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起訴意見書

起訴意見書

時間:2022-07-19 18:02: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起訴意見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 )字第 號

    罪犯______,男(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生,______族,原戶籍所在地______,因____________罪經____________人民法院于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日以( )____字第______號刑事判決書判處________________,附加__________________,刑期自__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交付執行,現押____________________。

    現經偵查,罪犯_______________在服刑期間涉_________________。主要事實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第______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_____條____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_______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一款特提請你院審查處理。

    此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法院

    (公章)

    ________年___月____日

第2篇

1999年在全國檢察機關全面推行的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以其對現行體制的猛烈撞擊而成為檢察機關全面推進司法改革的突破口。全國各地的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推行正以不同形式遍地開花,本文就保障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正確運行提出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定位主訴檢察官是指按一定條件和程序產生的,依法相對獨立履行刑事案件審查起訴、出庭公訴中的檢察職責,并承擔相應責任的檢察官。

根據上述界定,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是對檢察權的重新配置,其實施關鍵是放權給檢察官,改變了過去長期辦理案件的“檢察人員承辦、部門負責人審核、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的模式,這一辦案責任制的推行有利于強化對辦案人員的責任心并保證刑事訴訟的同一。

二、加強建立對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的制約機制主訴檢察官在審查起訴工作中行使賦予檢察權,應當受到制約,這是保證司法公正的需要,也是權力制衡的客觀要求。對主訴檢察官權利的制約,主要表現在:

1、案前制約。即對審查起訴工作中行使檢察權的主體—主訴檢察官進行制約,包括以下:(1)嚴格任職條件。進入主訴檢察官序列的檢察人員必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2)嚴把選拔關。選拔主訴檢察官應當遵循“公平競爭,擇優上崗”的原則,以嚴格的選拔程序保證優秀的檢察人員進入主訴檢察官序列。

2、案中制約。即對主訴檢察官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程序及實體認定上的制約。這些制約包括:(1)復議審查制。主訴檢察官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對程序和實體作出的決定與偵查部門的意見相反時,偵查部門認為決定有錯誤時,可以要求復議。(2)部門領導的審核制。主訴檢察官對偵查部門移送審查起訴或不起訴的案件審查終結后作出起訴或不起訴決定的,應將案件審查報告、起訴意見書、起訴書或不起訴書提交部門領導審核,部門領導經審核發現起訴書或不起訴書的犯罪事實與偵查部門提供的意見書不一致,有可能定罪量刑的,部門領導有權要求主訴檢察官進行說明,如有不同意見,有權提交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3)檢察長、檢委會決定制。對主訴檢察官辦理的重大、疑難案件,檢察長或檢委會可以要求主訴檢察官進行匯報,必要時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作出決定,主訴檢察官應當服從。

3,案后制約。即對主訴檢察官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的違法、違紀進行懲戒,包括以下內容:(1)案后的辦案追蹤。是指主訴檢察官所承辦的案件結束后,人民檢察院的政工部門對主訴檢察官在案件辦理過程中是否嚴格執法、辦案的質量、辦案的效果等情況向發案單位、偵查部門、法院進行追蹤了解,以全面掌握主訴檢察官的辦案情況,作為對主訴檢察官考核的依據。(2)部門領導審查制。主訴檢察官承辦的案件結案后,應將起訴意見書、起訴書、判決書送交部門領導審查,以檢查辦案質量。(3)錯案責任追究制。是指主訴檢察官承辦的案件成為錯案時,應予以追究并承擔相應的責任,有利于強化主訴檢察官辦案的責任意識,確保辦案的質量。

第3篇

關鍵詞:檢察官;自由裁量權;司法審查;檢察監督

近年來,大多學者主張應該借鑒美國的辯訴交易制度以及其他國家處理刑事案件的一些速決程序,賦予檢察人員更大自由裁量權。但是,如何在賦予檢察人員更大的自由裁量權之后防止其濫用,學界并未予以足夠的重視。權力受到有效制約是法治國家的重要特征,而作為配置和制約司法權手段之一的刑事訴訟,在賦予檢察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的同時,必須建立相應的制約機制。有鑒于此,筆者首先對國外關于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制約機制進行比較研究,然后聯系我國現行檢察官制約機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我國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具體構想。

一、國外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制約機制

法治國家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立法上每授出一項權力,就必須同時設立相應的控制權力的制約機制,使權力與權力或權力與權利之間得到充分制衡,以防止該項權力被濫用。因而美國學者弗蘭茨•紐曼指出:“哪里有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權,哪里便無法律制度可言。”【1】檢察官自由裁量權是法律授予檢察官的一項重要權力,該權力雖然對實現個案公正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當行使又會直接侵犯公民的基本權利,破壞國家的法制。為了防止其負面效應,現代各國都建立了相應的制約機制,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上級檢察官(或檢察院)的監督糾正機制

上級檢察官(或檢察院)的監督糾正機制是指檢察官作出裁量決定后,上級檢察官(或檢察院)根據申請或通過其他途徑,對該決定進行審查監督,糾正其錯誤的一種制約機制。這是各國普遍采取的做法。例如,在法國,檢察官對刑事案件原則上處于可以進行自由選擇的地位:或者作出決定不提起追訴(不予立案偵查或歸檔不究),或者決定發動公訴(提起追訴)。如果檢察官認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不予立案決定(歸檔不究):(1)追訴不能得到受理,如公訴已經消滅(犯罪人已經死亡、大赦、撤回告訴、時效已過等);(2)不具備犯罪的各項構成要件,或者證明有罪的證據不足;(3)提起追訴不適當(考慮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犯罪人的性格等因素);(4)侵犯個人利益的案件,被害人與犯罪人已經達成和解,或者經過調解,雙方達成協議并付諸執行。對于檢察官的不予立案決定,控告人、告發人可以按照級別,向上一級檢察官或檢察長提出申訴,要求追訴。上級檢察官或檢察長經審查,可以向下級檢察官發出發動追訴的命令,下級檢察官必須執行。【2】如果檢察官作出不起訴的決定違背了社會利益,檢察長就可以向其提出意見,甚至總檢察長也可以向其提出應當遵守的意見。【3】

(二) 法院或法官的司法審查機制

法院或法官的司法審查機制,是指以法院或法官的司法審查權來制約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一種機制。這是大多數國家所采取的做法。該制約機制具體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1.預審機制。預審機制是由預審法官或治安法院對檢察官的起訴裁量權進行監督制約的一種機制。這是英美國家采取的做法。英國預審有兩種形式,即書面預審和言詞預審。書面預審,就是檢察官向治安法院提出起訴并提交有關證據,在法庭上,檢察官告訴法官,全部證據均以書面陳述的方式提出,其副本已交被告方,然后法庭向被告方宣讀控訴內容,詢問被告人對起訴方的書面陳述是否提出異議,如無異議,法庭就正式接受檢察官的控訴和書面陳述,決定正式向刑事法院移送起訴。被告方若有異議,愿意提供證據或要求傳喚證人,法庭則改為言詞預審,即雙方當事人用言詞提供證據并進行口頭辯論,法庭根據辯論結果,作出駁回起訴或者移送起訴的決定。【4】可見,治安法院的預審不是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而是審查檢察官的起訴決定是否有足夠的根據。

在美國多數州,檢察官決定起訴后,為了避免檢察官濫用起訴裁量權,也規定了預審程序。對被告人指控重罪的案件通常要進行預審,但下列案件不必預審:(1)在預審前,檢察官已經提交大陪審團的案件;(2)輕罪案件(多數司法區是不預審的);(3)被告人對指控作認罪答辯的案件。預審的主要目的是確定有無支持指控的可成立的理由,【5】正如美聯社的一則報道所說:“所謂預審,就是確定是否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一個人符合檢察官的指控。”【6】預審時,檢察官應當提供足夠的證據以證明其指控的重罪有可成立的理由。如果預審官認為檢察官的指控不存在可成立理由的,則撤銷指控;只有預審官認為該重罪控訴存在可成立理由的,檢察官才可提起重罪控訴。

2.法院的審查機制。在德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采取了起訴便宜主義,即在刑事追訴利益不大,優先考慮程序的經濟性或者有其他的法律政治利益與刑事追訴相抵觸時,盡管存在犯罪事實,檢察官仍可不予起訴。【7】但是,對于某些案件,檢察官作出不起訴前,必須經法院審查同意。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53條的規定,這些案件包括:犯罪行為輕微的案件;對公眾利益危害不大且可用某些懲罰性措施替代刑事責任的輕罪案件;法院可以免予刑罰處罰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現的犯罪案件等。由此可見,德國采取起訴便宜主義,賦予檢察機關一定的起訴裁量權后,為了防止該權力的濫用,將檢察機關的某些不起訴權置于法院的審查制約下。

3.上訴法院審查庭的審查機制。在法國,檢察官對重罪(可能判處五年以上監禁或死刑的犯罪)決定追訴后,是否正式提起公訴,必須經上訴法院審查庭審查決定。根據《法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官認為屬于重罪案件時,應當向預審法官提出控訴狀(或稱公訴意見書),然后預審法官開始預審。預審結束后,預審法官應通知被審查人并將案卷轉送檢察官。如果被審查人在押,檢察官應在一個月內提出最終起訴意見書;如不在押,提出最終起訴意見書的期限為三個月。預審法官如果在規定的期限內沒有收到起訴意見書,則可作撤案裁定;如果收到起訴意見書,預審法官則要對全案進行審查。審查后,如果認為案件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嫌疑人犯罪的,即作出不予起訴的裁定;如果認為案件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嫌疑人犯有違警罪、輕罪時,則分別作出向違警罪法院、輕罪法院移送案件的起訴裁定;如果認為嫌疑人的行為構成重罪時,則必須裁定將案卷移送上訴法院審查庭進行審查。預審法官作出向上訴法院移送裁定后,應將案卷和有關證據一并移送檢察官轉交駐上訴法院的檢察長。檢察長收到案卷材料后,制作公訴意見書,連同案卷一起提請上訴法院審查庭進行審查。上訴法院審查庭在對案件證據進行審查、聽取檢察長和當事人律師的意見和辯論后,如果認為被審查人不構成犯罪或指控的罪證不足,即宣告不予追訴;如果認為被審查人構成輕罪或違警罪,即分別裁定向輕罪法院或違警罪法院起訴;如果認為有充分證據證明重罪指控的,則裁定向重罪法院起訴,然后檢察官才能正式向重罪法院提起公訴。

4.強制起訴程序。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71-175條的規定,檢察院不支持要求公訴的申請或者偵查終結后決定停止程序時,應當通知告訴人,同時闡明理由。如果告訴人是被害人的時候,在通知書中要告知可以聲明不服和提出聲明的法定期限。若被害人不服檢察院的決定時,有權在通知后的兩周內向檢察院的上級官員申訴。不服檢察院上級官員的拒絕裁定時,被害人可以在通知后一個月內申請州高級法院裁決。【8】這時法院既可以要求檢察院移送所掌握的證據,也可以進行必要的調查,然后作出裁定。如果認為沒有足夠的提起公訴理由時,駁回申請;如果認為申請正當時,裁定準予提起公訴。檢察官必須執行裁定,正式提起公訴。這就是《德國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強制起訴程序”,該程序旨在保護被害人的正當權益,有效防止檢察官濫用不起訴裁量權。

5.自訴程序。通過自訴程序監督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是指當檢察官對某一案件的證人行使豁免權時,如果受追訴者不服,可以向法院提出自訴或申請,要求追究該證人的刑事責任,法院因此審查檢察官作出的豁免決定是否正確的程序。這是英美國家的做法,例如1978年英國發生了“特納訴檢察長”一案。該案檢察長為控訴特納犯搶劫罪,豁免了其同謀者薩格斯的罪行,特納不服,向內政部請求允許其對薩格斯提出自訴。內政部尚未對此作出決定,特納的律師就成功地向治安法院提出了申請,要求對薩格斯發出傳票,追究其已向警察承認的搶劫罪。然而檢察長則認為,要求追究薩格斯的刑事責任是不公正的,決定自己承擔訴訟責任,這樣就引起了“特納訴檢察長”案。法官最后經過對案件的審查,認為檢察長作出的豁免決定符合公眾的利益,是公正的,決定不追究證人薩格斯的刑事責任。【9】由此可見,檢察官在對有關證人免予或終止追訴方面的豁免權,還受到被追訴者啟動自訴程序的限制。

(三) 被害人的起訴機制

被害人的起訴機制,是指被害人不服檢察官的不起訴決定,通過提起訴訟的方式來監督制約檢察官不起訴裁量權的一種機制。這是那些允許被害人自訴或者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國家所普遍采取的一種制約機制。例如在法國,如果檢察官作出不起訴決定,受害人在接到檢察官不起訴通知后,有權向刑事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同時可以要求刑事法院對刑事部分進行審查,這時檢察官就必須進行公訴。【10】這種機制可以有效地維護被害人的利益,防止檢察官濫用不起訴裁量權。

(四) 特定組織的審查機制

特定組織的審查機制,是指某些國家設置了特定的組織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予以審查制約的機制。目前各國主要設置了三種特定組織,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進行審查:

1.英國的皇家檢察監督機構審查機制。為了保證檢察官公正執法,英國于2000年12月成立了皇家檢察監督機構(thecrownprosecutionserviceinspectorate,簡稱cpsi)。【11】

cpsi監督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內容包括兩方面:(1)對檢察官已經處理過的案件進行審查。對檢察官已經處理過的案件,如果案件當事人不滿提出申請,或者cpsi的監督員發現重要證據說明案件處理存在問題或者社會公眾反響強烈,cpsi小組有權調取檢察官處理的案卷進行審查,也可以詢問有關人員和進行必要的調查,根據調查和審查的結果,對案件的質量作出評價,如果發現問題,則向檢察長提出改進建議。(2)監督檢察官的整體工作情況。cpsi的小組通過以下方式來考察檢察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到各地檢察院進行實地考察;與不同級別的檢察官交談;走訪與檢察官有聯系的機構(目前cpsi與警察局、法院、保釋機構、大學、各委員會等組織和機構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聽取他們的意見;親自參加治安法院和刑事法院的審判,觀看和旁聽檢察官的出庭情況。如果發現問題,則向檢察長提出建議。在此基礎上,cpsi每年要對檢察官整體工作情況,向總檢察長報告,報告約10多萬字,內容十分詳細(包括情況介紹和具體分析),從而對檢察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方面的整體情況進行監督。

2.美國的大陪審團審查機制。在美國,大陪審團是由法院確定的有法定資格的公民組成的一個審查案件的團體,通常由12至23名成員組成,各州人數不盡相同。大陪審團的職責就是根據檢察官提出的案件情況和自己調查的情況,確定檢察官控告犯罪的理由是否成立,決定是否對被告人提起公訴。美國聯邦和一半以上的州實行大陪審團制度。《美國聯邦地區法院刑事訴訟規則》第7條規定:“可能判處死刑的犯罪應當用公訴書起訴;可能判處一年以上監禁或者勞役的犯罪應當用公訴書起訴,如果被告人放棄公訴書起訴,則該罪也可用起訴書起訴;其他任何犯罪,可以用公訴書起訴或者起訴書起訴。”【12】可見在美國聯邦,選擇大陪審團公訴是被告人的一項權利(死刑犯罪除外)。某些州也規定了被告人的這項權利。被告人選擇大陪審團提起公訴后,檢察官應向大陪審團提交一份罪行控告狀(或稱公訴書草案),然后大陪審團進行調查,收集證據。在調查過程中,檢察官應提供有關證據,以支持其控訴。經過大陪審團調查、討論后,如果有法定數額成員(通常為12名)認為指控嫌疑人犯罪有可成立理由的證據,即決定提起公訴。如果大陪審團認為證據不足以支持重罪控訴,但能證明嫌疑人犯有輕罪或微罪時,可以指令檢察官向主管法院提出相應的起訴。如果大陪審團認為證據不足以進一步控訴,則作出不提起公訴的決定,撤銷案件,釋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由于美國大陪審團的成員選自民眾,屬于代表民意的組織,因而它體現了民眾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監督和制約。

3.日本的檢察審查會審查機制。在日本,由于刑事訴訟采取了起訴便宜主義,檢察官對一切刑事案件的起訴或不起訴都擁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權。為了防止檢察官濫用不起訴裁量權,保證該權力的行使能夠反映民意,日本于1984年設置了檢察審查會,并制定了《檢察審查會法》。根據該法規定,檢察審查會為民選機構,由11名成員組成,其成員由具有眾議員選舉權的公民以抽簽方法確定。檢察審查會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根據申訴人的申請或基于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對檢察官的不起訴決定是否正確進行審查。如果檢察審查會有8名以上成員認為檢察官的不起訴決定不正確,則制作建議糾正不起訴決定的決議書,并送交申請人、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檢察官及其上級檢察官。雖然該決議對檢察官沒有約束力,但由于檢察審查會的成員選自國民,其決議反映民意,同時檢察審查會的決議要公之于眾,曉之于民,因而具有道義和輿論的力量,從而促使檢察官采納檢察審查會的建議。而且如果上級檢察官認為該決議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據時,檢察官則應當采納該決議并提起公訴。日本的這種制度是針對檢察官獨占起訴而設置的,其目的在于以社會公眾的力量來監督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

二、我國檢察官自由裁量權制約機制存在的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官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為保證該權力的正確行使,我國也設立了相應的制約機制。

(一) 我國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制約機制

根據法律規定,我國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設立了以下三種制約機制:

1.申訴機制。根據《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規定,檢察機關作出不起訴決定后,應當及時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被害人或其近親屬及其訴訟人。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決定書后7日內向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訴,請求提起公訴。上級檢察機關應當進行復查,并將復查結果告知被害人。上級檢察機關如果認為不起訴決定錯誤的,有權撤銷下級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作出起訴決定,交下級檢察機關提起公訴。

2.復核機制,即公安機關不服檢察機關的決定,要求上級檢察機關予以復核的機制。這是我國特有的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進行監督制約的機制。根據《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規定,公安機關對檢察機關不批準逮捕的決定,認為有錯誤時,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意見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極檢察機關提請復核。上級檢察機關應當立即復核,作出是否變更的決定,從而發揮對檢察官不批準逮捕裁量權進行監督制約的作用。此外,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的,應當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公安機關。公安機關認為不起訴決定有錯誤時,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意見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級檢察機關提請復核。上級檢察機關接到公安機關的復核意見書后,應當進行審查,并將復核決定書送交公安機關。如果上級檢察機關認為不起訴決定有錯誤時,有權撤銷不起訴決定,作出起訴決定,交下級檢察機關執行。

3.被害人的自訴機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45條的規定,檢察機關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應當通知被害人。被害人不服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的,可以自收到決定書七日內向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訴,請求提起公訴。上級檢察機關應當進行復查,并將復查結果通知被害人。被害人不服上一級檢察機關維持不起訴決定的,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被害人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二) 我國檢察官自由裁量權制約機制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雖然法律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設立了上述三種制約機制,但是從司法實踐效果看,這些制約機制未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檢察官濫用自由裁量權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筆者認為,我國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制約機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的監督方式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上級檢察官(檢察機關)常常對下級檢察官(檢察機關)行使的自由裁量權進行監督,這對于保證檢察權行使的正確性,及時糾正檢察官的不當決定,防止錯案發生,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從我國的檢察實踐看,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對下級檢察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監督制約,往往是以口頭指示的方式作出的。口頭指示的方式,雖然靈活、簡便,但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利于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進行有效的監督制約,甚至容易導致檢察權的濫用。例如,在實踐中,有的上級機關或上級領導,通過打電話、當面交代、讓人帶話等方式向承辦人發出指示,要求其如何處理某個案件或者某個人。這種監督制約方式的隨意性,不僅不能發揮對檢察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監督制約作用,而且會干擾甚至破壞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正確行使。

2.被害人自訴制約機制不盡合理。我國法律雖然規定,被害人不服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可以徑行向法院起訴,即所謂的公訴案件轉化為自訴案件。但是,這種公訴轉自訴的方式不盡合理,存在以下問題:(1)以自訴制度制約公訴制度,不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有損于國家公訴權的權威性。從訴訟制度發展歷史看,公訴制度代替自訴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即使在保留自訴制度的國家里,自訴的范圍也在不斷縮小,公訴的范圍不斷擴大,因而公訴權獲得了優先的地位,并為當今各國法律所確認。而且在現代各發達國家,也不存在運用自訴權制約公訴權的制度,這表明以自訴制度制約公訴制度不具有合理性。(2)自訴權可能被被害人濫用,從而使法院徒增訟累,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3)被害人難以完成取證、質證、證明等訴訟活動。因為法律規定,被害人的自訴必須達到“有證據證明”,法院才能受理,而在被害人提起自訴前,原不起訴案件的所有證據都掌握在檢察機關手中,被害人很難獲得證據。即使辯護人獲得了有關證據,但由于公訴案件的復雜性,被害人也難以完成法庭審理過程中的質證、證明等訴訟活動。

3.缺乏社會公眾力量的監督制約機制。在我國,對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制約機制主要是公安司法機關之間的制約機制,缺乏社會公眾力量的參與,因而是不完善的,必然影響監督制約的效果。因為根據法律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活動實行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公檢法三機關之間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再加上司法人員的專業一體化趨勢,更增加了司法人員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現實狀況必然導致對檢察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監督制約的弱化,使得社會公眾對我國上述制約機制的不信任甚至喪失信心。這可從我國公民對“焦點訪談”等節目的關注程度、公民申訴不斷增多的現象等得到印證。此外,我國目前由于種種原因,司法腐敗現象還十分嚴重,這也表明缺乏社會公眾力量參與的制約機制是不完善的。

三、完善我國檢察官自由裁量權制約機制的構想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法律規定的關于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制約機制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充分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建立以下制度來健全我國制約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機制。

1.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書面化的指令機制。針對司法實踐中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口頭指令的普遍性,為了防止口頭指令的弊端,發揮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監督制約方式的有效作用,應當改變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口頭監督制約方式,建立書面化的指令制度。指令的書面化,意味著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對下級檢察官的監督制約,只有以書面形式發出指令時,才對承辦案件的檢察官具有拘束力,該檢察官才能遵照執行。如果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的指令不是以書面形式作出的,就不能對下級檢察官產生約束力,承辦案件的檢察官就有權拒絕執行。

應當指出的是,檢察官(或檢察機關)指令的書面化,是就檢察官處理案件的自由裁量權而言的,它并不排除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口頭發出的指令。在我國建立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指令的書面化,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1)有利于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對下級檢察官進行有效的監督制約,保證下級檢察官正確理解和貫徹執行上級的指令,避免由于指令不明所引起的誤解。因為無論是上級檢察官個人的指令,還是檢察委員會的決定,以書面形式表達,較之口頭形式,更容易做到準確無誤,因而更容易對下級檢察官進行指導,防止下級檢察官假借上級的名義辦案,從而可以有效地對下級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監督制約。同時,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指令的書面化,也容易被下級檢察官理解和執行。(2)有助于促使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慎重行使其自由裁量權,減少或避免自由裁量權行使的隨意性。實行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指令的書面化,在客觀上能夠促使上級檢察官在發出指令之前,認真負責地考慮其指令的必要性和正確性,減少對具體案件盲目、不負責任的指令,防止上級檢察官因人情或因受賄而濫用自由裁量權,從而可以起到對自由裁量權進行監督制約的作用。(3)有利于增強下級檢察官的責任心,促使其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因為實行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指令的書面化,必將大大減少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對具體案件發出指令的數量,改變下級檢察官辦案依賴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指令的狀況。這在客觀上必然促使下級檢察官學會獨立自主地分析辦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正確認識和運用其自由裁量權,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總之,建立上級檢察官(或檢察機關)書面化的指令機制,可以有效地對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監督制約,保證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正確行使。

2.法院的審查制約機制。在現代刑事訴訟中,重視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是保障人權的重要發展趨勢。但是,如何保護被害人的權利,則是各國刑事訴訟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我國,為了防止檢察官濫用自由裁量權,更好地保護被害人的權利,設立了公訴轉自訴制度。但是,該制度卻存在許多問題,有必要對其進行完善。為此,有學者建議,應當借鑒德國的強制起訴制度或日本的準起訴制度。【13】但筆者認為,雖然德國和日本的上述制度有其合理之處,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弊端。德國的強制起訴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一方面該制度不符合“法官中立”的要求,也破壞了審判機關“不告不理”的原則;另一方面強制檢察機關違背自己的意志提起公訴,難以達到追究犯罪、保護被害人權利的目的。日本的準起訴制度的主要弊端為:一是將公訴權交由律師來行使,違背了公訴權的職權原則,即違背了追究犯罪的公訴權只能由代表國家和公共利益的專門機關行使的原則;二是由于律師缺乏獨立性,將公訴權交由律師行使,難免出現法官將其意見強加于律師或者律師為了獲得案源而迎合法官的現象,從而導致庭審流于形式,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因此,我們不應當借鑒德國和日本的制度,而應當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公訴轉自訴制度進行改革。筆者的具體設想是將其改革為法院審查機制,即法院對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進行審查制約的機制。也就是說,當被害人對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不服時,有權申請法院予以審查,法院應當對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是否正確進行審查。通過對案卷和有關材料的審查,如果法院認為被不起訴人的行為構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建議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如果建議不被檢察機關所接受,可以要求其上級檢察機關督促執行。通過這種改革,既可以克服公訴轉自訴制度的弊端,也可以起到制約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作用。

3.檢察監督委員會的制約機制。針對我國缺乏民眾參與制約檢察機關自由裁量權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借鑒英國cpsi和日本檢察審查會的做法,在我國成立檢察監督委員會,建立檢察監督委員會的制約機制。其具體設想是:在各級檢察機關所在地區,從社會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等機構中,選舉出9-15人組成檢察監督委員會,該委員會的成員必須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并精通刑事法律且在當地具有較高的威望。該委員會的任務是負責審查當地檢察機關作出的各項決定是否正確。如果案件的有關人員對檢察機關的決定不服,均可以向該委員會申請審查。如果該委員會認為檢察機關的決定不正確的,則制作建議檢察機關糾正決定的決議書,送交申請人、作出決定的檢察機關及其上級檢察機關,同時向社會公布,以促使檢察機關接受檢察監督委員會的意見,從而實現以社會公眾力量來監督制約檢察官自由裁量權的目的。

在我國建立檢察監督委員會的制約機制主要有以下好處:(1)有利于減少當事人的申訴,增強社會公眾對司法的信任感。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司法機關之間具有特殊的利害關系,使得當事人乃至社會公眾對司法機關之間的監督措施缺乏信任,導致當事人不服案件處理決定時,到處申訴、越級申訴等現象。建立檢察監督委員會后,由于該委員會是由社會上有威望的人士組成,是中立的組織。所以該委員會的審查決議具有客觀公正性和較高的權威性,能夠被當事人和社會所接受,從而客觀上可以起到減少當事人申訴,增強社會公眾對司法信任的作用。(2)有利于引導社會公眾關注司法活動,增強司法活動的透明度。目前的司法改革,雖然制定了一些司法公開的措施,但與社會公眾的期望相比,司法活動的透明度仍顯不夠,需要進一步增強。建立檢察監督委員會后,由于該委員會本身是由社會民眾組成的,再加上該委員會的決議要向社會公開,必然會引導社會公眾關注司法活動,從而增強司法活動的透明度。(3)有利于加強對檢察機關自由裁量權的監督力度。雖然我國法律規定,任何公民都有權對檢察機關進行監督,但由于我國目前缺乏對檢察機關進行監督的專門民間組織,致使公民的監督處于分散狀態,再加上一般公民的法律素質較低,難以形成有分量的監督意見,因而難以起到應有的監督作用。而建立檢察監督委員會,則可集中一批精通法律的權威人士,提出有分量的監督意見,從而可以提高對檢察機關自由裁量權的監督力度。

 

 注釋:

【1】轉引自左衛民、周長軍:《刑事訴訟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2】【10】參見[法]卡斯東•斯特法尼等:《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下),羅結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505頁,第502頁。

【3】參見《法國刑事訴訟法典》,余叔通、謝朝華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9頁。

【4】參見王以真主編:《外國刑事訴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173頁。

【5】有些州通過預審確定此案應否送交大陪團處理,被告人應否受大陪團詢問。

【6】轉引自林達編著:《世紀審判》,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頁。

【7】參見《德國刑事訴訟法典》,李昌珂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頁。

【8】被害人可以通過自訴途徑追究的犯罪行為,檢察機關經過法院同意而作出不起訴的案件以及因政治原因、引渡、驅逐出境等不起訴的案件,依據《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72條第2款之規定,是不準許被害人申請法院裁定的。因而被害人申請法院裁定的案件范圍是極其有限的。

【9】參見[英]李約翰•丁•愛德華茲:《英國總檢察長》,王耀玲等譯,中國檢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538-540頁。 

【11】2002年4月筆者參觀了該機構,聽取了該機構負責人關于該機構的詳細介紹。 

第4篇

被告人:陳光明,男,36歲,甘肅省靜寧縣人,原系吉林省梨樹縣公安局預審員,1993年7月16日被逮捕。

被告人陳光明1993年3月29日至6月26日在辦理張春來案期間,接受他人及案犯家屬的請托,對張春來的年齡進行了涂改,把1973年生改為1976年生,即由年滿18歲改成不滿18歲;在制作起訴意見書時,又把“張春來用菜刀威逼”情節中的“用菜刀”三字予以隱瞞。此間,陳光明先后兩次收受案犯家屬的賄賂人民幣4000元以及酒、水果等物品。案發后贓款已被收繳。

「審判

吉林省梨樹縣人民法院經公開審理認為,被告人陳光明身為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徇私舞弊,對明知罪行嚴重的人故意從輕追訴,從中收受賄賂,其行為擾亂了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已構成徇私舞弊罪,應予懲處。該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第六十七條、第六十條的規定,于1993年10月25日判決如下:一、被告人陳光明犯徇私舞弊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二、沒收贓款4000元,上繳國庫。

判決后,被告人陳光明服判,沒有提出上訴。

「評析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對被告人陳光明的行為應定何罪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應定受賄罪。因為陳光明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其行為完全符合受賄罪的特征。第二種意見認為應定徇私舞弊罪。因為陳光明身為公安局的預審員,是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徇私舞弊,明知案犯是有嚴重罪行的人而故意涂改其年齡,隱瞞案情,從輕追訴,其行為完全符合徇私舞弊罪的構成要件。第三種意見認為應定受賄和徇私舞弊兩個罪。因為陳光明的行為既符合受賄罪的特征,又符合徇私舞弊罪的特征,應當兩罪并罰。

我們認為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對被告人陳光明的行為,究竟應定受賄罪還是應定徇私舞弊罪,這涉及刑法理論上的法條競合問題。所謂法條競合(又稱法規競合),是指一個犯罪行為,因為法律的錯雜規定,以致有數個法條可以同時適用,但只能適用其中的一個法條,而排斥其他法條的適用,成立單純一罪的情況。法條競合的本質特征,是數個法條規定的犯罪構成之間有重合交叉的關系,在法條適用上應當選擇其中與犯罪行為最相符合的一個條文加以適用。就本案而言,涉及受賄罪與徇私舞弊罪兩個法律條文,而這兩個法律條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存在著重合交叉的關系:受賄罪的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它包含了徇私舞弊罪的主體司法工作人員;受賄罪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它包含了徇私舞弊罪的客體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受賄罪中的收受他人賄賂而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與徇私舞弊罪中的為謀取金錢利益而舞弊的行為也有著交叉重疊關系。在這兩個法律條文相競合的情況下,應當選擇其中與犯罪行為最相當的法條加以適用,而排斥其他法條。根據本案的具體情況,被告人陳光明的行為不是一般的受賄,而是貪贓枉法,定徇私舞弊罪最為合適。

梨樹縣人民法院以徇私舞弊罪判處陳光明刑罰是適當的。

第5篇

(2001)一中法委賠字第5號

賠償請求人曹建東,男,1970年12月20日出生,漢族,河南省固始縣人,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八角派出所民警。住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宿舍。

被請求賠償義務機關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

法定代表人劉瑞華,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復議機關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

法定代表人葉上詩,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檢察長。

賠償請求人曹建東于2001年7月5日以錯誤逮捕為由,向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申請國家賠償,請求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給付其被錯誤逮捕269天的賠償金、為其恢復名譽并賠償經濟損失。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于2001年8月27日作出京石檢確字(2001)第1號刑事確認,對曹建東的賠償請求不予確認。2001年9月3日,曹建東向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提出復議申請。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于2001年9月12日作出京檢一分確復決字(2001)第1號刑事確認復查決定,駁回曹建東的申請,維持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京石檢確字(2001)第1號刑事確認。2001年9月16日,曹建東以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對其錯誤逮捕為由,向我院申請國家賠償,要求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1、賠償其被違法羈押269天的賠償金;2、返還被扣押的尋呼機并恢復原狀;3、賠償因被逮捕而輟學在此之前已交納的學費1480元;4、賠償律師費5000元;5、賠償精神損失費10萬元;6、為其消除影響、賠禮道歉、恢復名譽。經審查,曹建東的賠償申請符合法律規定的立案條件,本院于2001年9月24日對此案正式立案審查,現已審理終結。

賠償委員會經審理查明;曹建東因涉嫌徇私枉法于1999年6月9日被羈押,同年6月10日被刑事拘留,6月24日被逮捕。1999年11月10日,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以曹建東涉嫌徇私枉法向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1999年12月16日,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向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提出撤回對曹建東起訴的意見。同日,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作出(1999)石刑初字第311號刑事裁定,準許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2000年3月3日,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作出京石檢不訴字(2000)第2號不起訴決定,以曹建東徇私枉法一案,現有證據尚欠充分,經過補充偵查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為由,決定對曹建東不起訴。同日,曹建東被釋放。2001年7月5日,曹建東向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提出國家賠償申請。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于2001年8月27日作出京石檢確字(2001)第1號刑事確認,以在對曹建東批準逮捕時,有證據證明曹建東有涉嫌徇私枉法的犯罪事實存在,不屬錯誤逮捕為由,對曹建東的賠償請求不予確認。2001年9月3日,曹建東向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提出復議申請。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于2001年9月12日作出京檢一分確復決字(2001)第1號刑事確認復查決定,以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京石檢確字(2001)第1號刑事確認辦案程序合法,對曹建東的賠償請求不予確認的決定并無不當為由,駁回曹建東的申請,維持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京石檢確字(2001)第1號刑事確認。

上述事實有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刑事拘留證、逮捕證;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起訴書、撤回起訴意見書、不起訴決定書、刑事確認書;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刑事確認復查決定書在案佐證。

賠償委員會認為,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對無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國家應承擔賠償責任。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程序的暫行規定》,不起訴決定書屬經依法確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十六條規定情形的法律文書。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向曹建東宣布的不起訴決定書,已是對違法侵權行為進行法定確認,曹建東申請國家賠償無需再行確認程序。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將賠償請求人曹建東無罪逮捕并羈押269天的行為,顯系在行使職權時侵犯了曹建東的人身自由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應對賠償請求人曹建東予以國家賠償,并應為曹建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關于賠償方式及計算標準的規定,賠償義務機關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應支付賠償請求人曹建東269天的2000年度全國職工的日平均工資(國家統計局宣布的2000年度全國在崗職工日平均工資為人民幣37.33元),共計人民幣10041.77元。因無相應證據證實曹建東在被采取強制措施時,其尋呼機被扣押,故賠償請求人曹建東要求賠償義務機關賠償尋呼機并恢復原狀的請求,本院賠償委員會不予支持。賠償請求人曹建東要求賠償的學費、律師費及精神損失費因不屬于賠償法規定的賠償范圍,故以上請求無法律依據,本院賠償委員會亦不予支持。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二條、第十五條第(二)項、第十九條第三款、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二十六條、第三十條之規定,決定如下:

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于本決定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賠償曹建東被錯誤逮捕并無罪羈押269天的賠償金人民幣10041.77元(以每日37.33元為標準)。

二、對賠償請求人曹建東要求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賠償學費、律師費、精神損失費及要求返還尋呼機的請求不予賠償。

本決定為發生法律效力的決定。

審判長

第6篇

一直以來我國對交通事故中無名氏死亡的賠償問題均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都沒有提到,對于無名氏的賠償標準、主體如何確定均存在爭議,直到2006年5月1日起實施的《廣東道路交通安全條例》才明確無名氏的賠償標準按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賠償,死亡賠償金交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代為保存,但如果肇事方不賠的情況下,誰來代替無名氏主張權利呢?還是沒有明確規定。而全國各地已出現了多起民政局替無名氏維權的案件,各地法院的不同處理方式,引起了法律界及社會的高度關注。鑒于此,筆者對無名氏的主體資格、賠償款的標準、返還問題,以及具體操作程序等問題作出系列探討,以期對實踐操作提出指導意義。

關鍵詞:無名氏 民政局 起訴主體資格 賠償

案情簡介:

2008年7月19日21時許,蔡某駕駛粵一轎車沿順德區龍江鎮東華路行駛至順德龍江鎮東華路中毅超市對開路段時,與由無名氏駕駛的一輛二輪摩托車發生碰撞,造成兩車不同程度損壞,無名氏受傷送院搶救無效于2008年7月22日死亡。事后,順德分局交通警察大隊在當地日報刊登了認尸啟事,但至今仍未出現其近親屬。2008年8月13日,交通事故責任中認定,蔡某承擔此事故的全部責任,無名氏在此事故中無責任。按照法律規定,交通事故的處理應在交警的主持下由事故的雙方協商處理,可這起事故的受害人已經身亡,也沒有受害人的近親屬出現,這就意味這這起交通事故只有肇事者一方存在,事故處理陷入了僵局。同時,蔡某也處于尷尬的境地:他到交警部門詢問賠償款的事情,交警部門表示如果蔡某真的要賠的話,只能按城鎮標準賠償,但目前他們的部門還沒成立救助基金,所以該賠償款即使蔡某給了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建議蔡某暫不用支付;但如果不支付,到時追究其交通肇事罪時, 難以被判處緩刑;另一方面,蔡某購買保險所在的保險公司也明確表示,如果蔡某把錢先付了,他們也不會進行理賠,理由在于死者的身份得不到確認。如果蔡某真的不給錢,那么誰來為無名氏主張權利呢?民政局可否代替無名氏作為原告起訴呢?

處理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在沒有找到無名氏親屬的前提下,蔡某不用賠償,民政局不能作為原告代替無名氏起訴。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據此,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人死亡的,賠償權利人是依法由死亡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另《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以,作為原告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等。因而民政局或屬下的救助站不是無名氏的近親屬,其無權代表無名氏起訴。

第二種意見認為:民政局有權代替無名氏起訴。雖然《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作為原告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但當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沒有成立或侵權人不愿意賠償的情況下,民政部門理當成為賠償款的保管單位。從維護無名氏這樣的弱勢群體的生命健康權利出發,從民法規定的公平原則出發,從國家和社會管理出發,民政局可以成為案件中的訴訟主體。

意見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下面從多個方面來作探討:

1、類同案例的處理:自2004年全國第一例民政局為無名氏維權案發生后,全國各地陸續出現了類似上述情況的案件,主要是在交通事故當中,死亡者都為無名氏,交警無法確認其身份,同時無法聯系到其近親屬。為維護無名氏家屬的權益,打破案件的僵局,民政局以下屬單位救助站或者自己的名義替無名氏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肇事者或者保險公司等相關責任方承擔賠償的責任。不同地區的法院對這些案件的處理方法都不同,如:

2006年4月,高淳縣法院對境內兩名流浪漢因車禍身亡的案件,因主體不適格,駁回民政局起訴;

2005年臨湘法院以判決形式承認了民政局的訴訟主體資格,被告被判向原告支付賠償款共15.46萬余元;

2006年6月在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一司機將一流浪漢當場撞死,民政局下屬的救助站提起訴訟,2006年11月,宜昌伍家崗區法院通過調解,使肇事司機和車主同意賠償被撞死流浪漢死亡賠償金6.2萬元……

法院對民政局在交通事故中替無名氏起訴的做法,有支持與不支持,民政局是否有主體資格?

2、民政局的起訴主體適格。

從上述發生的類似案件的判決情況來看,法院對民政局替無名氏維權的做法是逐漸支持的,分析如下:

其一,從民政局的職責與性質來看,其是社會流浪群體的直接管理和救助機關,而無名氏大部分是流浪者,民政局替無名氏維權,既有職責也有職權。民政部門并不僅僅為了個體利益,更多的是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站出來,為被撞身亡的無名氏向肇事者索賠,是比較合適的,也是其救助貧弱群體的職責體現。

其二,從法律規定的角度來看,我國《民法通則》關于監護的規定也能提供證明。根據民法通則16條的規定,對沒有合適的自然人擔任監護人的被監護人,民政部門一般為監護人。其次,《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原告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等。對于直接利害關系的理解,一般認為是存在實體上的權利與義務。顯然,法律在制定之初,是沒有考慮到死者為無名氏的特殊情況。但如果對直接利害關系作廣義一些的理解,我們就可以看出,負有直接管理責任的社會機構對被管理人員的事宜應當也有直接利害關系。

其三、從法理的角度來看,法院以民政局與無名氏沒有直接厲害關系駁回起訴,這不符合法律一貫堅持和追求的公平原則。從深層次看,法院的判決顯然有些僵化司法的味道,即除了法律的明文規定外,沒有能力也不敢到法律背后尋找它的精神和宗旨所在。其實,民法的最大特點是公正公平地調整社會關系。在民事司法領域,司法者除了依據明文規定審理案件之外,如按照明文規定判決顯失公平、與法律追求的公平正義精神相違背的情況,則完全可以依照公平原則處理案件。

其四,從肇事者的角度而言,發生交通事故后如果其要負全部或主要責任,無論其撞倒的是無名氏或有名氏,均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賠償款一定要賠,如果構成交通肇事罪還要承擔刑事責任。在審判實踐中,因交通肇事罪一般是過失犯罪,往往肇事者的認罪態度好,并且對死者愿意做出合理的賠償,法官都會對肇事者做出刑事責任輕判。所以,民政局的起訴資格確定,對于肇事者來說,也是自身利益的一種維護。

其五,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也存在著管理成本和救助支出的問題。大多數流浪人員在疾病和年老的時候,勢必需要國家承擔責任。規定國家對于無名氏予以一定形式的賠償,以此作為救助資金的來源是合理和必要的。

縱上所述,民政局可以成為無名氏的訴訟主體。

2、賠償的標準。

在公安局尚不能明確無名氏是農村身份還是城鎮居民的情況下,是根據城鎮居民還是農村的標準進行賠償呢?根據《廣東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第五十二條:交通事故死亡人員身份無法確認的,其死亡賠償金按照事故發生地的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二十年。可見我省對無名氏的人身損害賠償標準,是按城鎮居民計算。

3、賠償款的保管和處理問題。

民政局如果能夠替無名氏作為交通事故中起訴主體,要求責任者進行賠償,那么得到的賠償款該如何進行處理?根據《廣東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第五十二條:“……其死亡賠償金,交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代為保存。”另根據公安部《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第七十四條規定,交通事故死亡人員身份無法確認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其所得賠償費交付有關部門保存。根據以上的規定,賠償金交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代為保存,但目前很多地方還沒有成立當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的情況下,民政部門應該成為賠償款的保管單位。作為民政部門收到賠償款后,首先應當履行公告程序,以期能夠尋找到死者親屬或者權利的繼承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如果無法找到,民政部門扣除必要的費用后交國家所有,歸屬于專門的救濟基金,納入救助基金統一使用和管理,用于社會流浪、乞討人群的救助。如這期間權利人出現,其負有返還的義務。至于公告至上繳國庫的期限,筆者認為應該適用民事訴訟法有關下落不明4年而宣告死亡的時間比較合理,因為死者家屬在4年內不見了親人,應該會進行尋找或公告,如果4年都不尋找的話,難以再查找。當然,有關部門在火化無名氏時要保留起骨灰,可以日后與其親屬進行親屬鑒定。 操作建議:

綜合以上的探討,針對前文所舉的案件,筆者提出以下操作建議:

首先,公安機關對已偵結的“無名氏”人身損害案件,應先向肇事者及其投保的保險公司發出賠付通知書,要求其將賠償款付給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的帳戶,如果還沒有成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的,則將賠償款付給事故發生地民政部門;如果肇事者及其投保的保險公司均不愿意賠償,則公安機關在向檢察機關提出起訴意見書時,應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的建議,并隨案移送檢察機關,由檢察機關向民政局提出以其作為無名氏的訴訟主體參加訴訟,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直接起訴肇事,同時將保險公司列為共同被告。

結束語:

第7篇

論文關鍵詞 刑法 立功 認定

立功制度,是我國一項重大刑罰制度,是一貫關于“懲罰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的重要體現。在司法實踐中,不僅可以分化犯罪分子的同盟壁壘,及時有效打擊犯罪,也可以節約司法資源,約束、減少犯罪。隨著社會的發展,立功的情形層出不窮,立功制度不斷被人研究,分析其特征、存在的問題。為了便于司法實踐,本文將從立功制度的特征、形式和規范化等角度進一步闡述。

一般認為,我國刑法中的立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立功包括屬于刑罰裁量制度的立功和屬于刑罰執行制度的立功,狹義的立功制度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本文亦僅以狹義的立功作為研究對象。

一、立功的特征及效應

(一)立功制度特征

1.主體與時間的特殊性。主體性上體現為犯罪分子,時間上限制在到案后,判決生效前。立功的主體必須是實施了危害社會行為并已構成犯罪的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犯罪分子”。對立功的時間要求,現行司法解釋明確規定的犯罪分子“到案后”的時間限制。什么是“到案后”?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在立案后第一次接受司法機關訊問或被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計算。如果犯罪嫌疑人向所在單位、城鄉基層組織或者其他有關負責人投案、或者委托他人代為投案、或者先以信電投案的,也應視為到案。因此,在到案前的立功,甚至是犯罪前的立功表現,都不能認定為刑罰意義上的立功。

2.立功的功利性和刑法謙抑性的契合

功利性是立功制度的基本價值,這是由其立法目的決定的。立功制度犧牲了個別被害人的利益以使國家更好地打擊犯罪、預防犯罪,實現更多人的利益,這是立功的功利所在。同時,刑法的一大基本價值就是謙抑。立功也體現了刑法的這個基本價值:力求用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來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抗制犯罪。

3.認定立功的主體特殊性。確定立功的主體是公檢法三家均有資格認定,還是各有分工?如果各有立功認定資格,必然可能導致立功的混亂。那么,法院作為認定犯罪,做出最后處罰的機關,是否由法院來作為立功的唯一主體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合議庭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被告人可能有自首、立功等法定量刑情節,而起訴和移送的證據材料中沒有這方面的證據材料的,應當建議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從此看出,在立功方面,也是體現了公檢法三家互相配合、制約的關系。因此,確認立功應該是公安機關協助做好第一手資料,檢察機關根據材料審查提出意見,由審判機關通過細致審查做最終確認的三機關相互協作,相互配合。

4.檢舉、立功的對象是犯罪行為。什么是“犯罪行為”?如果未達到法定責任年齡或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不構成犯罪,那么他們的行為是否是犯罪行為呢?這個在目前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同做法。筆者認為在確定犯罪行為是否是犯罪行為的評判標準,不應該是根據犯罪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的缺陷而否認了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除非是明確知道是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否則基于司法機關的通緝令、或常人認為是犯罪行為即可。比如根據通緝,抓獲犯罪嫌疑人是作案時是限制責任能力或者無責任能力人。基于通緝的公信力,給予立功肯定符合立功本意。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在到案后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前的期間內,檢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提供偵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線索,經查證屬實的,或阻止他人犯罪活動,或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以及具有其他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的,依法作為從寬處罰情節的行為。

(二)立功制度的法律效應

1.立功的預防犯罪的效應。刑罰具有目的說,在理論上存在不同觀點,但是刑罰具有一般預防功能和特殊預防功能,這個是一致的看法。而立功制度無疑也是體現了這一目的。一般預防功能,就是通過對犯罪分子的懲戒,預防其他人員犯罪。立功的一般預防功能,就表現在想犯罪的人,都有害怕被抓住,受到刑事懲罰的心里。

特殊預防功能,就是通過對犯罪分子的懲罰,一方面一定時間內限制其人身自由,限制了再犯的可能性,一方面使其得到改正從善的可能,今后不再犯罪。立功制度,對于犯罪人本身而言,立功從寬處罰,對于犯罪人的心理具有很強的感化作用和教育作用,可以防止其重新犯罪。同時迫于立功的一般預防功能,也會促進其不再犯罪。

2.立功制度的經濟效應。立功制度能夠減少刑罰成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犯罪分子本身來說,其通過立功表現,獲得從輕甚至減輕處罰的機會,刑罰減輕后,國家為之所要承擔的用于改造、教育的成本就要減少。二是由于立功的預防功能,可以減少犯罪,一定程度上也是減少了國家的預防犯罪成本。

3.立功制度的司法效應。立功制度有利于及時偵破犯罪從而促進司法經濟性。根據社會學原理,社會是由不同階層和角色的人組成的。不同信息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角色的人群中流傳,這就決定了社會信息的傳遞具有專業性、層次性、局限性。犯罪信息一般都在犯罪分子之間傳遞,而一般不會在社會其他階層中流傳。所以,調動、鼓勵犯罪分子揭發其他犯罪行為,有利于瓦解罪犯的內部組織和聯系,有利于犯罪的及時偵破。

4.立功制度的贖罪效應。針對犯罪分子來說,立功制度給了他們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給了他們一個與過去進行切割的機會。在瓦解犯罪分子內部的同時,割裂了犯罪分子內部穩固的關系,促進犯罪人員向善。

二、立功的審查與認定

(一)立功的審查內容

1.審查立功的時間。根據上述立功制度的時間限制,立功應該在“到案后”,雖然司法解釋與刑法規定看起來不一致,但是法院的解釋具有法律效力,在沒有得到廢止的情況下,應該將時間限制在“到案后”。

2.審查立功的線索來源。立功線索可能是犯罪分子犯罪前掌握,也可能是在犯罪后,自身或者親朋好友積極尋找發現,或者是在羈押期間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也可能是犯罪分子為了立功,出錢讓人犯罪或者引誘他人犯罪。比如:用金錢向他人收買線索,再向國家機關反映;同監室人員出于信任、同情、或者被迫提供其自身未交代的犯罪事實、或者其掌握的其他人的犯罪線索。被告人親屬或辯護律師將自己知曉或者賄買的犯罪線索通過監管人員、律師會見等途徑傳遞給在押被告人,然后由被告人檢舉揭發;司法工作人員將職務行為中了解或者掌握的其他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線索提供給被告人,由被告人檢舉揭發;被告人親屬將自己了解或者賄買的他人犯罪線索向司法機關檢舉揭發;被告人親屬為了讓被告人立功,制造新的犯罪,然后由被告人檢舉揭發;被告人犯罪前利用工作之便獲得他人犯罪線索,犯罪后向司法機關檢舉揭發。這幾種特殊來源的立功線索,經查證屬實或者據此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的,能否認定為立功,司法實踐中認識和做法不統一,有的法院認定被告人有立功表現,有的則不予認定。

3.審查立功的“量與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的《意見》中亦指明,審查是否構成立功,不僅要審查辦案機關的說明材料,還要審查有關事實和證據以及與案件定性處罰相關的法律文書,如立案決定書、逮捕決定書、偵查終結報告、起訴意見書、起訴書或者判決書等。在司法實踐中,如果一個立功材料具備了辦案機關的說明材料和被檢舉人、被抓捕人的相關法律文書、相關證人證言、被檢舉人、被抓捕人的供述,那么就可以認定立功成立。

(二)立功的認定

1.通過違法、犯罪而獲取的犯罪線索不應認定為立功。筆者認為,違法者不得從自己的違法行為中獲利。這是一個基本的法律原則。因此,對于引誘他人犯罪,或者自身職務關系掌握的犯罪線索,都不能成立立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2009年3月份聯合《關于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認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節若干問題的意見》亦明確了以下集中情形不能認定立功:(1)本人通過非法手段或者非法途徑獲取的;(2)本人因原擔任的查禁犯罪等職務獲取的;(3)他人違反監管規定向犯罪分子提供的;(4)負有查禁犯罪活動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其他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提供的。

那么對于向人購買線索,或者同監室人員出于相信、同情等因素,自愿告訴其未供述犯罪,有意或者無意地幫助他人立功的等情況是否屬于立功呢?兩高的意見中沒有明確,也不屬于通過違法、犯罪而獲取的犯罪線索。筆者認為,法院對立功的認定,是一種法律評價,而這種評價具有社會導向作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影響到公安、檢察的偵查部門在辦案過程中的偵查思維。其次是影響到犯罪分子的效仿。一個快捷的、有效的方法,肯定是大多數人首選方法。因此,在做這種法律認定的時候,可以從刑法的最基本的價值出發來判斷。在前面已經說到了刑法的謙抑性,還有個價值就是公正性。不少人也從刑法的公正來否定立功制度,認為這個是損害被害人的利益的制度。殊不知,立功,從被檢舉人、被檢舉案件來說,何嘗不是一件益事?有效及時地打擊了犯罪,這個正是眾人都期待的愿望。認定立功,并不代表著必須對犯罪分子要明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認定立功與適用立功,是兩個層次的事情。有益于社會的、有益于打擊犯罪,實現社會公正的,應該給予法律上的肯定。但量刑的時候,可以結合其犯罪的輕重、立功的大小來從減輕處罰,少從減輕適用。

第8篇

賠償請求人:張宏生,男,1946年4月6日出生,漢族,原開封市紅旗縫紉機零件廠廠長,住開封市鐵路北沿街146號。

被請求賠償義務機關:河南開封市南關區人民檢察院。

法定代表人:郭福慶,檢察長。

復議機關:開封市人民檢察院。

法定代表人:戴松軍,檢察長。

張宏生原系開封市南關區新門關辦事處紅旗縫紉機零件廠的廠長。自1991年以來,該廠一直沒有從事生產,也沒經工商管理部門年檢。1994年8月31日,張宏生將房屋拆遷安置部門支付給該廠的房屋拆遷補償費46313.12元轉入開封市黃河有色金屬加工廠的帳上,后經紅旗縫紉機零件廠的會計霍秀梅收回24000元,黃河有色金屬加工廠的趙新春個人使用22000元。1995年1月25日,張宏生從本廠的拆遷補償費中取款8000元出外跑業務,后在檢察機關審查其經濟問題時,因對不住帳,即謊稱其與河南省汝州市工商聯經濟貿易公司聯辦煤臺貨位生意用去,并提供一收款收據8000元沖帳。經落實,張宏生的供述不真實。并且其提供的收據上的印章也系偽造。1996年5月24日,張宏生承認自己在8000元去向的交待中說了謊。實際是自己跑業務用了一部分,家庭生活花費用了一部分。張宏生還供述1994年7、8月間,自己從鄭州鐵路局建材公司處收回的租賃費1000元未交廠里;1994年11月、12月采取造假工資表的手段將本廠的公款1100元取走未還。同時表示愿意積極退贓,爭取寬大處理。1996年5月25日南關區檢察院對張宏生予以刑事拘留,同年5月31日又將其逮捕。執行逮捕后,張宏生分別于1996年7月10日和9月3日退贓款10000元。南關檢察院又從紅旗縫紉機零件廠會計霍秀梅處追回5238.53元,從黃河有色金屬加工廠趙新春處追回22500元。三項款共計37738.53元,分別退還給紅旗縫紉機零件廠的主管機關新門關辦事處。

1996年12月2日,南關區檢察院因張宏生犯貪污罪的證據不足,隨作出汴南檢反貪撤字(1996)第27號撤銷案件決定,決定撤銷此案。在此之前張宏生已于1996年9月27日被釋放回家。張宏生被羈押126天。

張宏生貪污一案決定撤銷后,張宏生于1997年6月提出申訴。經南關區檢察院復查認為:張宏生貪污一案原處理雖沒以犯罪認定,但所退贓款予以追交。張宏生的業務活動情況雖有證人證言,但沒有書證,沒法具體認定。因此,只建議新門關辦事處將結案時多收的400元退給張宏生,將拆遷費中對該廠從業人員的1260元補償費退給該廠,其他款項未作重新確認和變更處理。張宏生認為,該案被撤銷后,南關區檢察院理所應當的歸還我廠及我本人的資金,然而檢察院非但沒有把款退還給我廠及我本人,反而讓新門關辦事處把款全部領走。因此,特向南關區檢察院提出國家賠償,要求:①南關區檢察院應歸還違法收繳我廠資金27738元;②南關區檢察院應退還收繳我本人所謂10000元“贓款”;③南關區檢察院應賠償我被羈押期間的經濟損失;南關區檢察院認為張宏生在檢察院辦案階段故意作虛偽供述,其被羈押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同時還認為從霍秀梅及黃河有色金屬加工廠追回的27738.53元系紅旗縫紉機零件廠的公款,張宏生本人對此款要求無理。張宏生退出的10000元也系紅旗縫紉機零件廠的公款,不應返還。據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一項的規定,于1998年12月9日作出汴南檢不賠字(1998)第2號刑事賠償決定,決定駁回賠償請求人張宏生的賠償請求。張宏生不服決定,向開封市人民檢察院申請復議。開封市人民檢察院經復議也認為張宏生在檢察機關辦案階段故意作了虛偽供述,因而維持了南關區檢察院不予刑事賠償的決定。為此,張宏生又以同樣理由向開封市中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南關區檢察院按原請求事項予以國家賠償。

「審判

開封市中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經審理認為:一、根據南關區檢察院的汴南檢反貪立字(1996)第11號立案決定書和汴南檢反貪撤字(1996)第27號撤銷案件決定書,該案的主體是張宏生個人,不是南關區新門關辦事處紅旗縫紉機零件廠。因此,要求國家賠償的主體也只能是張宏生本人,請求賠償的客體也只能是與張宏生個人有關的具體事項,不能把個人(自然人)與法人,個人權益與法人權益混為一團。故張宏生本人要求南關區檢察院歸還紅旗縫紉機零件廠的拆遷補償費27738元,不予支持。二、根據南關區檢察院控申字(1997)第2號復查決定書所述:張宏生侵吞房屋拆遷補償費8000元,結案時認定侵吞7600元;張宏生將1000元房屋租金據為己有;張宏生采用編造假工資單侵天公款1000元,雖沒有以犯罪認定,但其所交款予以追交。認為張宏生的業務活動情況雖有證人證言,但沒有書證沒法具體認定,只建議辦事處將結案時多收的400元退給張宏生,下余9600元仍以公款認定。因此,張宏生要求退還其在押期間所交的10000元也不能支持。三、根據南關區檢察院作出的汴南檢反貪撤字(1996)第27號撤銷案件決定,因證據不足,決定撤銷此案的確認和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第一、二項的規定,南關區檢察院應依法賠償張宏生被違法羈押期間的經濟損失,據此,開封市中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決定如下:

一、撤銷開封市南關區人民檢察院1998年12月9日作出的汴南檢不賠字(1998)2號不予刑事賠償決定和開封市人民檢察院1999年2月18日作出的汴檢賠復字(1999)06號刑事復議決定。

二、開封市南關區人民檢察院于收到本決定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張宏生人民幣3710.70元。

三、駁回張宏生的其他請求。

本決定為發生法律效力的決定。

「評析

本案是一起人民檢察機關在行使檢察權時,因沒有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實,錯誤地將張宏生拘留、逮捕,侵犯公民人身權而引發的國家刑事賠償案件。本案審理過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問題:

一、國家賠償案件前置條件的認定問題。

本案的前置條件有兩個,其一是南關區檢察院于1996年12月2日作出的汴南檢反貪撤字(1996)第27號撤銷案件決定書。該決定書確認了張宏生犯有貪污罪的證據不足,所以撤銷了該案,符合國家賠償第十五條規定的條件,即①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②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南關區檢察院在沒有證據證明張宏生有犯罪事實的情況下就草率作出逮捕決定,最后還得予以釋放,這足以證明南關區檢察院的逮捕決定是錯誤的。其二是南關區檢察院于1997年12月22日作出的汴南檢控申字(1997)第2號復查決定書。該決定對南關區檢察院在1996年7月10日和9月3日收交張宏生退贓款10000元的處理又作出了部分變更確認。該決定確認收交張宏生贓款7600元,退回多收的400元。這是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依法立案、認定是否賠償的前置條件。

二、本案的賠償范圍是否應包括紅旗縫紉零件廠的27738.53元資金問題。

賠償請求人張宏生的賠償請求第一項就是要求南關區檢察院歸還違法收繳該廠資金27738.53元。從本案的整個情況看,紅旗縫紉機零件廠自1991年以來,廠房被拆遷,一直沒有生產。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也一直沒經工商管理部門年檢,實際上紅旗縫紉機零件廠已名存實亡。那么,張宏生這個法人代表代表誰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張宏生無權以法人代表資格向南關區檢察院追要該廠的資金。

再者,本案是一個以查處貪污犯罪,追究犯罪主體刑事責任的執法行為,犯罪的主體是張宏生本人,不涉及紅旗縫紉機零件廠,本案處理的正確與否,只有張宏生本人進行辯解、主張自己的權利,可以就案件的實體問題提出申訴或申請國家賠償,不能以紅旗縫紉機零件廠的法人資格在本案中行使職權。即使是紅旗縫紉零件廠還存在,張宏生還有資格行使法人代表的權利,那么也只能以紅旗縫紉機零件廠的名義另行向南關區檢察院提出,兩者不能相互摻攪。

三、本案能否適用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一項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宁县| 池州市| 都安| 阜新市| 和硕县| 兴安县| 嘉义县| 嵊州市| 鱼台县| 门源| 娄烦县| 额尔古纳市| 新建县| 兴化市| 明水县| 新密市| 桐梓县| 肥乡县| 历史| 延长县| 陇川县| 桂东县| 古田县| 准格尔旗| 库伦旗| 鄯善县| 尼勒克县| 旬邑县| 邵阳市| 凤阳县| 本溪| 甘孜县| 昌邑市| 五寨县| 左贡县| 连城县| 凉山| 兴宁市| 上高县| 乌鲁木齐市|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