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3 14:13: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畫蛇添足的歇后語,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十個歇后語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蠶豆開花——黑心;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打破砂鍋——問到底;和尚打傘——無法無天;虎落平陽——被犬欺;畫蛇添足——多此一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井底青蛙——目光短淺。
歇后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在生活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
歇后語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lǐng)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后語。漢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滄桑的沉淀、淬煉、凝聚成絕妙的漢語言藝術(shù)。其中歇后語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語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成語:
1、畫蛇添足;2、杯弓蛇影;3、虛與委蛇;4、筆走龍蛇;5、虎頭蛇尾;6、斗折蛇行;7、打草驚蛇;8、草蛇灰線;9、佛口蛇心;10、蛇蝎心腸;11、龍蛇混雜;12、龍頭蛇尾;13、靈蛇之珠;14、封豕長蛇;15、春蚓秋蛇。
歇后語:1、冬天的蟒蛇,有氣無力;2、地頭蛇請客,福禍難測;3、蛇進竹筒,走上絕路了;4、蛇入曲洞,退路難;5、蛇吞大象,好大的胃曰;
6、看到草繩就喊蛇,大驚小怪;7、霉蛇的牙齒馬蜂針,最毒;8、青蛙鉆蛇洞,自尋死路;9、蛇和蝎子交朋友,一個比一個毒;10、蛇吞老鼠鷹叼蛇,一物降一物;11、蛇遭蝎子螫,一個更比一個毒;12、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動一下;13、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14、地頭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15、地頭蛇請客,福禍莫測;16、冬天的蟒蛇,有氣無力。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我們這里,有兩樣菜,一葷一素,按舊的規(guī)矩,是不能用來待客的。葷的是狗肉,素的是韭菜。前者,有說法,叫“狗肉好吃,上不了桌面”,或者說:上不了“臺面”。這句話,也用來比喻某人小家子氣,見不了大場面。后者,說是“吃韭菜,窮九代”。正式的酒席,是不用韭菜的。即使清明、七月半這樣的“鬼節(jié)”,敬祖宗也不用韭菜,忌諱著呢。
現(xiàn)在人不講究了,招待客人,狗肉照吃,有時還去專門的店,專門為了吃狗肉。狗肉是火性的,冬日進飯店,需要點一兩個暖胃的菜,要么狗肉,要么羊肉。如今韭菜也可以上宴席了,但還是避諱,不主動開列在菜單上,吃到最后,想添一兩個素菜,喊來服務(wù)員,問韭菜炒百葉有沒有,這種老少皆宜的家常菜,肯定有。主食中的“寬湯窄面”,要是放幾根韭菜,那是很香的。小飯店則沒有這么多禁忌,韭菜炒百頁、韭菜炒毛豆、韭菜炒雞蛋、韭菜炒蝦子、韭菜炒長魚絲,想怎么炒,直接寫在供客人點菜用的菜單上,隨客人意。
撇開韭菜,專說狗肉。狗肉火性大,以冬天吃為宜,據(jù)說吃狗肉喝酒,漸入佳境,能熱得把棉襖扒下。民間有句罵人的歇后語:“三伏天吃狗肉——燒心”。吃狗肉不當時,能把人鼻血吃出來。這兩種情景,我都沒有親眼見過,聽說而已。我見到的,是如今一年四季,都有狗肉吃了。過去開個狗肉火鍋店,最擔心冬季有生意,夏季沒生意,現(xiàn)在只要口味做得好,沒有旺季淡季之分。一位和我同樣酷愛吃狗肉的朋友說,夏天吃狗肉,喝冰啤,乃人生一大快事。雖是說笑的話,也不無道理:如今吃狗肉的小環(huán)境,冬天有暖氣,夏天有冷氣,已不再四季分明。
狗肉常見的吃法,有紅燒和清湯兩種。都要放辣,這樣可以去腥。狗肉的腥味,俗稱“土腥味”。過去鄉(xiāng)下人家殺狗,主要是兩招:一吊,二灌。用繩子勒住狗脖子把狗吊在樹上,在它狂叫的時候,往它嘴里灌水,立即斃命。然后就可以從嘴到尾剝皮,開膛剖肚。狗不吊離地,說是一時死不掉,因為它是“土命”。“土命”的狗,有“土腥味”,就理所當然了。我不管,端上桌的狗肉,聞香垂涎,我只品嘗到香味。
吃狗肉,有一種精細的吃法,加工時多兩道工序:剔骨,手撕。端上桌的,都是撕成細條、細絲的凈肉,沒有骨頭,特別是清湯狗肉。我不喜歡這種吃法,認為有畫蛇添足之嫌。我喜歡紅燒的大塊狗肉,帶骨頭的。吃肉、啃骨頭的那一刻,我會對狗產(chǎn)生惡作劇心理:你也有今天!我以前單位附近的小巷里,有一家小飯店紅燒狗肉做得頗有名氣,配的主料是白蘿卜。每次去吃,我都要帶說帶笑關(guān)照店老板:“蘿卜少一點,狗肉多一點!”有幾位喜歡喝大酒的漢子,愛在這里用紅燒狗頭下酒,每人一只,看著就痛快。我沒有吃過狗頭,也很想豪爽一回,可惜一直沒有機會,直到今天也沒有吃過整個的狗頭,真是遺憾。
蘇北某地盛產(chǎn)狗肉,將熟狗肉裝袋,真空包裝,有個朋友的兒子去那里上大學,假期回來為我?guī)Я藥状_@份情誼是難得的,令我感動,但那種被“工業(yè)化”的狗肉,味道卻不是我喜歡的。也是剔骨的凈肉,烀得太爛,沒有一點“咬嚼”;腥味太重,不是我熟悉的狗肉的“土腥味”,我懷疑是加多了某些添加劑的緣故。冷吃,還好一點;蒸熟了吃,簡直是一攤?cè)饽﹥骸?jù)說那里還有一個特產(chǎn):狗肺湯。不知道又是怎樣的滋味。我們這里是不吃狗雜碎的,尤其是“狼心狗肺”。如果有幸遇上狗肺湯,我不知道我是否有品嘗的勇氣。
吃狗肉,最好去那些大店、名店、口碑好的店。這些店,貨源渠道正規(guī),有專門的肉狗養(yǎng)殖場向其供貨,不至于買來路不明的狗肉。偷狗賊是可恨的,使用毒藥偷狗又把狗肉低價賣給狗肉店的賊更是可惡,這樣的“毒狗肉”,吃下去雖不至于立馬“中大獎”,但喜歡吃狗肉,常吃狗肉的人,“多行不義”,終究對身體沒有好處,終究有一天會被動物保護主義者幸災(zāi)樂禍:活該!
小時候?qū)覍冶还纷芬В覐膩聿慌鹿罚液芟矚g狗。如果把家里活蹦亂跳的狗和面前香噴噴的狗肉分開,我敢“虛情假意”地說:兩者都是我的愛!酒桌上,自己大快朵頤便罷,我還時常勸說鼓勵假慈假悲、心有余悸的人和我一同分享狗肉:“愛它,吃它;它中有我,我中有它!”吃完狗肉,萬一路遇惡狗,跟著我狂吠,作隨時前撲狀,我會站定,不慌不忙地向它招手,“來、來、來,聞聞我身上有沒有狗肉味!”那惡狗不懂得我的幽默,卻像聽懂了我的話,嚇得夾起尾巴,一溜煙跑掉了。本來嘛,哪有比人更惡的。
【關(guān)鍵詞】 功能對等;英漢習語;翻譯
一、引言
習語是人類語言的精華。因為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chǎn)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習語通常包括俗語,諺語,成語,典故,格言,英語中還有俚語,漢語中有歇后語等。習語不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也是各種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習語,人類的語言就沒有生氣,變得枯燥乏味;沒有習語,人類的文化顯得單薄,索然無味。因此,在英漢翻譯中,習語的翻譯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
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奈達是大家公認的翻譯理論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論是“動態(tài)對等”理論,后發(fā)展為“功能對等”。他認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功能對等”中的對等包括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以及文體對等四個方面。到了20世紀90代,奈達考慮到雙語交流中語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對等中有最高層次的對等和最低層次的對等。在奈達看來,翻譯的目的就是尋找與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對等語。索達的動態(tài)或功能對等理論實質(zhì)上是等效翻譯理論,強調(diào)以讀者為中心。
三、英漢習語中的對等
不同國家的習語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蘊含著其特有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以及其鮮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內(nèi)涵上,英漢兩種語言有三種對等關(guān)系:完全對等、部分對等和零對等。
1、完全對等
完全對等是指形式和含義( 包括句法含義和文化含義)完全等值。這在英漢語中的比喻中經(jīng)常見到, 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貍一樣狡猾, as light as feather輕如鴻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樓閣;crocodile’ s tears 鱷魚的眼淚; dark horse 黑馬;sour grape 酸葡萄; be 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2、部分對等
部分對等, 顧名思義, 一部分對等,或是形式, 或是含義對等。英漢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因而他們也有不同的文化,對于同樣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對于同樣的現(xiàn)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會用不同的意向來比喻,那么,在習語中就出現(xiàn)了部分對應(yīng)的現(xiàn)象。如 talk horse 吹牛; as strong as horse 力大如牛;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 at a stone’ s throw一箭之遙;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 to gild the lily畫蛇添足等。
3、零對等
零對等即不管是從形式上還是含義上在兩種文化中都沒有重合的地方,即“對應(yīng)空缺”。不同語言的形成因素和發(fā)展特點使得習語往往帶有鮮明的民族特征以及地域特征,這就導(dǎo)致在英語和漢語中,習語的形式和意思可能在兩種語言中毫無對應(yīng)關(guān)系,比如:An apple does not fall far from the apple tree落葉歸根; all at sea不知所措; Better say "here it is" than "here it was" 好漢不提當年勇等等。
四、對習語的翻譯
習語的譯法大致可分為直譯、直譯加注法、套譯、意譯、直譯加意譯和意譯加注法6種。這里,對我們通常使用的直譯法,意譯法和直譯加注法3種譯法進行簡單的闡述。
1、直譯法
直譯就是要在譯文中保留原文意思,與此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表達特點的翻譯方法。直譯可以使我們在再現(xiàn)原文意思的同時, 將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現(xiàn)象, 語言特點以及作者獨特的表達風格真實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因而使譯文更加忠實于原文。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of two in the bush. 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The best horse needs breaking, and the aptest child needs teaching.最好的馬兒也要馴,再機靈的孩子也要教; as light as a feather 輕如鴻毛;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萬事開頭難;He laughs best who he laughs last 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n ell, 得寸進尺等等。
2、意譯法
直譯法是我們在翻譯時最先考慮的翻譯方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習語都可以使用直譯法來翻譯。有些習語采用直譯法會讓人覺得莫名奇妙, 不知所云。比如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如果我們采用直譯法譯成“那個孩子是那個男人的父親”這顯然使人迷惑,所表達的意思也與源習語背道而馳。因此我們用意譯法將其譯成“三歲看老”。正所謂“能直譯則直譯,不能直譯則意譯”。 所謂意譯法,是指我們翻譯時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根據(jù)原文意思來翻譯。意譯強調(diào)的是譯語和源語兩種文化體系的相對獨立性。意譯更能夠體現(xiàn)出各自的民族特征、文化特點、地域特點。即“形相遠而意相近”。比如: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to expect one' 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望子成龍;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再好的魚三天也要變臭/久住招人嫌;Beggars can’t be choosers.饑不擇食。因此,當英漢習語的語義不完全對應(yīng)時, 要在充分理解原習語的基礎(chǔ)上使用適當?shù)囊庾g,以確保譯文的準確恰當。
3、直譯加注法
如直譯法,意譯法都不能譯出源習語的意思和它的文化寓意時,我們不妨使用直譯加注法。所謂直譯加注法, 就是指直譯后再對其做出相應(yīng)的解釋、說明。加注的內(nèi)容既能很好地傳達源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又能使讀者更準確地把握源語的意思。直譯加注法通常在典故的翻譯中使用較多。例如:The appl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are the sweetest.隔墻的蘋果最甜――這山看著那山高;The best fish swim (are) near the bottom.好魚居水底――有價值的東西不能輕易得到;a bull in a china shop公牛闖進瓷器店──肆意搗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 Geliang (note: Zhu Geliang--- the mastermind,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等,由此可見,直譯加注法既補充了直譯的不足又充分傳達了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
五、結(jié)束語
正如尤金?奈達所說,翻譯不應(yīng)該單純地尋求兩種語言在詞、句子或語法方面的對等,而應(yīng)從交際和文化的角度尋求等效。習語形象鮮明,比喻生動, 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因此, 翻譯習語時要注意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選擇適當?shù)姆g方法, 獲得最佳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習語,文化差異,翻譯
1 引言
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的歷史很短,但是發(fā)展速度卻相當快。隨著翻譯逐漸被認同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人們也開始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研究翻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習語是語言的精華,蘊含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習語,是指經(jīng)過人們長期使用沿襲而提煉出來的形式簡潔、意義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就廣義而言,習語包括成語、諺語、俗語、歇后語、俚語、格言等。英語和漢語是高度發(fā)展的語言,歷史悠久,蘊含著大量的習語。然而,英漢文化多方面的差異影響人們正確理解和恰當使用習語。本文將在理解英漢文化差異的基礎(chǔ)上淺析如何處理英漢習語中形象的翻譯方法。
2 英漢習語的特點與對應(yīng)關(guān)系
習語具有以下特點:1、來自民間。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和民族特色;2、習語是語言的重要修辭手段,也是各種修辭手段的集中體現(xiàn);3、習語是語言中的特殊成分,它在意義上具有整體性,在語法和邏輯推理上有時不符合一般的規(guī)律,在用詞上保持相對固定。
根據(jù)形式和含義相似程度的不同,英漢習語主要呈現(xiàn)三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
2.1 基本對應(yīng)
基本對應(yīng)指的是英漢習語在意義和用法上大致相同,有的內(nèi)容與形式基本一致,有的內(nèi)容一致,形式有所不同,但總的看來,基本對應(yīng)。,跨文化交際。英漢習語的形象和比喻意相似或者甚至相同時,可采用直譯法。如: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as light as a feather — 輕如鴻毛;Failure isthe mother of success. — 失敗乃成功之母等。
2.2 部分對應(yīng)
部分對應(yīng)是指英漢習語形象不同但喻意相同或者是形象相同喻意不同。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文化特質(zhì)的相似性。翻譯時必須小心謹慎,根據(jù)隱含意思而不是字面意思翻譯。因此不能采用直譯法,形象必須改變。如:as strong as a horse — 健壯如牛;to spend moneylike water — 揮金如土;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 無風不起浪等。
以上英漢習語含義相似,但其中形象完全不同,其中英文習語中的“horse,water,smoke和fire”分別對應(yīng)中文習語中的“牛、土、風和浪”。
2.3 基本不對應(yīng)
英漢習語中有一些習語在意義和用法上沒有或很少相似。每個習語都有自己的意義和形象,并傳遞著文化色彩。若直譯,將傳遞錯誤信息并造成誤解。譯者應(yīng)在完全理解習語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采用意譯法,翻譯出隱含意思。如:talk through one’s hat — 胡言亂語;to be as poor as Job — 家徒四壁;Every dog has his day. — 人人都有得意之日等。
3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習語好比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一個民族或一個文化的特征。理解英漢習語背后的文化差異有助于習語的理解和翻譯及跨文化交際。
3.1 生活環(huán)境
英國是一個四面環(huán)水的島國,英國人喜歡航海,因此很大一部分習語源于航海事業(yè)。如:to know the ropes (懂得秘訣);all at sea(茫然不知);plainsailing(一帆風順)和to rest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等等。
而中國自古以來長期是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大國,農(nóng)業(yè)人口占很大比例,長期積累了許多與農(nóng)業(yè)相關(guān)的習語。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長、桃李滿天下、瑞雪兆豐年、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等。
3.2 風俗習慣
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是多方面的,較典型的體現(xiàn)在對動物的態(tài)度上。英美國家把狗當作最好的朋友,狗是忠誠的象征。許多關(guān)于狗的英文習語通常帶有褒義,如:top dog — 重要的人;lucky dog — 幸運兒;to dog one’ssteps — 跟某人走;Love me, love my dog — 愛屋及烏等。
相反,漢語中狗的形象卻截然不同,通常帶有貶義。中國民間雖然有養(yǎng)狗的習慣,但一般在心理上卻厭惡鄙視這種動物,常用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腿子、狗崽子、狗膽包天、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
3.3 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英文習語有不少來源于《圣經(jīng)》,與基督教有關(guān)。,跨文化交際。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Whom God would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傷天害理,天誅地滅);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而另一方面,中國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影響,其中佛教影響最深遠。習語明顯地反映出佛教的影響。如:借花獻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等。
3.4 歷史典故
英文和中文屬于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發(fā)展遵循不同的歷史軌跡。不少常用習語來源于歷史事件、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民間習俗等等。一些英文習語的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都能為中國讀者所接受,只有充分理解其中歷史文化內(nèi)涵才能正確翻譯。如:a Judas kiss(猶大之吻 —— 背叛行為);crocodile tears(鱷魚眼淚 —— 假慈悲);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 —— 暗藏的敵人或危險);Towerof ivory(象牙塔 —— 比喻世外桃源);Sphinx’sriddle(斯芬克司之謎 —— 難解之謎)等。
中文習語同樣包含提煉自歷史典故的經(jīng)典形象,若不了解習語的背景歷史文化,多數(shù)人會迷惑不解,如:四面楚歌、初出茅廬、懸梁刺股、煮豆燃萁、葉公好龍、畫蛇添足、臥薪嘗膽、刻舟求劍、說曹操到曹操就到、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等。
4 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nèi)容重新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譯文應(yīng)忠實于原語言的內(nèi)容和形式,正確處理習語中包含的形象。,跨文化交際。根據(jù)以上分析的三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本文淺析了三種針對形象處理的翻譯英漢習語的有效方法,努力再現(xiàn)原語習語的風格和形式。
4.1 保留形象的直譯法
英漢習語中有少數(shù)基本對應(yīng)的習語,彼此在喻義上對等,形象上巧合,翻譯時可用譯語中的形象再現(xiàn)原語習語中的形象來直譯。如:
“Please stop throwingcold water on them”中“throw cold water”有兩種譯文:(1)潑冷水;(2)反對。,跨文化交際。在保留原語英語形象上譯文(1)明顯比(2)更好,因為“throwcold water”的隱含意思與“潑冷水”相同,且兩者的詞序完全一致。
“隔墻有耳”與“walls haveears”意思一致,都是被其他人無意中或偷聽到秘密的討論。兩者字面意和比喻意相似,且隱含意思相同,所以可以保留隱喻形象直譯。
4.2 轉(zhuǎn)換形象的意譯法
習語翻譯時需要忠實于原語習語的內(nèi)容和形式,然而當無法在譯語中再現(xiàn)原語習語的形象時,可用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并為譯語讀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換原語的形象,借助譯語中對應(yīng)的形象,使讀者得到相似的理解。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中形象“eyes和apple”可轉(zhuǎn)換為“掌上明珠”中的“掌、明珠”;“對牛彈琴”中形象“牛、琴”可轉(zhuǎn)換為“swine和pearl”正好與“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意義相近,譯文讀者能理解,也有利于中英文化交流。
4.3 舍棄形象的意譯法
有些習語的形象既無法在譯語中再現(xiàn),也無法轉(zhuǎn)換到譯語中,較好的方法是舍棄原語習語中的形象,在透徹理解原語習語的基礎(chǔ)上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譯出原語習語的隱喻意。如:
“During the dog days, hewanted to buy an air-conditioner.”中“dogdays”有兩種譯文:(1)像狗一樣的日子;(2)三伏天或酷熱期。很明顯譯文(2)更確切,意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譯文(1)的字面意思曲解了真正的含義。因此,應(yīng)舍棄原語習語中“dog”的形象,采用意譯法。,跨文化交際。
再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保留原語形象逐字意譯為 “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his horse,who knows but that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不僅譯文比較長,而且如果讀者對文化背景一無所知就無法正真理解文化內(nèi)涵。而意譯為 “misfortunemight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或“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雖舍棄形象但簡潔易懂。,跨文化交際。
5 結(jié)論
英漢習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理解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來研究英漢習語的翻譯,有助于人們探求英漢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有利于中英跨文化交流。譯者應(yīng)在充分理解習語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不同語境情況靈活處理習語中出現(xiàn)的形象,采用適當?shù)姆g方法,才能有效表達出原語的最佳意義,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齊華文.論譯者的跨文化意識[J].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2)
[2]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90-197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112
[4]韓保憲.簡論英漢習語的三個對應(yīng)關(guān)系[J].河南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6(3)
[5]趙桂華.翻譯理論與技巧[M].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181-184
[6]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253-255
[7]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