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9 16:31: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扁鵲治病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故事大意,能讀寫9個生字。
2.揣摩用詞的細微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y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運用文本語言,在多個回合中有側重地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
運用文本語言,在多個回合中有側重地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
揣摩用詞的細微變化,體會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y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猜,激發(fā)興趣
師:我們先來認一個字。(課件出示:言)這個字念――
生(齊):言。
師:能在“言”前面加一個字,組成一個詞嗎?
(生自由應答)
師:同學們積累的詞語真多。老師想和大家一起猜一些和“言”有關的謎語,好不好?
生(齊):好!
師:第一個:說出來必須做到的話叫――
生1:諾言。
師:名人說的話叫――
生2:名言。
師:騙人的話叫――
生3:謊言。
師:沒有事實根據(jù)的話叫――
生4:謠言。
師:包含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叫――
生5:寓言。
師:(課件出示:寓言)用故事來說明道理,是寓言的一個特點。
二、寫,梳理文脈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則出自戰(zhàn)國時代《韓非子?喻老》中的寓言,題目叫――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讀一遍課文,讀完后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自由讀課文)
師:差不多都讀完了,有沒有不會讀的詞語?
(生紛紛搖頭)
師:語言淺顯是寓言故事的另一個特點。檢查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對照課文在練習紙上把故事的梗概補充完整。
(師課件出示練習:
有一天 過了十來天
又過了十幾天
不 久
皮膚上
骨 髓
病 死 )
(生默讀填寫,師巡視并指導“腸”“胃”的書寫。)
師:我們來看一下這位同學的答案,(投影)和他差不多的請舉手。這么多同學對了,請給自己打個五角星,有錯誤的同學趕緊訂正一下。(將“骨髓”標紅)這個詞很容易讀錯,請你讀讀。
(指名一生讀,該生讀錯。指名另一生范讀。再請第一名學生糾正自己的錯誤,然后帶領全班齊讀。)
師:哎,我倒要問問,你們是從課文哪里找到這些信息的呢?
生1:我是從每個自然段的開頭找到的。
師:一個自然段接一個自然段地找,這樣就不會遺漏了,很仔細的方法。有沒有快一點的辦法?
生2:我是從課文第五自然段里找到的。
(師課件出示: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fā)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fā)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而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y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
師:很聰明的一個辦法,獎勵你帶著大家一起讀讀這幾個加點的詞語。
(生喜笑顏開帶領全班齊讀,師相機糾正“即使”的聲調(diào)。)
三、讀,體會寓意
師:同學們,請你們讀讀這段話,想想如果我要請幾個同學合作來朗讀,根據(jù)你的理解,你們建議我請幾個,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起初沉默,然后紛紛自己朗讀。)
1.在合作朗讀中理清病情的變化。
師:誰來給點建議?
(沉默幾秒鐘后,學生三三兩兩地舉起了手。)
生1:請兩個人來讀。
師:兩個人怎么讀呢?
生1:一個人讀前面,一個人讀“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y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
師:為什么這么分?
生1:前面這個病還可以醫(yī)治,讓一個人讀;后面醫(yī)生無能為力了,所以讓另一個人來讀。
師:哦,那前面都能用什么方法來治呢?
生1:熱水敷燙,扎針,服幾劑湯藥。
師:治療起來越來越困難,到最后都無能為力了,說明蔡桓公的病――
生(自由應答):越來越嚴重。
師:這個建議聽上去有點道理,你請個同學和你合作讀讀吧。
(生1環(huán)顧四周,挑選一生與其合作朗讀。)
師:有沒有別的建議?
生2:可以四個人來讀。
師:和他一樣,也打算請四個人的同學請舉手。(生紛紛舉手)這么多,先來聽聽他的理由,是不是和你一樣?
生2:皮膚病請一個人來讀,皮肉之間請一個人來讀,腸胃里請一個人來讀,深入骨髓請一個人來讀。
師:你是從病的部位考慮的,打算請四個人的還有其他的理由嗎?
生3:這里有三個分號。
師:你關注了標點,根據(jù)分號來合作就清清楚楚了。
生4:熱水敷燙一個人,扎針一個人,服幾劑湯藥一個人,最后一句再請一個人。
師:哦,你是根據(jù)不同的治療方法來分的。
師:雖然這幾個同學的理由不一樣,但有一點他們都讀出來了,就是蔡桓公的那點小病,后來變得――
生5:越來越嚴重。
師:這個建議說得有理有據(jù),就按你們說的分四個人來讀吧。
(生2、生3、生4、生5合作朗讀)
師:還有誰想說?
(一生猶豫后,緩緩舉手。)
生6:我建議請三個人讀。第一個人讀第一句,第二個人讀第二句,第三個人讀第三句,最后一句三個人一起讀。
師:這個建議很新穎,為什么最后一句要一起讀呢?
生6:因為最后已經(jīng)無法醫(yī)治了。
(生自發(fā)鼓掌)
師:好,就按你說的來讀,你挑選兩個人和你一起讀吧。
(生6挑選兩名同學與之合作朗讀)
2.在對比朗讀中領悟用詞的巧妙。
師:你們一字一句讀得非常認真,但越來越嚴重的感覺還是少了那么一點點,問題出在哪兒呢?就是這幾個詞。(課件標紅“就能夠”“可以”“也還能”“再也”)
師:同學們,不要小看這些詞語,它們能表達出一種微妙的感覺。不信,我們來對比著讀讀,老師讀左邊,你們讀右邊。(課件出示)
(師生對比讀)
師:老師改的和課文里的有什么微妙的不同?
生1:老師改的好像這個病沒什么變化。
生2:老師改的感覺蔡桓公的病馬上就能治好。
生3:老師改的都是“就能夠”,讀起來不通。
師:你的意思是讀起來太單調(diào)了,是吧?就是這些細微變化的詞語,把蔡桓公的病由輕到重的變化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來了。我們也來合作讀一讀。
(師生聲情并茂地合作朗讀)
師:你聽,這些細微變化的詞語,就像一聲聲無言的警鐘,它們在告誡我們什么、提醒我們什么呢?
生1:病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及時去看。
生2:小病不看會變成大病的。
……
(師板書:及時防治。)
3.在變式朗讀中運用語言來明理。
(師課件出示練習:
有一天 過了十來天 十來天后 又過了十幾天 五六天之后 不 久
皮膚上 皮肉之間 腸胃里 骨 髓 渾身疼痛 病 死)
師: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會怎么樣呢,誰能看著這個練習說一說?
生: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就會到皮肉之間,要是不治就會到腸胃里,要是不治就會到骨髓,要是不治就會渾身疼痛,不久就會病死。
師:你們聽出來了嗎?“要是不治”后面他用了個什么詞兒?
生:就會到哪里。
師:對呀,用的都是“就會”,扁鵲可不是這樣的,看看扁鵲都是用了哪些細微變化的詞提醒蔡桓公病情會逐漸加重的。
(生默讀課文,圈畫。)
生1:第一次扁鵲說“恐怕
會”。
生2:然后他說“還會”。
生3:“會更加”。
師:(課件出示:恐怕,還,更加)讓我們用上這些詞再來體會一下防微杜漸的重要性。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
生1:恐怕會發(fā)展到皮肉之間。
師:過了十來天,發(fā)展到皮肉之間,要是不治――
生2:還會發(fā)展到腸胃里。
師:十來天后,發(fā)展到腸胃里,要是不治――
生3:會更加嚴重。
師:又過了十幾天,深入骨髓之后,就――
生4:就會渾身疼痛。
生5:就會病死。
生6:醫(yī)生就再也無能為力了。
四、說,再悟寓意
師:本可以治好的小病,最后卻變成了悲劇,是誰造成了這一悲劇?
生(自由應答):蔡桓公。
師:為什么這么說呢?
生:因為他不聽扁鵲的勸告,沒有及時醫(yī)治。
師:課文中是如何寫蔡桓公一次又一次不聽勸告的呢?請拿起筆,一邊默讀一邊畫出相關語句。
(生默讀圈畫,交流反饋)
師:怎么才能讀出他一次次不聽勸告呢?我們來合作讀讀。有一天,扁鵲拜見蔡桓公,告訴他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nèi)發(fā)展,可是蔡桓公――
(生1讀)
師:蔡桓公信嗎?是半信半疑還是完全不信?你再來讀讀。
(生1有感覺地朗讀)
師:有點蔡桓公的感覺了。扁鵲走后,他還對左右說――
(生2感情朗讀)
師:“總喜歡”被你這么一讀,顯得蔡桓公多么自以為是啊!過了十來天,扁鵲又來拜見蔡桓公告訴他病已發(fā)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誰接下去讀?
(生3較平淡地讀)
師:這時的蔡桓公已經(jīng)不再是不相信了,誰再來讀?
(生4有感情地朗讀)
師:十來天后,扁鵲再一次來拜見,告訴他病已發(fā)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可蔡桓公――
(生5讀)
師:讀著讀著,你們已經(jīng)漸漸走進了蔡桓公的內(nèi)心。如果,此時此刻,你們就是那個不聽勸告的蔡桓公,你是怎么一次又一次不聽扁鵲的勸告,直至最后無藥可救的呢?(板書:不聽勸告)看著屏幕上的練習簡單地說一說,最好能夠用上一個或幾個細微變化的詞語。
(師課件出示練習:
有一天 過了十來天 十來天后 又過了十幾天 五六天之后 不 久
皮膚上 皮肉之間 腸胃里 骨 髓 渾身疼痛 病 死)
(生自由練說,師巡視指導。)
師:在說的時候,這些細微變化的詞語能不能用進去呢?再試著說說。
(生再次自由練說,師巡視指導。)
師:哪位“蔡桓公”來說說?
(指名一生說)
師:基本上把前因后果講明白了,掌聲送給她。老師發(fā)現(xiàn)她“又過了十幾天”這個部分講得特別好,你們聽出來她是怎么講的嗎?
生:她說:“又過了十幾天,扁鵲告訴我病已經(jīng)深入骨髓,他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
師:是呀,很簡潔但又很清楚。誰也想來說一說?
(另一生說,眾生聽完后笑。)
師:他講得很不錯啊,你們笑什么?
生:他后面說:“五六天后,我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可扁鵲已經(jīng)跑到秦國去了。不久,我病死了。”他都病死了怎么還會說話?
師(笑):對呀,后面該怎么講呢?
生:五六天后,我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可扁鵲已經(jīng)跑到秦國去了。我想我不久就將病死了,我真后悔當初沒有聽扁鵲的話呀!
師:前面這位同學能夠用上細微變化的詞,第二個同學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小小的改動,給他們掌聲!
五、思,延展寓意
師:同學們,你們看過的故事中有沒有像蔡桓公那樣的人?
生1:《我要的是葫蘆》里面的人。
生2:《亡羊補牢》里的那個人。
師:《亡羊補牢》里的那個人開始就像蔡桓公一樣,對吧?
生3:《小蟲和大船》這個故事里的船主就像蔡桓公一樣。
師:像種葫蘆的人、船主,他們又沒有生病,怎么會和蔡桓公有相似的地方呢?
生1:他們都不愿聽別人的勸告。
生2:他們都像蔡桓公一樣,有了小錯誤不及時改正。
生3:小的錯誤不改正就會變成大的錯誤。
……
師:有了問題,這些人都是不聽勸告,沒有及時防治。今后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xiàn)了問題或錯誤,千萬不要像他們一樣。在下課之前,老師再送給你們兩個成語,一個是防微杜漸,一個是諱疾忌醫(yī)。(板書:防微杜漸,諱疾忌醫(yī))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板書設計】
及時防治 防微杜漸
扁鵲治病
不聽勸告 諱疾忌醫(yī)
【點評】
在本課的教學實錄中,有三個教學設計思路值得學習和
借鑒:
1.活動板塊設計。基于語文課程“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以“寫,梳理文脈”“讀,體會寓意”“說,再悟寓意”“思,延展寓意”四個學生言語實踐活動板塊展開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動筆寫、合作讀、對比讀、有側重復述和轉換人稱復述等言語實踐中得意、明言、悟理、用法。這樣的設計不僅是對課文的整體觀照,而且通過反復的言語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2.自主學習設計。學習是一個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自主構建的過程。本課在重點段的教學時采用了“自主建構”設計: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運用。第一步,圍繞“想想如果我要請幾個同學合作來朗讀,根據(jù)你的理解,你們建議我請幾個,理由又是什么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會依據(jù)得病的部位、治療的方法、分號等不同方面提出自己個性化的建議,在闡述理由、生生合作朗讀中學生就會厘清蔡桓公的病一日不如一日的發(fā)展軌跡。第二步,通過課文中的語句和教師改動后的語句的比較,探究發(fā)現(xiàn)“就能夠”“可以”“也還能”“再也”這些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細微變化,并通過師生合作感情朗讀積累語言,體會“防微杜漸”的重要性。第三步,組織學生反向思考:要是每個階段都不進行及時的治療會有怎樣的結果?在思考的同時,引導學生瀏覽全文,圈出細微變化的詞語并運用進行口頭表達,在表達中深化對“防微杜漸”的理解。
關鍵詞:寓言故事;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然而縱觀我們今日的小語課堂教學,盡管許多教師依據(jù)一定的教學要求,在寓言教學的方法、內(nèi)容、策略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但仍顯得較為古板、膚淺,僅停留在突出寓言教學的方式、學生理解寓意的層面上,還未達到寓言教學的思想性、哲理性以及相關性三者相統(tǒng)一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高寓言教學的有效性,實現(xiàn)學生思維“由表及里”到“多維立體”的完美嬗變呢?
一、做好學前需求調(diào)查,順學而為定目標
學習需求分析并不是新生事物,“因材施教原則”“量力性原則”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這些都決定基礎教育領域教師教學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認知能力和已有知識儲備量,只有以現(xiàn)實為基礎,從學生的需求入手,才能將寓言故事這種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魅力發(fā)揮到極致。
寓言故事深受學生喜愛,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也常常產(chǎn)生這樣的困惑:學生在課外很喜歡閱讀寓言故事,但是當這些有序的故事作為課文呈現(xiàn)的時候,很多學生卻會感到索然無味。這是為什么呢?在執(zhí)教《扁鵲治病》這則寓言之前,我通過問卷對學生進行了學情調(diào)查:
1.你讀過這則寓言故事嗎?對故事中的寓意理解嗎?
2.通過自學,你能自己讀懂課文嗎?你認為哪些生字在書寫中容易出現(xiàn)錯誤?
3.你希望老師如何在教學中帶領大家學習?
調(diào)查結果顯示:
1.班內(nèi)76.9%的學生表示讀過這兩寓言故事,53.84%的學生表示自己可以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寓意。
2.88.5%的學生表示通過工具書查詢、同伴互助和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可以自己讀通、讀懂課文,73.1%的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并指出“湯”“腸”“燙”等形近字的易混易錯處以及讀音的區(qū)別,但對于“蔡”和“睬”仍需要進行筆順、筆畫方面的指導。
3.在學習方法的選擇上,53.8%的學生選擇有感情朗讀課文,38.5%希望采用課本劇,更深刻地了解這則故事,7.6%的學生希望課堂中可以拓展延伸更多的課外寓言故事。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單元教學和本科的特點,根據(jù)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復述故事,并通過合作互助完成課本劇的編排與表演。
3.理解寓言故事內(nèi)含的寓意,結合生活體會“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yī),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4.策劃、準備“小小故事會”,以小組為單位,“大課間”活動時間組織開展。
二、緊扣文本立足生活,立體多面樹形象
藝術形象是寓言的軀體,道德教訓是寓言的靈魂。寓言教學要想讓學生切實懂得故事蘊涵的寓意,“人物形象”的樹立是很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縱觀我們今天的寓言教學,毋庸置疑,一部分教師將關注的重點聚焦在寓意本身上,而忽視了揭示寓意的過程,從而導致學生對人物形象理解的“碎片化”,生拉硬套地去挖掘文本內(nèi)涵,削弱了寓言教學的功能。
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教材,每一冊都會有不同的寓言故事的選入,這些故事有的詼諧風趣、有的耐人尋味、有的富含諷喻意義,在這些文本教材的處理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發(fā)散思維,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解讀文本、立體地樹立人物形象,并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身上獲得啟迪,從而理解寓意。
以《紀昌學射》這篇寓言故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多元的解讀。我們可以從“飛衛(wèi)”的角度來理解,即嚴師出高徒;可以從“紀昌”的角度來理解,即學習一項本領,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還可以從人生指導的角度理解,只有把一個個的小目標、階段目標看大、做好,才可以更好地接近、實現(xiàn)大目標。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每一位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都要做好對教材的多元解讀和思考,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在思維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助學生“一臂之力”。
三、抓關鍵詞因勢利導,多元啟迪生寓意
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往往是夸張的,諷刺意味十足,而寓意往往就蘊含于他的思想認識之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要注重關注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因勢利導,助燃啟迪,“抓關鍵詞”就是這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種體悟寓意的方法。
譬如,執(zhí)教《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讓學生理解到“種田人是存在僥幸心理,把偶然當成必然”這樣的深刻道理還是比較難的,因此在引導學生了解了故事,進行了講故事的練習之后,我抓住“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這些關鍵詞,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全文來思考。在清晰的時間單位排列面前,學生很快地理解到了――“這個種田人是把‘一天’中偶然出現(xiàn)的事情當成了‘每天’都可能發(fā)生的事,所以結果一無所獲。”寓意就在這幾個關鍵詞的“把玩”過程中迎刃而解了。
最后,還是以嚴文井老先生的話作為結尾:“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fā)智慧,讓思想活躍。”愿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可以增強寓言教學的實效性,以寓言為鑰匙,打開啟迪學生心靈的大門!
參考文獻: