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51: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腦設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參差不齊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強于其他專業,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表現能力、創造能力、想象能力和設計能力。由于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原因,學生在文化知識、繪畫能力、藝術修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參差不齊的素質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教學理念和思路存在欠缺
就業市場和崗位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發生變化,社會對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要求也在持續提高,當前很多院校依然是傳統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占主導地位,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播,忽略了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這些都嚴重的阻礙了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良性發展。
(三)實訓教學內容存在不足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注重的是動手實踐能力,當前很多高校的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培養模式還是重理論,輕實踐。教師更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播,而忽略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訓內容基本來源教材,實訓案例單一、陳舊,與職業崗位要求嚴重脫離。
二、高等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綜合實力的增強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昌盛,我國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已經迎來了新發展契機。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專業特色創新等方面。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課程的改革
教學內容和教學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學過程的重點和難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據企業需求和職業技能及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來調整教學計劃中課程的側重點,并且引入企業真實案例及企業合作共同開發的專業教材,教學內容和課程的調整后,采用教、學、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鼓勵學生多動手,多思想、多觀察。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全面的掌握課程知識,又能夠培養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通過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切實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提高其動手實踐能力,實現理論實踐相結合、專業素養和專業素質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二)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發展,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已經逐漸成為高等院校的重要問題。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通過專業的教學體系來實現,在其制定過程中需要組織教師到國內藝術設計較為發達的城市和相關企業進行考察交流,真正的了解市場發展狀況和行情,建構新的教學體系和目標。從而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意識、提供新的實踐平臺、引進市場的競爭機制、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是教育主導,兩者需營造出雙向互動、引導與自主學習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有創造性地獲得新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高等院校只有加強對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才能切實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條件
建設一支具有過硬的專業素質、較強文化藝術修養并且精通專業知識及職業能力的教師隊伍,對于高等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高等院校應當加強對“雙師型”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在保證教學質量的情況下,鼓勵教師積極的參與到實體工程設計和建設當中,通過企業真實案例項目來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和教學實踐水平,促使其具備雙師型教師素質。同時,完善的教學條件也是加強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應當安排專項基金,對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改造,建設一個體系、配套的教學場所。例如建立一個完善的電腦藝術設計工作室、或者計算機實驗機房、多媒體教學中心、電腦藝術設計工作室、專業畫室、攝影工作室、噴繪實驗室等實訓場所,并且可以積極的引入校外資源與社會企業合作,進行聯合辦學以滿足教學的需求。
三、結語
關鍵詞:虛擬儀器,地磁場監測,分布式測量,電子郵件
1、前言
地磁場的異常波動是發生地震的重要征兆,對地磁場異常的監測可以為地震預報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料 [1]。
虛擬儀器技術是利用編程軟件,按照測量原理,采用適當的信號分析與處理技術,編制具有測量功能的程序就可以構成相應的測試儀器[2],降低了儀器的開發和維護費用,縮短了技術更新周期,顯著提高了儀器的柔性和性價比[3]。
2、硬件結構
分布式地磁場異常監測系統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磁場傳感器通過RS232串口將計算出的地磁場方位值前期數據發送給電腦1,電腦1上的虛擬儀器軟件完成對信號的讀取、計算、分析、顯示、存儲等并通過電子郵件將相關數據傳送給遠端的電腦2。
3、軟件設計
3.1、軟件的總體功能
如圖2所示,監測系統主要有數據采集模塊、顯示模塊、磁場異常報警模塊、數據處理模塊、數據保存模塊、電子郵件發送模塊等組成。
3.2、軟件前面板
前面板如圖3所示,主要分為3個模塊:通信參數設置模塊、監測結果顯示及保存模塊、異常報警模塊等。論文參考,電子郵件。論文參考,電子郵件。設置的通信參數主要有與傳感器通信時的波特率、數據位、數據文件保存的位置、軟件異常及地磁異常時發送電郵的收發件人電子信箱地址等。論文參考,電子郵件。論文參考,電子郵件。
圖2 軟件總體功能框圖
圖3 軟件前面板
3.3、地磁場方位值的計算
地磁場方位值計算模塊如圖4所示,將VISA讀取控件緩沖區中的字符串數組讀出,截取其中第9和第10個元素,進行數制、進制轉換得到地磁場方位值,接到前面板進行顯示。論文參考,電子郵件。論文參考,電子郵件。
圖4 方位值計算模塊
3.4異常報警
將當前時刻的方位值與正常方位值相比較,如果相差5度,即認為是地磁場的異常波動,報警指示燈亮,發出報警音,同時啟動郵件發送模塊。
3.5 數據保存模塊
調用日期/時間字符串控件,讀取windows日期時間,和地磁場方位值一起寫入指定目錄的txt文件中。當地磁場異常時,觸發磁場異常邏輯為真,寫入文件控件將從此時刻開始5秒內的時間值、地磁場方位值寫入txt文件中。
圖5 郵件發送第一幀
圖6 郵件發送第二幀
3.6 郵件發送
4.實驗
如圖7所示,實驗方法為:將傳感器與電腦1串口相連,通過虛擬儀器軟件監測地磁場的異常情況,當地磁發生異常或接收傳感器數據異常時,電腦1上的監測軟件報警,并把異常數據記錄到數據文件中,同時通過電子郵件模塊向指定信箱發送指定格式郵件,監測者在電腦2上查看相關異常郵件。做法是轉動傳感器使其與地磁場磁北指向夾角為200°,用一塊磁鐵沿著與傳感器指向垂直的方向自遠及近靠近后又自近及遠離開傳感器,記錄下整個過程磁鐵與傳感器距離、地磁場方位值、異常情況及郵件接收情況。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反復實驗表明,監測軟件準確地記錄下了磁鐵靠近傳感器的過程中該處磁場的變化情況,且當地磁異常時電腦2及時地接收到了相關異常數據郵件。
表 1模擬干擾地磁場實驗
1、檢查課堂教學質量
加強課堂教學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落腳點,各院(系)中層領導干部、系主任、院督導教師深入課堂進行檢查,校教學督導員通過持續聽課、針對指導的方式,幫助年輕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年輕教師同時也積極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觀摩學習。
2、檢查畢業設計(論文)
畢業設計(論文)是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獨立完成課題的工作能力。各院(系)高度重視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過程管理,畢業設計(論文)系統中的學生周進展記錄完成情況為90.25%。
3、檢查實驗、課程設計教學質量
學校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工程實踐與教學有效結合。本次期中教學檢查,強化了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教學的檢查,全校各院(系)領導和校督導組深入實驗室和課程設計教室,檢查實驗設備、教師的指導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共聽課40多門次。
(二)常規檢查內容
在這次檢查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了在教風、學風以及教學環境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和不足,具體表現為:
1、教風方面
有些教師講解偏快,重點不突出,學生無法理解和消化重點和難點;有的教師將教材內容全部復制到PPT上,屏幕上滿滿的都是字,學生不愿意看課件;有的教師講課聲音過小,致后排學生聽不清楚;個別教師備課不充分,教學內容不能講解透徹,缺乏條理性;有些教師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生的互動性不夠;還有些教師對課堂紀律管理松懈,對學生課堂上玩手機、聊天、睡覺等現象聽之任之。
2、學風方面
本次教學檢查,學風方面反映出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學習目的不夠明確;上午第一節課,學生遲到現象比較普遍,個別課堂紀律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反映目前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不高,聽課的態度不是很端正,學生的紀律應與輔導員加強互動;存在少數同學癡迷網絡游戲,影響正常學習;《大學語文》和《英語視聽課》課程的學生到課率偏低;還有少量學生存在抄襲作業的現象。
3、教學管理
部分青年教師反映在教學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建議學校的政策更多向教學傾斜;部分教師反映不少學生是為學分才上選修課程,教師對學生要求嚴格,學生可能會報復性打低分;熱動專業大四學生畢業設計的教室太小,影響學生正常工作的開展;部分教師對教學歸檔工作不認真,試卷的歸檔和成績的錄入較慢;有教師反映畢業設計(論文)系統增加了教師工作量,應給予一定的補貼。
4、教學環境
論文致謝范文(一)
感謝肇慶學院四年來對我的辛苦培育,讓我在大學這四年來學到很東西,特別感謝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學院為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感謝領導、老師們四年來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指導,讓我得以在這四年中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在此,我還要感謝在班里同學和朋友,感謝你們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我,給我支持和鼓勵,感謝你們。
特別感謝我的指導老師xxx,在本系統開發中給予我悉心指導,從系統開發到結束中過程遇到很多困難都是他給我鼓勵與指引,使我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將系統做完成,在此謹向x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謝謝!
論文致謝范文(二)
這次的畢業論文設計總結是在我的指導老師xxx老師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從畢業設計選題到設計完成,x老師給予了我耐心指導與細心關懷,有了莫老師耐心指導與細心關懷我才不會在設計的過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進動力。x老師有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這些都是我所需要學習的,感謝x老師給予了我這樣一個學習機會,謝謝!
感謝與我并肩作戰的舍友與同學們,感謝關心我支持我的朋友們,感謝學校領導、老師們,感謝你們給予我的幫助與關懷;感謝肇慶學院,特別感謝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學院四年來為我提供的良好學習環境,謝謝!
論文致謝范文(三)
我的致謝:
這次畢業論文能夠得以順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勞,是所有指導過我的老師,幫助過我的同學和一直關心支持著我的家人對我的教誨、幫助和鼓勵的結果。我要在這里對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王香平老師,沒有您的悉心指導就沒有這篇論文的順利完成。
感謝班主任牛永斌老師,四年的生活相處不久,卻從您身上學到了太多,必將終身受益。感謝所有教授過我課程的暨南大學的老師們,是你們誨人不倦才有了現在的我。
感謝我的父母,沒有你們,就沒有我的今天,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永遠是支撐我前進的最大動力。
電腦游戲的出現與1960年代電子計算機進入美國大學校園有密切的聯系。一般認為,1962年的“宇宙戰爭”是第一款電腦游戲;1971年,諾蘭?布什內爾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電子游戲公司;1970年代,隨著蘋果電腦的問世,電腦游戲才真正開始了商業化的道路。本書通過深入實際的調查,介紹了電腦游戲真實而全面的本質,為讀者提供了一套小而強大的獨特方法來了解游戲的理論,賦予了游戲設計師能夠脫穎而出的技能,同樣也是對那些希望更多地了解電腦游戲、虛擬現實、以及新媒體讀者的寶貴指導。
全書分為兩部分,共12章。第1部分 人們為什么要玩游戲:概括了游戲的本質,同時總結了本書的基本內容,含第1-6章:1.你是第一個:從理論的角度闡述游戲本身的性質及游戲成功的原因;2.游戲類型:電腦游戲基本類型的概括及總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并在最后列出了延伸性的閱讀和練習;3.活動:利用前一章的理論,并將其發展成可以用來分析游戲的實用模型;4.樂趣:列舉了一些小游戲,闡述了美學與電腦游戲間的關系;5.雙軌射手:運用美學理論及博弈分析的方法介紹Star Fox和Rez兩大游戲公司的利益得失;6.為什么有些人不玩游戲:通過列舉生化危機這款游戲,說明了玩家選擇游戲與自身情感模式等因素的關系。
第2部分 游戲是什么,含第7-12章:7.普通的一天:通過POs理論,分析游戲、虛擬現實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區別與聯系;8.破壞的大道:通過比較、分析,揭示了游戲的底層結構;9.是時候去參觀橫須賀:帶領讀者來到日本的橫須賀,展示其美學與游戲的聯系;10.列舉一些具體游戲實例,說明了游戲圖標、索引、符號等作用;11.不同的游戲適合不同的玩家,同樣在最后列出了延伸性的閱讀和練習;12.究竟什么是游戲,作者概括總結了之前的內容,得出了結論。
作者Clive Fencott是一位新媒體的自由作家和研究人員,多年以來,他在英國的蒂賽德大學研究并教授電腦游戲理論,還曾經在游戲行業工作。撰寫超過50篇論文。
本書以一種非正式和詼諧的寫作風格,完全自成的理論流派,詳細深入地揭示了游戲內容和玩法,并以各個時代特定的游戲為例,清楚地表明了理論到實際,大型電腦游戲的現實應用。建議游戲設計和相關程序設計方面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人員、教師和專業人士閱讀,也可作為對游戲感興趣的設計者有用且必要的理論手冊。
李亞寧,碩士研究生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Li Yaning, Master
(Institute of Automation,CAS)
說到軟件工程專業就會想到在學這個裝也是在畢業前會有畢業設計,這是為什么學生對理倫知識的運用也是對大學四年教學質量的檢查,而對于畢業設計最主要的則是要有思想。在現在來看好多學習電腦專業的畢業設計之間不好,而學生更是忙著考研和找工作,對其不重視,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應當嚴格管理,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
第一、要知道軟件的生命周期和畢業設計的相對關系,從設計產品開始,通過產品的開發使用到最后的退出舞臺,都為這個軟件的生命。
第二、在軟件的生命周期里需要完成的任務有提出問題的定義,分階段的調查和編寫軟件數據和設計文檔等在實現階段主要需要完成的則是編寫毛和對他的測試工作,需要根據他的說明書把這些轉為程序代碼,并成單元的測試,使其編寫。
第三、確認他的測試階段,根據要求進行總的測試,并對用戶提供測試結果,這個極端是對應論文的論文評審,和答辯階段。
第四、進入他的使用時期,和對軟件的維護,這個組要體現在論文的答辯。
在做畢業設計論文時要注意這幾個問題:對原文的摘要、關鍵詞的應用、對論文的總結、地實施對論文要做詳細的分析、設計詳細畢業設計、要對軟件的測試。只要把這幾點做好,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就會做的很好,就不會出現很的問題。
【論文摘要】 中國的廣告設計起步較晚,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告業的繁榮使整個社會對廣告設計者的關注空前提高,目前針對廣告從業者需要那些知識體系問題,在此進行了探討。
一、當前廣告設計人才的現狀
廣告設計是一門實用性學科,廣告設計是以綜合為手段,以創新為目的思維過程。這就要求作為一名廣告設計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早在1919年包豪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明確了他的教學原則:設計師必須先經受實際工藝訓練,既要掌握手工藝,更要了解現代工業生產的特點,用手工藝的技巧創造高質量的產品設計,提供給現代化工廠大規模生產。培養學生既有理論素養和造型能力,又要能夠動手制作,學校設計教育與社會生產結合,提倡“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并開創了類似三大構成的基礎課。隨著社會的進步,最主要的趨勢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時至今日,大多數廣告設計師仍主要以美術和平面設計方面的知識為基礎,基本都是圍繞著構思、創意、構成要素、色彩、字體、版式等在各種類型的平面廣告商運用和表現主題,缺乏廣告設計創意人才所必須的跨學科、跨媒體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廣告設計行業是一個充滿創意的行業,它需要從業者具有淵博的文化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
1.美術基礎知識。廣告設計相對而言是一種特殊的圖形符號,具有藝術和文化雙重性的特點。廣告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文化藝術與數碼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交叉學科,廣告設計者,不僅需要有較好的美術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應該具備心理學、營銷學、社會學、人類學、美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修養,對于廣告設計都是需要的,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設計創造始于設計師的創造性設計思維,系統的掌握美術理論基本知識,能具有比較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及美學視野,了解廣告設計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擁有認識和分析設計市場的能力,是對當代廣告計工作者提出的素質要求。廣告設計專業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廣告設計成為介于傳播學、藝術和科技之間的綜合性學科。當今的廣告設計藝術已進入多元化時期,如何更好地把握設計動脈,突出特色,廣泛的社會知識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在當今信息化、數字化走向大眾的情況下,要求廣告設計人才不僅要時刻關注本專業的文化知識發展,更要了解與設計息息相關的知識。這樣才能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不斷有新的設計。
2.藝術與設計專業知識。設計與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密關系,設計專業知識是廣告設計人才知識結構的主要部分,其內容既有理論要求,又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操作性。從大的方面講,設計專業知識主要包括造型基礎技能、專業設計技能和相關理論知識。從小的方面講,更具體的是傳播學、廣告學、市場學、心理學、印刷工藝等。隨著社會的需要,科技的進步也為設計師提供了更新的設計技能和手段,電腦輔助設計實際上已成為設計師最有利的武器,貫穿于設計的整個過程。
電腦輔助設計對廣告設計發展的推動力可以說是一場空前的革命,電腦輔助設計作為現在信息時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滲入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成為各個環節中必不可少的運作手段。而在現代廣告設計行業對電腦輔助設計的應用,已基本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繪制,為設計師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表現空間,更為設計師提供了實現創意的極大潛能。通過電腦輔助技術的應用,簡化和加速了創作設計的流程,有著廣闊的應用與發展空間。
3.實踐經驗知識。廣告設計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設計如不能接觸市場,不實踐,難以從現實的層面了解廣告,許多設計師對市場調查、消費分析、媒介投放、受眾心理、廣告效果反饋等操作流程中必須考慮的因素還沒有概念,這反映到具體的設計中是對廣告作品視覺美感的偏執和不理解市場的創意表現,設計實踐是整個設計過程不可或缺的環節,經驗不僅是設計師不斷積累的寶貴資源,同時也是設計作品的重要保障。不重視實踐經驗,廣告作品就很難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正在發生的廣告現象及廣告帶來的社會影響。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廣告領域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不斷加快了廣告設計知識的更新,向現在的廣告設計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設計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以適應新時代和市場的需要。作為廣告設計者來說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訊息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是廣告設計工作者當前的任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腦骨傷愈合儀;四肢骨折;護理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523-02
骨科創傷患者, 骨折處因軟組織出血、水腫而發生皮膚青紫、腫脹, 嚴重者產生張力性水泡, 甚至因靜脈回流受阻, 骨筋膜室壓力增高, 而產生骨筋膜室綜合征[1] 。根據相關臨床文獻報道[2-3],各種原因所致的骨折不愈合與延遲愈合是骨折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是創傷骨科臨床常見的一個難題。骨折延遲愈合的主要原因是局部的血液供應差[4]。因此消除局部腫脹,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非常關鍵。骨折術后患者, 局部腫脹、疼痛, 局部皮膚張力高, 影響傷口愈合, 因此傷后24h后及時給予電腦骨折愈合儀治療, 可快速止痛, 迅速消腫, 促進傷口愈合、骨折愈合。我院骨傷科2012年起應用ST-IH型電腦骨傷愈合治療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3年1月-8月收治于我院骨傷科創傷性四肢骨折患者200例。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齡在16―75歲。200例病例中脛腓骨骨折62例,踝關節骨折42例,股骨干骨折42例,尺橈骨骨折28例,肱骨干骨折26例。2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兩組在年齡、骨折部位、軟組織損傷程度等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ST-IH型電腦骨傷愈合治療儀性能特點:具有五種輸出模式(中頻治療、低頻治療、按摩治療、變頻治療、和混頻治療,改變了目前國內同類產品輸出模式單一的現狀;配有高檔液晶屏幕,各種輸出信息直觀,實現了文字、數字、聲、光綜合顯示,操作方便;紅外輸出16檔可調,數字顯示。近紅外輸出與低頻脈沖漲落、中頻理療巧妙的融為一體,大大提高了舒筋活絡、通絡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有藥物導入功能,并有針對重癥病人的專用藥方;設置了自動關機、預制報停功能。操作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實施,護士必須嚴格掌握電腦骨傷愈合治療儀的適用范圍和禁忌癥。適用范圍:對骨折、骨創傷、骨質疏松癥以及關節炎、頸椎病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禁忌癥:結核活動期、嚴重心臟病、腫瘤、血液病、惡性高血壓及孕婦禁用。操作方法:根據患者的情況決定治療模式,消毒后安裝穴位器,選擇儀器的模式,時間,能量,頻率等,然后啟動機器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流程:(1)開機:將儀器電源插入220V交流電插座,按下電源開關。(2)固定穴位器:用電極保濕墊置于人體欲治療部位,將電極敷上。病人施用電極處用酒精消毒皮膚,同時擦去油脂,減低阻抗。(3)選擇模式:開機后,儀器自動進入“中頻”治療模式,按動處方“+”鍵或“―”鍵選擇所需的模式或處方。(4)設定治療時間:開機設定的初始治療時間為20分鐘,骨折患者每天接受治療1-2次,每次30分鐘。(5)調節能量:能量初始設定為“0”級,共分為64級。能量大小視病人的情況和耐受力決定。(6)調節頻率:頻率的初始設定值為1.5千赫,可在0.5-9.3千赫選擇。(7)啟動:按下啟動鍵,開始治療。
2 結果
經骨折愈合儀治療組平均出現骨痂時間為(4.0±0.7)周,對照組(6.0±0.7)周。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從表l可以看出,治療組的骨痂生長時間明顯縮短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說明ST-IH骨折愈合儀對促進骨痂生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3 討論
3.1 電腦骨傷愈合儀的功能原理 將現代電子技術與傳統的中醫理論相結合,工作時產生的特殊電流,可使細胞膜電位改變,可使細胞膜電位變化,產生細胞持續的去極化(平臺效應),促進環磷酸腺苷(CAMP)的增加,線粒體活動增加,以達到延長細胞的生命。在重復去極化造成相應的復極化,可加強鈉、鉀泵的運動,ATP的消耗,ATP的分解,又能使自由磷增加,加速骨痂鈣化,促進成纖維細胞的形成。從而使骨折處迅速生成骨枷,加速骨愈合。另外,中頻電的作用,在改善深部組織的吸收和代謝過程同時,亦可通過綜合振蕩效果,稀釋疼痛及炎癥因子,以達到消炎鎮痛作用。
3.2 電腦骨傷愈合儀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切忌電極組橫跨心臟或胎兒。(2)本儀器工作時可能會對附近的其他精密電子設備產生一定的干擾。(3)主機和穴位器要定期消毒。(4)患者如感過熱、灼痛,應立即自行切斷電源,并告知工作人員。如確實發生燒傷,應對燒傷部位分級評估,并按照燙傷診療常規處理。
3.3 ST-IH型電腦骨傷愈合治療儀是以各種電流和療效為基礎設計的,為患者安全有效的應用帶來了極大地方便,適用于各種骨折創傷,深受患者歡迎。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外科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0,96.
[2] Edmonson AS Co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 1997
20世紀70年代,英特爾公司(Intel)的戈登?摩爾(Gordan Moore)預言:芯片上晶體管的數量將每隔18個月至兩年就會翻一番。這即是電腦行業在幕后稱之為的“摩爾定律”,這一定律至今依然在發揮著作用。但是,如果“摩爾定律”一直有效,那么小小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將繼續呈指數級的增長。可以想像不久的將來芯片將承受怎樣的負擔,這就需要將整個系統集成在一個小小芯片上的SoC(System on Chip)技術。這個激動人心的技術將曾經占據整個房間的龐大的計算機變得如今只有小拇指的指甲那么大小。正如很多專家所言,自從以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為基礎的計算技術出現以來,片上系統(SoC)技術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一項技術。
本書是為迎接新一代半導體技術來臨的巨大的設計挑戰而匯集的論文集,這些論文幾乎涵蓋了SoC技術的所有相關主題。具體為:1.為了使器件模型不斷地降低成本,還必須滿足其準確性,就需要擴展各種不同的新技術,ColinMcAndrew的論文就是面向二極管的模型,Matthias Bueher和Christian Enz的論文解決了MOS管的模型。2.解決過程參數的概率性偏差,這些偏差表現為電路的行為偏差,也就是在大規模生產當中被稱為參數出現誤差,Colin McAndrew的論文的另外一個貢獻就是研究了在電路模擬當中的概率性偏差,這在計算效率和物理分析方面很重要,最終可能會決定設計是否可以生產。3.電路部件的設計復雜性,在新技術快速涌現的當代,對于每一種新技術都相應重新設計電路顯然不現實,也為成本要求所不允許,Jose Franca的論文試圖設計出將數據轉換器、放大器和濾波器集成在一起,成為一個能夠匹配很多應用的系統。4.隨著芯片上晶體管數量的增加,單位面積里所聚集的晶體管數量將越來越多,密集的晶體管單位面積上的發熱將越來越巨大,這就提出了當今非常熱門的問題――低功耗,R.Leung的文章就涉及這個方面,試圖解決高速NO緩沖器的低功耗問題。5.T.Yanagawa,S.Bampi和G.Wirth的文章很翔實和理性的預測了2010年的微電子技術對將來的微電子和集成電路半導體技術產生的影響。
本書適合學習和從事微電子和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同時也適合相關專業讀者參考。
丁丹,碩士生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關鍵詞:技工院校 電子技術應用 畢業設計課程
以往技工院校電子專業的課程大多是以學科體系為主,所講授的知識比較分散,基本沒有體現出整個電子產品設計制作的工作過程,在教學上已經遠遠滯后于企業對畢業生的技能要求。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教學質量,筆者學校從2009年開始在電子專業高級工畢業班開設了畢業設計的課程。對于技師學院的學生來說,經過4年理論與技能的學習以后,完全具備實施該課程的技術水平。通過幾年的課程實施與不斷改進后,該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提升了學生的技能水平,同時也提高了指導教師的教學水平。以下是課程具體實施的6個環節。
一、課程的策劃
筆者學校畢業設計課程安排在高級工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個學期,安排的課時為每周6節課,采用小班化教學模式,即安排一位指導老師輔導不超過30名學生,以保證畢業設計作品的質量,并確保教師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輔導。在指導教師的選擇上,學校會安排一些有企業工作經歷與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來擔任,以保證教學質量。畢業設計形式采用實物作品與論文相結合的兩種方式,既考察了學生的技能水平、理論知識水平,又通過撰寫畢業設計論文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技術上的歸納總結能力。
二、課程實施場地與時間安排
在課程實施與指導的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安排好合適的場地與設備給學生,引導學生到學校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資料。在教學實施的場地上,白天正常課程的6課里面會安排每30人一個實訓室給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同時在實訓室里提供必要的工具與儀器設備,例如電烙鐵、萬用表、示波器、電腦等,也允許學生自帶工具與筆記本電腦進入實訓室,盡量為學生提供良好便利的制作場地與條件。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每周6節課的時間對于學生要完成畢業設計來說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也把晚上的時間利用起來,在每周的晚自習時間里把實訓室也開放給學生進行畢業設計。
三、分組與選題
第一天的課程先安排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選題,原則上規定每個小組不超過3人。分組以指導老師意見與學生自我組織相結合,最后得出分組名單。選題是實施畢業設計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給學生安排好合適的課題,是保證畢業設計質量的關鍵,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難度要適中,又要有一定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去制作。筆者學校一般會由指導教師提供20個左右的課題供學生進行選擇,考慮到學生技能水平的參差不齊,因此在課題難度上會按照20%屬于高難度、50%屬于中難度,30%屬于低難度來組合。
四、制作過程與教師指導
在學生分組完畢和選擇好課題以后,就要開始設計方案了。畢業設計方案是整個畢業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因此在該教學環節上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每組學生都要把完成的畢業設計方案提交給指導教師進行審查,指導教師在審查以后再給出技術指導意見,然后把意見反饋給學生進行修改,學生修改后要再給指導老師進行審閱。
確定了設計方案以后,接著就要求學生列出元器件材料清單與采購計劃。一般來說一些常用的電子元器件與材料,只要學校有的都會提供給學生,但是有些學校沒有的材料,學生就要自己到電子市場或者在網上進行采購。指導老師在學生制作與調試電路的過程中也會指導學生解決一些技術上的疑難問題。畢業設計的主體還是學生,必須要讓學生自己去做,在學生遇到困難以后,也要盡量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困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起到引導督促和技術指導的作用。在畢業論文寫作方面,由于學生都沒有寫作論文的經驗,因此指導老師要對學生講授論文寫作的流程、格式與方法等知識,同時可以給出幾篇范文給學生參考。為了鼓勵學生寫好論文,指導教師也可以設立論文優秀獎來獎勵論文寫得好的同學。
五、作品演示與現場答辯
課程實施的最后一周,就要進入作品演示與現場答辯的環節。學生既能會做項目,又要把技術要點說出來。在該環節,筆者學校組織包括指導老師在內的5名教師擔任評委,給每組學生的作品打分并現場對學生進行提問。首先由每個小組的學生上臺展示他們的作品,并由學生通過PPT來介紹作品的結構、工作原理、具體功能和收獲感想等。然后由評委對該組的學生進行現場答辯,考察學生的技能和理論水平。在答辯現場也會安排本專業的其他學生進行旁聽,從而讓現場答辯起到公開示范的作用。
六、評價與反饋
在每個小組作品演示與現場答辯環節結束以后,各評委會根據畢業設計作品的功能、技術難度、學生的答辯表現等給每組學生進行評分,然后由評委對畢業設計作品進行現場點評,給學生提出技術上的改進意見。學生評分表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分別是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分,課程的總成績就由這3部分成績綜合起來。當所有小組都完成演示與答辯以后,指導教師現場宣讀分數,并對每一個小組學生的表現和作品質量進行評價。
畢業設計課程的開設與實施可以把理論教學與技能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由以前的“要我學,要我做”改變為“我要學,我要做”,并激發了學生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引導學生向更高端的技術領域進行探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主動收集信息、小組合作與溝通、學習和自我探索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過程,使技校生熟悉整個電子產品設計制作過程,掌握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為即將踏進社會的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潤華.技工院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教學初探[J].職業,2014(30).
[2]湯光華,伍禮杰,曾春霞.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設計“九步循環指導法”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 2009(6).
[3]楊碧石.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設計作品化教學模式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7).
參考文獻:
[1]張璇.MOOC在線教學模式的啟示與再思考[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5):5-10.
[2]趙國海,張巖.基于HTML5開發跨平臺在線教育系統[J].科技創業家,2013(8):46.
[3]張幸芝,徐東東,賈菲.基于響應式Web設計的教務系統移動平臺研究與建設[J].軟件,2013(6):5-7.
[4]劉春華.基于HTML5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發展趨勢[J].移動通信,2013(09):64-68.
[5]趙愛美.基于HTML5和_NET的移動學習平臺研究與實現[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8):62-66.
[6]潘志宏,羅偉斌,柳青.基于HTML5跨平臺移動應用的研究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6):3992-3995.
參考文獻:
[1]李俊青,季文天.高職WEB程序設計實訓課程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9(9).
[2]唐燦.下一代Web界面前端技術綜述[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
[3]曹劉陽.編寫高質量代碼——Web前端開發修煉之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李強,楊巋,吳天吉.基于Asp_net的網站開發前端技術優化研究[J].軟件導刊,2013,12(5).
參考文獻
[1]陳鯡.Web前端開發技術以及優化方向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5(7):39-40.
[2]曹劉陽.編寫高質量代碼:Web前端開發修煉之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鄧小善,龍艷軍.高訪問量網站性能監測與優化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09(2):149-151.
[4]http://51cto.com.
[5]http://baike.baidu.Com.
[6]俞華鋒.基于HTML5的網頁設計與實現[J].科技信息,2012(29).
參考文獻:
[1]馬新強,孫兆,袁哲.Web標準與HTML5的核心技術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6):61-65.
[2]秦美峰.Web前端編程實踐性教學的探索[J].福建電腦,2015(1):117-119.
[3]儲久良.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4(14):12-15.
[關鍵詞] 電子政務; 信息; 資源共享; 區域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41
[中圖分類號] D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20- 0069- 03
我國學者對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研究比較具體,涉及管理、技術、法制、文獻處理等多個領域,起步雖晚但發展勢頭很好,有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涉及了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問題,所得出的相關結論,所形成的相關研究成果,對解決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問題確實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就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研究主題及其發展趨勢做出一些分析。
1 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理論研究主題分析
1.1 從電子政務的概念、定位、目標、運營理念、發展戰略、實施策略、借鑒的經驗等方面來進行的研究
國家信息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研究中心編著的《電子政務總體設計與技術實現》一書,是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成果,從技術角度講解電子政務及其實現的專著。本書詳細地闡述了電子政務工程的先進解決方案、關鍵技術、技術難點和前瞻技術,其中“電子政務”的定義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2007年,劉寅斌在其論文《基于信息資源共享的地方政府電子政務項目管理體系的研究》中從項目規劃、項目立項、項目建設、項目驗收、項目運維等方面,對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項目管理體系加以分析和研究[1]。2007年,徐春艷《國內外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建設對比研究》對比英、美、法、加拿大等國家政府網站建設中取得的顯著成就,作為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建設的借鑒經驗[2]。
1.2 從信息技術的角度對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進行研究
2007年,寧連舉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論重點剖析了“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系統”中政府機構內部(Intra G-G)、有上下級關系的政府機構之間(Extra G-G)、平級政府機構之間(Extra G-G)的信息資源共享問題,探討在“無形手”的控制下Intra G-G、Extra G-G(有上下級關系或平級)之間信息資源的流動的有效性,以及影響信息資源共享的關鍵環節,最后根據博弈分析結果,提出了促進Intra G-G、Extra G-G(平級或有上下級關系)之間信息資源共享問題的“一個基礎、兩大保障、三項舉措”3個層次系統性改進方案[3]。2007年,羅衛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分析與設計》中結合我國目前有關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初期實踐,按平臺項目建設的戰略架構、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的流程構建共享平臺的體系結構[4]。2010年,陳昊煒在其論文《省級電子政務專網建設關鍵技術應用研究》中構建省級電子政務專網網絡結構平臺和應用支撐平臺建設模型,重點研究省級政務專網兩大平臺建設和安全技術[5]。
2 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題分析
2.1 從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問題、保障、解決方案角度來分析
2005年,鐘瑛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運行瓶頸及其化解》中認為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動、相關的權力和利益等3個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間的價值平衡關系,對共享機制運行瓶頸進行深層的解讀[6]。2006年,周偉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過協調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在政府各職能部門、企業、公眾之間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資源布局應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戶信息滿足度,使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發揮效用最大[7]。2010年,趙凱微《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分析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建設過程表現出的“重建設輕應用”的現象,提出引入市場機制,建立統一的共享標準,建立績效評估機制的觀點[8]。
2.2 從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和機制的角度進行研究
2008年,董海欣在其論文《電子政務環境下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資源生態環境、共享模式和運行機制,提出區級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障礙和解決方案[9]。2008年,趙勁松在其論文《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研究》中從經濟學和機制研究的角度來探討信息資源共享的規律,分析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的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對于信息資源的極大浪費,給出多項建議[10]。2009年,張珊在其論文《武漢城市圈電子政務發展模式研究》中對武漢城市圈電子政務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其政務模式、業務模式,對網站功能設計進行研究,提出移動電子政務的建設為補充的觀點[11]。
2.3 從信息資源共享經濟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2008年,熊先蘭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的市場機制運用與優化》中對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的市場機制運用與優化進行探討,分析其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產生的經濟效率[12]。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高級顧問周宏仁博士每年都會在《網絡與信息》雜志上發表《電子政務全球透視與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報告。分析電子政務的形成與發展,從空間的廣度和時間的跨度這兩個視角來進行研究。用普遍聯系和全面性方法論,將電子政務發展與整個社會系統相關聯,預測電子政務演化規律及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