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50: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藥藥理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藥藥理學;設計性;實驗改革
實驗教學中藥藥理學是中醫院校中藥專業的重要專業課。它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藥理學的方法對中藥進行研究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是中西醫結合的結晶。中藥藥理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實驗教學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的中藥藥理學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其操作容易、方法簡單,內容單一,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很難被調動起來。因此加強中藥藥理實驗教學改革尤為重要。在掌握基礎實驗的前提下,開設設計實驗課,對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就本學科幾年來在中藥系進行的中藥藥理學設計性實驗教學實踐進行總結。
一、傳統的中藥藥理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中藥藥理學作為一門傳統中藥學與現代藥理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是其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對于學生鞏固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初步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傳統的中藥藥理學實驗教學僅僅是理論教學的附屬品,始終停留在驗證性實驗階段,很少讓學生自己去創造、設計。加之在課程安排上,中藥藥理學緊排在藥理學之后開課,學生不能把中藥藥理學和藥理學很好的區分開來,認為中藥藥理實驗僅是藥理實驗的簡單重復,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較差,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原有的中藥藥理學實驗教學已經很難跟上當前科技術的發展步伐,對中藥藥理學的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二、設計性實驗的重要意義
設計性實驗(designing experiment)又稱探索性實驗(exploring experiment)或模擬性科學研究(simu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是指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是針對未知或不全知的問題,采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大膽設計、探索研究的一種開放式教學實驗。實驗實施的基本程序與科研過程是一致的。設計性實驗的科研思維教學是中藥藥理學實驗教學中重要的實踐環節。與理論教學和傳統的驗證性實驗相比,它更具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與創新性,在加強學生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中藥藥理學設計性實驗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格外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成長主要依賴其自身的主觀努力,而任何外在的影響因素要想發揮出驅動力,都必須首先轉化為內在的需求,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訴求。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減少他們對教師的依賴,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使其個性得到的發揮。而設計性實驗教學就給予了學生這樣的發展空間,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設計性實驗中要起到引導、提示、幫助作用,而不能全部包辦。這要求教師首先要考慮到設計性實驗實施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并提醒學生注意,預測到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制訂解決辦法;在實施方案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在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評估、總結整個實驗過程,并指導撰寫實驗報告。
四、中藥藥理學設計性實驗課的具體實施過程
1.指導與組織。設計性實驗課前,教師首先介紹實驗目的、選題的原則與方向、實驗內容的范圍、實驗的要求與注意事項等。教師還要就設計性實驗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開展講座,講述文獻檢索、數據整理的基本方法,提供科研思路。在實驗實施過程中,學生將被分為若干個實驗小組,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的設計與操作。
2.選題。題目的產生共有三條途徑:①從自擬《中藥藥理學實驗指導》中選題。②從教師在研項目中選題:選擇項目中某一部分,具體內容的確定與教師聯系。
③學生自由選題:學生報名,帶教老師根據目前機能實驗室基本條件認為可行后確定。
3.收集資料及設計實驗方案。選題確定后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收集處理信息,寫出與實驗主題相關的綜述。進一步設計、確定實驗方案,寫出開題報告。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教師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促使學生認真查閱文獻,積極思維。學生們也始終保持極大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斷前來同教師探討實驗的可行性,或者就某個設計中的難點進行咨詢。由于實驗方案是學生自行設計的,因而他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期盼著通過實驗找到答案。同時,自行設計實驗的過程也使學生加深了認識,在思考中對實驗目的、實驗方法及過程了然于心。教師需要對每一個實驗方案都進行評閱,就其科學性、可行性、創新性等進行評價并寫出評語。教研室也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就學生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促進了實驗方案的不斷完善,確保了方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真正起到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作用。
4.實驗操作階段。在與教師溝通確定實驗計劃的基礎上進行實驗,包括動物實驗(預實驗和正式實驗)、實驗數據的整理、統計處理,論文撰寫等步驟。要求做好觀察記錄,分析提取實驗結果,按論文形式書寫研究報告。設計性實驗對帶教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在操作課前認真備課,以明確實驗設計的目的和思路,還要預先考慮到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在授課過程中要進行正確的課堂引導,正確進行所有的實驗操作的演示,并對學生的操作進行糾正。設計性實驗的順利開展還需要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之間的互相協作、密切配合。因為設計性實驗不可能一次完成,要進行多次操作,這就需要開放實驗室,實驗技術人員每次開課前都要認真檢查并調試儀器設備以確保正常運轉。實驗最終成功與否,關鍵還是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此期間,學生們完成了多項優秀的實驗設計方案,在實驗過程中操作認真,勤于思考,積極解決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充分體現了他們踏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科研作風。在實驗結果后,基本取得了與預期一致的實驗結果。
5.考核體系。建立多元實驗考核方法,統籌考核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實驗設計水平、實驗動手能力、結果分析能力及論文文字表達能力進行綜合評定。
五、對中藥藥理學設計性實驗課的評價和意見
中藥藥理學設計性實驗是一個連續的、緊湊的過程,其所融匯的知識面更廣,相對難度和操作復雜性增大。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亦可能涉及多種實驗技術,這就要求學生和實驗指導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知識和技能的拓展、更新,做到知識豐富、技術全面,既精通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掌握本專業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和科技動態,又了解其他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與技術,還要跟蹤相關領域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因此設計性實驗對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都有著重要意義。設計性實驗課還破除了學生對權威的迷信,樹立了敢于挑戰、勇于創新的精神。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教學都是學生按照既定步驟做實驗,實驗結果也是預先知道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設計性實驗則要求學生從實驗試劑、材料、儀器的準備,到操作實驗、記錄結果、撰寫論文式實驗報告均自行完成。每個步驟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都充滿了挑戰,結果也是不可預知的,學生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及結果必須自行進行分析,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長期以來,臺灣當局對于中草藥教育重視不夠,使得臺灣中藥高等教育起步較晚,近年來才有較大的發展。現將主要的中藥高等教育院校的辦學理念、師資、課程設置概況介紹如下。
1 臺灣中藥高等教育現狀
1.1 長庚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
該所主要培養碩士研究生,于2005年3月經臺灣“教育部”審查通過。該所碩士研究生畢業時,若入學前具有藥學學士學位者則授予藥學碩士學位,其余則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1.1.1 辦學理念
該所的中藥教學理念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藥方法論進行中藥研究的藥學科技人才”,建立能結合中藥方劑研究與臨床療效評估的研究團隊,使中草藥科技早日升級。為此,在課程設制中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學習,在研究上建立臨床與基礎整合的研究發展模式。為了配合臺灣省發展中醫藥的重點計劃,結合先進的農業及制藥科技,該所以中醫的經驗法則來確定其研究目標:中醫藥信息系統化、中草藥種源標準化、藥用植物育種及組織培養、藥材有效成分最佳化、中草藥最佳化。
1.1.2 師資隊伍
該所現有專兼職教師11人,其中包括教授5人(專職2人、兼職3人),副教授3人(專職1人、兼職2人),助理教授3人(專職2人、兼職1人)。涉及研究領域包括:藥理學、生化/分子生物;腫瘤藥物化學、藥物輸送系統設計;藥劑學、藥物動力學;藥理;藥用植物學、本草學等方面。
1.1.3 專業課程設置
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有理學組和藥學組的區分,其公共必修課設有:生物藥學特論、天然藥物學特論。公共主要選修課設有:分離技術、中醫藥基礎理論、有機光譜學、科學研究方法、醣類分子免疫學等。理學組設“六選三”科目,即從儀器分析、藥效學特論、基礎藥學研究方法、藥物設計及實務(必選)、藥物分析方法、藥效篩選等6門課程中選擇3門課程。藥學組設“八選四”科目,即從藥用植物學、藥效篩選、訊號傳遞、中藥藥理學、藥物設計及實務(必選)、藥效學特論、中藥信息研究(一)、中藥信息研究(二)等8門課程中選擇4門課程。
1.2 中國醫藥大學
1.2.1 中國藥學研究所
該所創立于1974年5月1日,創立時主要培養碩士研究生。于1992年11月18日成立“中國藥學研究所博士班”。
1.2.1.1 辦學理念
該所的辦學理念是:以固有中國傳統藥學為經,從歷代的豐富文獻資料中整理、探討、研究藥學。以現代藥學為緯,即以現代的科學方法、現代的藥學理論,從各個藥材的原植物調查、采集、鑒定,確定真品來源,進而從化學、藥理學分析,探討其有效成分、藥理作用;探討其效價,改良劑型,擴展其應用范圍,開創新有效方劑。
1.2.1.2 主要課程設置
藥學碩士研究生至少應修35學分(碩士論文6學分另計)才能畢業。碩士班必修的課程設有:本草學專論、藥用植物學專論、藥用動物學專論、藥理學專論、生物統計學、生藥學專論、植物化學專論、藥局學專論、專題討論、中藥學專題討論、生物科技專論、中草藥產業技術。藥學博士研究生至少應修20學分(博士論文12學分另計)才能畢業。博士班必修的課程設有:本草學特論、藥用植物學特論、藥用動物學特論、中國藥學特論、中國藥學研究方法特論、生藥學特論、植物化學特論、藥理學特論、藥局學特論、中藥學專題討論、生物科技特論。
1.2.1.3 師資隊伍
中國藥學研究所現有專兼職教師19人,其中包括教授9人(專職6人、兼職3人),副教授4人(專職3人、兼職1人),助理教授6人(專職4人、兼職2人)。涉及研究領域包括:生藥學、植物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質量管理、中藥方劑學、中藥炮制、中西藥物相互作用、植物生理學、酵素化學、分子生物學等。
1.2.2 中藥資源學系
該系于2002年成立,并于同年開始招生,主要培育中藥專業的本科人才。
1.2.2.1 辦學理念
該系以融貫中藥系統、建立最新中藥學術體系、培養中藥專業人才為宗旨,培育中草藥資源研發人才、中草藥生物技術研發人才、中草藥資源管理與行銷人才等有特色的中藥人才。
1.2.2.2 專業課程設置
該系的專業課設置為:生理學實驗、本草學、生物技術概論、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實驗、分析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及免疫學、藥理學、儀器分析、中藥藥理學、生藥學、藥用物理化學、生物統計學、藥用動物學、植物組織培養、中藥炮制學、天然物化學、中藥質量管理學、中藥質量管理學實驗、中藥方劑學、中藥藥劑學、中成藥商品學、中草藥產品開發研究、中藥調劑學、中藥栽培學等。
1.3 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暨制藥科技研究所
1.3.1 辦學理念
該系以配合醫藥及發展生物科技的政策,參酌國際藥物發展趨向,旨在培育制藥科技人才,為臺灣制藥工業培養各種制藥事務,包括生技藥物的研發制造等適用人才為目標。
1.3.2 專業課程設置
該系核心課程涵蓋制藥技術與藥劑學、生物技術、生藥學及藥物化學等4個專業。學生除共同課“生物技術”外,分別依主修專業設專業課程,其中中草藥技術專業課程必修課設有:天然物化學特論、高等有機化學、光譜學、中藥藥理學特論、科學論文寫作;選修課設有:儀器分析、分離技術、中藥鑒定學特論、中藥炮制學特論、毒理學特論、組織培養學特論、生技藥品工業制造技術、藥用植物學特論、中藥方劑學特論。
1.3.3 師資隊伍
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暨制藥科技研究所現有專兼職教師30人,包括6位教授,18位副教授,6位助理教授,其中有25位具博士學位。
1.4 臺北醫學大學生物資源技術學系
該系為2年制在職進修專班,于1999年起招生。
1.4.1 辦學理念
將“傳統中國醫藥融合現代制造技術,使中藥科學得以傳承發揚”作為該系辦學理念。
1.4.2 師資隊伍
該系現有教師10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2人。
1.4.3 專業課程設置
必修60學分,公共選修10學分,專業選修18學分,畢業共計需88學分。必修課設有:生物科技講座、傳統醫藥概論、普通化學、本草學、藥用植物學、生物化學、生物藥品學、天然物化妝品學、儀器分析、物種鑒別、分子生物學、生物制劑學、藥膳食療學、藥用植物栽培學、生理學、生物技術、有機化學、炮制學、方劑學、基因工程概論、天然物分析。選修課設有:生物技術信息、生物技術專利法規、酵素學、蛋白化學、海洋生物資源、微生物免疫學、企業管理、組織培養技術、藥物食品法規、生物活性分析、細胞生物學、酦酵學、標準研究室規劃、優良制造規范、醫藥法律與實務、醣生物學。
2 臺灣中藥教育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據上述,臺灣中藥高等教育已涉及專科、本科、研究生等多層次中藥人才的培養。但臺灣在中草藥相關教學方面,普遍缺乏深入的中藥教學。如長庚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明確指出其中藥教學理念就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藥方法論進行中藥研究的藥學科技人才”。可見其自身的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2.1 向“西化”趨勢發展
臺灣在中草藥專業培養人才方面有向“西化”發展的趨勢。由于對培養中藥研究的中藥學專業科技人才的傳統中醫藥理論不夠重視,各醫學院校的藥學系教學大都以西藥為主,即使是中藥專業培養人才也以“用西藥方法論進行中藥研究”為理念。隨著中藥現代藥理、化學成分研究的日趨深入,卻丟失了中藥“湯劑”的特色。許多中醫師也直接將現代藥理、藥化的有關理論移植并指導中醫臨床治療,嚴重地干擾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特色的發揮。
學會新聞
(1)2012年度第十六屆servier青年藥理學工作者獎名單揭曉 無
(2)中國藥理學會數學藥理專業委員會2012年理事會暨青年學者論壇會議紀要 無
(3)中國藥理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化療藥理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無
(4)2012第二屆中國藥理學會補益藥專業委員會學術大會會議紀要 無
(5)熱烈祝賀黃宇光教授當選為國際麻醉藥理學會副主席 無
會議通知
(6)全國中藥藥理學會聯合會學術交流大會(2012年)第一輪通知 無
(7)中國藥理學會抗炎免疫藥理專業委員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暨2012年抗炎免疫藥理學術年會第一輪通知 無
無
(9)征文 無
新書介紹
(10)《2012年麻醉藥理學進展》出版 無
科普園地
(10)維生素d真的能預防骨折嗎 張裕
(10)喝咖啡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被初步闡明 安宇
(11)太極可減輕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癥狀 姜凌
(11)益生菌可有效地保護并治療抗生素所致腹瀉 王嘩凡
(12)新型抗pd-1/pdl-1藥物使1/4患者腫瘤縮小 段建輝
(12)大會報告以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促進藥理學教學質量提高的探索和體會 婁建石
第八次全國藥理學教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
(13)美國ucla臨床醫學教育對我國藥理學教學的啟示 張岫美
(17)醫學課程整合背景下的《藥理學》教學改革 臧偉進 王淵 劉進軍 馬欣 曹永孝 牛娟芳
(17)p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藥理學整合教學中的應用 魏敏杰
(19)藥理學教學在以疾病為中心的醫學培養模式中的探索 張媛媛 周黎明
(22)醫學機能學虛擬實驗系統的建設與應用 王春波 韓彥弢 夏蘊秋 仲偉珍 陳雪紅
(23)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中的師生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案 汪暉 李曉霞 鄭丹 李開元 李一村
(24)沈陽藥科大學藥理教學團隊建設的幾點體會 吳英良 吳春福 楊靜玉 鄒莉波 張予陽
(24)專題論壇通過強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康毅 溫克 何景華 高衛真 婁建石
(26)醫學教育中pbl教學在實踐中前行 高衛真
(27)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學習體會 何景華
(28)藥理學課程群的構建及實施 溫克 何景華 康毅 高衛真 李芹 婁建石
(29)提高藥理學課堂授課效果的一點體會 尹永強
(29)藥理實驗教學應強化醫學人文精神培養 李欣 溫克 康毅
(30)pbl教學法視閾下的藥理學教師素質要求 靳英麗 石卓 關風英 紀穎實
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陳立
(31)藥理學全英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魏征人 紀影實 關鳳英 靳英麗 喬萍 李晶 張明 陳立
(31)八年制醫學專業生物醫學整合課程中的pbl教學 曹永孝 呂海俠 王淵 臧偉進
(31)對藥理學教科書中一些定義的討論 曹永孝 臧偉進 馬欣
(32)藥理學考試改革探討 朱玲 楊云霞 文錦瓊 周黎明
(33)網絡pbl在藥物毒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實踐體會 郝麗英 郭鳳 封瑞 胡慧媛 趙金生 趙美瞇 孫雪菲 蔡際群
(33)藥理學教材編寫與使用的幾點體會 徐江平 程玉芳
(34)轉化醫學對藥理學教學與科研的啟迪 程玉芳 徐江平
(34)案例教學法在留學生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于爽 察雪湘 馮國清
(35)七年制醫學生機能學綜合創新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馮國清 胡香杰 喬鵬
(36)在臨床藥學專業藥理學進行pbl教學的實踐探索 李華林 原王麗
(36)用藥分析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胡全 趙建波 張麗慧
(37)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深化藥理學教學改革 張麗慧 趙建波 李成檀 徐秋琴 林曉霞 王艷芳
(38)醫學繼續教育中《藥理學》教學方法新探索 秦渝兵 吳藍鷗 王蕾 云宇 李晨 郭瑛
(38)四段式實驗教學模式在藥學專業藥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何波 陳鵬 王鵬 楊桂梅 周軼平 陳亞娟 羅敏 沈志強
(38)深化藥理學在大專全科醫學專業教學中的橋梁作用 劉建明 王芳 葉錫勇 郭永梅
(39)制藥工程專業藥理學創新課程建設與實踐 李振
(40)“四位一體”法提高藥理學教學水平 郝勇
(40)《藥理學》教學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探索 吳艷
(41)在線虛擬藥店游戲在藥學教學中的應用 朱一亮 張琦 胡玨 鄭鳴之 葉夷露 俞月萍
(42)以培養崗位勝任能力為導向的護理藥理學課程改革初探 毛理納 許烜慧 馬香芹 張琨 周成林 趙汴霞 盧澤凱 黃顯峰
(43)《藥理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幾點體會 鄒莉波 吳春福 楊靜玉 吳英良 張予陽
(44)pbl模式在留學生藥理學教學中的探索 郭巖 董六一 張駿艷 陳志武
(44)以器官系統整合為基礎的藥理學教學實踐探索 王芳 陳建國 胡壯麗 謝娜 龍利紅
(45)《藥理學》混合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汪雪蘭 黃海 陶亮 王冠蕾 周家國 陳麗君 黃奕俊 孫林光 道焰 朱小南 陳汝筑
(45)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實施體會 鐵璐 李學軍
(46)藥理學國際化課程建設的初步探素和體會 呂青
【論文摘要】中藥以中醫藥術語表示其功效,按中醫藥學理論體系來使用,西藥則是以物理學、化學的指標來表示其特性,本文研究中藥的物理化學特性。
相當一部分中藥,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其功效已可用現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來表征,從而可按西醫藥學理論體系采使用。如大黃,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藥,有致瀉、利膽、抑菌等作用,從而可治療相應病癥如便秘、胰腺炎、膽囊炎、闌尾炎等。如將西藥按中醫藥理論體系進行研究,設法標定出其相應的中藥的特性,并用中醫藥術語表征其功效,可按中醫藥理論體系來使用西藥。
1中醫藥術語表征功效的現狀與意義
中藥的現代科學研究工作沿著中西藥結合的道路前進現代對中藥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藥理、化學和臨床研究。藥理研究,就是用現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表征中藥的功效。應包括中藥的飲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單體化合物。化學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藥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學性質,從而為控制藥物質量、制劑制備、選擇給藥途徑及保證藥物效用提供依據。臨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藥所能治療的按西醫診斷的疾病的情況。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結果尤其是從中分離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醫按中醫藥理論體系進行使用了,只能為西醫按西醫藥理論體系進行使用,也就是說,把中藥變成了西藥。長此下去,勢必出現中藥的消亡和西藥的豐富與發展。例如,經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黃連中的黃連素可抑制細菌,被西醫用作抑菌消炎藥。然因尚未研究黃連素的中藥特性和用中醫藥術語來表征的功效,故中醫不能按中醫藥理論體系來使用它。中藥的特性如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等,是中藥的特點和長處,它們與機體的“證”相對應,直接指導著臨床用藥。例如從四氣中的寒熱看,可與“證”對應使用,即熱證用寒性藥,寒證用熱性藥,即所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再如歸經,按現代觀點的結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腎、腸、骨等結核病,按中醫理論體系分析,這不同部位的疾病,屬于不同歸經,在選用藥物時,是要考慮到的。就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盡管從西醫角度看均屬細菌感染性疾患,但從中醫看,在急性期屬實熱證(或濕熱證),應選用苦寒藥,而在慢性期,則屬虛寒證(久病必虛、虛易成寒),是不宜選用苦寒藥的。
2豐富和發展中藥學
中藥的很多苦寒藥,均具抑菌消炎作用,當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認為抑菌消炎作用即為中藥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碼這表現了中藥的味苦性寒這一特性的一個方面。一些臨床實踐已經證明,它對腎陽虛病人效果較好,而對腎陰虛病人效果不好,這說明它具有中醫藥學術語的補腎陽的作用。可見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論西藥還是中藥都由相應化合物構成,具有以下同一性:有的為結構清楚的單體化合物,有的為結構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藥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結構清楚的單體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劑、三溴片等為成分結構清楚的混合物,而相當一部分格林制劑及一些天然藥物如洋地黃葉、番瀉葉等,其成分結構不完全清楚。而中藥,盡管大多數藥物的成分結構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結構清楚的,如冰片即為龍腦,相當一部分礦物藥的成分結構大體清楚。它們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構成。例如西藥的利血平,是天然產物,磺胺類藥物是人工合成產物,中藥的絕大多數如麻黃等是天然產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為由雄黃(硫化砷AsS)煉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3通過中醫研究中藥物質的五味
一般來說,成分不同,其味各異。中藥成分的復雜性,決定了味的多樣性。這一研究結果,給傳統中藥五味賦予了新的內容,為中藥顯味、顯效提供了物質基礎,為中藥的現代化研究開拓了思路,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味與化學成分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如酸味多含有機酸,甘味多含糖類及其他活性成分,苦味多含生物堿及苦味質,咸味多含鈉、鉀、鈣、鎂、鋁、碘等無機物質幾其他活性成分,辛味多含揮發油等。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研究中藥的有效化學成分,揭示了五味作用的物質基礎,其思路是正確的。但由于這項研究工作起步較晚,雖已初見端倪,但要獲得突破性進展,仍需繼續努力。味與化學成分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化學成分不能完全揭示五味的真諦,更不能成為其規律。由辛味為例,有人對80種辛味藥與170種非辛味藥含揮發油的百分率進行了比較。結果:80種辛味藥含揮發油者占58種(72.5%),不含揮發油者占22種(27.5%);170種非辛味藥含揮發油者30種(15.9%),不含揮發油者140種(84.1%)。結果顯示:辛味藥中有27.5%的不含揮發油,非辛味阿唷中有15.9%的喊揮發油。揮發油作為辛味的物質基礎,只能說明多數,不能說明全部,更有一些例外的情況,需要我們加以解釋。總的來看,目前對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基本上是以西醫藥理論為指導,從中藥中尋找某些活性成分,最終合成新的藥物(西藥)。這種研究,忽視了中醫藥理論,更沒有結合中藥本身的特性,因而難以對中藥藥效給予科學的闡釋。
參考文獻
關鍵詞:VATS;心肌梗死;動物模型
中圖分類號:R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3-0453-05
A Mini-Invasive Approach Via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to Make a Model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LI Lian-da1,ZHOU Xiao-hui2,WU Li-mao2,HAN Lei3,LI Yi-kui1,
WANG Wei2,QIAO Hong-xiang2,YANG Jun2,ZHOU Xue-fang2
(1.Xiyuan Hospital Affiliated China Ac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91,China;
2.Pharmacy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cy,Huangzhou 310058,Zhejiang,China;
3.Pharmacy Colleg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06600,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present study tried to make a cardiovascular pharmacodynamic platform by new method-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 Methods:pericardium was cut and 2~3 titanium nips would be used and a serials of examinations were made. Results:a serials of examinations had clear change. Conclusion: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new canine model of acute could be established by titanium nips clamped onto selected coronary arteries under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y.
Keywords:VATS;myocardial infarction;animal model
李連達,男,漢族,1934年出生于遼寧沈陽。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中藥藥理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56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國家新藥及保健食品審評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及多種學術團體、雜志的理事、編委等。第七屆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在長期的科研醫療工作中,在推進中藥藥理學的學科發展與科技進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他在“自體骨髓干細胞經心導移植治療冠心病的研究”中,首次將中藥與干細胞移植合用治療冠心病,優勢互補,顯著提高了療效及干細胞移植成功率,為冠心病治療開拓了新領域,解決了醫學界心肌細胞不能再生的難題。在“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領域,他研制30種活血化瘀新藥,提高了中藥研究及新藥研制水平,使活血化瘀成為我國中醫治療冠心病的主流治法,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他不遺余力地推動中藥藥理學學科的發展,建立了一些新的動物模型與實驗方法,于1990年創建中藥藥效學評價標準及技術規范,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并成為國家標準,為繼承發揚中醫藥學,促進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推進中醫藥學現代化及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承擔科技部973課題、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等項目。
共發表學術論文260余篇,主編及參加專著編寫17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甲級獎及各級科技成果獎20項。先后完成70種中藥新藥的研制或藥理學研究工作,獲得新藥證書18種。先后到美國、日本、德國及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做專題學術報告。鑒于其在中藥研究及新藥開發方面的貢獻,1999年榮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獎中藥獎。
傳統的心肌缺血造模多選用犬全麻下開胸術后結扎冠狀動物左前降支的方法,其標準的后外切口因其視野開闊、暴露好、適應證廣、手術操作方便成為目前最為常用的手術方式,但由于存在切口長、出血多、創傷大等缺點,易造成胸壁肌層的廣泛損傷,對心肺功能的打擊較大,術后易出現胸痛、胸壁畸形、肩關節功能障礙、肺功能明顯下降等表現,導致動物恢復較慢或難以恢復,因此一般是作為急性模型使用,這就限制了其在藥理學研究中的應用。現代胸腔鏡技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臨床技術,具有體內手術處理簡便易行、效果確切、手術創傷輕微,不會明顯破壞胸腔內環境,幾乎不會影響其它重要臟器、術后恢復快,對實驗人員無損傷等優點。因此,筆者將VATS技術的這一系列優點應用于動物實驗,以期建立一種與傳統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不同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
1 材料與方法
1.1實驗動物與實驗準備
12只健康成年雄性家犬(體重12~15kg)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6只,模型組6只。按動物實驗室標準條件[溫度(23±2)℃;相對濕度(65±2)%]飼養動物。標準犬飼料喂養,任意飲水。術前晚禁食不禁水。
1.2動物模型的制作
1.2.1麻醉 家犬稱重后,于左前肢皮下靜脈注射3%戊巴比妥鈉(給藥劑量35mg/kg),麻醉后置于手術臺上,以左側臥位固定。
1.2.2 建立靜脈給藥通路 右后肢剪毛,切開腹股溝處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股靜脈,兩端備7號線,結扎遠心端。在兩根備線中間以眼科剪剪一小口,將一端連有三通的已充好肝素(12500IU/100mL)殼管插入股靜脈,并以近心端備線固定,打開三通,靜脈滴注N.S.,速度為1d/2s,該處作為靜脈給藥通路。
1.2.3建立ECG動態監測 連接肢導ECG1、2、3導聯,動態監測。
1.2.4建立無創氣道通路 以手法將單腔氣管插管插入犬氣管,連接呼吸機,呼吸機參數為:呼吸頻率20、吸呼比1:2、潮氣量200~300。確認犬呼吸頻率與呼吸機同步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操作。
1.2.5胸腔探查 以電刀切開左側第3肋間鎖中線處皮膚及皮下組織1.0cm,逐層切開肌層,注意止血,鈍性剝離進入胸腔。連接VATS,探查胸腔及心包。根據心包、左心耳搏動位置再在第3肋間胸骨旁線及第4肋間鎖中線處以電刀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逐層切開肌層,進入胸腔。
1.2.6結扎 于左心耳搏動明顯處以彎剪刀小心剪開心包,辨明左心耳及冠脈前降支。在冠脈前降支中上1/3交界處鉗夾一鈦夾。分別監測結扎前、即刻、結扎后5、10、15、30、45、60、90、120、180min的肢體各導聯心電圖。以ST段升高大于0.1mV為心肌缺血判斷標準。對照組僅打開心包,不結扎冠狀動脈。
1.2.7觀察 手術完成后觀察30min,無異常后,鼓肺,逐層縫合切口,關胸、吸痰,待動物蘇醒后拔除氣管,觀察30min各項生命指標無異常后常規檢測各項生理指標及采集標本。檢測完畢后送返動物觀察室。術后前3天,每日肌注青霉素240萬U。
1.3指標檢測
監測ECG:術后在8個時間點(結扎前、結扎后1、6h、結扎后1、4、7、14、28天)監測ECG,測量各點ST段抬高值。以動態了解心肌梗死發生的大致位置、程度以及恢復情況。
各項血液學及生化指標檢測:術后在8個時間點(結扎前、結扎后1、6h、結扎后1、4、7、14、28天)采血進行WBC、OMP、CK、cTnI檢測。
心肌組織N-BT染色:28天后,取心臟標本。生理鹽水清洗后,將截扎部位至心尖部厚度相同的5片,每片稱重并記錄。用0.5%氯化硝基四氮唑藍(N-BT)稀釋0.1%的染色液染色,染色15min左右,染好后在數字展示臺上進行拍攝(正反兩面各拍一張),再通過圖象分析儀軟件計算心肌缺血面積,心室總面積及梗塞區面積占心室(%)面積的百分比(%)。
心肌組織masson三色染色:切取未行N-BT染色心臟的不同部位組織塊,立刻放入福爾馬林溶液中靜置24h。乙醇脫水,二甲苯清洗后用石蠟包埋,10μm切片。切片脫蠟至蒸餾水;蘇木素染10min;鹽酸酒精分化;蒸餾水洗;麗春紅酸性品紅液中染5min;蒸餾水洗;1%磷鉬酸中染2min;直接入亮綠液5min;水速洗,置60℃溫箱中烘干,二甲苯透明,封固。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實驗數據均以±s表示。數據統計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ST段抬高值、血液WBC、血清OMP、CK、cTnI含量應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梗塞區面積占心室面積的百分比(%)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 果
2.1 模型組與對照組家犬體表心電圖ST段抬高的情況
見表1及圖1。
見圖2。可以觀察到模型組與對照組心臟的大體病理表現:對照組心臟不能發現任何纖維化區域,而模型組心臟則有明顯的纖維化區域,提示透壁性心肌梗死的發生。
2.6心肌組織masson三色染色
見圖3。在模型組心臟的纖維化區域可見大量綠染的膠原纖維,而對照組的心肌組織則被均勻紅染。梗死組織與正常心肌組織形成不規則的交界部。
3 討 論
理想的心肌缺血或梗死模型要求:盡可能符合臨床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發病機制與病理過程;模型可靠,重復性與可操作性好;創傷輕微,盡可能保護動物機體完整性,避免因開胸而嚴重破壞胸腔內環境,帶來病理生理變化;方法簡便、成本低廉;對研究人員無輻射、化學等傷害。目前制作大動物心肌缺血動物模型主要有以下幾種實驗方法。
(1)結扎冠脈左前降支:在左心室形成梗死區,與臨床病理過程相近,實驗需開胸手術,操作較為復雜,創傷巨大,多為急性模型。如果做慢性長效模型,術后不良反應多、痛苦大,護理成本高昂,人力勞動較多。
(2)超低溫冷凍探針法:將超低溫冷凍探針連續多次貼于左室壁,在左室壁上形成穩定的心肌損傷。用此方法建立的模型,壞死區與正常區邊界清晰,易于評估,但此模型與臨床心肌梗塞的病理生理過程存在明顯不符。而且仍需使用傳統開胸手術,手術本身的創傷仍然巨大。
(3)冠脈內支架(栓子)植入栓塞或導管(球囊)損傷法:這是一種微創性的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或梗死模型,通過導管(球囊)直接損傷血管內膜、間接引發血栓形成來阻斷冠脈主要分支的血供,或是通過冠脈內支架(栓子)植入而直接阻斷冠脈主要分支的血供,從而引發慢性心肌缺血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其特點是:病理定位比較準確、效果比較明確,與心肌梗死的發病機理有很大相似之處,但缺點為手術儀器要求較高,費用昂貴以及實驗人員自身可能遭受較大的放射損傷等。
(4)冠脈環縮環放置:這是一種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從理論上講,這種造模方法的引發機制最接近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自然過程。其特點是:定位準確、效果明確,基本表現為慢性過程,與心肌梗死的發病機理有很大相似之處,但手術耗材要求較高,實驗中所使用的Ameroid縮窄環的費用是40~48$/個,整個實驗所需費用很高。此外,該方法仍需使用傳統開胸手術,手術本身的創傷仍然巨大。
由此可見,目前仍沒有比較理想的大動物慢性缺血性心臟病的模型。
隨著高科技影像技術的進步和外科工具的改進,使得目前有條件根據病情對傳統的大切口模式進行修正和改良,從而減少手術創傷。現代電視胸腔鏡就是這樣一門全新的微創胸外科技術,借助高精度光學技術、高清晰度攝顯像系統、高精度內鏡手術器械和先進的麻醉及監護技術,電視胸腔鏡輔助胸外手術水平不斷提高,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種類幾乎涵蓋了全部的胸心外科手術。電視胸腔鏡輔助下的胸外手術只需在胸壁打1~3個小孔或附加1個2~3cm的小切口,與常規開胸手術相比,手術創傷小,失血少,疼痛輕,不破壞胸壁的完整性,對心肺功能尤其是肺功能損害小,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江佩蓉等[1]為了了解常規開胸手術和胸腔鏡術行肺葉切除術患者術前術后肺功能、輸血量、術后血氣分析、術后胸液量差異,采用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肺總量(TLC)、第1秒呼氣率(FEV1)等作為肺功能評價指標,對2組患者的術后1、2及4周肺功能進行檢查比較。術后1~3天、第7天作血氣分析檢查,并比較2組術中到術后7天的總輸血量及胸液量。結果2組患者術前FVC、VC、TLC及EFV1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胸腔鏡組術后對FVC、VC、TLC及FEV1的影響小于常規組(P
與普胸外科手術相比,心臟外科因其手術操作更加復雜、對器械的各項要求更加嚴格等特點,在胸腔鏡應用方面顯得尤為謹慎。但近年來國內外胸腔鏡下實行各類復雜心臟手術的進展仍然十分喜人。Benetti等[2]1994年開展了電視胸腔鏡下非體外循環的冠狀動脈搭橋術,取得較滿意的效果。1995年Benetti等[3]將電視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應用于冠狀動脈搭橋術。1996年, Stevens等[4]采用不開胸體外循環及心肌保護技術,窗口徑路(port-access ,PA)行胸廓內動脈-冠狀動脈前降支搭橋術,取得成功。美國成功地進行了第1例電視胸腔鏡下微創二尖瓣修復術[5]和二尖瓣置換術[6],并逐漸發展為應用PA技術行二尖瓣手術及全胸腔鏡心臟手術[7]。1998年,Robin等[8]采用經皮股動、靜脈體外循環及電視胸腔鏡輔助技術為1例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感染性心內膜炎行三尖瓣置換。
我國大陸地區于1994年開始VATS動脈導管結扎術,2000年后陸續發表了大量的病例報告,目前已成功地將VATS應用于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修補、二尖瓣修復及心臟起搏器、除顫器安置等多種手術。2000年雷凱波等[9]報道湖南湘雅醫院電視胸腔鏡輔助心內直視手術,2002年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首次報道電視輔助全胸腔鏡下室間隔缺損修補手術[10],均取得良好療效。隨后的病例報告顯示手術病種擴展到了房間隔缺損、Ebstein畸形、部分房室管畸形、瓦氏竇瘤破裂及二尖瓣病變等。
在動物實驗方面,張仁堯等[11]進行了胸腔鏡下犬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實驗研究,李曉東等[12]進行了完全胸腔鏡下家犬心內直視手術的實驗研究,認為:經過大量地、長時間的學習訓練,胸腔鏡下的心臟外科手術是安全可行的。
正是基于以上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結果,筆者認為VATS是一項在胸心外科臨床實踐中比較成熟的技術,操作性強,也應用于實驗動物研究。以建立理想心肌缺血或梗死模型為目標,本研究以電視輔助胸腔鏡下鈦夾夾閉犬冠脈前降支制作了慢性微創心肌梗死模型,實驗中改進了部分手術器械,探索了一系列的操作流程。
本研究應用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和病理指標驗證VATS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的效果。血液WBC用來說明手術創傷及心肌缺血所造成的機體損害情況,血清OMP、CK、cTnI等生化指標用來動態了解心肌梗死的程度以及創傷和炎癥反應對心肌組織的影響,病理切片的masson三色染色可以明確心肌梗死的范圍、組織修復情況以及心肌纖維化程度,cTnI免疫組化則可以進一步明確心肌損傷的范圍、程度及心肌細胞內心肌肌鈣蛋白的破壞情況。以上各項血液學、生化指標及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均充分說明:VATS鈦夾夾閉冠狀動脈左前降支可以造成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現,其各項病理與病理生理改變均符合臨床心肌梗死的表現。
總之,VATS法制作的心肌梗死模型是一種新的適于長期、動態觀察抗心肌缺血藥物藥效的動物模型,特別適于采用犬、豬等大動物,其特點可以簡單歸納如下。
(1)體內手術處理簡便易行、效果確切、模型穩定:心電、生化,病理等各項指標均出現確切典型的心肌缺血與心肌梗死的表現,可以動態直視觀察到心肌梗死后心室壁的矛盾運動等臨床常見的征象,與臨床表現完全符合。
(2)手術創傷輕微,不會明顯破壞胸腔內環境,不影響其它重要臟器,使藥效學驗證精確程度提高:微創的VATS造模方法可以將胸部操作所導致的非心肌損傷范圍和程度降至最低,即將心肌缺血動物模型的各項指標的異常改變等病理表現盡可能的歸于心臟本身的病變所致,而非其它的操作過程,因而該技術平臺對心肌缺血的藥效學驗證精確度高于傳統技術平臺。
(3)更為經濟:由于創傷輕微,術后的創傷恢復良好,護理成本較正常開胸明顯減少。部分組的家犬模型經歷四次開胸探查檢測,均可迅速復原,對生理狀態仍無明顯影響。
(4)技術成熟,可操作性強:實驗損傷范圍明顯縮小,操作過程直接指向冠脈,結扎過程直接展開,縮短了操作時間;對胸廓形態沒有明顯改變,各臟器組織的形態結構基本處于正常生理狀態,便于確定操作目標,便于更加準確地預測和控制操作結果。
(5)對實驗人員沒有任何急性或慢性損傷。
任何藥物的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核心都是可信度,這種可信度的關鍵在于對發病過程模擬的相似程度,其相似程度越高,整個藥效學評價體系的可信度才越高。本研究中胸腔鏡下鈦夾夾閉方法制作的心肌梗死動物模型與傳統大切口開胸結扎法制作的急性心肌梗死動物模型相比,更加接近于缺血性心臟病的病理發病過程,對心肌梗死發病過程的疾病模擬相似程度更高,可信度更高,因此在機理研究及新藥篩選等方面可能更加具有實用意義。
此外,采用傳統大切口開胸的造模方法進行長期藥效學觀察,有可能明顯干擾實驗結果。例如:炎癥反應是整個實驗體系中非常重要的觀測指標,傳統的大切口開胸手術本身就會造成胸壁的巨大創傷與炎癥反應,明顯降低整體實驗的精度。而采用微創的造模方法可以將胸部操作所導致的非心肌損傷降至最低,從而使該驗證模型的系統噪聲干擾降至最低,提高了實驗精確度,有利于長期動態地觀察疾病的發展、變化及考察藥物的藥效。與既往的模型相比,該模型可能更加穩定,并能進行動態觀測,在藥理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以及干細胞移植等諸多科研領域內有可能存在較大的應用價值。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探索更好的VATS操作流程,并使之標準化。
(2)以腔鏡技術為平臺,構建其它器官、系統的微創動物模型。
(3)發展VATS下動態心肌組織活檢技術:連續動態的檢測可以了解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發展以及藥物作用的整體動態過程,可以動態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病理過程、發病機制以及藥物作用機理等,具有一定科學價值。
(4)將VATS微創心肌梗死模型與其它新興技術相結合:例如與代謝組學技術結合起來,開展心肌缺血預適應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的深入研究。
(5)通過藥物評價進一步驗證蛛絲結扎造成的慢性缺血模型與慢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效果等。
展望:推動微創藥理學研究的發展。
本研究所采用的VATS技術是一種微創醫學技術,本研究建立的VATS心肌梗死模型是對微創藥理學的一個探索。
目前,微創醫學已滲透到醫學的各個領域與專業。隨著醫學模式由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13],醫學領域已發生一系列由傳統向現代,由經驗向循證,由忽略創傷向微創醫學的轉變[14-16],進而開創了一系列新的醫學領域,例如:介入治療學、腔鏡外科學[17]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藥理學與微創醫學的結合也是大勢所趨。
在藥理學研究中,微創是指通過各種先進的手段,以最簡單的方法、最輕的侵襲、最小的痛苦(動物實驗)、最少的合并癥(動物實驗)、最短的時間、最好的實驗結果來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微創藥理學是指應用微創的方法(包括微創器械、微創手術及給藥方法)建立藥理學研究平臺,從而提高藥理學研究精度與廣度的一門學科。微創藥理學的目的是為了在整體上獲得更精確、更接近臨床、更具價值的實驗結果,以便為下一步的臨床研究提供更實用、更準確的信息。
Wenzel RR[18]在腎病研究中采用了微創技術,并認為該方法對于腎病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Sufianova GZ[19-20]等開展了中樞神經系統微創模型的探索工作,并利用該平臺進行了藥效篩選研究。在國內,李連達院士的課題組成功研制了中華小型豬心導管介入冠狀動脈栓塞的心肌梗塞模型[21],并利用該平臺成功進行了中藥藥效篩選研究[22]。
上述學者的研究與本課題建立的VATS心肌梗死模型均是微創藥理學的具體實踐。
參考文獻
[1] 江佩蓉,張寧,吳旭輝.電視胸腔鏡與傳統開胸手術患者肺功能對比[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5):583-584.
[2] Benetti FJ,Mariani MA,Sani G,et al.Video-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coronary operations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a multicenter study[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2:1478-1484.
[3] Benetti FJ,Ballester C.Use of thoracoscopy and minimal thoracotomy,inmammary-coronary bypass to left anteriodescending artery,withou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xperience of 2 cases[J].J Cardiovasc Surg,1996,36:159-161.
[4] Stevens JH,Burdon TA,Peters WS,et al.Port-Access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a proposed surgical method[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1:567-573.
[5] Carpentier A,Loulmet D,Carpentier A,et al.Open heart operation undervideosurgery and minithoracotomy.First case (mitral valvuloplasty) operated with success[J].C R Acad Sci Ⅲ,1996,319:219-223.
[6] Chitwood WR,Elbeery JR,Chapman WH,et al.Video-assistedminimally invasive mitral valve surgery:the"micro-mitral"operation[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7,113:413.
[7] Vanermen H,Farhat F,Wellens F,et al.Minimally invasive video-assisted mitral valve surgery:from Port-Access towards a totally endoscopic procedure[J].J Card Surg,2000,15(1):51-60.
[8] Robin J,Tronc F,Vedrinne C,et al.Video-assisted tricuspid valvesurgery:a new surgical option in endocarditis on pacemaker[J].Eur JCardiothorac Surg,1999,16:243-245.
[9] 雷凱波,羅萬俊,張衛星,等.電視胸腔鏡輔助心內直視手術6例報告[J].中國內鏡雜志,2000,6(3):51-53.
[10] 俞世強,蔡振杰,程云閣,等.胸腔鏡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2,2(5):288-289.
[11] 張仁堯,劉桐林,李劍鋒,等.胸腔鏡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實驗研究[J].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8,30(2):148-150.
[12] 李曉東,張建忠,程云閣,等.完全胸腔鏡下心內直視手術的實驗研究[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4,26(6):419-120.
[13] Engel GL.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J].Science,1977,196(4286):129-136.
[14] 王永光,裘法祖,何興圖.微創醫學初探[J].醫學研究通訊,2003,32(8):50-51.
[15] WANG Yong-guang,QIU Fa-zu,HE Xing-tu.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a new theoretical system of medicine[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4,117(1):4-5.
[16] 王永光.發展微創醫學體系的任務與思路[J].中國醫刊, 2004,39(2):53-54.
[17] 王永光.微創、微創外科與微創醫學[J].中國醫刊,2004,39(1):53-54.
[18] Wenzel RR.Minimal invasive in vivo pharmacology:news of a new method holding promise in nephrology-related research[J].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7,12(4):649-651.
[19] Sufianova GZ,Usov LA,Sufianov AA,et al.New minimally invasive model of spinal cord ischemia in rats[J].Bull Exp Biol Med,2002,133(1):98-101.
[20] Sufianova GZ,Usov LA,Sufianov AA,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cyclopentyladenosine in a minimally invasive model of acute cerebral focal ischemia in rats[J].Eksp Klin Farmakol,2002,65(1):24-26.
[關鍵詞] 科研能力 中藥學 課程研究
醫學的發展必須以科研的提高為基礎,對醫學生加強科研素質和科研實踐的培養,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也是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1]。尤其對中藥學這一當前科學研究的熱點學科而言,必須在教學中要緊密結合學科最新的研究結果和動態,為學生的科研思維奠定基礎。但長期以來,由于存在著科研不是本科生的培養目標,而是研究生主攻方向的思想,因而在中藥專業教學中忽視了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對于這種現狀,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在中藥本科專業中開展了以提高其科研能力為目標的中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多學科滲透與融合,培養科研素質,注重創新能力
對于中藥專業學生而言,必須系統、全面地掌握中藥學的基本內容,同時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養。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藥品開發研究、醫院藥房、藥廠生產、產品營銷等工作,教學內容雖然側重在藥而不在醫,但醫學與藥學知識并沒有明確的界限[2]。其最終的目的都是服務于臨床,為科研及臨床應用提供問題和思路。因此,中藥學教學與中醫臨床、中藥藥理、中藥制劑等學科是密切相關的。
1.注重藥理、生化、微免等基礎醫學學科知識的滲透
隨著中藥學研究的深入,多學科交叉滲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寬了傳統中藥學的學科內涵,中藥學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理性學科。實驗中藥學、臨床中藥學、分子中藥學等次級學科的分化已日益明顯[3]。為順應學科發展的新趨勢,立足于中醫藥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在中藥學教學中引入現代科學研究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而這些科研的開展又必須根植于藥理、生化、微免等基礎醫學研究,并以基礎醫學研究作為手段。多學科合作是創新發現的有效途徑[4]。中藥教學與基礎醫學在教學與科研中,二者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對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啟發創新思維,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現在大多數醫學院的中藥學教育重視化學基礎教育而輕視基礎醫學教育。這是因為在中藥學專業創辦之初,主要是為藥廠生產一線培養技術人才。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藥廠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已不再大規模需要技術人才,而中藥學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馬上進行適應性的改變,這使得中藥學專業的學生化學、分析等知識與能力較強,而藥理、生化、微免與臨床知識相對不足[5]。為此,我們教學團隊一直在進行探索性的改革,將中藥學與中藥藥理學教學融合。在對藥物功能主治介紹的同時,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觀點加以解釋,啟發學生進一步總結、探討與思索。例如:在講解清熱解毒藥時,我們重點介紹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講解活血化瘀藥時,我們介紹其改變血液流變學、抗血栓、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液動力學的機理。這樣學生就不再覺得中醫藥術語的抽象,而更直觀地理解中藥知識。
2.淡化臨床治療,注重與中藥化學、中藥制劑炮制等專業知識的銜接
中藥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基本理論是后續其他專業課程研究的出發點和核心內容。中醫學專業研究中藥的目的是以臨床知識為本,以潛方用藥為目的,然而中藥學專業更應突出以藥物為主體[6]。為此,對中藥專業而言,中藥學教學的詳略、主次、重點、方法是不等同于中醫學專業的。中藥學應根據本專業知識結構的需要調整教學的結構和程序,淡化應用臨床各科病癥的病因病機和癥候特點的相關內容,把教學重點轉移到藥物功用特性上,鼓勵學生了解藥物作用的實質,為銜接后續中藥專業課程打好基礎。
近年來,中藥學的研究發展迅速,已從過去單純的臨床用藥觀察,發展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探討中藥的化學組分、藥理作用、療效機制等內容的研究,這些研究對于更好地詮釋藥物的藥效作用機制起到積極的作用[7]。因此,在講授時,教師不僅要介紹中藥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中藥學的來源、加工、藥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紹中藥化學、制劑分析、種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進展。在這些與其他專業課銜接的知識點上,加強理論聯系實際,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
3.結合中藥資源學,注重各地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當前國家十分注重中藥、天然藥物創新與產品開發。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用藥存在著一定差異,各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數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對本省常用藥必須掌握或熟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8]。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幾乎各論每一章都收載有各地的藥用植物。因此,筆者建議在修改統編教材時,應將現在的重點藥、熟悉藥的數量適當縮小。增加各地藥用植物的介紹,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據當地具體情況補充。制訂大綱、質量標準以及舉行統考都可以根據培養目標適當調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區就有很多珍貴的藥用植物[9],“太白七藥”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為沒有收載在統編教材中,在中藥學課程講授中,并沒有相關的內容。但實際上,在科研領域,大批的學生在參與其種植炮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時我省大批的制藥企業也在研發生產這樣的優秀產品,比如“盤龍七片”。對此學生反映迫切需要對本省珍貴藥用資源知識的介紹與了解。
結合中成藥學知識,中藥研究新成果的及時補充
近年來,中成藥學有了長足的發展,最新統計可供藥用的中成藥數目已達一萬多種[10]。近年來中藥新藥的研發態勢良好,如丹參滴丸、絡欣通、康萊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紅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藥在臨床上的應用,提高了療效[11]。這些中成藥研究的新技術、新成果雖是基于中藥學知識,但卻是中藥學知識的進展與突破。在教學中適時地予以補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其學習興趣,同時為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礎。
目前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還沒有專門開設《中成藥學》課程。當前《中成藥學》課程則主要針對許多藥學各專業和西醫臨床等專業的學生開設選修課[12]。我們教學團隊建議,統編《中成藥學》教材,開設36學時的《中成藥學》必修課。此課程的開設對于中藥專業的學生正確選擇使用中成藥,掌握中成藥的基本知識,研究開發中成藥的基本素質、能力、實用技術的提升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強調教學實踐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介紹方劑學科的發展動態
中藥學很多知識來源于科研實踐活動。科研是獲得知識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徑。教師通過科研不斷吸收新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充實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具有現實性和前瞻性。同時了解當代科技發展的方向,熟悉本學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學上得心應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學會極大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科研實踐活動是一種很好的自主性學習模式[13]。
以一定的學術研究為背景,有創意和特色的教學實踐活動,對于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學術研究中。近年來,我院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教師都參與帶教本科學生的工作,有意識地引導學科的發展動態,講解科研中的熱點和空白點,啟發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打破陳規,逆向思維,開展文獻研究。同時方法上給予指導,為他們提供實踐動手的機會,大膽放手地讓他們獨立參與科研全過程。明顯發現學生在科研方案設計、實驗動手能力、科研論文寫作能力和科研意識等方面有明顯的提高。教師將科研理論融匯于教學中,逐漸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藥教學亮點。
著名教育學家錢偉長院士在論述教學與科研關系時,曾指出:大學必須拆除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高墻,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15]。科學研究可以提高教學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學內容、科研思維創新教學模式、科研資源可以改善教學條件、科研實踐促進學生創新。隨著以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中藥學教學改革將會更加全面與深入,為培養新世紀創新型的中醫藥人才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巖,李治淮,劉孟安等.提高西醫院校中藥學教學質量的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12):3074-3075.
[2]袁穎,何世民,金素安等.導入與啟發相結合在中藥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中醫教育,2011,30(5):43-44.
[3]陳立軍.臨床中藥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藥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07,2(5):102-103.
[5]史志超,錢桂敏.提高中藥學教學效果探索[J].藥學教育,2007,23(1):23-25.
[6]翟華強,張冰,閆永紅等.國家級中藥學教學團隊運行機制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5):878-888.
[7]吳嘉瑞,張冰.基于BB平臺的中藥學教學方法改革思路探討[J].中醫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對中藥學教學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5):324-326.
[9]歐莉. CAI課件在中藥學教學中應用的探析[J].中醫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運用綱目法優化臨床中藥學教學[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4(2):98-99.
[11]李楊.中藥飲片識記課的設置對中藥學教學質量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1):121-122.
[12]趙宇昊,劉仁慧,王秀娟等.中藥專業中藥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醫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賈玉梅,崔瑛.基于解決問題學習法的中藥學教學方法[J].藥學教育,2011,27(4):48-50.
[14]常麗虹.淺探中藥標本在中藥學教學中的作用[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0,17:91-92.
[15]李越蘭,洪寅,宋捷民等.學導式教學法在中藥學教學中的實踐和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3):72-73.
作者單位:張彥 黃英 馮永輝 張寒 孫艷平
汪興軍 魏彩霞
關鍵詞:中藥學專業;方劑學;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近期,筆者參加了第二屆“中醫藥社杯”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青年教師教學設計大賽,在備賽及比賽的過程中,在針對中藥學專業如何進行《方劑學》教學設計方面感受頗多,下文將從明確中藥學專業培養目標、有效進行學情分析、規范編制教案設計、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妥善安排教學步驟等幾方面進行闡述,以饗同道。
1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每一門課程目標均是為其專業培養目標服務的。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夠從事中藥生產、分析、鑒定、銷售管理(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材等)、新藥研發、臨床科學用藥等方面的合格人才。因此,針對中藥學專業的《方劑學》課程目標是立足于中藥學專業,用中醫藥理論來指導學生分析方劑、指導用藥,初步建立起以中醫藥思維來研發新藥的科研思路。《方劑學》是中藥學專業學生的專業課,是體現中醫藥思維的重要課程之一。
2有效進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授課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除需要掌握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與知識結構之外,還要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動態以及相應的學習興趣、模式與習慣,并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計劃,這將直接影響到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的升級以及教材的選用、授課內容的調整。
2.1了解中藥學專業學生特點
中藥學專業的學生前期開設的中醫類基礎課時少,主要是在《中醫學基礎》中講授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的知識,而同時這一專業的學生中藥學專業知識卻很扎實,并且學生對此更有專業認同感。曾有針對中藥學專業在校生與畢業生的調查問卷表明,中藥學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集中在對現代藥物的研究能力、對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新藥能力、指導患者選用非處方中成藥能力及與醫師交流用藥情況能力的培養。畢業生的去向意愿也主要側重于醫院藥師、新藥研發、藥品推介[1]。因此,中藥學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學生所想要知道的并不是如何臨床診斷與遣藥組方;而是想要了解方的加減,了解方劑配伍的科學性,了解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不同的劑型與劑量等都會影響方劑的療效,了解在今后進行質量控制、含量測定時懂得君臣佐使,為今后創制新藥、開發新劑型,提供依據與指導。因此,成都中醫藥大學方劑學科組提出在授課時“從藥性入手,以藥釋方”,以“藥”為主線,串引理、法、方,并采用多種教學模式來講授《方劑學》[2],這一經驗可供我們在日后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加以踐行。
2.2做好方劑學師資隊伍知識結構升級
目前,《方劑學》課程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進行相對應的教學設計的改革實踐已蓬勃開展起來,而方劑學也進一步細化、分化為理論方劑學、臨床方劑學、實驗方劑學。由此帶來的趨勢是師資隊伍的改善、調整勢在必行,尤其作為青年教師不可固步自封,一方面要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與提高;另一方面要針對中藥學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針對性地學習相關學科知識,進行專業知識結構互補。如與《方劑學》聯系緊密的《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等課程,將其相關知識揉入《方劑學》的教學內容,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質量[3]。這種學科間的交叉與滲透對教、學兩方面都會產生學術思想的撞擊與火花。
2.3做好教材選用
目前可選用的教材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十三五”規劃教材,賈波教授主編的《方劑學》(供中藥學、中藥制藥等專業用)。該教材突出體現了中藥及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相關內容,其特點是重點介紹各論每一章概述部分,專設“組方思路”,使學生能夠提綱挈領地掌握類方的基本組方規律;具體方劑的“方解”部分簡明扼要,并歸納組成藥物的基本結構及配伍特點;“運用”部分專設現代應用、制劑研發和使用注意,并從藥理及成分研究方面概括性介紹現代研究成果,并收載了方劑的不良反應,有助于給中藥及藥學專業學生在新藥研發方面以啟示。另有蘇州大學出版社李笑然主編的《方劑學》、謝鳴主編的《中醫方劑現代研究》,季宇彬主編的《中藥復方藥理與應用》,阮時寶、苑述剛主編的《中成藥學》等也可推薦給學生[4]。瀘州醫學院方劑學科組提出,在針對中藥學專業的《方劑學》教材編寫中可有所偏重于中藥學相關內容,并以附子理中丸為例,可適當增加:①制備方法(包括劑型規格、用法用量);②“主治”加入現代臨床研究部分;③“方解”中突出“藥對”;④增加不良反應、注意事項、藥理研究等[5]。
3規范編制教案設計
教學設計成功與否,體現在教學設計文案是否成功。而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文案應該包括三個環節,即設置目標、選擇與開發教學策略以及對目標進行教學評價。其中教學策略的選擇與開發、目標的教學評價我們將在下文闡述,此段僅論述教學目標的設置。
3.1設定三級目標
教師在授課之前,進行教學設計時除了要符合專業目標、課程目標外,還要體現教學重點與難點,設定三級目標:知識目標、技能(能力)目標、情感目標。我們以瀉下劑為例,將知識目標設定為:能夠扼要概述瀉下劑的基本概念、分類及使用注意事項;能夠把握寒下、溫下、潤下、逐水各類代表方劑的基本知識點。技能(能力)目標設定為:通過對三承氣湯組成、煎服法、功效等方面的比較,總結其相應的臨床應用特點,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比較學習的能力;通過學習寒下、溫下、潤下、逐水的代表方劑,使學生掌握方劑的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與臨床加減運用規律,了解中藥新藥研發思路,具備分析方劑的基本能力。情感目標設定為:①通過對瀉下劑與“下法”的聯系,培養中藥學專業學生對瀉下劑學習的興趣,能夠初步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方劑學理論精髓,熟悉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診療思路。②通過講解瀉下劑方證的概念,討論瀉下劑藥物的配伍、炮制、劑量、劑型對方劑整體療效的影響,并注重對瀉下劑常見加減思路的用藥分析、中成藥研發成果與思路的介紹、對方劑藥理與毒理作用的介紹等,使學生認識到從中藥學的角度對方劑的研發與臨床應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調動對方劑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方劑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熱情,進一步鞏固其中藥學專業思想,建立起學生的系統觀和整體觀。
3.2注重點、線、面三個層面
我們仍以瀉下劑為例,借鑒中醫藥課堂教學設計的先進經驗[6-8],將教環節、學環節均在點、線、面三個層面展開。
3.2.1點設計
①用案例導入、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手段示以學生瀉下劑所運用的“下法”,從瀉下劑的適用范圍(不僅僅等同于便秘)講授,到瀉下劑完整的定義(包括主要組成藥物、功用、適用范圍);并講授瀉下劑的分類及代表方劑,瀉下劑的使用注意事項。②用案例導入、啟發式教學等講授重點方的知識點,可通過恰當的案例導入,指導學生掌握瀉下劑重點方的組成、方解、功用、主治證、臨床應用、使用注意事項等,通過課下學習任務的拓展及延伸課堂的設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教會學生如何查閱資料、獲取知識、整合信息。通過以上點設計,達到以下教學目標:①學生能夠概述瀉下劑知識點的整體脈絡,能夠運用思維導圖來理解、記憶瀉下劑的知識圖表;②學生能夠掌握重點方的組成、方解、功用、主治證、臨床應用、使用注意事項等,能夠為他人用藥提供參考意見,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3.2.2線設計
①將不同章節瀉下劑的配伍規律和常用藥物組合進行橫向比較,使單元內各分類的代表方之間形成“線”,如大承氣湯、大黃牡丹湯、溫脾湯中都運用到瀉下攻積的常用組合大黃配芒硝;在學習各代表方的辨證時,要用到前期中醫基礎理論的藏象知識,以及中醫診斷學的八綱辨證和便秘常見的致病特點等知識;在學習各代表方的臨床運用時,又要聯系到后期中醫內科學的病證———便秘,從而形成不同課程之間的“線”。②指導學生討論“下法”與“消法”,從治法特點與臨床應用等方面加以鑒別,將“八法”的知識融會貫通,指導學生掌握這種學習方法。③可請學生結合所學藥學、中藥學專業,設計一個三承氣湯對實驗動物的瀉下作用的影響實驗,指導學生確定實驗指標,設計實驗步驟,設置實驗討論,啟發學生的科研思路。④指導學生將中西醫理論進行比較,如現代醫學的腸梗阻、習慣性便秘、老年性便秘與里實證的關聯性,并就此知識點進行分析、評價,提出自己見解,最后以小論文形式完成作業。通過以上線設計,達到以下教學目標:①分析比較歸納不同章節的瀉下藥的配伍規律和常用藥物組合,以及與前后課程的內在聯系,并且能記憶重點知識線(如大黃、芒硝的配伍組合,瀉下藥與行氣藥的配伍意義)。②采用列表的方法,將“下法”與“消法”進行比較,對治法與方劑在整個中醫藥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深入分析,融會貫通。③查閱資料,設計出合理的動物實驗,訓練科研思路。在廣泛閱讀文獻的基礎上,在小論文撰寫過程中,要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3.2.3面設計
①將瀉下劑如麻子仁丸、濟川煎等與果導、開塞露等西藥治療習慣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的功效與不良反應進行比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醫藥的優勢,堅定中醫藥可靠性的信念,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②通過德育的滲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引導行為與價值觀保持一致。通過以上面設計,達到以下教學目標:①學生應主動去了解里實證常見病癥(如腸梗阻等)的研究進展,并養成跟進閱讀文獻的習慣、持續更新知識,以此來了解最新研究進展和發展動態,來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點問題。②學生能認識到目前臨床上里實證的諸多常見癥采用現代醫學治療手段的優勢,思考其背景與原因,并思考哪些情況下采用相應的瀉下劑具有優勢(如大承氣湯可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等屬陽明腑實證,大黃牡丹湯可治療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等屬濕熱瘀滯證)?因此,學生并不是盲從書本與權威,而是在批判思維中創新實踐,以培養高階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妥善安排教學步驟
4.1突出教學重點,緊扣中藥特點
在講授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方劑學》的教學重點仍在于《方劑學》的精髓———配伍。在教學中應以“方解”作為教學重點部分,了解“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其中強調炮制、劑量、劑型、道地藥材、入藥部位、煎煮方法,這些對于中藥學專業的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均可在該部分展開。如成都中醫藥大學方劑學科組提出“從藥性入手,以藥釋方”[2]、福建中醫藥大學方劑學科組提出在“方解”中突出“藥對”等[4]。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也體現了這一思路,如講授六味地黃丸的君藥熟地黃,強調是屬于“四大懷藥”之一,熟地黃經生地黃九蒸九曬,從寒性轉變為微溫之性,功效也從“清熱滋陰涼血”變為“填精益髓、滋陰補腎”,而想要在臨床發揮較好的療效,必須在藥物選用的源頭環節就要講究“道地藥材”和炮制方法。六味地黃丸全方“三補三瀉”,“三補”者,補其不足;“三瀉”者,祛濕濁,清虛熱,并平補藥之偏性,這種配伍思路正是方劑學的精髓。
4.2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之一是加強教學互動。筆者在比賽中發現,如果不注重教學互動,即使教師在講臺上如何慷慨陳詞,學生在臺下仍反應平平。啟發式教學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互動方式,我們往往將設疑的環節放在教學重點與難點上。以瀉下劑為例,具體包括:
4.2.1設置相關的多重情境,以問題的方式引導
整個課程如通過詢問同學們的排便習慣引出問題“保持大便通暢有什么重要意義?便秘有哪些類型?分別有什么臨床表現?”調動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式提問如“針對便秘我們可以采用哪些治法”,引出瀉下配以行氣,并結合溫、清、補等相應治法,進一步分析瀉下劑的配伍規律。又如“便秘患者愿意長期使用瀉藥嗎?如果形成長期依賴對人體是否會有不良影響”等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意識,從而引出具體瀉下劑的使用注意事項。總之,通過設置相關情境、巧設問題,引導課程,可以大大提高師生互動的效率。
4.2.2也可采取多種形式的大班課堂討論
①啟發式提問引起課堂討論:溫脾湯中為何要用大黃、芒硝,何以實現“去性存用”?討論大黃與芒硝的配伍意義,回顧瀉下藥相關概念。②分析某些知識點引起課堂討論:關于十棗湯的用法,分析其原因。另外,方中不用甘草而用大棗的原因是什么?并與學生共同探討治療懸飲與水腫的常用治法與配伍。③用類比和對比引起課堂討論:比較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的異同點,結合前期知識,讓學生參與討論,共同分析為何不同配伍與煎煮方法會影響療效的中藥藥理學原因。
4.3合理安排教學步驟
一般教學步驟包括導課、學習新課、結課、自主學習資源。導課環節較常采用的是案例導入法,在案例選擇上,應側重臨床指導患者用藥的案例,并注重方劑學與中藥學的滲透[9];也可以PBL方式進行[2]。但并不是一概而論,如大承氣湯,我們就可以《傷寒論》所涉及條文展開,提醒學生注意大承氣湯出現的條文如此之多,說明適用范圍之廣泛,啟發學生對大承氣湯組成與功效的學習興趣。學習新課環節,我們一般有兩種講授方式,一種以六味地黃丸為代表,可以先從組成開始說起,再推導出功用、主治等等,該類講授法還可用于藿香正氣丸、二陳湯、銀翹散等。一種以大承氣湯為代表,可以先從方證、病機開始說起,一般當病機較復雜深奧時選擇該種講述法,因病機不說透、說清,則立法、組方無立足之地,這種講授法還可用于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等,一般以出自《傷寒論》方劑為多。另外我們還可以靈活選用多種教學思路,如在祛痰劑中選擇二陳湯,講透其組方配伍思路,再以此為基礎串講其他祛痰劑溫膽湯、清氣化痰丸、半夏白術天麻湯等;又如在補益劑中講透四君子湯的組方配伍思路,在此基礎上串講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歸脾湯。這樣既可以節省課時,又可以將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掌握。在講授新課環節,我們也要時刻注意把握學生的專業特點,如可設置方藥一體化實驗,或可鼓勵同學自主設計實驗,并以此為基礎參加申報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同時在授課中也要時刻關注現代方劑研究進展,可介紹近年新開發成功的藥方,如由安宮牛黃丸研發為清開靈,由逍遙散化裁后開發出中成藥舒肝顆粒,均是劑型或方劑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應重點說明其成功的原因和關鍵點,可培養學生日后在藥品開發企業的就業競爭和長足發展[9]。結課環節,我們除提綱挈領地總結課程內容外,也可借助一些現代網絡溝通方式,如注冊微信“對分易”等軟件,在課堂即時答題;或在PPT上設置穿插一些以中藥為主角的動漫答題環節,增加趣味性,可使學生更有參與感。自主學習資源除了對網絡資料、參考書目、文獻的推薦外,還可介紹同學關注中藥湯劑與中成藥使用率、古方中成藥開發、劑型改革等情況[10];并可指導學生分組進行選題、查閱文獻、設計方案、開展相關研究。并將自主學習成果納入形成性評價中,采用即時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真正的形成性評價,是應該特別注重教學反饋的。教師在此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注重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做好教學反思,激發思想的火花,最終培養起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也是我們在教學設計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王璞,王亞旭,王嘉倫,等.中藥學專業方劑學教學改革問卷調查和分析[J].中醫教育,2015,34(2):18-20.
[2]劉興隆,賈波,張豐華,等.基于能力培養的中藥學專業《方劑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6,27(8):1997-1999.
[3]侯少貞,高潔.針對中藥學類專業特點的方劑學教學體會[J].中醫雜志,2012,53(9):807-808.
[4]馬少丹,苑述剛.對中藥學專業《方劑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5):123-124.
[5]廖慧玲,寇俊闖,王全,等.中藥學專業《方劑學》的教學與學習[J].內蒙古中醫藥,2012,(23):114,128.
[6]周桂桐,張志國.中醫藥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創新與設計實務[D].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7]譚峰,樊巧玲,張衛華,等.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在方劑教學中應用的思考[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9(6):152-154.
[8]賈波,劉興隆,張小丹,等.基于培養目標的中藥專業《方劑學》課堂教學探討[J].現代中醫藥,2015,35(5):201-203.
[9]王璞,邢丹,黃新峰.基于中藥學通用人才培養的《方劑學》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