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時間:2022-07-06 15:37: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原告:劉宗幸,男,1964年3月2日出生,漢族,韶關冶煉廠工人。

    被告:韶關市公安局韶南分局九公里派出所。

    代表人:陳興德,所長。

    第三人:梁傳舉,男,英德市沙口中心小學教師。

    1996年2月6日,第三人梁傳舉從英德市到韶關市辦事。次日凌晨二時許,劉到其住在韶關冶煉廠的姑姑家,其姑姑家與原告劉宗幸的住所分屬前后相鄰的兩幢樓(梁的姑姑住第4幢201房,劉住第5幢201房)。黑夜中梁傳舉把第5幢樓誤認為是第四幢樓,梁上樓到劉宗幸家門口,便用其姑姑給的鎖匙開劉的房門,開了約三分鐘,門打不開。正在睡覺的劉宗幸夫婦被開門聲吵醒,以為有小偷,劉便拿了一把三角刮刀去開門,梁聽到房內有動靜后沒出聲。劉開門后發現梁穿著大衣站在門口,手里拿著長條狀物(實是報紙),便用三角刮刀向梁刺去,致梁右肩受傷,被送醫院住院治療用去醫藥費996.30元,經韶關市公安局鑒定屬輕微傷。在梁住院的第二天,劉宗幸前往醫院看望,并向梁道歉。九公里派出處經調查、取證、詢問當事人后,于2月18日作出0010號治安管理處罰裁決書。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對劉宗幸毆打他人的行為給予警告處罰;又根據該條例第八條以9601號裁決書裁決劉宗幸賠償梁傳舉1000元,負擔醫療費996.30元。劉宗幸不服上述兩項裁決,向韶關市公安局韶南分局申請復議。韶南分局經復議,作出裁決維持九公里派出所的原裁決。劉宗幸仍不服,向韶關市湞江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原告劉宗幸訴稱:其行為并非故意毆打他人,第三人誤開房門也有過錯,在當時特定環境下認為第三人是小偷而誤傷第三人,可以給予民事賠償,而不應受到治安處罰,被告的行政處罰裁決不公正,不公平,適用法律不當,要求法院撤銷被告作出的治安管理處罰裁決書和賠償損失、負擔醫療費用的裁決書。

    被告九公里派出所辯稱:原告劉宗幸于1996年2月7日凌晨二時許因第三人梁傳舉回其姑梁捌娣家時,誤開劉宗幸的屋門,正在房內睡覺的劉宗幸聽到響聲起床手持三角刮刀,開門朝站在門外的梁傳舉身上捅去,致使梁右肩受輕微傷,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應受到行政處罰。

    「審判

    湞江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第三人梁傳舉在深夜錯開原告的門,在聽到屋里有動靜時,又沒有用正確的方法叫門,原告在心理極度緊張的情況下用防身的工具刀誤傷第三人,其行為雖造成第三人輕微傷,但原告主觀上沒有違反治安管理的故意,故不能構成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客體,被告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原告作出的裁決欠妥。原告對第三人造成的損害屬民事法律調整的范圍。綜上所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二目的規定,該院于1996年4月22日作出判決:

    撤銷韶關市公安局韶南分局九公里派出所1996年2月18日第0010號治安管理處罰裁決書和第9601號賠償損失、負擔醫藥費用裁決書。

    一審宣判后,九公里派出所不服,向韶關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稱:原告劉宗幸私藏管制刀具,并以此刀具刺傷了第三人,原告主觀上有違反治安管理的故意,行為已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故其作出的兩個裁決是正確的。原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所作判決不當,要求二審法院維持其裁決。被上訴人劉宗幸辯稱:第三人梁傳舉半夜錯開其屋門,自己拿工具刀自衛,刺傷梁傳舉目的是保衛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不是無故毆打他人,沒有違反治安管理的故意,不應受治安處罰,但對第三人造成的損害可按實際損失給付賠償,要求二審法院維持原判。第三人梁傳舉以其只是因錯開了原告劉宗幸房門,卻被原告用刀捅傷造成身心巨大創傷,原判決錯誤為由,要求二審法院追究原告的責任,賠償因其住院,單位、親人看望、失血營養補助,衣物損失等10000萬。

    韶關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被上訴人劉宗幸在第三人梁傳舉誤開其房門時,一開門不問原由,便用三角刮刀將梁刺傷,其明知使用刀具向他人刺去,會造成他人傷害,而故意刺傷第三人,客觀上又造成第三人輕微傷害,其行為已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三人梁傳舉半夜無意誤開他人房門,雖客觀上騷擾了他人,造成劉宗幸心理緊張,但無任何故意。因此,上訴人九公里派出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八條僅對劉宗幸毆打他人給予治安警告處罰和賠償第三人的損失、負擔醫藥費并無不當;但對賠償損失一節有誤,梁傳舉購置的牛仔褲135元非直接損失,應予變更。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判決撤銷上訴人所作出的兩項裁決不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三)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五條、第八條之規定,該院于1996年7月29日作出如下判決:

    一、撤銷湞江區人民法院(1996)韶湞法行初字第1號行政判決;

    二、維持韶關市公安局韶南分局九公里派出所1996年2月18日第0010號治安處罰裁決書和第9601號關于負擔醫療費用996.30元裁決。

    三、變更上訴人所作的第9601號裁決中賠償損失1000元為840.10元,即由劉宗幸賠償梁傳舉840.10損失,負擔醫療費996.30元,兩項合計:1846.40元。

第2篇

    原告:張幫熙,男,50歲,古藺縣黃荊鄉干部。

    被告: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

    法定代表人:周仁杰,局長。

    1991年3月某日,張幫熙到古藺縣城出差,在藺州旅館與暗郭某相識,問明其身份和宿價格后,張付給郭現金20元,與郭發生了性行為。1991年11月,郭因在其他地方,被公安機關抓獲。審查中,郭交代了張幫熙與其奸宿的行為。1992年1月2日,古藺縣公安局作出治安管理處罰裁決,以張幫熙宿暗,其行為已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條之規定,給予張幫熙警告和罰款2000元的行政處罰。張幫熙不服,向瀘州市公安局提出申訴。瀘州市公安局認為,原處罰裁決認定張幫熙宿暗的違法行為,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但該違法行為系6個月后才被公安機關發現,依法不應再給予行政處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八條、第三十條之規定,于1992年3月12日作出裁決:撤銷原處罰裁決,對張幫熙改以責令具結悔過。張幫熙仍不服,以公安機關認定其宿暗嚴重失實等為理由,向古藺縣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審判

    古藺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張幫熙宿暗的違法行為,有暗的多次陳述和本人實施行為的口頭和書面交代,有證人證明張與暗在旅館客房單獨接觸的證詞等證據在案。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瀘州市公安局認定張幫熙實施了宿暗的違法行為,給予其責令具結悔過的處理,并無不當。原告請求不予支持。該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于1993年9月3日作出判決:

    維持瀘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處罰申訴裁決。

    張幫熙不服,向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張幫熙與賣女郭某發生性關系,并給付郭某價款20元的事實清楚,其行為已構成違反治安管理的宿暗行為,瀘州市公安局對其作出責令具結悔過的處理,一審法院予以維持是正確的。張幫熙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該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的規定,于1994年7月20日,作出二審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

    本案就案情而言事實比較清楚,但在審判和處理過程中卻涉及到兩個爭議較大的法律問題。

    一、對行政執法機關的責令具結悔過不服,當事人是否有權起訴,人民法院應否受理?

    有一種意見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六條明確指出,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處罰分為警告、罰款、拘留三種。第三十九條則規定,只有被裁決受治安管理處罰的人或者被侵害人,才可以提出申訴和提起訴訟。張幫熙不服古藺縣公安局對其宿暗行為所作的警告和罰款處罰決定,經提出申訴,瀘州市公安局撤銷了原處罰決定,改為責令具結悔過,縣公安局的具體行政行為已經消失;市公安局所作的責令具結悔過的處罰不屬于治安管理處罰的范疇。因此,原被處罰人張幫熙不能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即使起訴,人民法院也不應受理。

    我們認為,這種看法誤解了有關法律的立法精神和具體規定,理由是:

    第一,責令具結悔過決定是公安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從本案的處理經過可以看出,公安機關作出的責令具結悔過決定具有三個特點:(1)它是公安機關在治安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2)它是公安機關作出的能夠對治安管理相對人產生有關權利和義務影響的單方行為。這種行為一經作出即具有法律的強制力,非以法律的原因并經過法定的程序,不能停止它的執行,有關當事人必須遵守和服從。(3)它是公安機關針對特定的人,就特定的具體事項所采取的治安管理措施。以上三點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條關于具體行政行為的司法解釋,具備了具體行政行為的所有構成要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的規定,相對人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是有權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也應依法受理。

    第二,責令具結悔過決定涉及到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當事人理應享有訴權。責令具結悔過決定雖不涉及當事人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等項人身權利,也不產生撤銷或限制權利的法律后果,但由于它是一種影響相對人聲譽的處理形式,對相對人的名譽權無疑要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它是以確認相對人實施了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為前提,并要強制相對人寫出承認錯誤,保證不得再犯的悔過書,這樣既可能降低對相對人的思想品質、道德操行、生活作風的社會評價,也可能在職務提拔、工作調動、婚姻家庭關系等方面,給相對人造成不利影響。而名譽權屬于“其他人身權”的范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八)項的規定,公民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提起的訴訟,理當屬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第三,上級公安機關撤銷原處罰決定后,當事人不服,依法有權起訴。上級公安機關的裁決本身就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它不僅對原被處罰人的行為是否違法作出了裁定,而且對申訴人的要求作出了回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九條的規定,被裁決受治安管理處罰的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上一級公安機關的裁決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內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這里,不論裁決的內容如何,只要當事人對裁決不服,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二、對已超過追究時效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予責令具結悔過處理是否合法、正確?

    所謂追究時效,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給予行政處罰的有效期限。《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八條規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六個月內公安機關沒有發現的,不再處罰。”該條規定的含義為:違反治安管理的人沒有在法定期間內受到追究,對該違法行為的處罰權因逾期不行使而喪失效力,即使該違法行為達到了應受處罰的嚴重程度,也不能再給予法律制裁。

第3篇

「案情原告:駱淑芬,女36歲,漢族,天津市第二印染廠干部,住天津市河北區金鐘河后街33號。

被告:天津市公安局。法定代表人:,局長。

第三人:董煥芝,女,49歲,漢族,天津市第二印染廠工人,住天津市河北區金鐘河后街33號。

第三人:范志華,男,29歲,漢族,天津市工人俱樂部職工,住址同上。

第三人:陳寶運,女,30歲,漢族,天津市第二印染廠干部,住址同上。

董煥芝與范志華系母子關系,范志華與陳寶運系夫妻關系。董煥芝、范志華、陳寶運與原告駱淑芬系同院鄰居。雙方平素關系不睦。1990年7月15日晨8時許,駱淑芬將自家門前的雨水向院內地漏清掃,董煥芝見狀便將駱淑芬掃向地漏的雨水往回掃,范志華也幫其母往回掃雨水,為此雙方發生爭執。此時,董煥芝的丈夫范恩財用污穢下流語言辱罵駱淑芬。范恩財離開現場后,范志華繼續當眾用專指婦女生理特征的極其污穢下流的語言和手勢對駱進行侮辱。駱淑芬在此情況下,打了范志華一記耳光。范志華、董煥芝、陳寶運便共同對駱進行撕打,范志華踢傷駱的腹部,被群眾拉開后,董煥芝、陳寶運阻止駱離開現場,繼續揪打駱淑芬,致其當場昏迷。經醫院診斷:駱淑芬“腦外傷綜合癥”,“雙手挫傷,左中、下腹部挫傷”,住院治療15天。董煥芝“左手軟組織挫傷、右前臂表皮挫傷”。董煥芝、范志華、陳寶運的行為引起了在場圍觀群眾的公憤。對此,天津市公安局河北分局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三項之規定,分別以“毆打他人”為理由,給予董煥芝拘留十五日處罰;給予陳寶運拘留十日處罰;以“公然侮辱婦女”為理由給予范志華拘留十五日處罰。董煥芝、陳寶運、范志華不服上述處罰決定,向天津市公安局提出申訴。天津市公安局經復議認為:董、駱兩家此次糾紛,雙方互有責任。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三項之規定,以“毆打他人”為理由,對董煥芝改裁罰款200元;對陳寶運改裁罰款100元;以“侮辱他人”為理由,對范志華改裁罰款200元。駱淑芬對申訴裁決不服,向天津市河北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審判天津市河北區人民法院審理認為:第三人董煥芝故意滋事,挑起事端,且毆打原告駱淑芬致傷;第三人范志華當眾用專指婦女生理特征的極其污穢下流語言及手勢,公然對原告駱淑芬進行侮辱,情節嚴重。根據第三人董煥芝、范志華的違法事實,被告天津市公安局予以罰款處罰,顯失公正。第三人陳寶運毆打他人,情節一般,給予罰款100元處罰,并無不當。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第四項、《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三項之規定判決:(一)變更被告天津市公安局的治安管理處罰申訴裁決,對第三人范志華處行政拘留十五日;(二)變更被告天津市公安局治安處罰申訴裁決,對第三人董煥芝處行政拘留十五日;(三)維持被告天津市公安局對第三人陳寶運罰款100元的治安處罰申訴裁決。一審判決后,被告天津市公安局、第三人董煥芝、范志華、陳寶運均不服,分別以法院判決干涉公安機關自由裁量權和認定事實不符為理由,向天津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天津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經審理認為:上訴人董煥芝、范志華、陳寶運的行為雖系因民間糾紛引起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但被上訴人駱淑芬的作法也有不妥之處。上訴人董煥芝、陳寶運、范志華共同毆打被上訴人駱淑芬致傷,上訴人范志華用專指婦女生理特征的極其下流的語言和手勢當眾公然侮辱被上訴人駱淑芬,情節比較惡劣,后果比較嚴重,社會影響極壞。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程序合法,確認上訴人天津市公安局對上訴人范志華、董煥芝的罰款處罰顯失公正,并無不當。該院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三項、《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于1991年11月29日作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天津市公安局的申訴裁決顯失公正,應當依法予以變更。其理由是:(一)董煥芝、范志華、陳寶運三人的行為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其行為有以下特征:1.情節惡劣:范志華當眾用專指婦女生理特征的語言和手勢對駱淑芬進行侮辱、謾罵,內容十分下流污穢;范志華、董煥芝對駱不僅侮辱、謾罵,還行揪打,屬兩種違法行為。2.后果嚴重:駱淑芬被董煥芝、范志華、陳寶運三人揪打后,當場昏迷,致使其患“腦外傷綜合癥”、“雙手挫傷,左中、下腹部挫傷”,住院治療15天。駱淑芬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損害。3.社會影響很壞:糾紛發生過程中,有數十名群眾圍觀,對董煥芝一家人的蠻橫行徑憤慨不已,董家的言行已造成很壞的社會影響。根據以上情節,一裁機關對董、范予以拘留處罰是正確的;二裁機關又改為罰款處罰,實屬顯失公正。(二)《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四項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顯失公正與一般的不公正不僅具有程度上的差別,而且具有性質上的變化。顯失公正的處罰,畸輕畸重,違背了社會公認的公正原則,它意味著對行政職權的濫用。行政主體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時,雖依法享有自由裁量權,但自由裁量權并非任意裁量權,也不是不受監督的權力。行政主體應該根據管理相對人違法行為的基本事實、社會環境、社會影響和群眾情緒等實際情況,依照公正合理原則和行為與處罰相稱原則,在法定的處罰幅度內,作出正確的裁決。如果任意裁量,必須導致顯失公正。對此,人民法院依法有權予以變更。

第4篇

    刑事拘留的具體適用是:

    (1)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被發覺的;

    (2)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3)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4)犯罪后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5)的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治安拘留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而采用的強制方法。

    司法拘留是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采用的強制方法。明確它們之間的區別,避免混淆,在司法實踐中是十分必要的。

    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如下:

    (1)法律性質和依據不同。刑事拘留是依據《刑事訴訟法》而采用的強制措施,不是一種處罰。治安拘留是依據《治安處罰條例》采用的一種處罰辦法。司法拘留是強制措施,同時也兼有處罰性質,它的法律依據是《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

    (2)適用對象不同。刑事拘留的對象是觸犯刑事法律,需追究刑事責任的現行犯或重大嫌疑人。治安拘留的對象是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者。司法拘留的對象是實施了妨害民事或行政訴訟秩序行為的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或案外人。

    (3)目的和結果不同。刑事拘留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偵查工作的順利進行,防止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新的損失,刑事拘留的結果,一般轉為逮捕,刑事拘留的羈押期可以折抵刑期。治安拘留的目的,是為了對違法分子進行處罰和教育,治安拘留期滿,就是教育處罰的結束。司法拘留的目的在于懲誡妨害訴訟秩序的行為,以保證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司法拘留與判決結果不發生聯系,被拘留的人如果承認并改正錯誤,人民法院可以提前解除拘留。

第5篇

關鍵詞:無證駕駛 工傷認定 法律適用

一、基本案情

王某是一家企業的職工,20__年8月14日,在上班途中,無證駕駛摩托車與一輛貨車相撞,受傷后住院治療。申請人王某申請工傷認定,被申請人某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申請人無證駕駛為由,認為申請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關于“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不得認定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規定,作出《非工傷認定結論通知書》。申請人不服,先后提起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二、爭議焦點

20__年1月1日起施行《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1994年5月12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無駕駛證的人駕駛機動車輛應當受到處罰。20__年5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無證駕駛等行為屬于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20__年3月1日實施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刪除了無證駕駛等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規定。那么法律修改后對《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理解,《治安管理處罰法》生效后,無證駕駛等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是否屬于違反治安管理。

一種觀點認為,“違反治安管理”是指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已將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與違法治安管理的行為分離,違法交通管理的行為不再由《治安管理處罰法》調整。因此,只要本人沒有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即使本人存在無證駕駛等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也應認定為工傷。

另一種觀點認為“違反治安管理”不僅限于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還包括特別法的規定。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將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與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分離在兩部法律中分別規定,僅僅是立法技術上的考慮,對于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道路交通安全法》已有系統規定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在立法時“不再重復規定”而已。但從內容和性質上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明顯屬于妨害公共安全行為,屬于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所以,《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當然包括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只要本人有無證駕駛等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則不應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

三、困境:法律適用

《行政處罰法》確定了“行政處罰法定”原則。行政處罰法定首先意味著違法行為法定和違法行為的性質法定:行政相對人的某一行為只有相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確定其具有違反某種行政管理秩序的性質,才是應受相應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是多種多樣的。某種違法行為究竟屬何性質,有些是比較明確的,有些則不甚明確,其性質有時會具有競合性,如違章建筑可能既具有違反土地管理秩序的性質,也可能同時具有違反規劃管理秩序的性質,本案中的無證駕駛行為可能既具有違反交通安全管理秩序的性質,也可能同時具有違反治安管理秩序的性質。在相應行為性質不明或性質競合的情況下,執法機關怎么認定該行為的性質呢?基本方法自然是考查法律、法規、規章的具體規定。當法律、法規、規章具體規定亦不甚明確的情況下,則應分析行為人行為的動機、目的、手段和行為侵害社會關系的內容。就本案而言,法律規定是非常明確的,1994年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7條將此種性質競合的行為明確納入“違反治安管理秩序”的范疇,而20__年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條則將該行為納入“違反道路交通安全秩序”的范疇,20__年的《治安管理處罰法》進一步將之從“違反治安管理秩序”的行為中排除出來。根據違法行為性質法定原則和后法由于前法的原則,“無證駕駛”行為的性質無疑應認定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而非“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盡管該行為性質實際上有競合性,即同時也具有違反治安管理的性質。

四、出路:法律漏洞的補救

第6篇

    什么行為稱為“家庭暴力”?

    答:“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

    發生“家庭暴力”可請求哪些部門予以救助?

    答:根據《婚姻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對正在實施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遭受家庭暴力一方根據情節和后果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答:應根據受傷情況,由公安機關或居委會、所在單位出具證明到鑒定部門作傷情鑒定報告,需醫治的,應到醫治機構就診并保存好單據。

    實施“家庭暴力”應負何種法律責任?

    答:根據情節和后果,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致人輕傷的,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或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行政處罰。無過錯方有請求的,根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什么行為構成“虐待”?虐待應受何種制裁?

    答:虐待是指故意折磨、摧殘家庭成員,使其在肉體上或精神上蒙受損害,虐待可表現為積極的、作為的形式,也可表現為消極的、不作為的形式。如打罵、恐嚇、限制人身自由、不予衣食、患病不予治療等。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

    應根據情節和后果作不同的處罰:《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的規定,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告訴的才處理);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行為不構成犯罪的可由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處罰;無過錯方有權根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第7篇

第二條  殘疾人專用車,是指供下肢殘疾者使用的代步工具,包括人力車和機動車(含發動機驅動和電動機驅動)。

非下肢殘廢者不得使用殘疾人專用車。

第三條  殘疾人專用車必須經過公安車輛管理機關檢驗合格,領取號牌、行駛證,方準行駛。

號牌必須安在車輛靠背正后方。

第四條  殘疾人專用車必須符合下列主要技術要求:

(一)人力車保持鈴、閘、反射器完好有效,車身長不超過二百厘米,寬不超過八十厘米,高不超過一百二十厘米;

(二)機動車保持喇叭、閘、燈光齊全有效,車身長不超過二百厘米,寬不超過八十厘米,高不超過一百厘米;發動機容積不超過七十立方厘米,電動機功率不超過二百瓦。

第五條  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改裝、拼裝殘疾人機動車。殘疾人人力車需加裝機械動力裝置的,須經公安車輛管理機關批準。

第六條  駕駛殘疾人機動車者,必須年滿十六周歲,上肢功能正常、聽視力良好,經區、縣以上殘疾人聯合會證明確需使用殘疾人機動車并經公安車輛管理機關核準,發給行駛證后,方準駕駛。夫婦雙方均為下肢殘疾者,符合領證條件的,一車可辦理兩個行駛證。

第七條  殘疾人專用車按非機動車年檢時間,由公安車輛管理部門統一安排年檢。

第八條  殘疾人專用車在道路上行駛,必須遵守以下規定:

(一)隨身攜帶本人身份證、行駛證;

(二)在非機動車道行駛;沒有劃分非機動車道的,靠道路右邊行駛;在行駛時應依照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標線的指示行進,并服從交通警察的指揮、檢查;

(三)最高行駛時速不準超過二十公里;

(四)轉彎時,機動車須打開轉向燈,人力車須伸手示意;

(五)不準兩車并行,不準互相追逐或曲折競駛,不準牽引車輛或被其他車輛牽引;

(六)嚴禁酒后駕車;

(七)超越前車時,不準妨礙被超越的車輛正常行駛;

(八)不準雙手離把、攀扶其他車輛或手中持物。

第九條  殘疾人專用車不準從事營業性客貨運輸;載物高度不得超出駕車人雙肩,寬度不得超過兩側車輪,前后不得超出車長。

第十條  凡違反本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的規定給予處罰。

非殘疾人駕駛殘疾人機動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關于無駕駛證人員駕駛機動車的規定給予處罰。

未經公安車輛管理機關批準,擅自改裝各類殘疾人專用車的,責令其限期恢復原狀;逾期不恢復原狀仍在道路上行駛的,給予注銷車輛牌照。

駕駛殘疾人專用車從事營業性客貨運輸的,處五十元罰款。

第8篇

罰金,是刑法附加刑之一,是刑罰處罰的一種方式,屬財產刑,其適用對象是觸犯刑法的犯罪分子和犯罪法人。罰金,只能由人民法院依刑法的規定判決,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行使罰金權。

罰款,是行政處罰手段之一,是行政執法單位對違反行政法規的個人和單位給予的行政處罰。他不需要經人民法院判決,只要行政執法單位依據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罰決定即可執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由公安局依治安處罰條例規定的程序即可執行。違反工商管理,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據工商行政管理的具體規定程序作出決定即可執行。

賠償損失,刑法中的賠償損失,主要是指犯罪分子因其犯罪行為而給被害人造成損失的經濟賠償或者是對免于刑事處罰的犯罪分子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的賠償,這兩種賠償損失應符合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給犯罪人的經濟處罰,這些賠償均由人民法院判決,直接賠償給被害人,而罰金則不得歸個人或單位所有,必須如數上交國庫。

除上述兩種刑法規定的賠償損失外的其他賠償損失,均屬民事賠償,由人民法院判決或者行政執法單位依行政法規規定程序決定。

第9篇

委托人寧偉雄,海口市南航法律服務所主任。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陵水黎族自治縣公安局。

法定代表人趙師,局長。

委托人吳毓癸,該局法制股股長。

委托人陳德貴,該局隆廣派出所指導員。

第三人何基俊,男,1957年12月6日出生,漢族,陵水黎族自治縣交通規費征稽所職工,現住該縣陵城鎮新民路。

上訴人蔡澤禮因與被上訴人陵水黎族自治縣公安局(以下簡稱陵水公安局)治安管理處罰一案,不服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法院(2002)陵行初字第8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認定:2000年11月6日,何基俊毆打原告蔡澤禮,砸壞其摩托車油箱。被告陵水公安局于2002年5月23日作出對第三人何基俊罰款200元、警告及賠償摩托車油箱一個(包括維修費)治安管理處罰裁決。原審法院認為被告陵水公安局裁決事實清楚,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原審法院判決:一、維持被告陵水公安局2002年5月23日作出的陵公裁字(2002)第209號、第210號治安管理處罰裁決;二、駁回原告蔡澤禮的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150元由原告蔡澤禮負擔。

上訴人蔡澤禮上訴稱:第三人何基俊毆打其致輕傷,有其委托海南省物證鑒定中心之鑒定結論證明。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給予第三人何基俊的處罰違反法律、顯失公正。原審判決是錯誤的,請求二審法院撤消原審判決,重新作出公正判決。

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辯稱:海南省物證鑒定中心對上訴人蔡澤禮之傷鑒定結論為輕傷,而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申請海南省公安廳所作的法醫鑒定為不構成輕傷。其所作裁決符合法定程序、符合法律規定。原審判決正確,請求二審法院判決予以維持。

經審理查明:2000年11月6日,第三人何基俊毆打上訴人蔡澤禮,并砸壞上訴人蔡澤禮之摩托車油箱。2000年12月10日,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作出鑒定,認定上訴人蔡澤禮所受之傷為輕微傷。2001年5月18日,上訴人蔡澤禮通過海口市新埠島法律服務所,委托海南省物證鑒定中心重新鑒定,被上訴人所受之傷為輕傷。2001年11月21日,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委托海南省公安廳作出復核鑒定,結論為上訴人蔡澤禮所受傷不構成輕傷。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作出陵公裁通字(2001)第004號、第248號裁決,對第三人何基俊罰款200元、賠償損失150元。上訴人蔡澤禮不服申請行政復議。2002年3月12日,海南省地方公安處作出瓊地公復決字(2002)第1號行政復議決定,以證據不足為由撤消了上述裁決并責令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在一個月內重新作出處理決定。2002年5月23日,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作出陵公裁通(2002)第01號、第209號、第210號治安管理處罰裁決,對第三人何基俊處以罰款200元、警告及賠償摩托車油箱(包括維修費用)。上訴人蔡澤禮不服申請行政復議。2002年9月17日,海南省地方公安處作出瓊地公復決字(2002)第30號行政復議決定書,決定維持了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陵公裁通字(2002)第01號、第209號、第210號治安管理處罰裁決。上訴人蔡澤禮不服向原審法院提取行政訴訟,請求依法撤消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的處罰裁決,重新作出裁決。案經原審判決,上訴人蔡澤禮仍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請求依法判決。:

以上事實有經質證的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的詢問筆錄、處罰裁決書、海南省公安廳法醫學復核鑒定書等證據,足資認定。

本院認為,被上訴人陵水公安局裁決對第三人何基俊處以治安管理罰款200元、警告及賠償摩托車油箱(包括維修費用),認定事實確鑿,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項和第二十三條第四項之規定,符合法定程序,應予維持。上訴人蔡澤禮之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其請求本院不予支持。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第10篇

自稱用罌粟花片沏水喝可緩解胃痛,居然在自家院子里種植了31株罌粟花,7月3日,秀某和李某被密云警方查處,被予以治安拘留,31株罌粟花被送繳北京市公安局緝毒支隊。

7月3日,密云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接到報警:密云新城子鎮某村一戶人可能在自家院內種植罌粟。7月5日上午,密云分局刑偵大隊緝毒隊、林業公安太師屯派出所、新城子派出所共同出擊,當場查繳罌粟原植物31株。據李某交待,這批罌粟種子是李某的姐姐留給李某的。其姐姐生前身患絕癥,曾經用罌粟治病,去世后把剩下的種子留給了李某。今年年初,李某看到秀某胃痛難耐,遂提供罌粟種子給秀某種植,并用罌粟葉片沏水喝以緩解胃痛。秀某于今年3月份將罌粟種子種植在自家院內,這些罌粟現已開過花。當民警問到秀某、李某二人是否知道種植罌粟是犯法行為時,二人一臉茫然。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條款,違反政府規定種植罌粟等原植物,違者除鏟除其所種罌粟等原植物以外,處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單處或者并處3000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轉自新華網)

第11篇

共同,是一種傷風敗俗的社會丑惡現象,是與精神文明建設格格不入的,必須予以堅決取締和打擊。但目前對于上述共同行為人進行處罰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也就是說,對上述人員的處理,還只能適用治安處罰,而不能上升到刑事處罰的高度。否則,將是濫用法律。

然而,在司法理論界,有不少論者對共同人員只能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這一點不持異議,但對共同人員中的發起者或者倡議者卻堅持認為要追究其刑事責任。理由是,他們的行為類似于介紹,盡管刑法沒有明確規定介紹罪,但是,根據辯證法的觀點,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這一尖銳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同樣存在著較大的認識分歧,并且在一些地區,這一問題也成為困擾辦案人員的一大障礙。值得廣大立法和司法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視。

本文試圖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來對上述問碝題作一點淺顯的思考。先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某公司經理、副經理和供銷員三人出差到南方某城市,在酒足飯飽之余,為討好領導,供銷員先提出,并由供銷員將兩位經理帶至以前他曾經過的某星級賓館美容院找到老板,聲稱要三個小姐,店老板即將店內三個女服務員介紹給他們,并讓服務員到他們在該賓館租住的房間進行。事畢,由供銷員統一付了資。案發后,對該店老板認定介紹、容留罪毫無疑問,問題是供銷員是否構成介紹罪呢?無獨有偶,類似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賣身上。A、B兩女均系賣,一次,A在歌廳坐臺時,兩名男子與A談妥之事,并要A再去找個小姐來,A即把B找過來。然后雙方進行了。那么,A是否要承擔介紹B的刑事責任呢?

目前,對上述案例的評判,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是構成犯罪,罪名仍然是介紹罪,理由如同本文第三節所述;另一種意見是此類行為不構成犯罪,理由是:根據刑法“罪刑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刑法只規定介紹罪,而沒有規定介紹罪,故供銷員的行為不構成刑法意義上的犯罪。

筆者認為,此類情況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而應區別對待,一般情況下不宜認定犯罪。其理由是:

一、從行為人的主觀故意方面看,其實碝質并不是介紹,而是為了本人實現。

對者而言,是為了用金錢“買”,從而滿足自己享受樂的需要;對者來說,是為了能得到金錢而設法拉攏他人下水共同出賣自己的肉體。

二、從行為人介紹的目的看,其不以營利為目的。

盡管刑法理論認為是否具有營利目的不是構成介紹罪的必要條件,但介紹者一般具有營利的目的,這是不爭的事實。賣之間為了滿足自己“客人”的要求,者之間為了能實現共同而作出引見行為,其目的明顯不是“介紹”并從中營利,應當視為本身的行為的進一步擴張。

三、從行為主體性質看,其僅僅是一個倡議者的角色。

在人數眾多的共同違法行為中,總是要有發起者和倡議者,如果沒有“打頭”的出主意和帶頭實施違法行為,整個事件就不可能發生。因此,我們認為上述案例中供銷員的作用只是起了“打頭”和倡議的作用。

四、從行為主體的客觀表現看,其行為與標準介紹行為有較大的區別。

前者表現為行為人本身想實施或,而主動在同伙中發起或者提議,得到響應后便共同參與行為;后者則是行為人專門為人員或者客尋找對象,并在者和客之間進行引見、撮合,使、活動得以實現。由此e9可見,上述案例中的供銷員以及賣A的客觀行為都不符合上述標準,因而不應該對其以介紹罪論處

第12篇

原告:周興高,男,43歲,漢族,個體工商戶,住上海市秀山路4弄6號203室。

被告: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交通警察支隊。

法定代表人:盧秀晨,支隊長。

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交通警察支隊(下稱長寧交警支隊)于1997年8月11日對周興高作出交通管理當場處罰決定,認定周興高在1996年10月24日11時許,駕駛車牌為滬A-X2283號的小型客車,在長寧路江蘇路口遇有紅燈停駛,當綠燈亮時,交通警察發出長寧路東西向直行的手勢信號,周興高則從長寧路由西向北轉彎行駛,交通警察當即向周指出違章行為,并開出違反道路交通管理通知書A抄告單,通知其在7日內到指定地點接受處理,周興高在規定時間內沒有接受處理。1997年8月,由于周興高沒有接受處理,該違章記錄在電腦里沒有消除,在下半年的駕駛員驗證時被發現而暫緩驗證。周興高遂于1997年8月11日去長寧交警支隊處接受處理,長寧交警支隊對周興高作出了闖手勢信號違章罰款人民幣5元及逾期未接受處理增加罰款人民幣450元的當場處罰決定。

周興高在收到長寧交警支隊開具的違反道路交通管理通知書A抄告單后,于1996年10月28日用掛號信郵寄形式向其提出書面異議,認為執勤交通警察沒有作出直行手勢,要求予以復議。該復議申請用掛號信形式郵寄給長寧交警支隊,由唐有富簽收,唐有富系退休后接受長寧交警支隊支付報酬,負責在長寧交警支隊指定地點進行瑣碎事務處理的人員。長寧交警大隊在法定期限內未予答復,周興高遂向長寧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原告訴稱,其于1996年10月24日駕駛車輛從長寧路向江蘇路左轉彎行駛,交通警察以其有違反直行手勢信號的違章行為為由,開出違反道路交通管理通知書A抄告單,其在規定期限內向被告書面提出復議申請,對被告下屬交通警察指控其違章行為提出異議,被告未予答復,直至1997年8月11日才對其作出當場處罰決定,被告的處罰決定,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程序違法,要求法院判決撤銷被告作出的當場處罰決定。

被告辯稱:原告在駕駛車輛行駛過程中,違反交通警察手勢信號,事實清楚,原告在收到違反道路交通管理通知書A抄告單后,未提出異議,期間其也未收到原告申請復議的書面申請書,原告逾期未到指定地點接受處理,其行為違反了《上海市交通違章抄告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故對原告作出處罰決定是正確合法的,要求維持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

審  判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系交通道路管理的執法主體,有權進行管理。被告于1996年10月24日在認定原告違反交通警察手勢信號,開出違反道路交通管理通知書A抄告單后,在原告確有異議的情況下,未收集有關證據,于1997年8月11日直接對原告作出當場處罰決定,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原告要求撤銷,應予支持。庭審中,被告對原告提供的證據無異議,但認為該掛號信由無關人員唐有富代收后,未轉交給被告,不知原告提出異議,對此,原告根據《上海市交通違章抄告暫行規定》第七條,以適當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被告因內部管理問題而未獲知,應承擔由此造成處罰程序錯誤的后果。為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三目、《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六條、第四十一條之規定,該院于1997年11月17日對此案作了如下判決:

一、撤銷被告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交通警察支隊1997年8月11日對原告周興高作出的交通管理當場處罰決定。

二、本案受理費人民幣一百元,由被告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交通警察支隊負擔。

一審宣判后,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上訴。

評  析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主要的爭議焦點是:

1.關于復議問題

(1)被告認為原告應在收到處罰決定書后申請復議,而不應是收到違反交通管理通知書后申請復議。而事實上,根據1994年7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并的《上海市交通違章抄告暫行規定》第七條規定:當事人對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所作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違反交通管理通知書》后五日內,向上一級公安部門申請復議,上一級公安部門應在接到申請后五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原告根據該暫行規定,在收到違反交通管理通知書后五日內向被告提出復議申請,并用掛號信形式郵寄被告,是符合第七條規定的。至于第七條規定是指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而不是指違反交通管理通知書不服,這是立法上的問題,原告根據公開公布的且要求駕駛員遵守執行的暫行規定來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應予以保護。

(2)被告認為沒有收到原告復議申請問題,按理被告應有專人負責收發信件,因被告內部管理存在一些問題,由其聘用的退休人員代收后未轉交被告,致被告不知道原告提出復議申請,不能認為原告沒有提出申請,由此造成法律后果應由被告承擔。

(3)被告認為本案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屬復議前置。未經復議法院不應受理。這其實是被告為法院不該立案尋找借口,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法律,應復議前置。而事實上,被告在處罰決定書上的法律依據沒有適用該法律,而僅籠統地寫上根據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并沒有引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有關條款,因此不能因為在庭上陳述引用條款,就認定被告適用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而應看具體行政行為作出時被告適用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2.關于被告的執法程序問題(1)1988年7月9日公安部的《交通管理處罰程序決定》第三條規定:對違反交通管理的人處警告、五十元以下罰款或者罰款數額超過五十元,被處罰人沒有異議的,可以由交通警察當場處罰。……對于不接受當場處罰程序,應當將其傳喚到公安交通管理機關。1989年8月1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辦法》第十九條第三項規定:對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超出交通警察當場處罰權限或被傳喚人對當場處罰有異議的,開具《違反交通管理通知書》交給被傳喚人,并應當告知其在五日內到指定的公安交通管理機關接受處理。1991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頒布的《上海市交通管理處罰程序規定》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對違反交通管理行為,處警告,五十元以下罰款,被處罰人無異議的,可以由執勤民警當場處罰。根據以上規定,不難看出,對交通警察指出原告違章行為后,原告無異議的,可以適用當場處罰程序,原告對交通警察的指控有異議的,則不能適用當場處罰程序,而應適用一般程序。本案原告在交通警察指出其違章行為時就提出異議,事后又提出復議申請,說明案件事實有待查清,被告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有關規定和上述規章的規定按一般程序處理,而不應按簡易程序作出當場處罰決定。

(2)本案事實發生在1996年10月24日,而當場處罰決定卻是在1997年8月11日作出的,也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規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黎县| 化德县| 体育| 凤山县| 来安县| 禄丰县| 沙田区| 孙吴县| 湖北省| 盐津县| 和硕县| 滦南县| 滦平县| 青浦区| 庐江县| 平湖市| 连云港市| 瑞昌市| 原阳县| 来宾市| 龙岩市| 固镇县| 清水河县| 灵武市| 区。| 兰考县| 郯城县| 大丰市| 和顺县| 尖扎县| 班玛县| 永新县| 皮山县| 屏山县| 安福县| 伽师县| 新蔡县| 宜兴市| 西贡区| 东兰县|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