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公路項目論文

公路項目論文

時間:2023-02-02 17:16: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公路項目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公路項目論文

第1篇

【關鍵詞】 辦刊模式

【關鍵詞】 醫學;學術期刊;辦刊模式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創刊已有26年,在全國9000多種期刊的近千種醫藥期刊中只是滄海一粟,但我們學報有著光輝的一頁,曾榮獲首屆國家期刊獎,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和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它的影響因子和總引頻次在同類學報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歷屆編委會、編輯部和全體作者、讀者長期共同努力的結果.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昨天的輝煌只能說明過去,已經劃上句號. 今天,學報正面臨機遇與挑戰、競爭與發展并存的關鍵時期,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與時俱進,汲取百刊之長,創建精品名刊是我們的責任和目標,也是廣大作者、讀者的共同愿望.

跨入新世紀以來,信息高速公路的加速和醫學科技期刊發展的突飛猛進,期刊競爭愈演愈烈. 如何轉變辦刊模式,創新辦刊理念呢?我認為,我們的學報應立足本校,走向全國,邁向世界,才能成為和保持同類院校期刊中最好的中文生物醫學科技期刊. 首先是創新和轉變辦刊理念. 辦刊理念是期刊學術思想和學術導向的重要體現. 學報應重視各項期刊評價指標體系,但不是為各種指標服務,而應全方位樹立為作者和讀者服務理念. 試想一種期刊,一本雜志,不能為讀者和作者服務,而是為提高影響因子(IF),為一些評價指標忙碌,最終將是沒有讀者沒有作者的期刊空殼,沒有靈魂的軀體. 其次是成為培養醫學科技人才搖籃. 醫學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漫長的過程,許多人才幼苗的成長需要期刊這塊園地,在這里發表最基本的論文,如學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甚至于博士學位論文,臨床醫師的也是如此. 經過基本的論文寫作與發表,才能在做出高水平成果的同時寫出優秀論文投向世界著名期刊―Nature, Science等. 開劈研究生園地欄目,優先發表博士生、碩士生撰寫的論文. 對高水平的臨床和科研論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基金等支持的項目論文進入快速通道,提前發表. 第三是提倡并開展學術爭鳴. 每期學報將有一定數量的篇幅用來刊載涉及醫學相關內容的評論性文章和綜述性文章,約請著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撰寫述評與論壇,以指導學科發展,拓展讀者視野. 第四是創新期刊經營理念. 學報將以中華系列期刊和其它著名期刊為樣榜,在期刊編排和廣告刊載上進行大膽創新,規范化和人性化相結合,以適應服務對象要求,適應時展. 第五是營造良好的編輯部氛圍. 內構和諧,在編輯部營造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氛圍,充分發揮每位編輯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造就一個團結和諧,生動活潑的編輯部.

展望未來,我們第四軍醫大學學報有良好的基礎,有無數專家教授和讀者作者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有編輯部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重視以人為本,內構和諧、外樹形象,強調質量建設,轉變辦刊模式,汲取百刊之長,堅持跨越性創新性發展,學報就一定能創建精品名刊,開創新的未來.

第2篇

關鍵詞:西部地區;農村家庭;高等教育;回報;問題;原因;對策

高等教育不僅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還寄托了普通家庭和學子改變命運的殷切期望。高等教育投入與回報狀況直接影響著農村家庭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農村家庭對待高等教育的態度,事關我國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健康發展、新農村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等重大問題。目前學界對高等教育回報率從經濟學視角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對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與回報的專項研究尚屬空白;學界對高等教育回報側重于物質回報研究,對感情回報、創業回報研究較少;缺乏有針對性、建設性的對策建議。因此,厘清當前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家庭高等教育回報存在的矛盾,探索矛盾產生的原因和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社會價值。我們選擇了會寧縣河畔鎮與新莊鄉作為調研地點。會寧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中的特困縣,也是被譽為“狀元縣”的西北教育名縣;新莊被譽為“狀元縣”的“狀元鄉”,30年考出大中專學生2000余人;河畔鎮已向全國各大專院校輸送學生7000多人,兩地是會寧教育的一個縮影。以會寧為例研究我國西部地區農村高等教育投入與回報問題,極具抽樣典型性。期望通過該研究,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一定基礎數據和理論依據。

一、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與回報間的主要矛盾

(一)高物質投入率與低物質回報率之間的矛盾

經調查,當地供養一個大學生一年所需要的總費用,1萬元以下的占37.7%;1萬元到1.5萬的占55.1%;1.5萬到2萬元的占4.3%;2萬元以上的占2.9%。費用主要來源于貸款、父母務農收入以及打工所得。供子女上大學生后,有47.5%的家庭經濟狀況比以前更困難;有6.6%的家庭出現因供養大學生迫使其他子女輟學的情況。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1],2008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2];會寧縣2007和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1675元和1805元[3];2007年和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1元和15781元[4]。可見,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家庭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物質投入率非常之大。

通過問卷調查和家庭訪談得知,大學生每年給家里的物質回報2000-4000元的占45.7%;4001-6000元的占10.9%;6001-8000元的占4.3%;8000元以上的占6.5%;沒有任何物質回報的占32.6%。

經濟落后地區農村家庭投資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大學生實際的經濟回報很有限。因培養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后富裕起來的家庭只有約7%。大部分大學畢業生每年給予原家庭的物質回報在3000元左右,當地年人均收入約2900元,因此,大學生并不比非大學生對家庭的物質回報多。

(二)高人力資本回報期望與人力資本回報缺失錯位之間的矛盾

人力資本回報是指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是智力回流的一種有效形式。既能給家庭帶來收益,又能推動農村發展,也有利于物質回報與感情回報的有效實現。

調查顯示,46.5%的受訪者支持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76.3%的受訪者支持大學生到基層做村官。但實際情況是,64.7%的大學畢業生找到工作留在了城市;23.6%的大學生沒找到工作仍困守城市;8.8%的大學生因未能在城市找到工作只好回鄉就業;2.9%的大學生主動回鄉就業、創業。大學生對家庭與農村的人力資本回報非常有限。一方面,農村學生高等教育的成本由所在家庭承擔,而收益者卻主要是城市和大學生本人,高等教育投入與回報之間存在嚴重錯位問題。

(三)父母感情投入誠摯深沉與子女感情回報簡單單一之間的矛盾

感情投入可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感情投入包括家庭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所有投入,包括學費投入、心理支持、照顧飲食起居、智力投資、人力資本投入等多方面內容,因為無論何種投入形式,都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體現,都寄予了父母深厚的愛,因此都可算作感情投入。狹義的感情投入是指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支持和情感鼓勵。問卷中“您對孩子的高等教育投入最主要側重于哪個方面?”,94%的家庭選擇了感情投入(狹義)。調查顯示,父母對高等教育投入意愿強烈。91.1%的家庭認為“孩子的最佳受教育程度”是大學本科及以上;5.3%的家庭認為是大專;選擇高中、中專的占3.6%;沒有家庭選擇初中及小學。96.2%的家庭只要孩子考上大學就供養;2.8%的家庭只供養男孩子,1.0%的家庭不供養孩子上大學,沒有家庭選擇不供養女孩子。訪談時,發現當地陪讀現象比較普遍。離學校較遠住在塬上的家庭(約占學生總數的60%),會在學校附近租賃房子,由母親專門負責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讓孩子一門心思學習。較普遍的陪讀現象從一個側面也鮮明地凸顯了父母誠摯深沉的感情投入。

另一方面,父母最希望孩子給予家庭的回報形式,其中感情回報占63.2%,而絕大多數大學生感情回報非常簡單和單一――電話聯系。每月與家里聯系8次以上的占了6.8%,6-8次的占45.5%,3-5次的占43.2%,兩次以下的有4.5%。“逢年過節或父母生日時”,一定回家探望的大學生有12.8%,一定打電話問候的有56.3%,記得就打電話問候的有24.5%,根本不記得的有6.4%。至于經常回家探望、畢業后接父母同住、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讓父母生活得快樂、安心、自得的等比較少見。

通過訪談,發現有大學生的家庭中,雙親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寂寞、空虛等問題,尤其是一輩子生活在農村,不習慣城市生活方式的老邁父母往往淪為“空巢老人”,他們對感情回報有著強烈需求,簡單的電話聯系難以滿足情感需要,這就要求大學生子女必須深化并多樣化感情回報方式。

二、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與回報間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根本原因:農村社會經濟落后

當地農村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900元,不僅遠遠低于城市,也遠遠低于全國農村的平均水平。而大部分大學生一年所需的總費用在8000-15000元之間,意味著父母雙方年收入的總和也抵不上孩子一年高等教育所需的費用。而城市相對于農村而言,總體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高、發展機會多、發展空間大,因此大學生畢業后選擇留在城市也成為必然,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村家庭的大學生,因肩負著改變自身和家庭命運的重任,更希望留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以便實現高等教育投入對自身和家庭回報的最大化。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不愿意去農村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環境不好、發展機會少。究其根源還是農村社會經濟狀況落后所致。

(二)制度性原因:城鄉二元結構和戶籍壁壘

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以及壁壘森嚴的戶籍制度成為城鄉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巨大屏障;城鄉收入、環境與福利差異,使得城市戶口對農村人口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力。對于絕大多數農村學生而言,考上大學轉為城市戶口,意味著掙脫了身份枷鎖,若大學生畢業后將戶籍由城市返遷農村,回鄉就業,便意味著把已經獲得的城市“利益”主動丟掉,從心理上極其抵觸,相當多的農村大學畢業生在困頓中仍堅守城市而成為“蟻族”,由于無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使得對家庭物質回報、感情回報、人力資本回報等方面出現系列問題。

(三)主觀原因:傳統高等教育就業觀念的影響

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實行了不同于以往的成本分擔制度。10年來大學學費翻了幾番,大學生數量大幅增加,隨之大學生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而農村家庭對待高等教育就業的認識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階段,認為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會“鯉魚跳龍門”,必然“學而優則仕”,大學畢業后應該而且能夠在條件優越的城市分配到工作。因此片面追求子女接受高學歷教育,看輕甚至抵觸職業教育,未能適時調整觀念,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家庭和大學生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理性教育投資。

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職業時注重從自身利益出發,缺乏奉獻社會、服務農村的意識。據調查,大學生就業考慮最多的因素是:晉升機會、工作興趣、薪酬福利。六成以上大學生畢業后留戀大城市,不愿意返鄉就業;在返鄉就業的大學生中,有七成希望重返城市擇業。因此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的實際效果,更多是為城市和發達地區培養人才,培養離開農村、農民和農業的人才,造成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與回報嚴重錯位。

(四)客觀原因:西部地區農村大學生就業困難

由于高校擴招、金融危機影響等原因,大學生就業困難是普遍的社會問題。2007年我國有495萬的大學畢業生,但是還有100萬人沒有就業,2008年有560萬大學畢業生,還有150萬人沒有就業。2009年應屆大學畢業生達610萬,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目標,力爭就業率達到70%,專家估計可能有200萬大學生不能如期就業。[5]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30余萬人,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6]2009年中國社科院《社會藍皮書》,2009年底,將有150萬大學生難以就業;失業率達到12%,是登記失業率的3倍左右。[7]而農村家庭特別是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家庭的大學生,一沒背景和關系,二沒家庭的經濟支持,因此,西部地區農村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不少找不到工作的農村大學生,有些長期處于打零工的狀態,有些加入考研大軍,還有一些長期待業在家,有的甚至加入農民工隊伍干簡單繁重的體力活,不僅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直接造成家庭回報缺失等系列問題出現。

(五)重要原因: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會寧縣深處我國西北內陸,經濟落后,是國家級貧困縣中的特困縣。新莊鄉屬于旱塬地區,水源嚴重缺乏,自然環境惡劣,只有一條破舊的公路與外界連通,且每天只能通一趟車,與外界聯系非常少。電視機在當地是稀罕物,更談不上互聯網等交流方式,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河畔鎮情況稍好,但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徑也僅限于電視和廣播。我國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家庭在獲取外部信息方面的情況與調研地大同小異。由于無法及時準確掌握高等教育新信息,跟不上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因此進行盲目教育投資在所難免。

根據國務院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全體公民節假日為:新年、勞動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各放假1天;春節和國慶節各放假3天。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假日數量較少,時間較短。同時,由于交通運輸網絡不夠完善,不少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甚至還未通車;節假日是客流高峰期,一票難求。許多大學生因此放棄了回家探望父母的打算,使得感情回報出現問題。

三、解決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與回報間矛盾的對策建議

(一)國家層面

1.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

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徹底改變農村落后的經濟社會狀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投入與回報間的矛盾問題。主要措施是:加大對農村經濟建設的投入力度,實行傾斜政策,支持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業收入;鼓勵開展多種經營,優勢互補,改變產業結構,多種渠道增加收入;發展鄉鎮企業,帶動農村發展。

2.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多措施促進人才自由流動

戶籍流動有助于淡化大學生一次性就業的觀念,既可一定程度上改變就業難的現狀,又可為農村地區帶來更多的人力資源,進而為物質回報與感情回報特別是人力資源回報創造有力條件。否則,因戶籍身份問題會使更多大學生選擇留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城鄉、東西二元差距還會因此進一步擴大,陷入惡性循環。

3.完善發展農村高等教育

農村高等教育是農村教育的最高層次,它是以服務農村為目的,統籌利用城鄉各類教育資源,通過多種信息媒體,主要對農村人口實施的中等教育后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農村高等教育包括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全日制教育與業余教育、社區教育與成人教育等。發展農村高等教育,根本目的是培養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為農村脫貧致富盡心竭力的高、中級人才,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家庭高等教育人力資源回報錯位甚至缺失問題。

完善發展農村高等教育,一要強化國家在農村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政治義務;加強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國際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在農村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和投入;以農村普教、職教、成教“三教”統籌結合為基礎,逐步建立具有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等多種功能的,由地、縣、鎮、村四級網絡構成的農村高等教育體系;我國政府可以借鑒美國大學的農業推廣制度和建立鄉村社區學院的經驗,在實施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區教育和成人教育“五教”統籌的基礎上,給予政策、資金支持與傾斜,鼓勵縣(市)通過有效的方式,從本地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實際需要出發,創辦有地方特色的縣級社區學院等。

4.強化基層政府服務農村家庭高等教育的職能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制訂的“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政策,有效減輕家長供養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負擔,遏制經濟落后地區農村家庭“因教致貧”、“因教返貧”現象;二是政府擔保,為因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導致缺乏發展生產資金的農村家庭籌集資金,為家庭致富創造條件;三是為供養大學生的家庭建立檔案給予情感關照、技術和人力資源培訓等其它支持。如此既可以緩解農村家庭投資高等教育的負擔,也有助于減輕家庭對子女的經濟和情感依賴等。

5.加強對大學生回鄉就業和創業的政策支持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將支持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創業工作的宣傳、表彰、獎勵制度化、規范化、實踐化、常態化,營造良好基層創業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加快創業“孵化園區”和創業示范基地建設,為創業畢業提供創業基地;各級政府可通過財政撥款和社會資助兩條渠道,設立高校畢業生創業基金、提供一定貸款擔保等。

健全創業服務機制,優化回鄉創業軟環境。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依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立創業服務組織,承擔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管理、服務職責。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建立覆蓋市、鎮(街辦)、村(社區)三級的創業服務網絡,積極為創業大學生提供便利。在市縣勞動就業管理局設立“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安排專業人士為創業者提供項目開發、開業指導、小額貸款、跟蹤扶持等事務。把有創業愿望并具備創業條件的高校畢業生納入創業培訓補貼范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辦企業的,對其研究與開發的科技項目優先給予研發經費支持;提供項目論證、開業指導、法律咨詢等服務,協助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強創業指導專家隊伍建設,建立由勞動保障、工商、稅務、財政、科技等部門單位工作人員和創業明星、企業成功人士以及專業人士等組成的創業專家指導組,為創業者提供有效的專業化和針結。

(二)家庭層面

1.轉變教育觀念,理性地教育投資

在農村,上什么大學,學習什么專業父母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轉變教育觀念,正確對待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理性地進行教育投資關鍵在父母。調查中,95.8%的家庭認為就讀全國重點大學對家庭的回報更大。而現實情況并不是學歷高就業就好,不少地區出現學歷和就業率“倒置”現象,如山西、吉林兩省研究生就業率低于本科生就業率,浙江的本科生就業率也低于專科生[8];再如四川省教育廳的統計顯示,四川省本科生的初次就業率為81.46%,專科生為81.78%,專科的初次就業率高于本科[9]。因此,家庭要根據社會需求與學生個人實際能力,選擇合適的受教育層次。

2.轉變就業觀念,支持畢業子女回鄉就業、創業

調查發現,大部分家庭都支持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但當問及“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回鄉就業、創業嗎?”時只有小部分表示支持。可見,農村家庭在對待大學生回鄉問題上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農村發展、家庭賦予確實需要大學生的智力支持;一方面,父母出于對孩子的發展前途考慮,又不希望他們回鄉就業創業。這也是阻礙大學生智力回流的重要障礙。因此,父母應該轉變觀念,認識到農村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支持、鼓勵孩子做出回鄉就業、創業的決定。

(三)大學生層面

1.多方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根據教育經濟學理論,大學本科成本核算,需要考慮下屬成本函數:成本函數=f(學雜費等培養成本、生活費用、校外培訓成本、求職成本、人情成本、投入教育成本的利息損失、機會成本損失等),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應參照以上的成本函數,努力減少受教育成本。如樸實勤儉的生活作風可減少生活費用;學有余力時充分勤工助學;鍛造優良素質減少求職成本等。

2.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利用一切機會,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使自己具備職場取勝的核心競爭力,為回報家庭和社會奠定基礎。

3.轉變就業觀念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一要轉變精英教育階段“等待國家分配的就業觀念”,樹立自主就業觀念,強化就業競爭意識。二要轉變精英教育階段就業應在發達地區、大城市、環境好、待遇高的理想化要求,根據就業形勢、社會需求、所學專業、自身素質等多方面情況合理就業。

參考文獻:

[1] 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5%[EB/OL].,2010-06-13.

[2] 中國社科院.2009年《農村經濟綠皮書》.

[3] CNKI中國宏觀數據挖掘分析系統.

[4] 統計局稱中國去年物價下降 未出現通貨膨脹[EB/OL].,2010-07-06.

[8] 本科生的初次就業率在下降[EB/OL].,2010-03-29.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EB/OL].,2007-06-21

[15] 金融界.甘肅會寧:再窮不能窮教育[EB/OL].,2006-09-26.

[16] 田磊.誰來改變鄉村教育[J].南風窗,2007,(21).

[17] 張剛,等.鄉村教育困境中的失衡與斷裂[J].南風窗,2007,(22).

[18] 狄多華.貧困大學畢業生 困惑中堅守城市[N].中國青年報,2007-08-20.

[19] 姚先國,張海峰.中國教育回報率估計及其城鄉差異分析[J].財經論叢,2004,(6).

[20] 干勤,等.中國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負擔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8).

[21] 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選擇偏差、比較優勢與教育的異質性回報:基于中國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4,(4).

[22] 高夢滔.高等教育投資回報率估算[J].統計研究,200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川县| 正安县| 鄂托克前旗| 杨浦区| 治多县| 砚山县| 那坡县| 灵宝市| 六枝特区| 固阳县| 峡江县| 平昌县| 江达县| 博湖县| 定襄县| 金湖县| 宿州市| 泗水县| 松滋市| 百色市| 东莞市| 阆中市| 桂林市| 浦县| 平邑县| 寿宁县| 永安市| 巴彦县| 固阳县| 瑞丽市| 兴文县| 义乌市| 北川| 崇阳县| 大石桥市| 呼和浩特市| 陵水| 长岛县| 保定市| 定边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