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商業生態系統

商業生態系統

時間:2022-10-30 12:3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商業生態系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商業生態系統

第1篇

當今,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各產業的交叉融合,用戶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在很多情況下,僅僅提供一個產品根本無法滿足他們日益豐富的需求,公司必須提供一個整體解決方案和綜合體驗(total experience),這就要求企業之間進行深度合作。

2011年企業高管董事會(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的一項調研顯示,近70%的企業高管認為建立多元化的合作關系(partnership)將是自身在未來五到十年繼續發展的關鍵要素,而只有不到50%的高管認為“商業模式創新”才是未來的引擎。從這個角度看,打造企業生態系統(enterprise ecosystem)已成為二十一世紀企業發展的一個核心內容。

企業生態系統,顧名思義是若干企業為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戰略聯盟。企業生態系統可是緊密共生——如圍繞ARM形成的芯片和移動平臺產業(mobile device),也可以是松散共生——如米其林輪胎與汽車制造商及汽車修理行(garage)形成的企業體系。緊密共生建立在各企業深度整合的基礎上,一般是基于共同的技術標準或平臺,在高科技產業比較多見。而松散共生則概況了其他大多數產業鏈中包含的各類企業。共生的規模也差別很大,如圍繞ARM的生態系統包含400多家企業,而著名的Wintel聯盟中的企業數目就少得多。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加入或打造生態系統尤為重要。首先,這是基于用戶和市場的需要,其次生態系統相對于單一企業而言也擁有諸多優勢,如靈活性和對市場需求進行快速反應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企業生態系統能更有效地幫助企業形成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生態系統內各成員企業的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其二,生態系統內各成員企業可以成為直接獲取技術的來源。

位于英國劍橋的芯片公司ARM就是利用生態系統內成員企業提供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有效創新的最佳例子。ARM是當今高科技產業的驕子,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其低能耗芯片占據全球市場份額高達95%,靠的就是圍繞它形成的龐大的企業生態系統。ARM的獨特之處在于“只設計,不生產,銷售技術執照”,從而形成了這個包含芯片生產商,軟件企業,設計輔助工具開發商和移動設備生產商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中不乏德州儀器、高通、三星電子等知名企業,其生態系統的綜合競爭力連英特爾都望塵莫及。

在ARM生態系統中,各成員企業為了和ARM共生共榮,在信息和知識上都與ARM有相當程度的互享。ARM和它們建立了雙向合作模式(two-way partnership model),在向這些企業提供芯片技術執照的同時,也要求它們向自己提供各自的技術和市場等關鍵信息,以便設計出最符合它們各自需要的芯片。也就是說,ARM通過這個雙向交流系統,從合作伙伴那里獲得了大量的創新思路,而沒有這種生態系統的競爭對手們則根本無法與ARM匹敵。為了更有效地獲取創新思路和信息,ARM還專門建立了互聯網平臺,稱為ARM聯合社區(ARM Connected Community)。此社區不但向成員企業提供免費的信息和技術資源,還是一個對話平臺,讓各企業的技術人員在其上交換信息,想法和創意。通過這種深度交流,ARM獲得了眾多而全面的創新思路,因此可以集眾家意見之長設計出最優的芯片。而且由于它從合作企業那里不斷獲得關于市場和技術發展的最新信息,所以對用戶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創新也能夠有的放矢,成功率更高,風險也大大降低。

歐洲第二大軟件企業法國的Dassault Systems和德國的SAP也是利用圍繞各自的企業生態系統進行創新。Dassault Systems為了和眾多系統內企業進行緊密合作,允許它們進入自身的企業內部網,進行信息交流和共同學習(joint learning)。在這個過程中,它不但通過這些企業獲得了對各行業的深刻了解,而且在和這些背景文化各異的企業進行合作交流時,不同思維模式的碰撞產生出大量創新的思路,幫助它快速有效地進行創新,從而在11個不同的產業獲得領先地位。SAP為了從合作企業那里獲得創新思路,建立了網上交流平臺EcoHub,鼓勵它們共享知識和信息,大大地促進了SAP對市場動向和技術發展的認識。SAP還建立了軟件開發人員互聯網社區SAP Developers Network,鼓勵生態系統內各企業的軟件開發人員互助,共同解決開發中的問題。為鼓勵參與,SAP還允許參與者給提供答案者打分,并定期公布前200位最佳貢獻人名單。在這個交流平臺,SAP也獲得了很多創新的思路。

蘋果也是善用企業生態系統進行創新的高手。和ARM等企業不同的是,蘋果不單是利用生態系統內產生的創新思路,而是將成員企業的某些技術直接拿來。雖然,蘋果連續多年高居全球最具Cye創新能力企業榜的榜首,但它并不強調自身進行全方位的研發,而是非常系統而策略性地利用其他企業,尤其是小企業開發出的技術,并將這些技術有效地整合起來以產生新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講,蘋果并非一個原創者,而是一個極其高超的技術整合者(integrator)。蘋果不斷地從圍繞自身的生態系統中吸收最具有潛力的技術,并加以自己的詮釋而創造出強大的產品——其中包括讓蘋果真正開始稱霸全球的iPod。正因為此,雖然蘋果的研發費用只有索尼的一半,微軟的四分之一,卻在創新競賽中把這些企業遠遠地拋在了后面。善用自身的企業生態系統進行創新就是蘋果的成功秘密。

總而言之,市場的劇烈變革和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當今企業間的競爭演變為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如移動平臺領域和正在興起的云計算領域內,谷歌安卓、蘋果和微軟的博弈。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單打獨斗正漸漸成為歷史。當今,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考慮如何建立或加入一個生機勃勃的企業生態系統。這項重大的戰略舉措往往需要企業進行深度的商業模式變革。但在市場和科技都飛速變化的今天,這恐怕是企業生存并獲得持久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第2篇

>> 網絡課程的生態系統結構及模型 信息生態系統模型構建及其平衡研究 商業生態系統的特性研究 商業生態系統的治理機制研究 MOOCs學習生態系統模型 品牌新商業生態系統 淺談網絡教育生態系統 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企業盈利模型構建與分析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研究 創業生態系統內涵研究 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創新生態系統模型構建 商業生態系統視角下企業生產網絡中的權力關系 人工生態系統的模型教學 柳州市汽車產業商業生態系統構建研究 關于商業生態系統對環境適應性問題的研究 基于商業生態系統視角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的縫隙型企業戰略研究 商業生態系統視角下的電商企業的戰略演化研究 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智慧物流園企業互動研究 商業生態系統進化模式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CHENG H H, HUANG S W. Exploring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 of online groupbuying intention:an extend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Int J Info Manage, 2013,33(1):185198.

[3]秦永恒,萬迪.網絡團購欺詐成因分析與應對―基于消費者羊群行為視角[J].經濟經緯, 2011,30(5):118122.

[4]廖開際,吳敏.基于群體博弈的網絡團購分析[J].統計與決策, 2012,29(1):6669.

[5]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 Bus Rev, 1993,71(3):7586.

[6]MOORE J F.The rise of a new corporate form[J].Washington Quart,1998,21(1):167181.

[7]李連子.信息生態系統視角下網路團購的演進及信息環境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 2013.

[8]胡崗嵐,盧向華.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及其演化路徑[J].經濟管理, 2009,31(6):110116.

[9]IANSITI M, LEVIEN R. The keystone advanta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 mean for strate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M].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 Bus School Press, 2004.

[10]張金萍,周游.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企業競爭戰略[J].管理世界,2005,29(6):159166.

[11]NGUYEN T N. The ecology of software: a framework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business-IT integration[J]. J Am Acad Bus, 2002(2):6164.

第3篇

關鍵詞:中小企業 商業生態系統 競爭戰略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09)5-0098-02

1 引言

中小企業成為我國促進發展、繁榮市場的生力軍,技術與機制創新的主體,成為社會就業安置的主渠道,支撐國民經濟增長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戰略的指導 。有些中小企業認為,戰略管理和實施是大企業的事,自己的企業規模小,業務簡單,用不著或用不了戰略管理。事實上,不論什么類型的企業,什么規模的企業,不論它是否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的戰略,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戰略。中小企業要在國際、國內眾多企業“大鱷”的縫隙中生存與發展,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發揮出戰略管理在企業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2 商業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所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多變,企業所保有的核心能力也越來越難以持久。在這樣的環境下,超越競爭的戰略管理論又將成為一個熱門課題。企業如何適應這種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 James.F.Moore(1993)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這一概念,并在1996年出版的《競爭的衰亡》中提出,企業是處在商業生態系統環境中的一員,這個系統包括供應商、生產者、競爭者以及其他相關利益者,商業生態系統環境中的所有成員應當相互合作,每個成員不僅要形成自己企業的戰略而且也要形成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戰略,成員企業不僅要贏得自己企業的競爭更要使自己所處商業生態系統贏得與其他商業生態系統的競爭。英特爾、微軟、沃爾瑪、IBM、思科等公司很難被超越,究其原因是這些公司采用了商業生態系統競爭方式,以自身為核心成功地構建起了強大的商業生態系統。任何企業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處在一個或多個商業生態系統之中,這些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識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行組織的、甚至是由于某種原因而偶然形成的(Moore,1993)。

然而商業生態系統的存在卻有著必然性:經濟全球化與科技進步,特別是IT技術使得外部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多變,在這種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企業已經無法僅通過個體的努力與競爭來獲得長期的發展,它們在自然與不自然中都與外界進行著物資、資金、信息、能量的互換,這些互換使得這些經濟組織與個體無法避免地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情形必須建立起一種可以在整個系統內共享的組織模式。這種組織方式的結果是:整個系統內的組織成員是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這意味著,商業生態系統競爭方式具有超越傳統競爭方式的資源整合實力(范保群,,2006)。

3 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中小企業競爭策略選擇

企業在所屬商業生態系統內,企業與包括供應商、生產者、競爭對手、中間商、終端消費者、其他相關行業和企業、政府機構、行業及社會組織等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系特征的不同,致使企業的行為特征、運行規律發生深刻的變化,所以企業應當根據所隸屬的商業生態系統的特征與要求來制定其既滿足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競爭要求又滿足自身要求的競爭戰略。具體來說,中小企業的商業生態系統的競爭策略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目標商業生態系統的選擇策略

中小企業在加入或建立一個生態系統的時候必須對自身及生態系統有準確的分析與定位。在選擇目標商業生態系統時,必須考慮企業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與目標商業生態系統的發展目標是否一致。既要考慮企業的利益,也要考慮商業生態系統對企業的要求。從企業角度來看,要加入的商業生態系統必須對企業有價值,有助于企業成長,這決定了企業是否要加入這一商業生態系統(張金萍,2005);從商業生態系統角度來看,企業目前所具有優勢的領域是否是目標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劣勢領域,企業的加入是否能改變系統的這種狀況,是否有助于系統的協同進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商業生態系統結構、運行機制的復雜性,使得企業選定商業生態系統時不可能一步到位,初期企業必須通過參與多個商業生態系統的運行,在實際運行中確定最適于企業發展且最能對目標商業生態系統起到補充作用的商業生態系統。當企業融入某個商業生態系統后,要跟上所在商業生態系統的發展速度、適應生態系統的結構,脫離這個系統的發展速度、與所在商業生態系統的運行結構格格不入,就有可能被系統淘汰。

3.2商業生態系統中競爭角色選擇

根據馬可?揚西蒂和羅伊?萊溫(2005),商業生態系統中企業可分三類:骨干型企業;主宰型企業;縫隙型企業。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成員企業應該把自己定位于一個商業生態系統的特定角色,以求得企業自身與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共同進化。在這里本文不強調制定商業生態系統競爭戰略最根本的原因或其目標是要成為系統的核心或系統的領導者,因為當身處商業生態系統內部的企業在制定自身戰略的時候過于強調自己的目標是成為系統的核心或系統的領導者,這必然會導致激烈的資源競爭再次在系統內部發生,可能引發生態系統的崩潰。筆者認為,中小企業通常屬于縫隙型企業,應當采取縫隙型企業的戰略。縫隙型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中通常是中小企業,它們占據了生態系統的大部分空間并構成了主體。縫隙型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中以高度專業化的態勢專注于狹窄的細分市場,盡管其對系統存在天然的依賴,但卻承擔了整個系統大部分的價值創造和創新職能。但作為縫隙型企業一般來講都不具備有與大企業相抗衡的產品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在資金上的饋乏以及在人才儲備上處于劣勢,無法與大企業面對面的競爭,因而縫隙型企業應在所處商業生態系統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相應的競爭戰略以求自身及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

3.3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生命周期的競爭戰略選擇

商業生態系統具有生命周期,通常有誕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中小企業應根據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特征采取相應的競爭策略。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對處于商業生態系統誕生期的中小企業來說,往往不具備特有的競爭優勢(如核心技術),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主要采取集中化競爭戰略。采取集中化競爭戰略,爭取在某些小的細分市場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或成本優勢。市場細分程度越高,大公司的控制成本也越高,中小企業參與競爭的機會就越多。中小企業應選擇某一細分目標市場集中資源,對某個產品或產品線實現差異化,同樣可以創造出競爭優勢,使現有產品或產品線在某個細分市場上逐步提高市場占有率。

對于其所在商業生態系統進入成長期的中小企業來說,生態系統已經形成,并且規模迅速擴大。整個生態系統處于高增長、高利潤的發展階段。對于此類中小企業來說,不僅要面對生態系統內部的競爭對手,而且要面對系統新進入者的競爭威脅,集中化競爭戰略繼續成為其首選的戰略。因為此時商業生態系統內的產品供不應求,迫使中小企業占用大量的現金流以擴大經營規模,短缺的現金使企業研發和創新能力也隨之降低,并且受逐利動機的驅使眾多該生態系統外的中小企業試圖進入生態系統內,這也造成生態系統中原有企業不得不集中于某一個生產環節或服務;另一方面,對于剛進入該生命周期階段的商業生態系統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那些不具備強大的規模優勢、資金優勢和顧客關系的中小企業,應采取差異化競爭戰略,提供生態系統內具有差異化特質的產品或服務以迅速占領市場。

當進入商業生態系統進入成熟期的后,整個生態系統的結構較為穩定,生態系統內的成員企業流動減少,整個系統的總體產量保持穩定,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運轉呈現一種最佳狀態。隨著商業生態系統成長起來的中小企業此時已具備較為充足的營運資金,企業組織的形式化、專業化、標準化程度提高,商業生態系統內的企業隨著整個系統進入了成熟期其自身也逐步進入了企業成熟的成熟期,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額停止上升趨于穩定,這時,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中小企業此時若想取得競爭優勢,應考慮實施總成本領先戰略,降低企業內部管理成本和費用,提高企業利潤率,增加企業現金流,為下一輪的增長儲備力量;同時進一步考慮,應積極配合所處商業生態系統的骨干型企業與主宰型企業開拓新的市場,促進整個商業生態系統新一輪的成長。

當商業生態系統的骨干型企業與主宰型企業發現了與原來產品不同的新利潤增長點,它們紛紛撤出了商業生態系統,這時該商業生態系統便開始進入衰退期。在其它區域誕生的商業生態系統有著更強大的競爭優勢;骨干型企業與主宰型企業從成熟期發展過來,已經變得非常成熟,商業生態系統內的企業由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成功逐漸發展起來,隨著商業生態系統內企業發展空間日益縮小,企業逐漸會把資源轉向該商業生態系統之外的其它領域,這就減少了商業生態系統內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商業生態系統內部企業具有嚴密的合作性,一個企業稍有動向,就會形成連鎖反應,最終造成商業生態系統的急速崩潰。然而商業生態系統的衰退常常具有較長的緩沖期,在這一過程中仍有許多可尋的利潤點。集中化競爭戰略可作為這一時期中小企業的戰略。這一方面降低因為市場的萎縮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獲取商業生態系統內的市場利潤。

4 結語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戰略管理,不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企業都需要適合自己的戰略管理。隨著進入了商業生態系統競爭時代,企業個體間的競爭模式已難已適應現在的競爭環境,特別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更是需要積極地融入到適合自己的商業生態系統中,并采取積極有效的競爭戰略,以獲得自身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James.F.Moore.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 .

[2]Macro lansiti, Roy.Levine 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 2004.

[3]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華夏出版社,1997.1.

[4]加里?哈梅爾C.K.普拉哈拉德.競爭大未來[M].昆侖出版社,1998.4.

[5]James.F.Moore.競爭的衰亡:商業生態系統時代的領導與戰略[M].北京出版社,1999-01.

[6]吳玲,賀紅梅.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利益相關者分類及其實證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05.6.

[7]張金萍,周游.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競爭戰略[J].管理世界,2005.6.

[8]梁海紅.從商業生態環境談企業發展新戰略[J].上海商業,2005.1.

[9]桂萍,高維義.企業生態系統時代的競爭戰略[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4.4.

第4篇

內容摘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區域品牌面對的是一個變化迅速且難以預測的買方市場,而傳統的經營模式、競爭戰略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越來越遲緩和被動。本文分析了區域品牌的“市場失靈”現象,運用相關經濟學原理解釋共同擁有某個區域品牌的企業之間出現的惡性價格競爭和產品同質化問題。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區域品牌商業生態系統,以期改善區域品牌生存狀態,提高我國區域品牌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區域品牌 市場失靈 商業生態系統 構建

品牌的擁有者不一定只屬于某一企業,也可以屬于一群企業。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羅海成、王秉安(2002)提出了區域品牌的概念,并將之界定為:該區域中某一產品或某一類產品的品牌,它不一定只為區域內某一特定企業所擁有和專用,而經常是為一群生產經營該產品的企業所共同擁有和使用的品牌,如溫州鞋業、順德家電、景德鎮瓷器等。我國區域品牌的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涌現出大量的知名區域品牌,尤其以浙江、廣東、江蘇、福建等地為代表。

區域品牌是一種公共資源,良好的區域品牌會有正的外部效應,憑借地理位置接近、文化背景相似、產業的相關性發揮優勢,由眾多企業共同創品牌,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增強企業間的合作,解決單個企業創品牌難的問題,有助于本區域內部企業的成長,對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但與此同時,由于信息的傳輸比以前更容易、成本更低,市場中參與競爭的企業數量急劇增多,消費者的選擇傾向隨著信息的快速流動也動態地改變,因此企業感到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傳統競爭戰略分析方法以單個企業作為研究對象,認為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競爭的、對立的,并且認為這種競爭是一種零和博弈。在這種戰略導向下,企業會采取各種途徑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降低生產成本,以更低的價格優勢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于是企業之間,大打價格戰,為了降低成本而互相模仿,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濫用區域品牌的現象難以遏制,不僅挫傷企業創新的積極性,還嚴重損害了區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將這些現象概括為區域品牌“市場失靈”,它集中表現在惡性價格競爭和產品同質化兩個方面。

區域品牌“市場失靈”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一)惡性價格競爭:企業的“囚徒困境”

共享某個區域品牌的企業之間為爭奪市場,所采用的經濟競爭方式主要有非價格競爭和價格競爭。為什么企業更偏好價格競爭方式?

非價格競爭主要包括產品創新、廣告宣傳、重組分銷和售后服務四種方式。企業進行產品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忠誠的且在價格上不敏感的購買者,但企業要投入高昂的研究及開發成本。為產品做廣告宣傳及創建企業品牌,是企業謀求市場地位的途徑之一,而這也會造成較高的交易成本,規模較小的企業難以承擔。為了打敗競爭者和吸引忠誠顧客,企業還可以選擇重組分銷渠道,包括發展新的后勤網絡、批發站點、專有零售商店、郵寄訂購商業等,這也要耗費高昂的成本。對于技術復雜或難以使用、難以修理的產品和服務,售后服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競爭工具,但投入可能極高。總之,各種非價格競爭都需要企業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必定會造成產品價格的上漲。而顧客的忠誠度一般都是有限度的,并且對價格波動比較敏感。每個企業通常都了解,潛在的購買者對其供給價格的變化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以及競爭者對價格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綜合考慮交易成本、顧客的反應及企業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企業會更偏好使用低價爭取市場。

在一個企業數量眾多、產品差別程度小、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中,每個企業都認為自己的行為影響很小,不會引起競爭對手的注意和反應,因此無論其它企業采取什么措施,降價是自己的占優策略。如果某一個企業降價,其他企業感到自己的市場小生境范圍不穩固,為了保護市場小生境,其他企業也會選擇降價。每個企業從個體理性角度出發所選擇的占優策略,在沖突對抗的條件下,非合作博弈的結果是陷入“囚徒困境”:企業互不合作引發惡性價格競爭。

(二)區域品牌的“搭便車”效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雙刃劍

當企業感覺自己的市場小生境不夠安全時,可以進行產品創新以獲得先驅者利潤,或者選擇工藝創新來降低生產成本。但為什么會出現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呢?這是由區域品牌產權的特點決定的。區域品牌產權的特點,使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主要表現在:非競爭性,即當一個企業在使用區域品牌這項無形資產時,無法排斥其他企業使用它;非排他性,即企業不會因為某種原因而被拒絕使用這項無形資產。區域品牌的這種屬性給企業提供了一種“搭便車”的激勵,而這種“搭便車”效應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區域品牌作為一項外部性很大的公共無形資產,其外部效應遠遠大于內部效應,企業通過“搭便車”共同分享利益,產生區域品牌的“搭載效應”和“輻射效應”,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共享區域品牌的企業通常都處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產業技術層次低,企業規模小、資金少,人才積累不多,自主創新的能力較弱,再加上創新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企業往往會選擇低成本、低風險、低難度、更加注重實用性的創新活動,主要是產品外觀設計、產品結構、包裝、款式、規格、輔助功能等方面的非根本性的創新。這些創新都屬于知識外顯型創新,具有生命周期短、技術層次低、創新成本少、知識外溢性強等特點。知識外溢性越強的創新,競爭者實施模仿和漸進性創新就會越容易,其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就會越低。因為缺乏外在力量對“搭便車者”的無償模仿活動進行有效地控制,導致創新者利益受損,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鼓勵了模仿行為。在產品質量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最終出現了檸檬市場效應:高質量商品遭淘汰,低質量商品充斥市場。

西方經濟學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資源配置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如果存在公共資源、外部效應、不完全信息,市場機制就無法導致資源的最優配置。企業沒有充分地認識到區域品牌外部效應的影響及其形成機制,客觀上也將導致市場失靈。本文認為從商業生態系統的角度來解決區域品牌的“市場失靈”問題,為制定和執行區域品牌競爭戰略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區域品牌商業生態系統構建

商業生態系統是指以組織和個人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這種經濟聯合體不是企業之間簡單的結合,它的核心是相互關系―共同進化(強調共同體內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方式和相互作用結果的高度整合)。商業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員包括核心企業,消費者,市場中介(包括商、銷售渠道、銷售補充產品及其提供服務的人),供應商,風險承擔者和有力的成員(如政府部門、立法者和各種協會等),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競爭者。也就是說,它至少必須包括能完成一個產品或服務所需的各種系統成員。

(一)形成共同的區域品牌價值理念以突破低價競爭的囚徒困境

前文論述的“囚徒困境”抽象出企業活動的一個基本原則:社會經濟運行需要合作。經過N次重復博弈,企業會從不合作變為合作。如果必須經過N次博弈,甚至無窮多次博弈,才能達到“合作”的結果,事實上就否定了合作,這是囚徒困境的“困境”。競爭的經濟效率取決于市場系統中所有因素之間的競爭性互動。所以,第一次合作就必須建立在敢于“犧牲”的基礎上,這種“無條件”的信任是突破囚徒困境的前提。但信任不可能憑空產生,它產生的基礎是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而區域品牌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擁有某個區域品牌的眾多企業,對區域品牌的價值有天然的依賴性,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獨自實現區域品牌的價值,而且這些企業都在同一條價值鏈上,它們之間存在競爭但必須合作,因此能認同并形成以區域品牌為核心的商業生態系統。每個成員在自我改善與改造的同時,都必須對系統中其他成員加以注意并積極配合以協調一致,努力實現共同的價值理念,才能走出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二)建立“商業生態系統―顧客”互信機制

互信機制有別于傳統交易中的誠實理念,誠實理念在于向顧客“說了什么”,而互信機制則在于代表了顧客的利益,以顧客的真正利益需求作為價值創造的導向。“商業生態系統―顧客”的互信要轉化為真正的市場價值,需要雙方愿意主動共享需求的信息,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對方的信息。構建“商業生態系統―顧客”信息共享渠道的原則是:第一,聚焦于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價值貢獻組合,因為整個商業系統互補的核心能力組合往往能彌補單個企業價值貢獻的盲點與缺陷;第二,立足于互惠原則,向顧客主動貢獻能增進顧客價值的信息,顧客向整個商業系統傳達其需求價值的內涵。當然,建立互信機制的基石是區域品牌商業生態系統成員杜絕假冒偽劣產品,限制低水平模仿活動,并為顧客提供足夠的識別信息,降低交易過程中的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及履約成本。

(三)建立商業生態系統價值創造、價值分享機制

商業生態系統作為一種典型的網絡組織思維模式,其競爭力可以由其運營價值的大小來衡量:處于不同“活性結點”上的企業在生態系統協作框架之內,通過分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所創造和增加的價值總和。商業生態系統為目標顧客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以及提品或服務的商業模式是其運營價值的載體。從終極意義上說,商業生態系統的運營價值可以最終還原為系統內部各結點企業價值與結點顧客價值,即通常意義上的單個企業經營價值。區域品牌商業系統各個成員都應該明確系統整體運營價值大于成員個體經營價值之和,反思競爭,將自身優勢與其他成員優勢相結合,以降低交易成本,實現“共同進化”。建立區域品牌商業生態系統價值創造、價值分享機制,核心價值創造成員將獲得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帶來的創新收益,輔助價值推動成員將享受區域品牌的“搭載效應”和“輻射效應”,從而有效地遏制濫用區域品牌的現象。

(四)區域品牌商業生態系統的知識傳播、分享及控制

商業生態系統擁有并能創造知識,通過成員的傳播與分享使系統知識加以融合,再通過商業生態系統的外部效應擴散影響外部其它社會成員。系統知識分享內容包括區域品牌及產品發展的動態知識、區域品牌形象及市場營銷知識、商業生態系統骨干企業或其他成員管理知識、競爭品牌及其產品有關知識、外部環境有關知識等。

區域品牌商業生態系統知識分享狀態決定了系統成長的質量及發展態勢。通過學習與知識分享,系統成員共同成長,區域品牌生存基礎得到鞏固與加強,生存環境得到改善。由于系統成員相互獨立、素質及利益目標存在很大差別,也可能出現難以協調的局面。一般來說,商業生態系統成員應通過談判,達成知識傳播與分享共識,每個成員需要設立相應的知識管理組織,來協調整個生態系統知識傳播與分享。當系統成員素質差異較大時,新知識替代舊知識需要選擇一定時機,過急更新、傳播及分享新知識可能引起原有知識體系的混亂。同時,還應該對知識傳播與分享進行控制(知識隔離),建立有利于商業生態系統運作指向的知識內容選擇機制,成員間的知識傳播和分享應限定在市場運作知識與企業管理知識上,避免企業的商業秘密和個性化知識資產的外溢。

參考文獻:

1.JF Moore. The Death of Competitive: Leadership and St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USA,1996

2.JF Moore.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v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1993

3.Macro Iansiti and Roy Levien.St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 3

4.王興元.品牌生態系統結構及其適應復雜性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2)

作者簡介:

第5篇

關鍵詞:電子商務 生態系統 演化路徑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與完善,我國的電子商務應用自1995年引入以來先后經歷了從初步認識到廣泛關注,繼而廣泛應用、爆發式發展的四個階段。目前,我國電子商務高速發展,集中表現為電子商務交易額的逐年攀升、在線購物網民數量的爆發性增長以及電子商務網站數量的大幅度增加,日益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隨著網絡購物平臺的不斷發展壯大,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使移動購物日益便捷,傳統企業大規模進入電商行業中的網絡購物市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前景廣闊。

除了電子商務網站噴涌式的增加以及網民數量的大規模擴張,電子商務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吸引了與互聯網交易相關的貿易公司、生產廠商、物流企業以及廣告、金融、軟件公司等主體的加入,相關的增值服務機構也不斷增多。電子商務交易的產品種類隨之越來越廣泛,囊括了一般零售業商品以外的服務、信息類產品。日益壯大的電子商務產業中,各主體圍繞核心電子商務企業,通過網絡相互關聯和促進,產業集群化特征明顯,形成相對龐大的產業鏈和生態部落,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我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過程中集群化的現象標志著其產業鏈的日益成熟,各參與主體之間相互依存與互動、促進共贏局面的產生。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涵義

(一)商業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學理論應用于經濟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熊彼特的經濟進化論。商業生態系統最先由James F.Moore(1986)提出,Moore將其定義為“基于組織互動的經濟聯合體”,將生態學觀點應用到企業競爭戰略中,為研究企業發展與市場運作提供了新思路,初步奠定了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框架。Peltoniemi和vuori(2004)在此基礎上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由具有一定關聯的組織組成的一個動態結構系統,這些組織可能是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及其他各類與系統有關的組織。其后國內外學者針對這一復雜適應系統中各主體之間的關聯、價值創造以及均衡發展展開了探討,商業生態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梁運文、譚力文(2005)利用商業生態系統理論闡述了企業戰略選擇需要基于對所處商業生態系統的認識;而田秀華、聶清凱(2006)等人指出企業在競爭過程中,不同主體、不同系統之間的動態發展與共贏將是未來發展的主題。

從實際應用角度,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用動態發展的思想剖析了各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緊密聯系的關系,顯著優于供應鏈理論、戰略聯盟理論等。結合我國電子商務當前以共同客戶鏈為導向、共生關系明顯的集群化現象,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相比價值鏈理論等能夠更好地解釋電子商務產業的集群化現象,強調成員共生關系及對環境的動態適應與改變。因而本文立足商業生態理論對我國電子商務系統的發展演進展開研究更為合理。

(二)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內涵

將商業生態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成果應用到電子商務領域,就產生了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概念。本文所述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即為一系列密切關聯的企業和組織機構,超越地理局限,利用互聯網絡平臺作為競爭和溝通環境,圍繞核心電子商務企業,通過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聯合成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中各成員各司其職,促進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交換和循環,共同組成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的商業生態系統。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針對企業發展戰略的復雜性,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既是企業的關鍵戰略途徑,也是一種管理理念的創新。系統中各成員間應實現資源共享、共同創新的集成化商務模式和標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調整戰略選擇、培養核心競爭力。

(三)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構成模型

根據前文所述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對商業生態系統的定義,結合電子商務發展背景與運轉模式的特殊性,筆者在整理已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構成模型做了闡釋,如圖1所示,描述了各層次之間的依存關系。該模型自內而外、層次分明,包括由核心電子商務企業、供應商及客戶組成的核心層;直接參與電子商務交易的各個相關組織,如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機構等組成的支撐層;與電子商務交易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延伸層以及最外層的支撐電子商務系統運作的外部環境。其中核心層的主體是電子商務交易的主體,在支撐層的關聯企業的支撐下有效便捷地完成交易。各層次中主體之間的交流協作也促進了電子商務交易中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交換共享,保障了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特征及演化路徑

(一)電子商務系統的特征

1.系統更新迭代速度快。隨著技術進步與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不斷成熟與完善,整個過程中將會持續更新與優化,參與主體多樣化、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電子商務系統的不斷更新升級。對于傳統商業生態系統而言,高速的更新特征只會在衰退階段出現。

2.核心企業的領導地位。互聯網所具有的正網絡效應,使核心企業對其客戶的價值隨著客戶數增加而指數型增加。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圍繞一個核心電子商務企業的集群化現象明顯,隨著生態系統的擴大,更多的支撐性、寄生性因素涌入,圍繞核心企業實現價值創造、價值共享以及共同進化。

3.系統邊界的模糊性。由于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參與主體與市場環境的不斷擴張降低了信息共享成本,突破了地域限制,由此衍生出了與交易相關的各類增值服務。和一般的商業生態系統專注于特定領域不同,電子商務系統本身的多樣性促使其系統邊界隨著生態系統的擴大不斷延伸,以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4.較高環境威脅。當前電子商務仍是上升勢頭迅猛的新興行業,其發展模式、技術支持與政策環境等都沒有定型,伴隨著系統的高速更新,各種不確定性也在不斷提升。因此,與傳統商業生態系統相比,其面臨衰退和死亡的威脅更高。外部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的變化也將對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沖擊。

(二)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路徑

Moore從商業生態系統均衡演化的角度,將商業生態系統從產生并初具規模,到穩定發展最終走向衰退的過程為四個階段。同樣地,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作為新的商業生態系統,也必然經歷這一生命周期的各演進過程。基于上文對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特征的分析,結合其發展模式的獨特性,本文在傳統的對商業生態系統生命周期的分析基礎上,重新定義了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路徑:分別是初步形成、擴展、協調發展、進化革新四個階段,如圖2所示。

第一,初步形成階段。在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進化初期,核心電子商務企業以滿足特定客戶需求為目標,通過運營模式創新或提升附加值的方式吸引其他的參與者與協作者。若這種模式是有效的,一個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就將生存下來,并不斷擴張。通過開拓階段后,新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誕生并初具規模。

第二,經過初期的拓展過程且隨著系統核心參與者的不斷成長,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步入迅速增長的擴展階段,參與系統的主體逐漸涌現。新的生態系統所形成的價值鏈條能夠實現吸引客戶、擴大生產的目標。與此同時,不同領導核心的同質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開始不斷升級,市場競爭格局基本確定。

第三,擴展階段業務的高速增長,使得協調各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統籌系統發展變得日益重要而復雜。此時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進入協調發展階段。協調多方利益沖突與價值分割,維持系統健康發展就需要不斷完善生態系統的規則和標準。此時市場資源和角色會隨著生態系統的不斷演進而進行協調和再分配,各類認證體系、規則制度的完善以及大規模協作的產生是抑制系統內部惡性競爭的有效手段。

第四,當既有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受到新的模式或外部政治經濟環境的沖擊時,系統面臨演進終止、被替代的威脅,轉而進入進化革新階段。進化階段需要系統改變或顛覆原有的模式,進行模式創新或技術創新,進化成為新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事實上,由于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本身易收到外部環境的威脅,使得電子商務系統在演進過程中的任意階段都可能由于外部環境的刺激突發變化進入進化革新階段。

上述四個階段本質上也顯示了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生命周期歷程。作為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參與者,能夠明確其當前所處的階段有利于幫助其有效的預測潛在風險,選擇合適的發展戰略。對于領導著整個生態系統的核心電子商務企業而言,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案例分析

(一)初步形成階段(1999-2002年)

在阿里巴巴集團初步發展階段,也曾受到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威脅,通過大量的試錯與探索之后,由功能單一的論壇轉型為交易平臺,助力中小企業的營銷貿易,推陳出新得以生存下來。

(二)擴展階段(2003-2007年)

隨著網絡設施的普及與技術進步,阿里巴巴生態系統的成員規模開始呈現爆炸式增長,相應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邊界不斷擴大。2003年建立C2C網站淘寶網,2005年收購雅虎中國,2006年收購口碑網等舉措充分彰顯了其業務功能的不斷拓充完善。

(三)協調發展階段(2008-2011年)

隨著網民數量的激增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的增多,阿里巴巴生態系統中的利益關系日益復雜。2009年成立阿里云公司,2010年淘寶商城獨立運營,都旨在為客戶提供定位更精準的服務。這一階段為了實現協調整合,作為系統核心的阿里巴巴敢于調整戰略,實現從電子商務服務商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運營商的轉型,以圖加強系統的開放性,規范各類服務,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成長。

(四)進化革新階段(2011年至今)

當前阿里巴巴公司成長勢頭正旺,但仍為潛在的威脅做好了準備。2011年,阿里巴巴開始著手建設倉儲網絡,2012年公司從香港聯交所退市,生態系統持續良性進化。與此同時,各類社交網絡與移動互聯的應用也顛覆了一些傳統的交易模式,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中的各成員也都秉承合作共贏的理念規避惡性競爭、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促使系統健康發展。鑒于外部環境的高威脅性,雖然阿里巴巴生態系統正處于成熟上升期,未來也可能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促使阿里集團顛覆當前的模式。

參考文獻:

1.胡崗嵐,盧向華,黃麗華.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及其演化路徑[J].經濟管理,2009(6)

2.胡崗嵐.平臺型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及其自組織機理研究[D].復旦大學,2010

3.呂林,王然.淺談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內涵及其特征[J].中國科技信息,2012(10)

第6篇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商務模式,電子商務的核心企業逐漸吸引了一些企業以及銀行還有一些軟件公司和物流公司的集聚,它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商業生態系統,越來越生態化。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也在不斷地演化和發展。

關鍵詞: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演化發展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和數字信息技術也在突飛猛進的前進,電子商務產業不斷壯大,各個主體都緊緊地圍繞著核心電子商務企業,互聯網的發展給他們之間的聯系提供了便利,它們利用網絡進行相互關聯并相互促進,產業集群化特征日益明顯,它們也在不斷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以及具有生態化的生態部落,它們的集聚增強了它們的競爭優勢。在我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過程中,這種集群化的現象是產業鏈的日益成熟的標志,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主體與主體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共同發展,是一個共贏局面。這個生態系統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在不斷演化發展。

1、電子商務系統

商業生態系統是由Moore最早提出的,它是一個以組織互動為基礎的經濟體,他成功地把生態學觀點引入到了商業競爭戰略之中,為企業發展與市場運作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及新的研究方向。商業生態系統就是相關組織集聚組成的一個動態的、結構化的系統,商業生態系統中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就是由一系列有著密切聯系的企業和組織機構組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些組織不僅在地理上超越局限,通過對互聯網絡平臺的利用,加強了彼此之間的聯系,這個網絡平臺也為他們的競爭和溝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便利的環境。它們不斷圍繞核心電子商務企業進行集聚,它們各有各的優勢,在網絡這個大平臺上它們之間逐漸實現了優勢互補,網絡平臺也促進了它們之間的資源共享,正是它們之間的和諧發展與聯合使其在電子商務的引力下逐漸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在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功能,它們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合作,能極大地促進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交流和交換,促進它們的循環,從而在它們共同的努力下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且非常復雜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企業發展戰略逐漸復雜化,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作為企業的關鍵戰略途徑,促進了企業創新其管理理念。生態系統的發展需要系統中各成員間相互配合與合作,在發展中促進資源共享,逐漸形成集成化商務模式,由于市場經濟的多變性,生態系統要根據不同的階段的不同特征,因時因地的調整發展戰略,從而增強競爭力。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發展文/高嗣慧

2、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特征

2.1系統更迭速度快

電子商務發展的時間還不長,因此還不夠成熟,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電子商務中“試錯”和“創新”是其發展的兩大準則。隨著電子商務生態系統誕生和發展,以及到其不斷壯大直到成熟,在其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由于技術的進步其也會隨著一直不斷更新與優化。

2.2核心企業的領導地位

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逐漸出現了圍繞電子商務的核心企業的集群化現象,這種現象也日益明顯。生態系統日益擴大,同時也吸引了非常多的具有支撐性以及寄生性的因素不斷涌入,在這種集聚效應下,這些被吸引來的企業和組織都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從而實現價值創造,達到價值共享,以此促進它們之間的共同進步與演化。客戶量的增加為其實現巨大的價值奠定了基礎,二者成正比增長,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強者變得更強,不僅如此,還會使用戶對其產品或服務產生依賴性以及習慣化,從而就固定了、穩定了客戶。以上這種局面就會真實有力地增強領導企業在電子商務的競爭力,使其更具有競爭優勢。如今,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組織向電子商務核心的企業靠攏,并由此形成了一種聚集的現象,猶如一堵層次分明的圍墻,堅不可摧,也正是因為這樣電子商務的核心企業的擁有堅固的、絕對的領導地位。

2.3系統邊界的模糊性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參與主體與市場的不斷擴張,這樣就不僅使信息共享成本變低,更是擺脫了地域的限制,正是因為沒有了地域的限制,由此產生了很多與交易相關的增值服務。電子商務因其特性注定與一般的商業生態系統所關注的領域不同,電子商務系統本身具有多樣性,這也是隨著生態系統的擴大其系統的邊界不斷延展的原因,不斷延伸則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以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3、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演化的第一步就是其初步形成階段。在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最初時期,電子商務企業的主要目標就是提供良好的服務,使客戶的需求得到滿足,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運作模式,或者是以增加附加值的方式來吸引其他的合作者。如果實行這種模式有效,就會直接促使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由此生存下來,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開疆擴土。開拓階段是最難的,一旦經過了這個階段,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就會產生并逐漸初具規模。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經過初期的開拓以及發展,在此基礎上又伴隨著系統參與者的不斷成長,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就會加快步伐,并迅速增長,這是其擴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參與系統的主體逐漸出現。其演化的第三個階段,即協調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利益沖突等問題,因此第三個階段就要健全和完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規則以及標準,協調系統中多方的利益沖突,促進價值合理分割,從而維護系統的健康發展。在第四個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原有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也許會受到其它模式的沖擊,這就會直接導致系統演化過程的終止,或者面臨被替代的危險,所以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就會進入革新階段。在這個階段,系統將會改變既有模式,甚至是顛覆原有的模式,從而創新模式以及技術,在此基礎上演化成新的生態系統。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本身的特性就決定了其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威脅,也正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外部環境的刺激而進入革新階段。

4、案例分析——以阿里巴巴為例

4.1物種結構

阿里巴巴是我國最大的電子商務集團,它不僅擁有B2B的平臺1688,B2C平臺天貓,C2C平臺淘寶,團購平臺聚劃算等,還擁有強大的支付平臺支付寶,推廣平臺阿里媽媽,物流平臺菜鳥,除此之外,阿里巴巴還有阿里軟件、淘寶大學等。如此多的公司增強了阿里巴巴的實力以及競爭力,吸引了眾多的消費者、零售商等,阿里巴巴與其緊密結合相互依靠,通過不斷地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

4.2發展階段

(1)形成階段

阿里巴巴于1999年開拓自己的商業生態系統,這是一次偶然,由于他們意外發現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資源有限,資金困難,交易機會很少。阿里巴巴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抓住了機會,在網絡的輔助下不斷整合相關資源,從而創建了B2B交易平臺,這個平臺就是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建立起來的。基于互聯網的交易平臺給中小企業的營銷與貿易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性。在其初步形成階段,其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就受到了由于互聯網危機,以及泡沫破滅帶來的巨大威脅,這也給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發展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在初步開拓階段,阿里巴巴在初期形成的階段經歷了很多大程度、大規模的更新,不僅如此,他們還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試錯的磨練,就這樣不斷改善的基礎上,慢慢從誕生到初具規模。

(2)擴展階段

經過了初步形成的開拓階段,阿里巴巴成功生存下來,接下來進入了擴展階段,它以客戶需求為最直接的風向標,不斷進行更新,在此基礎之上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生態邊界也隨著擴大。2003年非典時期,阿里巴巴推廣了它的C2C平臺——淘寶,以免費的形式對抗美國巨頭eBay,通過十幾年的發展,淘寶已經取代eBay成為世界電子商務零售巨頭。為了解決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也為了交易支付的方便,2004年,阿里巴巴推出了自己的支付系統——支付寶,現在支付寶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2007年,阿里巴巴推出了自己的推廣平臺——阿里媽媽。2008年,基于B2C的淘寶商城誕生,把企業店鋪從淘寶中分離出來,2010年,淘寶商城更名為天貓。

(3)協調發展階段

隨著其生態系統的發展,進入生態系統中的物種種類不斷豐富,而且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不僅如此,它們之間的利益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利益之間的爭奪也日益激烈。這個階段的發展已經完全不能再按照生態系統發展初期的生態規則來進行了。在協調發展的階段,阿里巴巴必須從戰略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做出一些轉變,從而變成一個獨立的平臺。加強系統內部的管理與改進,對各種服務進行規范,從而有效地避免系統內部的惡性競爭,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整個電子商務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以京東為代表的自營為主的電子商務平臺的快速發展,阿里巴巴物流的短板越來越突出,于是,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了智能骨干物流網——菜鳥,至此,阿里巴巴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生態圈。

(4)進化革新階段

雖然如今阿里巴巴公司成長速度很快,但是仍然要做好相關準備來應對未來的挑戰與威脅。隨著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的發展,其生態系統也在不斷地良性進化。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中的每個成員都遵守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則,合理競爭并相互合作,促進了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實現共贏為目標,這樣才能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互聯網的發展直接催生了電子商務的出現,近些年來,電子商務在社會、消費者的支持下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電子商務的核心企業也逐漸吸引了一些企業以及銀行還有一些軟件公司和物流公司的集聚,它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商業生態系統,越來越生態化。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也在不斷地演化和發展。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主要是初步形成、擴展、協調發展以及進化革新等四個階段,不同的階段面臨著不同的威脅,只有系統內部協調發展、相互合作、合理競爭、促進資源共享才能實現共贏,才能促進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高嗣慧 單位: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經濟貿易系

參考文獻:

[1]胡崗嵐,盧向華,黃麗華.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及其演化路徑[J].經濟管理,2009,06:110-116.

[2]紀淑嫻,李軍艷.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與平衡研究[J].現代情報,2012,12:71-74.

[3]劉惠珠,高功步.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4,01:56-57.

第7篇

>> 基于土地利用—生態系統耦合模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企業盈利模型構建與分析 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創新生態系統模型構建 一種基于數據挖掘的城市生態系統評估模型 基于PSR模型的漳江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動態評價模型 人工生態系統的模型教學 網絡課程的生態系統結構及模型 可持續發展的高技術產業生態系統模型 MOOCs學習生態系統模型 基于灰色層次分析法的城市復合產業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基于GIS的長江上游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威脅評價 基于模糊AHP的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 旅游-經濟-生態系統可持續協調發展評價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 基于生態系統的森林經營策略 基于人類需求的生態系統服務分類 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物流企業發展分析 基于復合生態系統的旅游觀光農業發展探索 淺議生態系統視野下兒童的發展 長治市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 鄭州市尖崗水庫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評價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2-03-14.

[7] 葛全勝.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中國氣候資源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8] 顧本文,王 明,施曉輝.云南風能資源的特點[J].太陽能學報,2000,21(1):45-49.

[9] 趙耀輝.農業生態系統能值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2(3):181-183.

[10] 孫東林,劉 圣,姚 成,等.用能值理論修改生物承載力的計算方法[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5):501-508.

[11] 藍盛芳,欽 佩,陸宏芳.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分析[M].北京: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12] 農業技術編委會.農業技術經濟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3.

[13] 魯明中,張彭年,李曉榮,等.生態經濟學概論[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2.

[14] 張恒義,劉衛東,王世忠,等.“省公頃”生態足跡模型中均衡因子及產量因子計算――以浙江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1):82-92.

第8篇

關鍵詞 商業生態系統;縫隙型企業;快速成長;發展風險

完整商業生態系統中,企業扮演著三種角色:核心企業、主宰型企業和縫隙型企業(Marco Iansiti,Ray Levien,2004)。核心企業是系統的構建者,創造可以價值共享和高效傳遞的平臺。具有強大的創造縫隙市場的能力。縫隙型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必須依賴核心企業,搭接其平臺獲得自身所需資源,但同時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發展障礙。縫隙型企業作為系統主題,對系統整體的健康和進化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目前理論界對該領域較全面的研究還未建立起來,使這方面的實踐得不到很好的指導。因此該領域的深入研究可為解決企業實踐問題提供指導,本文的創新性研究也顯得很有意義。

一、伴隨依賴關系的快速成長

縫隙型企業借助核心企業平臺資源,將自身的專業化資源與平臺資源、互補性資產相整合,創造出豐富多樣的產品和服務。并持續創新。獲得快速成長。

(一)快速提高生產率,增強創新能力

核心企業構建強大的資源平臺,方便了系統成員減少各自重復的冗余勞動。平臺的持續創新有助于縫隙型企業在短時間內,快速并低成本獲得所需信息、技術、開發工具或產品等資源,降低了自身創新的難度,提高了創新能力,加速了創新速度,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也得到較好保證。核心企業的強大支持使其在充分利用平臺資源的同時,也能集中力量發展自身專業領域。這樣。縫隙型企業易形成穩定、持久的優勢地位。

(二)降低風險,提高快速反應力和競爭防御力

健康的商業生態系統中,核心企業為縫隙型企業提供了便利的平臺搭接接口,降低了由“一次性”交易行為帶來的不確定風險。利用核心企業提供的技術、工具、營銷渠道、知識信息等優勢資源,也可以降低自身研究開發新技術、新工具或市場拓展等方面的風險。同時。持續獲得有價值的平臺資源還能夠增強企業對環境動態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參與激烈競爭的防御能力。

(三)生態位差異化,減少與強大對手的競爭

生態位差異化是系統成員共存的必要前提。縫隙型企業選擇細分的產品或服務領域,實現高度差異化,有利于減少和避免與強大競爭對手(特別是核心企業)發生正面沖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存活。核心企業也會考慮到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以及在系統成員中的信任感,避免與縫隙型企業產生競爭。

(四)降低或本,實現規模經濟

核心企業提供的平臺資源一般都是免費或收費較低的,縫隙型企業在這些方面可以降低單位生產成本,還可以精簡相關部門,削減組織成本。為保持強大的競爭優勢,核心企業對平臺資源的創造和創新會投入較多的資金、物質、人力等。因此縫隙型企業不僅能夠獲得自身能力的提升。還能提高產出規模,實現技術上的規模經濟;另一方面,核心企業的優質品牌資源也有助于縫隙型企業獲得客戶的信任,增強競爭力,獲得市場空間的進一步拓展,實現市場上的規模經濟。

二、伴隨依賴關系的發展障礙

在商業生態系統中,縫隙型企業與核心企業仍存在諸多方面的沖突,平臺之間也深藏著各種潛在陷阱和威脅,給企業發展帶來障礙。

(一)得不到完全公平,利益難以真正保障

由于核心企業是商業生態系統的構建者和主導者,具有一定權威性,很多規則和標準都是在核心企業的意志下制定的,意在保護核心企業的利益。這樣,縫隙型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得到完全公平,甚至不能按照自身意圖規劃發展戰略。遇到風險時利益更難以得到真正持續的保障。

(二)信息傳遞失真和漏損,運作效率降低

商業生態系統成員之間時刻進行著信息流的創造和交換,包括平臺技術的開發研制狀況、市場競爭信息、政府政策和規劃、消費者反應等等。縫隙型企業要想充分獲取和利用各方面信息。就需要與系統進行及時有效地信息傳遞和交流。由于商業生態網絡錯綜復雜,信息傳遞過程難以衡量和監督,難免產生失真和漏損,這會導致商業生態系統各方力量失衡。系統結構不穩定,運作效率乃至整體競爭力降低。

第9篇

〔摘要〕本文探討了出版體制改革對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中學術成果信息、學術成果信息主體、學術成果信息環境的影響。出版體制

>> 對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及優化策略 Web2.0對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影響 論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的影響力 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的影響力探討 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機制 談林業生態系統的信息特點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教學案例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教學設計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教學設計 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案例分析 淺談酸雨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信息生態系統進化初探 海西信息生態系統構建 淺談建設項目對農村生態系統的環境影響評價 湖北省湖泊水產養殖對湖區生態系統的影響 商業生態系統對企業價值管理的影響 模塊化對產業生態系統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研究 外來物種入侵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與法律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6-08-08.

[6]馬軍.如何有效加強書號管理[J].出版參考,2008,(24):12.

[7]潘晴燕.論科研不端行為及其防范路徑探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

[8]韓麗峰,徐飛.學術成果發表中不端行為的形式、成因和防范[J].科學學研究,2005,(5):623-628.

[9]余三定.三個“過分”破壞了學術生態平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1-19,(5).

[10]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Z].2016-01-13.

第10篇

摘要:物聯網產業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物聯網企業種群子系統、營養源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組成的復雜動態系統;文章運用系統動力學的

>>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運行機制研究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綠色農業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 基于五行學說的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研究 系統動力學視角下新疆區域金融生態系統的仿真研究 生態系統退化的動力學描述模型 研究生英語課堂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研究 產業集群品牌生態系統運作機制研究 高校“眾創空間”創業生態系統內涵與運行機制 企業知識生態系統的穩態機制研究 商業生態系統的治理機制研究 基于生態學的創意產業生態系統基本架構研究 產業集群品牌生態系統的形成機制研究 產業集聚效應的系統動力學模型研究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煤礦物聯網模型研究設計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跨國營銷聯盟穩定性機制研究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產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運行穩定性組合評價研究 基于主體的云計算產業化系統動力學研究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庫存控制研究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庫存管理研究 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風險控制機制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3-5-4.

[9] 無錫市政府.無錫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更大力度吸引物聯網技術和產業高層次人才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2013-5-4.

Study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Ecosystem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GUO Jinfei REN Licheng ZHANG Yongyun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ai 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ecosystem i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 composed of enterprise population subsystem, nutrition subsystem and environment subsystem; This paper used system dynamics to establish a dynamics model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ecosystem, then it analyzed the feedback mechanisms of demand for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t last, it gav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ecosystem.

Key words: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ecosystem;system dynamics;Operation mechanism;Feedback mechanism

第11篇

[關鍵詞] 農村電商;生態系統;優化

[中圖分類號] F7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2-0014-0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Internet economy and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meets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However, the ecosystem of rural e-commerce is still fragile, restr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The ecosystem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opulations: core population, key population, support population and parasitic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s cooperate and compete with one another. Affecting by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ecosystem could realiz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the ecosystem of e-commerce in rural areas is proposed, including setting up a special fund by the government, cultivating key populations in every major links, accelerat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and building a pool of talents with both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 terms of rural e-commerce.

Key words: e-commerce in rural areas, ecosystem, optimization

近年來,全國農村電子商務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16年上半年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3120億元,預計2016年全年將達6475億元,同比增長83.43%。我國現有涉農網站3萬多家,全國擁有25萬多個電商村級服務點。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借助網絡工具,貧困地區農民不斷探索創新電商業務模式,實現快速擺脫貧困。

農村電子商務初步形成了包括涉農網絡零售平臺、涉農B2B電子商務網站、涉農網上期貨交易以及涉農大宗商品電子交易等在內的多層次電子商務市場體系和網絡體系。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鏈向兩端延伸。未來農村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電商生態系統的優化。

一、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Prigogine.I,Nicolis.G,Babloyantz.A認為,生態系統是一個非線性的開放系統,通過系統的自組織進程和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的過程,逐漸從不平衡態走向平衡態。此后,不斷有學者將生態學思想應用于社會科學相關問題研究。Kim提出,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由眾多具有共生關系的企業構成的經濟共同體,在系統內部,成員企業通過協作來創造單一企業無法獨立實現的價值。

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是在互聯網經濟發展中,涉農生產者、消費者、銷售商、電子商務平臺、相關服務商、行政機構等各種主體利用網絡平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復雜動態性商業系統。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必須構建。在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中,系統內成員通過協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各成員的發展依賴于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

二、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結構

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由四類種群成員構成,分別是核心種群、關鍵種群、支持種群和寄生種群。

其中,核心種群為涉農電子商務企業或平臺,是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的領導者,為參與主體提供交易平臺、信息、監管等服務,是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的資源整合者。關鍵種群為農村電子商務的交易主體,包括農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者、消費者、加工企業、批發零售商、供應商、投資商等,是農村電商生態系統中其他種群的服務者。支持種群為核心種群、關鍵種群開展商務活動所必需的組織及機構,包括物流企業、金融支付機構、信用擔保機構、通訊服務商及政府機構、行業協會等,是農村電商生態系統有效運行的保障提供者。寄生種群為農村電子商務交易提供增值服務的服務提供商,包括營銷服務商、技術外包服務商、咨詢培訓服務商、供應鏈優化服務商等,是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的依附者。

種群結構合理、協同機制完善的生態系統是農村電子商務獲得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一)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特征

1.系統性

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由眾多種群的不同主體構成,它們在系統中扮演著不同角色。各種群之間雖有競爭但更需要合作。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分工合作、資源共享,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共同應對市場各種風險與挑戰,產生多贏效果。而其中一個主體的效能缺失,可能會導致整體系統運行效率的下降。

2.開放性

面對外部市場變化,各種群、主體需要與外界進行物質、信息等交換,促進種群不斷優化,從而使整個系統保持旺盛活力,實現良性循環。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開放性是其顯著特征之一,這種開放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種群、任何一個參與主體都不能完全控制整個生態系統。

3.動態性

為了應對外部市場環境的發展變化,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必須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各個種群、各參與主體間的競爭使系統趨于非平衡態。它們通過技術、服務上的創新以及通過系統內部的優勝劣汰,以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動態發展。

4.自我組織性

與他組織性相對應,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內的各個種群及參與主體依靠內部成員間的競爭使系統趨于非平衡態。它們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通過不斷學習、優化,實現生態系統的完善與平衡,即自我組織性。在必要時候,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可以借助他組織的介入。

(二)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影響因素

種群的豐富性是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運行的基礎。豐富而合理的種群結構不僅有利于系統內的分工協作,而且有利于形成適度競爭的內部環境,增強系統活力。但同時,各種群、參與主體之間因為各自利益目標,可能會產生沖突,進而影響系統的運行效率與效益。

系統外部環境也是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外部環境包括基礎設施環境、信息資源環境及經濟社會環境等,這些外部因素都會從不同程度地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四、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協同機理與策略建議

(一)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協同機理

哈克認為,如果一個群體的單個成員之間彼此合作,他們就能獲得生活條件數量和質量的改善,而離開此種方式則無法取得相應的成效,這便是協同。

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由各種群組成,要實現生態系統的有效運轉,就要建立各個種群之間的聯系。核心種群是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運行平臺和載體,注重服務創新。關鍵種群是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交易活動的參與主體,支持種群為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提供技術、工具、服務支撐,寄生種群能夠使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更有效率地運轉。各種群之間除了競爭,更多地表現為相互協同、相互依賴、相互合作關系,它們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通過協調、整合與優化,降低各自運營成本,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實現生態系統的協同效應。

(二)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策略建議

首先,構建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為引導的原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完善生態系統的種群結構,建立協調合作機制,發揮協同效應。

其次,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積極推進核心種群中電商主體與電商平臺的戰略合作,通過要素聚集吸引各類主體入駐,實現整合資源、有效互動。充分利用阿里大數據指導農業生產主體調整產業結構和銷售模式,提升農村電子商務運營平臺效率。

第三,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積極培育農村電商關鍵種群,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以及返校創業青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對接平臺型電商。引導農村電商生產主體科學分析網絡條件下區域農產品的市場定位,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開發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建立農產品質量評估體系,塑造特色品牌。

第四,農村交通、信息通信、物流配送等基礎設施仍較為薄弱,政府可通過加大財政性資金投入和政策引導社會力量方式,加快農村物流基礎設施、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供應鏈體系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特別是加強物流基層小型集散站點建設,推進冷鏈物流設備與技術應用,提升支持種群服務水平和能力。

第五,各級教育機構、培訓組織積極參與培養具有理論與實踐能力的涉農電子商務人才,多渠道引進適合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各類復合型人才,提高農村電商經營主體應用電子商務能力。積極培育一批營銷推廣、技術支持、品牌培育、商務咨詢、數據分析等農村電子商務增值服務商,特別是具有供應鏈管理、品牌塑造、設計包裝、品控溯源等服務能力的電商服務企業,助推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品牌化和人才專業化的發展,提升農村電商市場競爭力,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揮寄生種群的服務能力。

第六,政府在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職能在于規劃設計、政策引導以及市場監督。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生態系統內的關鍵、支持、寄生等各種群對政策扶持、市場信息、技術信息、運營管理信息等的需求會逐漸增加。政府相關部門應深入調研,充分掌握電商主體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通過政策杠桿撬動資源配置,強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做好服務政策銜接,引導金融機構研發農村電商金融工具,扶助農村電商發展。各相關部門要提升管理水平,積極履行農村電子商務監管職能,嚴格規范農村電商市場主體準入,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證農村電子商務公平競爭秩序。

[參 考 文 獻]

[1]楊世龍.我國縣域電商“大生態系統”運作機理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2]王沛棟.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6(9)

[3]丁文云.縣域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模型構建[J].電子商務,2015(6)

第12篇

關鍵詞: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構建

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技術已經大大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目前,我國電子商務貿易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構建相關的生態系統成為了企業進一步發展電商業務的重要手段,例如京東、阿里巴巴等公司也正在進行生態系統的構建,主要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下面筆者就針對信息生態系統的具體情況進行闡述。

一、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基本內容

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如環境要素、信息主體等,其中信息主體主要包括消費者、企業等,而環境要素則包括信息法律、信息技術等,所有的內容都能夠構成一個具有聯系且能夠互相影響的生態系統。所以,該系統主要是指在進行電子商務活動時所形成的一個信息傳輸系統。

現階段,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都是較為復雜的,需要企業的管理者不僅能夠重視自身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建設,更需要時刻對其進行調整以滿足市場環境變化的要求。企業構建該系統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信息的平衡和社會發展的共同進化,也就是說通過發揮該系統的自身作用,以免信息發生失調,從而保障信息處于平衡的狀態。在該過程中,各項信息主體能夠通過發揮其自身的作用而完成系統的演進。

二、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

在信息生態系統中,擁有很多的特點,主要包括:(1)整體性。由于該系統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其內部包含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要素,而且每一個要素也都包含在規模更大的系統當中,同時在要素中也包含有一個相對較小的系統。當系統中任何要素發生變化時,都會影響到系統的具體運行,具有較為明顯的整體性。(2)動態性。該系統還是一個動態系統,由于系統中各類主體與要素在互相影響的同時,還需要進行信息的傳輸與交換。此外,該系統的形成過程也是從簡單到復雜而演變過來的。(3)協同性。該系統中的要素很多,不能夠對其進行隨意的搭配,應當按照特定的需求進行各類要素的組合與配置,只有充分發揮每個要素的作用,才能夠確保信息進行正常的傳輸。在不同要素發揮功能時,能夠進行功能互補,最大程度發揮各功能要素的作用,從而確保信息傳輸能夠正常進行。協同性能的發揮能夠使該系統的整體性能大于每個要素性能的加和,所產生的效果是十分良好的。(4)適應性。在該系統當中,適應性也是其主要的特點之一。系統中任何一項要素發生了變化,都會嚴重影響到信息主體,使其發生了偏離。為了提高信息主體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適應性,應當對信息主體進行相應的調整。隨著人們不斷對信息主體進行調整,使該系統的性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形成了較為良好的適應性。

三、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

1.信息生態鏈

人們將用于連接不同信息場之間的鏈條稱之為信息生態鏈,該生態鏈功能的實現主要是依靠于電商業務信息的流動。生態鏈自身的功能和結構特點是使其成為生態系統通道的主要因素,其充分發揮了連接作用,使系統的各項組織結構都能夠完成信息的傳遞。

2.信息場

對于該結構的定義與磁場的定義極其類似,人們將用于傳輸信息、發揮信息本身作用的產所被稱之為信息場。在信息場當中,質量、數量和能量是其基本的屬性,對于信息的流動和傳遞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態圈

對于電商系統中的生態圈的定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從廣義上對生態圈進行分析,將一些具有相關聯系、在一起能夠發揮協同作用的小生態圈所組成的較大生態圈,被成為信息生態圈。而從狹義上對生態權進行分析則較為復雜,則主要是指有信息主體、環境和傳輸所構成的一個綜合性的生態系統。

四、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

1.信息場的構建

信息場的構建對于系統的建設來說是一項基礎工程。在人們進行具體的電商業務活動時,所產生的信息構成的場所被用以作為電商的信息場,在不同的信息場中可以通過信息之間所產生的作用對自身的結構進行調節,以便能夠適應生態環境。由于在不同信息場中的信息在質量、數量以及能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想要基于信息生態平衡構建電商信息具體的分布模式和信息采集機制,就需要了解信息消費者、傳遞者、生產者以及分解者的自身特點,這四項要素之間能夠有效完成信息流的傳輸。

2.生態鏈的構建

在構建生態鏈的過程中,應當分為主干鏈與支撐鏈,這兩種生態鏈是構成系統骨架的重點要素。

(1)主干鏈

信息生態鏈中含有很多性能各異的信息主體,這些信息主體之間能夠互相進行轉化,并還能夠實現信息主體的共生與寄生兩種性能。信息主體中的生產者主要是以電商信息的生態鏈為基礎,成為電商信息的提供者,如企業、商家等;而傳遞者則是在生態鏈中進行信息傳遞的機構,如電商平臺等;消費者是該生態的終端,是使用電商信息的主要群體,如買家;分解者則主要是對相關的電商信息進行處理的組織機構,如政府部門等。在信息生態系統中,各個信息主體利用電商信息而將其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一個能夠相互作用的生態主干鏈。

(2)支撐鏈

支撐鏈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構建系統環境,主要包括系統內部與外部的環境。其中,內部環境主要是指信息技術、資源、文化等內容,而外部環境則是指物流、法律、經濟等信息。系統中的內外環境通過互相作用、影響、協調以及適應便構成了該系統的支撐鏈。

3.生態圈的構建

在信息生態系統中含有很多復雜的生態鏈,每條生態鏈所發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即使一樣的信息主體處在不同的生態鏈中,所具有的作用也都是各不相同,唯一不變的是所有信息生態系統都是由企業、買家以及賣家這三部分構成。

以生態鏈作為核心的生態圈可將其分為擴展層、外部層、相關層以及核心層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由電商中各種機構所構成的。其中,核心層是其第一層組織,主要是進行電商交易業務活動的主體,主要包括賣家、買家等;擴展層為其第二次結構,其所產生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支撐電商交易活動,以便能夠保障電商交易業務的順利完成。其主要包括廣告公司、物流企業等;相關層是其第三層結構,主要作用是為了在特定的條件能夠與交易主體之間形成聯系,該部分中包括教育、政府部門等;外部層是其最后一層組織,其能夠對整個系統的運作產生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物流、社會、法律等。

在生態圈當中,能夠實現電商信息的良好運行,在其內部的四個部分當中,每一部門都能夠被視作為一個較小的生態系統,具有較為獨特的信息。在構建一個具有共生功能的生物圈時,為該系統提供具有較高質量和價值的服務是電商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五、總結

總之,隨著市場的發展,電商在企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提高企業收益。但是,如何構建出用于電商交易活動的生態系統成為了現金人們重點的研究課題。電商生態系統與其他系統相比較十分復雜,并具有明顯的特征,在構建該系統時應當從生態鏈、生態圈、信息場三個方面進行,這三部分是構成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在系統發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強對這三方面的構建對系統的形成和功能的發揮都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欣然.企業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構建與平衡[J].商場現代化,2015,12(24):70-71.

[2]張冠鳳.如何構建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J].電子商務,2016,05(06):8-9.

[3]陳俞閩.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6,04(10):91-92.

[4]熊民慶.電子商務網絡信息生態系統模式多樣性的研究[J].現代商業,2014,10(17):58-59.

[5]張海濤,孫學帥,張麗等.商務網站信息生態系統構建與運行機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04(08):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股票| 津市市| 泰安市| 朝阳区| 陆良县| 朝阳市| 贵溪市| 鄂尔多斯市| 孝昌县| 南安市| 平泉县| 鄂托克旗| 新密市| 义乌市| 东方市| 北宁市| 固安县| 彭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崇仁县| 马边| 民和| 石河子市| 通榆县| 高清| 漳浦县| 林西县| 天水市| 琼海市| 利辛县| 屯留县| 兰坪| 雅安市| 绩溪县| 瓦房店市| 漾濞| 岳阳市| 浮梁县| 宜川县| 景德镇市|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