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33: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安全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1科技成果查新
申請科技成果鑒定之前需要進行科技成果查新。查新的內容包括科技成果的創新性,主要是提供該成果相關的事實依據,因此,科技成果查新是申報科技成果獎勵的必備條件,是成果鑒定和評審的重要依據和基礎。專家依據科技成果查新,能客觀公正地評價研究成果,從而減少評審失誤,同時保證實事求是地反映科研水平。科技成果查新的委托人除需提供本項成果的主要研究內容外,還需要提供其科技成果申報書的各項內容,如本項成果主要技術指標、關鍵技術方法、主要特點和技術創新,同時要提供論著被引用的證明、專利證書、國內外發表論著、科研合作單位及其知識產權關系的證明材料等。
1.2專利申報查新
專利申報查新要求國內沒有公用,國內外未公知。檢索時間限制為申請月或優先權日之前15-20年,所以其新穎性是混合性的。專利申報查新要求委托人根據具體申報專利的類型提供申請的全部資料,然后委托查新機構對專利在相應范圍的相關內容進行檢索,對檢索結果出具查新證明。
2最常用的檢索系統
食品科學科技查新實質是通過科技文獻檢索和對比分析,對食品科學研究項目的新穎程度做出判斷。因此,信息資源或檢索系統的選擇,即確定數據庫集合,篩選密切相關的文獻是至關重要的。
隨著目前信息化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形成了信息海洋。進行檢索時,如果沒有針對性地選擇數據庫資源,就有陷入信息黑洞而盲目探索的可能。因此,為避免重復勞動和漏查密切相關文獻信息,必須確定最基本的科技查新信息資源。雖然政府管理部門的政策、科技查新行業組織的共識規定了文獻檢索范圍大的框架,但仍需要根據具體科技查新項目具體選定實際使用的信息資源。根據經驗,對于食品科學相關的基礎理論類、應用基礎研究類科技查新項目可以選擇以期刊文獻類數據庫為主的信息資源。
2.1中文數據庫
食品科學科技查新,筆者認為可以選擇以下幾種中文數據庫:①期刊文獻數據庫:《中國食品安全資源數據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萬方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②學位論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等。③會議論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會議論文文摘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等。④報刊文獻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等。⑤科技成果數據庫:《科技成果庫》(國家科技成果網)、《中國科技成果數據庫》(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等。⑥標準文獻數據庫。⑦專利文獻數據庫。⑧產品數據庫。
2.2外文數據庫
食品科學科技查新選擇的外文數據庫主要包括: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CI),由ElsevierScience公司出版的ScienceDirect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EBSCO食品科學全文數據庫,美國化學學會主辦的ACS電子期刊數據庫,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創立全球最大的提供部分免費全文的學術文獻HighWirePress電子期刊數據庫,美國JohnWiley&SonsInc.創建的WileyOnlineLibrary電子期刊和在線圖書數據庫。藥食同源,除參考食品相關的外文數據庫外,還可以參考醫學數據庫,如:NTIS美國政府研究報告數據庫,EMBASE荷蘭生物醫學文摘數據庫,BIOSISPreviews美國生物學文摘數據庫,INSPEC科學文摘數據庫,MED-LINE美國醫學文獻聯機分析與控制系統數據庫等。
2.3其它檢索方式
上述數據庫是食品科學科技查新最基本的信息資源。另外,查新工作還要充分利用食品生產認證機構網站上的認證產品數據庫,政府網站上的食品產品數據庫等網上Web產品數據庫。例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的《保健食品數據庫》、《餐飲服務食品數據庫》;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中國專利文獻數據庫》。另外,應以包括百度文庫、谷歌學術搜索等在內的Web搜索引擎檢索為主,還可以參考食品伙伴網食品數據庫查詢。
3檢索策略的制定
為更好地選擇檢索系統、設計檢索結構式、考察檢索結果相關性,檢索策略的制定需要不斷調整檢索式進行擴檢、縮檢,這是反復循環的過程。5檢索式是理解項目內容檢索策略的具體體現,它關系到信息查詢速度和工作效率、查全率和查準率,控制著檢索過程,因此,控制和提高檢索質量的關鍵是設計合理的檢索式。不同的檢索策略對應著不同的搜索引擎、數據庫,不同的信息需求,其檢索式的構造也各有不同。
文獻型數據庫檢索系統在基礎理論類、應用基礎研究的食品科學科技查新中使用。因為一般認為大型期刊文獻數據庫具備完善的檢索功能。檢索應充分利用布爾邏輯檢索功能,組合各種檢索途徑,設計合理完善的檢索式。例如“紅棗濃縮汁加工和貯藏過程中非酶褐變的研究”這一課題的查新點包括:紅棗濃縮汁的制作過程非酶褐變的研究和紅棗濃縮汁的貯藏非酶褐變的研究。這是一項食品的加工和食品的化學變化相結合的研究課題,應選用期刊文獻型數據庫作為主要檢索系統。因為《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有全文字段,國內文獻的檢索應重點使用。
4結語
城市化的問題是與人類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有位美國作家在其著作中談到,人類文明迅速地發展實際上就是城市化的發展。中國是建造城市最早的國家之一,姑且不談興盛時期的漢唐,僅以宋朝為例,當時超過百萬人口的世界上唯一的城市――北宋開封,足以證明城市是從這里開始的。現代化也如此,究竟什么現代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城市化。也許有些朋友不認同這個觀點,但這是現實。那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社會最需要解決的戰略問題到底是什么?個人認為,首先是能源問題,緊隨其后的是跟其密切有關的環保問題,最后就是安全問題。這三個問題是最主要的問題,都跟城市化緊密相連,沒有城市化,如果是30年前的城市,中國社會就不是這樣。
一 現代城市出現的問題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各類城市問題接踵而來。水、空氣、食物等環境資源問題不斷凸顯,而在30年前,水是清澈干凈、空氣清新自然,也無須為食物擔心。現在無論是生命安全、財產安全,還是生產工作安全,到處都蟄伏著安全隱患,更談不上便捷的生活。車站、道路等隨處可見的擁堵,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難道這就是我們在大力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所希望的?這恰恰是亟待我們思考的問題。
二 智慧新城的夢想
上述問題在30年前是沒有的,為什么現在出現了,是因為城市化。我們展望30年后,我們希望的城市是什么?這就是智慧新城。智慧新城的夢想是什么?我們究竟要開發什么樣的城市才合適?城市是我們人類居住的地方,更安全、更環保、更便捷是智慧新城的夢想。
無論是智慧的城市也好,不智慧的城市也罷,城市是人居住的地方,人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所以流向很重要,交通、物流、居住等方面都值得思考。改革開放至今30余年,我們在努力做城市化,但是城市建設不能盲目地大力推進,而應小心,尤其是人類居住、物流、交通的形式,更應謹慎。當前我國在推的許多項目并沒有合理的規劃,如資源的問題,可再生資源到底應該怎么做?如何做?智能電網當前解決電源的品質問題,那么后期發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大力提倡低碳、安全制造,到底怎么去落實、實施?如何切實解決看病難,專家遠程醫療該如何構建等等,這些都是智慧新城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全球有超過300個城市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無論是歐洲,還是韓國、印度等都在做,但是都是剛剛起步,單項的信息技術都有,但是整體規劃做得好且真正落地的例子并不多。
三 智慧城市特征要素與技術
從技術層面來說,智慧城市體系可以用矩陣的方式來看(如圖1所示),橫坐標體現在平安城市、環保城市和便捷城市;縱坐標,以小的單元開始,先智慧家庭,然后是樓宇、小區、交通和工廠。如果我們能在這些方面體現智慧,可以說這就是一個智慧的城市。
從平安城市的角度來看,首先家庭方面,我們得保證家庭的衣食住行的安全,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可以做一個類似足球的球,在家里面到處滾動,若家里有不認識的人入侵,它可以將信息發送給主人,確保家庭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智慧家庭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低成本的食品追溯技術無疑成為了有效解決途徑。
智能樓宇方面,比如商場到底如何監控,商場的人流量大,該怎么進行有效監控?智能小區方面,成熟的小區一般都是幾十棟甚至上百棟樓,動輒數萬名居民,若基本的安全防范沒有做好,出現問題的話,嚴重性就可想而知。保障小區安全可以用攀爬式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力氣很大,任何外表結構的樓梯或高墻,它都可順利爬上去,通過辨識人在當時的行為是否正常,來擔負起安全重任。
例如在香港尖沙咀一個人把包放在地上就走了,它也可以找出來。正是通過對異常個體行為或者異常群體行為的辨識,進行安全監控。我們可以在小區里開發很多機器人爬上樹,進行全方位的監控。這種機器人是根據毛毛蟲的概念開發出來的,不同的樹,都可以非常順當地爬上去。
智能交通方面,大家都比較熟悉,可以通過車車互聯系統防止連環碰撞,實現車輛跟蹤、車道識別等功能。
而在智慧工廠,我們可以使用機器人流水線,任何人在旁邊它就停下來,有效地防止了工傷事故的發生。
從環保城市的角度來看,從家庭到樓宇到小區再到整個城市,有很多的技術在里面,那么如何來用就是關鍵問題。如家庭和樓宇中怎么利用高效能源、新能源,小區如何高效回收和處理廢棄物。
智能交通方面可以設計研究新能源汽車等智慧運輸工具,它使用的是混合動力,能在不同能源之間自動智能地切換。智慧工廠涉及到節能制造、工業廢物的處理等問題。
從便捷城市的角度來看,智能家庭方面,我們設計了助行機器人,什么東西都在里面,老人還可以坐在上面,在超市購物時,可以當購物籃使用,并且上面還有電話鍵,方便老人使用。
智慧樓宇方面,我們做了全中國高考的第一個監控系統――智能考場監控系統,并取得了不菲成績。此外,在智慧小區方面,還有方便居民辦事的各類便利卡等等。
四 智慧新城的戰略思考
如何建設智慧新城?前面談到了實施,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究竟從哪里開始?首先,我們要有理念,有規劃,從規劃面開始,并落地。在落地過程中一定要有貫徹落實的決心和意志。
智慧新城的要素是什么?這個城市該怎么建,在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當中,新城的建設應包括以下要素,一是變革,一定要有技術,很多人認為資金是建設智慧新城中的重中之重,但我不認同,資金是重點,但應位居于二。建設智慧新城最為關鍵的是理念和規劃。還有就是智慧新城的標準化問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究竟怎樣才能體現智慧城市。
智慧新城的最佳居住人口和最佳地理環境是什么?很多朋友都問過這個問題,一個城市最佳的人口應該是多少?確實難以解答。智慧新城的基礎設施、通訊網絡、計算機設施、能源供應等等這些,都亟待我們認真思考。當時在建設的時候缺乏考慮,等到后面真正需要用的時候,才覺遺憾,其實這就是規劃的問題。
智慧新城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智慧新城一定要以人為本,人才是城市里最重要的要素。所有的高技術到今天為止無論在國內國外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曲線,就是沒有把人作為里面的一部分,這是錯誤的,一定要把人放在里面,因為人是你的主體。當人作為智慧新城的主體,各種文化的因素緊跟而來,教育、圖書館、博物館等等,都需要考慮到。那么我們能不能在家里面直接進入圖書館、博物館等,方便豐富我們的生活呢?
如何評估智慧城市?大家都稱自己的是智慧新城,到底怎么來評估,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如果僅用單項技術來評定,肯定是不完善的。個人而言,感覺好的東西無法用言語表達,但是不好的東西都是有理由的,也許里面涉及到一個協調的問題,智慧城市也是如此,真正的智慧城市協調得非常不錯。
現在我們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城鎮化建設,也有可能出現城市的鄉村化,返璞歸真,這不容忽視。中國未來30年的大問題,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大問題,首先是能源、環保跟發展的關系;其次,城市和農村的關系;最后是中國東部和西部的關系。若這三個問題處理恰當,那么我國將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后果堪憂。
2014年寧夏高考語文試卷是在依據新課標謀求學生能力發展,穩定之中謀求變化穩中求創新的總體思路上設計的。所出記憶理解的題目都可以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找到答案,如第4小題考查古文實詞的積累,所考查的幾個詞都在課本之中。“振”:“振長策以御宇內”(《過秦論》)“當”:“以當南日”(《項脊軒志》),“當侍東宮”(《陳情表》)“臨”:“今當遠離,臨表涕零”(《出師表》)“籍”:“云有蘭家女,承籍在宦官”(《孔雀東南飛》)。可以說是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在記憶、積累、理解、閱讀、表達上考察學生的能力。整個試卷在題目的數量、形式、結構、知識的考查上基本保持穩定。而在局部發生了變化,如古文的第5小題,由原來的分析理解文章大意到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斷句。名句默寫由原來的死記硬背變化為理解性的情景句。語言運用的第13小題,成語考查由原來的單個成語的記憶、理解和使用到現在的對同義成語的辨析。第16、17題由仿寫到現在的準確的連綴表達和考查邏輯思辨能力及語言組織能力的圖形變形題,這是穩中求變。“變”體現在試卷的題型、分值、要求等方面的一些探索改革。命題遵循《考試說明》,考查內容具備合理的覆蓋面和比較適當的比例,題型新且簡單、明了,比例配置恰當,結構合理,方向明確。試卷難易適度,有區分度。重點突出,難點也相對集中。把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融合到閱讀和作文中去,保證試卷結構的簡約。
從全卷看,命題在“強化思維,注重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特點。試卷既有助于對語文學科教與學的進一步感悟與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發揮對學生語文素質的測查功能。試卷在具體的設題上,注重回歸課本,不少題目是“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二、出題意圖探究
1.社會科學類文章選的是引用、引證較多的食品安全性的議論文,體現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對學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的作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就有關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正確的引用、錄用他人的著述,進而拓寬知識面和理解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些是對學生閱讀、理解、分析及文化功底的檢驗。
2.古文考查的是明史。我們在學習和訓練中,明史接觸得比較少,對明史的寫作和體例不是很熟悉,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理解判斷造成了阻礙。
3.古代詩歌閱讀題,出的是兩首詩歌的比較閱讀,兩首詩互為注解。從辯證的角度看,試卷上的文字越多,就越容易顯露信息,所以我們認為詩歌是降低了難度,求得了一定的變化。
4.名句默寫是理解性的情景句,其實考綱中就有表述,只是這幾年沒有重點考察,所以這是對考綱的理性歸位。以前是學生可能會背但不一定理解,現在要求學生不但會背,還要能理解,這是加大了考察的力度。同時也有加強漢字書寫的意圖。
5.選考題文學類文本中國小說,親切自然也貼近生活,語言樸素易于理解,實用類文本中國當代科學家,從人品、事業、追求上對學生是一個引領。實用類的第4小題和第3小題,表面有交叉現象,但實際考的是分辨力,要學生能分辨兩個題的問法區別。小說考查了文學作品的后記,是一個開放式的題目,也是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6.語言文字運用題的求變很是突出,也結合現實,馬年解馬(15題),尤其是14題成語的變化,由過去的分辨錯誤的考法到現在的正確應用的考法,顯示了良好的方向性。過去只分辨錯誤,學生不一定會應用,到頭來也不知所措,現在的直接考應用,就讓學生和老師有了抓手。說明成語重點不在分辨而在應用。16和17題一直是出題者別具匠心的試驗田,這次也充分的展示了變化、求新、使用。思辨性很強,稍不留神就會落入所設的陷阱。
綜上,我們認為高考試卷呈現這樣的特點:穩定中謀求變化,知識能力并重。知識面涵蓋更加廣泛,輻射面寬,選材視野擴大,(社科類的選文)概念術語更少考查,側重理解應用,能力和實際,注重基礎,提升語文素養,題型靈活多樣,開放度高,相對簡單,把握時代的脈搏,注重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實際操作能力,考查學生的語言、文化、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素養。為我們以后的進一步復習指明了方向。
三、答題情況
1-6題,現代文閱讀得分率不及文言文得分率,且差距較大,其中現代文第1題得分最低,原因是選文的例證、引證是古文且語言專業,造成閱讀的障礙。有些地方學生并沒有讀懂,因此有了難度。學生對題意中的“注重”、“更加”也重視不夠。第2小題主要是對原文“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一句中的“科索”理解不好,也就導致答案不中。而第4小題古文的詞義理解最好,說明平時注重積累,且這幾個詞都在課本之中。第6小題是對第5小題的注解,只要能注意,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可很多學生沒有關注。第7題翻譯考查的是“賜”的被動性和“疏入”一句的主謂關系。存在問題是實詞的活用和多義理解錯誤,如“賜”、“業”和“偕”。“疏入”一句中的“疏”往往理解錯誤。文言文實詞和虛詞及句式等積累問題突出,翻譯的“信、達、雅”有待提高。第8題的詩歌閱讀學生對“用什么方法表達感情”一句理解不好,有的只寫了“方法”沒有寫“感情”,有的只寫了“感情”沒有寫“方法”,其實這是一句兩問題,不可缺少其中一項。然而就是“方法”一項也答得五花八門,只要知道的都寫上,反映了對詩歌術語理解不準。很多學生沒有抓住關鍵詞和關鍵句,或關鍵詞和關鍵句不突出,淹沒在表述之中。也有學生分析不到位,只繞圈子不進門。第9題不會利用有效信息,常識性的東西不知道,如注釋中顯示韋莊是長安人,而許多學生認為作者是江南人,思念對象弄錯。考查的是絕句,但學生寫的是首聯、頷聯、頸聯等。同時品味語言,組織語言的能力較差,缺乏條理性。第10題名句默寫,主要是不會背,不理解,錯字多,每個錯字都有不同的版本。
選考題共有考卷61152份,選考文學類3276份,占5.3%。選擇實用類文本的56463份,占92.3%。還有1413份要么都涂,要么都不涂的試卷,其中也是實用類占多數。而均分文學類15.12分也不及實用類的16.18分。這些問題需要一線教師和學生及命題者注意。也要命題者認真思考,文學類文本才是語文的基礎,也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學、思想、文化修養。如果像現在這樣的話,中學語文的路就窄了。實用類的第4小題和第3小題,考查分辨力,要學生能分辨兩個題的問法區別。很多學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因而就失了分。關于選考題的答題與其他題目一樣,答題不審題,不分點,沒條理,沒規矩,不再贅述。13題成語題是變化了,對成語的辨析由個體理解到集體分辨,考的細致了,但也簡捷了些,告訴我們當理解一個成語時,還要理解它的同義和反義詞。由辨析到了應用。14題病句一直都很難拿到分,練習的越多好像就越不好拿分,需要老師們想出好的方法。16、17題出現的是審題不清,原題不是傳統的“機構分支”、“框架示意”,考試時機械的理解造成錯誤。沒有識破所設的陷阱,按常規理解了。
答題中所存在的問題與我們平時考試出現的問題一樣,不過就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如審題不清,表達不明,理解不到位,邏輯思維能力差,語言表達能力低,沒有條理,書寫潦草混亂,不規范,字跡不清楚、錯別字多。張冠李戴、胡亂謅等現象也很普遍,甚至出現常識性、低級的錯誤。諸多問題需要今后認真特別的對待,爭取在容易得分,也容易丟分這一板塊有所突破。不出現常識性的錯誤,答題抓住關鍵句和關鍵詞,不要讓關鍵詞和關鍵句淹沒在繁多的表述之中,避免閱卷者看不到關鍵詞的現象發生。
四、改進措施
1.在教學中應始終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和語感培養,重視教材的使用,回歸文本,夯實基礎。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不放過不遺漏每個知識點。研究高考的動向,如這次試卷的四點變化和凸顯的方向性特點。不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尤其是記憶背誦。語文學習是長期的人文素質的養成,我們應引導學生養成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2.語文源于生活,要讓學生走向大的空間,廣袤的世界,這才是語文的實質。教師除了重視書本知識傳授以外,還必須放膽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習,閱讀名著,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注重發展學生把握語言各方面要素以及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篩選語言信息的能力和捕捉相關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古文翻譯和古詩文閱讀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去理解文本,掌握基本的答題規范,將課內外相關的或有聯系的知識內容聯系起來識記。古文和古詩文復習要回歸課本,加強誦記,強化積累,要抓落實長期抓,抓長期。要準確、到位。
4.對于高三的學生,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力圖教會學生考試的技巧,教會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去答主觀題,如何用排除法選擇客觀題,如何分辨答案難以確定的題目。訓練學生的答題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效,簡潔,條理地答題。仔細審題,準確把握命題者的意圖,運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做到前有序號,后有句號,分點分條清晰明了。做到“三懂”:懂文、懂題、懂答。讓學生在會的基礎上做到不丟分。
5.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網絡,將知識點和各個專題整合,歸納知識點和解題思路,做到自糾自查自我反思,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教學效率;教會學生自我總結知識點,自己歸納知識和答題技巧,變他人的知識方法為自己的知識方法,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加強訓練,強化知識記憶,減少常識性的錯誤。加強漢字的書寫,要求規范、正確、美觀。
關鍵詞 新媒體;傳統電視;創新;品牌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0-0038-02
新媒體時代,現代科技深刻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內容、方式、速度等,傳媒格局也發生了巨變,電視作為傳統媒介的代表,傳播優勢也日益凸顯。
第一,用戶門檻低,覆蓋面廣。傳統的平面媒體,如報紙、雜志等,要求用戶必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通過識別文字接受信息,并有時間去分析信息從而完成信息轉化;新媒體平臺要求用戶擁有智能化的設備終端,并掌握一定的互聯網知識,能夠操作現代化的設備完成信息的檢索、篩選和處理。而電視媒介對用戶的要求則大大降低,既不需要用戶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也不需要用戶學習先進復雜的現代化設備操作技能,特別是在我國群體龐大但知識水平較低、通訊不發達的農村,電視媒介依然“一屏獨大”,甚至在個別地方依然占據“壟斷地位”。
第二,信息權威,社會公信力強。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爆炸。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豐富,信息的數量也急劇增加,極大地增強了受眾的信息話語權,但同時,海量的信息也給受眾造成了困擾:受眾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篩選找到有用的信息,還要鑒別、去除“有毒”的信息。電視媒介在信息傳播上,一般都會讓當事人或者信息的生產者現身說法,通過不同客體,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闡述,力求全面準確、公平公正,為受眾把好了信息審核關;通過在不同的時間段設置不同類型和內容的欄目,讓受眾相對簡單的選擇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為用戶獲取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渠道。
第三,形聲色一體,信息轉化率高。傳統媒介主要借助于文字和圖形傳遞信息,內容繁多、形式單一枯燥,不夠生動形象,容易讓受眾產生疲勞感,從而影響信息傳達的質量。新媒體雖然形聲色兼具,但信息量龐大,五花八門,容易讓用戶無所適從,信息轉化率低。電視媒體集形聲色于一體,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準確地傳播信息,而且通過衛星資源頻道傳播,感染力更強,信息轉化率更高。
第四,資源優質,品牌建設平臺首選。新媒體時代,傳媒格局深刻改變,傳統媒體因為傳播介質的“天生不足”,用戶量開始急劇下降,社會價值也被削弱,經濟份額“萎縮”,許多傳統經營發展舉步維艱。新媒體雖然用戶群體龐大,但是用戶分散,指向性不強,廣告投放的精準效應難以實現。電視媒介憑借其傳播的覆蓋面、形象感、權威性、收視率等優勢,被市場追捧,成為眾多公司企業品牌建設的長期的首選陣地,電視廣告收入也日益增加,為電視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促進了電視媒介的良性循環發展。
電視媒介憑借其特有的“天生稟賦”在激烈的新媒體時代獲得了一席之地,但其發展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在信息傳播中,電視媒介受到時間和空間制約較大。在信息傳播中,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能夠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將信息并進行傳播,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新媒體工具傳播信息,擴大了信息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電視媒介要有專業的人員進行信息的采集、編輯、審核、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通過電視媒介信息,所以電視媒介傳播信息的流程復雜、耗時長,時效性較差。網絡空間是無限的,特別是云技術的應用,極大地增強了網絡的存儲空間,促進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而電視媒介則只能在有限的“24小時”內,通過聲音、文字、畫面交錯或疊加的方式傳遞有限的信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傳播數量。
在信息傳播方式方面,以單向傳播為主,用戶的自主性和體驗感較差。電視傳播信息的方式基本是“我說你聽”,以單向的被動式傳播為主,從信息的生產、制作、傳播等呈現出“一條龍”式的單向流通。用戶無法自主選擇接受的內容,也無法與生產、制作、傳播信息的當事人進行溝通交流,無法自主表達自己的態度,某種程度上自我意識得不到體現,體驗感較差。新媒體則呈現出交流互動的雙向傳播方式,每個用戶都是自媒體,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生產信息,能夠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自主表達態度、觀點和意見,促進了信息的自由流通,深受受眾熱愛,也更容易“吸粉”,產生社會價值和經濟 價值。
新興的互聯網電視媒體,對電視媒介產品造成了很大沖擊。目前,許多新興的互聯網傳播媒介為了搶占用戶,也紛紛推出了網絡直播、網絡電視臺等產品,一方面用精細化的產品搶占用戶制高點,另一方面這些產品兼具回放、速放燈功能,更具競爭力。
由此不難看出,電視媒介在新媒體時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只有揚長避短,擁抱時代,勇于變革,才能在深刻變革的新媒體格局中獲得發展。
一是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鞏固和擴大受眾范圍。要牢牢把握“分眾傳播”的新勢,創新思維,加大對節目創新、內容創新的資金投入,真正體現出新時代、新特點。在節目設計上,要貼近受眾,貼近生活,更加接地氣,更加人性化,增強與受眾的互動,拉近與粉絲的距離。例如浙江衛視的《中國新歌聲》、江蘇衛視《蒙面歌王》大賽等,充分發揮了電視的資金、設備、人力、場地等優勢,創新了選秀節目的形式,引起了強烈反響,收效良好。
二是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在激烈的競爭中,新媒體不是傳統媒體的敵人,而是朋友,要調整心態,積極搶占新媒體的制高點。電視媒體要在已有平臺的基礎上,開通官網微博、微信,開播網絡電視臺等,利用多種渠道吸引不同類型的受眾。要把互聯網新媒體的時效性、互動性等利用起來,要把電視媒介資源與網絡平臺連通起來,做到平臺公用、資源共享,擴大受眾覆蓋范圍,增強影響力。
三是加強電視包裝,致力于品牌建設。只有做好了有特色的電視包裝,才能讓自己與眾不同,才能提高電視品牌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適應精準傳播的“分眾新趨勢”。在電視節目和頻道的包裝上,堅持個性與統一性的原則,以打造優秀品牌為目標,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大投入,引進優秀的主持人,打造名牌欄目,建立口碑,凸顯節目內容的親民化、特色化、優質化。
綜上所述,在勢不可擋的新媒體時代浪潮中,電視媒介也處在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媒體生態格局中,優勢與缺點并存,機遇與挑戰同在,只有科學把握時代脈搏,掌握新規律,迎接新挑戰,融入新媒體,才能獲得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付曉靜,王斐.試析新媒體時代的全民健身宣傳[C]//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2011.
[2]孫長蘭.打造新媒體時代的行業主流媒體[C]//中國電鍍行業媒體創新與交流會議論文集,2012.
[3]劉雙慶.跨界.互動.整合――新媒體時代傳統廣播的變化與思考[C]//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
[4]張家芳.新媒體時代:踐行群眾路線的機遇和挑戰[C]//黨建思想暨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2014.
[5]喬新玉.食品安全輿情引導:地方政府的對策研究――以新媒體時代的框架策略為背景,中國傳媒大學第七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
關鍵詞:微生物菌劑;應用;研究現狀;生物強化
中D分類號:X5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5-080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02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Research of Microorganisms Agents
ZHU Hong-yu1,LIU Chuang1,LI Peng-bo1,LU Kai-qi1,LIU Guang-xin1,WANG Xin1,ZHANG Hui-wen2
(1.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China;
2.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 110016,China)
Abstract: Through a series of methods such as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dominant bacteria were obtained. The immobilized technology was used to prepare the microbial age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crobial treatment, the ability of biological agents has a stronger, better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broad market prospects. At present, microbial agent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 ddegradation egradation of pollutants, compost, water purification.
Key words: microbial agent; application; research status; bioaugmentation
1 概述
1.1 微生物菌劑的概念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小到單個細胞,大到地球生物圈。從陸地到海洋,從養殖業、畜牧業到農業,從食品工業、制藥工業到印染、紡織、制革等,凡是涉及有機物各種工業的工藝流程都與微生物息息相關。其具有個體微小、代謝旺盛、分布廣、數量多的特點,還具有強大的分解能力,它們的活動保障著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凈化著生態系統,協調著生態平衡[1-4]。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環境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大氣、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當前中國社會經濟保持著高度發展的態勢,社會進步促進了工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使人民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但是也隨之帶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環境質量的惡化已成為制約中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目前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生物菌劑技術[5]已是環境保護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項技術。其在水污染控制[6]、大氣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廢物資源化、環境監測、環境污染的修復和污染嚴重的工業的清潔生產等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應用微生物菌劑技術處理污染物時,最終產物大都是無毒無害的、穩定的物質,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氣等。并且利用微生物菌劑方法處理污染物通常能夠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轉移,因此它是一種消除污染安全而徹底的方法。
在許多生化過程中如果僅靠一種微生物或自然菌群,處理的效果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程度,而向自然菌群中添加特定功能的復合微生物菌,復合微生物與自然界菌群協同作用,將會提高系統對特定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從而改善整個體系處理難降解物質的能力。該技術具有高效、穩定、節省投資的特點,這些添加的復合微生物菌群即可成為微生物菌劑[7]。
1.2 微生物菌劑的特性
在理想的生化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在正常運行條件下保持高度的穩定性,而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微生物群落結構可以做出相應的調節,從而維持微生物的生態平衡。所以,功能菌的獲取以功能菌群的富集方式進行。在正常的環境條件下具有相同功能的物種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具有分解相應污染物的能力,其余物種暫時顯得并不那么重要或者作用并不那么明顯,一旦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影響原來發揮分解功能的物種,其余物種作為后備力量可起到替代作用,從而保證生化系統的相對穩定性[8]。
針對不同的污染物、處理目標和現場操作條件,構建簡單易行、行而有效的微生物菌劑,對于體系處理能力和微生物的適應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在城市污水處理上,從廢水中分離純化得到的菌種[9,10],對菌種進行降解性能測定,并利用正交試驗法等多種方法獲得降解優勢菌,使用固定化技術[11-13]將其與載體制備成復合型微生物菌劑,同時找到菌劑使用的最優化條件,并結合實際對復合型微生物菌劑的性能進行研究[14,15]。不論是技術還是管理方面都比較成熟,絕大多數的污水處理廠都能實現水質的穩定達標排放。
2 微生物菌劑應用
2.1 用于農業生產
目前,中國微生物菌劑的發展十分迅速,隨著對其研究的日益深入,這種綠色環保、高效節能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人們的生活中。微生物菌劑最重要的應用之一體現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16,17],而用于農業生產的微生物菌劑,一般需具有以下主要性能或作用。
2.1.1 預防病害 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抑制土壤病原菌繁殖,有效A防作物的根腐、立枯等病害。
2.1.2 提高地力 活化土壤有機與無機養份,提高肥效率,促進作物循環、長效吸收利用,增根壯苗果實飽滿。
2.1.3 改良土壤 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消除板結,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抗旱、抗逆、抗寒、抗倒伏,中和酸堿度,降低土壤重金屬和鹽堿毒害。
2.1.4 增根、發苗、壯秧 有益微生物在繁殖代謝過程中,可分泌細胞分裂素、吲跺乙酸、維生素、本乙酸、赤霉素等植物生長素及氨基酸等活性物質,強力促進增根、生根,壯根等過程,使作物具備莖粗、苗壯、移栽緩苗快等特點。
邵秀麗[18]利用乳酸菌、酵母菌、放線菌、光合菌以及醋酸菌5種菌株制備了一種針對提高大蒜產量的復合菌劑,在該復合菌劑與肥料配施的情況下提高了大蒜株高、莖粗等農藝性狀,同時改善了大蒜苗期的生長狀況,促進了其根系發育,最終提高了作物的產量。龔方等[19]認為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導致一系列的污染問題,微生物資源和技術在現代生態農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農用微生物菌劑是由一種或多種從自然界分離純化的微生物菌種經工業化生產擴繁后加工制成的活菌制劑。可以實現綠色生態農業,以確保食品的優質性與安全性。
2.2 用于難降解污染物
針對微生物對環境修復的局限性,采用微生物菌劑技術,不僅避免了二次污染問題,而且污染物降解效果顯著提高。與此同時也解決了微生物對環境的嚴格要求這一問題,使微生物的適應性與穩定性明顯增強。
高鶴南等[20]通過菌株的篩選,得到可降解煙嘧磺隆等特定菌株,并將其制備成液態菌劑,通過對菌劑制備過程中的最佳工藝條件確定,最后得出該菌劑對煙嘧磺隆的降解率可達到88.6%左右,為農藥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葉峰等[21]將馴化后具備高效降解三苯類物質能力的活性污泥作為種泥,在特定載體上發酵擴大培養,制成了復合微生物菌劑,通過對制備工藝條件的優化,使得該菌劑具有了較好的穩定性,同時保持了較高的污染物降解率。李旭東等[22]利用紅球菌屬、微小桿菌屬、芽孢桿菌、假絲酵母和短狀桿菌等菌株以一定的比例制得一種微生物菌劑,并將其用于處理煉油廢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3 用于堆肥
微生物菌劑在堆肥中也取得了廣泛的應用,其通過不同菌種之間的協同作用,不僅對廚余垃圾降解效果顯著,而且極大地縮短了堆肥的時間。這種微生物菌劑堆肥的方式,由于其較低的成本、較短的腐熟時間,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席北斗等[23]將康氏木霉、白腐菌、變色栓菌、EM菌、固氮菌、解磷菌、解鉀菌按15∶15∶15∶25∶10∶10∶10的比例制成復合的微生物菌劑,并將其用于垃圾堆肥中,試驗結果顯示所制得的菌劑通過幾種菌株之間的共代謝作用有效地降解了堆肥中的各種物質。徐銳[24]以廚余垃圾和一些環境樣品為菌源,從中分離出高效降解菌株,采用混合培養制備復合型微生物菌劑,并對培養條件與處理工藝進行了最優化,經過篩選、優化和組合,最終選取其中13株優勢及高效微生物菌株作為菌劑的組成菌,其中包含5株常見的廚余垃圾高效降解菌和3株高效專一降解菌;經過比較,自制的復合菌劑對廚余垃圾降解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可以進行開發和應用。方亞曼[25]針對嘉興市的畜禽污染現狀,從當地堆肥中培養出液態復合微生物菌劑,目前該菌劑繼代培養能達到50倍,大大降低了菌劑的成本。將自制菌50倍繼代培養后所得液態復合微生物菌劑用于豬糞堆肥,并與市場上其他商用微生物菌劑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自制微生物菌劑滿足堆肥要求,較商用菌劑使堆肥腐熟時間縮短5~8 d,并且其肥料成品含水率較低,更適合保存。若在發酵床上接種自制微生物菌劑,相對于普通水泥地面養殖,可以明顯改善養殖豬舍的環境,降低環境中的氨氣,同時豬只料肉比降低。
2.4 用于水質凈化
在水質凈化方面,不論是針對生活污水還是工業廢水、農業廢水,微生物菌劑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生活污水的處理中,與常規微生物相比較,其對COD、氨氮處理效果有明顯的提高,也解決了運行成本高等問題。
鐘華[26]首先利用植物源培養液將動物源微生物發酵馴化為植物源微生物,再將植物源微生物馴化為植物源趨磁性微生物,最后負載于沙狀礦物石粉上形成生物礦化物,生成凈化菌劑。該種菌劑解決了普通的微生物水質凈化處理菌劑潑灑下去只浮于表面、易被水流沖走、需經常投放、運行成本高等問題。文婭等[27]利用從食材中篩選純化的特定微生物制成復合菌劑,添加不同比例的菌劑,并在供養條件不同的情況下處理生活污水,以COD與氨氮作為參考指標,效果不同。試驗結果表明,菌劑投加量在0.5%~1%時對污水中COD去除效果更顯著;而在自然、厭氧和曝氣3種情況下,COD去除率分別提高8.77%、11.22%、11.11%;對于污水中氨氮的去除,自然和曝氣條件下,菌劑對氨氮去除率更明顯,曝氣條件下該菌劑對氨氮去除率達52.28%;以0.5%的菌劑投加量,曝氣2 d,COD與氨氮去除率可分別提高11.11%和14.13%。所以該菌劑對生活污水有良好的凈化效果。
2.5 用于北方低溫環境
在中國北方高緯度地區,城市生化處理系統的水溫10~25 ℃之間,低于最佳生化反應范圍(15~35 ℃)[28]。特別是在冬季,低溫會對微生物活性、底物的利用速率、活性污泥的吸附和沉降性能[29]等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生化系統的處理能力與穩定性。另外,低溫還會延長運行周期。因此,低溫是影響北方污水處理體系至關重要的非限制性生態因子,而構建微生物菌劑是為了實現縮短運行周期和穩定運行。對于城市污水,構建微生物菌劑主要是針對城市污水中脂類、糖類和蛋白質三大底物對低溫菌進行篩選和馴化。把城市污水作為菌源,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避免細菌之間的相互競爭,提高菌種間的適應性與持效性,從其中分離篩選低溫菌,然后進行馴化,對低溫微生物的數量與活性進行加強,構建高效的功能菌群,依靠微生物的協同降解作用來去除污染物。
中國北方一直由于低溫的原因導致生化處理中微生物數量與活性不足,而使處理效果不理想,污水中有機物不能被迅速降解,出水水質難以達標。運用本方法構建的微生物菌劑已經成功進行了多個不同工藝類型和規模的城市污水生化處理系統的低溫快速啟動。城市污水處理廠A/O生化處理系統在啟動調試期間的進、出水水質情況:該生化池進水的COD、氨氮濃度分別在184.0~275.9 mg/L、34.4~50.7 mg/L范圍波動,盡管出水水質也隨之波動,但出水COD、氨氮平均濃度分別低至55.1 mg/L和2.2 mg/L,達到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B標準。在生化池平均水溫為13 ℃的條件下,采用投加微生物菌劑的方式,僅僅用14 d就完成生化池的啟動,而其他研究人員在水溫為12~23 ℃的條件下,需要近3個月的時間才完成生化系統中污泥的馴化過程[30]。另外,傳統微生物在冰封期時對有機污染物降解遠不如流動期,所以這種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菌劑對寒冷地區河流水質凈化處理具有重要作用。
3 總結
現如今,微生物菌劑已經在污水處理、堆肥、農業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微生物菌劑的應用相對一些化工產品等更具有經濟效益,也更加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微生物菌劑不僅適用于南方氣候,也考慮到北方的低氣溫氣候,它比一般微生物處理廢水所需的運行周期要縮短很多,運行也更加穩定,同時,出水水質中COD與氨氮也有明顯的降低,這在中國南北大緯度差異的環境下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發展潛力。
同時,科技的發展也充分證明微生物菌劑技術是環境保護的理想武器,這一技術在解決環境問題過程中所顯示的獨特功能和顯著優越性充分體現在它是一個純生態過程,從根本上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由于微生物菌劑具有的高效率、低成本和專一性的特點,為微生物菌劑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展示了更為廣闊的未來和前景。
參考文獻:
[1] 林先貴,胡軍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科學內涵及其生態服務功能[J].土壤學報,2008,45(5):892-900.
[2] 許杰龍,張國霞,許玫英,等.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微生物技術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6):928-933.
[3] 夏 冰,趙全升,曲 洋.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及其載體在污水處理中的研究進展[J].科技信息,2010(1):306-307.
[4] THATOI H,BEHERA BC,MISHRA RR,et al. Biodiversity and biotechnological potential of microorganisms from mangrove ecosystems[J].Annals of Microbiology,2012,63(1):1-19.
[5] 朱永光.微生物菌劑的研究與開發現狀[J].四川環境,2004, 23(3):5-8.
[6] 李 靜,譚月臣,洪劍明.固定化微生物技術處理廢水[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5):13981-13983.
[7] 楚 鵬.微生物菌劑[J].農業知識,2012(22):36-36.
[8] 郭靜波,陳 微,馬 放,等.微生物菌劑的構建及其在污水中的應用[J].中國給水排水,2013,29(15):77-78.
[9] 李國娟,柳紀省,李寶玉,等.微生物分離與培養的新方法與新技術[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9(11):10-11.
[10] 王保軍,劉雙江.環境微生物培養新技術的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通報,2013,40(1):6-17.
[11] MARTINS S C S,DE ALMEIDA JUNIOR E G,FI■ZA L M C G,et al. Immobilization of a yeast strain isolated from a petrochemical wastewater and effect of phenol on attached cells[C].5th Congress of the Brazilian Biotechnology Society (SBBIOTEC),BMC Proceedings. Florianópolis,Brazil,2014.
[12] CHEN H,LIU L,SHUAI L,et al. Immobilization of aspergillus niger xylanase on chitosan using dialdehyde starch as a coupling agent[J].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2010, 162(1):24-32.
[13] STOLAROW J,HEINZELMANN M,YEREMCHUK W,et al. Immobilization of trypsin in organic and aqueous media for enzymatic peptide synthesis and hydrolysis reactions[J].BMC Biotechnology,2015,15(1):77.
[14] ⑷偃伲石光輝,吳春篤.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研究進展及其在印染廢水處理中的應用[J].印染助劑,2014,31(3):1-5.
[15] MEDEIROS JD,LEITE LR,CUADROS-ORELLANA S,et al. Taxonom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y from a mining environment[J].BMC Bioinformatics,2015,16(S8):A3.
[16] GROVER M,ALI S Z,SANDHYA V,et al.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adaptation of agriculture crops to abiotic stresses[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2011,27(5):1231-1240.
[17] MEGALI L,GLAUSER G,RASMANN S.Fertilization with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decreases tomato defenses against insect pests[J].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34(3):1-8.
[18] 邵秀麗.復合微生物菌劑制備及在大蒜生產中的應用[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0.
[19] 龔 方,房保海,雷質文,等.農用微生物菌劑與白色農業發展[A].2011食品安全技術與標準國際研討會暨AOAC中國區會議論文集[C].山東青島: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AOAC中國分部,2011.267-271.
[20] 高鶴南,趙巍巍,馬曉亮,等.降解煙嘧磺隆微生物菌劑的制備及其穩定性[J].農藥,2011,50(6):420-423.
[21] 葉 峰,張麗麗,吳石金,等.降解三苯類復合微生物菌劑的制備及性能[J].中國環境科學,2009,29(3):300-305.
[22] 李旭東,朱永光,廖銀章,等.一種處理煉油廢水的微生物菌劑、其制備方法及其應用[P].中國專利:200410081504.7,2004-12-17.
[23] 席北斗,劉鴻亮,孟 偉,等.垃圾堆肥高效復合微生物菌劑的制備[J].環境科學研究,2003,16(2):58-60.
[24] 徐 銳.一種高效降解廚余垃圾的復合微生物菌劑的研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25] 方亞曼.復合微生物菌劑的研制及其在堆肥上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26] 鐘 華.微生物水質凈化菌劑的制備方法[P].中國專利:201410
114190.X,2014-05-28.
[27] 文 I,趙國柱,周傳斌,等.一種新型微生物菌劑處理生活污水[J].環境工程學報,2013.7(5):1729-1734.
[28] SAHINKAYA E. Microbial sulfate reduction at low(8 ℃) temperature using waste sludge as a carbon and seed source[J].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2009,63(3):24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