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5 02:30: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樹死因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優化,更是對當前教學方式的一次重大的變革。詮釋這一理念,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要以促進學生自能學習、自主發展為宗旨,變以"教師講為主"為"教師引導下自讀自悟為主",使學生不僅在課堂內學得主動,而且在離開教師,離開課堂,離開教材的基礎上也能主動探究學習。
一、突破思維定勢奠定探究性學習基礎
傳統的教學強調在即定的目標下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即使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還是被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按自己設計的教學步驟去教學。這樣一來,教師和學生的思維都停留在"學會"的基礎上,最終局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因而要真正讓學生學會,教師一定要按《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轉變觀念,重視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從讓學生"學會"轉向學生"會學",變必須的學習任務為學生內在的自覺要求。
強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中要體現四性:一是學生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主動性;二是學生有發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敢于辯論,能發現并糾正別人錯誤的獨立性;三是學生有通過讀書思考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四是學生有、從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徑的創造性。真正做到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歸納,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讓學生自己去評價。
二、鼓勵學生質疑搭建探究性學習平臺
探究性學習是從學生的問開始,是一種問題質疑的學習。探究的問題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均可,但要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的提倡和鼓勵,使學生從敢問起步逐步過度到會問、善問。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結合課文和現實生活創設一種開放性的,富有意義的,比較復雜的問題情景,在有啟發的條件下幫助學生提出問題,有了問題,特別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驅動下自主地閱讀,實現語文的再創造。
例如《西沙漁人》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西沙那一帶,只有單獨去殺過魚,才能稱得上是勇敢的人。"一個學生對這句話的疑問使教室里一片嘩然:"老師,這句話不對,鯊魚是國家的保護動物,怎能隨意捕殺呢?如果非要去捕殺才能算勇敢,這不是殘忍了嗎?"可見這個問題是帶有批判性的,而這個問題的提出,既是對課文中某些內容的否定,又是探究學習的開始。
三、創設和諧氛圍架設探究性學習橋梁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期待下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教學中,教師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以學生為主體,堅持正確的激勵、寬容、理解學生,允許學生在探索中出現問題,不求全責備,使學生感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這樣學生才敢大膽發言,才敢于自由爭辯,而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種煥發出來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發出來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
教師還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討論的時機,積極有序地組織伙伴學習,教師也要及時抓住利用有價值的信息,參與各組的交流討論,巧設懸念,精要點撥,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伙伴學習達到最佳效果。
四、構建課堂模式營造探究性學習空間
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就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間,多一些活動的余地,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喜悅。教師的角色應該從"裁決者"轉變為"促進者",老師不能也不應該代替學生的思維,把答案強加給學生,而應給他一個啟發,讓學生充分發表不同的見解。為此,我們改變了課堂教學滿堂灌,一問到底,一講到底的陳舊模式,構建了一種"質疑--討論--展示"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讀-問-思-悟-用的過程。如《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的教學,教師將學生質疑提出的問題經過篩選歸納,板出兩個主要問題:一、從哪地方看出小蝌蚪不合群?二、為什么不合群?這兩個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教師就以這兩個問題為憑借,組織、指導學生研讀課文的內容。而解決每個問題時,教師要保證個體學習的時間,以自學為主體,通過讀、圈、畫、批、注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學、自動地獲取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交流討論,然后以學路帶教路,再扣住重、難點進行適時、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細讀深究。
五、走出語文課堂拓寬探究性學習領域
課文學完后,教師應善于設置新的問題情景,讓學生突破學科的界限、教材、課堂,鼓勵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進一步查找資料,去調查、實驗、訪問、積累、寫作,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方式有以下幾種:
1、 課外閱讀
語文教學不能只圍繞語文課本轉,要適當增加容量以適應學生個性的發展。譬如學生在學習了《端午節的由來》一課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產生了興趣,他們從網上下載到許多中國傳統節日由來的文章品讀,進一步感受中國燦爛的文化。
2、課外積累
"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語言文字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積累內化,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一種主動探究意識,學一課去讀多篇,學一點去帶一個面,掌握一個詞去拓展一大串。譬如學生學習了《火燒云》中描寫顏色的ABB式詞紅彤彤,課外就積累了藍盈盈、綠油油、黃澄澄等20多個詞,這是對語文課堂學習的一種延續和發展。
3、課題研究
在《小樹死因調查報告》教學后,學生選擇了環保等方面的課題,組成課題小組,查找資料,實地調查,訪問老師,最終完成《梅江水污染調查》、《寧都縣周邊環境污染調查》等研究報告,使主動探究生活化、社會化、科學化。
4、課外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