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7 08:11: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動物園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課題】Unit6Atthezoo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形容詞tall,short,并在實際情境中運用。
【教學難點】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詞匯。
【教具準備】
1、本課生詞的單詞卡片。
2、配套的教學課件。
3、配套的教學錄音帶。
4、動物園的大掛圖。
5、教師和孩子們準備的毛絨玩具。
【教學過程】
熱身/復習(Warm-up/Revision)
1、說一說,演一演A部分Let’sdo的歌謠。
2、lookandsay
教師用手勢做出big,small,long,tall等樣子,讓孩子猜一猜,說一說。
3、chooseandsay
教師將毛絨玩具放在一個大盒子里,請孩子當前面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介紹給同學們,運用上學過的句子:“Ihavea….Ithaslong/…nose/….”。
呈現新課(Presentation)
1、教師投影一幅動物園的大掛圖(自制,包括許多動物),讓孩子結合圖說一說。
Whatcanyousee?用自己學過的形容詞描述一下上面的動物。引導孩子用成對的詞描述看到的動物,引出新詞。
2、通過描述圖中的動物,引出單詞tallshort,教師指著圖中的長頸鹿和鹿,介紹這個單詞。通過動作比劃tallshort兩個詞,引導孩子理解。
3、引導孩子們和老師、同學比一比身高運用上這兩個單詞。
4、出示課件,讓孩子觀看課件(關掉聲音),根據故事的內容給課件配音。
5、播放課件,孩子看課件理解含義。
6、孩子分角色跟讀。操練新句型(教師注意shorttall這兩個單詞的讀音示范)。
7、小組表演、各小組展示。
(三)趣味操練(Practice)
運用手中的毛絨玩具,先描述一下。(仿照A部分Let’stall的對話)然后再兩個同學比較一下自己手中的玩具,運用tall、short進行描述。
教師投影出示多幅孩子的家庭照片,讓孩子根據家庭成員的情況,運用tall,short兩個單詞進行描述自己的家人。
(四)擴展性活動(Add-activities)
1、Let’spractice
作該部分的交流活動,讓孩子從家中帶來自己喜歡的動物玩具,運用學過的句子,把他們介紹給同學和老師。
2、參觀“動物園”
學生把帶來的動物玩具擺在桌子上,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動物園”,教師先和個別英語較好的學生用所學的句型示范“參觀”,然后鼓勵學生兩三個人一組參觀、評論動物。
1 、引導幼兒結合背景圖和已有生活經驗拼出一幅有情節的畫面,并能用一段完整連貫的語句將畫面的主要內容有順序地表達出來。豐富詞匯“美麗、靜靜的、可愛的、五顏六色”及使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等句式。
2 、鼓勵幼兒大膽地在集體或小組中講述。
3 、學習評價他人的講述。
4 、認識各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
[ 重點 ] 認識小動物的家。
[ 難點 ] 完整連貫地講述
[ 設計思路 ]
幼兒以前已認識了不少的小動物,了解了一些關于小動物的生活習性。但這些知識都是零碎的。幼兒的語言表達缺乏完整性、連貫性,為了對已有知識進一步加深了解。通過幼兒動手拼圖并把拼圖內容講述出來,使幼兒在做中玩,在玩中學,激起幼兒動口的興趣,從而達到對幼兒進行語言訓練的目的。并可以使幼兒學到一些科學知識。
[ 活動準備 ]
1 、錄音機、磁帶、 VCD 機、電視機,大背景圖 2 張、小背景圖 12 張,立體動物圖片若干。
2 、播放動物科教片,觀察小動物的家是什么樣子的。
[ 活動過程 ]
1 、開始部分:
出示大背景圖和小背景圖,上面有小河、森林、房子、花草樹木等場景,教師引導幼兒有條理地觀察,并說:“美麗的大森林里,住著一些小動物,教師一放音樂,它們就紛紛回家了。小朋友跟著音樂想象,把這些小動物找出來放在背景圖上?!?/p>
教師播放音樂,樂曲中有輕快活潑的樂段,也有恐怖可怕、平穩舒緩的樂段,幼兒每二人一組,根據想象將小動物放在自己面前的小背景圖上。
教師提問:這些小動物園的家在哪兒?家的旁邊有什么?它們的鄰居是誰?請小朋友自己先講講。
2 、中間部分:
( 1 )幼兒分組講述:
幼兒自由地講述自己擺放的“小動物的家”,教師巡回指導,傾聽幼兒的講述,引導幼兒圍繞著“家在哪兒?家的旁邊有什么?鄰居是誰?”等話題完整連貫地講述。
( 2 )學習新的講述經驗:
教師根據幼兒自由講述的情況,有重點地示范講述“小動物的家”。
A 、注意講述的順序。從背景圖的上方開始講,逐漸過渡到圖的中間,最后講圖的下方。
B 、講述時注意詞匯的豐富性。如“有的動物生活在池塘里,有的動物生活在草叢里,還有的生活在大樹上。”又如“小兔子住在美麗的小河邊,那兒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小兔子的鄰居小鸚鵡住在高高的大樹上,它每天都要準時將小兔子叫醒。”
( 3 )集中傾聽:
A 、幼兒再次擺放動物并自由講述,教師提醒幼兒運用新學的講述經驗。
B 、每組請一名幼兒到集體前面講述,并評議他們講得出色的地方,鼓勵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
( 4 )鞏固和再實踐:
每組兩名幼兒相互講述,或兩名幼兒合作講述“小動物的家”。教師提醒幼兒講述時運用想象力,講述的內容與眾不同,詞匯更加豐富,句子更完整連貫。
3 、結束部分:教師評議幼兒的活動情況,對有進步的幼兒給予表揚。
[關鍵詞] 多種角度 范例 素質 美術教學
在當前深化素質教育和課改實踐之際,為了適應與時俱進的社會發展,美術教師必須研究現代心理學,認識到小學生常常是憑借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和動作來思維的,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器官能接觸到的物質材料充滿了好奇心。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在《美術》課廣闊的天地里自由馳騁,筆者在美術教育的實踐中大膽設想了一個訓練模式,通過一定方式的訓練模式,才能使美術教師的素質在教學中發揮充分的作用。
“同一對象,多種角度”,即對同一樣事物要啟發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觀察,從多個方面去表現的訓練方法是由理解向運用轉化的關鍵,是發展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而同一角度不同對象的訓練方法也基于以上同樣的道理。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筆者嘗試了如下教學訓練過程:
1 范例指導
要讓學生掌握某種繪畫能力,首先要給學生一個范例,即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實際繪畫水平,在《美術》課本中確定適宜訓練的畫圖,讓學生通過對特定畫面的觀察產生一種感性認識。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這類畫面的認識,固然全面觀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認識理解畫面的重要部位,培養他們的審美情操。所以比較好的方法是從全面觀察入手,把對畫面重要部位的認識和理解有機地結合起米。例如:引導學生畫熊貓,在黑板上畫上熊貓,然后要求學生進行觀察,讓他們想一想,熊貓的形態怎樣,再讓學生與動物園的熊貓做比較,讓他們想一想,它們有共同點嗎?它們的動作表現形式有什么不同?不同點在哪里?讓學生對熊貓從具體到抽象全面進行觀察思考,從而使學生明白熊貓的特征,對熊貓有初步的了解。但這樣的觀察還不深入,教師隨后讓在不同位置的學生重點說出熊貓的頭是怎樣的,耳朵、身體是什么形狀的。學生們通過視覺觀察、討論,得出一個較統一的結論:熊貓的頭是圓的,耳朵是半圓的,身體是扁圓的。讓學生把原本復雜的熊貓分成這些簡單的幾何圖形,畫的時候把他們組合起來就方便多了。
2 觸類旁通
范例指引是訓練的點,點要推廣到面上去,才能最終掌握繪畫技巧,形成繪畫能力。引導學生從范例指引的學習中發現某個規律,是由點到面的中介,是關于繪畫技巧的核心知識,也是學生真正掌握技巧,形成能力的關鍵所在。
一般認為,學生對全面觀察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越抽象,越能產生對事物形象的積極的遷移,實現形象類推。例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教案:
師:上次老師帶你們去動物園看熊貓,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誰能講講熊貓可愛的樣子:
(學生可自由講述熊貓的基本特征)
(接著教師用貼絨演示熊貓的動作變化)
師:你們平時看到哪些小動物有這樣的動作變化呢?
生:貓。
(教師讓學生沉醉在對家貓的想象空間中,然后教師邊講邊按畫法步驟在黑板上重新演示畫出熊貓,畫完后讓學生邊對家貓進行空間想象,邊開始按熊貓畫法步驟進行繪畫)
教師小結:你們畫了熊貓,再把圖樣拿回家去,對著家貓進行觀察,然后想象動物園里的熊貓是怎樣的?兩相比較,兩相對照地進行修改,把它們覺得有相似點的地方畫出來,把它們的不同點區別開。繪畫能力強的學生畫完熊貓后,會希望再畫一只“家貓”的畫。
3 及時遷移
發現某種規律,并不表示學生已經掌握了某種事物的繪畫能力。要掌握這種能力還必須經過及時的遷移,在實際訓練中,將知識轉化為操作技能。
遷移運用的教學步驟一般分為三步:第一步是課題類化。引導學生發現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如教師問:“兔子白色的皺毛和什么動物相似?請觀察這些小動物的絨毛,請反復訓練這種絨毛的畫法。”教師再問:“狗的眼睛和什么動物的眼睛相似?請觀察這些小動物的眼睛,請反復訓練這種眼晴的畫法。”第二步是具體化。應用一種物體各個側面的組成規律來組織整個畫面,實現整幅畫的平面構圖或立體構圖。例如,教師問:“一個茶杯放在桌面上,從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左側面、右側面、不同角度的形體上的印象是怎樣?請你在腦子里把茶杯過過‘電影’(意為讓學生的腦子里出現平時端茶杯的情景)。然后請你把腦子里的茶杯和現實中的茶杯融為一體后,畫在紙上?!钡谌绞窃砩罨?。應用已有的繪畫技能進行概括化的認識。例如:教師出示貼絨教具小白兔,啟發學生動腦筋,從“小兔運蘿卜”的題目中空間想象成一個故事,然后創造性畫出一組連環畫。
4 分類評價
分類評價有兩種意義,一是對具有不同繪畫能力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樣更能促進繪畫好的學生,激勵繪畫差的學生。二是對難度淺或深的圖畫提出不同要求,然后分別評價不同的教學程序,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畫面的表象及內涵,使整個訓練程序處于一個動態循序之中。
5 小結
筆者設計并嘗試了以上的教學訓練模式是基于對下面一些理論的認識:
實現遷移受兩個條件制約:一是學習客體中的共同要素,這是客觀存在的,如一只茶杯,它是什么樣子的已成為客觀事實,不能去隨意改變它,繪畫時一定要抓住它的特征,把它形象地表現出來,否則走樣了,就不像杯子了。二是學習者的概括類化能力,即強調從教師的范例指引中概括一般的繪畫技巧(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畫書本、鏡框、乒乓球桌等帶直線的物體不能用尺子,而要培養用眼瞄、用筆測、用手描畫的基本功,讓學生通過訓練在頭腦中形成規律,如形成畫圓形的規律,畫方形的規律,畫扁圓的規律等(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繪畫知識作為一種信息,在頭腦中儲存時,并不發揮作用,只有當這些知識在面臨一定的情境時才被及時地檢索、調動、使用時,才能發揮作用。如許多同學在學習和生活中已經自然形成一些繪畫知識,他們會畫直線、曲線,會按自己設想疊方塊、疊羅漢,這時教師只要引導他們把這些知識集合起來,畫蘋果,畫書架,就能形成一個知識組塊。
總之,可以通過范例指引――觸類旁通――及時牽引――分類評價的模式達到訓練效果。而這一過程充分運用了實現遷移受兩個條件制約以及檢索調動使用集中的理論,借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來完成。
參考文獻:
一、利用課堂教學,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
學校教育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的教育,要在學校中進行環境教育,就應該立足課堂,依靠教科書,利用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適時、適量、適度地滲透環境教育。
1.把握滲透課
此類課涉及環境內容不突出,或是間接的反映。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課程內容與環境教育內容的結合點,及時挖掘。例如:結合植物學部分的教學,介紹植物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教育學生要綠化環境,自覺愛護一草一木;結合動物學部分教學,介紹青蛙、鳥類的益處,提倡愛護動物,不要亂捕濫殺;結合“人體生理衛生”部分的教學,介紹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學生認識到關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每一個人自身的健康。
在滲透課進行環境知識教育時,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找準與教材的結合點,避免牽強附會。第二,掌握好滲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過分展開,上成專業課。第三,老師應列出滲透教育提綱,做到備課上有要求,教案上有體現。
2.上好典型課
這類課涉及的環境內容比較多。初中生物第二冊第三章“生物與環境”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章節,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極好素材,教師在這一章的教學中要注意:
第一,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環境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而不是專業技術教育。所以教學方法應由傳統的灌輸式講授知識,轉為啟發的探究式教學。可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幻燈、圖片、錄像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課前組織學生收集資料,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適當使用互動式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表演科學小品,例如:在講“生態系統”時,繩將與自己有食物關系的生物連接起來,呈現一個食物網,體現生態平衡的狀態。然后一位同學代表“人”上臺,抓走了鷹、狼,問問學生有什么變化?再把草拉走,結果又會如何?這種游戲的方法,很生動、形象,增強了趣味性,學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之間的聯系,初步樹立了生態學的觀點。
第二,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地方特色。如果只從理論上講,學生容易產生繁瑣枯燥的感覺,所以,教師應從大家身邊的事例出發,適當補充介紹順德當前的環境狀況,例如:全市有26萬輛摩托車,5萬輛汽車,所排出的尾氣對大氣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這樣以學生身邊能夠感受到的問題對他們進行教育。
第三,重視數字的作用。在講“人口與環境”時,列舉:當今世界每日增加21.6萬人,目前已接近60億人。我國在1949年時有5.4億人,建國40多年增加到12億多,占世界人口的22%。在學習”我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時,列舉全世界每年滅絕的野生生物達4萬余種;現存的我們熟悉的大熊貓不過1000頭左右,云南的亞洲象不足50頭,野生華南虎不足30只等等。
二、豐富課外活動,強化環境意識
采用適合學生特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可促進學生樹立牢固的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保行為。我們開展的課外教育活動主要有三類:
1.宣教文藝活動
每學年都要就環境教育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無煙日”、“人口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都是我們傳統的環境教育日。配合有關主題,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利用黑板報、墻報進行宣傳展覽,排演環保節目,進行環保知識問卷調查等,這樣使學生對環境保護有了新的認識。
2.社會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順德一日游和游覽附近的風景名勝,參觀植物園、動物園。使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產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從而升華為熱愛大自然,以增強學生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組織學生調查附近的工廠、小河、垃圾處理場、生活小區等,當他們看到污濁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廠排出的廢氣、公路上的塵埃,自然就會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自覺行動起來,保護環境。
平時在學校里,要做的和要想的事情太多,每天早出晚歸,晚上和休息日也很少屬于自己,睡眠嚴重不足,體力透支??!
終于可以“能美美地睡上一覺”了,寒假,讓我們從學校里的繁雜瑣碎的事暫時解脫出來,讓自己的身心休息一下吧!美美地睡夠八小時,不受鈴聲打擾。暫時放下課堂、放下學生,假期里把休養生息作為一件大事來做:把覺睡足,沒事就睡到自然醒!
計劃2:陪伴家人,享受溫情
可以說,每一個優秀教師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家庭。沒有家人的一貫支持和默默的付出,就沒有教師的發展和成長。寒假里,老師們要全心全意地回歸家庭,在父母身邊多盡一份孝心,多陪陪愛人與孩子,這點特別重要,很多老師的時間都被自己的學生占據了,很少有時間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學習,假期里一定好好彌補一下平日角色的缺失。做一個合格的好父親,好母親!
計劃3:帶著孩子敞開了玩
你跟你家寶貝說了多少次去動物園,都食言了。你說了多少次去科技館,你說了多少次去海底世界,你說了多少次和他在一起,在一起,這下你可真要兌現你的諾言了。帶著你家寶貝做好旅游計劃,說走就走,什么天南海北、國內國外都在足下。
計劃4:鍛煉身體這事兒必須得進計劃表了
多年的教師生涯,你也年紀不輕了。無論如何,你的身體都將走下坡路,各種病也都循跡而來了,趁著假期,好好調理調理吧。公園就在你家旁邊,平時沒看你去過幾次。鍛煉吧,這事必須列入計劃。
計劃5:走親訪友
中國人最重視親情友情和愛情,你平時沒時間走動,假期總要去看望看望老師和朋友,一起坐坐,交流交流近況吧。平時你沒時間逛商店,這下好了,你那一群閨蜜好久沒約了吧,快點兒集結號啊。
計劃6:閱讀與充電
平時你用了那么多經費,買了那么多書,結果書都布滿了灰塵,你總要翻翻吧。捫心自問,你看了幾本?為人師表,最怕的還是腦袋空空。
計劃7:把錯過的影視劇都補回來
讀書之外,那些錯過的影視劇也還是有必要補回來的。沒看過時新的影視劇,你還好意思和學生打成一片?何況你平時沒時間帶孩子去影院使他錯過了很多孩子間共同的談資,你不得補回來啊。
計劃8:更換硬件與備課
是時候檢查一下那個為你服務了很久的筆記本,是不是該退伍了?硬件太差,開機都卡,還怎么好意思用它做多媒體?下學期是新課,你不備課是會誤人子弟的啊。多查查資料,多寫寫教案,新的學期,做個在課堂上侃侃而談的魅力教師吧!
計劃9:處理雜事
當平時因為工作繁忙,很多很在意但不緊急的事情可能就沒法去處理了,比如集中處理家庭瑣事,帶家人和自己做全面身體檢查,甚至治療等。可能老師們自己的備忘錄里已經儲藏了很多類似的待辦事項了吧,快,趁假期,趕緊去處理一下吧!
計劃10:享受生活,讓愛好充盈每一天
秋天,在班級家委會的組織下,孩子們去了“杭州野生動物園”秋游,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歡動物?;貋砗蠛⒆觽冏h論著自己秋游過程中的見聞,滔滔不絕地相互講述著自己所知道的小動物。本著孩子對于動物熟悉和好奇,為了不打消他們的這一份熱情,如何讓幼兒真正地了解動物,走近動物世界?考慮到小班孩子對動物的認知水平比較淺顯,他們對動物的外形特征、皮毛顏色等方面比較感興趣。我們預設了“動物嘉年華”這一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看看、說說、找找、講講中來認識日常生活中幾種常見的動物,重點選擇了容易親近的小貓、小兔、小魚、小烏龜這四種動物作為幼兒感知認識、體驗和探究的對象,從而激發幼兒親近動物,喜歡動物的情感。
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提供操作材料時,我們把主題置于一定的游戲背景中,產生一定的游戲情節,讓孩子在游戲中自主地學習,發現一定的秘密,提升相關的經驗,使小班主題活動開展更趨生活化、游戲化?;顒又?,孩子們通過看看、猜猜、比比、玩玩、摸摸、說說、學學、畫畫等的探索活動,使原有的經驗得到了充分的整合與提升,獲得了滿足。借助“動物嘉年華”這一主題活動,帶領幼兒一起探索動物的生活習性,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感受到小動物的可愛,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讓幼兒的情感得到升華,感知動物世界的千姿百態。
二、主題活動目標
1.喜歡小動物,學習觀察接近小動物的基本常識和簡單方法,了解小動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2.學習飼養小動物,積極參與小動物的探索活動,培養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3.感知動物世界的千姿百態,感受動物的形體美和動態美。
4.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對小動物的感受,喜歡扮演各種小動物進行表演。
5.能大膽描述對小動物的認識和感受,通過親子收集資料,樂意與同伴分享小動物的經驗和看法。
6.安靜傾聽同伴講述有關小動物的趣聞,愿意與同伴交流飼養小動物的經驗。
三、可供選擇的主題活動
四、主題網絡圖
五、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一)幼兒園資源
1.活動區設置。
(1)益智區
a.投放各種動物圖片,鼓勵幼兒認一認,說一說小動物的名字。
b.投放七巧板,引導幼兒發揮想像力,通過各種形式的七巧板拼接,創造出小動物的形象。其中,孩子們對小魚形象最為喜歡。
c.收集生活廢品,進行創意想像,鼓勵幼兒利用生活物品大膽制作小動物。
(2)科學區
a.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帶兔子、烏龜和小魚等小動物放置在科學飼養區,讓幼兒在飼養、觀察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掌握這些小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b.投入紙筆,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跟老師同伴一起分享交流。
(3)糖果屋加工區
a.提供塑料棒、小吸管、超輕彩泥、樹枝、泡沫球、茶葉棒等,讓幼兒嘗試制作“動物棒棒糖”。
(4)美工區
a.提供顏料、畫筆、棉簽、卡紙,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動物涂鴉動物。
b.提供記號筆、宣紙、墨水,引導幼兒進行創意水墨畫動物。
c.收集彩紙紙條,供幼兒進行撕貼畫。
d.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引導幼兒塑造小魚、小兔等小動物。
(5)表演區
a.提供小動物服飾、故事音頻,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情景劇表演。
2.墻飾。
(1)主題墻
本次主題一共四個大模塊,分別是以小白兔、小貓咪、魚、烏龜為形象區分的四大模塊,材料源于教室隨處可見的廢舊用品,從視覺效果上看,為發展孩子的創造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板塊中不僅有孩子的作品呈現,還有活動掠影以及觀察記錄,為幼兒的學習提供直觀、方便的素材,同時也展示幼兒的探究學習痕跡。
(2)展示區
將幼兒利用各種材料制作的小動物形象展示出來,供幼兒和家長欣賞。
(二)家庭教育資源
1.請家長協助孩子一起制作紙板海底動物,帶來幼兒園供大家開展釣魚游戲,增強孩子對海底動物的認識和喜愛,豐富知識量。
2.請家長在家帶孩子觀察常見小動物,知道其名字;也可以通過照片視頻等在班級QQ群與班上小朋友分享,并將記憶深刻的照片帶到幼兒園做成攝影展,供孩子們介紹欣賞,拓寬認知。
六、精選活動教案、實錄和照片
活動名稱:我喜歡的小動物(科學)
活動目標:
1.愿意向同伴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樂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動物玩具。
2.了解幾種常見動物的基本特征,培養幼兒親近小動物、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小動物的圖片、玩具、照片等,在班級創設自然角,飼養烏龜、金魚、小白兔等小動物。
2.請有飼養經驗的飼養員或家長來園向幼兒介紹飼養小動物的經驗。
活動指導:
一、以組織“動物聯歡會”的形式引入,激發幼兒興趣
老師:“小朋友,請你想一想,說一說,你最喜歡什么小動物?”
幼兒:“我最喜歡小鳥,因為它會飛”“我最喜歡小白兔,因為它有長長的耳朵”“我最喜歡小花貓,因為它會抓老鼠”“我喜歡小狗,因為她會看家”……
二、老師請出小動物或拿動物圖片讓幼兒觀察,引導幼兒觀察了解有關動物的基本特征
老師:“大家看看圖片上有什么動物,它們都有哪些特點?”
幼兒:“燕子的尾巴像剪刀”“烏龜的背上有硬硬的殼,像一座房子”“螃蟹有八條腿,是橫著走路的”“刺猬渾身上下都長滿了刺”……
三、請飼養員介紹飼養小動物的簡單常識,讓幼兒了解飼養小動物的基本方法
老師:“剛才小朋友都觀察得很仔細,那你們知道該怎么樣照顧小動物嗎?我們請飼養員叔叔給我們介紹一下?!?/p>
飼養員叔叔:“小白兔怕水,給它喂食時,注意不能讓它沾到水;小金魚的胃口很小,不能一下子喂很多的飼料,不然小金魚就會撐破肚子;小烏龜冬天的時候會冬眠,只要兩三天喂一次,把肉剁成小塊,它最喜歡了……”
幼兒:“原來飼養小動物還有這么多的學問,老師,讓我試試看,我也想照顧小動物!”
四、提供條件,讓幼兒與小雞、小兔、小烏龜、小魚等小動物接觸,鼓勵幼兒與小動物玩耍,給小動物取名,培養幼兒親近小動物,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名稱:卡羅爾和她的小貓(語言)
活動目標:
1.能集中注意傾聽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有趣的故事情節。
2.體驗故事主人公失去小貓和得到小貓的心情,產生喜歡小貓的情感。
活動重點:
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有趣的故事情節。
活動難點:
能集中注意傾聽故事,體驗主人公失去小貓和得到小貓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掛圖18號,磁帶及錄音機。
2.《小朋友的書?親親小動物》。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
1.提問:你喜歡小貓嗎?你喜歡什么樣的小貓?你家有小貓嗎?
2.有一個小朋友,名字叫卡羅爾,她非常想要一只小貓,那么,她后來有沒有得到小貓呢?我們來聽個故事。
二、教師講故事
提問:故事里有誰?
三、教師出示掛圖,分段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講述故事開至“什么樣的都有?!?/p>
提問:第一只貓是什么樣子的?叫什么名字?
第二只貓是什么樣子的?
叔叔是怎么樣送貓的?
2.教師講述故事從“打這以后”至結束。
這些小貓在卡羅爾家里干什么?
為什么要把這些貓送走?
送走貓的時候,卡羅爾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最后卡羅爾還有貓嗎?它是誰?它為什么沒被送走?
卡羅爾看到伯洛時是怎么樣的?伯洛呢?
你喜歡伯洛嗎?
四、幼兒閱讀
幼兒閱讀《小朋友的書?親親小動物》。引導幼兒看看畫面上有幾只可愛的貓,說說它們長得什么樣,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根據《小朋友的書?親親小動物》上的圖畫講述故事。
活動名稱:小貓學本領(健康)
活動目標:
1.幼兒掌握走、跑、跳、爬、平衡等動作技能。
2.幼兒能大膽創編動作,發展創造想象能力。
3.幼兒能對體育活動感興趣并形成活潑開朗、勇敢的性格。
活動準備:
1.弓形門、墊子、塑料圈、平衡木、小魚、塑料小籃。
2.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幼兒扮演小貓,做熱身操
1.幼兒聽音樂做小貓走路進場。
2.小貓醒來了,小貓來做操:伸伸臂、彎彎腰、踢踢腿、蹦蹦跳。
二、提供各種器械,引導幼兒探索多種玩法,體驗游戲的樂趣
1.小貓練本領:
(1)師:小貓已經長大了,該練習更多的本領了。媽媽看誰最勇敢,想得方法多,掌握得本領多。
(2)小貓自由地選擇弓形門、墊子、塑料圈、平衡木等器械練本領。
(3)小貓互相觀摩同伴的玩法,并選擇有創意的動作練習:走、跑、跳、爬、平衡等動作技能。
2.游戲:小貓釣魚。
(1)玩法:小貓勇敢地過草地(墊子)、走過獨木橋(平衡木)、鉆過山洞(弓形門)、跳過山溝,到河邊釣到一條魚又拿回起點的籃子裝好,重新出發。
(2)在游戲過程中,鼓勵幼兒自創各種走、跑、鉆、爬、過橋等動作,表揚有創意的幼兒。
三、聽音樂做歌表演《走路輕輕》
活動名稱:龜兔賽跑(體育)
活動目標:
1.幼兒練習跳躍和手腳著地爬的動作,提高四肢力量。
2.養成遵守游戲規則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場景布置:比賽的跑道和環境。
2.活動前學習《龜兔賽跑》的故事內容。
3.獎品:五角星。
活動過程:
一、扮演角色“烏龜”,學做模仿操
師:烏龜寶寶們,今天天氣真好,像媽媽這樣趴著,我們一起鍛煉身體吧!
二、基本部分
1.自由爬行:小烏龜分散練習手腳著地爬。
師:烏龜賽跑中,小兔子比賽輸了很不服氣,他還要和我們烏龜進行比賽。寶寶們,我們現在來練練本領。我們怎樣才能爬得快了?
教師觀察幼兒的爬,幫助幼兒掌握手腳著地爬的動作要領。
2.游戲:龜兔賽跑。
幼兒分組扮演角色進行比賽。
規則:每組中的參賽贏者可為本組贏得一個五角星。比賽結束后看哪組的五角星多,那組就獲勝。
互換角色進行比賽。
三、游戲:我像誰?
玩法:幼兒模仿動物的樣子,請老師或同伴猜他扮演哪種動物。
七、主題活動反思
(一)主題內容具有生活性
動物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的事物,也是小班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本主題內容的確定,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探究活動,推進主題活動的延伸與拓展,豐富和拓寬幼兒的新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體現“課程回歸生活”的理念。
(二)活動過程突顯主體性
《綱要》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焙闷嫘氖怯變禾剿骰顒拥那疤岷蛣撛炝Πl展的起點,幼兒的好奇心是基于對事物認知的興趣,此時教師的角色應向促進者轉變,把孩子作為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尊重幼兒的選擇和質疑,為幼兒提供自主觀察,自我發現、自由探索、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與條件,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索,去學習,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有關主題活動的經驗,幫助幼兒在充分展現個體潛能的過程中獲得各種能力的發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識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學生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會一定程度上束縛思維的發展。作為教師應該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游戲識字教學,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通過實踐,我發現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游戲識字法能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掌握字形,并能有效地防止生字回生,有助于學生學習生字。
一、“游戲識字法”的定義
游戲識字法是適應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最具成功要素的學習方法,是學生潛能發揮的肥沃土壤。游戲識字法是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促使學生自發性地產生積極的、愉悅的和濃厚興趣的狀態,為實現“識字教學”目的、完成教與學的任務而采用的識字活動方式。其目的是把游戲與識字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并合理轉化,使施教的過程轉變為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促使學生在識字的學習中體驗到游戲般的樂趣,使學生的學習變厭煩為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二、游戲識字法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
(一)“游戲識字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币箤W生愿學、樂學,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鬃釉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眾所周知,游戲是每一個學生自愿參與而又樂此不疲的活動,是學生興趣所在,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始動力和最好的老師。課堂的動動玩玩說說恰恰是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為孩子們創設了一種輕松愉快、生活活潑的學習氛圍,使“靜”的課堂“動”起來,使學生聽課時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教師是課堂的駕馭者,只有深鉆教材準確地把握重點,精心組織、設計和引導才能使課堂教學發揮其更大的作用,才能真正達到“寓教于樂”“寓教于玩”。
(二)“游戲識字法”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與研究能力
在對“游戲識字法”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實踐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識字教學的備課設計時,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思考有了著眼點和落腳點。在低年級語文的識字課堂教學中,運用“游戲識字法”優化了教學結構和教學環境,提煉了“游戲導入――集體模仿――強化鞏固――拓展應用”識字教學的四環節,識字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隨之也提高了。通過小學“游戲識字法”的實踐初探,也提高了我的教研能力。這一種能力體現在我理清了“苦學、勤學與樂學”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刻苦精神,激發學生樂于勤學、樂于苦學的內驅力,在愉悅的環境中獲取學習的歡樂,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游戲識字法”的方法
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將這些兒童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下面具體闡述幾種方法:
(一)制作生字卡片
教師如何為低年級的學生布置既輕松又有創意的識字作業呢?生字卡片制作是一個非常好辦法,它可以一層一層地提高識字要求給學生帶來了樂趣與挑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編排畫面的過程不正是一個自主識字的創造過程嗎?更重要的是,學生因此而走近語文,走進漢字,逐步學會感性地欣賞漢字的美,他們對語文的愛也由此與日俱增。
(二)畫文展示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簡筆畫簡潔、生動且內蘊豐富,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低年級兒童對圖畫的興趣濃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思維動畫”,如教“跳、扔、舉、拍、掃、洗、端”等詞時,讓學生運用想象,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讓字形在腦海里如動畫般流出來,讓一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起來,初步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
(三)猜謎語
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有目的地摻入“玩”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猜謎語就是針對學生喜歡玩的特點而展開的一種游戲識字方法。根據字形特點,編成謎語或兒歌,在新字教學中,以猜謎的方法教學生字。形式為先出現幾個新字編上號碼,老師念謎語或兒歌,學生以手勢表示猜得的結果,比比誰猜得字又準又快。如在云上走――會;兩人土上坐――坐;上邊兩口,下邊兩口,看看中間,還有個狗――器等等。類似的簡單字謎還可以叫學生自己動腦筋編,再叫大家猜猜。這樣既增加了識字的樂趣,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
(四)找朋友
低年級處于“扶床學步階段”,識字任務相當繁重。雖有拼音幫助識字,但識字量在不斷加大,學生難免覺得枯燥,所以我們必須講究方法,讓識字更有趣味。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漢字構字規律和方法,研究漢字演變歷史,并精心設計教案。把新的生字和已經掌握的熟字混合在一起寫在黑板上,請同學們隨意組合詞語,比比哪一組學生組合的詞語最多、最好。
(五)情景表演
低年級小學生喜歡讓爸爸媽媽帶著出去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許多課堂中沒有的東西,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喜歡展示自己的心理特點,把生活中的所見引入課堂。具體方法為按生字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情景,學生在玩中識字。如出示“狗”旁的字在黑板上,同學們玩逛動物園的游戲,以小組為單位輪流認讀動物名稱、一起講講動物的小故事并表演,比比哪組認得好,講得好和演得好。
結語
在低年級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知識的儲存容器,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做自己感興趣的,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也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各種游戲,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使識字教學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理想境地。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4.10
[2]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魯宗干.中小學教師手冊.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一、提倡民主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由于受陳舊的教育思想的束縛,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并沒有取得真正的主體地位,而是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的教學,從根本上抹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體現學術民主的數學課堂教學是開放式的教學,它不限于教師講,學生聽,還可以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啟發和交流,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敞開思想,民主討論,共同切磋,這就構成了一種立體交叉、相互輻射式的信息交流。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解放思想,進行創造性思維,這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就要給學生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的民主教學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問題,有效地開啟學生創造的門扉,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顧名思義就是按照相反方向思考問題的數學思維方法。人的很多發明與創造就來源于它,據說天然動物園的創建就始于一位數學家的“逆向思維法”。人們看到關在動物同里的動物失去了其固有的天性,于是很想看一看身處大自然中的動物們,可是安全又成了問題。于是一位數學家建議說:為什么不把人“關”起來?一個多好的主意。今天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人們都可以被“關”在汽車里欣賞神奇的動物世界。逆向思維的培養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設計互逆式的問題。在數學教學中,除了正面講授外,還要有意識地挖掘數學教材中蘊含著的豐富的互逆因素,設計互逆式問題,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逐步增強逆向思維意識。
2.引導學生學會用逆向思維解題,激發學生逆向思維的興趣。在解答數學問題時,如果正面求解感到困難,甚至無從下手,就可引導學生從反面思考,這時往往會很快找到解題思路。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精心設計教案,啟發引導學生從知識的正用轉向知識的逆用,教會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問題,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
若引導學生學會逆向思維解題,則不但可減少運算量,優化解題過程,提高解題能力,而且會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進行逆向思維。
3.引導學生學會逆向思考,促進逆向思維習慣的養成。為進一步打破學生禁錮于正向思維的定勢,培養起逆向思維的良好習慣,教師在教學中應加以逐步啟發引導,適時點撥,提高學生互逆思維轉換能力。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素材,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在學生完成作業后,則要求學生必須回過頭驗算其解法是否正確,如學生證出一道幾何題后.則要求學生把原題的結論改為已知,把原來的一個已知改為結論加以證明。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所謂“發散思維”就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尋找答案的一種思維形式,它從一點出發沿著多方向、多渠道達到思維目標,因此具有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
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應創設如下題型讓學生思考。
1.一問多答。在教學中,對于數學概念、法則、性質和定理,要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刻畫和描述。如學了對頂角的概念后,讓學生對對頂角這一概念進行描述,會有如下答案:兩條直線相交,不相鄰的兩個角是對頂角;兩條直線相交,相對的兩個角是對頂角;兩個角具有公共的頂點,其中一個角的兩邊是另一角兩邊的反向延長線,這樣的兩個角是對頂角。
2.一題多問。只給出已知條件,讓其探求結果的可能性。
3.一題多解。一題多解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一種方法,通過縱橫發散、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4.命題變更。對一命題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可變化命題的條件看對結論有何影響;看變化命題的結論時條件需作何更改,這就是對命題變式的研究。這一研究可大大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創新能力的培養還要多進行探索創新的嘗試。數學探索性問題,能全面地考查學生的數學知識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探索新問題,設計新問題。
一、課前:智慧預設,醞釀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可以演繹課堂的無限精彩?!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比缃裎覀冴P注“生成”并非拋棄“預設”。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個具有“生成欲望”與“生成潛能”的人,所以總會有“預設中的生成”。課前的預設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清晰理性的設想和把握,是對課堂可能出現狀況的預見和分析,而非束縛教師的繩索,也不應該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面對鮮活的學生,教師需要不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課堂教學的內容和進度,讓智慧預設和醞釀生成在課堂上來一次美麗的邂逅。
二、課堂:善于發現,收獲生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由于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運用英語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偏頗和錯誤。在我們的課堂中,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1.營造氛圍,平等對話
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是構建生成性課堂的前提。而在動態生成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活動的調控者、價值觀的引領者和動態生成的積極推動者。教學的過程是多種方式的互動,既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有生生間的互動,從而使課堂教學走向深入和開放,實現學生的自主發現、自主反思和自主成長。
如本人在執教小學英語PEP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B Let’s learn一課時是這么做的:先在新知呈現前用PPT展現一幅美麗的野生動物園的背景圖片后,讓學生們想象有哪些小動物并且它們正在干什么。學生們各抒己見,S1:There is a rabbit,it is jumping.S2:There is a bird,it is flying ...利用學生們的生成,我把它們編成了一個簡單的chant:Jumping,jumping,the rabbit is jumping. Leaping, leaping, the kangaroo is leaping. Flying, flying, the bird is flying. Running,running, the horse is running. 很自然地幫助學生鞏固了上幾節課學過的幾個加ing形式的動詞。在新課呈現的環節中,以不同形式出示各種動物形象:大樹下打呼嚕的獅子、正在爬樹的考拉們、在樹上蕩秋千的猴子們等等。最后給出一個模板與很多動物圖片,讓他們根據初學知識自行編排對話。有了前面的課堂“熱身”,學生們很輕松地編了不同版本的對話,整節課既輕松又活躍。
2.活用尷尬,絕處逢生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我們的課堂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外的小插曲,這些小插曲如果沒有處理好,就會成為尷尬。如何活用尷尬,絕處逢生是構建生成性課堂的源泉和動力。教師要善于捕捉那些通常被認為是干擾課堂教學的事件,巧妙地把它們轉化為積極的動態教學資源,使之服務于英語課堂教學和實現教學目標。當干擾課堂的“節外生枝”變身為有用的教學資源時,也就擺脫了課堂遇阻的尷尬,絕處逢生。
在PEP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A Let’s talk時,就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那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使用句型:Are you helpful at home?Sure. What can you do?I can...進行對話。正當這節課有條不紊地進行時,忽然,從一個角落里傳來了輕輕的笑聲,我定睛一看,原來是那個坐在角落里的有名的班級小搗蛋。他把圍巾包在頭上,半弓著腿在慢慢地來回踱步,嘴里還念念有詞。一開始,我試著用目光去提醒他,但是他不領情。過了一會兒,他變了一個造型,把圍巾披在肩上,擺了個pose。頓時,全班的同學都受他影響,整個教室馬上嘈雜起來,眼看整節英語課就要被破壞了。這時,我微笑地說道:“×× is so funny, yes or no?” “Yes!”全班同學齊聲應道。教師接著說:“He can act like a model.”教室里頓時靜了下來。顯然,孩子們都很好奇,當我擺了一下造型,解釋了之后,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于是,我接著說:“×× is very helpful! He can act like a model, what can you do?”孩子們紛紛用上節課剛剛學過的短語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有的說“I can sweep the floor.”有的說“I can cook meals...”這節英語課又恢復到教師原來所期望的那種“和諧氣氛”,甚至比料想的更好、更加活躍。
3.巧借發現,順勢生成
靈活把握課堂的實際生成并順勢延伸,拓展教學的生成空間是構建成功課堂的基礎。課堂上的自然生成,不是對課前預設的否定,而是對預設的挑戰——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質量的預設。在我們平時的課堂上,也不一定要深陷在“預設”的窠臼里。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因為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甚至不同的時間,會產生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引導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所以,教師不能把教案備得過死,使課堂行為完全模式化。
如在教授PEP六上Unit 6 Part B Let’s talk時,為了拓展文本對話,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棵小樹,讓學生來描述How to plant a tree?一位學生很自然地把剛學過的知識搬出來了:“First, put the seed in the soil.”教師也進行了板書。這時,一位男生大聲說:“不對,不對,應該是先種下little tree,哪有先種seed的?” 日常的生活經驗使該學生跳出定向思維,這就是一次瞬間的生成。教師及時抓住了這次生成,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了拓展文本的對話,S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S2: I’m going to plant trees.S1:How do you do that?S2:It’s easy. First,put the little tree in the soil. S1: What should you do then?S2: Water it.In several days, you can see a big tree.S2的最后一句出乎了我的意料,于是教師用疑問的語氣問S2:In several days, can you see a big tree?Really?底下的學生馬上有了反應。S3舉手了:In several years , you can see a big tree.我隨即進行了表揚。瞬間,學生們的思維被打開了。S4:In several days, you can see a bigger tree.S5:In several days, you can see many leaves...這一系列的動態生成都是瞬間而成,是由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創新共同完成的,閃現了師生間智慧互動的火花,有效提高了課堂生成的實效性。
三、課后:反思學習,促進生成
【關鍵詞】初中英語 高效課堂 構建策略
1. 前言
英語課程改革在逐步的深入,為了提高初中英語的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就需要革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有效的課堂時間,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通過調查發現,在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制約到英語課程質量的提高。比如新教材有著較大的難度,學生學習的難度較大,長期下去,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那么就需要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適應時展的要求,提高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2. 高效課堂的實施方法介紹
一是對教學情景科學創設,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過去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往往采用的方式是教師主導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著諸多的弊端,而情景教學模式則是完全不同的,它利用情景設計或者模擬來將教材中涉及的問題緊密的聯系到現實的生活環境以及具體的文化背景,這樣就可以本土化那些陌生的西方語言,學生理解起來更加的容易。同時,為了對所學內容進行熟練把握,還需要將自我意識放置到西方文化背景中,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時,需要保證符合于英語表達習慣。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教學進程時,可以結合具體情況來進行,不必拘泥于教材,對教學順序進行科學調整。比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語中,有一個章節的內容是介紹萬圣節,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自由聯想萬圣節上應該做什么,這樣有了這個基礎,教學過程的有趣性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強,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二是要對各種教學技巧充分利用:我國有句俗語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會對學生的注意力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么為了將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給充分的激發出來,就需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綜合采用一系列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初中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具體來講,為了讓教學內容更加的有趣,可以采用添的方法,指的是對于那些教材知識的局限性或者單調性,可以將相關的知識添加進去,對學生的學習范圍進行拓展,讓學生獲得更加完整和更加有趣的知識。比如,在學習初中英語教材中動物園這個章節時,教師就可以將動物詞匯添加到教學內容中來,或者是發散講解那些教材中出現的詞匯,比如狗在西方中還代表了一種忠誠,那么由此就衍生出了一個成語,愛屋及烏;如果我們要形容一個人的好運氣,也可以利用a lucky dog來表示,這個短語的意思是幸運兒。
三是要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下去:通過相關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合作教學是非常有用的一種方式。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可以得到增強,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們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比如在對牛津初中英語的“read a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school”這一章節進行教學時,筆者就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應用了進來,讓學生們自由分為若干個小組,對文章進行自主閱讀,對不懂的詞匯或者語句等進行討論,然后將文章的主題思想給概括出來。并且讓小組推選代表進行演講,演講的主題是歡迎新同學,這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四是要綜合采用多種激勵機制,促使學生更好的競爭: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激勵機制的運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可以對學生行為進行塑造,將那些比較優良的行為給保持下去,通過競爭,改變那些不好的行為方式。比如,可以運用雙心評價法,也就是說,對于那些表現較好的學生,給予紅心鼓勵,對于那些表現不良的學生,利用藍心來進行懲罰,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充分的激發出來,對其進行督促,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
五是要積極應用先進技術:初中生喜歡新鮮事物,對于那些傳統的書本,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死板和嚴肅,那么就可以采用電教化設備,綜合運用聲音和視頻。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電教化設備,可以將學生的各種器官給充分調動起來,比如眼睛、耳朵、手等,最終向大腦傳遞,大腦對這些感受進行熟悉和整理之后,就可以更好地掌握這些內容。在將電教化設備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時,需要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考慮,對電子教案進行用心設計,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3. 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初中英語教學發展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英語教師需要革新教學觀念,將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綜合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應該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在“目標——過程——結果”的演變過程中,除了預設的精彩以外,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也會“生成”出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而對生成的精彩,若我們教師能以此為契機,及時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個個超越預設、洋溢著芬芳的精彩會向我們款款走來,那些看起來似乎不起眼的點點滴滴會呈現出詩一般的美麗。
一、在“興奮”時生成精彩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創造學習的“興奮點”。課堂四十分鐘對小學生來講是個相對漫長的時段,加上語言學習的特殊性,所以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在這個時間段里始終保持興奮的狀態,更不可能要求小學生每一分鐘都在認真聆聽老師的講解。因此,教師必須把握時機,挖掘學生的興奮點,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難點的突破、語言點的掌握與學生的“興奮點”同步發生,從而完成重點、難點的語言訓練。
例如,在教4B Let''s go by taxi第一課時,我以“介紹老師的朋友——接老師的朋友——與老師的朋友交流——邀請老師的朋友參觀”四個步驟貫穿全課。學生大多具有“向師性”對老師的安排比較感興奮,因此課堂上他們樂意與老師互動交流。教學伊始,我在屏幕上呈現了老師的朋友的照片,學生興奮不已,這就給學生制造了第一興奮點。接著,在建議去機場接我的朋友時,我播放了一曲The wheels on the bus,讓學生邊歌邊動,身心得到了放松,漸入佳境,真正融入主人的角色中,這是制造的第二個興奮點。接著,呈現來到機場后的畫面,學生在與老師的朋友的交流中,能熱情大方地自我介紹,使人際交流趨于真實,課堂氣氛尤為熱烈。此時,我配以輕快的音樂,把學生再次拉到了現實生活中,讓學生離開座位,調查老師的朋友如何上班的。學生如一名名小記者開始了精彩的發問……這是課堂中生成的第三人興奮點。
學生的積極性一旦被激發,他們就會學得更主動,更富有情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充滿了歡樂。只要善于捕捉和創造學習興奮點,喚醒和發掘學生學習語言的潛力,精彩則無處不再。
二、在“錯誤”里生成精彩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學生的錯誤是教學的財富,學生在不斷發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增進情感體驗。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新的課程觀,它要求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教學中的“錯誤”是一個重要的課程資源,善于挖掘并運用“錯誤”將會給課堂教學帶來活力。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發現錯誤背后所隱藏的教學價值,是教師教學機智的表現,引導學生糾錯更是一種獨特的教學藝術。4B Unit 8學習內容涉及“There be”的句型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口頭上熟練的使用這個句型,可是一到筆頭上就會漏洞百出,要么沒有注意單復數,要么沒有注意可數與不可數區別。怎樣才能使學生順利掌握這個句型結構呢?我靈機一動,要求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以“超市”和“動物園”為假設,用“There be”句型來辦一張小報。一天后,一張張風格迥異的小報完成了。學生們迫不及待的將自己的作品張貼到教師的墻壁上。全班開了一次鑒賞會?!癑enny一組的句子寫得真不錯!”“Mike”一組的設計很好,畫得多精致呀!見學生品頭論足,我因勢利導地對學生提出了新要求:“讓我們當一回客觀公正的評委,在挖掘每一份小報優點的同時,看誰能夠找到其中的錯誤?”此時,學生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生怕疏忽了任何一個細節。第二天的課堂顯然就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新聞會”。我通報了錯誤的數量。學生在糾錯的同時,又給予分析與訂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錯誤”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沒有錯誤就沒有正確,二者是對立統一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利用錯誤,為教學增添一些精彩。
三、在“隨機”中生成精彩
教學活動不僅是科學規范、緊湊嚴密的論文體文本,同時也可以是充滿詩意的散文體。課堂上,在把握教學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多地給師生雙方以自由創造的空間,而不是使課堂成為教師先行設計的“彩排”。及時捕捉課堂信息,促成動態調控,能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趣味,讓師生生命的活力真正在課堂上煥發出來。
怎樣讓學生在自然的環境中學的語言呢?有一次,我給四(3)班學生上英語課,講解有關“職業”的內容。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他們各自父母的相片,當我介紹完自己的教師職業后,學生便迫不及待的介紹自己父母的職業,一時間教室里像炸開了鍋。有的說:“我爸爸是老板?!庇械恼f:“我媽媽……”這不就是活生生的課堂資源嗎?何不來個就地取材?
T:Hi, Peter. What''s your father''s job?
S:He''s a … a 公務員
T:Oh,your father is an office worker.
(Learn to say “an office worker”, “a housewife”, “a hairdresser”,etc.)
(出示一張明星相片)
T:Is he/she a driver.
S:No.
T:Yes, he''s/she''s a singer(an actor /an actress).
T:How many actors /actresses do you know?
Ss:自由回答
…
面對學生的各種回答,教師應該靈活的調整教案,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列為學習內容。只有迎合學生的口味,學生才會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四、在“細微”處生成精彩
在實施新課程后,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的課堂教學,再也不是一味“師問生答”的模式化教學。在課堂上,無論在哪個教學環節,都會有學生思維的頓悟、靈性的迸發。面對學生情不自禁的“插嘴”,老師應該給予支持與關注,認真傾聽他們的“高談闊論”,因為在學生“插嘴”中能挖掘出豐富的課程資源。
比如,在教4B Let''s go by taxi一課時,為了能使新授單詞airport更加直觀、形象,我將課前掃描的飛機場圖片呈現在屏幕上。正當我興致勃勃讓學生操練時,卻聽到有一個學生說:“這個飛機場一點也不像,真難看。”當時我壓住了火氣,面帶笑容地問了那個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airport?”學生如實回答了我的問題,接著,我又向全體學生詢問了他們心目中的飛機場應該是怎樣的。在我的引導下,有的學生說:“I think that the airport should be very large.”有的說:“It should be very clean.”……最后,我又讓他們暢談自己所知道的機場 Changzhou Airport, Nanjing Lukou Airport,……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堂開放性 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1 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弊端
二十一世紀是高速信息化,高度科技化的時代,這個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強調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用終身教育的觀念來對待學校教育,強調提高學習者的全面素質,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自我教育”。然而建國以來,受凱洛夫《教育學》的應試教育影響,我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遵循的是一種固定的“精講多練模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與新時代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目標很不適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目標的封閉性。注重學生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實現,而忽視發展性領域目標的落實。如對數學的認識、情感體驗、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等。
(2)課堂教學內容的封閉性。學生的學習材料局限于課本上所提供的一些例題、習題,要求過高、過偏,敘述形式過于規范,條件和結論基本上是封閉的,學生的思維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一些例題和習題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及時吐故納新,不能貼緊時代的脈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有的甚至對數學產生厭煩心理。
(3)課堂教學形式的封閉性。教室里黑板、講臺、稻田式的課桌椅使得學生必須面對教師而坐,整個教室處于教師全方位控制之下,形成了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價值觀、主體觀的形成都產生不良的影響。教學過程中偏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教學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記憶和模仿的層面上,創新性也就談不上了。
(4)課堂教學評價的封閉性。注重智力因素的評價,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評價;注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忽視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評價;注重對課本知識學習情況的評價,而忽視課外知識學習情況的評價。評價方式局限于定量評價,而忽視定性評價;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更談不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綜上所述,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具有時代特征的創新型人才,必須改革現行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開放性教學。
2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放性的理論基礎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放性的實施基于系統論和建構主義理論之上。
(1)系統論:由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提出的系統論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介等基本要素有機構成的系統。作為一個系統,它必然遵循著系統論所揭示的共同規律。
(2)建構主義理論:它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不是被刺激的接受者,他必須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需要與其他同學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并通過交流合作,促進自己的認知發展。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我們的小學數學應當是開放性的,應當創造一切條件使個體與社會環境、物理環境產生相互作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積極建構。
3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放性的實施途徑和基本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放性通過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途徑來實施,其中教學理念是前提,教學目標是靈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是突破口、是關鍵,教學評價是保障。下面筆者就有關途徑的實施提出相應策略。
3.1 課堂教學目標開放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它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起著導向作用。如果把小學數學教學分成兩個層次目標的話,那么,一個是知識性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另一個是過程性目標,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過程性目標的平衡與和諧,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兩者不能偏廢。這兩種教學目標的整合,一方面要從知識性目標達成的過程去挖掘過程性目標;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增加能達成過程性目標的材料設計。
3.2 課堂教學內容開放
教學內容是知識的載體,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與其他學科關聯,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創造力的內容。
(1)加強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培養應用意識。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數學如果脫離了那些社會生活、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彩而又錯綜復雜的背景材料,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币虼?,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適當添加一些日常生活應用性的問題,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他們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比如學習《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以創設購物的情境,讓學生認識人民幣,學會使用人民幣購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決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的表達,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
(2)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提高綜合運用能力。數學的基本功能,除了在生活中的應用,另一方面就是作為其他自然學科的重要工具。學生是否有應用意識,能否恰當運用,是檢驗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數學在相關學科中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從而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3)加強開放性數學問題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開放題是相對于封閉題而提出的,它具有非完備性、不確定性、探究性、發展性、創新性等特性,被認為是具足夠靈活性、最富有創造教育價值的一種數學問題的題型,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滲透開放題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開放題大致有以下四種:
①條件開放。如在教“倍的認識”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題:“動物園有猴子8只,梅花鹿6只,天鵝3只,羚羊4只,大象1頭,請你選擇這其中兩種動物,說說它們的倍數關系?!?/p>
②問題開放。如在二年級應用題教學中,可以設計如下的題目:“雞有36只,鴨比雞少18只,雞比鵝少7只,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③解法開放。如“牙膏每支6元,礦泉水每瓶3元,茶葉每聽4元,日記本每本5元,用20元錢去買這些商品,你打算買什么物品,各買多少?”
④結論開放。如“四(2)班有48個同學參加廣播操表演,請你幫助設計一下,可以怎樣排隊?”
3.3 課堂教學形式開放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要改變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要根據開放式教學的要求,認真進行教學設計,并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學設計,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搬教案,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根據學生需求和興趣靈活改變教學內容和策略。第二,要改變以往“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方式和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探索的主動性。第三,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采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在指導學生的自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展示學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引導他們自己動手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又可以讓學生自己也提出問題,從而在探索過程中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3.4 課堂教學評價開放
評價的目的:開放性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一方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過評價激發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中去,培養主動探索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最終促使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