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業稅收論文

農業稅收論文

時間:2023-02-02 05:26: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稅收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業稅收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財政支農;農村社會保障

農業財政政策是國家財政通過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進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政策的總和。通過運用農業財政政策,為我國“三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財力支持。財政支農政策的存在不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以適應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而現行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體系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應盡快建立完善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迫在眉睫。

一、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現狀分析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調整、創新,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適應,以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改革、加快新農村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財政支持“三農”政策框架體系已經顯現,但該體系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財政農業絕對兩周增加,相對量趨于下降。表現在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比重呈現出下降、徘徊和增長緩慢的趨勢。二是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1.財政支持對象不合理;2.農業內部支持結構不合理。三是財政農業投入體制不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投資渠道較多,不同渠道的投資在使用方面、實施范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重復和交叉,造成重復投入等問題,這種投入體制使整體目標不明確,有限的資金無法形成合力。四是財政支農力度小一些。這必然造成地區發展不平衡,農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影響到農業的均衡發展。

二、財政支農政策的完善

進一步完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必須立足穩定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促進農民收入增加這兩個主要目標,不僅要保持必要的支出增長幅度,體現公共財政資源分配向農村傾斜;而且要合理確定支出重點,優化支出結構,有效配囂公共財政資源。

(一)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的展望

1.切實加大國家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傾斜力度。

加強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建立公共財政與WTO框架相適應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切實加大國家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

2.建立規范的支農資金管理機制。

積極推進支農資金的,積極創新財政支持和民辦公主的機制,規范和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管理。

3.著力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擴大“省直管縣”、“鄉財縣管”財政體制和方式改革試點范圍,完善縣鄉財政收入體系,加強縣鄉財政管理。

4.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現代稅收制度。

統一城鄉稅制的目標是:強化城鄉稅收協調,公平城鄉稅負,規范和統一城鄉稅收管理體制,徹底消除城鄉“二元”稅制結構,最終實現農業、農村、農民與工商業、城市居民適用稅制的完全統一。在稅收政策上體現對“三農”的扶持,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創造良好的水質環境,為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 投入。

(二)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的具體措施

1.穩定農業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

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人,必須建立在用法律、法規進行制約的基礎上,切實做到依法投資,真正落實。同時,各級對農業的投資總額、投資方向、資金匹配額都應制定具體標準和辦法,以分清責任,強化對農業的投入。要積極利用政策作用,引導集體、農民和其他有關渠道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2.改革農業補貼政策。

要建立健全農業補貼的政策法規,使財政對農業補貼成為一項長期穩定的制度。要改變目前國家對農業補貼絕對額逐年減少、相對數明顯下降的狀況,逐步增加對農業的補貼額度。

3.利用好財政貼息政策。

財政貼息作為一種特殊的財政補貼方式,是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種形式,它既能彌補財政資金的不足,又能發揮銀行信貸資金的優勢,它是在市場基礎上維持有效率的農業需要。目前,我國的財政貼息只要用于政策性銀行的貸款貼息。但因為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是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全部政策性貸款的需要,故還有必要對一部分商業銀行的農業貸款進行貼息。財政通過貼息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更多地投資到農業上,以解決當前農業投資整體資金不夠的問題。但應注意的是,按照wI’o規則,財政貼息是屬于應予減讓的政策,這一數額不宜過大。

4.整合農業稅收政策。

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稅費改革,建立新的農業稅制,然后做好新農業稅制試點的配套改革。

5.加強財政扶貧開發的力度。

首先以促進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為目標,加強對貧困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就業能力。然后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扶貧移民開發力度,支持貧困地區農產品加工、運銷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壯大,支持貧困人口教育和醫療衛生。

第2篇

論文關鍵詞:貴州卷煙,稅收負擔率,重稅控煙,貢獻率

一、我國煙草行業的稅收制度。

(一)、煙草業涉及的稅種較多。

我國的煙草業通常是指煙草種植業、煙草制品業、煙草制品批發業。也就是說,煙草業涉及三大產業。目前,我國煙草業涉及的稅收包括煙葉稅、消費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以及其他各稅種。其中,煙葉稅、消費稅是對煙草業影響最大和最直接的兩個稅種。

煙葉稅是農業稅里惟一現存的稅種。2006年4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葉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64號)公布施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收購煙葉的單位為煙葉稅的納稅人。煙葉稅實行比例稅率,稅率為20%,由地方稅務機關征收。

1994年1月1日起,國家把對卷煙征收的產品稅改為增值稅和消費稅,煙類產品的消費稅采用從價計征辦法,1994年確定的消費稅稅目為甲級卷煙、乙級卷煙、雪茄煙和煙絲,稅率分別為45%、40%、40%和30%,其中甲級卷煙暫減按40%征稅。1995年7月1日起,卷煙消費稅稅率調整為:甲級卷煙(含進口卷煙)50%,乙級卷煙40%,丙級卷煙和雪茄煙25%,進口卷煙50%。2001年6月起,甲級卷煙、乙級卷煙、雪茄煙和煙絲的稅率調整為45%、30%、25%和30%,同時對所有類別的卷煙實行從量計征,稅率為每箱150元。2009年5月1日起,甲級卷煙、乙級卷煙、雪茄煙的稅率分別調整為56%、36%和36%,與此同時,原來的甲乙類香煙劃分標準也進行了調整,原來50元的分界線上浮至70元,即每標準條(200支)調撥價格在70元(不含增值稅)以上(含70元)的卷煙為甲類卷煙,低于此價格的為乙類卷煙。此次政策調整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卷煙批發環節加征了一道從價稅,稅率為5%。

按照我國的分稅制體制,煙草行業所創造的稅收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共享。其中,增值稅收入是中央地方共享稅,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企業所得稅實行增量分成,由中央和地方分享;消費稅屬于中央稅,地方無權分享。

(二)、煙草業稅收收入較多。

就近些年來說,煙草業甚至是國內最大的單一稅源。從全國層面來看,2006年,根據《中國稅務年鑒(2007)》的有關數據整理,全國煙草業的稅收收入為2234.15億元,占全國稅收收入的6.05%。從省級政府層面來看,2006年,云南煙草業的稅收收入為390.91億元,占該省全部稅收收入的48.81%:湖南煙草業的稅收收入為208.97億元,占該省全部稅收收入的28.94%;貴州煙草業的稅收收入為86.36億元,占該省全部稅收收入的22.96%。

另外,煙草業稅收在其涉及的各個產業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據《中國稅務年鑒(2007)》的數據測算,2006年,煙草制品業稅收收入為1819.46億元,占制造業稅收收入的比重為12.29%,是制造業最大的稅源;煙草制品批發業稅收收入為373.25億元,占批發和零售業稅收收入的比重為7.46%,是批發和零售業最大的稅源。

二、貴州省煙草行業主要稅種負擔率分析。

(一)、增值稅。

按照我國現行稅法,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就其取得的貨物或應稅勞務的銷售額,以及進口貨物的金額計算稅額,并實行稅額抵扣制度的一種流轉稅。國家稅務總局測算行業增值稅稅負的指標為:

行業增值稅稅負=行業實繳增值稅額/行業計征增值稅銷售額×100%

作為普通研究人員,筆者無法獲得行業計征增值稅銷售額的準確數據,無法復制上述計算方法。但從規律性的角度考慮,產品銷售收入(或主營業務收入)可以起到類似的效果。因此,筆者設計的增值稅負擔率如下:

增值稅負擔率=本年應交增值稅/產品銷售收入×100%

表1貴州工業企業與貴州省煙草加工業增值稅負擔率比較單位%

貴州省全部工業增值稅負擔率

貴州省煙草加工業增值稅負擔率

負擔率差異

2001

8.51

9.42

0.91

2002

6.4

9.81

3.41

2003

5.88

8.31

2.43

2006

6.02

11.18

5.16

2007

5.83

第3篇

論文摘要:電子商務作為全新的貿易形式,具有交易虛擬化、全球化、隱蔽化和成本低廉等特點。電子商務活動雖然使現行稅法中的某些規定不能適用或不能完全適用,但是,其并未對稅收法律關系本身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因此,完善電子商務時代的稅收法律制度仍應遵循稅法的基本原則,即稅收法定原則、稅收中性原則、稅收公平原則、稅收效率原則和稅收社會政策原則。

稅法基本原則是一國調整稅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抽象和概括,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在稅收法制建設中的反映,也是對稅法的立法、執法、司法等全過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法律準則,其核心是使稅收法律關系適應生產關系的要求。電子商務作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應運而生的網絡經濟的組成部分,具有交易虛擬化、全球化、隱蔽化和成本低廉等特點。雖然電子商務的出現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使現行稅法的某些規定難以適用,并形成了一些稅收征管中的盲點,但其并未對生產關系和稅收法律關系本身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因此,完善電子商務時代的稅收法律制度,仍然不能背離以下幾項稅法的基本原則。

一、稅收法定原則

稅收法定原則是民主和法治原則等現代憲法原則在稅法上的體現,是稅法至為重要的基本原則。它指的是國家征稅應有法律依據,要依法征稅和依法納稅。稅收法定原則要求稅收要素法定而且明確,征稅必須合法。諸如,納稅主體、征稅對象、稅率、納稅環節、減免優惠等稅收要素必須由立法機關在法律中予以規定,其具體內容也必須盡量明確,避免出現漏洞和歧義,為權利的濫用留下空間。而征稅機關也必須嚴格依據法律的規定征收稅款,無權變動法定的稅收要素和法定的征管程序,依法征稅既是其職權,也是其職責。

(一)不宜開征新稅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貫徹稅收法定原則,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是否開征新稅。實際上對這個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以美國為代表的免稅派主張對網上形成的有形交易以外的電子商務永久免稅,認為對其征稅將會阻礙這種貿易形式的發展,有悖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與此相對的是加拿大稅收專家阿瑟·科德爾于1994年提出“比特稅”構想,即對網絡信息按其流量征稅。“比特稅”方案一經提出,即遭致美國和歐盟的反對,原因是他們認為“比特稅”不能區分信息流的性質而一律按流量征稅,而且無法劃分稅收管轄權,并將導致價值高而傳輸信息少的交易稅負輕,價值低而傳輸信息多的交易稅負重,從而無法實現稅負公平。筆者認為,經濟發展是稅制變化的決定性因素,開征新稅的前提應是經濟基礎發生實質性的變革,例如,在以農業為最主要的生產部門的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農業稅便是主要稅種;進入了以私有制下的商品經濟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后,以商品流轉額和財產收益額為課稅對象的流轉稅和所得稅取代了農業稅成為主要稅種。電子商務也屬于商品經濟范疇,與傳統貿易并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因此,我國在制定電子商務稅收政策時,仍應以現行的稅收制度為基礎,對現行稅制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使之適應電子商務的特點和發展規律,這樣不僅能夠減少財政稅收的風險,也不會對現行稅制產生太大的影響和沖擊。例如,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做法便值得借鑒,其并未出臺專門的電子商務稅法,只是要求納稅人在年度報稅表內加入電子貿易一欄,申報電子貿易資料。

(二)明確各稅收要素的內容

稅收法定主義原則要求稅收要素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電子商務對稅收要素的影響突出地表現在征稅對象和納稅地點的確定上。以流轉稅為例,網上交易的許多商品或勞務是以數字化的形式來傳遞并實現轉化的,使得現行稅制中作為計稅依據的征稅對象變得模糊不清,對此既可以視為有形商品的銷售征收增值稅,也可以歸屬為應繳營業稅的播映或服務性勞務。這就需要改革增值稅、營業稅等稅收實體法,制定電子商務條件下數字化信息交易的征稅對象類別的判定標準,從而消除對應稅稅種、適用稅率的歧義。就納稅地點而言,現行增值稅法律制度主要實行經營地原則,即以經營地為納稅地點,然而高度的流動性使得電子商務能夠通過設于任何地點的服務器來履行勞務,難以貫徹經營地課稅原則。由于間接稅最終由消費者負擔,以消費地為納稅地不僅符合國際征稅原則的趨勢,而且有利于保護我國的稅收利益,為此,應逐步修改我國現行增值稅的經營地原則并過渡為以消費地為納稅地點的規定,從而有效解決稅收管轄權歸屬上產生的困惑。

二、稅收公平原則

稅收公平原則是稅法理論和實踐中的又一項極其重要的原則,是國際公認的稅法基本原則。根據稅收公平原則,在稅收法律關系中,所有納稅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因此,稅收負擔在國民之間的分配也必須公平合理。稅收公平原則在經歷了亞當·斯密的“自然正義的公平”①和瓦格納的“社會政策公平”②理論之后,近代學者馬斯格雷夫進一步將公平劃分為兩類,即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稅收橫向公平要求相同經濟情況和納稅能力的主體應承擔相同的稅負;稅收縱向公平則要求不同經濟情況的單位和個人承擔不相等的稅負。

納稅人地位應當平等、稅收負擔在納稅人之間公平分配是稅收公平原則的內容和要求。電子商務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有別于傳統貿易的虛擬的貿易形式,它具有無紙化、無址化以及高流動性的特點。高流動性使得企業的遷移成本不再昂貴,企業由于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不必像傳統企業那樣大量重置不動產和轉移勞動力,若想要在低稅或免稅地區建立公司以達到避稅的目的,往往只要在避稅地安裝服務器等必要的設備、建立網站并配備少量設備維護人員即可。其他為數眾多的工作人員可以通過互聯網在世界各地為企業服務,從而可以使納稅人通過避稅地的企業避免或減少納稅義務。而電子商務的無形性和隱蔽性則讓

稅務部門難以準確掌握交易信息并實施征管,使得網絡空間成了納稅人輕而易舉地逃避納稅義務的港灣。上述種種都導致了從事電子商務的納稅主體與從事傳統商務的納稅主體間的稅負不公。但是稅收公平原則卻要求電子商務活動不能因此而享受比傳統商務活動更多的優惠,也不能比傳統商務更易避稅或逃稅。因此,為貫徹稅收公平原則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改變對電子商務稅收缺位的現狀,避免造成電子商務主體和傳統貿易主體之間的稅負不公平。稅法對任何納稅人都應一視同仁,排除對不同社會組織或個人實行差別待遇,并保證國家稅收管轄權范圍內的一切組織或個人無論其收入取得于本國還是外國,都要盡納稅義務。

第二,貫徹稅收公平原則還要完善稅收征管制度。建立符合電子商務要求的稅收征管制度,首先應制定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制度。納稅人在辦理了上網交易手續之后,應該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在稅務登記表中填寫網址、服務器所在地、EDI代碼、應用軟件、支付方式等內容,并提供電子商務計算機超級密碼的鑰匙備份。稅務機關應對納稅人的申報事項進行嚴格審核,并為納稅人做好保密工作。其二,應建立電子發票申報制度,即以電子記錄的方式完成紙質發票的功能。啟用電子發票不僅可以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也為稅收征管提供了嶄新的手段。納稅人可以在線領購、開具并傳遞發票,實現網上納稅申報。其三,逐步實現稅收征管的電子化、信息化,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拓展稅收征管的領域和觸角,開發電子商務自動征稅軟件和稅控裝置,建立網絡稽查制度,不斷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和質量,構建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稅收征管體系,實現稅收公平原則。

三、稅收中性原則

稅收中性原則是指稅收制度的設計和制定要以不干預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為基本出發點,即稅收不應影響投資者在經濟決策上對于市場組織及商業活動的選擇,以確保市場的運作僅依靠市場競爭規則進行。

電子商務與傳統交易在交易的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稅負也應該是一致的,從而使稅收中性化。稅收制度的實施不應對網絡貿易產生延緩或阻礙作用,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而電子商務代表了未來貿易方式的發展方向,與傳統貿易相比,其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對其稅收政策的制定應避免嚴重阻礙或扭曲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宜采用中性的、非歧視性的稅收政策,通過完善現行稅制來規制并引導電子商務健康、有序、快速地發展。

不開征新稅不僅是稅收法定原則的要求,也是稅收中性原則的體現。許多國家在制定電子商務稅收制度時,也都認為應遵循稅收中性原則。例如,美國于1996年發表的《全球電子商務選擇性的稅收政策》中便指出:“建議在制定相關稅收政策及稅務管理措施時,應遵循稅收中性原則,以免阻礙電子商務的正常發展。為此,對類似的經濟收入在稅收上應平等地對待,而不去考慮這項所得是通過網絡交易還是通過傳統交易取得的。”文件認為,最好的中性是不開征新稅或附加稅,而是通過對一些概念、范疇的重新界定和對現有稅制的修補來處理電子商務引發的稅收問題。而經合發組織1998年通過的關于電子商務稅收問題框架性意見的《渥太華宣言》中也強調,現行的稅收原則將繼續適用于電子商務課稅,對于電子商務課稅而言,不能采取任何新的非中性稅收形式。歐盟對待電子商務稅收問題的觀點是,除致力于推行現行的增值稅外,不再對電子商務開征新稅或附加稅。

根據稅收中性原則,我國對電子商務不應開征新稅,也不宜實行永久免稅,而應該以現行稅制為基礎,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普及,不斷改革和完善現行稅法,使之適用于電子商務,保證稅收法律制度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繼承,并能夠降低改革的財政風險,促進我國網絡經濟的穩步發展。

四、稅收效率原則

稅收效率原則是指稅收要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提高稅收征管的效率。稅收效率原則要求以最小的費用獲取最大的稅收收入,并利用稅收的經濟調控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或者最大限度地減輕稅收對經濟發展的障礙。它包括稅收行政效率和稅收經濟效率兩個方面。稅收的行政效率是通過一定時期直接的征稅成本與入庫的稅金之間的比率來衡量,表現為征稅收益與征稅成本之比。這一比率越大,稅收行政效率越高。稅收的經濟效率是指征稅對納稅人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征稅必須使社會承受的超額負擔為最小,即以較小的稅收成本換取較大的收益。簡言之,就是稅收的征收和繳納應盡可能確定、便利、簡化和節約,以達到稽征成本最小化的目標。

雖然在電子商務交易中,單位或個人可以直接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免去了批發、零售等中間環節,使得稅收征管相對復雜,但是為了應對這一嶄新的交易形式,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將會運用到稅收工作的實踐中,使稅務部門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憑借電子化、信息化的稅收稽征工具,稅務機關的管理成本也將大大降低,為提高稅收效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五、社會政策原則

國家通過稅法來推行各種社會政策,稅收杠桿介入社會經濟生活,稅收不僅是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的工具,而且成為國家推行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手段,于是稅收的經濟職能便體現為稅法的基本原則。

目前,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稅收的社會政策原則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 (一)財政收入原則

貫徹這一原則需要明確的是,一方面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實施網絡貿易,現行稅基日益受到侵蝕,這就需要不斷完善稅收法律制度,保證對應稅交易充分課稅,使得財政收入穩定無虞;另一方面,針對目前我國企業信息化程度普遍較低,電子商務剛剛起步的現狀,為了使我國網絡經濟的發展跟上世界的腳步,應當對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的企業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財政收入原則的確立,不可避免地沖擊和影響了稅收的公平原則,但是為了從全局和整體利益出發,它又是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并且有利于社會總體利益的。正如前任財政部長項懷誠在“世界經濟論壇2000中國企業峰會”上所表示的:“不想放棄征稅權,但又想讓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更快點。”

(二)保護國家稅收利益原則

就目前而言,我國還是電子商務的進口國,無法照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我國的電子商務稅收法律制度,而是應該在借鑒他國經驗的基礎上,構建有利于維護我國稅收的稅制模式。同時,還應該考慮到對國際稅收利益的合理分配,為國際經濟貿易建立更為公平合理的環境和更加規范的秩序。國際稅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將會影響各國家對貨物和勞務進出口貿易、知識 產權保護以及跨國投資等問題的基本態度。只有合理分配稅收利益,才能為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好的條件和環境。因此,我們應該在維護國家稅收的前提下,尊重國際稅收慣例,制定互惠互利的稅收政策,從而實現對國際稅收利益的合理分配。

參考文獻:

[1][美]施奈德.電子商務[M].成棟,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美]特班,等.電子商務管理視角[M].嚴建援,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3]周剛志.論公共財政與國家—稅法學研究文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劉劍文.稅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劉劍文.財稅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

論文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資金,支農財政投入,農村金融,農民收入

 

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而近幾年來,農民收入增長減慢,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云南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全省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海拔高低相差極大,地貌類型多樣,氣候類型復雜,比起國內的其他省份,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欠發達。同時又由于經濟政策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農業的投入少,農村一直處于不利的地位,農業增效難、農民增收難、農村社會進步慢的問題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要發展農村經濟,就要先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改變投資結構,使投入主體、投入渠道以及投入形式更加多元化,不斷完善農村產業投資體系。

一、云南省農業產業投資構成

云南省涉農產業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金融機構、社會投資等。其中支農財政投入,政府擔負著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職責,故應重點投資于那些風險較大、收益期長,對農業發展起著保護和促進作用的大中型項目;銀行等金融機構起到的是調節社會余額資金的作用,因而對農業的貸款主要應用于生產經營用的暫時周轉資金;而社會投資從目前發展的情況來看,由于受多方面的原因,投資額還比較小。

目前,云南省政府對農業的投資,主要有財政預算內安排的支農資金、基本建設資金、專項扶貧資金以及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農業投資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拿出來的,主要用于投資農田的水利建設、農業科技推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維持農業發展外圍環境的作用。2007、2008兩年全省的財政支出總額為1135.22億和1470.24億元,而財政支農支出分別為 127.60億和177.77億[1],農業支出所占財政支出比例分別是11.24%和12.09%,表明財政支農支出的增長速度略加快。

各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貸款是農業投資中另一個較大的來源。2007和2008兩年,我省金融機構發放的農業貸款分別是444.6億元和747.2億元[1]1,這主要來自國有商業銀行,說明國有商業銀行是金融機構中對農業投資的主體論文格式范文。

農業投資中社會投資目前規模不大、影響范圍較小。農戶投資僅限于種籽、化肥、農機具等方面,由于資本積累額的限制,他們往往沒有能力開辦第二、三產業,故農戶投資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所起作用不大[2]。因而要通過投資結構的變動來影響農村產業結構,主要還要依靠財政支出和銀行農村信貸。

二、云南省農業產業資金來源:

(一)財政投入

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主要是指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工具對農業發展提供的資金支持,既包括政府通過財政預算安排的直接用于農業發展的財政資金,如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費支出、支援農村生產支出等,也包括政府通過其他渠道安排的間接支持農業發展的財政支出,如各種用于農業的財政補貼支出、農業稅收減免等[3]。財政投入是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財政對農業的有效投入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歷年省委省政府都將農業作為重點,采取各種投資方式,提高農業產值,增加農民收入。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財政對農業的支出保持著不斷增長的趨勢,從1998年的34.66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177.77億元,上漲了約5.13倍,其中漲幅最大的為2007年,該年的財政支農資金較上年增長了52.16%。漲幅最小的為2005年,該年的財政支農資金僅比上一年增長了2.23%。從農業支出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看,財政農業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在不斷上升,1998年為10.57%,2000年為9.47%,到2003年這一比例降到了8.34%,2004年出現恢復性增長,為10.83%支農財政投入,到2008年為12.09%。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考慮,農業作為我省的支柱產業,每年的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均小于20%,由此可見,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依舊較小,不能夠適應農業的快速發展。

表1云南省歷年財政總支出與農業支出對比情況

 

年份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

支出(億元)

農業支出

(億元)

農業支出增長

比重(%)

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

1998

328.00

34.66

2.48

10.57

1999

378.05

36.59

5.57

9.68

2000

414.11

39.20

7.13

9.47

2001

496.43

45.26

15.46

9.12

2002

526.89

46.35

2.41

8.80

2003

587.35

48.99

5.70

8.34

2004

663.64

71.90

46.76

10.83

2005

766.31

73.50

2.23

9.59

2006

893.58

83.86

14.10

9.38

2007

1135.22

127.60

52.16

11.24

2008

1470.24

177.77

第5篇

關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幾方面:農村公共產品的內涵、制度變遷、供給現狀、問題及對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農民負擔相關性分析。

一、農村公共產品的內涵

(一)公共產品的概念、特征及分類

關于公共產品的概念及特征,國內學者大多贊同薩繆爾森的定義: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減少的產品。薩繆爾森對于公共產品的特征描述有三個: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外部性。而消費上的外部性與消費上的非排他性所造成的搭便車行為非常相似,所以,學界通常認為公共產品的兩大特征為: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

關于公共產品的分類,則根據不同標準,分為不同種類,根據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強弱程度,可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劉千賀(2006)還認為:根據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來看,可以分為全國公共產品和地方公共產品:城市公共產品和農村公共產品:家庭公共產品、社區公共產品、地方性公共產品、全國性公共產品和全球性公共產品。

(二)農村公共產品的概念及分類

農村公共產品則是根據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來分類的。農村公共產品即是在農村中相對于私人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

在農村公共產品中,根據其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強弱程度,又可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按農村公共產品受益的范圍可分為全國性農村公共產品和地方性農村公共產品。

按農村公共產品的功能可分為,一是維持農村基層政權正常運轉的公共產品,二是有助于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公共產品。

二、關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的研究

胡洪曙(2007)通過時期和責任制時期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需求表達機制、決策機制比較、籌資機制、生產和管理機制特征的比較,說明農民在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逐步增強。

謝好(2006)通過分析傳統農業社會時期、民國時期、時期、家庭承包制時期、稅費改革后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分析了國家和農民的互動。

曲延春(2008)通過分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揭示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變遷的實質就是城鄉利益、工農利益特別是國家與農民的利益關系不斷調整的過程。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學者們主要是從國家和社會關系的角度來考察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的。

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供給總量不足與部分產品供給過剩并存。陳榮佳(2006)認為,供給總量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農民急需的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是社會事業類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短缺。熊國兵(2007)從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方面、農技服務方面的現實狀況分析了公共產品供給的不足。孟凡斌(2007)則從中央對農業支出的規模和從地方財政對農村的支出規模來看的下降趨勢得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量不足的結論。黃雪萍(2006)則分別分析了浙江省和全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量不足的現狀。

劉保平、秦國民(2003)認為,與農民急需的一些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相反,在許多農村地區,一些農民不需要或者需求較少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供給卻大量過剩。如貧困地區大量修建農貿市場、休閑廣場、歌舞劇院、高檔賓館等。

第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雎黨臣(2007)認為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體現為: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農民不需要的公共產品供給過剩:重大中型水利設施建設,輕一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輕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重農村科學教育文化事業發展,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何菊芳、虞拱辰(2005)認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是:一是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二是涉及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短缺。三是較少需求的公共產品供給過剩。四是部分公共產品的提供損害農民利益。

第三,公共產品供給的不公平性。劉保平、秦國民(2003)認為,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不公平性,主要表現在城鄉之間的供給不公平和農村地區間的供給不公平兩方面。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的原因

第一,取消農業稅造成的影響。睢黨臣、王征兵(2007)認為,伴隨著取消農業稅政策的實施,農村鄉(鎮)、村兩級組織制度外籌集財政資金的渠道基本上被堵死,財政收入銳減,鄉(鎮)、村兩級組織可支配的公共資源減少,使得本來就匱乏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日益突出。由于財力所限,中央政府在短期內不可能承擔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全部投入。所以,取消農業稅將使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面臨嚴峻的挑戰。

于奎(2005)認為,取消農業稅政策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造成了制度約束,具體體現為:收入上移,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基層財政保障:鄉鎮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對稱,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失衡;轉移支付力度小、制度不規范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不平等;鄉鎮政府改革滯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缺乏。

第二,供給主體的單一,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失衡,偏離農民迫切需求。劉千賀(2006)認為,目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渠道仍是沿襲農村改革前的格局,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只寄希望于政府,而政府因財力緊張無法生產更多的農村公共產品,不能滿足農民的實際需要。

邊洪強(2007)認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政府壟斷現象。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政策決策、政府投資、政府生產。

第三,各利益主體的博弈。邊洪強(2007)認為,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博弈,以及地方政府與農民的博弈。博弈影響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農民的關系,從而影響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

第四,自上而下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的影響。劉千賀(2006)認為:自上而下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也是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保平、秦國民(2003)認為,農民無法在公共產品供給決策中反映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需求偏好,最終形成了不反映需求的帶有強制性的自上而下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程序。

第五,長期實行“城鄉分治”的管理制度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黃雪萍(2006)認為,“城鄉分治”、“重城市輕農村”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和以此為基礎的城鄉有別的公共產品籌資制度。

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改進的對策

(一)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農村公共產品籌資體系

于奎(2005)主張:政府是要強化公共財政理念,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二是加強財政投資的主導作用,促進多元化投資格局的形成:三是考慮開征農村公共產品稅收,如開征具有專項使用目的的治理環境污染稅種:四是積極引導民間資金和外資。

劉千賀(2006)認為,農村公共產品資金來源要多元化,具體包括以下渠道:政府的轉移支付;私人、企業和銀行的資金投入;農民交納的“一事一議”籌資和費用:強制保險收入:慈善來源。

(二)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張穎舉(2008)主張,繼續加大政府投入:進一步引入市場供給;引導非營利組織參與;鼓勵農民自我供給:實行大村莊制,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王俊(2006)認為,可以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層政府、農村社區組織、企業、個人等。根據公共產品的不同性質和受益范圍,由相應的主體來提供。

吳友群、廖信林(2007)界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村社區、非盈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和組織、私人和企業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范圍。

(三)改變“自上而下”的供給決策機制

吳友群、廖信林(2007)認為。應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建立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實現決策程序“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轉變。

劉千賀(2006)則主張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供給方式。

(四)保證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協作關系

劉千賀(2006)主張通過以下方式減少各利益主體在博弈過程中,所造成的成本損耗。首先要明確政府自身職責,優化供給方式;其次要確認收費合法地位,吸引其它供給主體加入:同時要明晰產權,法律制度雙重保障其它供給主體利益。

(五)借鑒國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成功經驗

廖紅豐、尹效良(2006)在介紹泰國、印度、日本、美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狀況的基礎上,指出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的經驗。

楊勇、黎振強、羅能生(2008)在分析韓國、日本經驗的基礎上,指出發達國家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啟示為:通過各種補貼發展農村各項基礎建設事業:政府構筑農村社會保障網:引導和扶持農村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逐步減少對農民的各種政府管制。

五、農村公共產品與農民負擔的相關性分析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增加農民負擔的主要原因

1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差異加重了農民負擔王英平、帕塔木·巴拉提(2005)認為,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差異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劉雅佳(2008)認為,二元結構造成農民的不公平的成本分攤。

2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職責劃分不清,加重了農民負擔。王英平、帕塔木·巴拉提(2005)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上的錯位、缺位加重了農民負擔。

3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監督機制的不完善。王英平、帕塔木,巴拉提(2005)認為,缺乏對農村公共產品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了農民負擔。甘霞(2005)認為,乏力的監督機制造成公共收入使用混亂。

(二)基于減負考慮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設計

1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劉雅佳(2008)提出,政府應為主體提供城鄉統一的公共財政制度,具體體現為: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實現城鄉財政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建立城鄉統一稅制,取得農村成本分擔的公平。甘霞、王英平、朱延松等人也主張建立一體化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

2明確區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職責。劉雅佳(2008)提出,一方面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另一方面要明確地方政府職能,重構基層政府職能:省、市、縣政府負責的農村公共品主要應包括耗資大、影響社會發展時間長的公共產品以及跨地區交叉供給的公共產品的補助。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直接需要鄉鎮政府的服務。

第6篇

論文摘要:我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但多年來經濟粗放式發展,造成國家資源的驚人消耗和環境的嚴重污染,主要表現在:土地資源和森林面積急劇減少,礦產資源開采過度,水大量消耗。同時,由于產業重點發展工業,直接導致了水、大氣、化學物排放、固體廢料、噪音污染加劇。國家已經意識到了節能環保問題的嚴重性,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在21世紀我國要節約資源開發,堅定不移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思路。在上述背景下,從維持經濟活動的連續性和保持經濟增長的角度,運用稅收作為主要干預工具,力促經濟增長方式平穩較快轉變。對我國目前稅收體系中有關稅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應有足夠的認識,對構建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可行性和一些具體設想以及一些完善資源稅方面應有思路和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已經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要求政府采取恰當手段對環境污染進行控制,因此筆者認為改革傳統稅收制度,建立綠色稅收體系已經刻不容緩。 

 

一、我國現行稅制中有關綠色稅收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以排污收費制度作為控制污染的主要手段,沒有專門的、系統的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稅收制度,只是在一些稅種中有一定的環境保護的性質和功能,具體存在以下稅種: 

1.資源稅。我國資源稅開征于1984年,其征收范圍主要包括礦產資源和鹽等,其征收目的主要是調節在中國境內從事資源開發的企業因資源條件差異而形成的級差收入,因而沒有充分考慮到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功能。同時,由于征收范圍較窄,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如森林、海洋、淡水資源等未列入征稅范圍,不利于對自然資源的全面保護。 

2.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均與土地使用有關,分別于1988年和1987年開始征收,其目的是促進合理使用城鎮土地和農用耕地資源,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恰當調節土地級差收入。這兩個稅種的稅收收入額較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7年全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收入為91.57億元,全國耕地占用稅收入為89.9億元,兩者之和僅占全國稅收收入的不到1%。較低的征收力度使得這兩個稅種對于促進土地的節約和合理利用的作用并不明顯。 

3.消費稅。我國于1994年開征消費稅,其目的在于抑制超前消費,調整消費結構,貫徹國家消費政策和產業政策,增加財政收入。其中,對汽油和柴油及機動車如汽車輪胎、摩托車和小汽車等五類產品征收消費稅,與環境有比較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少消費、降低污染、保護環境的作用。但是,由于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結構的變化,此類征稅對于控制消費的作用并不是很明顯。 

4.增值稅。增值稅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利用廢棄物進行生產的企業和產品采取低稅率或者免稅的政策。由于增值稅具有中型稅收的特點,所以在綠色稅收中的作用較弱。 

5.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于1991年開始征收,其目的在于配合國家產業政策,引導投資方向,調節投資結構。對于國家重點發展且符合環境保護政策的項目如農林、水利、能源等領域實行零稅率,對于國家鼓勵發展但可能對環境造成一定損害的項目實行5%的輕稅率,而對于國家限制發展的規模小、效率低、污染重的項目實行30%的高稅率。該稅種對環境保護具有一定的事前預防作用。但是,由于該稅種是與國家的產業政策聯系在一起并受其制約的,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經濟利益和目標的限制,致使部分不符合國家環保政策但有可能帶來較高經濟利益的項目享受較輕的稅率。目前,對于2000年1月1日后新發生的投資額已經暫停征收該稅。 

綜上所述,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對于調節消費和投資方向,減少污染和保護環境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相關稅收制度具有稅種分散、征收范圍過于狹窄、調節作用較弱和系統性較差的缺陷,難以適應我國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思路的轉變,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系統化。 

 

二、構建綠色稅收體系的設想 

 

1.改革排污收費,開征環境保護稅 

排污收費一直是我國控制污染的主要手段,對于控制污染和環境保護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制度暴露許多弊端。實行稅費改革,完善稅法,統一稅制,征收環境保護稅是我國改革和規范稅制,以經濟手段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的必然選擇。根據國內和國內環境保護現狀,借鑒國外環境保護稅的實踐,結合我國目前環境保護稅收方面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我國環境保護稅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幾個稅種:(1)空氣污染稅。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向空氣排放煙塵、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單位征稅、以其排放量和排放氣體的濃度為依據,實行從量課征的累進稅制。

(2)水污染稅。對排放廢水的企事業單位及生活廢水的城市居民征稅,確定一定的標準,根據納稅人的廢水排放量和濃度進行折算,實行有差別的累進稅制度。(3)固體廢物稅。對包裝飲料的包裝物、廢紙、紙制品、舊輪胎等廢物按其體積和類型進行定額征收。(4)噪音污染稅。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噪音的生產經營者征收,以造成的噪音超過人或動物的承受能力的分貝值作為征稅的依據。(5)能源稅。在征收對象上有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氣、液化氣等,應根據不同種類設計不同的征收方法和標準,對使用量超過既定標準定額的,實行累進稅率。 

對以上構建的五種稅,在征收的過程中,實行追究責任制,根據使用、消耗、排放量的大小,堅持“誰使用、誰污染,誰負稅”的原則,實行專款專用,同時將環境保護稅收入作為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項資金。 

2.完善資源稅 

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中,資源稅的運行主要遵循“資源—產品—環境廢物”單向流動的線形經濟運行模式。而循環經濟中,它的運行模式遵循的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與以前相比,其顯著特點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在這種經濟發展中,由于對資源利用的節制和效率預期應與對經濟數量的增長預期相和諧,自然而然會使資源在開采和使用取得強勢地位。我國現行開征資源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調節資源的級差收入,并沒有把資源的環境成本和社會價值內在化,這樣既不利于資源按社會成本定價,更不能使之按可持續成本定價。鑒于此,我國資源稅的改革可以注重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將所有不可再生資源及部分急需保護的可再生資源納入征收范圍。另外,將其他與資源有關的稅種,如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合為土地稅;對與資源有關的收費,如礦產資源管理費、林業補償費、育林基金等進行“費改稅”,使其成為資源稅的一部分。(2)調整稅額設計。在進行稅額設計時,既要考慮調節級差收入,又要考慮到資源的開采和保護,提高單位稅額,對于不可再生、稀缺性及開采污染嚴重的資源實行高稅額;改變現行單一的從量計稅方法,對不同性質的資源,實行不同的計稅方法;將計稅依據由銷售和使用環節調整到生產和開采環節,以限制無序開采。(3)資源稅應逐步體現可持續的利用價值,通過資源稅的限制征收保證后代人能夠保留大量的資源基礎,造福子孫后代。(4)資源稅要體現由于資源開采產生的外部性成本,對資源過量使用的單位應負擔解決由此受到影響人員的生活和福利補助。比如由于開發土地、征地拆遷造成農民失地、失業,就要由相關單位安排工作就業、落實基本生活保障問題。這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社會效率最大化和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制定和規范環保稅收優惠制度,完善現行稅收優惠政策 

第7篇

【關鍵詞】 農業; 農業類上市公司; 成長性; 面板數據

一、引言

從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角度來看,農業上市公司能夠對我國的農業市場化以及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實際上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在經濟建設中并未起到對農業、農產品市場和農業產業化方面預期的帶動作用,其盈利能力整體上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在我國近年來大力實施的農村經濟政策和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背景下,這無疑是一個謎。為此,我們決定從農業上市公司盈利視角展開其發展狀況的研究。

盈利能力評價始于西方,它主要經歷了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個是觀察性的盈利能力評價階段,第二個是統計性的盈利能力評價階段,第三個是財務性的盈利能力評價階段,第四個是戰略性的盈利能力評價階段。米勒和莫迪里亞尼于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MM資本結構理論,這也是學界首次運用科學、嚴謹的方法對資本結構和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在國內,也有大量學者對我國企業盈利能力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王振蓉和李寶仁,2003;張繼袖,2004;賈宗武,2004;湯青,2005等),較多的研究結論顯示公司規模、資本結構、股權結構以及公司風險等方面對公司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并通過經驗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目前理論界對農業上市公司的定義有不同的認定,同時我國證監會對公司性質的認定也有不同的模式①,我們采用我國證監會對公司性質的認定模式進行公司性質的確認。而在盈利能力方面,較多學者認為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業績受到扶持政策的影響非常大,并且對扶持政策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與此同時,政策扶持為農業類上市公司帶來的經濟效益不斷增多,在其經營業績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政策扶持已經變成支撐農業類上市公司實現良好業績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湯新華,2003;姜凌,2003等)。然而,即便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農業類上市公司總體盈利水平依然呈現下降的趨勢。因此,相關學者建議從公司多元化經營、提高運營能力(梁宇鵬和許彪,2002)和強化戰略運營(劉秀琴等,2003)等方面加強公司的盈利能力。

綜上可知,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確存在較為公認的盈利能力問題。然而現有文獻中,較多從國家財稅政策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和解釋,并且從國內現實來看,財稅對其盈利能力水平的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國內農產品價格尤其是大眾型農產品價格的定價模式是基于國家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現狀,農產品價格對于農業上市公司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從普通公司的盈利能力影響因素來看,產品或者服務價格與市場占有率對其具有明顯作用。因此,目前的文獻拋棄產品價格因素也即我國農產品定價機制來研究其盈利能力具有明顯的不足和缺憾。而筆者將從農產品定價機制下的農產品價格因素對農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展開研究,同時結合財稅政策進行對比分析,以希望進一步揭開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之謎。

二、研究設計

(一)假說的提出

1.農產品市場價格假說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目前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經實行市場定價機制。然而,在農產品價格改革方面,目前我國以大米、小麥為主要的關乎國計民生的商品價格依然實行國家計劃為主導,市場引導為輔助的定價方式。導致我國大米和小麥等大眾型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脫軌,與國際市場價格更是相差甚遠,這種模式不僅影響到我國農民的收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盈利造成重要影響。

雖然,保持物價的穩定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農業上市公司而言,農產品價格更關乎其盈利能力。在目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中,雖然分布范圍非常廣泛,但是幾乎都與農業相關產業非常相關。從我國農產品價格走勢和我國CPI近年來的走勢(圖1)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價格總體上波動幅度比CPI大,同時緊緊圍繞CPI指數上下波動,這與我國CPI指數的統計口徑有很大的關系,同時CPI考慮了包括農產品價格因素的其他物價因素,因此,CPI走勢更趨于穩定。同時,從CPI的峰值情況來看,每當CPI處于峰值的時候,ADI指數就會快速回調并處于下降通道,比如2007年2月份、2007年10月份、2008年3月份當CPI處于峰值時,可以明顯地發現ADI指數也即(農產品價格指數)就處于快速回調和下降階段。這間接說明當我國農產品價格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因此,對于以農業為主要經營業務的農業上市公司而言,農產品價格對其經營的盈利影響應該會是非常明顯的,為此,在我國以國家調控為基礎的農產品價格背景下,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1:農產品市場價格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盈利具有正相關關系。

2.農業補貼假說

在我國,扶持政策左右著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業績,而且農業類上市公司對扶持政策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與此同時,隨著政策扶持為農業類上市公司帶來的經濟效益不斷增多,這些經濟效益在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增大,政策扶持慢慢成為支撐農業類上市公司獲得良好業績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可是,即使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投入,不斷加大對其的政策扶持力度,然而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總體盈利水平還是呈現出下降趨勢。何廣文(2010)通過統計分析法發現所得稅優惠政策以及補貼收入優惠政策等相關優惠政策確實是給農業類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產生了促進作用。

收入補貼是政府為促進農業上市公司的發展而制定的重要優惠政策,收入補貼作為一種直接的支持手段,能夠有效地實現上市公司的利潤的提升,這個指標的信息能夠在農業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年報中獲得。按照農業上市公司年報的會計報表中所披露出來的信息,可以將收入補貼的主要來源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補償性收入,例如市政建設補償以及動遷補償等;第二種是特殊行業或特殊項目的補貼,例如環保治理補貼等;第三種是地方政府直接撥付的財政資金,用來緩解上市公司遇到的資金困難問題。此外,還有一項是先征所得稅后再返還的補貼。同時,自2005年以來,由于我國國家財政持續超過預期的高收入,因此國家利用財政對農村進行反哺力度越來越強和明顯,而其中以化肥、農藥、種子等方式實施的補貼政策逐漸開始實施。而農業上市公司也必然獲得相關的補貼,進而提高農業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為此,我們提出假設如下假設:

假設H2:國家財政補貼對農業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正相關。

3.稅收假說

農業上市公司所取得的補貼扶持政策主要有兩個方面:稅收補貼和收入補貼。從稅收補貼政策方面來看,主要包括增值稅減免、所得稅減免、出口退稅以及其他的稅收政策,其中所得稅減免可以說是農業上市公司所獲得的最為重要的扶持政策。本文選擇所得稅減免優惠政策作為政府扶助農業上市公司的稅收補貼代表。按照企業所得稅的相關管理條例,只要是我國境內的企業都一定得交納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的稅率是25%,只有小部分行業和地區,又或者是一些外資企業才能繳交低于33%的所得稅。我們將按照上市公司的年報得出企業所交的實際所得稅率,然后再對企業獲得的優惠稅率進行計算。根據近年來的相關數據顯示,農業上市公司各年所得稅在利潤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趨勢,所得稅優惠政策對凈利潤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25%,所得稅減免顯然對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綜上所述,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3:稅收補貼與農業上市公司的公司盈利正相關。

(二)變量設計與數據說明

1.被解釋變量

當前,對于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實證研究文獻中,對于盈利水平變量的度量選擇較多,有的選擇ROE,有的選擇EPS。在文獻分析基礎上,針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變量的度量方面,我們采用每股收益率(YS,yield stock)來作為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替代變量。

2.解釋變量

(1)農產品價格變量

當前國內文獻的實證研究中,物價指數對于宏觀經濟的影響方面的研究中,多以CPI、FDI以及ADI作為替代變量進行實證分析與研究。在本文的研究中,考慮到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分布的廣泛性以及不同區域還存在的物價水平不同等方面的原因與影響,我們采用我國農產品價格指數作為我國農業上市公司主營產品――農產品價格的替代變量。

(2)財稅補貼變量

對于財稅補貼變量的替代值,我們采用農業上市公司收入補貼和稅收補貼加總作為該變量的替代變量,用ETS表示。其中農業收入補貼和稅收補貼的數值定義如下:

農業收入補貼,收入補貼的度量。這個指標可以在農業上市公司的年報中直接得以反映,我們把這個指標數據當作我國農業上市公司收入補貼的替代值。

農業稅收補貼,稅收補貼的度量。這個指標用來表示農業上市公司受政府稅收補貼支持的力度,其中所得稅收入支持在稅收補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我們采取對所得稅收入支持來衡量農業上市公司的稅收補貼,當作是回歸分析中的替代值。

3.控制變量

公司規模變量(SIZE):由于公司總資產反映了公司所具有物質資本實力,因此我們設置公司規模控制變量,并用公司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作為替代變量;同時為了更為全面地考察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的影響,我們設置了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用GDP發展速度作為替代變量);專營化程度(FA):選取其主營業務利潤率來衡量。計算公式為主營業務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農業部門特征(ADC):農業上市公司除了經營主業,還會實施多元化經營,從其他行業所獲得的投資收益與主營業務的收益是有一定差異的。參照冷建飛(2007)的替代變量方法,我們選擇農業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例作為農業上市公司部門特征的替代變量。公司治理水平(GOV):我們選擇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數量作為其治理水平的替代變量;股權結構變量(FSV):我們選擇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當作股權結構的替代變量。

(三)實證模型構建

綜上分析,我們構建了如下檢驗回歸模型:

YSit=α0+β1APIit+β2FAit+β3SIZEit+β4GDPit+β5ADCit

+β6GOVit+β7FSPit+μi+εit (1)

YSit=α0+β1ETSit+β2FAit+β3SIZEit+β4GDPit+β5ADCit

+β6GOVit+β7FSPit+μi+εit (2)

在上述模型中,α0是截距;βi(i=1,2,…,7)是模型回歸系數;ε是隨機變量,代表的是影響公司盈利的各項因素。其中i(i=1,2,…,N)表示第i家農業上市公司;t(t=1,2,…,T)表示第t個時間序列觀察值;μi表示第i個單位的個體效應。

兩個模型依次用于檢驗農產品價格和財稅等情況。通過對樣本數據進行模型選擇,本研究擬對模型進行F檢驗和Hausman檢驗,確定模型后再對面板數據進行分析。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數據描述性分析

收益和產品價格、公司規模、專營化程度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業上市公司自2008―2010年的每股收益均值為0.224167,中值為0.13,最大值為1.8,最小值為-1.0,標準差為0.410660,說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在2008―2010年期間的總體收益水平不高,但是兩級現象較為嚴重,在最高的收益公司和年份達到了1.8元,而最小值也達到了-1.0元。在農產品價指數方面,在此期間,我國農產品價格指數均值為0.761567,中值為0.920374,最大值為1.088379,最小值為0.275949,標準差為0.353122,說明我國農產品價格走勢總體上比較平穩,并沒有受到國際上過高的農產品價格和國際市場上劇烈農產品市場波動的影響,同時整體的漲幅也較為平緩。財稅方面,均值為0.128233,中值為0.20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334和-0.413,說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獲得國家的財稅支持整體上是比較平穩的,因此對盈利的共享應該也會比較穩定。而股權結構方面,均值為0.483,說明其股權非常集中。而公司治理方面總體非常穩定,基本上是介于3-4之間。公司規模變量方面,均值為12.01817,中值為11.945,最大值為13.81,最小值為9.64,標準差為0.705515。如果還原為原始數據,則我國農業上市公司規模是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優勢,同時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國有控股型企業,因此其融資能力是非常強的,也必然能夠為其公司盈利水平作出貢獻。在專營化程度方面,從表1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出,均值為2.069,中值為1.97,最大值為9.01,最小值為-10.02,標準差為2.764062。對于公司外部經濟環境方面,我們采用GDP作為經濟發展的外部宏觀環境的總體代表,在2008―2010年三年期間,我國GDP的增長率分別為9.2%、9.6%和10.4%,均值為9.733%,接近兩位數的增長率,同時考慮到在2008―2010年間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進一步說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正處于我國高速經濟發展階段,對于其盈利應該具有極強的促進作用。對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農業部門特征因素變量而言,從描述性數據來看,均值達到了0.583391,最大值居然達到了2.581885,最小值為0.18479,標準差為0.37654,說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農業部門特征波動幅度較大,但是整體上而言,農業上市公司農業部門特征因素還是非常明顯的。

(二)模型檢驗分析

1.F檢驗

因為在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估算時,需要檢驗所建立的模型形式,即要檢驗樣本數據符合何種模型。假如設定了錯誤的模型形式,那么模型估算結果將是有偏差的。為此,我們針對對構建的模型進行了F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模型1和2的F檢驗值達到了0.1%的顯著性水平,這表明可以拒絕樣本個體間存在無差異的原假設,認為相對于采取OLS對數據進行估算,而樣本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算將會更合適。

2.Hausman檢驗

同時,我們使用EVIEWS7.0對模型進行了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中可以知道模型的Hausman檢驗在1%水平上都是顯著的,所以可以拒絕原假設,認為相對于采取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估計,而樣本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算更合適。

綜上分析,我們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模型進行面板回歸檢驗。

(三)回歸結果分析

我們采用固定效應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中可知,模型1和2顯著性水平都達到了0.1%的效果,說明模型擬合效果很好,具有較好的解釋性。同時還可以發現模型2的調整擬合優度高于模型1的擬合優度,說明在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中,財稅對公司的盈利影響效的確要優于產品價格的影響,這符合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現狀。

在變量的回歸系數方面,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模型1中,常數、農產品價格、公司治理水平、股權結構、公司專營化程度、公司規模變量、GDP和農業部門特征的回歸系數分別為1.02603、0.029643、0.008915、0.076520、0.038524、

-0.168637、0.070468和0.690957,且農產品價格、專營化程度和公司規模變量達到了1%顯著性水平,GDP達到了0.01%以上的顯著性水平,股權結構達到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模型1上述變量的總體解釋性較好。尤其是農產品價格對公司盈利能力的影響方面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在模型2中,常數、財稅、公司治理水平、股權結構、公司專營化程度、公司規模變量、GDP和農業部門特征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3874251、0.326909、0.010915、0.006993、0.036663、-0.121009、0.075391和0.691129,且財稅和公司規模變量達到了1%顯著性水平,專營化程度和GDP達到了0.01%以上的顯著性水平,股權結構達到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模型1上述變量的總體解釋性較好。尤其是農產品價格對公司盈利能力的影響方面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四、結論與展望

筆者通過上述實證檢驗,發現了如下結論。

1.農產品價格對農業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具有明顯的正面影響。從回歸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其顯著性水平得到了檢驗,因此在實際的農業上市公司盈利因素管理和政策制定中,適當考慮市場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對于提高農業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具有正面意義,假設1得到了驗證。

2.財稅對農業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影響,該假設雖然從回歸分析中發現其存在正相關關系,達到了0.0684,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因此農業收入補貼和財稅補貼從整體上對其盈利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假設2和3得到了驗證。

3.模型1的擬合優度明顯低于模型2的擬合優度,因此再次證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中,政策效應要強于價格效應,說明我國農產品價格對公司盈利能力的影響受到了削弱,也間接證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之謎來自于農產品的定價機制。

4.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還受到股權結構、公司規模、GDP和專營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影響。部門特征和公司治理水平對盈利能力的影響沒有得到檢驗。

雖然本文獲得了上述成果與結論,但是由于學識等方面的原因,論文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對于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比如對于公司治理水平和部門特征對農業上市公司盈利的影響方面,回歸結果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驗證,還需要進一步進實證分析,這也許與采用獨立董事作為公司治理水平的替代變量有一定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高明華.公司治理:理論演進與實證分析――兼論中國公司治理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版社,2001.

[2] 顧海.淺論證券市場對農業現代化的作用[J].中國農村經濟,2002 (9):73-76.

[3] Miller,Merton H.,The Moigliani-Miller Propositions After Thirty Year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8(4):99-120.

[4] Modigliani,Franco,MM-Past,Present,Fu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79(4):149-158.

[5] 李寶仁,王振蓉. 我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的實證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4):150-153.

[6] 張繼袖. 我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行業特征的實證研究[J]. 管理科學,2004(3):40-45.

[7] 張俊瑞,賈宗武,孫玉梅.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因子分析[J]. 當代經濟科學,2004(11):53-59.

[8] 湯青.中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5(2):56-59.

[9] 梁宇鵬,許彪.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成因診斷[J].農業技術經濟,2002(1):27-29.

[10] 金賽美,湯新華.優惠政策對農業上市公司利潤的影響 [J].農業與技術,2003(6):18-24.

[11] 姜凌.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探析[J].農業經濟,2003(7):12-14.

[12] 劉秀琴,等.農業行業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03(8):32-33.

[13] 胡國柳,蔣國洲.股權結構、公司治理與企業業績――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新證據[J].財貿研究,2004(4):83-89.

[14] 何廣文,趙大暉.培育農業資本市場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J].農業經濟問題,2001(11):38-42.

[15] 黃桐城,楊健.高科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2(4):13-17.

[16] 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J].會計研究,2000(1):24-30.

第8篇

關鍵詞:谷賤傷農,政府責任,增收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主要任務。目標之一:要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富足的生活。要達到上述目標,我認為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的收入。眾所周知,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增長速年平均高達9.4%,但人們的收入差距同樣以前所沒有的速度在擴大,甚至達到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廣大的農民卻較少的得到利益。中國畢竟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農民占絕大多數,沒有農民的普遍富裕就談不上和諧社會的構建。讓廣大農民富起來既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同時也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什么這樣說呢?

中國是人口大國,解決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我們各級政府的首要責任。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政府近幾年采取了嚴格的農地保護政策、種糧直補和取消農業稅等措施。但這些措施和補貼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卻不能從根本上讓農民富起來。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透露,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到2005年下降到1.4畝。這區區的人均1.4畝,國家補貼在高,農民又能富哪去呢?同時糧食自身的生產特性也決定了農民即使辛勤耕作也難以致富,增產難以增收。根源在于糧食這種商品缺乏價格彈性。也就是說糧食大豐收的時候,在市場機制下,糧食的價格會下降。由于糧食這種商品缺乏價格彈性,致使人們因糧價下降導致需求增加的幅度趕不上糧食降價的幅度,導致農民總收益減少。即谷賤傷農。也就是說廣大的中國農民,為了糧食的穩定生產,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了貢獻,但由于糧食自身的生產特性及國家有限的補貼卻難以致富。要想縮小城鄉差距,藏富于民,我們必須另辟蹊徑。

1.利用比較優勢,規模化經營

要想在市場經濟中致富,必須充分發揮,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才行。對廣大農民來說,最熟悉的是土地,最擅長的是種地。政府首先要采取各種措施確實保障農民有穩定的土地權利,激勵農民擴大耕作面積,實行規模化經營。有了穩定的預期,規模效益,農民才舍得花本錢,在自己的土地上做長期的投資。據中國官方的統計,2/3的土地都是中低產田,單產很低,這與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利不穩定有關。同時中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1990年全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構成是:文盲半文盲占20.73%,小學文化程度占38.86%,初中文化程度占32.84%,高中文化程度占6.96%,大中專文化程度占0.69%,而且每年全國還有近400萬兒童輟學,成為新文盲。。在市場經濟下,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往往是那些有一定規模的,具有一定技術含量,投資較多,反季節,新品種的種植。面對這樣的文化素質和市場現狀,要想取得規模效益,讓農民致富,政府必須在信息,技術,資金,人才上進行扶持,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及對農民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培訓。

2.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增加農民創收途徑

中國的可耕地面積目前只有18億畝,難以吸納眾多勞動力。在土地上做足文章的同時,當地政府如果能因地制宜的打造地方特色,形成品牌,無形中又增加了農民創收的途徑。相對公眾來說,政府掌握著資源和信息的優勢。在政府主導下,培植地方特色,推廣品牌相對容易得多。比如天津薊縣北部地區,庫區,普遍是少地多山,當地政府就利用當地依山傍水特點,迎合城里人休閑度假需求,傾力打造當地農家游,并進行統一規劃管理。。使當地農民原來極力想走出的地方,變為人們發家致富的樂土。全國聞名的壽光蔬菜,棲霞蘋果,無一例外。只要我們認真挖掘,形成地方特色,品牌,不僅能較好的解決農民隱形失業問題,還形成政府和農民的又一大財源。

3.對有競爭力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要大力扶植和監管

不管是在加工制造業還是第三產業,勞動相對密集的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而70%以上新增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是被中小企業吸納的,新產品82%由中小企業完成的,國家的GDP,60%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稅收53%是中小企業貢獻的。可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不僅關系到國家的財政稅收,同樣關系到農民自身的就業增收。因此政府要大力扶持,尤其解決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籌資難的問題。同時,政府要加強監管。中小企業往往是私人所有,在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容易損害職工的合法權益。據2006年安監總局調查統計表明,當年的1至9月份,全國中小企業事故死亡占工礦商貿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的48%。。34%的鄉鎮企業從事有塵、有毒和有害作業,鄉鎮企業員工職業病患病率達15.78%。為了保護廣大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加強中小企業的監管刻不容緩。

4.組織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

農村生產機械化的提高,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失業人口的存在既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同時也意味著資源的浪費。由于農民相對來說文化素質不高,做得更多是低水平的不需要太多技能的勞動,工資提高難不說,一旦權益受到損害,由于文化,法制水平不高很難維權往往容易采取過激行為。農民一旦有病或出事,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保障有限的情況下,越加貧困。因此政府有組織的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必要的技能和法規培訓尤為必要。一方面有針對性地提高農民的技能,能提高農民在勞動力市場上討價還價的能力。同時一旦發生糾紛,組織比分散的個人更能及時維護農民的合法利益,有利于問題的及時解決。

當然提高農民收入的方式方法還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多。我們廣大農民自身也要積極主動的提高文化,思想道德,科技,法制水平。既有助于提高我們自身的創收能力,更重要的當我們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我們能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我們相信:在黨的科學領導下,在農民自身努力下,只要各級政府實實在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廣大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不是夢想。

【參考文獻】

[1]潘逸陽著.農民主體論.人民出版社.

[2]路虎.西方專家分析中國糧食短缺 三農問題成重點.

[3]李宏權.中小企業吸納70%新增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和訊財經.

[4]中小企業事故高發安全監管亟待加強.新華網

第9篇

一、鄉鎮政府面臨的財政危機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舉世矚目。但就在經濟不斷騰飛的背景下,的許多鄉鎮政府卻在近些年來陷入了越來越的財政危機。最近的許多統計和調查都表明,鄉鎮政府的財政危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如據對較早進行農村改革的安徽省的統計,截至1998年底,全省鄉鎮政府債務總額為59.23億元,平均每個鄉鎮負債303.91萬元。該省宿州市甬橋區的資料表明,29個鄉鎮中有25個負債,負債面達86。到20__年稅費改革前,該省太和縣僅一縣鄉鎮累計負債就高達2.2億元。另據湖南省農辦、省財政廳的調查,全省1000多個鄉鎮共負債85.4億元,負債面高達88.2,一些負債比較嚴重的鄉鎮甚至在1999年就吃完了20__年的財政預算。該省芷江縣1998年全縣29個鄉鎮負債總額2431萬元,鄉鎮平均負債84萬元,負債面100。四川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的調查研究表明,四川省近幾年鄉鎮負債呈急劇上升趨勢,多數鄉鎮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據該省仁壽縣財政局對110個鄉鎮1997-1999三年負債情況的清理,仁壽縣鄉鎮負債總額由1997年的18028萬元上升到1999年的29178萬元,增長速度高達61.8,至1999年平均每個鄉鎮負債265萬元。另據對四川省100個鄉鎮的調查,平均每個鄉鎮負債由1995年的126.47萬元上升到1999年的461.77萬元,增長了265.1。據陜西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對30個鄉鎮的調查,不少鄉鎮每年的財政收入已不足以支付教師和干部工資,拖欠工資相當普遍,有的教師和干部已有好幾個月沒有發工資。由于多年積累,目前大部分鄉鎮都已背上了債務,有的高達數百萬之巨。河南省的情況最為嚴重,據河南省財政部門的統計,全省2100個鄉鎮目前總負債95億元,平均每個鄉鎮負債489萬元,全省90以上的鄉鎮都有負債,其中負債1000萬元以上的有179個。據資料披露,中國鄉鎮在上個世紀共留下了20__億元的龐大債務,其中最嚴重的河南省為95億元,占到了5。由此看來,除少數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不存在鄉鎮財政危機問題外,中西部各省區的鄉鎮政府普遍都存在較為嚴重的財政問題,鄉鎮政府的財政危機確實既普遍又嚴重。

政府負債并不是什么新聞,但是鄉鎮政府的財政危機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負債的特點。一是負債面廣,很多省鄉鎮的負債面達到80以上;二是負債額大,數百萬元的政府負債對于大多數鄉鎮來說實在是難以承受;第三是解決無望,目前很多鄉鎮對于自己所擔負的巨額債務根本沒有能力償還,甚至看不到能夠任何償還的希望,只能借新債還舊債。前兩個特點都不是致命的,最后這個特點是最要命的,這三個特點疊加在一起就更要命了。

這至少會產生一明一暗兩個嚴重后果。所謂“一明”,是指已經眾所周知的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目前鄉鎮政府解決財政狀況不佳的最方便的辦法便是向農民轉移財政危機,加重農民負擔,造成了一系列政治和社會問題。所謂“一暗”,是指有可能由此產生的金融危機,因為鄉鎮政府負債的債主絕大多數為銀行金融機構,如果長期無法償還,并且還不斷地繼續舉債,那么極有可能形成大量的呆賬、死賬。此外,如果說得嚴重一點,這對于鄉鎮政府自身的直接影響可能需要更加引起關注,因為這極有可能造成大量的鄉鎮政府癱瘓或崩潰。當然,中央政府肯定會極力阻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但是財政的崩潰足以使鄉鎮政府對任何政務都無能為力,如果不及早籌劃,恐怕后果將不堪設想。

二、與鄉鎮財政相關的兩項改革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關于農村的改革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最近的改革中與鄉鎮政府相關的主要有兩項,一是稅費改革,二是鄉鎮撤并。雖然從改革的目標來看,這兩項改革的主要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而不完全是為了解決鄉鎮政府的問題的,但是它們都是與鄉鎮政府的財政問題密切相關的。因為稅費改革關系到鄉鎮政府的收入,而鄉鎮撤并則關系到鄉鎮政府的支出。

1.稅費改革

稅費改革的目的在于統一稅費,簡化手續,減少環節,最終減輕農民負擔。根據中央的部署,從20__年開始安徽省以省為單位進行稅費改革的試點,其他省級行政區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少數縣市試點。按照原來的安排,在20__年稅費改革要在全國全面推行,但是由于在試點中暴露出不少問題,出于慎重的考慮,在全國推行的計劃就被推遲了。

這次稅費改革的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取消,兩個調整和一項改革”。所謂“三個取消”,一是取消鄉統籌、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二是取消屠宰稅,三是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兩個調整”分別是,調整農業稅政策和調整農業特產稅政策。調整后的農業稅按照農業生產用地計稅,而不再按照人頭征收,農業特產稅是把生產、收購兩個環節征稅都改在生產環節征收。“一項改革”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辦法,將村里原先的公益金和管理費改為采用農業稅附加的方式統一收取,村里的公益事業還需用錢時,實行一事一議。

從試點的情況來看,稅費改革還是比較有成效的。農民負擔明顯減輕,據祝保平對安徽省十個鄉鎮的調查,農民每人減輕負擔29.7元,每畝減輕17.9元。廣大農民對稅費改革十分歡迎,在這些鄉鎮出現了多年未見的農民主動繳納稅費的現象。另據對山西省5個縣稅費改革試點的調查,稅費改革后農民負擔大為減輕,人均減負36.63元,平均下降36.7。

但是稅費改革在試點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首先對于有些農民來說負擔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如安徽省的茶葉特產稅 兩個環節合并后,茶農負擔的特產稅比改革前加重了近一倍,湖南省由于對稻谷計稅價格與市場價格差距較大,農民負擔也反而加重了;同時也出現了稅負不公,使農民負擔由地少的農戶向地多的農戶轉移,而在中西部省份,地多的農戶卻正是相對比較貧困的農戶。

尤其是對于本文所關心的鄉鎮財政來說,稅費改革無疑是雪上加霜。平心而論,稅費改革并不是造成鄉鎮財政危機的原因,但是農村稅費改革無疑加重了鄉鎮政府的財政困難。如據何開蔭的調查,實行稅費改革使安徽省平均每個鄉鎮減少收入約90萬元,湖南省長沙縣平均每個鄉鎮減少收入73萬元,山東省肥城縣減幅更大,平均每個鄉鎮減收148萬元。祝保平根據調查也提出,稅費改革使一些鄉鎮財政增長無望,平衡困難。

2.鄉鎮撤并

進行鄉鎮撤并的主要目的在于,國家希望通過減少鄉鎮的數量從而減少鄉鎮干部的數量,最終實現減少財政支出、減輕農民負擔。這一次鄉鎮撤并始于20__年前后,目前有的地方正在進行中,到20__年初為止已有18個省級行政區開展了撤并鄉鎮。這次鄉鎮撤并的力度非常大,使撤并后的鄉鎮數量大幅度減少。如截至20__年6月,江蘇省已經開始鄉鎮撤并的縣市達到66,撤并鄉鎮361個,撤并后全省鄉鎮數減少了21.6。通過這次鄉鎮撤并,山東省共撤并鄉鎮600多個,占鄉鎮總數的四分之一,山西省原有鄉鎮1910個,共撤并712個。根據各省、市、自治區撤并鄉鎮的資料,山西省撤并率最高,達到37.3。

這次鄉鎮撤并的具體做法相對比較簡單,多數為整建制合并,即主要是把原來相鄰的幾個鄉鎮完整地合并為一個鄉鎮,江蘇省這種情況達到了98。但是對于鄉鎮撤并后續問題的處理卻并不簡單,如對于被撤鄉鎮駐地如何管理的問題,目前就存在著兩種做法。一種是在被撤鄉鎮駐地設一個臨時辦事機構,稱為辦事處或管理區等,配備2-10名工作人員。采取這種做法的主要有山東、浙江、江蘇等省。另一種做法是在被撤鄉鎮駐地不設任何辦事機構,鄉鎮以下不再設其他管理層次,實行鄉鎮對村的直接管理。目前主要是山西省采取這種做法。

由于鄉鎮撤并涉及行政區劃的調整、機構設置和人員的重大變化,是一項相對比較復雜的改革,其效果恐怕很難在很短的時間看得清楚。再加上有的地方剛剛初步完成,有的地方正在進行中,有的地方則還沒有開始,所以目前呈現出的效果和影響恐怕僅僅是初步的和表面化的。鄉鎮撤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減少鄉鎮干部的數量從而減少鄉鎮政府的財政支出,在這一點上改革確實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壓力仍然很大。據貢鳳濤等人對江蘇省116個撤并鄉鎮的調查,只有18個鄉鎮人員分流基本到位,占15.5,41個鄉鎮進行了部分分流,占35.3,57個鄉鎮未進行分流,占49.1。在認為精簡機構、安置富余人員最困難的75個鄉鎮中,目前共有工作人員9577人,少的鄉鎮60-70人,多的高達300-400人,平均每個鄉鎮128人。對于減輕農民負擔的目標而言,通常情況下通過鄉鎮撤并在短期內減輕農民負擔是可以做到的,但從長期看這項改革能否真正減輕農民負擔仍需實踐的檢驗。

從關系到鄉鎮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兩項改革來看,恐怕目前都不足以應對鄉鎮財政所面臨的危機,甚至稅費改革還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鄉鎮政府的財政危機的壓力。那么鄉鎮財政危機的根源在哪里,到底應該如何應對這種局面呢?

三、鄉鎮政府財政危機產生的原因

已經有很多學者和政策研究人員開始關注鄉鎮政府的財政危機問題,對于目前鄉鎮政府產生財政危機的原因很多人都有很詳細的討論,并且他們分析的原因都有很強的共識性。總結起來看,人們分析鄉鎮政府財政危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機構臃腫,人員膨脹

根據的有關法律和制度,鄉鎮政府是農村地區最基層的政府,其機構設置不要求與上級政府的部門相對應進行對口設置,因而它同時也是機構設置最簡單的一級政府。但是法律對于鄉鎮政府機構設置的審批程序卻沒有嚴格的規定,造成機構設置隨意性大,機構和人員不斷膨脹,使得干部工資和公務費開支巨大。大量的調查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如據國家統計局1996年對1030個小城鎮的調查,每個鎮的機構一般都在30-40個,其中鎮屬機構的干部人數平均為158名,上級政府派出機構的干部人數為290名,都超出編制人數的數倍。何開蔭對安徽鄉鎮的調查也表明,鄉鎮黨委和政府的公務人員便有70-80個,如果加上勤雜人員會達到100多人。其他很多人的研究都支持這個分析,如孫自鐸、錢建凱、王安仁等人和四川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等,都認為機構臃腫、人員膨脹是造成鄉鎮政府財政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2.管理混亂,干部腐敗

財務管理混亂和干部腐敗也是造成鄉鎮財政負擔重的原因之一。鄉鎮一級政府普遍缺乏預算意識,財政支出管理漏洞較多,不少鄉鎮不僅多個部門和領導有財務審批權,而且存在濫購、濫補、濫獎的現象。同時,鄉鎮干部的、大吃大喝現象也并不少見,如據這幾年新聞媒體的公開報道,僅由于鄉鎮干部賒賬吃飯而使飯店酒樓破產倒閉的至少就有十起上下。因此,許多研究者都把這一點列為形成鄉鎮政府財政危機的原因之一,如上述孫自鐸、錢建凱、王安仁等人的研究中都有這一認識。當然,不用多說,人員過多和干部腐敗不僅加重了鄉鎮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也必然要加重農民負擔,引起農民的不滿以及農民和干部的沖突。

3.升級達標,開支巨大

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各級政府經常舉行大大小小的名目繁多的達標升級活動,象“普六”、“普九”、教育“雙基”達標、衛生“初保”達標、計生服務站達標、油路鄉鄉通、訂報、滅鼠、衛生室、改水、改廁、各類活動室達標等等。這些活動每一項達標驗收都要花費不少錢財、動用很多民力,而它們最終都要沉淀到鄉鎮,由鄉鎮政府具體落實。鄉鎮政府明知這些活動勞民傷財,鄉鎮財政無此實力,但是在政績考核“一票否決”的壓力下不得不“打腫臉充胖子”,硬著頭皮去完成這些達標項目,一方面加重了農民負擔,另一方面也加重了鄉鎮財政負擔。

4.分稅不公,職責過重

1993年以來實行的分稅制存在著收入向上集中、支出向下轉移的制度性缺陷。在分稅制下,重要稅種的收入有的全部歸屬中央,有的在中央與地方、或地方各級政府間分成。地方各級政府為了保障各自的財政收入,往往采取層層下壓的辦法,盡可能地從下級政府那里獲取更多的分成。甚至,上級政府每年下達給鄉鎮政府的財稅收入計劃還可能脫離鄉鎮實際,使鄉鎮政府根本無法完成。但是由于把財政收入完成情況與鄉鎮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的政績考核掛鉤,完不成任務便“一票否決”,甚至就地免職,迫使鄉鎮政府為完成計劃弄虛作假,拼命舉債。

同時,由于分稅制只解決了稅收的劃分問題,而對各級政府應該承擔的職責劃分卻不甚明了。這就導致上級政府盡可能地通過職責下移的辦法將財政支出轉移給下級政府,而鄉鎮政府作為最底層的一級政府沒有再轉移的余地,只好默默承受著這不公平的職責轉移。換句話說,鄉鎮政府在稅收分成中分得的是最沒有保障的小塊份額 ,但是卻要承擔本應由中央政府或其他上級政府應該的職責,如農村的衛生、教育、道路、水利、電力等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基本上是由基層政府來承擔。別的不說,單就九年義務教育而論,在城市地區是由國家負擔,而在農村地區校舍建設、教師工資都要由鄉鎮財政解決,鄉鎮政府對此實在是難以承受。因此有人將分稅制后各級政府間財政狀況總結為四句話:“中央財政很好過,省級財政也好過,地(市)級財政可以過,縣鄉兩級真難過。”當然,為了完成這些職責,鄉鎮政府只好或者大舉借債,或者向農民轉嫁負擔。

當然,具體到不同的鄉鎮,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會造成鄉鎮政府的財政危機,如鄉鎮所屬的鄉鎮企業的投資或經營失誤,農民拖欠稅費等。本文所引證的研究者的論文資料中不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詳細介紹。

四、從政府間關系的角度對問題的再認識

應該說,學者、基層干部以及政策研究人員對于鄉鎮政府財政危機原因的分析是比較客觀、公正和符合實際情況的,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值得重視和研究。本文在此試圖從一個更加學術化的角度,即從純粹政治學的角度和更加宏觀的層次加入到探討這個問題的行列,提出一點初步和不太成熟的想法,來作為本文的總結和結論。我認為鄉鎮政府財政危機反映出的問題實際上仍然是中國數千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即各級政府間的合理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上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中央政府保留著比較大的權力,這是由中國的歷史文化特征和當前所處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盡管當前在中國也存在著中央與地方權力劃分的問題,但是上下級政府之間的僵化的自上而下的控制關系、基層政府相對自的過分萎縮等,仍然是政府間關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當前中國上下級政府間的關系呈現出高度僵化、向上集中的特征,下級政府對于上級政府層層下達的數量化的任務沒有任何商議權和保留權,只能按時完成,否則便會面臨“一票否決”的困境。這種層層傳遞甚至加碼的工作壓力最終都要全部由國家最基層的鄉鎮政府來完成。由于過分強調上級意圖和任務而忽視了鄉鎮下層政府的工作自,往往使鄉鎮變成了單純完成上級任務的工作機器。上級政府布置的這些工作有的是合理和必要的,有的則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如前面本文所述,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大大小小的名目繁多的達標升級活動,象“普六”、“普九”、教育“雙基”達標、衛生“初保”達標、計生服務站達標、油路鄉鄉通、訂報、滅鼠、衛生室、改水、改廁、各類活動室達標等等,每一項達標驗收都要花費不少錢財、動用很多民力,使鄉鎮不堪重負。不僅如此,在許多鄉鎮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有些上級部門向鄉鎮伸手卻有增無減,一些地方政府出臺的收費、集資土政策和一些部門的亂攤派、亂罰款,使鄉鎮政府苦不堪言,這不僅加重了鄉鎮政府的財政困難,而且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第10篇

論文摘要:目前,解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困境已成為農村發展的關鍵。鑒于農村公共產品主要還是由政府提供,在委托一的理論框架下,根據委托與之間的利益差別性以及個體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性導致集體行為非理性的理論預設,文章從多元利益博弈的角度,對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與農民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基于各自的理性選擇卻導致非合作博弈的困局進行解讀,并提出正和博弈的有效治理途徑。

一、理論前提預設

(一)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政府具有人民賦予的管理社會和社會資源的權力,為人民提供公共產品。人民和政府之間實質上形成了一種委托^—人的關系,中央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政策。由于各地區的經濟機會、經濟發展水平及自然資源稟賦等方面差異的存在,中央政府難以直接介入各地的經濟、政治活動,使得地方政府以中央政府的人身份介入經濟、政治活動成為必要。由中央政府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權,產生新一級的委托和的關系。通過這樣的層層,實現對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因而,要研究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必須要在委托——關系的預設前提下進行分析。在委托——關系中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和特征:其一,委托人和人的利益不一定完全一致,存在人背離委托人目標的問題。假設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為人而存在,在人民與政府的委托——關系中,政府行為的目標往往并不會完全與全體選民的意愿一致。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委托——關系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效用目標也不盡相同。地方政府往往更多地指向其對于“政績”、“地方經濟發展指標”等自身利益的需要。其二,委托人和人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這既表現在委托人和人掌握有效信息的能力不一樣,也表現在委托人不可能充分掌握有關人的行為、工作績效等信息,存在著人隱瞞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或者制造、虛假的、扭曲的信息及利用私人信息優勢,為增進個人利益而不惜損害委托者權益的可能,從而導致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

(二)在委托——的分析框架內,除了利益差別之外,還假定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農民都是理性的,具有權衡和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體行為選擇的能力。亞里士多德指出:“凡是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人們關懷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物;對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有些關系的事物”。可見,完全理性的個人會做出對集體非理性的行為。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政府,無論是從鑒別公共服務獲得收益與成本的技術角度,還是從政府官員的私利考慮,尋租或參與租金分配等“搭便車”現象都是在所難免的。正如諾斯所談到的:“如果國家擁有強制力,那些掌握國家權力的人就會使用這些力量,在犧牲社會其他成員利益的基礎上,謀取自己的利益。”而農民作為理性的個體,更是基于各自潛在的利益,對稀缺性的村莊資源會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為反應,從而造成集體的公共利益陷入困境的現象。因而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委托人——人之問的利益差別性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導致的集體行動的困境就構成我們分析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與農民博弈內涵的兩個基本的前提。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多元利益博弈的解讀

在上述的理論前提預設下,由于農村資源的稀缺性和組織利益的有限性,不可避免會產生委托人和人之間經常性的非合作博弈困局,有必要對博弈困境中的多元利益進行解讀,探明各種利益博弈是如何在現實中形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困境的。

歷來公共產品的供給是沿用自上而下的制度,中央政府控制了大部分公共資源,總體規劃和投資重點往往由上級政府確定,甚至對投資項目也直接確定。中央政府作為公共產品政策的制定者、組織者和資金提供者,傾向于經濟利益最大化。其目標應是效用最大化(財政收入最大化和社會福利、公共產品供給最大化)。中央政府在財政收入既定的約束下,往往傾向通過核查、監督等方式,使成本(核查成本向地方政府轉移)最小化。針對地方政府往往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公共資源的現實,在農村公共產品的實際供給中,中央政府往往通過實施一定的制度規則來指揮地方政府(包括鄉鎮政府)和農民,以減少信息成本。如表現為當前稅收體制下的事權和財權的不對稱、權利和責任的不對等。在信息不完全、不對稱情況下,中央政府還有可能會產生逆向選擇(就是和地方政府不合作),傾向將公共資源投向城市或非農業上。由于城市較之于農村頗有影響力,而且城市公共產品的提供能夠為政績增光添彩,從而使地方政府有限的財政支出過度地投入到了城市公共產品生產中,在產生過重的地方財政負擔的同時,隱含的機會成本更扭曲了公共資源的配置。

地方政府依靠其層級的控制權和信息不對等的雙重優勢,在面臨資金緊缺和上級部門的指標考核雙重壓力下,會選擇對其有利的博弈路徑,以追求政績評價最優、謀取財力最大化為基本施政方針。他們在公共產品提供中的態度是通過觀察中央政府的行動(假定中央政府是按缺口彌補地方政府的)來獲取信息,在上一級政府干預和農民的要求下,選擇平衡的應對戰術。一方面趨向于向上虛報,把公共產品短缺作為要價條件,故意擴大財政缺口,繼續要求中央政府投放公共資源,爭取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稀缺資源;另一方面趨向于向下憑借其相對獨立的控制權,變相獲取控制權收益。于是地方政府就會產生多重博弈:既有與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當中央對地方政府制度約束強而地方政府官員行為極易被監督和舉報的條件下,地方政府官員將首先支付保障其機構正常運轉的費用,比如支付辦公費用、償還債務、工資發放等,最后才會將剩余的資金用于公共產品建設;當中央對地方政府制度約束弱而對官員行為監督成本高時,地方政府難免會通過亂收費和變相收費來籌集資金用于公共產品建設),又有與農民的利益博弈。在博弈過程中,地方政府維持著自身的利益,實現的是一種零和博弈。 轉貼于

從農民利益來看,可以由短期經濟利益和長期經濟利益構成。由于受文化知識、民主意識、財力和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目前的供給制度下,農民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更多帶有強權博弈的色彩,農民往往處于消極應對狀態。在制定公共產品供給計劃過程中,計劃由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和政績偏好做出,即使每個農民報告出自己的支付函數,公共產品數量并不會因此有所改變,反而成為政府征稅的依據。那么,農民作為理性的個人,就具有低報需求以逃避分擔相應成本的動機,正如薩繆爾森所說:“正是個人的自我利益使其給出虛假的信號,假裝從某種集體消費活動中獲得比實際情況更小的利益”,于是農民會出于短期經濟利益的考慮而少報需求,最終造成公共產品的實際消費偏離最優的消費量。此外,農民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結果,也會產生消極的應對行為。當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制度約束強時,農民的短期利益得到維護(比如稅收大幅度降低等),農民會自愿地交納農業稅和“一事一議”費用,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權,博弈的均衡便是地方政府假借各種理由優先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不能切實地保證公共物品的提供;當制度約束力不強、監督機制軟化時,地方政府動用“亂收費”的武器,對于處在社會政治和經濟地位最低層的農民來說,只有通過消極交納農業稅和“一事一議”費用來發泄心中的不滿。來自縣級以上政府部門的財政轉移支付僅僅能夠保證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轉和保持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一些缺乏硬性約束的農村公共產品,如道路建設、水利設施等建設就會落空,農村公共產品建設無人負責。最終,農民的長期經濟利益都會受到損害而且繼續生活在公共產品匱乏的條件下。

三、正和博弈: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路徑

可見,在委托——關系的框架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基于現實利益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導致了目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困境。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應該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共同承擔,但中央政府的最優決策,地方政府的博弈平衡,農民的消極應對,往往會按各自的理性行事。由于各方的不合作,并不一定會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很可能會導致集體公共利益的非理性。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中央政府為了減少信息成本,允許地方政府之間以及地方政府與農民為爭奪其稀缺資源而進行博弈。但是雙方在非合作博弈中的資源投入的成本是一種“沉淀成本”,實際上大部分都在博弈中耗散了,沒有給社會資產總額帶來任何增益,這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總量的增進毫無益處可言。要保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整體水平的提高,就必須探尋三方都能取得利益增量的“多贏”的正和博弈方式,消除零和博弈或負和博弈的負面影響。

首先,要重塑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孕育于公民社會之中,包括民主、自由、平等、秩序以及公共利益等一系列價值命題,它錘煉形成于社會成員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滲透凝聚在社會成員的精神內,影響和制約著社會成員的公共行為,構成社會運作與社會發展的深層結構。沒有公共精神,正和博弈就很難在制度和行動上得到真正的落實和發展。所以,正和博弈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一個深層次問題,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制度工程和行動范例,其目標既是規則的,也是意識的。在委托一關系的框架下,認真培育政府、官員和公民的公共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對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博弈困境具有重要作用。要減少政府信息“超載”帶來的耗損成本,促進政府之間以及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使委托——關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否則,即使建立最好的適用于正和博弈的制度,也會出現政治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公共精神的培育與發展根源于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其生命力的大小直接取決于它與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程度。長久以來,由于我國的政治架構以及小農經濟分散性的負面影響,使得公共空間失去了發展的余地,進而造成了我國公民社會的先天發育不良,使公共精神喪失了生成的土壤。因此,公共精神的塑造是不容樂觀的。

第11篇

論文摘要:本文以民營經濟為特色的浙江省臺州市的村級債務問題調查為例,并借鑒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新農村建設中村級債務的規模、結構和風險進行了研究。通過調查發現,隨著新農村建設,一些地方的村級債務不斷減少,但有些地方的村級債務卻隨著新農村建設而不斷增加。被調查區城村級債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補助形成的債務,而農村公共財政的缺位則造成了村集體在公共品建設中的財權和事權不統一是對村級債務產生的關鍵原因。

    村級債務問題由來已久,其形成有著復雜的背景和原因,如果不對這一問題進行深人的調查和系統的研究,政府制定的化解村級債務的政策就可能難以產生效果。筆者在對民營經濟為特色的浙江省臺州市的村級債務問題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借鑒了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村級債務的規模、結構及產生根源進行了分析。所用數據都是在對臺州市村級債務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選擇債務負擔比較重的代表縣(市)和鄉鎮進行重點調查,鄉鎮層面以上的村級債務數據則來源于各級農經部門,代表村的村級債務資料來源于筆者2008年9月一12月翻閱代表村的會計帳簿所得。因受限于調查區域和調查條件,這些研究雖僅能反映局部的情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折射出民營經濟背景下的村級債務形成的體制和制度原因。關于村級債務的界定,目前理論界說法不一。而筆者所用的村級債務概念是借鑒了張海陽、宋洪遠的定義,即村級債務由短期借款、應付款和長期借款及應付款三部分組成。文中數據均來源于調查村經濟合作社資產負債表中的相應數據。

    一、村級債務的規模及風險分析

    近年來,臺州市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積極清理和化解村級債務,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改革的發展和穩定。但是,一些地方舊債尚未化解,新債又大量增加,村級債務沉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從臺州而言,2008年6月同2006年12月相比,村級債務降低了53. 300,具體降低了194129萬元。不同地區之間村級債務規模變化也有明顯差異,椒江、路橋、溫嶺的村級債務有了明顯下降,而黃巖、玉環、天臺的債務則有了明顯提高。為此,筆者選取了黃巖區的a鄉(鎮)進行了典型調查。

    1.村級債務規模較大,且分布不均衡

    通過調查發現,黃巖區和被調查鄉鎮的債務規模都呈上升趨勢。黃巖區從2006年開始村級債務規模呈上升趨勢,到2008年6月底,全區村級債務總額比2006年增加了47. 9%。通過調查還發現,黃巖區的村級債務分布具有很大的集中度,特別是位于黃巖區城市邊緣不同方向的4個街道力、事處(以下簡稱鄉鎮),2006年的村級債務占全區債務總額的69. 4 0 o ; 2008年6月的村級債務占全區債務總額的55.800。為此,此次調查就選擇了這4個鄉鎮中村級債務增長最快且成為黃巖區2008年村級債務最多的a鄉(鎮)進行了重點調查。調查數據顯示,a鄉(鎮)的村級債務從2006年的8050萬元上升到2008年6月的13878萬元,提高了72. 4 %。

    2.村與村之間的債務規模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且具有階段性特征

    筆者在對a鄉鎮村級債務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重點選擇了a ~e 5個典型村進行了調查。由于村賬中的應付款帳戶中存在一些應發未發的土地征用費、押金、正常往來的金額,直接用上述提到的短期借款、應付款和長期借款及應付款三部分資料來計算村級債務可能影響到分析結果。為此,筆者在研究村層面上的村級債務時,扣除了由于村組織在資金收付時差所產生的大量應付未付款,村級債務的實際規模減少了許多。

    從圖1可見,2004^-2007年a村和c村的債務分別為一直不變和一直下降外,其余3村的村級債務都出現了不同變化方向:2005年同2004年相比出現了下降,2006年開始又不斷的上升,到2007年底的村級債務已經上升到2005年的2. 78倍。總的來說,a鄉鎮被調查村隨著農村稅費改革雖在2005年前出現了下降,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村級債務總的規模反而上升。

    3.部分村的村級債務風險較大,償債能力較低,財務風險增大

    由于不能完整獲得被調查鄉鎮的gdp數據,因而筆者在風險分析上只分析調查村層面,并使用債務負擔率、個人債務負擔率和償債能力指標來反映村級債務的規模和債務風險。通過分析得出了調查區域村級債務風險的總體特征。

    (1)a街道辦事處的村級債務風險較大。從總體上觀察,a街道辦事處被調查村反映的村級債務風險的四個指標,2007年同2006年相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特別是人均債務余額占農民人均純收人的比重從2006年的16. 6%上升到2007年的22.400,也就是說,2007年農民每人必須拿出當年的人均純收人的22. 400,才能化解債務。這表明村級債務的風險已經很高。

    (2)債務問題可能危及農村稅費改革成效。由于被調查地區屬于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在稅費改革以前村級債務就不多,稅費改革特別是新農村建設以來,村級債務有所提高,被調查村的個人債務負擔率衡量的債務風險比較高,2006^-2007年,a鄉鎮被調查村的人均債務余額占農民人均純收人比重基本在20%以上,最高達43. 2。如果村級債務最終轉嫁到農民頭上,將會給農民帶來一定的負擔,影響到農村稅費改革的效果和持續性。

    (3)償債能力較低,財務風險增大。調查鄉鎮的被調查村,如果傾其所有的村級財務收人用于償還債務,也需要數年才能還清。a鄉鎮除a. c調查村村級債務負擔較輕,償還壓力相對較小外,其余各村如果僅靠村級財務收人而沒有轉移支付補助,其全部收人用于還債也需要2年以上,并且前提是不新增債務,更何況e被調查村全部收人用于還債尚需9年左右。因此,假定村組織得不到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以及其他途徑的支持,僅僅依靠村集體自己,多數村是難以償還債務的。

    二、村級債務的結構分析

    浙江省農業廳曾要求當地各級農經部門按債務用途把村級債務分成因舉辦農村義務教育、因村基礎設施建設、因發展除基礎設施建設外的公益事業、因替農戶墊交農業稅等國家稅費、因生產經營性項目建設和其他原因形成的債務進行分類,但從筆者搜集的資料看,因舉辦農村義務教育和因替農戶墊交農業稅等國家稅費形成的債務總的來說很少,因此,在債務用途結構分析時可忽略。

    1.因村基拙設施建設而形成的債務

    農村的基礎設施是指那些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的、使用期限較長的設施。長期以來,我國實施城鄉分治戰略,城市和農村的公共服務籌資過程正好相反:前者自上而下,后者自下而上,農村公共服務資金主要依靠村民集資,其中大部分資金由村集體出資,在村集體自有資金不足和籌集不到贊助款時,就借款或拖欠工程款來完成該項工程,從而形成了負債。浙江省臺州市2006年因此原因形成的債務就有67390. 89萬元,占總債務的18. s%;隨著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投人的加大,臺州市因此原因形成的債務到2008年6月,已減少到39460. 95萬元,但占總債務的比重卻上升到28. 6 0 o。由于a鄉鎮村集體相對西部山區比較富裕,所以還沒有因此原因形成的債務。但黃巖區因該原因形成的債務占總債務的比重2006年和2008年分別為6. 3寫和7. 700,是經濟不發達鄉鎮形成債務的主要原因。

    2.因發展除基礎設施外的公益事業而形成的債務

    公益事業是指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等困難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活動;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其他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等非營利的事項。臺州市因此原因形成的債務從絕對數上看差別不大,2006年和2008年分別為10392. 2萬元和10058萬元。但從相對數而言,還是從2006年的2. 9寫上升到了2008年的5. 9。據調研,黃巖區除一些示范村外,對環境建設等公共公益事業投人的資金并不多。因為大部分農村沒有解決養老等問題,對基礎設施建設以外的公益事業投人并不多‘因此負債就比較少,2006年和2008年分別占總額的2. i%和7.700。但不管從臺州市整體而言,還是從黃巖區全區而言,因此原因形成的債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3.因生產經營性項目建設而形成的債務

    因生產經營性項目建設而形成的債務是村集體特別是被征地村的新增債務的主要因素。浙江省在征地時,按被征用土地的一定比例(一般10%左右),返還給被征地村合作經濟組織,并免繳有關規費,用于發展二三產業。被調查村集體基本上都用自留地或返還地建造了標準廠房,用于出租,每年獲得較穩定的租金收人。全臺州因此原因形成的債務2006年為49486. 3萬元,占總額的13. 6 0 o : 2008年下降到17142. 8萬元,占總額的10. 1。黃巖區因此原因形成的債務從2006年的6184. 4萬元上升到了2008年的8081萬元,而占總額的比重卻從2006年的16. 6寫下降到2008年的14. 7%。因此,從相對數而言,村級債務在臺州和黃巖全區均出現了下降。從調查情況來看,只要不存在其他原因的不良債務,村集體自身償還因生產經營性項目建設而形成的債務的能力還比較強。

    4.其他原因造成的債務

    臺州市在2006年由于其他原因形成的債務為88075萬元,占債務總額的49. 7 0 o . 2008年6月下降到78474萬元,但占債務總額的比重卻上升到56.900,可見,這是臺州市村級債務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調查鄉鎮和調查村村級債務形成的主要原因。被調查區域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債務除因村補助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而形成的債務外,其余債務主要是一些應發未發的土地征用費、押金、正常往來金額和預收的房租費等一些由于資金收付時差所產生的一些應付未付款,從實質上講,這些不應該統計在村級債務總額內,因此,浙江省農業廳在村級債務統計時要求扣除這些因素。但從筆者的調查來看,大部分村在上報時并沒有扣除這些因素,從而造成了村級債務數據的虛增。從調查村的數據來看.即使扣除了這些因素,因其他原因形成的債務仍是村級債務形成的主要原因。

    從以上分析可見,各地形成債務的具體情況都不同。以被調查村為例,黃巖區主要是村集體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補助形成的債務以及因生產經營性項目建設形成的債務。而上面提到的一些被調查村從2006年開始,村級債務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村集體為村民參加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補助而形成的債務。

    三、村級債務產生的根源分析

    村級債務的形成與我國的政績考核體制不科學、鄉村治理機制不合理和農村經營管理制度欠缺等有一定的關系,但從筆者的調查分析可知,調查區域村級債務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農村公共財政的缺位。鑒于此,筆者主要對此原因進行分析。

    1.轉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基層政府財力少、責任大

    從收人分配來看,無論在哪個國家,中央政府的收入都占絕大多數。1994年,我國開始實行的分稅制,使中央政府集中了縣鄉兩級約50%左右的收人。目前,我國縣級和鄉鎮兩級財政收人只占全國財政收人的20%左右。一方面,分稅制所劃定的中央與省之間的關系幾乎被完整地傳遞到了縣鄉基層財政;另一方面,支出責任并沒有相應上移。由于體制不順,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職能劃分并沒有真正做到明晰、合理,中央政府和省一級政府將部分應由上級財政負擔的財政支出全部或部分下移給了地方政府,致使基層財政支出不斷加大。近幾年,中央和省級財政以稅收為基數給予縣鄉的轉移支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縣鄉財政壓力,但由于轉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大多數縣鄉財政依然困難。在縣財政困難加劇的狀況下,縣一級也有可能調整鄉鎮財政體制而集中一部分財力,把縣級的部分困難轉嫁到鄉鎮一級。村級組織作為準政府組織,自然也會成為壓力的承擔者。如1994年,臺州撤地建市,將黃巖市一分為二設立黃巖區和路橋區,黃巖由市改區之后,在財政上除了上繳省里的不變外,還必須向市里上繳地方財政的30000 2003年,臺州市作出了調整黃巖區事權和財權的決定,在收人分配上,黃巖上繳地方財政的5%,原則上保留縣一級事權,但由于這一變化,對黃巖的發展就造成了一定影響。到2006年,黃巖區的財政收人只有201549萬元。由此可見,黃巖市改區之后,剩下大量的西部貧困山區,由于政府財政支出壓力大,獲得的上級轉移支付又不多,就不可能制定完善的區級轉移支付制度,這也是黃巖區村級債務數額成為臺州市之最的最主要原因。

    2.二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加劇了農村會共產品的供需矛盾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公共產品供給的財政預算支出不斷增加,城市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主要由農民自己提供的公共產品的基本狀況并未改變。新農村建設以來,中央明顯加大了財政支持“三農”的力度,但畢竟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歷史欠賬太多,需要財政支持的領域太大,長期積累下來的領域太廣,長期積累下來的需求缺口太大,這些矛盾都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如筆者調查的鄉鎮屬于城市邊緣區,農民已逐漸市民化,但這些區域卻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品供給待遇。若他們要想享受到城市的公共品供給待遇,就必須上交一筆昂貴的費用。如a村作為當地聞名的新農村示范村,為搞好環境建設,委托該區環衛處保潔公司常年清掃保潔,2007年支付給區環衛處保潔公司常年清掃保潔服務費就達12萬元。總之,二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直接導致了城鄉之間過大的公共產  品供給差距,也正是這種二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嚴重加劇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需矛盾。相比而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基本社會制度,也是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和扶貧攻堅的基本制度,對農戶和農村而言,更呼喚財政的“雪中送炭”。

    3.村級組織公共產品提供中的財權和事權不對稱

    現行農村財稅制度所形成的村級組織財權、事權不對稱導致農村公共產品嚴重供給不足。由于現行的分稅制不是在事權管理清晰劃分的基礎上來確定財權的,這就誘致了各級政府在財權既定的情況下,分層次向下轉移事權,以改進自身績效。這種傳導機制的最終結果是農村村級組織事權過多,財權過少,事權與財權脫節,陷于了有事權而無財權的境地。通常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純公共品的提供都是由政府免費提供,而基礎設施、農民養老、醫療保險等準公共品,往往考慮到農業本身的基礎性和外部性特征,總體上都是政府主導,社會、市場和農民合作組織為輔的投人。但從筆者的調查來看,卻與上述不完全一樣。如筆者對調查區域5村的村級道路硬化工程資金主要來源的分析可見,村級道路硬化工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村集體、上級政府、村民、社會出資,分別占5村道路建設投資總額的61.900. 2600,7.700.4.4寫。筆者又對其中兩村2005-y 2007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進行了調查,總的來說,兩村的環境建設資金有60%左右主要由村集體投人,而各級政府只投人10%左右。而在村級債務形成的主要原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籌集的調查中發現,《臺州市區被征地人員的養老保障試行辦法》規定,養老保障基金按照個人、村集體、政府三方共同負擔的原則籌集,其中選擇a,  b類的人員,政府補助總繳費額的16. 700,這明顯與浙江省的政府出資部分不低于保障資金總額的30%的規定不同。由于養老保障是目前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因此,為提高參保率和順應民心,參保時,村委會基本上都會根據村集體經濟的好壞給予村民一定的補助。但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村集體經濟一般都難以承擔這一重任。如調查4村在2006^2007年養老保險各種總支出為3601. 9萬元,幾乎是4村3年村集體經濟的總收人。由于參加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使村集體支出急劇增加,特別是圖1中的d村已超出了村集體的能力范圍,使村集體陷人了債務困境,財務風險加大。筆者在最近的跟蹤調查中發現,該村2008年由于要繳納第二期補助,村級債務的規模繼續擴大,短期借款從2007年底的619萬元上升到了2008年底的1024萬元,村集體經濟風險急劇增大,這應引起當地政府的警惕。

第12篇

論文關鍵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替代率

200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了《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被俗稱為“新農保”。“新農保”采取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制度框架,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國家財政全額支付最低基礎養老金,中央財政將對地方進行補助,并且會直接補貼到農民頭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之所以被稱為“新農保”,是相對于以前各地開展的農村養老保險而言的。《指導意見》指出,2009年,“新農保”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

《指導意見》頒布一年多來,各個試點地區如火如荼地開展試點工作。2010年,國務院又批準了一批“新農保”試點地區,要求“新農保”試點覆蓋面擴大到全國23%的縣(市、區、旗)。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發生的重大變化(主要有少子化帶來的對傳統家庭養老的沖擊,2035年左右到來的人口老齡化)和城市化(主要有失地農民的增多和巨量的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確保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動農村減貧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意義重大。同時,對改善心理預期,促進消費,拉動內需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實施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一、基礎養老金替代率比較低

《指導意見》中指出,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這一基礎養老金加個人賬戶的養老模式在結構上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相同,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但是替代率遠低于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新農保”中基礎養老金55元由國家財政全部負擔,其在整個養老待遇的結構比例中還是較大的,是制度最大的亮點,也是吸引農村居民參保的重要方面。但是,從替代率角度看,55元的基礎養老金待遇水平較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08年全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而“新農保”中每年660元的個人基礎養老金補貼占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比例為13.86%,遠遠低于當前我國城鎮職工基礎養老保險不低于20%的基礎養老金替代率。因此,在“保基本、廣覆蓋”的基本原則下,也應考慮適時調整“新農保”養老金的替代率。

二、個人繳費意愿不高且存在逆向選擇

這里的個人意愿差異既有年齡因素也有繳費金額因素,在自愿性保險中一般會存在逆向選擇的問題。同樣,“新農保”也存在著逆選擇,參保人員更傾向于選擇較低的繳費檔次、較低的費率、較短的投保年限投保,以便相對于自己繳費來說獲得更多的基礎養老金,即投保人沿著對自己有利而不是對舉辦者有利的方式去投保。盡管制度設計的總體思路是“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但基礎養老金并不與自己繳費成正比。在“新農保”試點中,呈現出個人繳費意愿不高與逆向選擇并存的現象,首先是中青年的參保意愿不足,45歲以上的農村居民參保者較多,其他年齡段的人則只要有可能就傾向于不參保,即使參保也多選擇最低檔次即每年100元的繳費。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農村居民存在短視,不過多考慮未來生活的狀況,只要繳夠年限,老年有養老金拿即可。另一方面“新農保”中繳費檔次及補貼制度的局限性。《指導意見》規定,“地方政府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可給予適當鼓勵,具體標準和辦法由省(區、市)人民政府確定”。

可見,在制度設計時,國家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但是,縱觀各地的“新農保”試點,這一政策規定還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具體的實施方案還沒有出臺。因此,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把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適當鼓勵”落到實處。另外,30元與最低繳費檔次100元比較,相差3倍多,是其30%的金額;與最高檔次500元相比,相差近17倍,是其6%的金額。如果地方政府不實行梯度型財政補貼,農村居民更愿意參加100元的繳費檔次,以獲得相對較高的地方財政補貼。此外,最低每年30元的地方財政補貼對于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將不會形成吸引力。作為“新農保”一項激勵制度,政府對農村居民個人賬戶實行多繳多補,這一規定滿足了保險中“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邏輯上滿足“激勵機制”理論。但這一規定忽略了農村居民中經濟困難的群體,多繳多補,對于無力繳費的農民是不公平的,不同檔次繳費標準下替代率存在固定的比例關系,選擇最高檔繳費標準時的替代率水平是選擇最低檔繳費標準的4倍。因此,繳費年限相同時,選擇高檔次繳費標準的參保人個人賬戶待遇水平遠遠高于選擇低檔次繳費標準的參保人,不利于彌補貧富差距,發揮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因此,在“新農保”制度實施過程中。應權衡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對特別貧困的家庭適當照顧,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設定適當的繳費檔次與補貼額度。可考慮增加國家和地方政府補貼,以更好地保障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

三、“新農保”責任分擔結構不利于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轉移

《指導意見》規定,“‘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即“新農保”制度的責任主體為個人、集體和國家,但考慮到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集體經濟實力有限的現狀,“新農保”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和參保者個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責任主體為國家、企業和個人,企業和個人的責任主要體現在為參保者繳納養老保險費方面,國家的責任主要體現在稅收優惠以及基礎養老金調整等方面。二者制度責任分擔結構有差異,為城鄉社會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設置了障礙,既不利于在城市打工的青年農民參保,也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筆者建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應盡快制定“新農保”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等其他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辦法,使其二者能夠順利相互轉接,實現居民利益最大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四、參保捆綁模式的弊端

“新農保”制度中,對于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這種方式雖然能提高中青年的參保率,提高社會的養老意識。但這一“捆綁”模式帶來種種弊瑞:首先,“新農保”是自愿參加的制度,而第一代老人的養老金收入以第二代的參保為前提,給“自愿”參保增添了強制意味,不僅制度本身矛盾。也使“新農保”的受歡迎度下降。其次,捆綁式的參保模式也不利于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在我國,有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在外地打工、創業,且大多渴望在城市生活,在各種社會保障制度沒有銜接起來前,將父母的基礎養老金資格與子女參保捆綁起來,這種變相的強制性給我國城鎮化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

五、個人賬戶中政府補貼部分不可繼承缺乏人性化

《指導意見》中規定,“新農保”參保人死亡,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可以依法繼承,即個人賬戶中政府補貼的資金,參保人死后,不可繼承,參保農村居民個人賬戶中地方財政補貼的部分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屬于政府所有。這與個人賬戶資產私有性特征是矛盾的,缺乏人性化,也會降低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轉換。筆者建議,個人賬戶中政府補貼的部分歸個人所有,可以繼承。或者采取分類實施的辦法,正確處理財政補貼資金,即根據參保者繳費年限的多少給予相應的補貼和延伸福利。如參保者在未領取養老金之前死亡,可以分為參保5年內、5~10年、10~15年、15年以上四個檔次給予部分的補貼或者發放相應喪葬補助金的方法。對于正在領取養老金的參保者死亡的情況,若賬戶仍有余額,也可以根據其余額領取年份的多少給予相應的補貼或者發放相應的喪葬補助金,讓參保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實際享受其實惠。

六、個人賬戶的保值增值問題

據統計,截至2010年3月底,全國“新農保”參保人數共計4685萬人,領取待遇人數1570萬人。“新農保”基金收入117.38億元,基金支出4585億元,累計結余242.69億元。隨著“新農保”制度的擴大和發展,“新農保”基金規模也會越來越大,個人賬戶如何保值增值將是新農保制度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由于農村養老保險以縣為覆蓋范圍,基金大多集中在縣級保障部門,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資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可以考慮將保障基金委托省級或國家級社會保障機構代管,或者建立類似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形式進行運行。此外,個人賬戶也將帶來一定的行政管理成本、銀行賬戶管理成本等,而且小賬戶的負擔會更重。因此,需適時開拓個人賬戶投資渠道,實現個人賬戶的保值增值,確保廣大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新農保”制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阳泉市| 安仁县| 洪洞县| 潼关县| 永兴县| 栾川县| 光泽县| 犍为县| 宁夏| 松江区| 连平县| 容城县| 太湖县| 和顺县| 岐山县| 江孜县| 津市市| 辽中县| 于田县| 通城县| 伊川县| 玛多县| 观塘区| 常德市| 黑山县| 图木舒克市| 江山市| 从江县| 景德镇市| 方城县| 康保县| 邓州市| 城固县| 延寿县| 巴中市| 龙泉市| 喜德县| 马关县| 搜索|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