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9 02:36: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藝術感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箏論文參考文獻:
[1]張心心.淺談徐曉林古箏作品的音樂風格及對古箏藝術刻展的影響[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3(22):157-158.
[2]李菲.明月紅弦聲停處別有深情幾萬重——淺析徐曉林古箏音樂創作特色[J].人民音樂,2015(4):213-125.
[3]李春穎.淺析歷史感悟中的古箏藝術發展與融合——以《臨安遺恨》為例[J].音樂時空,2015(20):50-51.
[4]汪莎.詩意的棲息——評陶一陌古箏曲《自在云端》的音樂創作[J].人民音樂,2013(11):124-126.
[5]鮑曉媛.儒家音樂思想在古箏作品中的體現——兼談社會思想語境對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覓知音——古箏藝術傳統與創新的思考[J].音樂創作,2015(8):132-133.
[7]陳滿欣.論古箏演奏的繼承與創新——談現代古箏藝術的發展[J].新世紀劇壇,2011(1):1001-1002.
[8]陸晶.“翰雅杯”首屆中國古箏藝術傳統流派及民間風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請賽綜述[J].音樂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箏演奏形式與技術發展——觀“八面風·古箏室內樂新作品音樂會”有感[J].藝海,2013(8):155-156.
[10]許育燕.音隨心動——淺議古箏演與奏之間的影響與聯系[J].北方音樂,2014(15):94-95.
[11]符麗琴.箏鳴爭鳴國樂飄香——多元音樂文化影響下的當代古箏音樂創作[J].北方音樂,2015(7).
古箏論文參考文獻:
[1]袁靜芳.民族器樂(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安華.從箏的沿革看“世界箏”的趨向[J].星海音樂學報,1987,(02).
[3]李慶豐.箏統天下,風格各異——山東、河南、潮州、客家箏派演奏方法之比[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02).
[4]毛特.民族音樂的改良創新和工業設計[J].樂器,2008,(01).
[5]侯方.感受聽覺藝術中的視覺[J].人民音樂,2004,(10).
古箏論文參考文獻:
[1]楊妍,趙雪暉.高校古箏教學中古箏演奏與賞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5:92-93.
[2]吳珊珊.獨立學院古箏實踐教學方法探索[J].音樂時空,2015,01:153-154.
[3]趙星.箏樂演奏的靈魂之美——論古箏左手做韻技法之一“顫音”[J].大眾文藝,2010,(05).
[4]李萌.古箏基礎教程[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關鍵詞] 英美文學教學;應用型人才培養;評價模式
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的到來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大,地方本科院校實力不斷壯大,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力軍之一。然而由于建校時間短、文化沉淀少,這些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培養模式封閉化、單一、趨同化等突出問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要求高校側重培養具備較強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多元復合型的人才。
英美文學是英語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主要專業知識課程,正瀕臨邊緣化窘境。不僅如此,久遠、零散的文學作品因其實用性、及時性差,對當今面臨就業壓力的大學生缺乏親和力和吸引力。在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外語人才為目標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學歷史跨度大,文學作品眾多與文學課的課時大幅削減的矛盾非常突出,這在大部頭的小說教學上尤其明顯。有些經典作品,尤其是英國文學重頭戲的詩歌,因其比較高的難度和深度,曲高和寡。在教學過程中評價的主要目標依然指向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得到真正改變,評價主體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實。同時,教師往往關注知識評價,而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個性品質以及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的評價。這是因為一方面受考試評價制度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老師沒有真正從關注知識為本的教學觀向關注學生發展為本的育人觀轉變。
科學的評價對學生具有激勵表揚、解惑釋疑、點撥導向等功能,使課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使評價真正為了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在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改革現存的評估方法,將終結性評估改為過程性評估+終結性評估,力求使評估方法多樣化。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吸引到了英國文學教學過程中來,調動他們課程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競爭潛勢和協作精神,使學生最終成為英國文學教學的主體。一卷定最終學科成績的期末考試急需平時成績來充實,并且也能使之促進教學。
1.seminar的開展
每一個學生在每一門專業課上都應該有至少做一次seminar的機會。所選課題可以是已學內容上的任何興趣點。英文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過多地去解詞析句,因此學生們對詩歌的學習與理解往往局限在對表面的理解,也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英文詩歌的興趣。讓學生自主體味到欣賞詩歌的樂趣,感悟收獲的快樂,是英詩課堂教學成功的主旨,也是真正有助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獎賞性閱讀能力的關鍵。在seminar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欣賞詩歌、感悟人生的能力的確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為了有效地開展詩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同一個主題的詩歌整合在一起學習,深化學生的理解與體驗。在seminar過程中,引導學生分別理解詩歌主題,體會詩人不同心境和詩歌意境,讓學生在品讀中體驗、整合中悟情,可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培養學生鑒賞性閱讀能力。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對詩歌中所蘊含的詩人情感的理解,從而使學生體味到閱讀的樂趣、體驗到思考、感悟的收獲和快樂,真正領悟到詩歌的藝術魅力。從學生自讀后的“感受” 入手,談體會,說理解,是詩歌學習的一把鑰匙。在詩歌學習的seminar過程中,學生間彼此交流,相互碰撞,加上老師的巧引點播,可以使課堂較好地體現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提升,同時也體現讀者與作者間的相互貼近與理解。
seminar過程中評價要共同參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評價,評價學習材料和學習過程,評價同學的知識掌握和運用,評價自身的長處與不足等等。在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則采取延時評價的策略,使學生的思維趨向活躍,然后引導學生互評,在互評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和積極的情感。
因此通過seminar學生提高自身鑒賞性閱讀能力,學生首先會占有大量相關資料,并且在獲取、傳輸、處理和運用信息過程中提高了信息素養。其次,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洞察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最后,可以提夠學生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機會。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英國文學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
2.單元測驗知識競賽化
在文學課程開設的第一學期,單元測驗還可以采取知識競賽的形式。因為他們學習熱情比較高,集體榮譽感還比較強,而且所學知識還處于儲備階段,所以知識競賽的形式比較適合。在操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既做出題老師,比賽評委和競賽選手。學生自己出題,那他自己就必須把相關知識銘記在心;其次,自己作裁判,養成了他們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的習慣;最后,做競賽選手,知識競賽成了他們所學知識的練兵場,展示自己的舞臺,并且學生在競賽中感受都彼此間的差距,成為下一單元學習的動力。
3.閱讀論文的撰寫
作品閱讀與寫作練習相結合也是不錯的辦法。文學課教學內容以作品的閱讀為主,教師根據自己制定的課程大綱,課前布置學生需要閱讀的文學作品,通過討論分析作品,使學生得到文學體驗。為了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教師不僅給學生布置閱讀作業,而且要求學生寫一定數量的論文,從而提高其筆頭表達能力。在課程大綱中列出了論文內容要求及完成時間,如學生每十周至少要寫三篇:短論文(short essay),長論文(long essay)及研究項目報告(report of research project)。短論文字數1000,長論文2000,項目報告為1000。短論文依據課上討論的作品,就作品某一方面的文學特色進行分析、評論;長論文要求分析課上沒有直接討論的作品,教師要求學生把課上學的文學知識用到實踐中去。如果說短論文及長論文是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能力,那么,研究項目則是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要求學習小組內學生共同協商,每人負責項目的不同方面。
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僅要關注共性,更要關注個性;不僅要關注學業成就,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seminar,知識競賽,閱讀論文寫作等形式,都極具操作性,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學教學過程中來,調動了他們課程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競爭潛勢和協作精神,使學生最終成為文學教學的主體。同時又體現了過程性評價的特色,為英美文學評估方法多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曉紅;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的構建[J];學理論;2011年21期
[2]張雪梅;大學課程的形成性評價體系探究――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長春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論文內容摘要:高等院校藝術理論教學經歷了從教材理論傳授到多媒體輔助教學兩個階段,隨著新時期大學生知識面的拓寬,網絡媒體的充分運用,藝術理論教學必然面臨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在教材理論與多媒體設施輔助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文獻集成閱讀體系,增強學術性與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從而促進專業學習與創作。
高等藝術院校及高等院校藝術專業學生對于藝術基礎理論的學習都有必修課程,課程名稱通常為《藝術概論》,實質是對高校學生綜合藝術理論素養的一次普及,這門課對于理解藝術理論,提高綜合人文素養,正確引導藝術實踐活動有著積極而現實的意義。這門課程覆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可以涉及美術、攝影、影視、音樂、舞蹈、戲曲、建筑園林等多種藝術門類和形態,圍繞藝術理論的核心概念推衍展開,對藝術基本原理、基礎知識、基本問題進行專門梳理;依據藝術創作與欣賞的一般規律,具體探討有關藝術的本質、特征、作用、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藝術風格與流派、藝術欣賞、藝術批評、藝術市場、藝術與社會各系統的關系。而現有的教材體系,旨在揭示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建立藝術學科教育的基本平臺,在較大學科框架下引用極少原典,在反映藝術理論的風采與精華方面顯得有些不足。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現有教材體系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教學創新和研究。
目前,國內學界對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探討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單一的純理論課堂學習,這種模式以教材知識傳授為主,重心在藝術的社會本質、認識本質、審美本質,以及藝術門類的基本概念,介紹藝術創作與社會接受的一些環節。如果單純以口授和書面理論為主,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較弱,容易產生厭倦情緒,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這也是第一種模式在教學工作中逐漸淡出的原因,圍繞教材展開的藝術概論教學是教學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維度;第二個階段,是隨著各大高校教學設備的逐步完善提升,開始出現教學理論與多媒體聲像相結合,以教師課件引導學生創造性學習,感性地認識各種藝術門類的影像資料,這也是新時期教學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維度。
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大多數高校的教學,乃至各省、國家級的有些精品課程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教研與推廣過程。從長遠來看,藝術理論的教學必然會面臨新的要求,將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平臺。隨著新時期大學生知識面的拓寬以及網絡媒體的充分運用,筆者在教學工作中感到,現有的教材體系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已經開始出現了某些局限,但是,相關的深化輔助體系尚未完備地建立起來,大量可利用的文獻資料十分分散,我們可以通過匯總、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為教學中又一個有力支撐和補充。因而,在目前多媒體課件為主的狀態下未雨綢繆,在教學學術性上再向前推進一級,進一步提升教學資源,增加新的教學方式非常必要,這也成為本文探討的第三維度。
三維教學模式,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在現階段教材與多媒體課件結合的基礎上,引入各藝術門類藝術大師的經典文獻著作,建設開發教材之外的閱讀課本,以指導上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新時期大學生的學習與藝術創作實踐,提高精神文化領域的人文素養。這一平臺的內容可以包含文學、音樂、美術、建筑、雕塑、影視、戲劇、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杰出貢獻的人物實踐經驗總結,論文、隨筆、感想等體裁不拘,構建一個可資閱讀和借鑒的書面經驗體系,如同一個現身說法的藝術家文庫,使學生通過集中閱讀這些藝術家的人生積累與感悟所凝結成的文字,短時間內結合課堂的學習形成一定的素養與基調,在有效的課堂學習中感悟藝術與人生的豐富內涵。
這個集成讀本體系可以以文獻的遴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選擇一批文獻及時進行教學與反饋,然后再補充更新,最終穩定下來,形成一個核心文獻為主體的人文藝術集成讀本。文庫的編排收納按時代序列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圍繞三種類別展開,力爭內容豐富、涵蓋多樣。具體來說,第一大構成部分是古典詩、詞、文、琴、畫論文獻的精選、節選,以及白話文譯本的選擇、構建,然后圍繞“意境”“意蘊”有關核心概念的典范文本集合,如曹丕《典論·論文》、嵇康《琴賦》《聲無哀樂論》、謝赫《古畫品錄》等,例如曹丕論及文字,“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論·論文》)又如嵇康論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于音聲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為之賦。頌其體制,風流莫不相襲;稱其材干,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嵇康《琴賦》)
第二構成部分,選擇近現代的曲藝、美術等藝術門類,如梅蘭芳論藝術、吳冠中論抽象美、傅抱石論中國畫的精神等一批富有真知灼見、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文章。從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促進與影響角度,我們可以選擇戲曲大師梅蘭芳的文字舉例,“我雖然很早認識白石先生,但跟他學畫卻在一九二零年的秋天。記得有一天我邀他到家里來閑談,白石先生一見面就說:‘聽說你近來習畫很用功,我看見你畫的佛像,比以前進步了。’……白石先生笑著說:‘我給你畫草蟲,你回頭唱一段給我聽就成了。’……他的小蟲畫得那樣細致生動,仿佛蠕蠕地要爬出紙外的樣子。但是,他下筆準確的程度是驚人的,速度也是驚人的。”這段文字選自梅蘭芳回憶錄《舞臺生活四十年》,里面部分章節細致生動地記錄了他與陳師曾、金拱北、陳半丁、齊白石等畫家的交往與學畫的經歷。這適合美術類青年學子沉心靜氣地體會戲曲與國畫界的顛峰人物相互促進的往事,深入體會藝術門類間的相互借鑒與影響,有利于開闊視野,促進專業創作。
另外,在同一藝術門類之中,對于東西方藝術的影響與交融,我們也可舉例介紹給學生,“在西方學習了繪畫中的結構規律、平面分割的法則,回頭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驚訝地發現: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立足于‘方’的基本構成,其效果端莊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圖》以‘弧’為主調,從樹木干枝到群山體態,均一統在曲線的頌歌中,構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著墨無多,全憑平面分割之獨特手法,表現大自然的寬闊與開合……我曾將中、西方杰出的繪畫作品比作啞巴夫妻,雖語言有阻,卻深深相愛。若真能達到藝術的至境,油畫風景和水墨山水其實是嫡親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傳。”吳冠中以精到的語言、豐富的人生體驗告訴學子,在藝術的最高境界中東西方相融,這種畢生的體會,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將會在藝術的思考與創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選擇當代藝術批評、電影理論、新媒介理論、藝術設計理論方面有獨到體會和個人成就的文選構建,介紹具有一定個人風格的當代藝術批評,例如,“當西方中心主義的國際使者帶著他們固有的文化標準來中國選擇現代藝術時,中國的‘細腰國際主義者’們由于多年積累了豐厚的‘泛表演’經驗,就會坦然說出:‘您需要什么類型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么來。’足夠地暗示了自家手藝的無所不能。換句話說,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們(中國),我就給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制品……”作者以犀利的語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當代的一些藝術現象,為青年學子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導向。在教學中,通過中正平穩的教材語言與富有語言特色、劍走偏鋒的文獻個案配合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既構建基本的知識框架,又可以讓他們掌握語言運用的靈活技巧與思考問題的方式,起到思維與語言技能雙向提高的作用。
總之,新的教學模式建立在多媒體影音教學與教材教學的兩級平臺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傳統美學與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華構建,隨后完成近現代選文的構建,然后完成當代的選文構建及課堂運用。經過完整的教學周期的應用與反饋,最后統籌定稿,成為日后教學的有力輔助文庫,并擴大范圍推廣。雖然目前的藝術理論課堂教學仍處于第二階段的長足發展中,但從長遠來看,在深化教學的追求中,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產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響。從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論、畫論、音樂、美術、舞蹈、電影等各領域藝術家著作中采擷、精選、過濾和搭配,比單純依賴學生自己去圖書館課后閱讀要直接、有效。
參考文獻:
[1]許姬傳.梅蘭芳回憶錄/梅蘭芳口述[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 論文 關鍵詞]盲點 人生終極關懷 結構主義 深層結構 幽婉的詩風
[論文摘要】透過表層的愛情主題,在四首敘事詩整體的背后潛藏著這樣的感悟:生命是痛苦的歷程,終極的追求通向的是虛無.體現為從追求與痛苦到幻滅與絕望兩個層次階段。接近于后來他所接受的存在主義的 哲學 觀念,是詩人早期生活經歷在心靈上的投影。在此,我嘗試運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來挖掘這些深層的社會文化內涵。
魯迅先生曾贊譽馮至是“
月光把他倆的簫聲
溶在無邊的夜色之中;
深閨與深山的情意,
亂紛紛織在一起。
——<吹簫人的故事)
標準、清新、優美的 現代 漢語,把青年與姑娘精神的默契、愛情的甜蜜凝練地表現出來,完全沒有了早期白話詩的“纏腳時代的血腥氣”。“馮至在實踐詩體解放時,并不是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在“新詩革命”的口號下,把“白話詩”寫成“白開水”。“解放”中失去了“詩”之“體”,造成詩的散文化劣變(盡管這是革命必須經歷的矯枉過正階段)。馮至的詩絕對是現代的,有對西方 藝術 手法的借鑒,例如<蠶馬>就借鑒了布萊希特戲劇的“問離效果”理論。但他的詩又是
1、構思緣起
詩體畫則是以詩歌的內容,意境為題材作畫,把語言藝術再現為視覺藝術。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圖》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線條,便勾勒出人物身體的結構,衣褶的變化,抓住了詩人在構思詩篇,斟字酌句中微末動態的一剎那,把李白豪爽灑脫、浮想聯翩的神態勾畫出來。著墨雖然不多,卻收到耐人尋味的效果。好的詩詞不重絮言,寥寥數字便是欣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詩情畫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創造出一片和諧統一的意境美。“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古詩詞與中國畫,作為語言藝術與造型藝術的兩類典型代表,都能較集中的體現中國藝術的精神本質。領略二者優美的意境,鉆研中國古典詩學畫論,探究二者的根源,無論是直觀感受還是冷靜思考,你都將獲得一種強烈而相同的印象:中國詩畫藝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形態各異但本質相同,殊途同歸。
2、論文總述
我曾有幸看到這樣一段話,仔細體味咀嚼,越來越覺得是至理名言,這段話是這樣的說的:“詩文書畫不成家數,便是枉費精神,然成家尚不從詩文書畫起,要從做人起,自身心言動,本末始終,自己打定主意,做個什么人,真積力久,自然成就。”確實,既然選擇了研習中國畫,就要有一種“板凳一座十年冷”的準備。陳綬祥先生認為,“對于畫家素養最值得重視、最直截了當的要求,應該還是讀書、寫字、作詩、作文和郊游了”。讀萬卷書等于行萬里路,內外兼修,積淀深厚,自然會賦予藝術家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這樣藝術表現才能有感而發,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才能創造出詩情畫意的畫面。國畫研習者自身的文化自覺為國畫的振興提供了保障,研讀深奧的中國傳統文學,心追手摹經典畫作以繼承筆墨畫法,經年之后,最后一定會實現讀書明理、閱歷事故、學問深厚,畫境超凡的境界。歷史上許多國畫大師都有深厚的文化修養為基礎,東晉畫家顧愷之曾提出了“傳神寫照”的美學命題。他認為傳神離不開寫形,神是通過形表現出來的。南齊美術理論家謝赫的“六法論”更是對中國繪畫的美學原則做出了理論論述。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也說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造型作為一種移情的媒介物,是創作過程中感悟對象時所產生的視覺形象,“不似之似”這個形象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審美觀念的產物,在藝術作品表現中,意象造型是情感的體現,沒有感情的投入也就沒有藝術。
3、論文啟示
在整理論文的同時,由于翻閱了大量資料,心里頗多感觸,特總結如下:
3.1對生活與造型的認識
研習中國畫一定要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審視生活。藝術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理論上的升華。生活中,故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為我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創作題材,關鍵看如何取景、提煉以及上升到藝術的高度。一棵樹、一束花、一個人、一只動物都可以成為創作的對象,生活中那些我們經常被我們看見的卻不留意的感動,被優秀藝術家們捕捉到了,才有了優秀藝術作品的問世。生活中從來都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藝術家看見開得嬌艷的花朵,會考慮色彩,看見集市上的人群,會不由自主地考慮組合以及節奏。看見一大群覓食的羊群,會考慮生命的意義,斟酌創作題材。當然,這一切必須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而且對藝術的探索之路的方向必須是正確的。
3.2對創作與修養的認識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畫匠,他們基本功非常扎實,畫面效果也處理的非常之好,但卻永遠成不了畫家,其原因在哪兒,就是因為他們的文化修養不夠。一個人文化素質提高了,心境會跟著提高,氣質就會由內而外向外發散,那么其創作的藝術作品肯定雅而不俗。文人畫家大都重視詩文書畫的修養,追求精深的文化內容,強調人品、學問和才情。把自身修養的提高看作是創作的前提。當代國畫第一人齊白石先生,在專業領域取得那么高的成就,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但他對這四絕,卻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把自身修養的提高放到了極高的位置。在藝術領域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極為重要。學習的過程是不斷完善自身和吸取他人優點的過程,我們不光要善于學習,還必須勤加練習,否則就會眼高手低。畫畫的過程其實就是試錯的過程,積累文化底蘊的過程,自身的情感也隨作品成敗而起伏,這種“推陳出新”的創作過程,事后回顧是很有意義的。
作者:鄧興勢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關鍵詞:安妮;社會環境影響;埃米莉
露西?莫德?蒙哥瑪麗創作的《綠山墻的安妮》是一部備受讀者喜愛的兒童小說,是安妮系列小說的第一部。它用細膩、甜美的語言描寫了一位小姑娘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歲時被綠山墻的馬修和瑪麗拉兄妹領養。她善良活潑、富于幻想、勤奮愛學習,她不但得到領養人的喜愛,也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友誼。小說深受讀者喜愛,使許多人從中獲得感悟、凈化心靈。
一、我國對《綠山墻的安妮》的研究概況
我國對安妮系列作品的研究論文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與圣經、基督有關的研究論文論文,例如:鄭的《中的圣經原型初探》、宋雙的《試析中的基督教思想》。這類論文都借用基督教思想和圣經原型故事情節去解讀小說中人物的愛的精神,奉獻的精神,以及小說人物所生活的環境。二是涉及自然環境的論文研究,例如:姜淼的《在自然意象中建構成長-的文學地理學解讀》、田文芝的《論中的烏托邦圖景》。三是從女性主義的視角解讀小說,例如:陳秀君的《從女性主義解讀中的生存主題》、何森梅的《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解讀》這些論文主要從女性主義的角度挖掘蒙哥瑪麗小說中的加拿大的民族特性、生態美。四是關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論文以及設計敘述方式、版本研究的論文,例如:夏宗鳳的《的人物及敘述視角分析》、楊瑞君《童話的魅力―》等些作品。
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讀者、作品等文學四要素的說法:“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點,幾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論總會大體上對這四個要素加以區辨,使人一目了然……最后一個要素是欣賞者,即聽眾、觀眾、讀者。作品為他們而寫,或至少會引起他們的關注。”[1]艾布拉姆斯早于接受美學的學者看到,因讀者擁有不同的人生背景和經歷,故其“期待視野”也各不相同。他們會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為基礎,從個人角度來看待文本,于是產生了具有個性化的文本意義,甚至影響到文學作品的地位。以上論文基本是在近十年創作的,對幫助我們認識這部小說有很大幫助,但對這部優秀小說的探討和認識視野還有很大空間。因為我們不應只局限于作品本身認識作品,還應將自己置身于當時的社會文化中或者從其他作品的角度去認識作品。
二、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成長環境
1.坎坷的人生經歷
蒙哥馬利出生于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父親是一名商人,母親在她兩歲時死于肺結,之后父親便再婚并搬離了愛德華王子島,從此露西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許村一所老式的農舍里,外祖父母對露西的教育非常嚴厲,不過幸運的是她有愛德華王子島美麗的風景相伴。露西從小就具有文學天賦,并且很勤奮,她在卡文迪許完成了學業后,在幾個愛德華王子島上的學校擔任教職。在1902年,她為了照顧外祖母,再度回到卡文迪許,在此期間寫下了第一部著作《綠山墻的安妮》。
通過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我們能看到安妮身上有作者的影子,安妮也經歷了不幸的童年,但依然熱愛生活和學習,而且安妮也成為一位教師。在第二章的開頭有這樣一段話:“馬歇?卡斯巴特和栗色馬配合默契地在通往布萊特?里巴的全程約八英里的路上走著。道路兩旁散落著一些農莊,途中還穿過了幾片美麗的樅樹林和開滿杏花的洼地。從附近的蘋果園里,飄出一絲絲迷人的芳香,起伏平緩的原野與紫色的夜幕終于合到了一起,小鳥們也停止了歌唱。”作者小時候生活的農舍周圍就是蘋果園,所以這里提到的迷人的蘋果園不是隨便寫的,沉醉于果園的芬芳之中的美好感受是作者的親身體驗,于是安妮才這么真實、可人。
2. 優美的自然風光
小說之所以給人一種甜蜜、溫馨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優美的風景描寫。在那未受工業文明侵染的世外桃源的環境里,自然美與人的心靈美的結合統一,帶給人的是美的享受。作者從小細心觀察和欣賞著的周圍的風景,大多時間生活在美麗的愛德華王子島上,在小說一開頭就給讀者們傳遞著自己所感悟到的自然美。
“雷切爾?林德太太的家就在阿馮利干道插入一個小山谷的地方。小山谷兩邊榿樹成蔭,結滿了象女士們的耳墜一樣的果子。一條小溪橫穿路面,這條小溪發源于遠處古老的卡思伯特領地森林,流經部分的上游,有著幽僻的池塘和瀑布,以錯綜復雜的小溪著稱;可當它流到林德山谷時,卻變 成了一條安安靜靜、規規矩矩的小河了。”[2]
大山能給人一種雄壯的氣勢,然而溪流卻能帶給人靈性,此處一開始作者就將安妮即將生活的環境描繪的那樣清澈、活潑,渲染了一種美好的氛圍。
三、地域文化對加拿大兒童文學的影響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天主教作為精神支柱維持著彼此的聯系,但天主教對文化而言卻是不利的,因為它這阻礙了世俗文學。19世紀中葉,一批自由派知識分子、作家為了喚醒人的民族意識,強調民族特色,以描寫加拿大法語地區的歷史和自然景色為主。詩歌領域的變化也帶動了小說領域的發展,從19世紀末開始,初期小說中大多描寫本地區的歷史和風土人情。到了20世紀,則開啟了加拿大法語文學的成熟期,文學的各種形式都有較大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并開始形成本民族的體系和風格。
《綠山墻的安妮》展現了愛德華王子島細膩、唯美的風景,許多人為之向往。然而,有“加拿大文學之父” 之稱的查爾斯?羅伯茨卻用完全不同的風格描述了加拿大的美。他的童年是在韋斯陶克坦特拉曼的沼澤地中度過的,并學習森林知識。后來搬到了離原始森林很近的弗雷德里克頓。這為他后來寫作打下了一定基礎。《野地親族》,這是一本很好的動物故事集,與蒙哥瑪麗相似的是他將冬季加拿大森林的美景描述的那么優美。該部作品是查爾斯以現實主義風格來寫野生動物的傳記,展現的是戶外生存、自然與人關系的故事。但它并非用說教式的語言展現自然界與人之間唇齒相依的關系,而是用一種自然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性。查爾斯還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展現動物是如何去解釋周圍環境的,其文學價值一直影響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家庭故事、戶外生存的敘事故事。
總之,無論是愛德華王子島上那優美的田園風光、寧靜的道路、麥浪起伏的農田,還是查爾斯所描述森林環境中的動物故事,它們都與加拿大遼闊的國土有關,正是復雜的地形孕育了人們勇于冒險的開拓精神,給予了人們豐富的想象力。當這些氣質混合到作家身上,并展現在他們的作品中的時候就逐漸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
四、透過埃米莉形象來看安妮
在蒙哥瑪麗筆下,除了安妮之外還塑造了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埃米莉。作者用自然流暢的筆鋒刻畫了一個聰明、敏感、又早熟的女孩子,為讀者們展現了一個充滿快樂和煩惱的女孩子成長史。與安妮系列的小說不同,這部小說涉及了更為廣泛的話題,比如:家庭暴力、仇恨等等,在某種程度上這部小說展現了作者更高的創作水平。不過安妮和埃米莉的人物故事形象在幾個方面是有可比性的:
首先,埃米莉同安妮一樣,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不過隨著安妮不斷成長和接受教育,安妮逐漸不會再異想天開的做錯事了。而埃米莉常常在想象的王國忠夢囈般的自言自語,比安妮更愛獨自想象,也正是安靜的孤獨感推動了埃米莉的寫作夢想,為她日后的寫作奠定了豐富的積淀。
其次,她們的身世坎坷,寄居鄉村。不同的是,安妮并沒有受到像伊麗莎白姨媽那樣眼里的懲罰,而作者對埃米莉的一些不幸遭遇描寫的更加生動形象,令人同情落淚,展現了人生痛苦的一面。不過雖然如此,兩人卻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找到了快樂,與大自然做成了好朋友,并且慢慢的都贏得了周圍人的喜愛和信任。
第三,兩部小說都多少受到圣經的影響,但是我認為埃米莉小說系列更突出了圣經的意象。例如,埃米莉因為蘋果與約翰爭吵引,從而起兩家的爭吵,但是聰明的埃米莉又去求助神父,借助了上帝的力量平息了兩家的宿怨。作家將圣經中引起矛盾的蘋果直接借用到兒童小說中,讓小說增添了童話色彩,而且也能帶給你更多深思的空間。
總之,通過與埃米莉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之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在安妮的基礎之上的發展和延伸,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安妮的單純善良不是僅從她個人體現的,而是與她所生活的那個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環境有關,安妮的成長環境里沒有完全的反面人物形象,沒有埃米莉復雜的周圍環境,因此,我們認識到小說人物的個性與特點不僅僅是來自于人物自身,還跟其生活的周圍環境、周圍人有關系。
五、小說人物形象與當時社會的關系
馬克?吐溫于1876年發表了《湯姆?索亞歷險記》,它早于《綠山墻的安妮》三十多年的時間。主人公是一個叫湯姆?索亞的男孩,不幸的湯姆幼年雙親去世,由波莉姨媽收養,他向往自由、勇于探險,討厭枯燥的生活。湯姆與愛學習的安妮截然不同,他不愿接受文明禮教的約束,常常逃學。但小湯姆與安妮一樣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勇敢、具有正義感。他敢于在法庭上指證兇手,雖然當時兇手已逃之夭夭。因此,他完全不比那些接受學校教育的孩子品質差。而且,馬克?吐溫還借助小湯姆的身上敢于挑戰世俗的精神對社會中的黑暗面給予了諷刺,展示了美國社會中的虛偽丑陋以及宗教的偽善。
這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是有關的,當時美國南北戰爭剛剛結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了障礙,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弊端仍然存在,所謂的民主與自由下面仍存在著虛偽。然而,安妮系列作品中并沒有諷刺藝術,也沒有反面形象的人物,因為當時的加拿大仍受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影響,人們都生活嚴謹,工作刻苦,對別人又充滿責任感。尤其是作為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更是那個時代道德風尚的典范,她是賢妻,是良母,更像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在此影響下,蒙哥瑪麗塑造的安妮就是重視家庭、親情、友情的好女孩,這是符合當時人們審美價值的。因此,社會大環境也可以影響一部作品的人物價值取向,反過來說,現代的我們也可以透過前人們的小說人物形象看到當時的社會狀況。
注釋:
[1] M.H. 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蒙哥瑪利:《綠山墻的安妮》,馬愛農 譯,第1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年。
參考文獻:
[1]陳秀君:從女性主義解析《綠山墻的安妮》中的生存主題[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夏宗鳳:《綠山墻的安妮》的人物及敘述視角分析[J].吉林省教學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3]張煜、鄭芷蓮:西頓動物小說的動物形象[J].《時代文學》,2009年10月
[4]田文芝:論《綠山墻的安妮》中的烏托邦圖景[J].《學理論》2013年
[5]宋雙:試析《綠山墻的安妮》中的基督教思想[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3月
(1)高中階段的寫作訓練主要以議論文文體為主,這符合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多數學生認為寫議論文較容易。
(2)散文要求文學素養高,要寫好不容易;記敘文要寫出真情實感、波瀾起伏、跌宕有致,避免“記流水賬”,必須以較為豐富的人生經歷為基礎,同時應具備觀察、積累、感悟的能力,如果沒有一定的寫作功力,也是難以出采的。
(3)各中學理科生所占人數比例較高,理科生在寫作上下工夫的相對較少,文學感受力也稍微差一些。哪怕是文科生,真正能寫出一類文章的學生,也是少數。
所以,無論文理科考生,寫作水平在二三類的居多。從實際出發,他們更愿意選擇議論文文體。
那么,如何讓占絕大多數的但又較缺少寫作感覺的學生,在高考中寫出高水平的議論文呢?筆者認為,議論文散文化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一、情與理應有機結合
議論文以理服人,散文以情動人。但是學生議論文寫作中“自我”缺席嚴重,論點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從表面來看,論據充足,內容充實,細分析,實則堆砌材料,缺少機變,滿紙盡是他人之言。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強調:“作文不只是一種寫作技巧,而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手段。要寫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內心必定要充實,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只有內心翻滾起波瀾,才能情動而辭發。既要以理“馭”情,又要以情“驅”理。情理兼備、情真理正的議論文才能促成心理共振,增強說理的力度。如全國卷滿分作文《給感情一把尺子》中這樣寫道:
是什么讓唐太宗不認親疏,讓洱海的風,回紇的幔帳,靺鞨的大風雪吹成民族的團結!是什么讓伽利略不以舊的理論為綱,讓真理之步邁進了人類文明的史冊!是什么讓貝多芬不成為傳統的奴隸,開創了充滿生命豪情的《第九交響曲》!是感情這把尺,是它讓人們不以感情的遠近行事,讓人類向著真理奔跑……
這段文字感情激越,氣勢如虹,充分表達了對唐太宗、伽利略和貝多芬由衷的贊嘆與景仰,以情“驅”理,前后呼應,鞭辟入里。
二、句式結構要講究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句式是作者運思的邏輯外觀,長句有助于顯示思維的縝密,短句短促有力,整句有助于形成運思表情達意的駢儷之美,散句靈活多變。各種句子運用得當,如虎添翼,效果奇佳。如湖北卷滿分作文《出乎其外,入乎其內》片段:
“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濟貧,顧及人民大眾利益;“入乎其內”,她除惡掃黑,鐵面無私,將一顆真心奉獻給人民大眾。“入乎”他人,她呵護每一個有困難的人,讓偉大的奉獻之花開在每一個人的心坎里;“出乎”自己,她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為家人謀私利……
這段文字緊扣中心論點,以整飭的句式,從做事、做人和處世三個角度概述任長霞的感人事跡,如高峽流瀑,一瀉千里,撼人心魄。
三、靈活運用修辭手法
如果說,記敘文中修辭的目的是使人“感”,那么,議論文中修辭目的則是使人“知”。使用修辭手法有助于強化語言的驅遣力度,凸顯某一理念,促進讀者的理性認同。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1.比喻
在議論文中使用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例如《勸學》中,不但有藍草、冰等正面喻體,也有蟹、駑馬等反面喻體。全文借助比喻,將抽象的道理闡述得淺易明晰。
2.對比
議論文除了正反論證外,也可以通過對比彰顯觀點。例如這段文字:“誠信好比一個鄉間小伙,他每日只知弓著黝黑寬闊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機敏則更像一個電黑客,他總是那樣才思敏捷,頭腦靈活……”
3.引用
將一些名言警句或一些翔實的資料引入作文,不但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而且能增加文章的知識容量,凸顯作者的文化底蘊。
4.排比
論文摘要: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小說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學素質的重要途徑。要確保小說教學的實效性,可以采用有效策略。
王國維在《文學與教育》中說:“物質上之利益,一時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 一代人文學修養和審美素質的提高,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審美素質是我們中職語文學科的重要使命。小說是文學領域的一朵奇葩,著力研究中等職業學校小說教學策略意義非凡。從中等職業學校小說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征出發,我們應該在如下幾方面多下功夫。
1.分析小說的表達特色,指導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小說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的藝術概括,它可以用跨越時空的各種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通過敘述人的語言來描繪生活事件,展開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從而藝術的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要使學生對小說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就要引領學生“登堂入室”,從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入手,分析小說的表達特色,品味小說人物對話藝術,從人文視角關注人物的命運遭際,探尋人物內在情感世界的表現,學會作家表現人物心靈的辯證法。比如學習《邊城》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品味祖父與翠翠、儺送與翠翠、天保與翠翠、天保與儺送的語言、行為、內心情感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心靈。感悟祖父與翠翠之間的祖孫情,祖父與邊城人之間的睦鄰情,天保與儺送之間的手足情,儺送與翠翠之間的兩情相悅,天保對翠翠的單相思。由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風土人情,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世界。進而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小說的主旨:以翠翠為引子,從祖父、翠翠、儺送兄弟、乃至一個普通商人的質樸純美、古道熱腸、重義輕利、熱情好客,將祖孫之情、男女之情、兄弟之情、睦鄰之情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在讀者的腦海里烙下“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的深刻印跡,感受一種“原生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用討論觸發學生靈感,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活躍性。現代教育理論提倡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新的學習方式。課堂討論是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重要措施,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抓住時機組織討論,可以創造出一種氛圍,觸發學生靈感,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活躍性,讓學生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表述自己的觀點,實現小說教學的高效化。比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本的情節、人物或有關因素來討論“林黛玉在賈府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為什么林黛玉能看出他人之所不能見,聽出他人之所不能聽?”熱情、激烈的討論引領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隨黛玉的行蹤,借黛玉的視角觀察賈府,聆聽人物心聲”,進一步明確了小說中蘊含著復雜的看與被看的關系,而解開這個看與被看關節的,恰是林黛玉的視角。由此深刻感悟到林黛玉的獨特的身份立場、文化修養和細心、敏感、聰穎、善于察言觀色,事事留心,時時在意的個性特征。
3.課堂分角色朗讀小說,提高學生對作品的心理感悟。小說教學的策略應該以提高學生對作品的心理感悟為重要目的,把傳統意義上的語文教學變成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下的情感教育過程。對于學生而言,小說不僅是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而且是一個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它的語言載體,它的藝術符號,都具有認識和審美的雙重資質,是認知和情感的天然結合體。要使學生內在于作品,將自我投入到作品世界中去,達到忘我的狀態,作為感知對象的內在品質與魅力和感知主體同在。從中職生的心理水平和認知特點考慮,在課堂分角色朗讀小說,不失為幫助學生進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提高學生對作品的心理感悟的有效手段。通過分角色朗讀《祝福》,學生得以從“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感受魯四老爺的冷酷;從“唉唉,我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也就有這么大了……”感受祥林嫂的凄苦;從“祥林嫂,你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不是也就有這么大了么?”感受人們對祥林嫂的冷漠。
4.倡導學生課外閱讀,整體把握小說的結構。“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課文往往是對小說精彩的節選。要想使學生對所學習的小說有更深刻的理解,必須倡導學生在課外對作品通篇閱讀,整體把握小說的結構。比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水滸》,由林沖娘子被高衙內調戲時,“當時林沖扳將過來,卻認得是本管衙內,先手自軟了”;到刺配途中,遭受押差百般作踐卻仍然低聲下氣,野豬林差點被害,依舊息事寧人,甘心作囚,感受林沖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的性格特點。再由林沖得知有人要害他時,先是“大驚”;既而“大怒”;然后“買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地去尋陸虞侯;再是一日尋不著,次日“帶刀”再城里城外地尋;直至一連“團團”尋了三五日,最后暴怒殺人,用心靈從漸變到突變的完整過程,在學生的內心水到渠成地演繹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豹子頭”的轉變。
5.指導學生嘗試寫評論、創作小說,培養學生的文學創新能力。《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通過寫作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應重視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引領學生展開寫作是小說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指導學生就學過的小說進行評論,從人物、情節、沖突等多方面縱橫交錯地去認識小說與,促使學生冷靜地從理性角度去剖析作品,建構出有關小說欣賞方面的知識網絡。對于語文基礎較好或對小說有特殊興趣的學生,我們應該支持他們嘗試文學作品的創作,用郭敬明、春樹、蔣方舟等少年作家的故事激勵學生,在方法和精神上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鼓勵學生勇于向報刊、雜志投稿,用越來越多的成功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文學創新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的小說教學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時刻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用新的教育理念構建小說教學的新模式,不斷探索小說文本認知的內在規律。讓學生愛上小說,主動感知、領悟、體驗、品味小說。讓小說的詩意,生活的詩意,流進學生詩意的心靈,折射出生活的七彩光芒。
參考文獻:
[1]張雪輝.“以人為本”的小說閱讀教學新思路[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1).
第一節作品概述
管弦樂《游子吟》——小提琴與樂隊,是我在上海音樂學院攻讀藝術碩士作曲研究生期間,繼混合室內樂《古琴、損與電聲樂隊》、彈撥樂四重奏《西部詠嘆》、混聲合唱《我愛上海》、《中國,這個名字》、《石庫門的燈光》、男女聲四重唱《古鎮音畫》、女聲組合《古鎮風情》等20多部(首)作品后,完成的一部中等規模的管弦樂作品。作為學位作品,首先以《游子吟》為題,試想在作品內容方面,回顧自己為了學習音樂背井離鄉,遠離父母,以音樂為己任,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孜孜不倦,銳意進取的漫漫宰路;其次在作曲技法方面,匯集總結了多年音樂學習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攻讀藝術碩士作曲研究生期間由理論到實踐的總結與匯報;再次是在音樂風格方面,表露了作為一個中國音樂家,對于民族音樂現代化、中國音樂國際化這樣重大課題的初步思考與探索。現在,管弦樂《游子吟》——小提琴與樂隊這部作品將作為我藝術碩士作曲研究生畢業作品呈交,我更愿以之作為自己音樂創作道路的新驛站,力求在音樂創作領域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莘宰起步。
《游子吟》屬于本人碩士學位作品,應通過這次創作,對自己在校期間接受西方傳統及現代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的教育,作一個較為全面的總結與匯報,實踐與運用。對于這部作品,就體裁而言,應屬于獨奏樂器與交響樂隊寫作中的單樂章隨想曲;在音樂語言上,主要學習借鑒了西方晚期浪漫派,同時兼具了二十世紀現代音樂中的多調性寫法;在技術手段上,則是多觸角地吸取了晚期浪漫派、新古典主義、新民族主義等潮流的創作特征與技術元素。總而言之,這部作品從大格局上說,應視為是自己專業學習的階段性踐行與思考。在“戲曲”音樂元素的運用與思考——《游子吟——小提琴與樂隊》作曲札記中,通過總結和梳理《游子吟》這部作品的創作,我想要重點論述的內容并不落在有關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或技術操作層面;而是著眼于作為一個中國作曲家,在運用西方作曲技法、創作西方體裁的交響樂作品時,必須要思考和面對如何釆用中國音樂的元素,中國文化的風骨,中國思維的方式來創作中國風格的交響樂隊作品。現在,不論我遇到了幾多困惑,發現了幾多難點,解決了幾多問題,留下了幾多缺憾;我想,通過撰寫這篇作曲札記,在回顧、總結、思考和發現的基礎上,這些困惑、難點、問題、缺憾都會成為我今后音樂創作和音樂生活中的滋養。
第二節音樂元素
通過《游子吟》的創作實踐,怎樣在一部遵循西方交響樂理念的作品中植入中國音樂元素和中國音樂的精髓這是貫穿整個創作過程中的核心問題。由于自己生長在我國甘肅,并曾長期生活及工作在西北地區,在音樂元素的選擇中,首先選擇了我自己最為熟悉并深深熱愛的中國西北地方戲曲——秦腔音樂作為基本素材,用一首膾炙人口、影響深遠的、表現凄涼傷愁情感的曲牌《苦音永壽庵》(見譜例1)作為作品旋律生成的“細胞核”,并將之演化發展成“游子”主題(見譜例2)。這樣,就使整部作品擁有了中國西北音樂基調。
第三節幾點思考
這實際上就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思想在音樂創作中的一種實踐。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有以下幾點思考:第一,《游子吟》屬于本人藝術碩士學位作品,嘗試通過這次創作,對自己在校期間接受的西方傳統及現代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的教育,作一個較為全面的回顧、總結與實踐。以此為將來的音樂創作與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至于個性的寫作乃至個人風格的形成,這是長期而艱巨的人生使命。現今之驗“學”,正是為他日之有“成”。所以,我愿意把這次畢業創作視為幾年來所學所達、所思所悟的綜合考核。第二,在悉心研讀了一些中國作曲家半個多世紀以來,碩果累累之諸多作品之后,欽敬之余,想嘗試吸收借鑒綜合運用的方式,來繼續他們艱難探索不斷開拓出的中國風格交響音樂的創作之路。第三,就我目前的功力和水準而言,我的嘗試尚處于摸索階段還很不成熟,但我愿意以此為契機,開始我的探索和不解努力。所以,我的選擇不是簡單地采用中國音樂的某些外在的元素,諸如曲調、音色、表現形式、結構模式等等來表現中國音樂的特征。而是用“化民族”的思路,嘗試能否用西方交響音樂的語言,來表達中國音樂的內在特質;能否用西方交響樂隊的載體,來盛載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也許,這只是我用“化民族”的思路,在創作實踐中向前邁出的不盡成熟的一小步,但我希冀它最終能成為我音樂創作之路走向更加開闊之地。
綜上所述,本篇論文所重點闡述的是在《游子吟》的創作中,如何將中國戲曲音樂的元素運用于西方作曲技法的嘗試與思考。本文并沒有嚴格按照以往慣常創作札記的寫作方式,對作品創作的所有細節進行逐一剖析;而是想側重論述作品寫作過程中,嫁接在西方作曲技術理論體系軀千上的中國音樂理念的新的思考。以下我將分章節對《游子吟——小提琴與樂隊》的主題旋律、和聲結構、節拍節奏、織體寫作、復調手法、曲式結構等方面,中國戲曲音樂元素(主要是秦腔音樂)在作品寫作中的運用。
第一章關于戲曲音樂
小學生天真爛漫、活潑好動、富于想象力,但經歷淺、知識面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各種電化教育手段,創設與教材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產生探究的興趣,積極參與學習、主動探究創造。讓學生在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去體驗音樂、探究音樂、表現音樂,獲得美的感受和體驗。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創設情境,優化音樂課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動力。正如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說:“音樂教學的超級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學生活潑好動,樂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強的事物。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注意。利用多媒體設計生動、新穎的動畫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音樂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根據新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巧妙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在上二年級欣賞課《在鐘表店里》的教學中,我首先在上一節課布置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你最熟悉的鐘是什么樣子的,能否在下一節課展示給我們大家看一看。同學們興趣很高,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上,展示了他們的作品并介紹他們的聲音特點。之后,在欣賞作品中同學們都主動地尋找了自己鐘的聲音,做到對號入座,使學生們在學習中能主動參與到自己創設的音樂情境中去。
二、再現情境,突破重難點。論文大全,音樂課堂。論文大全,音樂課堂。
在傳統教學中,音樂教師往往要準備圖片、大歌紙,在黑板上寫大量的板書等,既浪費時間又乏味。運用多媒體教學,任何樂譜、圖片、實物都可以放大到大屏幕上展示。用電腦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種樂譜用不同的字體、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大屏幕上,可以對學生的視覺加強刺激,加深他們對歌曲的記憶,促進他們對樂曲旋律的體會、感悟、理解。論文大全,音樂課堂。而將樂器圖片放大投映出來,則可以使樂器的介紹更形象、準確。
在六年級的音樂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和《拉德斯基進行曲》中,單純地讓學生欣賞,很難有切實的體會,更不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內容,我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公布08年北京申奧成功,天安門廣場上人們歡呼的視頻,學生看了以后,都非常地興奮,仿佛自己就在天安門上搖旗吶喊了,再回過頭來讓學生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學生們就很有感覺,再提問歌曲的情緒,學生們都能回答上來,是很高興的,我提問歌曲中通過什么可以感覺到是很開心呢?學生就知道,是輕快的節奏在表現這一特點;而在“拉德斯基進行曲”的欣賞中,我先給同學展示幾副維也納的圖片,再播放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視頻,并告知“拉德斯基進行曲”是新年音樂會的保留曲目,再請學生進行欣賞,因為是視頻,學生會跟著里面的指揮手舞足蹈,十分興奮,在這樣的氛圍中,我不用講解,通過學生的反映,我就知道他們對歌曲是理解的,對歌曲的情緒,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在這兩首曲目的對比中,有一部分是對民族器樂和西洋器樂的介紹,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在介紹器樂這一塊,就是給學生看圖片,老師通過圖片逐一講解,學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對有些難的看見的器樂,比如板胡,少數名族的“馬頭琴”、西洋器樂中的單簧管,雙簧管,如果只是直觀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那么怎么樣能讓學生既輕松,又能把樂器都記住并進行分辨呢?我把每種器樂的圖片和發出的聲音,通過多媒體逐一展示,并給它配了一小段器樂演奏,學生就記得很牢了。
三、演示情境,發展思維。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審美思維過程最基本的品質。多媒體信息技術有聲有形的情境優勢所創設的音樂意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智慧,更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在教授唱《小企鵝》時,我將歌曲和有關南極、企鵝的畫面剪輯成小影片播放,讓學生一下子就被憨態可掬的企鵝和冰天雪地的南極吸引了,學生學習這首樂曲的興趣立刻高漲起來,情不自禁地合著音樂,用肢體語言再創造地表現小企鵝的可愛。然后,通過目視、耳聽、口唱,體動等多個信息通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歌詞,去充分欣賞、想象和入情入境地體會歌詞的意境以及作者對小企鵝的喜愛之情。通過這堂課不僅培養了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充分發展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四、情境拓展,升華情感。
論文關鍵詞:許淵沖,翻譯,李清照,詞,“三美”原則
李清照是我國宋代文學史上才華橫溢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銳感觸,細膩地刻畫了豐富多樣的感情體驗,成功地塑造了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易安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詞中所表現出的凄清孤寂的女性情懷是李清照一生的真實寫照,體現出作者對生命價值的內省和感悟。她的詞作以其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被后人譽為“易安體”。總之,易安詞無論是在語言、情感抑或意境的層面上,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正因為易安詞獨具魅力的藝術地位,多位翻譯家潛心于她的詞作的翻譯研究,以期為傳播中國詩詞藝術、促進世界詩歌創作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其中許淵沖先生的譯作因其“三美”的體現,堪稱易安詞英譯的典范之作。
一、許淵沖詩詞翻譯的最高標準——“三美”原則的內涵
“三美論”是魯迅首先提出來的,他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說:“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文學藝術論文,三識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魯迅,1976:3)。后來許淵沖將魯迅的“三美說”應用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翻譯上來,提出譯詩不但要傳達原詩的意美,還要盡可能傳達它的音美和形美。
許淵沖提出的“三美”原則翻譯觀的內涵具體表現為:其一,譯者要盡力達到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使原作的意境得以在譯文中再現,譯詩要像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的心,這是“意美”;其二,譯詩要像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能夠傳達原作的音韻美和節奏美,若譯者能運用與原詩相似且富有音韻美和節奏感的詞進行翻譯,效果會更佳,這是“音美”;其三,譯者還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主要包括句子長短,行數多少詩行錯落,排列重復顛倒,對仗工整等方面,這是“形美”。
關于“三美”之間的關系,許淵沖指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們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音美;還要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許淵沖,1996:81) 論文格式模板。本文將分別從意美、音美、形美三個角度分析許淵沖譯李清照詞的美感再現。
二、“三美”原則在李清照詞英譯中的美感再現
(一)“意美”的再現
詩詞整體的美學價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是詩人思想的流露,是讀者對詩詞整體的印象,更是古典詩詞的靈魂和精神之所在。所謂意境美,是指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動圖景和所體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一種美的形態,它是“意象合一”的藝術升華,是想象空間的藝術化境界。正因如此,要譯出古典詩詞中含蓄的意境之美絕非易事。關于譯詩中“意美”的再現,許淵沖認為:古詩翻譯首先要理解其內涵意義,要選擇最美的詞匯,盡可能地表達出原文的意境美,讓外國讀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格調、情感和韻味(許淵沖文學藝術論文,1984:22-28)。
李清照16歲時所作的《點絳唇》刻畫了一個情竇初開的貴族少女形象。上闕作者描繪了少女蕩完秋千后的嬌美神情,下闕“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作者寥寥數筆便將少女乍見來客,慌忙回避的神態展現在讀者面前。許淵沖將下闋譯為“Seeing a guest come, shefeels shy; /Her stockings coming down, away she tries to fly. /Her hairpindrops; She never stops. / But to look back. Leaning against the door, /Shepretends to sniff at mume blossoms once more.”(許淵沖,2003:436-438)。譯者選取“shy”,“hairpin drops”,“never stops”,“look back”及“pretends to”這些極富與原作一樣口語化的詞匯,較好地保留了原作的格調,細膩生動地再現了少女見到翩翩美少年時心如鹿撞、緊張羞澀、欲走還留的神情和姿態,使得外國讀者在讀到許譯本時,也能獲得和中國讀者讀原作同樣的情感體驗。
在《一剪梅》中,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抒寫了對出外求學的夫君的相思之情。原詞通過情景交融的描繪,哀婉深沉地將作者的相思之愁、相思之苦刻畫出來,詞中的一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是被后人傳唱至今。請看許淵沖對這句詞的翻譯:“How can such sorrow bedriven away fore’er?/ From eyebrows kept apart, / Again it gnaws my heart.”(許淵沖,2003:444)。
譯文中“gnaw(咬,侵蝕)”一詞形象地傳達了作者內心深處沉重而又無處排遣的痛苦。
(二)“音美”的再現
押韻是達到音美的重要手段,譯者要使英譯適當押韻,首先要有關于英語押韻的基本知識。英語押韻有全韻、非全韻、視韻、輔音韻、似韻、頭韻、準韻、反向韻、同源詞韻以及后綴韻等。如果譯詩能做到押韻,特別是全韻,聽起來尤覺舒服,但實際做起來很困難,因為要押全韻,必須做到:1.兩個詞的重讀音節中的元音必須相同;2.相同元音前的輔音必須不同;3.若此元音后有輔音或更多的音節,這個元音后的所有輔音和元音都必須相同(郭著章,李慶生,2005:281)。由此可見,詩詞翻譯中在傳達原作“意美”的基礎上還要再現“音美”,尤其是押全韻,其難度不言而喻,下面我們來看看許淵沖英譯李清照詞押全韻的一些例子:
例1: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攤破浣溪沙》)Your blossoms like tenthousand golden grains so light, /Your leaves seem cut from thin sheets ofemerald bright.(許淵沖,2003:472)
例2: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浣溪沙》)
Spring sheds a mild andwild light on Cold Food Day; /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spray.(許淵沖,2003:456)
例3:梧桐更兼細雨文學藝術論文,到黃昏、點點滴滴。(《聲聲慢》)
On parasol-trees leaves a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許淵沖,2003:523)
不難看出,無論是例1中的“light”和“bright”,還是例2中的“Day”和“spray”,都是詩詞翻譯中押全韻的典型表現。值得一提的是例3的翻譯。原作中“到黃昏、點點滴滴”一句疊字和雙聲字的運用,再加上“滴滴”又以陰性音/i/結尾,使得詞人愁腸百結的郁悶更加悠長纏綿;再看譯文,許淵沖選用的“drizzles”和“grizzles” 不止押全韻,而且韻腳為[?drizl],發音時雙唇開口度較小,與原作中“滴”字的陰性音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音韻與情感基調的渾然交織,使讀者在讀譯作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百轉千回的哀婉悲傷。
(三)“形美”的再現
詩詞的形式美是構成中國古典詩詞藝術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格式模板。許淵沖先生將“形美”排在“三美”原則的最末一位,并不是指在翻譯中可以置詩詞形式于不顧,而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因為在詩詞翻譯中,保留意美和音美已屬不易,再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傳遞形美則更是難上加難。然而倘若在翻譯中能在“意美”“音美”傳達的基礎上,兼顧形美的傳遞,讀者將會獲得等同于原詩的審美體驗。譯詩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如對仗,長短等),這就是形美。
例4: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如夢令》)
Last night the windblew hard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taste ofwine.(許淵沖,2003:439)
例5: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行香子·天與秋光》)
A gust of wind comes byand by, / And then a gust of rain, / And then a gust of cold. (許淵沖,2003:542)
例6: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行香子》)
Or why is it now fine, /Nowblows the wind, now falls the rain?(許淵沖,2003:490)
《如夢令》中“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兩句六言句絕妙工巧,許譯文筆雋永,在形式上與原作完美契合。例5“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通過三個“一番”,意境層層推進,加濃了悲涼的氣氛,一股寒氣直逼讀者心扉;譯文中許淵沖連用了三個“a gust of”,恰到好處地傳達了原詞的形式美。例6中“甚”是時間副詞,作“正當”“正值”的“正”解釋,“霎兒”是口語文學藝術論文,意為“一會兒”,詞中連用三個“霎兒”,將作者為牛郎織女是否可以相會的擔憂煩悶勾畫得幽怨不盡;譯文中許淵沖連用三個“now”,再現了原詞的形式美。
三、結語
翻譯對于譯者本人的文學素養的要求非常之高,關于這一點,傅雷曾做過形象的說明,“譯事要以藝術修養為根本:無敏感之心靈,無熱烈之同情,無適當之鑒賞能力,無相當之社會經驗,無充分之常識(即所謂雜學),勢難徹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領悟”(怒安,2005:86)。許淵沖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對于他的理論和譯作見仁見智,可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卻是毋庸置疑有目共睹的。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翻譯易安詞的過程中,許淵沖在最大程度上遵從了自己提出的詩詞翻譯的最高標準——“三美”原則,努力做到了意形音三美皆俱,在確切傳達原詞意境美的基礎上,又再現了原詞的音韻美和形式美,他的譯文堪稱體現“三美”原則不可多得的佳作。
參考文獻:
郭著章,李慶生,《英漢互譯實用教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怒安,《傅雷談翻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許淵沖,“‘詩詞’譯文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79,P9-39。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許淵沖,《追憶似水年華一從西南聯大到巴黎大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6。
許淵沖,《文學與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Aesthetic Reproduction in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Ci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iQingzhao’s Ci Poems by Xu Yuanchong, thus points out that only if “ThreeBeauties” Principle are fully embodied can the translated texts rival theoriginal texts.
Key words: Xu Yuanchong, translation,Li Qingzhao, Ci,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內容分析
根據文言文的內容,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可以分為五類,即記敘文,如《荊軻刺秦王》;山水游記,如《赤壁賦》;議論文,如《過秦論》;人物傳記,如《廉頗藺相如傳》;抒情散文,如《滕王閣序》。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根據文章的內容應合理地增加人物分析、語言風格、現實意義等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去感知與體驗文章的美感、內涵與思想感情,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內容的豐富會增添課堂教學的精彩,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忽略教學的重點,侃侃而談。不同類別的文章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記敘性文言文的側重點是要介紹與文章相應的時代社會背景和歷史知識,梳理與概括文章記敘的事件,從語言、行動方面來對人物的進行分析。比如在教學《鴻門宴》時,可根據文中提到的五次“沛公入關”來分析不同的人物形象。山水游記中,作者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山水之中,除了對景物的描繪,還有抒情與說理的部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品的創作背景是教學的重點。議論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找出中心論點,剖析好論據,理清文章的邏輯關系,讓學生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智慧思想,并得到啟示。人物傳記的重點在于對人物性格的剖析,引導學生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抒情散文的重點是對文體的分析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策略
高中語文文言文的內容與文體是豐富多樣的,在文言文教學方法上也應該是豐富靈活的。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效果較好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1.鑒賞法。鑒賞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文章的閱讀,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感悟,獲得審美體驗。鑒賞法一般用于學生解決閱讀障礙后或文字理解相對簡單的文章教學中。對文章的鑒賞教學,老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與學生討論,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并能說出自己的看法與體驗。在鑒賞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對文章重點語句進行分析,要有獨到的見解,啟發與引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2.朗誦法。文言文節奏感強,采用朗誦法教學,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文章語言的記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能體驗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誦讀教學法也不是單一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學生齊讀、分組朗誦、老師范讀、老師背誦、學生背誦等多種形式。朗誦并不是為了對文章的記與背,主要是對文章內容的體驗,在朗誦前,老師要適當介紹文章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理解;也可以在朗誦之前設置一定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朗誦文章時進行思考。3.比較法。比較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對學過的文言文內容進行歸類、比較。可以進行詞義、句式的比較,如《逍遙游》中的“知”字,在“蟪蛄不知春秋”中的“知”是知道的意思,在“小知不及大知”中通“智”,是智慧的意思;可以進行寫作手法、文體風格間的比較;也可以進行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的比較。比較法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掌握文言文中字、詞、句的組成規律,使學生的文言文知識趨于系統化,為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原則要點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又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與道德情操的培養。文言文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語言文字方面,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表達藝術也是文言文的重要價值。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習古人的思想,繼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第二,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心理發展規律,文言文教學必須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第三,要讓學生端正文言文學習的目標,不能是為了考試而學。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審美認識,做到學以致用。第四,運用豐富靈活的教學教法,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作者:王素文工作單位:寧夏彭陽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