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40: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系營銷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關系營銷理論――“承諾―信任模型”的再分析
關于關系營銷的定義,目前眾多學者都產生了較一致觀點,即它是以系統論為基礎,將企業置身于社會經濟大環境中來考察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眾多營銷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筆者認為,在眾多的學派當中,美國學者摩根和亨特的“承諾―信任模型”是此理論的核心和基礎。
摩根和亨特于1994年發表了論文“關系營銷的承諾―信任理論”,他們在社會交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承諾和信任是關系營銷理論的核心,是關系營銷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俺兄Z”是指交易一方認為與對方的相處關系非常重要而保證全力以赴地去保持這種關系,實際中常表現為關系準則?!靶湃巍笔腔趯灰讓Ψ降目煽啃援a生認可,希望與其達成交易或與其長期交易的態度。當承諾和信任同時存在時,就能直接促成交易,從而實現交易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俺兄Z”和“信任”鼓勵了企業與其交易方致力于關系投資;抵制了一些短期利益的誘惑;避免了機會主義行為。
以上對“承諾―信任模型”的解讀,主要是立足于買賣雙方的孤立角度,并且基于承諾與信任的合作,也僅限于交易的直接當事人。然而,筆者認為,“承諾―信任模型”中的承諾與信任的應用范圍應該被擴大。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市場環境逐漸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于求,如果企業還是僅僅著眼于建立維持與買方單個的關系,其核心競爭力將會相對被減弱,當然企業的發展也將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進而可能被市場淘汰。所以筆者認為,企業要合作的對象范圍必然是要被擴大的,以買方為中間層次,從微觀角度出發,企業內部需要相互合作;從宏觀角度出發,在社會經濟大環境下,企業需要與其競爭者、影響者相互合作。如此從系統的角度,將與企業相關的關系組成一個網絡,從而使企業上下形成以網絡意識為主的慣性營銷意識。
二、關系營銷策略分析
由以上對“承諾―信任模型”的再分析,筆者將其對應的關系營銷策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從而形成企業關系營銷的策略集群。
1.對內關系營銷策略
對內的關系營銷策略主要是指企業內部員工關系的建立與維系。員工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活細胞,員工的工作效率與質量直接構成了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他們能夠直接決定企業的利益,因此,只有企業內部上下左右關系融洽協調,全體員工團結一致,企業才能實現在資源的轉換過程中的價值最大化。具體來講,首先,企業可以提高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在這個方面,筆者認為,我國企業應該向美國企業看齊。在美國企業,員工享有完善的醫療保健福利,享有公司的期權,通過權力下放機制,員工還可以享有更多的自。這一系列的工資以外的職工待遇,極大地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熱情,隨之提升了工作效率,為顧客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其次,企業應該盡量地尊重并承認員工的個體價值。企業團體的價值離不開員工個人的價值,只有員工有了主人翁的精神,才能更持久地保持員工的主動性,這是單靠利益來維持員工關系所不能比擬的。例如,肯德基在員工的崗位晉升方面就很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2012年中國的16個分公司總經理中,有14個是通過內部培訓機制完成提拔的,肯德基通過滿足員工實現個人價值的成就感來形成了其對企業文化的強烈歸屬感。
2.對外關系營銷策略
對外的關系營銷策略又分為顧客關系營銷策略、競爭者關系營銷策略、影響者關系營銷策略。由于顧客關系營銷策略在傳統營銷理論中已有較為成熟的理論研究,本文不再贅述,此處主要分析企業對其競爭者和影響者的關系營銷策略。
(1)競爭者關系營銷策略。在傳統營銷理論中,企業與企業之間必然是相互競爭的關系,因此,企業一般只會思考如何戰勝或防御競爭對手,如何搶奪或守住市場份額。然而,筆者認為,從博弈論的觀點看,只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去選擇,并沒有達到效用的最大化。在博弈論里,個人效用函數不僅取決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個人的最優選擇同時取決于其他人的選擇,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而實際中,隨著經濟全球化,企業由于資源的有限性確實也開始嘗試與競爭對手合作,共同研究市場、開拓市場、進入市場、占有市場,共同開發產品等等。例如,美國通用汽車與意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以互換股權的方式實現了戰略聯合,依靠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了雙方的利益擴張。所以,企業在看待與競爭者的關系時,應更多的從競爭轉向合作,例如采取戰略聯盟、虛擬運作等策略,實現互利共贏。
(2)影響者關系營銷策略。第一是與供應商的關系。事實證明,建立與供應商之間的信任甚至比維持顧客關系更重要,如果與供應商形成明確的契約關系,此將成為企業除獨有的核心競爭力以外的次位競爭力。首先,它可以為企業的持續生產提供保障;其次,能夠對競爭者構成戰略威懾――掌握了它們最主要的供應來源,也就控制了它們的生產命脈。
第二是與經銷商的關系。在這點上,企業應該盡可能地幫助經銷商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從而整體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例如,2002年7月份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發動的“春耕計劃”,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古話詮釋得淋漓盡致。
第三是與政府、媒介、社區、經融機構、慈善團體等的關系。在這個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借助公共關系的宣傳型、服務型、社會型等類型的活動,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從而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李季芳:《關系營銷理論研究以及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2003年6月.
[2]周鑫華:《關系營銷理論模型綜述》,《商業研究》,2010年第10期,總第402期.
一、關系營銷理論的提出和營銷范式從交易向關系的轉變
在關系營銷出現以前的營銷理論以交易或者交換為研究的中心,早期重點研究營銷渠道的效率,其后消費者行為逐漸成為研究的中心,其中以4Ps營銷組合作為主要手段。關系營銷的思想出現的很早,Mag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營銷的6項功能,其中的“契約功能”(contractualfunction)指的就是發展市場伙伴中的相互依賴的合作關系。60年代和70年代的兩篇論文催發了關系營銷理論的建立:其一,AdlerLee(1966)發現,企業之間的象征關系與傳統的營銷者——中介關系沒有直接聯系;其二,JohnArndt(1979)指出,企業趨向于與關鍵顧客和供應商建立持久關系而非僅僅只關注一次性的交易,并把這種現象定義為“內部市場化”。這兩篇論文在歐洲和北美產生很大影響。在他們提出的關系營銷思想基礎上,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關系營銷進行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有諾丁學派(Nordicschool),從服務營銷的研究出發,研究企業如何進行流程再造、實施內部營銷以對外部顧客提供良好的服務及價值增加;IMP學派(IndustrialMarketingandPurchasingGroup),研究的重點是產業市場的關系和網絡;社會交換學派(SocialExchangeSchool),從社會交換的角度研究企業與顧客、供應商、競爭者、內部雇員、政府等關系。
關系營銷各學派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研究關系營銷,因此對關系營銷的定義也不同,主要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如Bickert(1992)認為,關系營銷就是數據庫營銷;Jackson(1985)認為“關系營銷是與關鍵客戶建立牢靠、持久的關系的一個營銷導向”;Gronroos(1990)認為“營銷就是建立、保持和加強與顧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關系,以此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滿足和融合。這個過程是通過信任和承諾來實現的”。Gummesson(1990)從關系與互動的角度定義關系營銷,認為“關系營銷是市場被看作關系、互動與網絡”。有些學者從更寬廣的角度認識關系營銷,如Morgan和Hunt(1994)認為“關系營銷是指所有的旨在建立、發展和保持成功的關系的一切活動”。本文的研究建立在Morgan和Hunt對關系營銷的定義的基礎上。
關系營銷與交易營銷是兩種對立的營銷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的以交易為導向的營銷認為市場是由同質性的無關緊要的個體顧客組成(至少在同一個細分市場是如此),關系營銷認為市場并不是由大批無關緊要的個體顧客組成。每個顧客是需求和欲望、購買能力差異很大的個體,對企業來說,每個顧客對企業的價值也是不同的,市場營銷學的“20/80”理論,即企業80%的利潤來自于20%的顧客說明,賣方不應對每個顧客都同等對待,應將有價值的關鍵客戶和其他客戶區別對待。
(二)交易營銷認為市場中交易雙方的主動性不同,即存在“積極的賣方”和“消極的買方”,買賣雙方是各自獨立的因素,市場營銷就是賣方的單方行為,賣方用產品、價格、促銷等營銷組合手段刺激顧客購買,即S—O—R的刺激—反應模式。關系營銷認為市場并不都是由“積極的賣方”和“消極的買方“組成,具有特定需求的買方也存在尋找合適的供應商的過程,雙方是互動的關系。
(三)交易營銷的交易活動是由具體的單個交易事件組成,各個交易活動之間不產生相互作用;關系營銷認為供求雙方的交易是連續過程,大量的交易都是重復進行的,前一次的交易往往對以后的交易活動產生作用。如果顧客有一次滿意的購買體驗,也就是在購買中得到超過預期的價值,那么,他就會把這種體驗帶到下次的交易活動中去。一次購買行為只是雙方關系序列中一部分。
(四)交易營銷的產品概念主要是指產品的實體價值,而關系營銷認為產品的價值既包括實體價值,也包括附在實體產品之上的服務,如按照客戶的要求定制產品、從與供應商接觸過程中得到的愉和咨詢服務等。
(五)交易營銷完全依靠市場價格機制發揮作用,供應商與顧客都是完全的理性“經濟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關系營銷以“關系”作為研究的核心,認為顧客在交易中不但要得到經濟價值還追求經濟價值以外的其他價值,顧客是有限理性的“社會人”,關系以互惠為基礎并存在“利他主義”傾向,關系的維護因素是信任與承諾,因此交易是處于市場價格機制與科層組織的行政指令之間的“關系范式”發揮作用。
(六)交易營銷的價值來源于產品交易活動完成后價值在供應商、消費者、分銷商等在價值鏈上的分配,而關系易注重新價值的創造。關系營銷認為,客戶購買產品并不單純依據價格的高低,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可保證的穩定供貨、低的失敗概率、彈性的生產容量等。企業在與顧客、供應商、分銷商、競爭者相互的合作關系過程中,由于資源相互依賴、共同開發、信息供享、組織學習等因素,與交易營銷相比,帶來更高的價值創造(MorganandHunt,1994)。
從關系的角度看待營銷是人類商業活動的本源的回歸,關系營銷是對市場營銷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它將傳統交易營銷學研究的視角從關注一次性的交易轉向保留顧客;從有限地滿足顧客期望轉向高度的顧客服務;從有限的顧客聯系轉向高度的顧客聯系;從只關注顧客市場擴展到“六個市場”;營銷的目的從獲取短期利潤轉向與各方建立和諧的關系,大大擴展了市場營銷學研究的視野。但關系營銷是一把“雙刃劍”,由于長期的“關系”帶來收益的同時,也有不可忽視關系的成本和負面作用。關系營銷的應用必須具備一些條件,在效益與成本之間、長期與短期現金流等方面達到平衡。
二、關系營銷的應用和價值分析
根據在企業營銷的哲學、戰略和具體方法的不同,關系營銷共分為三個層次(LouisE.BooneandDavidL.Kurtz,1998):(1)一級關系營銷。是企業通過價格和其他財務上的價值讓渡吸引顧客與企業建立長期交易關系。如對那些頻繁購買以及按穩定數量進行購買的顧客給予財務獎勵的營銷計劃;(2)二級關系營銷。當企業不僅用財務上的價值讓渡吸引顧客,而是盡量了解單個顧客的需要和愿望,提供并使服務個性化和人格化,來增加公司與顧客的社會聯系時,就進入二級關系營銷。二級關系營銷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建立顧客俱樂部;(3)三級關系營銷。是使企業和顧客互相依賴對方的結構性變化,也就是雙方合作伙伴關系。在存在專用性資產和重復交易的條件下,一方放棄關系將會付出轉移成本(Switchingcost),關系的維持具有價值,從而形成“雙邊鎖定”。良好的結構性關系將提高客戶轉向競爭者的機會成本,同時也將增加客戶脫離競爭者而轉向本企業的利益。
關系營銷認為,一級關系營銷是低層次的,盡管這種方式對消費者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卻很難創造持久的顧客關系,因為競爭對手很快就會模仿從而失去優勢。三級關系營銷是高層次的,因為關系營銷不僅僅是手段而且是營銷哲學,雙方的關系是互惠、穩定的,給雙方帶來長期的價值,可以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二級關系營銷是界于兩者之間的層次。
關系營銷理論認為,應用關系方法可以給企業帶來價值,主要體現在:
(一)關系是減少不確定性的手段。企業在變化急劇的環境下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從供應商方面看,供應商可能根據市場情況提高價格使企業付出更高的成本,供應商也可能轉向更加有利的客戶而使企業不得不付出更換供應商的成本和不確定性,特別是因不確定性而使原材料供應中斷使客戶遭受重大的損失。企業可以通過供貨合同約束供應商行為,但這種約束在一定的情況下并沒有很大約束力;從客戶方面看,需求的變化常常使企業的生產量供應不足或大量過剩,難以預期;從企業內部看,企業管理者不僅面臨環境的不確定性,同時還要面對內部許多限制因素,多數人沒有足夠的分析數據及精力去分析。在決策過程中,管理者必須減少可能采取行動的可能性數量,設定某些因素是不變的。
關系易提供了解決復雜性的有效方法。為了克服不確定性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企業可能選擇一次易與內部交易的折中——長期、重復交易。一次易代表的是典型的市場行為,而內部交易則是企業內的計劃組織,長期的關系交易恰好可以克服兩種機制的不足而具有靈活性和效率。關系方法是市場價格機制、科層組織行政手段之間的配制資源的有效方式。
(二)關系易可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新收益。在關系中,有幾方面因素減少交易成本。(1)有限的供應商數量減少交易成本。包括花費較少的時間收集信息和評估新的供應商,談判、協調、行為的控制和檢查等;(2)因雙方行為協調而降低單位成本,以及共同學習、經濟規模交易而降低價格。(3)因減少在幾個供應商轉換而降低的運作成本,其中包括雙方磨合成本。關系易新的收益來源于交叉銷售、發展新的產品和服務,和進入新市場的收益等。
(三)利用外部資源實現效率。單個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企業必須具備獲取外部資源的能力。同時,在變化迅速的環境下,企業擁有全部所需要的資源也使企業失去靈活性。為解決內部資源的有限性與企業經營的靈活性矛盾,企業從孤立地依靠自有資源轉向建立關系。關系易在提高新產品開發速度、構筑進入壁壘、能力互補等方面具有優勢。
(四)關系營銷可使企業獲得經濟價值之外的社會價值。在單個公司來說,關系是一個重要資產。他們的價值不僅表現在創造效率和創新,還表現在提供信息、影響其他公司。在許多公司,關系可能是最重要的資產。關系是組織之間學習的良好途徑。
但在實踐中,許多企業不愿介入關系,這是因為關系具有兩面性:(1)相互依賴與失去獨立性的矛盾。關系意味著相互依賴,介入關系的一方不放棄一些獨立性是不可能的。關系的一方必然介入另一方的內部事物。建立關系對合作雙方還需要一定的資源需要,甚至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也要作相應的調整。關系限制了供應商和客戶選擇的自由性。如果介入關系,就不能自由地向其他供應商轉移。(2)雙方預期的價值的不對稱性。供應商和顧客對建立關系的意愿和條件可能不一致。從消費品市場來看,更多的情況是消費者缺乏關系的意愿。(3)關系中的機會主義行為。關系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實際上是很難避免的。關系的管理過程是十分復雜的,關系管理涉及雙方的互動過程,如主動適應、學習與一定的忍耐能力。因此,單方面的信任與承諾并不能一定保證關系的順利發展;(4)關系方法限制競爭,導致社會福利的損失。如供應商對關系客戶與其他顧客區別對待,有人認為是一種對消費者的歧視行為。其造成的結果是:有的新顧客只好介入關系,但另一部分新顧客因此而轉向其他供應商;(5)長期價值與短期收益的不一致性。建立關系需要雙方對關系進行投資,有些投資的回收要等待相對長的時間。而現有的企業財務現金流沒有能力反映其價值。企業的管理者在實現企業長期利益與獲得短期利益取悅股東的兩難選擇中,往往會選擇后者。
三、關系營銷與交易營銷的演化和兼容性
營銷采取關系導向還是交易導向關鍵在于雙方的意愿,而不是單方面的行為。也就是說,只有在雙方關系意愿匹配上達到平衡的基礎上,才可能發展關系易。如下圖所示:
在上圖中,如果供應商與顧客都是交易導向(Ⅰ),或者雙方都是關系導向(Ⅳ),那么將達到平衡狀態;如果一方是交易導向而另一方是關系導向[(Ⅱ)、(Ⅲ)],表明一方具有關系的動機,而另一方卻以短期利益為目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會發生,由于雙方交易意愿不匹配,必然會向(Ⅰ)移動而不會向(Ⅳ)移動。需要說明的是,在更長的時間內,(Ⅰ)、(Ⅳ)的平衡也可能是相對的,如在供、求雙方關系失敗的情況下,如果還維持交易,那么必然是狀態(Ⅰ),即雙方都采取交易導向。
如果考察為什么供應商或客戶會采取交易或者關系導向,則取決于雙方各自希望從交易中得到什么,以及對交易方的了解程度,即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對交易導向的影響。更多的情況下,企業營銷中往往同時使用關系營銷與交易營銷導向,而不應說取其一而否定另一種方法。根據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關系或交易動機決定于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表現在:從客戶方面看,不同的客戶營銷導向不同,同一客戶在不同情況下營銷導向也不同,并不是所有顧客都愿意建立關系,有些則缺乏關系的意愿。從供應商方面看,對有的客戶希望建立穩定的長期關系,而對有的客戶則不希望建立關系。從產品和服務的性質看,有些適宜關系導向,而另一些則適宜于交易導向。如當產品定制化、差異性時,往往希望選擇特定供應商以滿足特殊需求;當產品標準化程度較高時,則缺乏關系交易的動機。從市場環境來看,關系營銷在環境不確定性高的情況下成效更大,而交易營銷適用于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雙方選擇交易導向還是關系導向,要看在交易目的、意愿、資源等方面的匹配情況。
(二)營銷手段的應用應使短期收益與長期利益的在一定時期內達到均衡。無論關系營銷還是交易營銷,其實施都要分析一定時期內收益與成本,及時進行評估和決策。關系營銷注重長期收益,而交易營銷立足于即時經濟收益。由于關系價值的經濟和社會雙重屬性,關系價值的評估有時需要管理者的主觀判斷,不能完全采取精確的財務上的計算方式。
(三)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企業與顧客的距離縮短,雙方的溝通更加便利。關系營銷的核心之一是雙方關系過程中的互動,即通過直接接觸與溝通實現價值,而交易營銷主要是通過分銷渠道與顧客間接溝通。在買賣雙方的關系中,雙方直接接觸的距離越近,建立關系的愿望就越迫切。在通過分銷渠道間接面對大量消費者時,廠商主要是通過提高品牌宣傳忠誠度來加強與消費者關系的。在過去,之所以存在“消極的顧客”與“積極的廠商”,根本原因在于雙方溝通的便利性的不對稱,而不是顧客缺乏主動溝通的意愿。企業可以通過媒體、促銷活動向消費者傳遞信息,而消費者卻缺乏有效的渠道?,F代技術手段的應用,特別是國際互聯網,雙方的溝通與接觸更加直接、頻繁、快捷。從這一點上看,現代技術的發展使關系營銷與交易營銷在技術支撐上進一步融合。
(四)關系性營銷方法與4Ps營銷組合可以演化與并存。在關系營銷的三個層次中,其中第一層次的關系營銷與4Ps營銷組合近似,是界于兩種方法之間的混合方法。在交易營銷中,產品的差異化滿足顧客特定需求,需求滿足導致顧客滿意,顧客滿意又引致重復購買,重復購買意味著雙方有可能建立長期關系。因此,可以說產品的差異化是交易營銷向關系營銷轉化的動因之一;從企業的品牌看,消費者對特定品牌的忠誠也一定程度體現了關系營銷的理念;從關系本身看,關系不但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還是一個演化的過程。關系即可以是緊密的伙伴關系,也可以是松散的客戶關系,其深度決定于雙方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看,從不建立關系、松散的關系到緊密的關系形成一個序列,他們之間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演化的。
參考文獻:
[1]AndrianJ.Palmer:Relationshipmarketing:auniversal;paradigmormanagementfad[J],Thelearningorganization,Vol3,Number3,1996.
[2]ChristianGronroos,:Frommarketingmixtorelationshipmarketing:towardsparadigmshiftinmarketing[J],Managementdecision,Vol.32No2,1994
[3]FredericE.Webster,Thechangingroleofmarketing[J],Jr,Vol.56(Oct1992),Journalofmarketing.
[4]JaquelinePels:Exchangerelationshipmarketinginconsumermarkets[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Vol.33No.1/2,1999.
內容摘要:聯想采取的渠道控制行為,包括:權威控制、合約控制、規范控制。渠道控制行為造成渠道間的資源獲取不對等,以至于渠道投機行為的產生,從而造成渠道沖突。本文基于關系營銷管理理論,結合聯想電腦渠道沖突的實際情況,分析聯想電腦渠道沖突的成因,提出了聯想電腦渠道沖突的治理方式,以期對其渠道沖突治理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關系營銷 渠道沖突 渠道治理
渠道沖突被認為是一個渠道成員意識到另一個渠道成員正在阻撓或干擾自己實現目標或有效運作,或一個渠道成員意識到另一個渠道成員正在從事某種傷害、威脅己方利益,抑或以損害己方利益為代價獲取稀缺資源的活動。簡言之,渠道沖突就是市場營銷中營銷渠道成員之間的沖突。從某種程度上講,營銷渠道是企業營銷渠道管理的關鍵所在。渠道沖突治理的行為,主要依靠權威、合約、規范三種形式,渠道沖突治理行為執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廠商與渠道的關系。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定義了關系營銷,狹義定義如:Jackson(1985)認為“關系營銷是與關鍵客戶建立牢靠、持久的關系的一個營銷導向”;Bickert(1992)認為,關系營銷就是數據庫營銷;Gronroos(1990)認為“營銷就是建立、保持和加強與顧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關系,以此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滿足和融合。這個過程是通過信任和承諾來實現的”。Gummesson(1990)從關系與互動的角度定義關系營銷,認為“關系營銷是市場被看作關系、互動與網絡”。有些學者從更寬廣的角度認識關系營銷,如Morgan和Hunt(1994)認為“關系營銷是指所有的旨在建立、發展和保持成功的關系的一切活動”。
本文從關系營銷視角,在Morgan和Hunt對關系營銷定義的基礎上,以聯想江西分區電腦業務為例,根據聯想電腦渠道沖突的成因,提出了聯想渠道沖突的治理方法。
聯想電腦渠道沖突成因
聯想電腦旗下品牌:idea、think-pad、楊天,聯想為不同的產品系列配置了不同的營銷渠道。think主要通過國代包銷,如:聯強、英邁、神州數碼三大國代商;idea和楊天由總部通過省級向省內市、縣渠道輻射,其中,楊天個別型號由神州數碼包銷。構成聯想渠道的核心是網格渠道,聯想以各大區為中心,按照經濟狀況、人口、消費水平、用戶結構等條件,將不同城市進行區域分割,而每一個區隔都將有特定的產品、推廣、服務、銷售策略等手段為之配合。聯想江西渠道成員主要包括:聯想江西分區、全國性商(聯強、英邁、神州數碼)、江西省級商(思創科技、貝谷科技)、網格渠道(南昌、贛州、贛北、贛東)(見圖1)。
從渠道結構角度考慮,渠道沖突的分類包括:垂直渠道沖突、水平渠道沖突和多渠道沖突。產生渠道沖突的主要原因有:目標差異、渠道區域劃分不明確、渠道之間實力的失衡、渠道控制行為運用不當、渠道資源獲取差異。根據渠道沖突的類型及聯想渠道結構,可知聯想電腦江西分區渠道沖突分為:
垂直渠道沖突。垂直沖突主要有兩類:由銷售目標差異造成;由聯想實施規范控制行為造成。第一類渠道沖突,是由聯想與省代的銷售任務差異造成的渠道沖突,聯想江西分區要求省代緊跟聯想總部給江西下達的月度任務、季度任務和年度任務,而省代為自身發展必須保證良好的現金流,加之,隨著省代下級網格渠道實力良莠不齊,省代應收賬款難以回籠,導致省代無法緊跟聯想任務。聯想采取直接措施就是消減省代的渠道資源,或是對網格渠道進行重新分配。第二類渠道沖突,由聯想實施規范性控制行為造成,為了網格渠道成員配合聯想完成銷售任務及當期重點工作,聯想業務人員與網格內渠道以口頭承諾或是郵件形式達成協議,當一方未兌現承諾時,引發垂直渠道沖突。
水平渠道沖突。聯想電腦業務的渠道管理模式,主要采取網格管理,將渠道劃分成若干網格,其中網格內的渠道構成可以是地級市,地級市加縣、區,或是地級市加縣、區加鄉鎮,不同產品的網格規模大小有所不同。對于聯想而言,網格內的渠道沖突為水平渠道沖突,由聯想實施強制控制行為造成,聯想電腦業務人員為了完成總部下達的銷售任務,與省代配合壓貨給渠道,渠道迫于壓力接貨,在接貨后為了保持良好的現金流,渠道開始向網格內下級渠道甩貨,破壞了網格內的價格體系,導致渠道網格內渠道沖突,網格渠道從外區以低于江西分區的價格“炒貨”,破壞網格內的價格體系,導致網格內渠道亂價銷售,引發水平渠道沖突。
多渠道沖突。主要存在于網絡渠道與傳統渠道之間,傳統渠道包括:國代、省代和省級以下渠道商,這些渠道主要是基于地域劃分各自為陣,而網絡渠道則不受地域的限制,因此,網絡渠道和傳統渠道之間由于價格、廠家促銷資源發生沖突。在網絡渠道商中,存在一批專門做“炒貨”業務的渠道商,這類公司以電腦銷售為主營業務,但是電腦業務并不是他們的主要利潤來源,他們主要依靠電腦將公司規模做大,因此,他們犧牲市場利潤,低價將產品甩賣至傳統渠道,引發多渠道沖突。
聯想電腦渠道沖突治理方式
在國內IT企業中,聯想最早實施網格渠道管理的方式,網格渠道管理針對細分網格進行差異化資源投放和實施差異化營銷策略,因此,聯想在進行渠道治理時,應當基于以下渠道治理方式,對不同的網格實施差異化渠道治理措施(見圖2)。
(一)針對垂直渠道沖突的治理方式
垂直渠道沖突主要成因是目標差異,主要體現在聯想與國代和省代之間的銷售目標差異、利潤目標差異。 由聯想牽頭建立大聯想聯盟,與商之間建立共建庫存和數據平臺,對商成員進行聯想年度渠道管理辦法、財務管理辦法的培訓,為商與聯想進行有效溝通創造條件。
(二)針對水平渠道沖突的治理方式
水平渠道沖突主要成因是渠道控制行為運用不當及渠道之間的實力失衡。水平渠道沖突治理應將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廠商和上游商的強制權的濫用;二是承諾無法兌現;三是扶持核心渠道。為了避免強制權的濫用,將資源和價格的審批權限分為四個級別:業代級、leader級、分區級、中央級,基層業務人員無法以價格和資源來要挾渠道商,避免了強制權的濫用。為了保證業務人員履行承諾,由第三方制定了渠道滿意度調查的管理制度并且執行該項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通報調查結果,對業務人員起到實時監督的作用。為了扶持核心渠道,根據渠道商的完成任務情況及公司的實力將渠道商劃分成不同的等級,針對不同級別的渠道商配給不同的資源,激勵渠道商跟進任務,對于那些任務跟進好的渠道給予的資源更多,在公開競爭的機制下,淘汰弱勢渠道,扶持強勢渠道,甚至可以將強勢區域劃分為獨立的網格。
(三)針對多渠道沖突的治理方式
為了縮小與網絡渠道的價格差,在傳統渠道進行針對性的推廣活動,幫助渠道商提升銷售終端的形象以及健全渠道商的售后服務機制。將消費者眼球由價格差轉移到質量、服務、產品上來。為了避免傳統渠道與聯想授權網絡渠道的沖突,采取產品差異化策略,配置不同的售后服務項目。同時,對于那些“灰色”渠道商,由聯想牽頭查處區域內懲罰串貨行為,配合渠道商終端推廣時的“懲罰性營銷”策略,告之顧客應當在聯想授權的專賣店購買產品。
(四)利用關系營銷管理理論解決渠道沖突
現代營銷理論概念演化經歷了三個主要時期:1850年起始的批量營銷的萌生階段;1960年起始的現代市場營銷概念的明晰階段;1990年后,由重點強調交易向強調關系的轉變階段。從關系營銷理論的角度考慮,產生渠道沖突的原因是廠商與渠道間的關系質量出現問題,關系質量的優劣主要來自幾個維度:信任、滿意、承諾、合作、溝通等方面。建立關系型營銷策略,首先,在沖突產生后,要與渠道商進行充分而有效的溝通,掌握具體情況;其次,承諾解決問題的時間點并且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除此之外,制定未來的合作計劃以及保證合作計劃順利進行的方案。關系質量的維護可以夯實“大聯想”這個平臺,通過“大聯想”運營機制確立共同的奮斗目標以及共同的價值觀,結合上述渠道治理方式,將關系營銷的理念融入渠道治理過程當中,構建競爭對手無法復制的渠道模式。
參考文獻:
1.孫偉,陳濤.營銷渠道沖突管理理論研究述評.優秀論文參評與交流稿
2.陳濤.國外營銷渠道沖突及其管理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26)
3.甘碧群,吳淼.論關系營銷與交易營銷的演化與兼容[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2(5)
理性營銷始于1823年美國人A.C.尼爾遜創建的專業市場調查公司,自此,市場研究建立營銷信息系統并成為營銷活動的重要部分。C.E.克拉克指出市場信息是“對事實或近乎事實的收集與解釋,或對事實的估計與推測?!睆V告媒體的廣泛應用把簡單的回歸分析、抽樣技術和定性研究引入市場研究。
營銷從傳統的經濟學轉入管理學研究,標志營銷管理時代的開始?!敖洕鷮W是營銷學之父,行為科學是營銷學之母,數學是營銷學之祖父,哲學乃營銷學之祖母?!苯洕鷮W側重于效用、資源、分配、生產研究,核心是短缺,而營銷是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核心是交換。
50年代營銷環境和市場研究成為熱點。營銷管理必須置于而且適應其不斷變化的環境,消費者行為是消費者定性與定量研究的重點,有助于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與態度。特別是當商品不再短缺時,消費者的差異逐漸擴大,于是“市場細分”的概念浮出水面,市場細分根據消費者的社會經濟特征去判斷消費者的行為模型。60年代,威廉、萊澤提出了比市場細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費者的價值觀念與人生態度比其所處的社會、階層更準確地解釋消費者的消費方式。自此,市場研究強化了消費者態度與使用的研究,從態度與習慣判斷生活方式。1960年杰羅姆·麥卡錫提出著名的4PS理論。
70年代末,隨著服務業的興起,服務營銷為服務業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也推進了制造業開拓了新的競爭領域。
80年代,顧客滿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開始流行。滿意是一種感覺狀態的水平,源于對產品的績效或產出與人們的期望所進行的比較。顧客的期望源于自己和別人的經驗、公司的承諾,而績效源于整體顧客價值(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形象價值)與整體顧客成本(貨幣成本+時間成本+體力成本+精神成本)之差異。它與顧客對品牌或公司的忠誠度密切相關。80年代另一流行概念是品牌資產(BrandEquity)大衛·A艾克(Aker)提出構筑品牌資產的5大元素為品牌忠誠、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質、品牌聯想,其他獨有資產。作為公司的無形資產,品牌資產往往又構成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
伴隨全球一體化進程,西奧多·萊維特提出“全球營銷”(GlobalMarketing)的思想,強調產品與手段的一致性,認為過于強調各地方適應性會導致規模經濟損失。然而,他忽略了地域文化差異的影響,受文化影響的產品更多強調各方市場適應性,百不受文化影響的產品可以更多的標準化。
舒爾茲(DonSchultZ)提出整合營銷(IntegratedMarketing),包括營銷戰略與活動的整合,信息與服務的整合,傳播渠道的整合,產品與服務的整合。
巴巴拉·本德·杰克遜強調關系營銷(RelationshipMarketing)的重要性,它有別于傳統的交易營銷,為客戶增加經濟的、社會的、技術支持等附加值,更好地把握了營銷概念的精神,強調了營銷的人文性。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企業“一對一溝通”顧客成為可能,出現了數據庫營銷,它更好地了解了顧客,加強了與顧客的忠誠關系。
90年代,企業營銷理念發生變化,企業開始反思傳統的營銷活動,意識到營銷不僅要考慮消費者的需要,更要考慮消費者手社會的長遠利益,如環境保護與人身健康。公司實行組織目標不應為利潤最大化或消費者的選擇和滿意度最大化,而應是兼顧消費者的滿意與長期福利。于是,4CS開始向傳統的4PS挑戰。
二、21世紀營銷學的展望
盡管世界著名營銷學者對營銷未來發展的看法顯得多元化,但網絡營銷無疑是21世紀營銷的焦點。營銷環境和消費者行為的變化是網絡營銷發展的動力,20世紀工業時代創造的營銷4PS要素與互聯網技術重新整合。
網絡營銷的最大特點在于消費者為導向,消費者的個性特點使得企業重新思考其營銷戰略。網絡環境使得雙向互動或為現實,使得企業營銷決策有的放矢,從根本上提高了消費者滿意度。網絡社會的競爭優勢將來自于吸引和保持顧客的能力和極顯著減少交易成本。
網絡營銷在三個方面對營銷理論體系將產生重大的突破:
(1)強調消費者已逐漸取得交易;
(2)消費者需求差異日趨擴大;
(3)營銷策略重在吸引消費者,培養消費者對公司及公司產品的忠誠。
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都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沖擊。無疑,傳統的營銷理論也將發生重大變革。市場細分的標準將更加細化;市場調查方法將更加創新,顯現多元化;營銷策略的研究更加注重互動的、整合的網絡營銷。
買方市場的完全轉移和因特網使生產商的產品定位、廠商自身的定位更加細分,商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藝術特征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商品將不再僅是大眾的商品,而開始真正表達極小群體的生活方式。顧客成為一切的開始,為顧客找產品,不再是為產品找顧客,重要的不再是將盡量多的產品賣給盡量多的顧客,而是培養一個已有顧客更多地或只是某一公司產品的顧客?!耙粚σ粻I銷”、“直效營銷”、“直復式營銷”將成為全面滿足消費者個性要求的營銷方式。
網絡調研由于獲取信息的及時性、共享性和低成本的優勢而將逐漸取代傳統調研方法,這種基于顧客和潛在顧客的市場調研結果更為客觀、真實,反映了消費心態和市場發展趨勢。
三、中國營銷學的現狀
市場營銷理論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重新引入中國大陸,經過近20年代的風風雨雨已從單純的理論學習階段步入需要全面創新和拓展的時代。中國營銷學的“研究、應用和發展”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引進階段(1978—1982)年。主要通過翻譯、考察及邀請專家的形式,系統介紹和引進了國外的市場營銷理論。這是營銷中國化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但由于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參與研究者少,研究比較局限,對西方營銷理論的認識也相對膚淺。
(2)傳播階段(1983—1985年)。1984年1月,全國高等綜合大學、財貿院校的“市場學教學研究會”成立,大大促進了營銷理論的全面范圍內的傳播,營銷學開始得以到高校教學的重視,有關營銷學的著作、教材和論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應用階段(1985—1992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場環境的改善為企業應用現代營銷原理指導自身經營創造了條件,但在應用過程中出現了較大的不均衡:不同地區、行業及機制中的企業在應用營銷原理的自覺性和水平上表現出較大的差距,同時應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4)擴展階段(1988—1992年)。在此期間,無論是市場營銷的研究隊伍,還是市場教學、研究和應用的內容,都有了大極大的發展。研究重點也從過去的單純教演出了研究,改變為結合企業營銷實踐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缺乏對西方營銷理論應用于中國實踐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國營銷理論創新的嘗試,營銷學依然沒有實現和中國國情的有效整合,營銷學最權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麥卡錫”和“斯坦頓”。大多數人只不過是在介紹他們的理論與觀念。實踐中的營銷更多的是廣告、促銷,甚至不顧道德的束縛,操縱消費者的欲望,背離了時代的特征。
近年來,現代營銷理論和應用原則上又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如:對質量、價值和顧客滿意的強調,對關系建立和顧客保持的強調;對商業過程和整合商業職能的強調;對全球性思考和區域性規劃的強調;對戰略聯合和網絡建立的強調;對直接(復)和在線營銷的強調;對服務營銷的強調;對高科技產業的強調;對符合倫理的營銷行為的強調。這些新的觀點經過系統化后,也正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關系營銷、整合營銷、網絡構建、戰略聯合、直復營銷、在線(網絡)營銷、服務營銷和營銷倫理等,它們構成了當今營銷時代的新特征。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市場營銷方法創新的發展趨勢,如政治權力營銷、綠色生態營銷、關系營銷、直接營銷、服務營銷、國際營銷、最終顧客營銷和網絡營銷方法等,并對市場營銷方法創新和發展的社會生活觀念、市場競爭、科技發展、市場營銷理論及其他社會科學背景進行了簡要分析。
一、市場營銷方法創新的發展趨勢
近十幾年來,尤其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出現了大量的營銷方法創新,營銷方法隨著營銷領域的深化和拓展,趨向多元化發展,這至少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由于考慮到政府的政治行為及權力對企業活動的影響,將政治以及權力因素納入了企業營銷領域,因而產生了所謂的政治營銷及權力營銷。政治營銷是指依據政治對營銷活動的影響范圍、程度和規律,借助政治權力和政府的政治行為來進行企業的營銷活動、達到營銷目的。權力是個人、組織對其他個人、組織和社會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借助個人或組織的某種控制力和影響力進行的營銷活動就是權力營銷。面對被保護的國內外市場,企業應考慮采用政治手段、借用政治權力打開市場。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各國的共識,人們逐漸崇尚綠色消費,諸多企業也開始從傳統營銷轉向綠色營銷或生態營銷,人們對營銷的視野更為寬廣,以更為長遠的發展眼光來看待營銷的作用和影響。綠色營銷就是企業順應綠色消費觀念,以滿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需求為中心和出發點而進行的企業營銷活動。傳統營銷方法強調通過協調企業、顧客和競爭者三者來獲取利潤,而綠色營銷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還要考慮營銷活動同自然環境的關系。
關系營銷方法的產生和日益被重視,既表明人們對市場營銷的領域有了更廣闊的認識,也說明現代企業市場營銷的核心已從市場交易深入到各類關系。關系營銷以系統的思想來分析企業的營銷活動,認為企業營銷乃是一個企業與消費者、競爭者、供應商、分銷商、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相互作用的過程,市場營銷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企業與這些個人和組織的關系。關系營銷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并維持與顧客的良好關系;促進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市場機會;協調與政府的關系,創造良好的營銷環境。
由于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變化以及科技發展導致各種現代大眾媒介的出現,使得本來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直接營銷方法,卻在上世紀70年代以后的西方國家以及現在的我國流行起來,反映了在促銷手段、分銷方式上的多元化發展趨勢。直接營銷實質上是一種在零售店以外向消費者銷售產品的營銷方法或方式,它是借助廣告媒介傳遞商品信息的同時接受顧客的訂貨要求而將商品銷售出去。直接營銷與我們常說的廠家直接銷售不同,后者是由廠家自己的推銷員直接銷售給消費者,而不借助媒介或直接營銷公司。直接營銷方法與通常的傳統營銷方法相比,其目標顧客是單個個體,直接營銷方法使廠家能與顧客保持更為密切直接的關系,其營銷效果很容易直接測定。
具有與一般產品營銷不同特點的服務營銷,逐漸成為一獨立的營銷領域,并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表明市場營銷方法按其營銷對象的特征差異正逐漸分解和深化。服務與有形產品相比,具有無形性、差異性、不可分離性、不可存儲性和不發生所有權轉移等特征。服務的這些特征決定了消費者在購買服務時,通常相信從親戚、朋友、同事和專家那里獲得的信息,在評價服務質量時,價格、服務設施和服務態度成為重要的標準。這就進一步決定了服務營銷更注意樹立服務的質量形象,注重人們的口碑和企業的美譽度,注意在服務過程中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
隨著世界經濟趨向一體化,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企業市場營銷的地域范圍也由一國變為多國甚至全球,市場營銷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營銷成為企業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營銷學和國際比較營銷學也已發展成為市場營銷學重要的分支。從市場營銷的基本原理上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是相通的,但由于包括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自然因素在內的營銷環境的巨大差異,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也就十分不同,進一步也就決定了國際市場的營銷戰略、營銷策略組合和營銷行為與國內市場有顯著差異。對這些差異性的研究,就構成了國際市場營銷學和進一步細分的國際比較營銷學的內容。
基于對顧客概念的深入認識,企業市場營銷由不遺余力地滿足直接顧客的要求,發展為既分析直接顧客的要求,又注意“顧客的顧客”最終顧客的需求。長期以來,企業營銷的對象只是需求其產品或服務的直接顧客,企業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企業活動只是整個行業活動鏈的一個或幾個環節,自己的顧客能否有支付能力購買本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取決于本企業的顧客的顧客,直至最終顧客能否進行購買。每個行業的最終顧客或消費者才是該行業的所有企業的利潤源泉。因而,分析最終顧客用戶的需求對于任何企業都是必要的。這就要企業合理確定與最終顧客的距離,通過分析最終顧客的需求確定自己的直接顧客的競爭地位和需求發展,從而站在全行業角度,從企業長遠發展上制定自己的營銷策略組合。
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現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自然也對市場營銷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出現了諸多與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密切相關的市場營銷方法。如網絡營銷、電子營銷、營銷決策支持系統和虛擬市場等。隨著現代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些營銷方法必然會逐漸取代傳統的營銷方法。其中,網絡營銷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所進行的營銷,尤其是專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進行的營銷活動。計算機網絡具有獨特的媒介功能,因此網絡營銷具有不可限量的發展前景。國際互聯網超越了時空限制,兼備多媒體聲光功能,既可以用于展示商品,聯結資料庫,提供商品信息查詢,又可以收集市場信息、進行市場試銷和消費者滿意度的調查。這種和顧客互動雙向溝通的特性使得國際互聯網成為一個十分有效的營銷工具。加之國際互聯網的發展迅速,網絡使用者數量激增并遍及全球,是一條極具開發潛力的營銷工具。
二、現代市場營銷方法創新和發展的背景分析
現代消費者的生活觀念、價值標準和生活方式日趨多元化,人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人們的消費方式趨向個性化。這促使企業想方設法創新各種營銷方法,迎合消費者的多元化的價值觀念,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的需求,適應個性化的消費方式,如綠色營銷和生態營銷等。
企業間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常規的營銷方法在很多情況下難以奏效,促使企業在營銷方法策略上另辟蹊徑,努力創新,如政治營銷、權力營銷、直接營銷、形象營銷和關系營銷等。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尤其是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為現代市場營銷方法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技術手段和基礎,而且,許多新的營銷方法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直接創造的,如直接營銷、電子商場、網絡營銷等。
[關鍵詞] 大飛機 關系營銷 戰略聯盟
一、關系營銷理論
關系營銷概念于1985年由巴巴拉?本德?杰克遜提出。關系營銷理念認為,在當代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在于與自己的顧客和利益相關者建立起一種長期的互利合作關系,從而為企業創造最大利潤。
依據波特的五力模型,企業面臨著同行業競爭對手的威脅,潛在進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脅,以及供應商和顧客的討價還價。對于大飛機研制企業來說,主要研究三種關系,即企業與現有競爭者、供應商以及顧客的關系。
二、波音、空客的關系營銷分析
1.與競爭對手的關系。從世界范圍來看,在主要的四家民用飛機制造商中,波音和空客雙寡頭統治了大飛機市場。多家飛機制造商曾做出旨在涉足大飛機市場的行為,在雙寡頭的打壓下大都以失敗告終。
2.與供應商的關系。供應商可以分為一般供應商,即提供零部件、材料等;還有核心供應商,即提供飛機的發動機和相關的機載設備等關鍵部件??湛秃筒ㄒ敉ㄟ^全球生產,保留核心技術,實現超過60%外包。于一般供應商,空客和波音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技術換市場”。波音與日本的合作關系超過半個多世紀,日本工業是波音的特級供應商,而日本市場則是波音的私有市場。最近空客為了爭奪中國的市場也采取了同樣的手段,在中國天津建立了空客的總裝廠。但是,波音和空客都沒有爭取到核心供應商的鼎力支持。
3.與購買方的關系。在為顧客創造利益方面,2003年在150座飛機的競爭中空客依靠價格優勢獲得了許多波音的購買商如柏林航空公司、亞洲航空公司的訂單,并迫使波音改變策略加入價格戰。
在為顧客提供便利方面,空客在產品的交貨期方面曾因將A380交付時間推遲流失了大量客戶如FedEx、國際租賃金融公司等。并且因為很多機場達不到空客要求的飛機跑道和滑行道規格,所需要的改造工程耗時長、耗資巨大。一些低成本運營的航空公司轉而投向更為守時和產品較為標準的波音。
在為顧客提供后續服務方面,波音民用航空服務部通過一流的全天候技術支持幫助用戶保持飛機的最佳使用狀態,同時為全球用戶提供一整套具有國際水準的工程、改裝、物流和信息服務。
同時,為了保證研究的成功和在競爭中的地位,大飛機產品往往需要政府的支持。在1997年~2003年間波音公司獲得的稅收優惠合計達29.6億美元,歐洲EADS集團于2001年~2003年的研發稅收優惠合計為1.7億歐元。
三、中國大飛機產品的關系營銷策略
1.與競爭對手的關系。在與競爭對手的關系上,首先要明確,我國大飛機產品的定位不是長踞市場的熟識產品,而是一種新產品。中國大飛機要時刻避免和波音、空客的激烈沖突,防止大飛機項目在起步初期夭折。
由于技術所限,中國大飛機需從簡單的單通道、低級別的飛機做起,目前飛機的定位是單通道150座位的飛機產品。在這個市場上,有波音的737系列飛機和空客的A320,這兩種機型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為避開波音和空客的激烈爭奪,中國大飛機需從國內市場做起,尋找特色,把市場再加以細分,填補空白。
2.與供應商的關系。由于技術所限我國大飛機產品目前依然要在關鍵部件,特別是發動機上選擇外包。從供應商的角度講,首先由于研制先進發動機的周期要比飛機機體長3-5年,中國的發動機無法滿足大飛機進度要求,公司可長期獲利;其次很多公司已與中國有過合作經歷,通用公司提供了ARJ21-700的發動機,而普惠公司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合作伙伴。對于我國,則應當與供應商簽訂長期的合同保證其利益,并學習波音、空客經驗,為供應商提供一定經濟支持。還應注意攻克技術難題,掌握關鍵部件技術,避免受制于人。
在一般供應商的選擇上,我國國內的人工成本低廉,一些企業常年為波音、空客提供零部件的生產,具有相應的能力。西飛集團、西南鋁業、哈飛、中國第二重型集團公司、東北老工業基地、武重與華中等都為大飛機的產業鏈投資巨大,做好了準備。它們與大飛機項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雙贏格局下,中國大飛機可以容易的同國內企業展開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且不易受到波音和空客的干擾。
3.與顧客的關系。在成本方面,需著重于全成本的概念,即除飛機價格外,還包括油耗、維修費用、使用壽命等?;趧趧恿Φ膬瀯?,國產大飛機價格大約能比同類飛機低10%左右,在此基礎上,可以考慮提供更大的行李存放空間、內部氣壓以及濕度的改善使顧客更為舒適。由于在飛機整個使用壽命中,油耗巨大并超過飛機本身價值,低的油耗是吸引航空公司的有力手段。
在便利顧客方面,在中國飛機采購采取的基本是批量采購模式,交貨期的推遲會給航空公司帶來極大的利潤損失。尤其是中國大飛機產品的交貨不僅影響著購買方的看法,同時還影響著一些持觀望態度的航空公司。
在提供后續服務方面,中國大飛機可以著重突出服務的快捷、高質量和免費三個主要特點,在全天候服務熱線、高素質維修人員、快速產品反饋系統以及飛機報廢、改裝等方面實現突破。
在滿足顧客需求方面,我國成功研制的支線飛機ARJ系列特別適合在海拔高、溫差大的地區起飛,以滿足我國西部特殊需求。ARJ飛機的研究成果可以轉到大飛機產品上,這樣就填補了市場空白,抓住了商機。
為讓顧客了解產品,大飛機可以在初期主攻飛機租賃行業。目前我國航空公司的飛機大概有30%是租賃而來且并未享受到投資抵免所得稅優惠。根據空客以及波音對中國飛機市場的預測,未來20年中國將產生800多億美元的金融租賃市場。如果政府可以學習美國和日本的經驗,在國產大飛機租賃方面使航空公司獲得一定程度的減稅扣減或使出租人享受延遲納稅的好處,同時實行優先獲批航道、稅收優惠、貸款優惠以及對大飛機產品實行擔保等等政策則可促進我國國產大飛機產品的銷售。
中國的大飛機產品在國內打開銷路后,可以嘗試出口。鑒于我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良好關系、“中國制造”的高口碑、新舟60和ARJ21-700的成功出口,我國在大飛機出口的道路上可以首先嘗試選擇第三世界國家,使國產大飛機能夠擁有更廣闊的市場,能夠為更多的潛在顧客了解,為以后其他產品的銷售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摘要:整合市場營銷(IMC)傳播理論是以整合企業內、外部所有資源為手段,重組再造企業的生產行為與市場行為,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實現企業目標的、全面的、一致化營銷活動。整合市場營銷傳播是一種強調整合所帶來的附加價值的營銷傳播理念。這種理念強調將廣告促銷、事件營銷、營業推廣、促銷和公關活動等各種戰略營銷技能整合在同一營銷計劃中,并且通過其組織保持傳播信息清晰、持續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整合市場營銷傳播理論是契合時代要求的,也是在特定的市場環境中提出的。在信息服務中引入整合市場營銷傳播理念,無論對信息有償服務還是對信息無償服務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整合市場營銷;廣告促銷;營業推廣;公共關系營銷
1整合市場營銷的概述
整合市場營銷又稱“整合營銷傳播”,是通過評價廣告、直接營銷、銷售促進和公共關系等傳播方式的戰略應用,將不同的信息進行完美的整合,從而最終提供明確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傳播影響力。通過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價值為取向,確定企業統一的促銷策略,協調使用各種不同的傳播手段,發揮不同傳播工具的優勢,從而使企業的促銷宣傳實現低成本策略化,與高強沖擊力的要求,形成促銷,最終達到促銷的目的。整合營銷就是把各個獨立地營銷推廣方案、綜合成一個營銷整體,以產生協同效應。這些獨立的營銷工作包括廣告促銷、促進與促銷組合、人員推銷、營業推廣、公共關系營銷等。
2整合市場營銷的特點
(1)以顧客價值為導向。
以顧客價值為導向的整合營銷傳播,不僅要求把消費者作為整個傳播活動的出發點和終結點,更要求把消費者作為整個營銷傳播過程中每一環節的焦點并繼續貫穿于下一次整合營銷傳播的始終,在此基礎上,使顧客、企業、環境構成的價值系統不斷增值。
(2)統一的傳播風格。
整合營銷傳播是以溝通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核心重組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綜合協調地使用各種形式的傳播方式,它統一的目標和統一的傳播形象,傳播一致的的產品信息,迅速樹立品牌形象,實現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并建立起長期密切的關系,從而更有效地達到廣告傳播和產品有效的目的。
(3)循環溝通。
整合營銷傳播真正的價值在于其本身的循環溝通。它從建立消費者資料庫開始,進行多方信息傳播活動,并對消費者的反映加以收集和分析,再利用另一種形式的溝通來引發消費者的再次反應,然后再將整個流程循環下去,這是真正的關系營銷,它能夠使消費者與廠商達到雙贏的境界。
3整合市場營銷傳播(IMC)策略
(1)促銷與促銷組合。
促銷策略是市場營銷組合的基本策略之一。促銷策略是指企業如何通過人員推銷、廣告、公共關系和營業推廣等各種促銷方式,向消費者或用戶傳遞產品信息,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激發他們的購買欲望和購買行為,以達到擴大銷售的目的。企業將合適的產品,在適當地點、以適當的價格出售的信息傳遞到臼標市場,一般是通過兩種方式:一是人員推銷,即推銷員和顧客面對面地進行推銷;另一種是非人員推銷,即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在同一時間向大量顧客傳遞信息,主要包括廣告、公共關系和營業推廣等多種方式。這兩種推銷方式各有利弊,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此外,目錄、通告、贈品、店標、陳列、示范、展銷等也都屬于促銷策略范圍。一個好的促銷策略,往往能起到多方面作用,如提供信息情況,及時引導采購;激發購買欲望,擴大產品需求;突出產品特點,建立產品形象;維持市場份額,鞏固市場地位等等。
(2)人員推銷策略。
人員推銷是企業的推銷人員直接向顧客進行介紹、說服工作,促使顧客了解、偏愛本企業的產品,進而采取購買行為的一種促銷手段。
傳統的推銷觀點認為,推銷人員只要關心銷售額和商品推銷,而現代推銷觀點認為,推銷人員不僅要重視商品推銷,而且還應該知道如何使顧客滿意,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人員推銷是一種互惠互利的推銷活動,它必須同時滿足買賣雙方的不同需求,解決各自不同的問題,而不能只注意片面的產品推銷。盡管買賣雙方的交易目的大不相同,但總可以達成一些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協議。人員推銷不僅是賣的過程,而且是買的過程,即幫助顧客購買的過程。推銷員只有將推銷工作理解為顧客的購買工作,才能使推銷工作進行得卓有成效,達到雙方滿意的目的。顧客不是購買產品實體本身,而是購買某種需要的滿足;推銷員不是推銷單純的產品,而是推銷一種可以解決某些問題的答案。
為了完成推銷任務,企業必須要有一支推銷隊伍。組建推銷隊伍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確定推銷人員的數量、選擇推銷人員、培訓推銷人員。
(3)公共關系營銷。
公共關系是指企業通過與公眾溝通信息,使企業和公眾互通了解,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聲雀,為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的活動。
企業公共關系溝通策略的主要方式有:①吸引新聞界報道與制造新聞,企業邀請新聞機構的有關人員撰寫有關企業的報道文章,通過一事實上的信息媒介,向公眾宣傳企業的經營思想、產品質量、服務項目、為社會作出的貢獻等內容。它是公共關系最重要的活動方式。②建立良好的公眾關系渠道。③倡導、舉辦或參加有關社會福利活動;④企業內部公共關系。
4整合市場營銷的應用
(1)設立整合市場營銷中心。
協調營銷傳播中所有可管理的部分。分管其下屬的企劃公關、產品研發、銷售服務三大職能部門,負責具體市場營銷工作,如廣告、公共關系、人員直銷、銷售促進等,將之調整為一個連貫的、統一的整體。同時,以營銷為中心,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為營銷服務。發揮各類資源優勢,推動全員營銷局面的形成。
(2)規劃企業的內部資源。
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從組織上保證整合市場營銷的實施。通過部門整合將原先分離于數個部門中相互有關聯的崗位和部門整合為一個職能部門,避免部門和崗位的重復設置及水平溝通障礙。消除政出多門的現象,減少溝通環節,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將品牌價值擴展到內部供應鏈每一環節的管理上,如果內部營銷傳播計劃不與外部營銷傳播計劃相一致,可能會使大量的營銷傳播花費被浪費掉。
(3)建立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統。
使整個公司的PDCA循環建立在以信息為核心的基礎上,根據信息系統提供的準確信息由決策系統進行決策,然后根據決策和相關信息由相關部門制定相應計劃,再由執行部門根據計劃下達指令給相應機構去實施,最后由執行部門反饋情況給相關部門及時進行檢查和反饋。通過決策系統、計劃系統、執行系統和檢查反饋系統對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來完成整個循環。
“關系”二字在中國有著意味深長的深刻含義,它隨著文明社會的誕生而出現,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只要存在生產,就一定會有與之相關聯的關系在發生、變化、發展。在現代生產進程中,越來越多的經營個體意識到,尋求與客戶建立和維系一種長期的戰略伙伴關系是使交易雙方企業獲得雙贏的最大保障。因此,關系營銷應運而生。關系營銷是美國營銷學者巴巴拉·杰克遜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營銷管理》第六版也有論述,從80年代起迅速風靡全世界。它是現代西方營銷理論與實踐在傳統的交易型營銷基礎上的一個發展和進步。關系營銷的學術化表達是建立、保持和加強與顧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關系,以此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滿足和融合,信任和承諾是這個過程得以實現的基礎。通俗的講,利益是廠家與客戶建立關系的紐帶,其中廠家的利益是實現了銷售,而客戶的利益則包括了組織利益和個人利益(①組織利益:獲得優質產品、良好的服務以及適中的價格;②個人利益:權利、成就、被賞識或安全感等)。而信任是保證雙方利益得以實現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被客戶極不信任的銷售人員,客戶會同時相信他代表的廠家能夠提供優質產品和良好的服務。綜上所述,關系營銷可以用十個字來概括:利益是紐帶,信任是保證。
一、與客戶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的技巧
(一)有熟人引見,是與客戶建立個人信任關系的捷徑。雖然它對你銷售的成功不一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確實縮短了雙方從陌生— 熟悉—信任的時間。所以工業品銷售人員初次拜訪的開場白中,告訴客戶我是某某人(可以是對方的熟人、朋友、領導等等)介紹來的,的確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反復拜訪,讓關系“跑出來”。尤其是同質化和標準化產品如:制造原料,當服務和價格也沒有多大差別時,銷售人員跑的勤,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但也要注意掌握頻率,每次見面都有借口,每次拜訪時要留下伏筆(下次拜訪的借口)。
(三)銷售人員的人品和為人應優秀。任何產品最終還是通過人來完成銷售的,銷售產品前先銷售自己,以真誠對待客戶,幫助客戶解決問題;以得體的個人舉止贏得客戶好感;以敬業精神贏得客戶尊重;可以保持沉默但一定不能說假話;不要輕易承諾,承諾了就一定要做到。這是成功銷售人員的訣竅。
(四)就像病人信任醫生是解除其病痛的專家一樣,成為為客戶解決問題的專家。工業產品往往技術復雜專業性強,大部分客戶并不是專家,廠家銷售人員和技術人員比客戶懂的更多,通過將更多客戶所不具備的技術和經驗融入其的實際工作中,減少客戶的工作量,工作難度和工作成本,當然也取得了客戶的信任。很多工業品廠家的銷售人員經常需要與項目的設計方協同工作。即便是設計師,也不可能對所使用的材料和設備做到面面俱到全部精通,在單個產品和提供解決方案上,廠家的技術人員要精通的多。通過為設計方出設計方案,就是以技術服務來建立雙方的信任關系。
(五)通過第三方證實供應商的實力。向客戶證實能力建立信任的最好的辦法是通過第三方,如:國家權威機構的產品檢測報告;已經投入運行的設備;使用過你產品的客戶推薦;實地考察參觀工廠和設備;iso9000認證等等。
(六)小恩小惠贏得客戶好感。不能否認與客戶從陌生到熟悉再到信任的過程,吃飯喝酒或送點小禮品的確是加速這一過程的催化劑,在實踐銷售中這些活動也在所難免,這其實是加深客戶對自己印象的手段,以便在眾多競爭對手中鶴立雞群。
(七)自信的態度消除客戶的疑慮。銷售人員的自信態度,在與客戶初步接觸階段尤其重要??蛻粼谠儐栮P于公司或者產品的細節時,你所有的回答必須充滿自信,不能支支吾吾,否則會讓客戶感到有所懷疑而導致對你的不信任。如果你自己都顯得底氣不足,那如何去贏得客戶的信任呢?
(八)以有效的溝通技巧,尋求共同語言。很多新入行的銷售人員,都會遇到一個比較困惑的問題,就是和客戶交談時很難引起對方的共鳴,對方說的話總是有一搭沒一搭,使你感覺很別扭,覺得和客戶中間有堵墻似的。俗話說得好:“不能同流,哪能交流;不能交流,哪能交心;不能交心,哪能交易”。雖然每個人的血型不一樣,思維不一樣,素質不一樣,地位不一樣,但人們都喜歡與自己有共同點的人交流。
(九)真正“擁有”客戶。關系營銷作為新的聚合點,它以市場為導向,把服務與質量有機地結合起來。關系營銷的著眼點不像傳統營銷觀念那樣只有一個,而是兩個:即贏得客戶與擁有客戶。過去,市場營銷的重點很大部分放在怎樣贏得而不是如何長期擁有客戶上面;而關系營銷的目的正是在于使服務、質量和營銷這三者環環相扣,使贏得客戶與保有客戶這兩方面呼應扣合起來。因此關系營銷導向是:將服務、質量和營銷融為一體,客戶服務和全面(全公司范圍內的)質量決策是以競 未來的競爭環境更加變幻莫測,這對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與客戶之間建立起 長期穩定的戰略伙伴關系,能夠更有利于企業與合作伙伴共享資源,培育和加強企業市場競爭優勢。
二、實現關系營銷的途徑
(一)設立顧客關系管理機構
建立專門從事顧客關系管理機構,選派業務能力強的人任該部門總經理,下設若干關系經理??偨浝碡撠煷_定關系經理的職責、工作內容、行為規范和評價標準,考核工作績效。關系經理負責一個或若干個主要客戶,是客戶所有信息的集中點,是協調公司各部門做好顧客服務的溝通者。關系經理要經過專業訓練,具有專業水準,對客戶負責,其職責是制定長期和年度的客戶關系營銷計劃,制定溝通策略,定期提交報告,落實公司向客戶提供的各項利益,處理可能發生的問題,維持同客戶的良好業務關系。建立高效的管理機構是關系營銷取得成效的組織保證。
(二)通過個人聯系
個人聯系即通過營銷人員與顧客的密切交流增進友情,強化關系。比如,有的市場營銷經理經常邀請客戶的主管經理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如滑冰、野炊、打保齡球、觀賞歌舞等,雙方關系逐步密切;有的營銷人員記住主要顧客及其夫人、孩子的生日,并在生日當天贈送鮮花或禮品以示祝賀;有的營銷人員設法為愛養花的顧客弄來優良花種和花肥;有的營銷人員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幫助顧客解決孩子入托、升學、就業等問題。通過個人聯系開展關系營銷的缺陷是:易于造成企業過分依賴長期接觸顧客的營銷人員,增加管理的難度。
(三)頻繁營銷規劃
頻繁營銷規劃也稱為老主顧營銷規劃,指設計規劃向經常購買或大量購買的顧客提供獎勵。獎勵的形式有折扣、贈送商品、獎品等。通過長期的、相互影響的、增加價值的關系,確定、保持和增加來自最佳顧客的產出。頻繁營銷規劃的缺陷是:第一,競爭者容易模仿。頻繁營銷規劃只具有先動優勢,尤其是競爭者反應遲鈍時,如果多數競爭者加以仿效,就會成為所有實施者的負擔。第二,顧客容易轉移。由于只是單純價格折扣的吸引,顧客易于受到競爭者類似促銷方式的影響而轉移購買。第三,可能降低服務水平。單純價格競爭容易忽視顧客的其它需求。
(四)俱樂部營銷規劃
俱樂部營銷規劃指建立顧客俱樂部,吸收購買一定數量產品或支付會費的顧客成為會員。日本的任天堂電子游戲機公司建立了任天堂俱樂部,吸引了200萬會員,會員每年付16美元會費,可以每月得到一本任天堂雜志,先睹或回顧任天堂游戲,贏者有獎,還可以打“游戲專線”電話詢問各種問題。
(五)顧客化營銷
顧客化營銷也稱為定制營銷,是根據每個顧客的不同需求制造產品并開展相應的營銷活動。其優越性是通過提供特色產品、優異質量和超值服務滿足顧客需求,提高顧客忠誠度。顧客化營銷80年代在西方興起,90年代呈現蓬勃發展趨勢,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營銷方式。依托現代最新科學技術建立的柔性生產系統,可以大規模高效率地生產非標準化或非完全標準化的顧客化產品,成本增加不多,使得企業能夠同時接受大批顧客的不同訂單,并分別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產銷見面”和“以銷定產”。日本有些服裝店采用高新技術為顧客定制服裝,由電子測量儀量體,電腦顯示顧客穿上不同顏色、不同風格服裝的形象并將顧客選定的款式傳送到生產車間,激光儀控制裁剪和縫制,顧客稍等片刻就可穿上定做的新衣。美國一家自行車公司發現自行車的流行色每年都在變化且難以預測,總是出現某些品種過剩,某些品種又供不應求,于是建立了一個“顧客訂貨系統”,訂貨兩周內便能生產出顧客理想的自行車,銷路大開,再也不必為產品積壓而發愁了。
(六)數據庫營銷顧客
數據庫指與顧客有關的各種數據資料。數據庫營銷指建立、維持和使用顧客數據庫以進行交流和交易的過程。數據庫營銷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是一種借助先進技術實現的“一對一”營銷,可看作顧客化營銷的特殊形式。數據庫中的數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現實顧客和潛在顧客的一般信息,如姓名、地址、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個性特點和一般行為方式;交易信息,如訂單、退貨、投訴、服務咨詢等;促銷信息,即企業開展了哪些活動,做了哪些事,回答了哪些問題,最終效果如何等;產品信息,顧客購買何種產品、購買頻率和購買量等。數據庫維護是數據庫營銷的關鍵要素,企業必須經常檢查數據的有效性并及時更新。美國通用電器公司成功地運用了數據庫營銷。它建有資料詳盡的數據庫,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用戶應該更換電器,并時常贈送一些禮品以吸引他們繼續購買公司的產品。連鎖公司運用數據庫營銷更加有效,如果顧客在某一分店購買商品或服務時表現出某些需求特點,任何地方的另一分店店員都會了解并在顧客以后光臨時主動給予滿足。隨著顧客期望值的提高和電腦的普及,小公司也應采用數據庫營銷以達到吸引和保留顧客的目的。
三、實踐中存在的關系營銷認識上的誤區和操作中的失誤及改進辦法
(一)認識錯位,把關系營銷當成“門路”
營銷不少企業所謂的關系營銷還沒有完全走出自發營銷的狀態,部分關系營銷以煙酒開道、吃喝玩樂以及用回扣或是一些交換為代價,很容易把人們的情感與交往也作為商品來交換,從而使關系營銷變成了一次性營銷或是交換營銷。其實,關系營銷建立的是長期的、有效的、科學的關系網,而非一次性“消費品”,企業應在日常的營銷實踐中摸索出一種長效的,依靠品牌形象、產品質量、優良服務來維系的關系營銷網,堅決破除落后關系網和庸俗關系網。
(二)營銷方式不當引起員工之間的不良競爭
由于企業發展的需要,全方位營銷在目前企業的日常營銷中還占據相當的位置。尤其在大客戶營銷中,由于企業服務的地域相對較窄,消費群體、消費范圍相對固定,有限的客戶資源成為員工們關注的焦點,往往一個大客戶很可能與多位員工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交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此時,企業就應該引導員工進行良性競爭,并且盡量采取內部競爭的形式,如對一些企業和專業部門開拓不了的客戶,實行招標制,避免多個員工多頻次上門營銷引發用戶反感導致營銷的失敗。尤其應該警惕的是,要防止員工之間發生惡性競爭,以免給客戶提出不當要求以可乘之機,導致后繼營銷更加艱難,破壞企業規范的和既定的營銷策略。良好的員工關系是一個企業營銷關系的基礎。內部的競爭處理不好,企業就無法搞好其他的各項關系,更無法參與市場競爭
(三)服務不規范易導致客戶流失
當一個企業內部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時,企業常常會陷入關系服務的誤區,即有關系就提供良好的服務,沒有則冷淡對之,敷衍對之。然而,每一個顧客可能只是一次性客戶,但也有可能成為企業的長期客戶,關鍵就看提供的服務是否能夠令客戶滿意?;鶎拥囊恍I銷員常常有這樣的感覺,自己辛苦在外“跑”來的客戶在使用企業業務時,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受到其他服務人員有意無意的冷漠對待,結果使最終的營銷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客戶甚至因此離開,使營銷功虧一簣、客戶流失。因此,企業應加大員工培訓力度,幫助員工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觀念和提高服務水平,最低程度也應該確保對普通客戶與關系客戶同等規范的對待。
(四)多個產品多次上門引起客戶反感
有些企業因產品和服務較多,在利用關系營銷時,應避免多個產品多次上門,以免引發客戶反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打“組合拳”,開展系統營銷和組合營銷,將單一的產品進行合理組合,盡量用合理的組合來打動客戶。
(五)關系營銷維系部門流于形式
企業往往是有營銷任務才到相關單位進行公關,沒有營銷任務則易忽略,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客戶成為長期客戶的可能性。因此,部分企業建立起了大客戶服務中心和營銷客戶經理制度??稍趯嶋H中,卻沒有充分發揮大客戶服務中心和營銷客戶經理的作用,容易流于形式,空有架子。產品的質量、功能、價格等固然是吸引客戶使用企業服務的重要因素,但情感在客戶購買決策中的影響作用也不容忽視。據統計一個滿意的顧客會引發8筆潛在的生意,其中一筆成交;一個不滿意的顧客會影響25個人的購買意愿,而爭取一位新顧客所花費的成本是保住一位老顧客的6倍。因此,企業領導和營銷人員要重視大客戶服務中心和營銷客戶經理的工作,切實發揮兩者的作用,加強與客戶的聯系,密切與客戶的感情,實現企業和客戶的雙贏。
參考文獻:
① 呂光明.《關系營銷的誤區及對策》.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第14卷
② 戴靜鴻.《關于關系營銷幾個問題的思考》.南京大學學報,,(5)
③ 雷平.《關系營銷-企業營銷新趨勢》,企業改革與管理,1999,(5)
④ 菲利普˙科特勒.《市場營銷管理(亞洲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⑤ 田同生.《客戶關系管理的中國之路》,機械工業出版社,
⑥ 仇向陽、朱志堅,《營銷管理》.石油出版社,
⑦ 區云波.《關系營銷》.企業管理出版社,1996
熊彼特1912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理論,他是從理論技術變革對經濟非均衡增長以及社會發展非穩定性的影響的角度考慮的。他的主要觀點是,“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它把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現有的生產體系。因此,經濟發展也就是“執行新的組合”。市場競爭實際上是一個“新組合”不斷代替“舊組合”的過程。從創新的經濟學解釋中我們不難看出,經濟學意義的創新主要是指營銷創新,即企業在營銷管理的過程中,對于新的營銷觀念、營銷組織和技術的導入和應用。德魯克為營銷創新的研究開啟了方向,他對營銷創新作了進一步闡述,主張創新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定義。從供給的角度來說,創新是改變廠商資源的輸出,而從需求的角度來說,創新則是改變資源所給予消費者的價值和滿足??梢钥闯觯卖斂藢⑸鐣r值作為創新的重要特征。這種價值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就是創新應為企業與消費者雙方帶來利益。2營銷創新的內涵及國內外營銷創新綜述營銷創新中所提的“營銷”僅指營銷策略組合活動本身,即企業將產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交易活動。經營者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把握市場的潛在贏利機會,重新組織營銷各個要素,建立起市場競爭力更強的市場營銷系統,從而推出新產品、開辟新市場的綜合經營活動過程。
國外對營銷創新紛紛提出不同的概念,形成不同的理論。西奧多•萊維特提出“全球營銷”的思想,舒爾茲提出整合營銷,芭芭拉•本德•杰克遜則強調關系營銷的重要性,桑格菲特的研究進一步認為,營銷創新作為戰略創新的一部分,是一種企業能力,這種能力表現為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削弱競爭對手和為所有利益相關人創造新的財富。
我國對營銷創新問題的研究,已從單純的理論學習階段步入全面創新和拓展時代。如李丹儀提出“建立市場營銷創新體系”、劉永安“談企業的營銷創新”、常永勝、王國欣“略談新經濟時代營銷創新與應用”、趙靜杰、楊剛“論新經濟時代企業市場營銷創新的問題”,等等。然而,由于缺乏對西方營銷理論應用于中國實踐的有效的探索,缺乏中國營銷理論創新的嘗試,這些論文沒有實現現代營銷理論與中國國情的有效整合,找出我國企業營銷創新的途徑。
2中國企業營銷的主要困境
2.1缺乏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
由于營銷理論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而且至今中國的大部分學者從事的仍是翻譯和傳播的工作,對中國本土企業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只能簡單地套用其他國家企業的營銷策略,因此會出現文化上的不適應和不相容。如果只是簡單套用其中的營銷策略,那么必將導致營銷發展的低水平同質化。
2.2營銷策略單一
總體營銷水平的同質化直接導致了中國一些企業營銷策略的單一性。在中國,不僅是手機行業,還包括家電、汽車、乳制品等許多行業,價格是最為常見的競爭手段。仿佛為了追求市場份額和銷售量,價格和促銷就是國內企業的唯一策略。在價格戰中,中國企業利潤在流失,實力在削弱。
2.3對企業發展缺乏長期規劃
無論從哪方面來說,營銷管理都屬于企業經營活動的一部分,因為一個好的營銷戰略必須建立在企業的長期規劃和目標之下。而現在,多數的中國企業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多數的經營者對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不明確,更有甚者只重視短期利益,而放棄長期發展的打算,這些都不利于企業的營銷活動。
2.4缺乏創新精神
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企業營銷的失敗是“創新”的失敗。這里的“創新”是多方面的,不僅指產品,還包括營銷策略、實踐精神等諸多方面。在產品上,中國的企業不注重技術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在營銷策略方面,中國企業只簡單照搬書本或者別人現成的東西;在實踐精神上,中國企業害怕失敗,不敢冒險。時代在發展,所有的東西都在更新,消費者也在變,沒有“創新”就沒有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3中國企業營銷創新的途徑
3.1研究競爭對手
仔細研究競爭對手是企業快速成長的要訣。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企業能夠發明全新的產品,絕大多數的企業只是在研究競爭對手的基礎上改進并延續他人的創意。蘋果的Ipod并非第一款MP3播放機,它之所以在2007年下半年至今的一段時間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主要是蘋果公司對其充分融入了新的特色,使其具有創新性。百事可樂公司對于可口可樂的研究也是如此,可口可樂是領跑者,百事可樂是跟隨者。作為跟隨者,百事可樂總要多付出一些,百事可樂深知可口可樂的深度分銷的模式就是自己要沿襲和依照的模式。據此,百事可樂經常不惜雙倍的價錢去爭取一個零售終端,因為百事可樂知道,只有這樣,自己才不會落后。因此,仔細研究競爭對手是企業營銷創新的第一步。
3.2模仿但不竊取產權
模仿幾乎是新興市場不可避免的通病,尤其對中國市場來說,模仿幾乎無處不在。如同盜版問題,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他人知識產權的一種侵害。現在提到仿造其他品牌,更多的是指模仿該品牌的外觀。另外,模仿也不完全等同于盜版,就如同合法仿造與非法仿冒之間還是有區別的,雖然他們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明朗。但在這個灰色地帶中,核心技術的作用是相當關鍵的。在這個方面,奇瑞QQ的例子比較突出。奇瑞承認該轎車與通用汽車雪佛萊的外形相似,但卻稱自己從Matiz中合法獲得了產權,更重要的是奇瑞使用的是自己的品牌和技術。模仿其實在任何國家的市場都會存在,關鍵是企業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掌握自己的生產技術和產品要訣,并根據消費市場的特征,把他人的某些東西為我所用,這是模仿與仿造的根本區別。3.3購買技術和創意
公司可以從外部買入專門技術和創意來幫助其開發新產品,而不是單單依靠公司內部的人才。其實,這種例子也很多。例如,制藥公司從生物技術初創公司購得新藥的產權,大型軟件公司則購并小的軟件公司。這不僅為其提供了產品開發的創意,而且使其獲得了專門技術。索尼公司生產第一款袖珍收音機的時候,就是從西電公司獲得了助聽器晶體管的使用許可證。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從零做起,更多的公司可以將現有的成果與自己的創意相結合,也許他們并不擅長做研發,但他們可以將已有的研發成果進行商業化利用,從而幫助自己生產出新產品。因此,從外部購買技術和創意也不失為企業開發新產品時可以利用的方法。
3.4強化系統整合的營銷思維,完善企業營銷結構
所謂系統整合的營銷觀,就是指企業不能就營銷論營銷,要將營銷放到企業整體的經營框架與營銷環境中進行統一思考和把握。系統整合營銷觀的缺失,導致我國企業在營銷競爭中出現了太多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如2003年手機行業中的新貴——迪比特,憑借一款性價比極高的產品5688在激烈競爭的手機行業中殺出一條血路。在2003年9、10月份的銷量高峰期,銷量達到每月70萬臺。當時迪比特采取了“區包”的渠道模式,給予經銷商較大的利潤空間,并且充分利用自身產品優越的性價比,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收益。但是在2004年,迪比特卻出現了大額虧損,曾經所向披靡的“區包”模式風光不再,問題出在哪呢?如果我們對最近幾年迪比特的“渠道模式”進行一下簡要回顧的話,就會發現迪比特陷入了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營銷陷阱,只在渠道本身做文章,卻看不到渠道背后存在的根本問題。對于自身究竟適合何種渠道戰略,迪比特缺乏深入、理性的市場思考。這是迪比特在手機市場上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深刻反映出企業系統整合營銷觀的缺乏。因此,營銷的創新,要強化系統整合的營銷觀。持續而深入的營銷思考,對于企業形成科學的營銷思維、實施正確的營銷行為至關重要,有助于企業對營銷資源約束、營銷目標、營銷發展框架等問題做出基于市場的判斷,對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及時修正,進而保證“營銷列車”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高效行進。持續、深入的營銷思考機制,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在企業內部營造濃厚的營銷氛圍,形成真正的營銷創新;第二,企業要將營銷思考引向深入,營造一種學習型的營銷文化。
參考文獻:
[1]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4.
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服務業,全面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水平。旅游咨詢服務屬于新型服務業,是旅游服務的高級形態。其營銷效果的優劣直接影響旅游經營績效。為有效贏得市場競爭,旅游咨詢服務需要科學制定營銷策略。文章基于4P和4c辯證統一中的4R為理論依據研究市場化的旅游咨詢服務的營銷策略。
關鍵詞旅游咨詢;服務;營銷
一、旅游咨詢服務的現狀
傳統的旅游咨詢服務是政府主導的旅游服務推展模式,主要起到窗口宣傳和信息提供的作用,以展示區域性旅游業的發展,如推介旅游線路、景點等旅游產品;通過現場接待咨詢、熱線電話咨詢、多媒體電腦自助查詢、旅游圖書閱覽查詢以及互聯網網站咨詢等開展定點和網絡咨詢;旅游救援、投訴受理等被動式服務。國內旅游咨詢服務的運營以兩種情況為主:一是由政府旅游管理部門或其相關機構單獨營運;二是由政府旅游管理部門或其相關機構與旅行社聯合經營,后者居多。而屬于新型服務業的旅游咨詢服務的經營實體是完全市場化的企業,是旅游咨詢服務的高級化,主要以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方案、旅游規劃咨詢、旅游經營診斷等智能化知識服務為核心業務,其突破了事業性或公共服務提供型的經營運作模式。
目前,我國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咨詢服務的供應方是從事咨詢業務的各種咨詢公司。約4000多家,從業人員近13萬人。國外專業性旅游咨詢或主要業務為旅游咨詢服務的企業已有近10家進入中國。這些旅游咨詢服務公司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外國知名咨詢公司。其從業人員素質較高,有強大的組織網絡和資源庫支持。收費高,是高端旅游咨詢服務市場的主體,占有高端旅游咨詢服務市場份額的60%以上。第二層次是國內比較成型的旅游服務咨詢公司。這些公司構成國內旅游咨詢服務的主力,占有市場份額70%左右。第三層次是近年來新成立的旅游咨詢服務公司,為數眾多,業務量小,總體上占有市場份額約20%左右。
我國旅游咨詢服務的市場需求狀況可以概括為:有效需求不足,潛在需求巨大。2007年我國旅游咨詢服務收入約為20.16億元,但旅游咨詢服務公司大多靠政府補貼維持基本運作、造血能力低、沒有明晰的盈利模式,因服務提供的數量和質量不足而步履艱難。
二、影響旅游咨詢服務提供的因素
1環境因素
旅游咨詢服務企業在向客戶提供旅游咨詢服務前要考慮旅游咨詢服務需求方的基本需求水平、經濟能力、時間成本;研究確定企業提供旅游咨詢服務應具備的外部制約條件:政府規制、技術變革、政治和法規變化、競爭態勢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抓住機遇、消除威脅,做到有的放矢。
2服務對象要素
接受旅游咨詢服務的對象不同,那么提供的旅游咨詢模式和方案也不同。要明確旅游咨詢服務接受方的心理偏好、地域文化特質、對旅游咨詢服務期望特征、旅游組織的方式等;尤其對于接受旅游咨詢服務的企業,要明白其組織的目標、政策、程序、組織機構、制度等,根據其企業內部組織要素的不同,提供與之相宜的旅游咨詢服務和個性化方案。
3人際因素
旅游咨詢服務方案的實施涉及到相關部門人員,消費者作出旅游咨詢服務購買決策之前,會聽取各方的意見,如曾接受過旅游咨詢服務者,旅游咨詢服務購買的影響者,旅游咨詢服務的購買者、決定者,旅游咨詢服務質量監控者,不同的角色在旅游咨詢服務購買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要針對不同的角色制定相關對策。
三、旅游咨詢服務營銷策略研究
傳統的市場營銷策略主要是4P策略,即產品策略、定價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在傳統營銷理論的基礎上,西方營銷學者提出了以消費者欲望和需求、消費者欲望和需求的滿足成本、購買的便利條件及溝通為四個營銷要素組合的新理論——4G理論,其核心是強調旅游咨詢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雙方在互動溝通中實現各自的利益要求。
4P與4C分別是站在旅游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均未能從系統辯證的維度兼顧旅游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均衡。針對這一問題,唐·E·舒爾茨提出了4R營銷新理論,闡述了一個全新的營銷四要素4R:關聯、反應、關系、回報。將其理念應用于旅游咨詢服務,就是側重于用更有效的方式在旅游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有別于傳統的新型關系。4R根據市場不斷成熟和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著眼于旅游咨詢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的互動與雙贏,體現和落實了關系營銷的思想。本文的旅游咨詢服務策略以4P和4C辯證統一的4R為理論依據。
1旅游咨詢服務產品策略
旅游咨詢服務市場競爭的根本在于客戶資源的競爭,而滿足客戶的需求是贏得客戶的關鍵。隨著旅游咨詢消費需求的日漸多樣化,提供旅游咨詢服務的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就必須能夠持續不斷地滿足旅游咨詢服務需求的變化,提供優于競爭對手并很難被模仿的獨特的旅游咨詢服務,以客戶的需要和要求為核心,而不是以旅游咨詢師為中心。
2旅游咨詢服務價格策略
服務的價格既是顧客非常關心的,也是服務價值的真實反映。價格是市場經濟的杠桿,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旅游咨詢服務提供機構在確定旅游咨詢服務的價格時,應以有益于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成本控制法為基礎,既要考慮企業的成本因素,又要切實地考慮到客戶的購買成本,包括消費者購買旅游咨詢服務的貨幣支出,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以及購買風險,做到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進行定價。從市場需求出發,以企業獲取利潤為前提,制訂旅游咨詢服務的最低價格、優惠價、標準價格,然后根據客戶信用等級、戰略性績效的大小等因素進行ABC分類管理,依次執行相應的價格政策。
3旅游咨詢服務提供的渠道策略
在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與消費者的關系紛繁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搶占市場的關鍵是與消費者建立長期而穩固的關系,從交易變成戰略協同,從渠道控制變成與客戶的互動。在相互影響的市場中,對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來說最現實的問題是如何站在客戶的角度認真地傾聽客戶的希望和要求,并及時答復和迅速作出反應,滿足客戶的需求。旅游咨詢服務營銷是一種BtoB、BtoC的營銷,高端的旅游咨詢服務作為知識產品,幾乎只能由旅游咨詢顧問來銷售,宜采用直接營銷的渠道模式。
4旅游咨詢服務促銷策略
以4P和4C辯證統一的4R為理論為指導的旅游咨詢服務促銷不是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對客戶的單向購買激勵,而是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基于企業本質的特性,以滿足客戶需求為指針,通過雙向交流溝通,謀求顧客與企業間的雙贏。追求適度利潤是旅游咨詢服務的動力源泉,對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來說,營銷的真正價值在于其為企業帶來短期或長期的收入和利潤的能力。因此,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在利用商函、宣傳單、廣告、網頁、電子郵件、座談會、展示等促銷載體進行促銷時,除了能讓客戶了解旅游咨詢服務的基本情況,還應讓客戶了解這些服務對滿足其需求的有效程度。同時,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應為客戶提供使用前、中、后的咨詢、培訓、指導等全程服務。
5基于旅游咨詢服務生命周期特征的營銷策略
旅游咨詢服務作為一種知識性的無形產品,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分別為導人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時期的營銷策略應有所側重。
(1)導人期的營銷策略
這一階段的營銷目標是使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旅游咨詢服務能在市場上獲得立足之地。由于新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剛進入市場,了解的人甚少,故此時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所開展的營銷活動應主要是進行大量的宣傳和廣告等促銷,讓潛在的客戶了解推出的旅游咨詢服務的特性,說服他們作出最初的購買嘗試。
(2)成長期的營銷策略
成長期的標志是旅游咨詢服務的合同量迅速增長,早期購買旅游咨詢服務的企業開始獲益,其他一些需要旅游咨詢服務的企業也開始跟進,旅游咨詢服務產品取得一定程度的市場認可,同時,其他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也開始進入,故此時的旅游咨詢服務營銷的重點已從不惜代價在市場上提供所需服務轉變為尋求旅游咨詢服務提供與成本之間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份額。以及建立和擴大市場知名度。為此,需要建立廣泛的客戶關系體系。確定基本服務和增值服務,形成一個基本的服務平臺,明確向顧客提供基本服務所承擔的義務水準。
(3)成熟期的營銷策略
該階段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也是旅游咨詢服務銷售的高峰期,因為一種旅游服務模式的成功往往會引來各種模仿的甚至超越的模式進入競爭,故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此時一般會盡力保衛自己的市場份額以獲取最大利潤額。為此,調整價格和服務提供就成為企業的一種標準戰略措施,其旅游咨詢服務的購買變得具有高度選擇性,營銷的重點是調整基本服務以提供獨特的增值服務,創造關鍵的優質客戶忠誠,建立強大的客戶關系聯盟體。
(4)衰退期的營銷策略
作為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盡管會盡量延長各種旅游咨詢服務的壽命,但每種旅游咨詢服務提供都有被市場淘汰的一天。在產品生命周期最后的一個階段,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面臨的選擇是:一方面。必須定位于繼續維持相應的一些旅游咨詢服務業務;另一方面提供的旅游咨詢服務模式被淘汰時,不至于冒更多的風險,此時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的營銷重點是為及時調整旅游咨詢服務模式提供關系保證。力??蛻舻臄盗考跋鄳暮献麝P系,順利實現旅游咨詢服務提供的周期性轉換。
6圍繞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強化內部營銷
(1)提升員工隊伍的素質。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制約著服務水平的提升。因此,要致力于對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的高層管理人員開展有關現代旅游服務營銷理念、知識、方法與技能的培訓,尤其是關系營銷的知識和方法方面的培訓,在企業中建立起服務意識和理念,建立起服務營銷。尤其是關系營銷的思想和觀念,為旅游服務咨詢師素質的提升,提供學習與再學習的機會。
(2)合理、高效地設計和組織旅游咨詢服務的標準化工作流程
旅游咨詢服務的標準化工作流程的設計和組織。既要從旅游咨詢服務企業的實際出發,又要考慮客戶的利益。一方面,要清晰、簡約;另一方面,要提高效率,減少成本。成立專門的旅游咨詢服務營銷策略實施與管理部門,建設好旅游咨詢服務營銷團隊,確保旅游咨詢服務營銷策略的實施,優化旅游咨詢服務營銷工作計劃,方案的制定,策略控制、調整、實施過程中的資源配置。
(3)服務方式靈活,滿足客戶的差異性需求
服務方式靈活,就是要能夠根據客戶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提供靈活的特色服務;聯合具有異質提供的旅游咨詢服務提供商,開展協同旅游咨詢服務。或者在旅游咨詢服務的業務超飽和時,實施有控制的合同外包。
論文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就業;服務營銷
隨著我國研究生擴招相關政策的出臺,碩士研究生數量逐年遞增,據統計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47.44萬人,較上年增加了2.3萬人,畢業碩士生33.46萬人。2011年全國計劃招收碩士研究生49.5萬人,增幅4.9%。一方面是研究生的擴招,另一方面就業市場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用人單位需求相對平穩,一些熱門政府部門、學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上升到博士,而不少企業傾向于招聘技能型人才,出現了碩士學歷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再加上研究生就業地區的不平衡,使得研究生的就業市場成為買方市場,就業壓力問題日益凸顯。研究生就業壓力的增大,使得高校研究生就業工作面臨新挑戰,如何加強和改善高校碩士研究生就業工作過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適切性與實效性,已經成為了高校就業工作中的新問題。
一、高校碩士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新問題
在我們對鎮江地區各大學近600名碩士研究生做的有關就業的調查中,有超過70%的研究生認為有就業壓力,76%的碩士生認為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就業信息提供不完善,從而給碩士生就業造成了較大困難。超過60%的研究生存在就業觀念不適當、缺乏職業規劃、擇業認知偏差、職業心理素質偏低等問題。從研究生在就業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可以看出,當前研究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存在著許多不能適應工作對象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問題。
1.高校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未形成良好的長效機制
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實現良好就業。就業指導與服務是一個過程,具有連續性、長效性及全員性的特點。但目前不少高校片面地認為碩士生順利就業是不成問題的,就業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本科生方面,對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重視程度還不高。受人力、時間、精力的限制,大多數停留在畢業研究生的應付性、援就業指導和過程管理層面,就業指導不夠深入,浮于表面,常常處在被動應付和“臨陣磨槍”的局面。而真正從生涯輔導理念出發,對研究生進行全過程職業生涯規劃的高校非常少。
2.高校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的內容與研究生的個性化服務需求難以對接
目前高校未深入實際去調查碩士生就業市場,沒有認真剖析碩士生的就業需求和就業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大多停留在政策指導、簡歷制作、面試技巧、心理調適等統一化、標準化的指導上,就業指導與服務模式和內容形式單一性,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缺乏創新,與研究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個性化需求有差距。例如,雖然目前高校都引進了職業測評軟件,但由于各種原因,對研究生職業測評結果的解釋,只停留在表面的籠統分析上,缺乏個性化地針對研究生的性格要素、能力、職業生涯、事業發展等問題進行具體的指導。
3.高校、用人單位和研究生之間還未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高校職能部門與研究生之間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
在不少高校的就業工作中,面對用人單位和研究生更多的是承擔一個“中介”的角色,缺乏基于共同利益上的,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系。同時,不少高校缺乏專門的研究生就業信息交流平臺,研究生獲取有效就業信息的渠道也不夠完善,碩士生在獲取就業信息上存在著不對稱。
二、高校研究生就業工作中引入服務營銷理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大學表現為教育服務的提供者,高校就業工作中所包含的就業政策解讀、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供就業信息、舉辦各種校園招聘會、簽約以及派遣服務等等是教育服務的內容之一,具備鮮明的服務特征。從就業工作的對象看,主要是兩個:學生和用人單位。高校對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及服務,幫助學生達到其就業期望,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滿足其對畢業生的需求,二者都是高校的顧客。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在大學教育活動中,高校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純粹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而表現為交換關系、消費關系、契約關系等等,這種關系的嬗變使得高校的教育服務活動具備了市場化的特征。而對用人單位,高校的就業工作實際上就是開展市場營銷的過程,具備市場營銷的特征。這一切都使得將市場營銷理論應用于高校就業工作具有可行性。
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經歷了更長的學習生涯、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金錢,有著更高的就業期望。但由于大多數研究生是直接由本科階段直接進入研究生教育的,反而比本科生缺乏實習和社會求職經驗,加上研究生學習周期短,畢業前學位論文答辯壓力大,在面對就業市場的壓力時,更迫切地希望高校能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服務。此外,在就業市場上招收研究生的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更高,也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務。面對客戶更高的需求,目前高校研究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現狀并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因此筆者認為在高校研究生就業工作過程中積極引入相關市場營銷學的理論和方法,改善工作過程管理,有助于解決研究生就業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提高研究生就業工作實效性,服務營銷理論的引入顯得十分必要。
服務營銷是在充分認識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為充分滿足消費者需要在營銷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動。從服務營銷觀念理解,消費者購買了產品僅僅意味著銷售工作的開始而不是結束,作為產品(服務)的提供者關心的不僅是產品(服務)的成功售出,更注重的是消費者在使用(享受)產品(服務)的全過程的感受??梢?,服務營銷的核心是服務理念,強調工作過程中把滿足顧客的需要和顧客滿意作為目的。對高校而言,就業工作中鮮明的服務特征,使得高校必須正視研究生和用人單位的顧客角色,以其需求和滿意度為導向,在就業工作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管理理念,變“單純的管理”為“管理服務相結合、強調服務”,通過在就業工作過程中滿足二者的需求來提高工作質量。
三、服務營銷理念在高校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中的應用
為了有效地利用服務營銷理念改善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高校應針對研究生就業工作的特點,在工作過程中采取服務市場的細分、服務差異化、有形化、標準化、關系營銷以及服務品牌等措施,改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質量,滿足研究生的就業需求,來緩解研究生就業過程中的壓力問題,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1.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市場的細分
研究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主要面對研究生和用人單位兩個市場。首先,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研究生人群在接受服務時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就業市場上也有著不同的表現。其次,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和不同類型的用人單位,對研究生的需求不一樣。因此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和教師應該認真剖析碩士生的就業需求和就業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研究生人群應用不同的工作策略,提倡個性化指導與服務。尤其是針對部分就業有一定困難,就業壓力較大的研究生人群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其就業,達到緩解就業壓力的目的。同時,還要充分調研碩士生就業市場,采集用人單位信息,尤其是研究生先后就職的各單位的特點和對人才的需求信息等,通過梳理數據,了解各單位對人才需求情況,確定重點用人單位(需求大戶),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2.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差異化
服務差異化的目的是突出自身優勢,提高競爭力。實施研究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差異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結合學校的辦學優勢和依托的行業背景,在就業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加強對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的宣傳,突出優勢和特色,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樹立起學校的特色形象,加深用人單位的印象,以優勢和特色專業帶動其他專業就業工作的發展;加強和背景行業內用人單位的聯系與合作,建立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等。
其次在就業工作中調查和了解研究生與本科生在就業需求、自身特點等方面的不同,有針對性、創造性地開發針對研究生,有別于本科生的就業服務項目。研究生在就業期望上更重于“質”的提高,而不只是滿足于有一份工作,同時研究生的教育周期短,學業壓力大。因此,在研究生的就業工作應該將職業生涯輔導與研究生的培養結合,從研究生入學開始,圍繞研究生的職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注重研究生的學術性和實踐性的統一,為研究生提供高校到社會的角色轉換空間,如建立研究生的職業實踐區、創新和創業孵化基地等。通過滿足研究生的高質量就業的需要,以達到緩解其就業壓力的目的。
3.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有形化
服務有形化是指借助服務過程中的各種有形要素,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服務產品盡可能地實體化、有形化,讓消費者感知到服務產品的存在、提高享用服務產品的利益過程。在研究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中主要有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將研究生就業服務工作有形化。包括就業服務設施軟硬件建設,如設置研究生招聘專用場地,建立研究生專用的就業服務信息平臺,購買職業測評軟件對研究生進行職業傾向和能力測試,開展針對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輔導、就業指導講座、就業心理輔導等等,通過有形的設施和規范化的活動,變無形服務為有形服務,增強研究生對就業服務的感知能力。
二是研究生就業服務環境的有形化。服務環境主要是指高校提供服務和學生享受服務的具體場所和氣氛,是教育服務產品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為此,高校應提供研究生就業服務工作的專門場地,包括用人單位招聘場地、研究生接受就業服務場地等;通過公告、指導手冊等形式向研究生宣傳相關就業工作制度和政策;結合各種類型的就業指導活動加強研究生就業服務工作的氛圍建設等。使得研究生能通過環境和氛圍感知高校在通過就業指導服務來幫助其就業,緩解其面對激烈就業環境的壓力。
三是就業服務提供者的有形化。高校就業服務提供者主要是指在就業服務工作中直接與學生接觸的教職員工,包括就業指導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和負責研究生學生工作的老師。其所具備的素質和性格、言行以及與研究生接觸的方式、方法、態度等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就業服務的效果和目標的實現。為了保證服務營銷的有效性,高校應該對就業服務工作隊伍進行就業服務標準化的培訓,讓他們了解高校所提供的就業指導服務內容和要求,掌握工作的必備技術和技巧,以保證他們所提供的就業服務工作與學校的預期目標相一致。
4.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標準化
作為教育服務產品,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不僅僅是靠人員,還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技術設施和技術條件,因此這為高校就業服務質量管理和服務的標準化提供了條件,高校應盡可能地把這部分技術性的常規工作標準化,以有效地促進就業服務工作質量的提高,具體做法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慮:
(1)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從方便研究生和用人單位出發,改進就業工作程序,制定常規工作的標準化流程和規范,使之合理化和規范化。
(2)制定要求內容合理、可操作性強的就業工作規章制度,以引導、規范研究生和用人單位在就業工作過程中的行為,使之與國家及地方相關規定和高校就業工作的規范相吻合。
(3)改善就業服務工作設施,規范工作環境中的各種標志和宣傳標語,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上墻公示等,使研究生和用人單位能直接感受到高校工作的規范化。
(4)規范就業服務工作提供者的言行舉止,尤其要營造讓研究生感到賓至如歸的就業服務工作環境和氣氛,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服務生產和消費。
5.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關系營銷
所謂關系營銷,是企業與顧客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建立、保持并加強合作關系,通過互利交換及共同履行承諾,使各方實現各自目的的營銷方式。關系營銷是保持研究生就業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5]
對于研究生,高校應在就業工作中通過各種方式在高校與研究生之間建立起平等互信的良好關系,提升研究生對高校就業服務工作的認知度,讓研究生充分認識到就業服務工作的重要性。積極邀請優秀畢業研究生返校參觀、座談和開設就業講座,指導本校學生就業擇業,利用往屆畢業生的口碑作用,樹立在校研究生的就業信心,降低研究生對就業前景未知的壓力。
對用人單位,高校應注重建立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系。一是加強信息建設工作,建立就業信息管理系統和已畢業研究生(校友)動態數據庫。采集用人單位信息,包括研究生先后就職的各單位的名稱、性質和規模、業務特點、對人才的需求信息等。通過梳理數據,確定重點用人單位(需求大戶)。二是通過定期回訪用人單位,了解其對本校畢業生的反饋與要求,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和管理過程進行改進;和用人單位,尤其研究生需求量大的單位加強產學研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關系。同時,可運用原有老客戶對本校畢業研究生的良好評價作為有形展示減少潛在顧客聘用我校畢業生所感到的風險。三是邀請研究生校友返校參觀、座談、作就業講座、指導本校學生就業擇業,同時鼓勵其向所在單位推薦母校畢業生。用人單位與學校建立起來的友好關系會使該用人單位在每年的人才招聘會上都有很高的簽約率。這種友好的關系,也讓在校研究生不發愁“嫁”不出去,減輕其壓力。
6.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品牌意識
論文關鍵詞:錢包份額,形成機理,影響因素,文獻綜述
收稿日期:
楊志勇(1985-),男,山東陽信人,東華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聯系方式:Email:cyfx311@126.com
電話:15121032402
郵寄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號東華大學182號信箱,200051
錢包份額研究:綜述與構想
摘要:錢包份額作為一種提升關系營銷績效的有效手段在實業界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在西方學術界也已經研究多年。然而我國學術界對錢包的關注才剛剛開始。全面梳理與總結西方學者有關錢包份額的研究成果,不僅能夠為我國錢包份額方面的后續研究構建理論基礎,同時能夠指導我國企業的營銷實踐。文章首先對錢包份額的定義與提出、錢包份額形成機理和影響因素、錢包份額的作用與應用研究等方面對國外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評述,在此基礎上,對錢包的未來研究提出構想。
關鍵詞:錢包份額;形成機理;影響因素;文獻綜述
錢包份額的研究相比較與市場份額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才出現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研究。但隨著營銷理念從產品營銷向關系營銷的轉變,錢包份額在客戶關系管理與維系以及盈利性方面的貢獻日益受到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重視與推崇。國外對于錢包份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錢包份額的定義與提出、錢包份額形成機理和影響因素、錢包份額的作用與應用研究等方面。本文也主要從上述角度全面梳理與總結西方學者有關錢包份額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研究構想。
1、錢包份額的定義與提出
營銷學界對于錢包份額(SOW,ShareofWallet)的明確定義是由Peppers和Rogers于1993年提出的,又稱顧客份額(customershare或shareofcustomer)。它是指一家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在一個顧客該類消費中所占的比重。他們認為,應該用錢包份額所帶來的長期收益即顧客生涯價值來衡量企業的績效水平。Griffin(1995)針對企業追求市場份額思路提出了錢包份額的概念,認為錢包份額就是指一個企業為某一顧客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占某個顧客總消費支出的百分比。上述兩者之間基本理念相同,但在錢包份額的基數確定上存在分歧,相比較而言前者定義更具有實際意義。
與上述學者將錢包份額和顧客份額等同不同,Storbacka(2001)將顧客份額劃分為錢包份額、情感份額、思想份額等三個層次,其中錢包份額是顧客的主品消費額和關聯消費額,給企業貢獻顧客購買價值;情感份額是顧客對企業的心理依戀,給企業貢獻顧客信息價值和顧客在口碑價值;思想份額是顧客對企業的價值觀認同和尊敬,給企業貢獻顧客知識價值。這一理念的提出在更加明確錢包份額的同時也從廣義顧客份額的角度為錢包份額的提升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鑒之處。
英國營銷學者Sasser(1995)通過對樣本企業的數據分析就發現,顧客忠誠比市場份額對企業的贏利能力及成長影響更大。與市場份額站在賣方立場上將顧客看成沒有個性的群體不同,錢包份額從買方需求的角度出發將顧客看做是個性化的不同群體。
HeinzK.Stahl(2002)等人更是通過研究發現了錢包份額的衍生價值——學習效應,即企業與顧客構建深度的顧客關系有利于企業發展檢驗、精確其有關市場環境(競爭者、客戶、渠道、供應商等)、技術、商業過程及其趨勢的各種類型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將有助于企業提高市場預測的準確性、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和發現新的市場機會,這是市場份額難以做到的。基于市場份額對成本和未來的不完全考慮和反映,Griffin(1995)建議用顧客份額取代市場份額。Zeithaml(2000)在其文章中指出:錢包份額觀念的流行程度正在逐漸增加。
2、錢包份額的維度與影響因素
2.1錢包份額的維度與作用機理
對于錢包份額的維度、形成機理和影響因素研究也是關注于此領域的學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的問題。但是對于錢包份額的形成機理問題,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理解分歧甚大,主要反映在錢包份額形成的決定因素上。有的學者認為顧客份額的形成是內生性的,即顧客本身的內在需要;而有的學者認為是外生性的,即外部環境的誘惑引致;也有的學者認為是內生性與外生性兼具的,但至今顧客份額的形成機理“對于研究者們仍舊是一個謎”(Oliver,1996)。
將顧客份額與錢包份額進行細致劃分的Storbacka對于顧客份額的影響因素也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其觀點也較具有代表性。Storbacka認為,錢包份額盡管給企業直接貢獻利潤,但如果沒有情感份額和思想份額的支持,錢包份額會降低,難以持久獲?。磺楦蟹蓊~深化了顧客對企業的認識,給錢包份額提供情感保障和思想份額的形成奠定意識基礎;思想份額是顧客份額的最高層次,顧客已經與企業結成“協作、雙贏和共生”的合作伙伴關系,錢包份額只是思想份額的產物而已。對于企業來講,營銷范式由交易營銷向關系營銷轉變的實質就是要將營銷的著眼點由錢包份額向情感份額、思想份額轉變和升級,注重企業與顧客之間基于承諾和信任的“心理契約”的構建,發展互信互利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顧客關系獲取盈利和競爭優勢。
2.2錢包份額的影響因素—顧客滿意
國外的研究表明,企業營銷和服務策略的實施是通過影響顧客滿意度和顧客忠誠影響企業的長期經營狀況的。因此與顧客管理相密切的研究是顧客滿意及其影響因素及影響結果,例如顧客滿意的前置變量包括顧客期望、感知質量和感知價值,顧客滿意的結果變量包括顧客忠誠和顧客口碑等(Anderson&Sullivan1993;Fomell1992)。早期研究關注于顧客滿意的形成過程,最近研究著眼于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之間的關系,對于錢包份額的研究也包含其中。
已有研究發現,為了增加顧客對于某一品牌消費的錢包份額,經理人員關注與提高顧客的滿意水平。Rust(2002)對于通過顧客滿意度提高顧客對于某一品牌的錢包份額的邏輯進行如下表述:顧客滿意和喜悅對于顧客維持和顧客忠誠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最終的結果是使顧客維持更長時間,得到更高的顧客錢包份額。FabriceClerfeuille,YannickPoubanne(2002)研究了服務元素引發的顧客滿意對錢包份額的貢獻。AnneW.Mgi(2003)從光顧份額和購買份額兩個角度研究了顧客滿意、消費者特征和會員卡對于錢包份額變化的影響。
對于兩者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也被學者所不斷重視,一些研究發現顧客滿意感對客戶份額的增加產生了顯著的積極影響(Kim,W.,etal.,2009)。而顧客滿意感對于錢包份額的研究涉及到了對于過去價格(pastprice)(Mittal,Kumar,andTsiros,1999)、現在價格(currentprice)、現有服務(currentservice)等方面滿意感。BruceCooil等(2007)研究認為滿意度的變化與錢包份額呈現正相關。最初滿意度水平和假定滿意度變化的百分比對于錢包份額的變化有顯著影響。
具體到各個行業來看,研究人員發現在車隊運輸業(Keiningham,Perkins-Munn,etal.2005)、零售銀行業(Baumann,Burton,andElliott2005)、金屬加工業(BowmanandNarayandas2004)、以及食品雜貨零售業中滿意度對于錢包份額的積極影響。但目前為止這一研究尚存在爭議之處,有學者研究發現顧客滿意對于解釋顧客份額變化起到的作用是相當有限的。Bowman&Narayandas(2001)在其對食品雜貨店品牌研究中發現滿意對錢包份額效應是二次性的。PeterC.Verhoef等(2003,2008)研究認為顧客滿意對顧客份額發展的影響不顯著。
2.3錢包份額的其他影響因素
對錢包份額感興趣的營銷學者對于顧客滿意以外的影響因素也給予和高度關注。PeterC.Verhoef(2003)有效認同對于顧客份額發展的影響有正向影響作用。Kim,W.等(2009)研究發現發現顧客介入程度和感知品牌差異性增強了品牌偏好對顧客份額的影響作用。已有研究證實在B2C情景下慣性效用是影響客戶忠誠行為的重要因素[28]。JennyvanDoorn&PeterC.Verhoef(2008)將過去的顧客份額進入研究模型,并且與以往研究不同,他們發現過去份額對現在顧客份額的影響是非線性的。Kim,W.等(2009)研究則證實慣性作用對于顧客份額有正向作用。相關學者對于顧客份額的其他影響因素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證。主要包括:顧客介入程度、感知品牌差異性、轉換成本、消費習慣、客戶關系管理、感知風險、忠誠項目(會員卡、回報計劃)、價格公平性、年齡、性別、總購買量、個性特征、購物導向等等。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對顧客份額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學者的主要觀點見表1。
表1錢包份額其他影響因素
因素
效應
來源
慣性效應
內在慣性因素對錢包份額有正向影響
過去錢包份額對現在有正向影響
Rust,Lemon&Zeithaml (2004); Verhoef (2003);
Jenny van Doorn & Peter C. Verhoef(2008)
認同感
零售業中的顧客認同與錢包份額呈正相關
Macintosch&Lockshin (1997); Verhoef (2003)
年齡
年齡與顧客錢包份額負相關
East et al.,(1995); East, Hammond, Harris,& Lomax (2000); Mgi(1999)
收入
收入對于滿意和錢包份額關系弱向調節
Bruce Cooil等(2007)
總購買量
總購買量與錢包份額呈正相關性
Knox& Denison (2000)
客戶關系
零售關系質量與錢包份額呈正相關
關系強度、時間長短與錢包份額呈正相關
忠誠顧客獎勵計劃與錢包份額呈正相關
直接郵件積極影響錢包份額
De Wulf, Odekerken-Schrder&Iacobucci (2001)
Verhoef (2003);Kim, W.等(2009)
Verhoef(2003);Lars Meyer-Waarden(2007)
Verhoef (2003)
轉換壁壘
社會轉換成本、利益損失成本和過程性成本對錢包份額有正面影響。
Kim, W.等(2009)
購買傾向
多樣性購買對于顧客份額具有負面影響
經濟性購買傾向與錢包份額負相關
Kim, W.,等(2009)
Anne W. Mgi(2003)
競爭性因素
替代選擇的吸引性與錢包份額負相關
Kim, W.,等(2009)
零售環境氛圍
通過顧客功利性或享樂性價值觀影響錢包份額
Barry J. Babin Jill S. Attaway(2000)
價格公平感知
價格公平感與錢包份額呈正相關
Jenny van Doorn & Peter C. Verhoef(2008)
危機事件處理
危機事件對消極影響錢包份額,但是消極事件的積極處理能給錢包份額帶來積極影響
Jenny van Doorn & Peter C. Verhoef(2008)
品牌偏好
品牌偏好與錢包份額呈正相關,顧客介入程度與品牌感知差異對上述關系有正向調節作用
Kim, W.等(2009)
競爭性因素
來自競爭對手的吸引對錢包份額帶來負面影響
Rex Yuxing Du等(200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錢包份額的作用與應用研究
3.1錢包份額與盈利性
已有研究表明,錢包份額是客戶滿意度與利潤的中介變量。關注于此領域的學者已經揭示了錢包份額與贏利性的關系,Garland(2004)考證了錢包份額對客戶贏利性的預測能力,發現兩者有很強的相關性。Reinartz等(2005)的研究表明,錢包份額對客戶保持和贏利性有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單一客戶關系的價值無法進行量化時,錢包份額已經成為贏利能力的替代指標。在此基礎上,增加現有維持顧客的盈利收入和在顧客同類消費中占有更大的份額成為Coyles&Gokey(2002)、AnneW.Mgi(2003)、Perkins-Munn(2005)等學者的關注焦點。
另外,有學者已將AndersonandMittal(2000)提出的滿意度-利潤價值鏈進行了概念界定并給出了操作化定義(Bowman和Narayandas,2004;Keiningham,Aksoy和colleagues,2005)。這一鏈條通過滿意度--錢包份額—收益—利潤將滿意度和顧客維系聯系起來。上述關系中錢包份額對客戶維系的替代也被Perkins-Munn和colleagues’(2005)研究中進一步得到證實,研究發現兩者高度相關
3.2錢包份額與顧客忠誠
早期研究文獻中,行為忠誠僅反映在顧客維持率(或重購)上,對于錢包份額的關注隨著關系營銷發展逐漸被學者重視起來。Jones等(1995)認為,錢包份額是衡量客戶價值的重要指標,更是評價客戶忠誠的關鍵性指標,進一步指出客戶忠誠最終衡量的是錢包份額。盡管上述說法有些過于夸大,但由于顧客份額不同于作為前因變量的其他忠誠衡量方法(Oliver1999),經常被研究人員用作忠誠行為研究的操作手段(例如,Bowman,Farley,andSchmittlein2000;BowmanandNarayandas2004;BrodyandCunningham1968;Cunningham1956,1961;Wind1970)。
麥肯錫公司的研究也支持了由顧客維持到錢包份額轉變的觀點。顧客份額的增加正是從關系發展的角度衡量客戶行為的主要變量,同時在相關研究中,客戶的重復購買與其顧客份額的增加也正是衡量關系營銷與客戶關系管理成效的主要指標。Reichheld(1996)和Hoekstra等(1999)將顧客份額定義為客戶關系管理中的重要指標,Zeithaml(2000)也把錢包份額作為影響客戶保持的4個因子之一。
CoylesandGokey(2002)發現錢包份額和顧客維持的提高對于公司價值增加十倍于僅僅關注于顧客維持本身。提升客戶份額需要不同于促進客戶重復購買行為的營銷策略。最近Coyles和Gokey(2002)以及Verhoef(2003)的研究中將顧客份額作為行為忠誠的子變量,Cooil等(2007)將顧客份額成為行為忠誠的一種測量手段,以錢包份額的測量結果和態度忠誠一起衡量評價顧客忠誠。Perkins-Munn和colleagues(2005)研究發現顧客維系與錢包份額高度相關并且態度滿意與兩者之間的關系存在相似性。
在顧客份額的應用研究方面,不同的學者也結合相關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Bowman&Narayandas(2001)對單一產品類別中某一品牌所占的顧客份額進行了研究,PeterC.Verhoef(2003)則研究了多種不同服務類別中所占的顧客份額。Keiningham等考察了電子商務B2B領域的錢包份額,顯示態度忠誠與錢包份額并非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另外相關研究還涉及到了酒店、零售、金融等相關行業。
4、評述與研究構想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在錢包份額的定義與提出、錢包份額形成機理和影響因素、錢包份額的作用與應用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豐碩成果,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錢包份額與關系營銷理論,同時也為業界的客戶關系管理和營銷實踐提供了指導。同時也應該看到與市場份額相比錢包份額研究和應用仍存在很多有待于補充和完善之處,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加以分析,以期對這一問題后續研究起到一定借鑒和參考。
4.1錢包份額的界定與衡量
目前關于錢包份額理論界定主要有Peppers、Rogers和Griffin兩種不同基數的劃分,不同學者在研究中引出這兩種定義時也存在分歧,如前文所述兩者之間基本理念相同,基于同類產品消費額為基數的狹義錢包份額,相比較而言具有實際意義。另外,消費者實際錢包份額也是一個消費者自身難以準確回答并得到有效答案的問題。目前運用的主要是運用被調查消費者自我評估某品牌產品在該類別產品消費金額比例的方法,這一方法相對簡單但是不夠準確并且易受消費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如何在以后的研究中對錢包份額進行界定并準確測定是實證研究者首要解決的問題。
4.2錢包份額影響因素與形成機理
已有研究對錢包份額識別出了一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素,但是各因素之間的作用關系以及影響路徑尚不明確,此外,是否存在其他的影響因素也有待進一步探索。比如盡管錢包份額的概念提出已久,目前仍缺乏對錢包份額本身及其與客戶忠誠度、滿意度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仍不夠充分。因此后續研究可以通過對實際消費者、企業營銷經理、專家學者等的焦點小組訪談和深度訪談,從營銷策略、品牌和消費者層面進行深度挖掘,以盡可能全面地識別影響因素,構建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概念模型并對其加以研究,以系統探討錢包份額形成機理問題。
4.3研究思路與方法
目前國外對于錢包份額的研究更多側重于對某一行業領域橫截面數據進行份額和研究。這一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有效對研究設計中相關變量進行測定,但是有學者指出采取橫斷式研究(cross-sectionalapproach)時滿意對績效的真實影響并不能真實表現出來(Bernhardt,Donthu,andKennett,2000),因此后續研究可以在前期橫向研究基礎上更多采用時間序列的縱向分析,以期更好揭示錢包份額的前置因素與后續影響問題。從而更為科學、有效地研究錢包份額的相關問題,以提高研究結論的普適性與可靠性。
參考文獻1 Peppers,Don,Rogers,Martha.The end of mass marke- ting[J]. Marketing Tools, 1995, 2(2):42-50.
2 Abbie Griffin and John R. Hauser Marketing Science, Vol. 12, No. 1 (Winter, 1993):1-27.
3 Storbacka.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eating Competitive Asvantage Through Win-Win Relationship Strategies[J].McGraw- Hill,2001,(12).
4 Jones TO, Sasser W E. Why Satisfied Customers Defect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73 (6):88-99.
5 Eugene.Anderson,Mary.Sullivan.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for Firms. MarketingScience.1993,2 (2):125—143.
6 Hoekstra, et al.The Customer Concept:The Basis for a New Marketing Paradigm. Journal ofMarket-focused Management, 1999, 4(1):43-76.
7 Zeithaml Valarie A. Service Quality, Profitability, and the Economic Worth of Customer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Learn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1):67-85.
8 Daniel E.Innis, Bernard J .La Londe. Modelling The Effects of Customer Service Performance onPurchase Intention in The Channel [J ] .Journal of Marketing–Theory andPractice , Spring 1994 , 45-59.
9 Fabrice Clerfeuille, Yannick Poubanne. Differences in the contributions of elements ofservice to satisfaction, commitment and consumers share of purchase: A studyfrom the tetraclass model Journal of Targeting[J]. Measure-
10 Anne W. Mgi.Share of wallet in retailing:the effec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loyalty cards and shopper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Retailing. 2003,79:97–106.
11 Kim, W., et al.. Contingency variables for customer share of visits to full-servicerestaura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9), doi: 10.1016 /j.ijhm.2009.07.003.
12 Bruce Cooil, Timothy L. Keiningham, Lerzan Aksoy, & Michael Hsu. A Longitudinal Analysis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Investigating the ModeratingEffect of Custom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Marketing[J]. Vol. 71 (January2007), 67–83.
13 Das Narayandas, Bowman Douglas. Linking Customer Management Effort to Customer Profitability inBusiness Market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4, 41(4):433-447.
14 Peter C. Verhoef.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Effortson Customer Retention and Customer Shar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Vol. 67 (October 2003), 30–45.
15 Jenny van Doorn & Peter C. Verhoef. Critical Incidents and the Impact of Satisfaction onCustomer Shar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72 (July 2008):123–142.
16 Bowman Douglas, Das Narayandas. Managing Custo-
17 Garland Ron.Share of Wallet’s Role in Customer Profitability[J].Journal of FinancialServices Marketin- g,2004,8(3):259-268.
18 Garland Ron, Philip Gendall. Testing Dick and Basu′s Customer Loyalty Model [J]. 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2005,12(3):81-87.
19 Reinartz Werner, Jacquelyn S Thomas, V Kumar. Balancing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Resources to Maximize Customer Profitability [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1):63-79.
20 Derek Allen,Tanniru Rao. Analysi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Data [M]. American Societyfor Quality Inc., 2000.
21 Hoekstra, Janny C., Peter S. H. Leeflang, Dick R. Wittink. The Customer Concept:The Basis for aNew MarketingParadigm[J].Journal of Market focused Manag- ement, 1999, 4(1):43-76.
22 Russell Wayne Lacey. Customer Loyalty Programs:Strategic Value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J].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