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9 03:59: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級上冊復習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9B-
0088-02
復習課是數學教學的重要課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再認識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與能力的重要環節。本人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復習課應讓學生從更高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數學復習課的質量呢?本文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復習內容要有針對性
數學復習時間緊、內容多、知識覆蓋面廣。教師在上復習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研讀大綱,仔細推敲教學重難點,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和提煉;還要仔細分析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哪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牢固,哪些知識還存在疑問,哪些知識可能出現較大程度的遺忘;再有重點地制訂復習計劃,設計復習方案,讓每個學生通過復習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提高其學好數學的信心。
例如,在設計八年級上冊《三角形》的復習課時,雖然“三角形的內角和”是本章的重點,但這一知識點學生很容易理解,我們不必把它作為復習的重點目標,反而是三角形的外角以及多邊形的內角和、外角和及應用學生容易遺忘,這些知識點需要設置為本節復習課的重點。
二、練習設計要有代表性
在復習時必須讓學生適當做一些練習,否則不足以形成技能。然而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必須精心選題,把握習題的數量和質量,保證訓練的有效性,讓學生做每一道題都能有所收獲。精選的習題,一要體現雙基訓練,二要體現分析與綜合的靈活運用,三要體現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解題的一般規律、方法和技巧,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例如,在復習“相交線、平行線”時,我選用了如下三道習題:
(1)如圖1,∠1=26°,ABCD,垂足為O,EF經過點O,OG平分∠AOE,求∠2、∠3的度數。
(2)填空:已知ab,bc,cd.
(3)已知∠AOB=60°,作∠AOB的平分線OC,在射線OC上取一點D,使OD=4cm.過點D作邊OA的平行線DE,過點D作OB、OC的垂線DF、DG.
通過完成練習(1),學生既復習了對頂角、鄰補角、余角的知識,又復習了垂線、角平分線的知識;練習(2)幫助學生復習兩直線垂直和平行的判定與性質、“三線八角”以及推理論證的有關知識;練習(3)則主要考查學生在理解相關概念、性質的基礎上的作圖能力。學生通過練習這三道題,收到了很好的復習效果。
三、知識梳理要有系統性
復習的目的是把平時相對獨立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合,使之系統化。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少能自覺地梳理知識點,沒有使知識形成網絡,知識點零散,難以相互聯系和檢索,容易遺忘。教師在復習時應注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分析知識點間的聯系,同時加強知識應用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但復習時如果教師占據課堂主角的位置,面面俱到,學生反而成了聽客和陪襯,學生感覺乏味,思維也受到限制。既然學生對知識已有一定的了解,復習時教師可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己構建并完善知識網絡。
例如,在復習蘇教版八年級上冊《一次函數》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列出所要復習的知識點,再通過合作交流,對比補充,知識網絡圖逐步得到完善,抽象、模糊的知識點變得清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透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自己整理出來的結果印象深刻,而且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四、教學過程要提高參與性
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參與。任何一個教學設計,如果失去了學生這一主體的配合,即使教師準備再充分,也只是一堂無效的課,更遑論學生潛能的開發與個性的發展。判斷一節復習課優秀與否不僅要看學生是否參與學,還要看是否有些學生參與教。這種參與的形式不僅是回答教師的問題或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在一次函數的復習課上,執教者出示了一道題的已知條件,給學生幾分鐘時間思考后,教師先讓學生說說已知條件有何作用,這就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又讓學生各自根據條件給本題設計問題,由小組內其他成員解答,學生的參與程度非常高。待各小組展示活動成果后,聽課老師都大為贊嘆,學生的智慧真是不容小看呢!此時教師又引導學生總結本題中涉及的知識點、思想方法和解題注意點。在這一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隊伍中來,在交流思想、討論方法的同時更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鞏固了相關知識點,這給學生思維的培養及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問題都提供了一定的空間,當然也出色地達成了復習的目標。
改善心智模式這一說法來源于商業管理界,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大師彼得?圣吉(Peter Senge)博士提出的“五項修煉”中的第二項修煉。他認為“心智模式”根植于我們的心中,影響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影響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也影響我們的決策。同理,學生的學習成功與否,不僅靠勤奮與能力,還與其心智模式密切相關,心智模式上的誤區往往會成為學習進程中的障礙。所以,改善和影響學生的心智模式,讓學生的“覺悟期”提前,應該成為改進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切入口之一。
一、影響歷史與社會學習效率的心智模式問題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目前影響歷史與社會學習效率的中學生心智模式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盲目自信,主觀性強
凡事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有時會為一兩題作業的答案標準與老師、同學激烈爭論,一味堅持自己的觀點,總認為是同學不對,老師不對,家長不好,學校不好,等等。說話做事比較偏激,主觀性強,不能全面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以致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影響學習與生活。
(二) 過分自卑,妄自菲薄
此種情況一般常見于小學階段一直各方面表現平平的學生。升初中后,一旦受挫,便會形成此種心理。在筆者任教的班級中曾有一位男生,學習不太自覺,平時聽課、做作業等總需別人督促。學習成績不好就心發虛,以致到后來,如果筆者朝他多看兩眼,一下課他便會急著跑來問筆者,是否他又做錯了什么。
(三)固守習慣,不知變通
這類學生往往固守小學的學習與生活方式,拒不接受新的學習方式和知識。例如,有的學生對《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竟然守著小學時學的觀點不變,不愿接受中學教材的觀點,嚴重地影響了學習質量。
(四)急功近利,心態浮躁
例如,《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有這樣一道拓展提升題:請你上網搜集資料,說說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對于諸如此類的實踐探究類、拓展類或新聞評析類題,一些學生往往不重視,認為與考試無太大關系,草草完成作業,不愿認真地上網查尋。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學生的發展后勁,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五)思路狹隘,理解片面
例如,在學習《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經濟重心的南移”時,往往會有學生將“為什么南方的經濟發展會優于北方”與“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混為一談。其實,“南方的經濟發展優于北方” 并不一定成為“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而應該從“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和平;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及工具;南方自然條件相對優越;南方政府重視經濟發展”四個方面去展開思考,否則會產生歷史與社會相關知識體系邏輯性不強與不嚴密的問題。
上述的學生心智模式問題,已成為歷史與社會學習中的攔路虎。那么,如何通過影響學生心智模式改善歷史與社會教學呢?
二、改善學生心智模式,促進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自信專注,強勢內控
主要是改變傳統盲目自信或過于自卑的心智模式,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多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保持自信、興趣、夢想與專注的狀態。這些狀態能使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品質,維持強勢的內控能力。
例如,筆者在教學歷史與社會七年級探究課“如何認識區域――以南非為例”時,產生了一個極其有趣的學習場景:當師生們正興致勃勃地借助南非政區圖、地形地貌圖研究南非的自然環境時,突然一位男生叫了起來:“老師,南非地圖上為什么有一個洞?”一下子,大家的好奇心都被激發了起來。筆者順勢表揚了這位學生,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經過學生的仔細研究,終于發現這個“洞”原來是南非的“國中之國”萊索托,增長了地理知識。
(二)開拓與進取,順勢而為
遠大的人生目標與學習目標是學習的動力,平凡的人生也蘊含著崇高的生命意義及閃光點,其中關鍵之一是不能脫離社會實際以及班級群體,孤立地判斷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人生及學習目標盲目定位,追求過高或制訂過低的人生與學習目標都會造成學習焦慮。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堅持“小步追趕”的原則,選擇班級群體中的合理參照點,擬定自己學習追趕的目標并為之努力。當預定目標達到后可擬定新的追趕目標,不斷前進。過高或過低的目標定位在學習及思維方式上會造成另一個誤區,即忽視基礎,愛做難題與偏題,美其名曰“提高思維能力”,結果考試時丟了不該丟的基礎題分,拿不到應有的分數,更別談解難題拿高分了。“萬丈高樓平地起”,難題的基礎是基礎知識。歷史與社會的中考范圍幾乎每年都在變化,廣大師生一定要及時適應,順勢而為。例如,2014年的《浙江省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學業考試說明》第21個條目的表述由2013年的“理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修訂為“概括‘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表現,分析它們出現的原因”。要應對這一變化,重要途經之一是在抓好學生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靈活與變通,計劃協調
對于固守以往學習習慣、不知變通的學生,通過制訂相關學習計劃并予以落實,能幫助他們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減少無效勞動。學習計劃包括學科的預習、復習,作業的進度與時間安排等,應與課程進程、教師計劃、上課時間相協調。對于大多數學習者而言,“超前學習”要適當,并考慮“少吃多餐”的策略。研究的結果表明:復習記憶的效率與學習時間間隔成反比,剛讀過幾遍的材料只需要極少時間的復習就可恢復原有記憶。因此,把學習分段、分散進行,做到學科交叉、往復循環遞進、最佳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情等,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優秀學生的學習計劃通常還包含身體鍛煉與精神放松等內容。然而,這些“勞逸結合”的策略往往被一般學生所忽視。有些學生喜歡“開夜車”、苦讀書,反而影響了第二天的學習效率。所以,計劃時間表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與寬松度,以免產生焦慮情緒。計劃可分為學期學習長計劃和課后復習短安排。例如,教師應指導九年級的學生在歷史與社會中考前制訂復習計劃,復習計劃既應具有階段性、全面性、專題性和梯度性等的要求;又應根據歷史與社會教材編排體系,突出復習計劃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的特點,一般考慮以時間為序進行復習為宜,盡量不要逆向復習。另外,要告誡學生像遵守法規一樣落實自己的計劃,不允許任何一次的懈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拓展提升,師生雙贏
對于急功近利、心態浮躁的學生,教師的循循善誘相當重要。很多學生往往會因為遇到自己特別喜歡的教師而“親其師,信其道”,對相應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投入較多的精力,容易取得較好的成績。在現實學校生活中,學生編班與任課教師的安排由學校決定,學生的可選擇性并不大。有些學生會因教師教學風格不同采取消極態度,改自學為主要學習方式。但教育研究的結果表明:一般而言,上課認真聽講比自己閱讀的效果要好。其實,每一位教師都有優點,但他們都是學習的先行者,其備課與講課是一個對知識進行梳理、重組、精選、加工和傳授的過程,這種能力是初學者所欠缺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每位教師的優點,集中精力聽課,主動與教師溝通并提出教學建議,逐漸適應并喜歡各類教師。一些考生某科目中考失利,與其不太喜歡該學科教師不無關系。其實,學生欣賞教師,最大的受益者恰恰是他本人。
自己閱讀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尤其在歷史與社會學習中。例如,通過對“唐的盛衰”的預習,使學生課前發現與隋相比,唐在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上的進步,初步熟悉教材,帶著問題去聽課,有利于學生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預習也可能使學生因知道了教師講授的大概內容而聽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使預習中形成的偏差與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甚至出現“夾生飯”的現象,降低了學習效率,需要教師及時發現這些現象并予以解決。
總之,教師講課與學生自學的思維角度、方式及層面不同,但有互補性。因此,引導學生喜歡自己的教師,正確把握自學與聽課的關系,才能實現教學效率的拓展與提升,達成師生“雙贏”。
(五)多向思考,提綱挈領
要想改變部分學生在歷史與社會學習中思路狹隘、理解片面的心智模式,提高學習效率,知識結構化、邏輯化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效率也有差異。教育界比較認同“思維地圖”這種思維方式的通用性,筆者也認為它特別適合歷史與社會的學習。“思維地圖”也稱“概念地圖”“腦圖”或“思維導圖”,是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思維內容,以把人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于思考、交流與表達。簡單地說,“思維地圖”就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絡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關系,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優秀的學生在課中或課后整理中經常用到它,是一個邏輯推理、比較與綜合、加工整理的高級思維過程。
例如,筆者在教學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中國政區圖”內容時,組織學生開展了中國行政區拼圖游戲,讓學生對各省的形狀開展豐富的聯想,如浙江省的形狀像帶魚頭,黑龍江省的形狀像天鵝,廣東省的形狀像大象的鼻子,臺灣省的形狀像黃鼠狼,云南省的形狀像火雞,山西像平行四邊形,陜西像兵馬俑中的跪俑,甘肅像一根肉骨頭等,使學生在呵呵一笑的同時很好地掌握了相關知識。
(六)糾偏修正,自我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