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量化投資論文

量化投資論文

時間:2022-11-03 19:42: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量化投資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量化投資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房地產項目,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資決策前,對與項目有關的資源、技術、市場、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論證、和評價,判斷項目在技術上是否可行、經濟上是否合理、財務上是否盈利,并對多個可能的備選方案進行擇優的科學方法,其目的是使房地產開發項目決策科學化、程序化、從而提高決策的可靠性,并為開發項目的實施和控制提供參考。可行性研究是項目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是項目立項、審批、開發商與有關部門簽訂協議、合同的依據,是項目籌措建設資金的依據,是編制設計任務書的依據。論文寫作,房地產項目。

1.房地產項目經濟評價特點分析

房地產開發項目的特點是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的過程本身就是房地產商品的生產過程,房地產產品的總成本費用之和即為總投資,其財務效益主要表現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銷售收入。對于一般的房地產項目而言,經濟評價主要是財務評價,因此房地產開發項目經濟評價,即財務評價的特點:

1.1微觀效益分析與宏觀效益分析相結合,以宏觀效益分析為主

房地產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不能只看項目本身的獲利能力,還要考慮項目對社會的影響,即考察項目的建設和經營對國民經濟有多大貢獻以及需要國民經濟付出多大代價。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房地產開發商更應該重視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方向的分析,根據國家的需求,更多的投資經濟適用房、中小型住房等項目。論文寫作,房地產項目。

1.2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以定量分析為主;

財務評價是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唯一的量化的評價部分,必須進行數據的預測估算,進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更加直觀,能直接反映項目的效益,據以判別項目的財務可行性。作為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業,迫切需要從粗放式開發向集約式開發過度。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下,房地產開發商要擴大開發利潤空間,必須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來量化開發過程中的每一項成本支出,擺脫過去粗糙的定性分析,從而真正達到全過程量化監測成本費用,最大限度地降低開發風險。

1.3分析過程中主觀性與客觀性相結合,主觀性所占比重較大;

如實踐中,由于編制財務評價報告的目的不同,委托人及編制人對財務評價缺乏應有的認識和重視,使得財務評價主觀意識較強,受委托人和編制人員影響較大。投資額、房價、銷售量等是編制人員可以對財務效益進行主觀控制的手段。編制人員對風險的態度和對項目的認識也會使財務評價表現出很強的主觀性。

2房地產項目可行性研究過程

2.1以投資機會研究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投資項目或投資方向提出建議,即在一定的地區和部門內,以自然資源和市場的調查預測為基礎,尋找最有利的投資機會。投資機會研究相當粗略,主要依靠籠統的估計而不是依靠詳細的分析。該階段投資估算的精確度為±30%,研究費用一般占總投資的0.2%~0.8% 。如果機會研究認為可行的,就可以進行初步可行性研究。

2.2初步可行性研究

在機會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項目建設的可能性與潛在效益進行論證分析。論文寫作,房地產項目。初步可行性研究階段投資估算精度可達±20%,所需費用約占總投資的0.25%~1.5% 。

2.3詳細可行性研究

詳細可行性研究是開發建設項目投資決策的基礎,是在分析項目在技術上、財務上、經濟上的可行性后作出投資與否決策的關鍵步驟。這一階段對建設投資估算的精度在±10%,所需費用,小型項目約占投資的1.0%~3.0%,大型復雜的工程約占0.2%~1.0% 。項目的評估和決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于大中型和限額以上的項目及重要的小型項目,必須經有權審批單位委托有資格的咨詢評估單位就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評估論證。未經評估的建設項目,任何單位不準審批,更不準組織建設。

2.4可行性研究階段工作精度表

第2篇

論文關鍵詞: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學生姓名: 趙靜 學號: 0762151147

分 院: 經濟管理分院 班級: 經濟學0703班

指導教師:張代軍、鄭秀田 職稱: 教授、助教

填表日期: 2011 年 01 月 22 日

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教學部制

一、畢業論文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選題的背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余錢該怎么利用逐漸成為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只是單一地將錢放入銀行儲蓄只會使錢越來越少,只有合理安排理財投資才能分散風險,使余錢的效益最大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的投資理財的隊伍中來。但不同的地區由于社會經濟環境的不同而使居民理財結構各異,不同的人們由于文化程度和社會經歷的不同對理財的認識也有所不同。如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們的理財意識普遍較強,而且理財的結構多樣化,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理財結構則較為單一,理財意識強的居民占少數。

衢州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投資理財熱也隨之而來。有的居民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而投資,有的居民為了從投資中獲取更大的利益而投資,有的居民為了滿足心理的需求而投資,更有的居民是被游說去投資的。總之,每個人的投資理財意識各不相同,但是整個地區人們的整體投資理財意識的強弱卻直接影響著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理財的渠道有很多,包括股票、保險、債券、房地產、儲蓄等,不同的理財產品的效益和風險程度都不同,但是,真正對這些理財渠道充分了解的人占少數,許多人都是盲目的投資,這不僅不會帶來效益,反而會造成損失。因此,及時得了解人們的理財意識情況,并合理地提出意見和建議,能使人們更合理地支配余錢,做理財能手。

選題的意義

首先,通過了解居民理財意識的情況,可以分析投資理財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程度。現在,市場流行著很多種投資理財的產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并愿意進行投資的。通過對居民的投資理財意識的調查可以得知人們對這些產品是否了解,并通過這種調查方式間接的使他們了解一些關于這方面的知識。

其次,通過分析數據,例舉出幾種較受到人們青睞的理財產品。結合市場的特征和其他地區的情況提出關于投資這些產品的意見和建議。這能使人們對理財產品有更多更好的了解,提高他們的理財意識。

再次,通過調查分析影響理財意識的因素,提高人們的理財意識。文化程度、社會經驗、社交環境等都是影響理財意識的因素。

最后,調查得出的結論可以為衢州地區投資類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信息,間接促進其發展。

二、畢業論文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含論文提綱)

研究目標:

本文的研究目標是了解衢州地區的個人投資理財結構如何,衢州居民的投資理財意識狀況,以及根據其影響因素給出相應的建議。

主要內容:

通過問卷的設計、發放和統計研究以下三個主要內容:衢州居民的余錢配置情況;衢州居民的理財意識情況;對衢州市居民理財意識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提綱

一、問題的提出

介紹衢州地區現階段的基本經濟狀況及居民的消費情況等來引出居民的投資理財的話題。

二、衢州市居民的余錢配置現狀。

根據調查報告的情況,分成幾種不同的情況進行歸納。

三、衢州市居民的理財意識分析。(將理財意識分塊說明情況,先總的說明再分塊分析)

(一)從理財意識強且對理財的基本知識了解的。

(二)從理財意識強可對理財的基本知識不了解,麻木投資的。

(三)從理財意識不強的,只會守著錢的。

四、衢州市居民理財意識的影響因素分析

(1)先說明因素有哪些,并做圖標分析

(2)將關鍵的幾個因素單獨做詳細的分析。

五、結論與建議

三、畢業論文擬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術路線、實驗方案等

采取的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用書面形式間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種調查手段。通過向調查者發出簡明扼要的征詢單(表),請示填寫對有關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來間接獲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種方法。

2、談話法:通過與對象面對面的談話,口頭信息的溝通過程中了解對象心理狀態的方法。

采用的分析手段:

1、定性分析法:一種探索性調研方法。目的是對問題定位或啟動提供比較深層的理解和認識,或利用定性分析來定義問題或尋找處理問題的途徑。

2、定量分析法:在對問卷進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后,可再對問卷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定量分析。同卷定量分析首先要對問卷數量化,然后利用量化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問卷的定量分析根據分析方法的難易程度可分為定量分析和復雜定量分析。

技術路線:

四、中外文參考文獻目錄(理工科專業應在10篇以上,文科類專業應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獻至少2篇。)

[1] 胡安生,蔣勇生. 寧波居民金融意識及儲蓄狀況調查分析[J]. 寧波經濟,1997,(4)

[2] 歐陽錢琳,馮如,李雯頎,張文昊. 大學生投資理財市場分析[J]. 財稅金融,2010,03(下)

[3] 安娜. 當代中國家庭理財意識漸濃[J]. 中國經濟導報,1999,01,01

[4] 宋芳. 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 現代金融,2010(2)

[5] 李睿. 家庭理財和國內投資渠道分析[J]. 考試周刊,2010(28)

[6] 聶廣海. 建立風險意識,樹立正確的投資理財意識[J]. 現代經濟信息,2010

[7] 劉東明. 淺析理財目標中的文化因素[J]. 商業研究,2010(10)

[8] 徐英. 試析通貨膨脹對個人理財的影響[J]. 新疆財經,2009(5)

[9] 張曉波. 影響理財的非智力因素[J]. 理財之道,2003,12

[10] 陸海燕. 影響我國城鎮居民個人理財需求的因素[J]. 重慶工學院學報,2008(1)

[11] 高太平. 個人投資理財的十大誤區[J]. 會計之友,2010(5)

[12] 催至偉. 通脹壓力下家庭投資理財的策略分析[J]. 經濟研究,2010(7)

[13] 丁致清. 創新理財觀念須強化“五個意識”[J]. 農村財政與財務,2004(2)

五、研究的整體方案與工作進度安排(內容、步驟、時間)

調查的實施和時間的安排:

(1)2011年01月16日—2011年01月25日,問卷的發放及回收,同時進行論文研究的背景論述。

(2)2011年01月26日—2011年01月30日,將收回的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并做適當的分析,并同時查閱相關文獻,進行理論分析。

(3)2011年02月07日—2011年02月20日,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衢州居民的余錢配置情況。

(4)2011年02月21日—2011年03月01日,衢州居民的理財意識情況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完成初稿。

(5)2011年3月-2011年04月,修改,并最終上交定稿。

六、研究的主要特點及創新點

1、雖然研究的方法陳舊,但是研究的目標新穎。目前,對理財意識的研究還很少,以其作為調查目標進行問卷調查的更少。

2、調查分析時,主要以圖表和數據分析的形式進行闡述,是切實的分析,分析的內容具有現實的意義。

3、根據調查分析,對衢州居民的投資理財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理財意識,間接促進衢州經濟的發展。

七、指導教師審核意見:

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各種各樣金融產品的出現,如何通過理財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當前的熱門話題,選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文章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衢州地區的居民進行相關問題的調研,以了解該地區居民的理財情況和理財意識,方法適當,具備可操作性。文章的內容安排以及進度安排較為合理。同意開題。

第3篇

論文關鍵詞: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經濟評估

 

一.建設項目環境的經濟評估現狀

環境影響評價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的一項主要內容。但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存在一些問題。目前的現狀是,環境影響評價僅僅通過影響項目投資額來作用于建設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對于項目建成之后運行期間,由環境影響產生的成本費用如排污收費、排污交易許可證收費、環境稅等并沒有在項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階段作為影響項目可行性因素考慮進來,深入研究分析。

1.在項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環評性質界定不明確

在項目立項論證的前期工作中,環境影響的經濟評估應該是一個決定其是否可行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現有的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環境影響評價只被列為一個普通的參考項。環境影響評價在決定項目是否可行方面到底發揮多大的影響力? 目前的實踐中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存在很大的模糊。很明顯,在分析項目對未來環境的影響時,如果技術上不能達標,則該項目不具有可行性;或者污染治理成本以及運行費用太高,也會導致該項目整體上不可行。但是,建設項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環評的約束力只停留在反映項目對環境造成的一般影響及相應的治理措施。

(2)環境成本分析缺失

原則上環境評估須包括環境成本效益分析,即通過項目的環境費用效益分析,比較不同方案的優先性,或者計算出項目實施后的環境污染經濟損失, 以判斷項目環境影響的可承受性和項目的可行性。雖然我國對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早已起步,環境影響制度已經實施了近20 年,但是項目環境影響的經濟分析始終是個薄弱環節。雖然評價內容也列入了環境影響的經濟分析,然而由于缺乏經濟分析的標準方法和參數,實際上沒有什么實質性進展。對于項目建成之后運行期間,由環境影響產生的成本費用,現在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都對此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項成本費用是項目現金流的組成部分,會對項目的可行性產生很大的影響,不考慮、不計入這個數字,嚴重地弱化了可行性研究的科學性、準確性。

2.項目可研中環境影響經濟評估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現有的建設項目的經濟評價中一般從項目本身角度進行財務性分析,而項目的環境影響由環保部門進行,環境影響的經濟評估在可行性研究中幾乎流于形式中國學術期刊網。以經濟效益為目標,而沒有考慮因環境影響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和費用的評價模式,忽略了環境經濟外部性,不利于做出正確的項目決策。

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時期的中國,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了解決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畢業論文題目,我國較早建立了投資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內容應該包括“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制定出環境影響的經濟量化分析的實施細則或技術導則。根據有關研究,環境影響的經濟量化分析對完善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通過把環境效益、環境損害和環境保護費用納入投資項目的費用效益或費用效果分析的框架體系之中,有助于實現經濟分析所強調的核心效率目標,即要求以最低的成本來實現最優的政策目標。

二.建設項目環境經濟評估案例研究

1.案例描述

(1)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巫溪縣300噸野生松籽加工生產擴建項目

建設性質:擴建

建設地點:重慶市巫溪縣尖山鎮大包村(原黃泥村)

(2)產品方案

本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加工松籽2250噸和年產松仁 450噸目標,滿足重慶周邊及國內外市場對天然野生松仁產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充分利用、挖掘現有的基礎生產條件和加工規模,在已有的松籽加工生產線基礎上實現設備升級、加大研發力度、改善生產環境,購置包括松籽加工、松仁烘烤、松籽烘干、松仁脫紅皮、松仁自動揀選等5套設備和運輸車3輛;完成技術轉讓的引進;完成工廠綠化、給排水等基礎設施的改善。

(3)項目效益

經濟效益: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項目增量銷售收入3600萬元,增量凈利潤235.67萬元,增量投資利潤率22.75%,增量財務凈現值1387.78萬元,增量財務內部收益率41.42%,增量投資回收期3.87年。

社會效益:本項目的建設可直接帶動當地農戶5800戶,2300戶農戶間接受益,安置農業就業人口200人。農戶年均收入增加0.5965萬元,人均增收0.376萬元。對完善農副產品產業鏈條,提升種植業和加工產業比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生態效益:本項目建設實現森林資源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發揮林業建設的生態與經濟、社會三大綜合效益的結合畢業論文題目,有助于“森林重慶”目標在巫溪的實現。

(4)環境評估

環境影響:該項目對環境的主要影響為項目施工中和項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廢水、固體廢棄物、廢氣和設備產生的噪音等,會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開發利用野生松籽,可以提高林業附加值;有效避免成熟松塔落地發芽生長,造成樹林過于密集,影響林木正常生長;有利于實現森林資源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促進林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環境治理措施:該項目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項目在施工期間產生的污水和交付使用后產生的廢水,基本上不含有對環境污染的有害化學物質;擬收集、處理后排入尖山鎮市政工程管網;在施工過程中做好臨時的排水溝渠,采取可行有效的施工方案;項目建成后營運期間垃圾或廢棄物送至處理場予以填埋處理或回收站循環利用;項目建成后產生的廢氣也會較少;在項目建成后,也會嚴格按照《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中Ⅲ類標準,即:晝65dB,夜55dB。項目建設嚴格執行相應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工程建設后期會有計劃的恢復。

環境影響評價及審批:經項目區環保部門綜合論證認為,該項目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重慶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加工廠選址合理,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污染物能達標排放。對于環境的影響在相關規定許可范圍內,同意建設該項目。

2.案例解析

案例簡介中建設項目基本情況涵蓋建設名稱、性質、地點、規模、技術方案、建設期限、投資結構、資金來源等,此外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還要做項目的建設背景、基礎條件、市場風險收益分析、項目組織管理、投資估算、財務評估和社會效益方面的分析研究。而項目環境評估是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的一個環節。

案例中建設項目的環境評估是從環境影響、環境治理措施、環境影響評價及審批等三個角度展開,環境影響部分只是針對項目施工中和項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廢水、固體廢棄物、廢氣和設備產生的噪音等,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進行定性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若干一般性的措施,集中在項目施工方案及項目建成后營運期間垃圾或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但是畢業論文題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定量指標體系并沒有建立,更談不上實施過程中的操作性強弱問題。

如果項目方案的環境影響不能以貨幣價值的形式予以量化,就無法采用基于費用和效益量化結果進行分析評價,無法計算諸如經濟凈現值、經濟內部收益率等經濟評價指標,對各方案的經濟費用和效益進行分析和比較以確定項目的取舍,因而也就無法采用費用效益分析方法對項目建設方案進行經濟分析。在這種情況下,應借助于經濟費用效果分析方法,對效益不能貨幣量化的環境影響效果進行定量分析。

三.結論與對策

通過以上對建設項目環境經濟評估現狀問題的總結分析,在案例剖析的基礎上可得出如下結論與啟示:現行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環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缺失忽視了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項可行性因素的影響力, 忽略了項目建成之后運行期間由環境影響產生的成本費用,國家在稅費征收管理的內容和標準方面有很多空白等。

針對這一現狀,在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納入環境影響的經濟評估是亟需且必要的。如何有效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的經濟評估不僅是環保觀念的問題,更是制度設計的問題,尤其是現實可操作性問題中國學術期刊網。關于現實可操作性,本文提出“路徑可行性”,這種“路徑可行性”首先體現在項目環境經濟評估的應用條件界定和使用方法的選擇上。

1.項目環境經濟評估的應用條件

經濟費用效果分析是指當用于分析的資金有限、信息有限,難以用貨幣形式計算效益時,可以不考慮效益,只估算所有備選方案的費用,選擇費用最小或在一定費用水平下效果最好的方寒。費用效果分析主要用于互斥建設方案的比選。環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務的效益無市場交易條件,很難用貨幣價值估算出來。當這些物品或服務的損失不可逆時,最優的選擇就是選取某種方案,使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損失最小化。經濟費用效果分析的應用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 (l)待評價的方案數目不得少于兩個畢業論文題目,并且是互斥方案。 (2)待評價的方案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目的。如果待評價的各個方案追求的目標不一致,各個方案就沒有可比性,費用效果指標也就失去了意義。(3)各方案的費用采用貨幣單位計算,效果采用非貨幣的同一單位計算。

2.項目環境經濟評估的方法選擇

常用的環境成本計算方法包括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恢復和防護費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資本法等。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按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價值作為計算基礎;第二類是以污染后果的消除與損失補救的成本作為計算的基礎;第三類是以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投資及運行費用作為計算基礎。第一類計算基礎為眾多專家學者所接受,認為其最合乎經濟學原理,主要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環境成本的計量;第三類指標主要針對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投入量進行的,技術上最可行,信息處理量不大。綜合對比,第一類的環境的損害價值與第三類建設項目的環保投入,在操作上最可行。由于相同的投入所帶來的環境效益的不同和消除環境不良影響的成本差異的巨大,所以在項目可行性的論證中容易造成決策重點偏差,影響決策質量。而環境的影響有四大類:生產力、選擇價值、健康和舒適性,所以在可行性研究的操作中,可根據項目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環境成本的計算方法。

參考文獻:

[1]張一馳、馮良華.環境影響評價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經濟影響分析.林業建設.2007.2

[2]李開孟.投資項目環境影響經濟分析的必要性.中國工程咨詢.2008.1

[3]李佳、吳軍年.建設項目環境經濟損益分析指標體系建立.2007.10

[4]張群、荀志遠.考慮環境成本的項目經濟分析方法.決策參考.2005.10

[5]付家驥.技術創新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第4篇

論文關鍵詞:價值工程多項目投資,評估應用

 

1.多項目投資評估的意義

高校后勤基建建設項目最大的特點是為教育服務,其收益在于滿足師生教學、科研、生活的需要。因此,項目效益的最佳化在于其功能滿足師生需求的程度最佳。

盡管近年國家教育投入加大,高校后勤基建資金顯著增多,然而滿足師生需求與經費制約、經費短缺與經費未能發揮最大效益依然是高校后勤基建建設中的主要矛盾。

在新的發展時期,探索使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對高校后勤基建建設項目投資進行管理是高校后勤基建建設在矛盾中求發展的需要。

2.評估目標

項目功能評價與項目成本的比值反映了項目重要性與所花成本相適應的程度。該比值接近1說明該項目的重要性與所花成本的比重相適宜;大于1說明該項目的重要性較高,所花費的成本比例較小;小于1說明該項目的重要性較差,所花費的成本比例較大。因此,選擇比值接近1的項目。

3.評估模型

3.1價值工程理論

價值工程是獲得最佳綜合效益的一種管理技術,它是以最低的總費用可靠地實現產品或作業的必要功能,著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組織的活動。其目標是以最低的總費用使某產品或作業具有它所必須具備的功能;其核心是對產品或作業進行功能分析;其方式是一種有組織、有領導的活動。

在價值工程中,對產品或作業的評價是看其功能(質量)和成本之間的比值,該比值稱為價值。即:

價值 =功能 / 成本

這里的“價值”是一個相對概念,是指研究對象所具有的功能與獲得該功能的費用的比值。它不是功能的使用價值,也不是交換價值,而是功能的比較價值。

3.2評估模型

在實際操作中可以使用價值系數判別法對功能的價值進行量化分析。

首先,進行功能評價。“01”評分法是功能評價的一種方法,其做法是選取若干個對產品或作業熟悉的人員對產品或作業各項功能進行相互間重要性對比評分,評分時進行項目兩兩對比,重要者得1分,不重要者得0分,不能認為都重要均得1分,也不能認為都不重要均得0分。然后求出各功能的平均得分,進而得到功能評價系數。即:

功能評價系數 = 平均得分 / ∑平均得分

功能評價系數的大小反映了功能重要性的大小。

然后,進行成本評價,相應的成本系數為功能成本與產品或作業總成本的比值,即:

成本系數 = 功能成本 / 總成本

最后,功能評價系數與成本系數的比值就是功能的價值的量化結果,稱為價值系數,即:

價值系數 = 功能評價系數 / 成本系數

價值系數接近1,說明該項功能的重要性與所花成本的比重相適宜,該項功能不需要改進;價值系數大于1,說明該功能的重要性較高,所花費的成本比例較小,這時可以考慮提高一點成本(成本增加的數值要在整個成本的控制范圍)從而使功能再有提高;價值系數小于1,說明該功能的重要性較差,所花費的成本比例較大,這時就需要研究如何改進來降低成本。另外,價值系數相同的功能由于各自的功能評價系數和成本系數的絕對值不同,導致對產品或作業的實際影響存在很大差異,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4.評估舉例

以某高校確定年度節能改造項目計劃為例。經過收集整理和初步討論,某高校年度節能改造項目計劃為13項,列舉如下:

1衛生間高位水箱更換為延時閥

2西區加裝總給水表

3家屬區更換磁卡表

4東區路燈更換定時、光感開關

5空調節電器安裝(主樓工學院樓、電院樓、經管學院樓、理學院樓)

6電梯電能回饋裝置(學生1#2#3#公寓、主樓、家屬區29、30、40、41、42號樓)

7地下室照明加聲光控制器(學生1#2#3#公寓地下一二層、家屬區30、37-42號樓地下二層)

81#2#3#學生公寓走廊廁所加裝人體感應照度開關

9完善水計量裝置(一號公寓食堂、澆草地計量水表)

10完善鍋爐房換熱站計量裝置(鍋爐房、換熱站、一號公寓直燃機房)

11東區老家屬區1~28號樓更換水表(其中9#、10#、21#、22#、23#號不在統計中)

12東區1號學生公寓更換節水龍頭(所有洗漱間)

13西區使用20年以上的水表更換磁卡水表

使用評估模型對上述項目進行評價。首先,請5位對情況非常熟悉的工作人員分別填寫“節能項目重要性對比表(見表一)”,對上述13個項目進行功能評價。

 

項目名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第5篇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Y=L∕[1+A?exp(-B·t)])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t為時間自變量,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這樣,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其中,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避免了其缺點,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往往帶有主觀性,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進一步適應時展的需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1)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2)經濟效果;(3)社會效果;(4)風險性,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

估方法,均處于研究之中,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2)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1)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2)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1)提供一種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正確性;(2)提供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3)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并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范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以BP神經網絡為基礎,構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為背景,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于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指標體系,另一種是采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此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并行分布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能較好地處理基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

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并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探討其量化和規范化的方法,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3、采用先簡單后復雜的研究方法。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先從某一行業出發,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然后,逐步擴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復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證研究,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系,同時,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所以,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2003.07-2003.09:完成論文開題。

2003.09-2003.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

[01]傅家驥、仝允桓等.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02]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04]趙志、陳邦設等.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管理科學學報.2000/2.

[05]王亞民、朱榮林.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風險投資.2002/6

[06]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控制與決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國際商務研究.2002/5

[08]陳勁、龔焱等.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中國軟科學.2001/1.pp86-88

[09]嚴太華、張龍.風險投資評估決策方法初探.經濟問題.2002/1

[10]蘇永江、李湛.風險投資決策問題的系統分析.學術研究.2001/4

<11>孫冰.企業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2/4

第6篇

關鍵詞: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會計信息化,目標

 

一、 XBRL概述

XBRL(Extensible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是一種在互聯網環境下披露企業信息的標準化語言,是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擴展的標記語言,)在企業信息交換中的一種應用,是目前國際上應用于非結構化信息處理尤其是財務信息處理的最新標準和技術。XBRL為企業在互聯網上編制、存儲、財務報告和其他信息提供了一種標準化的方法,便于信息使用者對企業信息或財務報告信息的收集、處理、分析和重用;便于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數據流的控制,進一步提高財務報告數據的安全性。XBRL具有跨平臺使用和無許可證限制、搜索數據快速準確、對同一份企業報告按多種格式輸出等特點,便于則一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XBRL自1998年在美國誕生以來,XBRL國際組織的會員目前已有550多家,會員所屬行業涵蓋了全球信息供應鏈,這使得XBRL逐漸在全球經濟發展上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XBRL的目的是向企業的財務信息的供應鏈上的各利益相關者提供滿足其多樣化需求的信息。XBRL的出現將給企業信息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帶來一場效率的革命。

國內外不少專家和學者對XBRL的優勢和應用前景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總結和闡述,如楊周南和趙秀云、潘琰、張天西, Higgins與Harrell, Weber等。也有學者對XBRL的應用優勢和應用前景提出了質疑,如劉勤。筆者認為,XBRL以非線性的信息組織形式、靈活的Web應用、經濟的開發成本、便捷的數據處理、開放的標準和數據的選擇性更新等優越性受到青睞,為信息時代網絡財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二、XBRL對會計信息化的推動作用

XBRL技術將給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帶來技術性的革命。 XBRL的應用對于會計信息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會計信息報告的及時性

基于XBRL的互聯網財務報告實質上是一個全球互聯的實時報告系統。可以設想,公司會計系統采用了XBRL,可以及時結賬。免費論文。審計人員能緊跟著客戶的工作進度,通過持續的監控系統跟蹤企業交易事項和XBRL會計分錄。貸款人也能通過XBRL直接或由相關軟件編制的專用報告來監控借款人的財務狀況;每個公司還能得到基于XBRL信息的實時信用評級;可以評價其交易伙伴的業績。企業財務報告和對財務報告的分析的工具最終都將電子化。

(二)會計報告模式轉換的簡易性

XBRL將使公司更容易地生成財務報告,應用在總分類賬和會計分錄中,使在不同的會計準則下的財務報告編制更加容易。一個公司外部的分析師或投資者可能無法把一個財務報告從美國公認會計準則規格轉換為國際會計準則規格,但是有了XBRL,他們沒有必要再親自做這些工作,這種轉化工作完全可以交給專門的轉換軟件來自動完成。財務報表的編制者和審計師將因此能夠產生和協調適應性最為廣泛的報告。

(三)會計信息的完善性

在XBRL的支持下,會計師事務所將從公司財務業績的驗證工作轉移到驗證財務預測和非財務信息(顧客滿意、員工留持和環境報告等)的合理性和真實性等工作上,如驗證XBRL標簽的應用是否恰當運用,信息是否縱以及數字報告是否可信等,而財務信息中的數量化的部分都可以通過XBRL來自動分類、匯總、檢索、傳遞和列示。財務報告的商品化使得財務專家日益致力于揭示、翻譯、評估那些非定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來自于跨行業的組織或是來自于從人力資源到客戶關系管理等廣泛的企業部門。這種分工的結果,使得非數量化的財務信息和決策中必要的非財務信息的處理和地位,與量化信息同等重要。

(四)經營管理的全球性

XBRL的應用使會計信息獲取擴大到全球,任何投資者都有同等的機會關注并獲得遍布世界各行各業的公司的信息,這不再是一部分人的專利。在一個全球性的資本市場中,不論企業的規模大小、營運水平、業績如何,因為有了以XBRL作為信息披露的工具,都將擁有同等的機會參與到資本市場并獲得全球性的資本,這將不再是大公司的專利。XBRL是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個人投資者擁有的最實在的工具,借助于XBRL,投資者可以切實關注被投資的企業,這不再是機構投資者和財務分析師的專利了。企業擁有了XBRL,可以向全球投資者、債權人等各種利益相關者呈報豐富和個性化的信息,信息的不對稱將得到極大的緩解,資本市場中投資者歧視和企業歧視的現象將逐漸消除。

三、基于的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XBRL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會計領域應用的一個分支。對于XBRL這樣一種新技術的應用,它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會計如何適應信息技術引起環境變化的問題;它也不僅僅是財務報告信息存儲、傳遞、輸出方式的改變,它可以改變會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帶來可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等院校承擔著培養各類會計人才的重任,而會計人才在會計信息化過程中承擔著使會計信息資源創造價值的重任。在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是既精通財務、會計等經濟管理相關知識,又掌握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應該能夠依托信息技術和財務、會計知識,將會計理論、會計思想、會計方法在計算機上實現,從而改善組織的運營,增加組織的價值,并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XBRL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進一步反映了會計人員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筆者認為,應該把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在通過讓學生掌握本領域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向其介紹學科前沿,培養學生獨立持久地學習新的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上,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使其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跟上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步伐。XBRL的應用不僅要使企業的會計信息資源給企業帶來管理效益,還要使其產生社會效益,滿足企業相關的各類財務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此,要求會計人員具備以下能力:

(一)利用基于XBRL的軟件工具提高財務信息的分析和應用能力

目前,企業通過網絡報送的財務報告,一般采用PDF,HTML,WORD格式,這種格式的財務報告對于會計人員來說,僅僅改變了閱讀的媒介和方式,不便于對財務信息的進一步分析和利用。隨著上市公司數目的增加和披露內容的不斷增加,導致網站的財務報告信息逐步成為了海量信息,使用者難以消化。采用XBRL格式的財務報告,除了方便使用者快速獲取和閱讀財務報告外,各類信息用戶還可以通過軟件工具進一步對財務報告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和再利用,獲取決策相關的信息。無論我們今后從事哪個行業的會計、審計、財務分析等相關經濟管理工作,我們至少要了解XBRL及其相關軟件工具的應用,才能提高財務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能力,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免費論文。

(二)掌握XBRL的技術標準和分類標準,能夠建立和維護基于XBRL的信息報告系統

XBRL應用的最關鍵步驟是制定XBRL的分類標準,而建立XBRL分類標準的前提是定義企業的基本財務數據,這是會計人員的職責,技術人員替代不了。分類標準制定后,企業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不會一成不變,當準則和制度因為利益相關者的博弈發生變化時,會計人員就必須根據新頒布的規范或分類標準對XBRL的標簽進行更新。另一方面,基于XBRL的信息報告系統提供了“下鉆”功能,這將要求會計人員對明細分類賬或經濟交易事項的數據進行規范和制定標準,用標簽表達財務數據的含義。要具備對XBRL信息報告系統建立和維護的能力,會計人員必須掌握XBRL的基本技術原理和分類標準,以及基于XBRL的信息報告系統的操作技能。

(三)掌握與XBRL相關的會計信息系統控制和風險管理的知識

基于XBRL的信息報告系統的財務數據是以可閱讀的字符形式存放于實例文檔中,必須對系統實施有效的控制程序,以保證通過XBRL披露的財務信息的準確和完整。財務信息披露發生差錯的風險主要集中于會計信息及會計數據與標簽配比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針對XBRL信息、報告系統及其相關的會計信息系統或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設計有效的內部控制程序和制度,并付諸實現,這些工作責無旁貸地落在企業的會計或審計人員的肩上。另外,企業的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人員必須對應用XBRL的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過程進行評估和鑒證。這些都需要我們的會計和審計人員掌握一定的XBRL技術和分類標準,并熟悉信息系統的流程、控制程序和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

然而,目前,我國會計人員對XBRL知之甚少,這為XBRL在我國的推廣帶來了很大難度,這種狀況不利于我國XBRL標準的建立。XBRL在我國的推廣應用中還而臨諸多問題,有些問題很難馬上解決,需要分步驟、分階段地逐步推行。首先,針對國內的會計從業人員幾乎沒有XBRI才目關的知識背景的狀況,在國內大學必須開設XBRL的課程,該課程需要在計算機專業、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信息管理專業、金融專業進行不同側重點的講解,以加強XBRL知識的推廣和影響面;同時加強對在職人員的培訓,開發相關培訓課程介紹XBRL知識,使更多的相關專業的學生乃至其他相關從業人員了解掌握有關XBRL的知識并加以運用。免費論文。其次,從XBRL標準制定的層面上來看,需要有專業人員對XBRL標準國際發展和應用狀況、國外其他地區組織XBRL的實施案例的情況進行追蹤,密切關注世界各國對XBRL研究的動向和成果并進行借鑒,以減少不同標準之間的差異,并加快開發適合我國國情并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突破瓶頸,促進XBRL向更加成熟的階段發展,為財務信息的傳遞與共享創造更流暢的通道,為會計信息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潘琰.可擴展企業報告語言及其對會計的影響閉[J].會計研究.2003(1).

[2]楊周南,趙秀云.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的發展與應用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5(2).

[3]何玉,張天西.XBRL理論研究綜述[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6(8).

[4]張天西.網絡財務報告:XBRL標準的理論基礎研究[J].會計研究.2006(9).

[5]張泓波.XBRL在會計信息化教育中的推廣應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2).

[6]石貴泉.XBRL:會計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推進器[J].山東經濟,2009(5).

第7篇

【關鍵詞】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應用

1.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國際商務活動的日益頻繁,合同訂立在國際交往間顯得越來越重要,合同翻譯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合同屬于典型的法律文本,《國際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域特征研究》以國際銷售合同為例,研究其中的語域特征。綜觀各種科研歷史,不難發現科研方法表面上顯出多樣性,但其主要的方法不外乎兩種: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本文試圖分析《國際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域特征研究》,探討作者如何使用定量與定性研究,從而得出定量與定性研究在實踐應用中的差異。同時,也使我們更加熟知這兩種研究,把握兩者各自的優勢以及不足,明了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兩者結合所帶來的益處,有助于推動研究不斷向前發展。

2.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最常用的兩種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即量化研究)就是對事物量的分析和研究,也就是通過解決“有多少”“是多少”等的數量問題來對事物進行研究。定量研究主要側重于用數字來描述、闡述所研究的事物,同時揭示其所存在的各種問題。

在實際操作中,定量研究要求研究者按如下步驟進行操作:(1)建立假設,確定具有因果關系的各種變量;(2)使用那些經過檢測的工具來對所確定的變量進行測量和分析;(3)驗證研究者預定的假設;(4)得出研究結論。

定性研究是一種探索性研究,也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是對事物的質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對所研究的事物作出語言文字的描述,從而達到反映研究對象特征和本質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側重于用語言文字描述、闡述以及探索事件、揭示現象和發現問題。

3. 《國際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域特征研究》介紹

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快,國際貿易投資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國際商務合同作為國際商務溝通中的基礎環節,通過制定相關條款以指導整個交易過程,保障合同訂立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合同翻譯研究愈發顯得重要。該論文旨在語域理論的框架下,研究國際銷售合同語場、語旨及語式三方面的語域特征,進而探索此理論在國際銷售合同翻譯譯中的應用。該文明確采用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相結合,通過使用Ant Conc與SPSS等專業統計軟件,對40篇國際銷售合同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分別從詞匯選擇、情態及銜接手段的應用得出其詞匯、語法及語篇特征。根據合同英語在詞匯―語法層面上的語言特色,英譯漢過程中需遵循正式嚴謹、準確通順的翻譯準則。國際銷售合同英語具有典型的專門用途英語的特征,在語域選擇及語言使用特色上明顯區別于普通英語,這也要求譯者在進行合同英語漢譯時注意實現源語與目標語的語域對等。

該論文總共包括五個章節。第一章是引言,介紹該論文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已經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為理論回顧,主要闡述語域理論的發展歷史,語域理論的三變量和語言的三大元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語域理論在實際翻譯中的應用狀況,合同的定義與功能。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說明論文中使用的個例,以及論文中采用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第四章是數據分析與討論,國際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場、語旨和語式的相應對等,結合銷售合同翻譯內的具體例子進行對應分析。第五章為總結篇,揭示了論文所得出的結論,存在的局限性與不足之處,和對之后研究的啟示。該論文的第三章與第四章是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這兩章明確涉及到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實際應用,是研究的關鍵。

4. 定量研究的應用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最常用的兩種研究方法。兩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動研究向前發展。與定性研究相比,定量研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客觀性。定量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抽樣統計基礎上的,研究對象的范圍較大,更具有說服力,而且定量研究往往是在有目的控制某些條件下,按嚴格的程序進行的,給出直觀的數據,研究結果也是通過各種數字、符號、公式和圖表等數學語言表達的,因此,其研究工具亦是科學規范的理性工具。

《國際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域特征研究》一文旨在研究銷售合同中的具體語域特征,是要使用一定的例子與個案進行語域特征分析與闡述,合同翻譯例子繁多復雜,采用定量研究是極其關鍵與不可或缺的。定量研究以其量化的方式,通過使用科學的測度指標和分析方法,能對作者積累的合同翻譯相關資料進行數量化的處理,進而具體揭示各語域變量的數量特征、數量差異和數量關系,實現對合同翻譯中語域特征的精確描述。

在該文的第三章,作者簡要介紹了其論文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結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方法是為了識別國際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域標記。論文要實現該目標,首先建立了國際銷售合同語料庫(International Sales Contract Corpus, ISCC),采用例如Ant Conc與SPSS專業統計軟件對語料庫進行定量分析。這種以語料庫為基礎的科學定量分析為論文提供了準確、科學與客觀的研究結果,發現銷售合同中頻繁出現的各類詞匯、固定句式和類似結構。國際銷售合同語料庫主要包括作者收集與積累的40個典型銷售合同案例,是作者在實際翻譯接觸中所歸納與總結的,都是第一手資料,更有可靠性與原始性。文章主要應用Ant Conc與SPSS專業統計軟件,同時也使用了BROWN這一統計軟件對某些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并將此頻率與ISCC得出的結論進行比較分析,以便更好發現銷售合同的語域特征。作者還使用了卡方檢定(Chi-test)指出ISCC和BROWN的語言差異。

論文的第四章為全文的中心內容,闡釋了語域變量在銷售合同翻譯中的相應對等,分別從語域三變量,語場、語旨和語式角度分析合同翻譯的語域特征,結合ISCC和BROWN來說明詞匯和語法層面的特色。合同是一種正式的法律文本,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一旦簽訂,就制約了合同訂立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英文合同在其詞匯、語法和篇章等方面有著鮮明的特征。作者選取的40個合同案例是經過千挑萬選,深思熟慮的過程最終決定的,合同案例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公司企業,時間跨度從1998年到2008年長達十年之久。語域是語篇的決定因素,合同翻譯固有的特點就決定了其語域的相應特點,作者希望通過案例得出合同翻譯中語域具體特征。該章首先分析了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場特征,語場是指所發生的情況或所討論的話題,語場直接決定了話語采用的詞匯或將使用的術語,可以幫助讀者或聽者預測并激活關于這個話語范圍的圖示。作者為了確定合同翻譯的語場特征,著重對合同翻譯中的詞匯進行論述,分別從古體詞、連接詞和正式專業詞三方面入手。

古體詞是合同翻譯一個顯著特色。合同的正式文體決定了其所使用的詞匯亦是莊重的,中古世紀頻繁使用的古體詞就是一個最好最直接的體現。例如herein和therein就是合同翻譯中經常出現的古體詞,盡管他們時常出現在合同翻譯內,但是仍然有大部分現代英語使用者對此類詞知之甚少,遇到了也會茫然無措,合同翻譯中此類古體詞又是高頻出現的。此類合同中出現的古體詞多是復合副詞,由here、there或where加上連詞后綴便構成了,作者舉了幾個最常出現的復合副詞進行說明,通過ISCC和BROWN軟件分析hereby、herein、hereafter和hereinafter出現的頻率予以說明。

該表格是作者通過專業軟件得出的結論對比,為了進一步驗證數據的重要性與關鍵性,作者又詳細應用了SPSS軟件對上述四個復合副詞一一進行細致分析,采用Chi-Square Tests對上述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

連接詞在合同翻譯中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連接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僅連接不同段落,更是連接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組,如合同中常使用的有合同條款:terms and conditions;履行:fulfill or perform,其中出現的連詞and和or是最為常用的連接兩個近義詞的方法。使用這種連接詞連接兩個近義詞使得文本更加正式且莊嚴,體現合同翻譯語場特色。作者對于此類連接詞出現的頻率進行了如下的統計。

除了此表格,作者同樣使用了SPSS軟件對上述連詞進行統計,采取Chi-Square Tests對數據庫進行具體分析,得出其他相應的圖表。

對于其他表現語域中語場的專業術語,作者亦采用了幾乎同樣的做法,對于某些高頻率的詞匯與語法進行數據統計,在此就不一一予以說明了。

雖然定量研究提供了科學且客觀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優勢,能消除研究過程中的主觀性和各種偏見,使研究保持客觀精確,但是定量研究有時也具有模糊性,對于某些抽象又復雜事物描述略顯不足,因其個體因素的變化不能用一個明確的量化詞語來表示,而只能進行性狀的描述,此時最好就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5. 定性研究的應用

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與多變性,既要使用定量研究進行量的分析,又不容忽視定性研究的必要性。在應用數學方法對語言作定量研究的同時,定性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定性研究不是以數字來表示研究的某種觀點或結果的,而是用文字或圖片來描述的。研究者通過對那些有意義資料的描述,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解釋和判斷,向讀者詳細具體地展示一系列描述性的資料,使讀者能對所發生事情的內容和過程有一個清晰的、完整的和形象的認識。定性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是歸納而不是演繹,它產生于對實際現象的考察、分析和歸納。進行定性研究并不一定是要論證什么,重要的是從實際事物中發現什么,通過對實際過程的考察,了解事物的變化和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系。

《國際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域特征研究》雖然采用了定量研究來表述一定詞匯與句法的出現頻率,但是其主要還是采用了定性研究來對所要說明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與歸納,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問題。該文主要是希望應用定量研究的數據來闡明哪些因素是合同翻譯中語域特征的體現,哪些詞匯、句法和篇章是與語言元功能的相應對等,語域三變量又是如何得以實現的,這些都是作者所要具體說明與解釋的。

定性研究是一種探索性研究,也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定性研究主要是想通過解決所研究事物“是什么”以及現象“為什么會發生”等等本質性的問題,繼而對所研究的事物作出語言文字的描述,從而達到反映研究對象特征和本質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該論文的研究事物就是銷售合同翻譯,研究現象就是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域特征,從語域三變量的角度來反映該語域特征如何得以實現,如何在合同中得到對應,進而為以后的合同翻譯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

6. 結論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并不是對立矛盾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雖然兩種研究方法都各有利弊,但是只要將兩者恰當地結合,達到彼此間的互補,在教育研究中將兩者結合使用,對開闊研究視野、豐富研究成果和提高研究質量具有很大的幫助。《國際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域特征研究》就是典型地講兩種研究方法巧妙結合,并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

參考文獻

[1]李紹山,語言研究中的統計學[M].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2)

[2]王彤福,語言學習研究方法[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2)

[3]曹延亭,教育統計學基礎[M]. 遼寧教育出版社,1984

[4]常河山,對教育的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理論基礎的再認識[J]. 教育學研究:74-77

[5]戴斌榮,定量與定性結合―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J].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119-124

[6]馬廣惠,外語教學研究中的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J]. 洛陽工學院學報,1999(12):55-57

[7]張麗華,定性與定量研究在教育研究過程中的整合[J]. 教育科學,2008(12):33-36

[8]王雪,國際銷售合同翻譯中的語域特征研究,碩士論文,2009(6)

第8篇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building naturally becom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starts to set up a green building economic evaluation model, establishes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is article has a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the incremental cost and incremental benefits of green technology, and accurately evaluates the economics of green building.

關鍵詞: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增量成本;增量效益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whole life cycle;incremental costs;incremental benefits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6-0116-02

0 引言

歷年來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建筑業的發展卻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以及難循環的粗放式的模式發展。高速城鎮化發展又標志著建筑業逐年增長的發展勢頭,在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的倡導下,繼續堅持傳統的消耗發展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綠色建筑作為解決上述粗放式發展弊端的良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趨勢。201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作出關于《“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的發文,文中明確提出綠色建筑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途徑,保障措施[1]。

1 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1.1 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2]。

1.2 綠色建筑的發展 國內綠色建筑的發展較國外起步較晚,但隨著環境、生態、能源等問題的尖銳,綠色建筑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一致關注。在綠色建筑的推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來自各參與方的阻礙。各參與方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對待綠色建筑,而不能夠客觀的站在項目利益上去對待。房地產開發商片面的認為綠色建筑就是增加項目的前期投入;設計單位技術力量薄弱;咨詢機構技術水平缺失,無具有資質的專業人員。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對綠色建筑經濟性的誤解。

2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

2.1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 全壽命周期是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 of Green Buildings)是指從項目決策、設計、建造、使用、維修、拆除、報廢、回收的整個壽命周期內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公眾所發生的一切費用[3]。

2.2 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相對于傳統建筑的增量成本,是指為了實現綠色建筑的相關標準,在其壽命周期內使用相應綠色技術而帶來的總投資的增加或者減少。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介紹,綠色建筑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的分析將從上述六類指標進行展開[4]。

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確定還需要合理的計算出該項目在不使用綠色技術同時滿足當地強制性標準的條件下的成本。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計算公式如下:Ci=Cg-Ct

式中Ci表示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Cg表示綠色建筑的總成本;Ct表示不使用綠色技術的傳統建筑的總造價。

2.3 綠色建筑的增量效益分析

2.3.1 經濟效益分析

①節地效益(B地)。對于利用舊建筑,地下空間和廢棄場地的節地項目,節省了土地征用的費用。

②節能效益(B能)。綠色建筑通過改善結構窗墻比,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達到減少空調設備的設施費和直接節約電費煤費。B能=■P電n×Q電n+B設

式中P電n表示第n年電費價格;Q電n表示第n年節電量;B設表示減少空調設施費。

③節水效益(B水)。節水項目因采用非傳統水源減少的原市政供水量。B水n=■P水n×Q水n

式中B水n表示第n年節水效益; P水n表示第n年水費價格;Q水n表示第n年節水量。

④節材效益(B材)。綠色建筑設計中,設計和業主都堅持“土建裝修一體化”的原則,使用高性能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既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節約了原材料,還減少了材料運輸費。B材=B裝+B再用+B運

式中B裝表示節材的效益; B再用表示可利用材的效益;B運表示節材運費。

2.3.2 社會效益分析 綠色建筑的社會效益顯得稍微抽象了些。采用節水技術的項目,會減少雨污水排放,進而減少市政管網設施的維修費。節水技術能緩解城市現狀,減少了財政損失。綠色建筑會帶來健康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這對于提高工作效率很有成效。

2.3.3 環境效益分析 采用節能技術的項目,在達到節電節煤的同時也減少了CO2,SO2等氣體排放,減少酸雨發生,提高建筑使用壽命;相對清潔的空氣還能降低疾病發病率。環境效益的經濟量化可以通過處理CO2,SO2等污染氣體的工藝成本和因減少疾病發生而節約的醫療費來計算。

3 綠色建筑的經濟評價

3.1 綠色建筑的財務評價 在推行綠色建筑的進程中,阻礙其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投資者不愿意為綠色技術前期過多的投入買單。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我們需要對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作一下財務評價。

動態投資回收期(T)的計算。

PB=B地+B材+■(B能n+B水n)(P/F,i,n)

NPV凈=PB-PC

i——基準收益率; NPV凈——累計凈現值;

PB——增量效益累計現值;PC(Ci)——增量成本累計現值。

T =(NPV凈出現正值的年數-1)+上一年累計凈現值的絕對值÷出現正值年份凈現值

3.2 綠色建筑的國民經濟評價 站在整個國家的立場上,需要對綠色建筑進行國民經濟評價。評價需要綜合評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綠色建筑的間接效益外部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定量化卻是一項特別復雜繁瑣的工作。量化過程中可以通過轉換成間接的外部效果,找到計算效益的突破口。例如減少CO2,SO2等污染氣體的排放,可以通過計算處理污染氣體處理工藝成本和減少疾病發生節省的醫療費來量化。

4 結論

文章主要從全壽命周期分析了綠色建筑成本、效益組成,以及簡單的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在我國當前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的時代背景下,綠色建筑是需要得到市場的接受,得到投資者的認可的。上述評價模型可以提供投資者測算綠色建筑增量投資的回收期。據統計,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主要聚集在高效能耗設備,非傳統水源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等綠色技術上,大約67%的增量成本在每平方造價120-300元,投資回收期大約在2-10年之間,其余的項目投資回收期大都控制在20年內[5]。本研究對于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分析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2013.

[2]李百戰.綠色建筑概論[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3]李靜,田哲.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與效益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1,25(05).

第9篇

一、美國量化寬松政策下的中國國際貿易與人民幣匯率問題回顧

從中國的出口表現來看,歐美、俄羅斯、印度等國家針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有加劇之勢。西方國家一方面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又重新要求人民幣升值,以便削弱中國出口優勢。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報告稱人民幣貿易加權的有效匯率至少需要升值20%,對美元匯率更是要升值40%。2009年10月22日,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他長期撰文的《紐約時報》雙周專欄發表題為“The Chinese Disconnect”(可譯為“中國人的不合作”或譯為“中國人的脫節”)的文章指責中國放任貨幣貶值,敦促美國政府“有關中國貨幣,必須采取措施應對”。

其真實目的在于讓人民幣與美元脫鉤,以便美元貶值,同時迫使人民幣升值。從而減輕美國面對的巨大財政赤字和不斷借債的壓力。美元貶值一方面可以緩解其金融體系內部逐步累積的大量債務,緩解美國財政赤字壓力。同時,作為美國債券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會顯著縮水,中國國民財富將大量流失,中國被迫為美國人買單。另一方面,美元貶值可以推動美國出口。據測算,人民幣兌美元每升值10個百分點,出口企業增長速度受其影響放慢3到4個百分點。

二、問題的實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貨幣均為美元的衍生物。因為美元是由美國發行的,其他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出售的是實物財富,而得到的是結算貨幣(即美元)。 自從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脫鉤以后,只要國際貿易以美元結算,其實質就是由美國操控這些被交易的資源。美國政府只需加速印發美元,就能將大量美元注入其他貨幣區來迫使其他國家提高本國貨幣兌美元的匯率,從而促進美國的對外投資和出口。所以大量國際收支赤字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但是對美國卻是有利的。美國可以放任其國際收支赤字無限擴大,并通過美國國債吸收其他各國央行的盈余美元為其預算赤字融資,從而奠定美元的霸權地位。

目前全球主要貨幣均在貶值,只是貶值的幅度不等。自從中國2005年7月啟動人民幣匯改,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至今,可劃分為兩個階段: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為第一階段,期間人民幣以爬行釘住美元的方式逐步升值了21%。2008年7月至今為第二階段,人民幣匯率事實上重新回歸到盯住美元的剛性水平。在2008年下半年,人民幣有效匯率隨著美元的逆市反彈而繼續升值。然而,從2009年3月起,由于在應對美國金融危機過程中,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致使美元大幅貶值,美元指數持續走弱;同期人民幣兌美元保持穩定,導致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貶值。

如何確定人民幣均衡匯率?國外匯率理論對人民幣匯率是否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能夠成立的匯率理論(如購買力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以及資產平衡理論等),在金融市場尚不發達的中國并不完全實用,不能簡單地套用于人民幣匯率決定理論。因為均衡市場利率和貨幣的完全可兌換這兩個前提條件在中國不成立,所以利率平價在中國的解釋能力不強,無法形成均衡匯率,匯率較難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人民幣匯率的變動也不符合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理論。在資本管制情況下,實行釘住匯率有其客觀必然性。

三、 國際匯率理論中的三元悖論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紀50年代國際經濟情況以后,提出了支持固定匯率制度的觀點。20世紀60年代,蒙代爾和J.馬庫斯·弗萊明(J.Marcus Fleming)提出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對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進行了分析,堪稱固定匯率制下使用貨幣政策的經典分析。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1999年, 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根據上述原理畫出了一個三角形,稱其為“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 即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稱三難選擇。也就是說,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我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于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其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四、我國應對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建議

(一)抑制國際游資涌入我國市場

國際游資具有流動性強、逐利性強、期限短的特點。當資本項目管制疏松時,其大量涌入容易沖擊我國的資本市場;而當我國國際收支惡化時,大量內流的短期資本極易發生劇烈的逆轉。這種大量無序的流動無疑會加劇金融市場的波動,危及我國的經濟和金融穩定,甚至可能引發政治和社會動蕩。

(二)逐漸改變中國出口結算方式,規避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

盡量避免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美元結算,改用本國貨幣或者采取商品互換的方式,和其他各國建立貨幣互換協議。

(三)我國應該用外匯儲備購買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和在中國境內的優質外資公司的股份

第10篇

【關鍵詞】IT投資價值;公司績效;指標評價體系

一、引言

信息技術(IT),無疑已經在人們生活、經濟發展、科教興國等方面占有了重要地位,且其作用也越來越大。經濟發展依然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保證,信息技術投資即IT投資,它加快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企業的成長。因而,巨額的IT投資和快速的投資增長率給企業的負債翻了幾番,因為他們相信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效率、加快流水作業、節約成本、提高生產率、完善企業的經營模式,取得戰略競爭優勢。但現實卻不是這樣,IT投資不僅不能促進企業的績效,反而會出現一些問題,從而阻礙了公司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內外許多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以及部分IT人員都在做大量理論和實證的分析。

二、國內外IT投資和公司績效文獻綜述

Brynjolfsson和Hitt(1995),在原有數據的基礎上,將“企業的影響”作為一個因素,并用超越對數函數代替Cobb-Douglas生產函數,實證得出,企業影響因素,使得IT投入帶來的產出減半,但IT的彈性仍為正且顯著。在IT投資是否產生績效問題上,Brynjolfsson和Hitt(2003),實證得出:在短期(一年數據)內,IT投資可帶來可以計量的生產率和績效貢獻;然而,在長期(5~7年數據)內,IT投資的效率貢獻能達到5倍以上,并具有可持續性。基于生產函數模型的IT投資對公司績效的研究,主要是測評信息技術價值、信息技術資產價值占總資產的比率、IT勞動力及其占總員工的比率、行業類型和企業周期等因素對反映企業績效的財務指標和管理水平指標的影響程度和相關關系。

然而,對IT投資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的另一個方面就是“IT投資轉化效果”的問題,就是實際企業為什么花了大量的IT投資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Weill教授在1992年提出“IT投資轉化效果”的基礎上,許多學者提出了過程理論來研究IT投資如何轉化為產出和績效,所謂過程也即研究IT產生價值的時間,以及如何產生和為何產生。研究比較早的是Christina Soh和M. Lynne Markus(1995)系統的比較分析了Lucas, Grabowski和Lee, Markus和Soh, Beath, Goodhue和Ross以及Sambamurthy和Zmud等人的模型,提出了過程理論,包括IT轉化過程、IT使用過程和競爭過程。

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資源基礎論,RBV”認為,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擁有區別于其他企業的獨特資源。IT是一種資源。基于資源論,Ross,Beath和Goodhue(1996)提出了IT能力的概念,它綜合了IT人力資源、IT資源和關系資源,作為中間量提高企業績效。

國內IT投資和企業績效的研究主要借鑒于國外文獻中提到的模型和方法,通過改進模型以針對國內企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李治堂、吳貴生(2008)搜集200多家上市公司1999年到2004年的財務數據,實證研究得出:公司的信息技術投資,對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等績效指標具有積極的影響,對資產收益率等影響不顯著。彭義兵(2008)的博士論文“企業信息技術投資與研發流程績效的關系研究”,沖流程的角度,利用數學模型和實證方法研究了企業信息技術投資對企業業務流程績效的影響,給我國制造業企業的IT戰略規劃提供借鑒。

綜上所述,IT資源對企業績效影響已經有了很多研究,但對于過程觀和資源論的研究很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在本篇論文中,我基于過程理論的觀點,把資源論中的IT能力應用到其中,結合公司戰略、系統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知識,對過程的各個環節的重要影響因素作為評價指標,并定量化,綜合反映企業績效。

三、IT價值創造的過程模型構建

過程觀模型是根據Christina Soh和M. Lynne Markus提出的過程理論來構建,包括三個過程(從企業績效改善的方向向前反推):第一個過程模型,競爭過程;第二個過程模型,IT使用過程;第三個過程模型,IT轉化過程(如圖1)。

該模型揭示,在競爭過程中,企業的競爭位置、競爭對手的快速反應或運氣等外部因素影響企業績效;在IT使用過程中,必須要有高質量的IT資產,包括運用平臺、IT基礎設施以及使用者的能力,才能改善業務效率、提高決策水平,生產出具有競爭優勢的新產品活服務;在IT轉化過程中,IT投資如何才能轉化為高質量的IT資產,必須要有一套IT研發戰略管理流程。

對于上面的過程分析模型,沒有很好的展開每一過程是如何影響,既沒有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也沒有給出定量的指標評價。因此,本文基于過程模型,結合IT戰略、資源論的IT能力和內部控制信息系統層面中主要實施方法來構建IT投資對公司績效的改進模型。因此,IT價值創造的過程框架(如圖2)。

鑒于本文研究的是信息技術投資作為一種資源,參照價值創造的過程理論,只考慮戰略分析中的內部因素的影響,來構建了IT價值創造的過程模型。之前,國內外很多學者的研究,將很多戰略分析中的外部因素考慮進來,如宏觀環境、企業類型、企業規模和行業環境等,以解釋信息技術投資對公司績效的影響,但得出的結論也不是很顯著。

因此,本文研究的理論模型假設的前提條件有:(1)外部環境因素對石油化工企業是沒有差別的,對IT層面流程績效沒有影響;(2)油田、石化、油氣銷售上中下游集成的大型國有企業不會受到其他行業的影響;(3)這種大型集團,在其各分公司應用的信息技術是相同的,信息流程和對子公司進行的控制也相同,在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等是無差異的。

四、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

指標的設計和模型假設的關系以及模型的檢驗,注定我們要用定量的方法去研究,而更加嚴密的實證研究,也更有利于從實踐中提煉出結論,更具有說服力。我們設計的指標中有IT投資的價值、IT投資價值占總資產的比率以及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和凈資產收益率財務指標,同時,我們還要調查IT資源和IT能力層面的指標情況。因此,我們需要搜集石油石化行業企業的各年的年度財務報表和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來獲得數據。

本論文以從各大數據庫和證券交易所披露的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年度報表的數據獲得相關數據,以及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于搜集到和回收問卷得到的數據,先進行描述性統計,然后進行數據的信度與效度和統計學分析等分析工作。本研究所使用的分析軟件包括SPSS 16.0版。

(1)描述性統計分析

描述性統計主要對樣本的原始數據進行歸類,說明個變量的平均數、百分比等總體情況介紹。

(2)相關性分析

本論文以Person相關分析檢查了IT投資、IT資源和IT能力與企業績效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考察各研究變量間時候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以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3)結果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衡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即測量工具(問卷)能否穩定地測量所測得變量,多以相關系數表示。對于本文研究的內容使用于內在一致性系數(跨項目的一致性),而克朗巴哈(Cronbach)信度系數是目前最常用于問卷的信度分析方法。

五、數據的收集和相關性分析

1.數據的收集

根據指標設計的情況,研究需要IT投資、IT資源、IT能力和企業財務績效幾方面的數據,這若只通過一種渠道是很難獲得的。因此,本文采用從公開渠道搜集石油石化上市公司從2004-2009年的財務報告中的有關數據和向對應的上市公司發放調查問卷兩種方式。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綜合反映了一個公司的財務績效、經營管理水平以及企業的發展能力。反映公司績效的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和凈資產收益率三個財務指標的數據可以從報表中得出。信息技術價值主要包括計算機、打印機等硬件設備和應用的信息系統、網絡等軟件,將這些資產的賬面凈值作為信息技術價值。問卷設計主要是用來收集財務報告及附注中沒有而指標值計算需要的數據,因而,問卷的設計就成為調查研究的關鍵環節。

數據的搜集,本研究主要是搜集中石油、中石化、中航油和中海油等國內四大石油石化企業的2005年到2009年的年度財務報告,以及向這些集團公司或其下屬子公司發放調查問卷,來收集數據。計劃發放問卷200份,平均發放到四大集團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主要通過實地訪談,填寫問卷來收回問卷,這樣保證了數據獲得的有效性。

2.數據相關性分析

數據的相關性分析,就需要我們先要建立回歸模型,就是要建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函數關系。Cobb-Douglas生產函數揭示了投入資本和勞動力對產出的關系,根據前人的研究,本文建立超越對數Cobb-Douglas生產函數,即對Cobb-Douglas生產函數兩邊取對數。函數關系式如下:

(1)

企業績效對IT投資比率指標的回歸模型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方程估計,建立函數關系如下:

(2)

對于IT資源和IT能力層面的指標數據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借用多維空間距離的方法,每個過程指標作為一個空間坐標,計算與空間中心的距離與反映績效的指標為坐標計算的空間距離構成一組數據,分析信息技術投資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和相關程度。

六、指標體系的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一種測度綜合評價體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SPSS的信度分析,主要是對量表的內在信度進行研究。因此,我們對搜集到得各個層面具體指標數據做基本描述統計,然后計算過程指標的簡單相關系數以及剔除不太相關具體指標后的相關系數,對內在信度進行初步分析。最后,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信度系數。其計算方法是:

(1)計算具體評估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并計算相關系數的均值;

(2)計算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數,其數學定義是:

式中為具體評估指標數目,為個具體指標相關系數的均值,克朗巴哈系數在0~1之間。

克朗巴哈系數接近1比較好,經驗上,克朗巴哈系數大于0.9,則認為量表的內在信度很高;若是在0.8~0.9之間,則認為是可接受的;若是在0.7~0.8之間,則認為量表設計存在一定問題,但也有一定參考價值,而克朗巴哈系數小于0.7的話,則量表設計就失敗了,需重新設計。從公式我們看出,隨著值的增大,會提高克朗巴哈系數。因此,我們應該對同一個項目需要設計更多的指標去綜合反映,會有更好的效果,而克朗巴哈系數就存在內在信度擴大的趨勢,應結合其他指標來進行綜合分析。

七、結論

基于IT投資對公司信息層面績效影響的過程論,著手分析IT投資價值和IT人力價值的影響,進一步驗證“信息技術生產率悖論”是一種謬誤,并研究IT投資和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鑒于把IT技術看做一種資源,文章對IT人力資源、IT技術資源和關系資源進行指標設計,并把影響信息層面績效的直接因素歸為IT能力,通過實地訪談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分析數據。文章主要構建了IT價值創造的過程模型和提出數據分析的理論依據,并給出了指標設計體系的評價方法。

本文是研究IT技術投資價值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因素分析和探究實證分析的理論依據,是研究企業信息化下公司績效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Brynjolfsson Erik, Hitt Lor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the Role of Differences among Firms [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5(3).

[2]Brynjolfsson E. Hitt L. Computing Productivity:Firm-Level Evidence[J].Review of Economies and Statistics, 2003.

[3]吳喜之.統計學:從數據到結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4]李治堂,吳貴生.信息技術投資與公司績效-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11).

[5]彭義兵.企業信息技術投資與研發流程績效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8.

第11篇

關鍵詞:風險投資;廣義決策;研究綜述

基金項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知識產權風險投資優化機制與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0YJA630113)的資助

風險投資業作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產業對加快科技創新,支持創新創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風險投資具有高風險特征,風險投資的投資決策實際上是不確定條件下進行的,單一階段的投資決策已很難適用于未來市場極不確定、風險極高的風險投資決策。為了實現投資預期收益,風險投資的決策過程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多階段過程,不僅包括投資前項目選擇的決策,而且包括對投資后的管理。只有在風險投資的各個階段、各個層面都做到科學合理的決策,風險投資才能實現高收益高回報的初始目的。因此,從廣義視角來理解風險投資決策應該更為科學。

關于風險投資決策問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風險投資家對風險項目(企業)的選擇決策上,這其實是狹義層面的決策,這方面的研究已經相對成熟,而關于廣義層面的決策優化問題仍有較大的研究空間。本文基于廣義決策的視角,從風險投資的風險識別、量化,項目的投資組合優化,投后績效管理與退出決策等幾方面來展開相應的文獻綜述。

一、關于風險投資風險因素識別的研究

關于風險投資風險因素的識別,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被投企業的企業家及其管理團隊(Fried & Hisrich,1994;Deventer & Mlambo,2009)、風險與契約關系安排(Gompers & Lerner,1999;Huyghebaert & Mostert,2008)、技術和市場風險、法律經濟和政策環境(Moriarty & Kosnik,1989;Chocce & Ubeda,2006;Koryak & Smolarski,2008)、風險投資家本身的能力(Dimov & Shepherd,2005;Yung,2009)等。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統計分析、案例研究、建立模型、使用新數據庫等。中國學者對于風險投資的風險因素識別較早是從分析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階段的風險開始的,學者們(李建華和葛寶山,1994;布拉格,2005;陳建華,2006;王慶民,2009;劉曼紅,2011;包烏日漢,2012)都從各自的視角對風險投資風險進行了識別和分析,但總的來說,立足中國國情,從創業企業、風險投資機構以及企業外部環境三方面比較系統、全面地分析風險投資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還比較缺乏,因而,加強基于中國國情的比較系統、全面的風險投資風險因素識別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

二、關于風險投資風險度量的研究

從研究文獻上來看,風險度量方法主要有方差、標準差、半方差、離差、絕對偏差等偏離期望值的各種變形形式等、在險值VaR法、條件在險值CvaR法等。

方差、半方差、 絕對偏差等方法主要用于對投資風險的度量。隨著風險測度理論研究的逐漸發展,人們對風險本質的認識也日益深入。研究發現,用方差方法不能準確地度量真實風險的大小(單偉勛,2013);使用半方差法進行風險度量時,需要首先設定目標收益率,這種設定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絕對偏差法,由于用投資收益率的一階絕對中心矩來代替二階中心矩,發散的可能性比較低。因而從理論上說,風險的絕對偏差度量要優于方差度量(徐緒松,王頻,侯成琪,2004)。

在險價值VaR(Value at Risk),一般被理解為在給定的市場條件和給定的置信水平[α]下,在未來某個持有期間內,某一投資組合預期會發生的最大損失(劉驊、盧亞娟,2012)。考慮到VaR不是一個一致性風險度量,理論界在1997年提出了VaR的修正方法,即條件風險價值(CVaR),它是指在投資組合的損失大于某個給定的VaR值條件下的期望損失。CVaR與VaR的區別首先在于,CVaR不是一個單一的分位點,而是尾部損失的均值,當所有大于VaR的損失值都被考慮到時才能計算,因此CVaR對尾部損失的測量是比較充分的(肖甲山,2008)。VaR方法和CvaR法主要被用作度量和管理損失。

對于絕對偏差方法的應用研究,中國學者武敏婷、孫瀅、高岳林(2010)、張鵬(2011)、西愛琴(2006)等作了嘗試,并很好地解決了度量和控制投資風險、多階段投資組合優化以及農業生產風險的度量等問題。鑒于此,筆者認為選擇“絕對偏差方法”來度量風險投資的投資風險是比較合適的。

三、關于風險投資投資組合優化的研究

關于投資組合優化理論的研究,主要經歷了現資組合理論以及行為組合理論兩大發展階段。50年代以前早期的投資組合理論,已經有了風險條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思想(現資組合理論的精髓),但還沒有使用量化的方法。Markowitz(1952)發表題為《證券投資組合的選擇》的論文,對充滿風險的證券市場的最佳投資問題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標志著現資組合理論的產生。現資組合理論考慮的是理性投資者如何借助于分散投資來優化其投資組合,其研究問題的基點在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是對兩個目標:“預期收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的權衡(Markowitz,Harry M.1952)。現資組合理論中基于效用理論形成的各種預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可以分析投資者的風險反應及風險條件下的決策行為(西愛琴200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風險投資的高風險特征,使得在對風險投資決策行為進行研究時必須要考慮風險因素。因此預期效用理論及其相關模型方法也可以在對風險投資機構風險決策優化行為的研究時被采用。

作為新興理論的行為組合理論,目前的研究尚處于理論分析階段,大量的實證檢驗將是其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四、關于風險投資投后管理等的研究

圍繞風險投資決策優化的總目標:在達到預期收益的情況下,使總投資風險最小,風險投資機構除了做好投資前項目選擇決策外,還必須考慮投資后對創業企業的管理,以控制投資風險,提升投資績效。

總結

風險投資的高風險特性,決定了風險投資決策過程是一個復雜且多階段的過程;對于風投機構來說,投資決策實際上是一種風險行為,如果決策缺乏科學性,則必將導致最終投資的失敗。本文基于廣義決策的視角,從風險投資的風險識別、量化,投資組合優化以及投后管理等方面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梳理。從現有文獻來看,對于風險投資風險因素的識別,立足中國國情,從創業企業、風險投資機構以及企業外部環境三方面比較系統、全面地分析還比較缺乏;對于風險投資風險的度量,筆者認為選擇“發散的可能性比較低”的絕對偏差方法來度量投資風險是比較合適的;對于風險投資組合優化決策,現有研究文獻中很少見到將MOTAD模型用于風險投資決策中,而基于MOTAD模型可以很好解決農場生產風險決策問題,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將MOTAD模型應用于風險投資決策優化行為分析和投資組合優化問題的研究。關于風險投資投后管理,國內目前尚缺乏對投資后風險投資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機理的研究。此外,從資產安全性角度考慮合適的風險投資退出時機,以及采用決策樹法,以預期收益為標準來輔助進行風險投資退出方式的決策還不多見。綜上,筆者認為基于廣義決策視角,從風險投資風險的識別、量化,投資組合優化以及投后管理與退出決策等方面系統地展開對風險投資廣義決策優化問題的研究,最終實現風險投資預期的投資目標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洪怡恬,金式容.成長期權在風險創業項目投資決策中的應用.商業研究, 2003(24):104-106.

第12篇

宏觀經濟學論文3000字(一):西方宏觀經濟學的中國化改造評析論文

[摘要]如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西方宏觀經濟學不僅對世界的經濟理論產生影響,同時也對中國化改造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對于西方宏觀經濟學來說,主要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分別為就業問題、經濟增長問題以及通貨問題。西方宏觀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將其引入到中國的過程中,經歷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選擇性借鑒的曲折過程。基于此,文章主要評價西方宏觀經濟學的中國化改造,以供參考。

[關鍵詞]西方宏觀經濟學;中國化改造;發展;理論建構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112

1前言

對于現代西方經濟學而言,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和領域,通常被分為兩個分支學科,分別為研究經濟資源最佳配置的微觀經濟學以及研究經濟資源最佳利用的宏觀經濟學。在宏觀經濟學中,其將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并將國民的收入作為核心決定理論。因為宏觀經濟學的視角為整體化的經濟運行,所以,其具體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就業問題、長期經濟穩定與增長相關問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來往以及匯率問題和國際收支問題等。同時,因為宏觀經濟學主要考察與國民的生產總值、總投資和收入、國民收入以及物價水平等在國民經濟中的變動法則相關的內容,故也將其稱作為總量分析,其主要解決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的問題。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應該對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的運行規則、理論構成以及其影響進行分析,確保其可以在中國化改造中得到正確的借鑒,期望能夠為中國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宏觀經濟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含義

對于經濟學來說,其產生的目的就是為更好地解決與研究人們自身的無限性需求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形成的一種理論學說。在經濟學中,其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人類無上限的需求和資源的稀缺。對于人們的無上限需求而言,及時不斷地更替和變化,需求和欲望也分輕重緩急,稀缺資源也具有被選擇的特點。在經濟學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內容不是資源稀缺的原因,而是針對因資源稀缺所引發的對資源選擇、利用與合理配置的相關問題[1],換句話說,就是正確選擇、配置與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所謂經濟學,其主要是從資源稀缺性的視角進行研究,如何對稀缺資源進行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將經濟學分為資源利用與資源配置兩個獨立的學科,分別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指的就是資源的充分利用,而微觀經濟學指的則是資源的合理配置。

3西方宏觀經濟學下的中國化改造

如今,西方宏觀經濟學已經被充分的引入到中國的經濟市場中,在此過程中,其也經歷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有選擇借鑒的曲折歷程。對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后不難看出:首先,因為中國國內的經濟學均以政治經濟學作為基本理論和指導思想,而西方宏觀經濟學作為“后來者”,其若想得到整個經濟學界的接受,則必須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次,在中國,長時間以來實行的都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計劃經濟體制,這與西方的私有制市場經濟體制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已經實行了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轉型發展,但是這種經濟體制的成熟運行還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最后,西方經濟學自身具有雙重性質,也就是對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性進行宣揚,又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進行客觀性總結。總體來說,其本質就是對私有制的維護。另外,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具有比較大的相同點,根據西方經濟學對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性進行客觀總結,也反映出了經濟社會中所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也是值得我國借鑒與吸收的地方。因此,對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態度應該是在吸納的基礎上,嚴格把握分寸,不能照搬照抄,應消化與學習其有用的部分,實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適當、合理的將西方宏觀經濟學引入到中國化改造中。

對于政府行為,其往往表現為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市場功能往往表現為供求、價格自發調節和自由競爭,兩者緊密關聯、相互交織、缺一不可。因為政府行為不可能完美無缺,市場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兩者都有弱點,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協調互補。這就需要以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為核心,圍繞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統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鞏固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金融體制,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能夠揚長避短、有機結合,都得到有效發揮,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

立足于市場經濟運行的性質進行分析,無論是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還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宏觀經濟調控理論,都是對現代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一種總結,兩者的目的都是通過采用有效、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宏觀調控方法和措施確保整個國民經濟的總量能夠保持平衡,從而優化經濟結構,使國民經濟可以得到平衡、持續、健康、快速以及穩定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是中國的宏觀經濟學或者是西方的宏觀經濟學,其手段和措施也越來越趨向于一致化。那么有效的借鑒與引入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的成功經驗,可以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就宏觀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研究而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其進行建設與完善是首要任務。所以,應該在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上,將市場與政府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正確的處理。對于中國的市場經濟來說,其需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相關經濟制度進行有機融合,確保國家干預力度的一種現代化市場經濟。一方面,政府應該在一些特殊領域內避免對市場經濟的運行進行過多干擾;另一方面,政府應正確的調控市場的自由度,避免市場經濟發展失控。為了實現這一局面,必須將政府宏觀調控手段與市場手段進行融合,體現其優越性,只有確保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順利落實,才可以確保我國市場經濟得到健康、均衡、可持續的發展。

總之,我國在經歷了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后,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四個轉變:一是由國家對企業進行直接調控和直接的資源配置轉向為調控市場,從而直接調控對市場產生影響的主體,實現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二是在總需求和總供給平衡方面,從原先的供給調節,轉變成為需求調節;三是在調節需求的方法和措施方面,從直接對市場需求進行調控轉變成為利用經濟杠桿對市場需求的規模進行調節;四是從原本借助國家計劃進行調控轉變成為國家計劃、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三者相互配合和協調的新機制。

4結論

總而言之,在世界經濟風云變幻的今天,中國與整個世界的經濟聯系也越來越密切,這也標志著中國已經融入到全球化的經濟市場中,同時也表明了中西方經濟理論互補與交融的必然趨勢。因此,應將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的精華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結合,從而探索更加完善、健全的具有中國市場經濟特色的宏觀調控手段,積極參與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技術,實現合作共贏,從而更好地抵御經濟危機,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可借鑒經驗,樹立我國經濟強國的形象。

宏觀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現代宏觀經濟學中的投資理論及其最新發展論文

摘要:宏觀經濟學關注經濟的整體結構、行為和表現。宏觀經濟學家關注的是分析商品和服務的總生產(GDP)、失業、通貨膨脹以及與國際貿易相關的一般經濟動向的基本決定因素,更重要的是,通過宏觀經濟分析GDP短期波動(經濟周期)的原因和影響,并長期預測GDP趨勢(經濟增長)。宏觀經濟事件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福利,因此宏觀經濟問題非常重要。在宏觀經濟管理上取得成功的經濟體,必須有低失業率、低通脹、穩定而持續的經濟增長等特性。現代宏觀經濟投資理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新古典投資理論、q理論、不可逆向投資理論。本文將對現代宏觀經濟學中三個投資理論的具體內容以及優缺點進行闡述和比較,并對其最新發展進行探究。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投資理論;理論發展

一、引言

新古典投資理論、q理論、不可逆投資理論是現在宏觀經濟理論發展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的新古典投資理論以產出和資本的使用成本為主要變量,揭示了理想資本水平在穩定狀態下與其決定因素之間的關系。Tobin提出的q理論是第二階段的形成標志,q理論將對未來的預期作為投資依據,并且這一理論將對未來預期收益的評價與金融股市的估價聯系了起來,所以相較于前一階段的新古典理論,它更具有一般性。第三階段的形成標志是不可逆投資理論。經濟學中的投資主要指的是投資工廠的規劃設置與設備安裝成本,這些投資含有沉淀性成本,即未來改變計劃或決定時無法收回的投資,這就是投資不可逆性。這三大理論的具體內容將在下文進行詳述。

二、新古典投資理論

新古典學派包括劍橋學派(馬歇爾學派)、洛桑學派(巴拉學派、帕雷托學派)和奧地利學派(mengel學派)。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基礎,它用于解釋各種經濟問題,如購買者的購買行為在面對不同價格時,市場參與者的反應價格和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優化配置。新古典主義學派深化了古典主義學派的投資理論。其貢獻是新古典主義學派把邊際原理和數學方法引入投資分析,運用數學函數、機械平衡和原理,把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和機會成本的概念量化。

是否投資、何時投資、投資多少是投資理論最基本的問題,此外,當市場情況惡化時,還要考慮何時停產。所以,產業均衡、總體均衡、均衡的動態性質、總體波動是經濟學對個體優化行為研究的主要內容。馬歇爾的長期與短期均衡分析回答了傳統投資理論中是否投資和何時投資的問題。要回答是否投資和何時投資問題,就要對價格和長期平均成本進行比較,當價格高于長期平均成本時,企業為了擴大生產,就會開始投資;要回答何時停產退產問題,就要將價格和平均可變成本進行比較,當價格低于平均可變成本時,企業就會暫停生產甚至退出這一產業。但是,現實與理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企業常常用折現值來估計一個項目的現期價值,企業為這項投資所投入的成本遠遠小于對這一項投資所預期的長期收益;還有的企業在長期處于虧損的狀態下仍繼續營運。這些現實的問題使傳統的投資理論陷入困境,下文的不可逆投資理論將解決這些難題。

三、q理論

新古典理論解釋的是穩定狀態下的一個特殊情況,為了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研究投資問題,經濟學家創立了q理論。q理論可以描述投資決策的可塑性過程。q理論引入了投資的調整成本函數,在理論模型上實現了逐步調整固定資本水平的思想,彌補了申報前理論中關于投資調整過程的簡單假設所造成的理論缺陷。

根據數學模型的q理論的一般推導:假設企業的生產函數或收入函數為資本kt和勞動Lt,表示為yt=F(kt,Lt),F是連續可微分的凹函數。假設Pt為投資商品的實際價格,wt為實際工資水平,C(It,kt)是固定資產的調整成本,那么C(It,kt)是二次公式中對It可微的嚴格上升的凸函數,也就是說,投資額的上升會導致邊際調整成本的上升。所以可以在短期內進行大額投資,隨著投資量的增加,投資的調節成本也會劇增,所以分階段調節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企業投資的最好辦法是投資物品的價格加上投資的邊際調整成本,等于資本的最低價格。

q理論的核心方程表明,固定資產凈投資,即不含折舊,是資本的基本價格qt的嚴格遞增函數。投資量與qt正相關,而且股票和債券市場將提供評估企業資本價值和未來潛在收益的直接依據,否則很難想出其他客觀評價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價值的方法,尤其是潛在的未來收益。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Tobin定義的qt被稱為“平均q”,因為他定義了qt=Vt/(Ptkt),即在t時刻,企業的價值Vt除以固定資產的價值,這是研究實證中常用的q。其中的q值顯然可以從實際數據(如金融市場數據等)觀察和測試中得到。但是,q理論的q是“邊際q”,也就是一個邊際投資單位在當前時間內能夠產生的所有未來邊際收益的現值,這個變量連金融市場也難以觀察和推算出來。因此,在q理論和其他相關實證研究的測試中,經濟學家常常使用平均q(或根據需要)替換邊際q。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是探究平均q和邊際q相等的條件。已有研究給出了更一般性的條件:F(kt,Lt)和C(It,kt)都是齊次線性函數,Pt、wt和D(t,s)都是外生變量,企業值Vt和kt呈線性正相關。因此,dVt/dkt=Vt/kt,或一個單位的邊際的價值qt=dVt/(Ptdkt)=Vt/(Ptkt),即邊際q等于平均q。

在經驗統計調查中,使用平均q來替換或近似邊際q是非常普遍的,但測試結果并不令人滿意。事實上,平均q說明投資的能力非常有限。關于這個狀況的理由有很多爭論。更普遍的討論是強調平均q和邊際q的區別。也就是說,上文設想的條件實際上有可能得不到滿足。因此,平均q不能代替邊際q。更有力的論點是財政會受到健康的財政制約。例如,用內部資金投資要比籌集外部資金容易得多,成本也要低得多。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上各企業的融資能力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平均q與警戒線q沒有什么不同,即使企業通過金融市場評價的平均q高,也可能得不到相應的投資。

最后,讓我們看一下q理論和新古典投資理論的關系。第一,新古典主義中不能調整成本。也就是說,C(I,k)=0。第二,如果生產函數為y=F(k,L)=kαL1-α),0<α<1,那對k的偏導數為F’k(k,L)=αkα-1L1-α=αy/k。因此,新古典主義投資理論是在穩定狀態下確定理想資本水平的方程式,這也是q理論的一個特例。

四、不可逆投資理論

生產和投資的產業特性決定了投資的不可逆性。形成特定生產的投資,難以轉化為其他行業的生產和投資。如果不得不進行改變,原有的投資就會失去意義。不可逆投資理論強調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的不確定性。把不可逆和不確定性結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出比傳統的投資理論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投資理論。

在傳統的投資理論中,馬歇爾的理論回答了兩個問題:是否投資、什么時候投資。但是,由于現實和理論的差別,馬歇爾的理論沒有很好地解決投資問題。馬歇爾認為,如果一個產品的價格高于其長期平均成本,或者投資預期總收益的貼現價值大于投資成本,則應立即進行投資。但實際上,企業不會馬上進行投資,而是保持觀望和等待。我們假定政策制定者可以通過一次性成本為k的投資來構建一個生產系統,假設一旦構建,該系統將永遠維持下去。Rt表示單位當期投資收益,假定Rt為一個時間單位內從該項投資中得到的收益,計算未來預期收益時用1/(1+ρ)來表示折現率,那么在t時間內未來預期總收益的折現值為Rt/ρ。根據馬歇爾的理論,一旦Rt/ρ>k,或者凈利潤Rt-ρk>0,就要立即開始投資,我們稱ρk為馬歇爾投資的觸發值。因此,當Rt略高于ρk時,等待率高于0,仍然具有價值,它將大于預期純利潤的直接投資化為時間t,因此,馬歇爾的投資原則Rt-k>0不是投資者的最好選擇。

為了找出投資的最優原則,我們采用隨機優化的方法進行研究討論。以一次性投資為模型建立一個投資系統,假設投資過程有三個基本特征:需要沉淀性成本、未來收益不確定并且具有風險性、投資必須立即進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果用成本k進行一次性投資,何時投資最優。用V0(R)來表示還沒有投資的價值,用V1(R)來表示投資后這項投資的價值。從本期價值V0(R)出發,如果決策者繼續等待,給定現期收益為R,下一期價值函數的預期折現值為E[V0(R′)|R]/(1+ρ);如果決策者立即投入k,并得到價值V1(R)-k=R/ρ-k,決策者只需要將這兩個值進行比較即可。我們在前文已猜測,最優解應是一個高于馬歇爾投資觸發值的另一個觸發值,即T>ρk。現期收益R>T時,決策者將開始進行投資。在R=T時,投資與等待的價值是相等的,通過條件限制和函數計算可確定T值。假定R服從一種最簡單、無趨勢的幾何布朗運動,可以求出V0(R)。當RT,決策者將進行投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崇信县| 潜江市| 五华县| 治多县| 称多县| 清涧县| 乌拉特前旗| 高密市| 凤凰县| 法库县| 搜索| 尚义县| 收藏| 罗甸县| 江北区| 建平县| 益阳市| 瑞金市| 洪洞县| 伽师县| 临沧市| 翁源县| 辰溪县| 海林市| 乐都县| 马山县| 靖江市| 河间市| 东兴市| 句容市| 年辖:市辖区| 攀枝花市| 民权县| 稷山县| 独山县| 盖州市| 绥阳县| 白城市| 合江县|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