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6 04:10: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設計碩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學校公共建筑;空間組合方式;比較;節能
Comparison of several ways the public school building space combined
Liang Zuo -you,Guo Jin-hui
(G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 343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combinations of public building space construction, land use, lighting, shading, ventilation, energy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rgumentation Hybrid III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oister-style) is a natural ventilation, lighting, shading, optimal space saving combination of public school buildings.
Keywords: school of public buildings; spatial combinations; comparison; saving
建筑設計的首要任務是對基地環境、使用功能、結構形式、施工條件、材料設備、建筑經濟及建筑藝術等各方面的條件和要求進行綜合考慮后,做出的平面關系、空間關系和造型的設計。滿足建筑物的采光、日照和通風功能要求,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創造舒適的良好環境。
各種性質與類型的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聯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這三類功能與空間組合而成。以學校教學樓為例,教室、實驗室、教師備課室、行政辦公室是主要使用部分;廁所、倉庫、貯藏室等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門、廳、樓梯等則是交通聯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間組成都可以概括為主、次要使用空間及交通聯系空間這三大空間。三大空間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設計方案。下面選擇單內廊式、單外廊式、混合式一(內外并列式)、混合式二(內回廊式)、混合式三(內外回廊式)等五種組合方式進行比較其特點。
建筑造價經濟,用地也經濟;采光為單側采光,室內光線不均勻,內廊光線不好,進深不能過深,通風不暢,內廊空氣不新鮮;冬季保溫較好;夏季南向需外加遮陽設施以阻擋太陽直接照射到房間里,增加結構成本。
根據以上五種組合方式的特點比較,可以看出混合式三(內外廊式)是一個最佳的學校公共建筑組合方式。其走廊面積雖然高一些,但不是太高,卻極大地滿足了學校建筑物的自然采光、自然遮陽和自然通風功能要求,交通又便利,交流方便,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創造舒適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云月編著.公共建筑設計原理.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5-1.
[2] 王曉、彭遜志、夏為威.武漢地區公共建筑采光節能的研究分析.新能源與綠色建筑,2011.8.
[3] 許銳.建筑設計中通風采光及日照問題簡議.民營科技,2011.05.
[4] 孫小燕.談建筑設計中的采光與日照及通風問題.山西建筑,2010.12.
[5] 孫紫強.北京地區公共建筑遮陽對自然采光影響的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碩士論文,2009.6.
[6] 馬曄.公共建筑單側采光與能耗研究.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07.6.
論文致謝一:
歷經半年多時間的磨礪,碩士畢業論文終于完稿。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問題和困難,由于得到了許多的幫助和關懷才能得以最終完成。在這里要對他們表達我最誠摯的謝意。
首先,我要深深感謝我的導師肖亞明老師。本論文是在肖老師指導下完成的,從論文的開題、資料搜集到寫作階段,肖老師都給予了我極大的幫助和鼓勵。在研究生三年時間的學習中,肖老師嚴謹的治學之風、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寬廣的胸懷將影響和激勵我的一生。借此機會,我謹向肖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
其次,我還要感謝我的同門王金祥、劉順、程鑫、夏晶,我的室友李健、繆彤彤和師弟師妹董文秀、汪俊等等諸位同學,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也給予了我不少的幫助。同時,感謝他們三年來對我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在各位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始終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術氛圍。能在這樣的團隊中度過我的碩士階段,是我極大的榮幸。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家人給予我學業上的支持理解和生活上的關心,他們給了我極大的鼓勵。
論文致謝二: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三年的研究生學習就要結束了自己不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取得了諸多的進步,而這一切都師、同學及朋友的幫助。
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宣以瓊教授,本文的研究與撰寫工指導和教誨下完成的。從課題的選擇,資料的收集,以及文性研究到論文撰寫的整個過程中都凝聚著宣老師的心血和汗識、敏銳的洞察力對于我順利完成碩士論文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學術思想、求實的工作作風都使我受益匪淺。
三年來,宣都給予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在此,謹向我的導師宣感謝和崇高的敬意!其次感謝我的同門曹志強、吳安斌、劉宗族、李小慶、喜、張俊,感謝他們為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習環境以及期助!感謝他們陪我度過多姿多彩的研究生生活!
感謝我的室友賈莉莉、余珍三年來對我的支持與關心!
感謝百忙之中審閱論文的每一位老師,本文還有許多不正!
論文致謝三:
在碩士生涯即將結束之際,回想在合肥工業大學近七年的求學之路,心中感慨萬千。本論文是在蘇饋足副教授指導下完成的,同時也離不開許許多多人的無私幫助,在此謹對他們表達我最誠摯的謝意!
首先,感謝導師蘇饋足副教授在我讀碩期間的悉心指導。蘇老師孜孜不倦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敏銳的洞察力、縝密的邏輯思維、淵博的學術知識使學生深受裨益,敬佩不已。在對待科研嚴格要求的同時,在生活方面蘇老師也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值此論文完成之際,謹對導師的悉心指導與諄諄教誨表示最真摯的感謝!
感謝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石先陽教授以及武超老師,在實驗室的提供以及實驗的操作方面,他們都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能夠在這么好的實驗室中學習是我的榮幸。在此,我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
感謝安徽建筑大學李衛華教授及他的學生,在實驗操作方面他們給予的無私幫助和指導,他們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是我學習的榜樣!
感謝課題組董軍、鄭麗、沈俊、方暉、鄧繡坤、康加廷、金旺紅、袁瑞、張明、張易培、陳飛、林坦、潘凱等,我的實驗是在他們的協助下完成的。同時感謝實驗室所有老師。
感謝我的父母及家人,在我多年的求學生涯中所給予的物質及精神支持,你們的理解和支持成為我銳意進取、勇攀高峰的力量源泉,在此深表感激之情。
再次對上文中所有提到姓名的和沒有提到姓名的老師和同學表示衷心地感謝,并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朋友們。謝謝!
論文致謝四: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將走向結尾,本人的學位畢業論文也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再次,我要感謝母校西南交通大學,在這里,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與支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導師李百毅老師,三年過來,李老師讓我對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都有了新的認識,從論文的選題到課題組的成立,直至最后論文的落稿,他都傾注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并使我日后在建筑設計的道路上堅定的走下去。
關鍵詞:傳統文化 室內設計 藝術
一 解析傳統文化
“傳統”到底是什么?有人說傳統是已經形成的遺產或文化;也有人說傳統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眾中不斷流傳、繼承下來的文化。本文認為傳統是人類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特質經由歷史凝聚而沿傳的、流變著的諸文化因素構成的有機系統。
1 什么叫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對今天和明天產生巨大影響的人類文化的精華。如中國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歷史,其彩陶圖案豐富多彩,所刻畫的動物形態栩栩如生,如魚紋、鳥紋和蛙紋等,至今在室內設計中仍起著裝飾的點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并與建筑關系極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還令世人嘆為觀止。而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在室內設計上都喜歡遵循具有文化傳統的建筑理論。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國傳統文化對環境所持有的價值觀與心理行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環境,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國古代園林布局,無論是北方園林的宏偉、大氣,還是江南園林的玲瓏、典雅、都強調園林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運用曲折縈回、欲揚先抑、意猶未盡等手法,達到人工園林與環境的驚人吻合,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國四大名園,即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留園、拙政園,都是濃厚的傳統文化的體現。
2 傳統文化在室內裝飾上的藝術表現
室內設計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它以儒家倡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標準。傳統室內設計充分體現了人文意識,其裝飾內容和載體大多都有文化的意義,集中表現為重道德、助人倫和敦教化。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室內裝飾成為傳統藝術隱喻、象征和表達心愿、信仰及審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國主要圖騰物“龍”和“鳳”是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裝飾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為人所用?!褒堷P呈祥”是中國傳統室內裝飾的骨干脈絡,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征,至今我們還有“龍的傳人”的說法。鳳是原始社會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并被視為神鳥而予崇拜,它經過形象的逐漸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與和平,預示能給人帶來幸福和吉祥。藝術家們以豐富的裝飾語言生動地表現龍鳳多姿多彩的藝術風韻,龍鳳組合的題材有很多,比如龍飛鳳舞、游龍戲鳳等。龍鳳題材一直在民間室內裝飾設計中廣泛應用,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現代室內設計的含義與內容
現代室內設計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高度集成的產物,它將功能實用性和審美藝術性融為一體,是創造良好室內環境的特殊藝術。室內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空間處理
空間處理是通過調整空間的尺寸和比例,處理好空間的分隔,強調空間的性質,解決空間的對比和統一等的精心設計,賦予空間更具人性化及更為豐富的內涵。如使用不到頂的墻、家具等實體性界面來劃分空間,形成一定的視覺范圍,又具有開放性。還可以使用欄桿、玻璃、懸垂物等非實體的手段來劃分空間,造成空間界面模糊的感覺,使空間更開放。
2 整體裝飾效果
整體裝飾效果包括室內墻面、地面、屋頂的造型、色彩、材質等構造的設計,是室內空間從造型、色彩、工藝到風格的綜合體現。如可利用室內家具、地毯、窗簾等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等通過對地面的高差處理,可實現轉換空間、界定功能,讓光線、視線、空氣在無阻礙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是室內設計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色彩處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獲得審美的效果,通過對色彩的視覺感受,可以產生豐富的聯想、象征與寓意。如為了打破單調的六面體空間,可以采用超級平面美術方法不依天花、墻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構圖,模糊了空間原有的構圖形式,從而擴展了空間形式,創造空間意境。
3 室內陳設
室內陳設包括家具、櫥具、電器、燈具、工藝陳設品、裝飾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選擇與配置。他們之間的合理搭配對于形成室內環境氛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藝品、雕塑、字畫、紀念品等的點綴是室內設計中必需的內容,可以起到賞人悅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下,材料也隨之快速更新,生態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態設計在強調人類遵循生態規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態美,欣賞質樸、簡潔,以此帶給人們持久的精神愉悅。
三 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都帶來了不同感受的改變,這要求室內設計必須與時俱進。但是一脈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沒有改變,它們仍然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富貴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現代的理念對傳統文化進行詮釋,并將其運用在現代室內設計中,使設計在滿足實際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礎上,既能體現傳統文化特質,又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1 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體,物我自然兩宜,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對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們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并將其思想運用到現代室內設計中去,使營造的室內空間在本質上與室外空間環境、自然環境能和諧共生。在現代家居室內設計中,我們應該在觀念上將室內空間看成是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社區環境、室外環境與室內環境等一系列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組合。
在現代的室內空間設計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優秀的設計手法結合實際住宅巧加運用,更能體現人本身的內涵。如將中國傳統園林的手法引入室內空間的設計,將其融為一體,做到室內空間室外化,讓陽光溫暖著室內與室外的人們,讓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創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視覺效果。
對于開放性的空間強調的是空間的延續以及空間的交流。設計時必須考慮到人們在室內與室外所體驗到的感覺,從而使空間里的內墻與空間的分隔帶有音樂的優美旋律。比如套間住宅的陽臺,別墅的賞花露臺,以及住宅內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墻,通常用透明的玻璃進行隔斷,這樣的設計簡潔而無假飾,室內與室外、空間與空間互為借景,形成視覺上的空間的連續與擴充。
現代室內設計注重人們對空間不同的心理感受。隨著人們進門一刻的腳步移動,如由客廳走到臥室,或由臥室走到書房這個過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成功的空間設計是要讓人們隨著視點的轉移體會到不同的裝飾風格與藝術品位。傳統建筑空間中彎曲流暢的線條給人造成視覺上的流動感,空間分隔上的隔斷、花罩、窗、門讓人對于傳統空間有無限遐想與希望。因此,現代設計師可以根據傳統設計,針對室內空間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線條設計出感官上的空間延伸效果以及將室內與室外環境交織相融的效果。
對于封閉性的空間,要盡量利用窗戶營造室內空間的某種氛圍,使人們通過空間氛圍體現出他們不同的文化層次、不同的性格差異、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戶的形式多種多樣,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現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雖然在取材用料方面與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為了能更好地與自然對話。因此,現代設計師要借鑒傳統文化,充分利用窗戶把室外的景色納入室內。
2 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色彩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是一種視覺的藝術,中國傳統裝飾色彩以白、黃、青、赤、黑五色為主,如綠色象征生命與健康,黃色象征尊貴與華麗等,它是室內設計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顏色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不但顏色的外延擴大了,而且與事物的形狀也建立了某種對應的聯系。如在現代設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色彩莫過于紅色,它代表的是中國人的熱情、熱血和鮮明的特性。我國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級的、流傳至今的宮殿建筑,就以紅、黃二色為主色,它深深影響了傳統色彩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即便是現在,吉慶日子到處張燈結彩,燈是掛的紅燈籠,彩結是的紅彩綢。居室中的一整面紅墻,餐廳中大面積的紅桌布、紅座椅等仍然是喜慶的象征。
又如金、黃兩色在傳統裝飾中通常搭配使用,體現主人的尊貴感。在現代室內設計中,人們吸取了傳統裝飾手法,結合當代技術條件,創造出華貴氛圍。例如,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的室內改造工程中,設計主題非常鮮明,即“中國的金色大廳”。這一設計空間定位清晰明朗,風格細致淡雅,充滿中國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國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邊石材柱間的梁枋采用傳統瀝粉貼金的手法,色彩及紋樣具有敦煌壁畫溫潤調和的風格,因而被稱為人民大會堂的“金色大廳”。
3 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陳設中的應用
傳統文化在中國家具上的印記很深,傳統家具民族性特征極強,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藝術造詣和文人氣質在世界家具史上別具匠心,至今無法超越。我們在書房放置一組典型明清風格家具,往往會因其獨特的藝術氣質,喚起歷史情感的回歸以及陳年的記憶。
雕刻、匾額、書畫、掛屏、文房四寶等陳設都是中國傳統人文意識的載體,它們既能從形式上供人欣賞,又能從內容上起到激勵、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圍成一種具有傳統文化氣息的空間。
另外,我們可以對傳統文化中豐富的裝飾紋樣進行移植嫁接,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象。傳統文化中的幾何紋樣有水波紋、回紋、冰裂紋、萬字紋等,它們在窗花、屏風、隔扇的傳統裝飾點依然在現代室內設計中被使用,并且還用在了電視背景墻、天花、鋪地等裝飾的造型中?,F代設計師打破了狹窄的傳統文化概念,繼承其優秀的文化精華,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間對傳統紋樣大膽創新使用,從而創造一種新的借鑒傳統的創作手法,使傳統紋樣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有了新的生命力,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結語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它強調要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的規劃和設計,并巧妙地處理人與自然的沖突,以獲得和諧的生活環境。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研究傳統文化,應用其美學思想,對現代室內設計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注:本文系延安大學校級重點扶持學科項目。
參考文獻
[1] 王其亨:《建筑師》,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
[2] 田浩:《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以成都地區餐廳空間室內設計為例》,四川大學碩士論文,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年。
[3] 劉霏霏:《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年。
關鍵詞:綠色建筑;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事業是一個資源機能源消耗非常大的行業,對于外界環境的污染也是非常大的,伴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加,綠色建筑開始變為人們所關注的一個事業。但是,有的標榜著“綠色”的建筑因為設計及經管的不科學,不光浪費了很多的錢,而且也沒能達到很好的環保節約能源的目的。
1、保證人類的健康
綠色建筑設計的關鍵性工作是保證使用人員的健康,要確保室內空氣質量、熱環境、噪音和電磁場輻射等方面對人體帶來的影響。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盡最大的力量選用低毒或無毒材料,譬如墻和吊頂使用無毒或低毒性涂料,建材無甲醛或Voc含量最少,采用陶瓷、硬木等硬裝修地面等;選擇材料、建筑系統和機械系統時盡量減少木制品、地毯、涂料、密封膏、織物等潛在的對健康不利的污染物,合理組織自然通風,設置進風口和必需的出風口,引風入室。改善室內熱環境,包括溫度、濕度、輻射溫度和氣流等,提高人體舒適性。提高水質量,有條件的可以選用直飲水。合理進行自然采光,即滿足人類健康的需要,又滿足視覺美學的需要,同時達到節能的效果。通過改進細部設計和建造方法,以及采用吸聲材料來提高建筑的隔音效果。
2、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2.1減少建筑材料生產運輸過程中的能耗
在建筑設計進行中,不單單要關注運用中節約能源,還需要兼顧包含在建筑原料中的能源損耗數量。在滿足建筑的運用性能及結合構造安全的前提下,一定要爭取選擇使用生產損耗較低的建筑原材料,以及鋼材、鋁材這些回收利用率較高的建筑材料,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為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應盡可能的選用地方性的材料。
2.2減少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耗
在建筑建成后使用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耗,所以應重點從建筑本身來做好節能設計,可通過建筑體形設計達到節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狀、進深、體形系數、表面面積系數、長寬比和朝向等因素,都與建筑的節能效果有很大關系。合理設計建筑的墻體、門窗、屋頂、熱緩沖區及有效遮陽,提高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也對建筑節能有著重大意義。
3、合理利用資源
3.1清潔能源的利用
太陽能是一種資源豐富的清潔能源,在建筑中可將強太陽能的利用,如設計并建造太陽能光電屋頂、太陽能電力墻和太陽能光電玻璃,將太陽能轉化為建筑本身需要的電能和熱能。此外,風能也是一種開發利用較為方更的一種清潔能源,除了建筑的自然通風外,還可以安裝風力發電和風力致熱設備,將風能轉化為建筑內可直接使用的能源。
3.2回收利用舊建筑材料
加大舊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盡可能地降低能源和物質投入及廢棄物和污染物的產出,這是綠色建筑體系最重要的內在機制??蓪⒔ㄖ鸪^程中的建筑材料,如木地板、木制品、混凝土預制構件、鐵器、鋼材、磚石、保溫材料等,經過加工和改造,在滿足規范和設計要求的條件下,利用到新建筑中。
3.3可再生材料的利用
建筑中加大木材、廢紙/纖維保溫材料等可再生材料的利用,不僅較少建筑的投資,還可減輕人類過度開采自然資源引發的生態問題。
4、降低環境負荷
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注意減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減少環境污染,使建筑產生的建筑垃圾、固體、污水與氣體等污染物帶來最小的環境負荷。
4.1選擇環境負荷小的建筑材料
建筑生產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并帶來較高的環境污染。建筑師在對材料進行選擇時,應具備生態和經濟的意識,選擇對環境造成的負荷小的材料,如生態水泥、綠化混凝土、高性能長壽建筑材料、家居舒適化和保健化建材等??墒褂妙A制模數構件來減少建筑垃圾。
4.2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建筑設計要充分考慮施工過程中帶來的污染,在建筑的造型設計、材料選用和工藝設計都應便于施工,減少施工的能耗和降低其帶來的環境負荷。
5、使建筑長壽多適
5.1選用耐久性材料,延長建筑使用壽命 設計中選用耐久性較好的建材,以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與建筑同步,減少材料的更換、維護,從而節約費用。
5.2采用靈活多適的設計手法
建筑師在設計中應充分預見到建筑可能根據用戶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適應性改變、靈活性設計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體資源利用率,減少壽命周期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例如,設計兩所住宅建筑,在材料和工藝都相同的情況下,設計者采用不同戶型的話,一種自適應性又差,可能在巧年后無法滿足使用功能,無法改造只有拆除重建,而另一所由于可以靈活變換戶型而得到更長時間的使用,相比之下,在相同的時間內,后者生命周期中耗費的資源和產生的污染比前者要少很多。
6、滿足經濟合適性原則
人們通常認為綠色建筑比普通建筑的投資成本要高很多,這也是其推廣的最大障礙之一,其實從長遠來看,如果加強綠色建筑的管理,采取綜合性的設計,可大大降低建筑的建造和后期運行的費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其實,綠色建筑因能源、資源的節約可以很好的減少建造和運用成本,其自適應性設計也會顯著降低后期的哦維護和改造費用,并降低環境成本,其整體效益是非常可觀的。在綠色建筑設計中應選擇環境性和經濟性平衡的建筑材料,并建立整體建筑系統投資優化的概念,從設計、建造和使用運行都全局來考慮其經濟效益。
7、結語
總得來講,綠色建筑可以提升運用的舒服性,減少資源及能源在建筑當中的損耗情況,同時減少對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對于提升建筑的經濟利益,消除能源危害,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關鍵性的作用,所有的建筑工作能源一定要在建筑設計當中把握綠色建筑設計的關鍵方面,有效實施環保節能設計概念,實現經濟效益及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綠色建筑體系的導衡機制.王竹等.建筑學報2001.5.
2、T.R.哈姆扎和楊經文建筑師事務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系統化。生態化、現代化.于春普.北京規劃建設 1994.4.
4、現代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若干生態問題研究.周虹.清華大學建筑學碩士論文.
5、國際綠色生態建筑評價方法介紹與分析.劉煜.建筑學報2003.3.
6、托馬斯?赫爾佐戈的生態建筑 日華.
關鍵詞:商業步行街;中國傳統建筑;城市表達
Abstract:Therearecommercialandrecreationalinthecommercialstreet.Itmustconstructthestrongbusinessatmosphereandamusestherecreationalfeatures.Itmakesthemostofthe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selementinthebuildingdesign,andmakemodernisgoodwithtraditiontocombinedtogetup.Atthesametime,wefigurethatit''''simportanttopaymoreattentiontothetersenessandsimplicityburtheluxuryandoverdoing.Moreover,wegiveprominencetoit''''spracticability,co-Mpatibilityandhighefficiency.What''''smore,wealsonoticethathowtoeconomizethegoundandthecost,howtotakefulladvantageofthearchitecturalspace,andhowtoconstructapleasantcampusenvironment.
Keywords:CommercialStreet;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CityExpression
1項目概況
武岡市位于湘西南的雪峰山脈東麓、南嶺山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市)中心,??偯娣e1549km2,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14km2。有苗、侗、仫佬、回、瑤、壯、土家、滿、蒙古、黎、白、水、高山、彝等15個民族,總人口74萬。
武岡銅保新城商業街位于銅保新城中心,緊鄰新區行政中心,東臨規劃的主要干道銅保路。規劃建設用地東以規劃的主要干道銅保路為邊界,南面以城市交通支路春園路為界,西部以原有城市干道強武路為界,邊界呈方形,總建筑面71024.3m2。
2設計構思
2.1設計定位
商業步行街,其主要功能服務于商業活動,同時也承擔娛樂休閑的功能。本方案設計既注重起功能上的實用性、兼容性與高效性,又注重節約土地,充分利用建筑空間,營造宜人的商業氛圍。
2.2設計理念
2.2.1節約土地,節省建設成本
設計伊始,以場地高差為方案切入點,充分考慮與場地高差進行有機結合并加以利用,從而減少建設中的挖填方量,以降低建設成本。
2.2.2商業步行街的多功能性和兼容性商業步行街兼有商業性和休閑娛樂性,它既要營造濃厚的商業氛圍,又要體現其娛樂休閑性特色。
2.2.3建筑性格的恰當表達
建筑外墻采用現代設計手法,充分運用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以藍灰色麻石噴涂、青灰色貼面磚(主墻面),深灰色亞光不銹鋼和深灰色鋁合金(欄桿和窗框)、灰色鍍膜玻璃及白色涂料(部分梁柱和構架)表達簡約的建筑風格;大量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運用,豐富了建筑立面。
利用設計中的虛實對比,均衡與側重,統一與變化,形成具有較強光影變化,構圖和諧,營造具有視覺愉悅感的空間效果。良好表達了商業建筑的內涵,同時也避免大空間和大構架給人帶來的空洞和冷漠。
2.3設計構思
商業步行街的位置與規模決定了設計首先如下問題:一體化構思“規劃——建筑——景觀”;整合設計功能與環境。規劃既著重與環境生態和商業步行街功能的研究,又關注商業步行街內部與外部城市環境的整體聯系,將整合設計的理念貫徹與內外功能的組織,景觀環境的保護和再利用;建筑形態以群體面貌出現,與環境巧妙結合,在追求建筑風格延續和統一的同時,保持對復雜地形的多樣適應性。
2.3.1整體有機的景觀格局
根據場地特點,在建筑軸線、景觀軸線上組織室內外空間,形成各種空間序列,相互匯合、滲透、轉換、交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且不受車輛交通及功能分區之干擾。建筑與自然環境相互整合,空間相互滲透,構成以人的景觀感知為中心的體驗空間序列,最終形成新校區的整體感合場所感。
2.3.2理性與浪漫結合
布局充分利用周邊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將理性與浪漫結合,有規則式建筑廣場空間通過轉接、過渡的手法,與周邊環境、城市景觀融為一體,創造人文、尺度適宜的商業購物空間。
2.3.3強調交通組織的層次性
人車分流,快速車流置于城市干道,內部為步行道,并考慮緊急車輛通行,以保持中央腹地的完整性;同時,交通路網設計尊重原有豎向特征,在此基礎上改造利用并形成特色。
2.3.4可持續發展與良好的周邊環境
考慮規劃、建筑的可持
續發展、功能的合理轉換,延續現有周邊環境的多樣性與地方性,在濃郁商業氛圍下,創造一個生機勃勃的購物場所。
3總體布局
完全規則的用地孕育了建筑的雛形。橢圓形的廣場和橫向的步行主軸形成規劃的核心。廣場和步行街的交匯處是商業步行街的中心。規整組合的建筑體塊與道路完美地結合。某種程度上講,建筑大體就應該這樣,我們只不過是此時此刻順理成章地這樣做了。建筑自然地簇擁成一個個群落,其間演變出多重性格的公共活動空間,組織成縱橫交錯的步行系統。二號地塊延續了之前一些流暢的做法,賦予商業鋪面以嶄新的面孔。
兩個地塊自成一體又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體現了一種和諧而活潑的美。
4空間的營造
建筑形態滿足了商業構架與空間的關系。順沿橫向道路的運用,使單一的沿街界面變得富有層次,形成了一定的商業空間網絡。線性空間與廣場片狀空間的結合,加大了商業休閑的逗留余地。
我們在這里積極創造公共空間,提高開放性,引入了步行街,露天廣場,灰空間,室內庭院,空中庭院的概念,幾個層面的空間組合形成有趣的空間序列。自然的形體組合給各個方向的城市道路帶來獨特的城市景觀。
首先以半圓形休閑廣場空間作為商業步行街的主出入口,行道樹及鋪地的導向將人流引入商業步行街。鮮明的主題雕塑、橢圓形的玻璃幕墻及一排排柱子架空的走廊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奇妙的光影效果,給人以溫馨的感受。柱廊形成的灰空間成為了公共活動空間到商業空間的自然過渡。清澈的噴泉、有序的行道樹及斜向的硬質鋪地將人們帶入到個性空間的驚喜中。適宜的空間尺度,細膩的環境處理,成為我們設計的一個核心。向東西兩端行走,有更細膩親切的步行空間,空間的收放自如,打破了幾百米冗長的感覺。同時,各種樣式的休息椅凳合理設置很好的體現了人性化的設計。
亞歷山大說過,一個好的設計并不是告訴人們如何設計空間,而是讓空間有機會長成生氣活潑的花。在這中間我們試圖給顧客提供一種充滿陽光、空氣、藝術品的有人性、有精神的場所,讓室內室外環境的融合改變全室內令人窒息的購物空間。形成一個人們樂在其中、不知疲倦的購物展示平臺。連廊與邊界,其尺度、體量及被關注刻畫的程度,已遠遠超出了“交通”功能。
5結語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而引發了商業步行街的建設熱潮。商業步行街由于自身功能的綜合化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大批商業步行街再很短的時間內建成并投入使用,宜人的空間尺度,細膩的環境處理、濃厚的商業氛圍構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商業步行街;大規模建設的同時,盲目建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武岡新城商業步行街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強調應尊重當地實際情況,力求在滿足實際商業功能的基礎上,整合處理功能與環境,探索了富有特色的新商業步行街空間的方式和策略。希望對步行街建設提供有益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夏偉.商業性街道的評價體系建構——生態學的啟示和方法.[碩士論文].安徽:合肥工業大學,2004.
[2]劉剛松.商業步行街外環境照明設計研究.[碩士論文].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2003.
關鍵詞:商業綜合體 動線 水平動線 垂直動線
在商業建筑設計中,交通流線的組織無疑是引導消費者消費行為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大型商業綜合建筑中,交通流線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交通為先”以完善商業運營需求為首要任務。
購物動線分為水平動線和垂直動線。
1.水平動線又可以分為主要水平動線和次要水平動線。主要水平動線通常與出人口、樓梯、電梯或扶梯等垂直交通工具相聯系,次要動線則用來聯系主要動線與各售貨單元?;镜膸追N流線形式有線性式、輻射式、螺旋式、方格紙式、網格式。
2.垂直動線,主要是指不同層之間的垂直方向聯系的通路,即樓梯、電梯、自動扶梯等設施。垂直動線不但在在交通上連接各樓層,同時也為上下空間提供了視覺上的聯系,達成豎向的溝通和連續。垂直交通動線的設計原則是要能夠快速、安全地將顧客輸送到各個樓層。
綜合以上總結商業建筑的購物動線基本要求:
(1) 實現購物人流的均衡分配減少擁堵現象的發生。
(2) 使顧客在購物過程中能方便、快捷地到達目標區域避免死角和遺漏。
(3) 緊急情況下如發生火災時可以迅速安全地組織人員疏散。
但是以往的交通流線很難滿足現代大型商業綜合體的運營要求。現代商業綜合體中的商業部分往往是多層建筑,其中業態多樣,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大的類別:精品百貨、超市、建材家居、數碼廣場、美食廣場、餐飲酒樓、影城、書城、娛樂廣場、電子游藝廣場、運動精品、健身及精品商業步行街。根據項目所在地的消費市場情況不同對上述商業業態的組合方式多種多樣。現代這種大型商業綜合體,常常是將各種功能在垂直方向上重疊布置,主張符合交通空間的功能,豐富空間的層次,以交通空間的趣味化、個性化、藝術化來為商業建筑注入積極的活力元素,創造現代人性化的商業環境,形成城市商業的吸引力。為了滿足商業綜合體新型的業態要求,發展出多種新型的動線模式,以下舉例說明:
1.大型商業綜合體中常常設有中庭主要水平交通動線一般圍繞中庭形成環行交通動線,中庭一方面吸引聚集人流集中活動、停留,另一方面通過通透、寬敞及標志的視覺可見性,引導顧客非常容易尋覓到自己消費的目的地,有針對性地引導人流。
2.對于商業而言,越是靠近地面的樓層越是商業經營的黃金鋪位,而現代大中型商業綜合體層數越來越多,距地面的高度也越來越高,垂直動線的便捷與否成為大中型商業建筑中決定經營狀況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對于5-10萬的人流,應設置18-2-30部扶梯,4-10部垂直電梯來滿足人流運輸的要求。
3. 大型商業綜合體內部采用 多角度交錯的扶梯設計上下部分分開設計或設計成剪刀式,增加人流上下樓時光顧店鋪的數量。充分發揮“滾梯效應”,激活上部業態。
4.目前有一種“飛天梯”概念的引入,大型商業綜合體紛紛設置天梯來吸引顧客。有一種專業的說法叫:天女散花。它所指的商家在最高層想盡辦法,或以物美價廉的商品、或以娛樂、或以美食、或以影線等作為“誘餌”,來吸引顧客直奔最高層選購及消費。隨后,顧客們在享受這些服務的同時,意猶未盡地向下逛其他樓層賣場?!帮w天梯”就是將顧客直接引導至頂層后使其逐層向下像花灑澆水一樣將客流灌溉到每一個店鋪。“飛天梯”的目的是創造高層的商業價值。
利用新型的動線模式提升商業價值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案例1:西單大悅城―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健身、文化、辦公、旅游、會展等多種功能與一體的大型綜合體。西單大悅城各樓層經營內容:B3/B4停車場、B2精品超市、B1家居、1F-5F零售百貨、6F-9F餐飲娛樂、10/11F影院。
內部動線:
1. 內部水平動線:多中庭。動線清晰,雙首層。整體動線設計十分清晰,形成循環動線,多處回流;死角處設置主力店或者電梯。
2. 內部垂直動線:電梯和扶梯最多的購物中心,引導人流穿梭各區。自動扶梯63個,垂直電梯20部,建有亞洲最長飛梯,利用1層直達6層的飛天梯,對人流進行有效疏導,將一部分1層的客流先引導入6~8層的餐飲區,再由高層向下逛。在整體格局上,通過飛天梯對人流的疏導,以6層為界,將整個建筑物分為了兩大區域,以減少樓層過高帶來的疲憊感。
案例2:上海大悅城―一站式服務的綜合SHOPPING MALL。業態分布:BI―5F為餐飲零售、F6休閑娛樂、7F―9F餐飲娛樂、10F/11F影院。
內部動線:
1.圓形循環動線,中間中庭設置扶梯,是內部動線為螺旋上升型。
2.自動扶梯29部,客梯5部,多部跨層天梯,將人流直接引向高層,強大的垂直交通系統,商戶展示性和可視性都達到最優化,使整個項目交通體系設計科學合理。
案例3:福州五四北泰和城市廣場―以主題購物消費、高端生活服綜合娛樂休閑為主要功能的多元化區域型商業中心。業態分布:B1為超市、1F―3F為百貨零售、4F兒童綜合活動、5F/6F餐飲娛樂、7F/8F餐飲影城。
內部流線:
1. 設計兩個互補的商業流線:12小時流線和24小時流線。
2. 扶梯和飛天梯組成垂直動線,設置扶梯直接到達步行街,實現了商業的功能互補。飛天梯從1層直達4層,極大提高了商業形象,突出可視性和可達性,增加了高樓層的商業價值。
結束語:
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內部流線設計是商業建筑設計的核心問題,首先需要結合業態分析,通過合理的流線設計將客流引導至不同位置,使得消費者在建筑內部快捷的舒適的進行購物活動,而且要有效提升各樓層的不同業態的商業價值。豐富的業態是消費人流聚集到商業內部的原動力,進入建筑內部,內部動線組織的越好,商業成功的可能性越高。而多樣的垂直流線的發展,更打破了傳統商業高層部分商業價值低的局限,是人流可以由高向低流動,均衡人流在不同樓層間的分布,減少樓層之間商業價值的差距。
以上的內容是作者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并參與相關的建筑,所得出的一些較淺顯的結論。在實際項目中,一定有更多的設計因素需要考慮?,F代大型商業建筑的設計對建筑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師的設計要具有整體性,多方位研究,大膽創新,推進大型商業建筑的設計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青.綜合性商業建筑的交通組織――以杭州“慶春廣場”方案設計為例[J]. 浙江建筑, 2008,(11) .
[2] 王林峰.大型購物中心內部空間向導性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5 .
[3] 陳璐.城市高層綜合體建筑交通流線組織及其空間模式研究初探[D].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2010 . .
關鍵詞:設計;技術;融合;平衡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4-0188-01
一、德國館設計分析
(一)建筑設計
德國館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展館由四個展廳,多功能演示廳和輔助用房三個部分組成,輔助空間位于最底層用來作為餐廳、零售品店備用房等。多功能廳是一個倒圓錐形的空間,形成三個不規則的形狀。鋼架結構是整個場館的主要構成結構,建筑的表面由兩層結構組成,外面是一層網狀膜材料,這層結構對太陽輻射具有很高的反射力。在結構的內側還有一層夾芯板,具有防水、保溫及保護內部結構等功能。
(二)環境設計
懸空的建筑與輔助空間在德國館的中間形成了一個室外多功能廣場。德國館入口的坡形景區沿途有各種情境空間供人們欣賞,種植在展館內的是一種特殊研制的亞洲品種青草,在世博會舉辦期間會由綠色變成紅色,從而形象地展示了季節的變遷。技術的使用使自然與城市和諧共存的設計目的得以實現。
(三)室內展廳設計
“海港”區有聚碳酸酯板材經過彎曲形成的三維立體“波浪”;“公園”區的頂部使用新型材料彎折而成,宛如花朵?!俺鞘袕V場”被設計成一個巨大的影院,掛著大塊的不規則LED屏,閃著色彩斑斕的燈光,制造城市中現達且燈火輝煌的景象。動感隧道變現德國的快速交通,用各種新型技術所做成的材料來表現藝術的美輪美奐的形態。
(四)多媒體互動設計
“動力之源”,一個巨大的多媒體交互設計,在展廳中間有一個巨球,金屬球外表安裝有40萬個發光管。物理學中球體擺動定律在此變的富有藝術性和創意性,只要金屬球固定桿頂部基點輕微運動,便能使重達兩噸左右的金屬球擺動起來。德國館中的多媒體交互設計不僅表明了藝術在技術的支撐中得到升華,而這更是德國未來發展經濟的源泉。
(五)平面設計
在風景區的“迷宮”中,墻上隱蔽的地方印滿各大品牌的標志,整個logo墻是一種巧妙的設計,使這種商業行為并不過于突兀,將商業融入了設計中。
(六)服裝設計
德國館運行團隊選用了一種耐穿的特種滌綸纖維,這種生態循環纖維可以循環回收,重新作為紡織纖維來使用。它是由生態回收利用的原料制成,不僅持久耐穿,而且有力穿著者的身體健康。同時,它在使用之后可以降解。它一旦接觸到相應的細菌環境,便會被完全地分解掉。
二、現代設計中藝術技術商業融合的方法
整個德國館設計無論是在外在內都無時無刻不體現著藝術商業技術的高度融合。藝術在更多時候與技術的展示方式息息相關,同時在不同領域其體現的方式和融合度也有所偏重,通過對德國館的設計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在設計時藝術技術商業融合的方法。
(一)尋找平衡點與共通點
藝術技術商業在進行現代設計時必定會有共通點,這個共通點就是使它們融合的關鍵,是設計得以實施的關鍵。在德國館的外觀設計時,為了體現現代城市的和諧的設計理念,在不規則中尋找和諧,不規則的形狀需要穩定結構的支撐和使用堅固的材料。為了符合可再生設計,使用先進技術的透明膜既減少太陽的照射,又起到照明的作用。“海港”區中為了營造氛圍的波浪的材料的使用;“公園”區中墻頂懸掛的花瓣的材料的使用,都是使用了其藝術與技術上的共通性。
(二)在找到平衡點的同時又要看到著重點
在設計中藝術技術商業必定會有融合,究竟在設計中的著重點是用于商業還是藝術還是更多的為了技術的展示,這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德國館中“創新工廠”的場景設計目的是為了強調該區域的新型材料的技術與產品。“動力之源”的多媒體互動設計是為了讓大家看到德國先進的技術。這就關系到設計的定性問題,著重點不同,導致著這樣的設計更偏重技術性藝術性還是商業性。
三、結論
藝術賦予技術內涵,技術是藝術的基礎,商業為技術提供平臺開發,而技術為商業的發展提供動力,這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仔細分析世博會德國館的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多媒體互動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等,發現藝術技術與商業之間的融合現象始終貫穿于德國館的設計中,同時總結出在現代設計中藝術技術與商業之間的相互融合需要注意尋找其中的平衡性與共通性,這是考慮到設計的可實施性;在找到平衡點的同時又要看到著重點,這是對設計的特性的考慮。
關鍵詞:夏熱冬冷;通風;建筑熱濕環境
中圖分類號:TU83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101-03
自然通風在提高室內空氣品質的同時,也能起到很好的節能作用。重慶大學的李百戰將遮陽技術與自然通風技術相結合,研究發現,兩者結合可以有效改善室內的熱濕環境,同時達到節能的目的。潘剛以研究了建筑的通風面積與自然通風量的相互影響,得到了自然通風在建筑節能中的權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楊柳以北方嚴寒或者寒冷地區的辦公室為例,分析了夜間通風降溫除濕的可行性,并將氣候降溫潛力作為夜間通風的量化指標。重慶大學的付祥釗要求熱濕地區的公共建筑設計時需著重考慮自然通風設計,輔助以機械通風的設計思想。重慶大學的王勇利用數值模擬和實驗,分析了自然通風對建筑降溫除濕的效果及規律,為建筑節能設計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新思路。甘靈麗以重慶地區的特征氣候為基礎,分析并得到了自然通風(間歇通風)的時效性,提出了針對非穩態氣候條件下的自然通風策略。李M以統計分析的方法,對上海辦公樓的自然通風利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自然通風能夠有利于提高室內的通風換氣次數并能滿足室溫的要求,以此達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自然通風屬于可再生的新能源,因此,自然通風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氣候特點,只有針對相應氣候條件下,選取該地區的典型建筑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才能了解本地區自然通風的節能潛力,為建筑節能改造及建筑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和參考?;诖耍疚囊韵臒岫涞貐^的氣候特征為例,數值模擬分析了自然通風對公共建筑室內熱濕環境的影響規律。
一、數值模擬的基本條件
(一)物理模型的建立
選擇該地區的典型公共建筑的大堂作為本研究的物理模型,該建筑屬于坐南朝北,以下部位均采用玻璃幕墻結構:南北兩個朝向的外墻,東西兩個朝向的墻體以及屋頂,剩余部分均為內圍護結構。由于本建筑的大堂沒有側面窗戶,本研究準備對有側面窗戶的情況進行數值模擬分析,門口作為空氣的入口,側面窗戶作為空氣的出口。其物理模型見圖1。
(二)邊界條件的設定
在采用CFD進行數值計算過程中,邊界條件的合理設置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常應該盡可能地使其與實際情況相一致。本研究中,設置室內外溫差為3℃(1)及7℃(2)兩個情況的工況,工況(1)屬于將窗戶開啟到最大的情況,門口進風風速與窗戶的出風風速相等,均為0.8m/s,工況(2)屬于窗戶開啟較小的情況,門口進風風速及窗戶出風風速均為1.3m/s。
(三)數學描述及湍流模型的選取
1.數學描述。
流體的流動可以用三大方程來進行描述,包括流體的連續性方程、動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其通式為:
■+div(ρuφ)=div(Γgradφ)+S (1)
式中,φ-通用變量;S-源項;Γ-擴散系數。
2.湍流模型。
湍流分為自由湍流和近壁面湍流兩種情況,通常采用N-S方程來描述湍流產生的機理,標準k-ε模型在數值計算中精度較高、計算量較為適中,故,標準模型在目前的流場模擬中被廣泛應用。其表達式為:
ρ■=■μ+■?搖■+G■+G■-ρε-Y■ (2)
ρ■=■μ+■?搖■+C■■(G■+C■G■)-C■ρ■ (3)
式中,G■-浮力產生的湍動能,G■-速度梯度產生的湍動能;Y■-耗散率。μ■=ρC■k■/ε,C■=0.09,C■=1.92,C■=1.44,耗散率ε與湍動能k的湍流普朗特數分別為σ■=1.3,σ■=1.0。
二、數值模擬結果及討論
(一)溫度場模擬結果
不同斷面速度場模擬結果見圖2。
由圖2(a~d)可知,室內的溫度場呈對稱分布,并且具有熱力分層,隨著室內外溫差的增大,2m以下的區域溫度呈現上升的趨勢,其中,2m斷面處的溫度增加了2.1K,10m斷面處的溫度增加了2K,其溫度梯度也呈現增加的趨勢,總體上還是能夠滿足熱體舒適性的要求。從不同工況下溫度場的分布情況可知,當室內外的溫差變大的時候,室內垂直方面的溫度梯度相應增加,水平方向的溫度場部分不均勻。
(二)速度場模擬結果
不同斷面速度場模擬結果見圖3。
從圖3(a、b)可知,工況1的新風的空氣齡較工況2小,工況1的新風與室內空進行熱交換后被排除室外,而工況2的新風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后,大多聚集在房間的上部,使室內的溫度呈現上升之勢。由于受到熱源的影響,室內形成較弱的速度場,其中,受熱的氣流由于密度小而上升,但是其上升的速度較小,由于受到近壁面摩擦阻力的影響,由此形成了較小的回流和漩渦。
從圖3(c~f)發現,流場以射流的軸線對稱分布,在軸線的兩側呈現出漩渦和回流區。其中,隨室內外溫差增大,室內的速度分布呈現顯著的變化。
三、結果討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室內外的溫差變化直接影響室內溫度場的分布,但是溫度場的變化規律不受室內外溫差變化的影響,不同工況條件下,房間的熱力分層高度基本不變,均為2m處左右。室內外溫差對工作區的溫度分布的影響較大,但是對工作區以上區域的影響甚微。室內工作區的溫度梯度隨室內外溫差的增加而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其房間工作區以上的區域溫度也有所增加,房間內的熱力分層依然保持基本不變。不同條件下,由于卷席作用,新風射流沿射流方向的速度逐漸減小,并且在射流軸線的兩側會出現回流區和漩渦。
四、結論
通過綜上所述的分析可得,室內的溫度梯度隨開窗面積的減小而增加;新風射流軸線兩側會出現回流區及漩渦;由于射流的卷席作用,新風射流的軸心速度逐漸減小。
參考文獻:
[1]Chris bined thermal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model for long-term energy assessment:validation wit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J],Energy and Buildings,2005,(37):311-323.
[2]姚潤明,陳啟高,李百戰,彭緒亞,馮雅.通風降溫建筑室內熱環境模擬及舒適研究[J].暖通空調,1997,27(6):5-9.
[3]潘剛.上海地區辦公建筑中自然通風利用的數值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4]亓曉琳.北方辦公建筑夜間通風降溫潛力及適用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5]張敏敏.重慶市公共建筑通風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09.
[6]譚濤,王勇,羅慶.利用自然通風技術降低建筑能耗研究[J].建筑節能,2007,5(35):12-14.
[7]甘靈麗.夏熱冬冷地區住宅間歇通風研究[D].重慶大學,2008.
[8]章宇峰.自然通風與建筑熱模型耦合模擬研究[D].清華大學,2004.
[9]李M,王,仇中柱.辦公建筑自然通風節能效果模擬[J].制冷空調與電力機械,2010,31(13):59-63.
關鍵詞:亭宇 園林景觀 造型設計 意境美 環境 色彩應用
1、亭宇設計理念的發展
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及儒家的“以和為貴”等理念強調整體的和諧美。傳統亭宇通過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恰當的設計以實現與周圍環境的統一。
在現代社會,出現了現代、古典、后現代、解構等設計風格以及“功能主義”、“地區主義”等新的理念?!肮δ苤髁x”強調功能的重要性,以簡潔的方式來解決最實際的問題。林徽因先生在上個世紀早期就認為中國建筑之美在于它對于結構的忠實表現,“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脫離合理的、有機能的、有作用的結構而獨立存在。能呈現平穩、舒適、自然的外象;能\實的袒露內部有機的結構,各部的功能及全部的組織,不掩不矯揉造作;能自然的發揮其所用材料的本質的特性;只設施雕飾于必需的結構部分,以求更和悅的輪廓,更諧調的色彩;不勉強結構多余的裝飾物來增加華麗;不濫用曲線或色彩來求媚于庸俗;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種條件”。同時,地區主義強調建筑對當地的文化傳統、自然特色、經濟基礎、氣候條件、社會結構、地形地貌及建造工藝之間的聯系與尊重。對于現代的亭宇,它應該不是簡單地對傳統的恢復,而是對傳統的提煉和與現代技術的完美結合以體現歷史感和時代感。
2、亭宇設計各要素的發展
2.1 亭宇造型設計的發展
受中國傳統文化及園林、建筑設計影響,中國傳統亭造型一般依據平面和屋頂進行分類.其平面可分為:正多邊形、不等邊多邊形、曲線型、綜合型(如:半多邊形、組合亭)、半亭等;屋頂也分為:攢尖頂、歇山頂、盔頂、十字頂、重檐頂等。西方傳統亭宇的造型常采用石質穹頂或金屬透花以及石柱來塑造。在現代設計中,亭宇造型豐富,不拘一格。亭身以鋼架為支撐,亭頂利用新材料塑造出薄曲面、造型輕盈。亭子利用傳統的木材料,形成了整體呼應的木地板、木柱和條形鏤空的木頂,其與周圍的自然草地、樹和湖水共同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還有各種造型亭宇將傳統亭宇的亭頂、亭柱、基座的塑造手法打破,重新塑造出多樣的造型。
人們渴望通過亭宇的造型和合適的體量,在傳統與現代、功能與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F代的科學技術為亭宇結構的實現提供了更多可能,當代的建筑設計也為亭宇的造型提供了很好的靈感源泉。因此,造型應依托技術、勇于學習和創新,聯系多學科,并通過和周圍環境的融合以及對特定場所的文化提煉來實現。
2.2 亭宇的建造材料及耐久性
亭宇的發展一定程度要依賴材料的進步。亭宇的材料已從傳統的木、石、磚、竹、草等增加到鋼筋混凝土、金屬、玻璃、塑料以及其他各種新型材料。通過調研,傳統材料的亭較容易被接受,由于其歷史悠久,各種手法都比較成熟,無論是質地和色彩都比較自然,較容易與環境融合。大量的新型材料也為亭子的體量、造型等提供了更多創新的可能。當然“亭”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是藝術、情感的交融之處。做好耐久性設計會促進亭宇的歷史性、文化性,也是人們探尋精神世界的需要。而有很多的亭出現了不耐久的問題,如:木材腐蝕、構架脫落、漏水或色彩異化等,使得亭宇過早地失去可用性、歷史性。因此,應結合亭宇的性質、環境、氣候和人流使用量等,來選擇合適的結構、材料和建造工藝,以提高其耐久性,重塑亭宇的歷史感。
2.3 亭宇所處的環境的研究
我國自古就有“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理念,亭子的布局多遵從借景、引景、成景等手法,以形成“從亭中看”與“被看”的景觀。亭的具置習慣于依托園林景觀中的點、線、面等元素進行布置。其中的“點”包括:重要景觀點、高處、景觀空白點、轉折點等;“線”包括:山路、園路、河湖岸邊、園墻、橋等;“面”包括:草坪、廣場、水面等。
亭在現代社會中所處的環境更為復雜。因為除了各種自然要素外,亭要和大量現代建筑、硬化地面、工業產品等現代元素進行融合,甚至在室內也可恰當地用到亭。因此,設計應考慮人們在各種環境下的出行目的、心理、周圍的建筑等,從而找出亭在這些環境下需要承擔的主要作用,或功能、或紀念或景觀等。最后,我們需要以“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基礎,結合環境中的主要矛盾,使其更好地滿足所處之地人們的需要。
2.4 亭宇的細節研究
中國傳統亭宇的細部典雅、精細,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其主要包括對亭的屋頂、架構、外檐、圍欄、臺基等進行的細部設計。由于材料的特點,中國傳統亭的細部多針對石、木、磚等進行設計。它們雖然細小,但卻是當地文化、藝術、風俗等的體現,努力傳達著美的信息。如木雕、石雕或磚雕的制作手法就有平雕、浮雕、鏤雕和透空雕等。雕刻的內容有文字、圖形、人或動植物等。另外,精美的繪也促進傳統藝術對亭宇細部的完美提升。
現代的亭宇設計減少了對細部的刻畫,更加追求功能主義和整體景觀效果。但若是能將細節設計與人們娛樂、學習等文化需求相結合,并通過對傳統技法和現代科技的創新表達出來,亭就更能符合現代人的需求。這些細節設計應該是精煉的、相對樸實的。
2.5 亭宇的色彩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將顏色分等級,多運用黃顏色來代表權力。紅色也是幸福和富貴的顏色,宮墻及皇宮中的紅色代表著至高無上。在江南的園林中則多利用“黑”、“白”、“灰”,體現一種平淡質樸、清新的美?,F代景觀中的亭宇的色彩則不受約束,而是結合環境特點或以大膽的純色來訴說某種感情;或以多樣而又協調的色彩來詮釋特定含義。
2.6 亭宇的意境美
亭宇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感懷之地,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的亭宇雖體量較小,但是卻有玲瓏剔透、端莊秀麗等特點。古人也常運用匾額、楹聯、題詠、碑碣及銘記等來體現亭獨有的意境美。北京的“陶然亭”借用了白居易“更待橘黃佳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來表達古人送客離別時的特殊感情。中國的古亭也善于以象征的手法來裝飾亭,以體現某種精神,如:用“魚”的圖案來象征“?!保换蛴闷渌墓适?、山水、樹木、花鳥等來表達某種情感。
舒爾茨的“場所精神”強調任何場所都有其自身的靈魂,主要是由環境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環境包含的意義所構成。亭宇與“場所精神”的結合要源于對生活世界的體驗和理解,它會使人們更多地感覺到亭的意義與精神。“場所精神”也即“意境美”,如:蘭亭的“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醉翁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 現代的亭宇應結合傳統手法并通過創新來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美”。我們或可利用環境的獨特之處、過往的故事或活動、未來的期盼等使“亭宇”富含感情與意義,滿足人們對亭宇特有的精神寄托。
3、總結
亭宇的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理念和技術的進步共同促進著“亭宇”在造型、材料、細節等方面的創新。這不僅有對傳統的視覺元素的繼承,而且有對文化、心理、價值的積淀。亭宇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常用建筑,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不斷思考其與城市景觀環境、人文環境、及人們的實際需求的關系以及與其他多學科的結合。
參考文獻:
關鍵詞:濱水空間; 人居環境; 濱水建筑; 親水性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前言
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發展逐步加快,隨之而來的城市問題也日益加劇。環境惡化讓人們更增加了對自然的親近和向往,而水是孕育萬物的地方,在自然中最吸引人類的聚居環境就是濱海,濱海推而廣之就是濱水區。城市濱水建筑和人居生活的發展經歷了貼近—疏離—回歸的過程。我國的城市化也進入了加速的階段,面對趨同、冷漠、混亂的城市規劃,人居環境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
城市濱水空間與建筑
城市濱水空間指城市中陸域與水域相連的一定區域形成的場所。它既是陸地的邊緣,又是水體的邊緣,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間和與水體相鄰近的城市陸地空間,具有自然山水景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建設系統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開敞空間。[1]
城市濱水空間可分為三種類型:
(1)環水型:以在水域中心的島嶼向四周放射發展,其視覺空間表現出向水域對岸的環狀發散式,突出水體環抱的親水形態。
(2)夾水型:水體被兩邊甚至多邊城市陸地所夾,有跨水型和水網型兩種??缢蜑I水空間形成的形態有兩岸和雙岸共同發展。水網型就是水域將城市分割,共同發展或相對獨立,城市各部分可形成緊密聯系又共享水資源,例如武漢的一城三鎮。
(3)沿水型:夾水型的早期形式,由某一岸首先進行發展,其后城市規模擴大,可能造成跨水式格局。此種空間形式可以在一岸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將濱水區作為城市綠肺,即可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又可形成豐富的兩岸城市景觀。
人居環境學
“人居環境”科學即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是20世紀下半葉時針對全球人口猛增,資源銳減,生態環境惡化等世界性問題提出的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涉及范圍很廣,是一個以城市規劃、建筑學和園林學為核心,以區域、社會、文化、經濟、資源、環境、生態、地理、水利、美學等學科為外圍,多學科立體交又的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學科體系。[2]著重研究人和自然的關系,掌握人類聚居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好的滿足人類聚居環境的要求。
4.濱水空間親水性特征
(1)連續性(空間上和時間上):濱水地帶空間作為平行于水岸的帶狀空間,其空間上的連續性呈現出明顯的方向性。水陸可通過步行道達并且視線不被遮擋,指濱水地帶的公共空間不應被如人工建筑物或構筑物的人為因素切斷,以及不適當的土地利用造成的圈地現象。時間上的連續是指歷史文脈的延續。
多樣性:人居環境學以居住環境為研究對象,濱水空間作為公共的開放型空間針對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供多樣化的空間,通過生態的、自然地恢復和地域文化的再現,使得人們獲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滿足。
濱水空間親水設計方法
(1)城市設計途徑營造親水空間
用地結構的調整。用地結構調整的目的是改變濱水地帶不合理的用地布局方式,保證其作為城市的公共開放空間供市民活動,從而成為保持親水空間健康發與活力的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2)環境景觀設計途徑營造親水空間
水岸設計—岸線的平面、斷面形狀和駁岸形式決定水岸的親水性。設計中要尊重自然,保持并利用水體自然流暢的形態,并對岸線轉彎處、岸線凹入處、河流合流處、水中小島等平面發生變化及主要景觀節點進行重點設計,凹入式岸線能給人一種向心、圍水的親水感受,凸出式岸線則使人有一種置身水中的自然感受。
護岸的形式影響著人與水體的親近關系。在保障防洪、防潮和安全的條件下,往往采用分層式、臺階式、坡地式、漂浮的水埠、立體化處理及其他措施,以增加親水的體驗和時間。護岸設計應有利于市民在護岸上坐臥、行走、休息,使人可以在各種距離與水接近。
建筑設計途徑營造親水空間
濱水建筑形態最重要的是要與水體的特征相協調,并與周邊的環境相適。建筑的體量、色彩、高度和疏密都要進行推敲。
單體建筑空間形式—濱水建筑在空間組織上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內外空間的銜接上。這種銜接關系分為兩種類型,即正接關系和轉接關系。
群體建筑的空間組織—群體建筑的空間組織主要是表達了濱水空間內在的組織方式??筛爬榫€狀式、組團式和核心式。線型布局要注意不同功能建筑的組合和穿插,形成相互交替的功能區。由自然形態的各種邊界或道路及空間視廊、綠化帶構成了典型的線狀式結構。
建筑宜作組團型布局,根據功能特點成簇、成組作分散的組合形式,使建筑融于自然景觀之中,用道路(地區性道路或旅游干道)串聯相對分散和不同規模的濱水組團而構成組團空間結構。
第三種是核心式,在一些重要濱水節點,濱水建筑組群常圍繞中心開放空間布置,形成核心型的組群形態,以其特殊的環境特征意義而具有標志性,形成某一地域甚至城市的標志,形成具有強烈領域感、歸屬感的建筑群體。
濱水布局形式須考慮到濱水景觀的通透性,并留出與水體之間的公共活動地帶以保證濱水建筑不會獨占水體景觀。一般可以從建筑退后藍線、建筑間距等方面來進行控制。
濱水建筑的群體空間因水體的介入而呈現自然與人工交融的優美空間形態,適應人對自然的親和需求及建筑群體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不少城市的濱水建筑群體布局往往存在如下問題:沿濱水道路兩側建房,建筑緊逼水面,缺乏綠化帶;追求開發效益在臨水面建高層,在水濱形成一垛高層建筑的“墻”,優美的濱水重要景觀視線受到阻擋,也隔斷了水與城市街道的有機聯系;建筑群體風格、色彩混亂,親切的濱水立面尺度被破壞;濱水改建地塊零星開發,相互割裂,形不成系統的濱水公共空間。
總結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F代城市在帶給人們種種便利的同時,卻引起了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的急劇下降;在帶給人們豐富多彩的個人生活的同時,卻喪失了公共空間的魅力。而人又是需要公共性的,否則我們在擁擠繁忙卻日益疏離的城市中會逐漸失去城市內在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濱水建筑之解析與建筑方法研究 蓋大為 碩士論文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03-0075-02
[作者簡介]楊巖,男,甘肅平涼人,大專,平涼市涇川縣溫泉開發區何家坪小學教師,小學一級。
最近,筆者有幸參加了全鄉學科教學工作考評。在考評中,筆者發現對于美術課教學,絕大部分老師的確完成了上級規定的篇目。但是,通過現場抽查,結果使筆者大吃一驚:學生竟然連繪畫筆如何握以及顏料如何搭配都一無所知,更無從談及能夠畫出一幅像模像樣的圖畫。為此,改進鄉村小學的美術課教學勢在必行。如何有效地進行美術課教學呢?
一、用活動促進教師理念的轉變
筆者始終認為美術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基本繪畫技巧教學和美感鑒賞兩個方面。在小學階段,這兩個方面的教學不需要過于復雜,只是要求學生能夠初步掌握繪畫常識即可。比如,素描畫重點指導學生從物體的輪廓線條進行勾勒,至于物體是不是形神兼備并不是小學生重點訓練的方面。進行美術課教學,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形象感知上下工夫,為此,學校要進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比如進行手工制作教學,班級可以開展手工制作競賽,手工制作展覽,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到制作過程中來。有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先是示范如何制作,然后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最后學生展示。這樣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是筆者認為滲透競爭意識的教學方式效果要更好,記憶也更牢固。再如進行景物寫生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附近的山間村落,通過眼睛、耳朵直接感知,進行實地寫生,這樣要比坐在教室里效果要好得多。這里存在著一個教師教學理念的問題,美術課教學中更需要教師有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需要一種學習環境的動態感。如何理解這個動態感呢?即要求教師把教學的空間放到室外,從室外景物的欣賞到內心勾勒,再到室內紙質圖畫的呈現。
二、用測試衡量教學質量的高低
目前,美術課的測試沒有被列入小學測試科目當中。初中會考只注重語文、數學等科目。這樣給一部分功利性比較強的老師造成錯覺:美術課教學的好與壞關系不大,上級不考核,即使做好了也沒有人認可。為此,筆者認為應該把美術課教學列入小學測試當中,可以通過現場考核,檢測一下教師平時是不是努力進行美術課教學。筆者認為任何學科的教學,一旦失去教育權力的約束,就必然陷入一種僵局。最近,學校組織了一次小學生現場繪畫比賽,結果半數以上的學生沒有按時上交作品,即使上交的圖畫,我們也尋找不出絲毫的美感。比如,教師讓學生內心勾勒出二十年后家鄉會是什么樣子,很多學生的眼神告訴我們,他們難以用畫筆畫出心中美好的愿望。美術課的測試不僅僅只是畫一幅畫這么簡單,美術課測試需要一個科學的程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程序。比如,焦家輝小學的美術課測試方案值得一提。測試共分為五個環節,即教師繪畫技巧展示、圖畫勾勒技巧展示、圖畫意境介紹、動態感映現和圖畫布局。正因為這種測試做得科學、扎實,2013年8月,這所小學有四名學生獲得了全省中小學生書畫競賽二等獎。
三、深入生活感知美術課的魅力
小學美術課教學也應該重視美術美感的鑒賞,可有的老師認為這是“拔苗助長”。筆者所說的那種鑒賞并不是讓小學生像專家一樣有板有眼地評析。例如,看到一只貓,小學生必須在很短時間內感知到貓有哪些可愛的地方,比如黑乎乎的眼珠子、光滑的皮毛、小巧玲瓏的爪等。其實,美術課的魅力對小學生而言,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感知,不需要讓小學生具體說說為什么如此迷人,只要感知即可。兒子上小學時,一次筆者帶他到山間挖野菜,突然一只野兔從面前飛奔而過,筆者當即讓兒子用手在空中比劃一下兔子飛奔的輪廓。兒子眉頭一皺,迅速用手劃出一個橢圓形的弧形,雖說不完整,但是足以看出兒子用心觀察了當時野兔飛奔的形象。如果筆者讓兒子坐在屋子里比劃野兔飛奔的這種形態,情形一定大不一樣。在進行美術課教學時,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感知美術課魅力這一點,這也是決定一節美術課成敗的關鍵因素。美術課的感知基礎源于生活,這就要求教師經常帶領學生深入生活、積累素材和體驗自然質感。審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樂觀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實、豐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除此之外,美術課的審美教育對人的智力發展也起著促進作用。美術課通過具體形象如線條、色彩、形體、結構、空間等繪畫語言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和創造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豐富有趣的美術常識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民族風俗等內容又大大增加了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容量,對發展智力大有裨益。
四、體察自然挖掘美術課的精華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美術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用途越來越廣,與人的生活聯系也越來越密切。除了繪畫、雕塑這些觀賞性藝術屬于純美術之外,生活中許多方面都與美術有關。譬如,要蓋一幢大樓,設計時必須考慮大樓的外觀,造型、色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而造型、色彩就屬于美術范疇。大樓的設計者除了具備力學知識、土木建筑結構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美術知識和審美修養,否則就難以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建筑設計師。再如紡織業,從面料的花樣設計到成衣的款式設計和色彩搭配,無一不與美術密切相關。過去,我們的紡織品由于不夠重視美術設計、產品顏色單調、款式陳舊等原因,難以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盡管我們的產品質量很好,但由于設計單一,因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F在由于我們重視了美術設計,產品以新穎的設計、優雅的款式和眾多的花色品種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信譽,為國家創造了大量外匯。
農村有天然、豐富的美術課教學資源,筆者主張美術教師不必死摳教材,應該把視角放到大自然的角角落落,哪里有可供學生欣賞的美麗,就把那里作為美術課的一個教學場所。前幾天,學校一個老師帶學生參觀了一個小型養豬場。從后來學生收集上來的素材看,有的學生用照相機拍攝各色品種的豬的站態和睡態、豬毛的顏色、眼珠子的大??;還有的學生把母豬稱作豬媽媽,很多學生畫了一幅幅關于豬的簡筆畫,形象逼真。筆者懷疑學生的這些作品是不是有家長,試探一下,誰知學生們用幾分鐘就將一幅關于豬的簡筆畫畫出來了,有的還給豬賦上人的表情――微笑的、憤怒的、憂郁的等。這足以看出,自然中有很多美術課的精華值得教師采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設計作用;城市設計控制要素;規劃法律體系;規劃實施;彈性控制
前言
城市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兩套控制和指導城市建設發展的規劃體系,它們控制的內容各有側重。城市設計通常以控制城市空間和城市景觀為主,但在現行規劃法規中并沒有被賦予相應的法律地位,本文探討在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主體,以彈性形式增加若干城市設計中重要的控制要素,將兩者控制內容和優勢相融合,使其更好的指導城市發展建設,同時具有更好的可操作和可控性。
1城市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區別
城市設計通常指以城市整體或某個區域作為研究對象的設計工作,結合城市規劃、景觀建筑與建筑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并且對規劃功能分區、街區的界面、建筑形體間關系、建筑色彩、公共空間、景觀處理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指導性建議。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區別在于: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內容為地塊性質、范圍、道路、管線、配套設施、容積率等,偏重于以土地區域為媒界的二維平面規劃;城市設計側重城市中各種關系的組合,建筑、交通、開放空間、綠化體系、城市子系統交叉綜合,聯結滲透,是一種整合的三維空間性的系統設計。
2城市設計法律定位
兩者所考慮的側重點不同,控制的方面和方式也不盡相同,國內規劃界也逐漸對城市設計漸漸重視起來,逐步通過這種空間系統性控制方法指導規劃設計的落實。但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下簡稱《城鄉規劃法》或新法)的條款內容上我們無法直接得知與城市設計的條款信息,或者說法律沒有對城市設計賦予法律的意義和具體技術的定義?!冻青l規劃法》與《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在對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時,因為城市設計難以有效和規范的開展與實施,同時因為缺少法律的支撐,城市設計終不能與控制性詳細規劃一樣予以落實,無法有效引導城市在空間形態、城市景觀等方面有序發展。
城市空間形態是不同的主體對地塊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進行開發而形成的。不同背景的開發商是城市開發里的主體,房地產的開發又是城市開發中重要的形式。所以開發商盡可能地追求高利潤,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給出的指標條件框架下,將以各種方式去達到盡可能高的利益,所以這樣必然會造成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沒有硬性規定的諸如建筑色彩、景觀環境、街墻①,貼線率等控制要素的缺失,最后所形成的城市空間形態將是雜亂無序、缺乏聯系,無法真正達到城市規劃的目的。
3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有機融合
綜上所述,考慮到控制性詳細規劃具有法律的效力,控制指標大多具有強制性,是指導城市規劃的主要途徑,筆者認為如果另外確立城市設計的法律效力,通過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兩套標準與流程進行管理,將可能造成實際操作時管理難度增大,規劃審批變復雜以、編制難度上升、調整程序繁瑣等問題。所以筆者建議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主體,在其基礎上以非強制性內容的方式增加若干城市設計中主要考慮的要素,使兩者有機的融合,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指導城市發展。
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提出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管理體系中增加如下的彈性控制要素的建議:(1)、開放空間,提倡在地塊用地紅線內建設全天候的公共開放空間,彌補高強度開發中造成的缺乏地面公共空間的情況。此類公共空間可以通過地塊內部場地、建筑內部首層開放空間、架空層及屋頂花園等形式實現。(2)、建筑間口率②,通過該要素控制高層塔樓的空間布局,盡可能互相不遮擋,同時形成豐富的空間效果。(3)、街墻連續度與貼線率③,通過此要素控制沿街建筑面的連續度和規整程度。鼓勵形成整齊、連續的界面景觀,鼓勵建筑底層宜提供零售、餐飲、展示、休閑娛樂等商業、文化設施。(4)、建筑風貌,包括建筑風格、形式、材質等,通過此要素控制和引導形成豐富有致的城市空間想象。(5)、街墻退界區④,鼓勵在形成較為活躍和寬敞的步行開放空間,宜結合建筑底層設置公共服務功能,提供餐飲、休憩、展示等設施。
如果地塊的開發者在滿足控制性詳細規劃前提下,盡可能多的滿足上述的彈性控制要素的內容,將得到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方面的獎勵,以鼓勵開發者按照規劃的引導進行開發,創造更優越的環境和城市空間。(上述要素具體的控制體系及獎勵機制需根據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及地塊功能性質制定)例如在用地紅線內(除建筑退界區)為城市提供永久性場地開放空間,無條件為公眾使用時,該用地建筑密度可適當提高。
4結語
筆者認為將城市設計的要素加入控制性詳細規劃管理控制體系中是為了加強兩者的銜接及從各方面指導城市的發展,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間景觀、宜人的開放空間。使地塊開發邁向更高水平,并鼓勵營造更多更豐富的公共空間。從法規來看,控制性詳細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體系,而目前城市設計無論暫不具備獨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現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獨立運作,無法通過從城市設計的方面知道城市的開發建設?;谶@點筆者提出了上述建議,希望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能有機融合。
注釋:
①街墻:指街道兩側地塊內的沿街建筑立面。
②建筑間口率:地塊一側基地面寬與同側高層建筑面寬之和的差值與該側基地面寬之間的比值稱為建筑間口率。
③貼線率建筑有效貼線界面的垂直投影長度(貼線率計算長度)與規劃貼線基準長度的比值,以百分比計,不保留小數。
④街墻退界區:建筑紅線與對應一邊道路紅線之間的距離區。
參考文獻:
[1]王世福.試論城市設計的作用[J].規劃師,1999,16(5):112-115.
[2]戴冬暉.試論城市設計的設計特征與管理特征[J].華中建筑,2009,27(05):133-135轉139.
[3]陳宇,朱忠東.基于法規體系角度下的城市設計作用和地位探討[J].中外建筑,2010,1:79-80.
[4]權丹.與城市設計相結合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方法研究.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