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本科音樂論文

本科音樂論文

時間:2022-08-12 18:29: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本科音樂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科音樂論文

第1篇

關鍵詞: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 開題報告 填寫

對于畢業論文撰寫者來說,填寫開題報告是撰寫畢業論文的第一步,它是審核論文撰寫者研究水平、選題價值、完成預期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據,開題答辯能否順利通過主要看開題報告填寫質量的高低?,F以紅河學院音樂學院的開題報告為例來闡述如何正確把握開題報告的填寫。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題目來源

題目的來源主要是指題目從何得來,紅河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給出四個題目來源,分別是教師科研、社會實踐、實驗教學、教育教學。現在的大學教師做科研的很多,很多學生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當中,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一些問題,同時對一些問題產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點,而又特別感興趣,那么學生可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論文,這就是從教師科研中產生的論文題目。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從事的社會活動,如采風、演出、排練、比賽、下鄉、社會調查等,在這些活動中會產生一些靈感、經驗、看法、感受。產生的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整理形成論文,所以論文題目也可以從這些社會活動中產生。

實驗教學對于音樂專業學生參與的機會比較少,我們參與比較多的是教育教學,如平時的專業技能小課、專業理論課、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等。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教育教學是我們撰寫畢業論文的理論基礎,是論文內容的主要來源,因為我們平時的學習實踐都與教育教學息息相關。

二、題目類別

紅河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給出四個題目類別,分別是應用研究、理論研究、藝術設計、程序軟件開發。不同學科反映不同的客觀規律和知識體系,音樂論文作為表達音樂學科研究成果的文體,可以分為音樂學理論研究和音樂表演研究兩大類,應用研究和音樂表演研究比較接近,因為音樂表演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音樂表演研究里面又包含部分理論性研究,但理論性研究所占成分較少,所以音樂表演研究應該屬于應用性研究,同樣音樂學理論研究也有一定的應用性的成分在里面,但理論成分大于應用成分,所以音樂學理論研究應屬于理論研究。藝術設計和軟件開發的音樂專業學生接觸比較少,這兩個題目類別屬于設計范疇,不屬于音樂論文的寫作范疇,這里我們就不作介紹。

三、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我們在第一章論文撰寫的目的和意義中已經作了部分介紹。大家可以作為參考,還要根據自己的寫作實際情況進行選題目的和意義的論述,也可以有自己獨有的選題目的和意義。

由于畢業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程度的相關情況,了解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與水平。它對專業課程調整和平衡教學重點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選題研究的現狀

選題研究現狀主要指選題所屬學科專業研究所情況、水平、發展的趨勢。了解選題的研究現狀能使我們在研究時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它是我們研究的基礎,是我們創新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國內外專家學者就該領域某些問論題進行分析研究的最新成果、碩士、博士科研成果、評定職稱論文等。我們在闡述選題研究現狀時應選擇最具學術水平的成果加以說明。因為學術水平較高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真實性、新穎性和實用性。我們從中能了解到本學科最前沿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能夠避免舊說重提,引用假學說的現象發生,從而提高我們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另外,我們要選擇與我們選題最相關的研究成果來闡述選題的研究現狀,不要選擇與我們選題不相關或聯系不大的內容來表述選題的研究現狀。另外,在表述選題研究現狀時要注意不要大量地照抄原文內容,要在通讀材料的基礎之上客觀、準確地綜述性地介紹,要能預見該論題的后期發展趨勢。

五、論文(設計)主要內容(提綱)

為了能讓開題答辯專家詳細了解自己的論文寫作內容,我們要把我們的提綱羅列到三級標題,如第四章提綱的構建范例,這樣每個標題下的知識點都很清楚,論文的提綱第四章以作詳細介紹。這里就不作過多論述。

六、選題研究的主要問題、重點和難點

選題研究的主要問題就是該課題的主要思想、觀點和內容。在這些內容中有些只需簡要地說明,但有些問題需要詳細地分析和闡述,這部分就是我們選題研究的重點部分,它是論文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論述的重點。選題研究的難點可能有很多方面,可能學術上困難,也可能是時間、經濟和材料上的困難。研究的難點要如實地提出,另外還要說明難點解決的辦法,能不能解決,如果不能解決,那么這個選題就不合適,開題答辯就不會通過。所以,應充分估計可能遇見的問題、并事先考慮好解決問題的辦法。

七、研究目標

研究目標就是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最后達到的研究程度,這需要在該課題所屬領域的研究的現狀的基礎上對比加以闡述,說明我們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有哪些提升或創新,如提出解決問題更科學、更全面的辦法,推進事物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等。

八、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可行性分析

選題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實地調查法、材料對比研究法、討論法等,要說明自己撰寫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就是我們開展研究的科學步驟和順序,填寫時應認真地有邏輯性地羅列,可行性分析要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說明,如果采用材料對比研究法進行研究,我們可以搜集到我們所需要材料,要說明我們獲得材料的可能性,可以數字的形式說明該專業領域圖書館藏書數量,這些專業書籍可以保證論文撰寫需要,或者自己已經搜集到的資料的數量足以保證撰寫論文需求,如以上都不能保證,那么我們采取的研究方法就不可行。如果采用實地考查法進行研究,要說明考查的相關情況,如考查所需時間、經濟所需及承受能力等實際情況等。利用以上陳述來證明我們選擇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指導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也是我們研究方法順利開展的保證。所以,可以對指導教師作必要的介紹。另外還要對自身所具備的科研條件加以闡述,說明自己選題前期準備和知識的積累及選該題目的主動性和意愿。

九、研究的特色與創新

研究的特色與創新主要是指自己研究的獨特之處,別具一格的研究特點。如分析問題的科學性、全面性,解決某一問題所采用的方法快捷性、簡單性,特色和創新往往是共同存在的,兩者可以綜合闡述。特色和創新的闡述不宜把論文諸多內容照搬過來,不要把不是特色的特色,不是創新的創新一股腦的加以排列。要提煉出那些是真正的特色和創新之處,進行概括性的簡單說明即可。

十、進度安排及預期結果

明確相關安排。它包括論文寫作的各項步驟與時間安排,因為我們論文寫作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定,所以我們要合理的安排好論文寫作的先后順序,并制定出合理的計劃,要很好的預見論文寫作各項工作的所需時間。以保證畢業論文的順利完成。畢業寫作論文進度安排主要包括選題、搜集資料、整理資料、開題報告撰寫論文初稿、論文修改(標注好每次修改的內容和時間)、論文定稿、論文答辯幾個環節。要說明在這樣的時間安排下能否完成畢業論文的理由和條件。這樣我們才能按照預期的結果完成論文撰寫工作。

十一、參考文獻

學術研究不能閉門造車,學術研究成果的創新往往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獲取的,列出參考文獻是為了說明論文科學依據的真實性,表示論文作者嚴肅的科學的工作態度與嚴謹的治學風范,是對前人勞動成果的尊敬,這是論文撰寫者應有的學術道德,同時也是便于讀者查閱相關資料。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具體要求見紅河學院畢業論文(設計)規范。

最后,開題報告應該撰寫多少字數,沒有統一的規定。但是,作為論文的總構想,文章里更多是以提綱的形式出現,因此字數上不宜過多,但是要把論文的研究目標、內容、如何研究、理論研究的可行性等主要問題說清楚。字數一般在1000―1500字,不超過1500即可。

參考文獻:

[1]傅利民.音樂論文寫作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第一版).

第2篇

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之路,幾近一個世紀,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現代音樂的理論研究是相對滯后于創作實踐的,并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乃至價值認定②。近年來,全國各大音樂學院紛紛成立了側重點略有不同,但都以中國現當代音樂創作研究為任務的“中心”,這標志著中國現代音樂在創作實踐經過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之后,開始了對這一歷史進程進行更加全面、更加系統、更加深入、更加理性的理論研究新時期。武漢音樂學院中國現代音樂研究中心也正是順應這一歷史潮流而成立的,并在成立之初就明確把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作為中心2005年度的最重要工作。

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的辦會思路,首先是為全國的作曲技術理論同行們搭建一個寬闊的研究中國現代音樂的平臺,形成團隊優勢,促進隊伍發展,提高理論水平,促進創作實踐;第二,有計劃、有步驟地邀請國內外重要的華人作曲家,在年會期間舉辦與音樂創作實踐密切關聯的講座,并與理論家及其理論研究形成直接與間接互動;第三,主辦單位武漢音樂學院與中心管理單位作曲系也希望通過年會的舉辦,有力地促進本院、本系的音樂創作與理論研究水平;第四,之所以命名為年會,表達了主辦單位與中國現代音樂研究中心希望能夠以長期不懈的形式,腳踏實地往前走的理想。

基于此,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確定了“正式代表的論文宣講”、“嘉賓作曲家的主題講座”、“特邀代表的自由論壇”以及“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新作品音樂會”、“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學生室內樂作品音樂會”等主要內容。

12月3日晚,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在武漢音樂學院編鐘音樂廳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會議齊聚了眾多知名的作曲家、理論家,全國各音樂學院和多所藝術學院、師范大學、綜合大學的近百名代表,以及《人民音樂》《黃鐘》《長江日報》《湖北日報》、湖北衛視等媒體的編輯記者。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兼中國現代音樂研究中心主任錢仁平宣布會議開幕。武漢音樂學院劉永平副院長主持開幕式,并宣讀了作曲界前輩羅忠先生、朱踐耳先生的賀辭。武漢音樂學院彭志敏副院長代表主辦單位向大會致辭。他代表東道主熱烈歡迎與會代表的到來,并強調這次會議是在積極調研、充分協商、廣泛征求同行的意見,并結合各方面條件和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這樣一個課題,選定了在第一次全國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會召開20周年這樣一個有意義的時間,并利用武漢音樂學院地處中部的地理優勢,為全國同行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武漢音樂學院前副院長匡學飛教授作為20年前第一次中青年作曲家作品交流會的發起人之一也發表了講話,并對會議的召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還宣讀了武漢音樂學院前院長趙德義教授從海外發來的賀電。上海音樂學院徐孟東副院長代表各兄弟院校,向大會致辭,并預祝會議成功。大會還收到了星海音樂學院院長唐永葆博士、著名作曲家張千一博士以及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等兄弟單位的賀電。開幕式的最后,由武漢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楊鋒教授、天津音樂學院院長姚盛昌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徐孟東教授,為武漢音樂學院“中國現代音樂研究中心”揭牌。開幕式之后舉行了“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新作品音樂會”。該場音樂會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其中不少作品為國際首演,也不乏近年在國際、國內獲獎的優秀作品。曲目主要有劉健教授的《半坡的月圓之夜》――新笛、小堂鼓與八個音箱的十重奏和《風的回聲》――為十六支中國大竹笛而作;黃汛舫教授的無伴奏女聲合唱《工尺譜游戲》;青年教師羅林卡創作的無伴奏女聲合唱《夜歌》;丁冰創作的《涉江序列變奏曲》――為兩把大提琴而作;章瓊創作的弦樂四重奏《華嚴?觀瀾》;馮堅創作的《Soul.Wind》――為人聲與計算機而作;青年作曲家趙曦創作的《火天堂》――為小提琴與樂隊而作。本場音樂會由作曲系留美指揮博士周進老師與2002級指揮專業本科學生黃勝華擔任指揮,武漢音樂學院管弦系、民樂系、聲樂系、演藝學院的師生等演出。

12月4日上午,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年會“論文宣講”部分,在武漢音樂學院濱江校區學術會議中心舉行。武漢音樂學院中國現代音樂研究中心在大會召開之前印刷、裝訂了《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論文集》(責任編輯:錢仁平、張、黃茜、劉涓涓),并分發給參會代表。論文宣講第一場由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張大龍教授與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副主任尹明五教授主持。武漢音樂學院鄭英烈教授首先發言,他生動地介紹了他與羅忠先生的結交以及共同深入學術研究的過程,并為年會呈獻了珍貴的《羅忠書信集》。藝術學院的李詩原副教授就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的研究現狀及研究方向作了相關發言。宣講論文的有上海音樂學院王瑞的《羅忠現代復調思維研究》、吳春福的《數以載樂,智以言情――析賈達群〈時間的對位〉結構手法》、中央音樂學院王桂升的《中西合璧,人樂合一――董立強為長笛、單簧管、中提琴而作的〈合〉之分析》、山東藝術學院田文的《從全息角度探究〈土樓回響〉和聲運用的規律性》、沈陽音樂學院周凌宇的《中西音樂素材及作曲技法結合的新型交響樂――楊立青的交響敘事詩〈烏江恨〉的創作分析》、中國音樂學院徐文正的《金湘〈第一弦樂四重奏〉分析》、竹崗的《新的挑戰,新的收獲――簡析〈水賦三疊〉》等。

12月4日下午舉行了第二場論文宣講。本場論文宣講由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王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姜萬通副教授主持。王寧教授首先宣讀了中國音樂學院對大會的賀信。先后宣講的論文有武漢音樂學院張的《“微縮圖”式的引子及其“庫資源意義”――黃汛舫〈工尺譜游戲〉音樂分析》,劉涓涓的《線形化的表現手法――羅忠藝術歌曲〈鷓鴣天――彩綢殷情捧玉鐘〉JV56分析》,倪軍的《1985年以來的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文獻綜述》,中國音樂學院溫展力的《樂譜的解放――“具體樂譜音樂”的引論》,武漢音樂學院云的《從三部作品來看劉健音樂創作中的電子音樂思維》,西安音樂學院陳士森的《〈二人臺〉全音階素材的運用方式》,大連大學蔣興忠的《無調性音樂作品中和聲的整體控制作用――析羅忠〈鋼琴曲三首〉之〈托卡塔〉》,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蔡夢的《李煥之新時期的器樂創作及其藝術特色》,武漢音樂學院錢仁平的《宏復調織體形態及其結構功能――何訓田〈聲音的圖案〉之三音樂分析》等。

12月4日晚,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學生室內樂作品音樂會在編鐘音樂廳舉行,參加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的專家學者們與廣大觀眾一起饒有興趣地聽取了這場音樂會。音樂會演出的作品有王葉的鋼琴三重奏《京調托卡塔》、蔡建純的男高音與鋼琴《夜雨寄北》、姚娟的雙大提琴《五度二重奏》、孫劍的嗩吶與四聲道的五重奏《破陣圖》、劉丁的弦樂四重奏《我的詩篇》、王剛、張兢兢的《無序之槌》――為打擊樂與Max程序而作、周亮的《狂野的Boggie》――小提琴與鋼琴、彭丹的《魅影》――為大提琴與計算機而作、何苗的鋼琴五重奏《弦舞》。

12月4日晚21時,剛聽完“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學生室內樂作品音樂會”的全國各音樂學院的作曲系主任又齊聚一堂,召開了由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發起的“第一屆全國音樂學院作曲系系主任聯席會”。參會者有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副主任尹明五、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副主任陳強斌、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王寧、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曹家韻、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宋名筑、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房曉敏、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顧之勉、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張大龍、副主任蔡夢以及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錢仁平。與會的系主任各抒己見,對全國音樂學院作曲系的作曲主科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四大件”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考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的理念與構想。大家還就各音樂學院作曲系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資源共享等問題進行了磋商。第一屆全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聯席會最后決定,第二屆聯席會將于2006年10月在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行。

12月5日上午,年會之“嘉賓作曲家主題講座”暨武漢音樂學院“新世紀音樂論壇”第四期、第五期在編鐘音樂廳相繼“開壇論道”!首先登上論壇的是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郭文景教授。他的題目是《交響詩〈川崖懸葬〉――為兩架鋼琴與管弦樂隊而作――的音高組織》。郭文景首先簡要回顧了這首作品的選題原因及其創作動機,隨后從和聲、調式和音階三個方面對《川崖懸葬》的音高組織進行了詳細的闡釋。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孟東的論題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群體近年來的現代音樂創作綜述》。他首先論述了上海對于中國現代音樂發生、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接著對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群體近年來在創作觀念、技法方面的思考、變化與突破,進行了簡略論述。他指出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群體回歸了“海派”音樂文化的特征,并統一匯入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納百川――的潮流之中。他還進一步指出,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群體創作的現代音樂,在觀念層面上體現出“復合風格”。各種現代技法為我所用,創作了大量各具特色的中國現代音樂作品。他們在創作音樂的過程中,力圖創作的音樂保持中國音樂的“神韻”,在作品中又運用了大量的現代音樂作曲技法,形成“民族性與世界性”的交融,并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隨后,他還對何訓田的室內樂《聲音的圖案》、賈達群《蜀韻》、尹明五的舞劇音樂《憶》、他自己的《驚夢》以及葉國輝的《聲音的六個瞬間》、朱世瑞的合唱作品《草》、陳強斌的《飛歌》進行了簡要分析。

12月5日下午,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舉行了第三場論文宣講。本場論文宣講由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副主任顧之勉副教授、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副主任陳強斌副教授、藝術學院李詩源博士主持。先后宣講的論文有中央音樂學院婁文利的《瞿小松室內歌劇〈命若琴弦〉中塑造人物的手法》,武漢音樂學院田可文的《讀〈月的悲吟〉》、鄭思的《比例音集的形成及其宏復調形態的計算機模擬》、汪森的《關于現代音樂的本體論思考》,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馮蘭芳、盧璐的發言,西安音樂學院夏滟洲的《現代音樂還是應該建立在可聽的基礎之上》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姜萬通的《音樂創作中的系統性特征》等。

12月4日上午舉行了由特邀代表輪流發言的“自由論壇”。論壇由中國現代音樂研究專家、第一次青年作曲家作品交流會發起人之一、首都師范大學王安國教授主持。中國音樂學院高為杰教授首先就音樂創作如何做到“雅俗共賞”這個議題和大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認為作曲家既要能創作出精深高雅的“雅”音樂,又要能創作出面向大眾的“俗”音樂,要能把雅文化與俗文化更好地結合起來。他以皮亞佐拉的“新探戈”為例進行了論述。接著他還給大家播放了自己早年用臺灣城市民謠創作的樂曲,這部作品中“夾雜”了《流浪者之歌》《瑤族長鼓舞》《劍之舞》等曲調,但在配器上運用了獨特的現代音樂創作手法,給聽眾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也達到了雅俗共賞的目的。高為杰教授最后指出,實際上要達到雅俗共賞是十分困難的,要求作曲家有很深的作曲理論功底、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深厚的文化修養。中國音樂學院李西安教授呼吁教師們在教學中應該不拘一格培養人才,并建議將包括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在內的現代音樂課程納入音樂院校的教學體系中去,以便讓同學們對現代音樂有更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天津音樂學院院長姚盛昌教授就現代音樂創作中如何做到“得心應手”、“得手應心”與“心手相應”,作了發言。金湘、房曉敏、張大龍、楊青、曹家韻、宋名筑、鄭英烈、劉健等分別就如何面對和解決作曲教學、理論研究、音樂創作中所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12月4日上午,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由“自由論壇”不間斷地過渡到簡短的閉幕式。彭志敏副院長代表主辦單位講話,他指出這次會議的成功召開,對中國現代音樂今后的發展,將起到積極和深遠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歡迎各位專家學者繼續傳經送寶,共同推動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會議最后,主持人王安國教授發表了感情深厚的結束語,對武漢音樂學院長期以來致力于現代音樂、中國現代音樂的創作與研究,及其對中國現代音樂創作與研究的發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代表與會代表對武漢音樂學院的富有成效的會務工作表示了衷心感謝。

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中國現代音樂的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新的應有的貢獻。

①魏廷格《武漢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會綜述》,《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2期;李曦微《新音樂的思索》,《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2期;汪申申、劉健、周晉民《新時代呼喚著新的音樂》,《人民音樂》1986年第3期;李詩源《新潮音樂備忘錄――1979-1999年的中國大陸現代音樂》,武漢音樂學院中國現代音樂研究中心編《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論文集》,武漢音樂學院2005年12月油印等相關文獻。

第3篇

近日,筆者聽到一盤由中國唱片深圳公司出版發行的原創歌曲專輯《親親大理風》,立刻就陶醉于歌曲的優美旋律之中。該專輯曲調清新,民族特色濃郁,讓聽者仿佛置身于大理的山水人情,風花雪月之中。

初見楊克先覺得他外表樸實,不善言辭,甚至顯得有些木訥,但一談起音樂,楊克先立刻變得健談起來,兩眼閃爍著光芒,周身洋溢著激情。

破繭成蝶 春華秋實

“我最初的啟蒙老師其實是我的父母!”楊克先一臉真誠地對我說。

上個世紀70年代,楊克先出生于大理洱海東岸的挖色鎮高興村。純凈的洱海水賦予了他藝術的靈性,挺拔的蒼山賦予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楊克先的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但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樂觀向上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對白族音樂舞蹈十分熱愛,在忙完田里的農活或者不出海打魚的時候,父母便彈起三弦,唱起白族小調,跳起霸王鞭。楊克先從小就被白族民間音樂的魅力所折服,加之父母親的耳濡目染,上小學課時,他就能跟著父母或村民哼出一支支白族民歌小調,為今后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楊克先具有一定的音樂天賦,加之勤奮學習,199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理師專音樂系,開始系統的學習音樂。大學三年里,手風琴、鋼琴的成績都是全年級第一,此外他還不斷挖掘民間文學,從民間文學吸取民間音樂養料,自己進行詞曲創作,到大學畢業時,他成功舉辦了個人音樂會,使他的音樂才華“初露鋒芒”。

2000年,楊克先被分配到下關三中,擔任高色班的音樂專業教學工作,楊克先并未停止自己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追求,他勤奮鉆研教學,教學相長,不僅教學成果顯著,而且音樂的創作愈加成熟。楊克先深愛家鄉這片熱土,在他創作歌曲中,大多吸收了白族音樂的音調韻律,再加以創新,把現代音樂與民族音樂有機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歌曲風格。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克先的羽翼漸豐,昔日無聞的丑小鴨漸漸蛻變成美麗的白天鵝。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通過他創作的歌曲了解到他。然而他并沒滿足于已取得的成就,為了拓寬藝術視野,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2001年至2003年,他從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楊克先還向省內外許多專家虛心請教,先后師從錢曉雷、廖一等省內外音樂名家學習音樂創作。特別是2010年10月,他有幸到廈門大學參加全國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直接聆聽了鄭小瑛、邱孝胥蜚聲國際的音樂指揮大師的教誨,使他的音樂創作水平甚至指揮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和飛躍。

“大師就是大師,他們隨便點撥幾下,就能讓我領悟到很多東西,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楊克先發自內心的感嘆道。

楊克先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水平,最終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那就是為了培養更多更好的民族音樂人才,為了更好地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他認為作為音樂教師,把搶救民族音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義不容辭的職責。幾年來,他收集整理了白族民歌80多首,白族大本曲九板十八調中的十三調,共30多首樂曲,作詞8首。他創作的民歌《下關風》、《小普陀》、《洱海魚》、《采花莫把花采錯》等120多首,其中《洱海金花妹》、《洱海魚》、《我是大理小山茶》等發表在《民族音樂》雜志上。

在課堂上,楊克先經常把民間藝術與現代音樂相融合,教學中進行適當提升,讓學生多了解學習一些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的知識。2007年,他創作了《白族民間音樂》課堂實況錄像,介紹白族民歌、曲藝、戲劇及白族音樂的發展。參加云南省第三屆教學課堂實況錄像比賽獲中學組一等獎。

為了推動彝族打歌的發展,他創作編排的舞蹈《彝寨歡歌》把原生態音樂進行加工升華,使節目更具有藝術性和時代性。在共青團大理州委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文藝晚會上演出,這個節目引起強烈反響,成為學校經常表演的保留節目,對弘揚優秀民間文化藝術起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學高為師 德高為范

“楊老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師!他不僅在藝術上毫不保留地教授我們;在經濟上還力所能及地幫助我們;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們!”。這是楊克先所教過的學生們對他的一致評價。

的確,十多年來,楊克先愛崗敬業、愛生如子。楊克先參加工作至今已十一年有余,一直從事藝術特色班音樂專業教學工作,他所任教的班級在高考中都取得好成績,連續6屆上線率均為100%;所擔任班主任的班級都被評為市級、校級“先進班集體”、“優秀團支部”等。2006年他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師,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名師,此外還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師1次,校級先進教師、優秀班主任4次。

這,正是他醉心藝術,為教育事業奉獻愛心的體現。

楊克先家庭經濟并不寬裕,父母都是農民,他跳出農門后,并沒有貪圖享受物質生活,而是一心奉獻給貧困學生,愛心無疆,默默奉獻。他的生活用度相當節儉,但把錢花在學生身上卻一點不吝惜,沒有任何遲疑。

高六十四班沈光,有較好的藝術天賦,但是由于父親喪失勞動力,家境十分艱難,楊克先主動承擔起幫助這位同學完成學業及成長教育的重任,不僅在思想上不斷引導鼓勵,而且在經濟上給予無私資助,先后資助費用高達24800多元,使這位同學樹立了立志成才的信心。在楊克先的幫助下,沈光同學圓滿完成高中、大學的學業,并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藝術設計師。

高86班的李克秀同學,家住彌渡縣密址鄉邊遠山區。2007年(高三上學期)臨近專業高考時,她父親病重,需長期住院,李克秀面臨輟學的困境。楊克先得知后先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再給予經濟上的幫助,半年多時間共資助她3700多元,幫助她圓滿完成了高中學業,順利考入云南民族大學……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據粗略統計,10余年來,楊克先先后為多名貧困生資助三萬五千多元,幫助他們完成學業。這對于那些大款來說,三萬多元也許算不了什么,但對于一個拿工資吃飯的人來說,可是個了不起的數字。

“誰沒有父母,誰沒有子女?作為一個老師,要教好學生,首先要愛學生,把他們當成你的親姊妹,甚至兒女!”楊克先談起自己的學生時,臉上更多洋溢的是欣慰。

楊克先接著說:“我現在個人的家庭條件和生活條件雖然不是特別好,但還是有一定的能力。所以,平常就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我覺得能幫助別人也是種幸福,自己所做的不算什么,‘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而已。”

在班務管理中,楊克先的理念是:“絕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給每一位同學力所能及的一份關愛?!?/p>

在教學中,他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材施教,通過各種文藝匯演、比賽、音樂會等實踐活動對專業進行鞏固和應用。他把民間藝術與現代音樂相融合,用民間樂器來授課,介紹白族民歌、曲藝、戲劇及白族音樂的發展,讓年輕一代了解學習一些白族文化。此外他還注重對尖子生的培養,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長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挖掘他們最大的潛能,許多學生在高考中取得佳績,如李婷婷、李程斌等被四川音樂學院、西南大學、西安音樂學院等重點音樂院校錄取。楊克先的許多學生已經活躍在全國各地的藝術舞臺上,他所指導的學生在全國、省、州、市都獲過大獎,其中張國慶同學在第七屆洱海歌手大賽中獲美聲組三等獎,李帥運獲CCTV全國青少年七彩陽光藝術人才選拔賽聲樂組銅獎,并于2007年教師節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

立足蒼洱 綻放奇葩

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楊克先談起他的音樂專輯《親親大理風》時如數家珍。這盤專輯堪稱是他從事十年音樂教育生涯的結晶,專輯以歌頌云南秀麗風光、唱響大理美好家園為素材,成功地把民族音樂的精髓與現代音樂節奏融合在一起,表現了獨具魅力的音樂風格。

專輯由“唱響大理”十二首不同風格的歌曲組成,歌曲都由云南省著名歌唱家黃紹成,著名歌手趙紹波等演唱。其中《洱海金花妹》由于旋律優美、民族味濃郁又有時代氣息,在保護洱海啟動儀式上作為開場表演,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后由著名歌手楊建英、郭海波演唱,被大理電視臺拍攝成MTV,選入《愛在大理》音樂專輯中。現在《洱海金花妹》已是大理州市各種晚會經常運用的歌伴舞節目。

歌曲《我是大理小山茶》是楊克先創作給女兒的禮物,其輕快的語調給人以明朗的享受,被廣為傳唱,現已成為大理市小學生參加全國各種音樂比賽的經典選唱歌曲。

楊克先雖獻身教育,卻從未忘記自己對音樂的追求,在藝術道路上堅定執著,立志弘揚民族文化,對自己作品的要求幾近苛刻,力求開拓創新,追求卓越。

在教學之余,他收集整理白族民間音樂,堅持創作歌曲,創作接近瘋狂,有時半夜躺在床上,大腦里還在天馬行空地跳動著音符。靈感乍現,他立馬起身,彈鋼琴,記錄靈感的火花,有時興起還會吟唱幾句。他家住的是單元樓,這可苦惱了周圍鄰居,紛紛稱楊克先為“藝術瘋子”。

“大理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沖擊,民間音樂將面臨消亡,隨著老藝人的減少,很多民間歌曲就會逐漸失傳;作為一個文藝創作者、一個專業音樂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對這些民間寶藏進行挖掘整理和傳承保護,讓它們發揚光大,更好地服務于大理州的民族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這是楊克先發自肺腑的聲音。

楊克先從2004年開始進行對白族說唱藝術大本曲三腔九板十八調的收集整理,曾多次找到民間藝人去收集,去找作邑村北腔代表趙丕鼎老藝人、向陽村海東腔傳承藝人李麗老師學習,有些曲調由于演唱者的自由發揮,在曲譜中無法記錄,他還作了一些加工整理,在民間音樂整理過程中,盡量保持歌曲的原滋原味。他還專程趕到云龍、劍川、鶴慶、洱源等地收集吹吹腔唱腔資料,收集整理了100多首白族民間歌曲和大本曲選段,創作歌曲近百首,絕大多數歌曲在省內外正式刊物上發表和獲獎。

為了方便交流和學習,他盡量把白族話譯成漢語,曲譜規范化,并用中文作詞進行一些改編。其中由他改編的《新麻雀調》由白劇團國家二級演員董鳳琴演唱后,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和傳唱。楊克先創作編排經典節目十多個,節目《火的戀歌》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小學藝術展演二等獎,歌曲《和諧班級》、《快樂依依》榮獲全國校園歌曲創作大賽一、二等獎。

楊克先勇于探索,創作上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他大膽吸收了一些民族音樂的精華,將傳統與現代創新意識相交融,因此,他的歌曲既是民族的,又具有時代性,讓人耳目一新。他創作的《洱海魚》榮獲中國2010群眾歌曲創作大賽一等獎,《快樂的陽芊依》獲全國第三屆校園歌曲大賽三等獎等等。

第4篇

“汽車城”的外籍軍師瑪麗亞:從中國員工身上學會奉獻精神

瑪利亞是一位美麗熱情的意大利女子,是一個非常喜歡中國文化的“中國通”,她在上海汽車城的身份是某外國公司的總經理?,旣悂唽χ袊幕南矏?滲透到了她的管理理念中,大力倡導“文化創造價值”的理念。瑪麗亞自稱這是中西完美結合的管理理念?!捌嚦恰彼诘陌餐ぎ數卣M行“大病救助基金”捐款活動。這樣的慈善捐助活動,在生長于西方的瑪麗亞看來再普通不過,于是她帶頭捐了5萬元。然而這樣一次在她看來“很平常”的慈善捐款行為,卻感動了汽車城的很多中方員工,這些員工們也紛紛捐款。這一舉動反過來卻讓瑪麗亞感到很吃驚。后來當得知是自己的行動帶動了大家后,瑪麗亞很開心地說“自己不小心做了一件中國式的善事”。

咨詢師波羅:跌打碰撞中變成“中國通”

波羅是一名金發碧眼的美國人,在上海已經將近10年了,波羅用很中國化的語言說自己是“在跌打碰撞中才最終變成了一個‘中國通’”。波羅說,所謂的跌打碰撞,說白了就是一種沖撞,小到生活習慣、和朋友約會,大到管理中方員工、和中國客戶做生意,甚至社會價值觀的認同。“那可真是處處碰壁!”波羅詼諧地用中文說起自己在中國的狼狽事。

在做自己的公司以前,波羅是被一家大型美國公司派到中國的高級主管。

在上海工作時他常遇到一些小沖撞,自己的中方下屬經常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解釋;明明可以拿到公司例會上發表意見的事情,卻被員工私下里傳來傳去,而作為主管的自己卻總是最后一個知道這些“流言蜚語”;自己公開在公司會議上指出同僚在工作中的不妥之處,當面不反駁的同僚卻私下給自己穿“小鞋”……一系列的沖撞,讓頗為沮喪的波羅開始探究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當明白了這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所帶來的矛盾后,波羅開始強迫自己適應“中國化”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經過努力,局面終于有了很大的變化。

總裁西蒙: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帶動中國員工

現年45歲的西蒙是一名丹麥人,他目前是法國一家集團中國公司的總裁。作為一名新式“中國通”,西蒙來到中國后發現影響公司效率的最大問題就是中方員工在工作時的被動態度。

“我來上海上班的第一天,在公司短會上和中國的同事見面,之后除了一位法國助手向我匯報工作后,就再也沒有其他的中國同事就公司事務主動找我溝通了。這讓我非常不解?!蔽髅苫貞浭畮啄昵皠倎淼街袊鴷r的情況。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西蒙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員工的“不積極”:大家都埋頭做自己的工作,不關心別人在做什么;公司會議上,沒有人就公司事務和發展情況主動發言、獻言獻策;公司的玻璃門壞了很多天,直到有一天被自己發現才報修……強硬的西蒙決定身體力行地改變這種狀況。首先,拿著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西蒙開始深入群眾中,主動向員工虛心請教。以至于,后來很長一段時間,西蒙養成了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員工辦公區主動和他們“聊天”的習慣,在聊天中探聽員工對公司發展和對待工作的真實想法。

“現在基本上老員工都知道隨時主動來敲我的門,和我談他對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這是我非常喜歡看到的事情?!蔽髅烧f自己終于完成了一個重大改革。而對待新進來的員工,西蒙還保持著主動找新員工聊天的習慣,直到新員工養成主動找他的習慣為止。

被孤立的銀行洋信貸風險總監董樂明

中國某家銀行美籍信貸風險總監董樂明(英文名Lonnie Dounn),從2005年2月21日被正式聘任,到2006年4月提出離職,他在該行信貸風險總監一職上呆了不過14個月。但這14個月,恰是該行海外上市之旅的沖刺階段。作為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第一位出任高管的國際專才,董樂明的赴任曾為該行招來許多贊賞的眼球。

在該行,董樂明的職責被描述為:“升級風險管理體系,做到風險管理關口前移,風險管理范圍延伸,風險管理技術創新,內部控制落實到位?!比绱撕裢腔诙陲L險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

他有一個著名的綽號――“不博士”(Dr No),這源于他在評估貸款時的不妥協姿態。如今,董樂明事先毫無征兆的離職也被某外資投行人士視作是“不妥協”之果。該行有高管表示,語言溝通上的障礙,使董難以有效地在該行開展工作。董樂明要求該行為他配3名全職翻譯。但有消息稱,“該行在開內部會議的時候,董的同事們有時刻意說中文,并告訴翻譯:不要把一些內容告訴給董樂明聽。”這些傳言被外界解讀為董樂明“水土不服”的信號。

黯然“下課”的中國第一位“洋行長”韋杰夫

比董樂明更早表現出“水土不服”的,是深圳發展銀行前行長韋杰夫(Jeffrey Williams)。2006年2月11日,韋杰夫黯然“下課”,深發展在3天后的“情人節”公布了這個“勞燕分飛”的消息。

如果在董樂明那里,語言問題可以成為雙方分手的一個說辭的話,那么這個理由在一口流利中文、娶了一位臺灣太太的韋杰夫身上則完全不能成立,他在哈佛大學本科期間主修中文專業,畢業論文是將三國時期嵇康的音樂專著《聲無哀樂論》譯成英文。1979年至1980年,韋杰夫還作為外國專家在北京大學授課一年。

1953年出生的韋杰夫擁有哈佛大學MBA學位,在花旗銀行和渣打銀行從業20余年,輾轉于臺灣、大陸及香港。他在中國大陸創造了幾個“第一”:1988年花旗在深圳成立中國內地第一所分行,韋成為美資銀行在中國第一任行長;2004年5月美國新橋投資控股深發展后,韋杰夫就任深圳發展銀行過渡期風險管理顧問委員會執行工作組主席,并于當年12月15日正式就任行長,成為中國本土銀行中第一位“洋行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郁南县| 应城市| 唐山市| 吉首市| 浦北县| 山阴县| 文成县| 中超| 武宁县| 鄄城县| 南召县| 临颍县| 方城县| 瑞昌市| 黄平县| 宜宾县| 沙坪坝区| 岐山县| 双峰县| 敦化市| 韶关市| 苏州市| 克什克腾旗| 阿鲁科尔沁旗| 通江县| 太康县| 台东县| 石家庄市| 宝山区| 霸州市| 永定县| 萨嘎县| 彰化市| 北辰区| 县级市| 夏河县| 南平市| 阿瓦提县| 庆云县| 芦山县|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