發展了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和成果。

第2篇

論文關鍵詞:動物詞,魚,國俗語義,對比

 

國俗語義是指在詞匯的概念意義上添加歷史文化、民情風俗、地理環境等文化色彩的語義。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性的一種表現,它受到了不同語言社會群體的風俗習慣、歷史傳統、宗教信仰、地域生態、審美情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各自鮮明的文化特色。王德春教授認為不同語言對應詞語的國俗語義存在以下幾種差異模式:(1)國俗語義一語獨有;(2)國俗語義截然相反;(3)國俗語義大相徑庭;(4)國俗語義部分相同;(5)國俗語義基本相同。這五種類型構成了國俗語義差異的基本模式。各類型之間的不同之處,僅是差異程度而已。本文根據國俗語義差異的基本模式對動物詞“ 魚”的國俗語義異同進行探討。

一、英漢國俗語義基本相同

1.均有表明水是魚生活的最佳環境的習語

英語有短語“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意思是魚離開了水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喻指“處在陌生的環境中不得其所、局促不安、不自在”。 反其道而行之,漢語有成語“如魚得水”,說的是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這些習語均表明了水是魚最適合讓魚自在生活的最佳環境。

2.均可用來喻指“利益”

源自《圣經?約翰福音》第六章“loaves and fishes”(五餅二魚) 故事中的魚就代表了物質利益。而中國古代圣人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中的名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魚在原文代表生命對比,但后來常常指兩個不同利益,兩個不同目的,或兩件喜歡的事情等。成語“渾水摸魚”說的也是乘混亂的時候撈取利益。“放長線釣大魚”中的魚指的是長遠的利益。

二、英漢國俗語義部分相同

1.“魚”在英漢文化里都可作為姓氏

在英語文化里,以人們所從事的職業為姓在英語姓名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而且這些姓氏至今仍在使用論文格式。比如 Tailor(裁縫) 泰勒、Carpenter(木匠)卡朋特、Fish(捕魚或賣魚者)菲什、Fisher(漁夫)菲希爾等。追根溯源,魚姓作為姓氏和英國的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和經濟體制有關。英國漫長的海岸線和島上的多條河流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漁業資源,工業革命以前的英國還是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社會,人們食以“魚”為天,所以以捕魚為生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出現了和漁業相關的很多行業,姓氏為Fish也就出現了。

漢語文化里的魚姓據說出自子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后人以其字中的“魚”作為了姓氏。魚姓在英語文化中至今仍在使用,但魚姓在現在的中國已經很罕見,也就沒有被列入百家姓的前一百位。

2.“魚”在英漢文化中均可用來指貶義的人或物

英語文化中的fish用來泛指人,含有貶義。比如:

poor fish 愚笨易欺的人

loose fish 放蕩的人

dull fish 枯燥無味的人

cool fish 無恥之徒/厚臉皮的人

fresh fish 新囚犯

strange/queer/oddfish 古怪的/莫名其妙的人

英國是捕魚大國,所以英國人對于魚的形狀、特點、習性等觀察入微,所以常把有些魚的特點用來比做人或物。比如:

Whale (鯨魚)喻指“巨大的人或物”

Octopus (章魚)喻指“深入各方面的強有力的組織”

Sardine (沙丁魚)喻指“擁擠”

在漢語文化中也有把魚用來指貶義的人或物的現象。比如:

魚龍混雜 “魚”喻指“壞人”

魚目混珠 “魚目”喻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 /似貴事賤的人或物”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魚肉”喻指“任人宰割或欺凌的對象”

3.在英漢文化中均有關捕魚經驗的意思類似的習語

英語里有fish in troubled water,意思是渾水好摸魚,它也可以用來表示“干預或接入某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漢語里有“渾水摸魚”,本來說的是渾水好摸魚的捕魚經驗,后來比喻趁混亂的時機攫取利益。

英語里有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表意是好魚居住在水底,喻指“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輕易得到”。漢語里有“放長線釣大魚”,比喻做事要從長遠打算,雖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將來能得到更大的好處。

4.在英漢文化中均出現了人魚傳說

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曾有過關于人魚的傳說或記載,無論是從歐洲大陸的古希臘神話還是到亞洲大陸的中國古代傳說對比,關于人魚的記載真是比比皆是。人們最為熟知的西方人魚傳說要數丹麥作家安徒生的《海的女兒》了。

關于人魚的傳說的來源《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里是這樣解釋的:“美人魚(mermaid)雄性稱人魚(merman)。傳說中的半人半魚,棲息在大海或其他內陸水域。在歐洲民間傳說中,美人魚和人魚都是自然界生物,但像神仙意義,有法術,能預言。它們愛音樂,常唱歌,雖然長壽但不免一死,并且沒有靈魂。從外表上看,胸部以上是人,胸部以下是魚。許多民間故事記述美人魚(能變成人形)與人婚配。美人魚和人魚盡管有時是友善的,通常卻對人類非常危險。它們的禮物帶來厄運,如果冒犯他們,就會造成洪水或其他災害。航行中見到人魚是船翻的預兆。它們有時引誘人,把人淹死,或誘使年輕人和他們一塊兒在水下生活。一些水生哺乳動物,諸如儒艮和海牛,在水上給幼仔哺乳,有些人認為這就是人魚傳說的來源。”

但在中國文化里,魚是一種通靈善化的神物,我國的民間傳說或人文筆記中有就很多魚變男變女,變龍變物的很多故事。變人的如:

“人魚,長四尺許,體具牝牡,人也;惟被有短鬣,微紅。”(《山海經廣注》)

“橫公魚,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神異經》)

“萊陽縣東北有蘆塘八九頃,其深不可測對比,中有鮫魚,五日一化,或為美婦人,或為美男子。”(《靈異記》)

還有很多民間故事,比如《三秦記》的武帝放魚得珠,《酉陽雜俎》中的葉限養魚得報,《宣室志》的劉成放魚得錢等等,和英語文化中的人魚“盡管有時是友善的,通常卻對人類非常危險”不同,這些中國故事中的魚不是報恩獻寶就是報善懲惡,故事的派生主要來源于原始思維。魚代表著繁殖,代表著豐稔物阜,代表著通有靈性,代表著長生善化,所以使得自古以來的信仰與崇拜催生了這些神話故事的產生與流傳。

三、國俗語義一語獨有

1.英語中的“fish”還有宗教意義

在羅馬帝國中期,基督教徒由于受到執政者的迫害,私下相見時常常畫兩條方向相反的彎月形線條組成一條魚的輪廓,以表示彼此為信仰相同的人。后來,“魚”(fish)就成了基督教的象征論文格式。到中世紀,就出現了用三條“魚”表現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象征性圖像。

2.漢語中的“魚水”用來形容極其親密的情誼,就像魚和水不能分離一樣。

這一用法既可以用來比喻夫妻之間和君臣之間的親密關系,如“魚水相投”。也可以用來說明軍民之間相依相存,不能分離的情誼,如“軍民魚水情”、“軍民魚水一家親”等。

3.古漢語中,“魚”、“雁”指書信,也可以用來指“傳信人”。

例如成語“魚傳尺素”、“魚沉雁杳”、“ 魚封雁帖”等。

4.漢語中的“魚”寓意吉利

中國人常說“吉慶有余”、“雙魚吉慶”。無論婚嫁還是節日,紅色的雙魚中國結隨處可見。

5.漢語中的“魚”象征著豐稔物阜

從中國人過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年年有魚(余)”到貼在墻上的年畫“(蓮)連年有余(魚)”,均表現了人們對豐稔,富足生活的追求。

6.漢語中的“魚”在民間文化中代表著亨通興隆、升遷騰達之意無論是古代傳說“鯉魚跳龍門”,還是現代人在自己公司、商店里養上幾只魚,多為錦鯉對比,表“進利”之意。每缸錦鯉里,必然有一條或數條全身烏黑、肚皮金黃被稱為“鐵包金”的魚,寓意“肚里有黃金”,即發財。

7.漢語中的“魚”有生殖信仰象征意義

魚的繁殖能力強,在母系社會,人們的壽命普遍較短,而大量繁衍是人類得以延續的重要方式,所以人們渴望人丁興旺、多子多孫。

8.漢語中的“魚”為圖騰崇拜物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盆以及人面魚盆,證明了魚的圖騰崇拜在原始社會就存在。對于原始社會的人來說,魚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他們臨水而居,魚是他們的食物和生活的保障,沒有魚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就產生了對魚的崇拜,認為它是美的象征。

四、結語

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一個民族的語言或多或少地折射出該民族的個性及其文化特性。透過“fish”和“魚”的國俗語義,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居住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對語言發展的影響,而且能夠感受到不同民族觀察事物的不同角度。在民族文化背景之下研究“魚”在英漢語中的國俗語義,有助于理解該詞在不同文本中的涵義,從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潘紅.英漢國俗詞語例話[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戴衛平,裴文斌.英漢文化詞語研究[M]. 科學出版社,2008.

[3]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4]陶思炎.中國魚文化[M].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5]趙屹,莫秀秀.吉祥圖案[M].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6]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Z].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第3篇

論文關鍵詞:稱謂,語境,權勢同聚關系

 

一.引言

社會語言學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國外的一門將語言學研究和社會學研究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80年代傳人國內。它將語言這一社會的交際工具更緊密地與社會聯系起來,集中研究兩者的互動關系。社會語言學的主要目標是揭示千變萬化的語言用法與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之間的密切聯系。

本文主要從稱謂語說起:稱謂語指言語交際中,說話人用來指稱說話對象的詞語。人際間的相互稱呼語(也叫稱謂語)是日常交往最經常發生的溝通人際關系的信號和橋梁,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語音符號,而且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的綜合體現,暗含著一個民族歷史的、文化的積淀。普遍的觀點是將稱謂語二分,即親屬稱渭和社會稱謂(或社交稱謂),親屬稱謂的概念比較固定,我們通常根據普通成人的交往關系和使用習慣及語義特征將人際稱謂分為四類,即親屬稱謂、社會稱謂、姓名稱謂及指代稱謂。各語言的稱謂體系,從一個側面體現著該社會群體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社會語言學稱代系統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社會文化背景中不同稱謂形式的社會意義語境,并揭示日常言語交際中人們是如何通過具有社會意義的稱代形式的選用和認可,來體現各自在社會結構中的關系、價值觀念、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語體差異乃至個人風格的”(楊永林,2004:75)

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考察一下語言稱謂系統在社會語境中的表現,并試圖通過這種討論,提示語言形式同社會意義之間的聯系,從理論層面上說明抽象的語言形式是如何通過社會因素與語境條件的透析,實現詞語社會語義生成和再現過程的。

二.英語稱謂語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

稱謂系統是整個語言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首先為人類語言交際活動的開展發揮了導人作用;同時也為確定交際對象的角色、身份關系提供了重要的認知條件。和語言使用的特點一樣,稱謂的使用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 。

“語境因素既社交雙方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具體場合。它是由一系列同言語表達與理解密切相關的主客觀因素構成的系統。”“語境”這一概念的外延極其廣泛,但總的看來,語境因素可分為兩大類”言辭語境和言辭外語境。前者即通常所說的上下文;后者則包括主觀語境因素(如交際者的年齡、身份、職業、性格、經歷、心情等和客觀語境因素(如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話題等)。由于語境因素的影響,交際雙方會轉換稱謂,即使是同一稱呼在不同的語境中所預設的語用目的也不盡相同。

特殊情況下:

“Mydear Mr.Bennet”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have you heard that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Mr.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But it is”returned she;‘'for Mrs.Long has just been here,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Mr.Bennet no answer “Do you not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cried his wifeimpatiently.“Youwant to tell me.and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Thit Was invitation enough.“Why.my dear,you must know? ”

在《傲慢與偏見》中,貝內特夫婦可謂是耳鬢廝磨,朝夕相處的夫妻。一日,貝內特夫人向丈夫詢問他是否知道Netherfield Park開放一事,由此想讓他去拜訪新來的、富有的鄰居。貝內特夫人有求于丈夫,所以稱呼格外親切,相敬如賓。而貝內特先生佯裝不知,態度冷淡,故作姿態。對話中要么閉口不答,要么以第二人稱代詞“you”直呼其妻。由此我們可看到特殊的

一般語境下:

(1)Excuse me(在街上或者商店里)。在英國人們同陌生人講話時不使用gentleman語境,lady,sir,madam,Mr,Mrs,Miss,ms等稱呼。

(2)Mr.,Mrs.,Miss(ortitle)+a surname這種非常正式的稱呼只用于認識的人或某個職業人士,在英語中正式場合都用其稱呼對方,不論上下、長幼、親疏關系;在非正式場合甚至直呼其名。但其不用于朋友。如:Thank you,Mr.Smith.

軍銜可單獨使用,而無需加上姓氏。如:Good evening,Captalr1.

(3)對中小學教師:a,對男教師:Mr.+surname/or Sir;b,對女教師:Miss.+surname/or Miss(在英國無論女教師婚否,都這樣稱呼。這種傳統可追溯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當時只有未婚女子才能當老師。

對大學教師可用Professor+surname/or Professor;(Dr. +surname:Mr.+ surname

Miss +surname)

總的說來,稱謂語的使用有兩種模式,即對稱性模式(reciprocalpattern)和不對稱性模式(nonreciprocalpattern)。美國的社會語言學家Brown和Ford曾經收集了不同職業的人在工作場合交談的大量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研究發現大多數情況下說話雙方都采取對稱性模式,即雙方都使用名字(first name)或者都使用稱謂加姓氏(title +last name)來稱呼對方。通常朋友之間、關系比較親密的人之間使用名字,而對剛剛認識的人或關系比較疏遠的人使用稱謂加姓氏。不對稱性模式是指談話中一方用名字稱呼另一方,而另一方卻用稱謂加姓氏來稱呼自己。采取何種稱謂取決于兩個因素:權力(社會地位)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社會距離的遠近)。談話中社會地位或級別較低者對上級所使用的稱呼是不對稱的,體現了對上級的尊敬。同樣的稱呼如果用于地位相近的人,則體現彼此之間關系比較疏遠語境,并且顯得非常正式。

從稱謂的各種變體中選擇適合即時語境的稱謂形式,以滿際的需要。在這一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相互實施著對語境的操縱和語境要素的選擇。語境要素的選擇是指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由于交際雙方角色身份的更替,受話人須對發話人選擇稱謂的形式進行合理的、符合語境的推斷。

三、稱謂語的社會意義探究

社會語言學家認為稱謂語,如尊稱、謙稱、愛稱和貶稱等可以反映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等,在此著重分析運用典型的社會語言學方法對稱謂語所進行的研究。就以中國古代的一些稱謂為例來體現不同時代社會結構及其社會關系的變化:

1. 古代中國稱謂問題

古代中國社會中,諸如“寡人”“朕”之類的字眼只能用于帝王的自稱,絕對不許他人僭用;“老爺”“大人”既是達官顯貴的代名詞,也是等級社會中權勢的象征;“草民”“小人”是普通老百姓在以下對上語境中的常用自稱形式。婦女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社會地位更是低下,所以在稱代形式的使用上,禮節更多,等級更嚴:不但對官府要使用敬詞,自稱“小女子”或“民女”,稱官吏為“老爺”“大人”,就是面對自己的丈夫,也須尊綱守常,恪守禮教,“抑己尊夫”,自稱為“妾身”,尊夫為“郎君”。更有甚者,中國古代婦女就是連一個“卿”字,也不敢擅自亂用,其原因在于——婦稱夫為“卿”語境,于禮不合;夫任婦稱己為“卿”,即有“惑溺”之嫌。諸如此類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代詞對稱形式所具有的這種“非互換性”(nonreciprocality)是具有明顯的社會特征和屬性的。

2.稱謂的內涵

社會語言學稱謂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社會文化背景中不同稱謂形式的社會意義,揭示日常言語交際交際中人們是如何通過具有社會意義的稱謂形式的選用和認可,來體現各自在社會結構中的關系,價值觀念,文化習俗,意識形態,宗教信仰,語體差異,乃至個人風格的。從這里說開去,社會語言學語言稱代系統的研究,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語言指稱意義上的指示詞研究,另一個則是社會功能意義上的指示詞研究。前者旨在說明自然語言系統作為人類認識世界,表述世界的一種工具,是如何確定,體現和表達行為者自身同外部客觀世界諸事物的關系的——語言稱代系統在這里起到邏輯語義上的“定位導航”作用。后者旨在解釋在社會語境中,根據社會地位的不同,交際性質的不同,話語場合的不同,傳播手段的不同,個人背景的不同。

四.、“權勢’’和“同聚關系”在社交稱謂的構成中的體現

不同語言中稱呼交際對方的手段各異,但大多數語言都普遍存在尊稱和通稱兩種稱代形式的對立根據(Fasold,1990:1)。“權勢”和“同聚關系”這兩個術語是由Brown和Gilman(1972:259)通過考察數種歐洲主要語言稱代系統的研究中提出的,概括出代詞的兩種對立的語義關系語境,分別用V(thepolite form)和T(thefamiliar form)表示,以此來概括復雜的人際關系。在歐洲語言中,第二人稱單數有兩個稱呼代詞,它們起源于拉丁文的tu(T)和vos(V)。T—V 開始時具有“權勢”語義,即用T 還是用V 取決于雙方的地位、體力、年齡、財富、出身、性別、職業上的高低不同。所謂權勢指的是:“如果一個人能控制另一個人的行動,他對后者就具有權勢。Brown和Ford(1964:237)指出美國英語的稱謂語系統中也存在類似的對立,即“名”(FirstName,簡寫為FN)與“頭銜+姓”(Title+Last Name,簡寫為TLN)兩種。漢語普通話第二人稱也存在“你”和“您”兩種形式。Brown和Gilman,Brown和F0rd的研究重點在于非對稱性使用情況,認為“話語雙方通過這種非對稱性形式的選用,表明各自在等級社會中身份地位的異同,以及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角色的認定”(楊永林,2000:F20)。布朗和福德的研究表明,在美國社會中,其稱謂系統存在著下列三種主義模式可供選擇:

1) 彼此直呼其名(the mutual exchange of FN);

2) 彼此采用頭銜加姓氏的方法(the mutual exchangeof TLN)

3) 非對稱性選擇方式(the nonreciprocalpattern)

布朗和福德的研究所揭示出一些有趣的現象,可以簡述如下:美國英語稱謂系統中的語義關系選擇和一般意義上的對稱形式選擇之間有著十分相似之處,都是受權勢與同等關系制約的。因受文化的影響,支配非對稱性的因素可以是年齡的大小,職位的高低,性別的不同等等。稱謂系統中的主義關系選擇呈現出一種權勢,亦即一方擁有首選權利的互動發展模式。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社會語言學家卡羅爾·邁耶斯—斯考藤同北京大學祝畹瑾教授,針對漢語中“同志”這一詞語的一些用法分析了那一段時期內語境,中國人是如何通過采用“同志”一詞與姓氏,頭銜等修飾語的搭配組合,表示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的,充分展示了不同稱謂形式的選用與社會生活變化之間的關系。

五.結語

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的關系往往是錯綜復雜,而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稱謂語的選用因此受到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稱謂語是社會的鏡像,它能折射出豐富的社會、文化、情景內涵,如權勢差距、親疏程度、民族心理、交際語境等。要想正確理解和選擇稱謂語我們不僅要了解該社會約定俗成的角色規范,把握稱謂形式的得體性,更要把握住對話的使用語境及潛在的社會語用含義,把握稱謂形式的關聯性,只要這樣才能使言語交際得以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崔希亮.現代漢語稱謂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

第4篇

工、建數據庫,為讀者提供服務方面作了詳盡的論述。

客家先民和客家人通過遷徙得到更生和發展,在我國的南方和海外廣大地域,站住腳,開辟新生

活,從事經濟文化建設,繼而產生了記載他們生活、思想軌跡的文獻資料,久而久之,形成積淀豐厚的人文資源,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的腳步聲,提醒我們去重新認識這一資源的重要價值,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這一文獻資源,我們作了如下嘗試。

1 文獻資源的產生

客家源于中原,幾經遷徙,僑居,形成于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復播于國內18個省、區和海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分布極廣,人口較多、影響甚大的一個民系。它是漢民族民系中一個優秀的支脈。

在客家民系發展的歷程中,曾遭遇過各種自然環境的嚴峻考驗,接受過惡劣生存條件的洗禮,客

家人善于開辟新的生存空間,創立新的謀生方式。每到一地,都能與當地族群和睦相處,吸納其所長,并與之融通,以順應環境,相諧發展,繁衍生息,同時,他們又善于群體自保,精心護衛中原文

化傳統,保持自身習俗,逐漸形成了特定的語言、文化和精神,孕育出大批震古鑠今的精英人物,他

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統一,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這長期、曲折、復雜、多姿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記載他們在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的生活,思想軌跡以及命運抗爭歷程的文獻。客家民系歷史文化悠久、源遠流長,文獻資料積淀十分豐厚。粗略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歷代客屬或非客屬官吏、名人、學者對客家民系考察、研究的有關該民系的奏章、論著、文

章等。

(2)分布在南方各省的客家各縣市、各年代的府志、縣志、年鑒和鄉土讀物等。

(3)客家民系各姓氏的族譜、傳記、年譜和記載廟宇、宗祠、碑文的文獻,客家民系姓氏中的堂號、堂聯、對聯以及名勝古跡、文物的記載等文獻資料。

(4)有關客家民系的民俗、風情、山歌和民間故事傳說等文獻資料。

(5)海內外客家人聚居區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社團,在各個時期的公開出版物和內部資

料,特別是各地會館的期刊和紀念特刊。

(6)古今客家人在各地創辦的公開或內部出版的報紙、刊物和文學藝術作品。

(7)國內,海外有關客家民系和客家學研討會的學術論文和專輯。

(8)其它有關客家民系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人物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在收集文獻的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上述文獻資料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活、生產和文化活動

的實踐中產生的,并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在信息時代即將到來的今天,這一文獻

群落無論對客家民系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是寶貴的重要資源。中華民族有極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

獻工作經驗,我們應該繼承這一光榮傳統,把它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使之得到科學的處理,在國家經濟文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2 文獻資源的特征

深究起來,客家人的遷徙,演變與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世界形勢的變化息息相關。客家先民

與后來的客家人善于以新的視野和思路分析,判斷各種社會歷史背景,在國內海外進行遷徙,開辟新

的活動區域、謀生方式和交往對象,又能順應環境、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播撒中華文明,吸納當

地所長,使之融通,用于成家立業。由此可見,客家民系確是中華民族中極具特色的一員,與此相適

應,其文獻資源也有以下明顯特征:

2.1遷徙歷史的文獻特征

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壯大和精神、文化、經濟上的升華,都與其遷徙活動緊密相連。長達千

年的悲壯遷徙歷史,使客家人引以為豪,寫入各姓氏譜碟,濃筆重彩于史冊,使之永世難忘,因此,

遷徙的歷史文化成為客家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于客家文獻資源的始終,散見于文獻資源的各個

領域。構成客家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一道絢麗的風景線。

2.2根在中原的文獻特征

客家人根在中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無論從歷史、習俗、文化、語言和精神各方面

看,客家人與中原的枝與根、流與源的關系都是顯而易見的。這在客家的歷史、文學和研究專著中,

都有豐富、確切的記載。就是在他們的文化、藝術、習俗、方言和諺語里也都保留著中原文明的特

色,體現了客家人對中原文明的傳承和發揚。尤其重要的是,這種現象,在客家文獻資源中得到高度

重視和展現,形成豐厚的文獻資源積淀,構成客家人文資源中引人注目的亮點。

2.3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因素特征

客家人的主體是中原漢人,中原又是中國古文化發源地。早在秦漢以前,就在此產生了河洛文

化,唐宋時代更得到發展而成為博大精深,光輝燦爛、影響深遠的中原文化。客家先民攜帶著中原文

化在贛、閩、粵交界地區與當地的畬瑤等少數民族雜居,在文化上發生雙向式的影響與融合。漢人以

其中原文化去融合、征服原居民文化,畬瑤民族也以其固有文化來迎接外來文化。兩種文化的撞擊、

磨合和交融,孕育出客家文化。因此,客家文化在形成中受到當地舍瑤民族文化的影響,不僅有中原

的主體文化,還含有畬瑤文化以及其他地域的文化因素。

這種多元文化因素現象,在客家的歷史文化典籍中早有大量記載。歷代專家學者的研究報告、宏

篇巨著里都有詳細論證。就是在客家方言、民俗、民間藝術以及山歌中也有不可勝數的展現。這又是

客家文獻資源獨有的特征。

2.4善于同自然、社會環境溝通的文獻特征

客家民系經千余年的輾轉遷徙,把數千萬人撒播于國內海外廣大地域,在這中間,常遇到各種新的自然和社會環境,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勇于改造,善于順應:在新的社會環境中,能及時調整自身,吸納當地人民之所長,與之融通,開辟新的生存空間,尋求新的謀生方式。在異國他鄉,既保持中華文化傳統和客家習俗,又努力吸納其他優秀文化的精華以充實和發展自己。在與他族共處中,團結和睦、相諧發展、不卑不亢、禮尚往來,這是客家民系特有的優勢,他們以此為依托,遷離中原。開發山區、走向世界,成為日不落民系。各個時期的文獻,不僅反映這一發展過程,還有更多文獻源源不斷地來自客家分布的廣大地域。這是漢民族中其他民系的文獻不多有的文獻特征。

第5篇

關鍵詞:地方高校;地方古籍;搜集;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7-0137-04

1、對深入發掘保護地方古籍的認識

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古代典籍,它是我們汲取營養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地方古籍。往往帶有濃厚的時代特征及地方色彩。既是翔實的歷史記錄,又是珍貴的文化遺產。由于時過境遷,很多的地方古籍失散遺落,因此拯救保護乃當務之急。作為一個地方高校圖書館來說,從收藏古籍的數量和擁有的技術力量顯然不能與大型國家級圖書館相比,從資金和條件更不能與一些重點大學及歷史較長的本科院校相比,但是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愈是具有地方性的文化,愈是具有民族性,愈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愈是具有世界性。地方高校通過對地方古籍的保護整理,使其內容得以保存,地域文化得以發揚光大,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傳承、有利于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加外界對本地的了解、有利于特色教學和學術研究、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品牌、有利于提升圖書館和學校的品位及知名度。

2、重點發展地方古籍,走特色立館之路

2007年我們圖書館特藏部成立之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我們根據自身情況及形勢的發展需求,確定了發展思路:整理保護原有舊藏,查缺擇優補配新藏,重點發展地方古籍,特色資源立館,優質服務樹館。從此,我館古籍整理、保護工作次第展開,古籍工作邁開了新的步伐。

2.1 整理保護原有舊藏

我們一是建立了適用的古籍特藏管理制度。二是古籍文獻專室存放,改善了保存條件。三是完成了全部古籍線裝書的編目、建賬、回溯建庫。四是澄清了我館古籍特藏的家底。我館古籍室現藏各種古代典籍、民國文獻2.6萬余冊。其中古籍線裝書1800余種9500,較珍貴的明清善本有25種300余冊;民國文獻、非線裝新版古籍16000余冊。

2.2 查缺擇優補配新藏

古籍叢書系統性強,一旦缺冊影響使用。我們對所有館藏新版古籍叢書,如《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等進行查漏補缺。補充了館藏,方便了讀者。同時密切關注出版動態,有針對性地采購新版古籍與新版民國文獻,先后購進了《晚清名儒年譜》、《宋代傳記資料叢刊》、《歷代三十四家文集》、《(民國)大事史料長編》等,及時滿足了廣大師生的教學科研需求。

2.3 地方古籍的發展和利用

2.3.1 確定搜集的標準與重點

根據教學科研的需求及商丘區域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和特點,我們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地方古籍的搜集標準:收錄的地域范圍,以現行的行政區劃為重要依據,兼顧人文地理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沿革等因素,即以今商丘所轄1市、2區、6縣為主,涉及開封的蘭考和周口的鹿邑,兼帶與商丘比鄰的魯西南的菏澤、定陶、單縣、曹縣,皖北的亳州、碭山、蕭縣,蘇北的徐州、豐縣、沛縣等。

在內容上,凡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均在收集之列。凡鄉人著作,不論其內容是否涉及鄉土史地,也在收集之列;在品種上,重點搜集方志、史載、別集、譜牒、輿圖、金石碑刻類文獻;在版本上,不管是刻本、活字本、寫本、石印、影印等任何版本;在載體上,不管是紙本、光盤或電子版,都在搜集之列;在人物上,首選各個歷史時期較有影響的重要名人和代表作家;在姓氏上,重點選擇根在商丘的姓氏,如宋、湯、戴、莊、牛、邊等;在家族上。重點選擇古代商丘境內名門望族或較有影響家族,如明清時代商丘家(沈、宋、侯、葉、余、劉、高、楊)、七大戶(陳、蔡、穆、柴、尚、盂、胡)等。

2.3.2 對當地古籍進行排查梳理

按照我國地方古籍文獻的三大分類,對于世傳古籍文獻的收集,關鍵在于理清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哪些作者及其有關著述內容、流傳和收藏線索。我們查閱了大量的舊志傳記、藝文書目、古籍聯合目錄等工具書,還充分利用網絡,對本省以及國內一些大中型圖書館,進行了重點檢索;對于近年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獻,除查閱考古類工具書之外,還深入到本地各旅游景點和博物館考察該類文獻的收藏情況;對于民間文獻的流傳和收藏,我們則通過各縣文物局、方志辦和一些文史工作者,掌握一部分線索,還經常深入到田野祠堂、百姓家中查訪民間古籍文獻的藏存情況。經過認真細致的爬梳和調查,基本上捋清了世傳商丘歷代哲人先賢的著述以及有關鄉土文獻的存佚和收藏著錄情況,初步掌握了各縣出土文獻、部分民間文獻的收藏概況。據初步梳理,從先秦到清代,商丘各地文人著述有記載者共計569人、作品1200余種。值得一提的是,商丘是西漢梁國的故地,漢畫像石、石刻文獻特別豐厚,已出土的漢畫像石有300余方,僅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墓帶有文字的刻石就有3 000多塊。另有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明清碑刻和名人墓志銘,如清康熙帝御書賜予重臣宋犖勸勉為官廉政的《督撫箴碑》,記錄清乾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開、歸、陳、汝四屬二十八州縣與水患作斗爭,開挖溝渠,興修水利的《水利圖碑》,記錄同治七年晚清政府調整豫東戰略要地永城軍事防務的《移設永城營碑記》;明清理學大家湯斌、沈鯉及文學世家宋氏、侯氏家族的墓志銘等。

2.3.3 迎難而上,創造條件搜集地方古籍

地方古籍文獻具有散藏性、隱藏性和私密性等特點,散藏性主要表現在其文獻資源分布于各種藏書、博物、檔案機構及基層社會;隱藏性主要表現在多為非公開出版或深藏于各類古籍文獻中及村民中間;私密性主要是指家族資料和家譜不僅印量小非公開,還多秘藏于宗室族長之手不輕易外露閱傳,特別是那些家傳數代的老譜更是密不示人。因此,地方古籍的搜集是比較費時費力而又困難重重的,不是說有錢就能買到。在實踐中,我們想方設法,迎難而上,探索了一套自己的途經與方法。

(1)通過相關單位搜集

我們與各縣市圖書館、方志辦、檔案局等相關單位及地方文化團體或個人建立聯系,通過他們獲得線索或委托他們代為搜集地方古籍。如我們通過寧陵縣地方志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搜集到近30部寧陵縣境內的家譜。再如民權縣方志辦的退休干部王春德先生,他不僅捐贈了自己家族的族譜,還為我們借到了多部民權縣的家譜,并提供了許多家譜線索。

(2)通過宗親會及研究會搜集

我們與姓氏宗親會及研究會合作,搜集宗族資料和族譜。近20年來。各地姓氏宗親會或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紛紛成立,他們擁有本姓氏一部分家譜,有的為了續修家譜,要搜集更多的本姓氏家譜及宗族資料,我們雙方合作搜集家譜及宗譜資料,避免重復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我們與商丘陳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合作,將已搜集到的幾種陳氏家譜復制給他們,他們也將搜集到的31種陳氏家譜借給我們復制。

(3)通過親朋好友、訪學師生搜集

我們發動親朋好友和在外進修訪學的師生等進行搜集,這樣搜集的面廣、品種多、過程簡單,節省人力、物力。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收集到了許多珍貴的清人文集和名人家譜。

(4)通過古舊書店搜集

我們常逛書攤、舊書店、古玩店和網上書店,和店主、攤主建立了固定的聯系,一有線索,他們就會電話、短信通知我們。有時還委托他們下鄉時順便代為搜集。

(5)到各大圖書館搜集

我們多次赴國家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拍照、掃描或復印地方古籍,雖然復制文獻失去了原有的版本價值,但卻依然保留著地方古籍的文獻價值。

(6)深入百姓家中搜集

我們經常置身田間祠堂,深入百姓家中搜求察訪。向保存者說明來意。通常情況下,他們多數樂意讓我們翻閱、抄錄或拍照。有時通過他們還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線索。

(7)廣發家譜資料征集函

我們在《商宋特藏網》上《商丘師范學院圖書館家譜資料征集函》等,在每年新生入館教育和講授文獻檢索課時向同學們宣傳館藏特色文獻和家譜知識,鼓勵捐贈本族家譜或者提供信息線索。

(8)利用因特網免費資源

隨著網絡的發展,因特網上出現了許多可以免費使用的數字資源,比如新浪愛問知識網、國學數典網等網站,經常有各種免費的古籍文獻,我們共下載了200余部商丘、及相關地區的古方志,這樣既節省了經費,也有了數字資源。

(9)購買新版地方古籍

我們時刻關注出版信息,經常閱讀古籍新書報,上網瀏覽各古籍出版社的出版信息,及時購進一些公開出版的影印或校點整理的新版地方古籍。

(10)從大型叢書中析出地方古籍

近年來我們嘗試從多卷本、大部頭的叢書、總集中發掘析出地方古籍史料,取得了可喜的收獲。例如去年我們從大量的世傳金石文獻及近年新出考古、古文字文獻中,析出了商周時期古宋國及漢代西漢梁國所有帶銘文的青銅器文獻,為研究周朝古宋國和西漢梁國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11)與文物系統合作搜集

我們還與文物系統合作,共同搜集出土的金石文獻及民間文獻。例如我們與睢陽區、永城市博物館、文物隊等聯手協作,對兩區域的墓志銘、碑刻、畫像石、帶有銘文的青銅器進行了重點的捶拓,入藏了部分拓片。

2.3.4 多種措施保護地方古籍

(1)保護原生文獻

對于收集來的原生文獻,我們遵循古籍保護原則,都要進行低溫滅菌,有的進行簡單修補,加裝套具,專柜存放,盡量減少讀者閱讀原始文獻次數。

(2)普查保護民間古籍

我們著力做好民間古籍的普查保護工作,一是向其宣傳保護古籍的重要性,增強其保護意識,并對每部文獻拍照留影。二是捐贈或代為保藏。民間家譜大多沒有良好的保存條件,如收藏者愿意,我們可免費代為保藏,并尊重其提出的家譜開放權限;捐贈者的家譜可以得到妥善保管,還可以免費優先使用我館一切資源。三是免費修補。對于提供古舊文獻和家譜底本者,我們可為其免費裝訂修補,并回贈電子版和防霉防蛀藥物、裝具等。四是通過免費進行古籍鑒定與數十位收藏人建立了聯系,還建立了民間收藏古籍檔案。這有利于掌握民間收藏情況,也有利于古籍普查及我們日后的收集。

2.3.5 地方古籍初具規模

五年的艱辛汗水,改變了我館地方古籍一窮二白的面貌。如今,這里已入藏了一批史料價值高、學術性強、內容豐富、載體多樣、獨具特色的地方古籍,一個以商丘文獻為主、中原文獻為輔、重點突出商(梁)宋文化特色的綜合性文獻資源體系已初步形成:商丘、河南地方史志較為齊全,古代方志共計700余種,另有電子版古代方志近200種;商丘區域家譜較為可觀,目前入藏家譜共計325種、1042冊,其中清代以來古舊版本家譜60種、313冊。歸德府世家望族的家譜多有收藏,例如各種版本的

2.3.6 邊搜集整理、邊開放服務

商丘師院每年立項的科研項目,都有一部分關于商丘或中原的選題,以前這類地方古籍一無所有,廣大教師感嘆“做這類課題難”。為此,我們一邊加快收集的力度,快速擴充地方古籍的品種和數量,一邊整理、開放,使有限的文獻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我們還采取靈活多樣的服務方式,提供內閱、代查檢、代復制、電腦打印、專題咨詢、研究性情報服務和定題跟蹤服務等。

(1)制定細則,分類著錄

為了方便讀者利用和更好的揭示館藏,我們將搜集來的古籍文獻分為古本方志、文集、譜牒、金石拓片、輿圖等幾個大類,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依次開展了對上述文獻的整理。我們參照國家關于古籍著錄的標準并結合本館工作實際,制定了我館古籍分類、著錄的細則,對古籍、家譜進行了系統、規范的分類、著錄。

(2)編制專題工具書

我們根據讀者的需求,有目的、有選擇、有計劃地編制各種不同的專題書目、索引。在較短的時間內加班加點編制了《商丘師院圖書館館藏古籍目錄》、《商丘師院圖書館館藏方志目錄》、《商丘師院圖書館館藏金石拓片·輿圖目錄》、《漢梁文化研究專題文獻目錄》。目前我們正在著手編寫《商丘師院館藏家譜簡目》,并對上述目錄及時進行增補修訂,建立完整科學的目錄體系,使其更好的發揮效用。

(3)古籍數字化的再生保護和利用

在這科技飛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利用信息技術對古籍進行再生性保護,是保護和利用古籍的良好途徑。因而,我們把從各處借來復制。的文獻和巳入藏的重要版本家譜,都進行了掃描、整理,依照原版制作3~4套紙本供讀者使用,再以電子版形式永久保存。這不僅令珍稀的地方古籍化身千萬,使讀者在不翻閱原書的情況下進行閱讀和使用。還徹底顛覆了古籍保護“重藏輕用”的習慣,真正體現了古籍為用而藏的原則。接下來,我們還要進一步揭示自己的館藏,建立各種專題的地方古籍書目及全文數據庫,通過與公共館聯合,實現資源共享。

(4)整理地方古籍,開展學術研究

高校圖書館不僅是為學校提供文獻資源保障的服務性機構,同時也是學術研究機構。幾年來。特藏部工作人員利用工作之余,就地方古籍資源開展了一些學術研究活動,除發表了10余篇有關地方古籍整理和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外,還嘗試著整理了一些古籍,收到了顯著成效。我們選擇明清時期商丘文人著述為方向,以宋氏家族為突破口,申請了教育部古委會2007年重點研究項目“宋犖全集校點”、河南省教育廳重點資助項目“宋犖文學研究”;2011年申請到河南省教育廳項目“宋犖年譜長編”。目前3部書稿均已成型。只待完善出版。其中,《宋犖集輯校》95萬字、《宋犖年譜》30萬字、《宋犖文學研究》25萬字。在此基礎上,還編纂了近百萬字的《商丘宋氏家族研究資料匯編》。去年,從各種金石文獻中析出、輯佚了《商丘古代青銅文獻》。另外,我們還已著手編纂《商丘古代文獻敘錄》、《商丘師院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等。我們還應邀為商丘陳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田氏宗親會等姓氏文化團體標點注釋古本家譜,挖掘族人先賢的事跡,開展姓氏文化研究。上述工作,推動了區域文化的研究,豐富了區域文化的內涵,同時也鍛煉了我們的科研能力,打造了學術團隊,提升了圖書館乃至學校的形象地位。

(5)努力助推教學和科研

我院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是河南省重點學科,在申請碩士點的過程中,依托我們的特色資源及整理成果,設置了商丘古代地方文獻整理專業方向。我校申報河南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商丘師院漢梁文化研究中心,將我館特藏部人員整體納入,還依托我們設立了一個獨立的研究所——商丘姓氏家族文化與漢梁文獻整理研究所,并把我館的地方文獻室作為學校漢梁文化研究中心的資料室。漢粱文化研究中心的整體籌建方案、漢梁文化展室的裝修布置、文本材料都是我館特藏部人員完成的。校外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多個學術文化團體,也熱情邀請我們為團體會員,聘請我們為文史顧問、研究員等。我們的服務,還在教師中催生了一批高層次項目和有價值的課題,同時也吸引了眾多學生的關注。近年來,文科每年都有不少畢業論文選擇地方文史經濟等方面的論題,我們也總是想方設法,積極做好服務工作。

(6)主動服務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

幾年來,每逢商丘市政府舉行重大活動如“國際莊子文化節”、“全國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采火儀式”、“火文化研討會”、“國際華商節”等,都要派專人來館查檢大量資料。去年,為配合市政府構建人文商丘的構想,我們從清代商丘名人宋犖的別集《西陂類稿》中,析出了關于西陂六景的記述,并撰寫了《宋犖與商丘》書稿提綱,交市委有關領導參考。市委市政府有關單位要編纂一些著作和刊物,本市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活動。也都經常來館查閱資料。此外,我們還多次接待了來自鄭州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河南省建筑設計院等一批高層次、研究型讀者,使他們都有收獲,解決了他們在外地無法解決的問題。

(7)助修家譜,促進社會和諧文明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的改善,民間續修家譜之風興盛,前來圖書館查閱本族家譜及相關文史資料、咨詢家譜編修體例,或者要求幫助整理舊譜資料的讀者很多,我們都認真做好服務,盡力滿足需求,盡量提供便利。

3、發展地方古籍的感悟

實踐證明:地方高校圖書館古籍工作突出地方性是一條利國利民利校的優選之路。

3.1 大有作為

地方古籍是區域性高校圖書館最大的特色資源,也是本地讀者關注度較高的文獻之一。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為準則,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積極開展地方古籍的搜集整理,深入發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天地廣闊,大有作為。

第6篇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跨文化交際與交際能力的內容、目的和意義,以及產生跨文化交際沖突的原因,筆者還闡述了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跨文化教學和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語言(native language)與非本族語言間的交際,也是指任何在語言或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或信仰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諸語境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習慣不盡相同。communication ability,交際能力是指一個運用語言手段(口語,書面語)和非語言手段(體勢語,面部表情)來表達某一特定交際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和表達兩方面。亦可根據為語言能力、社會語言或社會能力,語言策略(應付)能力和語言能力。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語言課程,涉及到語言、修辭、社會、文化、心理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個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過程。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也越來廣泛,特別是社會信息化提高,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戶,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際。時代的變化和要求,使許多語言教師對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研究這些跨文化交際中的故障問題,對于我們的英語教師確實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為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僅僅學會了這門語言、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的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就學會了這門語言,能夠流利地、順利地進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很容易產生不解和誤解,從而使之交際失敗。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的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目前的新教材介紹了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要把文化教育以及交際能力的培養列入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1 拉開有趣的序幕、營造興奮的課堂導入

作為課堂教學的序幕,如何使之生動有趣,將學生引入課堂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用流利的語言講一段短小的英語故事、笑話或幽默,或者讓學生齊唱英語歌曲,或是要求值日生用英語報告或對話,這樣就可以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使他們精神振奮,盼望著上英語課。

2 敲響歡快樂的前奏,營造最佳的課前氣氛

師生問好(用英語)完畢,老師適當地寒喧幾句,有利于增添課堂和諧的英語交際氛圍,使之注意力集中,增強學生求知欲。如:①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with your friends last weekend?②did you have some delicious food at home?③w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studies?

3 采取靈活的教法,營造交際的教學環境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科學性和藝術性是教學的二重性,無科學的教學缺少根基,無藝術的教學缺少活力。它須以科學內容為基礎,以多維形象教學手段,達到震撼心靈移情啟智全面育人的目的,筆者認為除了這些教學方法外,還要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電視、錄像,還須請外籍教師到校進行講座,鼓勵學生與native speaker面對面的交談。同時讓外籍教師把自己在中國親自體會到跨文化交際中障礙告訴學生,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豐富學生形式使學生更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現行教材中有如下一些常跨文化交際內容列舉如下:

3.1 稱呼(addressings)稱呼習慣方面中西習慣大不一樣英語國家稱為mr加姓氏,女士稱為miss或ms加姓氏。sir和madam一般既不與姓,也不與名連用而是單獨使用。在中國,習慣上有“李同志、黃主任、張經理、林老師”等稱呼。在英語國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頭銜,如法官、醫生、博士、教授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覺得親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現: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來稱呼教師則不符合英美人士的習慣:good-morning,teacher。用good morning,mr…來地道。

3.2 介紹(introduction)學習介紹自己和別人,有正式場合,非正式場合之分,在會場上介紹一位來訪嘉賓或重要人物時,主持人說:“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這樣的介紹既鄭重又得體。在非正式場合介紹方式,則隨便了。帶朋友到家里可這樣介紹“mum,this is jack,my classmate jack,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紹兩人相識時,一般要注意以下順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遠等。

3.3 關心(showing concern)一些在中國人看來是關心的問題是在英語國家中卻屬于隱私問題: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so you’re disordered,what was the reason?對這對“關心”式問題對中國人并沒有什么不妥,但是對英語國家人士來說,這些卻是“個人隱私”問題,因為他們非常重視privacy,不喜歡被問,否則會被認為失禮之舉。

3.4 謙虛(modest),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中國人常是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英美人與我們交往時,常常會懷疑他們的判斷欠佳,而這種跨文化交流,往往產生不解或誤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在聽到英美人士贊揚時,用“thank you”回答。

3.5 打電話(making telephone calls)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電話對話規則。比方說英語國家人打電話的模式一般為:①電話鈴響;②接電話者自己電話號碼;③打電話者大多屬于“紳士階層”或“文明社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要用以下常用語。may i speak to ……?who is that speaking,please?this is ……speaking。而不能說:“i am …. 同時,說is that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speaking”等。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差異,以活求實,達到教學的目標,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4 編寫不同的尾聲,留下余韻待求知

一堂課結束時,話別的語言可以靈活多變,增加交際實踐的真實性,增強情感交流的內容,可以這樣說:such as: see you tommorrow or it’s time for lunch (supper),good appetite or enjoy yourselves on the weekend or good luck or see you next time.

or there goes the bell. let’s go to the dining-room, ok?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英語的豐富多采,靈活多變,留下余味,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

5 完成課堂的延伸,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老師上完課后,應加強課后輔導,包括課間輔導和下班輔導,這是教學延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及時釋難解疑。還可以加強師生間的了解,具體措施,開辟一些學生喜歡的課外活動。如english corner,role play,culture board。

培養學生創造性的交際能力是現代英語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作為21世紀的語言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樹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思想,注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與交際能力,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所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

[2]黃昌金.《培養交際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1995年.

[3]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1998年廣西出版社.

第7篇

宜蘭縣主管地方文獻機構主要為宜蘭縣文化局,文化局為使地方文獻受到保護與推展,分別成立了宜蘭縣史館、臺灣戲劇館、蘭陽博物館、圖書館等地方文獻收藏服務單位,希望透過專業組識及人員、設備,讓地方文獻的保存更臻完備,目前這些單位也針對其業務范圍做一系列的收集建檔及推廣服務工作。

而今日網際網路己漸漸成為主要出版及發行、傳播工具,因此有效的保存及推廣地方文獻、展現地方特色,應藉助於網際網路相關環境與設備,故本縣目前部份地方文獻資料已著手數位化,期能達到資源共享進而長久保存珍貴資產的目的。

壹、宜蘭縣文化局地方文獻收藏單位簡介

一、宜蘭縣史館

宜蘭縣史館籌備處成立於1992年元旦,以成為地方的文獻史料中心為目標,展開各項搜集、記錄、典藏、研究、推廣等工作計劃,經過近2年的籌設,於1993年10月16日正式開館,為全臺首創的地方史料館。

目前暫以宜蘭縣文化局三樓為館室,隨著來館的民眾和學者日多,所搜集的圖書及資料日益累積,原有館室逐漸不敷使用,將於2001年遷移到縣政中心的新館。

館藏資料是宜蘭縣史館的基石。縣史館所搜藏的資料極為豐富,可分為一般資料、特藏資料及公文檔案三類。

一般資料指閱覽區可供外借的開架書冊等,包括以宜蘭為主題的圖書、學位論文、外文資料及相關的臺灣史志、期刊、圖表、視聽資料等等,計約二萬多冊。均以中國圖書分類法編目,并納入本縣圖書自動化系統的連線作業。

特藏資料為縣史館的館藏特色,凡與宜蘭有關的第一手資料,珍貴原件或復本等,皆為特藏內容,包括文獻手稿、古文書、教育史料、譜系訃文、私家檔案、影音資料、圖表拓本,文宣品等等,是研究宜蘭獨一無二的史料。

公文檔案為公務活動所形成的文件,依性質分為永久保存及定期保存兩種。 除供辦理公務參考外,兼具史料價值。縣史館所搜藏為宜蘭縣政府、公立文教機構等自1981年起、逾保存年限的“擬毀檔案”,約有30余萬件。

而縣史館也經常辦理文獻專題展、編印出版品及舉辦“宜蘭研究”學術研討會與研習營等,成為縣史館在文獻史料運用、推廣上另一個重要課題。

面對如此繁多的資料,無論是一般資料或特藏資料,皆需利用電腦儲存、管理,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因此館藏資料的數位化,成為本館未來努力的工作重點。

目前館藏資料情形:

1、古文書:1,100件,已出版《宜蘭古文書》五輯。

2、圖像資料:40,000張,含照片、底片、正片等型式。

3、族譜訃文:族譜已收有440種、60多種姓氏,宜蘭人訃文亦有15,000件、170種姓氏。部分族譜已有DOS作業平臺下進行電腦建檔掃描,亟待轉檔、更新。

4、視聽資料:930卷,含錄音帶、錄影帶、光碟片等。

5、私家檔案:4家,包含家族內個人日記、信札、手稿、證狀等。

6、教育史料:70,000頁,含日治時期成績簿、學籍簿、職員履歷書、卒業寫真帖等,已在DOS作業平臺下進行電腦建檔掃描,亟待轉檔、更新。

7、圖表拓本:400幅,含新舊地圖、手繪圖及石碑、木雕拓本等。

8、日文剪報:34,000筆,日治時斯臺灣新報、日日新報有關宜蘭新聞剪輯,其中標題、出處等已以電腦建檔,可作全文檢索。

9、公文檔案:100,000件,從1950年代前文獻會到1980年代起宜蘭縣政府移交公文書。

10、文宣廣告品:2,000件,含本縣選舉文宣、廣告傳單及活動文宣等。

二、臺灣戲劇館

宜蘭縣為戲劇之鄉且為歌仔戲的發源地,故於1990年4月21日成立臺灣第一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臺灣戲劇館,主要以歌仔戲、傀儡戲、北管戲及布袋戲四劇種為維護與推展的目標,目前為占地約四百余坪之三層樓建筑物,置有三間展覽室、一間戲劇影片放映室、一間戲劇視聽圖書室,以及典藏、行政等區。并積極籌辦各項保存與推廣臺灣地方戲曲工作,如展覽、表演、研習、咨詢、研究、典藏及出版等,目前出版品計有蘭陽戲劇叢書九冊、臺灣戲劇音樂集錄音帶五輯、CD二套、臺灣戲劇集粹錄影帶五輯等。

戲劇館藏資料類型可分為戲劇文物、戲劇視聽、戲劇圖書、戲劇劇本、藝人社團檔案、戲劇剪報及戲劇照片等。戲劇視聽、圖書、劇本均以中國圖書分類編目,并納入本縣圖書自動化系統的連線作業,而戲劇文物、藝人社團檔案及剪報資料則另行開發軟體建檔。

早期因數位化系統未統一,致使許多資料無法轉檔,目前戲劇館留聲機唱片資料正進行數位化,采用國科會博物館專案資訊系統,來處理詮釋資料的輸入/ 出及資料庫管理,未來希望藉由此系統來完成戲劇館藏資料數位化工作,建立一座“臺灣戲劇網路博物館”。

目前館藏資料情形:

1.戲劇文物:約計3,000件,己完威電腦建檔掃描。

2.戲劇視聽:約計5,000件,完成中國圖書分類編目電腦系統,目前唱片部份正進行數位化中。

3.戲劇圖書:約計2,000本,完威中國圖書分類編目電腦系統。

4.戲劇劇本:約計1,000本,完成中國圖書分類編目電腦系統,預計下年度進行數位化

5.藝人社團檔案:約計1,000余筆,完成基本資料電腦建檔工作。

6.戲劇剪報:約計10,000余筆,自民國72年至今的戲劇剪報資料,己完成電腦建檔掃瞄,可作全文檢索。

7.戲劇照片:約計30,000張,完成映樣資料。

三、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是以展現宜蘭的風土民情為主要目標,為綜合性地方博物館,其功能兼及調查研究、收藏維護及展示教育,鼓勵居民參與,公開民眾利用,為縣民共有的博物館。并積極參與本縣自然與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民俗活動之提倡,并推動全縣整合性動態教育活動計劃。

第8篇

摘要:方言研究一直以來都作為語言研究的一個著重點展開,隨著語言研究的不段深入、系統、具體,方言研究在漢語語言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地位就變得更加舉足輕重。本文通過對耒陽方言語言事實的采集,對耒陽方言的方言背景、學術爭議、系統研究等幾個方面情況的分析,初步描摹出耒陽方言不同于其它方言的語言特色,嘗試在整體角度上把握耒陽方言,并且加深對耒陽方言的進一步認識。

關鍵詞:方言;語音;詞匯;語法

一、耒陽方言背景概述

耒陽地處湖南省東南部,衡陽盆地南端,五嶺山脈北邊,位于耒水中游。東北鄰近安仁縣,西濱春陵河,與常寧市隔江相望,東南及南邊連著永興縣,北靠衡南縣,西南與桂陽縣接壤。耒陽地勢南高北低,雨量充足,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發明者蔡倫的故鄉。

耒陽在地理和行政區域上都屬于衡陽市管轄。在歷史沿革的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耒陽與衡陽的關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因素的。歷史性的行政規劃對現在兩者的關系產生了深遠而具體的影響。

二、耒陽方言歸屬問題的學術爭議

有關于耒陽方言方言區隸屬的問題,語言學家對此提出的劃分和歸類依據爭議是十分巨大的。主要有下列三種不同的意見:

在鮑厚星、顏森先生的論文《湖南方言的分區》中指出,湖南省的漢語方言分為六大區,即:湘語區、贛語區、客家話區、江淮官話區、西南官話區和鄉話區。在研究湖南方言贛語區時,文章通過進行對湖南境內地方語言與贛語語言的對比研究,以及對其語言特點的歸納總結,分析指出,耒陽方言在其中屬于贛語區的耒資片,具有贛語語言的特點。而在《湘語的分區》(稿)一文中,鮑厚星、陳暉先生又整合和重新思考了湘語的分區問題,進一步肯定了耒陽方言屬于湖南方言贛語區的耒資片區這一理論。同樣,羅蘭英在《湘南學報》上發表的論文《耒陽方言音系》中強調,根據作者本身作為耒陽方言母語習得者以及對自身方言的研究經驗調查分析,認為耒陽方言屬于贛語區耒資片是無可厚非的語言事實。但對支持耒陽方言屬于客家話的鐘隆林先生關于耒陽方言入聲消失的理論提出了置疑。由此可見,耒陽方言有無入聲可能是耒陽方言屬類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此外,按《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分區,耒陽方言也屬于贛方言耒資片。這樣看來,耒陽方言屬于贛方言的語言淵源似乎在學術界有著多方位的肯定和較有力學術支撐,這也是目前耒陽方言歸類最常見且流行性最廣的一種說法;

關于耒陽方言的第二種方言歸屬流向,主要體現在以鐘隆林、王箕裘先生為代表的學術理論中。在《耒陽方言詞本字考》一文中,鐘隆林先生通過對耒陽方言的反復調查,以及對《耒陽方言志》編寫過程中的實地考察情況的總結,明確說明了耒陽方言屬于客家話區。這無疑是對耒陽方言歸屬問題的另一種探究與表達。而后,在鐘隆林、王箕裘先生編寫的《耒陽方言研究》一書中,更進一步從語音、詞匯、語法、語料記音等方面對耒陽方言的研究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而在語言特征和文化淵源方面則詳細闡述了耒陽方言與客家話的密切關系。從而明晰了耒陽方言屬于客家話區并不僅僅是語言學上的推斷,更是有著深遠的歷史原因和文化內涵的,這是站在另一個維度上來把握耒陽方言屬性的體現,而地方史料的記載為我們了解客家人的遷徙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耒陽縣志》便是對耒陽方言語言歷史源的最有力的闡述和語言證明;

不同于上述兩派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李藍先生在有關湖南方言分區的問題上獨辟蹊徑地采用了聲韻調系統三重投影法,對有關湖南方言的分區做出了劃時代性的整合,并且別具一格地運用了湖南花鼓戲的流行區域示例做出了相關的驗證。邏輯嚴密,理據鮮明地對各方言分支的隸屬度做出了計量分析,通過準確的統計,擺明了耒陽方言屬于西南官話方言的立場。并且根據聲韻調系統三重投影法中的音系表指出,湖南省內部不存在真正的贛方言點,但贛語的影響可從湘贛交界的混雜性、獨立型方言點中可以看出來。這無疑就果斷地否定了以鮑厚星先生為代表的關于湖南方言分區中耒陽方言的劃分問題。李藍先生還指出,他的分區不同于各家,不僅僅是在方法論上的不同,也是語言學觀點方面的差異。他強調從語言事實出發,結合使用者的心理活動、價值觀念、不同方言的交際功能等來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否定了歷史上的移民和現代方言面貌一因一果的直線決定關系,對“移民決定說”的理論提出了置疑,主張方言分區必須考慮當下語言事實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鐘隆林先生等學者的觀點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這些研究成果在他的《湖南方言分區述評及再分區》一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三、耒陽方言系統研究

對耒陽方言的分區的不同學術觀點,與其說是對語言研究參照的不同而造成的差異,不如說是語言本身的復雜性及其動態趨向而導致了語言學家對于語言研究的不同表達。而確定分區,不是簡單地對方言進行人為的歸類和方言模板的分割,而是通過歸類有效地完善整個方言體系的構建,深化具體方言的研究。對于耒陽方言究竟是隸屬于贛語,客家方言,還是西南官話,不能只是單純地對照三派學術觀點從而條件地選擇一方進行研究,而應該試圖針對有效的語言材料,尊重客觀的語言事實,采取科學的語言分析方法去重新審視耒陽方言的歸向問題。

而在這里,我們試圖從背景文化、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來展示耒陽方言,至于關于其中的隸屬問題就唯有之后的對比研究才能得出相關的結論了。

(一)背景文化研究

宏觀上來看耒陽方言,它與客家方言以及客家人的遷徙有著不可或缺的關系。我們都知道,客家人的祖先是古代中原地區躲避戰亂而南遷的漢族居民。客家人由江南贛南地區大批遷徙到耒陽,時間主要集中在元末明初之際,由戰亂引起。《耒陽縣志》中記載:“洪武元年,常遇春下湘潭辰永諸州。指揮使丁德興定湘南衡諸郡,四月耒陽始遣人降。”元末明初的戰亂,使耒陽人口銳減,大量土地閑置。這時,大量江西客家人陸續遷徙至耒陽縣境。而有關《耒陽縣志》中《姓氏源流》整理出來的地方史料也進一步證實了耒陽人和客家人的關系。翻開《鐘氏族譜》、《王氏族譜》等各姓氏的族譜,大都記錄了關于這些姓氏遷入耒陽境內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相關的歷史淵源。而其中,與客家人都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所以,不難看出,推斷耒陽方言屬于客家方言,并不是空穴來風的憑空臆測,而具有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從這個層面看,耒陽方言應當被劃分在客家話區。

(二)耒陽方言語音研究

下面試著從聲韻調三個層面做出詳細的分析:

在聲母方面,耒陽方言所具有的語音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古全濁聲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時,無論平仄,一般都讀送氣清音。比如:“大”、“在”、“謝”等漢字;②沒有舌尖中、濁、鼻音n,普通話中一般出現舌尖中、濁、鼻音n的地方,在耒陽方言中都讀成舌尖中、濁、邊音l,個別字“女”、“年”、“娘”失去聲母;③舌面后、濁、鼻音ng在耒陽方言中能作為聲母與韻母合拼,如漢字“我”;④耒陽方言中沒有翹舌音;⑤無合口零聲母字,存在較多的v聲母字,如:“文”、“為”等;⑥不存在舌尖后、濁、擦音r,以舌尖后、濁、擦音r為聲母的漢字以零聲母規則拼合;

在韻母方面,耒陽方言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無卷舌、央、中、不圓唇元音er;②復韻母單音化,如ai、ei、au、ou、iau、iou、uai;③鼻音韻尾消失,而只有鼻化韻,如“方”等漢字;④耒陽方言有自成音節的鼻音韻母n,如“唔”;⑤沒有舌尖后、高、不圓唇元音-i;

在聲調方面,耒陽方言也存在著其自己的方言特色,具體可以作如下分析:①全濁上聲歸去不定,部分歸于上聲,部分歸于陰平,另一部分仍保留上聲;②去聲消失,歸入其他聲調(存在爭議);③輕聲現象顯著,耒陽方言中的輕聲詞初步統計有九百多個;④存在著連續變調的情況,雙音節變調中,當去聲與其他聲調相連,調值由213變為21,如材料中的“地方”,當陽平位于陰平后時,陽平的調值由35變為55,如材料中的“生活”;⑤在耒陽方言里,口語中的常用詞讀重音,新詞、科技術語、文言詞不讀重音,另外,實詞大多能讀重音,虛詞不能讀重音;⑥耒陽方言有鼻輔音使元音變為鼻化元音的同化現象,如,漢字“米”由于聲母m,韻母i就相應會發生鼻化。

除此之外,耒陽方言還大量存在著文白異讀的現象。也就是說,同一個字,在意義相同的情況下,讀書音和說話音很不相同。比如“謝”、“造”兩個字就存在著很明顯的文白異讀情況。文白異讀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語音演化的歷史,具有極其豐富的研究價值。

(三)耒陽方言語法研究

語法不同于邏輯和修辭,它是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的結構規律。對語言進行語法研究時探尋語言規則的體現。它也不同于語音和詞匯,相比而言,語法的規則性和系統性更強,組織性也更為緊密。每一種語言都會通過它固有的語法事實來展現其本身的語言特色。耒陽方言也是如此。

接下來就從以下幾個點來試著整理一下耒陽方言的語法特點。

我們都清楚,在普通話話中,我們把在謂語動詞前頭用介詞“把”引出受事、對受事加以處置的一種主動句稱為“把”字句。“把”字句的出現和運用標志著處置式的產生。而黃伯榮、廖序東先生《現代漢語》教材中也明確歸納了有關“把”字句的四個特點:①動詞前后總有別的成分,動詞一般不能單獨出現,尤其不能出現單音節動詞。通常后面有補語、賓語、動態助詞,至少也要用動詞的重疊式;②“把”的賓語一般說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會帶上“這、那”一類的修飾語;③謂語動詞一般都有處置性,就是動詞對受事要有積極影響。因此,不及物動詞、能愿動詞、判斷動詞、趨向動詞和“有、沒有”等不能用來做謂語動詞;④“把”字短語和動詞之間一般不能加能愿動詞、否定詞,這些詞只能置于“把”字前。

對比分析耒陽方言中的“把”字句形式,基本上滿足上述普通話中“把”字句存在的四個特點,但是又存在著嚴格意義上的不同:

首先,在耒陽方言中,存在“把”字句這一類處置形式的句子,也就是說存在“把”字形式,但是不存在“把”這個獨立的漢字。所有跟普通話“把”字句中“把”相關的字眼全部由另一個字“”來替代,而“”屬于方言中的特殊詞匯;

第二,普通話中,“把”字句的“把”,和耒陽方言中的“”,雖然在耒陽方言“”字句(姑且把耒陽方言中的“把”字句稱為“”字句)中,是等同的,但是,兩者的詞匯范疇不一樣。“”不僅能等同于“把”,它還有“拿”、“用”的意思。這是“把”字所不具有的。話句話說,“”字在耒陽方言中意思更多元,用法更廣闊;

第三,耒陽方言中的“”字句比普通話中的“把”字句使用頻率更高,口語化色彩更強。比方說,“以英語為專業”在普通話中可以換作“把”字句來表達:“把英語當做專業”。在文章中,雖然語言表達仍然正確,但是這樣表達顯得生硬,在語境中語感弱、不自然,與一般普通話的語言表達習慣不一致。而如果在耒陽方言里,“以英語為專業”必須換做“”字句進行表達才符合語言習慣,不這樣表達甚至會讓人聽不懂,影響交流。

據研究,耒陽方言中對“”字句的使用遠遠高于普通話中對“把”字句的使用,一方面可能與耒陽方言中當地人喜好使用處置式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字無論口語程度和詞匯豐富性都比“把”更強;

第四,根據,黃廖本的《現代漢語》對“把”字句特點分析的第一點,其中說到“通常后面有補語、賓語、動態助詞,至少也要用動詞的重疊式。”例如,“小明把作業做完了。”普通話中最后的“了”,一方面是表示完成,是句子完整的標志,另一方面,也是滿足普通話中“把”字句后面通常帶有補語或動態助詞的前提。這一點在耒陽方言中雖然一樣,但是,耒陽方言中沒有“了”這個漢字表達,與此相對地,換做“得”或者“噠”;

第五,普通話中“把”字句的第二個特點:“‘把’的賓語一般說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會帶上‘這、那’一類的修飾語”,這一點在耒陽方言中也相差無幾,但是耒陽方言中“這”字的表達不用“這”而用“個”,這也是耒陽方言中“”字句的不同之處。

有關耒陽方言的語法特點還有很多,這里只是根據材料試著從“把”字句的角度進行分析。

四、結論

耒陽方言,無論從隸屬問題、文化背景、語音特點、詞匯特征還是語法規律上,都具有相當大的語言研究價值。由于歷史沿革、文化傳承、語言結構等方面的原因,耒陽方言良好地保存了其獨特的方言特色,對方言學、音韻學的深入研究發展也能夠提供必要的參照。(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鐘隆林,王箕裘.耒陽方言研究.巴蜀書社.2008

[2]李藍.湖南方言分區述評及再分區.語言研究.1994

[3]鮑厚星,顏森.湖南方言的分區.方言.1986

[4]鐘隆林.湖南省耒陽方言記略.方言.1987

[5]彭巧燕.耒陽方言和普通話.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

[6]羅蘭英.耒陽方言音系.湘南學院學報.2005

[7]鮑厚星,陳暉.湘語的分區.方言.2005

[8]王箕裘.耒陽方言的詞匯特點.語言研究.2008

第9篇

【關鍵詞】護理語言 護患關系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思維表現,是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和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是協調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目前護患關系緊張的前提下,規范、文明、有效的護理語言可減輕患者的痛苦,使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據臨床調查表明【1】,因護患關系而導致護患糾紛的發生率為13.4-17.1%,而80%的護患糾紛和投訴是由于語言溝通不良或表達不準確引起的。章霞、陳嘉妍等報道【2】,溝通前、后患者的心理負擔率分別為99.14%與21.57%,這一數據表明,護士的護理語言直接影響著患者心理與疾病的康復。本文通過對我科23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語言培訓和實踐,分析護理語言在協調護患關系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間,我科參與護理語言培訓的23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在21-47歲間,平均在30.5±1.2歲;護齡平均在5.4±0.6年;職稱:護士為12名,護師為8名,主管護師為2名,副主任護師為1名;文化程度:本科6名,大專13名,中專4名。并隨機對來我科就診或住院的300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

1.2 培訓內容 根據科室護理內容不同結合醫院的護理任務對我科護理人員進行語言培訓:(1)使用得體的稱呼,運用禮貌性語言。稱呼是護患進行交流的起點,也是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基礎。應該根據患者的身份、職業、年齡等使用恰當的稱呼,避免直接用床號或姓氏稱呼患者,在與患者交流時注意禮貌性語言如“請”、“您” “對不起”“謝謝”等字的使用,使患者感受到尊重、重視;(2)有效的溝通,運用保護性語言。指導護士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和變化,在與患者交談時注意語氣、語調、語序、語體【3】,尤其是對老年人或兒童,要有耐心,態度要溫和,避免使用刺激性、命令式的語言,以免患者產生不良心理的狀態。(3)運用保密性語言。指導護士做好“傾聽多于說話”、“保密多于宣傳”,尊重患者權益,保護患者隱私,尤其是對于惡性腫瘤、性病、艾滋病的患者,在未經患者允許的情況下絕不向他人透露。(4)溝通的有效性,注意語言技巧。指導護士注意語言的規范性、邏輯性、科學性、嚴謹性和藝術性【4】。使護士了解我們的語言在向患者傳遞疾病的狀況、發展、轉歸等信息,也是影響患者疾病康復的最直接條件。指導護士在語言表達時有主動性、針對性、嚴謹性,盡量避開患者關注和敏感的話題,對患者的感受和困難做出理解性的正面反應,從而使患者達到身心的平衡和愉快。

1.3 評價 為患者發放《護士語言患者滿意度調查表》【5】,內容包括護士禮貌性語言、保護性語言、保密性語言、語言溝通技巧等4個方面10個條目,分為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70-79分)、一般滿意(60-69分)、差(

1.4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2.1 培訓前和培訓后護士禮貌性語言、保護性語言、保密性語言、語言溝通技巧比較

經過培訓,我科護士語言和溝通水平均有明顯提高,護士禮貌性語言、保護性語言、保密性語言、語言溝通技巧較培訓前分別提高3.5%、3.1%、2.7%、6.2%,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培訓前和培訓后滿意度比較

經過培訓,培訓前的患者滿意度為87%,培訓后的患者滿意度為96.3%,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小結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整體護理的深入開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護士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與病人的交流也越來越多,護患關系已成為引發護患矛盾和糾紛的主要原因,而在護患關系協調中,護理語言貫穿于整個護理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6】。因此,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及方式,因勢利導,態度和藹,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爭取為患者創造一個信賴的護理環境,達到護患關系的最佳狀態。本組資料結果顯示,經過培訓后護士在禮貌性語言、保護性語言、保密性語言、語言溝通技巧等方面分別提升了3.5%、3.1%、2.7%、6.2%;培訓前的患者滿意度為87%,培訓后的患者滿意度為96.3%,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Bai Yong-qi,Li Dong-mei,SUN Cun-qiong Work-techniques of Head Nurses on the Impact of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J],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2011,31(9):235-236.

【2】張素珍 淺談護士長在緩解護士壓力中的作用[A],全國醫學發展中護理新理論、新進展研討會暨護理風險、患者安全目標與護理優質服務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3】李沫,張萍 優質化護理服務在維系良好護患關系中的作用[A],吉林省護理學會外科學護理分會第十五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章霞,陳嘉妍,陳愛等,護士長與患方溝通談話質量對護理服務效果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1,07,365-366.

第10篇

【關鍵詞】涼山彝族;命名;文化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共同書寫出了輝煌的華夏文明,其中彝族為華夏文明的書寫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在西南眾多的少數民族中,彝族是人數最多,分布最廣,支系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這樣一個民族背后積淀了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涼山彝族人名命名,則反映了我們彝民族的心理、民族傳統觀念及民族價值觀等方面。涼山彝族的姓氏是一個群體的指稱,是用來區分群體的符號,而名字是個人的指稱,是用來區分個體的符號。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姓氏代表一群人,而一個名字只代表一個人。

一、彝族子女命名習俗概說

彝族人在給小孩取乳名時舉行的禮式是很獨特的。彝族人的命名一般在嬰孩出生后的第三天舉行舉行一次“”出門見天日“的儀式,彝語叫‘得波都’,其意為‘出門’。

彝族名字的構成:

涼山彝族人不管男女都有兩個名字。一是本名,一是尊名。

(1)尊名

尊名有一定的使用氛圍,彝語叫“米卓”,意思為代替名字之名,相當于一種稱謂。尊名具有濃厚的敬重感彩,因而有它的使用場合,一般來講,尊名多為排行名,是同輩和姐弟妹用的呼名。我們涼山彝族尊名多為排行名(從尊名可推知其排行長幼),尤其以甘洛、越西、峨邊、馬邊一代的彝族比較嚴格。

其它地方的尊名則不那么嚴格,長子,次子,中子,幼子……等都很隨意,沒有排行名,比如:

(2)本名

本名對涼山彝族是最重要的名字,彝語叫“咪”,意為名字。使用的場合一是用于父子聯名的族譜中;二是用于宗教儀式;三是用于長輩晚輩之間,只有長輩與年長者才有權直呼晚輩和年幼者的本名。

二、彝族命名中表現的民族性的精神寄托

1.紀念意義

紀念意義主要是指對已故父親的紀念。這種命名方式多為遺腹子所使用,在具體的名字中常用“書”來表達“銘記”、“不忘”、之意,表達對過世父親的懷念,通常取名如“書哈”、“書古”……這種命名方式體現了彝族人民重視父親血緣的傳統,以及尊敬孝敬長輩的傳統觀念。

2.祝愿意義

各民族命名中都有取名以祝愿子孫康健富貴的傳統,涼山彝族人民也不例外。在命名中,彝民常為子女取名如“石”,“石古”,“木撒”,“撒坡”……譯為安康、幸福、平安……之意。這種命名方式體現出的對平安的向往是彝族對人生幸福的一種寄托與向往,是對子女后輩的祝愿,同時也是體現了彝族人追求平安幸福的人生理想。

三、彝族人的命名中表現出的意義

1.圖騰崇拜的表現

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包括萬物有靈、圖騰崇拜合為一體的原始宗教,其中圖騰崇拜是多神崇拜,尤其是動植物崇拜與血緣觀念相結合的產物,是人們幻想起自然的力量與超社會的力量相結合的產物。圖騰,屬先民信仰,盛行遠古,遺風沿習至今。彝族的圖騰崇拜體系中包括彝族普遍崇拜的竹圖騰崇拜,以及非普遍崇拜的虎圖騰、鷹圖騰、龍圖騰等。涼山彝族的這種圖騰崇拜在姓名中體現如下:

“拉洛”――譯為“黑虎” 長輩為其取此類名字是對虎豹等動物的崇拜,對力量的崇拜,希望子輩如這些動物般勇猛……

“各其”――譯為“甜蕎” 長輩為其取此類名字是對植物蕎麥這類農作物的崇拜,希望孩子能像蕎麥一樣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久惹”――譯為“鷹子”長輩為其取此類名字是對鷹等動物的崇拜,希望子孫后代像鷹一樣自由,一樣的雄鷹展翅,

…………

2.根據“八方位”命名

東 南 西 北 東南 西南 東北 西北

是根據母親生孩子時的命向來取名。指孩子降生時,根據彝族的歷法推算孩子的命宮所在方位給孩子取名。傳統上,涼山彝族根據八方圖(見八方圖表及說明)推算孩子出生時的命宮所在,并可依此給孩子取名。如某男孩的母親生他時的年齡為21歲(虛歲),則從依木(南方)起計算,一格為一歲,數到21格時為你瑟方向(東北方)。則該男子的名可為你瑟,或頭字為你后加達、恰、步、火等構成名。某女孩的母親生她時的年齡是25歲(虛歲),則從依我(北方)起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數格,一歲一格,數到25為依我(北方),則該女子名可直接為依我,或頭字為依后加青、娓、落、張等構成。

涼山彝族首先確定四個正方位,確定了四個正方位之后,再在四個正方位之間設下四個副方位,形成完整的八方觀。

四、彝族命名中表現出的民族心理

1.祈求子女健康

在過去,涼山彝族人民生活在衛生條件差的山區,彝區嬰兒多有夭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在為新生兒取名的時候,長輩會給孩子取一些與慣例矛盾的名字,即一戶人家之前所生某一性別的孩子總是夭折,當再生一個相應性別的孩子時,往往會給他取一個相反性別的名字,或者在名字中的性別標志詞運用相反的標志詞。通過這種方法以求子女的存活健康成長,同時希望從這一胎子女起以后的嬰孩也一如健康。

2.家族的整體性心理

在涼山彝族家庭中多不止一個孩子,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給新生兒命名的時候,往往體現出一定的統一性以及差異性。在一個家庭中,長子或長女的名字常常會成為弟弟妹妹們名字的一個方向,如某家的長女在行“出門禮”時候,用羊慶祝,嬰孩取名“友果”,此名字與羊有關,后來他的弟弟妹妹雖“出門禮”所用的牲畜非羊,但他們的名字分別“尺呷”“尺哈”

……以延續哥哥的名字而與羊有關,表現在家族中姓名一定的統一性。當然也含有希望子女之間有一種對應關系而共同健康成長的含義。

五、時代變化的彝族命名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間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入,特別是1949年以后,涼山彝族的姓名文化中就出現了大量的學名,即漢姓和漢名。也有用彝姓用他民族的名的。如“吉克富華”“海來發財”

第11篇

關鍵詞:《說文解字》 ;“女”部字 ;親屬稱謂

中圖分類號:H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11-0000-01

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中“女”部共收字245個,是《說文解字》中收字最多的部首之一,也是現代漢語中的基本詞匯之一。“女”(nǚ)字統領“女”部,許慎解釋道:“女,D人也,象形。王育f。凡女之俳吶。”{1}

在這245個字中,有的字表示姓氏名字,有的字表示女性德行。其中有一部分表示親屬稱謂的字,共18個,反映出了古代社會中,有關家庭、婚姻、家族等方面的內容。

一、表親屬稱謂的字

(1)妻(qī),《說文解字》:“Dc夫R者也。從女,從屮,從又。又,持事,妻也。”一是指妻子與丈夫是齊肩而立的,二是指妻子的職責是操持家務。后來,“妻”被用作專指男子的正式配偶,地位高于其他“妾”。{2}

(2)D(fù),《說文解字》:“服也。從女持帚,咭病!薄D”的右邊是一個“帚”字,是一種勞動工具。而許慎對這一字形的意義解釋為“服也”,也充分說明當時的女性要服從于他人,并且操持家務。{3}

(3)澹pín),《說文解字》:“服也。從女,e。” “濉庇搿D”意思相同,為古代婦女的通稱。“妻、”“D”、“濉倍際怯胝煞螄嗥ヅ淶吶性角色。

(4)母(mǔ),《說文解字》:“牧也,從女,象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母”指的是母親。現在我們稱 “媽媽”,更加口語化。

(5)(yù),《說文解字》:“母也。從女,^。”許慎解釋的是“母親”,在古代“”指的是母親,而現在“”字通稱年長的婦女,不一定是親屬間的稱謂。

(6)(ǎo),《說文解字》:“女老也。從女,j。x若奧。”這個字在古代可以是對老年婦女的尊稱,也可以指母親。

(7)(xǔ),《說文解字》:“也。從也,句。”“”字可以解釋為老婦人。從許慎的解釋可以看出,“”與“”相同,在古代都是指的母親。

(8)姐(jiě),《說文解字》:“蜀^母曰姐,淮南^之社。從女,且。”“姐”在古代方言中,蜀地稱自己的母親為“姐”。這跟現代漢語意義是完全不同的,現在“姐” 和“妹”是一對反義詞,一般指比自己年長的同輩女子。

(9)姑(gū),《說文解字》:“夫母也。從女,古。”“姑”是丈夫的母親,還表示父親的姊妹。這里體現出了古代社會的普遍婚姻模式――近親婚配。

(10)威(wēi),《說文解字》:“姑也。從女,從戌。《h律》曰:‘D告威姑。’”“威”與“姑”相同,也是指丈夫的母親,反映了妻子在家中要聽命于丈夫的母親。從字形上看,“從女,從戌。”,“戌”是斧鉞之象,代表了一定的權威,這也反映出年長女性在家庭中仍有一定的權威。

(11)妣(bǐ),《說文解字》:“歿母也。從女,比。”“妣”既可以指過世的母親,也可以作為母親的通稱。現代漢語中仍保留此用法。

(12)姊(zǐ),《說文解字》:“女兄也。從女, �。”“姊”的意思是指姐姐。現在漢語中也有“姊妹”的用法,不過“姐妹”的使用率大大高于前者。

(13)妹(mèi),《說文解字》:“女弟也。從女,未。”“妹”的意思基本未變,古代指同父母而年齡比自己小的女子。現代漢語中就是指的妹妹。

(14)娣(dì),《說文解字》:“女弟也。從女,從弟,弟亦。”“娣”就是指的女弟,同嫁一夫的女子年幼者。也泛指妹妹。這里反映出古代的一夫多妻制。

(15)y(wèi),《說文解字》:“楚人^女弟曰y。從女,胃。《公羊鰲吩唬骸楚王之妻y。’”楚地方言中,“y”是對妹妹的稱呼。這與前面提到的蜀方言中,稱母親為“姐”的現象一樣。

(16)㛮(sǎo),《說文解字》:“兄妻也。從女,。”同“嫂”。現代漢語里稱哥哥的妻子為“嫂”,“嫂”就是“㛮”的簡化字。

(17)(zhí),《說文解字》:“兄之女也。從女,至。”女子稱兄弟的子女為。在現代漢語中,“”就是指兄弟的子女,不論兒子或者女兒,都是“侄”,例如現在稱“侄子”、“侄女”。這個字與“娣”和“姨”有關。

(18)姨(yí),《說文解字》:“妻之女弟同出橐獺4優,夷。”這個字與前面提到的“娣”字有關。“姨”是指與嫡妻同嫁給一個丈夫,而且年齡較小的女性。嫡妻稱之為“娣”,丈夫稱之為“姨”,實際上指的是同一個人。

二、反映出的一些古代文化

(一)對母親的尊崇

我國的遠古時代,是女性占領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社會中形成了對女性的尊崇。然而進入父系社會后,女性逐漸變成了男性的附屬,在社會中處于被統治的地位。但是母親繁衍后代、哺育后代的事實是不可改變的,所以母親在家庭、家族和社會中還是受到尊重的。加之儒家提倡孝道,母性的地位在父權社會中得到了保護。《說文解字》“女”部字中的一些字,譬如“母”、“”、“”、“”、“姐”、“姑”、“威”、“妣”,都說明了在男性居于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對作為母親女性還是尊敬的。

(二)近親婚配

血緣相近的家庭為保存大家族的實力往往實行聯姻。這在本質上來講,就是一種近親婚配,最后往往造成一些復雜的親屬關系,例如丈夫的母親往往就是自己父親的姊妹。同樣,“舅”字也表示丈夫的母親,同時也是自己母親的兄弟。當是的夫妻間存在親屬關系,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表哥娶了表妹,堂哥娶了堂妹。當然,“姑”的稱謂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出現的。此時的婚姻不僅具備了生活上了需要,還有了家庭和家族的需要,成為了政治或者經濟的手段。這種婚姻以個體的行為,調節了群體間的關系。

(三)媵妾制

所謂的媵妾制,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夫多妻制。媵妾制是指一個女子出嫁,須同姓品侄和奴仆隨嫁。

“娣”、“姨”、“”三個字反應了古代這種媵妾婚姻制度。“姨”是指與嫡妻同嫁給一個丈夫,而且年齡較小的女性。嫡妻稱之為“娣”,丈夫稱之為“姨”,實際上指的是同一個人。具體來講就是娣(姨)隨姊嫁,娣(姨)姊、┕霉彩亂環頡k翩制的姊、姑出嫁后就是嫡妻,隨她們陪嫁的娣(姨)、τ詿郵艫牡匚弧T諞桓黽彝ブ校妾可以有多個,但是正妻只能有一個。許慎解釋“妻”用的是“Dc夫R”,這是相對于“妾”而言的。在眾多的妻妾中,只有“妻”才能向丈夫看齊,同樣,“妻”除了灑掃之類的家庭勞作,還要管理其他婢妾的事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這些“女”部字中表示親屬稱謂的字中了解古代家庭、婚姻和家族中的一些內容。在當今社會中,女性早已擺脫了過去“男尊女卑”的偏見,成為了社會中的中堅力量,女性地位正在不斷提升。“女”部字的這些價值,不僅是文字方面的,還有文化和社會等諸多方面的歷史價值,反映出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

注解:

{1} 以下所引《說文解字》皆為中華書局,2009年版,不再一一注出。

{2}《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435頁。

{3}《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446頁。

參考文獻

1.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9年3月。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

3.《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

4. 朱保安,《〈說文女部〉字所反映的女性社會地位的演變》,《殷都學刊》,2004年03期。

5. 王燕,《〈說文〉“女部”字與中國傳統文化》,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第12篇

第一次見到小柯是在一個演講論壇上。今年8月4日,《南方周末》與聯想ThinkPad聯合主辦的“Think 2012”演講論壇在北京進行了首場活動,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八位專業人士擔任活動的首場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嘗試、經歷和成果。第七個出場的小柯是其中的“異數”,就像她的紅頭發一樣。獨樹一幟。

我是一個鴛鴦火鍋

小柯名叫柯瑾藝,是一位在中國研究彝族文化十幾年的德國學者。一上臺,她就介紹了自己的諸多身份,但強調,不管自己有哪些身份,“我還是小柯。”

小柯是那天演講嘉賓中唯一的外國人,唯一的女性,也是當天唯一一個敢于自述人生故事的人。兩天后,坐在三里屯的咖啡廳,小柯擺弄著腕子上的一串手鐲說:“也許因為我之前是做性別研究的,所以比較敏感吧。我真的很好奇,為什么主辦方沒有在意演講者群體的性別失衡。”

“性別和身份”,是小柯自己的人生思考,是她多年研究的學術選題,也是她這次演講的一個重點。而在來中國之前,小柯并沒有那么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性別和身份的壓力。“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會看到周圍大多是男性,他們之間都會用教授、博士相互稱呼。可是一到我,就統稱‘美女’了。”在性別身份面前,社會身份反而遭到了忽視,讓這個德國女博士有點兒別扭。

在德國,小柯思考更多的是她的文化身份。講著一口流利漢語的小柯,自稱是個“多文化的鴛鴦火鍋”。她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來自前南斯拉夫,他們在柏林相識、結合。在上世紀70年代的德國,這種姻緣很少見。當時的柏林分別被美國、英國、法國以及蘇聯劃分為4個占領區。小柯一家住在美國區,她從小就讀于全英文教學的國際學校,很多老師根本不會講德文,周圍的很多同學都有一個來自英國或美國的家長。“只有我,生活在一個傳統的德國家庭,我的母親根本不會英語。”這一段成長經歷,和現在彝族的年輕一代像極了。“他們家里可能還是傳統的彝族氛圍,到了學校,都是用普通話了。”

“女性,知識分子,身份”,就構成了小柯碩士論文的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后彝族女性知識分子的身份變遷》。

和其他幾位主要介紹自己科研成果、表達自己思想理念的演講者不同,小柯沒有過多地提及自己的課題和成果,倒是在介紹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她的彝族朋友。“演講的內容是和主辦方多次交流后確定的。”一開始,小柯準備的也是中規中矩的學術演講。但“Think 2012”主辦方建議,還是講故事吧。

涼山和黑山是一樣的

小柯的故事和兩個“山”分不開。一個是黑山共和國,那是母親的家鄉,“我們以前每年都要回黑山,因為母親的家族很大,有很多親人。”小柯的母親就是她見到的第一位通過知識走出大山的女性。她在德國讀了碩士、找到了工作、還建立了家庭。后來研究走出大山的彝族女性時,小柯經常可以在她們身上找到媽媽的影子。

另一個就是位于中國四川省的大涼山,這里是彝族人民的聚居地。在中國的14年,小柯多次出入涼山,在這里做研究、交朋友、還建立了自己的慈善項目,發動在德國的朋友們資助彝族女童讀書。“我的姥爺從小就告訴我們。教育很重要。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這些女孩子知道,人生還有另一種選擇。哪怕她們讀完初中,還是回家嫁人了。起碼她們會寫自己的名字。”

和彝族、涼山的緣分,起于學術研究。但現在,小柯已經把涼山認作自己“心靈的故鄉”了。因為“它跟黑山一模一樣”。這里的草和小時候山上的草是一個味道,這里也有黑山的橄欖樹,甚至兩個地方的傳統,都有相似之處。“在涼山,彝族人見面的第一個問題不會問‘你吃了嗎’,而是說‘你叫什么,姓什么’,這跟我們在黑山是一模一樣的。因為通過你的姓氏,我就能算出來你是我哪一門子的親戚。”

小柯又像擺弄玩具一樣,擺弄著手上的戒指。“這些都是彝族的首飾。我以前很少在意裝飾品的。這幾年不知道為什么,很喜歡戴。這也是彝族女性的傳統,她們的服裝都是高領的,所以喜歡戴手環和戒指。現在我也離不開它們了。”

為了科研而科研

小柯離不開的還有中國,因為自己已經有了一個中國胃。“前兩年我去美國玩,最喜歡的地方竟然是那里的中國城。因為在那里,我能吃到中國的面條。”

但是在中國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小柯,學術身份卻是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博士。“這可能也是‘Think”請我這個外國人演講的原因吧。我的研究里沒有功利的因子,因為我們德國的學術圈有句話,就是‘為了科研而科研’。”小柯自稱是個現實的人,也在努力掙錢,希望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但在申請讀博士的時候,她還是選擇了要求更為嚴苛的德國大學。在那兒,她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不用考慮其他非學術的因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山县| 文安县| 苏尼特右旗| 湟中县| 永福县| 措勤县| 丹寨县| 宽城| 苍南县| 竹山县| 新源县| 石楼县| 台州市| 理塘县| 白银市| 邢台市| 乌兰浩特市| 烟台市| 荔波县| 威信县| 温泉县| 潜江市| 贵阳市| 兴安县| 呼伦贝尔市| 广安市| 林芝县| 临高县| 沐川县| 工布江达县| 昌平区| 敦化市| 赤峰市| 巨鹿县| 微博| 佛坪县| 东兴市| 临清市| 旌德县| 秦皇岛市| 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