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7 17:30: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5月25日,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得主、湖北省作協主席、作家方方在微博上稱:“我省一詩人在魯迅文學獎由省作協向中國作協參評推薦時,以全票通過。我很生氣。此人詩寫得差,推薦前就到處活動。”方方還稱,“此人現正在北京評委中四處活動。我們拭目以待?!备鶕椒浇o予的線索,不難找到這位被指摘的當事人。隨后方方也存采訪中確認,她所指的正是柳忠秧。
時值魯迅文學獎入圍名單產生階段,總參評作品超過1360部,而第六屆魯迅文學獎還未評審,所引起的喧囂,以及這熱鬧喧囂背后所意味著的利益、糾紛、體制內外之爭等等,都與近些年事關魯迅文學獎產生的齟齬幾乎如出一轍――這已經不再是個嚴格的文學獎評選,而是眾人面對一塊肥膩膩的紅燒肉般的利益,所產生的切割、分配、獎賞等發散性的行為,包括圍觀者在內,他們大多數已經不再是基于文學作品的好壞來進行端詳和品評,而是對于事件的荒唐性和歷史的一次重演所發出的嘖嘖稱奇聲。
8月中旬,“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周嘯天不但贏得了文壇老前輩王蒙的熱烈夸獎,也一舉拿下本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項。這種荒誕本身并非惡劣,甚至還是一種更有效地反映時代荒誕的最好注腳。以至于我們可以用肉眼就能洞察到一種荒誕誕生時,事關它的種種爭議常常也是荒誕的必要條件。方方的質疑,以及本屆魯迅文學獎的報告文學獎評選中,阿來的《瞻對》因零票落選,阿來發表3000多字長文質問評審,均可以將之看成荒誕的正宗衍生物一種。
同為8月,與老舍文學獎頒獎典禮同時爆發出來的新聞是,這項剛剛誕生十五年的獎項險些被取消,原因是財政撥款因為技術環節出錯了。據獲獎人稱,預計會在年底拿到獎金。也不知道此時此刻獲得本屆老舍文學獎的作家們是否已經拿到了獎金。
在荒唐評獎初衷下,所有的質疑和爭議幾乎都是源于某種不信任。包括剛剛公布的路遙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以及設立這個獎項之初就遭到的質疑和反對,都是相關人對評選資格、評選體系、評選專業審美等等的全方位不信任。
我們官方的文學獎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在腹背受敵的狀況下茍延殘喘。一方面它變成一個既得利益者的“分配方案”,變成了一種體制內的獎賞或恩賜;另一方面,傳統功成名就的作家成為大小文學獎的寵兒,他們一再獲獎,甚至重復獲獎,這難道是作為早已成名的經典作家的他們真有一種比較之后的好,且還是不可取代的那種好嗎?
包括很多重要的民間文學獎也存在這樣的缺陷,不管當初多么標榜獨立和絕對文學價值的文學獎,當它一旦形成勢力、要在此基礎上擴張自己的影響力時,就難免會變成對經典、功成名就、名聲趨之若鶩。難道一個為作品頒獎的文學獎不是應該獎給真正的當期最出色的那些作品嗎?而我們目所能及的文學獎,大多放棄了自身審美上的取舍,而是將一個個獎項紛紛頒給了本年度名聲最大、身價最高的作家新作。這就是荒誕本身,想擴大影響力拿到更高級的贊助,那么你就要有名聲更大的人物來參與,而那些真正符合文學審美的作品則成為了一種恩賜和附加品。
文學獎亂象也許可以恰當說明我們的文學創作局面,包括魯迅文學獎詩歌獎早就成了一項集中獎給文學期刊主編和官員的獎項了,在五屆評選中,作協主席、將軍、主編、文聯主席幾乎囊括了全部名額,也只有第四屆的于堅等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實力派詩人。為什么要獎給這些具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呢,一方面他們的身份跟自己的文學成就有點關系,另一方面這些身份也是他們的一種資源,資源置換、資源再利用、資源互相借貸以達到各自資產的整體提高,等等,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邏輯。所以,魯迅文學獎評委自己的獲獎、茅盾文學獎變成“主席獎”都已經不再是稀奇的新聞,而是在逐漸變成一種文學規則中的常態化。
存巨大的體制內紅利不合理占有和分配的大環境下,“黑箱操作”“人情獎”“跑獎”等關鍵詞是不會平白無故消失的。所謂凈化,只能一種自我消解.而非霧霾事態在真正意義上的被清理干凈。
在文學獎的“陰影”之下,2014年的文學事件的確顯得黯淡無光。在這層暗啞的景觀中,還有一種死亡值得我們關注。青年文學翻譯家孫仲旭8月因為抑郁癥自殺,他身后的那些翻譯作品可以當成一種文學審美來選擇和閱讀,不單單是塞林格、喬治?奧威爾、奈保爾、理查德?耶茨這些名字是某種品質的保證,他們筆下的小人物困境中頑強掙扎的情景,也存在某種一致性。作為孫仲旭離世后出版的兩本翻譯作品《飛到表演者》和《危險的大笑》,應該成為我們的年度讀物之一。除了這里面有點紀念的意義外,它們還是兩本有趣,甚至可以用高級閱讀感受來形容的書。
作為一名詩人,在當代是很難進入公共視野的。甚至,如今即便對于一個詩人的死,也不再能激起民眾的關注興趣,一個詩人走進深山以身殉詩、殉信仰的事件,遠不如王菲謝霆鋒的世紀復合來得更有吸引力,也不及車延高那些荒唐而又妖魔的詩歌作品更令人玩味。不是我們作為時代中人太輕佻勢利,而是在如此人人要成功、都要心靈雞湯撫慰的時代關口,還有什么吟誦一首詩的必要呢?所以,當詩人烏青再次以聲勢浩大的氣勢被關注的時候,哪怕這關注一定夾雜著諷刺、貶義和誤解,那也是一項逆襲性的事件。
今年11月,繼兩年前“烏青詩歌”成為大眾話題后,又因烏青在大理擺攤和淘寶上賣詩,而成為輿論關注的事件?!盀跚囿w詩歌”成為一個關鍵詞存存于這個鄙俗的時代中,這本身有值得推敲商榷的東西,但總體上這種所謂走紅是建立在誤解和獵奇的基礎之上的。但作為詩人烏青,卻可以輕松擺脫這種世俗層面上的襲擊和干擾,他的態度和言行正像一位高深莫測的歸隱大師股讓人不可思議。而烏青的詩歌也在成為模仿和戲謔的靶子,眾人狂歡般地惡搞或者質疑,不但無的放矢日還被烏青的這種創作理念和態度漸漸消解干凈。
天水,羲皇故里,秦之故地。所謂的秦,就在這里,這里才是真正的秦。后來的陜西稱秦,那是后事了。天水,峰青水旺,氣候濕潤,土地肥沃,地勢開闊,乃秦人為西周牧馬之地。大秦帝國的根就在這里。這是天水的驕傲,可惜一直掩藏在荒草野地里,為外人所不知。甘肅省博物館祝中熹先生《早期秦史》,即為這方面的杰作,可惜也不為外人所知。倒是那些妄人信口雌黃的小說卻馳騁文壇,顧盼自雄。
王建興作為天水市清水縣中層領導,熱愛本土文化,尤其對秦文化甚為鐘愛,多年搜集資料,詳加考證,撰寫了煌煌三十多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秦亭馬鳴》。秦亭,即清水縣的一個鎮子,當年秦人先祖非子牧馬有功封邑于“秦亭”。這部長篇小說,從秦的先祖嬴蜚蠊、嬴惡來父子寫起,一直到大秦帝國滅亡,時間跨度長達八百多年,內容博雜,人物眾多,比較生動地再現了秦人不斷流離和艱難創業的過程。
朋友送來小說,正是蘭州盛夏時節,天大熱,坐家里讀書,每天都汗濕羅衫,如在蒸籠。但一時找不出理由推脫,遂閑覽之,竟然讀下去了。作者的文字不錯,具有一定的功力,簡潔,有力。小說結構亦較合理,滲透在在字里行間的故土情懷,清晰可見。
而作者著力打造的秦非子,是秦史上一個關鍵人物。是他,徹底改變了秦人的政治地位,使秦獲得了獨立發展的機會。這位天才的養馬師,其實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建興君用詩意的語言,突顯出秦非子不同于眾的個性特征。
小說里的幾處場面描寫,頗驚心動魄,令讀者如臨其境,表現了作者一定的想象力,還有文字的掌控能力。比如,紂王力戰群雄、嬴惡來單騎救主、嬴姓族民大遷徙,都較好地表現了嬴人流徙之苦與戰爭之殘酷,讓人過目難忘。
我們知道,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必須善于處理實與虛的關系,在真實的歷史敘事中,要有作家的虛構和過人的識見。而這些必須通過人物的成功塑造來呈現,《三國演義》的偉大,就在于塑造了一批英雄豪杰、文臣謀士。我們似乎穿過了歷史的煙云,看見了真實的歷史,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與他們一起驚嘆,一起哭泣,一起歡笑。在關羽的走麥城里,我們看到了英雄的屈辱;在周瑜的風流里,我們看到了灰飛煙滅;在曹操的奸詐里,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殘酷;在諸葛亮的計謀里,我們驚奇于人的智慧可以到達這樣的高度。
這就需要作家具備超人的穿透力。寫作就是一種飛翔,我們不需要爬在地上的現實主義,我們需要的是富有想象力的,可以飛翔的現實主義。這種穿透力不是以哲學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必須依靠大量的細節,真實而生動的細節。
納博科夫說,觸摸那神圣的細節吧。
我曾說過,文學應該像一棵樹,是能生長的,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它必須具備生命的質感,和那種觸摸過去時的震顫感。
北方工業大學擁有實力雄厚的師資力量,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院校。簽約后,雙方的教育合作全面展開,雙方將按照“國有聯辦、協議管理、自主辦學”的管理模式,共同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今后,學校將借助北方工業大學的優勢資源,依托北方工業大學的先進文化,積極開拓教育思路,沿著“卓越教育”理念,完善學生發展的教育體系,為辦成具有卓越發展力的優質品牌學校而不斷努力。
依托高校文化,整合卓越品牌
學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學校全體成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激勵機制,是學校發展的強大內驅力。學校文化建設有助于形成有特色的現代學校文化,是推進教育創新的靈魂。北方工業大學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辦學”的辦學宗旨,堅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形成了尊重差異、重視實踐、分類成才的育人特色。
學校確立了“卓越教育”的辦學理念,以及“培育人格獨立、生命力豐盈的人”的育人目標。合作辦學后,學校的首要工作是整合北方工大、北方工大附中、北方工大附小文化建設頂層設計,讓學校文化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卓越教育”將依托高校文化資源,再次梳理提升文化品牌,提高辦學視野,逐漸形成豐富而和諧的“卓越教育”生態,滋養“卓越教育”,積淀卓越發展力。
依托高校資源,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載體,完善課程體系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學校以“綠色教育”理念為引領,尊重生命、尊重規律、尊重差異,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立德樹人,落實課程整體育人的基本理念,以實體空間課程和虛擬數字空間課程構建學校義務教育雙空間多元發展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課程的核心作用。為了更好落實課改理念,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學校依據本校具體情況和學生學情,創設了傳統文化課程、網絡特色課程、綜合實踐課程、體育特色課程、社區活動課程等。豐富的課程滿足了學生的成長需要和個性需求,為學校課程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北方工業大學合作辦學以來,學校在原有課程設置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探索。
1.完善人文課程
傳統文化課程是學校特色課程之一。在“多元發展”的課程理念引導下,學校開辦“名人講堂”,邀請著名傳統文化藝術家走進校園,為學生講述人生故事、展示傳統文化藝術,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感受到了多彩的人生;聘請傳統文化藝術家開設抖空竹、打花棍、踢毽子、泥塑、剪紙、圍棋等10多項傳統文化藝術課程,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讓學生體驗傳統技藝、發展自我優勢,激發學生的卓越潛能。在傳統文化課程的基礎上,學校成功舉辦了“校園傳統文化嘉年華”大型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綜合的展示平臺,為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打開了一個窗口,彰顯了學校的“卓越教育”理念。合作辦學后,學校組織開展“感受文化品位高校一日游”活動,帶領學生前往北方工業大學校園,讓學生感受高等學府的文化氛圍,體驗大學校園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參觀學生特色活動、閱覽室和專業教室等;與北工大學生黨支部建立“攜手共進1+1聯合體”;借助北方工業大學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譚旭東教授的資源優勢,完善學校閱讀課程的設置,促進閱讀課程的實施。
2.完善創新實踐課程
根據北京市教委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學校積極探索、開發創新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合作辦學以來,學校設計“走進北方工大重點實驗室”課程,使學生在高校專家的引領下,學習設計科學實驗方案,驗證實驗方案,不斷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生活中的智能控制技術”課程,利用北方工大道路智能控制技術,指導學生開發設計生活中的智能控制技術。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3.設計虛擬課程
在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學校建構了以實體空間課程和虛擬空間課程為主的“雙空間”課程體系。實體空間課程是傳統意義上的課程,包括德育核心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實踐綜合課程、拓展延伸課程。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教育也開始了一場基于信息技術的變革。學校基于十二年網絡特色課程的研究和實施,構建了虛擬空間課程,將整個學校的課程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合作辦學后,學校將依托北方工業大學的理工科優勢資源,探索開發包括數字化個性學習課程、虛擬財經課程、STEM課程在內的多種虛擬課程,培育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讓學生適應未來信息化的社會生活。
依托高校專家,助力師資培養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原動力,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關乎教育教學的質量。一直以來,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培養、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合作辦學后,學校依托北方工業大學的專家團隊助力師資培養,做了以下工作。
1.構建更加科學系統的教師文化
學校著力構建“做更好的自己”的教師文化,搭建多種平臺,最大限度地給予教師實現人生目標和自我價值的機會,促進教師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引領教師踐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卓越理念。學校開發了數據增值系統,實施以教師為主體的“自我增值”評價。自我增值就是和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就是自我增值。合作辦學后,學校將在原有的數據增值系統的基礎上,與北方工業大學深度合作開發“學校大規模流數據分析系統”,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做更好的自己”的教師文化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2.豐富“卓越講壇”
在“卓越文化”理念的引領下,學校開設教師“卓越講壇”,或是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或是匯報課題研究的成果,亦或是聚焦課堂中的微變革等,教師們都能從不同的視角旁征博引,激發思維的精彩碰撞。合作辦學后,學校邀請北方工業大學的學者、教授為教師進行人文和科技等方面的專題講座,豐富“卓越講壇”的內容,激發教師的生活和工作熱情?!白吭街v壇”提高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教師的智慧得到傳播交流,也使教師的職業價值感進一步增強。
3.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陳平原先生認為,“‘文學史’在本世紀中國學界的風行,主要得益于‘科學’精神、‘進化’觀念以及‘系統’方法的引進。”②自近代社會以來,大學教學體制為修文學史提供了機緣和動力,大學教授常以寫一部文學史作為終身的最高學術追求。中國現當代文學處在一個歷史的發展之輪上,不斷推進的歷史化進程,不斷增容的研究領域,不斷更新豐富的學科體系,不管是從教學還是從科研出發,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修史是一個不斷“重寫”的過程。寫作中國現代文學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對文學史寫作的理論問題展開研究,解決文學史觀的問題。
文學史觀決定文學史如何敘述,文學史的總體框架,歷史線索,內在邏輯,重要作家、作品的選擇等等重要問題。黃修己的《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談到,從文學史觀來說,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編纂經歷了這樣三種主要的模式:進化論的文學史觀,階級論的文學史觀,啟蒙論的文學史觀。這三種文學史觀已成歷史,對于日漸多元的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現狀顯然是不適應的。80年代中期以來學界廣泛討論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是以啟蒙論為中心的文學史觀,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打破了當時文學史寫作的政治板結化的狀態,但這種文學史觀是建立在已有的文學發展史實的基礎上,沒有考慮90年代以后文學的可能發展。在外延上,“20世紀中國文學”雖統一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但在時間軸上無法涵蓋最新的,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發展。發先生提出“現代中國”這一概念,以現代性為核心理念,指出晚清以來的中國一直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之中,以“現代中國”統領自19世紀末至今的百余年的中國歷史,以“現代中國文學”一統現當代文文學學科,并以其開放性指向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進程。在具體的文學史理念上,現代中國文學以其多元的觀念,兼收并蓄,使現代中國文學史體系既是一個有整體性的,又有其有機結構的文學史建構。在這樣的文學史框架中,文學史的內容是不斷擴張的,臺港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古典詩詞、通俗文學進入文學史的視野,打破了那種精英化的純文學史框架。正是在這樣的框架中,網絡文學被寫進了文學史。
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是歷史的必然發展。2009年,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與多家媒體共同完成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表明,在短短十年中,網絡文學作品數量遠遠超越當代文學紙質作品六十年的數量。互聯網上擁有中文文學網站數千家,每年誕生20萬余部小說,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發展。“網絡制造”的類型化小說占據了文學圖書總量的近一半,占據暢銷書榜的半數以上。據統計,中國已擁有5億網民,其中有2億多網民經常性瀏覽文學網站,各種文體的網絡業余作者超過一千萬,全國文學網站簽約作者超過一百萬,網絡媒介在中國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新型文學載體。網絡文學創作者與已有文學體制之間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斷增強,安妮寶貝、蔡駿、當年明月、千里煙等作者先后加入中國作協,各地作家協會向“網絡”敞開了大門,廣東、陜西、浙江等地作協成立網絡文學委員會,中國作協參與主辦蔡駿、血紅、跳舞、我吃西紅柿、唐家三少等網絡小說作者的作品研討會,開辦多期“網絡作家培訓班”,開展傳統作家和網絡作家結對子活動,將網絡文學創作選題列入扶持范圍,給予經費上的支持。2010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準入網絡小說參賽,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修改了評獎條例,將網絡小說納入評獎范圍。網絡文學在中國的特殊性在于,中國當代文壇長期是主流、精英文學的文壇,幾乎沒有產生有廣泛影響的通俗小說作家。十多年來網絡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俠、懸疑推理、軍事歷史、校園、盜墓、穿越等通俗題材作品的一波波熱潮。這是在網絡媒體出現后,通俗文學在中國的膨脹式發展。通俗類型小說在網絡上繁榮繼而對圖書及影視市場的占領改寫的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版圖。
網絡文學匯集了豐富的底層生活體驗和民間智慧,開拓了當代文學的表現空間。如同現代文學報刊的出現催生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和發展,作為一種傳播媒介,網絡沖擊了目前已有的由作協、文聯及其所主辦的純文學期刊等組成的文學體制。網絡讓文學的寫作真正的多元化,網絡文學面向的大眾面與純文學期刊所面向的小眾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網絡文學的價值在于它的生長根植于自由的網絡精神。1996年約翰•P•巴洛在《賽博空間獨立宣言》中宣稱:“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新世界,人人、處處可以表達他或她的信仰,無論這種信仰是多么古怪,而不再害怕被強制沉默或強制一律?!本W絡文學自由書寫、自由創造、自由想象、自由發表,是新媒體對虛構藝術創造力的解放和激活。其寫作注重作品的娛樂功能,不同于構建“民族國家共同體”的現代啟蒙文學,它在宏觀上與時代的主導觀念并非相悖,抵抗卻在日常生活的微觀層面展開。“信息超級高速公路和虛擬現實的技術特性已經夠清楚的了,足以引起人們注意到它們促成新的文化形成的潛能。實的質疑和反抗,其中有一種渴望沖出現存體制結構的沖動?!雹劬W絡文化是一種青年文化,一種探索的文化,一種自娛自由的文化,“一種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文化,具有世界性、開放性、平等性、實時交互性等獨特的性質”④,這是現代民主、自由文化的新的生長,它不是來自知識界的啟蒙,而是來自民間的自覺和反抗,這是網絡文學有無限生機的內在保證。英國學者約翰•費斯克認為,民眾并不是被動無助、無分辨能力,因而靠工業巨子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恩賜過活的一群。網絡文學的娛樂化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一種現實的逃避,也包含對于新的文化和文學形式的創造。
網絡媒介發展了小說的形式,如網絡小說結構的變化,篇幅的拉長和內容的混雜,語言的借用與創新,對細節的不厭其煩等?;有≌f、多媒體小說、游戲小說、手機小說、超文本小說等小說新形式蘊含著小說藝術發展的新的可能。優秀的網絡文學推動了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的發展,網絡小說是文化產業的重要題材庫。網絡小說已成為文化產業鏈條上的重要環節。據統計,一部優秀的網絡小說在改編成影視劇、網絡游戲、衍生文化產品方面涉及的資金流可達數十億元。網絡成為未來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媒介,進而與民族國家的基本戰略目標聯系起來。網絡小說在產業化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經驗需要總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發展部署也必將推動網絡小說的發展?;ヂ摼W上的網絡寫作多是業余的,在網絡上的寫作者也將隨著年齡而成長,他們的生活也將因為寫作而豐富,寫作不能延長他們的生命長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因為網絡寫作的業余性,在藝術上也因其不成熟,網絡小說作者更多的是靠生活底子和激情來寫作,作品中有豐盈的生活世界和來自個性的精神力量,在文學來源于生活,文學為心靈寫作的意義上,網絡文學是真正的“生命寫作”。
傳統文學是網絡文學的母體,網絡文學是對傳統小說的繼承和發揚,通俗文學的手法、純文學的趣味、主流文學的立場、先鋒文學的實驗意識在不同的網絡小說中閃耀著靈光,網絡文學并沒有脫離傳統小說,而是傳統文學在新的空間中的生長。對于廣大網絡文學寫作者來說,其寫作的創造力如同英國學者米歇爾•德賽都所描述的,他們會用“偷獵”、“盜用”、“偷襲”、“為我所用”等方式創造性地改造已有的文學傳統。網絡文學的發表是面向世界的,它要求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之間應相互尊重、理解和寬容。網絡文學作者群體是全民性的,它書寫的是更廣大寫作者的精神體驗和藝術想象。網絡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是一種帶有生氣勃勃的時代氣息的關聯,詭異的想象,戲謔的方式,個體化的時代精神體驗在網絡文學中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媒體的發展歷史表明,長篇小說只能出現在現代印刷技術和報刊成熟的時代,印刷體制時代產生了狄更斯、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普魯斯特、喬伊斯等偉大的小說家,與此相應,在新的寫作機制和文化空間中,網絡小說經典作家、作品將應運而生。網絡文學的發展歷史和趨勢表明,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領域,也是一個必然要進入文學史研究的領域。
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
網絡文學必然進入文學史,并不意味著自動解決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網絡文學入史需要面對的問題需要充分的認識和討論。
文學史寫作的基礎是要有重要的作家、作品?!拔膶W理論不包括文學批評或文學史,文學批評中沒有文學理論和文學史,或者文學史里欠缺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這些都是難以想象的?!雹菸膶W史是對一個時段文學創作的提升和總結,并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進入文學史,進入文學史的作家都是經過文學批評篩選的作家,只有那些創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作家才能得到批評家的關注,才能進入文學史。網絡文學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網絡作家與傳統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大多是非職業化的寫作,其寫作的起點低,寫作的作品通過網絡媒介的放大,在讀者群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他們的作品可供文學分析的“藝術含量”并不高,很多作者是“玩票”寫作,有些作者是曇花一現的寫作,有些作者寫了很多作品,但并沒有多少文學成就可言,如《第一次親密的接觸》作者痞子蔡的寫作就是如此。還有些作者是由一部文學作品成名,其后續創作尚未可測,如創作《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寫《藏地密碼》的何馬,都是如此。還有些作者是在網絡上成名,但其后期的寫作力圖擺脫網絡的影響,寫作的作品也不再在網絡上首發,其寫作的網絡特色已經淡化了。如安妮寶貝和寧肯,前者是早期中國網絡文學創作的代表性作家,曾與李尋歡、寧財神被稱作是網絡文學的“三駕馬車”,安妮寶貝的作品主要發表的途徑是實體書的出版,主要走市場銷售路線,但其創作的純文學色彩越來越濃,其文字的思維力度和憂郁色彩愈益濃烈,也贏得了更多的讀者,有研究者撰文的題目為《安妮寶貝:路為什么越走越寬?》⑥,批評家郜元寶評論安妮寶貝的文章題目為《向堅持“嚴肅文學”的朋友介紹安妮寶貝———由〈蓮花〉說開去》。⑦寧肯的《蒙面之城》曾自由投稿到幾家大型的文學刊物,被拒絕,后來在新浪網上連載,好評如潮?!懂敶肺膶W雜志找到寧肯,以頭條刊發,并加“編者按”,認為這部作品的出現標志著網絡文學的創作水平已達到了與純文學比肩的地步。但寧肯后來的創作并沒有走網絡路線,而是承續80年代先鋒小說的路向,追求思想和藝術形式上的先鋒探索性,其寫作有意識地面向小眾讀者,其作品《天•藏》入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前20強。早期通過網絡成名的作家慕容雪村后來的創作的作品網絡文學的特色也漸漸地淡化。2003年,起點中文網的vip收費成功,網絡寫作者在網上發表作品就可以獲得收入,在網站推舉、宣傳、排行等機制的刺激下,網絡們日更新數千字甚或上萬字都是家常便飯,這樣高密度的寫作,讓寫作成為一種“碼字”生活,寫作者不能及時充電,不能有更多地思考期和猶豫期,沒有藝術的沉淀期。在學術界,網絡作家常被稱為是“網絡”,唐家三少、跳舞、血紅、我吃西紅柿、南派三叔、滄月、天下霸唱等人的作品市場效應很好,但幾乎沒有批評家評論他們的作品。
“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開創了“為人生”的“啟蒙”文學的新傳統,而最有網絡文學特色的是玄幻、盜墓、YY、穿越、修真等題材的娛樂化小說,這些小說中思想的含量和藝術的含量似乎都很稀薄,禁不起讀者的反復閱讀,特別是經過一個世紀多世紀的文學史教學傳統影響的評論家和研究者,很少會有人把網絡類型化小說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認為這樣會是誤入歧途。一位批評家在評價玄幻小說的時候認為,“中國文學已經進入裝神弄鬼時代”⑧,這樣的評價很明顯是帶有明顯的純文學趣味的。筆者曾于2009年1月16日00∶00點用google搜索引擎對主要的現代知名作家和網絡作家的名字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從所搜到的網頁數量看,天下霸唱高于張愛玲,六六、安妮寶貝、當年明月高于王蒙、賈平凹、莫言等文壇名家,但相應的在中國知網中所搜到的學術期刊論文,天下霸唱、六六、樹下野狐、玄雨、明曉溪、流瀲紫為0,當年明月為2,安妮寶貝為55,而王蒙、賈平凹、莫言等作家的研究文獻數都在數百篇,張愛玲有2168篇,魯迅有15854篇。我于2006年開始致力于網絡文學研究,所寫的作家、作品專論式的文章,被很多的學術刊物拒絕。當代批評家也很少有人去用心像研讀一個傳統作家那樣去研讀一個網絡作家的作品。這里有文學趣味的變化,有研究體系的轉變等諸多問題。只有經過了文學批評家所評價過的作家作品,才有可能進入文學史,其文學的價值也只有在眾多的批評家的關注下才能逐步得到發掘。因為沒有作家論、作品論的支撐,對建構當代的網絡文學史成了一個學術難題。它使得當下的文學史教材中,多將網絡文學作為一個拼貼的板塊而存在,其進入文學史的也只能是宏觀的總體概覽性的章節,對作家作品的介紹也只能是相對粗略的簡單介紹,不可能給網絡作家開設專門的章節。
網絡文學的評論主要是由千萬的網友讀者完成的,在網絡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網絡文學評論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而網絡文學的讀者跟帖評論大多是一種印象式的,帶有個人特點的,“往往有很真切的個人性情和才情,屬于一種感悟性的人生閱讀評論”⑨,評論者的文學素養也不是很高,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的高論,從“讀者反映論”的角度看,是文學研究可供借鑒的資料。如何利用這些文學資源,有個需要除渣去蔽的過程。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的難度還在于,為網絡文學寫史的作者,在面對網絡文學作品時,需要付諸巨大的精力,要保持高昂飽滿的熱情去從事這項工作是很不容易的。網絡小說動輒數百萬字,閱讀量是很大的。而閱讀只是寫作的第一步,因其作品藝術含量的稀薄,注定了網絡文學研究是一項廣種薄收的工作。
文學史寫作是文學作品不斷經典化的過程,寫作文學史是建構文學經典作品運動軌跡的過程。而網絡文學的寫作是向下的,不是朝著經典化的方向走,而是沿著大眾接受的路向上走。在國外,《飄》這樣的通俗文學作品也是被嚴肅作家所瞧不起的,不能進入美國文學史的。這意味著,要勾勒網絡文學的發展全貌,要對其發展的藝術線索進行描述,是很難的。網絡寫作與市場、讀者的聯系,與通俗文學的聯系,比與藝術發展的演進層面的聯系更鮮明、更有代表性。對網絡文學作品的評價會成為一個問題存在,意味著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才能很好地評價網絡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八^有個性的文學史,說到底是有獨特文學史理論建樹的文學史?!薄坝靡环N拼接的形式將其容納進文學史框架,則不注意整個文學史的思路與框架充滿了矛盾與不和諧。我們沒有給通俗文學、淪陷區文學(包括日治下的臺灣文學)和舊體文學等現象充分的文學史定位和理論探討,就將其朝原有框架的文學史里塞進去,結果必然造成文學史的邏輯混亂和大雜燴的內涵?!雹膺@意味著網絡文學入史是全新的探索,而不僅僅是文學史板塊的一個補充延伸。如《現代中國文學通鑒》已有較好的實踐嘗試,它通過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將現代中國文學分成“政治文化”、“新潮文化”、“傳統文化”和“消費文化”四大板塊,將網絡文學看作是“新潮文化”和“消費文化”滲染的文學形態,使“網絡文學”與電影、電視劇、古典詩詞等一同融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有機整體之中。
網絡文學入史的難度和尷尬還在于網絡文學自身的合法性問題。網絡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來自多方的質疑?網絡只是一種傳播媒介,網絡上寫作與紙上的寫作并無二樣,如果“網絡文學”是一個偽概念,網絡文學研究也沒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網絡文學”是個實際存在的概念,如何區分網絡文學與非網絡文學?除了首發的媒介不一樣,代表網絡文學的是以懸疑、盜墓、玄幻、穿越、修真為題材的幻想式作品嗎?如果是,那么這些作品在藝術上對傳統小說的發展在哪里?網絡小說對中國當代文學貢獻了哪些藝術上的東西,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的難度還在于網絡作家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早期成名的第一代網絡作家,現在也不過近不惑之年。這些寫作者成熟的作品還沒有出現,但他們的創作成名作往往就是其代表作,他們所走過的創作道路和傳統的作家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和影視、圖書市場之間、作協體制之間也比傳統作家復雜得多。這些問題常常遮蔽在媒體批評的“唱盛”或“唱衰”簡單的對立評價之中,網絡文學入史,既期待著更多成熟的網絡文學作品出現的歷史時機,也需要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網絡文學入史的意義
網絡文學入史是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必然任務,對當代文學研究者來說,及時地對新出現的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對有價值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跟蹤、評論,使之經典化,探討其文學史地位,有其重要的意義。韋勒克的《文學理論》中曾探討研究現存作家的問題與意義,對于研究網絡文學頗有啟發意義?!胺磳ρ芯楷F存作家的人只有一個理由,即研究者無法預示現存作家畢生的著作,因為他的創作生涯尚未結束,而且他以后的著作可能為他早期的著作提出解釋??墒牵@一不利的因素,只限于尚在發展前進的現存作家;但是我們能夠認識現存作家的環境、時代,有機會與他們結識并討論,或者至少可以與他們通訊,這些優越性大大壓倒那一點不利的因素?!雹灳W絡作家多是70后、80后、90后作家,他們的創作正處于成長之中,非常期待有批評家對他們的創作展開評論和交流。作為感同深受的當代研究者,和網絡寫作者一樣,享用著網絡文明的成果,網絡寫作者的文化創作背景、文化資源吸收,所面對的文化難題,與批評者之間的溝通并無障礙,而這種交流,也是有利于網絡文學的繁榮和進步的。研究網絡文學,對于大多數從純文學領域轉換到網絡文學研究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其實是一件有挑戰性的事情,其知識的轉換,對通俗文學作品的閱讀,網絡上閱讀習慣的改變,參與網絡寫作的實踐活動,都意味著研究方式的改變。在評價的知識、價值體系上要更新,對作品要有新的洞察力,要有能力和網絡作家展開深入的對話,而不是簡單地以純文學的標準去貶低網絡文學。
柯林伍德在《歷史的觀念》中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的,但歷史寫作是思想的產物,不同的思想體系造就不同的歷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因此歷史研究的對象是思想,“史學的任務在于表明事情何以發生,在于表明一件事情怎樣導致另一件事情?!本W絡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版圖,影響了文學的發展走向,豐富、擴大了文學的表現力。對這樣的歷史進程,當代文學史必然是要記錄和書寫的。這也是當代文學研究必然要面對的任務。而對于網絡文學來說,網絡資料保存的不穩定性、可刪除性,也加大了這項工作的意義重要性?!叭瞬粌H生活在一個各種‘事實’的世界里,同時也生活在一個各種‘思想’的世界里;因此,如果為一個社會所接受的各種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等等理論改變了,那么人們所生活于其中的那個世界的性質也就隨之而改變。同樣,一個人的思想理論改變了,他和世界的關系也就改變了?!雹灳W絡文學改變的是文學的發表機制。改變了文學的生態環境,也必將改變文學的觀念,在這個意義上,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將面臨的不只是簡單的文學史領域的擴大化的問題,而是對文學觀念的根本性調整,文學作品的評價體系也將因此而改變。也許,網絡文學和純文學之間的分級化態勢將更加明朗,其相互融合的程度也將大大提高。
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其意義大于少數民族文學、臺港文學、古典詩詞入史的意義,其意義不僅僅是文學史領域不斷增容的問題,而是關系整個當代文學體系變化的大事。“什么是文學史家的史識?我的理解中,就是文學史家有能力解讀史料文本,有能力創造出新的理論假設來解釋文學現象,推動文學史研究的深入和原有文學史理論的提高。”在文學研究領域,古典文學積淀甚于現代文學,現代文學又甚于當代文學,當代文學的活力正在于其當代性,即其開放的視野。這種不斷延展的當代性,使當代文學史的寫作總是比別的學科震蕩更大,新的學術體系建構更具有多種可能性。網絡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寫作的發表機制,擴展了文學的表現領域,擴大了寫作的群體陣容。文學的大眾化問題因為新媒介的出現而出現新的局面,通俗的、幻想的文學大放異彩。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市場機制與文學之間的火熱關系在網絡媒介的推動下風生水起,感性解放的身體寫作,顛覆崇高的“低化”寫作,傳統通俗小說敘事的波瀾曲折,底層生活的生動體驗,機制的制造,它意味著“A•馬爾羅想象中的博物館”式的文學史的產生,意味著文學多元化的歷史運動將以具體的形態建構起新的理論構架。
在談到五四白話文學的時候,認為中國文學有“死”的文學和“活”的文學的區別。韓愈、柳宗元、許衡、姚燧、虞集、歐陽玄、李夢陽、何景明、王世貞、方苞、姚鼐、惲敬、張惠言、、吳汝綸等人的文學是“死的文學”,而用白話寫作的《水滸傳》、《金瓶梅》、《西游記》、《醒世姻緣》、《儒林外史》、《紅樓夢》、《鏡花緣》、《海上花列傳》,“三言”“二拍”的短篇小說,以及《擘破玉》、《打棗竿》、《掛枝兒》等小曲子是“活”的文學。的觀點有些絕對,但對于我們認識網絡文學不無啟發。網絡文學的生氣來自對多元文學敘事的寬容,一種粗糙的但有生活力度的寫照,一種小說閱讀機制的重新獲得。小說對生活的模仿,既是歷史現實的,也是想象的,還是夸張的。網絡歷史小說不做嚴格的歷史考證,按照內心的期待去想象。對比那些“僵尸般”的“精英”小說,網絡小說無疑是“活的文學”。網絡文學充滿了對傳統文學體系的解構和顛覆。德里達認為文學是一種無所不寫的建制,解構來自文學內部,不是外部的,是對主流中心規范的必然反抗。這種寫作的夢想,在中國網絡時代開始慢慢變成現實。自己解構自己是文學發展自身的特性,使文學得以豐富性的發展,網絡為文學的這種內在的發展機制提供了可能。
網絡文學評獎中,有很多的中國當代批評家的身影,他們參與作品的審讀、評價,給作品寫評語,為寫作者頒獎,促進了網絡文學的藝術發展。隨著網絡寫作者的日漸成熟,為網絡文學作者寫評論的作家、作品越來越多,這將為網絡文學入史提供更好的基礎。
作為成長的網絡作家,在獲得了很好的讀者市場效應的時候,他們的創作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市場機制的推動,個人人生閱歷的提升,個人藝術修養的沉淀,都將讓他們的寫作獲得更廣闊的精神天地。網絡文學經歷了一個歷史的草創期,其寫作的門檻也將為前期的寫作者所墊高,那些沒有寫作根基的網絡大神必然隨著歷史的推移而隕落,只有那些不斷堅持寫作,勇于挑戰自我,有更好的寫作天賦寫作者才能建構起豐富的網絡文學世界。隨著歷史進程的推移,網絡文學必將產生更多的優秀作家,更多的優秀網絡文學作品,這將為網絡文學入史提供了直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