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4 00:57: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鋼廠信息化工作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是港口物流發展的重要手段
德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意識到港口物流發展的重要意義,從各個層面對港口物流發展都十分重視,并在發展過程中擔任起重要推動者的角色。主要做法:一是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支持港口物流發展。北威州交通部聯合經濟、中小企業、能源部出臺專門的資助方案,對港口物流發展給予財政性支持。二是在資源利用上給予傾斜,支持重點港口物流項目。杜伊斯堡物流港的建設就是地方政府以資源為杠桿支持港口物流發展的重要案例。三是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北威州交通部主導境內內河港口道路集疏運設施的改善,漢堡、杜伊斯堡等港口鐵路的建設得到地方或聯邦政府的直接支持。四是經常性地舉辦各種創新經驗交流活動,以獎代補支持港口物流發展。北威州交通部組織“北威州物流”的創新活動,資助能夠加強物流價值鏈以及促進地區集群戰略的創新項目。北威州物流集群組織“物流融資活動”,參加活動的38 個項目中有15 個獲得補助。
2. 強化合作和聯動發展是推動港口物流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方面,強化港口之間的合作聯盟。例如:易北河航道從漢堡港到入海河口共約120 km,流經3 個地市,兩岸岸線總長約200 km,但只有漢堡一個樞紐港。萊茵河流域的杜伊斯堡等港口與鹿特丹、安特衛普和阿姆斯特丹等港口建立了非常密切的戰略合作關系,促成了萊茵河流域高效、便捷的海河聯運體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強化港口產業的聯動發展。德國很多港口都著力于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實現港口功能的轉型。如德國萊茵河畔魯爾區豐富的煤炭資源和便利的交通帶動了鋼鐵、煤炭等傳統工業的發展,在火力發電和水能發電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煤化工業、有色金屬冶金工業及機械工業,并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又進一步發展以石化、汽車、光學電子等為主導的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一方面,鼓勵工貿企業加強物流服務外包;另一方面,依靠港口企業與相關的工貿企業加強合作,建立起雙方之間的戰略聯盟,并根據工貿企業需求,提供專業化的物流服務。
3. 建立發達多式聯運體系,把港口打造成為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
結合自身區位交通優勢,建立銜接充分、組織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真正把港口打造成為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要樞紐,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德國港口物流發展重要特點。例如:漢堡港利用發達的鐵路集疏運設施,建立起以“海鐵聯運”為主要特色的多式聯運體系,目前漢堡港擁有鐵路線550 km,道岔2 000 多個,站場11 個,擁有3 個具有7 個控制中心的調度系統。歐洲最大的中轉火車站Maschen 坐落于漢堡港附近,不僅鐵路線幾乎通達所有的碼頭,而且通過港口綜合物流信息平臺,能夠有效地實現鐵路運輸信息、港口信息和船舶信息的動態共享和交換,有效保障了“鐵水聯運”組織的效率,依托“鐵水聯運”體系的支撐,漢堡港成為歐洲“海鐵聯運”量最大的港口。
4. 運用先進物流技術裝備,提高港口物流設施設備現代化水平
德國無論是海港還是河港,港口物流設施設備現代化的水平極高。以漢堡港為例,漢堡港的ALTENWERDER CTA 碼頭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集裝箱碼頭,其應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實現了集裝箱碼頭運輸的自動化,不僅碼頭前沿水深達16.7 m,幾乎可接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而且擁有最為先進的港口裝卸設備,港口的無人自動導向車既提高了作業裝卸效率,又壓低了運營成本。另外,它采用了最先進的貨物管理系統,使得火車、卡車和支線集裝箱船都可以安全、快捷地運進和運出集裝箱,大大縮短了航運企業的船期。
5. 搭建多功能綜合信息平臺,把港口打造成為現代物流信息集散中心
德國港口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和運用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以漢堡港為例,漢堡港綜合物流信息平臺始建于上世紀80 年代,由漢堡港數據交換系統有限公司負責具體的建設和運營。該平臺以港口EDI 系統為基礎,有效整合了海關、檢驗檢疫、港口、引航等多個相關政府部門和碼頭、航運、貿易、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船貨、貨主、銀行等數千家相關企業的信息資源,成功實現了電子數據實時交換。在此基礎上,開發了易北河航道信息系統、港口鐵路貨運系統、進口關稅系統、出口關稅系統、危險品信息系統等多個應用系統,實現了電子數據交換、電子商務、網上報關報檢、配載配送等多種功能。目前平臺的用戶已經涵蓋海關及相關政府部門、1 300 多家貨代企業、600 多家工貿企業、85 家船代及航運企業、22 家卡車運輸企業、50 家鐵路運輸企業、44 家集裝箱碼頭企業、航空運輸企業等,并與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多個歐洲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平臺實現了互通互聯。通過綜合信息平臺的建設,大大簡化了物流流程,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綜合競爭力。
6. 發展各具特色的增值物流服務,把港口打造成為物流產業集聚中心
德國港口拓展物流增值服務,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實現由傳統“貨物裝卸港”向“現代物流港”轉變的經驗也值得總結借鑒。例如:在杜伊斯堡港,當地政府以蒂森克虜伯鋼廠搬遷為契機,依托港口在約300 公頃的土地上開發LOGPORT 項目,搭建了具有國際規模的現代物流中心。通過該中心集聚了40 多家物流領域的全球性運作企業以及中型企業,成為歐洲著名的港口配送中心;杜伊斯堡港務集團的各家企業在提供傳統的裝卸、倉儲服務的基礎上,通過整合相關物流資源,為客戶提供包括運輸鏈的建設與優化、軌道貨物運輸、包裝及物業管理等在內的多樣化的運輸服務,實現了由傳統企業向現代物流服務商的轉型。
二、發展啟示
1. 切實加強港口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加大港口物流政策扶持,營造港口物流發展良好氛圍
加強對港口物流發展的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促進港口物流發展。一是轉變發展理念。切實提高對港口物流發展重要意義的認識,將加快港口物流發展納入本部門、本地區年度考核目標和工作計劃,著力予以推進。切實增強各級港口管理部門在港口物流發展中的主動服務意識,積極幫助物流企業協調解決存在問題,幫助企業協調爭取各類政策扶持。二是加強管理協調。建立由中央駐蘇相關單位和相關政府部門參加的省級港口物流發展協調小組,推動地方成立相關的協調小組,加強各級港口(交通)部門的主動協調力度,切實對港口物流發展的統籌協調,推動港口物流發展。三是加強合作分工。省級港口管理部門重點研究制定全省港口物流發展規劃、發展政策、考核獎懲體系和資金扶持計劃,聯合地方加快連云港、南京、太倉等核心物流節點建設,聯合地方打造港口物流發展示范工程,加快省級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加大對地方物流園區建設、信息平臺建設和物流項目建設的扶持。地方港口部門根據職責加強本轄區港口物流發展相關工作。四是創新發展機制。加強江蘇港口之間、長三角港口之間與國內外知名港口之間的合作機制建設,推動港口物流橫向合作發展;加強港口與上下游物流企業、上下游貨主企業合作機制建設,建立合作聯盟,拓展增值服務功能,增強對供應鏈配置能力;加強省市聯動發展機制建設,共同推進干線港、多式聯運和航運物流中心等重點港口物流發展。
2. 加強港口物流資源有效整合,提高港口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水平,提升港口物流國際競爭力
強化區域性港口橫向聯合,提升區域港口的規模化發展水平;鼓勵港口企業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拓展服務功能、整合供應鏈;加強岸線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一是加強區域港口資源整合。加強沿江、沿海、內河等港口之間的橫向聯合,構筑江海河聯動的運輸體系,提升區域港口一體化發展水平。加強沿江港口之間的交流合作,提升沿江港口的整體發展水平。研究探索以集裝箱等業務為突破,以資本為紐帶整合的可行性和方案。加強沿海港口之間的溝通協調,推動沿海港口錯位發展。二是港口供應鏈縱向整合。切實加強港口企業與工業企業、商貿企業合作聯盟的建設,推動相關工貿企業實現更多的物流服務外包,為港口拓展增值服務功能創造前提。以港產商合作聯盟為前提,以集裝箱、鐵礦石、煤炭等大宗貨物以及港口特色的貨種為對象,推動港口企業積極參與相關供應鏈的設計與優化,逐步整合區域供應鏈資源,提升港口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
3. 優化運輸組織結構,大力推進“鐵水聯運”、“江海河聯運”等多式聯運體系建設,提高港口物流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
加快依托港口的多式聯運體系建設,把港口打造成為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重點加快“鐵水聯運”和“海河聯運”發展,著力優化提升港口的公路集疏運組織。一是大力發展“鐵水聯運”。選擇鐵路基礎設施相對較好的港口為試點,以集裝箱、煤炭等大宗散貨為主要對象,通過加快“鐵水聯運”信息系統建設,加強“鐵水聯運”場站樞紐建設。主動強化與鐵路部門、腹地地區政府部門和口岸單位的溝通、協調與合作,力爭在“鐵水聯運”機制、“鐵水聯運”信息共享共有、口岸通關模式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促進“鐵水聯運”發展。二是大力發展江海河聯運。以國家、交通運輸部和江蘇省政府出臺加快水運發展意見,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為契機,鼓勵沿海、沿江、內河港口以多種形式開展戰略合作,圍繞集裝箱、鋼材、礦石、煤炭等貨種構建海河聯動的運輸體系,促進江蘇省江海河聯運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重點要加強沿海沿江港口內河轉運設施的建設,推動沿海沿江港口將口岸功能延伸至內河港口。三是優化公路物流組織。通過加快臨港公路配送配載中心、甩掛運輸場站等建設,加強配載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港口配載能力和水平,力爭進出港口的車輛能夠實現“重去重回”,把港口打造成為貨物配送配載中心,提高港口集疏運的組織化水平。
4. 充分利用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推進港口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提高港口物流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
一是構建省級港口物流信息系統。在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規劃和技術規范下,統籌考慮全省沿海與內河、港口設施和物流發展情況,建設水運港口物流信息系統, 并逐步實現與海關、檢驗檢疫、海事、保稅區管理委員會等相關部門及道路、航空物流的系統聯網和信息共享,為管理部門、行業、企業之間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二是支持地方港口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加大對地方港口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地方各港結合業務發展需要,加快自身的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重點支持各地方港口港航EDI 系統和電子口岸系統的建設,并與省級港口物流信息平臺、區域級信息平臺實現有效對接。三是支持加快專業功能平臺建設。加大對“鐵水聯運”信息平臺、港口貨物電子交易市場等功能性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逐步拓展港口綜合物流信息平臺功能。重點加快組建“江蘇運聯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此為主體,加快建成“江蘇省省級‘鐵水聯運’信息平臺”,探索推進省級煤炭、礦石、液體化工品等網上交易平臺的建設;加大對地方鐵水聯運信息平臺、大宗貨物交易平臺等功能性平臺的支持力度。
5. 加強行業指導,積極培育港口物流市場,拓展港口物流服務功能
切實加強對港口物流發展的分類指導,積極培育壯大港口物流市場,改變港口物流企業小散弱的局面;加快臨港物流園區建設,以園區為載體拓展現代物流功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功能,推動港口物流加快發展。一是積極培育港口物流市場。積極鼓勵傳統港口企業向兩頭延伸產業鏈,實現由傳統港口經營人向現代物流服務商轉型。加強對鎮江港、惠龍港務等發展港口現代物流的典型企業進行系統梳理,總結成功經驗,并予以推廣。選取若干發展潛力大、競爭力強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逐漸使其發展成為龍頭骨干,為實施供應鏈優化創造條件。面向境外引進一批國際著名的物流企業,同參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業務發展。二是積極拓展現代物流功能。加快港口物流園區建設,以港口物流園區為載體,以鐵礦石、煤炭、液體化工品、鋼材等與全省經濟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貨種為對象,大力發展大宗物資儲運、交易貿易、保稅倉儲、配送配載等臨港增值服務功能,營造江蘇港口物流特色,引導物流要素在臨港地區集聚,將港口打造成為現代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