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土建論文

土木工程土建論文

時間:2023-03-24 15:04: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土建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土木工程土建論文

第1篇

關鍵詞 建筑行業;應用技能型;土木工程;畢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8-0012-03

土木工程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畢業設計則是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綜合,更體現了畢業生解決實際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隨著卓越工程師培養和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已無法滿足畢業設計的質量要求[1-2]。同時,建筑行業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當前,在提出建設應用技能型高校,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本文面向建筑行業需要,探索與創新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建立團隊指導、產學研聯合培養、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一體化、科研項目―創新實驗―畢業論文一體化等畢業設計指導模式,以期提高畢業設計質量,鍛煉學生運用綜合知識的能力,實現卓越工程師和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1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畢業設計選題單一,與實際工程脫節 從畢業設計題目看,大多數畢業設計選題以工程設計為主,單一且陳舊,脫離實際,不能體現本學科最前沿的知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主要是多層民用建筑,雖可涉及辦公樓、教學樓、商場、住宅等,但基本均為框架結構,較少涉及鋼結構、工業廠房、高層建筑等。對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來說,只有少數學生可以進入設計單位,絕大部分畢業生從事施工、監理、造價、檢測等工作[3],但畢業設計很少涉及,與實際工程需要脫節。

普遍存在前松后緊現象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時間一般為14~16周。實踐表明,在畢業設計開始時,部分學生無從下手,部分學生尚未進入狀態,不急于開始畢業設計工作;另外,就業、考研成績剛剛公布等因素,使得畢業設計的前期時間被大量占用,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和進度。隨著畢業設計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到5月份,學生才意識到時間緊迫,于是開始加緊時間,加快速度,也使得畢業設計質量不高。總之,這種前松后緊的現象使得計算書和圖紙錯誤較多,導致畢業設計質量下降。

照抄照搬現象亦較普遍 目前,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基本采用電腦繪圖并完成計算書,鍛煉了學生軟件應用能力,但這也為學生照抄照搬別人的畢業設計成果提供了條件[4]。在畢業設計期間,不少學生能找到往屆畢業生的畢業設計成果。很多學生由于前期進度較慢,后期直接將別人的畢業設計計算書和圖紙稍加修改,從而短時間內完成畢業設計。這樣完成的畢業設計往往錯誤百出,極易出現計算書前后矛盾、計算書與圖紙自相矛盾等情況,失去畢業設計的目的。

指導教師水平有待提高 應用技能型高校,絕大部分本科辦學時間不長,近年來引進教師較多,他們基本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對理論課程比較熟悉,但對實踐教學內容明顯不熟,工程實踐訓練更加缺乏,對規范條文也不夠清楚,不能很好地指導畢業設計。同時,高校歷來重視教師的學歷層次、科研項目、論文、經費到賬等,對教師的工程實踐不夠重視,導致部分高學歷教師在指導畢業設計時,僅能解決畢業設計中的小問題,影響了畢業設計質量,與應用技能型高校的辦學思想也不符。

2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的創新途徑

在應用技能型高校辦學背景下,面向建筑行業需要,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亟需改革和創新。基于此,提出幾種畢業設計指導模式。

團隊指導畢業設計 土木工程專業涉及面廣,其內容無法在畢業設計中全面體現。組建團隊指導畢業設計,從科研、工程實際出發,由多名教師合作組建指導教師團隊,指導多名學生完成較大的畢業設計課題[5]。例如,以某公路設計為團隊畢業設計題目,學生團隊可分別完成線形設計、路基路面設計、橋涵設計、概預算與施工組織設計、附屬設施設計。另外,還可安排建筑工程方向學生完成加油站的結構設計。在這一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協調,最終完成一條公路的設計工作,每個學生都加強了對公路設計的全面認識,形成了比較完善合理的知識結構,加強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不僅符合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求,也是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思路。

產學研結合畢業設計模式 應用技能型高校應加強與企業單位的聯系與合作,這對創新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具有指導作用。很多高校指導教師選題缺乏工程實際背景,歷年畢業設計土木具有相似性,造成學生對畢業設計缺乏新鮮感和產生脫離實際感,對畢業設計興趣不高[6]。通過產學研結合,聘請校外企業導師單獨聯合校內導師指導畢業設計,可以豐富畢業設計內容,緊跟工程實際,也可直接參與工程單位項目,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同時,學生也可以在企業導師的幫助下迅速適應工作環境,對就業大有益處。

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一體化 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中,畢業設計的內容基本是幾門主干專業課程課程設計的綜合。因此,可以利用某一完整的已完工的實際工程資料,根據課程需要,分解成各課程設計的原始參考資料,這樣每個學生的課程設計內容整合后就是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設計。畢業設計時,只要將完成的課程設計有機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設計文件即可。

以城市地下工程方向為例,該專業方向的課程設計除鋼筋混凝土結構和基礎工程課程設計外,一般還包括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地下建筑結構、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等課程設計[7]。從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上講,這些課程之間存在緊密的依存、制約關系,如圖1所示。根據地下工程的實際情況,可將設計內容分為四大塊:規劃設計、隧道設計、地下結構設計及施工組織。畢業設計時只要整合好這四大塊內容,即將課程設計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并優化之,便可得到與實際工程基本一致的設計方案,甚至更優的設計方案[8]。

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項目、學生創新項目一體化 為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部、教育廳、高校設立了各級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學生通過主持或參與這些創新項目,培養了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對于這些學生,允許他們以創新項目內容為基礎申請做畢業論文,這樣創新項目和畢業論文互為補充,實為一體。同樣,指導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科研項目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具體做法是將科研項目內容進行分解,以適合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要求,做到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在具體確定畢業論文課題時,應基于學生現有理論和專業知識,選擇以鍛煉動手能力和學習科研方法為出發點的課題。

3 幾點建議

鼓勵年輕教師走出去,增強工程實踐能力 充分調動年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鼓勵年輕教師加強與工程單位的交流與聯系,積極參與具體工程,包括設計、施工、監理等不同工作性質,全方面提高自身的工程實踐經驗,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鼓勵年輕教師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熟悉工程規范條文,提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取得注冊師證書后還可更好地服務于工程單位。

加強畢業設計管理工作,實施全過程監控 學院要對畢業設計選題、教師指導時間、學生設計時間及畢業設計檢查要求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安排固定教室進行畢業設計,堅持畢業設計前期、中期、后期檢查,并進行中期答辯,對中期答辯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紅牌、黃牌、口頭警告,做到全過程監控學生的畢業設計進度和質量。

保障畢業設計經費,調動指導教師和學生積極性 在教學經費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務必要確保畢業設計經費,解決畢業設計過程中的經費問題,如畢業設計檢查時相關資料的打印、復印等費用;對指導畢業論文的教師及學生可以解決一些試驗材料、測試儀器等費用,充分調動指導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教師指導畢業設計的教學工作量。

嚴把畢業設計答辯關,大力提倡公開答辯 畢業答辯環節十分重要,它是學生畢業設計成果的綜合體現,嚴禁走過場。同時,大力提倡公開答辯。其中,對于優秀畢業設計必須參加公開答辯,并允許低年級學生旁聽,讓低年級學生對畢業設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掌握一些問題的處理方法,為以后自己做好畢業設計打下基礎,還能夠促進優良學風的建立。

4 結語

建設應用技能型高校勢在必行。畢業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的一個集中體現,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建筑行業對應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以辦好應用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為目標,總結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改革并創新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并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全面素質,對應用技能型高校如何辦好土木工程專業具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錚,王海瑩,孫俊.寬口徑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趙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的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張亦靜,何杰,肖芳林.基于團隊協作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模式探討[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22(3):

107-109.

[4]高笑娟,李躍輝.土木工程畢業設計質量的全過程控制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7-130.

[5]李富榮,荀勇,王照宇.土建類專業畢業設計團隊指導模式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140-141.

[6]姜旺恒,錢國平.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的題目多樣化改進對策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184-186.

[7]李富榮.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4(5):158-160.

第2篇

[關鍵詞]培養模式 路橋專業 課程體系 實習實踐

一、路橋行業改革對路橋專業人才培養帶來的影響

我國道路橋梁行業的發展,對交通土建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帶來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施工企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近10年來,施工企業已劃分為3個結構層次:總承包企業、專業承包企業及勞務企業。由于行業的結構調整,施工行業對人才的培養要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對行業內部分施工企業的調研表明:交通土建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對象是大中型總承包企業和專業承包企業,從事施工現場技術和管理工作,施工企業在承擔工程中的多樣性,決定高校學生必須了解和掌握土木專業中相關專業方向的初步知識。

(2)施工行業同其他行業一樣,改制為有限公司,企業的改制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企業為了減少運行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必然要求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一專多能,對應這種要求,土木專業學生除了要強化本專業施工和管理能力外,對其他專業方向也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適應企業發展和需要。

(3)交通土建行業執業準入制的實施。執業準入制包括執業注冊制度和崗位資格證書。比如,注冊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中,其業務范圍較寬,具體包含建筑、給排水、水利水電、市政、道路橋梁、園林綠化工程等。由此可見,對于從事工程施工的畢業生,除了要求主修某個專業方向外,對其他專業方向也必須有所了解,以適應施工行業的執業準入制的要求。

(4)現代交通事業的科學性、社會性、實踐性、創新性、復雜性等特點隨經濟的飛速發展更加突出,縱觀近幾年道橋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難發現,很多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難以勝任一些道路專業方面的工作,要做到獨擋一面還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因此,為了給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較強實踐工作能力的本科人才,我們有必要對道橋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進行改革。

二、土木工程路橋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結合土木工程專業評估的要求,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發展方向,并考慮我校冶金背景濃厚的特點及土木工程專業自身的師資結構和專業優勢,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對土木工程專業交通土建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改革。

在對土木專業往屆畢業生和建設單位進行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征求了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明確了我校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專業的培養理念:在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等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培養大批能綜合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懂經營、會管理,有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突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過程,突出和強化以人為本、產學研結合的育人特色,將素質教育貫穿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提供不同層次的選修課,同時開設注冊師考試系列課程,將執業注冊制度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選修課學分達2分,占課內學時比例17%,占總學分比例15%,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以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以工程理論和工程實踐教育為核心,按照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培養3個層次來構建,如圖1所示。

基礎知識中,數學、外語、計算機能力、工程力學、建筑制圖、荷載與結構設計方法、結構力學等知識是土木專業的學科基礎。

專業知識:開設結構設計原理、道路設計、橋梁設計等課程。其中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是將建筑結構設計和橋梁設計的共同基礎內容提取出來,包括各類基本構件的受力性能、承載力等,這部分具有共性的內容形成知識模塊,達到了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目的,又構成較寬的結構設計知識平臺。另外,在專業選修課中,除了設置交通土建方面的專業選修課之外,特別還設置了土木專業結構工程和巖土工程方面的選修課程,以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拓寬學生的就業面,以實現在有限的學時內培養專業性強、適應面更寬的人才。

實踐能力培養,包括制圖、實驗、實習,綜合性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特別是綜合性課程設計,它在立體式實踐教學體系中起“承上啟下”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與創新能力。此外生產實習開設的第七學期,鼓勵任課教師進行選修課考試考核方法改革,將有能力的學生的生產實習延長至半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結合就業逐步在工程一線進行,鼓勵學生赴校外進行畢業設計,學生在工地進行施工組織設計、工程概預算等工程實踐鍛煉,以達到技術硬,管理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目標。

三、土木工程專業成組課建設

按照強施工、能設計、懂管理的應用型人才理念,優化課程體系,并與國家執業注冊制度相協調,為學生的就業、擇業和發展奠定基礎。對學科基礎平臺課、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分5個成組課模塊進行優化整合,突出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基礎模塊:道路工程制圖與CAD、土木工程概論

力學模塊:土木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水力學

專業基礎模塊:道路建筑材料、結構設計原理

設計基礎模塊:道路勘測設計、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基礎工程,公路小橋涵設計

施工管理模塊:道路工程測量、道路施工、橋梁施工、施工組織設計和工程造價

素質拓展模塊:注冊建造師或注冊造價師相關課程

基礎模塊培養學生的道路工程基本知識和工程制圖能力,力學模塊培養學生的工程力學基礎。專業基礎模塊和設計基礎模塊培養學生的結構知識、道路工程理論和設計能力,使學生初步達到“能設計”。施工管理模塊培養學生的強施工、懂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素質拓展模塊有利于學生盡早適應建筑市場的大環境。

對于專業課模塊,分別確立核心課程進行課程建設,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在學習自身專業課模塊的基礎上,還要求學生根據各自的個人興趣和將來的就業去向,從結構和巖土方向的課程模塊中選擇課程作為選修課,從而拓寬其知識面,使學生畢業后既能勝任相應專業方向的工作和學習,又能了解其他專業方向的特點。

四、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聘請部分有實踐經驗的專業工程師任兼職教師,與企業建立固定的產學合作機制。

將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和在工程實踐中的創新思維和技術革新作為改革的中心課題。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采取4層次立體式實踐教學模式,如圖3所示。

第l層次:基本的動手能力,包括認識實習、道路工程制圖和CAD、測量實習等。在大一學年和大二學年進行。

第2層次:專項能力訓練,包括道路建筑材料材料實驗、土木工程力學實驗、土力學實驗。在大二學年和大三學年進行。

第3層次:工程應用能力的全面訓練,包括路橋試驗檢測、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等。在大三學年和短三學期進行。

第4層次:綜合能力訓練,包括新技術專題課題、綜合性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

交通土建綜合性課程設計包括:結構設計原理課程設計、道路勘測課程設計、路基路面課程設計、鋼筋混凝土橋梁課程設計。

工程管理綜合性課程設計包括:道路與橋梁施工組織設計、道路工程概預算編制。

同時加大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力度,為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創建了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

五、結語

學校的發展需要綜合考慮自身特點和優勢方向,制定適當的人才培養計劃,為社會和施工一線單位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所以,必須根據其自身的具體情況,揚長避短,堅持科學發展觀,制定自身的生源、地域、需求等發展戰略,力爭培養出一批能扎根工程一線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施于慶,管愛枝,祝邦文等面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0,5:456-458.

[2]李杰,李娜.交通土建方向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0,2:66-68.

[3]新世紀復合型土建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論文集[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34-67.

[4]李明華.特色專業人才培養與學科專業教學融合探討[D].2009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討會.2009:451-453.

第3篇

【關鍵詞】土木工程;教學改革;創新思路

引言:隨著社會、企業對學校土木工程人才要求的逐年提高。1998年國家對普通高校專業目錄進行了全面的調整,拓寬了原有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口徑,使之成為一個覆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城政建設、礦山建設和工業設備安裝工程等專業方向的綜合性專業,這就要求各高校通過采用全新的、科學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使其對土木工程專業知識要有一個全面的、綜合的掌握。在新的形勢下各高校都在探索各自的道路,力圖培養出符合新世紀需求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

一、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土木工專業與工程實際結合得相當緊密,土木工程技術人員面對的是一個復雜度很高的開放的人機系統,各種專業都在這個系統中發揮一定的作用。組織、運轉、協調這個系統絕非易事。而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能夠靈活運用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是一個優秀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所要具備的基本技能。

目前,在多數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中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向學生灌輸大量深奧的理論知識,手把手的教他們如何分析、如何計算。但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均來源于工程實踐,又應用于工程實踐。課堂講授的專業知識盡管理論性、系統性較好,但不可避免的存在與實踐脫節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1)學生在實踐課程和畢業設計中只依賴專業課本,不會利用有關規范和圖集資料查閱相關參數。

(2)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時功利性過強,只關心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而不注重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過于教條,只會做已經做過的題目,解決曾經解決的問題,一旦遇到的問題稍有變化就感覺無從下手。

(4)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后反饋在學校花費大量的時間學到的只是是空洞、抽象和零散的專業知識,在遇到實際工程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

土木工程專業口徑拓寬后,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加,總學時數不增反降。采用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因此,需要對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進行全面的調整,并對專業課程教授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以適應新時代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全新要求。

二、課程體系改革的指導思想

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方向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的重點應以確立面向21世紀的人才為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個性發展為職責。要求培養的學生能適應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有創新精神,掌握現代化科學的管理理論、方法和手段,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基于以上原因,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具體體現在對學生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三個方面。

(一)知識要求

使學生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對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工程測繪與工程制圖的原理和方法、工程結構構件的力學性能和計算原理、工程施工和組織的一般過程、工程管理和技術經濟分析的方法、結構選型和構造的基本知識、結構工程的設計方法以及相關軟件的應用技術均能掌握,同時要求了解本專業的法規、規范與規程,了解本專業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二)能力要求

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具有綜合應用各種手段(包括外語)查取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本專業所必需的實驗、測試、計算機應用等技能,獲得土木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道路與橋梁工程設計、施工、管理、地基處理等領域的工作能力,具有較強的開拓精神,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

(三)素質要求

使學生能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科學與技術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術知識、經濟知識和管理知識,對本專業學科范圍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及其動向有所了解,具有較好的文化素質、心理素質以及一定的修養。

三、專業實踐教學方式的創新

專業實踐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是學生將所學知識投入應用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預演。通過專業實踐,學生能夠有效檢驗自己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

目前,用人單位要求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施工組織與施工技術綜合運用能力,具備從事土木工程的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開發、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夠從事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橋梁等專業領域的工程設計、科學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資、開發管理方面的工作。由于經過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工程實踐能力的最重要的一個步驟,需要對現有專業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具體措施如下:

(1)建設好專業實踐基地。用人單位希望招聘到的員工能夠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并獨立承擔起一定的實際工作。而高校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安排的專業實踐課程較少,學生能夠從中累積到的實踐知識與經驗十分有限。為解決這一矛盾,需要建設自己的專業實踐基地,一方面增加學生工程實踐的機會,同時又確保安全。

(2)改革現有的專業課程考核制度。由于專業課程的知識點相對獨立,又比較瑣碎枯燥,很難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考前幾天突擊背誦教師劃定的條文成了通過專業課程考核的主要方法。常規的考核方式已不能達到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目的,對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也毫無幫助。故對專業課程摒棄原有的閉卷考試的方式,以動手實踐和論文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

(3)將教師培訓和再培訓工作置于師資建設的首位。在土木工程的教學中,專業知識面狹窄,不能講“案例”的教師是不會受歡迎的。一方面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大多數教師進修碩士、博士研究生,支持教師參加注冊工程師的考試;另一方面還要鼓勵和選派年輕教師到基層施工第一線掛職鍛煉,以增加實際工程的經驗。

四、改革創新方法的考核,挖掘學生潛力

改革考核方法,挖掘學生潛力。學生成績考核的本身,對教學改革有著明確的指導意義。學生成績的考核包括:理論考試、課程設計考核、實驗考核、實習考核、畢業設計考核及參加相關科技活動情況等部分。根據培養內容學分績點的不同,在考核形式上采用閉卷考試、開卷考試、綜合測試、大作業、命題論文、實習報告等多種形式。在考核內容上力求體現出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理解重點知識、靈活運用綜合知識的能力。這種考核辦法改變了以前學生應付考試、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的尷尬局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充分挖掘其潛力,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

五、結束語:

對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進行了初淺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動手能力的學習實踐機會、教會他們如何自主學習的教學改革方法。力求教出的學生更符合新世紀、新時代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賈褔萍,呂恒林等.土木工程專業方向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0,(2).

[2]李杰,李娜.交通土建方向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2).

第4篇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土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張婷婷(1983—),女,山東平度,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低碳建筑材料,作者簡介:王寶民(1972—),男,山東,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混凝土材料及其耐久性等.

1研究型大學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教育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根據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號),“卓越計劃”的實施是為了樹立全面發展和多樣化的人才觀念,樹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要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觀念,改革和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1]。

“卓越計劃”是一項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在實施“卓越計劃”過程中需要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載體、切入點和最終落腳點。與“卓越計劃”相適應和匹配的培養體系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上,對應的教學效果對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我國高校有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本科教學型等類型,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培養層次也不相同,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特點因之有所不同。

作為研究型大學,如何利用其優勢學科和大型工程科研資源,以“卓越計劃”為引導,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上進行合理的知識體系構建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并有所突破,對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有重要意義[2]。

2“卓越計劃”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卓越計劃”的實施中,培養計劃應實行“工程教育不斷線、創新實踐不斷線、企業合作不斷線”的課程配置體系,改革傳統的專業知識結構,加大實踐環節和企業學習的內容,注重工程系統的思維訓練[3-4]。培養方案將繼承工程教育的優良傳統,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凝練人才培養目標,調整現有課程體系,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建設,做到目標明確、措施得當、保障有力。

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與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脫節的問題。

(2)課堂與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與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不匹配的問題。

(3)教師缺乏工程師背景的問題。

(4)企業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中,尤其在課程教學中的參與度及作用薄弱問題。

(5)土木工程專業教材建設機制與卓越工程師教育不匹配的問題。

3土木工程專業主干課程實驗特點及社會需求

根據《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1年),“鋼筋混凝土”、“建筑材料”(或“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等主干課是土木工程專業重要核心課程,其實驗主要分驗證性、設計性和研究性3種類型。驗證性實驗需要學生通過基本實驗操作來驗證性質、現象、特征等;設計性實驗需要學生通過設計、計算及多次實驗操作、修改,最終得出成果;研究性實驗可以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這些專業實驗多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動手能力、工程應用和創新能力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和效果,是土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科技進步的背景下,工程技術得到了拓展和創新,社會對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的要求也趨向重動手能力、重技術、重創新能力。為了適應多樣化、現代化和科技化的行業發展特點[5-6],研究型大學充分開展工程實驗和實踐教學也是大勢所趨。

4研究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方法設計

大連理工大學作為“985工程”大學,目標是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也是首批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并在2012年研究完成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新一輪培養方案。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是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已經研究并完成大連理工大學教學改革基金課題重大項目“土建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體系研究與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完善了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和具有國際視野的土木工程國際班培養方案,批準建立了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4.1開發工程虛擬實驗

這種實驗教學模式適用于一些驗證性的實驗。驗證性實驗可以深化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多數簡單易懂,為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但這部分只是有一定的獨立性,邏輯聯系不緊密,實驗過程中留給學生發揮的空間不足,實驗結果雷同,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7]。同時,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驗證性實驗類型比較多,而實驗課的課時又有限,為了解決節省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由教師開發出相應的虛擬實驗軟件和平臺供學生使用,將實驗過程虛擬化、圖形化,并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充分展示,既可以使實驗更直觀,也可以彌補學生實際操作時可能有實驗現象未被觀察到的問題。

工科課程虛擬實驗既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也靈活地解決了在重視綜合性實驗而不得不適當壓縮驗證性實驗數量的問題。比如建筑材料課程中的水泥、砂石性質實驗,土力學與地基基礎中的土的物理性質實驗、鋼筋混凝土課程中的鋼筋混凝土簡支梁受彎性能實驗,都可以設計成虛擬實驗。

4.2開發綜合設計性實驗

綜合設計性實驗要求學生根據課程資料,完成實驗的構想、設計、驗證、撰寫報告的過程,教師可以給出實驗的整體框架和思路,在實驗實施過程中給予引導和指導,使學生真正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這種實驗一般是分小組進行,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8]。

4.3結合多課程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

土木工程專業主干課程具有相關性,為了加強各課程之間的聯系,將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有機地組合,可以將多門課程的重點實驗內容進行整合設計,增加實驗的設計性、綜合性和先進性,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對各課程內容的全面理解,增加學生對整個學科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想法已在一些院校得到了實現,比如中原工程學院已完成了“鋼筋混凝土梁綜合性實驗”、“巖土工程勘察綜合性實驗”等綜合性實驗,“混凝土配合比與拉壓彈性模量測試”等設計性實驗的設計[9]。“結構試驗”中的“簡支梁在靜載作用下的試驗”綜合了“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鋼筋配置”和“靜載試驗”的內容[10]。

4.4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將自己的科研課題轉化為科研項目提供給學生,使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教師吸收學生參與實際科研課題,充當科研助手,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科研過程,學會數據采集方法和實驗技術,懂得利用網絡電子資源收集文獻資料,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11],訓練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12]。

4.5鼓勵學生參與實際工程實習并撰寫小論文

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是“卓越計劃”中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研究型大學還應鼓勵并組織學生參與到實際工程中實習,并給出一些課題供學生選擇,通過工程實際中的問題來深刻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且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工程技術、規范規程及行業標準等,有利于學生畢業后更快進入工作角色。

4.6開展科技創新項目和科技競賽

科技創新項目或科技競賽活動作為課程實驗教學活動的延伸,所涉及的領域不僅包括課程內的知識領域,還可包括學科前沿[13]。學生參與到項目完成的整個過程中,完成文獻調研、制定研究方案和方法、進行實踐操作、數據整理和分析、得出實驗結果等環節。混凝土結構設計大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大賽等競賽已在我校開展多年,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和認可。

4.7充分利用校內外實驗基地開展實驗教學活動

依托重點學科和實驗室建立的校內實驗中心和與企業合作的校外實踐基地展開實驗教學活動,培養具有工程素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土建類卓越工程師。

第5篇

關鍵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5-0042-03

一、引言

根據國家的整個教育戰略規劃,許多原來的專科學校辦學層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從原來的專科辦學模式上升到新的本科辦學模式,這就形成了像我校這類層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這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不在省會城市或相對發達的城市,而大多處于偏遠的區域中心城市。這類本科院校本科辦學的歷史相對過短,辦學經驗的積累相對較少。對于像土木工程這類工程類專業的辦學經驗積累就更少,因此在辦學的過程中放棄了教育導向的教學內容和實踐導向的工程訓練,與相關領域的需求缺乏良好的溝通,這就造成了用人單位不能招聘到合格的工程師和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的矛盾。因此,改善現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就變得非常必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把辦學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而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主要在于在滿足培養目標的前提下,如何在理論課堂教學學時和實踐教學學時之間尋找一定的平衡關系,從而以工程意識和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合理的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從而使所培養的畢業生在知識、能力及素質諸多方面達到協調發展,以適應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該領域市場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在原來師范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轉變為綜合類院校后,為了適應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開辦了諸如土木工程專業類的工程類專業。因此其教學方法及管理模式大多停留在原來師范類學生的管理模式上,不能適應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及管理模式上。以我院為例,目前在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方法及管理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及院系之間資源的相對獨立。我院土木工程專業的設置是在全國土木工程專業調整后設置的,設置的過程中主要基于“大土木”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從目前課程設置具體情況分析,公共基礎平臺課的實現比較容易,但在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的設置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在以往的土木工程主干課程設置過程中,由于對主干課程內容完整性的過分強調,使得課程間的相互滲透及銜接較差,課程之間內容相互重復較多。在缺少優化統籌的情況下導致了教學效率的地下。在整個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面對學時少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必須重復講授某些方面的內容。由于教師教學經驗及教學視野的原因,大多數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只注重該門課程的縱向深入,卻忽略了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例如在講授鋼材的物理力學特性過程中,在材料力學、建筑材料、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及地基基礎中都要講授,實際上該材料只要在材料力學和建筑材料中做詳細介紹即可,后續課程可以略過,這樣就可以獲得相應的教學學時。土建類材料力學內容繁雜,方法煩瑣,其許多內容在結構力學中仍要重新講授,且方法較材料力學簡潔的多;又如基于概率理論的極限狀態設計原則,在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地基基礎工程等課程中仍需占用不少課時重復講授。

2.課程內容覆蓋面較窄和陳舊。在目前土木工程專業的理論教學過程中,講授的大部分學時都花費在經典理論的講授上,對于土木工程的新進展、新知識及新技術的介紹偏少,這些新知識、新技術及新進展的介紹主要集中于部分視野比較開闊的教師。教學的內容相對比較陳舊,滯后于當前該領域的科學技術發展;只注重于專業理論方面的自然科學知識的講授,忽略了對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比較實用的企業管理經濟和法律知識的講授。對土木工程這一領域而言,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往往先于理論的形成,學科發展相對迅速,所涉及的數學、力學及計算機科學的許多新知識都能得到很好的運用,所以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很難做到適應新型學科發展的需要。例如在混凝土結構的講授過程中,主要集中于混凝土經典理論的講授,對當前在土木工程領域內廣泛應用的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高強混凝土、鋼管混凝土及其相應的抗災性能涉及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使得所培養的畢業生在畢業后很多東西用不上,而需要應用的許多知識在大學期間又學不到,使得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逐漸減弱。

3.課程教學重理論輕實踐較突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在實驗室及實踐基地的建立方面相對滯后,對于土木工程這一類新辦工程類本科專業尤其如此,并且在滿足國家基本教學學時時,為了壓縮教學學時,實驗課時往往首先被壓縮。對于土木工程專業而言,大多數高校都認識到該專業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根據這一特點設置了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題目重復、題目單一,甚至出現一定的機械照搬等重復現象,學生的獨立工作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調動和培養。實驗課一般沒有單獨的實驗指導教師,很大程度上由理論課的老師兼任,在實驗過程中指導教師只是盡力準備實驗,學生也就是按部就班進行實驗,同時也缺乏開發創造實驗的熱情及積極性,更不用說開設啟發性、綜合性和設計型實驗。由于教學管理的模式,原本有些專業課內容原本應在工地現場講解以利于學生理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改為在教室內照本宣科,從而造成教學與實踐的脫節。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季節性、流動性、周期性限制,地方院校難于建立類似于其它專業穩定的實習基地。加之目前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巨大,畢業生難于專心于設計和實習,使得畢業設計很大程度上變成一種流于形式。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方法改進的建議

對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定位主要定位于教學型,因此地方院校所開設的土木工程專業的任務主要在于培養合格的工程技術人才,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也必須圍繞這一中心思想而進行。本文針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特點,以畢節學院為例,對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提出如下的建議。

1.以工程結構為主線,培養學生土木工程意識。通過生產實踐中的工程實例,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及對工程的認識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綜合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內容,安排一定的綜合性練習;在教學中,結合實際工程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培養工程結構意識。例如在講授土力學中的擋土墻設計及邊坡穩定性分析內容時,可以講授基本土壓力理論后,結合實際的工程在現場給學生講授擋土墻設計方法及邊坡穩定性分析原理,以及在設計計算中必須注意的要點,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及時學了擋土墻設計原理也不會設計,通過實踐發現這種方法能較直觀的讓學生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混凝土結構課程中框架結構的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分批參觀相應的施工現場,讓學生了解整個框架結構的各部分特點及配筋情況,這樣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對整個框架結構概念就相對清晰了,在該課程結束時,該可以安排一定課時的施工圖解讀,這樣學生在進入工作單位后很快就能對所接觸的工程進入狀態。在講授施工技術課程時,可以組織學生現場觀察觀察各種扣件的使用,這樣在講授時就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還可以鼓勵教師到工程單位兼職或掛職,利用產學研合作的方法,提高教師的工程素質和工程意思。

2.課程教學中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結構類設計課程是其中最重要的課程群之一。結構設計類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對學生工程結構系統概念的培養。通過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對工程的評價能力,引導學生在設計和施工中重視結構構造方面的問題;在教學中還必須重視學生人文素質及工作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進行一定的建模和制定方案,以及安排一定的讀書報告等。這樣,畢業生不但工程能力得到培養,文字能力及設計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注重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工程的結合。在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平時教學過程中的與實際工程的相結合。在設計類課程結束時,一般都安排相應的課程設計,對于課程設計的教學,可以列出主要的參考資料,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性,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在地基基礎及結構設計中,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規范及設計手冊,學會對其提供的相關數據進行判斷分析,綜合考慮實際的工程情況,選擇合理的參數進行計算,從而得到一定的經驗積累和對一般規律的掌握;同時學生在設計完成后必須給出施工圖,可以結合部分手工繪圖和計算機出圖。

4.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學內容。由于現有教材內容主要專注于理論的講授,而且內容重復、陳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篩選,適當增加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課時,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對現有的教學方法,也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進,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教學、結合實際的工程組織教學內容等。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設計開發了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學生實驗前及實驗過程中,部分實驗通過幻燈片、動畫等形式逼真的演示出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優化課程的考核方法及形式,重在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由于我校是在原有師范類院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不適應于工程類專業,考試形式一般安排在期末,并且以閉卷形式為主。而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開設,主要依據于實際的需要,密切聯系與工程實際,因此課時的設置上有相對的靈活性,在考試內容及形式上也相應的需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在實際操作國恒重,我們在形式上采用閉卷、半開卷、小論文及實際操作等諸多方式進行考核;在考試時間上采取結束一門課進行一門課考核的方法,以利于學生接觸更多的專業相關知識;在考試內容上力求體現和反映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主要在于讓學生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考核評判方式上以學生理解概念準確、對問題的分析深入、對方法的運用得當為評判標準。

四、結語

新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在于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本文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切入點、以畢節學院為例,深入剖析了新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及管理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在畢節學院土木工程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給出了相應的教學方法改進的建議,形成一定特設的以工程教育為主線的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新時期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繼明,時偉.知識教育與土木工程課程設置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0,34(2):36-38.

[2]何紹芬.關于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專業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8):35-36.

[3]陳昌祿,王友凱,藺小海.大學本科畢業設計的特點與管理模式構建——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人力資源管理,2008,(10):238-239.

[4]雷蕾.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96-199.

[5]陶秋燕.應用性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1-42.

第6篇

關鍵詞:卓越計劃;實踐教學;探討

在高等院校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臺后的重大教育改革項目。“卓越計劃”的實施基礎是我國先前執行的工程教育,在此基礎上要求高等院校與企事業單位緊密合作(一般情況下實行“3+1”,即學生三年在學校學習,一年在企業學習)來推行“卓越計劃”。“卓越計劃”注重工程教育服務企事業發展,注重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離不開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然而,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制約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積極推進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是適應“卓越計劃”能夠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本文根據莆田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的實際情況就基于“卓越計劃”的土建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進行初步探討。

一、莆田學院土建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觀念存在問題

現在的大學教師絕大部分是從高校畢業就進入高校任教,其教學觀念還是遵循其本人在當學生時的教學觀念――重理論、輕實踐,即使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性教學內容,也大都是以傳授知識為重,對學生的工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不突出,有企事業單位參與教學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這些觀念導致在實踐教學中與工程實際脫節,畢業的學生缺乏工程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與創新精神,工作后用人單位反映學生“上手慢”。

(二)實踐教學內容存在問題

比如:實踐教學課時占總學時的比例偏低,占比不超過25%;實驗中的驗證性實驗項目較多,而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偏少,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占總實驗項目數不超過50%;一些實踐環節的內容多年不變。如: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內容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全面反映當前的生產實際和科學前沿;由于近年來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和施工單位擔心安全問題,使得組織學生進入工地實習非常困難,因此,學生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得不到實際鍛煉;培養方案中學生進入施工現場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的時間一般不超過8周,畢業設計階段一般是在學校進行的真題假作或假題假作,再加上施工企業由于多種原因不愿意接收學生進入工地,因此校企共同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任務是流于形式,沒有成功。

(三)缺乏高水平工程型師資隊伍

對于土建專業的實踐性教學,要求教師既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又必須有工程領域較為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是,我院大多數教師是從高校畢業進入到高校教學,其身份的變化從學生直接變成教師,其擁有的理論知識是滿足需要的(一般是博士或碩士畢業);而缺少工程領域的工作經驗,入職后理論教學任務量繁重,雖然按照學院的要求每年抽出時間到企業進行鍛煉,由于學校在培養“雙師型”方面對在職教師沒有強有力的實施政策,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其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只能滿足一般的技能訓練。

二、改革與探討

(一)轉變教育理念,深化實踐教學改革

在廣大教師隊伍中開展“轉變教育理念,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教育思想大討論,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確立在保證理論知識夠用的前提下,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改變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觀念;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與工程單位相結合,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與工程實際零接觸,充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體、脫離實際的傳統教育觀念。

(二)基于“卓越計劃”,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堅持在理論知識夠用的前提下加強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創新精神,對構成實踐教學環節的所有要素進行重新整合,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改革:“在土建類專業中探討工程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土木工程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深化實驗教學改革 提高土建類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研究”“工程造價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改革創新與實踐研究”“工程造價專業試行‘卓越計劃’”等項目的教學改革。建立“一個中心、三個階段、四大系列”的立體化、全過程(四年)實踐教學體系。

“一個中心”是指所有的實踐教學活動均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創新精神為中心來展開;“三個階段”是指把實踐教學活動分為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基礎階段、綜合階段、創新階段;“四大系列”是指把實踐教學內容劃分為“實驗教學”“實習(實訓)教學”“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四大系列。

1.“實驗教學”系列。該系列主要包括課程內實驗和課程外實驗。課內實驗主要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課外實驗主要是指創新實驗。

驗證性實驗要求學生在做實驗之前先進行預習,在實驗課上教師簡單講解所要驗證的知識點、實驗方法、實驗使用的主要儀器和設備以及實驗中必要的注意事項,講解后讓學生分小組去完成實驗過程,教師只解答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后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

綜合性和設計型實驗是指針對某門課程中的多個知識點或與之相關課程知識,要求學生先設計出實驗方案,實驗方案提交給教師進行審查其合理性與可行性,審查通過方可進行實驗,一般情況下指導教師在實驗全過程中不作講解,只作必要的輔導。比如:我院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實驗(屬于《土木工程材料》課程)“點位測設”實驗(屬于《土木工程測量》課程)“瀝青混合料車轍”實驗(屬于《路基路面工程》課程)“矩形界面量的純彎曲”實驗(屬于《材料力學》課程)“土的三軸”實驗(屬于《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等。目前,我院已有綜合性和設計型實驗的課程占所有實驗課程的85%以上。通過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能力、設計創新能力。

課外實驗(創新實驗)是指學生在業余時間完成的實驗項目,如近年來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土木工程專業12級洪曉毅同學負責的創新訓練項目“校園景觀休憩場所3D模型的設計與開發”,土木工程專業13級黃小冬同學負責的創新訓練項目“瀝青穩定碎石路面材料不同壓實條件的實驗分析”,工程管理專業13級同學負責的創業訓練項目“二維碼在禮品中的運用”等。

2.“實習(實訓)教學”系列。該系列主要包括課程實習(實訓)和課外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課程實習(實訓)是指:針對某門課程在課程結業后進行的實踐鍛煉,如:地形測量實習(屬于《土木工程測量學》課程)、工程地質實習(屬于《工程地質》課程)、造價軟件實訓等。

認識實習是指新生在第一學期學了《專業概論》課程后,組織學生對施工工地或已經竣工的工程項目進行參觀實習,使學生對土木工程的結構設計、結構組成、使用功能、施工程序等方面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盡早了解專業背景,激發其對本專業學習的熱情。

生產實習是指學生在學習了一些專業課程后,安排學生在實習基地從事各種施工工序的實際操作,使學生能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實際結合起來,不僅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深一步理解,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除了積極利用實習基地實習外,還在寒暑假期間要求學生獨立聯系實習單位進行生產實習。

畢業實習是指在畢業設計之前,對大學四年中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在實習基地進行系統地現場鍛煉,并且為畢業設計收集資料;更重要的是通過畢業實習,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來解決工程中的技術問題,從而獲取獨立工作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在思想上、業務上對畢業后的工作崗位得到全面鍛煉。

3.“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系列。課程設計是指在某門專業課結束后,要求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主要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并理論聯系實際去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畢業設計是指四年大學中最后一個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大學四年中學習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按照合格工程師的要求進行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旨在使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行資料收集、設計計算、手工繪圖、計算機輔助設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英文翻譯、文字表達等方面得到培養,為學生畢業后進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系列。該模塊為了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團隊協作能力、創新精神和服務社會的精神。

科研創新是指學生利用課內或課外實驗,通過參加省校兩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校內學生科研項目立項、各種學科競賽(數學建模、大學生建筑結構設計大賽、斯維爾杯BIM軟件建模大賽、工程項目管理沙盤模擬競賽)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

社會服務是指在業余時間和寒暑假,我院團委組織學生參加一系列社會服務活動,并形成了我院社會服務活動“三結合”的特點,即“專業知識學習與社會服務”相結合、“科技服務與接受國情教育”相結合、“培養實踐能力與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相結合。學生通過參加以上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服務社會的精神。

(三)推進產學研合作,培養適合“卓越計劃”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雙師型”教師的實踐經驗通過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來提高。首先,建立青年教師到生產一線鍛煉的機制,讓青年教師輪流到企業參與工程的設計、施工及管理,加強其實踐動手能力,并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其次,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技術培訓和土木工程相關的執業資格證書考試(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造價師、注冊評估師等),提高其為企業服務能力;第三,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人力資源,聘請企業的技術骨干為學校的兼職教師,通過培訓讓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成為適合“卓越計劃”的“雙師型”教師。到目前,土木工程學院已與中建七局第三建筑有限公司、福建巨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宏峰集團建設有限公司、莆田市東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新茂泰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成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并實施了福建省教學改革項目:福建省一般本科高校辦學水平提升計劃――建筑類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產學研用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改革試點(試點專業:土木工程)。到目前為止,在41名專任教師中,同時具有高校教師系列職稱和工程系列職稱或執業資格的有22名,占專任教師總人數的比例為53.7%。其中,高級工程師4名,工程師13名,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3人次,注冊建造師6人次,注冊監理工程師3人次,注冊造價師4人次,以適應培養應用型工程類技術人才的要求。另外還在莆田市建筑規劃設計院、福建巨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宏峰集團建設有限公司、莆田市東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新茂泰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聘請了12名高級工程師作為我系的兼職教師、客座教授。

三、結語

建立“一個中心、三個階段、四大系列”的立體化、全過程(四年)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了分散設置與集中設置相結合、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的特點,有利于引導學生盡早接觸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參與工程施工能力、繪圖能力、計算能力、工程設計能力等。學生通過積極參加“福建省大學生建筑結構設計大賽” “全國高校斯維爾杯BIM軟件建模大賽”、全國高校“廣聯達”工程項目管理沙盤模擬競賽、“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競賽活動,激發了創造力和求知欲,有效地推動了他們的創造精神,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綜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學生畢業后能直接參與工程設計、施工、管理,改變以前學生畢業后須經過很長時間的實踐才能慢慢勝任現場工作的弱點,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R].2010,6.

[2]宋佩維.加強實踐教學改革 培養卓越工程師[J].黑龍江教育,2011,(6):4-8.

第7篇

魏 洋 南京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江蘇南京 210037

【文章摘要】

《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方向的一門專業拓展課,其為擴展橋梁方向學生的專業知識而開設,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文以該課程建設現狀為背景,論述了該課程建設的思路:革新教學理念, 合理定位教學目標,展示橋梁科研前端,突出工程實踐,探索人才創新體系,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建立學生科研與工程實踐的培養體系。同時,介紹了課程建設成果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大跨徑橋梁;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表示碼: A 文章編號:

《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為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專業的特色方向課,是拓展橋梁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研究大跨徑橋梁的專業課程,該課程主要教學內容為大跨徑橋梁的結構體系、構造原理、設計計算理論、施工技術及典型大跨徑橋梁工程案例,包括大跨徑梁橋、拱橋、斜拉橋及懸索橋等設計與施工案例。通過各教學環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大跨徑橋梁的發展歷史,掌握常用大跨徑橋梁的結構體系的分類、構造選型、構造處理和大跨徑橋梁的設計計算方法及施工方法的要點,并了解我國現代橋梁的最新建設發展與建設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身責任感。

1 《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課程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改革開放前,由于我國橋梁工程以中小跨徑橋梁為主,未設置《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這門課。從上一世紀90 年代開始,隨著我國橋梁事業不斷發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學生擴展現代大跨徑橋梁知識、提高創新能力設置這門課程顯得十分必要與重要,包括南京林業大學、東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福州大學等在內的國內一些高校在土木工程專業都逐步設置了大跨徑橋梁課程,《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已成為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課程設置歷史短、課程內容覆蓋面廣、難度大,至今國內還未有一本適用的本科生教材,而教材或講義及課件是教學過程所必須的最重要資源。針對《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無可用的成熟教材、無系統的教學課件現狀, 以及課程實踐環節強、技術更新快、創新性強等特點,以提高學生興趣與參與意識,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展示橋梁科研前端,探索人才創新體系,研究建設《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課程體系顯得十分必要。

2 《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課程建設思路及內容

2.1 革新教學理念,合理定位教學目標

《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教學實施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世界橋梁發展的現狀及我國橋梁建設的新成就,增強學生對不同類型橋梁建造方法的認識、理解,掌握最新先進的橋梁設計與建造技術,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為此,在2012 年,進行了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修訂,在突出理論基礎教育的同時,重視對大跨徑橋梁的結構形式、構造、設計構思和理念的教育,突出橋梁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的創新教育。

2.2 展示橋梁科研前端,突出工程實踐,探索人才創新體系

由于《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課程具有設置歷史短、內容廣、難度大、實踐性強等特點,編著一本本科生適用的教材或講義是保障教學效果的前提。針對這一狀況,廣泛收集了相關的專著、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及新聞報道,吸取最新橋梁工程建設及研究成果,編制了實時更新的課程講義,并制作了對應課件,大跨徑橋梁的建設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綜合國力的最新體現,代表著材料、工程科技的最高水平, 大跨徑橋梁的建設常常需要破解一系列技術難題,需要堅持不懈的研發與創新, 在橋梁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講義與課件力求反映最新的、典型的新建的與在建的大跨徑橋梁的技術創新成果,傳遞最新信息,例如:2006 年建成的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的創新的組合結構形式、2008 年建成的蘇通大橋創造的多項世界之最背后的技術挑戰和科技難題、2008 年建成的世界首座墩頂轉體斜拉橋——北京西六環跨豐沙鐵路斜拉橋在施工方法的創新、2012 年建成的國內跨徑最大的三跨懸索橋——南京四橋在防裝裝置、錨碇等方面的創新、正在建設中的采用世界最長沉管隧道施工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等,讓學生深入了解最新的大跨徑橋梁建造技術,突出工程實踐,不斷地跟蹤大跨徑橋梁的前沿發展動態,通過全面展示橋梁科研創新前端,著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由于該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直觀性, 尤其是構造、方法和施工過程的講解,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解析透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低。針對現狀,經過反復實踐研究,全新制作的課件實時反映國內外重大工程項目,理論聯系實際,化抽象為具體,數千幅圖片將枯燥、抽象的結構構造與施工過程呈現為有趣的、直觀的內容,運用立體的、動態的、連續的、全面的表現手法來展示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橋梁構造和施工方法,且信息量大,能增加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思維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在課程實踐中,課件預先拷貝給學生, 有助于課前預先預習及課后的復習觀摩, 促進了優質資源共享。通過以上《大跨徑橋梁設計與施工》課程的資源建設為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所制作的課件實時反映國內外重大橋梁工程項目與研究成果,突出工程實踐與創新。195

科普教育

第8篇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在規模和數量上也有了幾何級數的增長。各種土木工程新技術、新理論不斷應用于工程實踐,使得我國的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也要不斷改革,以適應當今土木工程教育新形勢。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劉西拉教授曾指出,當代中國的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應滿足以下幾個要求:首先,應具備比較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以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即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較多的工程經驗和較好的計算能力;其次,應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話句話說,當代土木工程專業的合格畢業生應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及很強的創造能力,也要具備從當代社會特色的角度分析與解決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最后,也要具備較好的組織與交際能力。

當前,“慕課”、微課等創新的教學模式正在不斷得到認可,同時也在促使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做出改革。這些新的教學模式,為翻轉課堂在中國高等教育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融合“慕課”、微課等創新教學方式的翻轉課堂,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技術支撐以及學生對此技術的掌握,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必將對我國的教學改革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國高校要積極主動地推動融入翻轉課堂的實踐和應用,使其早日成為我國教育的可行模式,豐富我國的教學模式。

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1.1 翻轉課堂的“誕生”

對翻轉式課堂教學最初“誕生”于美國,其最初的模式在于師生的積極互動。在北美的林地公園高中,那里的老師經常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生家里離學校較遠,導致很多時間都花費在了回校途中,還因為種種原因,有的學生會錯過學校舉辦的一些活動。但是,在該校就讀的很多學生因為以上原因無法緊跟老師的上課進度。

這種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的普及以及自媒體的興起,該校的兩位化學教師于是借助新興的軟件技術――屏幕截取,開始錄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用于課堂上教授課程內容。他們把錄制的PPT文稿和講解內容制作成視頻并上傳到網絡,讓缺課的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補回課程內容,視頻網站也才處于起步階段。

最具開創性的是,這兩位逐步地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把課堂時間空余出來,用來給學生解決在做作業或做實驗過程中的困難。很快,這樣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得到了廣大學生的認可,并廣泛傳播開來,得到學生的支持。“翻轉課堂已經完全顛覆了我們常規教學方式。現在不會在課堂上耗費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來講解。”兩位創始老師如此評價。

兩位老師的教學改革逐漸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所以經常受到同行的邀請,并向周圍感興趣的人或機構推介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多的老師加入到這樣的教學模式中,開始利用在線視頻在課外向學生傳授知識,課堂時間則開展互動學習和實踐練習。

其實從19世紀末開始,美國學者就開始對翻轉課堂教學開展廣泛且深入的研究,如:在課堂教學中朗讀文章及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來思考所見所聞,然后提出問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一同探討所學知識;老師在課前集中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或意見,在此基礎上進行教案設計與準備教學資料等。研究主要集中在實際應用層面,務求探索出在實際教學中發揮出最大作用,對課堂教學有充分補充的翻轉課堂模式。得益于業界和學者的積極探索,翻轉課堂很快流行起來,其影響逐漸從美國向其他國家擴散。

1.2 國內對“翻轉課堂”的研究與探索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信息化的新型教學模式,雖然進入中國的時間較短,但是也引起我國教育界的熱切關注,對其進行了較深入、系統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在知網上搜索以“翻轉課堂”為關鍵詞的論文就有三千多篇,不包含以慕課、微課等詞進行探討的文章。除了理論研究,教育界也開展了翻轉課堂的應用實踐,進行試點探索的有大學、中學和中職學校,較有影響的試點分布在京津、滬寧、重慶與廣州等幾個區域。

重慶市聚奎中學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已走在全國的前列,它是“全國第一所深度運用先進信息技術整合策略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學校,該校總結出翻轉課堂實際操作中3個“翻轉”路線:課前4環節、課堂5步驟和6大優勢。國內學者把“翻轉課堂”定位為:是將數字技術整合、信息化校園建設以及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相融合的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大變革。但是,由于學者、學校等實施主體對于翻轉課堂的切入點各不相同,因此實施主體的改革方向也不盡相同。比如:聚奎中學強調“翻轉課堂”應內含三類翻轉:(1)教育目的的翻轉;(2)教育理念的翻轉;(3)教學方式的翻轉。行知中學認為探索“翻轉課堂”是基于網絡的教育模式的教學改革。上海市仙霞高中開展“翻轉課堂”是側重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提升學生學習效能的提高”,其內核是基于自學知識點上的“對話、討論與練習”。

1.3 中西方國家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和課程設置比較

西方國家的土木工程專業是以實踐為目標的,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做到學以致用。在課程設置中,注重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英國,很多的工科院校實行的是“三明治”式教學模式,即第一、二、四學年在校學習理論知識,第三學年學生被要求到公司或者企業實習,工程實踐可作為工作實踐經驗。本科教育完成后,還要接受2年的企業培訓或是2年的工作實踐,或3年的博士深造,方可參加執業注冊考試,取得簽字權。

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學科簡介中定義:“土木工程(英文:Civil Engineering)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陸上或水中 ,直接或間接為人類生活、生產、軍事、科研服務的各種工程設施,例如房屋、道路、鐵路、管道、隧道、橋梁、運河、堤壩、港口、電站、飛機場、海洋平臺、給水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等。”我國土木工程專業是廣泛服務于國家基礎設施與民生的寬口徑一級學科,包括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巖土工程、地下工程和道橋等二級專業方向。本專業學習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彈性力學、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巖土力學和市政工程學科的基礎。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與工程需要的 “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根據建設部土建類土木工程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提出的土木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基本規格和指導性計劃,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高等院校都采用的是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這一模式,可以看出,高校教學計劃中基本包含以下主干課程,三大力學、建筑材料、項目管理、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

2 土木工程基礎類課程新教學模式的探索

土木工程是一門工程應用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土木工程的起源是通過各類人類工程活動,不斷歸納與總結各類成功與失敗經驗,特別是在吸取失敗教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自從18世紀初,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近代土木工程實踐相結合,逐漸形成系統基礎理論的學科。自此,土木工程才逐漸從工程經驗過渡并發展成為一門學科。回顧整個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歷史,實際工程實踐經驗往往先行于理論,各類工程失敗經驗往往能觸發新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如今,還有很多工程問題的處理,仍然依靠廣大工程師的實踐經驗。

自建國以來,我國高校工科生的培養模式主要參考蘇聯模式,即:專業劃分過繁,學科交叉性較少;重點培養學生自然科學知識與專業基礎知識,重視理論聯系實踐,而對相關的新發現新領域缺乏應有的重視,對工程實踐的課時安排相對較少;主要以教師單向授課為主,沒有重視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后,這種教育模式的不足不斷凸顯,教育與實踐脫節,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在適應社會工作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困難。因此高校教師必須不斷分析與探索,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令人欣慰的是,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已經初步形成,并在不斷修正與完善。

翻轉課堂等新模式的出現,正式對于全國的教育模式探索的有力補充。它的出現為傳統課堂的創新、學生活力的激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基礎教育外,在專業教育上,在土木工程專業,也可以開始相應的探索。對于任何新事物的研究,從源頭認知、挖掘及摸索是根本。

2.1 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在如今科技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教育也必須跟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發展,翻轉課堂模式便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和進步,這能讓學生能夠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而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老師的灌輸,各種學習網站提供了豐富的課程,學生可以在網上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利用教學視頻,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進度,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弱點或者興趣去學習,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而且可以線上和同學或者老師進行交流答疑互動,對于課程的問題可以即時溝通,不會受時空因素的影響,自主性和實時性很強。

2.2 增強學習的互動性

全面提升了課堂的互動是翻轉課堂最大的優勢所在,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

因為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課外學生自主學習,課堂進行答疑互動,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增加課堂的互動性,針對多數同學遇到的問題,大家可以一起討論解決,這也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師更多的是作為一位觀察指導者,由于互動性的增加,教師可以更加了解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幫助,這也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

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可能會注意到學生自創的學習方法、自發組成的學習小組,學生們彼此幫助,相互學習和借鑒,而不是完全依賴老師。這樣,老師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上,促進他們更加開放地學習,真正理解課堂內容,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老師就會給予學生們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學習與指導的循環。

2.3 形成教師―學生―家長交流新模式

翻轉課堂同時改變了教師與家長交流的內容。在翻轉課堂后,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學習情況有了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可以幫助理解教師的教學。

學生不學習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他們貪玩?他們學習能力不一樣,有的跟不上老師進度,所以產生厭學心理?他們的基礎知識學得不牢,所以感覺學習很費勁?亦或是他們有什么個人問題干擾了他們?教師和家長都需要找到學生不學習的根源,然后對癥下藥,采取必要措施來讓學生回到學習的軌道。

翻轉課堂是一種方式方法,增加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雙向互動和自主化的學習時間;是讓學生對自己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負責的途徑;使課堂的內容得以長期保存,可用于復習或補課的學習;是所有學生都可以主動學習的課堂;更是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互動性、自主化教育的學習。因此,翻轉課堂的內涵涉及了師生關系、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目標等多個方面,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出現的一種符合世紀信息時代學習者特征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應用于土木工程專業基礎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能使土木工程學科學生從繁重的通識教育課時中脫身,把線下面對面的課堂教學用于專題討論課、個性化培養及工程實踐。

第9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強化合作;土木專業;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247-02

在當今高等職業教育提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面向企業基層就業為目標”教學模式的背景下,加強對學生職業技能和素質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些決定著高職院校辦學質量與企業的參與密不可分,校企合作辦學能使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實用技術和專業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同時使教帥深入企業,了解施工技術和人才需求動態,及時更新和改進教學觀念,提高學校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知名度。

一、當前高職土建類專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教育的類型和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要突出對學生崗位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一系列的內容僅僅依靠高職院校自身的師資力量和實驗實訓條件是難以完成的,為了提升辦學質量,搭建好的合作平臺,找出當前高職院校教育存在問題才能更好的建設:本文以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為基礎教學分析研究:

1.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發展。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從以前的中專學校升格而來,高職教育辦學的歷史較短,帥資力量薄弱。隨著辦學層次的提升,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也大大加強,許多老教師在知識結構和層次上存在著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1]:

(1)由于近年來高職招生規模逐年擴大,特別是土建類專業學生越來越多,生師比嚴重不足,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疲于應付,專業知識更新不夠,知識點散而多,缺乏科學整合

(2)教師自身缺乏工程經驗,教學時無法拓寬知識面,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欠佳,缺乏興趣培養和脫離實踐的教學,既不能為后續專業課程提供良好的基礎,更不能使學生畢業之后盡快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另外,教師進修的機會相對于大學本科教師較少,自我提升能力和空間也較差。制約著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日標。

2.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與其他院校的差異。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存在輕實踐重理論,特別是工程性強的土建類專業,社會嚴重缺乏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得以迅速發展并重視。但由于種種原因,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理論教學與企業生產脫節,動手能力不足,理論基礎也差,現有平臺的資源、能力尚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與社會的合作模式改革變得更為迫切;加強學校與學校、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最提高、機制創新及內涵提升的重要途徑。

3.培養方案缺乏科學性。培養方案關系到整個專業的培養方向,如中高職土木專業培養的學生定位是以施工為主還是以工程設計為主?主線定位的不同涉及到的主干課程課程不同,前者是以施工組織設計為主,實踐環節以實踐實習操作為主;后者以土木工程設計原理為主,實踐環節以課程設計為主;培養方案的不明確造成的培養方向截然不同;再如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按照某高職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工程力學需掌握140多個知識點,結構力學100多個知識點;而結構設計原理多則200多個知識點,兩門課程存在邏輯延續關系,分開傳授,所花費的課時較多,缺乏知識點的邏輯銜接,缺乏科學整合,重點不突出,特色不突出,這些均是由于培養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導致[2]。

二、提升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發展途徑

1.校與校合作,加強師資的建設。校與校合作是指中高職學校與本科高校的合作,利用地理優勢借用當地本科專業的師資力量以及當地企業的參與是最佳途徑,其中可以包含很多內容,如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送到本科院校進修;兩校之間教師觀摩課程,共同研習如何提升教學質量;兩校建立共同的實踐實習合作企業,便于教師的一線掛職鍛煉等等,不斷積累的實際經驗,并鼓勵雙方教師參與企業的課題研究,通過研究加深對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的理解,豐富教學內容。

2.校企融合下的跟進式平臺建設,提升實踐環節的空間與能力。每個專業所在學校所處地位不同,培養目標的定位有所不同,但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一定與學校辦學定位、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而辦學定位與培養目標是否合理,需要社會企業的評判。而社會在發展,技術創新、科技創新是目前企業上升的前提,企業的發展與人才的培育緊密相連,要求學校的人才培育模式在變革中跟進。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專業發展需要,不定期邀請行業、企業專家為學校老師和學生做一些專業知識講座。邀請企業領導和行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校內外實訓基地規劃建設、教材和精品課程建設等,結合行業企業發展,師資的工程性培育也需要企業的大力協助;專業發展目標定位準確與否需要企業來標定,企業先進技術的提高需要師資的科研轉化,所以校企的合作不能僅僅是簡單的實踐環節的合作,而是校企的產學研技術創新的合作,加入政府的推動,完善校企發展的運行機制,一系列環節均形成“政、企、校、研”的產學研的結合。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建設合作育人平臺,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等方面形成集聚效應。

三、校校合作k學模式是提升高職專業途徑

產學研合作辦學足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經之路。同時,在實際操作中,還應隨著時代變化發展社會要求,建立兩校3+2或3+4的合作銜接培養學生;設計不同層次合作教育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不同專業合作教育教學要求與實習結構,以選擇合適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方式。

1.成立以校-校聯合、校-企聯合的土建類專業指導委員會,搭建多元合作平臺。通過對企業的調研與對校企合作的分析和總結,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旨[3],互惠共贏為原則,成立土建類專業指導委員會。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專業發展以及校企聯合,并加強校-校之間的合作辦學模式。

2.深化辦學模式,創新辦學體制,利用當地優勢,借助本科高校的辦學實力,進行兩校的多層次合作,實現中高職學生的再深造,提高學歷層次,努力將現有土建類中高職學生作為當地土木類本科的生源之一,加強校-校合作,提升辦學水平[4]。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與高校進行“訂單式”資源培養,通過與對口本科高校簽訂協議,開設“訂單班式”培養,加強引導,為學生提供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更主要的是推薦優秀生源到本科高校。

3.在企業建設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學校應與幾個資質較高、技術先進的建筑企業建立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與產學研合作關系,請企業負責人進校講學,便于有效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條件;同時可以解決企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為企業輸送優秀人才。與企業進行“訂單式”培養。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開設“訂單班式”培養[5],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最為主要的是為得到優秀的人才,企業會主動承擔一部分人才培養的義務,校企合作的雙方積極性會提高。

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能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而的各自優勢,真正將校企合作落到實處,通過互惠互利、優勢互補,使學校、教師和學生與企業之間建立廣泛的聯系,最終實現四方受益。

參考文獻:

[1]耿潔.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實施(實際的行為)中的難題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8):18-20

[2]梁甜甜,張春麗.高職土木工程專業基礎課程整合的研究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4):247-248

[3]汪耀武.高職土建類專業校企合作機制分析與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4,(5):378-381.

第10篇

工程管理專業是新興的工程技術與管理交叉的復合性學科,文章通過簡述工程管理專業的發展現狀及其知識體系,對各個體系之間的相關性及知識的交叉性作了詳細的介紹,理順了專業內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對協調教學與管理的關系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工程管理;課程體系;課程關聯性;課程交叉性

中圖分類號:G423.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國工程管理專業的開辦可追溯到1980年,經過30余年的發展與演變,目前該專業的專業課程不僅包括工程技術基礎知識,還包括經濟、工程法律、項目管理等學科知識。中國工程建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應積極推進工程管理專業教育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學科體系、知識體系和組織體系,對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活動進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國有近300所高等學校開設了工程管理專業,從專業開設基礎來看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專業過程中,把與工程管理專業方向相關的專業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項目管理、國際工程項目管理、建筑技術經濟和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等進行重新組合,設立了工程管理專業;二是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投資經濟、建筑經濟等原有專業的基礎上,改設工程管理專業;三是少數高校在學科建設和師資力量并不完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考慮到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看好,市場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增加,也設置了工程管理專業[1]。由于這些原因,工程管理專業教育存在問題較多,特別是專業課程之間內容重復較多、關聯性較差,造成本已緊張的課時資源的浪費。目前,中國關于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陳建國[2]等從實踐能力培養環節、實踐教學的方式和實踐教學的基本架構等三個方面,提出了針對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創新”三個訓練層次,并對實習、實驗、設計等多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優化,提出了工程管理專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合理化建議。許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專業計算機類課程的培養目標及其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定位,提出“脈絡式”與“自助式”的教學方法,并對案例教學的案例編制與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筆者主要就工程管理專業課程結構體系作了一些探討。

一、工程管理專業課程之間內容重復的知識點

招投標程序的相關介紹在建設工程招投標、項目管理中的采購管理、土木工程建設法規中的招投標法、建設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標階段的合同管理等內容中均有涉及。資金的時間價值在工程經濟學、財務管理、建設項目投資與融資、工程造價管理、項目決策與評估等課程都有介紹。資金籌措與資金成本在財務管理、工程經濟學、建設項目投資與融資、工程造價管理等課程中都有介紹。項目經濟評價在財務管理、工程經濟學、建設項目投資與融資、工程造價管理、項目決策與評估中的介紹內容基本一致。工程造價的構成在工程估價、工程造價管理中有介紹。項目投資的構成及投資估算在財務管理、工程估價、建設項目投資與融資、工程經濟學、項目決策與評估課程中有重復。建設工程招投標的標價在建設工程招投標管理、工程估價、項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設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紹。索賠管理在建設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價管理、建設法規等課程中均有介紹。可行性研究的內容在工程經濟學、項目管理、項目決策與評估、工程造價管理等課程中的介紹是重復的。方案的評價比選在工程經濟學、項目決策與評估、財務管理等課程中均有涉及。設備更新的相關內容在工程經濟學、項目決策與評估中都有介紹。質量管理在項目管理、建設法規中均有涉及。安全與環境管理在項目管理、建設法規中均有涉及。建設項目成本管理在項目管理、工程經濟學、工程估價、項目投資與融資、工程造價管理中均有介紹。風險管理在項目管理、項目投資與融資、工程經濟學、建設法規(合同風險策劃)、項目決策與評估中均有介紹。進度管理在項目管理、工程造價管理、施工組織設計等課程中均有介紹。

二、工程管理專業知識體系結構

工程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識體系的構建既要滿足學生專業素養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圍繞培養目標,形成工程管理專業如下五大課程模塊[5]。

(一)公共基礎課

公共基礎課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基本技能的課程,它為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奠定基礎。總體上可以分為五大模塊:(1)政治類基礎課,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2)數學類公共基礎課,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3)英語類基礎課程,如大學英語等課程;(4)計算機類基礎課程;(5)實踐環節類公共基礎課,如軍事訓練及國防教育等。公共基礎課雖然不一定同所學專業有直接聯系,但它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以及為進一步學習提供方法論的不可缺少的課程。

(二)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是為專業課學習奠定必要基礎的課程,是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必修的重要課程。該課程內容覆蓋面較廣,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知識廣度,往往是專業課的理論基礎。根據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基礎課包括以下四大類:土木工程技術類、管理原理類、經濟學基礎類、法律基礎類。

(三)專業課

專業課是根據培養目標所開設的有關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的課程。 專業課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了解該專業的前沿科學技術和發展趨勢,培養分析解決專業范圍內一般實際問題的能力。 專業課的設置要堅持總體優化原則,精選課程內容,合并內容相近的課程。工程管理專業是管理學科和工程學科的結合,因此專業課應兼顧管理類課程與工科類課程。根據專業課與基礎課相對應的特點,專業課同樣應包括四大類:土木工程技術類、管理類、經濟學類、法律類。

(四)專業實踐類課程

專業實踐類課程的設置,旨在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與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同,實踐類課程培養的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圍繞能力培養目標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系統設計。工程管理專業實踐類課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專業認知實習、制圖實習、測量實習、施工組織設計實習、生產實習、工程概預算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五)選修課

選修課可以分為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兩類。限定選修課主要體現專業特點,加深理論基礎,體現本學科與相鄰學科的關系,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自由選修課主要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滿足學生個人興趣和愛好需求,以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為目的。

以上五大課程模塊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具體結構圖如圖1所示。

三、工程管理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之間的聯系與結構

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具備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根據工程管理專業的這一培養目標,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可具體劃分為如下四大知識體系[6]。

(一)工程及技術知識體系

建筑識圖、AutoCAD制圖、工程測量是工程類專業課程的共同基礎,房屋建筑學、建筑力學、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結構、施工組織設計是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術提供理論支持。它們將土木工程類的專業知識整合起來,為工程造價、土建裝飾及安裝工程概預算做理論與技術準備。

(二)管理學知識體系

管理學原理、統計學、運籌學等課程是對管理學理論知識的普及,為工程項目管理的學習做理論準備,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管理及建設項目招投標與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學在工程管理專業領域的深化與拓展,研究如何運用管理知識和手段使工程建設增值。

(三)經濟學知識體系

以財務管理為基礎,掌握財務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建筑領域,對工程成本會計進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財務分析。工程經濟學是工程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掌握這一知識有利于進行工程投資與融資分析,進而開展可行性研究與建設項目評估的經濟評價環節。

(四)法律知識體系

以經濟法為基礎,在延伸過程中逐一細分,從體現專業性的建設法規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內容層層深入。

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的課程結構如圖2。

四、結語

通過整理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及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之間的結構,盡可能地查找各課程之間重復的知識點,以理順專業內不同課程之間的關系,從而優化課程內容,避免專業知識點的重復,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使本來有限的課時得到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 杜小武,胥衛平.石油類高校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27):280-281.

[2] 陳建國,許鳳.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曉燕.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 2002 (4): 21-23.

[6] 王立國,高平.關于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整合的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Abstract:

第11篇

(1.青島理工大學藍色經濟區工程建設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山東青島266000;

2.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山東青島2660330)

【摘要】疲勞對士木工程結構,特別是被廣泛應用的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具有嚴重危害,一直以來受到廣泛關注。研究鋼筋混凝結構的疲勞效應問題,預測其剩余壽命,對于保障在役結構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混凝土材料的疲勞性能、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受彎疲勞性能和損傷鋼筋混凝土梁疲勞性能的研究現狀,并通過總結分析了目前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并針對當前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看法。

關鍵詞 疲勞性能;混凝土;強度

【中圖分類號】TU375; TU528.0

【文獻標志碼】A

1. 前言

(1)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像橋梁、吊車梁和海洋平臺等結構承受著反復荷載的作用,這些特殊而重要的結構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將承受反復變化的應力和應變作用,促使這些結構的力學損傷不斷累積,當損傷累積超過一定量后將會使這些承載結構發生低于靜載強度的脆性破壞或破損,即結構發生疲勞破壞。但疲勞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混凝土結構的疲勞變成不可忽視的問題。

(2)本文從混凝土材料的疲勞性能、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受彎疲勞性能和損傷鋼筋混凝土梁疲勞性能等三個方面介紹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疲勞性能的研究現狀。

2. 混凝土材料疲勞性能研究

2.1混凝土抗拉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從評定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結構對開裂的敏感性的角度來看,混凝土在純拉狀態下的疲勞性能非常重要。

Tepfers[2]采用數字模擬的方法對立方體劈裂試驗結果進行處理,得出在受拉應力狀態下可采用與受壓應力狀態下較為相似的方程來表示:

式中 fcsplm -混凝土靜力劈拉強度平均值;

β -材料常數,可取為0.0685。

Saito和Imai等[3]進行了純拉疲勞試驗,采用4Hz的加載頻率,試驗中最小應力和靜載抗拉強度 fctm的比值約為0.08,得出破壞概率p=0.5的S-N關系線的試驗結果可用下式表示:

2.2混凝土抗壓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抗壓性能是混凝土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標,因此成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點。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較多,研究成果也較多。

(1) 混凝土單軸受壓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Graf和Brenne等[4]通過混凝土的疲勞試驗研究了最小應力和應力范圍對其的疲勞強度的影響,同時給出了Goodman圖;Brenne和Muir等[5]利用立方體高強混凝土構件研究了高強混凝土的疲勞強度以及其退化規律;Holmen等[6]通過大量的試驗研究得出混凝土的疲勞特性和其疲勞壽命的概率分布。

Matsushita[7]利用混凝土圓柱構件進行了大量的疲勞試驗,得出了混凝土疲勞壽命的概率分布,并通過線性回歸的方法分析出了考慮最小應力水平的S-N曲線關系式:

lgN=17[(1-Smax)/(1-Smin)]+0.23

(2)混凝土雙軸受壓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Lan等[8]通疲勞試驗研究了板式混凝土構件在不同應力比下完全卸載和部分卸載兩種情況的疲勞雙軸受壓疲勞性能,得出兩種卸載方式下混凝土的疲勞性能相似,且與應力大小無關。

大連理工大學[9]進行定側壓雙軸受壓疲勞試驗,定側壓比分別為0.25和0.50,試驗結果表明:定側壓的約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壓疲勞強度,縱向最大應變和最小應變的發展和單軸受壓情況下相似,也符合三階段規律,并綜合分析(考慮了側壓影響)出了統一的疲勞破壞準則方程:

Smax=α-β(1-R)lgN

其中:

α=1+0.8304(δ2/fc) ,β=0.0638+0.115(δ2/fc) ; (0?δ2?fc?0.5)

(3)混凝土三軸受壓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關于混凝土三軸受壓疲勞試驗國內外研究資料較少,曹偉等[10]進行了定向側壓約束下三軸受壓疲勞試驗,試驗中試件的靜載破壞現象與疲勞破壞形態一樣,都是沿著縱向加載方向出現數條裂紋,符合三階段規律,但變形模量逐漸減小,得出了混凝土多軸受壓疲勞S-N統一方程,然而混凝土的三軸疲勞試驗操作復雜,試驗結果很難得出,結果的有效性難以得到確認,故現有的數據與資料只能作為參考。

2.3混凝土壓-拉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由于在壓拉循環應力狀態下的混凝土疲勞試驗對試驗儀器等要求較高等原因,因此目前對壓拉反復狀態下混凝土的疲勞試驗研究較少。

Cornelissen[11]對混凝土試件進行了疲勞試驗,頻率為6Hz,結果表明最小壓應力的水平高時,疲勞壽命明顯降低,同時分別給出了引起受拉和受壓破壞的拉壓應力狀態下的S-N方程:

(1) 受拉破壞:

(2) 受壓破壞:

大連理工大學的呂培印等[12]也進行了一些壓-拉疲勞試驗,在綜合考慮了最小、最大應力水平對疲勞的影響下,通過多元回歸線性分析法得到壓-拉情況下的S-N方程:

lgN=12.02-10.64Smax-4.39Smin(Smin=0.1-0.2)

其中:

復相關系數為0.932,Smax 、 Smin對 lgN的偏相關系數分別為0.998和0.839,回歸誤差為0.046。

3. 鋼筋混凝土梁受彎疲勞性能研究

3.1鋼筋混凝土是一種復合材料,同時離散性又很大,所以對鋼筋混凝土梁受彎疲勞性能的研究是一項比較復雜的課題,但一直以來還是有許多學者對鋼筋混凝土梁受彎疲勞性能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3.2目前國內外的研究重點主要都放在了等幅疲勞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梁的裂縫寬度、撓度、疲勞剛度的變化規律以及疲勞壽命的預測上。

3.3H.A.馬達洛夫在文獻[13]中詳細介紹了在重復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的疲勞性能的兩類問題:(1)鋼筋構造對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的強度、裂縫形成和剛度的影響;(2)鋼筋混凝土結構疲勞計算理論的若干問題。

3.4沈忠斌[14]和朱曉東[15]通過對11根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在疲勞荷載作用下的試驗結果分析,得出了其裂縫寬度和撓度的變化規律和機理,建立了疲勞荷載作用下裂縫寬度和撓度的計算模式,同時給出了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在疲勞荷載作用下裂縫寬度和撓度的計算公式。

3.51990年,石小平等[16]進行了混凝土梁彎曲疲勞試驗,通過對所得的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混凝土彎曲疲勞壽命的概率分布基本符合兩參數Weibull分布,并同時分析了應力比對疲勞性能的影響,并建立了相應的疲勞方程;

3.61991年,Byung[17]通過混凝土梁的彎曲疲勞試驗得出S-N曲線并得出疲勞強度方程,并驗證了在給定的應力水平下疲勞壽命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同時研究了混凝土在變幅疲勞荷載作用下的損傷累積理論。

4. 損傷鋼筋混凝土梁疲勞性能研究

(1)目前我國的大部分鋼筋混凝土梁橋都已服役相當長的時間,主要承重構件均有著各種各樣的損傷(銹蝕、腐蝕)情況,所以對損傷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性能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國內外對此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2)同濟大學的李士彬[18]利用13根銹蝕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等幅疲勞試驗研究,通過分析認為在等幅荷載作用下,銹蝕梁的疲勞壽命比未銹蝕梁的疲勞壽命有明顯降低,同時在相同的荷載的水平下,銹蝕梁的疲勞壽命隨銹蝕率呈指數函數下降。銹蝕鋼筋混凝土梁銹蝕率越高,剛度隨荷載循環次數的增加衰減的速率越大。

(3)華僑大學的宋小雷[19]利用18根銹蝕程度不同的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靜力和疲勞性能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鋼筋混凝土梁的銹蝕率越高,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壽命就越短,同時還得出了促使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是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下降和因銹蝕而導致鋼筋表面形成的銹坑和疲勞應力之間的耦合作用。

(4)桂林理工大學的虞愛平[20]利用9根銹蝕程度不同的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疲勞性能以及疲勞后剩余承載力的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銹蝕率越高的鋼筋混凝土梁的耐久性越差、疲勞性能越低。

(5)浙江大學的徐沖[21]利用四組不同(正常構件、正常加固、銹蝕損傷加固和超載損傷加固)的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靜力和疲勞性能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在循環荷載作用下說明鋼筋混凝土梁的整體剛度的重要指標是動撓度,且影響這一指標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加固形式和加固前的損傷情況。

(6)大連理工大學的王海超等[22]利用8根腐蝕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腐蝕后鋼筋混凝土梁的靜力和疲勞性能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較低水平的腐蝕對鋼筋混凝土梁的靜力性能影響很小,但對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壽命影響較大。

(7)中南大學的趙亞敏[23]利用ANSYS等軟件,以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橋和拱橋為模型研究了其在超載情況下的疲勞性能,研究結果表明,超載對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橋和拱橋的疲勞性能影響非常大,在一般情況下,超載的荷載增加一倍,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損傷增加將近10倍。

5. 結束語

目前雖然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疲勞性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1)疲勞試驗影響因素多,離散性較大,而試驗構件數量往往有限,無法從不同截面尺寸、不同配筋率、不同應力水平、不同應力比等方面對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疲勞分析和試驗研究;

(2)由于在實際結構中,構件承受的都是變幅荷載和隨機荷載,因此還需要研究鋼筋混凝土梁在變幅疲勞荷載和隨機荷載作用下的性能研究,疲勞破壞機理,疲勞累積損傷發展規律;

(3)鋼筋混凝土疲勞壽命預測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各種理論的基礎上,千差萬別無法統一,還沒有形成一個符合實際且易于操作的框架體系;

(4)鋼筋混凝土結構發生銹蝕后的疲勞問題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安全使用也尤為重要,目前對銹蝕鋼筋混凝十結構的疲勞承載力、粘結滑移退化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陳肇元.土建結構工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Tepfers R,and Kutti T. Fatigue strength of plain,ordinary and lightweight concrete. ACI

J.,May 1979:635-652.

[3]Satio M,and Imai S. Direct tensile fatigue of concrete by the use of friction grips. Journal of

the ACI,Proc,1983,80(5):431-438.

[4]Graf O.,and Brenner. Experiments for investigating the resistance of concrete under often

repeated compression loads.1.Bulletin,Deutscher Ausschuss fur Stahlbeton,Berlin,1934,

1(76):17-25.

[5]Bennett E.W.,and Muir S. E. J.,Some fatigue tests on high-strength concrete in axial

Compression.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1967,19(59):113-117.

[6]Jan Ove Holmen.Fatigue of Concrete by Constant and Variable Amplitude Loading[C].In:

Fatigue of Concrete Structure,SP-75,ACI,1982:71-110.

[7]Matsushita H,Tokumitsu Y. A Study on Compressive Fatigue Strength of Concrete

Considered Survival Probability[J]. Proceeding of JSCE,1972,198(2):127-138.

[8]Lan Shengrui,Guo Zhenhai. Biaxial Compression Behavior of Concrete Under Repeated

Load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1999,11(2):105-114.

[9]朱勁松. 混凝土雙軸疲勞試驗與破壞預測理論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3,9.

[10]曹偉,胡建周. 混凝土多軸受壓疲勞強度分析[J]. 土木工程學報,2005,38(8):31~35.

[11]Cornelissen H A W.Constant amplitude tests on plain concrete in uniaxial tension and tension

compression.Stevion report SR-50,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an.1984:79.

[12]呂培印. 混凝土單軸、雙軸動態強度和變形試驗研究[J].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1,

11.

[13]H.A.馬達洛夫著,謝君斐譯. 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在重復荷載下的性能研究[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64.

[14]沈忠斌. 疲勞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使用性能的試驗研究[D]. 東南大學碩士

研究生學位論文,1989.

[15]朱曉東. 重復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剛度的試驗研究[D]. 東南大學碩士研究

生學位論文,1989.

[16]石小平,姚祖康,李華等. 水泥混凝土的彎曲疲勞特性[J]. 土木工程學報.1990,23(3):

11-22.

[17]Byung Hwan Oh.Fatigue Analysis of Plain Concrete in Flexure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neering,1986,112(2):273-288.

[18]李士彬. 銹蝕鋼筋混凝土梁的彎曲疲勞性能和壽命預測[D]. 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

論文,2007.

[19]宋小雷. 銹蝕鋼筋混凝土梁靜力及疲勞性能試驗研究[D]. 華僑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

文,2008.

[20]虞愛平. 不同銹蝕程度鋼筋混凝土梁疲勞性能及疲勞后承載力研究[D]. 桂林理工大學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0.

[21]徐沖. 超載下既有橋梁加固后疲勞性能試驗研究[D]. 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2011.

[22]王海超,貢金鑫,曲秀華. 鋼筋混凝土梁腐蝕后疲勞性能的試驗研究[J]. 土木工程學報,

2005,38(11):32~38.

[23]趙亞敏. 超載運輸對鋼筋混凝土橋梁疲勞性能的影響研究[D]. 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

第12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土建類專業 實踐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C-0185-02

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還在起步階段,課程的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設置還在摸索和探索,不少高職和大專院校升本后都按照學術型、研究型的本科模式建構。研究型本科的課程設置注重理論的學習,學校與企業溝通較少,學生工程素養培養力度不夠,教師缺乏工程背景和工程能力。而應用型本科的課程設置需要把理論課程和實訓實踐課程結合起來,并加大實訓實踐教學的力度,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近年來,人們已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國內許多地方性高校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中已逐漸注重實踐教學的強化,圍繞實踐教學改革的課題研究和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針對應用型本科土建專業的實踐教學管理模式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中,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始終堅持“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實施“工程”來推進學校內涵發展,而且學校正好處在由培養高職畢業生轉向培養應用型本科生的轉型階段,土建類專業是學校的支撐專業,原有的實驗實訓教學場地設備和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科研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土建類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模式進行改革。

一、土建類專業實驗實踐教學管理模式改革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注重“產學研”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是當今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目前教學改革探索的熱點問題。“產學研”相結合就是與政府、企業、行業組織等校外機構合作,把企業的產、教師的研融入到教學環節中去。地方性高校要培養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的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離不開社會和企業的參與和支持,為了促進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土建類專業進一步發展,必須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企業為高校的實踐教學、教師的科研活動提供科研基地、設備條件,讓學生結合生產實際進入培訓環節,提高了學生對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對畢業后工作的適應性,縮短了就業適應期。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引入企業資源,強化行業指導,實行“實習就業貫通工程”的校企人才培養方案。目前學校共與110多家區內外大中型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深化了產教融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拓寬了教學改革新視野,開拓了就業工作新思路,為特色興校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二)引入校企合作,提高實驗實訓設備的利用率。隨著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辦學層次的提高,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儀器設備的數量和種類,學校新建了實訓中心大樓,但是土建類專業應用型本科的學生招生的人數較少,引進大型儀器設備的資金、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和維護成本是一個必然要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引進校企合作來解決,學校與企業本著互利、雙贏的原則,與企業聯合建立以教學、生產、科研、人才培訓為一體的工程檢測中心,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優勢,實現教學、科研與生產相互促進與轉換。通過引入校企合作,學校可以利用企業的資金、工程技術人才、先進的設備及工程環境,減輕學校教育經費和專職實踐教學教師的不足。在滿足實踐教學和教師科研實驗的要求后,工程檢測中心可以面向工程建設行業服務,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設備購置資金、維護成本和設備的利用率的問題了。

二、土建類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建設

(一)加強實踐教學場地及儀器設備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要提高實驗實踐教學質量離不開必需的實驗場地和儀器設備,因為辦學層次的提高,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加大了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新建了實訓中心,每個系都購置了大量的實驗實訓設備,硬件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為實踐教學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設備的管理中,學校應該把儀器設備的維修資金納入學院年度預算,提前劃撥,專款專用,盡量做到維修及時、有保障,使儀器設備處于良好的可運行階段,確保儀器設備的完好率,保證實驗課的開出率。對每一臺儀器設備建立檔案,進行數字化備案,定期進行維修保養,以確保儀器設備的安全、精準,延長其使用壽命。

目前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的實訓場地和設備都是分系管理建設,各系之間的儀器設備需要時可以互借,但是缺乏完善的設備共享機制,而且由于保護主義,各自為政,使得設備的使用率低下。因此,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實訓中心建立后很有必要建立設備共享平臺,對于先進的能夠共用的實驗設備,在信息暢通的環境下,可根據實際需要,跨系、跨室、跨專業借用和共用,甚至可以允許兄弟院校的師生有償借用實驗設備做實驗,在促進不同專業和學科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同時也提高其共享率,并發揮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

(二)培養高素質的實驗實踐教學團隊。要培養出合格的實踐應用型人才,就必須提高實驗實踐教學的質量,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驗實踐教學教師不但具有較高的學歷,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要與地方經濟、行業密切聯系的經歷或者渠道。高校的師資隊伍主要由理論教師、管理干部和實驗技術人員組成,目前很多的高校注重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理論教師而忽略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對年輕教師的培養也往往偏向于理論教學的教師。這種狀況也成為影響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短板。

要扭轉這種局面,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應重視對實驗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為了提高實驗教學的水平,通過多渠道提高教師的實驗實踐水平。第一,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專職實驗管理教師充實到實驗教學隊伍中。第二,通過本系現有教師幫扶計劃,以老帶新的模式培養青年教師,對實驗技術人員進行一系列的培訓,包括實驗室安全、設備的維護管理、實驗操作規范,提高其專業技能。第三,派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到企業或者科研院校進修培訓。第四,以實驗實訓中心作為教學和科研的平臺,對理論教學老師兼任實驗指導老師開展實驗儀器設備專業、安全技術培訓和指導,讓其熟悉和掌握儀器設備的功能、使用方法、檢測方法、規范操作與維護保養知識后才能帶學生實驗實訓。第五,改進教師考核和評價體系,改變實驗技術人員屬于“教學輔助”、“科研輔助”的舊觀念,提高實驗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工資福利、培訓深造方面的待遇,激勵教師投入工程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三)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和實踐教學考核機制。目前,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比缺乏規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對實踐教學計劃的制訂不夠重視,沒有建立對教師的實驗教學質量監督的體制,各教研室沒有規范化的實驗實踐教學指導書和任務書,甚至出現同一門課程因為指導老師不同,而實驗實訓的教學內容和成績評定的方案不一樣,對實踐課程成績的考核和評價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因此在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和考核機制的制定中,要圍繞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以堅持性和可操作性為導向。

1.完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和質量監督體系體系。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和監督體系是實現實踐教學規范化管理的前提,為了有效地貫徹學校的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管理文件;對各個關鍵的實踐教學環節制訂出相應的教學標準,比如實踐教學任務書、指導書的撰寫要求,實踐教學成績評定辦法,畢業頂崗實習的要求、畢業論文選題、指導、論文的撰寫及繪圖的要求。

2.優化實踐教學成績的評定辦法。實踐教學成績評定辦法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土建類專業目前的實訓實驗教學成績的評定一般由實踐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考勤和最終的實訓報告來評定,而且最終的實訓報告占絕對比例,這樣的考核方式對一些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課程比較適宜,但是對于培養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的實訓課程應強調實訓過程的考核,提高實踐過程操作狀況在最終成績中的比例。實訓教學過程中可以分組采取技能操作競賽,競賽的結果也作為實踐課最終成績的一部分,以賽促訓,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組織協調的能力。

總之,土建類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進和實訓中心的新建,能夠為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應用型本科土建專業學生的實驗實踐和教師的科研工作提供足夠的場地設備和制度保障,促進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完善了教學實踐體系與科研體系,符合學校“產學研”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承擔科研項目的能力,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成長,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從而增強學校土建類專業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鮑文博,寧寶寬,金生吉. 地方高校土建類專業產學研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6)

[2]邵淵韜,楊永德,孫淑強. 高校實驗設備資源共享機制探討及實踐[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6(1)

[3]蔣永生,邱洪興,陳以一.土建類專業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03(2)

[4]劉寶臣,周健紅,黃英娣,王磊,鄧康成.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9(1)

[5]周翠玲,張耀軍.強化實踐性教學,培養土木類專業類學生工程素質 [J].東南大學學報,2012(S)

[6]吳世華,李一峻,邱曉航,于麗華.實驗教學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4(1)

[7]楊鳳,劉軍,高金賀,林斯任.土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 [J].高等建筑教育,2014(5)

【基金項目】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課程改革與建設立項建設項目(2014KGA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鄯善县| 澄迈县| 万宁市| 兴义市| 休宁县| 枣阳市| 自治县| 焉耆| 嘉义县| 南通市| 萍乡市| 蓬溪县| 乌什县| 运城市| 尚义县| 平泉县| 保山市| 延吉市| 锡林浩特市| 察雅县| 景洪市| 普安县| 乐陵市| 浮梁县| 平谷区| 乌什县| 汶上县| 海阳市| 鹤岗市| 庆阳市| 隆子县| 勃利县| 绥江县| 绥化市| 仪陇县| 平度市| 三河市| 独山县| 武宁县|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