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4: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現象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議論文多為一幅圖,有時也有兩幅,這類作文的時態通常用一般現在時,可以分三段寫。一般第一段先描述看圖內容。第二段描述從圖中影射出的社會現象。第三段則針對這種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下面請看這幅圖:
第一步:審題
審題時要觀透文字信息和圖畫信息,列出要點:先描述圖的內容。如1.網吧;2.雙叉從招牌上掉下來;3.成績差;4.對學生有害無益。然后描述存在的社會現象,如:一些學生上網成癮以及沉溺于網吧有哪些不利因素。把這些要點找出來。5.上網成癮;6.學生學習不集中;7.學習成績差;8.浪費時間;9.很有可能交友不當;10.對學習失去興趣;11.成績不及格。
第二步:以詞及點,用一兩個單詞或短語寫出每句話的細節要點
1. a net bar
2.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become poor in study
4.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b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waste a lot of time
9. b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lost interest in study
11.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三步:聯詞成句,將上述要點的詞語擴展成句子
1.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2.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He is poor in study.
4. Going to net bars will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Some students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They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9.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They lose interest in study.
11. They will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四步:合并要點,把兩句或三句合并成一句,這樣文章就會出現高級句式
如,我們可以把1、2、3句合并成并列復合句: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and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把5、6句合并:Students who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再把10、11句合并成一句: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另外,對文中的現象我們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增加與文中有關的相關信息,如: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Teenagers can’t go to net bars.
最后聯句成文,拓展,注意連貫性,利用一些表示轉折、因果、遞進等關系的并列連詞和過渡詞,把句子連接起來,表達到位,按情節發展先后,承上啟下整理成文。請看范文:
As is shown in the picture,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at the students often go to net bars will do harm to their studies. First,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It is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that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What’s more,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which students can make use of to study, such as doing homework, reading books and so on. In addition,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there who will 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We should obey the law that teenagers can’t go to the Internet bars.
高考議論文體裁的英語看圖作文提示:
完成這一類作文,首先要看懂圖畫,搞清題意的要求,要分析畫面的主體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畫面的表層含義是什么,有沒有深層的東西和畫龍點睛之筆?總之要從多方面分析讀懂圖畫。盡力找出題意所在。在寫作過程中,文章可分為三部分:開頭(head)和主體(body)和結尾(conclusion).
開端為第一段:寫明話題,亮出個人觀點
主體為第二段(Reason A), (Reason B)和(Reason C)
結尾為第三段(Summary)
寫作有六步驟:
一、 簡要譯出要點
二、 擴展成句
三、 合并要點
四、 增加信息
五、 修辭成文
何謂“隨筆”?金振邦編著的《文章體裁辭典》中說,它是“一種文藝筆法和政論相結合的散文體裁。亦稱‘偶感’、‘斷想’、‘雜感’等。在工作、學習、生活、社會見聞中,凡是所思、所感,隨筆寫出,不拘一格。它的特點是夾敘夾議,借事抒情,寓理于事,意味雋永,短小活潑,形式多樣”。對于中學生來說,在了解和掌握了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文體的特點及其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學寫“隨筆”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它是提高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從多方面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他們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第一,寫“隨筆”,沒有壓力。學生心情放松,無拘無束,不像課堂作文那樣為完成任務而作,遵老師的“命”去“擠牙膏”。這樣,可以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變“無病”為“有感而發”,從而激發起他們的寫作熱情,放膽地寫自己在學習、生活、社會見聞中的所思、所感,這樣容易寫出具有獨特感受與真知灼見的好文章來。
第二,寫“隨筆”,題材廣泛。它不受老師命題的限制,可以自由取材。諸如國家大事、社會現象、學校生活、朋友交往、蟲鳥花卉、讀書心得、聽廣播、看比賽等,即使是一鱗半爪、片言只語也都可以信手拈來充作“隨筆”的題材,從而改變那種“無米之炊”,下筆千斤重,無話可寫的狀況。
第三,寫“隨筆”,寫法靈活。從形式上看,它篇幅短小,多則數百字,少則百把字,甚至三言兩語亦可獨立成篇。例如,有位學生寫了這樣一組“偶感”:沉默,有時比抗議更有力量。枯枝敗葉,曾有過閃光的年華。一張張日歷,是人生的一頁頁檔案。陶醉于池塘安逸的清水,遲早會發臭的。風箏,應該感謝牽引它的長繩。
論字數,這組“偶感”每則不足20個字,但由于語言凝練,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給人以某種啟迪,盡管篇幅短小,但表現了一定的力度和深度,顯示了內在的力量。
在筆法上,“隨筆”靈活自如,或記敘,或描寫,或抒情,或議論,不像記敘文、議論文那樣受到某些束縛,從而能較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所思”“所感”。
關鍵詞:過渡技巧;方法;多媒體
眾所周知,要寫好英語文章,一方面要保證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整體一致性,另一方面要保證段落之間的結構的連貫合理性以及完整性。
一、學習過渡技巧的重要性
在英語寫作中,要想做到文章段落的統一、連貫和完整,文章和段落內部的句子就應該按照一定的關系組合在一起,使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銜接流暢。即使是這樣,所有的句子意思都清楚,并且邏輯順序正確地排列,但是如果句與句之間缺乏恰當的過渡,整個段落的連貫性還是會受到影響,而段與段之間也缺乏恰當的過渡,那么整篇文章就會受到影響。
二、學生常出現過渡技巧使用錯誤的問題分析
1.英漢語言結構特點的不同導致過渡語使用上的差距
英語借助語言的形式手段(包括詞匯手段和形態手段)來實現詞語和句子的連接;漢語不借助語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詞語或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系來實現詞或句子的連接。
例子:雖然教育投資越來越貴,但是人們學習的熱情卻沒有一絲減少。
Although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expensive, but people don’t reduce their enthusiasm about learning.(×)
Although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expensive, people don’t reduce their enthusiasm about learning .(√)
要點提示:漢語中有“雖然……但是……”,而英語中只有“although+從句、+主句”的這種形式。
2.段落間缺乏應有的必然過渡句
受漢語母語語言習慣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會使用段落間的過渡,導致寫出的英語段落有漢語的書寫因素,從而影響英語寫作習慣的培養,不利于英語語感和英語寫作能力及技巧的把握。
三、過渡技巧
1.段落間承上啟下過渡語句的使用
在議論文體中,為了使段落間能夠自然過渡,使用具有概括意義的語句很重要,從而使文章承上啟下、一氣呵成。
例子:(1)There are many reasons explaining the phenomenon.有許多原因解釋了這個現象。
(2)A variety of reasons have led people to give up their city life. Some have... Others,... But most of them...一些原因導致人們放棄了他們的城市生活。
要點提示:這兩個例句可用于原因型議論文體中,在第一段交代了社會現象后,為了保證一、二段自然地過渡,可使用這樣簡單的短句將兩段連接起來,保證文章具有條理性。
在教學過程中,事先給學生準備好缺乏過渡句的文章段落,讓學生分組討論,利用多媒體查找相關的信息,并做出書面的報告和口頭的總結,自我意識到過渡技巧的妙處和實際作用。
2.批駁型議論文的文章過渡
批駁型議論文主要是對某一觀點或做法進行批判與駁斥。這種論文往往會先闡述一種看法,然后給予駁斥,正面闡述。因此為了保證論文的完整性和流暢性,就需要用相關的過渡句子進行連接。
例子:(1)Although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persuasive arguments advanced in defense of advertising, they ignore some facts. In the first place,...In the second place...
盡管也有一些說服力的論證為廣告辯護,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些事實……
(2)It looks like a good idea, but they don’t notice...
看上去這是個好主意,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
要點提示:在交代過一種觀點后,利用這樣的過渡句引出自己的觀點,并對前者進行批駁。像although...,It looks like...,but...所引導的過渡句,以退為進,評論的觀點更加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總之,英語作文中過渡技巧的學習和使用是伴隨英語寫作學習全過程的。如同飲食中的佐料、調味品,雖不是什么大菜、主菜,但是缺少它,味道肯定大打折扣。讓學生發揮主動性,以口頭作文的方式,利用ppt演示作文中這些方法技巧的使用情況,從而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自覺養成巧用過渡方法、完善句子的習慣。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大學英語中級寫作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楊賢玉.新編英語寫作概論.中國傳媒出版社,2009.
河北省武安市實驗中學 李麗琴郵編 056300郵箱wuanllq@163.com 事件議論文就是針對某一件事(或某個問題、某種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文章的特點是就事論理,理從事來。那么如何寫好這類文章呢?
一、慧眼沙里淘真金 深處開掘方出眾 (精選事件深處開掘)
社會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情都可作為評論的對象,上至國家大事,小到凡人瑣事,都可以有感而發。它可以是對先進的新生事物贊頌、褒揚;也可以是對落后丑惡現象批評、鞭撻。面對海量新聞,沙般瑣事,我們議論什么?這是個問題。落舊時俗套、拾別人牙慧——白做無用之功!評雞毛蒜皮,論吃喝拉撒——難登大雅之堂。在選題上“拾到籃里就是菜”,不下一番沙里淘金的功夫。聽見風就是雨,像根彈簧似的“條件反射式”表態,未經深思熟慮,那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如何從紛繁復雜的事情中選好“由頭”,這是必須認真對待的,因為選材是否獨到時新,直接關系到你文章的成敗。
作為初學者我們可以選擇那些有話可說、有理可講的事情,它可以是應該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應該批評或引為教訓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發生在自己身邊、且較有普遍意義或應引起大家重視、而自己感受也比較深的事情來寫。身邊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有看法可言。如同學中存在的助人為樂、沉迷網吧、抄寫作業、過生日請客,教師假日補課、學校收取擇校費等現象,都可以成為議論的對象。針對“好事”談見解,說出它好在哪里,為什么是好事,給大
家什么樣的啟發;針對“壞事”談看法,同樣要說出它什么地方不好,為什么會發生,它的實質是什么,從中應得到什么教訓。
隨著議論水平提高亦可逐漸嘗試追蹤新聞,關注爭鳴,直面社會,關注民生。多一點銳氣,多一點深邃。社會上出現的好的現象進行宣傳與褒獎,對于社會上存在的諸多漏洞與黑幕進行披露和抨擊,讓更多的人引起足夠重視,引起深刻反思,繼承發揚好的一面,克制抵制不好的一面。此類文選材時宜“大中取小”,立意要“因小見大”。所謂“大中取小”,就是從重大的事件中,選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一點,或一個側面,經過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深刻意義。所謂“因小見大”,就是從細小的事件中,發現蘊含的重大社會意義,開掘出深刻主題。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對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內涵,得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來。如就超女總冠軍李宇春,登上北大講堂令在場的1500名大學生為之瘋狂這件事,我們要盡可能擴展思維,李宇春該不該去,北大該不該請,為什么去,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從中透出的是怎樣的文化價值觀,進一步深思雅俗如何共賞??我們要善于從這些紛繁的線頭中,抽絲剝繭,找到一個最佳的事理切入點。力求從新的角度、新的層面開掘出新意。只有層層剝筍,登上最高樓,一覽眾山小,才能寫出極具現實意義的好文章。
總之, 要選用最精的上等原料,吸收最精彩的觀點,在此基礎上發揮,這樣才能勝人一籌。
二、胸有丘壑好行文,筆底變幻亦驚人(熟悉常規模式,嘗試另類構
思)
我們針對一件事發表看法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答疑解難,要使人懂,使人信,甚至要使人行——照著去做的,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僅僅是簡單地重復事件,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談,淺嘗輒止空講大道理,不對事件做一番透徹的事理分析是絕對不行的。如何做到鞭辟入里切中要害,需要明確的思路導引。常言道“車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文章沒有思路等于車離軌而行,這樣就會發生車禍。論說的基本方法是“擺事實,講道理”,這差不多人人皆知,事件議論文自有寫作的一般思路,那就是引、議、聯、結,四字箴言心里明。請看下面這篇例文: (引)為救被困大火的6個孩子,江西省宜春市27歲教師王茂華與岳父譚良才毅然沖進火海,伴隨著煤氣罐巨大爆炸聲,孩子們得救了,翁婿二人卻付出了燒傷面積分別達95%和85%的代價。連日來,英雄翁婿的故事令聽者動容。 這對平凡翁婿用果斷行動展現了勇敢的魅力,閃耀著人性光芒。
(議)剛剛擺脫休克狀態的翁婿二人仍在承受著病痛折磨,王茂華的妻子一次次趴在丈夫耳邊輕聲哼唱著催眠曲,希望以此減輕愛人的痛苦,這令前來探視的人們感懷落淚。他們都是平凡人,都有著質樸純真的情感,這種情感與在他人生死的緊要關頭無所顧慮、勇敢堅強的勇氣一樣美好動人。
(聯)英雄的壯舉是對社會見義勇為良好風尚的傳承。從救助落水
女童的電視臺記者,到長江大學為救落水少年而犧牲的大學生;從在北京交通事故中勇救他人而遇難的江西民工,到今天為救被困大火中孩子的王茂華、譚良才,他們都是平凡人,但都因在他人危難時的挺身而出而被社會銘記。
(結)英雄的壯舉蘊含著無窮力量。王茂華、譚良才的事跡傳開后,宜春市紅十字會短短一周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逾百萬元,這是對英雄行為的支持,更是對英雄精神的肯定與褒揚。每一筆捐款背后,都有一份善良在萌動生長。他們的勇敢與堅強,必然讓友愛互助的鮮花更加燦爛,令善良的土壤更加肥沃。
“引”即引述材料,概括取舍。文章一般從敘述事件開始,對事情的敘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議論,又要簡約,要根據說理的需要對有關材料作適當的取舍。與所說之理相關的部分要敘述得具體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則可以少敘或不敘。字數一般為150字左右為宜。
“議”分析材料,亮明觀點。要針對事件或社會現象加以多角度、多層次評析,分析造成某一現象的原因,追問人物做該事的動機目的,揭示現象背后所隱藏的實質。把這件事所包含的意義揭示出來了,就做到了就事論理。而所揭示的這個“理”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這是文章的重頭戲,字數一般為300字左右。
“聯”即聯系其他,拓展引申。與歷史、現實生活和自身實際相聯系作進一步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一牽百、深入思考,展開論述,指出這個道理的普遍意義或現實意義。進而在揭示出造成某一社會現象的原因后,探求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字數一般為
200字以上。
“結”即收束全文,前后呼應。在評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強化自己的觀點,收結全文。亦可發出呼喚,或啟發人們思索。字數一般在100以內。
關鍵詞: 農村高中議論文 命題方向 審題關
首先,必須明確高考命題方向。高考語文突出體現內容改革方向,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能力四個方面的考查,通過形成“一點四面”實現高考語文的育人導向。如2015年全國二卷作文材料中的三個候選人,與科技創新、邁向制造業強國、提高全民文化素養、建設美麗中國等當代人的夢想相呼應,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老師只有先讓學生明確高考命題方向,平時訓練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把好審題關。考生必須認真閱讀與讀懂材料,只有在掌握材料的范圍、含意后才能寫作。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求考生挖掘的議論觀點,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種主題。認真的考生通常能從所給材料里準確找到審題的中心詞與關鍵語句。切記,通常所給材料不止一個主題,考生要仔細分析材料之間異同,比較分析,甚至拓展延伸,梳理出一則思路清晰的寫作提綱。任務驅動型作文與傳統作文對比:寫作目的、要求,更明確、單一,具有一定的封閉性。
可見在明確高考命題方向與把好審題關的基礎上,梳理出一個符合題意的觀點非常重要。
關鍵:對自己提出的觀點進行充分議論盡量說深論透。
針對自己提出的觀點并概括一個題目,圍繞自己的觀點就事論理,進而聯系社會生活中相類似現象拓展延伸,論證時盡量說深論透,以使自己的文章更具廣度與深度。
首先,用對比方法分析事件產生的原因說深論透。
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與平時常常寫讀后感很相似,即先“讀”后“寫”,是讀后有感而發,考生務必把“讀的內容”和“感的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具體的:開頭簡要引述材料,隨即提出自己的見解、主張或觀點,然后要針對材料發表議論,任務驅動型寫作一定要聯系“任務”而作文,否則易偏題跑題。
分析時可以從正面分析闡述材料包含的積極意義,也可以從反面入手,指出情況危害,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的概念,抓住中心詞與關鍵語句,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如全國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當代風采人物”推選標準的基礎上優中選優,引導考生從某一個具體明確的要求寫作,要求考生分析當代風采人物形成的原因,從正面闡明風采人物思想意義。
其次,點面結合或層進等方法逐層深入。
側重在對材料中事件先就事論理,多角度進行理論分析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現象,可采用點面結合或層進等方法充分分析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正如2016年全國卷福建漫畫作文,第一組由100分得到媽媽吻的獎勵,98分媽媽給的是巴掌懲罰;第二組55分媽媽給的是巴掌懲罰,61分得到媽媽吻的獎勵。這漫畫材料作文其實就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要求考生發表議論。這漫畫材料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話題,也是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的社會現象、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及文化社會現象。考生必須從漫畫中精選材料內容進行分析思考梳理,然后從熟悉的生活題材或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聯系生活實際,引領考生關注社會生活,引導考生思考個人成長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使考生的考場作文達到較高的境界。
本作文題考場上考生若能夠聯系當今中國體壇上比賽項目: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跳水、舉重等優勢項目,國人的心態是得了冠軍覺得理所當然,其他往往不看好,與漫畫中媽媽100分與98分心態何其相似;而水平一般的足球只在亞洲出線就忘乎所以,與漫畫中媽媽55分與61分心態如出一轍。生活中平時媽媽做家務理所當然,身體不適稍做得不好,孩子不高興,相反,爸爸覺得很偉大等。常言道,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現實中尺子應該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量不同的人與事,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其實,2016年全國卷漫畫作文就是拿尺子者因標準不同在生活中產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結果。考生在考場上若一味就“吻”與“巴掌”兜圈子就事論理,作文就會缺乏深度,從反面深入分析闡述論證持尺子者若心態不正,評判標準不統一,產生結果輕則影響個人前途,重則毀壞集體民族國家可持續發展,可見持尺子者把握標準至關重要。如果拓寬思維,先舉出一兩個與“吻”與“巴掌”類似的社會生活實例,聯系生活中相類似事情展開議論由點及面,或由個人情況到民族與國家發展層面滑行逐層深入論證,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的考場作文更具廣度與深度,并不僅僅停留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
再次,采用假設或因果論證方法說深論透。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更能貼近社會生活,注重材料的啟發和引導作用,體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體和標題等方面,給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針對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學生作文時要使論證充分把道理說深論透宜采用假設因果論證方法。
2016年全國卷福建漫畫作文,考生作文時從公平角度切入:假如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子,總是公平公正地衡量別人,更重要常不忘量自己,我們的社會與生活就不會那么多是非糾紛;如果因為生活的世界有這樣一把尺子:感情上充滿溫馨,道理上彰顯公平,法制上體現正義,那么社會就會時刻閃耀人性的光輝。因為持尺子者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處處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所以星星之火慢慢成燎原之勢,人間就會真正灑滿陽光與愛意。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就材料的范圍而言、就寫作任務而言是就事論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說理論證而言是就事論理。說理就是思辨,就要比較辨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絕不能只在原材料中兜圈子,必須在就事論理的基礎上聯系社會生活中相類似現象拓展延伸,才能把道理說深論透,使考場作文更具廣度與深度。
提醒:結尾照點題升華主題。
湖北考生
在當今社會,分數功利化的現象日益嚴重。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極嚴,得不到滿分便拳腳相加;而有的家長則“及格萬歲”,認為只要及格便是好的。不管他人的看法如何,我認為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因為這均是將分數功利化的行為。
近年來,“虎媽狼爸”層出不窮,因其用嚴厲的教育方式將子女“打”進名校而出名,并贏得人們熱捧。而我在這種大勢下,只想問一句――這樣做真的對么?先不論這種“高壓”教育對孩子幼小的心靈會造成何種影響,從社會進程上看,現在早已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對讀書不好的學生豈能一棒子打死?
莫將分數功利化。分數雖重要,但也并不是唯一,其他方面的能力更為重要。十年前的神童退學事件留下的一地雞毛仍歷歷在目。那個神童從小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換來了什么?換來的只是因生活無法自理而被大學退學的通知。這樣的分數至上,這樣的本末倒置,是不是可以停止了呢?
其實,不少家長都明白,一百分和九十八分并沒有多大的差距。他們只是忍不下這攀比之心,更何況分數不是一切,你怎能肯定地說考滿分的孩子一定比別的孩子優異呢?既然不能肯定,那為什么要將孩子們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多得一兩分上呢?為何不將這時間花在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上?社會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而是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
達爾文小時候成績并不出眾,而且還喜歡在課余時間觀察小動物,甚至昆蟲。若將他放在現在,恐怕不少人都會認為他“不務正業”,但正是這“不務正業”才結束了“神學”幾千年以來的統治,才有了我們的“進化論”。是的,我們無法否認我們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絕對不是只有學習!
內地首富馬云也并不是名校畢業生,但這并不妨礙他在電子商務界呼風喚雨。由此可見,學習成績并不能代表一切。
不錯的,我們無法否認優異的成績或多或少對孩子的未來有所裨益,但為了這個蒼白的理由而犧牲孩子的童年,扼殺他們的夢想,未免太殘忍了吧!
一百分也好,九十分也罷,甚至是剛及格也無妨。莫將分數功利化,因為分數不能代表一切。
滿分分析
在任務驅動型作文之風吹遍神州之時,高考命題者也在不斷研究,如何繼承好的作文題型,如何避免套作,如何避免猜題、押題,今年的作文題就凝聚了命題者的智慧。仔細研究2016年全國卷Ⅰ湖北滿分作文,我們不難發現它的精妙。
審題準確,觀點鮮明
一幅漫畫的解讀角度是多方面的:從漫畫中家長、學校教育者的角度入手,可批判現行教育的弊端,如唯分數論、棍棒教育、粗暴教育、教育的功利性等;從漫畫的引申義入手,可闡釋社會評價人才標準的合理性;從漫畫中孩子等受教育者的角度入手,可談對人生的啟示,如要制定合理目標、追求夢想、比較要合理、如何看待別人的評價等。以上都是非常好的作文立意。本文就扣住了“分數”這個關鍵要素,指出將分數功利化是錯誤的做法,無疑是非常準確的,可以說“擊中了要害”!并且題目就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清清楚楚――“莫將分數功利化”。中心明確,觀點清晰,表達簡潔,能很快吸引閱卷老師眼球。
內容充實,思路清晰
漫畫類作文要對漫畫所揭示的普遍現象、突出問題闡發自己的觀點、看法,在論證時應集中在漫畫所揭示的現象或問題上,很多時候無法像傳統作文那樣用例子充實。但本文作者在表明觀點后,用簡潔的語言毫無痕跡地引用“狼爸虎媽”和“神童退學事件”;指出“社會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而是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后,又引用達爾文、馬云的例子以佐證,這些例子的運用緊扣作者的觀點,豐富了文章內容,為文章增色不少。
本文的思路清晰自然,點、聯、論一氣呵成
第一段結合材料(漫畫)明確地點出觀點――莫將分數功利化。第二、三段聯系社會現實,指出“分數功利化”弊端――造成高分低能;時代在變,“惟有讀書高”一去不復返。由此論“當今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就順理成章了,對達爾文、馬云事例的解析進一步印證了作者觀點。可以說論述步步為營,銜接順暢,給人以行云流水般的感覺。
語言簡潔,論證有力
文章的語言最能打動讀者,議論文語言表達不準確或論證力度不夠,在評分時很受影響。本文作者很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首先,表達是簡潔準確的,對漫畫內容以幾個字概括:拳腳相加、及格萬歲。既扣住漫畫內容又概括出漫畫反映的社會現象。其次,舉例點到即止,如“神童退學事件留下的一地雞毛仍歷歷在目”和“內地首富馬云也并不是名校畢業生”例,如此簡潔的表達給人清新之感,毫無冗雜之態。最后,全文總共9次感嘆、反問也為文章增強了論證力度。
寫作借鑒
緊扣構圖元素,多角度審題
漫畫作文的審題應從構圖元素上入手:單幅漫畫,著重觀察主體元素;多幅漫畫,重點觀察細節變化。同時,要從漫畫的本義、比喻義、引申義上作多維思考,從而達到多角度審題的目的。
關注時事,培養思辨能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要廣泛關注時事,對普遍而突出的社會現象、問題多做思考,辯證認識,只有充分準備,才能從容應考。
理清思路,清晰表達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層次是表現我們思維能力的一個維度,特別是議論文,尤其需要明確論證思路,展現自己的思維水平。同時要注意語言簡潔有力,善用修辭,活用句式,對事例的處理要恰到好處。
關鍵詞: 大學英語專業 精讀課 說明文教學
一、引言
2000年新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附錄I對基礎英語教學(即本文中精讀課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本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而通過長期的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教學的實踐,筆者發現,很多時候課堂教學還停留在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上,而很少有人從宏觀上系統地把握文章的脈絡,包括文章的主題、結構、作者創作的意向,以及不同體裁的表達方式、特點等,這樣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在語篇分析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相對欠缺。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筆者在精讀課教學中引進了體裁的概念,從語篇分析的高度對說明文課文進行宏觀與微觀分析,在說明文教學上進行了一些探索,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說明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二、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課文所涉及的體裁及說明文語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認為:1.體裁是交際行為的形式,有其交際功能;2.交際目的是確定體裁的重要因素;3.交際目的、話題制約著語篇形式、內容及語言難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體系,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教材《現代大學英語》(楊立民,2006)所涉及的體裁有:narration(記敘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說明文)和argumentation(議論文)。
說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過程的文章。它用于說明客觀事物的特點和性能,或介紹某種操作程序,或解釋某種抽象概念,或闡明某種科學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等,完全是就事論事的描述,所以也稱事實性或技術性的描寫文。把握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質是理解說明文的關鍵。詞典、論文、實驗報告、產品說明、廣告都屬于這類體裁。說明文是學生、科學家、專業人員常用的一種體裁。說明文按照邏輯推理的方法闡述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展示事物的關系。
語篇模式就是語篇內在的修辭結構(rhetorical structure)。它與文章的體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體裁結構在語篇結構層面上對語篇的形成具有制約作用,那么語篇的組織模式必然也要受到體裁的制約(Yang Xuemei,2006)。
說明文語篇模式宏觀結構上常采用“問題—解決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較型”語篇分析模式。第一種思維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說明情況,然后出現問題,隨后作出反應,采取的反應可能解決了問題,也可能沒有或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最后對此作出相應的評價。而第二種思維模式則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先概括后舉例,另一種是先講整體輪廓,后說諸多細節。第三種思維模式通常是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用來比較兩個事物的相同之處或對比不同之處所使用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語篇模式常用來比較事物異同。比較事物相似之處稱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較事物差異則稱為“匹配對比”(matching contrast)。人們常用這種思維模式來比較兩個事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先提出論點,再進行論證。這種語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較長的語篇中,常與一般特殊型組成復雜的思維模式。其表現形式為:重復法、詞匯關聯法和排比法三種(Yang Xuemei,2006)。
根據說明文的定義及說明文的語篇分析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說明文的三個方面。
1.語篇模式
在《現代大學英語》教材1—3冊已學過的文章中有三篇說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問題—解決型”兩種語篇模式。
2.組織結構
說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結論。
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求就事論事,重點剖析事件本身。選材時不需要古今中外地旁征博引,即便舉例子也要和事件本身密切相關。這類作文,應以說理為主,舉例為輔。本文除了開頭和結尾,中間都在舉例子,整個就是事例的堆砌,而且事例還不能貼近材料。
范文例舉
立于律法 揚乎正道
襄陽五中 李晨陽
一個滿載榮光的大學生,因為十幾只小鳥而身陷囹圄。而十年半有期徒刑的判決則引發了全民熱議:有人驚呼量刑過重,有人感嘆處罰太輕。而于我看來,法院立足律法,依法做出了相應的公正判決,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探討這個案件量刑輕重的問題了。
那些認為“因為幾只鳥就毀了一個大學生的前程未免量刑過重”的思想毫無可取之處。姑且不論那位大學生閆某在庭審時如何狡辯,說自己并不認識這些鳥是國家級保護動物這一明顯缺乏誠實品格的表現,單是其法治觀念淡薄便已十分可恨。知法犯法,漠視生命,一心求利,這樣的大學生空有一腔專業知識又有何用?一個不具備生命意識、漠視法律的人,我們能指望他開創一個怎樣的前程嗎?中國自古便是人情社會,但對于這種有意而為的非法牟利行為,我們決不可容許泛濫的情感去沖毀法律的長堤。一代大儒荀子也曾說過,世間一切的惡“皆生自纖纖也”。“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道德對惡念的束縛,立足于法,閆某身上鐐銬的重量與他所犯下的罪行,相等無疑。
一年前,林森浩投毒案落下帷幕之時也曾有過這樣的爭執。一邊是復旦大學百名學子,哭陳林森浩平日里并非罪大惡極之人;一邊是群情激憤,更有人甚至大呼應由受害者黃洋的父母親自行刑。對案件判決的爭執甚囂塵上,但無論哪一方也不能動搖法律的威嚴。一紙死刑判決書,沾了當事人雙方和百名學子的眼淚,卻是對這一案件的最好宣判――以法律為準繩,不以人情為轉移。我們不應只看見法律的鐵血無情,還應看見,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關鍵,也恰恰在這決不退讓的不動如山的律法之中。
誠然,這些鮮活的個例令人扼腕。但最初釀成悲劇的永遠都是當事人自己。若是公民的法治觀念能夠加強,對于法律的敬畏能夠付諸實踐,哪里會有這一幕幕叫人心酸又無奈的場面呢?
人情固然溫暖,可這也會成為罪惡的催化劑。試想,若沒有剛性的鉗制,光憑幾句不痛不癢的教誨勸告來感化罪犯,憑一腔泛濫的同情心去寬恕罪犯,有罪的人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今天獵了十六只燕隼的閆某明天就會喜滋滋地把山林洗劫一空。縱容之下,必會導致不思悔改的人心存僥幸,日益猖獗。屆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一切社會準則因律法的缺失而相繼崩毀,難道要讓我們泛濫的同情心沖毀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法律大堤嗎?
圭臬不可違。只有立足律法,激濁揚清,才可揚乎正道。
【考綱概述】
在高考作文評分發展等級要求中,有兩處提到材料:一處提出材料要豐富,一處提出材料要新鮮。所謂材料豐富,就是選材要廣泛,要有足夠多的材料論證觀點;所謂材料新鮮,就是要關注身邊最新、最熱點的時事要聞。
舉例論證,就是通過列舉具體實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論證時所列舉的事例必須典型,敘述要簡潔明了,高度概括;所敘述事例的重點部分要突出;敘事之后,要有精當的分析論述,將擺事實和講道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范文解析
高考語文突出體現高考內容改革方向,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能力四個方面的考查,通過形成“一點四面”實現高考語文的育人導向。學生熟悉的話題、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的社會現象、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會現象等都應該成為我們選材的對象。精選材料內容,從熟悉的題材或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引領我們關注社會生活,思考個人成長方向,這是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選材宗旨。
文章針對河南新鄉一大學生閆某因在家鄉獵捕16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和購買1只蒼頭鷹,而被判刑十年半引發熱議這一熱點話題展開論述。文章立意巧妙,不偏不倚,既不贊同說量刑過重,也不贊同說處罰過輕,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立足律法,依法做出了相應的公正判決,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探討這個案件量刑輕重的問題了。”然后運用大量假設論證,并輔之以非常貼切的事例,使文章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材料豐富。
作文材料本身是對大學生犯法的熱議,有人認為過重,有人認為過輕,法院依法判案。材料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設計,涉及學生,涉及法律制度,貼近學生生活。這樣讓學生可以結合現實生活充分發散思維。文章選材非常貼切,做到了高度類似,同樣是生活中的案件,同樣是涉及學生的,同樣是法院依法判案的,同樣是判決后的各種議論,舉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選例,既體現了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選材宗旨,也高度契合了材料本身,有舉一反三的說理效果。
類文生成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選材,要聯系社會現實的類似現象,進行類比。但是,我們在寫作中常常缺少合適的例子,或者舉例類比不當,使得說服力不強,造成論證乏力。這里所說的類比事例,就是指選例與材料中的相關方行為在本質上有同一性。在具體寫作任務驅動型作文時,應該怎樣選材呢?
擴大閱讀面,積累素材
除了課堂內的閱讀,我們在平時要多閱讀,尤其是要多讀報,要多關注一些時事話題,如環保、教育、娛樂、科技等。而且,讀了以后要有自己的思考,它們對自己有哪些感悟,那么,一旦在寫作中真的碰到這類題材,由這個材料引發議論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備考時,我們也可以把平時所做的閱讀理解材料收入自己的素材庫,并從中提煉出相關話題,以備不時之需。
選擇素材要遵循三個原則
一要“新鮮”,只有選取新近發生的事件進行評說,讀者才愿意看;二要有“亮點”,即所選的新聞要有與眾不同之處,或是重大事件,或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要能吸引人;三要選自己熟悉的、有話可說的材料。新聞包括時政、法律、經濟、民生、教育等眾多領域,自己熟悉哪類知識,一般就選哪類新聞,這樣才有話可說,才能說到點子上。
選材對象既可以是“個例”,也可以是“泛例”
“個例”就是具體的事例,就是緊扣中心觀點,選擇一個典型事例,詳細地敘述下來。當然,這種具體敘述是相對于概括性的事例來說的,不可像寫記敘文那樣過于詳細,只要把事情說清楚即可,因為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泛例”就是概括性的社會現象,它是舍棄了具體人物、時間、地點等因素,加以概括歸納出來的一類一類的“泛指事物”。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根據寫作實際恰當處理好“個例”與“泛例”的選擇。
有感寫作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幾個同學聚在一起談論傳家寶。小張說,他家的傳家寶是一個青花罐,有年頭有故事;小杜說,他家的傳家寶是爺爺留下的幾枚勛章;小程說,她家把“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的祖訓當作傳家寶……
關鍵詞:應用類文本;說明文;雜文;閱讀教學
一、應用類文本中的科技文閱讀教學
科技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模式建構應遵循開放、有序的原則。在閱讀教學中,以文本為基石,向縱深拓展,盡量整合學生在閱讀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加強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同時,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和科學品位,促使他們了解科技在人類發展歷史、當前及未來的巨大作用,明白科技與文化在深層次的互補關系。
1.以文本為基石,進行閱讀理解,向縱深拓展,完成知識的構建
閱讀說明文應以把握文本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為重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著眼于把握文本整體的內容,梳理關鍵信息。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就得讓學生領會結構、理清思路。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一是要從認識上明確哪些信息是重要信息,從而提高辨別與篩選的自覺性;二是要通過閱讀實踐,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養成對重要信息的敏感。可以提示學生注意的重要信息,在這個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再適當引入拓展性文本(其中可以包括校本資源中的文本),增強學生對這類文本閱讀的體驗。
2.以知識為起點,進一步思考鑒賞,整合閱讀的知識和能力,完成能力的建構
在說明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過多地介紹文體知識,讓學生糾纏于無用的術語,而應指導學生提升篩選重要信息、分析結構、概括要點、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提升他們的閱讀水平。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拓展文本,拓展知識,把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學生也就是通過這個教學環節,融會了知識,構建了自我能力。這樣的教學過程,不是讓學生簡單地理解文意,更多的是讓學生形成自覺篩選關鍵句的的能力。
3.啟發學生創新發現,豐富情感,提升文化和科學品位
科學本身就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不但獲得閱讀能力,獲取科學知識,更要多多體會其中的人文色彩和科學精神。這對學生的閱讀來說,不是停留在淺層次上,而是深層次上的追求,這種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必定會讓學生養成多角度、多層面的閱讀習慣,同時能提升他們的文化和科學品位。值得重視的是,教師應把眼光放在文本所體現的科學精神上,讓學生真正體會高中語文課程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密切聯系,讓他們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處理事物,甚至包括閱讀文本。這樣,高中語文課程就能與其他課程產生必然的聯系,也就體現了課程的工具性特點了。例如: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時,教師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并建構了一定的知識體系后,應挖掘文本的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了解荔枝在社會生產、家庭生活中的變化,在中國文學中的象征意義,以及作者在文中表現出認真負責、實事求是、勇于質疑的科學態度。這就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的說明文閱讀教學的新內涵。
二、應用類文本中的雜文(文化隨筆)閱讀教學
雜文是“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議論文”,運用形象化的說理方法,針砭時弊,闡發作者獨到的見解,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其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從內容上看,能敏銳迅速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從形式上看,形象生動,幽默犀利,言簡意賅;從效果上看,富有戰斗力,啟迪良知,振聾發聵。在教學中,還可以引入名校豐厚的校本資源,讓學生通過閱讀名校百年中著名雜文和文化隨筆,體會名校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借此促進自己的成長,并增強學校自豪感。
1.感受語言,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著重對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理解
可以設計四個教學環節“引―讀―問―思”。“引”,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閱讀體驗。“讀”,課前預習式閱讀或朗讀某些語段。“問”,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就文本提出問題。“思”,讓學生以四人為單位互相解決對方提出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有些疑難問題,教師要做引導性提問。如在教學王蒙的《善良》時,提供下面這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最后有一段,例如“當中,兇惡不是已經出盡風頭了嗎?兇惡不是已經披盡了迷彩服了嗎?后來又怎么樣了呢?”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2.在深入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勇于質疑
可以設計三個教學環節“問―思―議”。“問”,讓學生在深入而獨立思考基礎上提出對文本的質疑性問題。“思”,交流并提交其中一個無法解決或者認為是文章關鍵的問題。“議”,根據學生的問題,確定切入口和共同的課堂研習內容,組織課堂討論。
3.在拓展閱讀的基礎上對文本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針對雜文這一獨特的體裁,情感目標的達成更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雜文的教學中,應該有限度地給學生以憤怒、不滿的情緒,更多應該指導學生看到文章中對未來充滿光明、希望的部分,留下一顆光明的種子。此外,還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和勇氣。
高中生作文缺乏思辨性,這是他們作文的通病,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讓作文的思想飛得高遠,是我們高中語文教師當前務必思考的問題。我認為高中作文教學應以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為切入點,走作文內涵發展之路,讓學生作文充滿思辨的智慧。
開發寫作資源,厚積薄發。要使學生作文思想深刻、內容充實、語言新鮮、感情真摯,具有思辨色彩,必須解決積累的問題。首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其次,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最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
用邏輯思維指導作文訓練,為學生思辨作文的提升搭建橋梁。辯證的邏輯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態,辯證能力的強弱直接反映思維認識水平的高低。我們認為,有些學生善于寫作,往往不是因為他們詞匯豐富和技巧的嫻熟,而是因為他們能夠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用辨證的思維方法來指導學生作文訓練,為提升學生作文思辨能力奠定基礎。
一、加強多角度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全面性
2015年高考廣東卷的作文題。材料是:“看天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云卷云舒的樂趣。漫步林間,常看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要求考生就此自命題寫作。此題涉及信息化帶來便利,也帶來某些新的問題,包括人與自然的疏遠,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信息社會的發展,都是近來的熱點問題,考生一般都會有所準備。但這個主題寫好并不容易,不能只是講愛護自然,還需要有點哲理的思索。
可見,對一個材料,如果從一個角度去思考,往往會妨礙我們對事物全面的理解,但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便可獲得豐富、深刻的認識。古人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題目、同一材料,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去觀察、去思考、去分析,提煉出鮮明、有見地、有價值的觀點來。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進行發散思維,開闊思路。
二、加強聯想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廣闊性
由此及彼想開去,在作文中是一種常用的思維方式。它根據事物間某些方面的相似推測出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或者根據已知的事物,推測出設想的未知的事物,使作者思維縱橫馳騁。聯想的方法可以是“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具體到抽象”“由原因到結果”“由生活現象到社會現象”等。
如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走路”是人的日常行為,一旦與“人生”“社會”聯系在一起,就可生發種種聯想與思考:
走路“直”與“彎”――人生路途直接、順暢,沒有曲折(走直道,不繞彎路);人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認真,不搞歪門邪道(走正道,不走歪路)。
走路“深”與“淺”――在有限的生命進程中,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無論大小,都是可貴的;人治學要深入,不可淺嘗輒止;人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落實。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個人、社會、國家民族之路由“無”到“有”――無論是個人之路,還是社會、國家、民族之路,都是“走”出來的。
聯想思維訓練,對于學生的議論文的選材,舉例、分析論證以及記敘文的議論抒情,具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加強聯想作文訓練指導,可以使學生看得更遠,思辨更具廣闊性。
三、加強比較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深刻性
比較是思維深化的一種手段,這種訓練常將兩個或多個材料放在一起,通過其相同點或不同點的分析比較,找出事物的個性特征或共性特征,提高觀察力和思辨能力,使其思辨更具深刻性。
指導學生對幾個觀點進行取舍,選篩出有新意、最切題的觀點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一環。如2015年高考新課標II卷“誰更具風采”,就可進行比較思維訓練。
材料中的三個人物比較,具體表現如下:
由大李的風采可聯想到潛心學術,造福未來的人;由小劉的風采可聯想到創造詩意的人;也可由他人想到自己,談到如何成就“自我風采”。強調:每一個人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都會通向成功”,針對這些觀點,引導學生分析、比較、辨別、啟發學生思考。這種訓練不但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學生的思辨更具深刻性。
四、加強逆向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創造性
逆向思維是根據事物的特點以及人們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出現的一種構想方法。它是建立在對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改變人們平常的思維角度,從材料或題目的對立面入手而提出的一種新穎而獨到的觀點。它屬于一種創造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用得好,常可以開拓出不落俗套、不同凡響的新主題。
一、準確得體
語言豐富多彩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主要表現之一。針對不同學生、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對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的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于變化,而且能啟發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
二、情理交融
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它具有豐富的人文特色: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關注,對社會現象的分析等。而要使這些人文特色得到很好的體現,“情”字則是師生溝通的橋梁,也是把語文課堂搞活的關鍵。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我們語文教師施教的對象,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適時的情感宣泄,所以語文課堂教學要活,“感情豐富”是必不可少的。實際教學中,語文課堂便是“情感場”,教師要像磁石吸針般地吸引學生“忘我地投入”,其潛能便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三、張馳有度
課堂教學要在有限時間內按時完成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學用語的節奏既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與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使學生學有所得。正如古人所云:“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上課之初,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這一節課上來,形成有意注意。在講授新課時可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無意注意,但在講授教材重點、難點時,節奏要放慢,使學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并解決問題。而對那些學生一看就懂的簡單知識,教師只要略加提示,一言帶過,加快教學節奏。當學生保持一段時間的高度緊張的有意注意后,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講授一些有趣的例子,學生適當放松。在課堂要結束時,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提出明確要求,使學生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有意注意。
四、旁征博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語言越具有魅力,就越能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闊的求知興趣,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為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地方言、外來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隨心所欲,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我們在分析一些人物的性格特點的時候,可以巧借小說的一些主人公來總結概括。
五、曉之以啟
語文教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知識的延伸空間非常廣闊,自古至今,天文地理,都可以把它包容進來為我所用。這樣的特點有可能給語文課堂帶來一個負面影響:講課放得開,但有可能收不回,從而導致整個課堂教學失去了目標,讓學生不能把握重點、難點。這就需要老師教學用語機智,應變非凡。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導演,而不是主角,必須根據主題發揮情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一是講究教學藝術,想辦法找“誘發點”,抓“發散點”。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別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中考命題中,這類題目一般會以開放探究型試題形式進行考查。這種題目重在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思維提升能力以及表述個性化閱讀體驗的能力。
【常見題型】
1.啟示感悟型
這類題主要考查閱讀選文的感受、體會等。雖說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應緊扣選文的中心和材料,而且題干中往往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聯系實際”“結合你自己的經歷”,所以作答時要聯系自身、家庭、社會等實際,切不可泛泛而談。
2.獻計獻策型
這類試題要求考生針對選文相關的問題提出對策或提出質疑,一般都是考查學生閱讀文章后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或理性思考,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類試題是命題材料的拓展延伸,一般要求考生“結合選文,聯系實際”進行解答。“結合選文”其實是“歸納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中信息”的另一種說法,考生必須提煉出文中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使之條理化。
3.材料鏈接型
這類試題考查的是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對文章的梳理感悟能力。鏈接的材料是對選文內容的補充,一般是當下的一些現象,然后結合全文分析這種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等。做這類題目,首先要讀懂材料,仔細分析材料與文章內容之間的聯系,比較其相同或不相同之處然后根據要求作答。
【答題技巧】
開放型試題不是無條件的開放,而是要結合某一點開放,把握這一點并以它為原點延伸拓展開來,最后形成論述自己閱讀體驗的文字。
應對策略:第一步:結合開放點闡述自己的看法,力求創新;第二步:用確切、具體、形象的闡述展開論證;第三步:得出結論,要富有說服力;第四步:語言表述要規范、通順、流暢。
【實戰演練】
遇到急事慢下來
王崇風
遇到事情是應該急還是慢,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在外游樂的齊景公聽說晏嬰病重,危在旦夕,于是立刻命令急速返回。齊景公心急如焚,先是奪過車夫手里的韁繩親自駕馭,可還是嫌馬兒跑得太慢,后來干脆跳下車徒步向前奔跑,結果只能是欲速不達,成為笑談。
一生中也屢有急中失智走向極端的例子。據弟子黎庶昌編著的《年譜》以及《曾文正公全集》《湘軍志》等權威資料記載,因與太平軍作戰受挫曾有五次自殺未遂的經歷。
不論是前世明君,還是后朝棟梁,都難逃急中失措的“俗套”。人的一生,遇急遇險在所難免,因此必須學會靜下心來,坦然面對。急事、險境雖然多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法選擇回避的,但是遇急不急、泰然處之這倒是可以通過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全面修養做到的。從急于事功而屢嘗敗績,進而屢求一死了之,再到靜下心來深刻反省尋求對策,屢敗屢戰而絕不氣餒,最終徹底改掉了急躁冒失的痼疾,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急躁必然亂心,從容才能生智。有位富商為避戰亂,化妝成百姓,將一幅價值連城的名畫藏在一把舊雨傘的傘柄里帶回鄉野老家。不料,途中在一個村莊歇息時雨傘不翼而飛。此時,富商不慌不忙,靜下心來作了一番細察之后,發現隨身攜帶的包裹依然完好無損,因此斷定拿雨傘之人不是掌握傘柄秘密的專業盜賊。他于是決定在當地租住下來,做換傘生意:以舊換新,一文不添。果然,那把魂牽夢縈的舊傘很快就被送上門來了。富商的名畫失而復得,靠的不是“急”,而是“智”,而這“智”則完全來自于冷靜之后的“慢”思考。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一日千里,個個爭先,唯恐失去任何出人頭地的機會。大家都習慣了“急”,也認同了“急”,更是積極參與了“急”,唯獨忽視了“慢”。可這“急”中沒生出多少智慧,倒是生出了不少后悔。李開復被查出罹患淋巴癌之后表示:“在以往的職業生涯里,我堅持每天努力擠出三個小時時間工作,和人比賽‘誰的睡眠更少’‘誰能在凌晨里及時回復郵件’……現在冷靜下來反思:這種以健康為代價的堅持,不一定是對的。”后悔莫及之情溢于言表。
當然,急中生智的情況還是有的,但它的前提是要有靈動的個性、淡定的心態和豐厚的積淀。急中生智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就是因為它是靈感乍現、積累超常爆發所致,屬于可遇不可求的幸運。
急中生智是超常態,急中失措才是常態,所以說很多事情都急不得,遇到急事應當慢下來。佛家早就告訴我們:靜生慧,慧生覺,覺生定。遇事不急,處世不躁,智慧地面對困難,擁抱生活,這應當是人生永遠的必修課。
(選自《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14年第6期,有改動)
1.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怎樣才能做到遇事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