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政治與形式論文

政治與形式論文

時間:2023-03-24 15:44: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與形式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政治與形式論文

第1篇

摘要: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學與時事教育、學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師的課堂教學與班主任、政教處、共青團(少先隊)干部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學校的德育任務。

關鍵詞:政治課 德育 教育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當前,中學德育工作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德育實效性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僅從學校德育工作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學校德育的手段與方式,學校德育工作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學校德育的內容等具體層面進行探討,并尋求對策,以有利于以后的中學德育實踐。

1 建立思想政治課“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

“四位一體”教育教學的具體做法是:

1.1 制定思想政治課“四位一體”教育教學計劃。在開學初,學校德育領導小組召開政教主任、班主任、團總支書記、政治教師聯席會議,根據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校本學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計劃。計劃包括:本學期德育工作的重點和中心;思想政治課哪些內容作為本學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思想政治課怎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教學,向學生提出哪些行為要求;政治思品課教師、班主任、共青團組織,共同開展哪些教育活動,內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誰牽頭組織等。

1.2 根據計劃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統一、內容統一、行動統一。

1.3 學校德育領導小組負責監督“四位一體”教育教學計劃的實施,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共同搞好學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體”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有利于發揮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學校整個德育工作的開展。

2 建立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形式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形式,是把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學生撰寫小論文、專題講演會、英模報告會等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地對學生進行“知行統一”教育的教學結構形式。

2.1 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的內在要求。一方面,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恰當運用實際材料講清理論基礎知識,使學生懂理論,掌握基本觀點。另一方面,教師必須逐步培養學生學會運用的立嘗觀點、方法去分析實際問題,使學生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覺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2 組織學生搞好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教師組織學生到社會做調查,是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思想政治課授課之前或授課之后,師生堅持向社會做調查,了解社會生活實際。把調查上來的材料運用于課堂,進行理論聯系實際教學,這樣做有利于教師講清知識理論,學生弄懂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

2.3 組織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定期召開小論文宣讀會。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覺悟三統一的重要一環。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和宣讀小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思想政治課學到的理論、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見,教師組織學生撰寫小論文,定期宣讀小論文,是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2.4 上好思想政治活動課。思想政治活動課是和政治課有聯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課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它是圍繞思想政治課的有關內容或在思想政治課的理論、觀點指導下開展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須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適當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富有教育性的活動,如主題班會、講演會、知行統一匯報會、小論文宣讀會、知識競賽等活動。

3 建立思想政治課“四位一體”的知行統一體綜合評定制度

對思想政治課進行整體改革,充分發揮其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僅要在教材內容、教學管理體制、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而且,必須在考試方法上進行改革,打破單一筆試、一張考卷定成績的考試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知行統一綜合評定制度,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政教處和共青團干部組成“四位一體”的評委會,把學生知識理論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情況綜合起來,評定學生政治課思品課的學習成績的制度,它包括理論知識考試評定和行為表現考核評定。

3.1 理論知識考試評定。把每個學生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分數平均作為一學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論知識成績,然后根據這個成績做定性評價,90分以上為優,70分~89分為良,60分~69分為及格,59分以下為不及格。

3.2 行為表現考核評定。由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班長、團書記組成評委會,根據思想政治課向學生提出的行為要求及《守則》、《規范》內容,制定行為表現考核標準。采取自評、小組評、最后評委會總評的辦法,給學生評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

第2篇

論文摘要:不少學生不會讀思想政治課教材,看不懂問題的現象很是普遍。教材的內容,它也具有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思想政治課中的“觀點” 也是議論文中的“論點是編者意思的完整表達。思想政治課中的材料,也是論據,包括事實論據、道理論據。它與觀點的邏輯關系十分密切,材料與觀點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

論文關鍵詞:找準觀點,分析論據,把握方法

隨著新課改力度的加大,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難度也加大,不少學生不會讀教材,看不懂問題的現象很是普遍。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很難學好思想品德課,事實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內容,它也具有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一般也是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那老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運用議論文閱讀法呢?

一、幫助學生找準教材觀點

思想政治課中的“觀點”也是議論文中的“論點”(是什么),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編者意思的完整表達。比如“生活處處有合作”,就是九年級《思想品德》中的一個框題的論點。一段教材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框題以下的標題,一般就是文章的分論點。在授課中,老師只有讓學生準確把握教材的觀點,才能了解教材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為加深他們對框題、標題的理解和把握,老師可以通過劃分句子成份、朗讀等方法幫助教學。

二、幫助學生分析材料論據

思想政治課中的材料,也是論據(為什么),包括事實論據、道理論據。它與觀點的邏輯關系十分密切,材料的論據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由于它與論證過程聯系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熟悉所述材料,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材料。然后,幫助他們概括出材料本身所隱含的道理。再由他們聯系社會生活中相應的事實,檢驗這一道理和文章的觀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檢驗這些道理是不是能夠證明論點。

三、幫助學生把握論證方法

思想政治課中的材料與觀點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怎么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論證一般采用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教材一般在舉出事例之后,便對事例進行分析,由此把教材的觀點和事例有機地結合起來,完成論證的任務。由于思想政治課中的論證方法一般比較固定,學生對于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教學的側重點應是幫助學生如何找出觀點和材料的連接點,這一“點”恰恰是教學的難點、重點。

總之,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很多,用議論文閱讀法幫助教學,從觀點、材料、論證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教學效果要好些。

第3篇

一、以“有效課堂”為主題,開展扎實有效的教學技能培訓和課堂教學研究。

我們立足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研究,通過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各個環節,把德育課堂打造成“有效課堂、活力課堂”。在第五周,全組老師為陳xx老師打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這一課。陳xx老師也非常投入、認真。在本校、職專進行了多次磨課,最后在xx的展示獲得了市教研員周xx老師的“完美的一課”的高度評價。在第十九周,我們又開展了教學評價研究,陳xx老師為組員做了《多元評價學生》的講座,對新課程下職高政治課堂有效教學評價開展了有益的探討。

二、積極開展“學為中心”研討,全組成員共同參與研究,逐步推廣“學為中心”活動。

在期初,教研組積極組織全體老師學習縣、校有關“學為中心”的文件精神,統一思想認識,端正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路,把“學為中心”落實具體教學行動上:如第十三周,林明貴老師、張明飚老師分別執教《文明交往》、《文化的多樣性與中華文化》。林老師親切理性、注重生成教學,張老師擅長啟發、富有親和力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19周縣文化課調研活動在我校舉行,我組李世際老師再次展示了精彩的課堂教學基本功。這節《構思創業項目》打破傳統,獨辟蹊徑,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受到與會領導、老師一致好評。

三、繼續開展基本功磨練提升活動。開展“換主題換地點換形式不換人”的系列教研活動,提高教師備課、說課、上課的有效性。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觀摩和研討活動,鼓勵教師參加教學技能、教學設計、案例評選、論文評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1)充分發揮名師、骨干教師的輻射作用,組織參加校展示課活動。通過發揮名師引領、骨干帶頭,帶動我組整體教學水平向更高層次的提升。

(2)積極學習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參加市里在文成的市德育理事活動,更好地拓寬教研視野和思路,促進教師教學教研水平的提高。

(3)鼓勵教師人人參加論文撰寫,全面提升論文的數量和質量。

本學期教師的論文數量、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陳xx老師的《中職德育課教學生活化的實踐》在xx省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中獲二等獎;教學設計《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獲縣一等獎;馮xx老師的論文分獲省三等獎和縣三等獎。黃xx老師的論文《發揮學生主體意識 實踐意識的評價——中職政治課教學創意評價主題研討活動設計》獲縣三等獎;《運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獲縣三等獎;《中職政治課教學,催開人文教育的絢麗花朵》獲xx市職成教論文(案例)評選三等獎;學生論文《“光盤行動”從我做起 》獲xx市二等獎、縣一等獎。

(4)開展”以學定教“為核心的課題研究活動,提高課題結題質量,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提供教師的教學能力。

通過全組老師的共同努力,教研組課題《學為中心模式下小組合作的開展》順利結題,

第4篇

論文摘要:哲學課作為“兩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整個課程體系的理論墓勸,其地位至美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哲學教學的實效性這一主題,從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哲學教學的定位問題、哲學教師的地位與作為的關系問題,哲學教學的內容、方法的改革問題進行了思考。

“兩課。教學如何走出困境,真正發揮“兩課”的作用,使它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背景下既有地位又有作為,無疑是每個從事“兩課,教學的教師乃至高校黨委領導必須高度重視且認真對待的間題。本文試對哲學課教學改革進行一些思考。

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是整個課程體系的理論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增強哲學教學的實效性對于整個理論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高哲學教學的有效性從根本上說是個認識和實踐的問題。就認識而言。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哲學教學的定位問題。哲學學科的性質是教學定位的內在根據。從哲學的本性看,它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以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來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古希臘一些哲人就把哲學定義為“智慧之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中國的先哲說,作為“愛智,的哲學就是“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因此哲學不同于一般的知識陳述,而是要啟發人的思維。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哲學思維代表民族發展成熟的程度和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沒有辯證思維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對于個人而言,哲學水平體現著人的素質,境界和思維能力,大凡有成就,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無不具有很高的哲學思維水平。愛因斯坦曾對人說:“與其說我是物理學家,側不如說我是哲學家’。既然哲學是一種智慧,能夠塑造人的整體思維素質。因此哲學教育應當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從哲學的功能看。主要表現為教育和應用。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人是哲學教育功能最本質的特征。只有在正確的哲學理念指導下,人們才有可能從本質而不是現象上形成對自然、社會、人生等諸多復雜問題的正確認識,進而樹立起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理想,并內化為信念。當它最終凝聚成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時,哲學教育也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以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實踐是哲學應用功能的顯著特征。真正的哲學既不是教條式的理論說教,也不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而是一種教給人們如何面對現實世界去思索、批判和創新的方法。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并不要求信仰它的結論,而只要栓臉疑團。如果我們的哲學教學能在這樣的層面上展開與學生的對話、交流,讓他們經受哲學思維的訓練,無疑既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又能增長其悟性和創新意識。

在哲學教學定位的問題上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重要的認識問題就是哲學與政治的關系。二者作為不同的學科各有其特定的性質和功能。哲學在人的整體思維素質的訓練中,注重人的創新精神的培養,而創新正是拼證法的批判和革命精神的體現。新世紀社會需要的首先是一種具有很強創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擁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大t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國家才有強大的競爭力,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有26次提到創新,教育部在《21世紀教育行動目標》中明確地把提高人的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作為教育行動目標。就此而言,哲學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哲學的目標指向不同,政治是出于維護階級利益、階級關系而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顯然二者分屬于不同的層次。因此簡單地把哲學與政治、哲學課與政怡課等同起來,必然會影響哲學教學的效果,甚至在某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下會嚴重破壞哲學的聲譽。當然消除把哲學課與政課簡單等同起來的認識和傲法,并不是要完全否認二者的有機聯系。事實上在哲學為政治理論思想形成和實施政治行為提供指導作用的同時,政治也會以自身的方式影響著哲學。

哲學的本質和功能表明,在哲學教學中我們需要讓學生掌握的,應該是作為智憊的哲學,而不是一些抽象的關于哲學的名詞和術語的堆砌;需要培養學生的,應該是哲學的思維能力,一種批判的、富有創造力的創新精神,而不是僅僅作為政治的淦釋或教條化的說教。這就是對哲學教學的定位,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探索哲學教學的手段、方法和途徑才可能是有成效的。

其次是哲學課教師對自身的地位與作為的正確認識。哲學課教師擔負著與其他教師同等重要甚至更艱巨的教育任務,理應得到社會的承認和重視。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事實上存在著對‘兩課’的不重視和‘兩課’教師地位不高的狀況。究其原因既有客觀的又有主觀的。從客觀上說,一是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使得人們更加關注直接的經濟效益,偏重實務應用而輕視作為“形而上。的哲學。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社會科學的經濟學,其地位與哲學形成的鮮明反差;二是傳統的哲學理論本身的問題,由于它與現實社會發展的某些不相適應,因而有時還不能為實踐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三是受政治因素的影響,使它在一定程度、范圍上成為政治讓釋的工具。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哲學的聲譽,也必然影響到哲學教學的地位。從主觀上說,一是教學本身缺乏針對性,由于理論失去現實的支撐變成空洞乏力的說教。事實上只有不斷的追蹤社會發展的軌跡,才能使教學內容具有時代的氣息,具有生命力;二是教育者本身缺乏信心。外部環境的影響使越來越多的教師“轉軌。,選擇更有“前途。的職業以改變自己的地位。師資隊伍的不穩定對哲學教學無疑是雪上加霜。

筆者認為“地位’與“作為。是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起的。提高“地位”關鍵在內因,在于教師主體性的覺醒,在于對自己所選擇事業的追求與執著。如果沒有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哲學教師就無法擺脫‘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有所作為才能東得自己的地位。因而我們需要在兩塊陣地上充分發揮作用:一是教學陣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努力體現哲學的本質特征和功能,使它具有特色,特點,從而增強哲學課的吸引力;二是學術陣地,通過學術研究將成果引人教學之中,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最需要重視和最需要化功夫的。只要我們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充滿自信心,堅持改革與探索,堅持對現實社會諸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思考,通過自己的作為改變哲學教學的現狀,我們的努力首先會得到學生的承認,進而得到社會的承認,這時也就獲得了自己應有的地位。由此可見,對于哲學教師本身而言,·作為’是“地位’的前提條件,“地位’是“作為’的必然結果。當然,從外部環境看,‘兩課’教師同樣需要得到學術乃至全社會、學術界的支持和關心,這種關心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口頭、形式上,而應名實相符。

提高哲學課的有效性更是一個實踐問題。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如何使哲學教學植根于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中國社會主義改革與建設的現實之中,如何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思維反思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和人生,如何訓練學生的哲學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是一個重大實踐性課題,需要在哲學教學改革中深人探索。

首先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探索。一是注重哲學教材的改革和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從現狀看,哲學教材相對滯后。改革開放2f?多年來,哲學界的研究成果是豐碩的,但這些成果主要是以專著和論文的形式存在,而將它們引人哲學教科書和哲學教學的程度和層次則非常有限,再加上教師個體之間的學術水準和教學能力差異,又有所不同。這些情況必然制約哲學教學。重視哲學教科書及教學內容的更新,重視教師知識結構調整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摘好哲學教學的重要基礎。二是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理論的魅力就在于它植根于實踐,來源于實踐。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縱觀哲學發展史,任何哲學理論的發展都得益于社會實踐的變革,哲學也同樣如此。因此我們教給學生的不應該僅僅是一些原理,而應該是方法;還要回到現實社會,用唯物辯證方法對現實社會問翅進行分析,用理性來思考和探究事件的本質,在批判中建立新的認識。這樣。理論就不會是抽象的教條,而具有實際的內容;對實際間翅的認識也不是就攀論事,而可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學中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可以采取專尼化亦即‘問理化翔的形式教學,這些間翅包括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杜會主義建設中的現實間翅。這種教學可以改變傳統的按章。節、目服本宜科式的教學方法。克服教學中普遭存在的“脫節’現象。增強現實感和針對性。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內容是很多的:,如聯系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城市職工分流下崗的間瓜以及社會貧富差距問胭等;聯系精神文明建設,妙及經濟倫理道裕、精神生產力可持續發展間翅等;聯系政治體韶改革,涉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臉教訓,還有中國當前。突出的社會矛盾—法制不健全帶來的各種“設租’。‘尋租”現象,不受制約的權力導致腐敗,特權導致的兩極分化等:聯系哲學的發展,涉及如何對待中國傳統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思潮,如何進一步實現哲學本土化、中國化等。對上述學生感興趣的熱點間翅分析得透徹,且有理有據,必然會產生很大的教育作用。

三是合理安排教學的總學時。對哲學授課學時的安排。既要突出哲學理論的科學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又要體現其與現實結合的時代性。我們嘗試著用總學時的70%作為哲學墓本原理的理論教學,30%的學時用于專皿化教學。在進行理論教學時。既要避免與中學政治課教學的重復性,又要適應大學生以后多加研究生人學考試的搖要,對現行的教材進行恰當處理。在進行專瓜化教學時,注憊從歷史和現實的視角。讓學生認識在中國發展的歷史軌跡;讓學生將哲學智慧運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以理性認識人生的目的和憊義,以理性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讓學生認識全球化的世界。中國改革與發雇的本質以及自身的地位與貴任等。

其次是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和探索。考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規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筆試,其中包括大的死記硬背的成份。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思維能動性、創造性,是使教學過程始終處于被動狀態的重要因素。因此對考核方式進行積極的改革探索,既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歡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在實踐中我們采取了小組論文和小組答辯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具體過程為:教師設計論翅。學生以4--5人為一組選擇論題;小組成員槍索資料;通過小組集體討論擬出論文提綱;教師逐一聽取每個小組的代表對論文所作的思考并進行交流;形成近5000字的論文,并注明所引用的參考資料、文獻‘小組論文答辯;綜合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論文寫作態度、論文的質里和答辨的情況給出成績;選擇優秀論文由學生自行排版設計成冊。

第5篇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興趣;培養

多年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都是傳統式的照本宣科,屬于應試教育的范疇。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根本目標在于探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學生對所學課程興趣調查的總的情況來看,政治課排名是比較靠后的,但在有的學校,排名比較靠前,這主要同該校的政治教師水平有關;而在同樣的師生條件下,對政治課的興趣往往隨著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而增加。它強調發揮學生創新潛能的個性發展,捕捉促使學生智能走向成熟的生長點并加以引導,使其升華為一種有益于社會的行為模式,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1]。

一、開展中學思想政治興趣活動的意義

中學思想政治課開展課外興趣活動意義是多方面的。

1)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外活動通常以學生為主,由學生當“主角”,教師一般只是從旁指導。學生不僅是活動的參加者,而且是活動的組織者,這就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生動活潑、自己主動學習的環境和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學生掌握了更多的學習和實踐的主動權,動手、動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成了認識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了獨立思考、鉆研和創造的精神。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體驗到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快樂,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2)有利于全面實現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任務,達到知識、能力、覺悟的統一。第一,鞏固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課堂教學由于受時間、空間和教材內容的限制,有些問題無法具體化和深入化,只有通過課外活動來彌補和延伸。在課外活動中,學生將知識用于實踐,能更好地理解、鞏固和運用課堂知識。通過閱讀報刊和課外書籍,參加各種報告會、座談會。廣泛吸收新知識、新信息,擴大知識面,使課堂知識得到豐富和深化。特別是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社會,能大大開闊眼界,擴大知識視野,拓寬思維空間,有利于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第二,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課堂教學由于受時間、空間的嚴格限制,學生實踐的機會少,理論與實踐不易統一,而課外活動正好彌補課堂教學的這種不足。課外活動給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廣闊的天地。學生通過課外活動走出課堂,深入到豐富多彩的社會實際中去,有更多的機會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在活動中,學生成了理論聯系實際的主體,他們自覺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尋求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從知識向能力的轉化[2]。

第三,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課外活動能使學生接觸實際,了解社會,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書本上不能解決的問題,糾正學生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認識和錯誤思想。課外活動是學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好形式。在一些具體的活動中,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或迷惑,及時加以彌補和予以消除。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紀律性,增強了同學問的團結友愛,增強了集體主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課外活動能使學生把自己的學習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增強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的世界觀發生深刻的變化,加速思想覺悟的提高。

二、中學思想政治學科學習興趣的培養策略

1.指導小論文活動的方法

小論文活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課外活動。它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理論與現實問題的能力。它是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觀察社會、進行社會調查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創造能力[3]。

(1)小論文的特點

1)小論文的寫作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形式。小論文的完成往往是校內外多種形式“協同作戰”的結果,即綜合運用課堂教學、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等的結果。

2)小論文是中學生分析和認識社會問題的重要形式。中學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實踐的、理論的和思想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通過課堂教學得到了認識,有的則要通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的理論去獨立地分析和認識,而小論文便是學生運用觀點和方法較系統地分析和認識社會實際問題的嘗試。

2.指導興趣小組的方法

中學思想政治課興趣小組是以興趣為紐帶,按自愿原則組織起來共同探討有關思想政治方面內容的學習小組,如哲學興趣小組、經濟學興趣小組、政治學興趣小組、法學興趣小組、國際知識興趣小組等等。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符合青少年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思想政治課學習骨干。在課堂教學里。學生的天賦、愛好、特長和才能往往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興趣小組活動中卻可以表現得很明顯,這就給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2)重視興趣的激發。興趣小組雖然是以興趣為紐帶組織起來的,但仍有一個鞏固和深化興趣的問題,仍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以為興趣小組反正是有興趣的同學組成的,可以不考慮趣味性,像對待成年人那樣去對待中學生,那么很可能原來有興趣的同學也會變成沒有興趣了[4]。

3.要注意因材施教

興趣小組成員與其他同學相比,一般基礎較好。因此,教師在安排講座、社會調查和小論文活動時。應相應提高要求,這對于他們的成長是有利的。教師應舍得花大力氣精心指導尖子和骨干,推動全班同學一起提高。不過,興趣小組的成員水平也不是劃一的,有的同學有濃厚的興趣,但基礎條件卻并不怎么好,教師更應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成長。總之,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5]。

三、結語

總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成果,也是實現中學政治教育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林紫靜.淺談中學思想政治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發[J].教育教學論壇,2013,05:121-122.

[2]齊淑紅.淺談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中進行有效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3,05:116.

[3]李代榮.淺談思想政治學科學習興趣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3,22:65-66.

第6篇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思想 思想性

論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學各個環節的個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種原因而并未充分彰顯,明確并落實思想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深化和實效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現

“思想”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其含義有所不同。如,哲學論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對于感覺、印象的一種認識成果,屬于理性認識,有時也可指一種理論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思想”則指的是思想意識,涵蓋了意識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側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為、態度的主觀觀念、主觀意識、主觀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特點的范疇[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觀念為涵載,強調思辨而非經驗,價值主導而非價值中立,承載著價值判斷、倫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屬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著充分的表現。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目標

在學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學明顯不同,其目標是直接而明確的培育某種觀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人格及行為實踐等方面達到預想結果。而其他學科的取向是知識性或稱做學術性的,不直接涉及與知識相關的觀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學盡管作為一個學科也有自己的學術性特征,但其最終取向卻不是傳承和增進知識形態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而是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觀念水平。

2.思想、觀念性教育主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無一例外都是觀念教育,觀念教育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也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素和結構。思想政治理論課以觀念教育為內容取向,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這當然不等于說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進行觀念上的說教,但卻明確了一點,即要圍繞觀念教育選擇有效的載體和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觀念培育的目標。而知識性的內容則必須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簡單的知識和學術傳承。另外,與課程緊密相關的多種靈活多樣的載體和形式,如社會實踐活動,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須注意,這些載體和形式的運用必須以思想觀念的培養為主導,做到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評價標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評價標準是思想性的,強調課程對受教育者主觀思想觀念的改進和提升,具體來說就是在促進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以為理論指導和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方面所達到的效果。這迥異于常見的學術性標準,后者注重對某學科領域的知識的掌握以及增進和積累。政治學和倫理學傳承和發展政治和倫理道德的知識體系,可能培養出政治學和倫理學學者,卻未必能培養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根本上說不是在傳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培養系統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的學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質有所提升。

二、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實現的認識誤區

1.泛政治性使思政課無法觸動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

所謂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學中過度強調課程的政治性,把教學簡化為政治說教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說的階級性、意識形態性,其含義是說沒有超越階級和非階級的思想體系,其目標是要完成統治階級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卻不可以簡單地在本質層面展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的誤讀反倒會制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實現。表現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即通常所說的“上綱上線”,并且為了做到這一點,不惜牽強附會,甚至肆意歪曲。表現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的構建中過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內容輕描淡寫。表現之三是在教學手段上進行輿論宣傳和政治說教,以宣傳口號代替理論的邏輯展開,把思想和理論教育演變成政治蠱惑和行動動員。這種“泛政治性”傾向最致命的缺點是沒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思想層面上,無法通過理論的透徹解讀來觸動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使受教育者堅定理論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相反,過度的政治渲染還會拉大思想和理論與受教育者的距離,阻滯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論水平。

2.學術依附性使思政課囿于知識積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謂學術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觀念培育而強化知識性、學術性積累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術性還相當孱弱,學術地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但學術性的追求必須是在對本學科的學術特性充分認識和把握的條件下來展開,且不可簡單套用其他學科的學術軌道。有的教師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做專業課進行教學,認為這樣的教學才有深度和力度,但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來看,這種所謂學術化風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上的一個誤區。從理論上說,追求教學的

學術性恰好用知識性掩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特有的思想性特征;從實踐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對象大都是非該專業甚至都不是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生,從課程的數量和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能力等方面考慮,學生不可能完成對課程知識體系的充分把握和學術積累,遑論基于這一知識性積累而提升思想和觀念水平。

3.重理論環節而輕實踐環節使思想教育與現實脫節而缺乏實效

社會實踐和課堂教學一樣,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論和西方的教育理論都明確了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對成熟,自我意識強,情緒、情感豐富,并且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樂于獨立思考,具備了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通過社會實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時期。由于在社會實踐中接觸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而非書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學生們無法通過簡單的背誦、記憶完成任務,必須迫使自己作出認識和思考,這無疑是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的一種再好不過的途徑。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環節或者被忽視乃至名存實亡,或者雖有嚴格的社會實踐安排但卻缺失思想性的主導,甚至淪為變相的旅游。

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的對策

1.貫徹針對性、形象性、層遞性原則,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上的思想性

針對性是指課程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每個人即便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也都會形成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和看法,都會有自己的“原初思想”。當然,由于理論素養的缺乏,這種“原初思想”和我們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還有或大或小的差距。從這種差距出發,遴選并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體系,就很容易與學生的思想產生呼應,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體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論化,而要盡可能地形象生動,有感染力。這不只是要求運用視聽資料,更重要的是應盡可能地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選取那些學生日常經歷的,有深刻寓意的鮮活素材,結合這些素材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會因為與現實生活的結合而不再產生距離感,在潤物細無聲中達成目標。層遞性是指在課程內容的構建中遵循思想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使教學內容呈現出不同的層次并在時間上依次遞進,例如要把課程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在內容上作出調整和整合,以符合學生思想發生發展的實際,有利于學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有學術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術支撐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深厚基礎,但必須凸顯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術研究的獨有視角,是學術個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為目的的研究而非單純的理論研究。“合思想教育性”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學術研究的一個基本方向和獨特研究領域,能否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關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地位。其次,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研究以學術地位并加強其學術性研究。長期以來,教學方法的研究不被視為學術研究,在論文的分類上就有學術論文和教學論文之別,后者顯然沒有得到學術承認。這種觀念的形成與各專業學術研究在整個學術領域的強勢地位有關,它所強調的是學術積累而不是思想和觀念的教化。以觀念和思想教化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比任何其他學術領域都更重視教學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學術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為核心的學術評價標準。這對于本學科確立獨特的學術領域,凝聚和培育學術人才,提升在整個學術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3.突出思想性在整個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在社會實踐的準備階段,要使選題富有思想意義,與課堂理論教學有銜接,作出詳細、可行的實踐計劃并作必要的技術準備,以保證社會實踐的深度;在行動階段,要進行全時段的導引和監督,保證社會實踐的方向和力度;在最關鍵的總結階段,除了嚴格要求,更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新社會實踐成果的形式,使學生的思想和觀念以最便捷的途徑、最大的容量表現出來,同時還要挖掘學生最深刻的內心感受。總之,思想性主導的社會實踐既要有“量”——使學生廣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學生的思想觀念獲得深度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第7篇

【關鍵詞】初中 興趣 政治 探究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對它應有兩種理解,即一種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探究性學習”,一種是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的“探究性學習”。

由此,我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根據我校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挖掘、整合,對課堂教學形式也進行了重新設計,適時、適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學習,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設想。

一、培養持續探究的興趣,這是開展“探究性學習” 的前提

興趣是學習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獨立持續的探究興趣是一個人在學生時代乃至長大成人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所創新和成就的重要的心理品質。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好的情境是培養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它能夠抓住學生的思維,吸引注意力,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教師有責任努力保持和發展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我在政治課上,培養學生探究興趣主要有以下三種做法。

(一)創設新奇情境,激發探究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保持新穎和變化,科學合理地創設新奇教學情境,使學生求知獵奇的心理得到滿足,從而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探究興趣。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學故事、寓言典故以及具有形象、生動、夸張、幽默、辛辣特點的漫畫等材料來創設新奇的教學情境。

(二)創設參與教學情境,激發探究興趣。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其實質就是要使學習成為學生的自主探索與發現,成為學生的親身實踐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要使政治課鮮活起來,創設參與情境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就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三)搭建辯論舞臺,創設探究空間,激發探究興趣。在教學中我經常結合書本要求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現象舉行一些辯論賽。收集法律例子的同學舉出大量法律保護公民合法利益的事例,讓學生明白我國的治國方略是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兩者沒有誰大誰小之分。顯而易見,這種活動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口才,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體合作精神 ,更重要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授人以漁,培養“探究性學習”能力,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出努力

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中推進的一個重要障礙。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此,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理念,將探究性學習方式滲透到日常的學科教學之中。在激發學生主體探究政治學科興趣的基礎上,我結合課程內容,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使一般的學生掌握一種探究的方法,為學有余力的、有興趣、有特長的學生,提供進一步學習的機會。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甚而獲得創造性成果。下面也簡單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指導學生撰寫論文,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逐步掌握探究政治問題的方法。學術爭鳴,主要方式為撰寫小論文。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帶路,告訴學生撰寫論文的方法。選材主要來自于學生感興趣的人和事,或課堂教學中爭議較多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外以論文的形式,各抒己見。論文內容強調“新”字當頭,言之有理,言之有據。二是對學生的論文進行指導和評價。對學生考慮問題時“標新立異”的構思,以及別出心裁的見解,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并對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面,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大思維中的閃光因素。因為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往往是出自這里。

(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課,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這一類活動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深化知識,接受教育,同時培養包括創新能力在內的各種能力。在政治教學中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形式是參觀,調查。我國歷史悠久,到處都有豐富的歷史遺跡,為學生的參觀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參觀的對象有各級歷史博物館,革命記念館,文化遺址,以及有關的展覽會。參觀的目的在于借助于實物,實景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增長見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鑒賞力。

總之在教學中,要注意結合政治課教學內容,深挖細研,巧設疑問,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鼓勵其標新立異。

第一,設疑啟發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關鍵。思源于疑,有疑問,才有思維,才有創新。所謂設疑啟發,就是要求教師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科學地、有針對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問,鼓勵學生消除心理壓力,各抒己見、積極辯論、敢于質疑。通過設疑啟發,才能使學生從原有認識結構中產生矛盾,激發思維欲望,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設疑要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設疑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更要注意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第8篇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實踐教學 存在不足 推進實踐改革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首始課程。開設“基礎”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培養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合格的大學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的思想道德水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實踐教學作為“基礎”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課整個教學過程的必要環節,是指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以“基礎”課理論知識為依托,通過學生對社會實際生活的直接參與和體驗,使學生得到感性的再教育,主體能力得以優化。

一、“基礎”課實踐教學現狀

1.實踐教學已經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高職院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對提高“基礎”課教學質量,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有積極的作用。這些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通過“基礎”課實踐教學,大學生對社會有比較客觀的認識;二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促進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四是培養大學生求真務實的作風;五是讓大學生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六是提高任課教師的素質。

2.“基礎”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雖然“基礎”課實踐教學已經受到人們普遍的關注,但是隨著“基礎”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展開,某些問題依然困擾“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基礎”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實踐教學認識不夠深刻。教學中普遍存在對“基礎”課實踐教學認識不夠深刻的現象,無論是學生和教師,還是學校和社會力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實踐教學認識不夠深刻的問題。二是實踐教學基地不足。我國高職院校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還存在一定問題。由于高職院校不遵循“雙贏”原則,只考慮社會實踐基地能否滿足教育的需要,學生是否得到切實的鍛煉,而不考慮社會的需要,造成大學生社會實踐失去外部的支持;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穩定的思想政治理論實踐的教學基地,這就造成教師和學生需要花很大力氣四處奔波尋找實踐教學場所。三是實踐教學經費不足。由社團、學生會發起的社會實踐,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參加。“基礎”課實踐教學的社會實踐環節作為教學中的一部分,應該是人人有機會參加的。目前“基礎”課實踐教學經費不足、籌措渠道不暢,是實踐教學難以全面有效展開的原因之一。四是社會實踐有效機制尚未形成。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具有教學性、寒暑假性、勤工助學、學生自發性的特點,這些社會實踐形式和“基礎”課的社會實踐尚未接軌,還處于一種各做各的狀態。五是社會實踐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由于缺乏相應的條件和經費等原因,一些“基礎”課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時,更傾向于課堂上的實踐教學,而很少使用更貼近社會的實踐形式。百聞不如一見,目前“基礎”課實踐教學只有限度地進行著,其深度不夠。六是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基礎”課實踐教學由于沒有教學大綱,沒有規范的管理組織和管理體系,任課教師各自為政,導致“基礎”課實踐教學很難持久、深入地開展,流于形式,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基礎”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基礎”課實踐教學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國“基礎”課實踐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科學的管理體系尚未建立。許多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管理體制沒有建立,對實施實踐教學沒有硬性要求,對學時、學分等都缺少相應的規定。由于沒有相應的制度規范,使得實踐教學被認為是可有可無或流于形式。第二,人力、財力投入不足。近年來,一些高職院校擴招速度較快,而相應的資金、設備、實踐場地無法保證,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進一步被削弱。第三,各方面力量重視均不夠。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項由領導者、組織者、實施者與參與者組成的復雜活動。無論是領導者與組織者,還是實施者與參與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影響和制約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三、“基礎”課課堂實踐教學的有效探索

為改變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的局面,本課題組在這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新的方式,推進實踐教學的改革。

1.設立適合大班的教學模式。

“基礎”課重在積極開拓創新,根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指導,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設置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創建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以任務為驅動,以團隊為組織,以專題為內容,最終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合一、課內與課外合一、適合大班教學的探究式實踐教學模式。

2.建立新的教學目標。

圍繞學生應具備的團隊合作、敬業精神等諸多能力加以訓練,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自主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和發展奠基。

3.以小組為單位,摸索“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可操作性模式。

實踐教學中的教學內容不適合大班型授課,而現實中教學資源有限,很難實現小班型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好。為了讓每位學生都可以有一次參與研究性學習和上臺展示研究成果的機會,在本學期第一次課上,任課教師作如下七大步驟策劃:一是幫助學生組建團隊。每班級按人數自由搭配,組建八個研究性學習團隊,以培養學生集體主隊合作的能力。二是選擇任務。每個學習團隊任意選擇八個主題中的一個主題進行調查研究,以培養學生自助學習和研究的能力。三是資料收集。每個團隊根據所選的主題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四是主題撰寫。主題的撰寫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論文、演講稿、散文、議論文、詩歌、心得等多種格式,以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五是匯報準備。在匯報中要求使用PPT,部分學生不會做PPT,如何制作、如何操作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以培養學生處理困難的能力。六是主題匯報。每次上課留下30分鐘的時間作為課堂實踐教學,各班派出一個學習團隊作代表,以同一個主題作匯報(6分鐘為宜),進行PK,以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自我展現意識。七是評分與總結。在團隊匯報后,老師與學生評委評分、教師點評和鼓勵并指導后面的團隊操作。做到成果展示在課堂功夫施展在課外,以培養學生總結經驗的能力。

4.以改革創新為主線,精心設計成果展示。

(1)“學習匯報書”,學習匯報書是每個團隊根據選擇的主題學習性調查研究,經調查結果以論文、演講稿、散文、議論文、詩歌、心得等形式展現的紙質報告書。

(2)“團隊亮相”,要求每個團隊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展示自己的隊名、口號甚至是logo,還可以用各種形式展示團隊成員的風格和特長。

(3)“現場匯報”,把主題的研究成果以多種形式,如論文、演講稿、散文、議論文、詩歌、心得等格式,做成PPT與大家分享。

(4)“活動感悟”,要求每個團隊以簡潔的語言談談此次活動的收獲和感觸,如此次活動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難如何解決?解決后的心態等等。

5.以學生為服務主體,精細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每個團隊主題匯報的成績,作為“基礎”課的平時成績的一半,總分為100分,此分數在學生總評中按20%計算,該團隊成員成績共享,此成績由教師和學生代表共同評定。

“學習匯報書”、“團隊亮相”、“現場匯報”、“活動感悟”四項的分值比為3∶2∶4∶1。

參考文獻:

[1]程群.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有效性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04.

[2]徐倩.構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初探[J].和田師范專科學報(漢字綜合版),2001(6).

[3]柳禮泉.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5:41.

[4]郭純平.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社會科學與外國語學院,2008(5),6.

第9篇

二漢語有相當數量的外來語,其中多數是從英語等西語中引進的術語.這些術語隨現代科技和國際交流傳入中國,有的音譯,有的意譯,有的音意兼備,成了漢語詞匯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術語,既有自然科學的,也有社會科學的,以自然科學的居多.這些術語漢化后,和原術語乃有很近的對應關系,一般可以對號入座,翻譯起來較為方便.如:無產階級—proletariat,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邏輯—logic,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發電機—generator,柴油機—Diesel engine,安培—Ampere,計算機—computer,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

學術論文的題目和摘要中,這類術詞出現頻率高,比較密集.把原先從英語(或其他語)譯成漢語的術語還原成(或譯成對應的)英語術語,翻譯學上叫“回譯”;.這類術語大都可在專業詞典中查到.只要查得到,回譯就不難.

但“回譯”;也有叫人傷透腦筋的時候.需要回譯的除了一般術語外,有時還會碰到人名、地名、組織名稱、書名、條約名稱、以人名命名的定律新詞,都是比較費事的.如果作者本人無法提供原名,而這些名稱又年代久遠,或原文罕見,或很新等原因,都要費一番查尋工夫.如:十九世紀英國自然科學家丁德爾、赫胥黎英名怎么寫?馬克思的《資本論》英版書名是什么?“馬爾科夫鏈”;英語怎么說?“條形碼”;、“揭丑文學”;原文是什么?如果譯者的記憶庫中沒有貯存,就只有不怕周折,去查、去問一條路可走了.靠推理臆測,也許可譯出“馬爾可夫鏈”;(Markov chain),可心里總不會踏實;但靠臆測絕對寫不出JohnTyndall (丁德爾)和Thomas Henry Huxley (赫胥黎),也不敢想《資本論》叫The Capital,有“資本”;沒有“論”;.也不會把條形碼譯成bar code,揭丑文學譯成Muckraker' s literature.

還有一類詞在社科論文中大量出現,那就是反映我國歷史、社會政治等的術語.這些術語已有固定的譯法,稱為China English,也不可生造.遠的不說,現行的政治術語就很多,如:改革開放—reforms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搞活經濟—enliven theeconomy.因為撰寫社科論文的作者往往不會提供術語英譯,譯者的責任就更重一些.延用舊譯和回譯一樣,一靠積累,二靠查問.

論文中沒有定譯的術語只能靠創造.但這種創造往往是以現有的術語、詞匯為基礎,作合理的延伸或組合而成.如集中監視報警系統,是一種新研制的機艙報警裝置.《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譯成centralized monitoring alarm system.這里英漢每一個詞都互相對應,每一個詞都是可以理解的現行詞.又如該刊的另一論文《濕面帶銹防銹底漆的研制》,“濕面帶銹防銹底漆”;譯為: antirust paint used to the rusty wetted surface of steel structure .

這是一種譯法.如果譯成: antirust paint for wet rusty steel surface,也未嘗不可.這類術語翻譯比較有彈性.但是,譯出的術語應力求簡練明白,盡量貼近原文.

三學術論文,按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論說性、研究性、應用性.論文題目都要求開門見山、明確切題.論說性的論文,常加“論”;、“談”;、“議”;、“析”;、“探”;之類的習語.這些習語可分別譯成discussion, talk, note, analysis, exploration等詞.這些都是名詞,用了名詞,就要考慮用不用、省略不省略冠詞的問題;另外,動詞性名詞必須借助介詞才能和賓語配搭,如:(a)discussion on…,(a)talk about…,(a)note on…,(an)analysisof…, (an) exploration(s) into….論文作者多數謙恭有加,喜歡在“論”;“談”;之類的詞前加上“淺”;、“試”;、“初”;之類的謙詞.這些當然也可以找到意思大體相近的對應詞,如:

simple, elementary, tentative, initial等.此外在“論”;“談”;之后還常見到習慣配搭語“問題”;“現象”;“情況”;等詞,如:《試論……問題》.這類題目在漢語不顯長,可翻成英語,感覺就不一樣了,請看: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 of…正文未現,套語已大小擺出了7個詞,似嫌累贅.假定有這么個題目:《試論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問題》,譯成英語為: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amongthe student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和長題目比起來,這個題目還不算太長.題目宜短不宜長,不是說題目不可長,而是說如非必要,不要把題目拉長.此題如譯成Aboutpolitical-ideological work among college students,其意不變,但去掉贅詞,明顯地簡練多了,其中心反而突出了.寫不寫套話是作者的事,但譯者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可以選擇最優譯法.為簡練起見,上述的套語可以用介詞代替,如: on—論, about—談, for—探;有的可用動詞的-ing形式,如Analyzing—析.如非十分必要,還可去掉.

研究性(指立項課題或創新研究)及應用性的論文也有常用的標題字眼,如:研制—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manufacture of, manufacturing;研究—study of, studying/investigatigation into, investigating;新方法—a new method (approach/ way);新設計—a new design;在…的應用—The application of…to…/ Applying…to…等.這些用語雖似套語,但套而不贅,可視情況靈活翻譯,但一般不宜去掉.

科技論文的標題常常有多個修飾關系比較復雜的修飾語,如:大屏幕點陣液晶顯示系統.這個術語的英譯,當然可以把系統作中心詞,把修飾語按其關系,用不同介詞連接,放等:英譯論文題目與摘要常見的幾個問題

在中心詞后邊作后置定語.但這樣翻譯,多用了幾個介詞,且相互間的關系不容易理清,不如直接把修飾語譯成前置定語,把關系緊密的詞之間用連詞符“-”;連接,譯成:a large-screenlattice liquid-crystal-display system.這樣,就簡潔清楚多了.

為使標題簡潔,可用縮寫,但其完整的原文須在摘要中出現.如: VTS (vessel trafficmanagement system)和ASW (acoustic surface wave).

要簡短,較長的也不過一兩百漢字.摘要的內容豐富多彩,但形式和結構比較固定.長期以來,摘要的開首句往往取這樣的句式:本文/本文作者論述/介紹/分析/提出……翻成英語則采用The paper discusses/describes…;The author discusses…;In this pa-per it is discussed that…等句型.近年來,摘要的寫作形成新的規范.例如:取消不必要的詞句;漢語摘要不再用“本文”;“本文作者”;等套語,英語的“in this paper”;,“Theauthor”;之類也被歸入贅詞之列,都予刪去.另外新的規范還要求盡量避免用動詞的名詞形式,適當地應用主動語態代替被動語態.這樣,過去常用的make an analyisis of…, makea study of…等短語一般都被analyze,study等相對應的單個動詞所代替.It is reported that…, It is discussed that…等被動句式也被reports, discusses等主動語態單數第三人稱所代替.這里動詞用單數第三人稱暗示著主語是“This paper”;或“The author”;

開首句常用的動詞有:論述:discuss/deal with;介紹:describe/state/present;分析:analyze;提出:advance/put forward/propose/suggest;研究:study/research/investigate;探索:explore/probe into.

相當數量的摘要包含事物過程的簡要描述.百花齊放,差別很大,非吾輩數語所能概括.但有一點應該說是帶規律性的,這就是對實驗和研究過程的描述,往往用過去時態.

摘要的結尾都是些結論性的文字.下邊是幾個例子及其常見的譯法:

(1)……表明……:……show(s)/ indicate(s)/ demonstrate(s) that…如:事實說明袖珍電子計算機在漁船上的應用有助于避免海難的發生.

Fac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ortable computers to fishing boats is helpful to theavoidance of disasters(2)……提出了……(建議、措施等): suggest/ propos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measure(s) for(to)…如:……提出了改善集裝箱運營效益的措施.

…and suggests mesa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ntainer service.

……(新方法、新設計、模型)適用于……:

…(new method/new design/model) be applicable to…如:這種新設計運用于小型的電力系統.

The new design is applicable to small-scale power systems.

……(新設備等)證明具有……優點:

…(new equipment/ devices, etc) prove(s)…如:該設備經試運行,證明具有速度高成本低的優點.

第10篇

[關鍵詞]原理;教學改革;教學實效性

根據中宜部、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實施方案),理論課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設置方案將從2006級新生開始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全面實施。其中,哲學原理和政治經濟學原理合并為原理;兩門獨立的課程融合為一門課程,總學時有較大幅度縮減,這就要求教師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在有限的課時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互動實現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總結哲學原理課教學的得失,對于原理課教學將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從近年來各高校哲學原理教學的總體情況看,影響本課程教學效果的突出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二是理論教育與實踐脫節;三是考試形式缺乏科學性。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增強哲學原理課教學實效性的幾個關鍵問題”[1]課題組進行的問卷調查證實了上述問題的存在。本文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此次調查,從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環節的強化、考試形式的改革三個方面,提出增強馬克恩主義原理課教學實效性的三條思路。

一、由灌輸式教學向疏導式教學轉變

“我講你聽”、“我說你記”、“我灌你通”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它缺乏教育本身應有的“親近感”、“認同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而不是積極參與的教育主體,這就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灌輸式教學法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習慣于獲得老師給出的現成答案,久而久之形成思維的盲從與懶惰。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中西思想文化不斷撞擊,大學生的思想日趨活躍,新的認識問題不斷產生。他們對簡單生硬的灌輸式教學法很反感,而希望與老師進行朋友式的交談,共同探討他們關心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實效性調查中,選擇“師生互動”上課方式的學生占2496,低于選擇“課外實踐”上課方式的學生比例34%。實現師生互動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但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了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1]。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疏導式教學法的核心。疏導就是對學生“點”、“啟”、“引”,即指點迷津、啟之醒悟、引出誤區,做到“傳遞文化而不用現成的模式去壓抑他;鼓勵他發揮他的天才、能力和個人的表達方式”[2]。也就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就同一問題給出多種觀點供學生分析、參考,而不是提供現成答案。同時,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并解決有關現實問題。教學要相通,理論要潤心,才能激起受教育者的心靈呼喚,啟開學生的心扉。因此,原理課應采用疏導式教學法,改變灌輸式的僵化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增強教與學的互動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需求,是實現疏導式教學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實效性離不開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充分了解。不了解學生承受教育的能力,不了解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理論教育就是對牛彈琴。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斑斯基說:“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不會綜合規劃教養、教育和發展的任務,抓不住教學內容中的要點和重點,不善于選擇教學方法、手段和形式的合理配合方案,那么,教學過程永遠不會有成效。”[3]了解始于溝通,只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需求,才能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

然而,在“實效性”調查中,學生對“你認為‘馬哲’老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這一問題的回答是最不樂觀的。對此問題,34%的學生回答“一般”,表明有1/3的學生對此問題不關心,也隱含著他們沒有得到過老師的“關照”。認為“馬哲”老師對學生“十分了解”的僅占被調查學生的9%,認為“馬哲”老師對學生“比較了解”的占19%,兩項之和為28%,大體相當于認為“馬哲”老師對學生“不太了解”的比例——27%。而認為“馬哲”老師對學生“很不了解”的學生達11%。可見,學生總體上認為“馬哲”老師是不了解學生的。

近幾年來,由于擴大招生,許多高校學生人數急增,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上采用大課堂授課。調查顯示,100人以上的課堂占近50%,有的學校均是150人以上的大課堂。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在課堂人數偏多的情況下,如何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實現教與學的充分交流,已成為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可回避的問題。部分高校在嘗試進行研討式教學,已初見成效。此外,設立教學信息聯絡員,召開教學座談會,利用課間、課余走向學生,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定期答疑等均不失為師生溝通的好形式。

二、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實踐環節

哲學原理理論性強、內容較抽象,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共性。多年來,一般采用課堂講授形式,造成了理論教育與實踐的脫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原理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做到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實踐環節。

在“實效性調查”中,學生對“你最喜歡的上課方式”的回答結果如下:選擇“課外實踐”上課方式的學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師生互動;再次是講座、自行研究并提交論文、小組討論。這幾部分學生所占比例分別是34%、24%、16%、14%、12%。這個結果對原理課乃至所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廣義的實踐環節包括學生實地參觀、社會調研、收看影像資料及主題討論等形式,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要求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盡可能結合熱點問題,以實例加以闡述;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中了解社會,深化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并提高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有條件的院校可建立幾個相對固定的實踐基地,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考察,讓學生從實踐中感受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體會原理的時代性與實踐價值。同時,針對不同的章節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實踐形式,如學習辯證唯物主義時,有條件的院校可組織學生參觀當地自然科學博物館,觀看錄像《意識的萌芽》或電影《宇宙與人》等,通過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在唯物辯證法這一部分,可就“堅持唯物論,反對偽科學”進行課堂討論,并組織參觀有關科普展覽,還可與學校宣傳部門聯合,舉辦相關內容的櫥窗、板報宣傳等活動。在歷史唯物主義部分,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的重要作用”、“知識經濟與當代大學生”等課題,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同時,就社會調查的親身經歷,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實踐論和認識論部分,可組織學生觀看“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錄像,圍繞“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自由與責任的關系”等論題開展課堂討論或辯論。

理論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可使深澀的理論趣味化,并使學生學以致用。這對于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推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三、采用科學的考試形式

一般來說,大學課程考試具有兩個功能:測評功能和激勵功能。原理課考試既要成為測評學生掌握基本原理以及運用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的手段,也要成為檢測教師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通過階段性考試,學生可以發現自己學習中的薄弱方面,并通過考試成績與獎學金、三好生、優秀班干部等評選掛鉤,激勵自己努力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考試宋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教學中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工作。因此,采用科學、合理的考試形式,是增強原理課教學實效性的必要手段。

在“實效性調查”中,關于“你的‘馬哲,課的考試形式是什么”這個問題,40.2%的學生回答的是閉卷考試,38.7%的學生回答的是開卷考試,12.6%的學生回答的是提交論文,根據討論給分的占1.1%,其他形式為1.6%,未回答者占5.8%。可見,多數院校采取的是閉卷或開卷考試形式。對“你認為”馬哲,課考試的形式應該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結果是:贊成以“提交論文”作為考試形式的學生比例最高,占被調查學生人數的42.8%;其次是開卷考試,占25.3%;選擇“根據討論給分’的比例為16.4%;選擇閉卷考試的僅占3.4%;其他及未作回答的各占6%。

寫論文的考試形式雖然是學生的首選,但是從一些高校的實際情況看,從網上下載、學生之間相互抄襲、湊字應付的現象大有人在。同時,以此作為考評學生的唯一依據,并不能有效地促使學生認真聽課學習。開卷考試往往造成學生“臨時抱佛腳”的懶惰行為。閉卷考試大多側重于對學生知識記憶的考查,因此平時不聽課、考前突擊背記的現象普遍存在。“實效性調查”表明,有54.9%的學生認為存在此現象!有的學生很少上課,通過考前突擊復習,期末成績反倒比平時認真聽課的同學好。這種現象嚴重挫傷了另外一些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他們上“馬哲”課或其他政治理論課的態度,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對自己認真聽課的態度產生過懷疑。因此,完全采用提交論文、開卷或閉卷的考試形式都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單一的其他考試形式也各自存在弊端,在此不一一評述。

原理是綜合性的素質教育課程,考試形式應體現綜合性評價原則,應將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平時考核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課堂小測驗。每學期可安排兩至三次隨堂測驗,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督促學生自覺學習。第二,實地參觀、撰寫報告,根據報告質量進行等級評定。第三,課堂討論。師生共擬論題,學生以斑級為討論小組,或自行組隊,由學生自己主持,并由學生代表組成評委,評定優、良、一般三個等級。這種方式既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明辨是非的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因而是平時考核的重要方式和成績評定依據。期末考試除了常用的閉卷、開卷形式外,還可采用閉、開結合形式,以及知識競賽形式,競賽成績優秀的學生可免考。總之,考試應成為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激勵機制,而不是其不得不加以應付的負擔。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恿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465.

第11篇

一、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敢于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實踐也證明,疑問是思維的“啟發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必須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師應樹立師生平等、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觀。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個體自信的心理品質,對學生中出現的一些異議甚至是錯誤的觀點,要采取尊重、引導、寬容的態度,有位特級教師曾向學生提出過“三不迷信”“三歡迎”“三允許”(即:不迷信古人,不迷名家,不迷信教師;歡迎上課質疑,歡迎發表對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允許說錯做錯,允許改正錯誤,允許保留意見),這種充分尊重學生思維獨立性的勇氣和膽識很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師借鑒。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再創造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形式

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即創設一種以激趣為前提、以思考為核心、以獲得知識并形成創造個性為目的的課堂教學氛圍。

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中應注意三點:(1)問題設計要生動有趣,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成為啟發學生思維的導火線,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問題設計要適當而有梯度性,要處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狀況,而不是一看書就能找到現成的答案,發揮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他們創造能力的發展;(3)教師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當前問題進行分析、猜測、判斷,并鼓勵學生去探索、去發現。

三、善于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要目的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主動地獨創性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很抽象,并涉及社會生活中的有關經濟現象。因此,如何把教材知識和社會實際有機地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擺在思想政治課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中,筆者認為,政治小論文的創作活動不失為一種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好形式。政治小論文創作活動,堅持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實現了課本知識遷移,能內化為中學生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它既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但對于社會閱歷少的學生來說,進行政治小論文的創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

去學習研究,反復實踐,大膽質疑和解疑,發揮想象和創新潛能。同時,教師要鼓勵他們走出教室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把課本中的概念原理由抽象轉化為具體,不斷地培養自己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

第12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社會,創新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思想保證、價值觀念、輿論環境和文化條件,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員工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道德水準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就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新的挑戰。在全面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進,在繼承中創新,在開拓中前進,為單位的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思想保證。

1.高制度執行力為抓手,抓好抓實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教育雖然重要,但不是萬能的,必須與管理相結合,才能發揮其作用。一方面,思想教育能夠講道理和轉化人的思想,然而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來作保障,是不會形成習慣的。因此,要將執行制度和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員工潛力,更好地實現單位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人事行政管理離不開一套合理且有效的規章制度,而各項規章制度的制訂,都需要通過過細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來處理職工之間、職工與單位領導之間、本單位與外單位之間的關系。健全與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必須堅持思想領先,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讓單位職工充分發表意見。此外,制度制訂得再好、再完善,也要靠人的身體力行,自覺遵守,如果脫離思想政治工作,抓制度落實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甚至引發各種意想不到的矛盾。

2.處理好三種關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一個單位,能否理順職工之間的關系,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增強單位的凝聚力,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能否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論文參考網。單位的人事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協調人與人、人與事的關系,尋求工作人員與工作崗位的最佳配合,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的目的,從而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工作效率。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為本、以理服人,具體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要處理好理教和情教的關系。就是講大道理與解決具體問題相結合,正面灌輸不能不要,大道理不能不講,但同時要注意解決實際問題。光講大道理是空洞的、乏力的,容易造成反感心理;就事論事,不講道理,受教育者未識大體不明大局,也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因而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二是要處理好言教與身教的關系。既要言教,更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論文參考網。教育者只有言傳,沒有身教,講道理講得再好聽,人們仍然認為“其身不正,焉能正人?”因而必須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方能率先垂范,效果顯著。三是要處理好寬教與嚴教的關系。既要做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敢抓敢管,敢于批評,對不良現象敢于作斗爭。

3.利用網絡資源,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的'知識涵量'

21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網絡化作為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網絡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機遇。由于網絡具有的及時性、綜合性、開放性和虛擬性的特點,它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時空大為擴展,同時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豐富內涵。論文參考網。在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素材主要依靠報刊雜志等工具,收集速度慢,資料零亂分散,極大地制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而這些問題在網絡時代則可迎刃而解。因為網絡資源具有共事性,它打破了地域和空間限制,只要在微機前輕點鼠標,檢索方便快捷,為學習教育創造了良好條件。作為政工干部,我們要善于開發利用網上資源,通過網絡向人們提供大量有意義的、積極向上的信息,對人們進行正面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努力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識性、趣味性、新穎性和吸引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讷河市| 富锦市| 邹城市| 日土县| 新蔡县| 连江县| 山东| 会东县| 清苑县| 巩义市| 信阳市| 陇南市| 海城市| 沾化县| 海口市| 高碑店市| 潮安县| 南郑县| 乐东| 怀安县| 台前县| 琼海市| 临安市| 融水| 肇东市| 泰兴市| 休宁县| 靖安县| 巩义市| 乐东| 柯坪县| 苏尼特右旗| 且末县| 原阳县| 兴海县| 富阳市| 上杭县| 沾化县| 黔南| 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