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4 03:42: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操作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I.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 )Para. 1 A Charlie’s childhood
( )Para. 2 B His achievements
( )Para. 3 C why people needed cheering up
( )Para. 4 D. an example of a sad situation that he made entertaining
( )Para. 5 E His famous film character: the little tramp
具體操作:學生5分鐘粗略閱讀文章,快速找出各個段落的主題句,并把各段落的主題句聯系起來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在6人學習小組組內交流后形成團隊統一意見全班展示,對錯一目了然。
II. Read the text slowly and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Para 1:
1. Charlie Chaplin made people laugh when they felt depressed, so they feel _________.
A.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B. more content with their lives
C. more worried about their lives. D. they had a miserable life.
2 Explain“Laughter is the sun that drives winter from the human face”
A. Laughter is the power to drive winter away and welcome warm spring.
B. Laughter can keep one’s face warm, especially during freezing winter.
C. Laughter can make people forget their problems and make them feel happy.
Para 2: Finish the chart.
Para 3 Read it find out what Charlie is dressed in?
Para 4 Q: What do they eat?
Para 5
1 Chaplin was given a special Oscar for
A. they enjoy doing so. B. the films he directed.
C. the joy he gave us in his films. D. the contributions he made in films.
2 When Charlie Chaplin died, he was____ years old.
A. 66 B. 77 C. 88 D. 99
具體操作:我們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以“6人學習小組”和導學案為載體,學生個體自主閱讀,團隊合作探究,教師盡力參與學生的討論,協助學生完成對文章的理解。師生間、尤其是生生間的活動使課堂更加民主、和諧。
III 20 Key phrases:
1. 正如某人曾經所說 ____ 2 窮的,境況差___
具體操作:學生先獨立從文章中查找,完成學案;然后在6人學習小組的合作互助下更正完善;最后在課堂小組展示。
IV Find out the right sentences or translate the original ones with beautiful words
1As Victor Hugo once said, "Laughter is the sun that drives winter from the human face"
漂亮翻譯:
2你可能會感到驚奇,查理剛會說話時大人就教他唱歌,他剛會走路時大人就教他跳舞了。
課文原句:
具體操作:學生個人獨立從原文中找出對應英文并規范工整書寫在導學案上;而對長難句的準確理解需要6人合作探究共同商定既體現“信、達、雅”又通順易懂的譯文,各學習小組展示并挑選出最佳最美譯文將其書寫在導學案對應之處。
V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le listening to the tape about the text.
As Victor Hugo once said, "Laughter is the sun that_______________(趕走冬天) from the human face", and__________(直到現在)…….
具體操作:在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后,播放課文錄音,訓練學生的聽力能力。要求學生不看課文,根據所聽錄音獨立完成導學案。當然,第一遍播放課文錄音時在有填寫的地方暫停給學生適當的時間,以便完成目標任務;第二遍播放不暫停以給學生流暢的聽力整體過程;最后是學生查課文紅筆更正。
VI自我評價
具體操作:學生自己客觀公正評價自己
引言
操作系統是現代計算機系統中必不可少的系統軟件,計算機系統越復雜,操作系統的作用和地位就越重要[1]。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專業課程,該課程為計算機應用人員深入了解和使用計算機提供了必備知識,為設計人員提供進行系統軟件開發的基礎理論知識,因此它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理論性較強的主干課程,同時它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2]。操作系統是計算機專業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系統軟件、應用軟件設計方法和技術、了解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之間關系必不可少的綜合課程。
1 操作系統現狀分析
操作系統課程是一門重要的計算機專業基礎課,長期以來,該課程的內容較為固定,授課方法較為單一。操作系統難學難教,有其課程自身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3,4]。
⑴ 教學內容比較陳舊
長期以來,操作系統課程的內容較為固定,授課方法較為單一,課程設置偏向理論,教材上的知識更新很緩慢,與前沿技術結合不緊密,與現實也脫節。
⑵ 應用性不強
操作系統首先談的是管理方法,其次是實現方法,即算法;這一點不同于程序語言類課程或者數據結構等課程,可以直接當工具來使用,操作系統的應用不如其他課程來的直接;大多數應用型本科生學習目的是掌握實現方法,而對于其管理方法的分析與設計,一是還沒有形成足夠的認識,二是還沒有到達綜合系統分析和管理的層本文由收集整理次。所以大多數學生的體會是學了難用上,故而興趣不大。
⑶ 實踐難度大
操作系統作為最底層的軟件,內核的編譯和調試很困難,稍有不慎就可能使系統崩潰了,需要重裝操作系統,費時費力;盡管目前多采用虛擬機做實驗的方式,但涉及環境變化,部分實驗與在真實平臺下有差別,實驗效果打了折扣。
⑷ 課程比較獨立,延續性學習不夠
學生目前訓練較多的是基于某平臺上的二次開發,涉及到系統的底層開發很少,這樣導致操作系統的后續學習訓練不夠,與其他課程聯系不夠,顯得比較獨立。實際上,操作系統作為軟硬件課程的紐帶,應該對其他課程起到積極的引導促進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對操作系統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本文對操作系統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并提出了對操作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2 操作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
2.1 更新教學觀念
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傳統教學方式重演繹、推理、按部就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這樣的教學會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被嚴重束縛。現今教學中的“應試教育”傾向其實也源于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看;教師要求學生做;口頭強調“啟發式”教育,實際施行的卻是“滿堂灌”,教學中“費時低效”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學效益低下。教學不應該只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還應該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增加學生實踐機會、自學機會和創新機會,充分發揮其個性和特長,以利于他們素質和能力的綜合提高。
2.2 改革教學內容
目前,社會對嵌入式軟硬件開發人才的需求很迫切,需求量也很大。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有責任培養社會急需的工程類專業人才,學生也非常迫切地希望能夠系統地學習嵌入式技術,得到規范的指導和訓練,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在確定操作系統原理授課內容時,我們跟蹤操作系統原理和相關技術的教材,同時注重嵌入式知識的講授,嵌入式技術是軟硬件技術的高度耦合,涉及到的前期課程有:數字電路、電路分析、微機原理與接口、c語言程序設計、操作系統原理等。筆者提出在前導課程中有意識地加入嵌入式技術的知識和實踐訓練,做好鋪墊,不僅有利于嵌入式人才的培養,構建新學科體系,還能提升專業基礎課的教學質量,使老課程保持技術進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結合我院“創新性應用型特色名校”的發展目標,我們設計操作系統課內實驗項目覆蓋了進程控制、進程通信、線程(或者進程)同步和調度,存儲器管理、系統調用,文件系統等方面。我系自主開發了基于μcos操作系統原理實驗教學平臺。該系統由主機和目標機構成,目標機運行μcos-ii系統,主機上運行qt應用軟件,μcos-ii通過串口將數據傳遞給qt動畫程序,qt動畫程序將實時顯示目標機的運行狀態,并附有文字說明來幫助學生理解操作系統運行過程。
此外,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科技競賽活動,鼓勵他們參加“博創杯”嵌入式設計大賽和齊魯軟件大賽等競賽項目。通過科技創新活動,達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豐富教學方法
圍繞操作系統課程的教學目的,我們利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采取課內教學與課外輔導相結合的形式。課內學習主要教師為中心,講授操作系統的設計原理,實現的技術,以及在具體的操作系統中是如何實現的,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課外輔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我院建立的課程網站,在開放性實驗室進行自主學習和網絡討論,教師通過課程網站與學生交流學習心得。
課內實驗與課外實驗相結合。我們把操作系統的實驗設計分成兩部分,課內實驗與課外實驗。課內實驗選擇自編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實驗指導書》中的幾個項目,要求這些實驗項在windows環境下,由教師指導,每個學生獨立完成。通過此訓練,使學生初步能用所學的軟件設計技術和程序設計語言知識,解決操作系統設計原理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如:進程控制、進程通信、線程(或者進程)同步和調度,存儲器管理等,既鞏固了所學的操作系統設計原理知識、檢查學習效果的作用,通過利用實驗過程中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也加深對操作系統原理知識的理解。我們把μcos內核剖析作為學生課外實驗[5,6]。我們的具體的做法是: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布置一個實驗題目,同學能過自學習完成,形成實驗報告。然后把各組同學組織在一起講解自己的實驗項目。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2.4 加強教學成效考評
教學考評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是促進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這里僅討論對學生學習成效考評,其考評目標是衡量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評價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項目、內容、方式與標準應據此而定,做到合理、公平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并建立相應試題庫。根據操作系統課程內容龐雜、涉及面廣、理論性、實踐性強、技術發展快的特點,我們確定采用了動態的過程考評和靜態的課程結業考評相結合的方式。動態的過程考評包括平時的課內作業、課外學習完成的大作業、課內實驗、課外實驗;靜態的課程結業考評包括課程結業的理論筆試和實驗測試兩項,其中課外布置的大作業和課外實驗采用報告、答辯、演示的方式。
一、在操作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教具直觀演示或者讓學生動手操作,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概念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首先,直接揭示體積的概念,然后讓學生拿出課桌里的書包,用手觸摸抽屜,再讓學生把書包放回課桌里,用手觸摸,幫助學生理解什么叫空間。緊接著出示一只空量杯,讓學生觀察量杯有一定空間,然后慢慢往里面倒水,量杯里的空間被水占據了。學生在饒有興趣的觸摸和觀察中,對空間這個抽象的詞語有了感性而充分的理解。在理解空間的基礎上,接著教學“什么是空間的大小”。首先出示一個裝滿面團的盒子,然后將一個長方體木塊撳入面團里,有一部分面團被擠出來,這時發問:“這些面團為什么會跑出來?”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踴躍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原來面團所占的空間大小被小木塊擠占了,所以面團被擠出來。擠出來的面團大小,就是長方體木塊的體積。
二、在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是思維的起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創造操作實踐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擺一擺、畫一畫、算一算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學會思考,這樣不僅掌握了新知,更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我先出示一個圓柱體(圓柱的側面圍著一張紙),然后提問:“你能將圓柱的側面展開嗎?”學生討論后得出,用剪刀沿側面的任意一條線段都可以剪開,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有的學生按豎直方向剪,有的學生按斜角方向剪。剪好后,讓學生觀察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討論:長方形的長或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圓柱的什么?長方形的寬或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圓柱的什么?再追問:根據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你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嗎?怎么計算呢?自己動手量一量所需要的數據再計算。在這樣的反復操作中,學生不僅自主探索出了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有效地培養了思維能力。
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操作,在操作中引導學生創新。要允許并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激勵學生標新立異,別出心裁,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自己動手,積極探索,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改變教材那種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合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常規推導方法,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讓學生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引導學生打破常規:再引導學生據此猜想一個三角形的大小與平行四邊形的大小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將剪下的三角形拼成與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進行驗證;最后鼓勵學生打破常規,通過操作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通過激勵學生尋找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剪拼方法,引導學生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興趣。
三、在操作活動中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一些教學上的難點,可以通過動手操作來突破。例如教學圓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在教學中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順利地突破了這個難點內容。首先,我讓學生準備了兩個圓形硬紙片做學具,把其中一個圓紙片平均分成16份,剪開后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將另一個圓紙片平均分成32份,剪開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圓紙片等分的份數越多,剪開后拼成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圓的周長與半徑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很容易發現: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就是圓的半徑,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學生很自然地推出了圓的面積公式。這樣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剪”中感知,在“拼”中領悟,既自主探索出了圓的面積公式,突破了教學難點,也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還發展了學生的探索能力,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另外,為了更好地利用操作活動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操作目的,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學生操作,使學生在操作中自己感覺、自己體會、自己思考,能極大限度地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掌握知識。
2.加強操作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容器”,要學生真正理解地獲取知識不應是被動的,應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再創”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將知識在自己頭腦中加工,變成自己的思維產物,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自然分材模式解析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10-0013-03
要搞教學,不研究教學模式,就好比要過河沒有橋梁和渡船一樣,難以到達彼岸。這是因為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中介”。缺少這個“中介”,教學理論將難以簡約化、具體化、有序化,無法“融化”到教學實踐中去;教學實踐也難以概括化、抽象化、科學化,始終徘徊在經驗的圈子里無法提高。
一、“自然分材教學”模式構建依據
1.實踐依據
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有一定數量的學困生,怎樣使這程度不一的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是從整體上提高教育質量至關重要的問題。這不僅涉及教師的教育態度,而且關涉教育能力與技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曾采用“分層教學”、“走班制”和“重點班”等辦法,但大多因為把學生人為的區分等級,造成學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或課堂管理跟不上等問題而成效不甚明顯。在遇到這些困難時,大多教師不得不回到加班加點的辦法上去。這不僅使教師自己負擔過重,而且學生也苦不堪言。事實上,這是一種效率極低的方法。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問題(或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問題)并不十分清楚。因此,讓師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再對癥下藥,把無用功或低效功降低到最小范圍,成為廣大師生和家長的普遍期待。而自然分材教學恰恰順應了這種期待,并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2.心理學依據
(1)感情與認知理論。從感情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都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現實,給予不同的指導,容易激發學生的感激之情。這種感情往往內化為學習動力。眾所周知,一般來說,學生具有三種內驅力,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是學生求知的欲望,如果學生經常獲得成功,自我提高內驅力會得到強化。相反,如果學生學業上經常失敗,他的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就會減弱甚至喪失。因為對于一個原本求上進的學生來說,學業上經常失敗,他們就會產生越來越強烈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受會使學生喪失自我提高的欲望,陷入一種自暴自棄的境況,更不用說想獲得家長與教師的贊許了(附屬內驅力)。相反,教師不但不嫌棄學困生,而且給他們實質性的幫助,這實際上使他們獲得了附屬內驅力。從學生感情與內驅力的角度考慮,自然分材教學讓學生感到老師時時都在關心他們、同學也在幫助他們,他們對學是抱有希望?!坝幸杀貑枴⒂绣e必改;有問必答、有困必扶”是自然分材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
(2)兩種場理論。心理學上往往把學生大致分為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兩種學習類型。場獨立型學習者對客觀事物做出判斷時,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與干擾,傾向于利用自己的內部資料,在抽象和分析水平上加工,進而對事物做出相對獨立的判斷。場依存型學習者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對環境因素有一定的依賴性,特別容易受權威人士的干擾和影響。場獨立性強的學生一般偏愛自然學科,他們的學習動機往往以內在動機為主;場依存性強的學生一般偏愛社會學科,他們的學習更多的依靠外在反饋。這兩種學習類型就決定了學生在學科學習上“普讀生”與“補讀生”的相互轉換,即,有些學生在自然學科是“普讀生”,學習較好,而在社會學科可能是“補讀生”,需要“補讀”;反之亦然。自然分材教學正是從學生的場依存性強弱出發,讓掌握學習內容較快的學生先行一步,多學一些,讓需要教師提供更多信息的學生通過“補讀”克服困難。
3.教育學原理
(1)因材施教原理。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教育思想。簡言之,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學生。擴展開來,它意味著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與方法,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品行都得到發展。自然分材教學中“普讀”與“補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即是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揚長避短,長善救失。
(2)反饋調控原理。教育學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的傳輸過程,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運用反饋調控原理,不斷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和教學目標進行比較;不斷進行教學的反饋矯正。教學中的反饋調控特別強調及時性,認為及時地依據反饋信息做出相應的調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手段。根據這一原理,自然分材教學不但設計了及時地“補讀幫困”環節,還主張建立“問題跟蹤檔案”,以便及時調整教學。
二、“自然分材教學”模型解析
“自然分材教學”的課堂實施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環節:反思診斷――普讀求是――補讀幫困――總結建網――因人作業。下面就其基本操作方法逐一解析。
1.反思診斷
【目 的】讓學生復習前一節課所學知識,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掃除“障礙”,牽線搭橋,以保證學生具有學習新知識的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能。
【操 作】導入新課后,學生先交換作業本互批作業,為方便學生把握,教師可直接出示答案。同學之間在互批的過程中,針對上次作業中的問題,相互點撥。之后,學生將作業中的錯誤記入《糾錯冊》和《跟蹤記錄冊》。
【說 明】反思診斷的內容可根據學科不同有所不同,但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①就上一堂課留下的課外作業進行反思;②教師可根據上一堂課或上幾堂課所學內容設置診斷補償練習;③可根據上節課的學習重點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2.普讀求是
【目 的】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探求,獲取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操 作】必須明確的是,由于學科特點的不同,學習內容的不同,因而這一環節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與方法。但大致可由“讀――議――釋――思”四步驟來完成。①“讀”就是“自學”。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自學提綱或編制“指導自學書”。學生憑借教師的“指導自學書”先自行學習教材。或圈點勾劃或填空解答或查閱資料??傊?凡學生能自學解決的內容盡可能讓學生自學解決。②“議”就是“互幫”。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可通過小組互助的形式討論解決。③“釋”,即“釋疑”。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自學與討論中提出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有重點地講解,啟發學生自解疑難。④“思”就是“反思”。反思的主要方式是學生通過完成教師針對學習內容所設置的練習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從而分出“普讀生”(圓滿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與“補讀生”(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
【說 明】①在這一過程中,凡學生能自學解決的應盡量讓學生自學。②教師通過“指導自學書”解決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以防學生放任自流。③互助討論要有相對穩定的互助群體和得力的負責人(小先生),并且有明確的互助討論目標和具體的學習內容。④教師要介入學生的討論,及時發現學生討論中的不能自行解決的問題。⑤教師的釋疑要清晰恰切、要言不煩并富有啟發性。
3.補讀幫困
【目 的】這是“自然分材教學”關鍵的一環。通過對前面教學內容的學習,必然會使學生產生自然分化,為使學生不致因知識缺漏而掉隊,有必要及時幫助因分化而產生的“補讀生”進行補讀,以防止他們積重難返,避免他們由“補讀生”變為差生。
【操 作】在“普讀求是”環節,通過練習分出了“普讀生”與“補讀生”。此時很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大部分學生為“補讀生”,少數學生為“普讀生”;第二種情況與第一種剛好相反。在第一種情況下,則需要集中“補讀”,而“普讀生”為當堂的“知者”,可安排他們學習更有挑戰性的內容。第二種情況下,可進行分散“補讀”,讓“普讀生”繼續學習新的內容,而補讀生可到黑板前與老師一起(或其他形式)研究疑難,進行補充性學習。
【說 明】“普讀生”與“補讀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日為“普讀生”來日可能會成為“補讀生”;數學課上為“普讀生”,英語課上可能為“補讀生”。反之亦然。
4.總結建網
【目 的】通過知識網絡的構建,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學習重點,進而鞏固學習內容。
【操 作】總結建網的方法很多,可引導學生總結羅列知識要點,也可引導學生畫出知識樹,或引導學生列表填圖。總之,以簡捷清晰的形式將本節課的知識要點予以呈現,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
【說 明】這一環節特別強調要學生“自主”建網,教師應避免越俎代庖。大量研究表明,只有自主建構的知識才能持久、深刻,沒有經過自主建構的知識都是不牢固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主建網是學習中有效的方法之一。
5.因人作業
【目 的】通過作業練習檢驗學習掌握的情況,診斷自己的學習問題,為下一步建立“問題檔案”提供依據。
【操 作】這一環節特別強調“因人”。可分為基本練習與拓展練習兩種。一般學生只完成基本練習,學有余力者再完成拓展練習,基本練習以鞏固知識為主,拓展練習則以形成能力為主。
【說 明】“自然分材教學”特別注重因材施教,其作業設置中“因人”主要是要考慮給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以適應不同層面的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自然分材教學”模式運用的基本要求
“自然分材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把握以上幾個主要環節之外,還有一些基本的要求。這些要求雖然沒有在模式的各環節中體現出來,但也至關重要。我們把這些要求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圍繞“一個中心”,堅持“三個始終”。
1.圍繞“一個中心”
所謂“一個中心”即以“問題”為中心。“自然分材教學”的理論假設是教學,就是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如何發現學習問題進而如何通過一定的手段將這些問題解決,則成為“自然分材教學”的教學核心。在以上諸環節中,“反思診斷”通過作業互批發現上一堂課學習中的問題,然后將問題記錄下來,以備后續進一步解決;“普讀求是”通過當堂練習找出本堂學習中的問題,然后實施補讀;接下來“因人作業”環節又為進一步了解學習問題作了鋪墊。值得一提的是,“自然分材教學”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以“問題”為線索,實施“檔案跟蹤”。這里分學生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雙重跟蹤。前者即學生自己定期翻閱問題記錄本,不斷思考并糾正錯誤,直至能夠將錯誤獨立解決。后者則是教師通過收繳學生作業本,了解學生作業情況并建立“學生問題檔案”,教師依據“學生問題檔案”定期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傊?問題跟蹤的目的在于督促學生有疑必究、有錯必改,先消化再進食、不消化不進食或少進食,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學習上貪多求快、欲速不達的現象。
2.堅持“三個始終”
所謂“三個始終”,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滲透“感情調節”;始終體現“知者加速”;始終貫穿“反饋矯正”。
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對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加上低年級學生又有好動、好奇的特點,往往出現學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興趣轉移、手腦脫節等現象。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操作活動中,教師必須進行恰當的引導與調控。
一、操作時間的調控――突出重點
現代教學認為:一堂課的最佳時間是上課后的5―20分鐘。在這段時間里,學生的學習處于最佳活動狀態,對外來的信息接受快、記憶深刻、思維活躍。為了確保新授知識能在最佳時間被揭示出來,使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暢通無阻,以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低年級數學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征,對引導學生學具操作的時間安排,必須進行科學調控,使教學重點在最佳時間內突出。
例如教學第三冊“乘法的初步認識”例1“擺一擺,算一算”,可先要求學生2朵2朵地擺黃花,擺3對,然后讓學生用加法來算一算:一共擺了幾朵花?(2+2+2=6)接著根據算式再來說一說:這里的相同加數是什么?相同加數的個數是幾?在讓學生頭腦中對新知初步形成一個直觀印象后,教師逐一揭示:什么是乘法,乘法算式的讀寫,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分別表述為:(指上面加法算式)“這里3個2相加得6”;“像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我們還可以用乘法來計算(板書:×),讀作‘乘以’”;“用乘法計算時,把相同加數寫在乘號的前面,相同加數的個數寫在乘號的后面(板書:2×3),讀作2乘以3”;“2乘以3,表示有3個2相加”。緊接著,要讓學生再次感知,要求學生3個3個地擺方塊,擺4組;4個4個地擺圓片,擺5組。每次擺好后,讓學生分別用加法和乘法算一算。在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從而把新知完整地揭示出來。為了進一步鞏固和驗證乘法的含義,練習中要讓學生根據算式再來擺一擺……這樣的教學安排,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又避免了課上操作時間過長而導致主次不分、操作時間過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傾向,使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徹,記憶牢固。
二、操作難度的調控――分散難點
讓學生動手操作,是一項較有難度的思維活動。因為學生的正確操作是借助思維的緊張活動而進行的。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對操作難度的調控,以達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目的。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下兩種方法對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調控:一是教師先作操作演示,明確操作過程和動態變化,讓學生從中發現操作中應注意什么問題,有什么技巧;二是讓幾名不同層次的學生直接參與操作,教師審時度勢地針對學生在操作中所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指導,加以調控。
例如教學第三冊“除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種分法:教學一開始,教師首先以山羊公公把8個蘿卜平均分給4只小兔的故事來揭示課題,教師邊講故事邊在幻燈上進行操作演示:先把8個蘿卜一個一個地分給4只小兔,第一次沒分完,接著把剩下的蘿卜再一個一個地分給這4只小兔,分完后揭示“平均分”這個概念。接著教學“例1”時,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分桃;學生進行模仿操作后,在“例2”的教學中,再指名幾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磁性黑板上操作,教師要針對學生操作中的典型錯例進行集體糾正……通過這樣的操作調控,可以分散教學中“平均分”這一教學難點,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操作過程的調控――明確程序
為使課堂教學中學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助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學生盲目操作和漫無邊際的思考,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對操作過程進行全面有效的調控,使學生思維有目標、操作有方向,準確全面地認識和掌握新知。為此,教師在學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目的和要求:(1)操作什么東西;(2)怎樣進行操作;(3)操作的具體數量是多少。
例如:教學第二冊“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用三角形與圓片比多少。操作時,先要求學生第一行擺三角形,擺10個,每個三角形之間空開一點;待學生擺完后,再提出第二個要求:第二行擺圓片,從左往右擺6個,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圓片要一個一個地對齊……經過這樣的要求控制,學生操作有序,過程清晰,明確目的,可以避免操作時出現五花八門擺放的現象。操作圖形的整齊美觀,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為學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系。
四、操作效果的調控――實現轉化
【關鍵詞】學生實驗操作 失敗 解決對策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以探究式教學為主的多樣教學是化學教學的主要模式,但,初中學生的實驗技能的欠缺,常常成為阻礙探究式教學開展的因素,不少學生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造成科學探究的失敗,不僅影響到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情緒,還影響到了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預防學生在化學實驗中的錯誤,如何糾正學生在化學實驗中的錯誤,是我們廣大一線老師應該關注的問題。
1.學生實驗操作中的常見錯誤
1.1 藥品取用方面
取少量固體藥品尤其是取少量粉末藥品時,不少學生總是"笨手笨腳"的,不能正確的用藥匙或者紙槽慢慢的伸到試管的底部然后再將試管豎直起來,從而將固體粉末灑在試管的內外壁上。還有少部分學生在用藥匙的時候,十分緊張,手會不由自主的抖動,也易造成藥品取用的失敗。
取液體藥品時,問題會更多。用滴管的時候,易將滴管伸進試管內部,甚至出現滴管碰到試管內壁的現象;傾倒液體的時候,操作缺乏規范,要么將試劑瓶的瓶塞正放在實驗桌面上,要么標簽沒有對著手掌心,有時甚至還會出現傾倒在試管外面的現象。
用天平秤量的時候,也存在著不少的錯誤。有的沒有調節好天平,有的會將砝碼與物體的位置放顛倒了,有的不會正確的讀數,有的同學出現的錯誤是綜合的,不止一種。
1.2 給物質加熱方面
加熱的時候,多數同學知道應使用酒精燈的外焰,但有少數學生在熄滅酒精燈的時候忘記用帽來蓋滅。加熱固體藥品的時候,易忘了先預熱,后集中加熱;加熱液體藥品的時候,有的同學將試管口對著了別人或自己,有的同學的手沒有握在試管夾的長柄上,有的同學不會套試管夾,不少學生將試管夾從試管口處向底部套,也有部分學生傾倒在試管里的液體過多。
1.3 制取氣體方面
制取氣體,應該在實驗前要檢查氣密性的,但或多或少的就是有學生會忘記,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學生壓根就不會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比如,有的同學先用手捂住試管,然后再將導管插入水中,這樣怎么可能看到氣泡呢?這個錯誤看似無關緊要但其實很嚴重,因為氣密性不好的裝置,是不大能收集到氣體的,如果收集到了,氣體肯定是不純的。要是在制取氫氣時出現這方面的錯誤就比較麻煩了,因為不純的氫氣,點燃時易發生爆炸。
1.4 過濾方面
過濾屬于初中化學實驗中比較難的操作,出現的問題正常比較多。有的學生沒有將漏斗的下端與燒杯壁緊貼,有的學生傾倒的液面超過了濾紙的邊緣,有的沒有將玻璃棒的一端頂在濾紙的重疊處,有的學生在蒸發濾液的時候,沒有及時的用玻璃棒攪動,造成溶液局部過熱,使溶液飛濺等。
2.造成學生化學實驗操作錯誤的原因
初中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沒有實驗的基礎,雖然有不少學生記住并理解了實驗操作要求,但真正實驗起來,還是容易丟三落四、顧此失彼,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誤,錯誤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2.1 實驗要求沒記牢
實驗操作的要求如果記憶得不牢,那么在具體實驗操作的時候,十有八九會產生錯誤,尤其是多步操作的實驗,比如,制取氣體、配置溶液、過濾溶液等等。
2.2 操作不熟練
水的凈化、粗鹽提純等實驗相對來說,比較復雜一點,但再復雜的實驗仍然是由一些基本實驗操作組成。如果基本的實驗操作不熟練,稍復雜一點的實驗失敗的可能性肯定不會低。
3.糾正學生實驗操作錯誤的措施
針對學生在實驗中的操作錯誤,老師應該及時的采取針對性措施,以免學生的小錯誤釀成大的錯誤,更要防止學生將錯誤操作成為一種習慣。
3.1 激發實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能積極主動的去完成實驗操作。如果學生有了實驗的興趣,就能將興趣轉化為動力,在具體實驗的時候,即使沒有老師督促,也能專心致志的實驗,養成嚴謹的作風,從而減少或避免各種錯誤的實驗操作。
3.2 強化實驗操作
關鍵詞:操作系統;類比教學;進程;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B
1類比教學模式基本原理
所謂類比,就是借助于兩類不同本質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通過比較將一種已經熟悉或掌握的特殊對象的知識推移到另一種新的特殊對象上去的推理手段。類比法主要涉及三個要素,一個是當作類比參照物的事物或現象,稱之為“類比源”;另一個是我們待解決問題的事物或現象,稱之為“類比泉”;有一個因素是類比的基礎或橋梁,即事物、現象間存在的某種屬性上的相似性,稱之為“類比知識單元”。概念、基本原理、算法的教學是“操作系統”教學的重點。不同的概念、基本原理、算法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在高?!安僮飨到y”教學中,類比教學則是通過把學生熟悉的知識與陌生的知識相比較,為認識新事物提供線索和方向,以加強知識間的橫向聯系與溝通,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用類比的方法講解“操作系統”的概念、基本原理、算法,不僅能易于教學,而且可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分析和綜合遷移能力。類比教學模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因而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針對類比教學的特點,其教學過程實施步驟可總結如下:
(1)引入類比泉,即介紹要學習的新概念、新的算法或原理。
(2) 找出類比源,即提示與類比泉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事物或生活實例。類比源要求生動、形象,所反映出的現象應是學生已知的、熟悉的、生活中常見的實例。
(3) 確定類比知識單元,即確定類比泉和類比源之間的相似性,找出、比較類比泉與類比源所反映的兩類現象之間的相似屬性。
(4) 用圖形等方式直觀地把類比泉和類比源的相似特征表示出來。
(5) 對類比泉作總結,通過類比泉和類比源的相似特征的直觀表示來引導學生綜合理解新學概念、算法、原理的各個屬性及其整體聯系,以便讓學生全面掌握所學知識點。
(6) 最后指出類比的不足之處。由于類比對象是兩個不同的現象或概念,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然而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容易把只有類比源才具有的屬性也移植到類比泉上去,引起對類比泉的誤解,即產生學習上的負遷移。因此必要時,教師應注意指出類比泉與類比源之間的不同之處。
2類比教學法在操作系統教學中的應用
2.1操作系統整體、部分之間的類比教學
在講授完操作系統第一章緒論中“操作系統的作用、目的和任務”這一知識點后,我們知道了操作系統是控制和管理計算機系統內各種硬件和軟件資源、有效地組織多道程序運行的系統軟件,是用戶與計算機硬件之間的接口,其主要目的是方便用戶使用計算機和充分利用計算機軟硬件資源、提高系統資源利用率。有了這一認識之后,根據其操作對象不同,我們可以很方便地類比出操作系統五大功能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如表1所示。
通過這樣的類比教學,使學生在整體上對操作系統這門課程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有利于其后各章節的教學。
2.2用生活實例進行類比教學
實際上,操作系統的許多原理來源于許多我們常見的生活實例。通過把這些人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入到操作系統教學中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進程狀態及其轉換的教學一直都是操作系統中的教學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進程各狀態的真正含義,較難掌握進程狀態的相互轉換。但若用人的各種不同生活階段對進程狀態進行類比教學,將使抽象的概念進一步生動形象,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表2給出了進程狀態與人的不同生活階段的相似性類比。
在系統中,經常會有多個進程需要相互配合去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這些進程之間往往需要相互交換信息,這就是進程通信的任務。我們可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類比進程通信,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可以看成是一個進程,人與人之間或互斥地使用社會資源,或共同協作完成一定工作。因此,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也得進行有效控制與協調,每個人(進程)都要學會與他人共享社會資源,也要學會與他人溝通(通信),否則將不能很好地工作或生活。通過用人際交往來類比進程通信,使得學生對進程通信的理解由抽象、模糊變得更為具體、清晰,印象更為深刻。
2.3操作系統各原理、算法之間的類比教學
操作系統各章節、各算法原理之間其實是相通的,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很適合采用類比教學。在講授完存儲器管理這一部分后,我們就可采用類比、前后貫穿的方式來進行文件管理的教學。存儲器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為用戶作業分配主存空間,以提高主存利用率,由于文件是存儲在外存空間,相應地文件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用戶文件分配外存空間,以提高外存空間利用率。文件管理中許多存儲分配算法與存儲器管理中相應算法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采用對比教學有助于降低教學臺階,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比如,外存順序結構的存儲分配類似于主存的可變分區存儲管理,也是分配到一個連續的存儲空間。其中文件目錄相當于已分分區表,空閑文件目錄相當于空閑分區表;而外存索引結構的存儲分配類似于主存的頁式存儲管理,也是把文件分配到一個不連續的存儲空間。其中文件目錄相當于主存分配表,索引表相當于頁表,位示圖與頁式存儲管理中的位示圖相同。必須注意的是,存儲器管理中是為作業分配主存空間,而文件管理中是為文件分配外存空間。
3教學效果
在多年的“操作系統”課程教學中,我們一直將類比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并將類比教學與傳統教學進行了多年對照實驗,表3給出了近3年操作系統考試情況對照實驗結果。
其中對照實驗中所采用班級為同一年級同一專業的兩個平行班級,甲班為實施對比教學的班級,乙班為未實施類比教學的班級。從表3中可以發現,采用對比教學的班級,其歷年考試平均分與及格率均高于未實施對比教學的平行班級,說明實施對比教學的班級整體水平要好于未
實施對比教學的平行班級。低的標準差也表明實施對比教學的班級學生成績分布較均衡。總的來說,說明對比教學在操作系統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4結束語
“操作系統”具有涉及面廣、概念多、理論性強、算法原理較抽象的特點,針對操作系統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現象,我們在“操作系統”教學工作中,大量地采用了類比教學法,多年教學實踐表明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提高。學生認為抽象的理論不再抽象,而是與自然界、日常生活的現象或生活實例相對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類比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用在操作系統教學中,而且可以推廣應用在其它課程教學中。
參考文獻
[1] 連衛民, 徐保民. 操作系統原理教程(第二版)[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一、幼兒教學的教育活動對操作材料的決定性作用
教育活動的性質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必要前提,不管是教育目標的制定,還是教學方式的選擇,都是教師對幼兒開展教育之前必須慎重考慮的一個問題。幼兒教師要通過教育積極引導幼兒去認識理解其周圍的世界,并幫助幼兒形成觀察事物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這種教育過程要求教師必須通過教學材料的選擇來實現。但是,這種教學材料的選擇是由教育活動來決定的。
幼兒教育活動的目的以及教育的方式等是幼兒教學材料選擇的基礎,教學的操作材料必須具備一定的針對性,有利于教育活動的開展。比如,幼兒教師要訓練幼兒的協調性和敏捷性,可以為幼兒園小班幼兒開展《貓和老鼠》的活動,而這項活動的開展必須具備鼠洞、糧倉、獨木橋以及山洞等道具,使小孩子能夠通過鉆爬等動作有效地達到對于自身協調性以及靈敏性的鍛煉。
總之,幼兒教師為幼兒選擇教育活動的操作材料的時,必須以教育活動的目的以及教育活動進行的方式來決定,使操作材料能夠充分地為教育活動服務,才能夠推動教育目標的達成。
二、幼兒教學的操作材料對教育活動的基礎性作用
教學活動的目的及性質決定教育操作材料的選用,而這些操作材料的選擇又反過來成為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成分。因此,幼兒教學中的操作材料對教育活動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具體而言,這種基礎性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操作材料為教育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的教學材料可以在極大的程度上達成對于幼兒教學的有效輔助,使教育活動的開展獲得一個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幼兒教學操作材料具有極大的可操作性,幼兒在操作這些材料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極大的樂趣,從而建立其自己對于教育活動的興趣,這樣教育活動的開展就會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比如,幼兒教師在為幼兒展開《片片飛來像蝴蝶》的活動時,教師通過將幼兒帶進一種特定的有不同樹木的環境中,讓幼兒去感受樹葉下落的感覺以及墜落的樹葉的形狀,能夠使幼兒感受到其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幼兒教師針對樹葉的形狀、顏色以及其掉落的姿態,來鼓勵幼兒用不同的事物去形容和表達,這樣不僅能夠使教育活動得以順利的開展,還可以真正地使幼兒獲得形象生動的教育。
2、操作材料為教育活動提供了高效的教學手段
幼兒教育的教學操作材料具有極大的可操作性,教師在開展抽象的尤其是難以理解的教育活動內容時,可以借助操作材料來順利開展。所以說,操作材料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學手段。比如,教師在教育學生鍛煉語言表述能力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蘋果樹》這一課程開展,教師為學生提供不同季節的蘋果樹的圖片,以及小鳥在蘋果樹上筑巢生活的圖片,還有其他的一些表演道具等,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就蘋果樹一年四季的變化進行表述,而且使幼兒了解到蘋果樹對于小鳥的友好和幫助,幫助幼兒順利地接近教育目標。此外,教學的操作材料還能夠使幼兒更好地體驗成功的快樂,進而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幼兒教師在教學中要調動幼兒通過使用剪刀以獲得某種能力,可以滿足學生無法在家里使用剪刀的遺憾,從而幫助幼兒在快樂的學習中,既鍛煉了雙手的操作能力,又可以實現幼兒智力的開發,幫助幼兒教師的教學得到了有效的開展。
3、操作材料使教育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幼兒對于教育活動的需求偏重于生動、形象、直觀,而教育活動的開展只有符合這種要求,才能夠真正地使教育活動的目標得以實現,操作材料在教育活動中的應用則恰好是推動這種教育目標實現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操作材料通過為幼兒提供動手和思考的機會,能夠幫助幼兒極大地開發其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比如,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石頭坊》這個活動時,為幼兒提供了許多顏色以及形狀各異的石頭以及橡皮泥。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形容石頭的形狀,幼兒能夠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思維去形容它們。然后,教師再鼓勵幼兒針對石頭的形狀,來用橡皮泥進行模擬制作,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做出了形態各異的小動物。而且,小孩子制作的這些不同的小動物有許多別具創意,教師通過表揚和鼓勵那些優秀的小孩子,可以達到對其他幼兒的激勵和帶動,從而使全部的幼兒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教育。
一、重視過程的體驗,有利于提高興趣
信息技術課程應弱化操作步驟的教學,但是弱化不是一味地都不教,而是提煉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任務,把操作步驟的教學盡量變成學生主動探索,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五年級“查詢實用信息”一課,教學內容是學會查詢天氣和地圖,提煉教學內容后設計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的情境,要求學生為外星人設計旅游點,提供當地天氣,提供旅游地介紹和地圖指引,此外設計外星人進階想要了解的內容:當地的特色電視節目,以及外星人需要7小時進食一次為他們提供當地美食等,供能力較強的學生探索。有特色分層次設計任務把教學內容融合在任務中,學生興致勃勃地在合作探索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教學內容,培養了查詢信息的能力,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學生在這個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探索和共享成果的樂趣。完成這個任務不僅掌握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同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對信息課的興趣。
二、重視應用的體驗,有利于內化知識
機械的步驟教學會導致學生“課堂上會,應用中不會”,在活動設計中就應讓學生探索發現課本知識的應用點,使學生明白信息技術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五年級上冊插入表格教學后布置學生一個任務:請記錄下每天吃的所有蔬菜和水果,為期一周。任務未規定是否需要使用表格,大部分學生交來記錄都是:周一:空心菜、芥菜、枇杷、蘋果、山竹;周二:……只有幾個學生使用表格來歸納這些內容。第二節課的任務是把水果和蔬菜分開。這時用表格記錄的學生他們的速度就特別快,這個方法很快就在學生中流行開來,見表1。
然后讓學生把最常吃的水果和蔬菜挑出來看看一周吃了幾次,學生就會發現細化表格會讓他們容易得到統計數據,見表2。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明白了“表格的好處是什么?”“什么時候要用表格?”解決了學習與應用的問題。學生不但學到了怎么做表格而且懂得什么時候用表格。
三、重視學習的體驗,有利于形成能力
強調操作步驟的教學也有可能導致由于軟件界面的不同造成學生知識遷移困難。軟件界面的變化速度非常迅速,目前軟件業的設計思想都向著直覺化和簡單化改變,造成新版本的軟件使用方法與書本內容不同,書本與教學內容的滯后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在這個情況下給教給學生的操作體驗,就比固化他們的操作步驟要好得多。
一、明確實踐操作的目的和任務,防止盲目性
皮亞杰認為:“數學的抽象是屬于實踐操作性質的,它的發生發展要經過連續不斷的一系列的階段,而其最初的來源又是十分具體的行動。”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學數學,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實踐操作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實踐操作活動中樹立信心。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舉例:見到的物體中哪些是三角形?然后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討論辨別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使學生初步形成有關三角形的概念。再安排動手拉用木條釘成的四邊形與三角形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在比較中獲得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知識;通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等活動進一步認識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及其特征:通過給一組三角形命名以及一個三角形中可以有幾個直角、幾個鈍角、幾個銳角的討論,使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生不僅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而且都有一種滿足感和喜悅情緒,對學習充滿了信心。
然而,動手實踐操作雖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如果一味追求課堂活躍,讓學生毫無目的、不假思索地進行實踐操作,則不會得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同學們在具體的要求指導下,帶著任務實踐操作,教師既能把握實踐操作的方向,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指導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放手讓學參與實踐操作,親身感受,有利于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通過學生對實踐的敘述,既啟迪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又使學生的多方面素質都得到發展。如我教學“圓柱的特征”時,讓學生動手摸、量、滾等,然后讓學生敘述,你發現圓柱有什么特征?有的學生說:“我用摸的方法發現圓柱上下兩面是兩個平的圓,側面是彎曲的面?!庇械恼f:“我用繩子量,發現圓柱自上而下粗細完全一樣。”還有的說:“我用滾的方法,發現圓柱始終走在一條直線上,說明圓柱側面是彎曲的面,而且上下粗細一樣。”通過學生實踐操作的敘述,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綜合,圓柱的表面特征就凸顯出來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深刻。
三、指導學生在實踐操作規程中領悟知識
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因此應讓學生動手進行實踐操作,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形成自我體驗。
四、指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我在教完“圓的認識”這一課后,發給學生沒有圓心的圓紙片,要求學生不用任何工具在短時間內給這個圓找出圓心。學生興致很高,有的這樣看,有的那樣量,還有的翻書。思維敏捷的同學很快把圓對折一次,又對折一次,然后在交點處用筆點上圓心。為什么這樣實踐操作呢?學生回答:“圓的每一條直徑都是對稱軸,采用兩次對折,生成兩條直徑,兩條直徑交點就是圓心?!边@樣,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應用了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實踐操作,學生身臨其境,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氣氛也容易達到。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組織學生運用學具動手實驗,把剪成十六等份圓拼成一個自己熟悉的已學過的圖形。要求邊拼邊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拼出的圖形近似什么形狀?(2)拼出的圖形面積和原來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3)拼出的圖形各部分相當于圓的什么?(4)怎樣推導圓面積公式?然后各小組派一名匯報。同學們躍躍欲試。有的說:“我可以把它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庇械恼f:“我可以把它拼成一個近似三角形?!庇械恼f:“我還可以把它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被钴S了思維,課堂氣氛達到了。
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操作的目的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和質量,是影響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學生受年齡、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等的限制,他們的學習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教師作必要的指導,很多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恰恰是在教師的主導下確立的.
首先,在操作活動中教師的主導表現在實踐操作過程的設計上,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操作的步驟,設定操作的程序和規則,還要預設需要學生觀察、思考的問題,切實增強操作的目的性.
其次,教師的主導還表現在課堂教學的組織調控上,應充分調動學生注意力與積極性,面向全體學生,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與媒體,讓學生主動觀察、討論、探索知識,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口、腦、眼、手)參與教學,在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案例1“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教學片斷.
教師設計了以下操作:同學們的手中都有一把剪刀,請先剪一張三角形紙片,再將這個三角形紙片剪一刀,把它們拼成四邊形,大家能做到嗎?
生:能!
師:那么就請大家分小組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出哪些不同的四邊形.
(學生情緒高漲,紛紛動手,不一會兒,各小組都有了結果.)
師:各小組都完成了嗎?那好,我們一起來欣賞成果.
(各小組通過投影儀展示成果,發現所得到的都是一般的四邊形.)
師:有沒有拼出特殊四邊形的?
生1:有!老師!
(生1展示出的是矩形,是沿著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剪了一刀而拼成的,但這并不是教師所“期望”的那種剪法.)
師:有沒有同學拼出平行四邊形?請舉手!
(聽到教師的提問,學生又開始動手,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剪法.)
教師設計這個操作活動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將三角形紙片剪一刀后,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引出三角中位線的概念,并進一步探究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結果由于操作目的不明確,學生并沒有拼出平行四邊形,而導致操作缺乏實效,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對于此案例,可以作如下修改,讓學生明確操作的目的.
師:同學們的手中都有一把剪刀,請將三角形紙片剪一刀,把剪成的兩張紙片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課前發給各小組的一些三角形紙片是供大家不斷嘗試用的,剪之前可要先動動腦筋.
這樣處理,可以節約剪三角形紙片的時間,同時縮小了所剪四邊形的目標范圍,從而減少了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操作的科學性.
2加強教師的引領意識,增強操作的規范性
盡管新課程強調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學實踐中倡導先試后講,但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的自主同樣重要.沒有引領,自主學習便會失去方向.相反,教師的適時點撥、啟發,猶如畫龍點睛,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超越發展.因此,學生操作時,教師必須有效的組織,在明確操作要求后,要合理安排活動,引導學生的操作有序地進行,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要進行方法指導,使學生知道“為何做”、“做何事”、“怎么做”.
案例2“畫三角形的高”的教學片斷.
在學習“畫三角形的高”時,如果三角形是常見的擺放,學生就能很容易地畫出它的高,但如果三角形的位置有變化,學生畫高時可能會出現更多的錯誤.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在教學“畫三角形的高”這一內容時,教師進行了以下設計.
首先,初步體驗畫高的方法.教師示范畫高(如圖1),讓學生觀察并明確畫高的方法.教師問:哪一條是底邊BC上的高?學生嘗試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形狀與圖1同).
師:很好!那么也就是說,兩個圖形關于某直線對稱,是兩個全等圖形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與位置有關.
本例通過在操作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對“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行探究,從而得到對問題本質的認識.這種問題設計形式體現了“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在操作中生成結論”的教學策略,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和語言組織能力.教師將數學知識和結論融于數學活動之中,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成了進行數學操作的過程,成了“做學問”的過程.在這里,教師以數學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研究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學生得到的數學知識是通過自己操作、觀察、歸納得到的,因而掌握得更加牢固.
一、在導入新課時使用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知識來源于動作”。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天生好動、好玩;他們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總喜歡什么都摸一摸,玩一玩,動一動。在他們受到新事物刺激時,不妨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學具,讓他們在把玩學具的過程中適時給予講解,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
比如:在教學四邊形的認識時,我事先給每個學生分發四根小棒,此時,有的學生感到奇怪老師為什么要發四根小棒呢,我適時提出問題:用你手中的小棒擺一擺看你能擺出什么圖形來。以此開始講解此節課的內容。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欲望,又不浪費教學時間,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又如:在教學生認識鐘表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事先自己動手制作鐘面。在完成制作后,我發現很多學生都知道了鐘面的幾個構成要素,這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又讓學生在自制的鐘面上撥一撥,認一認,學生們興致很高,操作效果很好。
二、在解決重難點處使用
教學重難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一堂好課的評價,其中一條就是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難點是否解決。學具作為知識的載體,他最大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空間。學具操作不是最終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它的使用不是從頭至尾貫穿于整個課堂,而只是在知識或問題解決的重點地方給予一個活動,便于學生產生思維的火花,從而理解一個概念或者找到一個解決數學問題的辦法。
例如:平移和旋轉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這兩種圖像變換形式對學生建立空間概念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它是一個教學的重點。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這就需要我們利用直觀形象的學具來具體操作了。可以利用手中的墨水盒在講臺上將平移和旋轉的現象演示一次,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物體,根據我的口令在桌面上進行演示。在平移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觀察物體自身的方向,學生便欣喜地發現:原來在平移過程中,物體的自身方向沒有發生變化,變的只是物體的位置。這樣,學生就更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平移,這一重難點的解決為后面區別平移和旋轉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做好了鋪墊。
又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一課時,對于幅度和趨勢是學生們較難理解的兩個概念。在教學中,讓學生把手中的筆看成線段,跟著我一起做上升、下降、上升多一點、上升少一點、下降多一點、下降少一點的動作。在練習中,在通過教師的適當提醒,學生對幅度和趨勢有所理解了。這樣的學具選擇使學生的思維有目標、操作有方向,學生們能夠準確地、全面地認識和掌握新知。
三、在思維關鍵處使用
新課程的改革使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傳統的灌充式教學轉化為啟發式教學。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說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沒有達到憤悱的狀態就不要去啟發他;換句話說就是當學生的思想處于憤悱的狀態時,這便是展開教學的最佳時機。此時,學具的操作使用,便會起到啟發的作用,亦能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如:在《三角形的認識》這一堂課中,我校何老師就了解三角形的性質這一環節將學具用得恰到好處。開課伊始,何老師先用幻燈片出示了生活中的三角形圖片,有三角形空調架、三角架、籃球架等,然后順勢提問:為什么生活中會用到三角形呢?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回答:將這些物體制作成三角形可以節省材料,將他們制成三角形顯得更加美觀等。當同學們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老師出示了課前準備好的木質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拉一拉,結果很容易就變形了。老師再拿出一根木棍在平行四邊形的一個頂點和這個頂點的對邊上固定好后再請學生拉,結果不容易變形。通過這么一拉,學生就立刻體會到原來三角形具有穩固性的特點。所以,在學生思維的關鍵處使用學具,有利于更好的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又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事先讓學生兩人一小組準備6支鉛筆,把六支筆分成兩份,通過“分一分”得出兩種結果:一人得2支,另一人得4支;一人得1支,另一人得5支;一人得3支,另一人也得3支。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前面兩種分法和后面一種相比有什么不同,從而引出這節課的知識點“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