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網絡化分析論文

網絡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3-03-24 15:02: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化分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網絡化分析論文

第1篇

【關鍵詞】 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可視化分析;現狀;進展

【中圖分類號】 G23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學習科學的最新研究中,學習的建構本質、社會協商本質和參與本質越來越清晰地凸顯出來[1]。突顯學習社會性的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備受關注。目前,國內相關的文獻繁多,研究人員只能對其感興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讀,如何快速地對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現狀進行總體了解,并對其研究進展有一個簡要判斷,是本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了解一個領域的進展現狀,實際上就要對該領域已產生的和新產生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文獻資料中蘊含著某個研究領域的豐富知識,因此,有必要將這些知識從文獻中挖掘出來[2]。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技術對十多年間(2001年~2011年)國內已有的學習共同體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從而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前沿方向和進展狀況有一個總體把握。

一、研究過程

(一)研究樣本的選擇

由于學習共同體的研究范圍較為廣泛,在教育、社會學、計算機與互聯網等領域均有涉及。因此,國內關于學習共同體的文獻量非常大,刊登該研究領域成果的期刊種類也較多,且比較分散。為盡可能保證數據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AJD)、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獲得相關文獻的信息與全文。

(二)研究文獻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方法

Community的中文譯法通常有“社會”、“共同體”、“社區”、“社群”等,最常見的是“共同體”和“社區”的譯法,同時與community有關的復合詞匯也有多種不同的譯法,如本研究關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學習型社區、學習共同體兩種不同的譯法。因此,本研究在檢索時,使用以下控制條件“期刊年限(2001~2011)+來源類別(核心期刊),內容檢索條件為:主題(學習共同體)或者包含(學習型社區)”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進行文獻檢索,獲得期刊文獻725篇(檢索時間為2011年10月15日)。同時使用控制條件“期刊年限(2001-2011),內容檢索條件為:主題(學習共同體)或者包含(學習型社區)”對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到博士論文66篇,對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得到碩士論文628篇。最后,依據中國知網提供的文獻信息依次進行文獻信息采集。

在文獻數據信息處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國醫科大學醫學信息學系開發的數目共現分析系統Bicomb v1.0[3][4],以及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研發的信息可視化統計軟件CiteSpace 3.0.R2[5][6]兩款數據統計軟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其中,CiteSpace軟件可有效探索學科知識領域的演進與研究前沿,進行可視化分析,使得文獻計量學分析易于實現歷時性的動態化[7],該軟件內嵌了國內學者劉盛博編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轉換程序,具備將CNKI數據轉換為可處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CNKI數據采集選項和中文文本處理功能的限制,CiteSpace僅可有效處理CNKI數據的專業術語和關鍵詞分析。因此,筆者同時選用Bicomb軟件、UCINET軟件,甚至人工統計的方法對文獻信息進行補充處理與分析。最后,依據統計結果對學習共同體的研究進展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判。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成果產出分析

筆者按年度對2001至2011年間的國內期刊論文和國內碩博論文進行了檢索和統計(2011年截止到筆者檢索日期10月15日),國內各年份的論文刊發與學位論文數量情況如圖1所示。由圖分析可知,期刊論文和碩士論文的數量整體上呈上升趨勢(2011年僅能檢索到10月份),特別是近三年來,期刊論文數量一直保持在100篇以上,碩士論文也從2007年開始保持在85篇以上,這可能與國內教育界對建構主義、學習的社會性等與學習共同體相關理論的關注力度加大有關,從而引發更多的國內學者對該領域進行研究。如果單從博士論文數量上看,則相對比較穩定,近三年來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總體上看,國內學者對學習共同體的研究趨于上升趨勢,有更多的學者開展該領域研究。

(二)載文期刊與研究機構分布

用Bicomb軟件對2001~2011年間關于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的、在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獻進行載文期刊分布進行統計,載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1家,結果見表1和圖2。其中載文數量在前10位的期刊的載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獻的41.89%。僅就載文期刊關注領域來看,學習共同體研究還主要集中于教育領域。

為有效反映研究論文的機構來源,本研究使用Bicomb軟件對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的研究單位或授予學位單位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無論從期刊論文數量還是碩博論文數量上來看,華東師范大學均是學習共同體研究的一個重鎮。如僅從期刊載文量來看,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也對學習共同體研究做了較突出貢獻。但若僅從碩士論文上講,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學校的學位論文數量較多。為此,我們對各單位不同類型的發文量進行對比(圖3),發現了一個現象,即:有些單位核心期刊研究論文較多卻少有相關的碩博學位論文,但有些單位核心期刊發文量較低卻有特別多的碩士學位論文出現。前者還比較容易理解和解釋,即該校有相關研究,且做出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沒有引領研究生跟進該領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即研究還沒有得到業內廣泛認可(表現為沒有在該領域的核心期刊或較少),卻指導了非常多的碩士論文研究。

(三)學習共同體領域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

1. 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是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通過對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與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本文使用CiteSpace 3.0.R2,以關鍵詞為節點,時間分區為1年,閥值為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樹算法,利用國內期刊文獻繪制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共得到節點366個,連線294個,結果見圖4和表3。而對國內碩博論文繪制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得到節點321個,連線315個,結果見圖5和表4。

根據陳超美的介紹[8],分析由CiteSpaceII生成的期刊熱點知識圖譜(圖4)的關鍵節點分布可知,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熱點可以確定為: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社區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終身學習、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等。而根據碩博論文熱點知識圖譜(圖5)的關鍵節點分布可確定學習共同體研究熱點領域為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虛擬社區、協作學習、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知識建構等。

由表3可知,期刊高頻關鍵詞頻次排序中,學習共同體最高,因此其節點年環明顯最大。從節點的中介中心度看,學習共同體的中心度同樣最大,因此其節點的紫色年環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緊隨其后的是社區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等。若從碩博論文高頻關鍵詞中心度和頻次統計角度分析(見表4),對策的研究頻次最高,專業發展排其次。但教師專業發展、虛擬學習社區、協作學習、學習共同體、網絡學習共同體等的中心度相比前兩者更高,占較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從期刊論文來看,關于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的研究最廣泛,而社區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等是相對突出的研究熱點。從碩博論文分析,學習共同體隱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師專業發展、虛擬學習社區、網絡學習共同體等主題凸顯出來。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的研究頻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無論是期刊論文還是碩博論文都顯示與教師專業發展、網絡學習共同體相關研究熱度較高,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對學習共同體,人們不僅研究它的概念、內涵、基本理論和形成機制,更關注它的具體應用。教師專業發展在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然而強調教師知識提升的理智取向的專業發展范式,雖經多年研究與實踐,成效卻不盡如人意。學習共同體所提倡的學習的社會文化觀和分布式認識觀適應了人們對學習觀的轉變,特別是它強調的知識建構的社會性、文化場域依存性、多元主體互動性等適應了當今人們對學習的理解,正好適應了教師專業發展觀的實踐-反思取向(教師主要不是通過“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實踐,并實現專業發展)[9]、生態取向(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發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應將其置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人際關系中,有效利用各種人力和物力資源以實現專業發展;將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提升到教師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師群體整體專業發展水平的高度)[10]。學習共同體所倡導的理念、實踐形式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先導和實踐指導。因此,在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被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

為了進一步了解其研究現狀,本研究以“主題(學習共同體)并含(教師專業發展)”為檢索條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2001~2011年間國內學習共同體領域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研究文獻呈快速增長趨勢(見圖6)。2003年,顧小清在《教師專業發展:在線學習共同體的作用》一文中對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構建教師在場的學習共同體以及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進行了詳細闡述。隨后,這一領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逐年增多。

而以“主題(網絡學習共同體)或含(網絡學習社區)或含(網絡學習型社區)”為檢索條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圖7),國內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是在近年來才逐漸被廣泛關注的,這一轉變與Web2.0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恰好契合。Web2.0的六度分割理論、利用集體智慧與學習共同體理念相似,同時,Web2.0及其相關技術為組建學習共同體提供了技術支持。因此,網絡共同體及其相關問題逐漸成為該研究范疇所相關。

對研究熱點分布做進一步的時間線圖分析,結果見圖8和圖9。從圖8來看,現有的研究熱點主要出現于2005年之前。2005~2010年間,雖有新的研究熱點出現,但研究頻次和中心度相對不大。而從圖9來看,形式也基本一樣,知識熱點和出現時間稍有區別,最為突出的是教師專業發展、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出現時間和關注程度稍有差別。從二者的整體時間分布情況來分析,2005年以后,新的研究熱點出現較少,主要是對以前研究熱點的繼續深化。總體看來,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漸成熟化,呈現靜態穩定趨勢。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軟件選擇突變專業術語類型(burst term),利用其詞頻探測技術進行研究前沿術語分析。期刊論文得到突變專業術語366個,碩博學位論文得到321個,分別對視圖布局進行精簡合并,形成結果見圖10和圖11。綜合分析這兩個圖,顯著的索引專業術語主要有: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共同體、社區教育、學習型社會、教師專業發展、專業發展、網絡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社區、知識建構、學習社區、協作學習、對策、Web2.0、學習環境、知識建構、網絡課程、建構主義、教師培訓等。

對這些詞語進入深入分析,可將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的前沿方向概括為以下三類。

(1)理論深化類

以“題名(學習共同體)或含(學習型社區)”為條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再檢索,將數據導入Bicomb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人工鑒別發現,隨著學習共同體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關于對原有概念和理論不斷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內容相對較多。同時,人們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學習共同體概念界定、闡釋和區別上,而是從不同視角對學習共同體理論進行豐富、充實。這種深化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表現在對學習共同體理論內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學習共同體的基礎理論、哲學基礎、文化基礎,主要表現在從生態哲學、后現代哲學等視角研究學習共同體,同時還表現在從社會建構觀、分布認知理論、知識論、學習的實踐論等角度對學習共同體的基礎理論的深入研究與挖掘。第二個層面表現在對學習共同體外延的研究,該方面的研究表現在對學習共同體不同實踐形式的理論深化,包括對網絡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共同體、學校共同體、專業學習共同體、課程學習共同體等領域的深入研究。

(2)具體應用與組織形式類

該方向致力于將學習共同體的思想、理論及其方式與具體的實踐領域相結合,發揮其優勢,解決相關領域的問題。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培訓是教師教育領域愈久彌新的問題,學習共同體的出現不僅為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培訓開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還提供了新的實踐范式。學校、課堂與課程是教育的主陣地,然而這些主陣地卻歷來備受詬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價值的關懷[11]”的現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歸結為教育問題。改變現狀、促進人類發展是每一個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與學校、課堂和課程等相關的學習共同體組織形式都是未來的研究方向。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包括現實社會、網絡社會等)等非正式場合教育,可見,與社區、實踐、網絡虛擬世界等領域聯系的網絡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共同體、實踐共同體等組織形式也將成為該領域的未來研究方向。

(3)構建策略類

學校共同體、課堂共同體、課程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策略研究是一個必然趨勢。時至今日,網絡已在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因此,與網絡相關的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社區構建必然成為學習共同體研究的又一趨勢。Web2.0作為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的網絡組織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選擇數字化、網絡化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迎接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織網時代。如何利用Web2.0及其相關技術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或虛擬學習共同體必然成為該研究領域的又一增長點。

(四)研究學者合作網絡與機構合作網絡

1. 研究學者合作網絡

將采集數據導入Bicomb軟件,以作者為關鍵字段進行提取、統計后,選取頻次≥2的86名研究學者(頻次累計百分比為9.5861%)數據,生成Excel類型共現矩陣文件。將Excel文件輸入UCINET軟件,輸出##h類型的數據集。然后,導入UCINET集成軟件[12]進行可視化分析。對合作網絡去除非主成分并進行布局優化,生成結果見圖12。從圖12可以看出,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學者合作較松散。為進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領域的重要性,我們引入了社會網絡分析中的度數中心度和中間中心度(如果一個點處于許多其他點對的捷徑上,我們就認為該點具有較高的中間中心度)概念(見表5)。在權衡以上兩者的基礎上,我們對作者研究情況進行人工文獻閱讀與排查,發現主要存在以下3個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鐘啟泉為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者,主要關注學校共同體、課堂共同體以及知識社會與文化催生等;王陸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學者,從網絡交互、教師專業發展等角度對網絡學習共同體進行了研究;時長江則更多地關注了課堂學習共同體和教師專業發展。從中間中心度上看,佐藤學、時長江、郝志峰在合作網絡中的影響程度較高,是合作網絡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

對研究機構合作網絡的研究,選取頻次≥2的研究機構共26個,頻次累計百分比達22.3529%,采用與作者合作網絡研究的相同程序。對合作網絡去除非主成分并進行布局優化,結果見表6和圖13。可知,機構間的合作也比較松散。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西南大學教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等在整個網絡中的度數中心性最高。而從中間中心度上來看,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同樣是合作網絡中的代表機構。

總之,國內學習共同體合作研究相對較為松散,研究者之間相對缺乏必要的交流與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僅從文獻研究者所屬單位上推理,研究者間應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合作可能。這也許要歸因于國內論文署名習慣,許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進行的,但因為各種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個名字。

三、總結

本研究利用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技術,從研究論文數量、載文期刊與研究機構分布、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研究學者合作情況和研究機構合作情況等方面分析了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進展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研究論文數量上看,國內學習共同體領域研究發文數量較大,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年來,發文數量逐漸趨于平穩,從某種程度上說明該研究領域逐漸趨向成熟。

第二,從發表文獻的載文期刊分布來看,主要期刊有:《中國遠程教育》、《成人教育》、《中國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電化教育研究》等。

第三,從研究單位分布來看,期刊論文主要集中在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高校,而碩士論文主要集中在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

第四,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熱點基本可以界定為: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社區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終身學習、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虛擬社區、協作學習、知識建構等。

第2篇

摘要: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面臨重大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為了適應未來計算機教育發展的需要,網絡化的教育模式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計算機基礎教育中網絡化教學的現狀和主要環節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和改進網絡化教學系統的一些思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經過計算機即可方便地實現全球范圍內信息的共享與交換,電腦網絡對人們平常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強,社會的信息化要求每一名大學生都一定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計算機基礎如同數學和外語一樣,已經成為面向二十一世紀人才培養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這對咱們的大學教學尤其是高校計算機基礎大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計算機基礎教育一定繼續同其他各個學科專業交叉與融合,其次是迫切要求提升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處理專業領域難題的本領。網絡化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本領越來越成為補充計算機基礎教育模式弊端的可行本領,必將成為未來計算機教育的主要本領。

一、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育現狀研究

在我國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是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其教學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在信息化社會里工作、學習和生活所必備的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意識。目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的問題有:第一,根據教育部普及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高校新生計算機知識的起點已有顯著提高,但由于地區差異,大學一年級新生對計算機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程度不盡相同,層次不一;第二,計算機知識與技術已成為很多專業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各專業對學生在計算機應用的側重方面也有了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要求。如何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計算機應用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地培養和提高,更加突出計算機的工具性和實用性,成為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者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的模式

關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完全的網絡教學,其教學、答疑輔導和考試的大部分教學過程在網上進行,也是遠程教育采取的模式;第二,作為教學內容組成部分的網絡輔助教學,把傳統教學方法和網絡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一部分課時由老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和學生面對面進行講授,講授時可以使用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輔助手段,另一部分課時的內容由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自學,可根據課程特點,選擇一部分適合于網上教學的內容進行網絡教學;第三作為課外輔導的網絡輔助教學,不占用正常課時的網絡輔助教學,老師無法完全占用課堂時間完成的教學任務,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成,比如,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素材、參考資料、拓展性的討論、個性化輔導、電子大綱、教學課件、網上答疑輔導、網上考試等輔助教學內容,形式多種多樣。

三、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化教學的主要措施

進入21世紀,計算機基礎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目前中學普遍開設以信息技術課,大學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起點如何變化,對于來自城市、農村的不同生源如何因材施教。由于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內容如何更新,靠什么機制保證教材的先進性。在高校中教育資源的短缺,計算機教師資源尤其短缺,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矛盾顯得更加突出。如何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還需要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對現有的網絡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和完善。在這種形勢下,我認為關鍵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強優秀教學資源的建設。進一步修改、完善各門課程的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網絡課程、試題庫等教學資源,加強優質網絡課程的素材建設,不斷更新網絡課程的內容。由于計算機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學生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學時有限,這就要求教師要精益求精,制作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在選擇多媒體課件內容時,應根據社會信息化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調整與更新教學內容,并要處理好教學內容不斷更新與教學過程相對穩定的關系,壓縮或去除陳舊的知識,增加或補充先進的知識。由于多媒體網絡教學的信息量較大,因此課件應盡量減少純文字的描述,多增加生動形象的圖形、動畫信息,通過色彩的變化突出重點、難點內容及通過加入提問啟發學生的思維。試題庫一定要包含大量的、內容豐富的、具有代表性的、難度不同的題目,以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不同需要。(二)推廣網絡化分級教學。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層次教育被公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特別是目前形成的三層次教育的格局,應在今后的網絡化教學實踐中繼續推行并加以完善。由于計算機知識的需求千差萬別,層次教育不等于盲目統一,而是動態的和多樣的。在總目標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合自己的層次教育。例如,對于高校計算機教育的第三個層次,即計算機應用基礎,應根據具體的專業選擇相應的課程,而不能盲目地搞統一。面對興趣和能力不同的學生,可通過增加網上選修課的方式,為他們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選擇空間。由于地區間經濟水平和教育條件的不同,高校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差異很大,網絡化分級教學能解決這個問題。(三)深入網絡教學研究。組織教師對教育理論進行研究,對教材的內容和編寫方法進行分析,對網絡上的教學資源的開發技術進行探討,提高網絡課程和電子教案的質量,對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學活動進行培訓,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進一步提高和適應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研究的基礎上發表高水平的教改論文。(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計算機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計算機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學生上機的實踐。計算機課程網絡化教學必須以應用作為出發點,重視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網上練習和網上實驗增加學生的上機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上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實踐教學在今后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該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學內容可以通過實驗課教學形式講授。總體來講,計算機基礎課的實踐學時與講課學時之比應(五)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面對新形勢與任務,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對教師的計算機專業知識與應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將是今后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關鍵。為了使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真正適應教學要求,必須提高師資隊伍的層次。總體上要求主講教師應為計算機專業或相近專業畢業,絕大部分人員具有碩士或更高學歷;教學輔導人員應不低于本科學歷。考慮到計算機技術及工具變化很快,學校要重視教師培訓工作,關注在崗教師的業務提高,并保證一定的進修時間。每一位教師都應注重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學習、獲取新知識,除了大量閱讀國內外相關學科的前沿技術文獻之外,還應積極參加各種科研活動,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提高自己和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

(六)積極進行國內外校際、校企合作。廣泛進行校際合作,學習各校的先進經驗,整合各校的優勢力量,提高精品課程的建設。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對學生進行教育培訓,將教學改革成果惠及整個社會,提高社會的認同度。 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度和力度,盡快實現從傳統教學模式向網絡化教學模式的轉變。從網絡化教學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實際出發,在培養目標、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師資隊伍等各個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為信息時代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計算機應用人才。 參S文獻: [1]陳S,徐S,袁娜.高等職業非專業計算\基礎教育改_探. 中小企業辦理與科技[J] 2010(10) [2]教育部高等學校非計算\專業計算\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有碳絳增強高等學校計算\基礎教學的意見(肚笠餳稿)[J].中國大學教學.2005,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廣播電視大學)

第3篇

虛擬市場營銷

2000年伊始,信息社會的到來將改變傳統市場營銷的運作模式,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不僅會取代舊有的貿易方式,而且將市場營銷競爭從一個物理的空間轉化到一個虛擬的空間。

21世紀市場營銷因素的組合是信息與互聯網技術的組合。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高新技術與市場營銷資源融合在一起,在信息社會發展的催化與影響下,生成新的市場營銷模式——營銷虛擬化:消費者身份虛擬,消費行為網絡化;廣告、調查、分銷和購物結算都通過互聯網而轉變為數字化行為。

20世紀工業時代創造的市場營銷4P′s要素與互聯網技術資源重新整合。產品、價格、分銷渠道、廣告和人員推廣等市場營銷要素的組合面對的不再是單一或具體的市場,而是全球性的一個統一而又抽象的市場。不受時空限制的24小時網上營銷,可以將產品或服務通過互聯網最直接、最快速地傳遞給處于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客戶;商品或服務的推廣不再是面對面地與客戶直接產生交易,而是借助電腦與互聯網在網上與客戶直接見面;客戶不再是被動地去接受商品或服務,而是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手段主動與企業建立互動式商業關系。

消費者通過互聯網這個虛擬的購物空間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標志著21世紀虛擬營銷時代的到來。雖然目前中國的電子商務尚在起步階段,應用的行業和推廣的產品較為有限,相配套的支付系統和安全保障體系也還不完善,但如同中國加入WTO一樣,加入互聯網營銷是中國本世紀追趕或與世界潮流保持同步的一條捷徑。如果說20世紀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上的差距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話,新世紀中國在互聯網方面的差距則相對較小。可以說,互聯網為中國市場營銷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個性化的市場營銷

市場進一步細分化和個性化是未來市場發展總的趨勢。國際著名市場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想象未來的市場》一文中指出,未來“市場經營者將把注意力集中于大的群體轉移到尋找特殊的、合適的目標。在這些目標所在處,有財富存在”。由于消費者需求的特殊性增加,不同消費者在消費結構、時空、品質諸多方面的差異自然會衍生出“特殊的、合適的目標市場”,這些市場規模會縮小,但其購買力并不會相對減弱。目標市場特殊性的強化預示著消費者行為的復雜化和消費者的成熟。

21世紀的消費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日益個性化的價值觀念,雖然他們總體上傾向于和大眾保持同質化的產品或服務消費,但他們期望在送貨、付款、功能和售后服務等方面,供貨方能滿足其特別的需求。這是導致市場營銷個性化的基礎。

21世紀市場營銷策略走細分化的發展趨勢,完全不同于傳統工業社會將消費群體相近的需求等同看待。根據單個消費者的特殊需求進行產品的設計開發,制定相應的市場營銷組合策略,是新世紀營銷個性化的集中體現。能夠滿足千差萬別個性化需求的營銷可能取決于21世紀高新技術的發展。因為互聯網技術使信息社會供求關系變為動態的互動關系,消費者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任何時間將自己的特殊的需求利用互聯網迅速地反饋給供給方,而生產方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了解和跟蹤消費者的市場反饋。供需雙方利用現代媒體相互溝通使得工業時代難以預測和捉摸的市場將變得逐漸清晰和有章可循,傳統的市場調查在未來將漸漸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個性化的營銷是以產品最終滿足單個消費者需求為歸依的。企業能否根據具體消費者而不是群體消費者設計非常個人化的產品或服務,成為衡量其競爭實力的一項準則。20世紀末,中國海爾集團提出了“您來設計我來實現”的新口號,由消費者向海爾提出自己對家電產品的需求模式,包括性能、款式、色彩、大小等。海爾集團實施家電個性化生產的戰略舉措,其產品的人文概念和更具實用的價值與傳統工業社會的產品價值已經不能同日而語,這不僅是因為衡量產品價值的標準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因為信息社會中人的生活方式影響了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需求。

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已經不是消費量的滿足而是質的差異的獲得。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同時具備個性化的營銷能力,一種能夠將互聯網、信息和企業資源整合的能力;機器、生產規模和成本讓位于情報、網絡和知識。

精簡、反應快速的營銷組織

21世紀信息社會的最大特征就是網絡化和自動化。由互聯網產生而帶來的速度、效率和不確定性,使得工業社會建立的營銷組織必須變革才能適應新的市場營銷環境。

美國著名管理學權威彼得·杜魯克說:“世界的經濟與技術正面臨一個不連續的年代,在技術和經濟政策上,在產業結構和經濟理論上,在統領和管理的知識上,將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年代。”社會的不確定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市場營銷組織設計的思路,適應網絡時代變化的營銷組織要求反應迅速、溝通暢通、加強企業內外的協調和互動。傳統的產品部門、分銷部門、廣告部門、公關部門和推銷部門等都會被逐一淘汰、未來企業營銷構架特征是不設中層管理機構,層級減少,20世紀層級組織體系將由網狀組織體系取代。

因為信息化社會的市場競爭強調的就是速度,產品更新換代快、消費者行為變化快、競爭對手反應敏捷、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等因素,都制約著市場營銷組織建立的模式。因此,精簡、富有彈性和互動,極具效率并且高度自動化、網絡化,將是營銷組織在信息化社會設置的基本原則。

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營銷管理

21世紀以產品為導向的營銷哲學將逐步轉向以客戶為中心,全方位滿足客戶需求,不斷創造更新、更好的產品;市場營銷管理的中心將從以往注重業務的量的增長轉向注重質的管理;營銷目標將從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轉向開拓業務、提高客戶忠誠度。

工業時代市場競爭的焦點是產品和價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制約著競爭的優勢;進入21世紀之后,科技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企業競爭的焦點變為對客戶的爭奪。因為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和信息的爆炸,特別是電子商務的迅速崛起,改變了消費者傳統的購買行為,顧客由以往購買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積極的信息搜尋者,現代高科技賦予消費者前所未有的權利,他們決定著信息價值的取舍;另外,消費者行為的個性化和多元化,以及顧客身份的國際化,也促使企業必須隨時隨地將市場營銷管理的重點轉移至客戶的開發和維系上來,可以說,沒有同顧客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就沒有企業的存在。

市場營銷人員成為咨詢顧問

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營銷管理人員存在的價值不再是推銷產品和服務,而是充當信息咨詢顧問。因為營銷功能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各種電腦網絡系統,營銷人員的作用是要借助互聯網等各種信息系統為客戶提供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簡單地勸誘顧客或向顧客推銷產品。

由于營銷人員角色轉換成為輔助消費者采取購買行為的顧問,他們不但要適應信息化社會千變萬化的需求,充滿真知灼見,全面掌握和了解市場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應對技術創新而帶來的營銷觀念、營銷理論和營銷策略的不斷變化;還要將自己培養為洞悉消費者行為、精通業務分析的專家。他必須能夠讓產品與知識融合一體,一同出售給消費者,成為知識產品的創造者。

產品多樣化、產品生命周期縮短

21世紀與工業時代相比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高科技的發展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領域,數字化的經濟模式使得產品生產不僅越來越多樣化,而且越來越容易。由此而引發的一個問題就是技術的高度發展,一方面降低了生產成本,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同質性很強的商品;另外,先進的技術又會加速產品的發明創造,使得一種新產品在市場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

產品多樣化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同時也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性。以電腦、電視機和國內近年一些VCD品牌的大起大落來看,20世紀末的電子產品已經預示出未來這一發展趨勢。工業時代早期的產品壽命周期少則數年,多則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而2000年的今天,以電腦為代表的電子產品壽命周期已經縮短到了半年為一個周期,而有些軟件產品壽命周期僅有幾個月已經是不足為奇的事了。

圍繞速度展開的市場競爭又進一步催促著產品更新換代的節奏。信息化時代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者希望盡快獲得商品或服務;企業急于較競爭對手更早推出新產品;現代媒體瞬間可以將廣告信息傳遍全世界;發達的分銷快運體系將商品準確快捷地送到目標對象手中。速度在市場營銷的每一個環節都加速轉動著產品壽命周期。與傳統工業社會產品升級換代相比,今天,汽車制造商僅用過去一半的時間就可推出一種新款汽車,未來,這一周期還有可能縮短。

市場營銷國際化

工業社會的市場壁壘隨著互聯網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而被逐漸打破,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將全球融合為一個巨大的沒有時空差異的統一市場。社會的發展客觀地把現代企業營銷置于一個國際化的環境之中。

21世紀前夜,中國加入WTO進程的歷史性突破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市場帶入到了全球化的游戲規則之中。可以預計,未來10~15年內,隨著自由貿易區域的擴大和各國政策法規對外國投資的放寬,全球市場將進一步開放,所有的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不僅來自于本國,更嚴峻的是要接受外國強大競爭者的挑戰。

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市場營銷的意義不僅僅停留在對電信、金融、保險和農業一些行業的開放與沖擊,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融入了國際市場營銷的潮流中,與發達國家要在同一市場條件下展開競爭,傳統的市場營銷觀念、體制和策略等都必須站在國際市場營銷的起點重新調整、審視和制定。我們不僅要全方位地應對西方發達國家諸多方面的挑戰,還必須了解和掌握國際市場發展動態,培養與建立全球化的營銷思維方式以及戰略實施組織體系。

全球性的戰略聯盟進一步加速了市場營銷的國際化,特別是國家之間、區域之間和跨國公司之間的戰略性聯合,縮短了國際市場之間的差異和距離。盡管目前全球聯盟仍未形成大規模發展的趨勢,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客觀上為各種聯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近年西方航空制造業、汽車業聯盟之后,市場營銷戰略的全球一體化大大增強了其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品牌趨向全球一致

與市場營銷國際化相對應的必然是品牌的全球化。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網絡化的宏觀環境影響,市場營銷圍繞品牌而組合的策略是21世紀營銷國際化發展戰略的重點。

造成品牌全球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根植于市場的開放和消費者購買模式的標準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全球范圍內跨國公司之間的合并。與工業社會不同,越來越多的品牌可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流通,消費者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買到他所熟悉的時裝、快餐、旅游或銀行服務等。特別是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的出現,既降低了品牌全球化的運作成本,使無數過去在傳統工業社會難以跨出國界的品牌,可以一夜之間進入國際市場,面向全球的消費者;同時,也使過去無法在本國買得到的世界知名品牌,坐在家里就可以輕松地享受到。

未來品牌全球趨于一致之后,將刺激為爭奪領導品牌而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競爭,同時,亦可能對品牌還未形成全球化的國家或企業構成強有力的沖擊。世界著名市場戰略家杰克·特羅特在分析未來市場品牌的意義時指出:“有兩類競爭者是成功的。一類是強有力的品牌、大的品牌。這類公司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謀求利益。另一類是專門化的或定位很好的品牌。這是一些小的競爭者。”中國加入WTO之后,首先要在國內市場迎接來自國際品牌日趨激烈的競爭挑戰;其次,還要考慮如何將民族品牌努力打入已經被知名國際品牌占領的世界市場。我們要么努力成為“強有力的品牌、大的品牌”,要么確定一個明確的定位,走專業化品牌的道路。這可能是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入關之后,順應品牌全球化潮流首先要作出的兩個選擇。切記特羅特先生的特別告誡:“將會有麻煩的品牌是那些處于中間狀態的品牌。”

數字化分銷渠道

21世紀人類迅速進入數字化生存時代,商業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和網絡化將市場營銷中的分銷移植到了互聯網,實現真正的虛擬營銷。電子商務改變了工業時代傳統的、物化的分銷體制,企業必須為適應BTOB或BTOC的業務開展在網上建立全新的分銷模式。

數字化分銷渠道縮短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距離,節省了商品在流通中經歷的諸多環節,消費者或用戶通過互聯網在電腦屏幕前直接操作鼠標就可完成購買行為。在網上購物不僅可以節省時間,方便快捷,而且還省錢省力。互聯網對于傳統的市場營銷最具革命性的影響就在于此。雖然全球電子商務的推廣與發展還未能完全取代傳統的分銷體制,但數字化分銷的電子商務帶來的是21世紀全球性的商業革命。

無論是BTOB還是BTOC,全球電子商務正以百倍的發展速度推動著網上交易的擴張和滲透。據統計,1992年全球網上購物總值達50億美元,而到1998年已增長30倍,總額達1500億美元。如何利用互聯網建立自己的分銷體系?如何將數字化的分銷渠道和傳統的分銷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何在網上和客戶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是現代企業在21世紀相當長一段時間必須面對和要思考的問題。

多元新型媒體

21世紀媒體的變化最引人注目,因為它們在影響市場或營銷組合策略的同時,也透過形形的大眾娛樂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除了電子媒體外,多元新型的媒體出現不同于工業時代不分群體無差異的大眾媒體,而是演變為依據不同市場、不同消費群體、不同場景的“小眾媒體”,根據受眾閱讀習性、欣賞傾向和接受的程度,最大限度地為受眾度身定做媒體。這樣既可以滿足特定消費群體個性化的媒體需求。同時,提高媒體的效率。例如,醫院專供病人閱讀的雜志;學校食堂專對學生播放的電視廣告;超級市場手推車上懸掛的廣告和電視臺針對不同觀眾的不同廣告等,都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的細化。如果讓媒體受眾將接受廣告視為一項樂于欣賞和閱讀視聽的事情,21世紀的媒體公司和廣告公司可就大有作為了。

網絡媒體伴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將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個性化營銷時代的加速來臨,網絡媒體一對一的方式不知會催化出多少意想不到的網絡廣告模式,當然它也會迅速淘汰掉無數效果甚微的媒體。

21世紀媒體究竟把廣告帶向何方,誰都不得而知,惟有一點可預知的就是,媒體選擇會更人性、更科學。

高科技市場營銷

20世紀末人類開始進入高科技時代。電腦、互聯網、激光、生物工程、衛星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不僅改變和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還改變了傳統的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和原則。全球知名企業咨詢專家科克·泰森在他所著的《21世紀企業制勝法則》中指出:“在20世紀時,科技不斷發展,改變更是屢見不鮮,21世紀的改變步調,將呈現前所未有的迅速,20世紀末的后20年,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進步,遠勝于過去200年的發展。21世紀末的發展,又相當于今日的10倍。”

可見,未來高科技營銷管理將是企業制定市場營銷戰略的重點。在產品策略的組合方面,高科技所占比重會越來越高。高科技產品在市場總體份額中逐漸超過傳統產品的市場比重,出現供應引發需求而不是需求決定供給的現狀,源于新產品的問世皆是基于高科技的不斷創新。在這一點上完全不同于傳統營銷理論強調的由調查研究市場需求之后而確定供給的模式。

產品日益高科技化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加速了產品壽命周期的縮短,同時,由于產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換代速度快以及科技發明層出不窮等原因,加之消費者對高科技產品認識不足和缺乏消費經驗,促成高科技市場營銷環境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營銷人員無法按照常規預測、把握該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特性和相關數據。這就是為什么近年高科技行業利潤高、風險也高的原由。

顯而易見,高科技營銷除了注重持續創新,建立專業分工協作體系抵御其風險性經營之外,圍繞高科技產品創建相應的服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服務體系不止是解決客戶對高科技產品缺乏了解和購買的后顧之憂,更為必要的是,21世紀的高科技產品競爭最終歸結為服務的較量。

社會市場營銷

盡管20世紀80年代西方市場營銷學家就紛紛提出社會市場營銷概念,事實上,除了在少數發達國家和地區給予重視外,在全球并沒有推廣開來。因為對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講,生存要比環保來得更為現實。

進入21世紀之后,全球的環保呼聲會越來越高。大氣污染、臭氧層被破壞、全球溫度升高以及核廢料處置等問題成為世界極為關注的重大議題。因為環保關系到人類的生存。企業市場營銷組合策略要素中納入了如何自行解決廢水、廢氣和廢料等環保措施,獲取利潤必須建立于環境保護前提之下。企業自覺將公眾利益置于企業利益之上,成為企業求得長期穩定發展的戰略之道。

21世紀企業社會營銷戰略制定中,還包括了對社會公益福利事業的自覺支持,如贊助文化教育事業、幫助無家可歸的人、解決社區困難和援助貧困地區等,企業以此贏得社會認同,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講的:“樹立一種公民的特征,而不僅僅是一種商人的特征,就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尊敬和忠誠。”

本文關鍵詞:21世紀營銷大變革營銷

相關文章列表:

從IMC看電子商務對跨國企業營銷的作用

關于中小企業營銷發展的思考

精準營銷的體系及理論

基于顧客的營銷渠道模式戰略性整合

國際營銷中的廣告翻譯

體驗式營銷在我國ERP企業營銷中的應用研究

網絡營銷中的品牌個性化問題探討

概念營銷的特點及其適用性

百貨連鎖企業如何構建物流戰略聯盟

對我國財產保險若干營銷問題的再認識

如果覺得本篇論文可以,點擊收藏本文![收藏到ViVi][收藏到365Key][返回頂部]

站內搜索

論文標題論文作者

第4篇

關鍵詞專業資料室,信息服務,網絡,Web數據庫,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一6634(2005)03一0087一03

高校專業資料室是學校圖書資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料室立足院、系,靠近教學、科研第一線,直接掌握院、系的教學與科研動態情況,易于開展定題的信息咨詢服務,能夠最準確、最快速、最全面地接受并反饋各個院、系師生的教學與科研需求,能夠與圖書館在功能與服務上形成有效的互補.充分發揮專業資料室資源的價值,是高校圖書管理人員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1網絡時代高校專業資料室定位與改革

1.1信息服務應適應Web技術的發展

高校專業資料室是專業知識資源的寶庫,在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隨著web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文獻信息傳播方式、傳播速度.然而,目前許多高校專業資料室仍然是傳統的服務方式,圖書期刊采購、分類、編目、借閱依然以手工操作為主,普遍存在著文獻資源增長緩慢、設備簡陋、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應用滯后的問題.因此,在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由于資料室受到院、系服務范圍的制約,一些需要外單位資料的師生、科研人員很難借閱到所需文獻資料.

1.2改變重復收藏造成的浪費

各個資料室書刊大量重復,有的書刊學校圖書館收藏,各專業室資料室也收藏.這樣就造了一方面是高校圖書經費不足,很多圖書品種不能購買;而另一方面,有些書卻重復購買.

1.3專業資料室之間難以實現資撅共享

一方面是大量的重復,另一方面卻是各專業資料室互不往來,互不開放,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如《外國文學》研究,中、外文專業資料室如能交流開放,會給教學研究帶來更大的方便.資料室這種封閉式的管理模式顯然不利于教學科研人員的教學工作和科學研究.如果資料室不能盡快改革其現行的管理模式,它與校圖書館的管理水平及資源設備上的差距將越拉越大.高校資料室要實現計算機自動化業務管理與服務就必須加速計算機自動化建設,用現代化管理手段來改造或取代傳統的資料室管理模式,使其適應信息網絡時代的要求,朝著信息化、網絡化分析發展,真正實現文獻信息資源的共享.

2網絡時代專業資料室的信息服務工作

2.1高校資料室應充分利用Web技術,真正實現資源共享

網絡的利用,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使資料室的業務工作和服務職能也向網絡社會延伸,因此必須將網絡化的應用和發展放在首位,以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

Web技術的應用,為資料室實現校內文獻資源共享提供了技術保障.利用現代化的校園網絡,在現行

的模式上就可以實現教學和科研資源的共享.資料室只要通過校園網,通過關鍵詞、書名、著錄、ISBN、

ISSN、索書號等多個檢索途徑,就可查找到讀者所需的文獻信息;校圖書館的書目信息盡可再現其上,各

專業資料室的書目數據也可輸入其中;能夠檢索期刊論文,通過打印輸出可得到原始文獻.校圖書館與專

業資料室直接對話,資源共享,也從根本上解決了書刊重復訂購的問題.

校園網絡環境中,資料室還可下載校圖書館書目數據庫的數據,把資料員從基礎工作中解放出來,專心開展本專業情報服務,這樣,校圖書館將成為學校文獻信息的中心及為教師、科研人員和學生提供文獻信息的大本營.各資料室則成為伸向學校教學和科研的觸角更有針對性、更直接地為教學科研人員和學生提供本專業文獻信息服務,既發揮了資料室工作人員熟悉本專業的長處,又充分利用了校圖書館的技術力量.校園網絡環境下實現的網上資源共享,可以打破各系、部和研究所資料室“各自為政”的局面,而網上各資料室具有專業特色的藏書更受到人們的歡迎,也更體現了校園網存在的價值.計算機應用于資料室,不僅僅是將手工操作轉換為計算機操作,更主要的是它將圖書資料工作推向了

一個新階段,加速了網絡化進程,特別是順應了讀者對文獻檢索“快、準、高、廣”的要求,真正實現資源共享.IFLA主席韋奇沃斯曾言:“能在信息革命中站住腳的將是那些盡快采用計算機、因特網等新技術,能提供跨時空服務的圖書館界”.由此可見,信息網絡時代專業資料室要尋求自身發展就必須加速計算機自動化建設.

2.2web環境下資料室在教改中的特色服務

傳統的服務是以書刊為單元的服務,而網絡的優勢是以章節、知識層次為單元的服務,還可以為讀者提供專題服務、定題服務等,對新的情報資料進行針對性的摘選,編成信息量大是集中的二、三次文獻,為不同學科領域的讀者提供研究性的、高層次的、高質量的網上服務.配合學科建設,資料室還可以在自己的網頁上介紹室藏資源,提供數字化信息,把適合專業需要的數據庫推薦給讀者,并結合本專業特點自建一些規范化、實效性強的特色數據庫,如室藏文獻目錄數據庫、專業數據庫、科研成果數據庫、學術論文數據庫等,正確引導讀者使用室藏資源,有意識地培養讀者的信息能力和自助服務能力.利用視聽設備、多媒體電腦、網絡瀏覽等從事文獻信息交流、學習和進行科研活動,使教學科研人員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信息.

3基于Web的專業資料室管理新構想

目前,各類高校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基于校園網絡的圖書資料管理系統相當完善,不僅給廣大讀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也有效地提高了圖書資料的利用率.然而,在許多院系資料室內圖書資料的管理手段仍然比較落后.引起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現有的圖書資料管理系統雖然功能強大,但由于運行的軟硬件平臺和系統維護人員的水平要求高,所以并不適用于這些小型專業資料室;另一方面,專業資料室的藏書量較小,一般從幾千冊到幾萬冊不等,讀者人數也較少,大多數單位都沒有購買大型圖書管理系統軟件的經濟實力.即使購買了昂貴的大型管理軟件,往往又很難充分應用其所有功能,從而造成經濟與資源上的浪費.為此,我們可以利用Web數據庫技術,設計一種適合專業資料室的管理的工作平臺.

數據庫技術是計算機處理與存儲數據的最有效、最成功的技術,而計算機網絡的特點是資源共享,因此數據與資源共享這兩種技術的結合即成為今天廣泛應用的Web數據庫(也叫網絡數據庫).

web數據庫技術就是用戶利用瀏覽器作為輸入接口,輸入所需要的數據,瀏覽器將這些數據傳送給服務器,而服務器再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例如,將數據存入后臺數據庫,或者對后臺數據庫進行查詢操作等,最后服務器將操作結果傳回給瀏覽器,通過瀏覽器將結果告知用戶.服務器上的后臺數據庫就是Web數據庫.web數據庫可以實現方便廉價的資源共享.數據信息是資源的主體,因而Web數據庫技術自然而然成為互聯網的核心技術.

SQLServer是微軟公司從Sysbase獲得基本部件的使用許可后開發出的一種關系型數據庫.由于均出自微軟之手,使得SQLServer和Windows、115等產品有著必然的聯系.事實上以Windows為核心的幾乎所有微軟的軟件產品都采用了一致的開發策略,包括界面技術、面向對象技術、組件技術等,這樣在微軟的軟件中很多都可以相互調用,而且配合得非常密切.因此,采用Windows2000,sQLserverZ。。。的設計環境是目前系統開發的最佳選擇.

4基于Web的專業資料室管理平臺的主要功能

利用Web數據庫技術設計的資料室管理系統至少應具有:(1)書刊編輯功能:資料室管理人員利用系統數據庫著錄書刊和刪除書刊等工作.(2)書刊借閱功能:資料室管理人員能夠利用系統很方便的完成書刊借閱與歸還工作.(3)書刊查詢功能:讀者能根據書名(或刊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從系統中迅速檢索書刊,實現書刊的快速檢索、查詢.(4)讀者查詢功能:根據借書證號查詢到某讀者所借書刊信息和歸還日期.

5結束語

新時期專業資料室能否充分利用自身特點,成為有專業特色的情報服務中心,與資料員的觀念、文化修養、專業水平及現代化服務技能、創新精神有直接關系.為此,資料員需要掌握一些專業基礎知識,及時、準確、全面地向本單位的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專業信息資料.掌握圖書館學的基本知識,懂得如何從圖書館和網絡上獲取專業信息.應有嫻熟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利用Web技術構建的資料室管理平臺,實現資料管理工作的自動化.資料員還應注重從讀者的角度管理資料室,服務更貼近讀者,方便讀者,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需求,主動為讀者服務.

參考文獻

〔l]李茉莉.基于Web的圖書資料檢索技術研究〔J〕.情報雜志,2003,(2):65~67.

【2〕高艷華.淺析高校圖書館與資料室資源共享【J].現代情報,2004,(3):174一175.

【3〕李茉莉.高校專業資料室工作新探〔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5,(1):59~61.

〔4]李茉莉.論高校圖書館與專業資料室的資源建設〔J].現代情報,2003,(6):29一30.

[5〕郭建蓉.高等學校資料室體制改革及資料員專家化〔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2,(l):76~”.

〔6〕杜云.論高校系級圖書資料室的功能和作用〔J〕.圖書館界,2004,(3):37~39.

第5篇

論文關鍵詞:網絡組織 產業集群 風險 預警 綜述

產業集群的網絡組織結構作為群內經濟社會主體關系的外在表征,是影響集群網絡特征以及群內主體產出水平的重要因素,與集群的生命力息息相關;集群風險的產生既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更受集群內企業網絡組織結構的制約,不同的集群網絡組織結構決定了集群的不同抗風險能力。因此,基于集群網絡組織結構的視角,研究產業集群的風險問題,已經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

1網絡組織理論

網絡組織理論認為市場和企業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的,從而導致了企業間復雜多變的網絡結構和豐富多樣的制度安排。拉森(1992)研究了組織間的關系,提出用市場、組織間協調和企業等級的三級制度框架替代傳統的市場與企業等級兩級制度框架,他形象地把網絡組織看作是看不見的市場和看得見的企業之間的握手。學者們分別從網絡組織的內涵、形成與演化、內部結構形態幾方面不斷豐富和發展了網絡組織理論。

1.1網絡組織的內涵

格拉多里(1987)認為控股或合資、特許經營、轉包、卡特爾聯合體、董事互派、族系和社會關系是存在于獨立法人之間的網絡組織形態,而且由前向后的順序表現了網絡組織形態向純市場交易形式演變的趨勢。馬耶等人(1991)從經濟維度、歷史維度、認知維度和規范維度等多維角度對網絡概念進行了解釋。1997年美國學者CadenceJones把社會關系引入網絡組織治理中,認為社會網絡的嵌入對交易的協調與維護至關重要。在網絡組織生產活動中,自動調節、強制調節和社會調節相互交織在一起。

1.2網絡組織的形成與演化

哈堪森(1995)等學者對網絡組織的形成與演化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網絡模式。該模式通過分析影響網絡組織結構的基本變量和網絡組織的構成關系來解釋網絡組織的形成與演化。王忠耀(2002)認為根據網絡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地位,網絡組織可以分為有盟主的網絡組織和無盟主的網絡組織。企業集團、分包制、虛擬企業等網絡組織屬于有盟主的網絡組織;而在戰略聯盟、企業集群等網絡組織屬于無盟主網絡組織。

1.3網絡組織內部結構形態

傳統網絡理論認為網絡連接是隨機設置的,大部分節點的連接數目會大致相同,即節點的分布方式會遵循泊松分布,有一個特征性的“平均數”。1999年,Albert和Barabasi在強大的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實證研究了萬維網等復雜系統的網絡結構,發現了“無標度”特性,突破了隨機網絡模型的束縛,使我們認識到各種復雜系統的網絡結構都遵從某些基本的法則。車宏安(2004)等人介紹了這種復雜網絡的結構特征:一些網絡中占少數的集散節點擁有大量的連接,而大部分的節點連接數目非常有限,“平均數”不見了,這種網絡被稱之為“無標度網絡”。

2產業集群網絡結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集群的研究逐步從集群的靜態優勢過渡到集群的動態能力,從集群的形成機制轉向集群的動力機制,從集群的生產系統深入到集群的知識系統。作為一個復雜網絡系統的企業集群,其網絡結構具有生產力功能,決定著集群的行為,影響集群知識系統配置和運行效率。眾多學者從組織管理學、經濟地理學、產業組織學、技術經濟學、博弈論出發。進行了多角度、多學科的有益探索。

2.1集群網絡結構內涵

學者們從網絡組織的角度刻畫了集群網絡結構的內涵,認為網絡中主體間關系表現為網絡的結構形態,它與產業集群風險有密切的關系。集群網絡結構反映了集群網絡各節點的鏈接方式,決定各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和相互關系,它決定著集群資源的分布狀況和整合深度,規定集群中各主體的行為方式,進而影響著集群整體的行為取向。從靜態看,它決定著集群靜態競爭優勢;從動態講,它構成了集群的動態能力。(蔡寧,2002;倪滬平,2005等)

2.2集群網絡結構構成維度

學者們認為集群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網絡系統,是大量相關企業、輔助機構在細化分工的基礎上進行地理集中的生產協作系統,具有經濟屬性特征,同時集群又嵌入本地經濟行動者構成的關系網絡以及區域規范、習慣之中,具有社會屬性,企業集群本身也是一個知識和信息網絡。產業集群生產網絡層的鏈接關系大致歸納為三類常見模式:以縱向產業鏈為主導的鏈條模式、以競爭合作互動為主導的齒輪模式和以公共性投入和生產要素共享為主導的沙灘模式;社會網絡層的經濟聯系概括為兩種模式:官、產、學、研合作主導型的菱形協同模式與孵化器主導型的孵化器模式。產業集群網絡是生產分工網絡、社會關系網絡和知識信息網絡的耦合網絡。在集群網絡系統內部存在著生產模塊、價值模塊和知識模塊的3個不同層次的耦合現象。(青木昌彥,1995;李凱、李世杰,2O07等)

2.3集群網絡結構與競爭優勢研究

學者們指出集群網絡結構與集群競爭優勢之間存在著邏輯關系,集群網絡的分工結構、社會結構和知識結構等一系列結構安排,決定著集群的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不同的集群網絡結構影響集群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組織內部存在著模塊化競爭機制,并以生產模塊化競爭、價值模塊化競爭和知識模塊化競爭3層模塊化內耦合結構表現出來,專業化分工是集群組織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組織模塊化是集群競爭優勢的充分條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選擇和完善集群網絡結構,增強集群競爭優勢的建議。(王發明,2006;張杰,2006;李凱、李世杰,2OO7等)

2.4集群網絡結構的風險與危機

學者認為集群網絡成員聯系在一起時。會導致額外成本,不完全契約、道德風險、機會主義和偷懶都會引起網絡成本提高,從而削弱網絡的優勢。無論是靜態概念的“鎖定效應”,動態的“路徑依賴”,還是“結構性風險”,都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集群網絡結構的“適應性”,即通過集群的動態演進去適應集群內外部環境的要求。蔡寧(2oo6、2008)等認為集群網絡的結構屬性給集群風險帶來3個方面的影響:小世界屬性可能導致網絡的鎖定效應無標度特征使得集群網絡的抗風險能力同時具有魯棒性和脆弱性雙重特征,增強集群網絡的抗風險能力,需要增強其魯棒性,降低脆弱性;產業集群區別于其他網絡組織呈現特有的網絡失靈現象,與分包制、戰略聯盟等網絡組織相比,產業集群具有網絡模糊、既非共同也非互補目標、非正式契約、非結構化網絡、進出壁壘低,主體多樣特征等。

3產業集群風險

一般學者將產業集群風險分為兩大類:①內生性風險。內因是集群產生、發展、成熟過程中衍生的,是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因素,主要包括結構性風險、網絡型風險、生態性風險、產品生命周期風險等。②外生性風險。外因對事物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誘發性因素,包括周期性風險、不可抗力風險等。

3.1產業集群內生性風險研究

3.1.1結構性風險

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隨后,德國學者格拉伯赫(1993)在對德國魯爾工業區產業集群研究后發現,整個集群應對市場環境變化能能力弱化,即產生所謂的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奧地利區域經濟學家Tichy·G在弗農“產品生命周期”基礎上,提出了區域產品周期理論。他據此論述所謂的“結構性風險”,是指企業集群老化或衰亡對區域經濟的危害,當集群走向成熟甚至衰亡的時期,企業集群由于其資源高度集中于一個產業或者一個單一產品,可能拖垮整個區域經濟,變成難以復蘇的“老工業區”。丹麥學者BentDahun等(2002)在波特的基礎上,以北歐無線電通信工具集群為例,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3.1.2網絡性風險

利用社會經濟網絡分析作為一種新理論研究產業集群風險的范式,其代表是瑞典的哈堪森和斯涅何塔,提出了影響網絡組織結構基本變量和網絡構成關系,在這一模式中,網絡元素——行為主體、資源和活動彼此依存,行為主體間的活動就是企業之間通過網絡協作與競爭的行為,而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同時,網絡組織中個別企業都不能逃脫網絡約束,而網絡的形成又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其演進帶有路徑依賴特征,相互依賴的網絡最初階段是力量的源泉,但由于環境動蕩可能會成為僵化、惰性的根源。Scott(1989)、Harrison(1994)、Abml煳(1994)等也從不同側面指出集群網絡會成為保護傳統方法的力量,從而抑制創新。

我國學者仇保興等(199r7)對浙江永康保溫杯市場存在的過度競爭現象,用信息經濟學中“檸檬市場”模型給予解釋,將小企業集群發展的陷阱歸結為產品質量信息不對稱而造成過度競爭。吳曉波等(2oo3)借鑒植物學術語把產業集群的內生性風險稱為“自稔性”風險,“自稔性”是指植物的籽花結實性,集群鑒于產生優勢的自身特性,同時也削弱集群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最終導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風險。他們把產業集群的網絡化特性概括為以下4個:專業化分工、地理性臨近、群內互相關聯、協同與溢出效應。朱瑞博(2004)在吳曉波等的研究基礎上引入模塊化理論,分別對產業集群“自稔性”的四大風險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用模塊化解決這些問題的機理。

蔡寧、吳結兵(2003)認為一個網絡平均路徑較大的集群網絡對其網絡連接方式的改變往往會滯后于外部環境的變化,甚至被環境淘汰。集群網絡結構才是影響集群風險的內在根本因素。他們把網絡性風險概括為三方面:(1)不同的網絡結構的風險不同;(2)網絡中存在各種資源如信任、關系等會成為保護傳統方法的力量,對創新的抑制;(3)網絡主體活動及相互影響的風險。

3.1.3生態性風險

秦婉順、顧佳峰(2O03)、王發明等(2006)運用組織生態學理論和方法,從組織變革與結構惰性、選擇的限制、生存與競爭三方面對產業集群面臨的風險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他們認為:①組織結構的惰性是組織無法跟上環境的變化,造成組織衰退;②天性的自然限制使集群無法采取有效的反應以適應環境的變化;③集群形成時的內外部環境決定這個集群的未來發展軌跡,以及它是否會被變化的環境淘汰或繁榮。

3.2產業集群外生性風險研究

波特早期在《族群和新競爭經濟學》中指出,集群產生后就處于動態演化中,可能因為外部威脅(如技術間斷、消費者需求變化等)以及內部僵化(由于過度合并、卡特爾、群體思維抑制創新等)而失去競爭力。

Fritz等(1998)在Ti~hy.G研究基礎上,分析了經濟周期對企業集群的沖擊——周期性風險。他們認為,經濟周期對產業集群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會使集群走向衰落;而周期風險是一種突發的、不可能人為控制的、由外部經濟周期性波動等原因造成的風險,可能會出現在集群生命周期的任何一段時期,將導致集群所在區域的經濟不穩定。區域經濟增長主要受到國家經濟景氣的影響,有時甚至會受到國際因素的沖擊。他們把產業集群看做區域經濟中的一個產業,則區域經濟由一個或極少數幾個主導集群所支配,將面臨更大的經濟周期變化產生的風險;而區域政策制定者的目標是基于區域福利功能的,區域收入或就業最大化同時使收入和就業水平波動的風險最小化,區域集群則處于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引起的風險被動接受的地位。

段鳴(2005)將地區產業集群放在全球價值鏈的框架下,從外部的網絡聯系這一視角分析集群形成機制。他從集群在價值鏈延伸并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整合機制框架下,分析了集群在全球價值鏈分工、價值鏈治理以及發展中國家產業集群風險形成的關聯機制和風險的不同表現后指出,在帶來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風險。

另外,少數學者也對企業集群組織風險評價進行了初步研究。倪榮(2005)運用風險決策模型對企業集群風險因素評價體系進行了初步分析;韋靜(2008)、尹建華等(2009)分別嘗試提出了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集群風險評價模型。他們的初步探索值得肯定,但是有待于實證檢驗和具體數據的支撐。

第6篇

關鍵詞:復雜系統;城鄉空間;城鄉關系;城鄉空間統籌規劃

中圖分類號:F294;N9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近十幾年來,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城鎮化水平日益提高。從1978年到2011年,城鎮人口從1.72億增加到6.9億,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1.27%。但同時,在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矛盾,如城鎮體系發展不協調、大城市人口過度集中,資源環境承載力受到嚴重考驗,小城鎮建設遍地開花,相同職能類型的城鎮重復建設,同時廣大農村地區建設滯后,城鎮化進程對資源消耗過大,對環境生態的破壞嚴重等。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首要任務是城鄉空間一體化規劃。規劃是城鄉一體化的龍頭,是基石和前提。從本質上看,新時期城鄉空間一體化規劃應是以優化“城鄉關系”為重點的城鄉空間融合規劃,其基礎工作則是認識城鄉空間的復雜性。城鄉空間復雜性的研究起源于城市空間復雜性的探索,作為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人口集聚為主要的居民點,其“復雜的非線性”空間特征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提及[1][2],但直到80年代非線性科學和復雜科學理論和方法不斷應用于城市系統領域,才真正開始形成復雜城市系統研究洪流。由于過分追求城市發展而導致城鄉用地矛盾及空間利用“破碎化”等問題,城鄉關系優化及城鄉空間統籌被提上日程。因此,城鄉空間復雜性研究角度也由城市擴展到了城市—鄉村。

然而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城鄉統籌發展及城鄉空間一體化規劃仍然面臨著城鄉關系的惡化和城鄉空間分離的挑戰。在此背景下,理論和方法論上的探索與創新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落實研究重點和突破研究難點的關鍵。基于此,文章對國內外城鄉系統空間復雜性的相關文獻進行詳盡梳理,以厘清城鄉空間復雜性的研究脈絡,為今后進一步研究提供借鑒。

2 城市空間復雜性研究進展

2.1 國外城市系統空間復雜性研究綜述

追朔其研究源流,有四個主要支流倍受關注:一是分形城市,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與異速城市保持研究邏輯同構;二是元胞城市,崛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最早追溯到70年代,與動力城市及網格-主體城市存在一定淵源;三是分形與元胞城市于90年代合流[3],統一于自組織城市研究主流;四是非線性動力學的發展,和復雜網絡理論的興起,為傳統城市網絡系統復雜性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支撐,從而奠定了復雜網絡城市研究流派。

(1)異速城市。早在20世紀50年代,Clark就發現城市人口密度距離衰減的負指數律(Clark定律)[1],此后許多學者如Noroll[2]、Smeed[4]、Nordbeck[5,6]、Gould[7]、Dutton[8]、Lo[9]等紛紛通過實驗研究證明: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之間滿足冪指數關系,即城市擴展存在異速生長現象,系統建立了系列城市異速生長函數,其中以Smeed的城市人口負冪律模型和Nordbeck-Dutton的城市人口-面積冪指數模型最具影響力,為此Clark模型的負指數律受到廣泛置疑和批判,尤其是與異速生長律同構的分形學派。近年,我國一些學者(陳彥光、劉繼生)通過數理推導,統一了冪式異速生長關系與負指數人口分布之間的邏輯不兼容,從而將城市系統納入簡單性與復雜性的對立統一體系中[10]。

(2)動力城市。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人們開始意識到基于牛頓力學的傳統靜態空間模型(如引力模型、潛力模型、空間擴散模型、距離衰減模型等)不能有效解釋城市自組織的動態演化過程。因此,城市系統的動態演化過程和行為機制受到廣泛重視。196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J.W.Forrester率先將系統動力學引入城市結構變化研究,創立城市系統動力學模型(Urban Dynamics),即構建一系列反饋城市系統要素關聯的微分方程;1971年,A.G.Wilson引入最大熵原理,改造Lowry模型,構造了城市動態學模型,即構建一組展示城市突變的非線性方程[11]。二者開創和引領動力城市研究潮流:一方面,大量學者從系統動力學視角,系統開展了城市人口、經濟、環境、資源、生態等子系統的相互作用機制及可持續發展預測研究;另一方面,一些學者運用突變論、協同學等全面揭示了城市空間變化的動力學過程,如Amsin的城市突變方程和Weidlich & Hagg的區域遷移動力學方程[12]。

顯然,動力城市模型研究多以系統構成要素的關聯反饋為主,缺乏位置、距離等空間要素的考量,無法有效反映城市空間的動力演化過程;部分模型盡管開始考量時空變量,但多以宏觀尺度為主,缺乏對個體行為和微觀結構引致的空間變化分析。這為后來的復雜城市系統研究提出新的課題:如何從宏觀到微觀、從系統要素關聯推演到城市空間演化?也相應促使分形城市和元胞城市研究的孕育和萌發。

(3)分形城市。分形城市源于分形思想的城市形態、結構的模擬與實證研究,其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初的城市統計分析,但最終奠立分形城市研究的是Mandelbrot B.B.[13],隨后Batty M.及Longley P.A.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長期全面地對城市及城市系統的內部空間結構展開分形理論和實證研究[14][15],系統奠立全新的分形城市研究的理論體系和計算模型。近年,分形城市研究領域不斷擴展,從城市內部形態向內逐漸細化至城市建筑,向外逐漸擴展到城市體系:微觀層次——城市建筑分形,主要運用分形幾何學,從建筑審美和城市設計視角,解析城市公園、城市街區、家居環境、建筑外觀等建設和設計理念的“最優形態”。中觀層次——城市內部分形,研究最為廣泛,內容涉及城市邊界、景觀、人口及城市化、土地利用、經濟、交通網絡結構等方面[16]。宏觀層次——城市體系分形,以城市等級規模、空間作用、中心地體系為主[17]。

(4)元胞城市。元胞思想應用于城市系統研究歷史已久,早在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就有學者零星運用CA計算模擬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發展過程[18]。70年代末,Tobler將CA模型引入地理學,創立“細胞地理學”[19],并率先實證模擬了美國底特律城市擴展過程。受其影響,80年代中期美國的 Couclelis和英國的Batty等人,率先在城市動態模擬領域開展CA理論和實證研究[20][21],引領一些學者在城市規劃領域作了嘗試性及至深入性的應用和擴展。90年代以來,隨著GIS技術日益成熟,GIS-CA模型成功實現融合,學術界掀起一股CA城市系統研究熱潮[22],研究內容集中于城市系統形態生長、土地利用、城市景觀、位序-規模等領域[23]。

(5)自組織城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系統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混沌論、分形理論、人工智能-生命理論、自組織臨界論、自適應系統論等復雜科學理論與方法不斷應用于城市-區域系統復雜性研究,分形和元胞城市漸趨合流,形成自組織城市研究學派[24,25],集中于耗散城市[26,27]、協同城市[28,29]、混沌城市[30,31]、自組織城市[32,33]、智能城市[34,35]、網格-主體城市[36]等領域。

(6)復雜網絡城市。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化和地方化交織,世界城市系統研究轉向網絡化視角[37],從空間實體流(全球航空流、貨運流、城際交通流、城市-區域人口流等)[38]和虛擬流(互聯網、信息流、社會網絡、通訊網絡、技術研發區位和擴散、生產業網絡等)兩個方面[39],揭示城市系統關聯的網絡復雜性研究成為熱潮。Taylor構建“連鎖網絡模型”(Interlocking Model),通過跨國生產企業空間聯系實證分析,得出全球城市網絡的組織方式仍為等級或位序的“累積”[40]。近年來,隨著圖論和統計物理的融合,復雜網絡理論取得大發展,一些學者從城域(城市內部)和城際(城市體系)兩大視角,從交通聯系(交通網絡、交通流)、社會聯系(人口遷移)、企業聯系(公司交流、企業合作)、信息交流和創新擴散(因特網、電話呼叫、技術交流、創新擴散等)等方面,將復雜城市系統抽象為復雜網絡,系統分析了城市系統網絡拓撲連接的復雜性規律[41],如無標度性、小世界性等的驗證,脆弱性或魯棒性評價及控制,以及動力學演化與傳播特征等。

2.2 國內城市空間復雜性研究綜述

國內城市空間復雜性研究集中于兩大視角:一是哲學思辨和定性描述,借鑒復雜科學理論和方法,架構城市系統的復雜性理論體系,揭示城市系統的非線性、自組織性、突變性等復雜性規律[43,44];普遍認為城市是一個極為復雜且處于動態變化中的巨系統,表現出非平衡性、多尺度性、多層次性、不確定性、非線性、突變性、自組織性、自相似性、隨機性、無序與有序交互性等復雜性質[45,46]。二是計量分析和模型模擬,或者通過實證分析揭示城市空間結構復雜性,或者創新性建立城市空間演化模型,成為當前研究的焦點和前緣[47,48]。

與國外一樣,國內城鄉空間復雜性計量研究也以城市系統研究最受關注,成果最為豐富,形成兩大陣營:城市內部和城市體系,但主要為城市地理學家所關注,與國外的多樣研究學科背景不同。同時,研究的內容也相對較窄,主要集中于空間結構[49]和空間演化[50]復雜性研究兩個方面。前者側重于借鑒分形理論、元胞自動機等復雜科學理論,從城市內部景觀結構、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交通網絡以及城市體系空間形態、分形體系、等級結構、網絡聯系等方面,揭示城市系統空間結構的復雜性,以分形城市、分形城市體系和元胞城市為代表[51]~[54]。后者側重運用突變論、系統動力學、灰關聯系統、自組織理論、復雜適應系統論等復雜科學理論,開展城市空間演化過程(相變及突變)和動力機制(自組織和他組織)的定量研究和模擬預測,如動力城市[55]、自組織城市[56]和主體城市[57]。

研究方法上,以靜態數學模型[58](等級體系標度模型、城市統計模型、引力-熵模型等)、動態演化模型[59,60](城市空間動力學模型、異速生長模型、網絡動力學-細胞城市模型、分形城市模型、自組織城市模型)和智能模擬模型[61,62](多主體模型、遺傳算法、虛擬城市模型等)為主,內容涉及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網絡、城市規劃、人口分布和遷移、景觀結構、城市環境、城市就業和居住、城市體系及等級規模分布等方面。張新生歸納城市空間增長的動力學機制,建立基于個體行為的城市空間動力學模型,實現威爾遜模型的擴展[63]。孫戰利將主體(Agent)引入控制因素層和動態交通層,構建了城市動態演化模型,實現了宏觀與微觀、空間變化與屬性變化相結合,面向對象的軟件系統,并在GIS的支持下,對美國Ann Arbor城動態發展進行了模擬[64]。陳彥光借鑒自組織理論,提出城市系統復雜性檢驗的三大判據:分形結構、Zipf定律和1/f噪聲[65],并系統運用分形理論,實現實空間-相空間-序空間的統一,構建了系列蘊含靜態和動態、功能和結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擬和預測于一體的分形城市系統模型:引力模型及推廣模型、異速生長模型、空間動力學模型、等級規模模型、自組織演化模型等[66]。

3 城市—鄉村空間復雜性研究進展

3.1 國外城鄉空間復雜性研究綜述

長期以來,人們通常只是將城市和農村孤立起來分析,城鄉關系研究薄弱。上世紀末,一些學者紛紛呼吁重視(城鄉)關系復雜性研究,認為關系(經濟聯系的復雜性)及其空間結構(景觀的復雜性)的復雜性規律研究應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重點范疇,經濟實體及其相關作用關系所引起的經濟地理發展和變化過程應成為研究的中心[67]。

直到近年,以城市為依托的中心發展型面臨突出結構性問題和缺陷,城鄉之間缺乏有效和有序的聯系,表現為“脫臼的經濟”(Dislocation Economy)形式,人們才開始重視城鄉關系復雜性研究。研究內容集中在“城鄉對立”(Urban-rural Independence)[68]、“城鄉互動”(Urban-rural Interaction)[69]和“城鄉互助”(Urban-rural Partnership)[70]等方面,研究視野和切入點多集中于發展中國家(地區),或許是發達國家的城鄉一體化已經成為“過去完成時”。人們普遍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區域問題呈日益復雜的態勢,解決這種復雜城鄉關系失調問題的根本路徑是實現“鄉村-城市關聯觀”(Rural-urban Linkage Approach)[71,72]。Cooke[73]、OECD[74]、Murdoch Jonathan[75]等人則從城鄉關系網絡視角,明確提出城鄉協調發展的“網絡”化模式。

但這種城鄉關聯復雜性的研究范式多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對空間的關注相當有限,更多的只是在城鄉經濟社會差異(社會問題、健康衛生、政策體制、意識形態等)、經濟社會要素流動(人口遷移、產業聯系、資源和資本轉移)等方面部分提及城鄉關系作用的復雜性問題[76],專門而系統的空間復雜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城鄉交錯帶(邊緣區),普遍揭示出其空間結構的動態過渡性、人口社會學特征多元化、經濟發展復合型、土地利用多樣化等復雜性特征[48],以McGee的亞洲城鄉一體化“Desakota”空間研究為代表[77]。

3.2 國內城鄉空間復雜性研究綜述

城鄉關聯是一個泛合的概念,涉及社會學、規劃學、地理學、經濟學、人口學、生態學等眾多學科。研究視角集中于空間區位關系(地理學)、工業-農業關系(經濟學)、市民-農民關系(社會學)、斑塊-基質關系(生態學)四個層面[78]。地理視角上的城鄉研究倍受關注,成為熱點,已經形成理論和實證、定性和定量、時間和空間的研究范式。研究理論涉及城鄉融合論、城鄉協調論、城鄉一體化論、統籌城鄉發展論、城鄉網絡化發展論等[79-81];研究區域觸及中國和外國、東部和中部、西部、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城鎮密集區和非密集區、沿海熱點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等[82-84];研究時間尺度以建國以來為主,并考慮信息時代和數字時代的影響[85-86];研究方法以定性居多,定量研究不多,以關聯協調模型為主[87,88];研究內容主要從城鄉聯系和作用切入,涉及城鄉關聯的歷史演進、空間差異、影響因素及動力機制、協調對策及發展模式等[89-91],總體存在兩個研究傾向:一是不考慮城鄉地域空間差異性,研究二者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忽視城鄉關系的空間復雜性;二是研究城鄉關系的靜態空間分異與組合,而忽視其地理變化過程的自組織性。

4 結論與研究展望

城市和鄉村的歷史淵源決定了城鄉關系的不可分割性,工業化和社會化發展使得二者在空間上越來越隔離,同時也在城市和農村內部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為了解決各自的發展問題,最終需要回歸到二者的統一,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空間統籌規劃就是對這種訴求的回應。當前,在國內掀起新一輪城鄉統籌規劃熱潮的背景下,城鄉空間統籌研究具有十分廣闊的研究前景,我國幅員遼闊,各類城市與鄉村所處社會經濟背景迥異,也為國內城鄉空間復雜性研究提供了廣泛的研究案例。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城鄉空間復雜性文獻回顧與梳理,得出以下結論:

(1)從城鄉空間復雜性研究角度來看,城市空間成為中心,鄉村空間“被邊緣”。無論是國外的自組織城市(耗散城市、協同城市、混沌城市、分形城市、細胞城市、沙堆城市和主體城市),還是國內的分形城市、自組織城市、元胞城市、虛擬城市、城市系統動力學、城市地理空間系統,多是借鑒系統科學和非線性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從區域論城市”,對城市體系(inter urban)和城市內部(intra urban)空間復雜性展開理論和實證分析,作為區域的重要載體——鄉村往往處于從屬地位,甚至淪落到被忽略的邊緣。城市—鄉村空間復雜性研究仍處于呼吁和倡導的階段。

(2)從城鄉空間復雜性的研究方法來看,方法集成綜合研究不強。分形理論和CA模擬技術的融合以及在協同論、耗散論和混沌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組織理論,雖體現了學術界集成各種方法和技術對復雜城鄉空間研究所做出的努力,但在具體的子系統或子集要素研究中多借助分形理論、空間句法或系統動力學的某個單一理論,綜合多學科、多理論對城市多要素和多系統的空間關聯分析不足。而且,傳統的研究多是從某一個時間斷面進行考察,而對于城鄉空間動態變化描述和模擬則需要新的方法和模型進行補充。

(3)從城鄉空間復雜性的研究內容來看,今后城鄉空間統籌研究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和深化:①城鄉關系空間復雜性研究。新時期城鄉空間一體化規劃以優化“城鄉關系”為重點的城鄉空間融合規劃,當前,盡管許多學者已經意識到城鄉關系是由物質、經濟、人口遷移、社會、服務供應、政治行政聯系相互關聯、共同作用的構成的一個動態網絡系統,具有復雜性,但城鄉關系的空間復雜性研究幾乎空白,只有部分學者涉足城鄉耦合、關聯、協調的非線性規律和城鄉關系空間演化的動力機制;②城鄉空間自組織演化機制與模擬。已有不少西方學者建立了相關模型解釋城市空間自組織演化機制。而對于城鄉空間演化過程的分叉與選擇、混沌與有序、漸變與突變、競爭與協同、集中與分散等作用機制討論,利用開放性、非線性、不平衡、環境選擇等原理對自組織臨界性、相變性等過程的邏輯、實證和類比判據將會是以后研究的重點。加強對城鄉空間生長的模擬將會更理性把握城市空間拓展的方向、范圍、規模,解釋城市變遷的內在動力,透視城市化的本質,更好預測控制城市的發展;③城鄉關聯空間復雜性研究。以城鄉道路網為載體的城鄉關聯空間的復雜結構正逐漸被管理學、物理學等學科認識,打開地理學研究主頁,從網絡關系系統科學角度,探索城鄉關聯系統的空間自組織運行規律、交往協同演化機制的復雜性研究還相當薄弱;④城鄉社會網絡空間復雜性研究。基于復雜科學理論,對城鄉人口空間分布,市場網絡分形,交通網絡對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需要深化,特別是信息要素空間傳播、職業流動和社會資源關系等虛擬城鄉社會網絡,更需填補研究的盲區。

參考文獻:

[1] Clark C. 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J].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51, 114: 490-496.

[2] Naroll R S,Bertalanffy L. The principle of allometry in biology and social sciences[J]. General Systems Yearbook, 1956(1): 76-89.

[3] 房艷剛,劉鴿,劉繼生.城市空間結構的復雜性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2005,25(6):754-761.

[4] Smeed RJ. Road development in urban area[J]. Journal of the Institution of Highway Engineers, 1963(10): 5-30.

[5] Nordbeck S. The Law of Allometric Growth[D]. Ann Arbor: Inter-University Community of Mathematical Geographers Michigan Discussion Paper, 1965: 7.

[6] Nordbeck S. Urban allometric growth[J].Geografiska Annaler,1971(53): 54-67.

[7] Gould S J. Allometry and size in ontogeny and phylogeny[J]. Biological Reviews, 1966(41): 587-640.

[8] Dutton G. Criteria of growth in urban systems [J]. Ekistics, 1973(36): 298-306.

[9] Lo C P, Welch R. Chinese urban population estimates[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7(67): 246-253.

[10] 劉繼生,陳彥光.城市密度分布與異速生長定律的空間復雜性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6(4):139-148.

[11] Wilson A.G. 蔡運龍,譯.地理學與環境-系統分析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2] 張新生.城市空間動力學模型研究及其應用[D].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7.

[13] Mandelbrot B B. Fraetals: Form, Chance, and Dimension [M]. San Francisco: Freeman, 1977.

[14] Batty M. Fractals-geometry between dimensions[J]. New Seientist,1985,106(1450): 31-35.

[15] Batty M, Longley P A. Fractal Cities: a Geometry of Form and Function[M]. London: Academic Press,1994.

[16] Batty M. Fractals: new ways of looking at cities[J]. Nature,1995, 377: 574.

[17] Arlinghaus S L. Fractals take a central place[J]. Geografiska Annaler,1985,67B: 83-88.

[18] Chapin F S.,Weiss S F.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residential growth[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968(2): 375-390.

[19]Chapin F S.,Weiss S F.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residential growt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1968(2): 375-390.

[20] Couelelis H.Of mice and men: what rodent populations can teach us about complex spatial dynamics[J]. Enviornment and Planning A,1988(20): 99-109.

[21] Batty M, Longley P A. The morphology of ubran land use[J]. Enviornment and Planning B,1986(15): 461-488.

[22] White R, Engelen G. Urban systems dynamics and cellular automata: fractal structures between order and chaos[J]. Chaos, Solitons&Fractals,1994,4(4): 563-583.

[23] Clarke K C, Gaydos L J. Loose-coupling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d GIS: long-term urban growth prediction for San-Francisco and Washington, Baltim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1998(30): 1857-1872.

[24] Allen P?M, Sanglier M. Urban evolution: self-organization and decision-making[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81(13): 167-183.

[25] Portugali J. Self-organizing cities[J]. Futures,1997(29): 131-138.

[26] Allen P M. Cities and Regions as Self-Organizing Systems: Models of Complexity[M]. Amsterdam: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 1997.

[27] Prigogine I, Allen PM.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A]. Schieve W.C. andAllen P.M. Self-Organization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s: Applications i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2: 3-39.

[28] Haken H. Synergetics: an Introduction(3rd edition)[M].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3.

[29] Haken H. A synergetic approach to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cities and settlement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1995, 22(1): 35-46.

[30] Dendrinos D S. The Dynamics of Cities: Ecological Determinism, Dualism and Chao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31] Zanette D, Manrubia S. Role of intermittency in urban development: a model of large-scale city formation[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7, 79(3): 523-526.

[32] Portugali J. Self-Organization and the City[M].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0.

[33] Webster C., and Wu F. Coarse, spatial pricing and self-organizing cities[J]. Urban Studies, 2001, 38(11): 2037-2054.

[34] Bura S, Guérin-Pace F, Mathian H, Pumain D, Sanders L. Multi-agent systems and the dynamics of a settlement system[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6(28): 161-178.

[35] Benenson, I. Multi-agent simulations of residential dynamics in the city[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1998, 22(1): 25-42.

[36] Haken H, Portugali J. The face of the city is its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3(23): 385-408.

[37] Taylor P J. World Cities Network:A Global Urban Analysis[M]. London: Routledge, 2004.

[38] Jiang B, Claramunt C.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the model generalization of an urban street network[J]. Geoinformatica, 2004, 8(2): 157-171.

[39] Townsend A M. Networked cities and the glob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1, 44(10): 1698-1717.

[40] Taylor P J. Derudder B,Witlox paring airline passenger destinations with global service connectivities:a worldwide empirical study of 214 cities[J]. Urban Geography, 2007, 28(3): 232-248.

[41] Batty M. Faster or complex? A calculus for urban connectivity(editorial)[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2004(31): 803-804.

[42] 周干峙.城市及其區域——一個典型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J].城市規劃,2002,26(2):7-9.

[43] 盛強.城市迷宮——空間、過程與城市復雜系統[J].世界建筑,2005(11):92-95.

[44] 范誠.理解策略——以庫哈斯的視角看當代城市的物質形態突變[J].建筑學報,2004(3):21-24.

[45] 周一星,陳彥光.城市與城市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41.

[46] 吳曉軍,薛惠鋒.城市系統研究中的復雜性理論與應用[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3-4.

[47] 王錚,鄧悅,宋秀坤,等.上海城市空間結構的復雜性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1,20(4):331-340.

[48] 薛領,楊開忠.復雜科學與區域空間演化模擬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1):79-88.

[49] 陳彥光,羅靜.鄭州市分形結構的動力相似分析——關于城市人口、土地和產值分維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01,21(4):389-393.

[50] 黃澤民.我國多中心城市空間自組織過程分析——克魯格曼模型借鑒與泉州地區城市演化例證[J].經濟研究,2005 (1):85-94.

[51] 徐建華,梅安新,吳健平.20世紀下半葉上海城市景觀鑲嵌結構演變的數量特征與分形結構模型研究[J].生態科學,2002,21(2):131-137.

[52]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形態的定量描述:從信息熵到分數維[J].地理研究,2001,20(2):146-152.

[53] 劉繼生,陳彥光.長春地區城鎮體系時空關聯的異速生長分析(1949-1988)[J].人文地理,2000,15(3):6-12.

[54] 冷炳榮,楊永春,李英杰,等.中國城市經濟網絡結構空間特征及其復雜性分析[J].地理學報,2011,66(2):199-211.

[55] 王曉琴.基于空間動力學的城市用地擴張策略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6] 張勇強.城市空間發展的自組織研究——以深圳市為例[D].南京:東南大學學位論文,2003.

[57] 孫建平.Agent的城市交通區域協調控制及優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58] 陳彥光,劉繼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間互相關和功率譜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論證明、函數推廣及應用實例[J].地理研究,2002,21(6):742-752.

[59] 董益書.基于GIS的城市動力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9.

[60] 黎夏,葉嘉安.基于元胞自動機的城市發展密度模擬[J].地理科學,2006,26(2):165-172.

[61] 薛領,楊開忠.城市演化的多主體(multi-agent)模型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12):1-9.

[62] 劉妙龍,陳鵬.基于細胞自動機與多主體系統理論的城市模擬原型模型[J].地理科學,2006,26(3):292-298.

[63] 張新生.城市空間動力學模型研究及應用[D].北京:中國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1997.

[64] 孫戰利.基于元胞自動機的地理時空動態模擬研究[D].北京:中科院博士學位論文,1999.

[65] 劉繼生,陳彥光.城市、分形與空間復雜性探索[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04,1(3):62-69.

[66] 陳彥光.分形城市系統的空間復雜性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67] Bathelt H., Glucker. Toward a relational geograph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2): 117-144.

[68] Yasusada Murata. 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68): 1-34.

[69] Dixon, D. Rural-urban interaction in the third world[A].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Developing Area Research Group, 1987.

[70] Scarlett T. Epstein, Jezeph David. Development-there is another way: a rural-urban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paradigm[J]. World Development, 2001, 29(8): 1443-1454.

[71] Potter Robert B. and Unwin Tim. Urban-rural interaction: physical form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the Third World[J]. Cities, 1995, 12(1): 67-73.

[72] Oucho John. Enhancing positive rural-urban linkages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creation: some experiences in eastern and central Africa [C]. Inter-regional Conference 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Rural-Urban Linkages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ttp:///detail.asp?articleID=219, 2004.

[73] Cooke, P., Morgan, K. The network paradigm: new departures in corporate in corporat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Society and Space, 1993(11): 543-564.

[74] Murdoch Jonathan. Networks: a new paradigm of rur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0(16): 407-419.

[75] OECD. Networks in Rural Development[C]. Paris: OECD, 1996.

[76] Audas Rick.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the 1990s[J]. Canadian Social Trends, 2004(73):17-24.

[77] Ginsburg, N., Koppel, B., and McGee, T.G. The Extended Metropolis: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1: 47-70.

[78] 馬遠軍,張小林,李鳳全,等.我國城鄉關系研究動向及其地理視角[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2(3):78-84.

[79] 王振亮.城鄉空間融合論—我國城市化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城鄉空間關系的系統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80] 許學強,等.中國鄉村-城市轉型與協調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81] 曾菊新.現代城鄉網絡化發展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82] 李泉.中外處理城鄉關系的實踐與啟示——兼論西部地區的城鄉協調發展[J].開發研究,2006 (5):56-60.

[83] 余斌,曾菊新,羅靜.中國城鎮非密集地區城鄉發展的空間創新研究[J].地理科學,2007,27(3):296-303.

[84] 胡國良,張麗.少數民族地區城鄉關聯發展綜合評價—以新疆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0):4774-4778.

[85] 張立艷.建國以來城鄉關系演變的歷史考察與現實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86] 劉玉.信息時代城鄉互動與區域空間結構演進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3 (1):33-36.

[87] 曾磊,雷軍,魯奇.我國城鄉關聯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區域比較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6):763-770.

[88] 張竟竟,陳正江,楊德剛.城鄉協調度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2):5-11.

[89] 奚建武.城鄉關系變遷的新動力——基于城鄉復合型二元結構視角的分析[J].城市問題,2009(6):49-53.

[90] 汪沛.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城鄉政策及城鄉關系的演變研究[D].合肥: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91] 楚材,陳雯,顧人和,等.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及其協調對策[J].城市規劃,1997,21(5):38-40.

Research Progres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Urban-rural Spatial Complexity

DUAN De-zhong1, LIU Cheng-lia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Institute of Innovation & Strategic Studies,East C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第7篇

論文摘要: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有機結合融為一體,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物理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可以模擬物理實驗或物理過程,幫助學生透徹理解物理過程;可增大課堂信息童,拓展學生知識;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課程的有機整體中,成為課程的組成部分,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達到整體優化,以高效達成課程目標。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隨著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日臻成熟,教學的網絡化、多媒休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體網絡教學代表了現代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

就物理學科而言,信息技術是課堂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是附加的、輔助的、可有可無的,而是與物理課程有機結合的、融為一體的。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物理學所講授的內容基本上是客觀實際存在的,因此,運用信息技術來展示物理現象給課堂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充足的素材。采用各種現代化手段.以錄音、錄像、圖片、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物理課程內容科學地、有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進入視、聽、思并用的教學環境,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共同參與學習過程.易于突破抽象思維的難點與局限,使教學活動更為符合人的認識過程,從而獲得更高的教學效益和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物理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

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使圖、聲、文集于一體,將生活本身、事物實貌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全面感知學習對象,在正確而全面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思維,學生就能正確掌握知識。信息技術利用光、聲、電等手段使教學內容聲形并茂,學生眼耳并用,視聽結合,提高知識記憶保持率,以達到最優化的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運動的描述”一節中的“參照物”一知識點,對于中學生來說很難接受,也很難描繪清楚。然而我運用計算機來演示空中加油的情景和等速救護的過程,配上聲音的效果,讓學生從聲音、圖像等全方位感受,如置身于其情景,直觀地掌握該節的內容。

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物理教學,可以模擬物理實驗或物理過程,幫助學生透徹理解物理過程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對許多復雜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用語言、用文字、用掛圖很難把它們講清楚,學生也很難想象出它們的具體情景;而利用信息技術卻能變靜為動、變難為易,實現靜態的物理過程動態化分析,動態的物理過程靜態化分析。如在做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凸透鏡成像規律模擬演示實驗,演示物距從無窮遠室小于焦距的整個實驗過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變化情況,整個模擬演示實驗過程流暢、直觀,而且結合常規實驗共同完成,使學生對該實驗有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很容易記住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和特點。幫助學生透徹理解物理現象和規律,過程直觀,使學生記憶深刻。

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物理教學,可增大課堂信息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要花較多的時間板書,尤其是習題課,畫圖用的時間很多,課堂效率難以提高。而利用多媒體教學很容易就解決了這個難題。教師提前在電腦中輸入必需的文本、公式及圖片,在上課前做好課件,上課時鼠標一點就可顯示出來,從而省下大量的時間用來解決教學重點、難點,或者增加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這樣,課堂信息量自然增大子。如在復習電學內容時,如果在課前用信息技術把有關的電路圖、實物圖以及一些常用公式及練習題準備好,那么在上課時教師就可運用多媒體就圖啟發、由圖比較、看圖推導公式,為學生提供記憶線索,引導學生一步步建立完整而系統的知識結構,掌握物理規律。然后利用練習強化訓練,增強記憶。這樣,一節原本時間倉促的復習課,由于引入信息技術就變得“游刃有余”,不僅復習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復習效果非常好,還拓展相關的課外知識,豐富了學生的頭腦。

四、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物理教學,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

第8篇

論文關鍵詞:旅行社 經營體系 目標模式 市場競爭

1我國旅行社業經營體系剖析

我國旅行社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并在行業法規、行業制度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三類旅行社占壓倒優勢.,J、規模旅行社占絕對多數;在全國的分布基本合理;行業利潤逐年下降.我國旅行社業正逐步成為一個低利潤行業。我國旅行社業現行經營體系是行業政策法規、傳統經濟體制和現行市場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盡管這一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國旅行社業發展的趨勢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和不斷惡化:

1.1大型旅行社沒有實現規模經濟。其規模優勢得不到發揮

大型旅行社在經營中具有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服務采購、旅游市場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資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風險等多方面的優勢.因此易于實現規模效應.而在我國旅行社行業中,大旅行社的規模效應并不明顯.優勢也遠未得到充分發揮.這主要表現在:①我國旅游業近幾年一直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市場持續擴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國際旅游收入增長很快。而在此情況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業務發展緩慢,在競爭中面對眾多新的商業機會,自身卻處于保市場或無奈于市場份額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場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場的過度競爭,未能起到引導和穩定市場的作用.致使市場的混亂無序成為困擾我國旅行社業發展和造成旅行社資源浪費的頑癥。大旅行社自身也未能避免這種市場混亂所帶來的負面效應;③在旅行社的內部管理方面,一個突,自出現象是一些大社內部普遍實行部門承包或變相部門承包,強化部門權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實際上成為一些業務上相對獨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體,在這種格局下,大旅行社當然發揮不了應有的優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1.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發展可謂舉步艱難

就目前我國中小旅行社的總體情況而言.其特點集中表現為有限的接待數量和低下的利潤水平。在接待數量方面,近年來我國許多小旅行社處于發展無望而又能勉強支撐的境地。自國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業實施旅行社質量保證金制度以來.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負.紛紛退出。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眾多小型旅行社的經濟實力和經營狀況.另一方面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業主對行業和自身未來發展的理性預期。在利潤率方面,我國以經營國內旅游業務為主的眾多中小旅行社多為二類社和三類社。根據國家旅游局提供的資料,這兩種類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潤率不足8%。且只是稅前利潤,如果再扣除所得稅,則這些旅行社所剩凈利潤更是微乎其微了。

1.3旅行社業惡性價格競爭盛行。市場秩序混亂

國家旅游主管部門對旅行社類別的劃分和對旅行社業務范圍的規定,其初衷或許在于通過這種形式的分工來起到規范市場和保證產品質量的作用。而在我國旅行社業后來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一、二類社比例失調造成二類社業務量明顯不足。致使許多二類社為謀求生存而違反國家規定超范圍經營.直接在海外招攬客源。在此期間,國家主管部門在執法方面的乏力,使得這種現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類社貪圖蠅頭小利.通過為二類旅行社代辦簽證通知賺取不義之財的做法無疑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終致使許多三類社也開始從事外聯和國際旅游接待業務。除此之外,這種現象的出現和普及無疑也包含著旅行社實業界對我國以水平分工為基礎、以各種特許經營權為特征的旅行社人為市場分工模式的否定。

除以上幾個問題與我國當前旅行社的經營體系直接相關之外,行業內許多其他問題的存在也與目前的經營體系有很大的聯系。如旅行社產品的重復雷同,旅行社促銷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銷能力薄弱和旅行社總體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產品的重復雷同是我國旅行社業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旅行社產品由于缺乏諸如商標權、專利權這樣的進入限制.又無太多技術可供保留和壟斷,使得一些有開發能力的旅行社一旦開發出某種能夠迎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眾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競相模仿或參與經營,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實力的旅行社向深度開發和促銷產品的積極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設備,又不具備藉以保證接待質量的“軟件”基礎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會降低旅行社的總體接待力量。

2加強我國旅行社競爭力的目標模式

我國現行的旅行社經營體系造成了眾多難解的問題,而通過前面的分析得知,目前我國旅行社業的行業特點是以三類社為主體的小規模旅行社占絕對多數,但并沒有否定少數大規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實上,正是為數有限的大規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行業平均利潤水平的上升,但他們卻不能改變行業利潤率逐年下降和我國旅行社業正逐漸成為一個低利潤行業的事實。此外,我國旅行社行業的另一突出特點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點。據此,筆者認為.我國旅行社經營體系調整勢在必行.考慮到行業當前的現實.同時考慮到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旅行社業面臨的國際競爭態勢,我國旅行社經營體系調整的方向是通過對現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組合以及增設等方式實現大型旅行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專業化和小型旅行社通過制形成網絡化的目標模式。

2.1大型旅行社集團化

在設想的目標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決的重心問題是規模經濟問題。根據這一構思.應使目前約占旅行社總量1%強的規模較大的旅行社通過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組合,形成一定數量人、財、物一體化的緊密型旅行社集團。旅行社集團的構架可以承襲現行一些大社采用的總社和各熱點地區分支社的形式,但總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財、物等資源上應是一體的,組織管理采用集團企業的管理方式。從微觀角度講,這種旅行社集團有利于真正發揮其在采購、預訂、營銷、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有利于實現規模經營,獲得規模經濟:從宏觀角度講,這些有限的大型集團企業的存在可以引導和穩定市場,克服旅行社市場因過度分散和紊亂造成的問題。

2.2中型旅行社專業化

大型旅行社在整個市場內通過重新組合實現集團化之后,市場上一些中等規模的旅行社(不排除小部分小型旅行社)應相應調整其經營方向.避開其在經營標準化產品方面的比較劣勢,實現專業化經營,以便最大限度地滿足特定細分市場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專業化主要體現在所經營的產品上。與旅行社集團憑借自己實力通過經營標準化產品達到規模經濟的指導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應針對某些細分市場,對某些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形成特色產品或特色服務。在我們的目標體系中.中等規模旅行社的專業化發展是一種必然的理性化選擇:專業化經營集成本優勢與產品專業化優勢于一身,解決了這類旅行社因規模較小形不成規模經濟、因而也難以亙按與旅行社集團競爭的問題。而對行業來說.專業化的特色經營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專業化開發會使旅游產品更加多樣化.從而增強旅游產品的總體吸引力。

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專業旅行社可以采用連鎖經營的方式實現聯合。聯合以前。各單體連鎖旅行社可能規模不大.但連鎖經營是把這些中小規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來.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團那樣擁有在產品開發、采購和促銷等方面的優勢.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規模經營.符合利用規模經營提高低利潤行業經濟效益的原則。當然,由于受單體旅行社規模的限制,連鎖社所經營的產品類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專業化和特色化的旅游產品。

2.3小型旅行社通過實現網絡化

與大型旅行社實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實現專業化和連鎖經營相適應,我們設想的目標模式對眾多小旅行社的調整是通過內部改造或增設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網絡化,成為旅行社業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旅行社的網絡化實際上是由旅游需求的特點所決定的,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在我國也將日益普及,其結果是旅游需求可能在任何一個地方產生,為了便于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旅行社營業的場所必須廣泛設立于消費者便于購買的所有地方,即所謂的網絡化布局。

第9篇

關鍵詞:企業集群;文獻;研究述評

企業集群現象在我國沿海地區大量出現引發了國內學者對企業集群的關注,國內對于企業集群的研究基本上是用國外已有的集群理論解釋中國集群發展的現實,近年來形成的文獻集中探討了以下幾方面內問題:①關于集群的定義和基本分類;②關于集群形成機理;③集群競爭優勢研究;④集群的發展和演進。

1關于集群的定義和分類研究

我國學者從各自的研究視角出發對產業集群給出了大同小異的定義。曾忠祿(1997)認為,產業集群指同一產業的企業以及相關產業的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徐康寧(2001)認為,產業集群是指相同的產業高度集中于某個特定地區的一種產業成長現象,王冰、顧遠飛(2000)認為,簇群是一種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面向未來的組織形態,它所具有的兩種機制——知識共享機制和信任機制超越了市場和科層組織;劉友金、黃魯成(2001)認為,產業集群中的產業概念不是指廣義上的產業,而是指狹義上的產業,如個人計算機產業、傳真機產業、醫療器械產業等,沈玉芳、張超(2002)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種區域產業群落,它強調了相關產業中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這種集中是在競爭環境中產生的,它不僅僅是一種生產組織形式,更是一種經營組織形式,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浙江學者對集群的界定比較全面,他們在經濟學理論基礎上,并結合了社會學、地理學等觀點界定了企業集群的概念。其中仇保興(1999)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他認為集群是由一群彼此獨立但相互之間又有特定關系的中小企業所組成,集群中企業間的以合作為特征的互動行為(interaction),可以產生集群內的“外部經濟”,這類互動行為包括中小企業間形成交易關系和相互的行為調適。交易行為幫助企業有效地獲取外部資源、銷售產品和勞務、促進知識和技術的積累,相互的行為調適有助于企業間建立長期交易,以解決成員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問題。集群共同的文化環境和制度背景促進了高度發展的地方信任,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正式契約,保障了交易的順利進行,降低了交易成本,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如果簡單地按照特色產業類型來劃分,現實中的集群包括傳統產業企業集群和高技術產業企業集群(王緝慈,2001),魏守華,石碧華(2002)更進一步將集群區分為傳統產業群、高科技產業群、資本與技術結合型產業群。但這種簡單的分類對理解產業集聚的特征幫助不大,因此為了深入分析產業集聚的原因和機制,不同學者根據不同的維度對業已存在的集群進行了類型分析。首先,以集群的內部組織結構為分析維度,仇保興(1999)根據集群的內部結構認為存在著三種類型的企業集群:①企業群落內部企業之間的關系是以平等的市場交易為主,各生產廠以水平聯系來完成產品生產的“市場型”中小企業集群;以大企業為中心、眾多中小企業為而形成的“椎型”(也稱中心衛星工廠型)中小企業集群;以信息聯系為主而不是以物質聯系為主,以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柔性生產方式來進行生產的“混合網絡型”中小企業群落。王珺(2001)按照企業間分工形式的不同,將廣東地區專業鎮(產業集群)劃分為橫向一體化網絡與縱向一體化網絡。在他的基礎上,蓋文啟(2002)也作了相似的分類,將集群分為水平一體化(網絡化)型、垂直分離與水平一體化共存型和垂直分離型。

其次,以集群形成的原因為依據進行類型劃分,陳雪梅、趙珂(2001)認為中小企業群形成的方式包括:①區域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因素影的響;②由于區內大企業改造、分拆而形成;③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形成等,不同的形成范式導致了不同類型的集群。李新春(2000)基于對廣東地區企業集群不同發展形態的觀察,認為企業集群包括三種類型,即受歷史影響而形成的企業集群、沿全球商品鏈形成的企業集群以及創新網絡企業集群。譙薇、宗文哲(2001)認為企業集群的類型包括:①由大企業改造,分拆而成的中小企業集群;②以中小企業協會等中介服務機構為主體而構建的中小企業集群;③以大制造企業為核心,通過分級下包制度而形成的中小企業集群;④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間協同作用形成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集群;⑤以家族關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為基礎而形成的中小企業集群;⑥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形成的中小企業集群。胡昱,劉文儉(2003)將企業集群的形成方式區分為市場創造模式、外商直接投資模式和內源型品牌企業帶動模式。車(2000)認為存在兩種企業集群,一類是指向型集聚——是為充分利用地域的某種優勢而形成的企業集群;一類是經濟聯系型集聚——是指因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分工所形成的企業集群,這又分為縱向聯系集聚和橫向聯系集聚。也有一些學者更概括地將集群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外生型集群,它們的形成與跨國公司等外部資源的進入有關。另一種是內生型集群。即以本地的資源稟賦和本地市場為啟動,少數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進入某一行業,由盈利示范效應帶動許多同類企業涌現而逐漸形成的中小企業集群(王珺,2002;張炳申等,2002,白景坤、張雙喜2003)。王緝慈(2001)通過對新產業區的研究將企業集群分為五種類型:①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一智力密集地區的集群;③由條件比較優越的開發區形成了企業集聚;④由鄉鎮企業集聚而形成的企業網絡;⑤由國有大中型企業為核心而形成的企業網絡。

2企業集群的形成機理

國內大量研究實證地分析了我國沿海地區企業集群的生發機制。由于我國沿海地區的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廣東和浙江地區,因此引起了兩地學者極大的關注,其中尤以浙江學者的研究較多。劉吉瑞(1996)指出“小企業、大市場”是浙江共同組成了浙江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小企業群落和專業市場互相依賴,構成了浙江經濟的微觀基礎。張仁壽、李紅(1990)在研究浙江“塊狀經濟”的發展時,對當地文化制度層面的因素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將溫州地區的經商文化傳統看成是溫州塊狀經濟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他們之后,很多學者也嘗試從文化倫理對經濟發展影響的角度來探討溫州地域的文化傳統與其發達的私營經濟之間的關系(朱康對,1997;廖意如,1997;洪振寧,1998;蔡克驕,1999;李慶朋,1999;陳中權,1999等)。李永剛、祝青的研究揭示了文化傳統等非正式制度對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的巨大意義,認為歷史上的民間商業傳統,以血緣、親緣和地緣為紐帶的人文網絡促使了浙江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李永剛、祝青,2000,李永剛,2002,2003)。朱康對(1999,2002,2004)結合我國漸進改革的實際,從制度變遷的視角探討了浙江小企業群落的形成機制。史晉川等(2001)則在制度變遷分析的基礎上對塊狀經濟發達的溫州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徐維祥(2001,2003)將浙江企業集群的地理分布與各地的資源稟賦條件聯系起來,并對企業集群的發展績效進行了實證分析,描繪了一幅浙江省企業集群發展的整體圖景。陸立軍、白小虎(2000)的研究表明由于歷史或者地理因素,小企業集群選擇了某個特色產業。金祥榮、朱希偉(2002)認為任何產業的發展都存在產業特定性要素和重疊性要素的競爭,而企業集群的生成和演化可以用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間的大規模聚集來解釋。符正平(2002)分析了企業集群形成的供給因素、需求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強調了網絡效應在企業集群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認為地方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是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徐康寧指出(2001)我國典型的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經濟開放度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一個典型的產業集群的形成至少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①資本在某一區域內實現較快的集中,勞動力和產業技術充分自由地流動,并實現與資本的自由組合;②市場的充分供給,即有市場能充分接納在產業集群區生產的大量產品;③當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業習慣和競爭文化)允許并鼓勵這種集群現象。在分析上述條件的基礎上,他提出中國產業集群現象的一個假說,即凡是經濟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產業集群特征就比較突出;凡是經濟相對封閉的地區,產業集群現象就較弱,即使有也幾乎完全是資源性的產業。在中國的經濟轉型期間,經濟的開放性成為產業集群的必要條件。許慶瑞、毛凱軍(2002)分析了企業集群形成的核心條件和輔助條件,核心條件包括產品和服務具有較長的價值鏈、全球化的市場和知識導向的區域,而完善的輔機構和良好的社會資本則是集群形成的輔助條件。孫洛平、徐勇(2004)指出低價競爭是企業集群的主要特征,這個特征主要決定于人們的短期邊際定價行為,但定價優勢并不能必然導致企業集群產生,還要考慮企業集群的狀態鎖定特征。馮邦彥、王鶴(2004)發展了一個集群生成的選址模型,指出企業集群的形成最初源于同類型企業的選址決定。在相同選址函數作用下,同類型企業選擇同一區域進行生產,形成了產業圈層布局,進而在一些特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產業集群。楊靜文等(2004)分析了企業集群的創業機制,從微觀層面闡明創業機制在集群發育、成長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改善集群創業機制的政策建議。3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也是國內研究的一個主要內容,一些文獻綜合地討論了集群競爭優勢是來源。孟慶民、楊開忠(2001)認為產業集聚是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外部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集群內部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外部制度環境是集群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原因(江征,2002)。魏守華、石碧華(2002)從直接經濟要素和非直接經濟要素兩個方面分析了集群的競爭優勢,指出直接經濟要素包括生產成本優勢、基于質量基礎的產品差異化優勢、區域營銷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而非直接經濟要素主要是指區域的創新能力。李小建、李二玲(2002)認為各層次的規模收益遞增、可流動的生產要素和較低的貿易成本是產業集聚發生的三大要素,是集群競爭力的來源。石憶邵(2001)將企業集群的崛起概括為五種機制作用的結果:①人文環境的傳導和更新機制;②企業群落和市場群落的協同互動機制;③可選擇并聯耦合機制;④價值鏈與技術傳遞鏈的整合機制;⑤地方政府的扶持推動機制。王緝慈、童昕(2001)認為產業集聚的機理和競爭力可以從經濟學、社會學和創新學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從經濟學角度看,產業集聚可以帶來外部經濟,包括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不同企業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和專業技術勞動力資源,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分工和生產靈活性。從經濟社會學的角度看,企業集群內部一般具有良好的信任關系和保障這種信任關系的社會制度安排,從而積累社會資本,降低交易費用。從創新學的角度看,相關企業集聚可以促進專業知識,尤其是隱含經驗類知識的傳播和創新擴散。

有些學者著重從創新的角度論證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賈根良、張峰(2001)通過對丹麥和芬蘭家具業發展經驗的分析,強調了學習與持續創新能力同樣是傳統產業通過地理集聚獲取全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并對我國傳統產業如何創建地方專業化生產體系提供了相應的政策建議。李新春(2000)指出專業鎮是一種建立在地區競爭優勢基礎之上的產品制造和服務企業創新網絡,其經濟積聚效應吸引大量中小企業圍繞特定產業而創業,企業之間密切的相互合作、競爭與學習使得專業鎮的發展保持動態的創新活力。蓋文啟(1999,2002)探討了產業集聚、創新網絡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正是基于集群內形成的創新網絡整體的作用,產業集群才能保持不斷的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魏江(2003)分析了產業集群創新系統和技術學習問題,揭示了集群內部的技術學習范式和技術能力增長機理。

還有一些文獻從企業網絡理論的角度來探討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內容涵蓋了經濟學和社會學分析。朱海就、陸立軍等(2004)認為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差異與企業網絡的組織化程度有關,由于網絡組織化程度的高低會影響企業間集體學習的效率,因此產業集群能力高的地區,網絡的組織化程度往往也較高,網絡的組織化程度與信任、合作、能力的異質性與互補性等因素有關。王珺(1999)分析了以外來資本為中心、以全球商品鏈為連接方式的中小企業專業網絡化的發展,指出中小企業專業化合作網絡的形成提高了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集群企業擁有網絡資本,它對那些個人社會關系資本薄弱的中小企業來說意義重大,隨著集群的發展這種網絡資本在逐步強化,成為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力量(2003)。王緝慈(2001)從整體上將集群看成一個創新網絡,并總結了影響集群創新網絡形成的因素:①區位與空間因素,大量專業化企業在大城市郊區或中小城市集聚成群,可以較容易地獲得柔性勞動力;②社會文化因素,區內企業主或工人之間具有相同的或近似的社會文化背景,企業在專業化分工和市場競爭過程中,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同時,區域內共享的社會行為有利于促進隱含經驗類知識的傳播,而隱含經驗類知識往往在創新發生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③產業組織因素,區內經濟主體之間進行著商品、服務、信息、勞動力等市場或非市場的交換,企業之間形成了柔性的動態合作與競爭關系,不僅能增強企業獨立生存的能力,而且使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適應性和創新性。④公共機構與組織支撐因素,專業化的企業與當地教育、培訓、研究機構,中介服務組織以及公共機構形成一種網絡,共同促進區域的發展。李新春(2002)在考察珠江三角洲企業集群的基礎上,認為企業集群是一種企業組織協調方式,其關系治理主要是通過企業家實現的,他強調以社會關系為基礎的企業家協調網絡和創新在集群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4關于集群演進過程的研究

集群并不是一個靜態的結構,現實中每個集群都有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集群的成長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不同階段中集群的內在特征和機制是有所差異的,有時集群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理解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關鍵。

朱康對(1999)指出,企業集群處于不斷演進之中,隨著企業集群規模的擴大,各集群的邊緣已經出現了交叉和融合的跡象。在產業群落的演進過程中,由于產業群落內部結構或外部環境的變化,常常會發生從一種群落類型向另一種群落類型的更替。產業群落的更替有兩種模式,即反向更替和正向更替,所謂反向更替,是指由于產業群落的發展與環境不相容,導致了環境條件惡化,從而使產業群落趨向退化、衰落的過程。陸立軍,白小虎(2000)對浙江企業集群發展的分析表明,集群內專業化分工動態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產品生產專業化,到生產工藝專業化,最后是生產服務專業化階段,有時這三個階段在集群中同時并存。在他們的基礎上,汪少華和王慧敏(2003)提出,浙江企業集群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從“原生地”成長轉向“異地孵化或克隆”式成長。汪少華、佳蕾(2003)分析了集群成長的四個階段:①第一階段,鄉村集市,以降低企業的交易費用;②第二階段,形成特色塊狀經濟,用范圍經濟來彌補規模經濟的不足;③第三階段,形成以專業市場為中心的空間集聚型企業集群;④第四階段,以產業組織網絡為主要形式的集群。王輯慈(2002)認為,浙江的企業集群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即地理接近、專業化區域、新產業區、學習型區域和創新環境。胡定寰(2002)的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工業經歷了由低到高的四個發展階段,即單一的企業、生產同一種產品的企業群、配套的企業群和擁有巨大企業集團的企業群。

符正平(2002)提出了一個集群成長的兩階段模型,即集群成長的斯密階段與錢德勒階段。集群的斯密階段是指集群的自發形成的初期階段,競爭在原子化企業之間展開,市場價格協調占統治地位。集群成長要邁向高階必須引入現代管理這只看得見的手,由此集群進入錢德勒成長階段,專業鎮內部的傳統企業開始向現代企業轉變,現代管理這只有形之手開始發揮作用,政府的角色也開始介入,中介組織形成并在一些領域起作用。王珺根據集群內部的分工聯系和發展進程,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多次研究了廣東省專業鎮的演進過程。2000年,他在概括當時專業鎮經濟基本上只具有橫向聯系特征、而缺少縱向專業化分工聯系的基礎上,提出了集群經濟由橫向分工網絡向縱向分工網絡演進的理論假設。2002年,他對原理論進行了補充,將廣東的專業鎮經濟劃分為三個階段:專業市場型、縱向配套型和合作擴張型。2004年他進一步提出了一個關于集群分類和演進的框架,以社會資本和生產方式為兩個維度討論了四種網絡環境、集群類型及其相互間的轉化。

魏江(2003)對集群學習模式進行剖析,并從內部靜態知識積累和成員間動態知識互動兩個維度揭示集群學習模式的類型及其對應的集群空間狀態,提出了集群學習模式的演進路徑。蔡寧、楊閂柱(2004)從集群生命周期理論出發,揭示了企業集群從基于聚集經濟形成的靜態優勢向創新網絡獲得的動態優勢演進的內在機理,并探討了創新網絡的動態競爭優勢以及創新網絡的培育。李勇、史占中、屠梅曾(2004)分析了企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①在萌芽期,群內企業與外部的單個企業相比有更強的創新動力和更好的創新表現;②在成長期,集群比萌芽期更具創新性,創新成本更低;③由于內在僵化和由道德風險、機會主義等引起的網絡成本,在成熟階段企業集群的創新能力開始減退、創新成本增大,在衰落階段,集群將喪失其創新優勢。朱方偉、高暢、王國紅(2004)從產業集群的核心要素角度,提出了從傳統產業集群到高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圍繞生產要素而演進的規律,并分析了演進的動因。5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深化,中小企業集群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對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越來越重要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融入世界生產體系、參與全球競爭的進程。在我國浙江、江蘇和廣東等沿海省份,企業集群的工業產值所占比重也節節上升,據不完全統計,在廣東目前特色產業集群工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強。與蓬勃發展的實踐相比,關于集群的理論研究似乎有點脫節。根據我們對文獻的簡單回顧,目前國內的企業集群研究還沒有形成清晰的理論主線,基本上沒有形成系統的分析框架。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是研究論文的形式,有分量的專著不多,尤其是深入的案例研究不多,今后有必要進一步推動企業集群的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

參考文獻

[1]儲小平,李樺.中小企業集群研究述評[J].學術研究,2002,(5).

[2]陳雪梅,趙珂.中小企業群形成的方式分析[J].暨南大學學報,2001,(2).

[3]符正平.論企業集群的產生條件和形成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02,(10).

[4]蓋文啟.創新網絡-區域經濟發展新思維[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江征.產業集聚形成機制及其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2,(12).

[6]賈根良,張峰.傳統產業的競爭力與地方化生產體系[J].中國工業經濟,2001,(9).

[7]金祥榮,朱希偉.專業化產業區的起源與演化—一個歷史與理論視角的考察,經濟研究,2002,(8).

[8]李新春.企業家協調與企業集群-對珠江三角洲專業鎮企業集群化成長的分析[J].戰略管理,2000,(11).

[9]李永剛,祝青.浙江小企業群落式發展初探[J].財經論叢,2000,(9).

[10]陸立軍,白小虎.從“雞毛換糖”到企業集群[J].財貿經濟,2000,(11).

[11]林金忠.聚集經濟與國有企業規模結構優化[J].財經研究,2001,(4).

[12]徐康寧.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產業集群及其競爭力[J].中國工業經濟,2001,(11).

[13]王珺.產業組織的網絡化發展-廣東專業鎮經濟的理論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2002,(1).

[14]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第10篇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延伸服務 形成和發展

1.引言

圖書館的延伸服務(Library Outreach Serv-ices,LOS)是指圖書館為適應社會發展及讀者需求的變化,在結合本館特點及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創新的思路,探索可以為讀者提供各類服務的新機制、新模式及新領域。目的是不斷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覆蓋面,為讀者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高校圖書館在為讀者提供基礎服務的同時,提供更優質、全面和深入的服務,不斷拓展圖書館的服務領域,不僅是自身不斷發展的動力,同時也能夠為其他類型圖書館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及發展方向。目前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蓬勃開展,也是針對知識敏感和密集區服務對象的深層“護理”,是圖書館延伸服務研究的“風向標”。

2.國外文獻追溯

對于國外圖書館延伸服務概念和內容的形成和發展以時間及研究的內容來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探索起源階段,這一階段是對圖書館空間場所和不同區域讀者的延伸服務拓展,二是開拓發展階段,是網絡化各種類型的虛擬延伸服務,三是深化創新階段,是高校圖書館對不同用戶的細分、學科化分類、延伸服務管理、特色資源挖掘、嵌入科研團隊等方面的延伸服務。具體說明如下:

2.1探索起源階段(1978-2002年)。

學者對圖書館延伸服務研究基本局限在對圖書館所服務對象、空間場所的拓展和創新,在服務的內容上僅對內容的全面性進行系統的闡述。對圖書館延伸服務研究的起點,一般認為是1978年杰拉爾德(Gerald)出版的專著中基于圖書館服務的人群中包括身心存在障礙群體的情況,把擴大讀者服務層面作為圖書館延伸服務的一項內容。錢伯林(Chamberlin)等介紹了新墨西哥大學醫學中心圖書館開展的綜合性延伸服務計劃,該計劃是用以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人的醫療健康信息收集及反饋的需要。馬丁(Martin)1984年對英國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發展中的諸多問題進行梳理,提出將延伸服務納入公共圖書館績效評估中,以創新延伸服務的方法和模式,從而促進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更好開展。1987年漢納(Hanna)提出了德國漢堡公共圖書館為社會弱勢群體,如失業群體、社會底層群體提供延伸服務的觀點和措施。1993年梅爾巴(Melba)介紹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圖書館為大學預科生提供的延伸服務,對擴大服務聯盟和推廣計劃提出了建議性的策略。2002年艾琳(Ilene)提出通過拓展大學圖書館的延伸服務內容,從而更好地滿足師生獲得各種圖文信息的需求。

2.2開拓發展階段(2004-2006年)。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學者重點對圖書館如何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延伸服務進行了系統性研究。2004年克里(Kerry)等闡述了基于公共圖書館的資料,依靠信息通信技術建立移動圖書館的延伸服務,系統的對依靠網絡技術完善和發展圖書館的延伸服務進行了闡述,進入了對圖書館延伸服的開拓發展階段。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保羅(Paul)等通過對具有代表性論文的收集整理,形成了世界圖書館延伸服務的重要論述,介紹了延伸服務的很多新理念、新概念、新模式,如主動性延伸服務(Initiatives Faculty Out-reach)、跨越課程指導延伸計劃(Instructional Out-reach Across the Curriculum)、延伸服務遠程用戶組模式(Outreach Services to Groups of RemoteUsers)、多媒w信息亭延伸服務(Outreach Multi-media Kiosks)、多模式延伸服務(Multiple Modelsfor Library Outreach)等。2006年科琳(Colleen)等通過整理和分析將高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主要分為遠程教育、多元文化服務和專業服務。

2.3深化創新階段(2009年一)。

伴隨信息技術及科技的不斷發展,學者對圖書館提供的延伸服務的關注點開始集中于某一方面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2009年芬拿(Finnell)等通過對大四學生流通閱覽數據及其相關學習課程內容的分析,形成了圖書館與授課教師的學術需求和所需要的知識信息的趨勢變化報告,從此對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研究逐漸走向更深的層次。2010年俄克拉何馬大學圖書館莫莉(Molly)等人,通多創建面向學生宿舍的延伸服務和教育服務來滿足學生直接利用網絡遠程訪問圖書館信息資源、更加快捷使用圖書館資源的需求。2011年凱思琳(Kathleen)等人對美國大學的延伸服務的多樣性及創新內容進行論述,提出大學圖書館應構建市民與大學師生的溝通新途徑,從而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并為大學周圍的社區提供所需要的知識。奧本大學的卡特(Cart-er)等人通過對近100個圖書館的延伸服務的調查研究,從管理的角度深入分析如何開展好延伸服務的方法和策略。2012年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圖書館梅利莎(Melissa)通過對多個延伸服務的推廣活動及負責人的調研采訪,出版了全面論述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專著。在著作中涉及了多種案例及推廣模式,提出了建立全國性的圖書館溝通延伸服務專業協會以加強組織管理,推動延伸服務發展。2013年美國科琳(Coleen)等基于移動通信技術對在線教育的延伸服務進行研究,發現在線教育等基于通訊技術的延伸服務獲得良好的效果。2014年印尼泗水佩特拉基督教大學圖書館圖恩(Toon)基于泗水記憶項目的延伸服務拓展建立了促進學術交流的社區平臺。英國埃米莉(Emily)通過對圖書館提供的高校團隊科研信息動態性趨勢分析的延伸服務進行研究并給出相關策略,將延伸服務的深度拓展到學科研究中。

3.國內文獻回顧

國內對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相關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在前期并未明確引用延伸服務這個概念,而近幾年的研究也逐漸呈現出對某一領域的深入研究。同樣根據時間和研究內容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借鑒積累階段,是對國外研究的借鑒性研究;二是借鑒發展階段,是通過借鑒不斷發展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研究服務研究;三是深化創新階段,是根據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特點,通多對用戶細分、學科分類、特色資源挖掘、嵌入科研團隊等方面的延伸服務。具體說明如下:

3.1借鑒積累階段(1980-2005年)。

國內學者通過借鑒國外相關研究,逐漸提出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概念,并意識到其重要性,在高校圖書館的職責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期望和建議。1980年,封梅芳在訪問陳譽的文章中對美國高校圖書館對師生提供的服務進行介紹時,雖然文章中沒有直接提出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概念,但也是國內較早報道高校圖書館開展延伸服務的文章。隨后徐容在1987年借鑒國外圖書館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概念。許柔在1990年對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強職能建設和服務的相關意見。湯瑋在1993年提出了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和發展問題,建議改變傳統的服務方式、調整并充實服務內容并轉換傳統的服務功能。1995年顧巧琴結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提出高校圖書館根據高校培養人才和發展科技的職能來深化相關的延伸服務,并提出了相關策略。胡小菁在1996年對網絡時代的高校圖書館職能與責任進行分析,對高校圖書館所提供的文獻服務、信息檢索、信息導航和培訓等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意見。楊河源在1998年對佛山市圖書館的延伸服務提出了相關的建議,2000年王艷提出知識經濟時代的高校圖書館需要在服務手段、館藏資源、人才隊伍等方面進行不斷創新和提高,并對其教育職能提出了期望與相關建議。2005年盧瑞娟提出特色圖書館的概念,即由于某種歷史或其他原因形成的、具有獨特館藏資源或地域特色的圖書館,并可通過相關經費保障、特色推V等方式拓展圖書館的延伸服務。

3.2借鑒發展階段(2007-2013年)。

國內學者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根據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特點及相關職能進行系統性研究,對延伸服務進行研究模塊的劃分,并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具有代表意義的是2007年熊軍對國外圖書館的延伸服務進行系統性的追溯,并提出我國圖書館延伸服務的相關建議,是國內相關研究脫離模仿不斷發展的開始。2008年徐衛對我國圖書館的服務補救機制進行探析,提出了具有4個子系統的服務補救機制。邢杰和趙晟對國外相關研究做出進一步的探索,對圖書館延伸服務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提出了相關意見。2009年朱靜對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的延伸方式從服務理念、服務領域、信息素養等方面進行分析。葛敏對軍隊院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的特殊性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定的建議。2010年趙慶菊以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為例,對政法類高校圖書館的優勢進行梳理,并從信息資源共建、專題服務、個性化服務、聯合協作服務和開展信息素養培訓等方面對延伸服務進行論述。吳漢華將圖書館的服務分成基礎服務和延伸服務,認為前者是圖書館的基本功能,是圖書館長期形成的必要的常規,而后者則是圖書館在發展過程中提供的延伸服務,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滿足讀者的需求,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充分利用圖書館現有的各種資源并不斷進行更新和完善。2011年潘志鵬對圖書館開展的手機平臺延伸服務進行了系統論述,從手機軟件及短信服務開始,繼而不斷深入。熊太純對國內圖書館延伸服務的理論研究及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取得的成果,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對發展方向提出建議。2013年肖永英等人提出我國高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可針對不同用戶群體提供不同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王子舟等對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定義、內容、形式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分析。

3.3深化創新階段(2004年一)。

根據不同高校的特點,延伸服務逐漸向用戶的細分、學科分類及服務科研團隊方面擴展和深入。2014年,包祖軍等通過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多元化延伸服務的探索,提出了可通過構建學科服務平臺、多元化信息服務來延伸圖書館的服務,標志著國內的研究進入了深化創新的階段。王麗萍從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內容、方式及空間3個方面開展實證分析。江友霞對國外圖書館延伸服務的相關成功經驗進行分析,對我國軍隊院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策略。王萍在服務范圍、服務內容、服務保障、服務空間、服務理念等方面對高校圖書館的延伸進行論述,并對我國高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提出建議。2015年馬英B以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為例,對音樂學院圖書館開展學科化延伸服務進行探討。姜晨曦對目前高校圖書館提供的微平臺延伸服務進行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運營策略。葉佩珍以廣西師范學院圖書館為例,對高校圖書館推出的微信服務的用戶需求及發展現狀進行了探討。

通過近30年的努力,學者對國內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研究的廣度和深入上均不斷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具體工作越來越專業化,相關的理論研究的針對性也逐漸加強,研究和實踐逐漸向不同用戶的細分、學科化分類、延伸服務管理、特色資源挖掘、嵌入科研團隊等方向擴展。

4.延伸服務的構成

對延伸服務的內容研究及概念表述研究較多,如劉進將延伸服務劃分為內容、空間、網絡、文化、理念5個方面,陳永嫻則按照理念、內容、空間、時間和群體5個方面對圖書館的延伸服務進行了說明。不同的觀點也恰恰說明高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還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而隨著目前高校圖書館的職能和延伸服務的細化及深入,更細致的分類將更有助于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發展。

綜合以上論述,可將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概念構成單元分為7部分,分別為延伸服務的主體、對象、內容、方式、手段、時間及空間。其中延伸服務主體為高校圖書館及其聯合體。現代高校圖書館可看作是網絡化的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一個節點,而服務主體也呈現出多元化、立體化、綜合化、網絡化的特點,延伸服務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不斷深入開展的一項重要服務工作。圖書館可通過協調相關建設的個人、團體或企業,如移動圖書館的開發商、運營商等,更好的發揮主體作用。延伸服務對象即為讀者,包括高校教職員工、學生及其他相關團體及人員。相關團體及人員指與高校有一定行業支持或科教信息互動交流的團體及其員工,或部分對市民開放的高校圖書館中所服務的普通讀者,因此所有進入圖書館的讀者均為延伸服務的對象。延伸服務內容主要為圖書館具有的相關文獻信息資源,也包括基于學科的擴展延伸服務、基于資源的延伸服務和基于個體的延伸服務等。延伸服務方式主要包括網絡在線和場館實體,網絡在線多為對研究文獻的檢索和參考,場館實體多為相關著作、典籍的借閱。延伸服務手段主要有網絡化的設備、自動化設備和人工服務。目前很多高校已開始更多地采用網絡化、自動化的設備代替人工服務。延伸服務時間一般指非正常開館工作時間,延長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是圖書館開展延伸服務的重要手段之一。延伸服務空間在過去主要有自習室、研究室、討論室等圖書館提供的場所,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建筑面積的緊張,拓展網絡虛擬空間也成為圖書館延伸服務的重要手段。而虛擬空間的提供往往也伴隨著延伸服務時間的延長。這7部分基本涵蓋了目前研究的相關領域和方面,但隨著國內外研究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及讀者需求的不斷提高,后期可能會需要對此進行更加細致化的分解和描述。

在高校圖書館的發展中,某一特定的服務也在基本服務和延伸服務中變化,如圖書館的開放時間,開始延長的階段中,可歸屬為延伸服務,但當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開館時間均達到這個階段后,則這項服務就變成了基本服務。在延伸服務對象中,如高校的教職工、學生同時也是圖書館常規服務的對象,當他們接受延伸服務一段時間后,會將該服務歸為常規服務,這也是促使高校圖書館不斷創新延伸服務的一個原因。目前由于自身服務對象、經費來源及館藏資源的不同,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延伸服務也不盡相同。某一圖書館可提供的服務,對于服務水平高的圖書館來說,可能為常規服務,但對某些服務水平較低的圖書館來說,則可能就屬于延伸服務。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手段主要借助信息技術管理,如Web2.0、加強電子文獻資源建設、現代化設施建設及高素質的服務團隊等,這些手段的不斷完善和提高能夠顯著改善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時效性、科學性,而這類手段在普遍采用后,也會逐漸變成圖書館的常規服務,圖書館又必須尋找新的手段。可見高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實際上與基礎服務之間存在交叉互補關系。而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延伸服務一般從開展服務的內容、方式、手段、時間、空間進行擴展,而延伸服務的對象則是不斷深化和細化服務的重要依據。主體和客體之間存在雙向的交流互動,通過交流又對另外5個方面的內容產生影響。

5.延伸服務的內容

在延伸服務構成中,延伸服務的內容與其他6個方面的關系最為密切,如高校圖書館在主體的延伸服務包括設置總館和分館,目的是細化高校圖書^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即針對學科的細化和對學科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服務。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高校師生對于文獻資源的檢索和需求也日趨個性化、專業化,并對使用的便利性、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已經從傳統的提供紙質文獻的服務逐步上升到提供知識服務的層面,針對不同的學科、資源和服務對象提供更加深入的內容,并提供多樣化的接口,挖掘基礎服務不能包含的服務形式,收集、整理、完善新的學科資源,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務手段,提高延伸服務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高校圖書館除提供全面的文獻保障外,主要工作之一在于構建具有特色的學科服務體系,即圍繞本校的優勢學科進行實體和虛體并行的運行模式,強化特色學科的專題知識儲備及資源整合,為師生提供更為深入的知識服務。高校圖書館提供的延伸服務不僅需要收集涉及到的實體文獻資料,還可以分層次、分步驟地進行匯總,結合動態數據庫進行虛體資源的建設,通過對數據的挖掘滿足高校師生掌握第一手資料的需求。

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內容可以根據學科和資源進行不同的分類,兩種分類相互包含、相互融合。如學科分類的核心學科,在資源的分類中可同時從實體和虛體資源開展延伸服務,具體分類如圖1所示。

第11篇

【論文摘要】通過對比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扁平化與扁平式的組織結構的差異.重點闡述了扁平化變革的條件與基礎,提出了扁平化變革的模型圖以及針對不同的情況所需要采取的變革策略,為企業具體實施扁平化變革行為提供理論依據。

0引言

人們一談到組織結構的變革,總離不開扁平化,認為扁平化組織快捷、靈活、高效又富有彈性如我國某些商業銀行為了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對銀行的組織結構形式進行變革,最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推行“扁平化的變革”。具體做法就是把原來城市分行的三級管理模式(分行一中心支行一支行)向兩極管理模式(分行一支行)的轉變。認為少了一個管理層次就是實現了扁平化。這實際上是把扁平化與扁平型的組織結構形式混淆了.簡單地把減少管理層級或擴大管理者的管理幅度等同于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對這個問題沒有個正確的認識。將危害到企業如何正確地進行組織結構形式的變革。

1市場環境的變化要求進行組織結構形式變革

1)現代企業追求的最大目標是規模經濟效益,但是,在企業的組織結構的設計中,每個管理者由于其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所造成的有限管理幅度卻與規模經濟的要求產生了矛盾。為此,管理者通過設立新的管理部門來適應對規模經濟效益的要求,而新部門的設立又產生了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的問題。這就要求設立新的管理機構,從而形成和增加了新的管理層次。在組織規模一定的條件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層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層次越多。管理幅度大、管理層次少的組織結構稱為扁平結構,管理幅度小,管理層次多的組織結構稱為高型結構。從管理效率的角度看.兩種結構實際上是各有利弊。高型結構由于每個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小,因此,有利于管理者實現有效管理,提高每個部門的管理效率。但由此帶來的管理層次多卻又給管理效率的提高帶來許多的問題。管理層次多造成高層的集中管理控制不力、管理費用支出增加、信息溝通不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反應不靈等問題。而扁平結構由于管理層次少,有利于高層的集中統一管理,有利于減少管理費用的支出,有利于提高信息的溝通。但是由于每個管理者的能力與精力是有限的,過大的管理幅度必然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更重要的是,由于這種扁平結構是建立在組織內部仍是垂直分工的基礎之上.它本質上還是集權的組織結構形式,其內部的矛盾和沖突必然是客觀存在的。可見對于垂直分工的組織結構來說.扁平結構與高型結構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

2)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切發生了變化首先是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消費者不但希望能買到質優價廉的產品,更希望能消費到時尚、新潮、個性化的產品,能展示自己的個性。其次是競爭環境發生了變化。原來企業競爭優勢是通過大批量生產而取得規模經濟效益,但由于職工期望不斷地提高生活質量而使得企業的成本費用支出不斷的提高.這就往往把企業靠大批量生產而取得的規模效益帶來的競爭優勢給抵消了。為了生存,許多企業通過縮短新品開發時間、減少生產周期,按訂單生產而不是批量生產,把眼光瞄準越來越小的細分市場,從而使消費者獲得了更廣泛的選擇。

3)以上這些變化必然要求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發生變化,要求企業的組織結構形式相應的變化。以前的生產組織方式是市場需求預測確定生產計劃+大批量生產+標準化制造,相應的企業組織結構形式就是強調職能分工的垂直式組織結構形式;而適應消費者需求和競爭環境變化的企業生產組織方式應是顧客提出個性化的需求訂單+成批生產+靈捷化制造.相應的企業組織結構形式就應該是網絡化、虛擬化和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形式。

2網絡化虛擬化和扁平化是未來企業組織結構的基本特征

1)網絡化、虛擬化和扁平化是用來描述未來企業組織結構形式相對于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形式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網絡化指的是未來的企業組織結構淡化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的觀念,企業內部的縱向分工不斷減少.而橫向分工和協作不斷增加,組織結構變成了一個相對平等和自主、富于刨新的小型經營單元或個人組成的網絡性組織。虛擬化指的是未來企業的組織結構形式不再是一個以產權關系為基礎,以資產為聯系紐帶.以權威為基本運作機制的有各種崗位和部門組成的實實在在的企業實體;而是以計算機和信息網絡為基礎和支撐,以分工合作關系為紐帶,結合權威控制與市場等價交換原則為運作機制的一個動態企業聯合體。扁平化是指未來的企業組織將不樽是以縱向的垂直專業化分工所形成的金子塔式的組織結構形式:而是通過建立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橫向價值流小組和工作團隊。把傳統的企業員工之間的縱向關系在企業信息網絡平臺基礎上變成了縱橫交錯的平等關系,從而消除了縱向各部門之間的障礙和壁壘,企業把任務委托給基層的價值流小組和工作團隊,同時把權力也下放到工作團隊。這樣就減少了企業的中間管理層,形成了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形式。對內有利于加強橫向協調,消除部門的障礙和壁壘,調動和發揮基層員工的積極性:對外有利于企業更接近市場,更具彈性和靈活性,提高企業對外部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可以說,網絡化是從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角度來描述未來的企業組織.虛擬化是從分工和合作方式的角度來描述未來的企業組織,而扁平化則是從運行機制和組織結構形式的角度來描述未來的企業組織。

2)簡而言之.未來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扁平化趨勢,不是指組織結構外觀的變化與調整,而是指企業運行機制的變化及所帶來的組織結構形式的變化。當然,這并不是說通過擴大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來減少管理層次就沒有意義。實際上,在管理者有效的能力和精力范圍內,適當地擴大管理幅度使管理層次減少會有利于減少管理費用的支出,提高信息溝通的效率,增強高層的控制能力。但切忌把它與未來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扁平化趨勢混為一談。

3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變革的作用模型

1)對于一個企業是否需要進行組織結構變革及如何進行變革,是企業的外部環境、技術條件、人員素質、企業文化等多因素與組織結構形式相互配合協調的結果。這就是組織結構扁平化變革的作用模型如圖1所示。

2)根據以上模型分解,我們可以看到組織結構形式必須與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相適應。環境發生了變化就要求企業的組織結構形式要相應的變化。因此,不能把扁平化當成一種標簽,為扁平化而扁平化。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應進行扁平化的企業組織結構變革。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有效地進行組織結構的扁平化變革。當企業面臨著急劇變化的消費者需求環境和復雜的競爭環境時。企業就應考慮如何通過組織結構形式的扁平化變革來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

3)是否能有效地進行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變革,還要看企業是否具備相應的條件。企業進行扁平化變革的基本條件是要有良好的信息化工作基礎。因為企業進行扁平化變革后,需要有良好的計算機網絡來處理企業的大量信息.要改變原來金字塔式的垂直組織主要通過等級鏈進行信息溝通的方式.使組織成員在每個點上都能獲得所需的信息嘲。扁平化改革還要求企業要有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因為變革后的組織會把工作任務委托給基層的工作團隊。這就要求組成團隊的員工具有良好的素質。要能自主地處理所面臨的問題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上級的指令來行事。根據作用模型.良好的信息化基礎與企業員工的素質與能力也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二者相互適應了,才能為企業進行扁平化變革提供條件和可能。

4)當企業需要進行扁平化變革而且企業也確實具備變革的條件時,要進行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就是要對現有的流程進行再造。因為,現有企業都是按職能進行垂直式的工作分工,形成的流程都是縱向的.這種縱向流程造成了流程與流程之間的障礙和壁壘。因此.要進行扁平化變革必須進行流程的再造。流程再造包括企業內部的業務重組與外部的供應鏈重組兩部分。

內部業務重組就是要以顧客需求為導向.重新進行企業業務流程的設計,拆除在市場、設計、生產、銷售、財務、人事和輔助工作之間設置的障礙。使企業中原來分散在各個職能部門為同一“顧客”服務的各種活動組成一個橫向的價值流小組。從而,消除企業內部縱向部門之間的壁壘,為橫向工作團隊的建設奠定基礎。流程再造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外部的供應鏈重組.也就是企業將自己不具備優勢的業務外包或獨立分離出去,而把自己的業務集中在擁有核心技術、能夠創造最大附加價值的環節,并重新建立企業與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

5)企業業務流程再造不是孤立的事情,如何進行再造取決與它與其他方面相互之間的結合程度,必須與計算I網絡及信息化工作基礎相適應。企業不可能超越現有的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化工作基礎來進行流程的再造:也不可能為再造后形成的橫向價值流小組的各項活動之間的協調與信息的有效溝通提供有力的保證。流程再造還要與企業員工隊伍的素質及企業的文化相適應。流程再造后必然形成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員工的技能、態度、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等都要相應的變化,它們之間的結合程度決定了扁平化變革后的企業組織能不能有效運轉。在傳統的垂直職能組織中,更強調的是制度、程序和規范。它要求企業成員嚴格地按章辦事,要求下級服從上級,所形成的企業文化特征必然是服從、勤勉、被動和保守。而在橫向的價值流小組或團隊中。要求組織成員要有創新意識、主動意識和合作意識,要使信任和寬容成為企業起主導作用的價值觀。

4組織結構扁平化變革的策略選擇

1)在組織結構扁平化變革的作用模型中對各個因素起調節性作用的因素是企業變革策略的選擇問題。扁平化變革策略從變革范圍看,可以分為局部性變革和整體性變革;從變革的程度來看,可以分為漸變式變革和突變式變革。

2)在以上四種不同的變革策略中,如果企業對組織變革的成功還沒有充分的把握,而企業某些部門的工作或業務領域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企業就可以采取局部性變革的策略。反之,則可以采取整體性變革的策略。但整體性變革策略的實施難度比較大,風險也比較大。當企業員工隊伍的素質及企業文化的現狀與扁平化變革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或者食業的信息化基礎還比較薄弱:而外部環境的變化又要求企業要著手進行組織結構的變革以適應這種變化的需要時,就可以考慮采取漸變式的變革策略。在這個漸變的過程中,企業通過規劃組織扁平化變革計劃.逐步地完善組織變革條件的同時有計劃地進行組織結構的扁平化變革。而當外部環境的變化對組織扁平化變革提出強烈要求,而氽又完全具備組織變革的條件時,就可以采取突變式的變革策略:由于組織變革涉及到人的心理及人之間的關系調整問題,再加上實施組織結構變革的信息化工作條件也很難充分具備,所以很多企業一般都會采取漸變式的變革策略。

31企業扁平化變革策略即是考慮各種因素影響的結果,同時變革策略的選擇也影響了這些因素。因此,在組織結構扁平化的變革過程中,并不存在所謂最好的方案,而在于要能夠確定達到最佳結合程度的組合。

第12篇

關鍵詞:辦公自動化;教學改革;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1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2-0000-01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College Office Automation

Liu Aiping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ftware College,Quanzhou362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puter in various fields of applications,office automation has become a trend,as the hospital's professional office in which a professional,it is important.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our hospital,"office automation"programs face problems,analysis of how the office automation curriculum reform,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in school dur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s,competenc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the modern office,fully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advocating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improve teaching quality,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Office Automation;Teaching reform;Teaching;Assessment methods;Strategy

一、辦公自動化課程教學的現狀

目前開設的《辦公自動化》課程主要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常用辦公設備的原理、計算機網絡、辦公自動化系統設計等信息化辦公的技巧和技能,以適應未來在信息化環境高效開展工作的能力。但從目前開設的辦公自動化課程的情況來看,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教學模式的設計完全按照教材進行。目前市面上的辦公自動化紙質教材有很多版本,一些教材為了偏重應用性,將教材標題定位實訓教程;個別教材為了突出計算機技術在辦公自動化中的核心地位,則將標題定位為計算機辦公自動化課程等等。但對于這一課程無論是單純地采取理論講授還是單純地開展實踐教學都不能達到教學目標的需要,必須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課程模式。因此,如何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可行的教學模式是首要問題。

其次,當前大多數開設該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在內容體系上存在著過時守舊脫離實踐的問題,如學生反映相當部分內容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已經學過,并且編寫教材過程中相應的軟件推薦版本已經不是當前市面的熱門版本,造成了教材內容滯后的現象。而且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習者即便掌握了基本的辦公軟件使用技巧,由于實踐經驗上的不足,在面臨具體的實踐問題時還是表現出束手無策的尷尬局面。因此,如何推進該課程教學內容的數字化、網絡化和實用化,也是開展教學之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再者,由于本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幫助學習者適應未來高效開展工作的需要,但是,未來的環境是一個信息化的環境,它不僅需要掌握信息化技術的人,更需要具備信息化分析、表達和應用能力的人。因此,如果只是簡單地傳授信息化辦公的技巧和技術,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者在辦公自動化領域的綜合素質。

最后,從該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來看,仍然呈現出考核方式單一片面的特點,如單純地以課堂實踐任務或期末的課程論文作為整個課程唯一的考核方式,而沒有涉及對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調查到應用全過程的評價。因此,無論如何這對于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還是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方面都是無所裨益。

二、教學改革的策略

根據《辦公自動化》課程的特點,該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應集中在突出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等方面。與傳統的具有實踐環節課程的教學相比,必須從以下方面做出調整。

(一)改變教學模式。為了更好地掌握教學效果,組織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調查大量收集了學生與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學生反映,理論課占用過多課時,上機操作時間過少;用人單位表示,大多數畢業生動手能力較差。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移至機房進行。這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教師在課堂上增加了實踐操作的講授力度,把以學生聽與操作分離的傳統教學模式變為教師邊講學生邊操作的教學模式。

(二)面向應用,重組教學內容。辦公自動化的開放性與編寫教材的周期性決定了很難找到一本能夠適應當時教學需要的教材。比如,在眾多《辦公自動化》教材中,很大篇幅涉及到工作原理的內容,由于辦公自動化應用性強的特點,教師應減少這部分內容的講解,把講授重點放在應用性強的內容上來。例如在教材中關于打印機的介紹較為全面,包括技術指標、基本原理、分類、使用、選購等。其實,從應用角度來看,值得注意的應該是打印機與電腦如何連接、驅動程序的安裝以及打印屬性的設置等。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并補充一些新知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邑县| 深圳市| 十堰市| 克什克腾旗| 明溪县| 佛学| 昌宁县| 洛川县| 澎湖县| 皋兰县| 五家渠市| 榆社县| 靖安县| 三明市| 咸宁市| 琼结县| 广安市| 佛山市| 辽阳县| 宝坻区| 靖边县| 溆浦县| 上饶市| 安平县| 尼勒克县| 桃园县| 丹凤县| 开化县| 本溪市| 西吉县| 遵义市| 凤台县| 青岛市| 安国市| 马尔康县| 瑞昌市| 河北省| 长葛市| 怀仁县| 孟州市|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